《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2

时间:2019-05-12 18:23: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2》。

第一篇:《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2

九年级语文上册《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3.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

法的好处。

2.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特

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

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且无生活经历,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之现实生活中对待早恋的观念,使得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

教学方法:

朗读、复述、讨论、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1.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繁衍 刹那间 迷惑不解 勃然大怒 无与伦比

怒不可遏 曙光 伫立凝视 繁殖

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导入新课:

19世纪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土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

用心

爱心

专心

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想知道的。当我们遇到这样的疑惑时,我们却不一定敢向我们的父母发问,而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她的父亲也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封《致女儿的信》

介绍作者:

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和教育者长达32年。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不满52岁,但他却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去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师和父母应当历经何等艰难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长为好学上进、聪颖、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

瓦·亚·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在乌克兰国内人人皆知并喜爱,而且在国外许多国家也被广为出版,如众所周知的《我把心给了孩子们》《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以及某些论文和小故事。

他的作品每一新版,都引起了人们更大的关注和浓厚的兴趣。

阅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

1.朗读课文,注意揣摩写信人的心理和语气。

2.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4段:女儿提出问题及“我”

(父亲)对此的态度。

5—24段:回忆从前祖母给“我”讲过的故事,得出爱情是什么的答案。

25段:告诉女儿该如何对待爱情。

3.再读课文,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体展开讨论。

提出问题,创设情景,体会文中父亲的形象和文章的写法:

1.你是如何理解爱情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提示: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前,可以向学生阐明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让学生放下心理包袱。

2.如果你拿同样的问题问自己的父母,可能得到的答案是什么?

提示:学生给出的答案一定会涉及父母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从而引出下面的问题:

1.文中的“我”对此的态度如何?

提示:文中的“我”把女儿提出的问题看成是女儿长大的标志,同时“我”对女儿的成长表示高兴并给予充分的尊重。

2.“我”为何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我”用自己成长的经历告诉一个正确的引导带给“我”的巨大收获,希望女儿重视。同时运用故事揭示这个抽象的概念,深入浅出,形象生动。

研读课文,注重自己的体验:

阅读课文第5—25段:

(一)请同学复述文中的故事。

(二)分析、讨论以下问题:

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

提示: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2.五十多年间,那一对男女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促使那一对男女(后来的老头和老太婆)生活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基础是什么?

提示:是他们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4.故事中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

用心

爱心

专心

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这说明了

什么?

提示:真正的爱情能够经历时间的考验。

5.五十多年里是什么维系了他们的爱情?

提示:是忠诚、心灵的追念(彼此的扶

持、依靠„„)

6.文中的上帝面对人的爱情有何表现?

为何多次写到上帝的态度?

提示:表明爱情是人类独有的,是人类文

明的产物,只有人才能够爱。

7.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该如何对

待爱情?

提示:善待爱情:以人的方式去爱。

(人类的爱情不是仅仅为了繁衍后代,还要给对方

以幸福„„因为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品味语言:

1.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2.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

索着离去了。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爱情,它高于上帝。这是人类永恒的

美和力量。人们世代交替,我们每个人都不免

用心

爱心

专心

变成一坏黄土,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

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4.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

人,才成为真正的人。

延伸拓展:

结合研讨与练习三,对照文章,谈一谈你对爱情的理解。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二篇:《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_2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继续完成词语和名言警句的积累。

2、体会采用故事阐明爱情真谛这一构思的巧妙。

3、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特征,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对爱情的诠释。

【教学难点】

对故事寓意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讲故事导入:

在很久以前,一座城市居民经常和另一个城市的居民打仗,很多年都不分胜负。这两座城市,一座坐落在高地,另一座坐落在洼地。处在高地上的城市头领想出了一个令人心酸的绝人之道──把高地的水库打开。结果可想而知,洼地的城市被大水围困,注定要灭亡。水库打开,哭叫之声不绝于耳。看到如此的惨状,围困者做出了一个人道的姿态,派船去救落水人,但是,派遣的船只不多,只能容纳极少一部分人,他们的头领喜欢女人,所以只能让妇女上船,并要求只能带自己最喜欢的一样东西。有的带上自己的玉镯,有的带上自己的金银首饰;有的带上自己的铜镜……她们想这样既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又不失自己的财产。惟有一位妇女肩扛着自己的丈夫,奋力上船。一个士兵阻拦道:“船上只允许上妇女,不许运男人。”那位妇女说:“这就是我最喜欢的东西。”士兵无言以对,只好乖乖地让她上船。在那次水患中惟一幸存的男人就是那位妇女的丈夫。

这就是爱情,说起爱情,莎土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想知道的。当我们遇到这样的疑惑时,我们却不一定敢向我们的父母发问,但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她的父亲也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这个父亲就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封《致女儿的信》。

板书:

致女儿的信苏霍姆林斯基2、简介作者: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年),苏联教育家。他曾多次获得国家级的勋章和称号。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他写有教育专著和小册子40余本。其中《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文,学生思考: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请概括回答。

2、请同学说说听了文后的感受。

3、苏霍姆林斯基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向女儿阐述爱情的真谛(寓言)

三、品读探究

学生领读寓言部分,思考:上帝几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睛里看到了什么?他的态度如何?(三次,美和力量。)

1、三次同样的美在他的眼里有没有区别呢,或者说三次有什么不同?

(第一次:不可理解的美;第二次:无与伦比的美;第三次:不可理解的美。)

2、第一次上帝所见的东西,为什么在上帝眼里是“美”的呢?

(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男女相爱的真挚情感。)

⑴那么这份“不可理解的美”是指什么?(爱情。)为什么不可理解?(因为他从未见过。)

⑵他的态度如何?(勃然大怒)

⑶为什么会勃然大怒?

(因为没有经过请示就创造了一种他自己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东西。)

师明确:对呀,在上帝的眼里,人类只是他创造出来的一种生物,传宗接代,繁衍子孙,与其他生物是一样的。)

3、那么,上帝第二次看见的变了没有?(还是美。)

⑴那是一种怎样的美呀?

⑵解释“无与伦比”,思考:为什么上帝眼里见到的美会是无与伦比呢?

(五十年相濡以沐,同甘共苦,永不褪色。)

⑶那么这种“无与伦比的美”是什么呢?(忠诚。)

师明确:爱情就是忠诚!忠诚是不因岁月的流逝而改变这份感情!时间过得越长,经受的考验越多,爱情越美!哪怕过了五十年!

4、那么,第三次呢上帝第三次来了以后只有一个人了,老奶奶已经去世了,只剩下老爷爷一个人了。在上帝看来,所有爱情好像似乎应该黯淡一些。但他看见了什么?(还是美。)

⑴美在何处呢?那么上帝第三次所见到的“不可理解的美”是指什么呢?

(心灵的追念。)

⑵为什么第三次还是“不可理解的美”这与第一次有什么不同?

(上帝第一次看到人类相爱,因为他从来没有见过,所以不可理解。第二次看到经过五十年岁月的消磨,男的女的还是这么相爱,他感到很美,无与伦比。第三次早只有一个人,女的死了,似乎不应该感到爱情之美的,但他还是感到很美,他觉得爱情的力量不可思议。)

⑶面对这一现象,上帝象上两次一样发怒了吗?请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久久地伫立凝视,深沉地思索。)

⑷四人一组讨论:上帝为什么上帝没有继续发怒而是“伫立凝视”“深沉地思索”,他在思索什么?为什么他离去后,让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爱的无法毁灭,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伫立凝视”中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而他的最后的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和屈服。连君临宇宙的上帝都无可奈何,正说明了“爱情,它高于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5、假如你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看完故事后,是否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爱情?请你结合内容来谈一谈。

四、拓展延伸

1、爱是美好的情感,人的全部道德都可以在爱情上反映出来。爱情是人类文明的产物。那么名人们是如何理解爱情的呢?教师出示名人名言,让学生读一读。

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

爱情,是一种炽烈的感情,一定要让理智做心灵的主宰。

──苏霍姆林斯基

爱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为他的幸福而高兴,为使他能更幸福而去做需要做的一切,并从中得到快乐。

──车尔尼雪夫斯基

成熟的爱情,敬意,忠心并不轻易表现出来,它的声音是低的,它是谦逊的,退让的,潜伏的,等待了又等待。

──[英]狄更斯

爱情不是花荫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的蜜语,不是轻绵的眼泪,更不是死硬的强迫,爱情是建立在共同语言的基础上的。

──莎士比亚

2、听《最浪漫的事》,然后结束本。

结束语:“爱情是什么”?是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作者用充满诗意的故事告诉我们: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彼此忠诚,永远思念,这就是爱情,是人类才有的爱情。青春不是爱情的季节,这时的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早恋不属于我们。

短短的一节怎能说得明白爱情,如果你想知道爱情的力量,你可以读一读白朗宁夫人至善至美的爱情情书;如果你想知道爱情的忠诚,你可以听一听流行歌曲《最浪漫的事》;如果你想了解爱情的高贵,你一定要读一读《简•爱》……你还要读一读《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飘》……你就会更深刻地了解爱情!

五、布置作业

外阅读关于爱情的,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板书】

美和力量

真正的爱情=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第三篇:《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本文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自读课文。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一封信,面对正值花季的女儿,一个对爱情充满好奇与遐想的少女,针对爱情这一个既深奥又简单的问题,身为父亲的作者并没有选择回避,也没有教条式的说教,而是采用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事去阐释爱情的真谛。信中主要谈了人的“精神性”与“生物性”的关系,强调人类高尚的爱情应该远远超越“传宗接代”的生理需要。从中启发和培养了女儿正确的爱情观,这篇课文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

学生分析:

中学生正值青春期,异性之间会产生微妙的感觉。对于爱情这个既神秘又敏感,既好奇又困惑的情感,学生如处理不当,思想认识不足,就会产生早恋等的不良现象。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引。“如何面对爱情?爱情的真谛是什么?”这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所在。由于学生对爱情这个话题比较好奇、兴趣较大,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讨论,但学生可能有羞于发言或不敢发言的现象,因此,要多加引导和鼓励,让学生放下包袱,轻松参与到讨论当中。同时,相对于中学生而言,由于中学生“涉世未深”,缺乏丰富的相关的生活经验,对于爱情的本质的理解会有些困难。另外,学生对于课文中一些含义较深较抽象的语句,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设计:

1、课前准备好课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多感官的刺激来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创设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2、教师明确讨论的要求,通过讨论去交流对爱情的不同看法,从中探讨爱情的真谛,另外,教师还要注意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3.结合一些有关爱情的资料,让学生深化与拓展所学的知识。

教学目标:

1、复习书信的格式和特点。

2、学习本文用故事去阐释道理的方法,体会故事背后的寓意。

3、了解爱情的真正含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过程与方法:

1、本文由于采用故事的形式去阐释道理,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同时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对爱情等问题比较好奇和敏感,因而比较感兴趣。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去教学,让学生积极大胆地开展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进一步养成有感情朗读课文的习惯,提高其朗读感知能力。

3.继续学习在语境中领会语句含义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4、配合优美动人的背景音乐,教师可以出示一些名言警句或者一些感人的爱情故事,让学生进一步受到启发和感悟,逐步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意从正面去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其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同时也要体会文中作者作为父亲对女儿的深深的爱,通过学习使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去生活和学习。

2、引导学生理解爱情的本质,适当进行青春期教育。

教学重点:

1、体会运用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写法的好处。

2、通过讨论去品味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理解爱情的真正含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

1、对一些含义较深的抽象的语句,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这需要教师及时去引导,将问题分解变细。

2、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转变的特殊阶段,由于缺乏充分的生活经验,对于爱情本质的理解会有些困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走进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是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和教育者长达32年。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这封信与其说是写给女儿的,同时也是对无数少男少女的谆谆教诲。

1、字词积累

繁衍yǎn忐忑tǎntè一抔黄土póu无与伦比lún

怒不可遏è伫立zhù幢zhuàng麦穗suì

忐忑:心神不定。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化为乌有:变得什么都没有,指全部消失或完全落空。

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

怒不可遏:愤怒之极,不可抵制。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2、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1)听录音朗读一遍。思考1、读完文章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

思考2、大屏幕出示:上帝在创造了人后,3次来到人间,每次都分别看到了什么?每次看到的变与没变的又分别是什么?

(2)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1~4段:女儿提出问题及“我”(父亲)对此的态度;5—24段:回忆从前祖母给“我”讲过的故事,得出爱情是什么的答案;25段:告诉女儿该如何对待爱情。

三、合作交流解读推究

阅读课文第5—25段:

(一)请同学复述文中的故事。

(二)分析、讨论以下问题:

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

提示: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2、五十多年间,那一对男女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促使那一对男女(后来的老头和老太婆)生活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基础是什么?

提示:是他们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4、故事中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真正的爱情能够经历时间的考验。

5、五十多年里是什么维系了他们的爱情?

提示:是忠诚、心灵的追念(彼此的扶持、依靠……)

6、文中的上帝面对人的爱情有何表现?为何多次写到上帝的态度?

提示:表明爱情是人类独有的,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只有人才能够爱。

7、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

提示:善待爱情:以人的方式去爱。(人类的爱情不是仅仅为了繁衍后代,还要给对方以幸福……因为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品味语言:

1、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2、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爱情,它高于上帝。这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人们世代交替,我们每个人都不免变成一坏黄土,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4、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

(三)品读上帝

问题1、上帝在前两次看到爱情时是什么样的表现?课文中分别用了一个成语来形容。试着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问题2、第一次勃然大怒,第二次怒不可遏,照如此推理,第三次应暴跳如雷,可是上帝是什么样的表现?读一读,分析一下原因。

总结:上帝是被震撼了,他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都阻止不了人类的爱情,而且人死了,爱情没有死。更重要的是感动,他觉的是他创造了人类,可是却主宰不了人类的爱情,那就让人类自己主宰自己吧。因为人的思想、感情、尊严是任何力量艘阻挡不了的,于是人就成了大帝上的上帝。

齐读最后一段,谈感悟。

四、拓展训练

大屏幕展示:霍姆林斯基在给他女儿的另一封信中这样写道:人的爱情应当不仅是美好、诚实、坚贞的,同时也应该是理智和慎重的、机警和严肃的,只有那样的爱情才能带来欢乐和幸福。

霍姆林斯基的女儿的年龄和我们差不多大,他其实是在暗示女儿应当如何善待爱情,结合中学生早恋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总结:爱情很美,可中学生不是恋爱的季节,过早的摘取恋爱的果实,品尝到的不是爱情的甜蜜,而是酸涩。就象文中所说: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送给大家一句话,大屏幕展示:把握应有的爱是幸福的,放弃不应有的爱是轻松的。

第四篇:《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致女儿的信》是人教课标版九上语文第8课。这篇课文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是作者对女儿进行的一次生动的爱情教育。文字朴实晓畅,语言生动形象,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可以说是人生命本能的一种活动,一种体验。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就像爬山虎攀上了年轻人的心房,稍不留神就容易踏上早恋的航船,教书育人,是语文教育应尽的责任。

学习目标:

l.了解书信的写法;继续完成词语、名言警句和文学常识的积累; 2.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认识和了解爱情的本质,初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教学难点:

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使得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研究相结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课前准备:

1.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繁衍

迷惑不解

勃然大怒

无与伦比

曙光

怒不可遏

伫立凝视

刹那间

繁殖 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苏霍姆林斯基。3.搜集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

4.收看古今中外的经典爱情故事:《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魂断蓝桥》《罗密欧与朱丽叶》《泰坦尼克号》《乱世佳人》等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歌德说过:“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正值花季的少男少女,必然对爱情充满了好奇和遐想。

1、提问:许多同学已满十四岁了,你们的爸爸妈妈给你们说过什么是“爱情”吗?你们能否试着回答“什么是爱情”?除了概念性地下定义,可不可以形象地表述什么是“爱情”?(过渡到课文)

通过预习,我们已经阅读过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简介作者

苏霍姆林斯基出身在一个农民家庭,一生著作颇丰。主要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他在著作中,宣传苏维埃人道主义教育学思想,他的著作富有生动的教育实例,在一些问题上有独到的见解。苏霍姆林斯基的辉煌成就给他带来了很高的声誉。他曾多次获得国家级的勋章和称号。他作为一位有独创精神的教育家被载入苏联史册,并成为世界著名教育家。

二、阅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

1、朗读课文,注意揣摩写信人的心理和语气。

2、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第1~4段:女儿提出问题及“我”(父亲)对此的态度。

第5—24段:回忆从前祖母给“我”讲过的故事,得出爱情是什么的答案。第25段:告诉女儿该如何对待爱情。

3、再读课文,提出问题,创设情景,体会文中父亲的形象和文章的写法:(1)、你是如何理解爱情的? 提示: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前,可以向学生阐明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让学生放下心理包袱。

(2)、如果你拿同样的问题问自己的父母,可能得到的答案是什么? 提示:学生给出的答案一定会涉及父母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从而引出下面的问题: A、文中的“我”对此的态度如何?(文中的“我”把女儿提出的问题看成是女儿长大的标志,同时“我”对女儿的成长表示高兴并给予充分的尊重。)

B、“我”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板书: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2(3)、促使那一对男女(后来的老头和老太婆)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么大的变化的基础是什么?(板书:是他们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4)、文中的上帝面对人的爱情有何表现?为何多次写到上帝的态度? 表明爱情是人类独有的,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只有人才能够爱。(5)、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 善待爱情:以人的方式去爱。

(三)欣赏名人名言

1、爱情是这样的美好,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看看名人是怎样说的呢?学生交流: 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才是高尚的 ——苏霍姆林斯基

真正的爱情是专一的,爱情的领域是非常狭小的,它狭窄到只能容下两个人生存;如果同时爱上几个人,那便不能称作爱情,它只是感情上的游戏。

——席勒

(四)朗诵爱情诗词

2、欣赏完了名人的爱情观,让我们回顾一下初中阶段所学的爱情诗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雎》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

——柳永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元稹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汉乐府•上邪

(五)讨论早恋现象

同学们至此应该明白了,爱情是人类最炽热的情感,最美好的情愫,每个人都渴望幸福,向往爱情。然而过早摘取爱情的果实,我们能收获甜美吗?可以就早恋现象谈谈自己的认识。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老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小结:早恋如同一枚青橄榄,品尝到的只是苦涩,要想收获甜美,那就等着成熟的时候再品尝。只有以高尚的人品、成功的事业乃至雄厚的经济作为基石,才能达到美好圣洁的爱情殿堂。

(六)小结:

“爱情是什么”是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作者用充满诗意的故事告诉我们: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彼此忠诚,永远思念,这就是爱情,这就是人类才有的爱情。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才会使人感受到幸福。青春不是爱情的季节,因为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

(七)、拓展活动

同学们,爱是美好的情感,人的全部道德都可以在爱情上反映出来。爱情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根据自己的理解,你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说说什么是爱情。可以是一句箴言,也可以是一段随笔,更可以是一篇文章。

附:板书设计

致女儿的信

真正的爱情 = 爱情 + 忠诚 + 心灵的追念 爱情,它高于上帝

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第五篇:《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公开课材料:

《致女儿的信》一文教学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同学们: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宝贵?

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是什么?(爱情)

有证据吗?(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什么是爱情?

有谁问过自己的爸爸妈妈?

爱情是世界上最美好、最伟大、最崇高的一种情感,这么美好的东西为什么不敢问一问呢?

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他的14岁的女儿问他:什么是爱情?他是怎么回答的?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致女儿的信》。

学习目标:

1、初读课文,把握文意。

2、再读课文,领悟爱情真谛。

3、三读课文,品味语言。

4、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好处。

二、自主学习:

(一)、自主学习指导:

1、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2、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几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 发现了什么共同的东西?

三次

美和力量

3、掌握生字词:

(二)、积累字词:

1、给下列括号中的字注音:

(忐)(忑)

(伫)立

一(抔)黄土

怒不可(遏)

繁(衍)

一(幢)

(忐)(忑)(tǎn tè)(伫)立(zhù)一(抔)黄土(póu)

怒不可(遏)(è)繁(衍)(yǎn)一(幢)(zhuàng)

2、你能根据下面的意思说出成语吗? 心神不定。(忐忑)真实的意义或道理。(真谛)一向怀有的愿望。(宿愿)愤怒得抑制不住。(怒不可遏)长时间站着。(伫立)指希望、愿望落空。(化为乌有)没有能与之相比的。(无与伦比)

三、合作学习:

(一)、上帝来到人间三次都看到了美,每一次看到的美分别指什么? 相亲相爱

忠诚(历经50年风雨的摧残,爱情的花朵永不凋谢。)心灵的追念(余光中的《乡愁》诗中写道:乡愁是一座矮矮的坟墓,母亲在里头,我在外头。爱情像亲情一样,当一方撒手人寰,另一方会说:爱情是一座矮矮的坟墓,情人在里头,我在外头。)

(二)、上帝三次看到人的爱情时,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先是“勃然大怒”,然后“怒不可遏”,最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

(三)、上帝最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说明了什么?

1、爱情征服了上帝,爱情力量巨大。

2、人的精神和幸福是由人主宰的,上帝管不了。

3、爱情高于上帝,真正的上帝是人。

(四)、作者用讲故事回答女儿的提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用故事揭示抽象的概念,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四、拓展提升:

爱情具有永恒的美和力量,那么我们初中学生可以早恋吗?

1、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我们正处于人生的花季,对我们来说,爱情是一个青苹果,现在吃起来是酸涩的,成熟后才能是甜的。我们没有智慧,正处于人生的春天,需要学知识,长才干,需要正确的人生观、爱情观,更需要人生的历练,将来才能有智慧。

2、从人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真正的人,是用人的方式去爱的人,远远高于一切植物和动物,人的爱情绝不是为了传宗接代,而是包含着“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这样爱的方式才是人的方式,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 下面我把自己最喜欢的爱情名言送给同学们:

张扬的《第二次握手》曾让我感动的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我不知看了多少遍,里面有这样一句话:

人们初次的爱情,由于年轻,阅历短浅,太富于幻想,不切实际,所以往往成功的绝少。

• 真正的爱情表现为恋人对他的偶像采取含蓄、谦恭甚至羞涩的态度,而决不是表现在随意流露热情的过早亲昵。----马克思

• 忠诚的爱情充溢在我的心里,我无法估计自己享有的财富。—— 莎士比亚 • 《上邪》

上邪

天啊!

我欲与君相知,我愿与你相爱,长命无绝衰。

让我们的爱情永不衰绝。

山无陵,江水为竭,除非高山变成平地,除非江河干得

不见一滴水

冬雷震震,夏雨雪,除非冬天打雷,夏天下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天和地重合到一起——到那时才敢对

你说出一个“绝”字。

五、达标自测:

1、给括号的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

(忐)(忑)

一(抔)黄土

一(幢)zhù()立

繁yǎn()怒不可è()

2、学了本文,你有什么感受或收获?请给作者写封信。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信》,他给我们上了一堂很好的爱情教育课。什么是爱情?爱情不仅包含着年轻时的相亲相爱,更包含着永不背叛的忠诚,历经几十年的风雨,爱情的颜色永不退色,即使一方撒手人寰,另一方也在从心灵深处追念着:爱情是一座矮矮的坟墓,情人在里头,我在外头。

爱情具有永恒的美和力量,但青春花季不是爱情的季节,我们还没有智慧,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爱,需要责任,爱,需要付出。我们稚嫩的肩膀还不能承担爱情的重量。希望同学们刻苦学习,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将来以人的方式去对待爱情!

五、作业:

• 完成研讨与练习三。

下载《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2word格式文档
下载《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5篇材料)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l.了解书信的写法;继续完成词语、名言警句和文学常识的积累; 2.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

    致女儿的信教案2

    致女儿的信 苏霍姆林斯基 秦皇岛是海港区海阳镇中学 高秋华 教学(习)设想: 《致女儿的信》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其内容是与正值花季的女儿进行一次生动的......

    《致女儿的信》习题设计

    《致女儿的信》习题设计课内阅读1.上帝三次来到人间,从人的眼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2.上帝的态度由“勃然大怒”到“怒不可遏”到“......

    第8课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第8课《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 本文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自读课文。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一封信,面对正值花季的女儿,一个对爱......

    8*.致女儿的信.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识记并积累生字词。 2.速读课文,品味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高尚情操,走好青春第一步。 2. 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速读的能力,体......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6-教学教案

    第八课《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学习目标: l.了解书信的写法;继续完成词语、名言警句和文学常识的积累; 2.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2-教学教案

    1.了解书信的写法;继续完成词语、名言警句和文学常识的积累; 2.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设想:......

    致女儿的信

    《致女儿的信》导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忐忑、一抔黄土、怒不可遏等词语。 2.熟悉神话故事的情节,能够体会其内涵。 3.理解作家以讲述自己幼时听过的神话故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