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制备和性质研究教案
二氧化硫制备和性质研究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氧化硫的实验室制法
2、探究二氧化硫还原性、氧化性、酸性、漂白性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二氧化硫的性质实验,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2、学会鉴别、处理二氧化硫残留量过多的食品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二氧化硫性质的推理过程,使学生从中体会到严谨求实的科学探究态度。
2、珍惜有限资源和环境保护意识,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协作精神。
4、让学生具有一些简单的自我保护意识。
要点提示
教学重点
1、对二氧化硫的性质探究
2、培养学生求实协作精神 教学难点
1、利用探究试验推测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2、激发学生观察思辨的能力 教学用品
教学有关资料(新观察)98 %浓硫酸、无水亚硫酸钠、品红溶液、KMnO4 溶液、Na2S溶液、5 % NaOH溶液、蓝色石蕊试纸、蒸馏水、乳胶、针筒、具支试管、小试管、小烧杯等。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SO2是一种大气污染物,它是形成硫酸型酸雨的“罪魁祸首”,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SO2的实验室制备方法和其化学性质。【板书】二氧化硫的制备与性质研究 【演示实验】在一支具支试管中加入少量无水亚硫酸钠固定在铁架台上,分别在 a、b、c、上滴 1 滴蒸馏水、KMnO4 溶液和 Na2 S溶液;用针筒吸入2—3mL 98 %浓硫酸,将针筒中的浓硫酸注入具支试管中,加热,让学生观察玻璃棒上试纸条、滤纸条,品红溶液的颜色变化,将产生多余的气体通入装有5 % NaOH溶液的小试管中再加热已褪色的品红溶液,观察实验现象。【实验现象板书】
(1)蓝色石蕊试纸 a 变红
(2)滴有 KMnO4 溶液的滤纸 b 褪色(3)滴有 Na2S 溶液的滤纸 c变为黄色
(4)品红溶液褪色,加热已褪色的品红溶液后溶液变红 【整理联系】
(1)蓝色石蕊试纸 a 变红,说明 SO2 的水溶液呈酸性;(2)滴有 KMnO4 溶液的滤纸 b 褪色,说明 SO2具有还原性,易被 KMnO4 所氧化;
(3)滴有 Na2S 溶液的滤纸 c变为黄色,说明SO2 具有氧化性,易将-2价硫氧化为0价。
(4)品红溶液褪色,说明 SO2 具有漂白性;加热已褪色的品红溶液后溶液变红,说明SO2 的漂白性不稳定。【结论板书】
二氧化硫的实验室制法:H2SO4(浓)+Na2SO3=Na2SO4+SO2↑+H2O SO2具有还原性、氧化性、酸性、漂白性,且漂白性不稳定。
二氧化氮的装备及其性质教案
1.1教学目标
(1)了解二氧化氮的物理性质(2)掌握二氧化氮化学性质
(3)通过观察思考等过程训练科学的学习方法 1.2教学重点
实验原理和二氧化氮的化学性质 1.3课前准备
所用实验用品:注射器,小烧杯三个(分别盛水,氢氧化钠溶液,一个空的),大烧杯一个,大橡胶塞一个,表面皿一个,蓝色石蕊试纸
所用药品:铜片,浓硝酸,氢氧化钠溶液,水 1.4实验演示过程
[提出问题]我们已经学过二氧化氮的物理性质和一些化学性质和它的制备原理,那在实验中我们如何来检验它的一些化学性质呢,由于二氧化氮是有毒气体,在实验中希望制备尽量少的气体,又能完成性质的检验,那我们用什么样的实验来实现我们的目的呢,就让我们来看有关二氧化氮的制备和性质检验的微型实验。
[介绍媒体]我们这个实验用的仪器很简单,和一氧化氮的制备与性质检验相似,用注射器做为反应装置,另外用到橡胶塞作为密封装置。[实验探究] 实验原理: Cu﹢4HNO3(浓)﹦ Cu(NO3)2﹢2NO2↑+ H2O 相应装置(或实验装置)
仪器药品
注射器,小烧杯三个(分别盛水,氢氧化钠溶液,一个空的),大烧杯一个,大橡胶塞一个,表面皿一个,蓝色石蕊试纸
铜片,浓硝酸,氢氧化钠溶液,水
实验步骤
(1)在注射器中放入两片铜片(约0.5克),将注射器推到底部(2)将输液管插入浓硝酸中,吸入1ml后,将注射器插到橡胶塞上
(3)待反应停止后,看见红棕色气体,压注射器活塞,引导学生观察气体颜色变淡还是变浓还是不变,取一张蓝色石蕊试纸湿润放在干净的表面皿上,拔出注射器,让蓝色溶液流到大烧杯中,将试纸靠近针头,试纸变红色
(4)吸入3ml水在注射器中,看见红棕色气体变无色,让水流出,吸入空气,引导学生观察那一瞬间出现红棕色,(因为注射器中有水,二氧化氮溶于水所以红棕色很快消失)实验结束,将气体推到氢氧化钠溶液中。1.5板书设计
二氧化氮的制备及其性质检验 实验原理:Cu﹢4HNO3(浓)﹦ Cu(NO3)2﹢2NO2↑+ H2O 化学性质
现象:压活塞,气体颜色不变 性质:2NO2﹦N2O4 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NO2为酸性气体
吸入水后红棕色气体变成无色溶液和无色气体 氧化性,3 NO2﹢H2O﹦ NO ﹢2HNO3
第二篇: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上传教案)
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
英德中学高一化学组梁瑞朝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从情感上认识到酸雨的危害、酸雨的来源以及成分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态度得到了增强; 3.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
三、教学难点:酸雨的成分及形成
四、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平时你们尝过雨水的味道吗?那味道如何呢?通常雨水都是没有味道的,但是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从大气中雨水却是酸的,pH值也小于5.6,那么在化学上我们称这中大气降雨是酸雨。那为什么雨水从无色无味变成了酸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索的内容。
【演示】多媒体设备投影酸雨的影片(内容有关一场重庆的黑雨)
【提问】影片当中重庆的酸雨的pH值居然达到了3.9,那么这场雨真是彻彻底底的一场酸雨了,那我有个问题想要提问大家,那么酸雨是怎么形成的呢?(学生回答)
【讲述】其实酸雨都是由于大气的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造成的,那么其中的作用机理是那些呢?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酸雨中的“酸”究竟是什么呢?
【讨论】叫学生分成一个个四人小组,分别讨论酸雨是怎样形成的以及其中的酸是什么物质。
【讲述】经过大家的讨论,大家得出的结论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也不乏有创造性的思维得出的结论,这些答案虽然并不完全正确,但是都体现着大家的集体智慧;但是究竟酸雨在形成过程中出现什么样的作用机理呢? 【多媒体演示】酸雨形成的作用机理
SO2H2OH2SO3 2H2SO3O22H2SO4 3NO2H2OHNO3NO
【讲述】所以酸雨的幕后黑手就是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但是酸雨中硫酸的成分较大。酸雨的危害非常巨大。它们能够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引起呼吸道疾病,严重时会使人死亡;还会直接破坏农作物、森林、草原、使土壤、湖泊酸化,还会加速建筑物、桥梁、工业设备、运输工具及电信电缆的腐蚀。
【多媒体演示】在多媒体课件上演示酸雨危害图片 【提问】那么酸雨的来源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主要是工厂排放的废气以及大量汽车排放的尾气就是酸雨的主要来源。【讲述】其实酸雨只是一种危害形式,其实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的污染的表现形式还有光化学烟雾以及酸雾,它们会严重地危害人们地身体健康。
【多媒体演示】展示洛杉矶光化学烟雾污染的图片以及工厂排放废气图片
【讲述】所以治标先治本,控制酸雨和光化学烟雾必须从源头上做起,必须控制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排放。那么怎样控制呢?现在请大家出谋献策。共同讨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案并且说出你的理由。
【讨论】让学生依照82页的实践活动:分析空气污染的成因。将全班同学分成一个个四人小组,并利用头脑风暴法列举出空气污染的代表事例并说出解决方案。【学生回答】每组派出一个代表将本组研究的成果公之于众,并且提出的方案好的话大家以掌声表示支持程度。
【教师总结】从大家刚才讨论的结果看来,大家都对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污染程度非常关注,也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这些都是非常有价值的。而且大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基本上了解和认识到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酸雨的概念以及酸雨形成的作用机理。所以这节课过后大家写一篇关于环境大气污染的小论文,字数在200字左右。
第三篇:二氧化硫性质实验设计
二氧化硫性质实验设计
汉寿一中
帅博旺
一、实验目的
二氧化硫的性质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包括其水溶性、与水反应产物的酸碱性、氧化还原行、漂白性等。在实验室演示二氧化硫的性质时往往分步进行,显得十分繁琐。另外由于二氧化硫具有污染性,将涉及二氧化硫的实验分步进行也不利于环境保护。本实验将二氧化硫的制备以及性质实验联合进行,实验现象明显,实验装置简单,略去了二氧化硫气体的收集,最后将多余的二氧化硫气体用碱液吸收,能够很好的避免这些问题。
二、实验仪器及试剂
仪器:带支管锥形瓶1个,双孔橡胶塞2个,10ml注射器2个,试管1根,玻璃管1根,棉花,胶囊药片底板1个,烧杯1个,漏斗1个,导管若干,止水夹3个,酒精灯,铁架台1个。
试剂:浓硫酸,亚硫酸钠,紫色石蕊溶液,品红溶液,高锰酸钾溶液,氢氧化钠,硫化氢溶液。
三、实验仪器装置图以及仪器组装说明
由于实验仪器的限制,实验装置I用磨口试剂瓶代替。加入浓硫酸用的注射器铁质 针头改用细玻璃管代替。
四、实验操作 将装置导管连通,打开滴液漏斗活塞,缓慢滴加浓硫酸至亚硫酸钠中,生成的二氧化硫沿导管进入装置II,充满装置II后进入装置III,观察现象。装置III中的沾有品红溶液和高锰酸钾溶液的棉花开始褪色,装有H2S溶液的容器内部的出现淡黄色的浑浊物。通入SO2片刻,观察到两个棉球的颜色均已经褪去。沾有品红溶液的棉球褪色证明了SO2的漂白性。沾有高锰酸钾溶液的棉球褪色证明了SO2的还原性,硫化氢水溶液变浑浊证明的是SO2的氧化性。用酒精灯加热已经褪色的棉球,可以观察到品红溶液的棉球受热恢复红色,而高锰酸钾棉球不恢复红色。
关闭装置II两端的止水夹,将上部的紫色石蕊溶液少量的加入到装置中,可以观察到注射器可以不用借助外力,自动将溶液推入下部试管中,进入到试管中的溶液颜色变成了红色。这一部分说明的是二氧化硫具有很强的水溶性,其水溶液显酸性。
五、改进的意义
二氧化硫的性质的实验在平常的教学中操作起来不是很方便,教材上面设计的水溶性实验是将装有SO2的试管倒置于水中,然后观察水溶液的液面上升,再将试管从水中取出,徒手进行这个实验操作必然会出现不变的地方,比如SO2气体的泄露、弄湿手部,浪费时间等问题。改进之后,课前将需要的试剂预先装好,演示起来也十分的方便,整个实验只需要几分钟。首先,水溶性实验现象非常明显、直观。注射器自动注射,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充分的说明了二氧化硫易溶于水和其水溶液显酸性的这一性质。其次,使用沾有品红溶液和高锰酸钾溶液的棉花来进行漂白性和还原性的实验。SO2可以使品红褪色,可以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但是很多学生分不清这两者的区别,这个实验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对SO2的漂白性和氧化还原性的区别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另外,选用胶囊底板的小盒子用来盛装硫化氢溶液,让反应装置微型化,实验现象的观察也比较明显。一套实验装置可以将SO2的常见的性质全部体现,同时将SO2的制备和性质实验联合进行,减少了环境污染。
第四篇:二氧化硫制备实验演示小教案
二氧化硫制备及性质检验实验小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探究学习,获取二氧化硫的制备原理及性质检验的机理,训练实验设计及操作技能。
2、过程与方法
a.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化学实验设计能力; b.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的创新意识,体验科学探究的喜悦,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观。
教学重点:探究二氧化硫的制备原理,以及二氧化硫性质检验,二氧化硫漂白的原理。培养学生探究物质性质的科学方法。
教学难点:SO2制备装置的搭建及气密性检验,气体的制备。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法
教学过程:
【引入】之前我们已经学过了一氧化氮、氨气等气体的性质实验,现在我们来学习两种种新的气体制备实验——二氧化硫。【提问】同学们,你们闻过硫磺燃烧时的气味吗? 生:没有。
师:那大家有没有闻过煤烟味? 生:闻过
师:那股味道好闻吗? 生:不好。因为它有刺激性。
师:好了,我们今天就制备二氧化硫,重新认识这种气体,研究它的化学性质。
实验过程: 装置搭建如右图:
搭建装置时,遵循“从下到上,从左到右”原则。
气密性检验时,把导气管伸入水中,关掉滴液漏斗的活塞,用手捂住圆底烧瓶,当看见导气管在水中有气泡冒出,松手后不久,导管里有一段水柱,则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实验步骤:
a.向具支试管加入亚硫酸钠固体,用医用针筒吸取少量浓硫酸,并穿过橡胶塞。b.用蘸有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棉花放置在玻璃管的一端,另一端放蘸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棉花。
c.将导管接入盛有品红的小试管中,检验二氧化硫的漂白性。d.品红褪色后,将导管通入盛有硫化钠的小试管中。e.将褪色的品红溶液加热,检验二氧化硫褪色的原理。
教学小结:
本实验是高中实验中现象较为明显的实验,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二氧化硫的印象,以及进一步学习氧族元素。实验的重点是讲解二氧化硫制备原理及性质检验,实验的难点是解释二氧化硫漂白的原理。
第五篇: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教案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教案
化学组:李德光 授课时间:2012年11月20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二氧化硫性质和作用,了解酸雨的形成,危害和防治办法。
2、能力方法目标:⑴通过对酸雨的形成,危害和防治方法的讨论,掌握证明二氧化硫 性质的实验方法;⑵通过实验、查阅、讨论、探究方法等学习过程,初步学会搜索、自学,学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3))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3、情感态度目标: ⑴认识二氧化硫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⑵通过防治酸雨和环境污染的学习和教育,增强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形成牢固的“可持续发展”观。
⑶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养成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崇尚科学。
(4)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重点 难点 】二氧化硫还原性和漂白性的教学。【实验准备】
药品:SO2气体、氢氧化钠溶液、石蕊溶液、酚酞溶液、品红溶液、BaCl2溶液、碘酒、淀粉、3%的H2O2溶液、盐酸溶液,新、旧报纸各一张、火柴
仪器:试管(带有气球)、锥形瓶、双孔橡皮塞、单孔橡皮塞。SO2与碘水的反应:
取一只小的锥形瓶,注入5-10ml水和两滴碘酒,得到茶色的碘溶液。滴入一滴淀粉溶液后,溶液由茶色即变成深蓝色。取2-3根火柴,火柴头靠在一排,划燃其中一根后迅速将它们插进锥形瓶内,等火柴燃尽后取出火柴,塞上瓶塞后震荡锥形瓶,锥形瓶内的溶液即变为无色。【教学方法】:
(1)、运用观察、实验探究、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2)、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由经历部分探究到经历较完整的探究过程。
(3)在充实“学习档案袋”的过程中,学会自我评价、自我反思。
【教学思路】:以“酸雨”为背景,“探究酸雨形成的原因”为线 设计系列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拓展学生的视野,学 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知识 【教学过程】:
(一)、提供素材、确定研究对象,导入新课:
1、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和播放与酸雨有关的图片和短片,以及二氧化硫漂白食品,让学生在观看图片和短片中思考以下问题:
①、本节课研究对象是什么?
②、从材料中你能大体了解到此物质的可能有哪些性质和作用?
通过观看素材:①,学生将了解SO2到社会生产,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之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②通过观看素材,使学生知道“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二)、回顾旧知识,归纳性质:
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参照前面的教师播放的材料引导学生归纳SO2的物理性质,回顾以前学过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的学习方法,由此培养学生构建比较完整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的框架。
(三)提出问题,实验探究:
问题一:CO2溶于水的会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H2CO3,那么SO2溶于水是否也会发生化学反应呢?其产物又是什么?能否设计实验证实你的猜测?
教师提供:SO2水溶液 NaOH溶液 HCl溶液 大理石 NaHCO3溶液 酚酞试液 石蕊试液 pH试纸
1、通过这一问题的提出,学生将会作出自己认为合理的猜想,并解释其猜想的依据,且用教师提供的实验用品,开放性地设计实验(可以用pH试纸,也可用石蕊试液,还可以用大理石,NaHCO3溶液等)。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努力探索解决新的问题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促进个性的发展。
2、由此让学生认识SO2溶于水所形成的水溶液显酸性,让学生认识到这是SO2 作为酸性氧化物所具有的一般性质。
问题二:SO2作为酸性氧化物还具有哪些性质? 请学生根据原有知识,以及教师提供的实验用品,进行验证。提供的用品为:NaOH溶液 Ba(OH)2溶液 HCl溶液 BaCl2溶液 大理石 NaHCO3溶液
通过回忆以及实验,学生构建与原有知识—酸性氧化物的联系,从而可以总结归纳出SO2作为酸性氧化物的通性:①与水反应、②与碱反应、③与碱性氧化物反应、④与盐反应等。这将有利于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网络化的形成。
问题三: SO2对所有的有色物质都有漂白作用?产物是否稳定?
提供的试剂有:SO2水溶液 酚酞试液 石蕊试液 品红溶液 pH试纸 月季花
在前面播放的材料中同学们知道SO2有漂白作用,通过不同的有色物质的实验对比,学生可得出 “二氧化硫漂白性是暂时的,而且漂白范围不广”的结论,培养学生分析比,归纳的能力。问题四: NaOH酚酞溶液中加入SO2水溶液有何现象?是漂白的结果?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结论。
引导学生应用前面的二氧化硫的漂白原理,对新情景知识进行解剖,分析,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灵活运用能力。问题五:橙色的 Br2水中加入SO2水溶液,褪色了,是漂白吗?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结论。
通过此实验的探究,既回顾了二氧化硫的漂白原理又引出了二氧化硫的还原性,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氧化还原反应等相关知识,观察分析SO2中S元素的化合价,学生将很容易得出SO2具有氧化性、还原性的性质,并能设计出验证SO2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实验方案,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可行的实验方案加以肯定和表扬,对学生提出的不够严密的实验方案给予一定的鼓励,这将更好的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检出SO4后推出颜色变化的原因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问题六: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中加入SO2水溶液,褪色了,是漂白吗?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结论
对前面所学的氧化还原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培养学生类推能力。
问题七:空气中也有强氧化剂,SO2排放到空气中可能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并派代表发言,教师对发言进行点评。在此,教师通过SO2的的还原性解释SO2溶于雨水形成酸雨的过程及其PH值的变化情况。这样在教学内容上起到
2—了与情景引入相呼应的效果,又能帮助学生理解酸雨的形成过程,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问题八:根据提供的试剂设计实验对烟花、爆竹引爆后的气体产物中二氧化硫进行检测?
引导学生对二氧化硫性质进行归纳总结,增加环保意识,并筛选出检验二氧化硫的最佳方案
通过以上SO2性质实验的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通过对SO2性质进行分类归纳,让学生养成了从物质类别、氧化还原和特性三个宏观角度分析探讨物质性质的思维习惯。
(四)、解决问题:
回顾SO2的用途和对环境的污染,探讨其防治方法。使学生形成用化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体现了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内容以“酸雨”为背景,“探究酸雨形成的原因”为主线,设计系列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知识、提炼方法——再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这些知识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学生比较感兴趣,加以媒体的辅助和精彩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情趣和欲望,也激发了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1、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有关二氧化硫的性质,加强了实验教学。并结合本节课环保的主题,对实验进行改进,防止二氧化硫外泄污染环境。让丰富的实验现象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学习的浓厚兴趣。针对各个实验现象进行探讨、研究,让学生用以致用。
2、验
探讨SO2与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混合后颜色的变化、通过与HCLO、Na2O2漂白性的比较,使学生 进一步理解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利用趣味性实验(二氧化硫与碘水反应),充分运用已有的氧化还原知识,在讨论中学生自主地把二氧化硫中的硫元素是+4价,是中间价既可以被氧化又可以被还原等化学性质内化。本节课的教学重心是在讨论的组织和落实,讨论是建立在对讨论对象有了基本的认识后才能形成和开展,为此在讨论之前,让学生网络查找、阅读自学、教师归纳小结教材上的知识,这样学生在讨论中就能 充分认识二氧化硫的性质,理解酸雨形成的原因,并且形象深刻。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和还原性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实 板书设计:
二氧化硫的性质与作用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1)酸性氧化物:(2)漂白性:(3)还原性:(4)氧化性:
3、二氧化硫的用途
4、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