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氧化硫性质探究的教学反思
一、精心创设求知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以全球瞩目的全球三大环境问题之一“酸雨”为切入口,播放一段有关酸雨的录像,使学生感到亲切又渴望,亲切的是日常生活所能碰到的问题,渴望了解酸雨是如何形成的。这时我再顺水推舟引出课题: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二氧化硫,欲知酸雨如何形成,得先了解二氧化硫的性质。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上课时就能吸引学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重要。我做到了这一点。
二、内容重组,过渡自然
秉着新课程理念“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于是我对硫和氮的氧化物的内容做了重新的安排:硫单质及其燃烧后的产物已在初中时接触过,我不再作为上课时的讲解内容,主要讲解二氧化硫的性质。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及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我将其进行补充改进:首先介绍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教材上是往二氧化硫的水溶液中滴加品红溶液来说明二氧化硫漂白作用,这样的说服力不强,学生会认为会不会是二氧化硫与水反应后得到的亚硫酸具有漂白作用而不是二氧化硫。在教研室陈主任的帮助下我把其改成了往二氧化硫气体中伸入品红试纸来验证二氧化硫具有漂白作用。这样既避免想到亚硫酸的影响,又在加热时不会有过多的二氧化硫从溶液中分解出来。实验简单易行,又能避免学生在认知上的歧义。我认为这是本节课的一处亮点。接着从组成上分析二氧化硫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最后从化合价分析二氧化硫的氧化还原性。这样既过渡自然又环环紧扣。
三、问题驱动,激发兴趣与动力
二氧化硫性质学习整个过程中,我都以问题驱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与探究。如在学习其物理性质时,我设计了几个问题:1、了解一种物质的物理性质,主要从哪几点考虑?2、如何知道一种气体物质的水溶性?方案设计?几个问题把学生带入了实验探究。在学习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时,我不是直接引入漂白实验而是,而是先创设情景:古时利用燃烧硫的方法漂白布料,你能说说其可能原理吗?引入可能的性质漂白作用,再进行实验探究验证。在学习二氧化硫的其它两化学性质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及氧化还原性时也都是精心的设置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呈现,我认为这样可以避免教师直接填鸭式的告知方式的枯燥无味,激起学生想解决问题的欲望及兴趣,上课时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四、创设认知“冲突”,激活学生思维
在验证二氧化硫能不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探究,提出方案通过颜色变化观察(往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硫)后,质疑能否说明就是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使溶液褪色还是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使溶液褪色?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强烈矛盾,更能引起学生注意及积极思维。正如心理学家瓦龙说:“思维者,克服矛盾之过程也”,上课时也确实激起学生的兴趣,达到学生探究实验的高潮。
五、关注学生主体,教师起引导的地位和作用
在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所有知识的传授,我都不是直接给出或介绍,而是通过一定的情景,慢慢地引导学生探究、总结。通过学生自己分析、解决问题来构建知识体系。在问题解答方面,产生的疑惑方面,我会尽可能让大多数学生参与,集思广益。结果这个做法在课堂上看到学生非常活跃,师生互动比较激烈与频繁,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第二篇:《二氧化硫性质探究》的教学反思
一、精心创设求知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以全球瞩目的全球三大环境问题之一“酸雨”为切入口,播放一段有关酸雨的录像,使学生感到亲切又渴望,亲切的是日常生活所能碰到的问题,渴望了解酸雨是如何形成的。这时我再顺水推舟引出课题: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二氧化硫,欲知酸雨如何形成,得先了解二氧化硫的性质。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上课时就能吸引学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重要。我做到了这一点。
二、内容重组,过渡自然
秉着新课程理念“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于是我对硫和氮的氧化物的内容做了重新的安排:硫单质及其燃烧后的产物已在初中时接触过,我不再作为上课时的讲解内容,主要讲解二氧化硫的性质。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及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我将其进行补充改进:首先介绍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教材上是往二氧化硫的水溶液中滴加品红溶液来说明二氧化硫漂白作用,这样的说服力不强,学生会认为会不会是二氧化硫与水反应后得到的亚硫酸具有漂白作用而不是二氧化硫。在教研室陈主任的帮助下我把其改成了往二氧化硫气体中伸入品红试纸来验证二氧化硫具有漂白作用。这样既避免想到亚硫酸的影响,又在加热时不会有过多的二氧化硫从溶液中分解出来。实验简单易行,又能避免学生在认知上的歧义。我认为这是本节课的一处亮点。接着从组成上分析二氧化硫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最后从化合价分析二氧化硫的氧化还原性。这样既过渡自然又环环紧扣。
三、问题驱动,激发兴趣与动力
二氧化硫性质学习整个过程中,我都以问题驱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与探究。如在学习其物理性质时,我设计了几个问题:
1、了解一种物质的物理性质,主要从哪几点考虑?
2、如何知道一种气体物质的水溶性?方案设计?几个问题把学生带入了实验探究。在学习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时,我不是直接引入漂白实验而是,而是先创设情景:古时利用燃烧硫的方法漂白布料,你能说说其可能原理吗?引入可能的性质漂白作用,再进行实验探究验证。
在学习二氧化硫的其它两化学性质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及氧化还原性时也都是精心的设置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呈现,我认为这样可以避免教师直接填鸭式的告知方式的枯燥无味,激起学生想解决问题的欲望及兴趣,上课时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四、创设认知冲突,激活学生思维
在验证二氧化硫能不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探究,提出方案通过颜色变化观察(往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硫)后,质疑能否说明就是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使溶液褪色还是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使溶液褪色?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强烈矛盾,更能引起学生注意及积极思维。正如心理学家瓦龙说:“思维者,克服矛盾之过程也”,上课时也确实激起学生的兴趣,达到学生探究实验的高潮。
五、关注学生主体,教师起引导的地位和作用
在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所有知识的传授,我都不是直接给出或介绍,而是通过一定的情景,慢慢地引导学生探究、总结。通过学生自己分析、解决问题来构建知识体系。在问题解答方面,产生的疑惑方面,我会尽可能让大多数学生参与,集思广益。结果这个做法在课堂上看到学生非常活跃,师生互动比较激烈与频繁,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第三篇:《二氧化硫的性质和应用》教学反思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应用》教学反思
教学思路:以龙门石窟前后20年的图片引入,结合新闻链接当地的石灰窑产业,请同学们分析龙门石窟受到损害的原因。板块一:酸雨的形成和治理。首先提出两个探究问题:
1、二氧化硫是如何形成酸雨的?
2、如何治理酸雨?带着这两个问题先来了解SO2具有怎样的性质。请同学们回忆已经知道的SO2具有怎样的物理性质,教师再补充完整,然后通过实验来验证它的水溶性,以及水溶液的有关性质。由于SO2有毒,在教室进行实验时应尽量减少与学生们的接触,所以在实验室事先用饮料瓶收集满一瓶SO2带到教室备用。在验证水溶性时,先让学生讨论方案,然后拿出收集了SO2的饮料瓶,有学生很快想到往里面加水,然后看瓶子是否会瘪来验证,同时取少量水溶液加入紫色石蕊试液,试液变红,说明SO2不仅溶于水,而且跟水会反应生成酸性溶液,瓶里的水溶液备用。接下来给出一份龙门石窟雨水样品一段时间内pH变化的数据,结合三个问题和酸雨形成示意图,分析SO2形成酸雨的两条途径。接着从不同的角色(石灰窑厂长、环保工作者、行政工作人员和石窟工作人员)考虑如何治理酸雨。板块二:SO2的性质和应用。首先给出一组图片,介绍SO2的漂白性,取出之前制备的SO2水溶液2mL,加入品红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褪色,加热后又恢复红色,让同学们讨论SO2的漂白原理和漂白性的具体应用。接着展示红酒的商标,介绍SO2的抗氧化作用,取瓶里的溶液滴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溶液褪色,讨论是体现漂白性还是还原性,学生设计实验探究。最后一个探究实验,SO2水溶液中加BaCl2溶液,再加 H2O2,再滴稀盐酸,观察现象,讨论原因。然后归纳SO2的还原性。最后小结酸雨的形成、治理和SO2的性质、应用。
课后反思:
1、期初教研活动时,教研员和大家一起讨论起了关于化学课堂情境导入的问题,尤其提到了如何从正面宣传化学与生产、社会的关系。所以在考虑本节课的导入时,我也试着去找一些正面的例子,不过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很好的去发掘,希望在以后的教研活动中能和同仁们一起讨论。
2、SO2的实验如果有条件还是设计分组微型实验的好,有医院装药的小药剂瓶收集气体做实验,用量少,现象明显,又不逸出污染环境,但这样对老师的要求比较高,前期要做很多准备工作。本次实验的设计也是从绿色的角度考虑,使用密闭的饮料瓶,但在倾倒液体的过程中有气体逸出,气味较重,以后可以尝试一下用大的针筒从瓶盖部分抽取溶液来进行反应。
3、SO2使某些溶液褪色到底体现了漂白性还是还原性要让学生辨析清楚,从原理的角度或实验的角度都可以分别进行探究验证。这是本节课要解决的一个重点问题。体现还原性的时候可以结合方程式的书写通过化合价的变化确定,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印象,但和酸性高锰酸钾的反应比较难写,可放在之后完成。
4、课堂上没有时间将SO2作为酸性氧化物的通性来讲解,可在下节课评讲习题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和CO2的对比来完成,顺便可通过方程式SO2+2H2S=3S+2H2O来简单介绍SO2的弱氧化性。
第四篇:九年级化学《二氧化硫的性质》教学反思
通过《二氧化硫的性质》教学过程,笔者发现应从以下几方面对这节内容进行反思:
一、对三维教学目标的反思
化学源于生活,也应回归于生活。新课程强调从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中引出新内容的学习;强调知识的运用和培养学生把社会生活实际情境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理论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就是使学生重点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如何利用化学知识去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或突发事件,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二、对教学环节上的反思
1.新课导入
以全球瞩目的全球三大环境问题之一“酸雨”为切入口,播放一段视频资料,有关工业废气(主要是二氧化硫)对大气污染造成的严重后果——酸雨的危害的,使学生感到震惊和渴望,震惊的是酸雨的危害太严重,渴望的是急切想了解酸雨是如何形成的。这时,顺理成章的引出课题: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二氧化硫,欲知酸雨如何形成,得先了解二氧化硫的性质。通过创设求知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在视频文件播放时,由于教师没有及时提示学生应该透过现象看物质的化学性质,很多学生过渡关注酸雨危害的严重后果,甚至有些学生在议论今后下雨时,被雨水浇后会不会掉头发等与本节课无关的问题,有些偏离课题的中心。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时刻为完成本课题做好学生的指导工作。
2.内容重组
新课程理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由二氧化碳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质,借二氧化碳的水溶性和水溶液的酸性,与二氧化碳相比,二氧化硫在水中的溶解度大吗?其水溶液是否显酸性呢?哪一个的酸性强呢?从组成上分析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相似,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但是也有不同的性质,通过实验验证二氧化硫还有漂白性,再从化合价分析二氧化硫的氧化性和还原性。这样既过渡自然又环环紧扣。
由二氧化碳的性质引出二氧化硫的性质,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对比、学会分析,但不可过多的复习二氧化碳的知识,点到为止,一定要做到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3.实验探究
这节课总共设计了四个实验探究:
①二氧化硫的水溶性实验;
②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酸的验证实验;
③二氧化硫与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实验。
④二氧化硫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实验验证。
探究活动过程中,既有师生互动又有生生互动,探究活动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亲身体验探究过程,感受其乐趣、培养了协作、动手能力。在探究中感受思维的乐趣及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从感性上升为理性,突破了重难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口头表达能力,自信心,树立环保意识。
但是,在实验探究过程中:
①教师帮助设计了实验方案,没有给学生一个大胆创新的空间,同时也错过了发现学生潜能的机会。
②探究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过强,对学生放手不够,还是不够相信学生。
③教师有时介入得过早〔学生还没有充分地自主探究多长时间〕,阻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差一点我们就要找到答案!”),有时介入过晚以致让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状态,还有一些不必要的指导,剥夺了学生尝试错误和从教训中学习的机会,一些不够充分的指导,以免学生感到手足无措。
各科新教材中大都增加了许多探究活动,有的提供了许多供学生分析和思考的范例或素材,而不是仅把分析思考后得出的结论直接呈现在教材中,意在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索。对于这些探究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亲历探究过程,给学生自主活动提供机会和空间,不要越俎代庖,代为探究,更不要以“讲授探究”代替“亲历探究”。
另外,在二氧化硫漂白性的实验验证中,教师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二氧化硫的性质时,有些同学提出异议,认为是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具有的漂白性,这是学生认知上的歧义,但也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忽视的问题,主观主义太强,对固定实验未作出任何疑问,应该也要和学生一样,增强问题意识。
课后,借鉴很多的实验改进方案,最后采用将品红试纸伸入到二氧化硫气体中来验证二氧化硫具有漂白作用。这样既避免想到亚硫酸的影响,又在加热时不会有过多的二氧化硫从溶液中分解出来。实验简单易行,又能避免学生在认知上的歧义。今后,教师在实验改进和创新中应该加大力度研究。
4.学生评价
因学生层次的差别和班级学生人数教多,虽然尽可能的关注每一个学生,但是真正做到及时、适时把握机会赞赏学生的力度还是远远不够。
三、提升环节反思
每节课重点、难点的真正的突破也需要一些必要的练习来巩固和帮助学生提升能力,但是由于没有事先安排好学生预习的指导工作,导致最本节课的提升练习没有完成。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笔者认为,教师一定要与新课程同行,必须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充分认识到,课堂不是对学生训练的场所,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不是教学模式、动作化的场所。学会关爱学生,学会激励学生,学会创新,在课程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更新的专业发展。
第五篇:二氧化硫性质实验设计
二氧化硫性质实验设计
汉寿一中
帅博旺
一、实验目的
二氧化硫的性质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包括其水溶性、与水反应产物的酸碱性、氧化还原行、漂白性等。在实验室演示二氧化硫的性质时往往分步进行,显得十分繁琐。另外由于二氧化硫具有污染性,将涉及二氧化硫的实验分步进行也不利于环境保护。本实验将二氧化硫的制备以及性质实验联合进行,实验现象明显,实验装置简单,略去了二氧化硫气体的收集,最后将多余的二氧化硫气体用碱液吸收,能够很好的避免这些问题。
二、实验仪器及试剂
仪器:带支管锥形瓶1个,双孔橡胶塞2个,10ml注射器2个,试管1根,玻璃管1根,棉花,胶囊药片底板1个,烧杯1个,漏斗1个,导管若干,止水夹3个,酒精灯,铁架台1个。
试剂:浓硫酸,亚硫酸钠,紫色石蕊溶液,品红溶液,高锰酸钾溶液,氢氧化钠,硫化氢溶液。
三、实验仪器装置图以及仪器组装说明
由于实验仪器的限制,实验装置I用磨口试剂瓶代替。加入浓硫酸用的注射器铁质 针头改用细玻璃管代替。
四、实验操作 将装置导管连通,打开滴液漏斗活塞,缓慢滴加浓硫酸至亚硫酸钠中,生成的二氧化硫沿导管进入装置II,充满装置II后进入装置III,观察现象。装置III中的沾有品红溶液和高锰酸钾溶液的棉花开始褪色,装有H2S溶液的容器内部的出现淡黄色的浑浊物。通入SO2片刻,观察到两个棉球的颜色均已经褪去。沾有品红溶液的棉球褪色证明了SO2的漂白性。沾有高锰酸钾溶液的棉球褪色证明了SO2的还原性,硫化氢水溶液变浑浊证明的是SO2的氧化性。用酒精灯加热已经褪色的棉球,可以观察到品红溶液的棉球受热恢复红色,而高锰酸钾棉球不恢复红色。
关闭装置II两端的止水夹,将上部的紫色石蕊溶液少量的加入到装置中,可以观察到注射器可以不用借助外力,自动将溶液推入下部试管中,进入到试管中的溶液颜色变成了红色。这一部分说明的是二氧化硫具有很强的水溶性,其水溶液显酸性。
五、改进的意义
二氧化硫的性质的实验在平常的教学中操作起来不是很方便,教材上面设计的水溶性实验是将装有SO2的试管倒置于水中,然后观察水溶液的液面上升,再将试管从水中取出,徒手进行这个实验操作必然会出现不变的地方,比如SO2气体的泄露、弄湿手部,浪费时间等问题。改进之后,课前将需要的试剂预先装好,演示起来也十分的方便,整个实验只需要几分钟。首先,水溶性实验现象非常明显、直观。注射器自动注射,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充分的说明了二氧化硫易溶于水和其水溶液显酸性的这一性质。其次,使用沾有品红溶液和高锰酸钾溶液的棉花来进行漂白性和还原性的实验。SO2可以使品红褪色,可以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但是很多学生分不清这两者的区别,这个实验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对SO2的漂白性和氧化还原性的区别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另外,选用胶囊底板的小盒子用来盛装硫化氢溶液,让反应装置微型化,实验现象的观察也比较明显。一套实验装置可以将SO2的常见的性质全部体现,同时将SO2的制备和性质实验联合进行,减少了环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