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最全教案第五单元

时间:2019-05-12 18:14: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年级上册语文最全教案第五单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年级上册语文最全教案第五单元》。

第一篇:四年级上册语文最全教案第五单元

长城

教学目标:

1、认识“祟、峻”等8个生字,会写“崇、旋”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崇山峻岭、盘旋”“智慧、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长城的气势和自豪感。

3、了解长城的结构,体会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的特点,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4、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相关资料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教学重点

了解长城的结构,体会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的特点。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教法设计:合作交流读中感悟、背诵法 学法设计:边读边想象法、借助插图法 教学准备

1、提前入文,搜集整合资料;提前2~3天,让学生感知课文,粗知内容。a.结合课文内容,引发学生广泛搜集长城的图片、文字及影像资料。b、学生自主与学习伙伴研究资料,归类整理资料。

2、自学生字,初写生字,并大致读顺课文。

3、老师了解学生资料搜集及相关学情。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祟、峻”等8个生字,会写“崇、旋”等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崇山峻岭、盘旋”“智慧、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长城的气势和自豪感。

3、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相关资料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相关资料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体会作者表达方式,概括主要内容。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长城是伟大祖国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它和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埃及的金字塔,都是举世闻名的伟大建筑。因此,长城吸引着许多中外游客。请大家展示资料,交流信息

2、分小组展阅和简介搜集到的有关长城的资料与信息,并确定在全班交流的小组最感兴趣的内容。

3、全班交流,分享信息。可用多种方式交流与展示。对学生的资料和信息老师应给予充分肯定,对于其来源作适当的追问。(鼓励学生将图片和资料整理好办展览或专刊)对于已去过长城的学生,鼓励他们谈谈自己的经历和印象。老师再概述长城的特点、影响与魅力(顺势引入书中的长城)。

二、感知课文,识写生字

1、板书课题。要求学生结合文中的背景图或插图再读课文,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再抓住课文景奇文美情浓的特点,从激发学生当解说员人手,引发学生与课文形成真情互动。

2、引入识字(要当好解说员,必须从正确、流利读课文起步)。a.识:如易读错字:“峻”不能读成jn,“峪”不能读成y,“屯”不能读成tn;能巧记字:“嘉”用形声法,“瞭”可用意合法组成“瞭望”来识记等。老师用多种形式对生字特别是难记难识字进行强化。

b.写:老师对学生已写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点拨即可,如“嘉”字的“吉”下不能少两点,“隔”中门字里的部分两点一横一竖不能多写一横;其次要强调把字写的工整好看;更正写字本上的错别字。

三、观察插图,整体感知

(一)观察图画

1.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长城东起山海关和西止嘉峪关的确切地理位置,并在黑板上写出长城跨越了哪几个省份。

2.书上的两幅画观察点各在什么地方?各画了哪些景物?第一幅是远看;第二幅是近看。3.第一幅图上看到的长城是什么景象? ①(投影书上第一幅图,打出字幕:远看)

②看图,图中有哪些景物?(连绵起伏的高山,依山而建的长城,远远望去,长城像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的一条巨龙。)4.第二幅图上可以看到长城的什么? ①(投影书上第二幅图打出字幕:近看)

②看图,图中都有什么?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观察的?(出示图像,由第一幅图向近景推近,转换为第二幅图。)5.两幅图上长城的景象为什么不同?

师:课文中两幅图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长城的雄伟气势和高大坚固,赞美了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四、概括主要内容

1.四人小组分节朗读,正音。2.思考。

①第一段,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从文中找出来。结合课文插图加深印象,并体会这一比喻句的好处。(突出其“长”。)

②第二段,长城的近景又怎样?围墙这样建造有什么作用? ③第三段,作者站在长城上联想到了什么? 明确:修筑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劳和智慧。

④最后一段写了什么?长城在世界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

3、概括主要内容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祟、峻”等8个生字,会写“崇、旋”等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崇山峻岭、盘旋”“智慧、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长城的气势和自豪感。

3、了解长城的结构,体会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的特点,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4、激发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教学重点

了解长城的结构,体会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的特点。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放开品读

1、检测复习,齐读中心句,围绕“奇迹”展开学文。

二、感悟学习

1、第一段:读文看图,看图读文。

读中一观山势——崇山峻岭;二看长城——蜿蜒盘旋;三想画面——气势飞扬、雄伟壮观。注意结合地图让学生感受长城的长。问:读了这段,你们有话想说吗?

2、第二段:读文解图,认识长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

问:从这段中你们读出了什么?一是让学生了解长城的结构,可由学生板图标注理解;二是让学生了解长城的历史作用,可图文对照讲述(对其作用可适当拓展,或由学生简说,或由老师简介);三是让学生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

3、第三段:走上长城,体验伟大。

a、相机抓住学生的第一句朗读:在品味“站”“踏”“扶”中,多形式地引导学生在读中一步步融进作者的思绪与情感。你是怎样走上长城的?(在被深深吸引中、在忘情的观赏中、在无比的激动中不知不觉地走上长城的)这时,你脑海里出现了什么?——古代人民修建长城的情景(自然地——不容你不想)。

b.朗读第二句话,让学生充分感受工程的浩大,充分想象施工艰难,充分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所付出的代价。此时,你面对的是什么?让学生走人情境:体会脚下陡峭的山岭、肩上沉重的条石。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长城伟大,古代劳动人民更伟大。c、指名读第三句,让学生抓住“多少”“才”品味、想象:你们从“多少”这个词想到了什么?从“才”上体会到什么?更进一步激发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所以说————

4、第四段:抓住“气魄雄伟”“伟大”引导学生读出精神丰收、读出无比自豪。

(如果学生入文时直奔第三段,可在读第二句时引入第二段读悟,再回到第三段;第一段也可最后诵读。)

三、走出文本,抒发情怀。

1、学生读了课文,精神世界一定不能平静,让学生用自己的全部情感对着长城: a、说(喊)一句自己最想说的话;

b、面对长城这份世界遗产,你们想到了什么?

四、解说《长城》,拓展延伸

1、解说:a.自主准备,小组练习。可以解说全文,也可解说某一部分;可以照文本讲,也可适当增减用自己的话讲。b.展示风采,解说交流。对着长城挂图讲。以评价提升理解。

2、积累:摘抄自己最喜欢的精彩词句。

3、拓展:自读文后“资料袋”的内容,搜集相关资料并择其一处写成百字景点简介,准备举行“中国的世界遗产”风景名胜展示会(可安排1~2课时结合“宽带网”进行)。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颐和园

教学目标

1、认识“颐、耸、阁”等7个生字,会写“殿、廊、柱”等11个生字,理解并会书写“神清气爽、金碧辉煌、滑过、隐隐约约”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赏美爱美的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背诵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和摘抄最感兴趣的词句。

3、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概括主要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学难点

学习本课按照游览顺序记叙,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述方法。教法设计:合作交流读中感悟、背诵法 学法设计:边读边想象法、借助插图法 教学准备

学生结合课文查找有关图片、音像和文字资料; 教师准备好相应的图片、挂图或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颐、耸、阁”等7个生字,会写“殿、廊、柱”等6个生字,理解并会书写“神清气爽、金碧辉煌、滑过、隐隐约约”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赏美爱美的情趣,背诵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和摘抄最感兴趣的词句。

3、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初步体会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学难点

学习本课按照游览顺序记叙,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述方法。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初历景观

1、承前导人。由对长城和《世界遗产名录》的体验和了解入手,相机出示《颐和园》中的三幅挂图或展示相应课件。请同学介绍收集的颐和园资料。

二、学习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将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画出来。2.展示生字卡,提出注意生字词易写错的地方。

3.请学生上台听写,画出错得多的字,引起学生注意。

三、初读课文,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1.初读课文。

(1)开火车朗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

(2)自由读,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理清全文思路。

(1)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人、事、景、物)写景的文章开头与结尾一般采用什么样的结构写?大家说说。(总分总。)

(2)看书,找出头尾两段,看看主要讲什么?开头主要讲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结尾主要讲颐和园到处都是美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这开头与结尾是什么关系?(首尾呼应。)

四、理清二至五自然段的思路

1.二至五自然段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方位。)画出表示方位顺序的语句。学生自由画后汇报。

师引导:到了昆明湖还游览了什么?(十七孔桥。)2.按顺序填空。

长廊——()——()——()——十七孔桥

五、总结

我们了解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作者是怎样把每处景点写具体的,下一节课再读。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查找与颐和园相关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颐、耸、阁”等7个生字,会写“殿、廊、柱”等5个生字,理解并会书写“神清气爽、金碧辉煌、滑过、隐隐约约”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赏美爱美的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背诵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和摘抄最感兴趣的词句。

3、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学难点

学习本课按照游览顺序记叙,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述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二、感受颐和园的美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颐和园。课文按游览顺序依次介绍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呢?咱们看着图,喊出它们的名字吧!(师点击课件,出示图片。)颐和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颐和园尽情地发现美和感受美吧!

(一)发现美

1.请同学们认真地默读全文,看看颐和园什么地方最美?把认为最美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待会儿谈谈感受。开始读书吧!(学生自由读书,勾画句子。)

2.听到你们琅琅的读书声,我想你们已经被颐和园的美景所陶醉了吧!下面把你认为最美的句子读给同桌听听吧!(同桌互相品读美句。)下面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来感受你所发现的美吧。

(二)感受美 1.长廊。(生读句子。)

生:我认为这句话最美!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感受长。)(出示幻灯片。)

师:啊!长廊真不愧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啊!你再往后读读,还能感受到什么呢?

生:我还感受到了长廊的画很多,而且很美。我是从“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中看出长廊上的画不光多,而且各有不同。师:你说得真好!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长廊的美吗?(生读句子。)

师:想不想看看长廊上那五彩的画呢?咱们看着图喊喊它们的名字吧!(出示幻灯片。)

生:牡丹亭,麻姑献寿,刘备携民渡江,穆桂英飞索套宗保,龙王借宝。师:长廊上不光有人物画,还有许多的花草,风景画,美不美啊? 生:美!

师:咱们再读读这句话吧!读出你的感受!(配乐。)2.佛香阁和排云殿。(出示幻灯片。)①(生读句子谈感受)“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从“三层建筑”“耸立半山腰上”感到很高;从“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感到很美,具有皇家宫殿的豪华气派;从“一排排”体会到宫殿排列很整齐,占地面积很大。)②男女生朗读比赛。3.昆明湖。

①生读句子谈感受。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我觉得昆明湖很静,很绿。

生:我觉得昆明湖很平。特别是“滑”字用得好。说明湖面很平,很滑,没有一点儿波纹。如果换成“划”,就会把湖面划破,就表达不出水平如镜的感觉了。②师生合作读。4.十七孔桥。

①生读句子谈感受。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我觉得十七孔桥的桥洞很多,有十七个呢!同时石柱也很多,有上百根之多。不光如此,“姿态不一”说明狮子也很多!)

②师:体会得很好!据资料记载,十七孔桥上一共有 508 只石狮子呢!想不想看看石狮子呢?

(播放幻灯片。)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民族自豪感 1.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看谁读得好。2.全班一起深情朗读一遍。

四、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作者按游览的顺序,以万寿山为中心,描写了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等几处景物的特点,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五、课后作业

1、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游乐场等),按地点转换的顺序把它写下来。

2、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教学小记

19* 秦兵马俑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积累“举世无双、享誉世界、规模宏大、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神态自若、跃跃欲试、若有所思、惟妙惟肖”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秦兵马俑的规模、类型和特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进一步培养学生搜集并应用相关资料的兴趣和习惯。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秦兵马俑的规模、类型和特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难点

了解秦兵马俑这一世界遗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搜集并应用相关资料的能力。教法设计:合作交流读中感悟、小组合作学习法 学法设计:边读边想象法、资料收集法 课前准备

1、师生搜集秦兵马俑相关图片,文字资料,有条件可制作课件。

2、学生课前朗读课文三至五遍,不懂的词语查一查字词典。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

1、教师边放课件边导入:举世闻名的秦兵马俑是我国的珍贵历史文物,它出土于西安以东30千米的临潼。秦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今天我们班同学就组成秦兵马俑考古学习小组,将一起出发,到这个神奇的地下王国去看一看。(出示有关秦兵马俑的资料。通过图片,感受秦兵马俑的气势;通过文字,了解秦兵马俑的情况。)师:看了以后,谁能讲讲秦兵马俑给你的最深印象是什么。

2、以预习为起点,让学生畅谈收集的秦兵马俑的资料。

二、自主学习课文 1.出示自学的要求。轻声读课文内容,说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类型的兵马俑?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说说它的特点。2.讨论交流。

(1)指名学生说出各种类型兵马俑的特点。

(2)指名学生上台交流,谈谈自己最喜欢的兵马俑。

三、交流讨论,感情朗读

1.全文围绕哪一句话写的,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是过渡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2.找出写规模宏大的部分,体会想象它的宏大。(1)第二段描写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2)朗读第二段后思考,作者是怎样写出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的?(作者用说明性的语言,用列举数字与打比方的方法写出兵马俑的规模宏大,运用描述性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勾画出兵马俑的壮观。)

(3)师:如此壮观的气势,大家想不想去看看,想去的同学一起朗读课文。3.找出描写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段落。(1)课文第四至九自然段。

(2)了解兵马俑的类型:有将军、武士、骑兵、陶马。(3)了解兵马俑的个性:

(4)师,领略了这么壮观的场面,又欣赏了这么鲜明的形象,说一说大家心中对兵马俑涌起怎样的情感。(扣住“热爱”讲一讲。)朗读第四至八自然段。(5)了解第九自然段起到了什么作用?(总结的作用。)

四、品读课文

1.用课件播放各种神态的兵马俑,教师配乐讲解。2.学生自由练习读第四至九自然段。3.开展读书比赛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

4.读后交流。相机出示各种兵马俑模型,猜猜是什么俑?理由是什么?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教学小结:站在兵马俑前,和这些雕塑对视,我们可以感受到心灵的震撼和千年以前传递来的信息,从秦兵马俑考古回来,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学生畅所欲言。)2.引导学生课后在拓展阅读中,更深入地了解兵马俑。

六、课后作业

1、读背自己最喜欢的句段和摘抄好的词句;

2、准备以导游形式,将课文(或某一内容)编成导游词,结合搜集到的兵马俑的图片或音像资料,回家后向家里邻里等周围人介绍兵马俑。

七、板书设计

19、秦兵马俑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五

教学目标

1、以“保护文物”为话题,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文物保护意识。

2、学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提高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

3、领悟并在习作中运用“比照”的写法。

4、根据需要围绕专题搜集资料,提高搜集、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课前准备

师生准备与中国的“世界遗产”有关的音像图文资料,搜集有关文物保护的资料及课件。教学课时:5课时

第一课时宽带网

教学目标

1、以“保护文物”为话题,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文物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资料收集使用能力。

一、明确任务

指名读“宽带网”下面的话,说一说本次搜集资料的范围、要求:课外,搜集与中国的“世界遗产”有关的图片、诗词、楹联或故事、传说,感受这些“世界遗产”的魅力。

二、交流方法

1、方法展示台:近一段时间,你是采用什么办法搜集资料的?遇到了困难是怎么克服的? 教师随机板书,如:

留心书报中散见的资料,随时发现,随时摘抄、剪贴或复印; 查阅或购买有关的旅游类书籍、杂志、碟片; 在语文教材和古诗读本中查找相关诗词; 登录相关网站,如直接输入关键词“世界遗产在中国”;(有条件的可让学生当堂搜寻并展示); 调查访问游览过的亲朋好友,看门票、游览手册、照片; 从中学、小学各科教材中查找;

观看有关的电视节目,可从《中国电视报》中关注相关预告;

2、资料展示会:展示一下你已经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简要谈谈搜集的过程。

三、提出建议

1.建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专用资料袋或资料本,分类收藏。2.组成合作小组进行搜集与整理资料。

3.要纠正一些不当做法,如:完全由家长代劳、只搜集不阅读的“假性占有”、资料过于深奥、乱剪书报等。4.作业。

让学生自主举办“中国的世界遗产图片展”。按照个人提出建议的方式,决定展示交流的形式、时间、评比表彰办法等。5.课后实践。

学生进一步搜集相关资料,为口语交际和习作做准备。

第二课时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1、以“保护文物”为话题,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文物保护意识。

2、学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提高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

一、激情引入,揭示话题

1、师:长城,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的魂,是华夏儿女的骄傲!然而,令人痛心的是,长城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已被世界古遗址基金会列入全球100处最濒危遗址名单。教师大屏幕快速显示长城被毁的骇人听闻的事例(见《长城如父》,作者董耀会)也可出示教材中关于长城被毁坏的报道。

2、当你得知这些信息,你有什么感受呢?有什么想法呢? 板书:口语交际——保护文物

二、分小组阅读要求,讨论保护文物的话题 1.谈有关长城的报道。

长城正在遭受毁灭性的破坏,已被世界古遗址基金会列入全球 100 处最濒危遗址名单。(大屏幕显示长城被毁的骇人听闻的事例。)

2.你得知这些信息后,有什么感受呢?想说些什么? 3.板书课题。

三、小组讨论,提出建议

1.四人小组,围绕保护长城的问题展开讨论。2.各组推荐代表在全班发言,并组织评议。

3.自由发言:谈其他文物古迹被破坏的情况,说说应怎样加以保护。4.评价。

四、创设情境,模拟交际

师生、生生自主选择进行模拟口语交际。可创设如下情境: 1.劝游人不乱丢垃圾,不乱涂乱画。2.即兴演讲:“保护文物,人人有责。” 3.写倡议书。

4.宣传保护长城的重要性和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适时组织评价。教师要通过点拨,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具体,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理。)

第三课时习作

教学目标

1、以“保护文物”为话题,培养文物保护意识。

2、学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提高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

3、领悟并在习作中运用“比照”的写法。

4、按一定顺序介绍自己所了解的“世界遗产”。

一、创设情境,引发“习作”的需要

1、创设情境:有一批外国游客,专门到中国游览“中国的世界遗产”,邀请咱们班全体同学担任导游,我们成立“导游团”,评选十佳小导游,大家愿意吗?

2、揭示要求;要当好导游,首先要熟悉景点风光,了解有关故事、传说,明确参观游览的注意事项;然后写出导游词,熟悉导游词。今天,我们就来学写导游词,让这批外国游客大开眼界,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我国的“世界遗产”。

二、交流资料,确定“习作”的内容

1、师生交流,随机点拨:你想介绍哪一处“世界遗产”?重点介绍什么?

2、指名说一说自己确定的最有特色的内容。

3、各人自主说一说,相互说一说最有特色的内容。

三、阅读范文,借鉴“习作”的写法

教师出示或朗读一篇导游词,让学生自主发现如何写导游词,再默读教材中“习作”下面的揭示语,进一步明确写法与要求。

四、自主习作,完成“习作”的内容

五、模拟讲解,展示“习作”的成果

1、指定二至四名同学,宣读“导游词”,进行模拟讲解,根据“游客’’意见共同修改与完善。

2、读一读自己的习作,适当修改;改动较大者重新誊写。

第四课时习作评讲

教学目标:

1、通过讲评,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同伴的习作,从中学习他人习作中的优点。

2、讲评中以表扬和激励为主,采取自评、互评、师评的形式,学会按要求修改作文。

3、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要善于取长补短,重视修改文章。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习作,按照习作要求修改习作。教学过程

一、交流习作

1、与同桌、自己的好朋友交换阅读各自的习作,有不明白的地方相互讨论,有需要修改的地方用修改符号在文中改一改。

2、自荐或推荐在全班交流:可以朗读,也可以当小导游讲解;可以宣读全文,也可以宣读一个片段、一个语句;可以自荐,也可以推荐他人习作,教师要积极推荐以下方面有代表性的学生习作:内容上丰满者、语言上出众者、表达形式上创新者、表达水平上进步明显者,等。

二、评议问题

1、教师小结全班同学本次习作的优缺点。

2、出示普遍性问题,引导全班评议与修改,如错别字、不通顺语句、标点符号使用不当、内容表述不准确等。

3、修改习作中语句等方面的明显问题,订正文中的错别字、错误标点。

三、修改誊写,习作展览

将修改誊写后的习作张贴在班级的习作园地中。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字词,辨析理解。

2、学习“我的发现”和“日积月累”

一、导学“我的发现”

1、出示句子读一读,学生自主发现悟一悟: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2、结合小林、小东的发现,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3、举出实例说一说:在读过的课文或习作书中,你发现了这种“用熟悉的事物来比照”的写法吗?

4、仿照例句写一写,指名读一读,评一评。

二、日积月累 1.读对联。

2.找出欣赏的句子,讲讲对它的理解。3.读、记、吟。4.另举几例对联。

三、回顾“词语盘点”

1、按要求“盘点”:读读写写(抄写、听写)、读读记记“词语盘点’’中的词语。教师可组织一分钟记忆竞赛、一分钟抄写竞赛。

2、“我的词语库”:从本单元课文中,你还积累了哪些好词语、新词语?指名说一说,让学生把自己感兴趣的词语工整地抄写在自己的积累本上。

第二篇: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17.《长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对照插图,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陡峭”,“凝结”等字。

教学难点,重点

.指导看图。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根据事物的特点选取不同观察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2.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情感。

课前准备

.录音机。

2.长城远景和近景的彩色幻灯片。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了解图意。

、介绍长城。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476)时期,那时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自己的境内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入侵,将各个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将其延长,号称万里长城。以后各个朝代,都对长城进行了修建。因此可以说长城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兵器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为拉抵御外族入侵而建筑的军事建筑。

2、观察彩图。(打出幻灯片)

(1)这两幅图的观察点有什麽不同?(上面一幅是远景,下面一幅是近景。)

(2)长城修筑在什麽地方?(崇山峻岭之间)

(3)从画面上可以看出长城有什麽特点?(长和高大)

(4)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远、近两个观察点?(不从远处观察,就看不出他的“长”这个雄伟的全貌;不从近处观察,就看不出它高大坚固的构造特点。只有从不同的观察点介绍长城,才能更显出其气魄雄伟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意。

.自学生字新词。

2.想一想,课文各节分别讲拉什麽内容

三.图文结合,说一说。

、说说生字新词。

崇山峻岭拍摄(she)嘉峪关扶智慧气魄

2、理解字词。

(1)教师讲解

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是长城的起点,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嘉峪关:明初的建筑物,再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嘉峪山东南边脚下,是长城的终点。

八达岭:军都山的一个山峰,在北京市的西北,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全国中点文物保护单位

(2)看图理解

崇山峻岭:指高而险峻的山岭。

蜿蜒盘旋:指弯弯曲曲的延伸。

条石:长方形的石块。

方砖:正方形的砖块。

垛口:指墙外侧向上突出的部分,是一种掩蔽物。

了望口:指用来了望的口子。了望:从高处监视敌人。

射口:射击用的口子。

城台:城墙上一整块平坦的方形建筑,是屯兵的堡垒。

互相呼应:本课指打仗时之间可以进行联系,互相支援。

3、说说课文各节的内容。(第一节讲长城的长;第二节讲长城的高大坚固;第三节讲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第四节讲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

4、说说怎样给各节编一小标题。

(启发学生以课文内容为线索定出小标题:(1)一条“龙”(2)“高大坚固”;(3)结晶;(4)奇迹。或启发学生以课文结构为线索列出小标题:总貌;构造;联想;地位)

第二课时

一、图文对照,逐段学习。

、观察远景图。(打出幻灯。)

(1)远景怎样?(像一条龙)

(2)课文怎样写长城的(位置、宇航员所拍照片)

(3)蜿蜒盘旋和长龙有什麽内在联系(前者为静,后者为动,以动喻静)

(4)长字突出怎样的特点

2、看近景图学第二节

(1)读后思考。

课文中的哪句话表现拉作者的观察点(来到长城脚下)

(2)这一节有几句话?介绍长城的那些建筑?(六分别写作者来到长城脚下;长城的高大坚固;城墙顶上;外侧的垛子;城台)

(3)图文对照,指出图上垛子、射口、了望口、和城台的样子,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4)小节这一节近看长城,先整体后部分,构造科学,利于防守。

3、综合两图第三节。

(1)人民为什麽会想起古代修长城的劳动人民?(围绕站、踏、扶、自然)

(2)从那里可以看出修筑长城的艰难?(条石多重)

(3)为什麽说长城是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4)想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发挥自己的智慧完成的。

4、研读第四段。

(1)长城为什麽在世界上是一个奇迹(从长城的长和大想象到建筑的困难,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所以说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喜爱、赞美)

二、总结全文。

.画出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一句话。

2.总结谈话:长城建筑规模宏伟,气魄雄伟壮观,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它高大坚固,建筑结构巧妙合理。它建筑在崇山峻岭,施工环境艰难;它动用的材料重大、数量多;他建筑于两千多年前的秦代。学习《长城》这一课,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一种爱国主义的情感在我们胸中回荡。

板书设计:

远看

像条巨龙

长城气魄雄

近看

高大坚固

伟大的奇迹

(气魄雄伟)联想

劳动人民的智慧

8.颐和园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新课标第一网

2.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

3.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2.学难点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教师板书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二、出示幻灯片,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有条件的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三、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划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四、学习生字和要求写的字。

.学习生字:

识字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会给生字组词。

(1)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2)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

①用拆合法记“殿、眺、阁、耸”的字形。例如“殿”字。我们把它拆成三个部分,左上角是尸体的“尸”;左下角是个“共”字;右边是没有的“没”的右半边“殳”;再把这三个部分正确地组合在一起就是“殿”字。

②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记忆“阁、雕”的字形。“阁”属于外形内声类,“门”形旁表意;“各”声旁表音。

讲解:声旁和形旁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有的形旁能大致表示出属于哪一类的;有的就不能明确地表示出来。有的声旁能表音,有的就不能准确地表示读音。如:“堤”字就不能念成(shi)。因此,学生在遇到形声字时不要“念半边”,要正确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

③用比较法(根据生字字形上的特点,找出一些与生字字形相近的字,形近字之间区别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记住生字的字形)记忆“栽、雕、赏”的字形。栽──裁──载;赏──党──堂;雕──准──谁──淮。

(3)借助字典理解字义、词义;查字典也可以帮助学生识字。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查字典使用工具书的这种能力。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将终生受益。

2.解释下列词语: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姿态不一:样子各不相同。

琉璃瓦:内层有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

宫殿:帝王居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

远眺:往远处看。

画舫: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葱郁:青翠茂密。

(五)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六)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给课文分段。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

.齐读课文。

2.提问:

(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二、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三、讲读,学习课文第二段。

.指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

(2)长廊的特点是什么?

(3)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

2.按照提示给第二段分层。

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从内部介绍长廊;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分层的结果:

第一层是第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句。

3.逐层学习:(重点学习第二层)

(1)学习第一层:从整体和外部介绍长廊。长廊的外部:绿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2)学习第二层:长廊内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读句子;提问: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3)学习第三层:长廊两旁:风景宜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什么?(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怎样朗读这段才能把长廊的美读出来呢?

注意:学生读的形式要丰富一些;不要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俗话说“熟读成诵”,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此段。

四、讲读,学习第三段

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3.4两个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

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读书。让学生从书中去寻找答案,组织好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多读、多说,以便形成能力。

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试背第4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齐读全文。昨天我们领略了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的美景,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昆明湖和十七孔桥的美景。

二、学习课文第四段。

.指名朗读第四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2)十七孔桥是怎样的?(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

(3)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教师在范读时,要通过表情语气的变化,感情的处理来加以体现。

(2)学生模仿练习。

(3)指名朗读、齐读。

三、默读课文,体会游记这类的写作方法。

.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

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

4.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四、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五、检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9.《秦兵马俑》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8个字只要认识不要求会写。认识一个多音字“乘”。能够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4.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学生自认生字,相互交流。从读音上看:瞰、弩、颔、髻、铠五个字的音容易发错。同学们要看准拼音,多读几遍,尤其是“nǔ”的鼻音要读好。多音字“乘”的不同读法,可以借助字典看看在什么情况下该读哪种音。

二、学生根据自读提示,再次阅读课文

(一)阅读提示。

.秦兵马俑是什么样的呢?有什么特点呢?作者又是怎么介绍兵马俑的呢?同学们,读一读课文就能明白的。

2.分为几个部分来讲兵马俑的?每个部分讲的什么?各个部分是用哪句话连接起来的?新课标第一网

3.着重对哪个部分进行了描写?重点读一读。

(二)学生回答,讨论。

三、精读选段

.第二自然段

具体描绘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从哪些语句说明兵马俑的确“规模宏大”的呢?

①数据中体会规模宏大。你可以勾画出有关数据读一读,体会它面积之大、数量之多。

②单举开掘的一号坑里兵马俑的数量进一步说明规模宏大。

③兵马俑的阵容巨大和气势恢弘、制作工艺精湛,体会到规模宏大。

2.又是怎样介绍“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呢?

学生勾画书中具体描写的样子及神态的词语,体会到个性特点

将军佣身材魁梧头戴军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站在前列神态自若久经沙场肩负重任沉毅多谋武士俑体格健壮穿着装扮……目光炯炯……威武凝重刚烈豪爽

骑兵佣上身着短甲……左手持弓箭……勇猛善战坚毅顽强

车兵佣分为驭手和军士……分工明确各司其责

弓弩手张弓搭箭神情专注……随时准备冲锋陷阵

马佣形体健壮肌肉丰满……跃跃欲试神气活现斗志昂扬

3.第三至第十自然段,会真正体会到:“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从而,由衷地热爱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赞美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深切感受到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4.第11自然段

①横线的句子是这部分的中心句。它既对上文作了小结,又对下文的学习作了提引。“极为”放在“精美”的前面,更加突出了兵马俑的举世无双,绝无仅有的地位。

②“端详”就是仔细地看、细致地打量。这些兵马俑乍一看,似乎一样,但只有精心端详时,才会发现它的细微差异。

③加底纹的部分,具体介绍了兵马俑的不同神态。作者运用打比方、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加以细描,仿佛让我们看到,那一个个神武的勇士威武不屈的拼死沙场的高大形象;仿佛让我们倾听到,那一个个威猛将士思乡念亲的凄婉心声;仿佛让我们感受到,那一个个兵马俑背后的血泪与辛酸……正是作者的独巨匠心选择了恰当的观察视角,运用这样的表达方式,让我们读出中华民族的伟大,悟出中国人民智慧的伟大。

④“……”省去了什么呢?作者留给我们的是思考,是回味,是创造……当你与作者一道思绪驰骋,神游兵马俑,就会用想象的翅膀触摸到兵马俑的神韵,品尝创造的快乐。

《语文园地五》教学设计

口语交际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生自读这段文字,谈一谈读了这段文字后的感受。

2.师出示长城被破坏的图片,进一步激发学生要保护长城的爱心。

3.得出课题:不仅要保护长城,而且要保护其他的文物。

二、具体谈谈保护长城

.分小组商议保护长城的建议。

2.全班交流。

3.分析总结出一系列保护长城的措施。

三、拓展

.认识世界遗产标志,以及什么是世界遗产。

2.交流了解,中国有多少世界遗产!

3.我们为什么要申报这些风景名胜等为世界遗产?这些世界遗产对我们有什么好处?中国世界遗产的现今状况如何?

4.怎样来保护世界遗产?

5.形成书面建议或倡议书。

习作

2课时

写导游词

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我们来写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先确定自己要介绍哪一处世界遗产,然后选取最有特色的内容向大家介绍。可以将景点风光也可以将与景点有关的故事、传说,还要提示参观游览的注意事项。写好以后,可以根据所写的导游词,模拟导游进行讲解。

教学目标

.继续体会世界遗产的魅力,感受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2.学习写导游词。

审题

本次习作是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语言和资料中的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实用的语言。写导游词要根据游人的需要确定重点,选取最有特色或最有价值的内容向大家介绍,不一定要面面俱到;还应根据口语交际讨论的成果,游览的注意事项,向旅游者提出“当文明游客”的机会。怎样写导游词呢?

.首先确定自己要介绍哪一处“世界遗产”。

2.这一处世界遗产最有特色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样的著名风光、著名景点?这个景点有什么美丽的、动人的传说?

3.写的过程中不要走别人的老路,争取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

佳作借鉴:

秦皇岛海神庙导游词

各位朋友:

现在,我们来到了海神庙。有道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自古以来,秦皇岛、山海关沿海一带的航海业、捕捞业就非常发达。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朝开国元勋徐达奉命主持修建长城。为了调运各种军需民用物资,在山海关石河口修建了码头。船夫渔民出海作业,总是冒着很大的危险,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只好把生命托付给神灵。为了乞求神灵的保护,乞求海上风平浪静,平安无事,就在老龙头的西侧修建了海神庙、北海神庙、妈祖庙、龙王庙等四座庙宇。1900年八国联军从老龙头登陆,四座庙宇被毁掉了。现在的海神庙是1988年重新修建的,它综合了原有四座庙宇的特点,重新构思设计,延伸入海124米,是旅游观光、临风休憩的好去处。

这里是牌楼,南北两面各有两个大字:安澜、伏波,──让大海安静,海不扬波,点明了整个海神庙的主题。

往前走就是山门。海神庙和一般佛教庙宇的山门不同,它里面供奉的不是四大天王,而是“天佑”、“天应”两位大海中的神将。“天佑”的意思就是老天保佑,“天应”就是指叫地地灵,叫天天应。传说这二位原来都是大海中的怪物,浑身的力气没处使,就专门兴风作浪,玩恶作剧。后来他们被天后娘娘──就是我们常说的妈祖收伏了,成了妈祖的得力助手。

现在我们来到了海神庙正殿前面的庭院。左右两侧有两个吉祥物。右边的叫做“乘黄”,也叫“飞黄”。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集《山海经》说:白民之国有乘黄。长的样子像狐狸,背上有角。要是骑到它的身上,就能活到两千岁。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写过这样的诗句: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后来,人们就用飞黄腾达来比喻一个人的官职地位上升得非常快。看来,乘黄的功能有两条,长寿和升官。可是,我们眼前的这个乘黄大家千万不要骑,一是真要活到两千岁,那可就太麻烦了;二是您真要骑了上去,可就要准备罚款了。

左边的这一个叫做“龙马”。我国古代传说龙马是河水之精,说它是龙头,马身,还有两个可以张开的翅膀,叫的声音很好听,说它是“鸣声九音”──有些人很谦虚,用“五音不全”来说自己唱歌的声音不好听,但这龙马“鸣声九音”,简直就是一个交响乐团!还有的古书上说这龙马就是乘黄。在海神庙的前面设立龙马、乘黄的塑像,是取其“河水之精”的含义。

现在请大家走进海神庙的大殿。正中端坐的就是海神。两边站的是他的助手。渤海湾一带供奉的是北海之神。北海之神叫做禺京。他的“分工”有两条:让大海风平浪静,让陆地风调雨顺。为了让大海风平浪静,他手持弓箭,查看大海,哪儿的海浪过高,就射箭击碎它,这时,两位巡海夜叉就是它的助手;为了让陆地风调雨顺,他选拔了几位得力的干将,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两位是千里眼和顺风耳。千里眼的眼睛瞪得大大的,顺风耳的大耳朵拉得长长的,专门负责收集各地旱涝信息。这两位是雷公和电母。雷公头似猕猴,嘴似鸡形,肩膀上长了一对翅膀,左手拿椎,右手使槌,脚踏五面大鼓,他敲起鼓来,就是天上响起了隆隆雷声。电母手拿两面镜子,只要她把镜子飞舞起来,天空里就会出现一道道闪电。左边的这二位是风婆和雨师。风婆只要把她背的布袋拿下来,轻轻一抖是小风,重重一抖是大风,抡上一圈,就成台风了。雨师用柳条在他的宝葫芦里沾上一下,往人间洒一洒,就是一场雨。当然,他用的力度和时间就决定了这场雨的大小和持续时间的长短。

古代的神明,都是凡人自己创造的。神明的功能,大都表达了人们的理想和愿望。今天,千里眼和顺风耳的功能已经由气象卫星和计算机承担起来了,──尽管还不那么准确,不那么全面,而雷公、电母、风婆、雨师的功能,我们最终能取代多少、能不能取代,甚至于有没有必要去取代,现在还都是一连串的未解之谜。

我们该和海神说一声再见了,但愿他能保佑我们旅游顺利,晚上下雨,白天晴天,天天有个好天气,天天有个好心情。

第四课时

一、我的发现:

.生自由读例句,想一想,看能从中发现什么。

2.分角色读小林域小东的话,看看他们有什么发现。

3.分析比较:自己的发现和小林小东的发现有什么不同?

4.再读句子,体会:文中句子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使句子更加具体形象。)

5.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使句子更加形象具体的呢?

6.用熟知的事物来作比照,使人很容易想象出文中描绘的事物的具体形象。

7.找一找:在已学的课文中找一找类似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并试着自己写一写。

二、日积月累

.生自读对联。

2.指名学生读对联,师范读、纠正字音,指导学生读好对联。

3.交流自己对这几幅对联的理解,之后,教师展示对联所描绘的相应的风景名胜的图片。

4.熟读背诵。

三、宽带网(提出要求,让学生课后自己搜集资料,展示资料。)

第三篇: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

第十七课 长城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2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难点} 教学设计

一.看图,了解图意。

1、介绍长城。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476)时期,那时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自己的境内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入侵,将各个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将其延长,号称万里长城。以后各个朝代,都对长城进行拉修建。因此可以说长城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兵器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为拉抵御外族入侵而建筑的军事建筑。

2、观察彩图。(打出幻灯片)

(1)这两幅图的观察点有什麽不同?(上面一幅是远景,下面一幅是近景。)

(2)长城修筑在什麽地方?(崇山峻岭之间)

(3)从画面上可以看出长城有什麽特点?(长和高大)

(4)作者为什麽要选择远,近两个观察点?(不从远处观察,就看不出他的“长”这个雄伟的全貌;不从近处观察,就看不出它高大坚固的构造特点。只有从不同的观察点介绍长城,才能更显出其气魄雄伟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意。

1.自学生字新词。

2.想一想,课文各节分别讲拉什麽内容

三.图文结合,说一说。

1、说说生字新词。

崇(chong)山峻(jun)岭拍摄(she)嘉(jia)峪(yu)关扶(fu)智慧(hui)气魄(po)

2、理解字词。

(1)教师讲解

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是长城的起点,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嘉峪关:明初的建筑物,再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嘉峪山东南边脚下,是长城的终点。

八达岭:军都山的一个山峰,在北京市的西北,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全国中点文物保护单位

(2)看图理解

崇山峻岭:指高而险峻的山岭。

蜿蜒盘旋:指弯弯曲曲的延伸。

条石:长方形的石块。

方砖:正方形的砖块。

垛口:指墙外侧向上突出的部分,是一种掩蔽物。

了望口:指用来了望的口子。了望:从高处监视敌人。

射口:射击用的口子。

城台:城墙上一整块平坦的方形建筑,是屯兵的堡垒。

互相呼应:本课指打仗时之间可以进行联系,互相支援。

3、说说课文各节的内容。(第一节讲长城的长;第二节讲长城的高大坚固;第三节讲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第四节讲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

4、说说怎样给各节编一小标题。

(启发学生以课文内容为线索定出小标题:(1)一条“龙”(2)“高大坚固”;(3)结晶;(4)奇迹。或启发学生以课文结构为线索列出小标题:总貌;构造;联想;地位)

第十七课 长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2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难点} 教学设计

一、图文对照,逐段学习。

1、观察远景图。(打出幻灯。)

(1).远景怎样?(像一条龙)

(2).课文怎样写长城的(位置、宇航员所拍照片)

(3).蜿蜒盘旋和长龙有什麽内在联系(前者为静,后者为动,以动喻静)

(4).长字突出怎样的特点

2、看近景图学第二节

(1)读后思考。

课文中的哪句话表现拉作者的观察点(来到长城脚下)

(2)这一节有几句话?介绍长城的那些建筑?(六分别写作者来到长城脚下;长城的高大坚固;城墙顶上;外侧的垛子;城台)

(3)图文对照,指出图上垛子、射口、了望口、和城台的样子,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4)小节这一节近看长城,先整体后部分,构造科学,利于防守。

3、综合两图第三节。

(1)人民为什麽会想起古代修长城的劳动人民?(围绕站、踏、扶、自然)

(2)从那里可以看出修筑长城的艰难?(条石多重)

(3)为什麽说长城是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4)想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发挥自己的智慧完成的。

4、读第四段。

(1)长城为什麽在世界上是一个奇迹(从长城的长和大想象到建筑的困难,表现拉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所以说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表达拉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喜爱、赞美)

二、总结全文。

1.画出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一句话。

2.总结谈话:长城建筑规模宏伟,气魄雄伟壮观,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它高大坚固,建筑结构巧妙合理。它建筑在崇山峻岭,施工环境艰难;它动用的材料重大、数量多;他建筑于两千多年前的秦代。学习《长城》这一课,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一种爱国主义的情感在我们胸中回荡。

第十八课 颐和园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写作顺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写作顺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难点:

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是哪儿吗?(颐和园)颐和园在什么地方?指名读,字音都读准了,大家仔细看看这个颐字,我们在书写的时候有什么要注意的吗?谁能给大家提个醒。(板书:18颐和园)指导书写“颐”左边有一个小口。1998年颐和园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呢。听到这个信息,你觉得课题该怎么读?指名读,带着自豪读题,齐读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游览颐和园一番。

二、初读课文。

1、要求: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认读生字词语指名读齐读(注意“堤”不能读成tí;“廊、栽”等字要注意指导笔顺。)

课文中有几个难读的句子,(出示有关句子)自己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3、颐和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谁来说说?(板书:美、大)作者也有这样的感受。哪里告诉我们了?找找看,用波浪线画出来。指名读。

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直接告诉我们颐和园很美丽很大。这种写法我们叫做首尾照应法。有感情地齐读首尾两段。

4、作者游览了哪几个景点?((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5、课文的哪些语句交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呢?用直线划出来。

指名读句子,(出示)请同学们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我们发现作者走到哪里就看到了哪里,看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清楚地交代了游览的顺序,这样的写作方法就叫做“移步换景”。(板书:移步换景)一般一个景点为一段,我们写游记的时候可以用上这种方法。

作者是怎样给我们描写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呢?让我们跟着作者的足迹再游览一番,从中慢慢体会吧。

三、精读课文,品析景物特点,感受语言美。

1、学习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思考:请同学们边读文字边想,长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从哪里体会到的?(板书:长、美)

2、出示图片和句子,体会描写方法。

(1)“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这句从哪些词看出长廊的长?用上了什么说明方法?(列数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指名读,齐读。

(2)“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提问:观看图片说说画上有哪些内容?

看图想象说话:有的画着(),有的画着()有的画着(),还有的画着()。

“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各不相同。体现了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辉煌和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

谁来向游客介绍这么美的长廊?该用什么语气?(喜欢、惊奇、赞叹)

(3)“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提问:这句写什么?从哪些词看出?(“栽满、谢、开”看出长廊两旁花木众多、鲜花常开、景色宜人的特点,从侧面看出长廊的美。)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你读到连老师也闻到花香了。

(4)“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点明了长廊的位置在昆明湖的右边。理解:神清清爽,你有过神清气爽的时候吗?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有这样的感觉?

3、小结:描写长廊时作者抓住两个特点来写:一个是“长”,一个是“美”。突出了长廊的精致美观,以及那些创造者的高超技艺。1990年这条长廊被评为世界上最长的画廊,列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呢。让我们一齐再来读一读这段话,对这条又长又美的长廊发出由衷地赞叹!

四、作业课作第5题

五、总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颐和园这篇课文的内容,认识了“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在跟随作者的脚步游赏长廊的同时,还学会了从多个角度来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收获真是不小!下一节课,让我们用这堂课学到的方法,再到万寿山和昆明湖去看一看,去领略颐和园中更多的美景。

第十八课 颐和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写作顺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写作顺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难点:

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6课《颐和园》,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颐和园,那谁能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写了颐和园各个景点的美丽景色)

出示颐和园景点图片,学生欣赏老师简介,师生共同领略颐和园得美。

这节课就让我们来细细地游览颐和园各个景点。

二、了解颐和园,感受颐和园的美

师: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得,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的景色

板书:参观游览: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一)学习第二段

1、师:作者不但把参观游览的顺序介绍得很清楚,而且,描写颐和园的语句也很优美。现在就让我们一处一处细细地游览颐和园各个景点。(出示第二段)我们先去走长廊,谁带用你的朗读把我们带入长廊中?

指名读第二段

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长廊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

生:长、美(美如果没讲出来,放到后面引导)(板书)

师:长,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

(1)一眼望不到头。怎么说?

师作解释:作者可能站在那里,望不到头,踮起脚尖看,看不到头,往左看看,看不到,向右看看,还是看见很多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总之不管怎么看,就是——一眼望不到头。谁来读读这一眼望不到头的感觉。(出示长廊图片)

评价:读得好的:这长廊果真长啊!

读得不是很好:我觉得就快望到头了。谁能通过读告诉大家,这长廊很长,是望不到头的!

师:还从哪里看出这长廊很长?

(2)七百多米长,273间。告诉你们,这条长廊的实际长度是728米,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还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哦!这里用具体的数字,告诉我们这长廊怎么样?生:很长。谁能读读

师:写长廊的长,除了用文字来描写,还用了数字,这种描写方法使我们更形象具体的体会了长廊的长。这种方法也可以用到我们以后的习作中。

师:还从哪看出长廊很长的?

(3)有几千幅画。

师:是啊,这条长廊的横槛上雕刻着几千幅画,确实很长,从这几千幅画里,你除了看到长廊的长,还看到长廊的什么?(美)

师:美在哪儿?(点横线)“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师:(出示图片)横槛在哪里?指出来。每一间是这么长,有多少间?(273间)可想而知,这长廊怎么样?这273间上面有多少幅画?(几千幅)这些画上都画着些什么?你知道吗?引:告诉你们,这上面画得都是些奇花异草,还有很多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人物呢!(生想象画上的内容)总之,这几千幅画里,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绘画艺术多么高超啊!

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画的美,画的不同!

指名生读

(4)还从哪里看出,这长廊是很长很美的?

“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

生读。读的不好评价:接的不够快。好象过了一个星期,才接上去开。再读。

师:这说明花的种类很——多。这么多的花,我谢了,你开,你谢了,它开,总之一年四季都有花儿在——开放。是啊!这怎么能不说明长廊是很长,很美的呢!

2、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假如你就置身于长廊之中,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徐徐吹来,景随步移,那几千幅各不相同的画就展现在你们的眼前,你有什么感觉?生说感觉。(神清气爽)

师:什么意思,练说句子

学生用神清气爽说话

3、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一起来读读这段话。评价:从你们的读中,我感受到这长廊,更长、更美了!

4、师:想一想,要建造这样的一条长廊,需要哪些人?

生可能会说:画师,工匠,设计师、花匠„„

师:让我们把目光聚集在当时建造的场景上,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说,师根据说的情况引导。如:你看的真仔细,为什么要重重地刻?

师:从这些美丽的景观中,让我们看到了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和能工巧匠的智慧,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带着这样的情感,再来读读这长廊。

师:谁想做一个颐和园的小导游,带我们游览这美丽的长廊。

学生先练习

指名做导游,结合图片介绍长廊

师做评价:你这名小导游真称职,把长廊的美丽景色介绍的真具体

(二)学习第3、4段

师:这长而美的长廊,我们走过了。而且走的很尽兴。颐和园里还有其他的景色等着我们去细细游赏!现在该去哪里了。

生:万寿山

师:课文的哪几自然段是写万寿山的?(第3、4自然段)

1、请同学们把这3、4两段读一读,看看万寿山上有哪些景物?(佛香阁,排云殿)出示图片

(1)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这佛香阁、排云殿是怎么样的?从课文中画出有关它们特点的词语!出示第3自然段

(2)交流

师:谁说说佛香阁的特点

学生: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琉璃瓦闪闪发光

师:佛香阁具体的位置在哪?文中用了一个词(耸立)什么意思。(引:像我这样站在这里,能叫耸立吗?)

那佛香阁耸立在半山腰说明这个佛香阁怎样?高板书

师:琉璃瓦见过吗?出示图片(边看边解释:内层用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用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一般用来铺设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师:排云殿有什么特点?金碧辉煌(板书)金碧辉煌是怎么样的,谁来形容一下。(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从“一排排”中体会出什么

学生:说明面积很大。多,整齐

3、佛香阁和排云殿一样,规模宏大、雄伟壮观。一起读读这段话。

三、板书概括

我们用了一节课的时间,按照游览的顺序,游览了颐和园的几处景点,(指着板书)先去走了长廊,长廊的长和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来到万寿山脚下,抬头看见了高耸的佛香阁和金碧辉煌的排云殿。不知不觉中,这几处景色我们游览完了,也该下课了,还真有点恋恋不舍。不过没关系,下节课我们继续游览颐和园的其他几处景色。

第十九课 秦兵马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

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974年,在陕西临潼县东南秦始皇的骊山陵东侧,发现了三个兵马俑陪葬坑,从中出土了大量刻画精致、形态逼真的兵马俑。

这便是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的秦兵马俑,被人们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就是介绍秦兵马俑的一篇佳作。出示课题,齐读。

二、看录象,创设情景

1、仔细欣赏。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交流。

2、自读课文,了解大意。选择感兴趣的内容练读,读给同桌听。

3、说说兵马俑给你的印象。

三、学习生字词

1、读带有生字的词语,正音。

2、理解词义,可联系上下文,也可查字典。

3、指名试读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四、精读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反映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2、集体讨论。

(1)从三个俑坑的总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体会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2)从一号坑的长、宽、面积和兵马俑数量体会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3、朗读前四句,感受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4、人们看到如此规模宏大的兵马俑会有什么感受?(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潮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5、读最后一个长句子,前半句讲了兵马俑的恢弘气势,“看上去真像„„”讲兵马俑的高超制作工艺。

6、有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第十九课 秦兵马俑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十九课《秦兵马俑》 教材分析

《秦兵马俑》一课是一篇状物类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再现了中华民族一段强盛辉煌的历史,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整篇文章条理清楚,语言生动,而且展开了丰富而合理的想象,从而把秦兵马俑的特点栩栩如生的描绘出来。因此,作者是如何写出兵马俑的“规模宏大”,怎样表现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便是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学情分析

上课伊始,我准备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的特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那么,根据上节课的学习方法,你们认为我们这节课的任务是什么呢?我想学生完全有能力一针见血地提出质疑:课文介绍了哪些类型的兵马俑?他们都是什么样子?兵马俑具有哪些个性?课文是怎样描写兵马俑的神态的?学生的质疑肯定是零碎的,或表达不到位,我再会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成以下四个问题出示。这是学生的阅读期待,也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出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也是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教学目标

1理解并体会秦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认识冒号、分号、省略号的用法。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

1理解并体会秦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2认识冒号、分号、省略号的用法。设计理念

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突出主体参与价值,体现语文学习实践性与独特体验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努力打造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激情导入:

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走进了秦兵马俑,你知道了什么?

生回答。(板书: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师:秦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法国总理希拉克说:“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中国”。今天我们将再次出发,到这神奇的地下王国去看一看。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师引导:秦兵马俑是怎样的规模宏大呢?课文的第2自然段做了具体的描述,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找一找文中的哪些句子让你具体感受到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读了这些句子你有什么感受,联想到了什么?把想到的写下来。(学生读后交流)

2、教师展示“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重点指导学生从“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20000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个篮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八千个。”这句话中感悟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3、学生感情朗读课文,体会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4、小结写法:运用熟悉的事物作比较,列举相关的数据,这样的写法使模糊的概念清晰化。(板书:列数据、作比较)

三、学习第4--9自然段:

1、师:是啊!在我们的眼前出现的秦兵马俑规模是如此的宏大,是不是就凭这可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了呢?(提示:秦兵马俑除了规模宏大,它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2、师:秦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请同学们自由读4--7自然段,说说文中列举了哪些兵马俑类型?(学生自由读4--7自然段,交流文中列举的兵马俑类型。)

3、师引导:这么多的兵马俑近7000个啊!竟找不到两个相同的,真是太奇妙了!我们一起走近兵马俑,仔细端详这些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兵马俑。这里老师给大家展示一下不同类型的兵马俑的图片和实物模型,请各组小组长上台领取一个模型,要求大家认真阅读,仔细观察,然后找出自己感兴趣的多读一读,说一说,最后在全班交流。(展示图片,出示实物模型)

(1)学生观察图片、实物模型。

(2)分组交流自己的感受。

例: 将军俑:

生1:我要说的是将军俑。

生2:我通过看图文资料和模型知道了将军俑是威风凛凛,沉着镇定。

师:请同学说说看了以后有什么感受?

生1:我觉得将军俑身材魁梧,头戴金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站在队伍前列,真是神气啊!

生2:作为一个久经沙场、肩负重任的高级将领,这个将军俑真是威风凛凛,神态自若。

师:大家说的真好,你们能把你体会到的将军俑的个性特点通过朗读体现出来吗?(生读课文)(指名读课文,并请同学评价。)

师:用刚才学习的方法重点学习,看图读课文,体会其他几种兵马俑的个性特点。

4、小结这部分的写法。(板书:举例子)

四、学习第8自然段:

1、过渡:

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端详,你会发现它们神态各异。引读第十自然段,兵马俑有的_________,好像_________;有的_________,好像_________;有的_________,好像_________;有的_________,好像_________;走近_________,似乎_________。

2、师:这么多的兵马俑,这么多的神态。这一句后有省略号,说明了什么?

3、拓展语言:发挥想象,谁能用“有的„„好象„„”的句式来替换一下?

师:这一段具体介绍了兵马俑的不同神态。作者运用打比方、排比的修辞手法,(板书:打比方、排比)生动形象地加以细描,仿佛让我们看到,那一个个神武的勇士威武不屈的拼死沙场的高大形象。

4、生齐读这一段。

5、师引导:同学们,读完后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呢?(生发言。)

五、激发鼓励,课堂小结:

1、师:的确,秦兵马俑惟妙惟肖地模拟军阵的排列,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这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2、出示一组组兵马俑的图片,播放音乐。

自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正式开馆对外展出以来,会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了无数中外宾客纷至沓来,一睹威武壮观的秦俑风采。并在参观后纷纷题词留言,课件出示,学生读:

(全国政协副主席胡绳:中华第一帝,世界第八奇。

国民党主席连战:游秦冢而悯万民,跨海峡为创双赢。

新加坡总理李光耀: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

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秦俑坑真是世界奇迹,百闻不如一见,真是名不虚传。

法国前总理希拉克:世界上有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

六、拓展延伸:

1、背诵课文第8自然段。

2、课外再搜集一些秦兵马俑的资料,当当小导游,写写导游解说词,向来我国的外宾介绍介绍。板书设计

秦兵马俑

规模宏大

列数据

作比较

举世无双

类型众多

举例子

个性鲜明

打比方、排比

语文园地五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以“保护文物”为题,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文物保护意识。

2 学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提高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

3 领悟并在习作中运用“比照”的写法。

4 背诵积累古诗《望岳》,提高记忆力,感受泰山美景。教学过程

宽带网

◆ 明确任务

指名读,说一说本次资料搜集的范围。

◆ 交流方法

1 方法展示台

你是采用什么方法搜集资料的?遇到困难是怎么克服的?

教师随机板书:

随时摘抄、剪贴、或复印;

查阅或购买书籍、杂志、碟片;

查找相关古诗;

登录网站查找;

调查访问亲朋好友;

观看有关的电视节目。

2 资料展示会

展示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简要谈谈搜集的过程。

3 老师的建议:

(1)建立资料袋,分类收藏;

(2)组成合作小组进行收集与整理;

(3)要纠正一些不当作法。

◆ 课后实践

进一步搜集相关资料,为专题展示活动准备。

语文园地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以“保护文物”为题,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文物保护意识。

2 学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提高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

3 领悟并在习作中运用“比照”的写法。

4 背诵积累古诗《望岳》,提高记忆力,感受泰山美景。教学过程 口语交际

◆ 激情引入,揭示话题

1 长城,是华夏儿女的骄傲!然而,她却正在遭受毁灭性的破坏。出示相关报道。

2 你有什么感受?

板书:口语交际――保护文物

◆ 展开讨论,提出建议

1 4-6人为一组,围绕保护长城的问题展开讨论,提出建议。一人主持,一人记录,人人发言,充分讨论。教师巡回倾听,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2 各组推荐代表在全班发言,并组织评议。教师适当板书要点,引导把建议相同或相似的归为一类。

3 自由发言:由保护长城开始,交流各人了解的其他文物古迹被破坏的情况,说说怎样加以保护。

◆ 创设情景,模拟交际

交际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点拨、组织评议等方式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具体。

◆ 课堂小结,表扬激励

语文园地五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以“保护文物”为题,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文物保护意识。

2学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提高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

3领悟并在习作中运用“比照”的写法。

4背诵积累古诗《望岳》,提高记忆力,感受泰山美景。教学过程

习作

◆ 创设情景,1 有一批外国游客专门到中国游览“中国的世界遗产”,我们要成立“导游团”评选十佳导游,大家愿意吗?

2要求:

(1)熟悉景点风光,了解有关故事,明确注意事项;

(2)写出并熟悉导游词。

◆ 交流资料

1 你想介绍哪一处“中国的世界遗产”重点介绍什么?

2 说说你最有特色的内容;

◆ 阅读范文,借鉴写法

教师出示一篇导游词,让学生自主发现如何写,再默读教材中的揭示语,进一步明确写法与要求。

◆ 自主完成习作

第四篇: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课题:

15、说勤奋 单位:西河小学 备课人:耿莉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3、初步感知议论文的作用及写作方法。

4、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教学重点:

1、初步感知议论文的作用及写作方法。

2、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从中受到教育。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前置性学习提纲: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每个生字组两个词语。

3、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滚瓜烂熟、毫不气馁

4、你还有哪些不懂的词语?写下来并查明意思。

5、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辛苦一份才”这句名言的理解。

6、司马光这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什么?他的汗水和心血表现在哪些方面?

7、童第周这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什么?他的汗水和心血表现在哪些方面?

8、举出几个通过勤奋成功的例子。(名人实例或身边的例子都可以)

9、搜集“勤奋”、“成功”方面的至少三句名言写在读书笔记上。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前三分钟 学生展示《资治通鉴》相关资料和图片

一、回顾开篇,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15课《说勤奋》,思考:

1、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讲了一个什么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学生回答并板书)

2、出示: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鲜花”指什么?(成就)作者用鲜花来比喻所取得的成就,表达了对成功者的赞美。

二、小组合作交流

教师出示要交流的问题:作者如何举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你从哪些词句中能感受到司马光和童第周的勤奋,说说自己的感受。

三、全班交流

1|、哪些地方说明司马光勤奋,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主要抓住以下文字进行汇报:

(1)小时侯,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2)长大以后,他更加勤奋。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他用了19年时间,终于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引导学生出示《资治通鉴》的资料)

2、交流:哪些地方说明童第周很勤奋,谈一谈自己的感受。(1)第一学期末,他的学习成绩很差,但他毫不气馁,急起直追。每天天

刚亮,他就在校园里读书。晚上睡觉前,他总是习惯地回顾一下当天的学习内容。他还十分注意改进学习方法。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赶了上来,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抓重点词语有感情朗读课文)

出示青蛙卵图片和剥离手术的资料,让同学想象他是怎么勤奋的,练习说话。

3、思考:既然两个事例都是讲勤奋的,那么只举司马光的例子行不行,为什么?(学生各自思考汇报交流)由此可见,即使基础比别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样可以成才的。正如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所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四、课外延伸,拓展阅读

1、说一说课外搜集的古今中外有关勤奋而成功的例子。(学生汇报)

2、交流与勤奋有关的名人名言。(学生自由发言)

3、仿照着这些名言结合自己的学习感受也写一句自己的“名言”。

五、布置作业

以“说_______”为题作文 板书:(可由学生完成)

说勤奋

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古:司马光(天资聪明)编成《资治通鉴》

今:童第周(基础较差)

完成蛙卵剥离手术

提出观点—— 举例说明 ——总结观点

教学反思:

课题:

16、李时珍夜宿古寺 单位:西河小学 备课人:陈秀鹏

教材简析:

《李时珍夜宿古寺》是一片通过记事来写人的记叙文。课文记叙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修好《本草纲目》住破庙、吃干粮,以及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对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进行品析赏读,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技能目标:让学生学会运用一定的阅读方法学习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体会李时珍为编写好《本草纲目》而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和不怕吃苦的可敬精神。

重点:能采用自创的阅读方法自学课文,对句子进行的品析赏读。

难点:体会李时珍为编好《本草纲目》而不怕吃苦的可敬精神。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前预习布置学生查阅李时珍和《本草纲目》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在前一课《说勤奋》学习中,我们认识两位可敬的人(生答)。从他们身上,我们认识到: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学生接应背:他们用汗水与心血浇灌出来的)。今天,我们学习16课,又将认识一个人,他是——板书:李时珍。

课前预习,对他有什么了解呢?注意用简洁的语言把你最想介绍给同学们的一两点说出来即可。(注意引导学生引出《本草纲目》,并对其是医学巨著有简单介绍)

感谢刚才几位同学,因为他们我们的课外知识又丰富了许多。

从同学们的介绍中,我们知道了李时珍同样是一个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他手中的鲜花是——板书:《本草纲目》。这是一部怎样的医学巨著?老师在《李时珍与<本草纲目>》一文中,看到了这样一组数据:

投影出示:《本草纲目》全书共计190万字,分为五十二卷,共收录了1892种药物,收集医方11096个,书中还用手绘制了l111幅精美的插图,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看到这样一组数据,你的感受是什么?让学生谈谈感受。

是的,这要付出多少汗水,这又要耗去李时珍多少心血。他用毕生的精力编写了这部世界药物史上的巨著。本课所讲的就是他在编写《本草纲目》近三十年,一万多个日日夜夜中极为普通的一夜,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发生在古寺中的一夜。补充板书:夜宿古寺。现在齐读课题《李时珍夜宿古寺》,真棒,同学们声音又洪亮又整齐。就题质疑(宿,什么意思?夜宿?李夜晚怎么会在古寺里?他又在里面做什么?)

二、朗读课文

1、自由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对照生字表注音读准,遇到读不顺的句子想想意思练习读顺,遇到不明白的地方画上问号,看看文章读完后这样的问题能否明白。学生对于文中出现的几个药草一定好奇想了解,图片介绍。出示课件

2、考验一下同学们课文读得怎么样。

(1)把课后生字表中的生字送到课文中组词。例:宪,庞宪;徽,安徽。(意图:既检查生字的正确认读,又检查对课文的熟悉情况。一个个生字词在课文中找到位置,生字词会学得更牢,读着词语还会勾起课文内容的回忆。)(2)出示: ①认读 庞宪

陶碗 行囊

垒成 呃逆

笔墨砚台 胭脂草

夜宿

药材

师徒

灰尘 煮沸

破庙

修订

端详

扯下

几块砖

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断垣残壁

枯枝杂草

长年累月

解暑消热

A、上面的四字词语读课文时注意了吗?读一读。B、在课文中将这六个词语圈出来,读一读句子,自己试着先想一想词语的意思。

好,等我们在具体理解课文时在解释它们的意思

(3)指名学生朗读,根据学生现场表现用适当的话语去激发、引导。

三、初步复述课文

1、听同学朗读,真是一种享受。下面再请同学读课文,不过这一次提高要求,注意听这一次的要求是:一,不许出声,也就是默读;二,在默读过程中用笔画出反映时间变化的句子来。并留意在你所画的这些不同的时间段里,他们师徒二人在做什么?这默读是有速度的,给同学们三分钟时间。(学生默读,画句)

2、交流,摘要板书:

太阳下山——夜幕降临——月亮升起——月移中天 同学们自己找找,在这几个时间段里他们师徒二人在做什么呢?

“傍晚寻宿”——“生火谈话”——“月下记录”。

3、下面请同学闭上眼睛,跟着老师的提示,在脑中放电影:太阳渐渐下山了,李时珍和他的徒弟庞宪正在……夜幕降临了,师徒俩……皎洁的月亮升起来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不觉月亮已移到了当空,李时珍……

4、怎么样,头脑中有画面吗?是的,一定有的。看着黑板上的时间提示,把脑中的情景用自己的话清楚说出来。同桌合作练说。

5、推荐三名同学分别复述:“傍晚寻宿”——“生火谈话”——“月下记录”。师生评点补充。同桌推荐。学生复述的概括程度的衡量

6、和学生一起总结复述的方法:读课文,理出时间线——根据时间,脑中“放电影”——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中的画面。

课件出示要点:理出时间线——根据时间,脑中“放电影”——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中的画面。

(强调复述不是背诵,复述时想的应当是情节画面,说出的是自己的话,不要总是想着课文里是怎么说的。即使说得没有文本语言精练,这有什么要紧呢,复述本来应当用的就是口语,很自然的生活话语。)

四、完成课后练习第四题

读题目要求,小组合作完成练习。全班交流。

五、作业超市 必做:

1、本课四字二词,注意看准字形再下笔,做到态度认真,书写工整。

2、把“李时珍夜宿古寺”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要求按时间顺序讲清过程。

选作:

写一段话,描写月色,用上下面的词语: 飞鸟归林

夜幕降临

隐隐约约

皎洁

轮廓

板书设计 李时珍夜宿古寺

太阳下山——夜幕降临——月亮升起——月移中天 傍晚寻宿”——“生火谈话”——“月下记录”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 导入课文

出示李时珍图片:伴乐,简介李时珍

师过渡:本文就是记录他在察访药材过程中的一个故事。齐读课题

二 教学第四自然段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李时珍那晚寄宿的古寺,谁来读读描写古寺的文字? 学生读 课件出示:“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座破败的古寺。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只见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师:你找的真准确,读的真流利,但是,我们如果只读流利是不够的,谁再来读读?

学生读(教师及时点评“用重语气重复并且出示重点词”,例:“我听出了古寺里面长满了潮湿的青苔。”谁再来读?)(谁能够把我带进这个古寺看一看呢?)

先后出示:“到处是灰尘”、“长满了青苔”、“厚厚的蜘蛛网” 师:在同学的朗读中,老师看到了一个“到处是灰尘”、“长满了青苔”、“厚厚的蜘蛛网”的古寺,这真是一座怎样的古寺啊?

(破败)

师:是啊,那么同学再自己读读这段话,看看谁有本事让其他同学也通过你的朗读感受到古寺的破败。

(学生练读)指名读,其他同学可以把眼睛闭上,体会一下他是否把古寺的破败读了出来。

师:你感受到了吗?再指名读,把你的感受再带给别人。师:那我们同学一起来,让在场的老师一起也来感受感受。4 教师:假设让你住在这样的古寺之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学生说

教师:和我们现在的居住水平比起来,你会用哪个字形容他们这种生活。(苦)

三 体会生活艰苦1 师:其实,在李时珍寻医访药的过程中,他们遇到的又何止是住的方面的苦呢?同学们,再次读读文章,找找他们还吃了哪些苦?你从哪里知道的?在书上画画。

学生自读文章。教师巡视 2 交流

师:他们还受了哪些苦呢?

A 他们走的苦(我从“饥餐饮渴”“晓行夜宿”“好几个月”知道他们很苦)

师:为什么啊?你能读好这几个词语吗?

你能读好这几句句子吗?教师引读:已经走了——好几个月了。

是啊,他们不仅住的苦,行的也苦。

(学生要齐读)B 他们吃的也真苦(我从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知道他们很苦)

师:你能形容一下用水过干粮的味道吗? 师:辛苦了整整一天,他们连饭都吃不上一口!C 我从他们用砖垒成桌子看出他们很苦。

师:我们现在学习都在舒服的课桌上,可他们连个像样的写字的桌子都没有,工作环境是何等之差啊!D 我从皎洁的月光透过屋顶,照进来知道他们很苦。工作的时候,还是头顶夜空。

师:你都能从侧面看出他们住的苦,你真是一个细心的人。师小结:通过同学们细心的读书,我们发现,路途遥远,一路上,他们竟然吃了这么多苦。

板书:苦 四 学习第12自然段

师过渡:而李时珍历经千辛万苦,目的就是要写好本草,就让我们打开本草,看看李时珍当天晚上记载了些什么? 出示第12自然段 师:同学先自己读读这一段,找找他记载了哪两种草? 学生自读,说(鸡肠草

鹅肠草)

师:那就让我们看看这两种草

出示图片

问:看了这两种草,你有什么感觉? 师:让我来告诉你们吧——出示名称 师:再读读这段话,看看李时珍是怎样去分辨的?把重点的词圈画出来。

生:他先端详了一阵。重点出示“端详”(师:但是就算看的再仔细,还是不够的啊)生:然后他放嘴里嚼嚼。重点出示“嚼嚼” 师:通过这一看一尝,李时珍悟到了什么呢?(鸡肠草,生嚼涎滑,鹅肠草,生嚼无涎。)

师:读读看这两个词。(学生读)

把他们放到句子中去读读。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工作认真,自己实践……)/说不定有危险。

五 体会“万民得福” 1 深入体会这样做的危险 师:你还能体会到什么呢?

(学生再说,有可能说不到点“有危险”或我觉得这样很危险,因为有可能草药会有毒性)

师:那就让我们听一个故事吧。/在他察访草药的过程中,这样的危险是很多的,就让我们来听一个故事吧。听“李时珍尝蔓陀萝” 的故事 此时,你能说说你的体会吗?

(学生说)

师:假设他当时多吃了一些会怎么样?再多一些……? 师小结:同学们,路途上的吃住行已经让人疲惫不堪,但对李时珍来说又算得了什么呢,为了弄清药物的药性,他经常要亲自去品尝那些有可能对身体有害甚至危及生命的草药,可是他还是觉得非常值得。师:让我们来听听他的心声吧。

放对话录音 师:你知道了什么?

(他是一个无私的人,心里只想到别人的人是一个让老百姓幸福,是为了万民得福)他这么无私,心里只想别人,为的是什么啊?

板书:万民得福 4 指导朗读

谁来和老师配合一下读好他们的对话? 老师读庞宪,学生读李时珍,学生点评“李时珍”

师引读:“但我们修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学生表演(教师点评)

从你们的朗读中,我看到了一个为了万民得福,就算吃点苦也值得的李时珍。

他把李时珍最后的一句话读的特别好,从中我知道了“李时珍为了修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让我们一起读李时珍说的话 作业设置

1、仿写古寺破败

2、收集资料,并选择其中的一个讲一讲,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张衡与地动仪

居里夫人与镭的发现

爱迪生与电灯 板书设计 李时珍夜宿古寺 苦(行、住、吃)值得——为民造福 教后反思:

课题

17、维生素C的故事 单位:西河小学

刘延金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积累“路程”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维生素对人体的作用。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均衡饮食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维生素C被人们发现的经过,认识维生素对人体的重用性。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人们发现维生素C的经过。

2、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教学准备:课件、课前请学生查找有关维生素C的知识。

一、揭示课题

1、简介维生素C。

在预习课文的时候,老师已经让你们了解了许多维生素和维生素C的资料吧。谁给大家介绍一下?

2、导入课文

关于维生素C的发现,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回到16世纪,了解维生素被发现的经过。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理解新词,读懂课文。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1)课件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认读,齐读。(2)交流怎样识字、读准。

(3)你理解了哪些新词,把不理解的 词和同学们交流,看同学们能不能帮助你

3、点名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哥伦布是航海家,却发现了维生素C,这是怎么回事?请大家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答案。

2、学生自读思考。

3、交流说说维生素C被发现的经过。(“海上凶神”降临船队——含泪弃病号于荒岛——返航发现背弃船员还活着——将奇迹告诉医生——研究发现维生素C)

四、学习课文1、2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2、指名反馈。(故事的时、地、人和物)

3、“海上凶神”是什么?人们为什么这么称呼这种疾病呢?请大家读读第2自然段。

4、读后讨论。

5、指导朗读。

6、现在人们已经知道,其实这种怪病就是坏血病,是船员们体内缺乏维生素C而导致的。船员们的体内为什么会缺少维生素C呢?

(因为长期在船上生活,吃的是黑面包和咸鱼,很少、甚至吃不上蔬菜和水果,这就导致了船员体内严重缺少维生素C。)

7、小结:仅仅是因为缺少维生素C,不知有多少船员葬身于茫茫大海,真是太可悲了。

五、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3、把人们发现维生素C的经过说给父母听。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深入了解维生素C被人们发现的经过。

2、总结全文,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准备: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复习导入

1、出示词语(指读、齐读)哥伦布 大西洋

海上凶神

维生素

2、根据黑板上的词语说一说本课的大概内容。下面我们就来认真的理解下在当时的条件下哥伦布是怎样发现维生素c的。

二、说感受,读句子

1、自读课文2—5自然段,读后想一想,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2、讨论交流

一份感动 一份悲伤 一份伟大

一份无私……(1)你是从段中什么地方感受到的?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再想一想为什么有这么一份情感的?(2)交流。

学生先说感受:我读出一份……

追问:你是从段中的什么地方感受到的?

3、小结:无私的船员,为了不拖累船队舍弃了生命,主动要求弃于荒岛。这份伟大、无私深深打动了哥伦布,也令哥伦布倍感愧疚,所以船临近荒岛,他的心情更沉重了。可是奇迹出现了,这是个什么奇迹呢?

4、这是怎么回事呢?请打家再读第6自然段。

5、交流反馈。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重点:指导读出哥伦布的惊喜)

朗读评价

三、读文7-8段,揭开奇迹的秘密

1、出示: 船员们奇迹般地生存了下来,使哥伦布知道他们的病愈和他们天天吃野果子联系在了一起。出示:难道秘密在野果子里面?(1)指导朗读。(读出疑问语气)(2)改为陈述句。(秘密在野果子里面)

7、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读课文7、8自然段。

8、读完后用自己的话说说野果子和船员病愈存活的秘密。学生交流。(因为船员们得的其实是“坏血病”,这是由于人体内长期缺乏维生素C,这样就补给了船员们体内缺乏的维生素C,坏血病也就不治而愈了。)

9、小结:是啊,这就是船员们奇迹般存活的秘密。和船员们的生命密切联系着的原来就是维生素C。

四、总结全文。

1、读了全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自由交流)

如果你不想生病,应该怎样做呢?

2、总结:是啊,《维生素C的故事》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不仅有饮食习惯方面的,还有做人方面的。老师祝福你们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调查生活中含有大量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

教学反思:

课题:18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单位:东坪中心小学 备课人:苏凤琴

教学目标:

1、预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多种信息渠道,了解“国际互联网”的知识。

3、增强学会使用电脑、提高信息能力的意识。

4、课余学习“上网”,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感悟、体会其奇妙之处。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新词。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 你们家有电脑吗?上网了吗?

2、板书课题:奇妙的国际互联网齐读

3、学生质疑:国际互联网是怎样一种事物?它又奇妙在哪里呢?

4、让我们再次读课题, 把你的渴望,好奇读出来。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题,学生自学。

2、检查自学(1)生字卡片正音

(2)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3)分自然段指名朗读。

3、出示问题:(1)国际互联网是什么样子的?(2)国际互联网是怎么工作的?

(3)国际互联网与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

4、自学探究: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能回答这三问题的句子,并做上记号。

5、小组交流:同学们能把你自学的结果与同学们交流吗?

三、指导写字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继续研究问题。

3、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文中引号的作用。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国际互联网与我们息息相关。

4、用“奇妙”“甚至”造句。

一复习:

1、复习词语。

2、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

二、、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1、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国际互联网是什么样子的呢?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

2、指名读,出示: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有一只巨型的蜘珠织成了一张团团包住整个地球的“大网”……起来的。(1)齐读

(2)国际互联网有什么特点呢?(大)它像什么?(巨型的蜘蛛网)

(3)你从哪个词语体会到它的大呢?(巨型、团团包住、大网、无数条、亿万台)

(4)我们再次用朗读体会这张团团包住的巨大的网。(5)国际互联网看不见,摸不着,请你听老师的朗读,并且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把这张能把地球“团团包住”的神奇的网。

(6)让我们再一次体会一下这张神奇而巨大的网。(齐读)(7)这里的“网”是指一般的网吗?那它指什么?(国际互联网);这里的“线”是指一般的“线”吗?

(8)“网”不再指普通的网,“线”不再指普通的“线”,它富有了新的含义,所以要在“网”和“线”上加双引号,这篇课文里的很多词语都加上了双引号请你注意那是表示特殊意义。

(9)引读:这里的线不再是指普通的线,这里的线有的是看的见的();也有的是看不见的(),这些“线”上飞速流动着()、()、()它们能够在短短的几秒钟内跨过()传到()。

理解“地球村”,说说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3、同学们,国际互联网是怎么工作的呢?(出示)国际互联网是看得见的()、()看不见的()来传递文字、声音、图象等信息的。

(如果你上网,在网上和亲朋好友通电话,不仅能传来对方的声音,还能显现他的形象呢!)

那可太奇妙了,那国际互联网还真是无所不能了,怪不得这篇课文的题目就叫(齐读)

3、训练语言,发挥想象。

(1)既然国际互联网那么奇妙,还是让我们到互联网上看看吧,看看我们可以在网上获得什么呢?(齐读第三小节)(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国际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方便的呢?你从哪个符号看出五个方面呢?

(3)那就让我们再次体会一下国际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极大的方便。

引读:人们可以……(这是娱乐)可以和……(这是休闲)可以和……(这是学习)还可以……(这是工作)

甚至……(这是生活)“……”这说明了什么?(国际互联网还可以为我们做很多事。)

(4)你知道那些呢?(网上会诊、网上交易、网上下棋、网上储蓄)

(5)当然还有很多功能有待于同学们去开发,网络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在你们中间也会出现举世瞩目的彼尔盖茨。

(6)国际互联网给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娱乐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可以这样说,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有了……(引读)

4、总结:同学们,《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这篇课文,从互联网的结构、它是怎么工作的以及它与人类有什么关系,但这只是网络知识一个很小的方面,犹如冰山一角,所以就需要同学们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四、作业:

1、用“奇妙”“甚至”造句。

2、朗读课文。

3、搜集资料

板书:

18、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纵横交错

巨大无比

奇妙的 构造神奇

传输迅速 国际互联网 信息快捷

生活方便 极大方便

巨大作用

教学反思:

课题:习作五 单位:东坪中心小学 备课人:司志萌

1、读懂例文《小闹钟》和《小溪流的自述》中的片断,学会用拟人化手法介绍生活中常见事物的方法,并领悟到这样写的好处。

2、领会本次习作的要求,采用“xx的自述”的形式,用拟人的手法来写熟悉的事物,要能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得具体、生动。

教学重难点:读懂例文,学会用拟人化手法介绍生活中常见事物的方法。

一、导入部分:

谈话:同学们,如果你见到一个新认识的朋友,你怎样向他们介绍自己?

生介绍自己。(比如姓名、年龄、长处、特点、爱好、理想、愿望等)

二、引入主题:

谈话:今天有一个新朋友要和大家认识一下,同学们知道他是怎么介绍自己的吗? 出示《小闹钟》、《小溪流的自述》片断

瞧,小闹钟开口说话了。教师范读例文《小闹钟》。学生听,然后说说听后的感觉。(没有生命的东西开口说话了、有趣、生动)

小结:象这样的写法,叫“自述的形式”(板书)就是以第一人称“我”来介绍自己的特点,这样可以示文章更生动,更有趣。

1、深化主题:

读例文《小闹钟》,思考:它是怎样介绍自己的,介绍了哪些特点?

A、学生读例文并思考。B、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并板书:形状色彩结构 功能

C、再读例文,体会文章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写生动的。

2、继续感悟

同学们,有些事物和我们是老朋友了,因此不必介绍自己的形状、色彩、结构、功能等,它想和你们说说心理话(板书“心理”),把他们的高兴、伤心以及自己的愿望(板书“愿望”)都告诉你,你愿意做他们最忠实的听众吗? 指名朗读《小溪流的自述》

小溪流诉说了什么?它有什么愿望? 学生思考并回答。

假如你是这些事物,你会说什么?

师引导学生说出,比如“课桌、书本”原来的样子,后来被学生损坏,心情,愿望,“蔬菜、水果”的营养价值,小朋友不爱吃等等。

3、明确要求,完成习作 你最喜欢和谁交朋友,赶快拿起手中的笔,替他们写个自我介绍吧。如果你不想写这些,也可以写你喜欢的其他的事物。提醒学生注意习作要求:一是用“XX的自述”的形式介绍一个自己熟悉的事物;

二是要求写具体、生动。

三、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教学反思:

习作5(讲评学生习作)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写作过程中,你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呢?

二、讲评学生习作

1、同学们都已写好了自己的习作,那你知道自己写得怎样吗?就让大家来一起评评吧!

学生相互修改习作(这里在教学前先渗透各种修改符号,统一修改标记)

2、指出习作中的比较常见的现象(可能会有以下几种)(1)开头是自述,到后来变成了第三人称;

(2)自述事物不全面,而且并没有写出它的特点、用途;

(3)比较优秀的习作,学习可取之处。

3、再次明确习作要求,修改习作。

4、抄写作文。

教学反思:

课题:练习五 单位:西河小学 备课人:陈秀鹏耿莉莹 练习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真读这篇童话故事,能按要求完成文后作业;

2、懂得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学会谦让,不要骄傲自满。教学重点、难点:补写小主人的话,明白文中蕴涵的道理。能根据短文内容来把故事补充完整。教学过程:

一、明确题意,完成作业

1、自由读题,明确要求。

2、投影出示:

(1)题目《争功》是什么意思?你从文中看出

是哪些人在争功吗?围绕出示的内容展开讨论,尽量要做到人人交流

(2)假如你是小主人,你会对它们说些什么?集体交流评价

(3)你认为文中画线的部分能用什么成语来替换?换上之后读一读。

3、组织讨论:

学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想法?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和全班同学交流,并自评、互评。

二、总结谈话

1、生活中处处有学问,处处有故事,你能把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事情编写成小故事吗?一定要注意说明了什么道理哟!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自由说写,可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完成。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读背背八个成语和两句名言,增加语言积累;

2、初步了解这些成语和名言的意思;

3、练习在课外收集自己喜欢的名言。

教学重点、难点:熟背八个词语和鲁迅的名言。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标

二、教学读读背背

1.复习。

背诵学过的成语。2.指导。

(1)学生自由地读,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边听边体会每排两条成语之间有什么关系。(2)指名一学生读,及时正音,集体齐读。

(3)教师范读。然后指导学生体会。

(4)学生分组讨论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可查字典。

(5)说说这些成语的意思。

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学问渊博。

满腹经纶:一肚子学问和才能,形容人饱学而有理大事的才能。

学贯中西:有关中西方的学问都通晓。形容人学问渊博。

博古通今:对古代的事知道很多,又通晓现代的事情。

功成名就:功业建立了名声也就有了。

著作等身:著述之多,等于身体一样高。形容著作极富。温文尔雅:态度温和,举止文雅端庄。

文质彬彬:形容人举止文雅,态度端庄,从容。3.练习。

4.反馈。

(1)自由地读,边读边思考,如何记忆。

(2)同座位的同学互相练背,交流记忆方法。

三、教学第六题

1.审题。

(1)指名试背,说说记忆的经验。

(2)集体背诵。指名读练习要求。2.指导。

(1)

学生自读两句名言,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

(2)让学生说说该项练习的要求是什么。指名试读,正音。(3)邻近同学讨论两句名言的含意。

(4)交流讨论结果

鲁迅的话是针对别人说他是天才讲的,意思是:我不是什么天才,我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为我把别人休息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

(5)集体齐读。教师相机点拨。3.练习。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练读。

(2)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同座互背。4.反馈。

1)指名试背。

(2)集体背诵。

(3)课外延伸。

课后请同学们搜集鲁迅的名言,互相交流。板书设计:

学富五车

满腹经纶

学贯中西

博古通今 功成名就

著作等身

温文尔雅

文质彬彬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具体的情况,帮助同学出出主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2、懂得人多智慧多的道理,培养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

3、通过口语交际训练,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懂得人多智慧多的道理,培养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口语表达能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你有没有拿不定主意的时候?最后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2、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当我们的小伙伴在遇到难题,或拿不定主意时,如果我们大家都能帮他出出点子,想想办法,问题就能得到解决。大家想不想试着为小伙伴解决难题呢?

二、创设情境,激发交际

1、故事一:小明在上学路上拾到一元钱,他想把钱交给老师,可是又怕大家说他是“假雷锋”,更何况这一元钱还可以用来买枝冰棍儿呢。小明有点左右为难,你能帮他想想办法,出出主意吗?

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各抒己见,然后再交流汇报,看谁的主意好,能不能说服小明。集体评议

小组同学积极行动,全体上阵,编故事,演小剧。

2、指导学习课文,在三个问题中选择一个,和小组的同学把它编成小故事来演一演。各组同学上台讲故事或演小剧,全班同学交流评价。

3、各组交流。

学生自由组合,或以小组为单位,提出自己的困难,让身边的同学帮忙拿主意。

4、在大家的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困难,你能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让大家帮你拿主意吗?同学们可以自由组合,还可以用讲故事、演小剧等多种形式来表现。学生自讲自演,在表演中学会语言交际,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巡视指导,对学生讲或演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

5、交流汇报。

同学们将刚才讲的故事或演的小剧进行交流汇报,集体评价。

学生交流汇报

三、总结谈话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讨论,你有些什么收获?

2、教师小结。

教学反思:

第五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精选)

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口算除法》

一、设计理念

本着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我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力求在课堂上有所突破和创新。1.问题情境的设计。我在学习新知前,创设生活情境——新年到了,处处洋溢着喜气,人们张灯结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2、探索新知的设计。我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根据新课改的思想,以学生为主,让他们自主根据情况信息,提出并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交流、讨论,让每个学生有说话的机会,并通过“说”提升学生对口算过程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算法多样化和优化的设计。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明确口算方法多样化的同时,选择自己喜欢的,并认为最优化的算法。这样,学生学得轻松,乐于学习。

4、体现趣味性和生动性。

二、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口算除法》,课本第59-62页窗口1,及“做一做”和练习十三。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的数(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通过合作、交流、讨论优化算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信心,体现主人公的地位。

四、教学重难点

探索口算方法;掌握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

五、教具、学具准备

有关的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新年到了。咱们来动手布置教室,把我们的教室装点得漂漂亮亮的。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点击课件出现例1的情景图)(1)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瞧,我们学校买来了什么?你了解了什么?(生自由回答)生:我知道了学校买来了80个气球,每班分20个。师:请大家根据这个信息,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可以同桌交流,稍后指名答)生:可以分给几个班?

师:好,谁愿意把这题完整地说给大家听听?

生:学校买来80个气球,每班分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 师:很好。请看大屏幕。(同时课件出现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生纷纷举手,可指名答)

生:用除法计算,算式是80÷20。(2)探索口算方法。师:怎样计算80÷20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也可以小组之间交流、讨论,再互相之间说说口算方法。(交流好后,汇报)(3)汇报,师评析。

生1:80÷20=4,我是这样想的:因为20×4=80,所以80÷20=4。生2;对,80÷20=4。因为8÷2=4,所以80÷20=4。生3:我同意他们的想法。师:你们呢? 全班齐答:同意。

师:很好,他们的口算方法真不错。谁能说说他们各根据什么做题的? 生4:生1是想乘法做除法,而生2是想表内除法做除法。师:讲的非常棒!(由此揭题,板题,并板书:口算除法)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中的口算除法。那么,大家喜欢哪种口算方法呢?把你喜欢的口算方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4)检验正误。(课件出现结果)

师问:学校买来的气球可以分给几个班? 齐答:4个。

师:我们分的结果对不对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一起口答。那如果是60个气球,每班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40个?那分别又可以分给几个班呢?请你在数学本上试试。(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检查正误,既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又渗透了学习习惯的培养。)

2、教学例2。(出示课件)(1)情境中引出问题。

师:刚才咱们顺利完成了学校分气球的任务。大家表现非常好!瞧,学校又买了彩旗。你从画面上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请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生:学校买来了120面彩旗,每班分3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用除法计算,算式是:120÷30。(2)探索、讨论口算方法。

师:怎样算120÷30呢?可以小组间交流、讨论,然后汇报。

(该例题的教学较上例题放得更开了,旨在培养学生用迁移类推的能力。)(3)汇报。

生1:120÷30 =4,我想4个30是120,也就是30×4=120,所以120÷30=4。生2:我的想法是这样的:因为12÷3=4,所以120÷30=4。生3:我同意第一个同学的想法。生4:我同意第二个同学的想法。生5:我觉得他们的方法都是对的。师:你是怎样认为的?

生5:因为第一个同学的方法是想乘法做除法来计算的,第二个同学的方法是想表内除法做除法计算的。

师:说的很好。你还真善于总结。让我们一起来检查结果吧,看大家的做法对吗?(课件演示)

4、估算。

(1)探讨估算方法。

师:请大家看大屏幕。你们知道这几题的要求吗? 想一想:83÷20≈ 122÷30≈(80)(120)80÷19≈ 120÷28≈(20)(30)生:用估算求商。

师:请你选一题来试一试。将估算的方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这一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选题,并借助已有的口算与估算经验探索除法估算的方法,实实在在地把学生推上口算的主体地位。)(2)交流,并总结。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交流。谁愿意说一说?说说你的口算方法。(生纷纷举手)

生1:83÷20≈4,我是这样想的,我把83估成80,80÷20=4,所以83÷20≈4。生2:80÷19≈4,我认为19接近20,80÷20=4,所以80÷19≈4。

生3:122÷30≈4,因为我把122估成120,120÷30=4,所以122÷30≈4。生4:120÷28≈4,我认为28接近30,而120÷30=4,所以120÷28≈4。师:大家真不错,说的非常好。那么,谁愿意总结估算方法?

生: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时,先把不是整十或几百几十的被除数或除数看成整十或几百几十的数,再用刚才我们学会的口算方法算出商。

师:你总结得真好。请你告诉大家,把不是整十或几百几十的数看成什么样的整十或几百几十的数?

生:是,要看成和被除数或除数最近的整十或几百几十的数。师:这样说就清楚准确了。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同意。

(三)巩固练习

1、小试身手。

“做一做” 40÷20 = 143÷70 ≈ 360÷40 = 632÷90 ≈

2、赠书活动。

师:新年到了,学校准备了一些书打算赠送给希望小学各班同学寒假阅读。(课件出示)一共有240本书,你打算怎样捆包呢? 生交流、做题,然后集体评订。

(四)全课总结

好了,通过这节课,最后,请你用“我学会了”谈谈自己的感受。(课件出示: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谈谈感受。)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把书本78.79页看一下并完成做一做,完成80页练习十三。

七、板书设计 口算除法 80÷20=4

(1)因为20×4=80 所以80÷20=4 →想乘法做除法(2)因为8÷2=4 所以80÷20=4 →想表内除法做除法 120÷30=4(1)因为()所以()→想()

(2)因为()所以()→想()

下载四年级上册语文最全教案第五单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年级上册语文最全教案第五单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四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 单元教材分析:组长: 主备人: 知识与技能: 1、会认29个生字,会写45个生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导游词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介绍长城导游词 大家好!我是星光旅游公司的导游李经纬。 今天由我带领大家游览长城。万里长城在八达岭这一段保存最为完好,也是最坚固的一段。曾经有......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计划

    四年级 语文 (学科)上 册第 五 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由《说勤奋》、《李时珍夜宿古寺》、《维生素C的故事》、《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和《习作5》、《练习5》组成。......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桥

    四年一班 戢月琴 2016年秋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收获》教案 《飞夺泸定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理解“关键、心惊胆寒、震耳欲聋、千钧一发、......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反思

    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本组教材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略读课文《秦兵马俑》。《长城》一课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也赞美了......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五篇范文

    17、长城 教学目标 1 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

    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主题阅读 第五单元教案主备人:董芹 修订人: 辉县市文昌小学 主题阅读第五单元教案 单元导语:今天,我们又将开始一个新单元的学习,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将读到哪些有趣......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共五篇)

    飞夺泸定桥 目标: 情意:感受、学习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知识:会读会写本课生字,理解积累本课重点词语。 能力:结合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课文表现了红军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