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上册第6。7。8教案

时间:2019-05-12 18:04: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年上册第6。7。8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年上册第6。7。8教案》。

第一篇:一年上册第6。7。8教案

南海区西樵镇第四小学“三步五环导学案”

学年度:教研组:执教者:

三 步 五 环 导 学 案

2013-2014 一年级数学

2读作:-------读作:-------

读作:-------读作:-------

3.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组成()?

1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组成()? 1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组成()? 1个十和9个一合起来组成()? 2个十组成()?

3.(先出示完整的尺子图)一起把尺子上的数读出来。(先顺数,后倒数)13的前面()和后面一个数是()? 14和16中间的一个数是()?13比15大还是小?

师:现在老师想请大家猜一猜,老师手里拿了多少支铅笔?(11支)(学生猜数)

师:同学们猜得都不一样,那怎样才能知道多少根呢? 生:数一数(学过的方法)

师:我们就用数数的方法来验证吧。(师生一起数)

南海区西樵镇第四小学“三步五环导学案”

师:可每次都这样数,太慢太麻烦了,怎样才能数得快而又不麻烦呢?你们有什么好主意吗?请试着和同桌一起用小棒在桌子上摆一摆。

反馈: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一边出示画面演示。(课件演示,边演示边告诉学生这是什么样的摆法)

师:你觉得哪一种摆法最好呢? 生:十根一捆的摆法。

师:请同学拿出10根小棒,把它捆成一捆。(学生捆,教师巡检)师:接下来,我们来学习11~20各数的组成。师:这一捆是多少根? 生:10根。

师: 10根就是10个一,把10根捆成一捆,一捆就有10个一,用1个“十”表示,也就是说1个十里面有10个一,反过来也可以说成10个一合成1个十。

独立完成导学提纲。二. 合作探究(8分钟)

1.小组讨论 2.小组汇报

三. 汇报点拨(10分钟)1.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就是十一 1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就是十二 1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就是十三 1个十和9个一合起来就是十九 2个十合起来就是二十

2.13的前面12和后面一个数14。14和16中间的一个数是15.13比15小。

四. 有效训练(15分钟)

南海区西樵镇第四小学“三步五环导学案”

1.书P75 1.2.3 五. 作业布置 练习十七 板书设计:

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就是十一 1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就是十二 1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就是十三 1个十和9个一合起来就是十九 2个十合起来就是二十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11-20各数的写法

一、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十位”和“个位”;认识计数器,并能正确书写11—20各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迁移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重点难点:

正确书写11—20各数。

三、教具准备:小棒,计数器,数字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数数导入

6782 = 11()()()(三、合作探究(8分钟)1.小组讨论,组内汇报

11 = 2......加数 加数

和 被减数 减数 差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之间有几人

教学目标: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南海区西樵镇第四小学“三步五环导学案”

重点 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难点 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前提检测(5分钟)出示教学图,你发现他们在做什么?

二、自主学习(7分钟)出示导学提纲: 1.你知道了什么?

小丽排第(),小宇排第()。要解决的是------------------? 2.你是怎样解决的?

------

三、合作探究(8分钟)

1.同学们认真观察后,互相说一说。2.小组汇报

四、汇报点拨(10分钟)

1.可以通过数的方法:数一数,小丽第10,后面是第11、12、13、14,第15是小宇,中间有(4)人。2:可以通过画的方法

五、有效训练(15分钟)书本P79做一做 六.课后作业:

小芳和小明排队买票,小芳排第7,小明排第12,小芳和小明之间有几人?

板书设计:

小丽排第(),小宇排第()。要解决的是中间有()人?

南海区西樵镇第四小学“三步五环导学案”

你是怎样解决的?

1.可以通过数的方法:数一数,小丽第10,后面是第11、12、13、14,第15是小宇,中间有(4)人。2:可以通过画的方法

教学反思:

认识钟表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知道时针、分针及钟面上的数字;并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2、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整时的认读方法。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会看钟表上的时间。【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钟面模型。【学具准备】小钟面。

南海区西樵镇第四小学“三步五环导学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1、课件出示谜语:嘀哒嘀哒,嘀哒嘀哒,„„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

2、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谜语中的 “它”是谁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钟面

(1)师:今天,小猪经理——噜噜的钟表店开张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点击课件,出示钟表图)

师:哇,噜噜的钟表店有这么多漂亮的钟表,你认识哪些?钟表有什么作用呢? 师:钟表的作用可大了,它们身上还藏着许多数学知识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吧!(2)认钟面

师:我们刚才欣赏了这么多漂亮的钟面,你们的桌上也有一个钟面,老师这里也有一个钟面,观察钟面,你能说说钟面上都有什么呢? 出示导学提纲:

1.钟面上有两根针,它们是()和()。2.针在钟面上是()运动的 3.钟面上有()个数字,()个大格。

南海区西樵镇第四小学“三步五环导学案”

4.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8,这个时间就是()时,电子计时法是()。5.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3,这个时间就是()时,电子计时法是()。6.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6,这个时间就是()时,电子计时法是()。

三、合作探究

1.同学们认真观察后,互相说一说。2.小组汇报

四、汇报点拨

1.学生汇报:

预设a:钟面上有两根针,它们是时针和分针。

师:请你给同学们指一指哪根是时针,哪根是分针?它们长的是什么样子?

(短短胖胖的是时针,瘦瘦长长的是分针)

时针和分针在钟面上是怎样运动的?请你用手比划一下。

(教师介绍顺时针方向。)

你们会认时针和分针吗?和你的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怎样记住时针和分针呢?

课件演示:闪动时针和分针。(大哥时针又矮又胖,弟弟分针又细又长。)预设b:钟面上有12个数字

师:这些数字是怎样排列的?你怎样记住它们的位置呢? 预设c:钟面上有一些格子。

南海区西樵镇第四小学“三步五环导学案”

师:对,你观察的真仔细,两个数字中间就是一个大格每过一个小时,时针就会走一个大格,我们一起数一数,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大格?

2.小结: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还有时针和分针。(板书)

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数字几就是几时。

3.第一种方法是普通计时法,是几时就在几的后面写上一个“时”,如8时写8时(教师板书:8时)第二种方法是电子计时法,是几时就在左边写上数字几,中间写两个小圆点,右边写两个“0”。这就是记录时间的两种方法,同学们学会了吗?(板书:8:00)

五、有效训练(15分钟)书本P85做一做 六.课后作业: 练习十九

六、总结回顾,课外延伸

师:时间过得真快呀,一节课很快结束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

师:时光一去不复返,时间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很宝贵的,我们不但要珍惜时间,还要合理利用时间,准确掌握时间,按时起床,按时睡觉,不浪费时间,做个遵守时间的好学生。

板书设计: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还有时针和分针。(板书)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数字几就是几时。普通计时法:8时 3时 6时

南海区西樵镇第四小学“三步五环导学案”

电子计时法:8:00 3:00 6:00

课后反思: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第一课时 9加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比较简便,学会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在探索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过程中初步渗透转化为10加几的转化思想,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仔细观察的习惯。【教学重点】

渗透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教学难点】

“凑十法”的思考过程。【教学关键】

把9加几转化成10加几。【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小棒、游戏用品。学具:小棒20根、圆片20个。

南海区西樵镇第四小学“三步五环导学案”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对口令。

复习2、4、5、8等数的组成。2.10加几的加法。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lO+8 10+9 师:这些都是几加几的算式?

师:小朋友们学得真不错,咱们出发吧!

二、自主学习出示导学提纲: 1.观察主题图。

纸箱里装了()盒?散的有()盒?一共有()盒饮料? 算式:--------------你是怎样想的?

三、合作探究

1.同学们认真观察后,互相说一说。2.小组汇报

四、汇报点拨

1.学生中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1)1、2、3„„

12、13依次数。(2)从9数到13。

南海区西樵镇第四小学“三步五环导学案”

(3)9和4合起来是13。(4)13可以分成9和4。

(5)先捡一盒放进箱子里,再想“10+3=13” 2.得出最佳方法。

师:小朋友,你们可真会动脑筋,想了这么多的好加法,那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最好呢?为什么?

师:几种方法都很好,不过依次数比较麻烦,9和4合起来是多少一下子很难想出来,先看纸箱本来可以装几盒,这时还是要先把它变成10盒再来想,10加几比较简单。(演示凑+过程)为什么要拿1个放进纸箱里呢?

我们可以把这种想法用思维图表示出来,把4分解成1和3,1和9合起来是10,再想10+3=13”。

(板书:)

我们的想法在思维图上一目了然。3.归纳算法特点。

齐读算式。问:算式有什么特点?第一个加数是几?我们叫它9加几。

师:我们是怎样算9加几的呢?都是把9加几变成10加几来算的。(用箭头将算式和 10加几连起来)

边画边说顺口溜:看大数,分小数,凑成+,算得数。学生齐说后同桌拍手说顺口溜。

五.有效训练 数学书P89做一做

1.(1)摆小棒,“左边摆9根,右边摆5根,怎样列式计算一共有几根小棒?”(实物展示台出示)

南海区西樵镇第四小学“三步五环导学案”

(指名列式)师:说说怎样想的?(学生说后,展示移小棒,圈小棒)

(2)摆图片,“左边摆9个红色的圆片,右边摆7个黄的圆片,怎样算一共有几个圆片?”(指名列式)“说说怎样想的?”

师:把你想的过程在书上填思维图。(指名报答案)3.第2-3题

六、全课小结,完善新知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解答这些题比较简便的方法该怎样想?(学生能说多少说多少)

师:对于这些题目,先想到9+1=10,再把第二个加数分成1和几,9加1凑成10,10再加剩下的数,这种方法叫“凑十法”。“凑十法”非常重要,在以后的学习中还要经常用到。

七.课后作业

练习二十

板书设计 8、7、6加几教学设计

南海区西樵镇第四小学“三步五环导学案”

教学内容: 8、7、6加几。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计算8、7、6加几的各种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7、6加几。

3、培养学生初表的观察、比较、抽象及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探索的意识及环保意识,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教育。

5、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学难点:

自主探索计算8、7、6加几的各种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13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口算

9+8=

9+5=

9+3=

9+7=

9+4

9+9=

二、自主学习

出示导学提纲:

南海区西樵镇第四小学“三步五环导学案”

1.前面有()人,后面有()人,一共多少人? 列式:--------------你是怎样想的? 2.出示例3(独立完成)

你喜欢哪种方法?

三、合作探究

1.同学们认真观察后,互相说一说。2.小组汇报

四、汇报点拨

1.生可能出现的三种算法:

(1)数数法:1、2、3……

12、13,一共有13个人。

(2)接数法:左边有5个人,然后接着数6、7、8……13,一共有13个人。

(3)凑十法;左边有8个人,把右面的2个人与这8个人合起来,凑成10人,再加上剩下的3个人,一共是13个人。

2.教师小结:这几种方法都不错,那你最喜欢用哪一种方法?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不仅可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特别是不爱发言学生,同时还体现算法多样化,让学生通过交流,起到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作用。)

3.动手操作

1、探索用计算方法怎样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应该怎样列算式呢?(生说,师板书8+5)

2、小组合作交流,动手用小棒摆

南海区西樵镇第四小学“三步五环导学案”

要求在摆好后,把你的摆法说给同桌听,在听人讲话时,要学会倾听,这是一种尊重他人的表现。

(让学生通过学具操作,加深对所学的加法计算过程的理解,也是培养学生利用学具帮助学习的意识,更是加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口语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指名演示过程(师板演过程)

由于学生有了9加几的基础,所以很容易用“凑十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请用凑十法小组,到前面演示。

(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比较、实现知识的迁移过程。初步体验“凑十法”比较简便。)

5.我们在计算8加几时,可以把另一个加数分成2和几,和8凑成10,再计算,也可以把8拆分与另一个加数组成10再计算,也可以以前学过的知识,比如9+8=17,8+9=17等多种方法来计算,在以后的学习中,你认为那咱好,就用那一种做题。

6、小结

你们说的几种方法都很好,这几种方法中你喜欢哪一种就用哪一种?但是凑十法是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

(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8加几,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体现了新课改所提倡的算法多样化的新理念。)

五。有效训练

生独立完成P91 p92做一做

鼓励用多种方法来计算

六、课堂总结,画龙点睛

愉快的一节课很快过去了,你学会了什么?那么8、7、6加几是怎么样计算呢?我们可以把其中一

南海区西樵镇第四小学“三步五环导学案”

个加数拆开和8、7、6凑成10,然后再计算,可以用数数的方法,无论用那一种方法都可以,看来这节课同学们收获可真不少啊!

七.课后作业 练习二十一

板书设计: 8、7、6加几8、7、6加几练习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P105-106“练习十九”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凑十法”,能熟练地运用凑十法计算8、7、6加几。

2、提高计算能力,培养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3、能解答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教学重难点:

熟练计算8、7、6加几。提高口算的准确率和速度。教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引入课题

南海区西樵镇第四小学“三步五环导学案”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8、7、6加几”,这节课对这部分知识进行练习(板书课题),通过练习小朋友们要能算得又对又快。

二、基本练习

口算卡片:8+5 8+7 7+4 6+8„抽几题说说算法。

三、进一步理解凑十法

1、回顾算法 6+5,7+5,8+5各是怎么想?

2、对比提问:为什么有的算式计算时把5分成4和1,有的把5分成3和2,有的把5分成2和3?

3、方法提炼:把8、7、6凑成十再计算。要分别把第二个加数分为2和几,3和几和4和几。

四、综合练习

1、口算比赛:

完成练习二十一第1-2题

2、帮算式找家(把练习二十一第3题)

3、从9、3、15、6、8、7这六个数中选三个数组成加法算式,你能写多少道? 理解解意,学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全面思考

五、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六、布置作业:完成练习二十一的其他题目,集体订正。

教学目标:

南海区西樵镇第四小学“三步五环导学案”

„„ 教学过程:

一、前提检测(5分钟)1.听写:„„ 2.引入:„„

二、自主学习(7分钟)

2、出示导学提纲:„„

3、提出自学要求:„„

三、合作探究(8分钟)1.2.四、汇报点拨(10分钟)点拨1:„„ 点拨2:„„

五、有效训练(15分钟)2.„„ 3.„„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篇:三年级上册第8第9课品德教案

9《家庭树》

主备:陆海燕

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能懂得尊敬长辈的一些礼节,愿意尊敬长辈。

2.行为与习惯:在生活中正确称呼家庭成员,逐渐养成尊敬长辈的习惯。3.知识与技能:懂得“我”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结构),追至祖辈,初步理解什么是家庭。

4.过程与方法:在参与活动中体验感受、实践、交流,形成能力。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对家庭主要成员进行调查,收集自己近期的全家福照片。2.制作家庭成员称呼卡。

3.将图、文、音乐设计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过程:

(一)谜语引路,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欣赏图片猜谜语:这里有温暖的床,这里有丰盛的食物,这里有新鲜的水果,这里更有深爱你的人,这里是什么地方?

2.举例说说自己天天和谁生活在一起呢?

学生先自己谈(如:我家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有我,我们生活在一起)

师小结:老师也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丈夫、孩子生活在一起,我们组成了一个幸福的家庭。板书:家庭

(二)画画我的家庭树

1.课件出示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这棵大树设计成房子形)2.学生人手一张与课件中展示的房子形大树一样的彩纸。师问:你的家庭有哪些人呢?能和我说说吗?

3.举特例:有个孩子叫露露,她的妈妈在她刚出生时就因为难产去世了,而她的爸爸因家庭负担过重也离开了她,她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她想:妈妈不在了,爸爸又走了,那还要不要在这棵家庭树上填上爸爸和妈妈呢? 学生讨论,老师小结。

师:虽然因为一些特殊的情况,有的父母和孩子分开了,可是无论他们是否生活在一起,爸爸永远都是爸爸,妈妈永远都是妈妈,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你,其中血缘关系是永远割不断的。让我们一起完成书上52页的家庭树吧!

4.多媒体适时出示“家庭树”的结构:

哦,我们小朋友有的和自己的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组成了一个三口之家,我们把这样的家庭叫做小家庭;也有的小朋友除了爸爸妈妈之外,还和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大家庭。问:你生活的是大家庭还是小家庭?

看,我们的家庭就像是一棵树,有为了这个家做出最大贡献的爷爷奶奶,有养育我们的爸爸妈妈,有幸福的我们。

板书:树(完成课题板书)。贴家庭树图,读课题两遍 5.请你动手在树上的空格处填上全家人的称谓。讨论:①该从何处入手填? ②交流。

a.从下往上填(为什么)b.从上往下填(为什么)

师小结:应从下往上填,树从根长起,我们家先有谁呢? 6.学生动手填家庭树。

7.把学生动手填的内容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①交流。②评价。

师小结:父母之间的婚姻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是组成家庭的基础。我们的家庭一般是由父母与子女两代人组成的小家庭,也有三代人或三代以上的人生活在一起的大家庭。

过渡:我们的成长、生活离不开家庭,在我们可爱的家里,每天一定都会发生着各种各样有趣的事情。

(三)“可爱的家”故事会。

1.让我们来开个故事会吧!要不要先准备一下? 2.小组之间先说一说,练习一下。3.完成家庭成员调查表,表格内容包括姓名、称谓、兴趣爱好以及你们之间的趣事等等。

4.指名交流。如果小朋友们觉得这个事情有趣,就用掌声来鼓励他,好不好? ①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自己带的全家福照片。

②分别向大家介绍家庭成员的称谓、兴趣爱好和你们之间的趣事。

(四)我们一起做游戏

(用上“你拍一,我拍一”的节奏)A:师生配合,师问生答。例:

师:爸爸的爸爸叫什么? 生:爸爸的爸爸叫爷爷。师:爸爸的妈妈叫什么? 生:爸爸的妈妈叫奶奶。师:妈妈的爸爸叫什么? 生:妈妈的爸爸叫外公。师:妈妈的妈妈叫什么? 生:妈妈的妈妈叫外婆。师:伯伯是我的什么人? 生:伯伯是我爸爸的哥哥。师:我是叔叔的什么人? 生:我是叔叔的侄子(侄女)。师:姑妈是我的什么人? 生:姑妈是我爸爸的姐妹。师:我是舅舅的什么人? 生:我是舅舅的外甥(外甥女)。„„

B:能学着老师的样子来问我吗? 师生合作,生问师答。C:找个伙伴自己玩。生生合作。

D:课外延伸。游戏真不错,又能娱乐又能长知识,如果大家对这个游戏感兴趣,课后再接着玩,好不好?

(五)歌曲渲染,升华感情

师:家是我们的第一所学校,是世界上最温暖的地方,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忘不了自己可爱的家。

课件播放歌曲《共同拥有一个家》,师生同唱。

结束语:我们每个人都是家庭树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只要我们相亲相爱、一起努力、共同呵护,相信我们的家庭树一定会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9《家庭树》

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

1.准备好擂台赛卡片,初选主持人。

2.自制一张家庭关系空白图,收集有关尊敬长辈的古训、名言。3.制作成多媒体课件。4.收集相关照片和图片。

二、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路,连连、猜猜

小朋友们学得真认真,让小考官来考考你吧。(课件)游戏一:连一连

外婆 爸爸的弟媳 叔叔 爸爸的弟弟 婶婶 妈妈的妈妈 阿姨 爸爸的妹夫 堂兄 爸爸兄弟的儿子 表妹 妈妈妹妹的女儿 姑父 妈妈的姐姐 游戏二:猜一猜

看,老师还带来了其他照片呢。这位是我的妈妈的哥哥,请说说我应该叫他什么?这位我叫他堂兄,请猜一猜他和我是什么亲戚关系?

这个游戏的名字叫“猜一猜”,想玩吗?拿出准备好的照片,想好要问的问题,来考考你的同学吧。

(二)看谁反应又快又准

师:下面我们来进行抢答比赛,看谁答得又准又快。(师宣布比赛规则,各小组选出代表成员)1.课件展示必答题。①爸爸的爸爸是我的()②爸爸的妈妈是我的()③妈妈的爸爸是我的()④妈妈的妈妈是我的()2.课件展示抢答题。①爸爸的哥哥是我的()②爸爸的弟弟是我的()③爸爸的姐妹是我的()④妈妈的兄弟是我的()⑤妈妈的姐妹是我的()„„

3.学生互动问答题

师:你还能再提出什么问题考考你的同学吗?(可能会问:①我是爷爷奶奶的 ②我是姨妈的 ③我是叔叔的 ④我是外公外婆的 „„)

(三)画画家庭关系图。1.课件展示家庭关系图。2.学生填写手中的家庭关系图。

3.展示。(要求根据具体情况,增删图中的小房子和小人)4.讨论:哪些是长辈?哪些是同辈?你是第几代?

(四)我们应该这样做!

师:正是因为有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才有了爸爸妈妈。也正是因为他们辛辛苦苦把爸爸妈妈抚养成人,你才能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们都是长辈,值得你去尊敬。

1.课件出示两句古训。(齐读、背背)2.议一议自己对这两句古训的看法、理解。3.聊一聊自己所知道的尊敬长辈的礼节。4.出示四幅场景: a.上学前与家长告别。b.就餐前,餐桌上。c.妈妈下班了。d.奶奶生病了。

5.学生认领场景,组合起来表演上述场景。

6.评一评他们的表演,归纳他们的表演中告诉我们孝敬长辈应做到一些什么? 7.请平时这么做的学生谈谈自己这么做后的感受,以及长辈们的反应。8.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尊敬长辈的古训、名言。

师小结:家庭是我们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爱护子女,子女孝敬父母;年长的照顾年幼的,年幼的尊敬年长的,这些都是我们中国人的优良传统。

(五)美文欣赏。

1.听录音《奶奶的跛脚》。2.说一说让你最感动的是什么?(学生交流,小组讨论)

过渡:长辈对晚辈自古以来有着不求回报的无限的爱,我们做晚辈的也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用心回报长辈。

3.边听朗读边欣赏音乐《感恩的心》。

(六)实践作业。

抓住每次与家人、亲友团聚的机会,弄清“我”与他们及他们与他们之间的关系,开展以“亲情暖我心”为主题,以“学会礼貌待人”为训练重点的社会实践活动。

10.父母的疼爱

主备:陆海燕

本课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

2.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促进学生和父母之间的感情。

3.行为目标: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用心体验父母的疼爱,懂得感激父母。学会关心和了解父母。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让学生回忆或向家长了解从小到大父母关怀自己的事例。

二、教学过程

(一)歌曲欣赏,诱发情感

1.孩子们,有一首歌,在老师和你们差不多大的时候就已经会唱了,歌名叫《世上只有妈妈好》,老师知道你们也一定会唱,想唱吗?那就让我们一起轻轻唱一遍。(师生齐唱)

2.师:多么美妙的乐曲啊!唱着这首歌,你又想到了谁?你从歌声中又感受到了什么?

3.是啊!每当唱起这首歌,就让我们想到了自己的妈妈,还想到了妈妈疼爱我们的一幅幅画面,生活中不光只有妈妈,我们的爸爸也同样在疼爱着我们。今天,我就和你们一起来感受、回味——父母的疼爱(板书)

(二)故事交流,体验情感

1.先请大家欣赏一组画面,看看画面中的父母都为孩子做了些什么? 2.孩子们,你看到了什么?那你从这位孩子的表情当中又感受到了什么?你们从图中又想到了什么?

3.在生活中,父母为你做过什么呢?回忆一下,在你很小的时候,父母为你做过什么?现在又为你做些什么? 4.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可以说爸爸妈妈永远都是我们最亲、最爱的人。他们的爱时时刻刻滋润着我们的心田!我相信,你们和爸爸妈妈之间都会有一些令你们难忘的故事,下面我们一起先来听听小艳的故事。

(1)听故事(课件:见教材书第60页)

(2)孩子们,听完这个故事,你感受到了什么?妈妈的爱还像什么?(学生回答师板书)

5.下面就让我们开个故事会,学着小艳的样子,把父母疼爱你们的故事先讲给同桌听听,等会儿再讲给大家听。

在我生病的时候„„

在我 _________ 的时候„„ 在我 _________ 的时候„„ 在我 _________ 的时候„„(1)同桌讲。(2)指名讲。

(三)角色表演,体会情感

1.师:刚才你们的介绍父母疼爱自己的真实故事很感人!那能不能把这感人的故事编成一个小剧本来演一演?由你来扮演你的父母让大家再次感受父母对你们的一片深情。可以同桌一起演,也可以找你的朋友一起演。大家先一起交流一下,四人小组选一个最感人的故事演一演。现在开始练习一下,待会儿到前面来演给大家看。

2.师小结过渡:孩子们,父母给我们的爱多吗?(板书„„)父母的爱像一件温暖的毛衣,像一把头顶的小伞,像一个水焐„„你们真是太幸福了。听了你们讲述的故事,看了你们的表演,我感到非常高兴,因为你们都很懂事,都能把爸爸妈妈对你们的爱记在心里,可是有一个孩子却认为他的爸爸不爱他,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这个故事。

(四)典型事例,加深体会 1.体会严厉的爱(1)看故事。(录像:主要讲的是有一个孩子总是让爸爸给他买玩具,爸爸有一次没有答应,孩子于是和爸爸顶嘴,发脾气,说爸爸不爱他)

(2)你们觉得故事中的孩子对吗?为什么?

(3)师:人们说,父爱是深沉的,这位孩子的父亲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理解,他把自己的心里话都写进了信里,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课件:读信配音乐)

(4)孩子们,听完这封信,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5)师:生活中父母的疼爱不仅仅只体现在关怀备志中,有时一次拒绝、一次批评也是对你们的爱。(板书:严厉的爱)

生活中,你发生过这样类似的事情吗?回忆一下,当时你是怎么想的,现在你又想对爸爸妈妈说些什么?

2.在我们的身边,其实还有许许多多令我们感动的父母的故事,今天,我还给你们带来一位母亲的故事。

(1)出示画面:母亲奚水英艰难背儿子行走的照片;母亲奚水英手拿儿子大学录取通知书的照片。

(2)师讲述故事主要内容:奚水英的儿子黄雪军不是一个健全的人,他因为先天性肌肉发育不良而导致残疾,一直不能走路,是母亲背了他十三年,从山间的泥泞小路到城市的层层阶梯。儿子考取大学了,母亲对儿子说:“妈妈要背着你进大学的校门,还要一直背着你读完四年的大学为止。”

(3)学生谈感受

多么伟大的爱!孩子们,听了一个个令你感动的故事,讲了一件件令你难忘的父母的疼爱的故事,此时,你有什么话想对你的父母说的?

(4)结语:让我们感谢爸爸妈妈对我们付出的无私的爱吧,让我们一齐对爸爸妈妈深情说一声:爸爸妈妈,谢谢你们!(课件)

作业:做“亲情卡”:

把你们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写在这张亲情卡上,你可以设计写上你的祝福,画上你的画,你可以带回家送给他们。

10.父母的疼爱

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统计令父母最操心、最生气的事、最高兴的事情。

二、教学过程

(一)回忆揭题,交流讨论

1.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父母的疼爱,知道爸爸妈妈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我们,爱护着我们,我们也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自己对爸爸妈妈的爱。亲手做了一张亲情卡送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当你们的爸爸妈妈收到这份礼物时,他们当时的反应是怎样的呢?

2.生交流。

(二)行为指导,深化认识

1.孩子们,上节课当你们谈到自己的父母,你们是一脸的幸福,因为父母对你们的爱是发自内心的,(板书:)这种爱是无私的爱!伟大的爱!可是你们知道父母最操心、最生气、最高兴的事是什么吗?

2.学生拿出事先填好的调查表回答。

3.师将课前统计的结果告诉学生:令父母最操心的事是你们的学习、身体;令父母最生气的事是你们不听话、不懂事,学习成绩不好。

面对这样一个调查结果,你觉得你应该怎样做?

4.是啊!你们能懂事,认真学习,那就是你们父母最高兴的事了,父母给了我们很多的爱,我们也应该学会回报爱!你打算在生活中为父母做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在爸爸妈妈劳累的时候()在爸爸妈妈生病的时候()在爸爸妈妈伤心的时候()„„„„

5.想想爸爸妈妈的心情?

(1).爸爸妈妈下班回来,你主动递双拖鞋、送杯茶。(2).你把整齐的房间搞得乱七八糟。

(3).爸爸外出工作很长时间没回家,你写封信向他汇报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情况。

(4).你放学后迟迟没回家,爸爸妈妈不知道你在哪里。

6.师:孩子们,听了你们的回答,此时让我突然也萌生了一个想法,其实,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已经有几个星期没有回家看望父母了,等今天的课结束了,我想给父母打个电话,告诉他们,这个星期双休日,我会把手里所有的事情都放下,我只做一件事情,就是回家看望你们!

7.孩子们,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父母为了我们的成长在默默地奉献着他们的爱,但他们对我们却不计较任何回报,或许生活中只要我们为父母做一件很小的事情,他们的心里就会感到欣慰无比。(板书:

(三)制造惊喜,回报疼爱

1.制造惊喜:除了像大家说得那样关心爸爸妈妈,我们也可以制造一些惊喜、送一些快乐给他们!

爸爸妈妈经常给我们过生日,但很少给自己过生日,我们可以给父母过一次生日呀!(出示方案)

2.可以分小组讨论一下:怎样给父母过生日?)3.交流:说说自己的方式。

4.小结: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爸爸妈妈一定非常开心!其实方式并不重要,只要能表达我们对父母的感谢!那就约定,到爸爸妈妈生日那天别忘了你的计划哦!

(四)结束延伸,指导践行

1.孩子们,今天我和你们一起感受回味了《父母的疼爱》,我听了你们的故事,让我分享了你们的快乐,也感受到了你们的幸福,此时,我不由自主想起小时侯妈妈教我的第一首儿歌:“我的好妈妈。下班回到家,工作了一天多么辛苦啊!”是啊!父母就是这样一天一天把我养大的。然而,我长大了,我工作了,父母却一天一天的在变老,多想抚平父母额头上的皱纹,多想让父母头上的白发变成黑发啊!然而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人总有老的一天!

2.孩子们,让我们一起珍惜父母对我们的疼爱吧!为了让父母能够健康幸福每一天,让我们从此起程!

3.了解母亲节、父亲节。

4.最后,请听一首歌《母亲》,让我们在爱的旋律中,再次回味享受这最美好的时刻!(flash动画阎维文《母亲》)

(课件出示:祝孩子们天天开心!祝天下的父母永远快乐!)

第三篇:一年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植物 1我们知道的植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能识别植物,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植物的特征。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对比观察植物和塑料花,学会说出植物和塑料花的不同。2.尝试种植一棵植物,观察,记录植物生长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对植物产生浓厚的兴趣,体会到植物是有生命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知道植物可以用来观赏,美化环境。

教学重点:识别植物并用简单语言进行描述

教学难点:种植一颗植物并持续观察记录它的生长过程 教学准备:塑料花、校园植物、学生活动手册、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PPT播放有关植物的短视频,提问学生:大家看了视频,发现视频中有什么呢? 学生会说树,花等。接着引出: 树和花是植物,让我们一起来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

二、教与学

(一)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

1.请同学说说他们知道的植物,学生可能会说出某些植物名称,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植物进行描述.可提问:这种植物能开花吗?它是生长在哪里?叶子是什么样子的?

2.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校园常见植物,请学生对其进行描述。

(二)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

1.请学生观察课本第二页的大图,提问:大图中有哪些是植物呢?请用铅笔圈出来。2.请学生展示答案,井进行说明.3.提问:这么多植物,那我们知道这些植物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形成植物有叶子,会开花,会长大的概念。

(三)塑料花是植物吗

1.图中有蝴蝶,思考:蝴媒是植物吗? 学生必然明白蝴蝶不是植物,而是动物。紧接着提问:塑料花是植物吗? 2.发塑料花给每一小组,请各小组进行观察,讨论,最后请小组代表说出答案与理由。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材料上去判断,以及塑料花不会长大为理由去判断。

(四)课外扩展--种一棵植物

视频展示一些植物种植的方法,再发放种子给学生按照视频去种植属于自 己的植物,井细心观察与按时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完成学生活动手册.板书设计

我们知道的植物

有叶子 会开花 会长大

2观察一棵植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学准备: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教学过程

一、观察树木的方法

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的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察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

2.分任务:我们所要观察的树长在校园的哪个地方?我们怎么按顺序来观察一棵树?(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3.交流:我们可以用哪些新的观察方法来观察新的内容?(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

4.比较:我们能比书上的观察记录记得更好吗?(先用简单的词语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观察笔记。)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

1.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树冠形状、树的高度等)

2.从近处有序观察树的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的发现? 生:这棵树真大!看看我捡到的树叶和果实。这是树的果实。这是我的树皮拓片。(拓印树皮图案的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颜色。)

3.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吧。要写出观察的时间、地点、小组成员。要按观察的顺序来记录。最好能贴上收集到的实物标本。

三、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1.整理: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2.描述: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

3观察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征。2.知道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3.知道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二、过程与方法: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点: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教学难点: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教学准备:学生自备材料:捡一些落叶。分组材料: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教师准备: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教学过程

一、统计收集到的树叶

课前大家分别从不同的地方收集到了各种树叶,说说你是怎么收集树叶的。是呀,树木是我们的朋友,他们是有生命的,所以我们不能随意摘树叶。现在把树叶放在桌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我捡了几片落叶?这里面有几种树叶?

二、观察比较树叶

1、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

2、讨论: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叶?同一种叶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3、比较:同时观察所有完整的叶,我们能发现不同种叶有什么相同的结构吗?是呀,大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结构,叶片上还有叶脉。

三、观察叶的生命特征

1、观察:比较新鲜的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长在树上的新鲜叶与落叶的最大的不同表现在哪里?是呀,新鲜的叶是活的,而落叶是死的。

2、描述:观察一种植物的叶,我们能从中看出叶的生长变化过程吗?能找到这条树枝上有几种不同的生长阶段的树叶吗?(如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的叶、老叶、将枯的叶等)能从几张叶的不同生长阶段去推测一片叶的生长过程吗?

3、总结:叶也是有生命的,它从叶芽长成小小的嫩叶,又慢慢地长大,变老。许多植物的叶从春天长出来,到秋天枯黄死去,完成了叶的一生。有些树木虽然秋天不落叶,但它们的叶同样也有。

4这是谁的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1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2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叶具有的特征。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和描述一片叶的特征。2能用简单的图画描述叶的外部特征。3根据叶的特征到校园中寻找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

科学态度目标:1对常见植物的特征表现出探究的兴趣。2产生到植物生长的环境中观察植物的兴趣。3提高到室外开展活动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完成任务并表达。

教学重、难点:1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2根据叶的特征到校园中寻找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冬青叶、牵牛叶、法国梧桐(悬铃木)叶、松树叶、月季叶等,或者校园中其他具有明显特征的植物的叶,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它们是哪些植物的叶 猜叶的游戏。教师把课前收集的叶分类,选出有特点的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下,请同学们猜。还可以由学生出题,说出某一片叶的特征,邀请其他同学来猜。

二、到校园里去找一找

1.在寻找前,组织学生适当交流并引导全班达成共识。即要到哪里去找?怎样才算是找到了?活动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2.到教室附近的树木旁寻找, 只有手中的叶和教科书上的叶颜色、形状、边缘等特征匹配的时候才算是找到了。寻找是哪种植物的叶是本节课的主要探究活动,建议用15分钟及以上的时间。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提醒学生,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引导学生对手中的叶反复观察、比对。同一片叶,往往能够找到不止一棵或者一处的树木。这边找到了,可以追问其他地方还有吗?给学生在后面的交流环节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三、研讨

围绕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在哪里找到的? 两个问题进行,教师还可以补充除了这个地方,找的过程中还在哪里也发现了这种植物?请学生面向全体同学说,其他学生补充。

5植物是活的吗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植物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比较明显,有些变化不太明显。2.知道植物的变化表现在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3.知道植物的变化是生命体的特征之一。

二、过程与方法:能用测量的方法比较叶的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的变化。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够关注周围植物的变化,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的变化记录表。教学重点:观察记录描述植物的变化。

教学难点: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的变化记录表。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把尺子,4张不同大小的叶片,记录表。教师准备:一些树木四季变化的图片,带花苞的菊花,狗尾草。教学过程

一、怎样观察植物的变化

我们知道,春暖花开的季节,许多植物很快地进入生长期,发芽、长大、开花结果。秋天里,从开学到现在,好几个星期过去了,校园里的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可结合第2课的课外作业及学生的精彩发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讨论:我们可以观察植物的哪些变化?我们怎样观察? 首先得测量树干是否变粗了,我们得在树干的同一高度连续测量三次,取接近值(三年级孩子尚未接触过平均值的数学解法);过一个阶段再同样测量进行记录。能不能看出树干的变化呢?

数数每天有多少落叶。菊花的花苞长得怎么样了?狗尾草会枯死吗?樟树的果实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二、观察叶的生长变化

可以测量一条树枝上的最大叶子、最小叶子和中间大小的叶子的长度或宽度,并做好记录,看一个阶段后它们分别有什么变化?还可以观察树叶的其他变化。从一棵树的树叶大小不同、软硬不同中,我们知道了什么?从一片树叶的颜色变化过程中,我们又知道了什么?

三、实地观察记录植物的茎、叶

1、活动:根据讨论的结果,我们分小组按计划到校园内进行观察,记录下第一手资料。(活动时间约15分钟)

2、交流:汇报我们的观察数据,思考这些数据能说明什么问题?落叶的数量说明什么问题?一条树枝上有大小不同的树叶,说明什么问题?如果以后测量得到的数据变化很大,说明什么?如果变化不大,又怎样?

6校园里的植物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1)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2)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2.过程与方法(1)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2)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3)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学准备: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块分小组进行了校园树木的观察,这节课我们就来一块交流一下。

二、新授

(一)交流观察的内容 1.确定交流内容(1)观察了哪些树?(2)这些树是怎么样的?

(3)它们的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4)不同的树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2.整理: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

3.描述:分小组描述一棵树:这是我们组的观察记录,大家能猜出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吗?

4.比一比,评一评,哪一个组观察的最好。

(二)整理观察记录

1.比较我们的观察记录,思考、交流:

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的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不同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随机板书。(播放课件:树的相同之处:都有树叶、树干、树皮、树根。都需要阳光、水分、空气。树的不同之处:有的能开花结果,有的不会,有的树根很多,有的树枝很多。)

三、课堂练习

小组合作做课堂随堂练习。

四、总结: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大树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的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把你的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 1在观察中比较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观察物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是在进行比较。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2.科学探究目标:能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具有对探究过程与方法进行反思的意识。

3.科学态度目标: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乐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观察和比较是人们经常用到的认识活动。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能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比较恐龙模型大小。2.教学难点用排序的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游戏导入。

请一位高个子和一位矮个子学生上台比赛跳远,其他学生观察。

2.问题聚焦。

教师提问:怎样才能知道谁跳得更远呢?

根据回答,让学生重新比赛,画起跳线和落脚线。

二、探索:纸蛙跳远比赛

1.体验纸蛙跳远。

发纸蛙,每人一个,让学生体验纸蛙跳远的方法,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让纸蛙跳跃一段距离。

提问:你怎么知道纸蛙跳了多远?

引导学生说出,在纸蛙起跳点画一条线表示起点,在纸蛙落地点画一条线表示终点,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就可以表示纸蛙跳了多远。

2.确定纸蛙跳远的公平比赛规则。

教师需要指出,我们通过在地上画线的方式记录了纸蛙跳远的距离,但是无法方便地与别人纸蛙跳远的距离进行比较。为了方便,我们可以在纸带上记录纸蛙跳远的距离, 然后剪下来和别人的进行比较。

可以用课件展示一条起跳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看清纸蛙的头要对齐起跳线,再展示一条终点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注意纸蛙的尾部要对齐终点线。全班要统一标准。

3.纸蛙跳远比赛。

发材料。分小组活动。

教师需关注并指导学生对起点线和终点线的确定提醒他们在纸带上写上姓名及日期,养成良好习惯。

2起点和终点

科学概念目标:1.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较的基础。2.确定起点和终点是测量的基本要素。3.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跳点和落地点来标识

科学探究目标:1.学习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2.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

科学态度目标:1.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2.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3.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探究证据。4.认同客观地记录纸蛙跳远距离比获得比赛胜利更重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2.认识到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每人一只纸蛙、一条纸带、一支彩笔,胶水、剪刀、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游戏导入。

请一位高个子和一位矮个子学生上台比赛跳远,其他学生观察。

2.问题聚焦。

教师提问:怎样才能知道谁跳得更远呢?

根据回答,让学生重新比赛,画起跳线和落脚线。

二、探索:纸蛙跳远比赛

1.体验纸蛙跳远。

发纸蛙,每人一个,让学生体验纸蛙跳远的方法,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让纸蛙跳跃一段距离。

提问:你怎么知道纸蛙跳了多远?

引导学生说出,在纸蛙起跳点画一条线表示起点,在纸蛙落地点画一条线表示终点,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就可以表示纸蛙跳了多远。

2.确定纸蛙跳远的公平比赛规则。

教师需要指出,我们通过在地上画线的方式记录了纸蛙跳远的距离,但是无法方便地与别人纸蛙跳远的距离进行比较。为了方便,我们可以在纸带上记录纸蛙跳远的距离, 然后剪下来和别人的进行比较。

可以用课件展示一条起跳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看清纸蛙的头要对齐起跳线,再展示一条终点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注意纸蛙的尾部要对齐终点线。全班要统一标准。

3.纸蛙跳远比赛。

发材料。分小组活动。

教师需关注并指导学生对起点线和终点线的确定提醒他们在纸带上写上姓名及日期,养成习惯。

3用手来测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1.测量可以量化比较结果。2.人体可以作为一种测量工具,方便测量。3.知道拃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间的长度,测量时每一拃要首尾相连。

科学探究目标:1.能对桌子的高度进行预测。2.能用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并标记测量过程。3.会观察、比较纸带上的标记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科学态度目标:1.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2.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3.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4.意识到细致的一拃一拃的测量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准确。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知道 拃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间的长度,测量时每一拃要首尾相连。

教学难点: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教学准备:纸带、剪刀、笔、课件、科学手册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1、教师从生活入手,说明我们不仅要比较,有时还需要测量。测量有许多工具,我们的身体也可以作为测量工具。

2、追问:我们身体的什么部位能当作测量工具呢?你怎么用它测量的? 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经验进行回答。

二、聚焦

1、可以用课件介绍,用拇指和中指间的最大距离作为 一拃来测量长度是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沿用至今。

3、本课的活动主题就是用我们的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

三、探索活动:测量桌子的高度

1、预测桌子高度相当于多少拃。让学生观察桌子的高度,再观察手指一拃的长度, 最后做出桌子高度相当于多少拃的预测,并填写在科学手册上。

2、出示视频资料:测量桌子的高度

一拃的指尖与下一拃的指尖必须紧紧相连;在一拃与一拃相连处要画线作为记号。随后请学生谈谈测量的体会。3.匹配一条测量纸带。向学生说明为了便于在测量中做记号, 我们要用一条纸带匹配桌子的高度。注意提醒学生确定起点和终点。

4.测量纸带的长度。教师要讲解探究步骤, 发材料。当学生测量纸带的长度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操作, 提醒学生注意:①用相同的手指测量;②一拃的指尖与下一拃的指尖必须紧紧相连;③在纸带上写上姓

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1不同的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2不同的工具可以测量物体,长的工具便于测量长的物体。3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4测量需要让标准单位的物体首尾相连,需要统一起点和终点。

科学探究目标:1能使用多种标准物完成测量任务。2能运用数字描述测量结果。3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和整理测量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1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2逐步形成记录数据的意识与习惯。3愿意关注和客观看待他人的测量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到测量单位的标准化给交流带来的便利。

教学重点:1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2测量需要让标准单位的物体首尾相连,需要统一起点和终点。教学难点:能使用多种标准物完成测量任务。

教学准备:纸带,橡皮,回形针,小棒,大小不同的立方体,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复习环节:

提问上节课学习内容,提出手的测量不标准,我们要用固定长度的物体测量。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来测量?请学生各抒己见,说出他们要用的物体。二教与学 1提出问题:

(1)说一说你们打算怎么测量呢?请学生先上台展示(2)应该怎样测呢?我们先来看一个视频。2探索:测量

(1)出示选择的物体:小棒,橡皮,小立方体。(2)测量桌子和书。

先提醒学生测量注意事项:确定起点和终点;每一个单位之间要首尾相连,一条直线摆放;可以利用第3课的测量纸带测量桌子的高度。(3)汇报测量结果

将数据写在学生活动手册的班级记录表。3研讨

(1)引导学生观察数据,提示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2)讨论:我们的测量结果有哪些不同?

用相同的物体测量,结果很接近;用同一种物体作为工具测量不同物体,测量结果能比较不同物体的长短;不同物体测量不能比较物体的长短。(3)讨论:用物体和用手测量,哪个更准确? 不同的人的手长度不同,一拃的长

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交流。

2小立方体可以组合成较长的工具,测量长的物体时便于测量和计数,也更准确。科学探究目标;1学习预测事物的长度

2使用标准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3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科学态度目标:

1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2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3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4主动关注他人的测量结果,并有分析结果的意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验统一计量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2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扩展和增强了人的能力。教学重点

1小立方体可以组合成较长的工具,测量长的物体时便于测量和计数,也更准确。教学难点

1使用标准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2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教学准备

纸带,橡皮,回形针,小棒,立方体,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复习环节:

课件展示用不同物体测量不同的书的图片,提问哪个长?能比较吗?接着提出不同物体测量的结果难以比较,应该用相同的物体的测量。二教与学

1选择哪种测量工具呢?哪种更好呢?

请小组讨论并汇报,鼓励学生分析几种标准物的优缺点。教师解释选择小立方体更好,因为每边一样长,可以堆叠,比较小。

2探索:测量桌面和讲台的长度。(1)预测

请学生做出预测并记录(2)提问:一个一个测太慢了,怎么班办?请学生回答并演示。

(3)播放视频,之后出示用透明胶带粘好的小立方体组。(4)提问:只有一张讲台,怎么办? 引导学生用纸带来代替。(5)测量

分发材料,提醒:小立方体要紧紧挨着,首尾相连,做好记录。

(6)汇报数据

比较数据,比较出谁要长一点。3扩展:回家测量沙发,床等。板书设计

用相同的物体测量

小立方体 做一个测量纸带

科学概念目标

1.测量纸带具有更方便携带、测量和计数等特点,可以替代小立方体进行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依照制作测量纸带的步骤进行制作。2.利用测量纸带测量一些物体的周长。3.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科学态度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针对测量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2.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工具的改进给人们测量带来的便利。2.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增强了人的能力。

教学准备

印有小方格的纸若干、十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一支标记笔、学生活动手册、塑料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教师可先询问学生,他们是否用小立方体完成了课外测量活动以及他们是如何测量的。实物展示十个连接起来的小立方体和一个小塑料桶,提问:“我们该如何测量这个小桶的边沿长度呢?”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汇报。

2.教师小结。以小立方体为标准单位制作一条可以卷的测量纸带,这样的测量纸带可以弯曲,可以测量不规则的物体。

二、探索

1.介绍如何制作测量纸带。展示并介绍工具和使用的材料。介绍制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每段纸带首尾要相连;粘接时,纸带要直;用数字做标记;写上姓名和制作日期。

2.学生制作纸带。教师观察学生的制作过程,个别辅导有问题的学生。

3.用测量纸带测量物体。先测量书的长度。因为这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

再测量小塑料桶边沿的长度。先让学生观察小桶,预测小桶底部边沿的长度,然后 测量并将数据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的表格中。注意帮助在测量时读数困难的学生。

三、研讨 1.观察数据。

2.提问:测量纸带与小立方体相比,有哪些好处? 可以测量圆的物体,更轻、方便携带、能快速读出测量数值、不用数小立方体的个数、比用小立方体测量更准确。

四、布置课外活动

使用测量纸带测量更多你想测量的物体,建议测量前先预测,再实测,并比较预测,和实测的结果。

7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1.尺子是世界通用的统一标准的测量工具,统一标准是非常有意义的。2.尺子与测量纸带是两种测量工具,有许多相同与不同之处。

科学探究:1.细致观察并比较尺子与测量纸带的异同,能用语言或图画初步描述尺子与测量纸带的特征,并与同伴讨论和交流。2.能初步运用尺子进行测量。

科学态度:1.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2.愿意分享与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3.具有尊重事实的意识,认真、精确地读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体会到统一测量工具和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PPT 小组(两人一组):直尺、软尺、三角尺、测量纸带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创设情境:王老师想在网上买双鞋,可是不知道买多大的合适。小朋友们能不能用测量纸带量一量我的脚有多长? 学生用测量纸带量“老师的脚”。

2.冲突:同一只脚,用测量纸带量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 这样能买到合适的鞋吗? 3.怎么解决?引出尺子。

二、观察、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 1.用尺子量到底行不行?

观察测量纸带和直尺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以比赛的方式进行汇报。

预设:相同点:都有0刻度;同一测量工具标志线的间距等长;标准单位首尾相连;数字标记

不同点:材质不同;标志线的间距长度不同;尺子有更细的标准线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适当进行补充。)

2.出示软尺和三角尺与直尺、纸带再次进行比较。并测量橡皮。

小结:不同形状、大小、长度的尺子每一格的长度都是一样的。

3.告诉学生这个统一的长度叫厘米。

三、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1.用直尺、软尺、三角尺测量老师的脚有多长? 2.汇报结果。

四、总结与延伸

1.老师到国外买鞋,用尺量行不行?

出示不同国家的尺子图片,学生观察发现:也是以厘米为单位的。

2.总结:尺字虽然普通,但到处能用(通用)。3.用尺子继续测量身边感兴趣的物体长度。

第四篇:六年级上册第8单元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检测题

_______班姓名 _______________成绩 ___________

一、积累应用。(45分)

1、读拼音,写词语。(6分)

zhuānxīnzhìzhìméikāiyǎnxiàowújūwushù()()()měizhōngbùzúnùqìchōngchōngfùlìtanghuáng()()()

2、解释带点字词的意思。(4分)

①学奕.:________________②通.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诲.二人奕:____________④两小儿辨.日:__________________ ⑤而日.中.时远也:________⑥问其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一人虽.听之:___________⑧非然.也:___________________

3、仔细辨识,送字回家。(7分)

①幸辛

()苦()劳()福()运 ②辩辨辫瓣

()论花()()认发()③huáhuà计划.()划.船()划.分()④tiāotiào挑.战()挑.选()挑.水()

4、在下列句子中找反义词。(3分)

①两个人学下棋,一个人专心致志,而另一个人心不在焉。()——()②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者乎?

()——()()——()

5、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使弈秋海二人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孰为汝知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给带点的字选择准确的解释。(4分)

①透:a渗透或穿过; b暗地里告诉;c清楚;d达到饱和,充分的程度;e显露。

A:这阵雨下得太大了,我浑身湿透.了。()B:如果这样事能办,你能事先给我透.个信吗?()C:我摸透.了他的脾气。()D: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②光:a光滑、平滑;b完了,一点儿也不剩;c露着;d景色。A:这杯果汁被我喝得精光.。()B:这无限风光.真会令人陶醉。()C:这地光.溜溜的,老人走路要小心。()D:多冷啊,你可不能光.着头出门。()

7、根据要求写句子。(5分)

①写出你喜欢的两幅对联: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写出自己喜欢的两句歇后语: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写出一句劝告人勤奋学习的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空。(4分)

只要„„就„„只有„„才„„不管„„都„„任凭„„也不„„①()勇于进取的人,()有可能达到自己希望的目标。②()我们同心协力;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一定能实现。③()上面的石块有多重,小草()能顽强地钻出地面。④()风吹雨打,小树苗()弯腰。

9、用修改符号在原名上修改病句。(5分)

①全校师生和教师参加了这次活动。

②故宫,天坛,三峡工程都是值得游览的名胜古迹。③我的家乡是自贡市人。

④同学们讨论并听取了校长的报告。⑤爷爷经常回忆过去的往事。⒑扩句。(3分)

①牛郎织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地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读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25分)

黎明,天空上的小星斗稀疏起来。教学大楼的轮廓渐渐地清晰了,空中飘着清新的花香,沁人肺腑。鸟儿纷纷从梦中醒来,小黄雀儿从这个枝头跳到那个枝头,呖呖婉转,叫个不停。不一会儿,笑红了脸的太阳欢快地跃出地平线,金红色的光带给淡蓝的天空中飘浮的白云镶上了一条金边。校园沐浴在晨光之中,那么幽静、可爱。

1、这段话是按__________顺序写的。

2、写出下面词的反义词。

清晰——()稀疏——()

3、缩写下面的句子。

金红色的光带给淡蓝的天空中飘浮的白云镶上了一条金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摘抄喜欢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㈡ 唯一的免费生

1913年8月,周恩来考入了天津南开学校。南开学校是一所全国闻名的学校,老师水平高,学生学业成绩好。但是南开学校考试难,作业重,学费也很贵。

当时周恩来是跟着伯母过日子,全家靠伯父给人家做工得来的微薄收入维持生活,家境十分贫困。周恩来吃穿极其简朴,他常常带一小罐酱当菜吃;学校要求学生衣着干净、整齐,而周恩来只有一件蓝布长衫,只好晚上洗,白天穿。

周恩来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学习特别勤奋、刻苦。他不仅努力学好每门功课,成绩总是全

班第一,而且课余还读了不少有关中国历史的书,所以作文写得非常出色,全校作文会考,周恩来总是名列前茅。

周恩来品学兼优,全校同学对他都十分敬重,老师们也赞叹不已。他那种艰苦奋斗、刻苦学习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全体老师的心。老师们经过热烈的讨论,一致要求学校免除周恩来的学费。学校接受了老师们的意见,周恩来成了南开学校唯一的免费生。

1、解释下列词语。

惟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品学兼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短文中找出两个成语,写在下面的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短文填空。

①短文介绍了周恩来成为南开学校_______的原因。②短文赞扬了周恩来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三、作文。(30分)

题目:______________

要求:

1、自己命题,选择自己想写的内容,写一篇“自由作文”。

2、体裁不限(记叙文、议论文、读后感„„)字数400字以上。

第五篇:第8单元:库仑定律 教案

第8单:库仑定律

【教学结构】

本章教材的特点:

⒈ 教材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接受、理解比较困难。

⒉ 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多,关系复杂,学生很难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系统。

⒊ 与力学、运动学知识联系多,对学生基础知识要求高。

一、正、负电荷,电荷守恒

⒈ 同性电荷互相推斥,异性电荷互相吸引。⒉ 中和:等量异种电荷相互抵消的现象。

⒊ ⒊ 物体带电: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过程。(不带电物体,正负电荷等量)

带正电:物体失去一些电子带正电。

带负电:物体得到一些电子带负电。

⒋ ⒋ 电荷守恒:电荷不能创造,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二、库仑定律,本章教材重点内容之一。

⒈ 实验:学生动手做摩擦起电实验;演示实验:同性电荷相推斥,异性电荷相吸引。(注意学生的感性知识)

Q1Q2FK2r ⒉ ⒉

(1)(1)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真空中,两个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点电荷:带电体大小和它们之间的距离相比可以忽略。理解为带电体只为一点,电荷集中于该点,r即为两个带电体之间距离。当带电体大小与它们距离相比不可忽略时,电荷不能视为集中一点,r不能确定,不适用库仑定律。

(2)(2)K:静电力恒量。重要的物理常数K=9.0×109Nm2/C2,其大小是用实验方法确定的。其单位是由公式中的F、Q、r的单位确定的,使用库仑定律计算时,各物理量的单位必须是:F:N、Q:C、r:m。

(3)(3)关于点电荷之间相互作用是引力还是斥力的表示方法,使用公式计算时,点电荷电量用绝对值代入公式进行计算,然后根据同性电荷相斥、异性电荷相吸判断方向即可。

(4)(4)库仑力也称为静电力,它具有力的共性。它与高一时学过的重力,弹力,摩擦力是并列的。它具有力的一切性质,它是矢量,合成分解时遵从平行四边形法则,与其它的力平衡,使物体发生形变,产生加速度。

(5)(5)FKQ1Q2r2,F是Q1与Q2之间的相互作用力,F是Q1对Q2的作用力,也是Q2对Q1的作用力的大小,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不能理解为Q1Q2,受的力也不等。

【解题点要】

例一:真空中有甲、乙两个点电荷,相距为r,它们间的静电力为F。若甲 的电量变为原来的2倍,乙的电量变为原来的1/3,距离变为2r,则它们之间的静电力变为()

A.A.3F/8

B.F/6

C.8F/3 D.2F/3 解析:根据题目给出条件,真空中,点电荷,符合库仑定律条件。

FKQ1Q2'Q甲2Q甲2r 当

'Q乙1Q3乙r'2r时

12Q甲Q乙1QQ1甲乙3'FKkF66 4r2r2答案应选:B 应注意,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与两个点电荷电量乘积成正比,与两个

点荷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解答问题时,要考虑三个量的变化。

例二:如图1所示,等边三角形ABC,边长为L,在顶点A、B处有等量异性点电荷QA,QB,QA=+Q,QB=-Q,求在顶点C处的点电荷QC所受的静电力。

解析:分析QC受几个力,确定各力大小和方向。因QB的存在QA对QC的作用力,还遵守库仑定律吗?

QC题目中没有交待电性,解答时就需考虑两种情况,即QC为正电,QC为负电。图1

图2

当QC为正电时,受力情况如图2所示,QA、QB对QC的作用力大小和方向都不因其它电荷的存在而改变,仍然遵守库仑定律的规律。

QA对QC作用力:FAKQAQCL2,同性电荷相斥。

QBQCFBKL2,异性电荷相吸。QB对QC作用力:∵QA=QB=Q

∴FA=FB 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QC受的力F1即为FA、FB的合力,根据几何知识可知,图3

QQCK2L,方向为平行AB连线向右。QC受力的大小,F1=FA=FB=F2KQQCL2方向平行AB连线向左。当QC为负电时,如图3所示。从本题解答可知:(1)静电力合成分解时遵守平行四边形法则。(2)题中不交待电性时,需根据题给的条件判断其电性,若不能判断电性,应按两种情况处理。(3)求静电力时要计算其大小还要回答力的方向。

图4

例三:如图4所示,把质量为0.2克的带电小球A用丝线吊起,若将带电量为4×10-8C的小球B靠近它,当两小球在同一高度时且相距3cm,丝线与坚直方向夹角为45,此时小球B受到库仑力F=___________。小球A带的电量qA=____________。

图5

解析:丝线为什么能与竖直方向成45角,此时小球处于什么状态,根据题给的条件,可知小球A处于平衡状态,分析小球A受力情况如图5所示。mg:小球A的重力。T:丝线的张力。F:小球B对小球A的静电力。三个力的合力为零。-3-3F=mgtg45=0.2×10×10×1=2×10N。

qAqBFKr2 题中小球A,B都视为点电荷,它们之间相互吸引,其作用力大小KqAqBr2mgtg45qA2103(3102)29.01094108∴

0.5108C

小球B受到库仑力与小球A受到库仑力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所以小球B受到的库仑力大小为2×10-3N。小球A与小球B相互吸引,B带正电,小球A带负电,所以

qA=-0.5×10-8C

本题在解答过程中,物体的平衡条件成为关键内容,因此分析物体的受力,对力进行分解合成就成了必须的步骤。其次,小球A带电量为qA=-0.5×10-8C中的负号在答案中不是可缺少的内容,必须重视。

例四:相距为L的点电荷A、B的带电量分为+4Q和-Q,要引进第三个点电荷C,使三个点电荷在库仑力作用下都能处于平衡状态,试求C电荷的电量和放置的位置?

图6

解析:如图6所示,首先分析点电荷C可能放置的位置,三个点电荷都处于平衡,彼此之间作用力必须在一条直线上,C只能在AB决定的直线上,不能在直线之外。而可能的区域有3个,1.AB连线上,A与B带异性电荷互相吸引,C电荷必须与A、B均产生推斥力,这不可能,因为无论C带什么电都不能对AB均产生推斥力。2.在AB连线的延长线A的左侧,C带负电时对A产生吸引力与B对A作用力方向相反可能A处于平衡,C对B的作用力为推斥力与A对B作用力方向相反,也可能使B平衡,但离A近,A带电荷又多,不能同时使A、B处于平衡。3.放B的右侧能满足A、B同时处于平衡,C同时也平衡。

设:点电荷C置于B的右侧且距离B为x,带电荷为q,则

K4Qq4QQK(Lx)2L2 A处于平衡

KQq4QQKx2L2

B处于平衡

解方程:q=4Q,x=L 本题的解答过程,要求学生能熟练使用库仑定律,物体的平衡条件。同时要求学生有比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余思考】

⒈ 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1⒉ 要使两个点电荷之间的静电力变为原来的2,可有哪些办法。

【同步练习】

⒈ 真空中保持一定距离的两个点电荷,若其中一个点电荷增加了1/2,但仍然保持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不变,则另一点电荷的电量一定减少了()

A.1/5

B.1/4

C.1/3

D.1/2 ⒉ 已知点电荷A的电量是B点电荷的2倍,则A对B作用力大小跟B对A作用力大小的比值为()

A.2:1

B.1:2

C.1:1

D.不一定

图7

⒊ 如图7所示,用两根绝缘细线挂着两个质量相同的不带电的小球A和B,此时,上、下细线受的力分别为TA、TB,如果使A带正电,B带负电,上、下细线受力分别为TA,TB,则()

A.TA< TA

B.TB> TB C.TA=TA

D.TB

⒌ 两个质量都是m的小球,都用细线拴在同一点,两细线长度相等,两球都带上正电荷,但甲球电量比乙球多,平衡时两细线分别与竖直方向夹角为Q1和Q2,则二者相比,Q1_____Q2。

⒍ 两个点电荷,它们带有同种性质的电荷,所带电量之比为2:5,质量之比为1:2,置于真空中,相距为L,同时释放后,它们加速度之比为________,经过t秒后,它们动量之比为________,它们动能之比为________。

[参照答案]

⒈ C

⒉ C

⒊ BC

1⒋ 排斥、8、5

⒌ = ⒍ 2:1;1:1;2:1

下载一年上册第6。7。8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年上册第6。7。8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庸》第8课时教案

    《中庸》第八课时教案 【教学内容】 《中庸》八章: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言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教学目标】 学习文句的朗读,熟读成诵,理解君子之道:牢牢抓住,不......

    人教版一年语文上册教案

    识 字 (一) 1、一去二三里 一、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 2、认识12个生字,会写“一、二、三”三个字,认识一种笔画“一”。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观......

    四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第8单元教案

    走 进 家 乡 第8单元 走进家乡 主题一家乡的交通 一、活动目标1.了解家乡的交通及其在家乡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调查家乡交通的巨大变化及存......

    北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第8单元 文具店 教案

    1文具店一课时教学内容文具店。(教材第80~81页)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小数,初步理解小数的含义,知道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2.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究过程,会读、写......

    北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第8单元 货比三家 教案

    2货比三家一课时教学内容货比三家。(教材第82~83页)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了解“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一基本性质。2.在具体情境中,学会小数大小的......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 教案 第8单元第8单元 归纳总结

    :教学资料 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9加几计算方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可以采用“点数”“接着数”“凑十法”等方法进行计算,其中“凑十法”比较简便. 利用“凑......

    五年级上册音乐第8课时 雨花石

    第 8 课时 雨花石 五 年级 上 册 音乐 学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用优美柔和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雨花石》; 过程与方法:在聆听,感受,学唱过程中,把握好相似乐句、倚音、......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作文 第8单元

    第八单元作文:写一篇想像作文 未来的教室 我希望未来的教室与现在不同,它非常奇妙。 未来的教室比现在大一倍,它非常宽敞,墙壁是隔音材料制作的,窗户既可以调温又可以调光,窗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