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孔雀东南飞》问题化课堂设计
《孔雀东南飞》“问题化生态课堂”学案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品背景及有关“赋、比、兴”的知识; 2.诵读文本,初步感知。积累相关的文言字词;
3.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体会运用比喻、摹声等手法描摹音乐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相关背景、生字词知识; 2.在合作学习中读懂文章和欣赏文章; 3.在合作探究中提高鉴赏水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价值观 【难点突破】
1.赋、比、兴手法的理解; 2.对正确爱情观的理解
【设计类型】“生态课堂”完整型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在古诗词教学中,以诵读为主,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难度不大。要求教师按照“生态课堂”理念,结合注释,读懂文章,以鉴赏为重点,反复诵读,揣摩品味,在问题中学,在学中会提问,将古诗文上成具有浓厚文化气息的与鉴赏诗歌艺术美相结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生态课堂”。
【教学策略】
重难点突破方法:诵读法、视听法、提问法、讨论法、点拨法。【课时安排】
三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以朗读法为主,播放相关话剧,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整体感知本文的基本内容;第二课时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长诗的基本内容及写作特色;第三课时在品读的基础上,赏析诗歌和分析“赋、比、兴”的运用技巧,同时在比较阅读中进一步加深对本诗的理解。
【设计特点】
设计理念为“生态课堂”。即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师生共同成长的课堂。
课堂特色是“三生”:生活、生成、生动
课堂环节三层级六步骤:三层级为读通、读懂、读好。六步骤为自主预习、激趣导入、主题学习或《学案》(问题)导学、分组探究、成果展示、迁移应用。
“生态课堂”教学设计适用于各种文体,特别适用于经典美文。一般文章可根据教学内容、时间和进度对三个层级六个步骤进行变通处理。
【设计步骤】
一.第一学习层级:读通
第一步:自主预习(课前完成问题化预习)活动
一、自读课文,圈点勾画 养成习惯,勤于动笔
活动
二、学会积累,完成问题 1.你找出哪些生字词?
重点字词:缢()箜篌()姥()伶俜()葳蕤()........玳瑁()赍()踯躅()珰()鲑()骢().....
补充字词:
2.请画出你认为是重点或优美的句子?
3.你了解文章背景吗?(1)文章背景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男家可据这七条把妻子赶出家门:不顺父母;无子;淫佚;妒嫉;恶疾;多言;盗窃。焦母把刘兰芝赶出家门就是以第一条为接口的)、“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律。“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汉代的民歌,是当时国家音乐机关乐府所采集的,配上乐曲来歌唱,入乐的歌词便称为乐府诗(“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今天所能见到的大部分是东汉时期的作品。这些诗篇不为儒家诗权所束缚,题材广泛,内容丰 2
富,较真实地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生活,传达出社会底层人民的心声。“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是这方面的代表。
关于本诗的写作年代,历来争论颇多,有人认为汉末人作。有人认为六朝人作。有人根据诗前小序有“汉末建安中”字样,断定为汉末作品。有人根据诗中有汉以后的风俗习惯的描写,断定为六朝作品。这两种说法都缺乏充分根据。可以肯定的是:本诗写作时间当在陈朝之前;在流传过程中,会受到人们的增润修饰,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会完全保持它最早的面貌,因此,可以说是那些不同时期的无名氏作者的集体创作,若从汉末算起,已流传一千七百多年,它以震撼人心的悲剧故事和强烈的反抗政权精神,博得了历代人民的喜爱。
这首诗最早见于《玉台新咏》,可能从建安以来,在群众中流传已久,而到六朝才写定的。虽然经述文人加工,但民间文学的特点仍很显著。
4.你了解“赋、比、兴”这种诗歌创作手法有什么特点吗?
5.通过预习,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写了什么内容吗?
二.第二学习层级:读懂
第二步:学案(问题)导学或主题学习活动
一、再读文本,总体感知,完成问题 1.再读文章,有什么感受?
2.再读课文:你能用一句话根括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吗?
活动
二、精读文本,完成问题;学会展示(也可主题学习: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向)
(1)你能用叙述式或诗句概括文章的基本内容吗?(叙述式记1分;诗句记3分)
(2)请简要分析文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两到三个即可。)
活动
三、学会思考,学会提问,设擂辩论 你能提出关于文本内容理解的问题吗?
三.第三学习层级:读好
第三步:合作探究(初步生成问题,开展合作探究)活动一:学生生成探究问题。
1、在上面的学习中,你发现问题了吗?请写出来,交给小组长
2、学习小组确定采用的探究问题是什么?将你的想法与大家探讨。
活动二:教师补充探究问题
1、兰芝离开焦家时为什么要精心打扮一番?她为什么不在焦母面前落泪,而在小姑子面前才“泪落珠子”?
2、这首诗叙述了一个爱情悲剧故事。这场悲剧是如何产生的?
第四步:迁移应用
在我国历史长河中有很多描写悲剧爱情的名句,如:“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那些年,我们听说过的古代悲剧爱情传说有哪些,请大家相互讨论,并分享一至两个爱情悲剧故事?
第二篇:孔雀东南飞(高效课堂)
高一语文组备课教案
孔雀东南飞
并序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字的特点,掌握“相”、“自”、“见”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
2、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3、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4、体会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理解赋比兴的运用。
二、教学设想:
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诗可从人物命运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
三、教学时数:2教时
四、课前预习:
1、通读全诗,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了解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故事情节)。
3、找出诗中含有“相”“自”“见”字的句子,解释这些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第一课时
初步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故事
陆游与唐婉结婚后,“伉俪相得”,“琴瑟甚和”,是一对情意相投的恩爱夫妻。不料唐婉的才华横溢及她与陆游的亲密感情,引起了陆母的不满(女子无才便是德),逼迫陆游休弃唐婉。在陆游的百般劝说、哀求而无效的情势下,二人终于被迫分开,唐婉改嫁赵士程,彼此音讯全无。陆游31岁时,在一次春游中与唐婉偶然相遇于绍兴城南沈园。陆游百感交集。唐婉在征得赵士程同意后,派人给陆游送上酒肴,聊表对陆游的抚慰之情。陆游“怅然久之”,在沈园的墙上题写了哀婉动人的《钗头凤》词。唐婉则写下-续《钗头凤》相答。唐婉由于伤心过度,不久即郁闷愁怨而死。
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钗头凤·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家长制等传统文化的冷漠与残酷,使无数美丽的爱情成为“牵牛织女”,化作“双飞蝴蝶”,铸成“血泪沈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这样一个爱情悲剧。
二、作家作品
1、本单元诗歌编录的顺序是我国诗歌发展的脉络:《诗经》——楚辞——以叙事为主的乐府民歌——抒情为主的文人创作,时间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
第1页(本章共 6 页)
简介乐府:文体知识----乐府诗
《孔雀东南飞》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与北朝的《木兰辞》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选自南朝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卷一,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它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之后而兴起的一种新诗体。
2、相关文化常识的简介(以学生自学阅读为主)
依礼聘嫁:秦汉至隋唐,婚娶程序仍基本沿用周之「六礼」。六礼在正常情况下,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完全严格按六礼规定来办事的,恐怕也只有皇族及考究礼仪的官宦之家了。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东汉是聘娶婚为方式的包办强迫婚姻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婚姻当事人自身婚姻须听凭家长、父母作主。家长、父母对子女婚姻拥有不可争辩的主婚权和支配权。
规定婚龄:汉時人普遍遵守的界限,男为二十,女为十五。古礼谓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婝,但是汉人未循古制而以早婚为俗。一般女子于二十岁前,男子二十岁前皆论婚嫁.家庭关系 :女子一旦出嫁,脱离了父家,加入夫家之后,就不仅是丈夫的妻子,而且成了夫家合家的媳妇。恭谨事奉是妇职,不事舅姑,不敬不孝,便有亏妇道,同时必须严守「七出」。媳妇必须帶着「如事父母」的心情,把做女儿時所受的家教,所学的礼节,搬到夫家应用。所以未出嫁前必须学礼节.而且汉代有「夫为妻纲」这种男尊女卑的倾向,东汉这种倾向更为明显。「男外女內」,主要指「女治內,男主外」。「男主外」意为男子在外建功立业或从事生产,而「女治內」,则女人须操持家务,包括侍奉舅姑、丈夫,养育子女,勤于女红等。
七出: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三、梳理情节,整体感知
(一)、疏通文意
1、分节读课文,注意字音。
2、分节提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语法现象归纳
1、找出全诗当中出现的“相”、“自”、“见”字,尝试解释。
A、本诗中“相”字出现过十九处,大致可分三类:
1)代词,表示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之词,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可代“你”“我”“他”“它”等等。
如: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代“你”)②及时相遣归(代“我”)③还必相迎取(代“你”)④好自相扶将(代“她”)⑤嬉戏莫相忘(代“我”)⑤誓天不相负(代“你”)③不得便相许(代“你”)③登即相许和(代“亲事”)③蹑履相逢迎(代“他”)@怅然遥相望(代“他”)③誓不相隔卿(代“你”,与“卿”复指。)
2)副词,表示互相,彼此。如:
①久久莫相忘②叶叶相交通③仰头相向鸣 3)名词,相貌。如:儿已薄禄相
B、本诗中“自”字出现多次,按“自”字除作“自己”讲外,还可作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用。本诗中用“自”的处数较多,可作如下解释: 高一语文组备课教案
①我自不驱卿(本)②本自无教训(本是)
③自可断来信(即)④葳蕤自生光(自然)
⑤自名秦罗敷(其)⑥自名为鸳鸯(其)⑦好自相扶将(亲自)⑧物物各自异(助词,无义)
C、见
①府吏见丁宁、君既若见录(副词,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今有熟语“见教”——指教我,见谅”——原谅我,“见告”——告诉我。)②风吹草低见牛羊(同“现”)③渐见愁煎迫(被。又如“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2、通假现象: 终老不复取.
通“娶”。(还必相迎取的“取”则不是通假)箱帘.六七十
通“奁”,镜匣。谓言无誓.违
似应作“愆”,愆违,过失。府吏见丁宁..
也写做“叮咛”,嘱咐。摧藏.马悲哀
同“脏”,脏腑。蒲苇纫.如丝
通“韧”,柔软而结实。
3、偏义复词。
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单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另一词作陪衬。这种用法“一直沿用到今天。例如口语中:“有个好歹”(偏在“歹”)
①“昼夜勤作息”(偏在“作”)②“勤心养公姥”(偏在“姥”)③“我有亲父兄”(偏在“兄”)④“逼迫有弟兄”(偏在“兄”)
4、古今异义词
①汝岂得自由(古:自作主张 今:自由自在)②可怜体无比(古:可爱。今:值得同情)③千万不复全(古:无论如何 今:一定)④处分适兄意(古:处置 今:处罚决定)⑤叶叶相交通(古:连接。今:邮电运输业)
5、一词多义
何乃太区区
(愚拙)
感君区区怀
(真情挚意)
(区区现指数量少或不重要)谢家来贵门
(辞别)
多谢后世人
(告诉)
会不相从许
(应当)
于今无会因
(相会、见面)
始适还家门(出嫁)
处分适兄意(适合、依照)
适得府君书(刚才)大人故嫌迟(仍旧)
故遣来贵门(所以,连词)
6、必须掌握的实词及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①妾不堪驱使。堪:禁得起,忍受。(不堪一击)②徒留无所施。徒:白白地,空地。(徒有虚名)③可怜体无比。可怜:可爱。(楚楚可怜)④勿复重纷纭。纷纭:本义是杂乱,这里名作动,添麻烦。(头绪纷纭,众说纷纭)
第2页(本章共 6 页)
⑤念母劳家里。念,记挂。(念念不忘)⑥却与小姑别。却:退出来(望而却步)
⑦便言多令才(令:美好,敬辞。令名、令尊)
⑧否泰如天地(否;坏运气。泰,好运气。否极泰来)⑨络绎如浮云。络绎,接连不断。(络绎不绝)⑩赍钱三百万。赍,赠送。(赍赏)
⑾踯躅青骢马。踯躅,本义是徘徊不前,这里是缓缓地走。(踯躅不前)易错的字音:槌床、纤纤、拊掌、便言、舫、青骢马、(二)梳理情节
1、用现代汉语复述这个爱情故事。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2、利用小序弄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结局、作诗的缘由。序中的“遣”、“逼”两字集中表现了故事的矛盾冲突,全诗就是围绕这两个字来展开情节的。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情节。
3、概述内容。给每一部分拟出四字标题。
兰芝遣归(1-2)开端——夫妻誓别(3-12)发展——兰芝抗婚(被逼改嫁)(13-21)进一步发展——双双殉情(22-31)高潮——鸳鸯和鸣(32)结局
也可以是两字标题,如:自遣——誓别——抗婚——殉情——化鸟 全诗按仲卿、兰芝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线索来叙述的。
四、布置作业
熟读全诗,并背诵规定的片断。
第二课时
分析人物形象,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理解诗歌的主题。教学过程:
一、合作探究
(一)、探究艺术特色:比兴营造,铺陈恣肆
1、明确比兴的作用。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明确:(1)提摄全篇,引起下文(借鸟起兴,是我国古代民歌传统手法);(2)汉人常以鸿鹄徘徊来喻夫妻别离,渲染了离愁别绪,奠定了全诗深沉悲哀的基调。——比兴
2、铺陈的酣畅淋漓。
铺陈是一种表现手段,也就是详细地叙述。也就是诗经中的“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汉代后这种手法更加细腻淋漓,本文就结合夸张、排比手法,渲染某种氛围或情态。(1)两次罗列刘兰芝的成长过程。(从作者的写作意图来评析)高一语文组备课教案
明确:能让人感受到兰芝自幼受到良好的教养,多才多艺;印证“女行无偏斜”的真实性;对焦母的蛮横无理给予批判。
此处可比照《诗经》中复沓事例,体会诗歌中重而有异的特点。(2)遣归前的精心打扮。
朗读,读出服饰美、体态美、风度美。
明确:突出其外表的美丽,表现她虽受屈辱、遭遇不幸却镇定自若、不甘示弱的倔强性格;同时,也是对扼杀“精妙世无双”这一美好形象的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有力谴责。(此处可以引导学生揣测兰芝的心态,“被遣”是在封建社会中是对妇女的极大侮辱,而面对这巨大的心理打击,兰芝一大早就起来精心梳妆打扮,揣摩其中原因,一方面她是要把自己最美好的形象展现给仲卿,让他记住自己,如同他们婚姻生活的一个纪念,一方面她不愿意向焦母示弱,精心打扮自己,似乎在向焦母表明她始终不认为自己有什么过错。诗里写她打扮时“事事四五通”,多少透露了她内心的杂乱情绪。)
(3)太守府的迎娶场面。
明确:写出太守家的奢华和对婚事的重视,既显示了兰芝的美丽,又表现了兰芝不慕富贵、忠于爱情的高贵品质;同时,又与下文“生人作死别”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以乐写哀”,反衬兰芝的痛苦孤独,增加了故事的悲剧气氛。
(二)、探究人物形象
1、设疑:人们常说,文学即人学,通常,我们如何去分析掌握一篇文学作品里的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回答,从学生自身写作经验感悟引导,明确可从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上联系人物所处环境通过比照、置换等手段加以分析(基本方法)。
2、诗歌描写刘兰芝运用了哪些描写?主要运用的是什么描写手段? 明确:外貌、动作,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即人物的对话。
3、学生阅读诗歌描写刘兰芝的对话部分,注意通过对比刘兰芝对仲卿、焦母、小姑、哥哥、母亲等不同人物所说的不同内容和不同语气来感悟刘兰芝的性格特点。(环节以学生讨论为主)明确:
①刘兰芝自述她十三岁至十七岁的生活经历运用铺陈排比的手法,自述生活经历,表明一方面兰芝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及文化修养,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子。另一方面证明“女行无偏斜”,焦母对她的责难毫无道理。(可比对后文刘母的重复,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强调和加深。它再次反映了兰芝婆婆的专横无理,当然也表现了母亲的关心和爱护。)②从兰芝的陈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她那决不忍辱苟且的刚强性格,我们还可以从“君家妇难为”和“徒留无所施”等直白中,看出她对造成事端的原委和事态的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准确的判断,这是一个头脑清醒又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妇女形象。(可比对仲卿向焦母求情的对话,通过仲卿之口证实兰芝是无辜被遣,并表现了兰芝和仲卿的夫妻恩爱。)③和婆婆告别:表现了她的从容镇定,不卑不亢,“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这番话表面上是谦虚,实际上是柔中寓刚,与那个“怒不止”的婆婆在修养和性格上形成鲜明的对照。④与小姑告别:“泪落连珠子。”因为她看着小姑长大,现在一旦离别,不觉悲从中来,这泪水中既有同小姑朝夕相伴的深情,也有对自己无端被遣的悲愤。
⑤与仲卿告别的对话,它再次强调了夫妻感情深厚,相互眷恋,他们的分别是情非得已,是被逼迫,这就为后面他俩的殉情做好了铺垫。在分别之时,兰芝既表白了对爱情的忠贞,也表露了对前途的第3页(本章共 6 页)
忧虑,这为下文的兄长逼嫁,以死践盟等情节埋下了伏笔。(学生可能提及的疑问:“何言复来还”与后面“不久望君来”态度不同,兰芝了解仲卿的性格以及自己的处境,其性格的刚强面决定了此前对仲卿的表白,但毕竟爱着仲卿也深知仲卿对她的情意,儿女深情使她对冷酷的现实仍然抱着一点希望,这是在当时离别这一具体情境中必然会产生的,是二人深情的体现。)
⑥与阿母、兄长的对话针对的是对求婚的同一件事情,但态度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兰芝这样做,才符合她的性格特征,也是兰芝忠于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行为合乎逻辑的发展。因为她对阿兄的性格为人了如指掌,她知道哀求不会有效,而且她也不屑去哀求,她的突然允诺,是对前途完全绝望的表现,是不动声色拿定了主意,决心以死来抗议吃人的封建势力。所以表面上是突然,实际上却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成竹在胸的表现。
4、再读诗歌中描写兰芝外貌、动作的诗句,学生感悟。
明确:外貌――面容皎好,身材苗条,堪称有沉鱼落雁闭花羞月之貌。疑难点:写兰芝严状运用一连串的夸张性的铺陈排比,旨在写她的美,更表现了她的从容镇定和坚强,也带着一种恋恋不舍的离情。,“事事四五通”多少透露了她内心的杂乱情绪。动作:“手巾掩口啼”-不欲人知,其痛何如,包括勉作女红,万般哀愁,无人倾诉。“举手拍马鞍”-伤心至极不由自主的动作„„由学生感悟分析。
5、设疑:太守迎娶的豪华排场与塑造刘兰芝形象有何作用?(学生了解反衬手法的运用)明确:①显示刘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
②形成太守家的喜和刘、焦的悲对照,强化悲剧性; ③反衬兰芝的痛苦、孤独和凄凉
……
归纳总结:刘兰芝——勤劳能干:“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很有教养,这不光表现在她会弹箜篌、诵诗书,而且也表现在她对焦母谦逊有礼、不卑不亢的态度上;善良和友爱,与小姑话别时,“泪落连珠子”;对仲卿爱情专一,惜别时留下箱笼,分手时蒲苇为喻直至发出“黄泉下相见”的铮铮誓约,表现了她的倔强、坚贞、不慕富贵、忠于爱情等可贵品格;她遇事有主见,不同意仲卿“复来还”的幻想,慨然允诺太守家的求婚,这都表明了她对封建势力的本质有着清醒的认识和透彻的了解。
6、另一位主人公焦仲卿,由学生展开讨论、交流,最后汇总意见归纳。
仲卿出身于官宦人家,自己又在太守府里作吏,虽然职阶卑微,但在严格的门阀社会里已经具有被“品”的资格,所以他母亲说:“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将来还要凭借靠山飞黄腾达。很显然,他是笼子里长大的金丝鸟,养成了拘谨懦弱的个性,一个比较善良的白面书生。作者基本上肯定他的斗争,但描写时却又紧紧地扣住了他的特点──人物经历和性格上的特点。仲卿是深爱妻子的,当他知道母亲要驱逐兰芝的时候,先是婉“启”,继是“跪告”,等到母亲“槌床便大怒”,他就“默无声”的退了出来,回到自己房里,对着兰芝“哽咽不能语”,说什么“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一面劝兰芝低声下气,暂回娘家,约定将来再去接她,但他其实只有一点幻想的期待,并无什么实际办法。兰芝被逼将嫁,他声言要独个儿自杀,甚至还把这个计划去告诉自己的母亲;兰芝死后,以他爱兰芝之深,终于以身殉情,作者写他在“庭树下”“徘徊”了一阵,然后上吊,活活地画出了这个怯弱的书生的性格和面貌。引导关于诗歌末尾两人殉情行为不同的探讨:
二人的行为都符合他们的性格发展。兰芝早已看透封建家长制的本质,这是她那坚强的性格所高一语文组备课教案
不能忍受的,所以她去的决绝。仲卿出身于官宦世家,生性懦弱,而且又孝顺母亲,所以他要有一个彷徨的过程,但是对爱情忠贞却使他也富有叛逆精神的。
归纳:焦仲卿——忠于爱情,“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但是却不敢直接反抗破坏他爱情和幸福的母亲,违心地送走兰芝,但他又深爱着兰芝,所以寄希望于“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当团圆之梦破灭之后,敢于违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教,“自挂东南枝”,跟兰芝一样,是充满了叛逆精神的。
7、焦母:专横无理;
刘兄:见利忘义、趋炎附势
——封建家长制的代表,封建礼教的化身。
(注意引导:这首叙事长诗震撼我们心灵的,并不是作者对该事件的任何理性认识的结论,而是一个简单、普通但也更伟大、更普遍的东西,即对人的生命的伟大关怀。正是在焦仲卿夫妻的死亡里,我们感到了灵魂的震动,小序中的“时人伤之”的话便体现了作者记叙这件悲剧故事的原初动机。这种对人的生命的伟大关怀恰恰是对于文学艺术最为重要的东西。人类历史绵延无穷,社会思想波涛起伏,理性思想不断变化,生活知识有广有狭,生活方式代代不同,但人对自我生命的关怀则应是始终如一的。没有对人类生命的这种伟大的关系,再先进、再伟大的理性信条都会枯黄、萎落、凋谢、腐烂。而有了这种对人的生命的伟大关怀,一切理性的限制都会在灵魂的大震动里簌簌剥落,而露出人的生命活力的本体的光辉来。正是因为如此,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曹雪芹、鲁迅这些过去时代的伟大作家的作品才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带着自身的不同局限,大踏步地跨进了当代的世界,跨进了我们当代人的心灵,并以不同的形式为我们所理解、所同情、所接受。而一些在当代理性信条上建立起来的作品,却有可能迅速地从我们的心灵中退回去,退到我们的心灵看不见的历史的阴影里去。
《孔雀东南飞》是在对人的生命的伟大关怀中产生的,因此,它能够走进我们当代人的心灵。也就是说,《孔雀东南飞》的主题首先是一个人生的主题,是人的生与死的主题,是人的命运的主题。作者在对人的生命的伟大关怀中,记录了、再造了焦仲卿夫妻的悲剧故事。这,就是一切。当这个悲剧故事被再造成功之后,当它可以在中国的历史上穿行的时候,它的各种信息也就可以向人们传递了。不论作者在当时是怎样具体看待这个故事的,不论焦仲卿夫妻本身的思想高度如何,每个时代的人都有可能以自我的理性标准重建它的主题意义。)
二、延伸探究
这首诗叙述的故事是悲剧性的,却又在结尾暗示焦仲卿、刘兰芝两人化成了鸳鸯,给故事带来了一点亮色。谈谈你对这种结尾的看法,请从中外文学作品中再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来。
明确:故事从总体上来说是悲剧性的,而结尾处又有一些亮色,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这样写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封建礼教的抗议。这种结尾向人们表明,美好的情感或事物具有强大的力量,它们虽然一时被压制住,但胜利终将是它们的。同时,这种结尾也反映了民心,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
类似的例子中国有牛郎织女传说(两人化为天上的星座,一年得以见一次面),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两人合葬,化为蝴蝶),外国的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两人合葬,他们所在的两个家族消除宿怨),等等。又如中国古代戏曲作品里,《窦娥冤》的结尾写窦娥的鬼魂申冤报仇,最后将
第4页(本章共 6 页)
一个个坏人绳之以法,《梧桐雨》的结尾写唐明皇和杨贵妃在天上团圆等,也算得上是这一类型的结尾。
补充:课文中的浪漫幻想结尾,用诗意的美化解了死亡的恐惧,体现着生命哲学的辩证法:不是死亡,而是超脱;没有恐怖,只有美丽和安详。可听、可视的活生生的感觉意象给冰冷僵化的尸体增添了生命的色泽、美的光晕,焕发着动人的奇光异彩。——死亡审美
放音乐屠洪刚的《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时候秋声格外让人悲,天若不尽人意,我愿生死相随。”屠洪刚的一曲《孔雀东南飞》唱得荡气回肠,唱得催人泪下。
小结: 诗歌的主题
歌词:
飞到天涯去不回
千般恋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 心碎的时候 秋声格外让人悲 天若不尽人意 我愿生死相随
大江上下残照斜阳万物低垂 情深的时候 哪种离别不伤悲
这次痴心赴水何时何地相会
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
红尘外柔情内有没有断肠的泪 但求真心以对今生何惧何悔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相关章节。
2.以“惜别离”为题,发挥你的想象力,扩写第9至12段。,教学后记:
第三篇:《张衡传》问题化生态课堂设计
贵州省首届重点课题“高中语文活动化生态课堂研究与实验”(2013A11)铜仁二中课程改革语文校本化探索与实践
《张衡传》“问题化生态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张衡一生在科学、文学、政治等方面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学习张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专研的精神;2.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和文化常识;3.掌握叙述、说明的方法及详略得当的处理方法;4.指导学生准确朗读,从而培养语言感知能力;5.结合语境分析语句,从而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语境意识;6.对人物进行概括评价,从中体会传记记人叙事详略安排得当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1.在问题中学,在学中会问;2.在合作学习中读懂文章和欣赏文章,学习音乐描写的技巧;3.在合作探究中提高鉴赏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2.学习张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专研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1.分析语句,积累重点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2.分析评价张衡的品德和精神。
【教学策略】重难点突破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三、设计类型:“生态课堂”完整型教学设计
【设计特点】设计理念为“生态课堂”。即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师生共同成长的课堂。
【课堂特色】课堂特色是“三生”:生活、生成、生动。课堂环节三层级六步骤:三层级为读通、读懂、读好。六步骤为自主预习、激趣导入、主题学习或《学案》(问题)导学、分组探究、成果展示、迁移应用。
【设计说明】
在文言文中,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按照“生态课堂”理念,坚决不搞教师为主的串讲,坚持以学生自主阅读活动为基础,先自主疏通文句,在问题中学,在学中会提问,设置问题要小步子,有梯度,让学生逐步消除畏难情绪,由浅入深,由易至难,将文言文上成语言与内容相结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生态课堂”。
四、课时计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以诵读法为主,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整体感知本文的内容和结构,初步了解张衡的品格及文学才能。第二课时在深入理解文句的基础上认识张衡在科学技术上的辉煌成就和杰出的政治才干。
五、教学过程:
第一学习层级:读通
活动一:夯实基础,知识积累 1.给加点字词注音或解释
善属文(zhǔ)连辟公府(bì)邓骘(zhì)璇玑(xuán)算罔论(wǎng)傍行(pá......ng)河间相(jiān)乞骸骨(hái)..2.阅读作者简介,为了知人论世,你能搜集一点作者的轶闻趣事吗?(1)作者简介
范晔(398-445)南朝宋顺阳(在今河南浙川东)人。他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写成的《后汉书》,起于刘秀起兵推翻王莽,终于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详载了东汉195年的历史,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合称“四史”,盛行于世。对我国的文学、史学有很大影响。
(2)轶闻趣事
轶闻一:庶子身份。范晔虽然生在名门士族,但他本人却是个妾生的庶子,所以他的社会身份比较低下。嫡母所生的哥哥范晏嫉妒他的才学,骂他“进利”,认为他是终家破族的祸害。父亲范泰也不喜欢范晔,早早地将他过继给从伯范弘之。范晔十七岁时,州刺史征辟他为主簿。
轶闻二:被贬后写出名作。宋文帝元嘉九年,扬州刺史彭城王刘义康母亲王太妃去世。刘义康把故僚们召集到府内帮助料理丧事,刘义康的母亲死了,范晔实在悲伤不起来。在临葬前的一天夜晚,轮到他的弟弟范广渊值班,范晔兄弟俩邀了一位朋友躲在屋里喝起酒来。醉意朦胧之际,范晔忘记了利害,竟推开窗子,听挽歌助酒。此事传出之后,刘义康几句谗言,范晔被发配到宣城当太守去。这次贬官对范晔是一次很大的刺激,勾起了他幼年生活的隐痛。在宣城任上,他开始从事后汉史的编纂工作,企图以此排解这种痛苦。史事的研究,打开了他的眼界,范晔凭着个人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写出了他的历史名作《后汉书》,此时的他三十五岁。
轶闻三:无神论主张。公元444年,范晔卷入刘义康的政变,因人举报泄密,范晔被捕,于公元445年惨遭杀害,时年四十八岁。范晔被处决时,仍然坚持自己的无神论主张,其侄孙范缜继承与完善了范晔的无神论的思想,范晔生前一直未能完成的无鬼论,则为范缜所著的神灭论填补了。
(3)补充文学常识
①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②五经:《诗》、《书》、《易》、《礼》、《春秋》。
③六艺:①礼、乐、射、御、书、数。(学问和技能)②《诗》《书》《礼》《义》《乐》《春秋》(说经的经文和传文)。
④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⑤《两都赋》和《二京赋》:《两都赋》的作者是班固,《二京赋》的作者是范都城,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
3.文体知识
“传”:传记,记述的内容是一个人的生平事迹。传记要突出传主的特点。
活动二:自读课文,完成问题 1.你有哪些补充的字词?
2.你画出哪些重点或优美的句子?(扣《研讨与练习》第二题)
3.通过预习,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写了什么内容吗?
传记介绍了张衡的品格及文学、政治上的成就,重点介绍了科学上的成就。
(带着预习,进入第二层级)
第二学习层级:读懂
第二步:激趣导入(或课前三分钟)
1959 年党和政府重修张衡墓时,郭沫若在墓碑上题词道:“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上亦罕见。”早在 1800 年前,张衡发明制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候风地动仪,现在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着张仪造的候风地动仪的模型。这个仪器早已毁于西晋战乱之中,现在陈列的候风地动仪模型,是现代科学家王振铎等人根据《张衡传》中对候风地动仪的介绍说明用木料制成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衡传》,走进这位中国伟大的科学家。
第三步:学案(问题)导学或主题学习活动一:再读文本,总体感知,学会思考
1、郭沫若曾评价张衡:“如此全面发展的人物,在世界上亦所罕见”,为什么说他是“全面发展”?(扣《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讨论明确:(1)品格(2)文学(3)科学(4)政治
2.按照文章的内容或脉络,你认为文章应该如何划分层次?理由是什么? 第一部分(1节):介绍张衡品格和文学才能。第二部分(2-4节):介绍张衡的科学成就。第三部分(5、6节):介绍张衡的政治才干。
活动二:精读文本,完成问题,学会展示(也可主题学习: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向)
1.第1段有哪些重点字词,表现了张衡什么品格和才能?(1)学生结合注释梳理文句(2)质疑、点拨
实词——属、贯、辟、奇、就
虚词——乃: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句式——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衡少善属文,游于三……(3)结合语句,分析张衡有那些品格和才能?(明确:虽才高于世,而无矫尚之情。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2.第2-5段有哪些重点字词,表现了张衡什么品格和才能?(1)学生结合注释梳理文句(2)质疑、点拨 质疑、点拨:
实词——雅、征、再、迁、员、尊、发、制、方面、怪、征 虚词——以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句式——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②验之以事,合契若神。③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④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
(3)张衡在科学上有哪些成就?(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铸造地动仪)
3.第6、7段有哪些重点字词,表现了张衡什么品格和才能?(1)学生结合注释梳理文句(第一段)(2)质疑、点拨
实词—— 损、疾、目、出、不轨、下车、乞骸骨
虚词——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又多豪右,共为不轨。句式——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
4(3)默读课文6、7段,疏通文句,思考文中通过哪两件事表现张衡的政治才干的?(一是《思玄赋》的由来——“政事渐损,上疏陈事,讽议左右,阉竖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表现了张衡忧国忧民、小心谨慎的形象;二是出任河间相时与奸党作斗争一事。“治威严,整法度”表现其治理严厉,“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表现其政治智慧,“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表现其卓然政绩。)
4.认识了张衡的品格和文学成就,这对你有哪些启示?(1)广泛学习。(2)不要骄傲自满。(3)从容淡静——言之成理即可。5.思考3_5段作者介绍张衡的科学成就时,写作方法有何不同?(第二段写张衡善机巧,拜郎中,迁太史令,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以记叙为主;第四段从时间、名称、质地、大小、形状、功用、验证等方面介绍候风地动仪,以说明为主,辅以记叙;这样详略得当的安排,使文章重点突出,人物特点鲜明)
6.用什么词语才能恰当的对张衡的品格、文学才能、科学成就和政治才干给予评价?
如(可贵的)品格;(辉煌的)科学成就;(卓越的)文学才能;(杰出的)政治才干
活动三:勤于动脑,学会提问,设擂辩论
你能提出关于文本内容理解的问题吗?提出来,共同讨论。
(设计特点:《学案》导学与学生自主提问结合,课堂既重点突出,又体现生成生动。)
(在读“懂”基础上,生成问题,进入第三层级)
第三学习层级:读好
第四步:合作探究(定向阅读,初步生成问题,开展合作探究)定向阅读,初步生成问题,开展合作探究。活动一:学生自主生成问题。
1.教师对学生进行生成问题方法指导。
第一、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前两阶段学习的基础上,做到:(1)要有疑而问,探究才有针对性;(2)要有启发而问,能借此深化课文的学 5习;(3)要有本探究,即要结合文本展开探究;(4)要有效探究,即探究出的答案有一定的深度或新意。
第二、从哪些角度提出问题?(1)从写了什么的浅层角度(如有哪些基本内容,表达了什么主题思想,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等);(2)从领悟为什么这样写的角度(如文本的深层含义,谋篇布局,语言特色,写作技巧等);(3)赏析这样写好在哪里的角度(内容上有主题思想和艺术形象,形式上有结构安排、线索设计、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等);(4)创新思维角度(如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如果你是作品中的人物会怎样,这篇文章的某一方面对你有什么启示等)
2.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领悟,每人提出一两个较有价值的问题,写在纸条上,并试着自主探究。
3.小组选择问题。组员将问题在课前交给小组长,组员共同评估问题,选择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活动二: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小组合作探究。全体组员围绕问题,发表观点,寻找依据,写出汇报材料。
教师寻视各组,了解情况
(设计特点:提问是创新的起点,问题由学生自主生成;减少教师预设,课堂灵活度高)
第五步:成果展示
展示探究成果,打开思维障碍,促进交流合作。活动一:分组展示
(1)分步展示,质疑解疑。(略)(2)自由提问,设擂展示。
针对学生探究情况,学生可自由提问,先由学生回答,难点问题可由教师点拨或回答。
活动二:教师补充探究问题
根据活动一开展情况,教师适时补充探究问题,学生自由问答,教师相机点拨。
本文写了张衡的品格、文学才能、科学成就和政治才干四个方面的内容,它们之间有何联系?这对我们有何启示?
1.“才高于世”方能“举孝廉”“连辟公府”,“作《二京赋》”方能“邓骘奇其才,累召”,“善机巧”“善术学” 方能“拜郎中,迁为太史 令” 方能“作浑天仪”“造候风地动仪”,其特长与其官职二者互为因果;2.其科学发明、理论著作也与其“无骄尚之情”“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的性情密不可分,这种性情利于潜心科研 3.又如:“才高于世”方能“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著《灵宪》、《算罔论》”方能将从政的感触“宣寄”而作《思玄赋》
第六步:迁移应用
活动方案:知识积累,巩固训练。
1、你知道下面这些有关古代官职变迁词语吗?(1)行:去应荐。
(2)辟:征召,召来授官。(被)召。(“连辟公府不就”)(3)就:就职,任职。
(4)召:召请来授官。(“累召不应”)(5)应:应职,接受官职。
(6)拜:任命,授给官职。(“拜为上卿”)
(7)迁:调动官职。(“再迁为太史令”)左迁,降职贬官。(8)转:调动官职。(“再转复为太史令”)(9)徙:调动官职。(“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10)出:离京去外地为官。(“出为河间相”)
(11)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下国伊始”、“衡下车”)(12)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视事三年”)
(13)除:拜官。除去旧职任新职。(“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14)乞骸骨:请求辞职,告老还乡。(“上书乞骸骨”)(15)举:推荐。(被)举荐任官。(“举孝廉不行”)
2、你掌握下面多义词的含义吗?(1)观
①观太学(观摩学习)②大王见臣列观(殿堂)③此岳阳楼之大观也(景像)④玄都观里桃千树(道士庙)⑤启窗而观(看)(2)征
①公车特征拜郎中(征召)②咸怪其无征(证明)③挟天子以征四方(征伐)④岁征民间(征收)(3)因
①因入京师(因而)②因以讽谏(就)③因其势而利导之(乘、顺着)④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通过、经由)
(4)乃
①十年乃成(才)②遂乃研核阴阳(就)
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却)④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于是)(5)公
①公私之积,犹可哀痛(与私相对,属于国家的)②邪曲之害公也(公正、公正的人)③残贼公行(公然、公开地)
④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秦穆公)⑤脚著谢公屐(对人的尊称)⑥便可白公姥(称丈夫的父亲)(6)辟
①连辟公府不就(征召)②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通“避”)
③唇吻翕辟(开,打开)④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开辟,开设)⑤辟邪说(排除,驳斥)⑥“疆土之新辟者”(开垦)(7)制
①其牙机巧制(制作,构造)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控制)③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指挥)④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
3.你能总结下列句式的特点吗?
(1)被动句(①—③无被动词,④—⑧有被动词)。①举(被)孝廉不行 ②连辟(被)公府不就 ③兵(被)挫地(被)削 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⑤不凝滞于物 ⑥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⑦而自令见放为 ⑧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2)倒装句(否定句宾语前臵)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②自古及今,未之尝闻。③残贼公行,莫之或止。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共安排了两课时,按一般的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疏通文句,整体感知。第二节课进行内容分析。我考虑到那样设计会割裂文句与内容的结合,所以做了一下调整,本节课没有疏通全文,只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疏通并分析理解第一段,认识了张衡的品格和文学成就。开始担心时间紧张,教学目标完不成,因为学生做了充分的预习,朗读和整体阅读又较为容易,所以一节课下来,时间够用。
第一课时注意了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的落实,通过教与学的过程,渗透给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同时对学生进行了人生观的教育,成功地完成了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堂课围绕学生的自主阅读活动进行,在思考交流中提高能力。
朗读方式新颖,让学生在理解中读书,在读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听教师的泛读。这种形式,避开了教师感染影响,实现了学生自主阅读的计划,教师的泛读只起到订正作用。
多元解读的环节调动学生思维,丰富学生头脑,实现课堂资源共享,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对学生的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长期坚持利于课堂的操作,利于思维的培养,利于成绩的提高。
本节课围绕学生的自主阅读活动进行,学生通过自己朗读,讨论探究,多元解读,完成了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培养了学生学的能力和阅读习惯。在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时,我时刻注意教师引导的方式,有预设的问题,也有应变的问题,这一点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不过,指导的语言有待锤炼,技巧有待提高。
教完这一课,感觉学生确实是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在活动中提高能力。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创新阅读、个性阅读、拓展阅读的开展,将会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步改进。
第四篇:浅论课堂的问题化教学
学术交流大讲堂
《浅论课堂的问题化教学》
(平原一中学术交流大讲堂暨课改论坛讲稿)
曹长庆 2013-4-19 1
浅论课堂的问题化教学
(平原一中学术交流大讲堂讲稿)曹长庆 2013-4-19 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着。”一位外国教授对他的中国朋友也曾说过:“中国的学生最大的一个特点是不发问,这是中国教育应该改变的一个重点。” 因为人是能思维的动物。有思必有疑,有疑应有问,故“问”乃人之天性。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问题化教学是一种以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来达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的教学思路。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之中,通过让学生合作性学习来解决真实性问题,掌握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技巧,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问题化教学的理论发展
早在20世纪初期著名的教育学家杜威(Dewey)就探讨了问题解决教学,他提出“问题解决五步法”(感觉问题的存在、确定问题的性质、提出各种可能的解决办法、考虑各种办法的可能结果、选择一种解答的方法)。直至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和信息加工理论的出现,认知层面的问题解决研究成果逐渐被引入到教育学中。80年代,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P.R.Halmos)指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教育界“把问题解决作为学校数学教育的核心”,美国、日本相继把“问题解决”看成是数学教育的主流及中心任务,致使问题解决教学得以受到普遍的重视。伴随着数学及理科各学科的脚步,国外化学教育研究工作者也开始了化学学科教学问题解决研究的征程。虽然对有关化学问题解决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但近年来已经取得了可观的进展。
自进入21世纪以来,“问题驱动”教学首先在我国网络教育中被引入(谢久红:《问题驱动型|“柔性制造自动化”网络教学系统研究》,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年03期);接着由数学家张奠宙的呼吁,在数学教育界得到重视(张奠宙:《新概念:用问题驱动的数学教学》,高等数学研究,2004年 03期),随后在其他科目的教学中得到小范围的应用。高中进入新课程改革后,北京师范大学王磊教授在高中化学新课程培训中提倡化学教学方法“从内容讲解转为问题驱动”,自此,“问题驱动”教学才在高中化学教学实践领域引起反响。
二、问题化教学的优势
1、问题化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人总是对自己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如果学生对教师设置的问题产生了好奇时,那么他总会想法设法地去提出种种猜想和质疑寻求问题的原因。这些认知活动的展开一定是建立在同学们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感兴趣基础上的。
2、问题化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有问有答这是问题化教学的特点。问就是让学生思考,答就是让学生从语言细述到黑板板书来展示思维结果,尤其是化学用语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尤为重要。
3、问题化教法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理解性记忆比强制性记忆保持的时间更长。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某一知识点时一直采用填鸭式的生搬硬套的教法,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利用问题化教学,把一个一个的知识要点问题化逐渐展开,当他们知道了是什么,为什么的时候,教师就把授鱼教学转化为授渔了。
4、有利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教师一旦把问题提出以后,提供必要的材料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后,学生自己可以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找到知识的来龙去脉。这就是目前课改年级教学中使用导学案的意义所在。
5、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问题化教学的具体实施
(一)问题涉及的出发角度
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结合学生的已知,从四个维度:教材知识的纵向维度(深挖教材具体的知识点),教材知识的横向维度(系统化教材中不同章节的关联知识),高考维度(联系高考题归纳解题规律),学生能力维度(从思维上引领,培养学生化繁为简,一以贯之的思维能力。)处理教材,设计教学问题,使问题具有针对性。
(二)问题化教学的载体
1、学案问题化
变导学案的填空形式问题化形式。填空式导学案往往是课本知识的简单搬家,学生看着课本抄到学案上就算预习结束。因为没有思考,缺少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而将学案设计成问题化以后,课本上没有现成的答案,就会引领学生去认真阅读,认真思考,力求去用自己的思维去理解知识,用自己的语言去回答问题。带着不能解决的问题上课,其学习效果肯定好于填空式学案。
2、问题驱动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教学方式在我校已经全面铺开。怎样才能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呢?以问题化为切入点,用问题驱动小组内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激情,体验团队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强化对学习的兴趣,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良好动机,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问题激趣(动机)→参与合作思考→理解应用(解决问题)→获成就感(获奖励)→兴趣养成→激趣(动机)】
(三)问题化教学的种类
1、人物化问题
【案例】如在《激发兴趣陶冶情趣》(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一课的导课中,教师先不讲兴趣有多么重要,而是用大屏幕出示材料后提问:
2001年5月,美国内华达州的麦迪逊中学在入学考试时出了这么一个题目:比尔·盖茨的办公桌有五只带锁的抽屉,分别贴着财富、兴趣、幸福、荣誉、成功五个标签,盖茨总是只带一把钥匙,而把其他的四把锁在抽屉里。
教师抛出问题:请问盖茨带的是哪一把钥匙?经过学生的一番热烈讨论之后教师总结,揭示答案是兴趣。因为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孜孜以求,刻苦钻研,进而取得成功,因而拥有财富,获得荣誉、赢得幸福。这样结合社会人物,以疑启思,引发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悬念,由此开动脑筋,将同学们领进了探究的大门。
2、生活化问题
【案例】高中化学“原电池” 用“两颗假牙”的故事新课导入。
在伦敦上流社会,有一位贵族夫人格林太太,幼年时曾掉了两颗牙齿。为了显示她的富有,格林太太特意装上了一颗金牙,一颗银牙。不料,自此以后,这位夫人整日感到精神萎靡,找遍各大医院会诊也不见效果。后来是一位化学家开出了一张处方,为她解除了痛苦。这是一张什么样的处方呢。它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处方--“换掉一颗假牙!”为什么换掉一颗假牙就能解除格林太太痛苦呢?
3、故事化问题 【案例】
在高中化学“乙醇”氧化成“乙酸”的学习中。向学生讲一个“造酒不成变成醋”的故事。相传杜康是制酒的鼻祖。杜康之子黑塔子承父业,移居江苏镇江一带操起了造酒的行当。有一次,黑塔根据父传秘笈将谷物薰熟后放入酒窑发酵,后来有事外出,一去21天。回家后,方才想起先前的一坛酒,他想这坛酒肯定变质了,慌忙来到酒窑,揭起盖子,意外地发现,酒坛中飘出一股清香,酸中带甜,酒不仅没有变质,反而变成了另一种东西,黑塔就把它称为“醋”(意在“廿一日”加一个“酉”字),于是,具有特殊风味的调味品--醋就来到了人
们的餐桌上。那么,为什么酒会变成醋?这中间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呢?这样的提问,自然就给学生留下一个强烈的悬念,促使学生课后自觉地、主动地去预习、去讨论、去探索。
4、系列化问题
系列化问题就是“问题串”、“问题群”式的教学方式。根据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层层设计、导出疑问,拟定若干个问题,一环扣一环形成逻辑性较强的“一系列问题 ”,并将为何设置这样的疑问如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末,达到从“置疑—质疑—探究—释疑—归纳及反思—有效应用”的一种课堂教学策略。在教师问题群的引导下,学生学会自主讨论和探究问题、自主归纳知识要点和规律,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群的应用是通过有关教学内容为背景材料,教师导设疑问,通过师生完成相关化学实验和对问题的探究,在课堂内使学生感悟教和学的过程,使教的过程成为学的过程,学的过程成为自教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过程。应用问题群进行探究式训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有效途径。
【案例】在高中化学水的电离与盐类水解的教学中设计问题序列(1-6,7-10,11-13三组)
1、水电离方程式的两种书写方式分别是什么?
2、水电离的特点是什么?有何事实依据可以加以证明?
3、什么是水的离子积?
4、怎样借助于化学平衡常数K来推导出Kw?
5、Kw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6、水电离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7、盐类水解与水的电离有没有关系?
8、盐类水解的实质是什么?
9、盐类水解的特点有哪些?
10、盐类水解的规律有哪些?
11、请完成《反应原理》教材第86页活动探究3的五个问题:
讨论在下列情况下CH3COONa溶液和NH4Cl溶液中的水解平衡将如何移动,水解程度有何变化。(1)增加溶液中溶质的量,使盐的浓度加倍;(2)将盐的浓度稀释为原来的一半;(3)微微加热溶液;
(4)向溶液中滴加少量浓盐酸;
(5)向溶液中滴加少量浓NaOH溶液。
12、Na2CO3溶液中的三个守恒是什么?请写出来。
13、盐类水解有哪些应用?(无水氯化镁的制取、泡沫灭火器)
总之,问题化教学相对于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的优点在于不再把学生当作“待灌的一只瓶”而是把学生当作“待燃的一堆柴”用问题激发同学们思考的欲望和主动自发学习的热情。
第五篇:孔雀东南飞 教学设计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 孔雀东南飞》
平山实验中学 [教学目标 :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⒈通过网络教室的开放性让学生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理解铺陈、排 比、起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⒉利用百度到的相关声像资料播放培养学生对诗歌的语境欣赏和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 性格的能力。⒊通过让学生搜索相关视频影像及文字资料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 残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恶,培养学生珍爱生活,敢于和一切腐朽势力作斗争的情操。 [教学重点 :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⒈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 ⒉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⒊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语法。[教学难点 :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⒈体味人物性格及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⒉如何理解结尾的“化鸟”这样的情节安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⒈通过对《孔雀东南飞》艺术技巧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民间文学的喜爱,对其价值与文 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⒉使学生能对刘兰芝与焦仲卿的悲剧婚姻产生情感的共鸣。[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先播放一首经典歌曲《梁祝》,让学生沉浸在审美体验中。教师:谁能说说这首曲子是根据我国哪个民间传说创作的?(相信学生肯定能回答出来)对,是根据《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并称中国 古代四大民间传说)的民间传说创作出来的。其中,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四百六十 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从古到今,有无数人被梁山 伯与祝英台的悲惨爱情所感染。《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有着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说到爱情,总是那么让人心动,有着让人冲动的美好向往。然而,我们所知道的这些故 事里,本来可以美好的爱情却总是遭遇挫折,让人心碎。但是,爱情的主人公都毫无例外地 为追求美好的爱情而奋斗,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可见,中华民族是一个追求美好爱情 刘红丽
的民族。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记录中国古代让人心碎的爱情故事的古诗——《孔雀东南 飞》。这个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毫不比“梁祝传说”逊色。我们再听屠洪纲演唱的《孔雀东南 飞》询问有没有同学会唱首歌呢?如果有,请同学演唱。《孔雀东南飞》堪称我国古代爱情诗
歌的绝唱,千百年来,让人们感叹唏嘘不已,也一 直让人们思索着:是什么要素让这首诗具有如此之大的震撼力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 《孔雀东南飞》为我们描述的凄婉的爱情世界里吧。
二、朗读课文,总体把握,熟悉故事梗概: 1.听录音朗诵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孔雀东南飞》并完成以下任务:
1、给家里人讲述故事《孔雀东南飞》。
2、课外尝试:为什么刘兰芝被休?古代妇女应遵守“三从”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 从子。为什么刘母遵从而焦母却没有呢?焦兰二人为什么只想到“死”而没有其余两全其美的 方法(如私奔)呢?兰芝是被休之妇,为何仍有那么多的俊男求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