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说明
《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
安溪第七小学
陈友铭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在“分类与整理”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数学学习活动中,努力使学生在这样一个生动愉悦的教学中,自主地利用已有生活积累领悟分类的含义。
整节课我让学生亲自来前面动手操作,给实物分类,给学生提供一个分类活动的平台,这样更让学生一目了然,同时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操作能力。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所以我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题材,巩固体验分类的方法,我安排了“分气球”的环节,既能调动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而且学会了按不同标准分类,又学会了把已知数据进行整理,又能让学生让数学走进生活、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
这节课虽然经过了经心准备,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一些不足之处:
1.由于课堂资源的限制,只准备了少量同学的动手操作活动,如果能为每个孩子都准备气球,让每个孩子都动手进行分气球,这样孩子们的动手体验会更有助于他们的对分类知识的认识。
2.上课时把从统计图中获取数学信息:哪种形状最多,哪种形状最少?这一活动设置在了拓展“一类”和“一个”的活动后面,造成误导,个别学生变成从拓展后的统计图里获取知识。
3.在课堂中的语言不够精练简洁,有些点拨不够明确,导致学生对想解决的问题不是很理解,造成很多课堂时间的浪费。
4.学生的作业反馈中出现部分学生对象形统计图没有按照从下往上的顺序涂色,这是我授课中疏忽的知识点。
《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说明
安溪第七小学
陈友铭
本节课是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分类与整理》的第一课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具体操作,掌握分类的方法。2.尝试运用自己的方式把整理数据的结果记录下来,感受图表的简洁。初步养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3.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中,体会分类与整理的目的和作用。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一些分类方法。教学难点是让学生掌握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方法,会按给定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根据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征,整堂课我用孩子们喜欢的卡通人物喜羊羊贯穿全课,创设一个参观青青草原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调动了课堂的学习气氛。在教学设计中,我从“你愿意去哪家超市”入手,引导孩子们明白“把同样的或同一类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接着我在如何把气球进行分类这一环节,设计了让学生动手按气球的形状分类,引导哪种方法能让我们一下子看出数量的多少,让学生开动脑筋去思考解决的方法,从而引出“象形统计图”这一概念,然后又抛出“你还有更简便的记录方法吗?”引导他们通过讨论得出还可以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来表示。整个过程让学生经历了从无序到有序,学生们就更容易掌握这个知识点。接着小结指出“同学们不仅能够按照形状把这些图形分类,而且能自己设计图、文字等形式把分类的结果表示出来,这个过程就叫整理。”使孩子们对“分类”与“整理”这两个概念的理解更加透彻。然后对于所摆出的结果进行反馈,谁最多,谁最少?通过这样的过程,又将用数学纳入到了分类与整理中,让学生学会从分类与整理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接着我又设计了“一类”和“一个”的区别体验,拓展了孩子们对分类以及分类后的数据整理的进一步的认识。接下去是放手让孩子们按“颜色”对气球进行分类,并进行对比体会按形状分和按颜色分的区别:“我们分的都是这些气球,为什么分类的结果不一样?”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得出:分类标准不同,结果也就不相同。
巩固练习时我继续延续本节课的情境,设计了坐车继续参观青青草原和帮慢羊羊村长分水果两个环节,让孩子们在练习中加深对分类的理解,并在对比中继续体验不同分类标准下分类结果的多样性。
最后总结课堂时加入了一个欣赏的内容,让孩子们在欣赏中发现分类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分类能让我们的生活更整洁更有序。同时又提出一个拓展性的问题:如果把咱们班学生分成两组做游戏,可以怎么分?真正地将数学纳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思考,同时也为下一节课“按不同标准分类”做好准备。
第二篇:教学设计说明与反思
试卷讲评课之浅见
作为学生,在其求学生涯中都会经历大大小小无数的考试,从最基本的单词默写到惊心动魄的高考,测试,作为教师检查教学质量,学生自查知识漏洞的重要方法之一,的确能够帮助师生们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优化学习策略。而积极高效的讲评则能够更加有利于找出学生们学习的薄弱环节,纠正错误知识点,巩固对知识和思维方法的理解,积累解题经验,提高解题能力。
一、讲评课的特征:
时效性。首先,教师应当及时批改试卷, 对学生答题情况及试卷难易做出正确的量化分析。如果一套试题拖了很久才讲评,学生们可能当初做题目的一些思维过程都淡忘了,这对于学生的自查学习过程是不利的,教师可能也会丧失了解学生思维火花碰撞的良机。在现代化设备,如读卡器的帮助下,教师可以对于客观题部分进行更加细致,合理的量化分析,有的放矢地进行试卷讲评。
针对性。教师应当在进行了细致的试卷量化分析的基础上,对学生们在概念、思路、学习方法、知识储备中所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分析。有时候教师认为学生应该早已掌握的知识点,学生恰恰疑惑不已,因此,一张试卷不应该泛泛而谈,每题必讲,而是应该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的疑虑。
拓展性。对于学生们普遍存在问题的典型性题目,教师不仅应当重点讲解清楚,更需要辅助一定的衍生题目,适时地在难度上加强或者拓展开来,加大学生的信息量和知识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引导学生们自己能够与一反三,独立或者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领会精神,掌握规律。
二、如何进行有效地试卷讲评: 1. 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应当分为两个方面。对于教师而言,应当及时批阅试卷,做好细致的量化统计工作。如: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每道题的得分率或错误率,主观题的典型错误等等。做到这点,是一堂试卷讲评课的基础。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有的放矢,知道哪些题目该讲,哪些可以略讲,应该补充哪方面内容,甚至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采取相应的何种措施。
对于学生而言,也应该在课前可以自行先订正试卷,对于无法自己解决的题目做好标记,等上课的时候特别留意老师如何讲解的,这样可以提高自己的课堂 效率,也有助于培养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周,虹口高级中学刚刚进行了高二新世纪教材Unit 5&6的单元测验。这堂课是针对这次单元测验进行的阶段性试卷讲评课。
首先,虹口高级中学是在全区来说是属于比较优秀的学生,从学习能力与知识技能的掌握上来说,都要比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好很多。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也让自己班级的学生做了同样的这份试卷。在批阅之后,通过对比我发现,虹口的学生在语法和翻译方面的基本功的确要比我们的学生更加扎实。但共同特点是:在问题设置比较灵活的阅读部分(包括词汇选择、完形填空、阅读理解),失分都是比较严重的。因此,针对这一学情特点,我安排了这次的授课内容。
我觉得,对于高中的学生,一堂课内容的容量不能太小。如果只从某一方面来授课讲解,是远远不能达到“试卷讲评课”的基本要求的。授课内容应该涵盖试卷中的所有部分。
于此同时,教学目标的制定,碍于时间的限制,也不能面面俱到,应该有所侧重,要在这堂课中集中解决学生们最大的问题。因此,讲评课前的试卷统计和分析工作就至关重要了。我主要设计的是哪部分该讲,哪部分可以略讲,以及补充什么内容。
在认真的分析了全体学生每道题的错误率后,我把这堂课的重点放在解决他们阅读部分出错最严重的题目中。阅读部分总分值达到42分,但却是学生们失分最严重的重灾区。在讲解难题时,我首先针对相应题型进行简要的方法指导,然后引导学生们重新读题,并且进行小组讨论。因为即便是讲评课,发挥学生们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能力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应该鼓励他们多动脑筋,积极讨论,规范解题。
在词汇选择这一部分,我预设的分析时间为7分钟,在显示了错误率最高的四道题之后,先请一位同学上来将所给的十个单词按照词性分类,同时,请其他同学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判断出每空上应该填什么词性。最后通过积极讨论,学生们就能自己得出正确答案。
其次,是完形填空部分,这部分的预设分析时间是8分钟。在显示错误率最高的几道题之后,还是请同学先自行重新读题,并讨论。提醒学生要更加关注上 2 下文。其实很多时候,阅读考查的是对于语篇的整体把握,而学生们往往只看选项的那一句,不注意上下文的提示和语境。而通过重新读题和相互讨论,他们往往就能相互启发,自行找出新的解决思路。
再次,是三篇阅读理解,这部分的预设分析时间为10分钟。重点解决B篇及C篇的两道题目。首先,在分析之初就要指出,一般阅读理解应该先读题在阅读语篇,这样的阅读过程会更具有目的性和指向性。一个是词义猜测题,引导学生从一些细节(如破折号、冒号、for example等)来猜测该词的含义,并且联想相关的背景知识。另外一道是归纳题,要引导学生关注主题句,以及but之类词语所引出的重点。最后一篇heading,要指导学生先浏览6个heading,并抓住key word, 这样就可以事先对于文章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之后再到每段文章中寻找相关key word, 才能得以快速解题。
而对于学生们掌握的比较好的语法部分,我的预设分析时间为8分钟,其中包括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挑出错误率最高的三个典型个案分别为动词非谓语及名词性从句中的同位语从句知识点进行讲解,并辅助配套了相应的题目加以巩固,加深理解。
而词组填空部分,学生们做的不错。很多人都是满分的。我会直接把答案呈现出来。并且提醒学生们:错误基本都是不注意时态,这部分预设耗时1分钟。
对于翻译部分,我的预设分析时间为6分钟。首先将做翻译题的基本方法简单介绍下,然后我会鼓励学生们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翻译,将他们所答出的正确的翻法多呈现出来给大家,也让他们开拓思路,一句多译。
在最后的作业布置环节,我针对学生们错误较多的不定式和名词性从句部分,通过单选题和翻译题,设置了新的问题情境,争取在学生答题后达到旧题新作、一题多解的目的。并且精心选择了一篇完形填空,希望让学生们能在课后操练课堂上所用过的解题技巧,学会举一反三。
总之,这堂课重点着眼于解决学生们在试卷中出现的集中问题,并且开拓思路,丰富他们的解题经验,增强他们答题的信心。
教学反思:
在周四上了这堂课之后,我觉得,总体来说,达到了我之前所设计的教学目 标。虹口的同学们的课堂反应也是比较积极的,很多同学都主动地参与了课堂的讨论与思维过程,气氛比较融洽和活跃。
当然,也还是有一些值得反思与改进的部分。在刚开始的时候,应该向全班进行整体考情的简要分析。这样,学生们就能更加清楚自己这份试卷完成的水平和质量,也能让他们有个横向的比较。其次,在让学生们讨论的时候还可以预留得更充裕一点,其实有几个同学非常想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过当时因为时间关系,我没有给他们机会表达,也许错过了一些精彩的想法。在阅读部分,讲解的还不够深入,如果归纳题型还能再进一步追加一道练习,他们可能会更有感觉。包括最后的翻译部分,其实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把学生们自己的翻译打在屏幕上,让他们互评,互相挑错,这样既鼓励了他们的积极思维,也能够加深他们的印象。整堂课超时了一分钟,基本完成我的教学目标。
我将在今后的教学当中进一步的总结,改进。
2010.12 4
第三篇:教学设计说明与教学反思
一年级下册《怎么都快乐》
设计说明与教学反思
设计说明
本课语言生动有趣,结构简单,重复句式较多,语言浅显易懂,内容贴近儿童生活,充满童真童趣,情感乐观积极。这首儿童诗十分易于学生朗读和识字。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采用多种方式的朗读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到快乐的含义:独处是一种快乐,与他人相处也是一种快乐,学会为别人付出更是一种快乐;游戏快乐,学习也快乐。文中的词语搭配极为丰富,“折纸船、踢毽子、听音乐、下象棋、打排球、讲故事”等,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良好素材。因此,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了解这样的词组,积累动词。
教学反思
从本节课与学生的学习中我觉得有几点做法比较成功。1.多种形式朗读,体会内涵。
“体验”是开启文本的金钥匙。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感情,在评议中寻求答案,用读来引发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和认识。在本节课中,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并鼓励多种朗读方式相结合,让学生入情入境。2.启发引导,自由表达。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创造是一种最高的境界。只有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才会培养出学生的创造精神。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捕捉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把自己头脑中生活经验的积淀放到文本中来理解。在本节课教学中,模仿课文形式进行“小创作”,让学生也来当回小诗人,由课堂延伸到课外,拓宽了教学渠道,使学生乐于接受,乐于交流。
第四篇:(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
整节课我围绕“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突出了我们数学的研究课题,让学生亲自来前面动手操作,给实物分类,给学生提供一个分类活动的平台,这样更让学生一目了然,同时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操作能力。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所以我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题材,巩固体验分类的方法,我安排了“分形状”的环节,既能调动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而且学会了按不同标准分类,又学会了把已知数据进行整理,又能让学生让数学走进生活、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
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我安排了分铅笔的教学环节,每4个人分为一组,小组讨论合作进行分类,然后进行表格的填写,也就是整理的过程,分类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小组合作的乐趣,也感受到了分类与整理的过程,学生们兴趣很浓,提高了课堂效果。
这节课虽然经过了经心准备,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如:
1、我在每个环节让学生参与完之后,都应该进行小结,而我忽视了这点。2、我在课堂中的语言不够精练简洁,应该多给学生自己倾听思考的时间,让他们养成独自思考的习惯。这一节课上下来,我运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引导学生真正“动”了起来,思维也“活”起来。轻松地就学到了知识,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不足之处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步改善,争取做的更好!
第五篇: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
《分类与整理》反思性说课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在教学设计中,我们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着手,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数学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一个生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并在快乐中去学数学。
《分类与整理》是新教材的一节融合《分类》与《统计》的一节新课。本章内容分为两节课,第一课时《象形统计图》,第二课时是《简单统计表》。我们所讲的是第一课时,在此次活动中我们的教案经过了四次的修改,最后敲定了本节课的设计。结合本节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及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教材分析
《课标》中1——3年级学段目标:“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事物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活动中,体验活动和结果在统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本单元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初步分类与整理的方法。为此确定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体验分类结果在不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帮助学生提高动手操作、团结合作及数学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根据班级学生已有的对垃圾分放经验,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矿泉水瓶、废纸等放于讲桌,并巧设情境:“谁能帮老师收拾一下讲桌,使其变得干净整洁?”待学生收拾完毕之后,再追问“你是怎样放的?”学生根据日常老师的要求很容易地引出:瓶子放在一起,废纸放在一起,教师也就很自然地引出分类的概念进而引出课题。由于垃圾的分类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学生很容易产生亲切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也就很自然地形成了数学与生活的链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应该为生活服务,良好地渗透了环保教育。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教师为每组学生精心准备了自制的纸气球,让学生观察“这些气球有什么不一样?”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板书“形状、颜色”,这为后面分气球提供了依据。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看一看,分一分的活动自主选择了分类标准,进而完成分类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去学习,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你能将分好的气球好看地摆在白纸上,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加以记数吗?”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既体现了分类的意义,又突出了分类是整理的基础,分类与整理是密切联系的。
学生分完之后,请两名学生上台展示他们小组的分类结果,并将摆出的结果进行说明,这样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汲取身边的素材为学生服务,更是本课的核心思想,所以在学完例1之后,及时整理书桌面上的文具,将班级中的成员进行分类的练习,为掌握分类方法起到了很好的巩固作用,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三)创设应用,实践体会
用生活中的现成的数学素材为他们留了一个作业“整理自己的小书包”真正的将数学纳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让学生学会去探究生活中数学的美,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过程的主要修改过程渗透在各教学环节中
(一)导入环节
在初备课时,有的老师用例1的主题图直接引入新课,在交流研讨时觉得这样的引入虽然开门见山,但没有吸引力,孩子缺乏学习的兴趣,于是否定了该种方法;有的老师说为了吸引孩子的眼球,可以自制几个大小、形状不同的漂亮礼盒,让学生在动手分礼盒的过程中引出分类的概念,但又考虑到这样的设计是否会误导学生在学习例1时也会按照大小和形状去分,于是也否定了该种方法;也有的老师说创设整理讲桌面的情境,让学生将乱放于讲桌的书排列整齐来引出分类与整理的概念,但又觉得这应该是学完新知后的巩固练习,放在课的开始难度过大,最后我们觉着“数学就是应该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于是创设帮老师整理粉笔盒的情境,教师将两种不同颜色的粉笔放于讲桌,请一学生帮助分一分,使得老师用起来方便。然而在磨课时发现,这一方法虽然引入新课自然亲切,但粉笔盒不透明,加之粉笔又比较细、小,坐在后排的学生不容易看清,所以在课后的交流研讨后,我们换掉了该种导入方法。
就这样,我们在一次次的研讨中,产生一个个新的想法,又一个个的否定了不合适的设计,最后我们仍然本着数学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生活的思想,从身边选择素材,让学生既看得见又摸得着,而且还能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今天帮老师收拾讲桌,分垃圾的情境,从课堂实施的效果来看,这一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仅亲切自然,而且让学生初步感知了“分类”思想在生活中的作用,也进行了很好的环保教育。
(二)新授环节
在初备课时,我们设计的是“看一看”、“说一说”、“分一分”活动,学生在观察完气球的形状和颜色不同后,教师并没有及时板书“形状、颜色”,然而在磨课时却发现,学生在动手分时,因一年级的孩子小组合作意识还不强,组员根本不听组长的安排,每个人都想按自己的方法分,就出现了争吵现象,有的小组是争得面红耳赤也没有完成最后的分类。
在课后的研讨中,我们把该环节的教学作了适当的调整,将教师的板书放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动手分类之前,让小组长带领组员共同商定一种分类方案并合作完成分类,这样就免去了课堂上你争我吵的现象,而且还节省了分的时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让学生感受到由于分类标准不同,所得的结果也不同,体验了分类标准的多样性。在展示交流时,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练习环节
在初备课时,我们只是让学生寻找、列举生活中的分类现象和做教材中的2道习题,后来在试讲时发现让学生一下子就列举出生活中的分类现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极个别学生只能简单说出“衣柜”“口味”,根本说不具体,单一的去做书中的习题,感觉到孩子的积极性不高,所以我们将这一环节也作了修改,设计了如下的练习:
1、同桌快速地将桌面物品分类、整理;
2、将班里的人员进行分类;
3、举例说说校园或生活中的分类现象;
4、将礼盒进行分类。这样习题的设计由浅入深,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分类与整理的现象,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而最后一个练习的设计,虽然难度最大,但是因为直观形象,加上又有奖品的设立,所以学生分类的热情是高涨的,学习的态度是积极的,练习的效果是最好的。学生能在动手分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分类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纵观整节课,预设目标基本达成,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分类方法,也感受到了因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就不同;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分一分的活动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彰显,团队意识得到了增强,同时将德育教育在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渗透,真正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虽然我们的教案在一次次的交流研讨中修改调整,把自认为是最好的一种设计呈现在本节课上,然而毕竟预设是有局限性的,从整节课的实施情况来看,不免也留有些遗憾和不足,例如:
1、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时如何灵活有机地处理好课堂中的“动”与“静”调控好课堂秩序,该静则静,该动则动,是值得思考的;
2、学生在分完气球后,展示汇报时教师提到了“一一对应”,可以告诉学生这样摆不仅美观,而且可以清晰的看出哪种气球数量最多,哪种气球数量最少;
3、在给人“分类”时,教师的语言不够严密,把大人、孩子是“放”在一起还是“分”在一起呢?
4、教师在课的最后缺少了对本课的总结。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反思,不当之处还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