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现》教案
《发现》教案
一、导入
1.我们正在学的这个专题的名字叫做祖国土,在专题导入语中有这么一句话。一个人的生命天然地与生他养他的祖国连在一起,不管走到哪里,他的性格、命运、情感和记忆永远与祖国有关。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会涌动起与祖国休戚相关的事情。南宋著名诗人在临死前依旧挂念着自己的祖国,失地尚未收复,国家尚未统一。写下诀别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我们现在常常会抱怨自己的国家,食品安全问题,房价,社会安全等等,但是这种抱怨也是一种爱,就像我们初中的时候学过的艾青的诗歌“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着土地爱得深沉。”
2.接下去我们要学习的是闻一多的诗歌《发现》。这是一首爱国诗歌,诗人闻一多是一个爱国诗人。朱自清评价闻一多,抗战以前,他差不多是唯一有意大声歌咏爱国的诗人。“唯一”更突显出闻一多的特别,以及他爱国情感的浓烈。
二、闻一多诗歌三美
1.正音。自由诵读诗歌。
2.建筑美。闻一多的诗歌在外形上很有特点。大家看看,跟旁边的北方对比。(非常整齐、工整,是一个长方形。有一点点不齐是由于标点符号。)他有时候会把诗歌写成阶梯状,下一行比上一行多一两个字,还会把诗歌写成山峰状,比如《你莫怨我》。这是闻一多在诗歌上追求的建筑美。3.音乐美。《发现》虽然是现代诗,但也押韵,有古体诗的特点。诗歌押韵解读,除崖、爱外均押韵。这种音节、音韵上的美感被闻一多称为音乐美。
4.画面美。这首诗歌的意象也很有特点。选取了哪些意象?(血泪、火、心、赤胸。)这些意象都是红色的。闻一多在写诗的时候也追求画面美。
【总结】闻一多提倡诗歌有建筑美、音乐美、画面美。他和徐志摩携手开创新月诗派。教学反思:意象美,可以再补充一些闻一多诗歌的例子。比如《死水》。学生对块内容不敢兴趣,鸡肋,可删去。
三、知人论世
1.为什么闻一多会追求诗歌的建筑美呢。闻一多是学绘画出身的。闻一多清华毕业,考上了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大学四年,两年在国内读,两年在美国读。跟我们现在的2+2差不多。清华留美预备学校不是有钱就能出国的,经过非常严格的筛选。全国报名的人,先考国文,取670人进入复试,再考数理化,最后留下47人。闻一多的同学有胡适、竺可桢等各行各业的大家。
2.这些留学生在美国的生活并不如人意。他们当时靠替别人洗衣服为生,就像我们现在有些留学生是洗盘子专业户一样。闻一多写过一首洗衣歌抒发情感。当时的中国留学生,不仅在身体上很劳累,在精神上也受到了创伤。支那人是对中国人的歧视性称呼。
3.闻一多这批学生毕业时,当时美国学校要求一男一女一起拍毕业照,美国人都是一男一女拍的。但中国人,是两个男生一起拍(留美的中国学生都是男生),没有美国女孩子原意跟中国人拍。梁实秋曾经这样回忆。
4.闻一多在当时的家书中写到“美利坚非我能久留之地也,一个有思想之中国青年留居美国之滋味,非笔墨所能形容。俟后年年底我归家度岁时当与家人围炉絮语,痛哭流涕,以泄余之积愤。”
第二课时
【课堂过渡】上节课我们了解闻一多的相关背景。留美期间,闻一多写下过很多诗歌。他想到自己国家还有七块土地被列强占领,写下《七子之歌》来抒发对祖国的怀念和对列强的愤怒。七块被霸占的土地有香港、澳门、台湾、九龙、威海卫、广州湾(广东湛江)和旅大(旅顺、大连)。七子之歌里面大家比较熟悉的应该是《七子之歌—澳门》。(配乐)
闻一多在美国的时候时常挂念自己的祖国。
1.从诗歌中看,闻一多为什么回国?(我听见你在叫我)1925年,当闻一多回国的船即将靠岸时,他将身上的西服领带脱掉扔进海里,换上长袍。自那以后闻一多再也没有穿过西装,一直穿中式长袍。2.“我来了,”闻一多是怎么来的?(鞭着时间的罡风)罡风什么意思?(强烈的风)强烈的风还不够,闻一多还要鞭风,让他再快一点,再快一点。【朗读】两个“不对”,前高后低,后一个要读得沉痛一些。前低后高,后一个要有愤怒的感觉。
教学反思:在朗读上可以多花一点时间,学生蛮喜欢表现自己。两个“不对”处,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比较,更能体会其中情感。3.换词,把擎换成举,迸换成溅或者喷。
生:擎更有力量感,崇高感,举很普通,擎包含了举的意思,意思更广阔。迸,承受了很多,爆发的感觉。情感更强烈。溅、喷,很喜感,会令人发笑。
教学反思:学生反响较好,以后可以多设置换词环节。用溅、喷换迸不是很恰当,找不到一个跟迸意思更相近的词。3.诗歌的题目叫《发现》,闻一多发现了什么?(发现了这不是我的祖国)。想象和现实,有巨大的反差。闻一多心中的祖国是怎样的?(生朗读《忆菊》)教学反思:《忆菊》朗诵效果不好,学生课前准备不够充分。加上配乐会让学生更有感觉。朗诵后,让学生谈一谈诗歌表达的情感,不要老师直接总结。
4.在《忆菊》中我们祖国像菊花一样,有高超的历史,有逸雅的风俗,是庄严灿烂的。闻一多不仅要赞美我们祖国的花,更要赞美我们如花的祖国。
【过渡】心中的祖国是这样的,那么现实的祖国是怎样的呢?读闻一多的《死水》。
5.现实的中国像这一潭死水,诗人先写死水毫无波澜,再写死水的颜色、泡沫。写出了死水的污臭和腐烂,写出了诗人心中的痛苦。
6.面对死水一般的中国,诗人说,我会见的是噩梦,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看到这里,诗人是否丧失了对祖国的信心呢?(没有,闻一多此刻有痛苦有悲愤,但没有)7.诗人在后文写到“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我问,拳头擂着赤胸的大地。”闻一多追问青天。屈原也曾《问天》。汉·王逸《天问序》:“屈原放逐,忧心愁悴,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嗟号昊旻(mín),仰天叹息。„„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以渫(xiè)愤懑,舒泻愁思。”
(战国时期,屈原离开郢都,乘一叶孤舟沿江而下,踏上归家的路途,他多么希望能够与楚王共议国事,推行法治。他来到荒滩野地之间,弃舟登岸,彷徨山泽之间,见到先王的宗庙,他感慨万千,于是面壁呵斥,大声质问苍天,借此发泄自己的愤怒和愁绪。)
人常常在愤怒悲伤到难以排遣的时候就会问天,比如„„歌词有“想问天问大地,问问我自己”,发生意外的时候会说“天啊”“0h my god”。但追问青天会有结果吗?(不会)8.诗歌的最后一句有两个版本。“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你认为哪种更好。
9.闻一多1899年生,1946年死,享年47岁。闻一多死前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演讲》。李公朴是民盟早期领导人,由于他揭发了当时国民党的一些阴谋,被暗杀。在一次集会上李公朴说“想用死来威胁我吗?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今天我两只脚跨出门,就不准备再跨回来。”
10.最后一次演讲后,闻一多先生在回家的途中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他的长子闻立鹤在巷口等父亲回家,也被特务打伤。正如闻一多先生说的那样,一个李公朴倒下了,千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了。一个闻一多被暗杀了,千万个闻一多出现了。在云南掀起了要民主反内战的斗争。闻一多被暗杀也引起了中外轰动。受到美国的压力,国民党没办法立案调查,最后找了两个人做这件事的替死鬼。
《别了,司徒雷登》的中“他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总结】我们通过《发现》感受到闻一多真挚的爱国情感,我们通过《最后一次》演讲感受他的无畏的精神。更让我们知道,爱国不是嘴上说说,更重要的是行动。行动并不难,让自己变得更好就是爱国。
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
第二篇:发现自己教案
《发现自己》教案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认识自我的兴趣,培养乐观自信的态度,树立自信心,形成正确的人生奋斗目标。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认识自我的方法,能正确认识自我。知识目标:了解认识自我的重要性及正确认识自我的途径。【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认识自我的重要性。难点:如何正确认识自我。
【教学方式】、情景教学法、案例分析法 【学习方式】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
二、情景导入(故事导入)
1.《夸父的故事》
思考: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师总结:夸父没有正确认识自己,看来认识自己是多么地重要
希腊阿波罗神庙里也刻着“认识自己”的箴言,可见,人要贵有自知。
正确认识自己。有利于和他人的交往,对自己,对集体都是有益的。
思考总结:正确认识自己有什么重要意义?
提醒:促进自我发展、促进与他人的交往。我们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
2.《张海迪的故事》
思考:(1)你是从哪些方面认识自己的?(2)你是怎么得出这些认识的?
答案提示:(1)可以从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来认识自己;可以从个性心理特征来认识自己;可以从在群体中的关系来认识自己;等等。(2)通过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来认识自己的。
3.认识自己的途径:
(一)通过自我评价来认识自己。
(二)通过他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
三.当堂演练
1.《咏梅》中有“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诗句,这句诗对我们个人成长的启示是(C)①要看到梅与雪的差距 ②要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 ③要看到梅与雪的共性 ④要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
A.②③B.①③C.②④D.①②
2.学会正确认识自己,是人生的一大智慧,我们应该(C)A.欣赏自己,不要被他人的评价左右B.找到自己的优势,塑造完美超人C.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既看到优点,也看到不足D.多看优点,不要太在意自己的缺点
第三篇:闻一多《发现》教案
教
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了解闻一多的生平,感受他赤忱的爱国之情 了解中国新诗发展的轨迹 过程和方法
掌握本诗所表现的炽热的爱国心,和对黑暗现实的失望和愤怒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指导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教学重、难点
掌握本诗所表现的炽热的爱国心,和对黑暗现实的失望和愤怒
[教学课时]1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作者介绍
闻一多(1899.11.24—1946.7.15)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被选为清华学生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学生联合会。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1922年7月赶美留学。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具有唯美倾向。1925年5月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1926年参与创办《晨报.诗镌》,发表了著名论文《诗的格律》。1928年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同年秋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1928年3月在《新月》杂志列名编辑,次年因观点不合辞职。1928年秋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1930年深秋去山东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1932年8月回北平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同学生一起从长沙步行到昆明,此后在西南联大任教8年,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和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在学术上,他广泛研究祖国的文化遗产,著有《神话与诗》、《楚辞补校》等专著。1944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作品简介
《发现》一诗见于诗集《死水》,是闻一多爱国诗篇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从内容上看,当作于闻一多回国不久。1925年五卅运动席卷全国。它是诗人爱与恨的结晶,表现的是诗人归国之后,对当时军阀混战下的残破祖国的失望和愤懑。
二、朗读
读时思考以下问题:
1、诗歌开头是怎么写的?
2、为什么诗人要迸着血泪喊“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3、“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你如何理解?
4、“噩梦”“噩梦挂着悬崖”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为什么“总问不出消息”?
6、对诗歌结尾的如何把握?
三、本诗是如何体现诗歌的“三美”的?、1.音乐美——每两句押韵 2.绘画美——意象分析 3.建筑美——字数一致
四、学生朗读诗歌,思考研讨以上问题
l.人带着满腔的热情急切地投入祖国的怀抱,为什么会进着血泪喊出“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这样悲痛的声音? 明确:联系时代背景,带着满腔激情回国的闻一多,并没有看到自己心中美好的祖国,他面对的是一个军阀混战下的残破的祖国,噩梦一样的现实,使诗人内心无比痛苦,他在美国所想象的美丽祖国的形象破灭了,他赖以支撑自己的精神支柱倾折了。
2.接下来,诗人有没有用具体的细节正面描述他踏上国土所见到的黑暗现实? 明确:没有。
3.文中那些语言或字眼体现了祖国当时的黑暗现实? 明确:噩梦、挂着悬崖。4.面对“噩梦”,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沉痛的感情的? 明确:用两组“我来了”的排比和几个贴切的比喻来抒发自己深沉的爱,以及沉痛失望的心情。把与祖国的会面比作是一场“噩梦”,噩梦是可怕的,而挂在“悬崖”上的“噩梦”,则使人感到绝望和恐怖。接着他问“哪里是你?”然后确认“那不是你”。期望愈高,失望也愈重。但是诗人仍不甘心,仍要“追问”,问青天,问风。5.诗人的“问青天”“逼迫八方的风”在表达思想感情上有何作用? 明确:这种追问是无果的,只能使诗人陷入了更深的悲痛中去了。6.既然作者开头说“这不是我的中华”,那么他所期待的祖国到底在哪里? 明确:直到“呕出一颗心来”,才知道祖国是在“我的心里”。7.文题为“发现”,诗人到底发现了什么? 明确:发现了“你在我心里”。
五、总结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直抒胸臆,作者把从国外回来后的真实感受用火山爆发一样的激情在诗中喷发出来,感情炽烈而真诚,虽然诗中也有叙事成分,但主要是直接抒情,以强烈的情感打动读者。
闻一多曾与徐志摩等主编《诗镌》,致力于新诗形式的研究提出极具影响的“三美”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形式整齐,每行字数基本一致,两行一韵。这不仅体现了闻一多的“建筑美”“音乐美”的追求,更是将奔放的情感收敛于谨严的形式中,形成闻诗所特具的沉郁的风格。
六、请同学们朗读全诗,设计朗读方案,并说明理由。
指导:诵读的语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果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慢一些;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述的,速度采取中等为宜。”
第四篇:《发现》教案2
《发现》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了解闻一多的生平,感受他赤忱的爱国之情 了解中国新诗发展的轨迹
过程和方法
掌握本诗所表现的炽热的爱国心,和对黑暗现实的失望和愤怒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指导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教学重、难点] 掌握本诗所表现的炽热的爱国心,和对黑暗现实的失望和愤怒
[教学课时]1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作者介绍
闻一多(1899.11.24—1946.7.15)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被选为清华学生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学生联合会。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1922年7月赶美留学。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具有唯美倾向。1925年5月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1926年参与创办《晨报.诗镌》,发表了著名论文《诗的格律》。1928年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同年秋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1928年3月在《新月》杂志列名编辑,次年因观点不合辞职。1928年秋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1930年深秋去山东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1932年8月回北平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同学生一起从长沙步行到昆明,此后在西南联大任教8年,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和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在学术上,他广泛研究祖国的文化遗产,著有《神话与诗》、《楚辞补校》等专著。1944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二、朗读
听录音,初步把握诗中感情。然后跟读,读时思考以下问题:
1、诗歌开头是怎么写的? 1 1
2、为什么诗人要迸着血泪喊“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3、“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你如何理解?
4、“噩梦”“噩梦挂着悬崖”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为什么“总问不出消息”?
6、对诗歌结尾的如何把握?
三、学生朗读诗歌,思考研讨以上问题 l.人带着满腔的热情急切地投入祖国的怀抱,为什么会进着血泪喊出“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这样悲痛的声音? 明确:联系时代背景,带着满腔激情回国的闻一多,并没有看到自己心中美好的祖国,他面对的是一个军阀混战下的残破的祖国,噩梦一样的现实,使诗人内心无比痛苦,他在美国所想象的美丽祖国的形象破灭了,他赖以支撑自己的精神支柱倾折了。补充: 死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2.接下来,诗人有没有用具体的细节正面描述他踏上国土所见到的黑暗现实? 明确:没有。
3.文中那些语言或字眼体现了祖国当时的黑暗现实? 明确:噩梦、挂着悬崖。4.面对“噩梦”,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沉痛的感情的? 明确:用两组“我来了”的排比和几个贴切的比喻来抒发自己深沉的爱,以及沉痛失望的心情。2 1 把与祖国的会面比作是一场“噩梦”,噩梦是可怕的,而挂在“悬崖”上的“噩梦”,则使人感到绝望和恐怖。接着他问“哪里是你?”然后确认“那不是你”。期望愈高,失望也愈重。但是诗人仍不甘心,仍要“追问”,问青天,问风。5.诗人的“问青天”“逼迫八方的风”在表达思想感情上有何作用? 明确:这种追问是无果的,只能使诗人陷入了更深的悲痛中去了。6.既然作者开头说“这不是我的中华”,那么他所期待的祖国到底在哪里? 明确:直到“呕出一颗心来”,才知道祖国是在“我的心里”。7.文题为“发现”,诗人到底发现了什么? 明确:发现了“你在我心里”。
四、总结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直抒胸臆,作者把从国外回来后的真实感受用火山爆发一样的激情在诗中喷发出来,感情炽烈而真诚,虽然诗中也有叙事成分,但主要是直接抒情,以强烈的情感打动读者。
闻一多曾与徐志摩等主编《诗镌》,致力于新诗形式的研究提出极具影响的“三美”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形式整齐,每行字数基本一致,两行一韵。这不仅体现了闻一多的“建筑美”“音乐美”的追求,更是将奔放的情感收敛于谨严的形式中,形成闻诗所特具的沉郁的风格。
五、请同学们朗读全诗,设计朗读方案,并说明理由。
指导:诵读的语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果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慢一些;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述的,速度采取中等为宜。”3
第五篇:发现自己的潜能教案
作者:蒋大伟
单位:霸州市第八中学 科目:思想品德教学设计
课题:第五课第二节—— 发现自己的潜能 课时安排:45分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潜能的巨大性,潜能的内容以及发现自己潜能的重要性。掌握发掘自己潜能的几种重要途径。
[能力目标] 提高发现潜能、拓展潜能克服困难的能力,从而提高生存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自尊自信,乐观向上,主动争取。
教学重点:
人的潜能是无穷的,尤其是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可塑性强,所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潜能 的巨大性,并能最大限度发掘自己的潜能显得特别重要。
教学难点:发掘自己的潜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视频导入新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视频内容为——特警训练(利用汽油燃烧激发女警跑步的潜能)
二、课教新学
课件展示出潜能的含义:
潜能的含义——通常是指一个人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的发展可能性。每个人都可能具有不同的潜能。潜能开发的本质是把你天生的智慧循循诱导出来,激活你已拥有的知识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
(媒体出示课本中的主题画——农夫抬车,教师讲述。)
一位农夫在粮仓面前注视着一辆轻型卡车快速的开过他的土地。他的14岁的儿子正在开着这辆车由于年纪还小,他还不允许考驾驶执照,但是他对汽车很着迷,似乎已经能够操作一辆车子,因此农夫准许他在农场里开这辆客货两用车,但是不准上外面的路。但是突然间,农夫眼看着汽车翻到水沟里去,他大为惊慌,急忙跑到出事地点。他看到沟里有水,而他的儿子被压在车子下面,躺在那里,只有头的一部分露出水面。
根据报纸上所说,这位农夫并不很高大,但是他毫不犹豫的跳进水沟,把双手伸到车下,把车子抬了起来。足以让另一位跑来援助的工人把那失去知觉的孩子从下面拽出来。
当地医生很快赶来了,给孩子检查一遍,只有一点皮肉伤,其他毫无损伤。这个时候,农夫却开始觉得奇怪起来了。刚才去抬车子的时候根本来不及想一下自己是否抬得动,由于好奇他就再试了一下,结果根本就动不了那辆车子。
学生展开讨论:
① 为什么当农民看到儿子被卡车压在下面时,就能轻而易举地把车抬了起来? ② 为什么第二次却再也抬不动那辆车了? ③ 这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④ 你相信人真有如此大的潜能吗?
⑤请列举你在生活中做到过,但你曾觉得根本不可能的事。
现代医学心理学认为,由于各种复杂的内部和外部原因,人的大脑机能存在着一种抑制现象,使得人们长期难以察觉自己的能力。在意想不到的强刺激条件下,这种抑制被解除,蕴藏在人体内的潜能会突然爆发出来,产生一种神奇的力量。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倾听,善意提醒,并在最后统一同学们的认识:潜能是巨大的。)发现自己的潜能
课件展示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的故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人有巨大的潜能)
你相信人真有这么大的潜能么?为什么?
一个人通常都存有极大的潜在体力,据专家认定,潜意识的力量是有意识力量的三万倍。科学家发现,人类贮存在脑内的能量大得惊人。人平常只发挥了极小的大脑功能,要是能够发挥一大半的大脑功能。一点也不夸张。那么可以轻易学会40种语言、背诵整本百科全书,拿12个博士学位。
(一)认识自我的潜能
1. 人的潜能是巨大的
教师: 同学们,自我是不断发展的,自我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人的潜能犹如一座有待开发的巨大金矿,蕴藏丰富,价值连城。人的潜能又是多方面的,而人的特长往往就是人某个方面潜能的表现。请你说说,你有哪些特长?你又觉得自己还有哪些潜能未被开发?
(学生讨论,教师概括。如:我的特长是画画,我曾获得过霸州市中小学生绘画比赛一等奖;我的特长是唱歌,我从小就爱唱歌,老师和同学都说我的歌声不比小燕子差;我的特长是体育,尤其是短跑,我曾在市运动会上获得短跑比赛一、二等奖;我的成绩很不理想,但我想主要是因为我没有好好读书,我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学习,肯定能取得理想的成绩;小时候我的手工做得很好,可后来上学了,没有空余时间了,妈妈就不让我做这些她认为无聊的事,但我相信自己有这方面的潜能;从小我就爱拆装玩具汽车,我相信只要尽力挖掘,并不断学习和实践,说不定将来我能发明一辆既节能又环保的新式汽车„„)
教师:我感谢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今天老师才真正了解到大家,原来你们是那么优秀,那么能干!你们也用自己的事实证明了人的潜能是多方面的,我想至少有以下七个方面的智能: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
考查学生的记忆力:背诵人的七种潜能。
2.人的潜能是多方面的
活动设计:潜能大搜索。
(让学生联系前面讲到的多种智能,然后再仔细分析、对照课件上展示的古今中外不同伟人名人的图片(何炅、周杰伦、华罗庚、刘翔、唐太宗等),他们具有哪一方面的潜能。然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寻找潜能。)教师:认识到了人的潜能是巨大的、多方面的,所以我们应该善于发现自己的潜能,正确评估自己的潜能,以判断今后发展的方向,为自己的人生定一个正确的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讲,发现自己的潜能,是我们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3.思考与讨论
人的特长与潜能有何关系
特长不等于潜能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人的特长往往是人某个方面潜能的表现,还有许多潜能隐藏在角落里,未被发现。我们要做有心人,善于把它们发掘出来。)
4.发现自己的潜能是成功的重要条件
承上启下:那么如何发掘自己的潜能呢?
(二)发掘自己的潜能
“我感觉一天比一天好,我身体很健康,心情很愉悦,我很走运。”让同学自己说,且声音越来越响。
教师: 同学们有什么启发呢?
学生: 越说心情越开朗,越振奋,真觉得自己很棒!
教师: 这就是一种发挥自己潜能的好办法,同学们不妨试着去做做。
1.给予自己积极的暗示
多媒体展示课本上的画面,哪位同学相信自己一定能读好“有一个孩子在沙滩上„„建筑设计师。”
(让自信的和不自信的分别读一遍。借以强调“给予自己积极的暗示”)
展开讨论:①这个孩子的回答,对他日后成为建筑设计师有影响吗?②你怎么理解他的话?③你身边有没有出现过相同经历的人?
学生讨论,教师友情点拨.并讲述自己的体会:老师从小就有一个梦想,长大了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而且我一直为这个理想而努力着。在老师的日记本中经常记着那么几个字:“我 要当老师,我要考大学!”终于我如愿以偿。(也可以请其他老师介绍自己的亲身经历)这又是一种发掘自己潜能的好办法。
2.想像更好的自我形象
教师:通过想像更好的自我形象,能够激励自己的斗志,有利于释放自己的潜能,但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我们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潜能。所以我们在平时生活中应该注意培养有利于激发潜能的习惯,从小事做起。
3.在实践中激发自己的潜能
三、课堂练习:
1、课件出示思维练习图片,让学生在图片上找出共有多少张脸,以此让学生积极主动寻找激发潜能。
2、小丽同学非常喜欢文学,老师常说她语言表达能力极强,她的作文经常被老师在班里当作范文供大家学习。所以,小丽觉得自己在写作方面有潜力,于是她打算开发自己在写作方面的潜力。她请朋友为自己画了一幅“我将成为优秀作家”的漫画像,时常提醒自己自己“我将成为优秀作家”、“我一定会成功”等,还坚持每天写日记。请回答:
• 小丽是怎样进一步发掘自己的写作潜能的?
• 请你结合自己的实际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发掘自己潜能的计划:
我打算先开发自己
方面的潜能,设计“自我形象”是
,积极暗示自己
,然后坚持每天。
四、课后总结
认识自我的潜能:1.巨大 2。表现在七个方面 3.特长与潜能的关系
发掘自己的潜能:1.积极自我暗示
2.设计更好的自我形象
3.在实践中激发自己的潜能
五.欣赏歌曲《我的未来不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