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初稿)
本课的口算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系统地掌握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课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为后面计算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作铺垫。教参中以商店购物的场景展现例题35-2与35-20,根据对教参的研究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通过直观,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方法。2.通过人人参与口算方法的指导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推理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3.通过分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围绕目标我展开了本科的教学。
以复习整十数减整十数回顾算理进行新课导入,为新知识作下铺垫。教学环节中我除了让学生通过知识的综合、迁移,自主的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外,还通过比较算法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水平得到再提高。我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通过小组合作用小棒摆式子,自主探究,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并用数学语言表述口算的思维过程。35-20时,一名学生拿出35小棒,去掉两根,学生把去掉两个一和去掉两个十混淆了,我没有直接指出错了而是让另一个不再成的孩子也上来摆,两种摆法进行冲突,一语激起千层浪,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为说服对方说得振振有词,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通过交流,探讨,从针锋相对到意见统一。这不正是这个看似棘手的错误所带来的精彩吗?原来错误还有如此绚丽的一面。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巩固环节中由浅至深步步紧跟,在学生容易出错的环节预设了第三题小糊涂做题,学生通过讨论研究,从而达到加深印象,内化知识,减少类似的错误产生,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本节课复习准备设计的3道题,为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做了必要的铺垫.通过把36+2和36+20改变成36-2和36-20,利用知识的迁移,自然、简捷地导入新课.
在进行新课的过程中采取边学边练的教法.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摆、想、算、比等具体形象的自学提纲,引导学生学会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使学生直观地看到这两种题在算法上的相同与不同,明确了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减的道理,很快掌握了口算方法.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此外,本节课还注意了紧扣新知识点适时地归纳小结,分散了难点,突出了重点.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思维逐渐条理化,最后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在练习中,设计了不同形式的练习题,尤其是发散思维练习,使学生灵活掌握新知识. 进行创新意识的教育,首先应善于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接触和掌握的知识、学习方法都比较少,在每节课上逐渐引导和培养他们学习的技能是相当重要的.本节课的内容是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学生也掌握了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相加,十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相加.
在全课设计中注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力图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复习过程中,从知识和思路上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进行铺垫,特别选择36+2和36+20,为学习36-2和36-20时的迁移打下了基础.
在教学新课的过程中,还是让学生自己通过摆小棒理解算理,主动获取新知,在分组摆小棒的过程中,老师提出2个问题,为什么从6根里拿出2根?为什么从3捆里拿出2捆?突破教学难点,最后通过对比36-2和36-20两道题的算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来让学生自己总结口算方法,并让学生明确记忆的重点.同时强化了对新知的理解和巩固.
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为保证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最好的学习状态,充分发挥CAI课件的作用,使整堂课的教学贯穿在美妙的图画、动听的音乐、引人入胜的故事之中.巩固练习更是设计了多个游戏,从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达到优化课堂结构,节约教学时间,保证学生最佳学习状态的目的.
第二篇:《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教学反思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教学反思1
在教学中,我首先营造春游乘车的情境,让学生看图说出图上的数学信息,启发学生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列出“45+30”,提出问题“怎样计算‘45+30’的得数呢?”学生先自己用准备好的小棒摆一摆,然后说一说怎么摆的。得数是多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追问“为什么要先把3捆和4捆小棒合起来?”接着让学生通过用计数器拨珠计算的方法来验证这道算式的得数是不是75,在学生拨珠的基础上提问“为什么要先在计数器的十位上先拨3颗珠?”通过摆小棒和在计数器上拨珠的操作活动以及师生共同交流、小组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理解:要算“45+30”都要先把3个十和4个十合起来。然后,在前面这些活动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刚才我们是通过摆小棒和在计数器上拨珠来计算“45+30”的,如果不摆小棒,也不拨珠子,那怎么计算“45+30”呢?这个问题我先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然后请学生来汇报。但学生汇报的还是采用竖式的比较多,基本上不能准确说出计算的顺序。看来,这种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在他们脑海中已经“根深蒂固”了,在肯定学生用竖式计算的前提下,我开始引导学生像书上这样进行口算表达。
但是,我当时并没有刻意去强调一定要学生按照这种方法来计算,也认为没有要求学生一定要掌握这种思考方法。在引出计算“45+30”时,要先算40加30等于70,再算70加5等于75后,我仅让几位学生说一说,再读一读,并未刻意强调所有人一定要掌握。第二天,让学生再按照这种计算顺序来说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过程时,多数学生却说不出来。我当时认为,学生只要学会计算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就可以了,没必要非要掌握这种计算方法。而且说实话,自己也觉得直接采用竖式计算对学生来说,反而更简单一些。于是,我对教材上的编写产生了怀疑,我觉得,为什么不是直接让学生采用竖式的方法来计算呢?这样学生学起来不是更简单吗?教材中要求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先算几十加几十,再算几十加几,或者先算几加几再算几加几十,这样的程序对学生后面学习竖式笔算要先从个位算起,会不会引起负迁移呢?
经过和师傅纪老师的研讨与交流,以及对相关练习的分析,我发现,在很多综合练习中,经常出现这类口算过程的填空,说明这种口算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必须要让学生都掌握,这是进行竖式计算的前提。即在理解这种口算过程的基础上才能深入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先让学生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先算几十加几十,再算几十加几,或者先算几加几再算几加几十,这是一种口算过程,这种口算过程是和学生的摆小棒和拨珠子的活动是一一对应的,也就是说,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过程再现了学生的操作活动过程。在操作活动和口算过程中,学生能够理解相同数位相加减的道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知道”。
其实,我在课前也粗浅地与学生进行了一些交流与了解。经过初步的了解,我发现,学生在没有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就已经学会计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的算式了,但基本上都是采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的,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因而,他们对于这种类型的计算不难掌握,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地计算。但是,当深入追问为什么要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计算时?却很少有人能回答出来,有的学生告诉我,他在外面上辅导班早就学过了,那儿的老师说应该这样计算。看来,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并非是让学生学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而是让学生深入理解计算时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而教材通过直观摆小棒以及借助计数器就能够帮助孩子从直观角度来理解数位对齐的道理。此外,数学不仅仅是一门计算的学问,在进行计算教学时,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孩子只会算不会说,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也是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
因而,研读教参是非常必要,尤其是当我们对教材上的编写意图不明确时更要仔细揣摩、理解,然后才能更好地用教材教,如果只停留在表面的掌握,这对学生思维能力与理解能力的发展是不利的。如果学习数学只需要依靠学生的记忆力,那就将失去数学学习的本质——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的学习,自身的魅力并不在于那一大堆的概念、符号与原理,而在于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富有趣味性的思考,这才是孩子最感兴趣的东西!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教学反思2
这节数学课讲的是小学数学第二册的《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为了这节课的教学,我备了一天课,又精心设计了课件,想着以一种新鲜的方式来吸引他们的兴趣。但真正去教学是一切并不是和我预想的一样: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20+30=?及50—20=?这两个例题,是让学生由题目列出式子并会计算出得数。我想学生们也许习惯了我在音乐课上与他们有说有笑,所以上我的数学课时一点也不严肃,还跟我开着玩笑。一直到数学式子列出来了他们也没进入状态。在讲解20+30=?时,我提问了几个学生,有个同学竟回了句:“我们都会。”也不回答,引得全班哄堂大笑。没办法,我有提问了另一个学生,结果更让我火冒三丈,他竟答了句:“我懒得答。”当时差点没压制住自己吼一嗓子,但感觉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想想自己的心态也不是太好,学生们也都没在状态,我决定不再继续往下讲,当然,为了“灭灭”他们的威风,我在黑板上出了几道我“自认为”很难的题给那几位“懒得答”的同学做,看他们的反应及做题的结果我发现他们确实会做,除此之外,我还发现他们都挺像上讲台做题,好像很喜欢表现自己,这些发现为我以后的课积累了些经验,当然一种挫败感也一直笼罩着我。下课跟静远交流时他说学生们确实会做,不教他们也会,她也同意学生爱上讲台答题,这个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想想自己以前曾见过的资料,幼儿园出现了小学化的倾向,很多小学生的知识在幼儿园都学过了所以将这些可是学生往往都不感兴趣,但当我在批改他们作业时发现他们做得并不那么理想,依旧错很多,他们的知识只掌握了点皮毛而没有完全吃透,而这也一直是小学低年级学习的一个“坎儿”。
当然,这堂课的失败跟自己是有很大的联系的,我听了其他老师讲的这节课,再对比自己讲的,发现了很多缺陷:
一、课堂重难点安排不得当,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如何列出式子而不是如何解式子上,教学目标难以达到也是必然的;课堂语言不够有活力,对学生的问题反馈都是统一的“好”“对”,没能准确反馈,同时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较少;
二、课堂奖励制度不够完善,在我听课及结合自己课上学生的反应我发现,适当的小小的鼓励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用很大;
三、自己成人思维占据大脑,不了解学生思维,不能让自己很好地以一个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角度来看问题,这也是郭老师听我讲了节二年级数学课后对我的评价,这堂课自己依旧犯了这个错误;
四、忽视课堂纪律问题,在课的开始自己没对学生乱说话等不好的行为予以纠正,“头儿”没开好,所以整节课的纪律都很差,自己的教学也没要达到预想的结果。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教学反思3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本节课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不退位减法,要求学生通过观察主题图,捕捉图中的信息,能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列出算式,并借助摆小棒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同时还能区别两种算式在算法上的区别。
在观察主题图时,学生对于第一个小朋友提出的“还剩多少元?”的问题感到很容易理解,很快列出算式35—2=,但对于第二个小朋友提出的“我有20元钱买一个娃娃还差多少钱?”的问题,一小部分学生觉得有一定的难。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两个问题:
(1)“还差多少元”说明什么钱比什么钱多?学生很快领悟:买东西需要的钱比身上带的钱多,
(2)要求还差多少钱就是求什么?就是求35比20多多少。
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很快就列出了算式:35—20=。由于前面已经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在计算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我直接把两道算式呈现在现实面前,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摆完后自己说说怎样算,再把自己的算法与同桌交流。在反馈时,我要求学生结合刚才摆小棒的过程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学生积极性很高,说得也很到位:算35减2等于几,先从5根里面去掉2根,再把剩下的3根和3捆合并起来,也就是先算5减2等于3,再算30加3等于33;算35减20等于几,先从3捆里去掉2捆,在把剩下的一捆和5根合并起来,也就是先算30减20等于10,再算10加5等于15。你瞧,说的多好!会这样说的学生很多,这得益于我们在前面做计算练习时要求学生除了会算,还要把自己的算法与家长交流。
学生对两种算式的计算方法了解如此透彻,接下来将两种算式的算法进行比较就水到渠成了,老师稍加引导,学生就能归纳出两位数减一位数是从个位上减,两位数减整十数是从十位上减。除此之外,我还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进行比较,在老师的的引导下,学生的语言逐步规范,概括出两位是加减一位数都是从个位上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都是从十位上算。
本节课不仅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理解算理、归纳算法以及分析比较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升。更主要的是,教师教得顺手,学生学得轻松。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教学反思4
本节课教材着重解决相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问题,是后面学习两位数笔算的基础,对于这节课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更好地发挥小棒和计数器的作用。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预防出现把数位搞反的现象,可能有少部分学生把3个十当作了3个一。因此,引导学生分清计数器上的数位,搞清数的组成,是学生正确操作计数器的关键。指名学生在计数器上演示完成后,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注意强调在摆好4捆和5根之后,在右边摆上3捆,然后把3捆移到4捆下面,展现动态的合并过程,学生对此印象才够深刻。
第二,在算理和算法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学生通过操作计数器或小棒理解了算理,但此时并不代表学生已经掌握了算法。在实际计算的过程中,学生头脑里有一个从算理走向算法的转变过程。这点是学生正确口算的关键一步。在这节课上,当学生弄清算理之后,应该及时追问一下:“你准备怎样计算像45+30这样的算式的得数?”让学生提炼出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即在算理直观和算法抽象之间架设一座桥梁,让学生充分体验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程。
第三,让动手操作与学生的思维过程真正结合起来。低年级学生在动手摆小棒或拨计数器时,往往有些学生学习目的性不够明确,出现把学具当玩具的现象,把计数器上的珠子任意地拔上拨下,弄得呼呼作响或者把小棒弯来折去地摆图形。“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因此让学生在操作学具时,让学生边动手操作边说方法,真正实现手脑、口并用,把思维过程和动手操作过程完美结合起来。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教学反思5
在教学本节课时最重要的是教师的引导。组织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小组交流,使其在交流中明白算理,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
如10+20等于多少?学生出现了以下几种:
算法一:摆小棒。先摆一捆小棒,再摆两捆小棒,一共是三捆小棒,所以10+20=30;
算法二:用十作单位。10里面有一个十,20里面有两个十,加起来一共是三个十,就是30;
算法三:数的组成:10和20组成30;
算法四:类似竖式的算法。这样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理念,使学生既在交流中锻炼了语言,明白了算理,又开阔思路。
在巩固练习阶段设计了加减对照练习。如30+40与70—30,为便于学生掌握,让学生自己摆一摆,使其在操作中体验整十数加减转化10以内加减过程,从而理解整十数加减法的算理,在计算30+40时,用10根一捆的小棒来摆。先摆3捆小棒表示30,再摆4捆小棒表示40,然后让学生依次回答:一共摆了多少捆小棒?一共摆了多少根小棒?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是用3+4算出结果的。接着,让学生说出算的过程。在计算时也有出现这种情况50+20=52。因为学生两位数中每个计数单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还不是十分明确,把第二个加数中2个“十”当作2个“一”来加。
教学中,我对有困难的学生借助计数器拨一拨,渗透竖式计算时的数位对齐意识。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教学反思6
今天邀请我的师傅刘老师听了自己的《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一课,课后我们师徒二人进行了交流讨论,刘老师对这节课给予了中肯的评价,同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受益匪浅。为了更好地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现将心得体会及自我反思梳理记录下来,督促自己快速成长。
这节课我的想法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摆小棒、拨计数器,经历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更好的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学生在列出算式26+3之后,有的孩子能很快口算出得数是29。我让学生用小棒或计数器来算一算。指名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上用小棒摆一摆,这名学生摆好2捆和6根之后,又在6根下面摆了3根,然后又在计数器上拨一拨。体现了一位数应该加在个位上的道理。
学生在动手摆小棒或拨计数器时,让学生学习有明确目的性,让学生在操作学具时,边动手操作边说方法,真正实现手、脑、口并用,把思维过程和动手操作过程完美结合起来。
最后再用课件将小棒图和计数器图共同呈现来提升算法:无论是摆小棒还是拨计数器我们都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让学生更加条理清晰的理解算理,为后面说算法提供清晰的思路和方法。
值得反思的地方是,当26+3等于多少?你想怎样算?这个问题抛出以后学生能说出借助摆小棒、拨计数器的方法来算。但指名让学生到投影展示算法的环节时,没有让孩子充分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说,我急于规范孩子的想法:“先算什么,在算什么?”这个问题,将孩子摆小棒时最原始的算法给打断了,其实这一环节不用急于规范孩子的摆法和算法,只展示出孩子们最原始的想法就可以。所以这个环节浪费的.时间过多。
再一点就是,对于大班额来讲,全班动手操作来探究算法无疑是一种挑战,整节课无论怎么强调计数器、小棒放在桌角,总会有稀稀拉拉“哗啦哗啦’的声音发出,这与孩子们天生好动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另一方面要求老师平时训练有素,如学生回答问题或质疑问题时一定要养成先举手的习惯。分组合作讨论时,开始结束都要做好统一要求,教师的言语或手势就要做到令行禁止。另外,还要多花精力精心备课,巧妙设计每节课,老师课上得有趣,才能更好的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将精力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将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味。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教学反思7
反思《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课堂教学,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1、对教材的挖掘还不够深入、透彻。虽然课堂上注意了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但课本中的一些资源没有充分利用好,挖掘欠细、欠深。
2、课堂教学机智还欠灵活。开放性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我在课堂上,一是未能及时抓住学生发言中的有关信息让学生充分利用学具进行验证,从而深入体验、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算法和算理。二是知识重难点的处理,教师“牵”的成分比较大,“放”的成分比较少,应尽最大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3、教师语言欠精练,板书不够适时。
这些,将激励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教学反思8
我认为,本节课最重要的是教师的引导,只要发挥好辅助作用就好。所以整堂课,我尽量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开始,通过书本提供的情景图,让学生先提出问题,备课前我预设了几个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然后,出示,让学生帮助我解决,而不是要求他们解决,提升学生的位置,可以增强他们的积极性。然后通过学生间互相讨论,总结出多种计算方法,教师只需要在最后把学生的发现再做整理即可。
教学环节虽然进行的很顺利,教学目的最终也完成了,但是有几个问题还是值得深思。
一、计算课如何引导学生说明算理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孩子虽然可以正确的算出结果,可是,当我问到“你是怎么想的”的时候,很多人都不能表达。该如何引导呢,为了节省时间我在课堂上是直接告诉他们计算方法的。事后回想,或许可以通过比如摆小棒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说理,明理。
二、如何让多媒体来辅助课堂教学
多媒体教学通过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手段传递教学信息,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以声情并茂的教学内容刺激学生的感官,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质量。也使教师的教学过程简单轻松。但要利用得合理,要不就适得其反。
三、注意差生的练习
在课堂上,特别使公开课的课堂上,教师往往会避免选择差生回答问题,目的使怕暴露问题。不过,事后回想,如果差生可以在课堂上暴露出问题,然后得到老师的及时纠正,远远比课后教导要有效果。所以,在可堂上,教师不应该回避错误,而应该面对它,及时纠正它,也可以警示其他的学生不要范同样的错误。
四、语言上要更加的简练为好
不要替孩子说话。让孩子把自己的话语表述完整,由于怕孩子说的慢,总是提醒孩子说,这样会打断孩子的思路,也是对孩子的一种不信任,以后要慢慢的改正。
这节课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对于练习的形式,方法的指导,都应好好设计,练习是为了巩固新知的,精心的练习设计会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对于练习的设计,我会更好的吃透练习的目的,并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出他们喜欢的小游戏形式,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练习中来,在欢乐中巩固学习的新知识。
第三篇: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教学反思
反思一: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教学反思
结束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的教学以后,仔细回顾了一下整堂课的教学过程,反思如下。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是两位数计算的起始课,是学生进行100以内加 减法的基础,所以是计算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应该重视。为了避免计算课的枯燥,我运用了生动的多媒体和情境创设,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本堂课的教学目的再很轻松的氛围中得以完成。
我认为,本节课最重要的是教师的引导,只要发挥好辅助作用就好。所以整堂课,我尽量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开始,通过书本提供的情景图,让学生先提出问题,备课前我预设了几个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然后,出示,让学生帮助我解决,而不是要求他们解决,提升学生的位置,可以增强他们的积极性。然后通过学生间互相讨论,总结出多种计算方法,教师只需要在最后把学生的发现再做整理即可。
教学环节虽然进行的很顺利,教学目的最终也完成了,但是有几个问题还是值得深思。
一、计算课如何引导学生说明算理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孩子虽然可以正确的算出结果,可是,当我问到你是怎么想的的时候,很多人都不能表达。该如何引导呢,为了节省时间我在课堂上是直接告诉他们计算方法的。事后回想,或许可以通过比如摆小棒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说理,明理。
二、如何让多媒体来辅助课堂教学
多媒体教学通过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手段传递教学信息,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以声情并茂的教学内容刺激学生的感官,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质量。也使教师的教学过程简单轻松。但要利用得合理,要不就适得其反。
三、注意差生的练习。
在课堂上,特别使公开课的课堂上,教师往往会避免选择差生回答问题,目的使怕暴露问题。不过,事后回想,如果差生可以在课堂上暴露出问题,然后得到老师的及时纠正,远远比课后教导要有效果。所以,在可堂上,教师不应该回避错误,而应该面对它,及时纠正它,也可以警示其他的学生不要范同样的错误。
四、语言上要更加的简练为好。
不要替孩子说话。让孩子把自己的话语表述完整,由于怕孩子说的慢,总是提醒孩子说,这样会打断孩子的思路,也是对孩子的一种不信任,以后要慢慢的改正。
这节课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对于练习的形式,方法的指导,都应好好设计,练习是为了巩固新知的,精心的练习设计会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对于练习的设计,我会更好的吃透练习的目的,并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出他们喜欢的小游戏形式,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练习中来,在欢乐中巩固学习的新知识。
反思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教学反思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本节课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不退位减法,要求学生通过观察主题图,捕捉图中的信息,能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列出算式,并借助摆小棒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同时还能区别两种算式在算法上的区别。
在观察主题图时,学生对于第一个小朋友提出的还剩多少元?的问题感到很容易理解,很快列出算式35-2=,但对于第二个小朋友提出的我有20元钱买一个娃娃还差多少钱?的问题,一小部分学生觉得有一定的难。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两个问题:(1)还差多少元说明什么钱比什么钱多?学生很快领悟:买东西需要的钱比身上带的钱多,(2)要求还差多少钱就是求什么?就是求35比20多多少.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很快就列出了算式:35-20=。由于前面已经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在计算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我直接把两道算式呈现在现实面前,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摆完后自己说说怎样算,再把自己的算法与同桌交流。在反馈时,我要求学生结合刚才摆小棒的过程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学生积极性很高,说得也很到位:算35减2等于几,先从5根里面去掉2根,再把剩下的3根和3捆合并起来,也就是先算5减2等于3,再算30加3等于33;算35减20等于几,先从3捆里去掉2捆,在把剩下的一捆和5根合并起来,也就是先算30减20等于10,再算10加5等于15.你瞧,说的多好!会这样说的学生很多,这得益于我们在前面做计算练习时要求学生除了会算,还要把自己的算法与家长交流。
学生对两种算式的计算方法了解如此透彻,接下来将两种算式的算法进行比较就水到渠成了,老师稍加引导,学生就能归纳出两位数减一位数是从个位上减,两位数减整十数是从十位上减。除此之外,我还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进行比较,在老师的的引导下,学生的语言逐步规范,概括出两位是加减一位数都是从个位上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都是从十位上算。
本节课不仅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理解算理、归纳算法以及分析比较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升。更主要的是,教师教得顺手,学生学得轻松。
反思三: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教学反思
整十数加减法是两位数计算的起始课。计算课给人感觉总是与枯燥相连,其实只要合理安排也是种十分生动的数学活动。
在教学本节课时最重要的是教师的引导。组织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小组交流,使其在交流中明白算理,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
如10+20等于多少?学生出现了以下几种:
算法一:摆小棒。先摆一捆小棒,再摆两捆小棒,一共是三捆小棒,所以10+20=30;
算法二:用十作单位。10里面有一个十,20里面有两个十,加起来一共是三个十,就是30;
算法三:数的组成:10和20组成30;
算法四:类似竖式的算法。这样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理念,使学生既在交流中锻炼了语言,明白了算理,又开阔思路。
在巩固练习阶段设计了加减对照练习。如30+40与70-30,为便于学生掌握,让学生自己摆一摆,使其在操作中体验整十数加减转化10以内加减过程,从而理解整十数加减法的算理,在计算30+40时,用10根一捆的小棒来摆。先摆3捆小棒表示30,再摆4捆小棒表示40,然后让学生依次回答:一共摆了多少捆小棒?一共摆了多少根小棒?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是用3+4算出结果的。接着,让学生说出算的过程。在计算时也有出现这种情况50+20=52。因为学生两位数中每个计数单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还不是十分明确,把第二个加数中2个十当作2个一来加。
教学中,我对有困难的学生借助计数器拨一拨,渗透竖式计算时的数位对齐意识。
第四篇: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教学反思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教学反思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教学反思1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本节课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不退位减法,要求学生通过观察主题图,捕捉图中的信息,能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列出算式,并借助摆小棒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同时还能区别两种算式在算法上的区别。
在观察主题图时,学生对于第一个小朋友提出的还剩多少元?的问题感到很容易理解,很快列出算式35—2=,但对于第二个小朋友提出的我有20元钱买一个娃娃还差多少钱?的问题,一小部分学生觉得有一定的难。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两个问题:(1)还差多少元说明什么钱比什么钱多?学生很快领悟:买东西需要的钱比身上带的钱多,(2)要求还差多少钱就是求什么?就是求35比20多多少。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很快就列出了算式:35—20=。由于前面已经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在计算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我直接把两道算式呈现在现实面前,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摆完后自己说说怎样算,再把自己的算法与同桌交流。在反馈时,我要求学生结合刚才摆小棒的过程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学生积极性很高,说得也很到位:算35减2等于几,先从5根里面去掉2根,再把剩下的3根和3捆合并起来,也就是先算5减2等于3,再算30加3等于33;算35减20等于几,先从3捆里去掉2捆,在把剩下的一捆和5根合并起来,也就是先算30减20等于10,再算10加5等于15。你瞧,说的多好!会这样说的学生很多,这得益于我们在前面做计算练习时要求学生除了会算,还要把自己的算法与家长交流。
学生对两种算式的计算方法了解如此透彻,接下来将两种算式的算法进行比较就水到渠成了,老师稍加引导,学生就能归纳出两位数减一位数是从个位上减,两位数减整十数是从十位上减。除此之外,我还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进行比较,在老师的的引导下,学生的语言逐步规范,概括出两位是加减一位数都是从个位上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都是从十位上算。
本节课不仅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理解算理、归纳算法以及分析比较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升。更主要的是,教师教得顺手,学生学得轻松。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教学反思2
在教学中,我首先营造春游乘车的情境,让学生看图说出图上的数学信息,启发学生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列出“45+30”,提出问题“怎样计算‘45+30’的得数呢?”学生先自己用准备好的小棒摆一摆,然后说一说怎么摆的。得数是多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追问“为什么要先把3捆和4捆小棒合起来?”接着让学生通过用计数器拨珠计算的方法来验证这道算式的得数是不是75,在学生拨珠的基础上提问“为什么要先在计数器的十位上先拨3颗珠?”通过摆小棒和在计数器上拨珠的操作活动以及师生共同交流、小组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理解:要算“45+30”都要先把3个十和4个十合起来。然后,在前面这些活动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刚才我们是通过摆小棒和在计数器上拨珠来计算“45+30”的,如果不摆小棒,也不拨珠子,那怎么计算“45+30”呢?这个问题我先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然后请学生来汇报。但学生汇报的'还是采用竖式的比较多,基本上不能准确说出计算的顺序。看来,这种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在他们脑海中已经“根深蒂固”了,在肯定学生用竖式计算的前提下,我开始引导学生像书上这样进行口算表达。
但是,我当时并没有刻意去强调一定要学生按照这种方法来计算,也认为没有要求学生一定要掌握这种思考方法。在引出计算“45+30”时,要先算40加30等于70,再算70加5等于75后,我仅让几位学生说一说,再读一读,并未刻意强调所有人一定要掌握。第二天,让学生再按照这种计算顺序来说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过程时,多数学生却说不出来。我当时认为,学生只要学会计算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就可以了,没必要非要掌握这种计算方法。而且说实话,自己也觉得直接采用竖式计算对学生来说,反而更简单一些。于是,我对教材上的编写产生了怀疑,我觉得,为什么不是直接让学生采用竖式的方法来计算呢?这样学生学起来不是更简单吗?教材中要求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先算几十加几十,再算几十加几,或者先算几加几再算几加几十,这样的程序对学生后面学习竖式笔算要先从个位算起,会不会引起负迁移呢?
经过和师傅纪老师的研讨与交流,以及对相关练习的分析,我发现,在很多综合练习中,经常出现这类口算过程的填空,说明这种口算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必须要让学生都掌握,这是进行竖式计算的前提。即在理解这种口算过程的基础上才能深入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先让学生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先算几十加几十,再算几十加几,或者先算几加几再算几加几十,这是一种口算过程,这种口算过程是和学生的摆小棒和拨珠子的活动是一一对应的,也就是说,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过程再现了学生的操作活动过程。在操作活动和口算过程中,学生能够理解相同数位相加减的道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知道”。
其实,我在课前也粗浅地与学生进行了一些交流与了解。经过初步的了解,我发现,学生在没有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就已经学会计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的算式了,但基本上都是采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的,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因而,他们对于这种类型的计算不难掌握,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地计算。但是,当深入追问为什么要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计算时?却很少有人能回答出来,有的学生告诉我,他在外面上辅导班早就学过了,那儿的老师说应该这样计算。看来,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并非是让学生学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而是让学生深入理解计算时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而教材通过直观摆小棒以及借助计数器就能够帮助孩子从直观角度来理解数位对齐的道理。此外,数学不仅仅是一门计算的学问,在进行计算教学时,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孩子只会算不会说,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也是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
因而,研读教参是非常必要,尤其是当我们对教材上的编写意图不明确时更要仔细揣摩、理解,然后才能更好地用教材教,如果只停留在表面的掌握,这对学生思维能力与理解能力的发展是不利的。如果学习数学只需要依靠学生的记忆力,那就将失去数学学习的本质——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的学习,自身的魅力并不在于那一大堆的概念、符号与原理,而在于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富有趣味性的思考,这才是孩子最感兴趣的东西!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教学反思3
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计算,培养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本科的教学设计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能够从数量上进行观察和思考的兴趣与习惯,促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计算意识。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在“探究新知”这一过程中,创设了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和数学活动,激励每个学生在动脑观察中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方法,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明白了算理,掌握了算法。
3、组织好练习,进一步培养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要达到这个目标,除了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算法,还需要组织好练习。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教学反思4
上周我讲了两位数减整十数和一位数,在教学中我模仿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但是这节课有了之前的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的经验之后,孩子在思考计算方法是节省了很多时间,孩子会迁移用之前的方法,这也是我很开心看到的。学会怎么算之后,我让孩子比较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之处,孩子能迅速发现两道算式在计算过程中一个是十位上先进行计算,另一道算式是个位上进行计算。接着我追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孩子试着从减数入手,虽然回答的结结巴巴,但大概意思我还是能听明白的,这个地方让我发现了孩子其实真的很不错,有了初步分析思考的能力。
本节课的优点体现在:
1、动手操作的有效性。在动手操作这一块我组织学生用小棒和计数器来探究两位数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而在探究两位数减位数时,小棒,计数器只是作为个别学生辅助计算的工具。
2、注重于生活的联系。以学生最熟悉的春游场景作为学习素材,学生在观察,讨论与交流中,体验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和数学的价值。
3、注重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从摆小棒到拨计数器再到算法,一步步帮助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到半抽象思维最后抽象出算法,给了学生理解的空间和时间。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教学反思5
结束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的教学以后,仔细回顾了一下整堂课的教学过程,反思如下。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是两位数计算的起始课,是学生进行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所以是计算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应该重视。为了避免计算课的枯燥,我运用了生动的多媒体和情境创设,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本堂课的教学目的再很轻松的氛围中得以完成。
我认为,本节课最重要的是教师的引导,只要发挥好辅助作用就好。所以整堂课,我尽量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开始,通过书本提供的情景图,让学生先提出问题,备课前我预设了几个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然后,出示,让学生帮助我解决,而不是要求他们解决,提升学生的位置,可以增强他们的.积极性。然后通过学生间互相讨论,总结出多种计算方法,教师只需要在最后把学生的发现再做整理即可。
教学环节虽然进行的很顺利,教学目的最终也完成了,但是有几个问题还是值得深思。
一、计算课如何引导学生说明算理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孩子虽然可以正确的算出结果,可是,当我问到你是怎么想的的时候,很多人都不能表达。该如何引导呢,为了节省时间我在课堂上是直接告诉他们计算方法的。事后回想,或许可以通过比如摆小棒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说理,明理。
二、如何让多媒体来辅助课堂教学
多媒体教学通过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手段传递教学信息,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以声情并茂的教学内容刺激学生的感官,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质量。也使教师的教学过程简单轻松。但要利用得合理,要不就适得其反。
三、注意差生的练习。
在课堂上,特别使公开课的课堂上,教师往往会避免选择差生回答问题,目的使怕暴露问题。不过,事后回想,如果差生可以在课堂上暴露出问题,然后得到老师的及时纠正,远远比课后教导要有效果。所以,在可堂上,教师不应该回避错误,而应该面对它,及时纠正它,也可以警示其他的学生不要范同样的错误。
四、语言上要更加的简练为好。
不要替孩子说话。让孩子把自己的话语表述完整,由于怕孩子说的慢,总是提醒孩子说,这样会打断孩子的思路,也是对孩子的一种不信任,以后要慢慢的改正。
这节课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对于练习的形式,方法的指导,都应好好设计,练习是为了巩固新知的,精心的练习设计会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对于练习的设计,我会更好的吃透练习的目的,并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出他们喜欢的小游戏形式,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练习中来,在欢乐中巩固学习的新知识。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教学反思6
今天邀请我的师傅刘老师听了自己的《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一课,课后我们师徒二人进行了交流讨论,刘老师对这节课给予了中肯的评价,同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受益匪浅。为了更好地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现将心得体会及自我反思梳理记录下来,督促自己快速成长。
这节课我的想法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摆小棒、拨计数器,经历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更好的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学生在列出算式26+3之后,有的孩子能很快口算出得数是29。我让学生用小棒或计数器来算一算。指名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上用小棒摆一摆,这名学生摆好2捆和6根之后,又在6根下面摆了3根,然后又在计数器上拨一拨。体现了一位数应该加在个位上的道理。
学生在动手摆小棒或拨计数器时,让学生学习有明确目的性,让学生在操作学具时,边动手操作边说方法,真正实现手、脑、口并用,把思维过程和动手操作过程完美结合起来。
最后再用课件将小棒图和计数器图共同呈现来提升算法:无论是摆小棒还是拨计数器我们都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让学生更加条理清晰的理解算理,为后面说算法提供清晰的思路和方法。
值得反思的地方是,当26+3等于多少?你想怎样算?这个问题抛出以后学生能说出借助摆小棒、拨计数器的方法来算。但指名让学生到投影展示算法的环节时,没有让孩子充分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说,我急于规范孩子的想法:“先算什么,在算什么?”这个问题,将孩子摆小棒时最原始的算法给打断了,其实这一环节不用急于规范孩子的摆法和算法,只展示出孩子们最原始的想法就可以。所以这个环节浪费的时间过多。
再一点就是,对于大班额来讲,全班动手操作来探究算法无疑是一种挑战,整节课无论怎么强调计数器、小棒放在桌角,总会有稀稀拉拉“哗啦哗啦’的声音发出,这与孩子们天生好动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另一方面要求老师平时训练有素,如学生回答问题或质疑问题时一定要养成先举手的习惯。分组合作讨论时,开始结束都要做好统一要求,教师的言语或手势就要做到令行禁止。另外,还要多花精力精心备课,巧妙设计每节课,老师课上得有趣,才能更好的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将精力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将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味。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教学反思7
整十数加减法是两位数计算的起始课。计算课给人感觉总是与枯燥相连,其实只要合理安排也是种十分生动的数学活动。
在教学本节课时最重要的是教师的引导。组织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小组交流,使其在交流中明白算理,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
如10+20等于多少?学生出现了以下几种:
算法一:摆小棒。先摆一捆小棒,再摆两捆小棒,一共是三捆小棒,所以10+20=30;
算法二:用十作单位。10里面有一个十,20里面有两个十,加起来一共是三个十,就是30;
算法三:数的组成:10和20组成30;
算法四:类似竖式的算法。这样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理念,使学生既在交流中锻炼了语言,明白了算理,又开阔思路。
在巩固练习阶段设计了加减对照练习。如30+40与70—30,为便于学生掌握,让学生自己摆一摆,使其在操作中体验整十数加减转化10以内加减过程,从而理解整十数加减法的算理,在计算30+40时,用10根一捆的小棒来摆。先摆3捆小棒表示30,再摆4捆小棒表示40,然后让学生依次回答:一共摆了多少捆小棒?一共摆了多少根小棒?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是用3+4算出结果的。接着,让学生说出算的过程。在计算时也有出现这种情况50+20=52。因为学生两位数中每个计数单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还不是十分明确,把第二个加数中2个十当作2个一来加。
教学中,我对有困难的学生借助计数器拨一拨,渗透竖式计算时的数位对齐意识。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教学反思8
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内容是在学生已系统掌握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前面已学加减法知识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又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最直接的基础。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正确计算。一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前面又刚学完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再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对多数学生来说应该不算困难,他们可以利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迁移来突破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只是学生由于年纪太小,加之个体的差异性,所用的时间长短与方法会有所不同,需要老师的点拨与引导。一年级小朋友聪明、活泼,有丰富的想象力,喜欢数学活动,所以在教学中,只要设计好有趣的开放的活动,就一定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学习。我们备课小组经过设计决定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动手摆小棒,结合直观理解算理。经过两次的集体备课和课堂教学实践,突显以下特点:
一、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与对比。
探索减法之前,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解决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问题,复习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为新知的探究作知识迁移准备,然后再引出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问题进行解决,让学生探究计算方法,通过对比明确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
二、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直观理解算理。
让学生进行操作摆小棒、交流、讨论等活动,自主探索算法,激发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老师引导学生结合摆小棒,说出口算方法,比较两位数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减整十数口算方法的异同,使学生理解相同数位的数才可以相减。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教学反思9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课的口算内容是在学生已系统掌握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前面已学加减法知识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又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最直接的基础。教材上呈现给学生的是一幅标明各种儿童玩具价格的情境图,由图中所提供的素材引出例题。在备课时,我感到这幅图设计的购物情境很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得比较紧密,但是这幅图是静止的,不利于学生和教师操作。所以我在教学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购物的'现实情境,并对教材作了进一步的改进。
1.情境引入阶段
我为学生准备了标有价格的6种玩具。新课引入部分,我采用一年级一班“小小玩具店”开业这一引子,创设了买玩具的情境。当出示以上6种可爱的玩具时,学生的眼睛都亮起来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他们很想玩这些玩具。这时,他们最需要的就是钱。我顺势引导学生打开信封,拿出里面的人民币,数一数一共有多少钱?(这里为每组学生准备的人民币有两种:10元的和1元的,总数都是两位数的。只准备以上两种人民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理解算法时,如遇到困难,就可以把人民币当作学具来摆一摆)。然后让学生根据人民币的总数购买自己小组喜欢的玩具(每个小组只能购买一种)。在购买玩具的同时,我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小组人民币的总数和所购买玩具的价格,试着提出数学问题。“想买什么?买了以后还剩多少钱?”是生活中经常碰到的问题,况且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有关人民币以及“用数学”的知识,能很快提出:“还剩多少元钱?”这个问题。这样学生为了解决问题,就会很自然地列出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算式。这样就出现了3个不同的两位数减一位数的算式和3个不同的两位数减整十数的算式。
2.学习新知阶段
当把6个组的算式都展示出来时,我先从中抽取1个两位数减一位数的算式作为例题进行讨论。当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及合作交流掌握口算方法后,再让他们通过同桌合作(一人一道)完成另外两道题。这样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为学生提供了相互交流、评价的。互动机会。然后再从中抽取一个两位数减整十数的算式作为例题进行讨论,方法同前。这次为了增加学生的交流和评价机会,另外两道题让同桌合作完成,并进行评价。最后让学生通过比较得出两组算式的特点以及口算方法的不同。这时我随机引出课题: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3.知识应用阶段
在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以上两种口算方法后,我采用了谈话的方式设计了一个解决问题的环节:前两天,老师拿着10元钱去逛书店,看到了一本自己非常喜欢的书,价格是26元,同学们知道我遇到什么难题了,怎么解决呢?这时学生就会用刚学的知识非常热情地帮助我解决难题。这个过程中学生就能真正地体会到用数学的乐趣,这时我又顺势说上几句感谢的话,学生都有一种成功感。
4.巩固反馈阶段
我先设计了两组口算练习题,分别采取盖五星章和小花章的方式进行学生自评和互评。这样不仅巩固了新知,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评价能力。然后通过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具有比赛性质的“摘苹果”和“夺智慧星”这两个游戏,对本课所学知识进行综合练习,并在最后让学生通过做律动(火车开了),到智慧王国进行了思考题的练习。这样不仅能体现练习的层次性,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教学反思10
本节课教材着重解决相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问题,是后面学习两位数笔算的基础,对于这节课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更好地发挥小棒和计数器的作用。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预防出现把数位搞反的现象,可能有少部分学生把3个十当作了3个一。因此,引导学生分清计数器上的数位,搞清数的组成,是学生正确操作计数器的关键。指名学生在计数器上演示完成后,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注意强调在摆好4捆和5根之后,在右边摆上3捆,然后把3捆移到4捆下面,展现动态的合并过程,学生对此印象才够深刻。
第二,在算理和算法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学生通过操作计数器或小棒理解了算理,但此时并不代表学生已经掌握了算法。在实际计算的过程中,学生头脑里有一个从算理走向算法的转变过程。这点是学生正确口算的关键一步。在这节课上,当学生弄清算理之后,应该及时追问一下:“你准备怎样计算像45+30这样的算式的得数?”让学生提炼出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即在算理直观和算法抽象之间架设一座桥梁,让学生充分体验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程。
第三,让动手操作与学生的`思维过程真正结合起来。低年级学生在动手摆小棒或拨计数器时,往往有些学生学习目的性不够明确,出现把学具当玩具的现象,把计数器上的珠子任意地拔上拨下,弄得呼呼作响或者把小棒弯来折去地摆图形。“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因此让学生在操作学具时,让学生边动手操作边说方法,真正实现手脑、口并用,把思维过程和动手操作过程完美结合起来。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教学反思11
反思《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课堂教学,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1、对教材的挖掘还不够深入、透彻。虽然课堂上注意了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但课本中的一些资源没有充分利用好,挖掘欠细、欠深。
2、课堂教学机智还欠灵活。开放性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我在课堂上,一是未能及时抓住学生发言中的有关信息让学生充分利用学具进行验证,从而深入体验、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算法和算理。二是知识重难点的处理,教师“牵”的成分比较大,“放”的成分比较少,应尽最大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3、教师语言欠精练,板书不够适时。
这些,将激励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
第五篇: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1
上周我讲了两位数减整十数和一位数,在教学中我模仿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但是这节课有了之前的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的经验之后,孩子在思考计算方法是节省了很多时间,孩子会迁移用之前的方法,这也是我很开心看到的。学会怎么算之后,我让孩子比较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之处,孩子能迅速发现两道算式在计算过程中一个是十位上先进行计算,另一道算式是个位上进行计算。接着我追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孩子试着从减数入手,虽然回答的`结结巴巴,但大概意思我还是能听明白的,这个地方让我发现了孩子其实真的很不错,有了初步分析思考的能力。
本节课的优点体现在:1.动手操作的有效性。在动手操作这一块我组织学生用小棒和计数器来探究两位数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而在探究两位数减位数时,小棒,计数器只是作为个别学生辅助计算的工具。
2.注重于生活的联系。以学生最熟悉的春游场景作为学习素材,学生在观察,讨论与交流中,体验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和数学的价值。
3.注重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从摆小棒到拨计数器再到算法,一步步帮助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到半抽象思维最后抽象出算法,给了学生理解的空间和时间。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2
本节课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要求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达到正确计算,并能归纳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通过一节课的教学,我很轻松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可能是前一段时间《认识人民币》让学生觉得太吃力,这一单元的计算教学学生似乎感觉到从没有过的轻松和容易,因此学习积极性很高。教学34+2=时,当我问:“你准备怎么算?”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小组交流并汇报。一部分学生是用数的组成的`方法算的:34里面又3个十和4个一,加上2个一,等于3个十和6个一,就是36,另一部分学生是根据摆小棒的过程总结的算法:先算4加2等于6,再算30加6等于36。我给予他们充分得肯定。接着提问:“为什么4和2能加在一起?”学生都举起了手:有的说“因为他们都表示几个一”,还有的说:“因为他们都在个位上”,看来学生已经感觉到了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接下去计算34加20就很容易了。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让学生摆小棒,而是直接在黑板上出现算式:34+20=,要求学生想象:如果摆小棒,你会怎么摆?“先摆三捆4根,再摆3捆”,“你准备先把哪些小棒合在一起?”通过想象操作情景,学生理解了计算34加20要先把3捆和2捆合在一起,也就是先把十位上的数相加。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除了让理解算法达到会算,还要引导学生归纳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算法有什么不同。由于有了前面的动手操作和想象操作过程作基础,因此大部分学生能能归纳出两位数加一位数是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而两位数加整十数是先把十位上得数相加。在此基础上,我问“什么样的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通过引导,学生得语言逐步完整和规范,最后归纳出: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3
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的基础是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因此,教学一开始我先设计了针对性很强的复习题,再现并激活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旧知,使接下来的新知学习源于学生的数学现实,从而产生有效的正迁移,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
充分利用课本“发新书”这一情景图,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计算。首先,让学生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提出的加法问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情况,选择要解决的问题。在探讨算法时,为学生搭建了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的过渡过程:小棒和计数器图→移动小棒和算珠→隐去直观图→看算式说过程。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并给学生交流、展示的足够空间。课堂上,学生提出了很多算法,我要求学生通过比较,说说哪一种算法比较好,当然无论怎样,最后都要让学生明确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通过学生的立思考、自主探索、讨论交流等方式,形成了班内算法的多样化,再通过对算法的比较,使学生明确“把哪部分先合起来”从而提取出几种算法的核心成分,共同概括出两位数加整十数的一般思路,加深了学生对算法的理解和建构。
练习时我注意专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同时交换练习形式,引导学生把一位数加两位数、整十数加两位数归结为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进行计算,促进学习的迁移提升。两位数是由几十和几组成的,所以在口算时,若加整十数,就用整十数加,若加一位数时,就用一位数和它相加,要用两步来计算,大多学生掌握了这种算法,只有个别学生还分不清个位和十位。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4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本节课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不退位减法,要求学生通过观察主题图,捕捉图中的信息,能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列出算式,并借助摆小棒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同时还能区别两种算式在算法上的区别。
在观察主题图时,学生对于第一个小朋友提出的“还剩多少元?”的问题感到很容易理解,很快列出算式35—2=,但对于第二个小朋友提出的“我有20元钱买一个娃娃还差多少钱?”的问题,一小部分学生觉得有一定的难。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两个问题:
(1)“还差多少元”说明什么钱比什么钱多?学生很快领悟:买东西需要的钱比身上带的钱多,
(2)要求还差多少钱就是求什么?就是求35比20多多少。
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很快就列出了算式:35—20=。由于前面已经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在计算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我直接把两道算式呈现在现实面前,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摆完后自己说说怎样算,再把自己的算法与同桌交流。在反馈时,我要求学生结合刚才摆小棒的过程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学生积极性很高,说得也很到位:算35减2等于几,先从5根里面去掉2根,再把剩下的3根和3捆合并起来,也就是先算5减2等于3,再算30加3等于33;算35减20等于几,先从3捆里去掉2捆,在把剩下的一捆和5根合并起来,也就是先算30减20等于10,再算10加5等于15。你瞧,说的多好!会这样说的学生很多,这得益于我们在前面做计算练习时要求学生除了会算,还要把自己的算法与家长交流。
学生对两种算式的计算方法了解如此透彻,接下来将两种算式的算法进行比较就水到渠成了,老师稍加引导,学生就能归纳出两位数减一位数是从个位上减,两位数减整十数是从十位上减。除此之外,我还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进行比较,在老师的的引导下,学生的语言逐步规范,概括出两位是加减一位数都是从个位上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都是从十位上算。
本节课不仅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理解算理、归纳算法以及分析比较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升。更主要的是,教师教得顺手,学生学得轻松。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5
在教学中,我首先营造春游乘车的情境,让学生看图说出图上的数学信息,启发学生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列出“45+30”,提出问题“怎样计算‘45+30’的得数呢?”学生先自己用准备好的小棒摆一摆,然后说一说怎么摆的。得数是多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追问“为什么要先把3捆和4捆小棒合起来?”接着让学生通过用计数器拨珠计算的方法来验证这道算式的得数是不是75,在学生拨珠的基础上提问“为什么要先在计数器的十位上先拨3颗珠?”通过摆小棒和在计数器上拨珠的操作活动以及师生共同交流、小组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理解:要算“45+30”都要先把3个十和4个十合起来。然后,在前面这些活动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刚才我们是通过摆小棒和在计数器上拨珠来计算“45+30”的,如果不摆小棒,也不拨珠子,那怎么计算“45+30”呢?这个问题我先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然后请学生来汇报。但学生汇报的还是采用竖式的比较多,基本上不能准确说出计算的顺序。看来,这种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在他们脑海中已经“根深蒂固”了,在肯定学生用竖式计算的前提下,我开始引导学生像书上这样进行口算表达。
但是,我当时并没有刻意去强调一定要学生按照这种方法来计算,也认为没有要求学生一定要掌握这种思考方法。在引出计算“45+30”时,要先算40加30等于70,再算70加5等于75后,我仅让几位学生说一说,再读一读,并未刻意强调所有人一定要掌握。第二天,让学生再按照这种计算顺序来说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过程时,多数学生却说不出来。我当时认为,学生只要学会计算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就可以了,没必要非要掌握这种计算方法。而且说实话,自己也觉得直接采用竖式计算对学生来说,反而更简单一些。于是,我对教材上的编写产生了怀疑,我觉得,为什么不是直接让学生采用竖式的方法来计算呢?这样学生学起来不是更简单吗?教材中要求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先算几十加几十,再算几十加几,或者先算几加几再算几加几十,这样的程序对学生后面学习竖式笔算要先从个位算起,会不会引起负迁移呢?
经过和师傅纪老师的研讨与交流,以及对相关练习的分析,我发现,在很多综合练习中,经常出现这类口算过程的填空,说明这种口算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必须要让学生都掌握,这是进行竖式计算的前提。即在理解这种口算过程的基础上才能深入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先让学生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先算几十加几十,再算几十加几,或者先算几加几再算几加几十,这是一种口算过程,这种口算过程是和学生的摆小棒和拨珠子的活动是一一对应的,也就是说,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过程再现了学生的操作活动过程。在操作活动和口算过程中,学生能够理解相同数位相加减的'道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知道”。
其实,我在课前也粗浅地与学生进行了一些交流与了解。经过初步的了解,我发现,学生在没有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就已经学会计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的算式了,但基本上都是采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的,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因而,他们对于这种类型的计算不难掌握,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地计算。但是,当深入追问为什么要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计算时?却很少有人能回答出来,有的学生告诉我,他在外面上辅导班早就学过了,那儿的老师说应该这样计算。看来,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并非是让学生学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而是让学生深入理解计算时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而教材通过直观摆小棒以及借助计数器就能够帮助孩子从直观角度来理解数位对齐的道理。此外,数学不仅仅是一门计算的学问,在进行计算教学时,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孩子只会算不会说,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也是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
因而,研读教参是非常必要,尤其是当我们对教材上的编写意图不明确时更要仔细揣摩、理解,然后才能更好地用教材教,如果只停留在表面的掌握,这对学生思维能力与理解能力的发展是不利的。如果学习数学只需要依靠学生的记忆力,那就将失去数学学习的本质——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的学习,自身的魅力并不在于那一大堆的概念、符号与原理,而在于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富有趣味性的思考,这才是孩子最感兴趣的东西!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6
在计算教学中如何把计算和生活结合起来,让计算有应用味;把计算和探究结合起来,让计算有探究味;把计算和学生自己的选择结合起来,让课堂富有生命力,是我设计之初的最大难题。这节课我深深的体会到了计算教学的乐趣,学生从中体会到计算课也可以这样轻松这样有意思。
一、让问题的提出更加合理
问题的提出应构建于学生原有的经验基础上,让学生在探究问题中发展,如在出示主题图之后我要学生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学生的回答更有针对性了,更能直奔主题。直接把学生引到我们的计算教学中来。
二、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给予每个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
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代替孩子的操作。孩子的思维是在活动中发生的,并随着学生活动的深入而得到发展。孩子们只有亲自参加活动,在操作活动中不断地积累感性材料,才能促进孩子蜜察、试验、猜想、验证及推理概括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我经常给孩子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动手操作,在教学两位数加法(不进位)的教学中我也始终没有把动手摆丢弃。
三、让每位学生都有发展的机会。
这节课我就充分发挥了孩子自己的主动性,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有了自己的方法也是可以的,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计算,但是也不任由学生没有新的发展,老师也重点推出较好的计算方法。给予孩子尤其是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一个比较明确的好的方法。这样即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算法多样性又不是笼统的给予学生很多很杂的计算方法。对于较差一点的学生也有很好的指向性。
四、给自己的`几点建议
1、注意提高问题的质量,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提高问题的质量不要给学生一个太大太泛的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混乱。不利于教学进度和学生思维的启发。
2、计算教学的练习要多样性,符合由简单到复杂,练习有梯度。要有提高、提升类型的题目。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7
在这节课中,我始终围绕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从一开始的主体图入手,创设新学期发新书,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意在让学生充分观察,发现这里面的数学信息。
为接下来的顺利解决问题埋下伏笔。接着我又问:“要解决数学书有多少本?需要知道哪两个数学信息?”学生说:“需要知道没打开的和小朋友发下去的。”这节教材着重解决相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问题,为了让学生在这一点上真正有所体验,我觉得动手操作这一环节不能省。在学生用小棒帮助计算“35+30=”,学生摆出35根小棒时我问:“再加上的30根小棒,应该放在哪合适呢?”生说:“应该和十位的3捆小棒放在一起。”我又追问:“为什么要和十位的3捆小棒放在一起?”我先让同桌讨论这一问题,接着找同学回答。生说:“拿来的3捆小棒是表示的3个十,所以要和35里面的3个十放在一起”。这个问题的设计,我觉得在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处是十分必要的。
在学生通过摆小棒理解“35+3=”和“35+30=”的算理后,我问:“看着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生1说:“这两个算式里面都有35”,生2说:“第一个算式加的是3,第二个算式加的是30”。我问:“35是几位数?,3是几位数?”,生说:“35是两位数,3是一位数”我说:“那也就是说我们学的是两位数加一位数和……”学生马上说:“两位数”。我一听不是自己心里想要的答案,可是又一想学生说的也没错呀,30就是两位数”。
灵机一动我说:“30是两位数,也是我们认识的两位数里面很特殊的什么数呢?”学生马上想到是整十数。这样在我的引导下,我貌同完成了本节课的.课题。我想这样做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概括,也是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一个培养”。针对教材上提出的问题:“上面两道题的算法有什么不同?”我把它换成:“如果让你做这种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题,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学生有的说:“做题一定要认真、细心。”有的说:“一定要注意把一位数加在个位,整十数加在十位”。我想这样问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也是新课改下学生主体性的一种体现。
课堂上,同学们精彩的表现,是我所想到的,也是我所没有想到的。我想孩子们有好的发言和习惯,应该是离不开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一点点对他们的一些在习惯上、思维上和知识上的点滴渗透,也为今天的精彩做好了铺垫。没想到的是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强,思维那么活跃。看来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继续大胆地放手相信学生的能力,给孩子们施展他们才能的机会。同时,我们老师才会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学生真实的课堂表现。从而提高我们为学生服务的质量。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8
反思《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课堂教学,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1、对教材的挖掘还不够深入、透彻。虽然课堂上注意了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但课本中的一些资源没有充分利用好,挖掘欠细、欠深。
2、课堂教学机智还欠灵活。开放性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我在课堂上,一是未能及时抓住学生发言中的有关信息让学生充分利用学具进行验证,从而深入体验、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算法和算理。二是知识重难点的处理,教师“牵”的成分比较大,“放”的成分比较少,应尽最大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3、教师语言欠精练,板书不够适时。
这些,将激励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9
我们是在学生学习了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基础上来学习的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这部分的口算一般要从高位算起,而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学生在计算的时候,容易出现把不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错误。教学时,我重点让学生动手操作,体会相同数位相加的道理。
计算是枯燥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创设了大家在生活时常遇到的问题—乘车。大巴车有45座,中巴有30座,小轿车有3座,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很自然的想到“大巴车和中巴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大巴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中巴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这样的数学问题从学生的生活中提炼出来,学生乐于接受,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标》中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上,在学生列出了算式后,我让同桌之间互相摆小棒或者用计数器。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算理,注要讨论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这两道题的算法有什么不同?最后探讨出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45+3要先把单根的小棒合起来,即算5+3;45+30要先把整捆的小棒合在一起,即先算40+30。
在学生理解了口算方法后,让学生用夺小红旗的形式进行练习题训练,夺到小红旗的一组就说明技术高超。学生的'兴致被调动起来,
小组合作的意识也强了,学生们兴高采烈的算着,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整节课,我感觉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由具体到抽象,但是感觉还有个别学生计算的时候,依旧是不能相同数位相加减,看来人的接受能力不同,这样的个体需要个别指导。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10
本节课是一节平常的计算课。如何在平常的计算课中让学生快乐而有效地学习?如何在平常的计算课中让学生的思维获得发展?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实践,我有如下体会:
一、适当的复习铺垫有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
传统教学中的复习铺垫在计算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复习铺垫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通过再现或再认等方式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旧知,另一方面是为新知学习分散难点。本课的新知是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不进位),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存在着相关旧知,通过适当的复习和铺垫,能够发挥这些已有旧知的支撑作用,促进新知的生长,这也体现了教学要符合学生的数学现实的基本原则。
二、合理的学习层次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是一门讲求逻辑和层次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合理的层次,能让学生循序渐进,逐步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并在不同层次的学习中发展思维能力。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主要结合:小棒操作→计数器拨珠→抽象计算这三个环节,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具体操作、自主探索到比较归纳掌握算法这样的层次。在课堂学习时学生都能循着感知→理解→掌握→应用的心理规律开展学习,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得到有效的发展。
三、教具的合理选用帮助学生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向经验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直观教学方法是容易得到理解和认可的;在由具体形象向经验抽象逻辑过渡的阶段,学生仍然要借助具体实物,从直观思维引发经验抽象思维。教学的前测表明学生对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都会做,但问学生是怎么算出来的,有一大半的学生说不出来,即使说也说不明白。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通过学具使学生经历由直观到抽象的过渡。当然计算课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学具上,而是深层次算理的理解。教学中安排了小棒验证和计数器验证,从低层次(小棒的操作)过渡到高层次(计数器的操作)过渡到深层次(算理),这三个层次是密切联系的,逐步过渡深化的。
四、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一堂课下来后我感觉自己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教学情境的设计要做到位,不能仅仅就是“拿来”。这节课我选用了教材中发新书的情境,虽然学生对这个情境不陌生,但它却存在着清晰度不够,离学生现在的学习时间也很长这样的局限。因此教学时费时较多。对此我感受到:教材上的情境是专家老师们精心选取的,他们在选材上能关注学生的认知。同样教材是教学的'“范本”,但不是“孤本”。可能同样的情境,一些地方的学生很感兴趣,而另一些地方的学生则不然。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大胆地对教材上的情境做适当地改动,或者是如于科长所说的深加工,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只有重视学生已有的认知,高效才能落到实处。虽然我对学生前测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在教学中考虑到了,但放手的力度不够,如果让学生先来通过说算法,在此基础上通过操作理解算理会更好。像35+3=38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先算5和3相加,再算30和8相加。在引导学生知授化时,我可以让学生汇报并提出:如何让自己说的更清楚些呢?这时产生对学具的需求,从而摆小棒、拨计数器顺势产生。学生有了一种内在需要,明白为什么要学习的时候,才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有效学习。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11
今天邀请我的师傅刘老师听了自己的《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一课,课后我们师徒二人进行了交流讨论,刘老师对这节课给予了中肯的评价,同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受益匪浅。为了更好地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现将心得体会及自我反思梳理记录下来,督促自己快速成长。
这节课我的想法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摆小棒、拨计数器,经历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更好的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学生在列出算式26+3之后,有的孩子能很快口算出得数是29。我让学生用小棒或计数器来算一算。指名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上用小棒摆一摆,这名学生摆好2捆和6根之后,又在6根下面摆了3根,然后又在计数器上拨一拨。体现了一位数应该加在个位上的道理。
学生在动手摆小棒或拨计数器时,让学生学习有明确目的性,让学生在操作学具时,边动手操作边说方法,真正实现手、脑、口并用,把思维过程和动手操作过程完美结合起来。
最后再用课件将小棒图和计数器图共同呈现来提升算法:无论是摆小棒还是拨计数器我们都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让学生更加条理清晰的理解算理,为后面说算法提供清晰的思路和方法。
值得反思的地方是,当26+3等于多少?你想怎样算?这个问题抛出以后学生能说出借助摆小棒、拨计数器的方法来算。但指名让学生到投影展示算法的环节时,没有让孩子充分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说,我急于规范孩子的想法:“先算什么,在算什么?”这个问题,将孩子摆小棒时最原始的算法给打断了,其实这一环节不用急于规范孩子的.摆法和算法,只展示出孩子们最原始的想法就可以。所以这个环节浪费的时间过多。
再一点就是,对于大班额来讲,全班动手操作来探究算法无疑是一种挑战,整节课无论怎么强调计数器、小棒放在桌角,总会有稀稀拉拉“哗啦哗啦’的声音发出,这与孩子们天生好动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另一方面要求老师平时训练有素,如学生回答问题或质疑问题时一定要养成先举手的习惯。分组合作讨论时,开始结束都要做好统一要求,教师的言语或手势就要做到令行禁止。另外,还要多花精力精心备课,巧妙设计每节课,老师课上得有趣,才能更好的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将精力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将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味。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12
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的基础是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因此,教学一开始我先设计了两组口算题,通过比较它们在计算上的不同之处,帮助学生重温相同数位上的相加、减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
传统的计算教学比较枯燥,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充分利用课本“发新书”这一情景图,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计算。首先,放手让学生提出有关加法的问题,学生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提出的加法问题有些为已学知识,需要教师酌情引导,以免偏离主题。在探讨算法时,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并给学生交流、展示的足够空间。算法的多样化增加了学生思维的'活动量,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课堂上,学生提出了很多算法。我要求学生通过比较,说说哪一种算法比较好,当然无论怎样,最后都要让学生明确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练习部分我注意专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同时交换练习形式,引导学生把一位数加两位数、整十数加两位数归结为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进行计算,促进学习的迁移提升。
以为两位数是由几十和几组成的,所以在口算时,若加整十数,就用整十数加,若加一位数时,就用一位数和它相加,要用两步来计算,大多学生掌握了这种算法,只有个别学生还分不清个位和十位。但在课堂作业里,还是有不少学生做错,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在一定时间里没有细心看题;二是个别后进生分析能力弱,不能自主分析。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13
本节课教材着重解决相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问题,是后面学习两位数笔算的基础,对于这节课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更好地发挥小棒和计数器的作用。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预防出现把数位搞反的现象,可能有少部分学生把3个十当作了3个一。因此,引导学生分清计数器上的数位,搞清数的组成,是学生正确操作计数器的关键。指名学生在计数器上演示完成后,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注意强调在摆好4捆和5根之后,在右边摆上3捆,然后把3捆移到4捆下面,展现动态的合并过程,学生对此印象才够深刻。
第二,在算理和算法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学生通过操作计数器或小棒理解了算理,但此时并不代表学生已经掌握了算法。在实际计算的过程中,学生头脑里有一个从算理走向算法的转变过程。这点是学生正确口算的关键一步。在这节课上,当学生弄清算理之后,应该及时追问一下:“你准备怎样计算像45+30这样的算式的得数?”让学生提炼出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即在算理直观和算法抽象之间架设一座桥梁,让学生充分体验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程。
第三,让动手操作与学生的.思维过程真正结合起来。低年级学生在动手摆小棒或拨计数器时,往往有些学生学习目的性不够明确,出现把学具当玩具的现象,把计数器上的珠子任意地拔上拨下,弄得呼呼作响或者把小棒弯来折去地摆图形。“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因此让学生在操作学具时,让学生边动手操作边说方法,真正实现手脑、口并用,把思维过程和动手操作过程完美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