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清照一剪梅修改教案
《一剪梅》教案
贵州省务川中学语文组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一剪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它很好地体现了被称为“易安体”的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即清丽典雅,温婉细腻。鉴赏这首词应该让学生用情感去参与、用心灵去体会,力争能够切实把握住作者内心那种缠绵悱恻的情怀。那么仅仅一首词是不够的,也难以达到鉴赏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作为拓展阅读材料,一方面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李清照的词风,另一方面也能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2、教学对象分析
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诗歌鉴赏的基本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必要作出过多地讲解说明,让学生讨论发言更能提高鉴赏的积极性,同时辅以多媒体手段,用优美的歌声和画面营造氛围,效果要比传统的讲解方式好得多。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把握李清照作品清理典雅的艺术风格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解读文句,品味意境
把握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
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难点:作品艺术风格的把握
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媒体设计
学生接触的古典诗词其实并不少,但是由于他们年纪还小,没有什么人生经历,对古诗词中所体现的作者的心绪,难以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所以鉴赏往往只停留在浅表层次。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解决这个问题能起到相当重要 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贯穿整个过程。课堂的第一阶段,显示李清照的画像,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比较亲切的印象,接下来显示李清照的有关材料,进一步加强认识。第二阶段,播放朗诵视频《一剪梅》,同时逐句显示作品内容,以渲染气氛,在朗诵中要求学生思考有关问题。第三阶段,显示作品,学生自由发言,评价词句。第四阶段,拓展阅读,总结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第五阶段,播放《月满西楼》,在唯美的画面与歌声中结束课程。多媒体的运用将音乐、画面、文字有机的结合起来,既使教学内容明确具体,又营造了一种诗歌鉴赏所必需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对诗词意境的把握。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从今人对李清照的评价入手导入新课,“在我国词坛有一位传奇女子,她把三分泪水、七分才气凝结成篇篇妙语华章,她就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二)、作者作品
让学生回忆接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介绍自己所熟悉的李清照的生平及故事,教师小结(见幻灯片),引出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明确李清照的诗词内容。(三)、作品鉴赏
1、听视频朗诵《一剪梅》,同时有感情的朗诵全词,找出体现作者心理状态的字眼以及主旨句。
明确:“闲愁”二字最能体现作者心情,是全词的词眼,主旨句为“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词人的丈夫新婚后不久就外出求学后,李清照填词《一剪梅》送给丈夫。古来抒写愁绪的诗句有很多,如李白的“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而李清照写愁却不落前人窠臼,那么她笔下的“愁”有何独特之处呢?下面我们就来认真研读作品。
3、齐读这首词,提问:词的上下两阕分别侧重写什么?全词抒发词人什么感情?
明确:上阕写人物行动,下阕侧重抒情,全词抒发作者的寂寞相思之情。
4、自由讨论,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并作简要分析之后教师作小结。各句的分析总结大体围绕以下方面进行:
(1)、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交代了时令即秋季,那么作者是从那几个角度入手写秋景秋意,渲染环境的呢?
明确:视觉、嗅觉、触觉。
作者从多个角度入手描写秋意的冷落萧条,不仅刻画了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现象,又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作品首句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感情色彩。
(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排遣寂寞的方式,但寂寞排遣得了吗?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
明确:从“独”字可以看出词人借泛舟来消愁,而过去有夫君相伴,现在却是独自一人,眼前的一切只能勾起对往事的怀念,怎能排遣得了“愁”呢?(3)、研读“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句。提问:这句词按照逻辑顺序应怎样排列?
明确: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谁寄锦书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这句词的优美意境。
词句中的“谁”显然是指自己的丈夫赵明诚,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所以遥望云空,产生鸿雁传书的遐想。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子空回,锦书全无,所以有“谁寄”之叹,实际是无人寄书,心中愁绪平添一层。
5、研读下阕。这部分词人直抒胸臆,按捺不住的愁绪尽显于字里行间。
(1)、品味“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句。
提问:何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从中我们能看到女词人与丈夫之间什么样的爱情?
明确:此句是说身在异地的丈夫和自己怀有一样的相思之情,直接点明了夫妻二人的两相恩爱,足见双方情爱之笃以及彼此信任之深。
(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是词的主旨句,在写愁绪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句词赋予愁绪以运动之感,使人仿佛看见词人眉头的若舒若蹙,而愁从眉间藏到心间,更使人领略到词人的万千愁绪,引发无限的遐想。
(四)、诵读并背诵全词。
(五)、对比赏析《一剪梅》与《声声慢》,小结李清照词作的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
总结:清新典雅,温婉细腻,婉约词的代表,世人称之为“易安体”。
(六)、欣赏歌曲《月满西楼》的flash,加强审美印象。
(七)、布置作业:
搜集李清照的有关作品,进一步体会“易安体”的艺术风格
第二篇:教案《一剪梅》李清照
《一剪梅》教学设计
一.导语设计:从今人对李清照的评价入手导入新课
“在我国词坛有一位传奇女子,她把三分泪水、七分才气凝结成篇篇妙语华章,她就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二.走近作者
李清照(1084.2.5.-1155.4.10.)号易安居士,宋朝杰出女文学家,山东济南人,是婉约派词人,生于北宋元丰七年,逝于临安,享年七十二岁。历史上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她天资过人,再加上优裕的环境和文学的熏陶,少女时代的她就气质高贵,外美如花,内美如竹。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的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 李清照主张“词,当别具一家也”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词牌名的由来
一剪梅,词牌名,亦称“腊梅香”,得名于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娇”。乃取前三字为调名。有“一朵梅花百和香”句,故又名《腊梅香》,李清照词有“红藕香残玉簟秋”句,故又名《玉簟秋》。
三、初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三).作品鉴赏: 1. 全班一起初读,没有预习请全同学们结合下面的释自己先快速读下。全班齐读 同时请在读的同时,找出体现作者心理状态的字眼以及主旨句。(先纠正字音)
明确:“闲愁”二字最能体现作者心情,是全词的词眼,主旨句为“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可是同学们刚才有读出闲愁来了么?
学习诗词,我们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品读诗词,首先我们来一起欣赏《一剪梅》的配乐朗诵,同时请同学们在认真听的同时注意诵读节奏。诵读节奏: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提醒学生读该词要注意的方法《一剪梅》是双调,每段有四个乐句,每句四拍,形式上与七律相近,节奏整齐。
所不同的是,它的双数句被分解成两小句,每小句四字。这两小句有时意思直贯而下,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时意思或相仿或并列,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甚至可用叠韵,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读前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要短一些;读后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稍长,以造成悬念,突出下句内容的重要性。
从整首词来看,单数句应读得缓慢、悠长,双数句可以读得轻快短促,这就有了对比。
然后就听读。2.词人的丈夫新婚后不久就外出求学后,李清照填词《一剪梅》送给丈夫。古来抒写愁绪的诗句有很多,如李白的“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而李清照写愁却不落前人窠臼,那么她笔下的“愁”有何独特之处呢?下面我们就来认真研读作品。
提问:词的上下两阕分别侧重写什么?全词抒发词人什么感情?
明确:上阕写人物行动,下阕侧重抒情,全词抒发作者的寂寞相思之情。
3.研读全词先抛出四个问题
自由讨论,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并作简要分析之后教师作小结。各句的分析总结大体围绕以下方面进行:(1).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交代了时令即秋季,那么作者是从那几个角度入手写秋景秋意,渲染环境的呢?
明确:视觉、嗅觉、触觉。
作者从多个角度入手描写秋意的冷落萧条,不仅刻画了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现象,又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作品首句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感情色彩。
• “红藕”“玉簟”不仅表明秋天已至,进一步发掘,它的深刻意蕴是什么呢?
• 以点代面。荷花既已凋谢,其他草木之花就更难见到。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
季节的变迁,还会使女词人产生丈夫离家日久的感觉使她觉得孤单寂寞。
秋天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
• 《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
• 与李璟的《山花子》“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有异曲同工之处
(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排遣寂寞的方式,但寂寞排遣得了吗?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
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
明确:从“独”字可以看出词人借泛舟来消愁,而过去有夫君相伴,现在却是独自一人,眼前的一切只能勾起对往事的怀念,怎能排遣得了“愁”呢?(3).研读“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句。倒装句
顺序: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及谁寄锦书来 谁——赵明诚
明月自满,人却未圆;
雁字空回,锦书无有
无边的月色正如无尽的相思
提问:这句词按照逻辑顺序应怎样排列?
明确: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谁寄锦书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这句词的优美意境。
词句中的“谁”显然是指自己的丈夫赵明诚,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所以遥望云空,产生鸿雁传书的遐想。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子空回,锦书全无,所以有“谁寄”之叹,实际是无人寄书,心中愁绪平添一层。
5.研读下阕。这部分词人直抒胸臆,按捺不住的愁绪尽显于字里行间。(1).品味“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句。提问:何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从中我们能看到女词人与丈夫之间什么样的爱情?
明确:此句是说身在异地的丈夫和自己怀有一样的相思之情,直接点明了夫妻二人的两相恩爱,足见双方情爱之笃以及彼此信任之深。(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是词的主旨句,在写愁绪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句词赋予愁绪以运动之感,使人仿佛看见词人眉头的若舒若蹙,而愁从眉间藏到心间,更使人领略到词人的万千愁绪,引发无限的遐想。总结:清新典雅,温婉细腻,婉约词的代表,世人称之为“易安体”。
(二)清理思路、赏析意境(意象美,意境美)红藕香残玉簟秋
1、思考1:我们来看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这句说的是? 学生答。(荷花已经凋谢,它的香味也点点离散,那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秋凉。)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竹席生凉来表达秋的到来。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萧瑟之秋引起了作者的离情别绪一句话里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仅简单七个字就表达了不同的感受。
3、思考2:经过以上对比分析“红藕”“玉簟”不仅表明秋天已至,进一步发掘,它的深刻意蕴是什么呢? “红藕香残”,虽然是表明秋天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情景 “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情景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作者面对这样一个荷残席冷、万物萧瑟的景象,就免不了要触景生情,其思夫之情必然更加萦绕胸怀,内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心绪不宁,于是想要解闷的办法,看书、喝酒或者绣花等等,但总是进不了状态,不知道为什么,她心里清楚为什么可是没有办法说出来,也没有办法从中解脱出来。她不是借酒消愁,也不是垂泪啼哭,而是借游览以遣闷,到荷花塘中走于是她就自然而然的—— 解罗裳,上兰州去了。
1、把轻字去掉好不?那么为什么不行呢?也对仗啊!生回答。
上句“轻”字,很有份量,“轻”,是轻手轻脚的意思。它真实地表现了少妇 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心情。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随就独自上小船了。
下句“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的。“罗裳”,是丝绸制的裙子。“兰舟”,即木兰舟,船的美称。这里用“罗裳”和“兰舟”很切合李清照的身份。因为这是富贵人家之所独有。
2、这两句的涵义,极写李清照思夫之苦,她之所以要“独上兰舟”,正是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这是李清照遣愁的方法之一。今天的独自,孤独,说明昨日的曾经的双双泛舟,于是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并不能排遣郁闷。
3、思考3:经以上分析,“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
轻:轻手轻脚。怕惊动别人、小心翼翼。
独:借泛舟以消愁,非闲情逸致的游玩。——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好啊!
过去和夫君双双泛舟,充满诗情画意,今天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不过,李清照毕竟跟一般的女性不同,她不把自己的这种愁苦归咎于对方的离别,反而设想对方也会思念着自己的。所以,她宕开一笔,写道: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思考4:“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运用哪些典型意象,以突出作者情感? “月”“雁”——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
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不管白日月夜,无论舟上楼中,萦绕于词人心头。
我们想,作者在雁字飞回之际,不见锦书,只好系舟归来,“无言独上西楼”,然而“月光如此皎洁美好,却只能独倚栏杆”,眼前有景赏不得,她所能做的就只有独自发愁。那么究竟是怎样一个“愁”字呢?作者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这里的“花自飘零水自流”又是一处绝笔。我们想,作者为什么在写“闲愁”之前,凭空来一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呢?这其实就是周杰伦《菊花台》中唱的“花落人断肠”、刘禹锡诗中的“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李煜词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么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思考5:“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运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 写眼前之景,花落水流,与“红藕香残”、“独上兰舟”相拍合;这样写是为了承上启下,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用自然界没有情感体验的落花流水来衬托、暗示作者心中的“闲愁”,因而“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之感,油然自作者心头升起。
总结:(写相思、抒闺情)
1、学习和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态度是需要掌握一些基本方法的,抓关键词法——可以是关键动、形容词等如“轻”“独”字等; 意象分析法—— 分析理解:感悟意象美和意境美
2、上片:词人舟中所想 → 下片:回到现实(1)上片:写女词人独居生活——舟中所想
红藕香残:以点代面——透露秋景的冷落、萧条,独上兰舟:背面敷粉——如果能与丈夫一同划船该多好啊!云中锦书:相关联想——猜想丈夫的信该到家了,月满西楼:生发想象——仿佛身处西楼,望月计算着丈夫回家的日子。(2)下片:写女词人由想象回到现实
花飘水流: 移情于物、借物抒情——韶光易逝青春难再啊!一种/两处:直抒胸臆——合写夫妻双方此刻望月思人的心情。无计可消除: —— 情之深、重!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名句)平字见奇,化无形为有形(由外到内,运动之速)。
3、揭示主旨
经过想象联想,同学们对《一剪梅》内容有了深刻认识。在此基础上,点出文章的情感之美:思念,惆怅,担心,孤独,怨恨和关切都有,这些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并不会让人感到冰冷和绝望,相反只会让人觉得情真意切,甜美无限,这就是这首词的动人之处。:
3.“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分析: “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自”字,是“空自”或“自然”的意思。它体现了李清照的感叹语气。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正是从两个“自”字中表现出来的。两人分居异地,却有同一种相思。自己的闲愁自己有深切的体会,又设想对方的闲愁也不易排遣。旧时文人所描述的思妇诗中,大多表述的是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的情结,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却直接点明了夫妻的两相恩爱。他俩同样互相思念着,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体现了她开朗的性格,善于为对方着想,与一般妇女的狭隘心胸不同。(板书:青春易逝 无人欣赏)
那么,李清照的“闲愁”究竟达到了什么程度呢?下面三句就作了回答: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此情无计可消除”就是说,这种相思之情是没法排遣的,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一句话就是时刻在相思着。这里,作者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人在愁苦时总是绉着眉头,愁眉苦脸的。作者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写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使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领会到她内心的绵绵痛苦的。“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很好,两者之间有着连接的关系,体现了愁绪转移的迅速,丝毫没有间隔。所以,它能把相思之苦的那种感情在短暂中的变化起伏,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
五、创新思维练习:发散联想 李清照除了创作婉约词,还有没有不同于婉约词风的文学作品呢?若有,试举例。——有 ①豪放词:《渔家傲•记梦》: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以梦幻形式表现作者冲破现实寻求光明和自由的愿望。采用浪漫主义创作方法,风格豪放,意境阔大。)②诗歌:《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歌颂楚霸王项羽失败后不愿逃往江东苟且偷生的英雄气节,讽刺南宋朝廷在金人南侵后窝居江南的妥协逃跑政策。)③散文:《金石录后序》
(——南渡后所作。介绍《金石录》的内容与成书过程,回忆婚后三十四年间的患得患失,是一篇优美动人的散文。)
七、音乐欣赏:
多媒体重新播放《一剪梅》改编的歌曲《月满西楼》,画面意境优美,音乐婉转动人,余音绕梁,意味隽永。
结束语:同学们,这是一首相当富有诗情画意的词作。词人越是把她的别情抒写得淋漓尽致,就越能显出她们的夫妻恩爱的甜蜜,也越能表现出她对生活的热爱。再者,这首词在意境的刻画,真挚、深沉情感的表述,以及语言运用的艺术上,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句话说得好“一剪梅花万首诗,一段材料多角度”,诗词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品,对于本词的内涵,我更希望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挖掘出不同的新意,这才是“学诗之道”。
有时间有话就给学生介绍
李清照生平事迹介绍及其词赏析 01.前期生涯
若以1127年的大变乱为界的话,李清照前后期作品有显著的区别.前期作品中,在幼年和婚后的词里可以看出李清照女性柔情的一面,反映在词里是清丽,活泼,缠绵,柔婉,仅限于闺情一类,但是李清照前期的词并非一无是处,像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都是脍炙一时的名作.01.前期作品的赏析 A.出嫁前
a.《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b.《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B.出嫁后 a.《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b.《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 是绿肥红瘦。C《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郞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叫郞比并看。
02.后期生涯
李清照在年轻时,北宋皇朝已濒临末日,北方的金人日强,汴京却还在歌舞升平之中,当金人南侵,皇帝投降之后 ,他们夫妇在山东无法安居.建炎元年,他们流亡到南京,由山东入苏北,渡江到金陵.这时,宋高宗已在南京登基,赵明诚到金陵后,高宗委他为湖州太守.这次流亡,对赵明诚的健康是有着损害的,他到南京的次年,就病倒了,这样拖到建炎三年,赵明诚一病不起.享年只四十九岁.明诚死后,清照陷入悲苦的困境中 ,金兀术引大兵南侵,于建炎三年攻南京,清照又仓皇走上流亡之途.李清照走了不少地方,后来临安(杭州)光复,她才回到临安居住.对于南渡朝廷的政治,清照是愤懑不平的.她看在眼里,发而为诗。她晚年的生活非常凄苦,其居住的地区也很流动,大致在金华的时间为多.她的暮年是孤独的,大家在山明水丽的临安享乐,我们的女词人行吟双溪,不与当时的权贵同调.到了后期,凄凉的身世之感深刻地影响了她的创作思想,风格突变,由清丽婉约一变而为凄怆沉痛,「武陵春」词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声情激越,『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武陵春》),这种愁苦之词所反映的不仅是个人的情感,同时也是南渡人士辞乡别土,破国亡家的共同哀愁,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02.后期作品的赏析 a.《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b.《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C《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第三篇:一剪梅 李清照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莲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扬州慢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卜算子·咏梅① 陆游(南宋)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xū),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bi)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渔家傲① 秋思 范仲淹
塞下⑨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②无留意。四面边声③连角④起,千嶂⑤里,长烟⑥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⑧归无计。羌管⑦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虞美人 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第四篇:李清照一剪梅教案成
《一剪梅》
古浪五中 刘昌国
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一剪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它很好地体现了被称为“易安体”的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即清丽典雅,温婉细腻。鉴赏这首词应该让学生用情感去参与、用心灵去体会,力争能够切实把握住作者内心那种缠绵悱恻的情怀,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李清照的词,也能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2、教学对象分析
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诗歌鉴赏的基本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必要作出过多地讲解说明,让学生讨论发言更能提高鉴赏的积极性,同时辅以多媒体手段,用优美的歌声和画面营造氛围,效果要比传统的讲解方式好得多。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把握李清照作品意象意境,背诵全词。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解读文句,品味意境
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难点: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媒体设计
学生接触的古典诗词其实并不少,但是由于他们年纪还小,没有什么人生经历,对古诗词中所体现的作者的心绪,难以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所以鉴赏往往只停留在浅表层次。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解决这个问题能起到相当重要 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贯穿整个过程。课堂的第一阶段,显示李清照的画像,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比较亲切的印象,接下来显示李清照的有关材料,进一步加强认识。第二阶段,播放朗诵《一剪梅》,同时显示作品内容,以渲染气氛,在朗诵中要求学生思考有关问题。第三阶段,显示作品,学生合作探究,品析词句。第四阶段,强化诗词的背诵。第五阶段,播放《月满西楼》,在唯美的画面与歌声中结束课程。多媒体的运用将音乐、画面、文字有机的结合起来,既使教学内容明确具体,又营造了一种诗歌鉴赏所必需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对诗词意境的把握。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1.费玉清的一曲宛转悠扬的《一剪梅》将我们陶醉在其中,其实真正陶醉我们的是其中传递的情感,今人如此,古人也如此,尤其是悲怀愁情。轻拂中华历史的尘烟纱缦,咀嚼古往今来的悲怀愁情,三千年古代文学长河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恐怕当数女词人李清照了。她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她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说不尽的愁”。
2.题解
一剪梅,词牌名,又名《腊梅香》,得名于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娇”。词牌格式,双调六十字,前后阕句句用平韵,一韵到底,八个四字句一般都用对仗。
二、作者作品及背景
1084——约1155)我国文学史上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李清照工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等,更擅于词.词人的丈夫新婚后不久就外出求学后,李清照填词《一剪梅》送给丈夫。教师小结(见幻灯片),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疑难字词。
2.听录音,要求学生注意停顿断句。
3.请一位同学读,其余同学认真听,听后做评价。
4.齐读课文,找出体现作者心理状态的字眼以及主旨句。思考词的情感基调。
明确:“闲愁”二字最能体现作者心情,是全词的词眼,主旨句为“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全词抒发作者的寂寞相思之情。
四、研读课文,赏析句子。
1、词的上片有哪些典型的意象?透露出怎样的情感?
红藕香残 透露秋景的冷落、萧条。
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交代了时令即秋季,作者从几个角度入手写秋景秋意,渲染环境的
明确:视觉、嗅觉、触觉。
作者从多个角度入手描写秋意的冷落萧条,不仅刻画了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现象,又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作品首句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感情色彩。
独上兰舟 如果能与丈夫一同划船该多好啊!(孤独)“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排遣寂寞的方式,明确:从“独”字可以看出词人借泛舟来消愁,而过去有夫君相伴,现在却是独自一人,眼前的一切只能勾起对往事的怀念,怎能排遣得了“愁”呢?
云中锦书 猜想丈夫的信该到家了。(思念)月满西楼 仿佛身处西楼,望月计算着丈夫回家的日子。(思念)这句词按照逻辑顺序
明确: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谁寄锦书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这句词的优美意境。
词句中的“谁”显然是指自己的丈夫赵明诚,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所以遥望云空,产生鸿雁传书的遐想。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子空回,锦书全无,所以有“谁寄”之叹,实际是无人寄书,心中愁绪平添一层。
2、下片用哪几种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何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明确:此句是说身在异地的丈夫和自己怀有一样的相思之情,直接点明了夫妻二人的两相恩爱,足见双方情爱之笃以及彼此信任之深。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是词的主旨句,在写愁绪的特点 明确:这句词赋予愁绪以运动之感,使人仿佛看见词人眉头的若舒若蹙,而愁从眉间藏到心间,更使人领略到词人的万千愁绪,引发无限的遐想。
五、总结
上片主要写作者的家中生活,舟中所想。下片回到现实,以抒情为主。
全词主要抒发了作者的孤寂相思之情。
六、诵读并背诵全词。欣赏歌曲《月满西楼》加强审美印象。
七、布置作业:
将这首词改写为现代文。
第五篇:一剪梅李清照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李清照词中思想感情
2、感受李清照婉约的词风
3、背诵李清照的主要诗作
二、教学设想
1、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一个作家的诗词,总结出诗人的艺术风格
2、李清照写内心愁苦的名句很多,让学生把握用意象写愁的手法
3、要让学生快速背诵,尤其要在课堂上完成背诵要求,养成良好的背诵习惯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播放音乐MTV安雯唱的《月满西楼》,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本词的情感。淡淡的忧伤
二、背诵这首词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三、赏析这首词
1、让学生概括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孤独寂寞的相思之情
2、引导学生分析词人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先借意象:秋季,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云中锦书,飘零的花,自流的水,最后直接抒情:无计可消除
四、扩展阅读
1.让学生回忆学过的李清照的诗词
如梦令两首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补充阅读: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总结词风
真挚细腻,深婉动人,语言清新典雅,浅易自然。多写个人遭遇,心灵深处的“愁”,而这些愁正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造成的。
3.总结李清照词中写愁的名句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只恐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又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4.总结写“愁”用的手法:
用形象的事物来比愁,可触、可视、可感,从而能引起共鸣(前两句)
用意象来渲染愁绪,多个意象共同构成抒发愁思的意境(第三句)
让学生举出此类名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五、欣赏歌曲《声声慢》
六、让学生背诵李清照的诗词
七、总结本课
提示学生李清照的诗词中有没有豪放风格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八、布置作业
学唱《一剪梅》和《声声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