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盘古开天地》 教学设计 详案
《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 固镇实验小学 三(7)班 孟鎏钰
一、猜谜导入(或图片导入)
1.师:同学们,老师想请大家猜几个有关人物的谜语。
课件出示:拥有七十二般变化,大闹天宫的是(孙悟空)
手拿乾坤圈,脚踩风火轮的是(哪吒)
一棵藤上七朵花,长大以后本领大的是(葫芦娃)
2.师:同学们真是见多识广,他们都是神话故事里的人物。在古代中国神话中,还有一位巨人被称为人类的老祖宗,他就是——盘古。
二、词语学习,初读课文
1.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盘古开天地的故事。(指生读课题,然后齐读。)
2.师:课文读过了吗?读通顺了吗?老师来考考你!
(课件出示词语:四肢
肌肤
黑暗
辽阔
血液
茂盛
滋润
创造)
师:读的很准确,肌肤和肢三个字,有什么共同之处?
生:都是月字旁。
生:是形声字。
生:都跟身体有关。
师:很多跟身体有关的字都有月字旁。
(指名读,师提示“血液”的“血”的字音。)
3.师:把这些词语送到课文中,谁来自信的读读课文。(指名5名学生接读课文)
其他同学有更重要的任务,认真倾听,看他们读得对不对,还要边听边想,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接读课文,师纠正个别字音。)
师:通过自己的预习,就能把课文读得这么流利。老师送给大家大大的一个赞!
三、探究故事,品味“创造”
1.师: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能不能用书上的一句话来概括?
(课文最后一句: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2.师:这一句概括了整篇文章的内容,我们叫它——中心句。我们一起来读。(齐读)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能不能总结成句子中的一个词------板书:创造。
3.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创造吗?指明同学回答。相信随着我们深入的学习,对这个词会有更深的理解。
四、深入读文,感受神奇
1.师:深入学习课文有一个好办法,就是带着问题来读书。
(1)盘古创造宇宙之前,宇宙是什么样子的?
(2)盘古是怎么创造宇宙的?
(3)宇宙后来变成什么样子的?
2.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盘古创造宇宙之前宇宙到底什么样啊?赶快从书上找一找。
(盘古创造宇宙之前,宇宙是混沌一片的。)师:对啊,什么叫做混沌? 师:遇到不懂的词语,我们还有一个好办法,就是查字典。我们看看字典上对创造是怎么来理解的。自己读一读(课件出示 混沌 的词语解释,生自由读字典上的意思。)
师:根据课文的内容,应该选择哪个解释? 师:是不是理解了混沌的意思了?
3.师:盘古在这混沌之中,睡了十万八千年。有一天盘古醒了,他是怎么创造宇宙的呢?我们来找一找这个问题的答案藏在哪些自然段里?
4.师:二三四自然段都是写盘古怎样创造的。我们先来读读第二自然段,这个自然段写了盘古干什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
(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5.师:这个自然段写了盘古干什么?指名学生回答。师:他是怎么做的?读给大家听听。
生: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
师:说得很好。老师这样改改句子,行吗?“有一天,盘古突然醒来,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拿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砍过去。”
师:他感受到了,这个“抡”字多用劲啊!从一个“抡”字上,我们就能感受到盘古在开天地的时候很用力。带着这种力量再来读读这句话。
(生自由读)
师:谁来读读这段话?
生:(读)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
师:我看到了,他的眼睛瞪得圆圆的,好像自己就是盘古。师:带着这份力量和决心咱们一起读这句话。
(齐读)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师:劈的够猛的!这一劈,宇宙发生了巨变。接着读--------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
师:这句话中,有两个qing,意思一样吗?不能理解的组词.师:我们用组词就能理解词语的意思。老师读上半句,你们读下半句: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
生: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读2遍(课件出示)
师:这段话中藏了一些有趣的词,你发现了吗?(轻和重是反义词,清和浊也是反义词,上升和下降也是反义词,天和地也是反义词。)师:真棒!火眼金睛.师:刚才有同学们发现了四组反义词,这些反义词把天和地分开的过程给写清楚了。我们在读时候就要关注这些反义词。这次女同学来读上半句,男同学来读下半句,要通过你们的读,让我们看到天和地就是这样分开的,也可以加上动作来读。
(女生读: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男生读: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师:地是重而浊呀,我们再读一遍。(生读)
师:在天地分开之前,这轻而清,重而浊的东西全部都—— 生:混沌一片。
师:我们真正的理解了混沌,今后再遇到不懂的词语,我们可以用这样结合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
师:孩子们,盘古一把斧头就分开了天地,这个过程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想到什么词儿没有?
生:力大无穷。
师:还有吗?你想想,天地被劈开了——
师:这个成语确实不好概括。一把斧头劈开了天地,我们可以说盘古在开——
生:开天辟地。
师:前所未有的壮举,来,咱们把这个词写在书上。
师:在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也藏着一个词语,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自己能否发现。
师:发现了吗?盘古什么样的动作?这个动作用哪个成语来表示? 生:顶天立地。
师:真好,盘古顶天立地的形象已经矗立在你的心间,我们也把这个词积累下来,写在这个自然段的旁边。
师:盘古顶天立地,直到天地成形他才累得倒了下去。盘古倒下后,他的创造之路停止了吗?
生:没有。
师:他又做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四个自然段,用书上一句话概括。
生: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师:能不能也把这句话总结成一个词-------变化 师:。盘古的身上发生了哪些变化呢?指明学生读
师:指导朗读。让四季的风吹的柔一些,让飘动的云飘的慢一些吧!生再读。
师:读的慢一点:他呼出的气息......齐读!他呼出的气息......(往下读———
师:刚才我听到了女同学的声音很美。咱们来读读这段话吧,师: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女生读 男孩子们服输吗?男生读------师:读着读着,你眼前出现画了没有?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辽阔的大地。生:我看到滋润万物的雨露......师:盘古创造的宇宙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美吗? 生:美。
师:现在,你们知道盘古创造的宇宙是什么样吗?让我们一起走进盘古创造的美丽的宇宙。
师:老师来读盘古身体的部分,你们来读其他的部分。(投影出示文字和画面,师生配乐接读。)
师:盘古身上是不是只有这些变化,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不是,后面还有省略号。
师:盘古的身体还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师:原来盘古就是这样,把自己整个身体都奉献了出去,化成这美丽的宇宙。现在你知道盘古是怎样创造宇宙的了吗? 生:知道了。
师:好,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回家还可以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你可以用书上的语言,也可以加上自己的想象。
下课!
第二篇: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详案)
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
执教:陈伟华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掌握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感受盘古的奉献精神,培养学生对神话故事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感受盘古的创造过程。
教学难点:从盘古的创造历程中感受他的无私无畏,奉献精神。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孩子们,平时喜欢看动画片吗?(喜欢)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位朋友,看看他们是谁?
课件出示:孙悟空、哪吒、葫芦娃图片
师:喜欢他们吗?(喜欢)其实,这几个人物都出自我国古代神话故事,在神话故事中,有一个人他被尊为“人类的老祖宗”,他的名字叫——(盘古),今天,我们就走进第18课,去学习《盘古开天地》的故事。课件同步展示课题,板书课题。请齐读课题。
二、读词语,纠正发音
课件出示词语(略)理解“一丈”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到底写了一件什么事。课件出示读书要求。
师:谁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说说课文到底讲了一件什么事? 抽生回答: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师:你们找到的也是这句吗?大家一起来读读。一句话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句话就是文章的——(中心句),在句子旁边写上“中心句”,那你能不能把这句话读成一个词?——(创造)。板书:创造,学生书空。读词语,知道创造是什么意思吗?(抽生说说)。师小结:创造就是把没有的事物生产或制造出来,课文中说盘古创造了——美丽的宇宙。板书:美丽,这说明宇宙之前是怎样的?肯定是不美丽的,课文的哪一个自然段描写的是创造之前的宇宙?(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谁来读一读?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课件出示一自然段文字,抽生朗读。
创造之前的宇宙的是怎样的?(混沌)板书:混沌。从混沌变美丽这都是源于盘古的——(创造),那他是怎样创造的?
五、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
课件出示:他见周围一片漆黑,便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
盘古做了两个动作:(抡、猛劈)。知道什么叫“抡”吗?抽生做动作理解抡,用朗读表现“抡、猛劈”。接着读。课件出示“轻而清的东西......重而浊的东西......” 你发现了什么?理解朗读女生、男生配合朗读。盘古这一抡斧头,从此有了天和地,这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那就是“开天辟地”,板书:开天辟地。接着,盘古又做了什么?
六、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课件出示:盘古顶天立地图片。
学生做动作体会盘古的辛苦,理解不知过了多少年的漫长。盘古在这一创造过程中,只做了一个动作,(头顶着天,脚蹬着地)也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顶天立地”。板书:顶天立地。盘古累得倒了下去,那他的创造结束了吗?(没有)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盘古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七、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描写盘古身体变化的句子。课件出示盘古身体的部分,学生反馈找到的变化。
只有这些变化吗?(不是)因为还有(省略号),这些变化中,你最喜欢哪一种变化?为什么,你想到的是什么?预设: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你想象中是什么样子的,你能不能读出这样的画面?滋润万物的雨露,它可能落在哪?“滴在花朵上,花开得更艳了;落在草地上,草变得更绿了;洒在树林里,树木变得更挺拔了!想不想用自己的朗读来读出这一幅幅画面?(想)那好,和老师来合作一下,我读身体的部分,你们读变化的部分,好吗? 课件配乐朗读。多奇妙的变化呀!当我们看到这雨露,就会想到这是盘古的——汗水;当我们感受着四季的风,望着飘动的云会想到这是盘古的——气息;当我们看到太阳和月亮,就会想起这是盘古的——眼睛,那当我们看到这满天闪烁的星星,(课件出示星空图片)你会想到这可能是盘古的什么变成的?抽生回答(牙齿、头发、指甲......)这千奇百怪的贝壳、绚丽的彩虹、漫天飘落的雪花你又会想到这可能是盘古的什么变成的?盘古的变化还在继续,他的牙齿、耳朵、眉毛等等等等又会变成什么呢?孩子们,拿起你手中的笔,来写出属于你的奇思妙想吧。可以写一句,如果想法多的可以多写,写好了就举手示意我。课件出示写作练习。
抽生反馈。小结:盘古用他的身体化作万物,(板书:身化万物)完成了他的创造之旅,可他自己却没来得及看一眼这美丽的世界,这样的盘古,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课件出示。抽生反馈。(伟大、无私、具有奉献精神......)相机引导:他是为谁创造的?他只有付出不求回报.....这样无私、伟大、具有奉献精神的盘古,我们应该对他说一声——(谢谢),那就带着这一份崇敬、谢意再来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吧!
课件出示: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喜欢《盘古开天地》这个故事吗?(喜欢)喜欢的东西要和家人分享,能不能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课件出示美丽风景图片
结束语:通过盘古的创造,宇宙从混沌变得美丽,从此有了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绿树红花,可是你们觉不觉得还缺点什么呢?(人)人类是怎样来的?请同学们在神话故事中去找找答案吧!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板书设计
盘古开天地
创造
混沌
→→→美丽
开天辟地
顶天立地
身化万物
第三篇:盘古开天地第一课时(详案)
《盘古开天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执教:王丽华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的方法,能自学字词,读通课文。但学生往往注重感悟故事本身的神奇,忽视对语言表达的关注。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读书,边读边想,边读边议,边读边展开想象,抓住关键句段进行品词析句,利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读懂课文。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悟方法,在读中欣赏提升。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课文1、2、3自然段。教学目标
1.认识“猛”“缓”“丈”等10个生字,会写 “创”“肌”等9个生字。2.初步感知神话故事富于想象的特点,体会盘古的勇猛、伟大、奉献的精神。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盘古开创天地画面。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内容,感情朗读,积累好词佳句,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2.引导学生体会盘古的无私奉献精神,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教学过程 1.课前游戏: ①说反义词
师:同学们,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说反义词,想到就说,看看谁的反应最快。
(做反义词游戏:冷——热,天——地,上升——下降,黑暗——光明,紧张——放松,伤心——高兴。)
②看图猜故事
师:表现不错!还敢挑战吗?看图片猜故事,说出故事的名称
出示:(嫦娥奔月 后羿射日 夸父追日 女娲补天 盘古开天地)
谁来猜猜这是什么故事?这些都是神话故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神话故事。
一、导入新课,扣题设疑 1.揭示课题——18盘古开天地 ①读题
(师:我们一起把课题齐读两遍)
②读题:谁开天地?(强调盘古)盘古做什么(强调开天地)2.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 你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
师:你们就像李四光一样善于思考!想知道答案吗?那就赶紧打开书本P71自由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自由读课文,注意把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碰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 多读几遍,一下子读不通顺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开始吧!生读——
好,读完的同学用最美的姿势告诉老师。2.学习生字新词
师:同学们读得可真认真,老师想看看大家读书的收获大不大。出示: 肌肤、祖宗、缓缓、辽阔、猛劈、血液、逐渐、一丈、四肢
①自己练读。
师:瞧,这些词语你会读吗?请大家借助拼音自己拼一拼,读一读。②小老师领读。
师:谁来带着大家读一读?音拼一遍,词读两遍。读对了全班跟着读。③全班齐读。
师:很好,字正腔圆,特别是这几个翘舌音也读得很标准。④指名读。出示组块词语
这些词语会读吗?谁来带着大家读一读。A出示:肌肤 四肢 创造
指名读。
师:读的很准确,肌肤和肢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之处
生:都是月字旁。生:都跟身体有关。师:很多跟身体有关的字都有月字旁。)B出示:辽阔 血液 滋润 指名读。
师: “血液”的“血”的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xuè”字音。它还有一个音读“xiě”血,口语叫流血了。指名读“滋润”。
想一想,很口渴的时候,你喝了一口水,你的喉咙就滋润起来了,是吗?把这种感觉读出来。“滋润”读—— C出示:黑暗 下降 一丈 指名读。
师:读得很准确,我们知道,黑暗——光明,下降——上升,生读——
师:知道一丈有多长多高吗? 生:3.3米。师:一丈是3.3米,大概是一层楼高。)3.梳理大意,发现中心 ①指名分段朗读
师:同学们掌握了生字词,相信大家也能把课文读好!课文总共5个自然段,我们请5个同学来读。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思考:每段话主要讲什么?并用笔把它画出来。
②交流反馈:
师:这些同学课文读得真流利,谁先来说说第一段主要讲什么? 你说——很久很久以前,(人类的老祖宗盘古在混沌之中一直——睡;)师:第二段? 你说——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他抡起——大斧头,劈开了天和地); 师:第三段?
你说——天地分开后,(盘古怕——天地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师:第四段?
最后盘古累得倒了下去,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师:最后一段?
生说——盘古创造了宇宙。
提醒看屏幕,看,这些表示时间段的词句把这个神话故事讲得很清楚。③中心句
师:有人说,读书有一种很高的本领导,那就是能把一篇文章读成一句话,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想想哪句话概括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你说——
(出示)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师:是的,这一句话概括了整个故事的内容,我们把它叫做文章的——(中心句)师:再读一读这个句子。生读——
师:把这个句子读得更简练些?可以怎么读?比如说:谁干什么? 出示:(盘古创造了宇宙。)生读——
师:这就是课题(盘古开天地)因此,开的意思就是“创造” ④指导书写:创造
师:“创”和“造”都是要求会写的生字。请伸出你的小手跟老师一起写。边写边强调:“创”第二笔捺要变笔,变成点,是为了让出位置给右边的偏旁,第三笔是“横折钩”,第四笔的“竖弯钩”不要太长,也要让出位置给右边的偏旁,“立刀旁”要写得刚劲有力。写的时候要注意左宽右窄。“造”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写的时候要先写里面的“告”,再写“走之儿”,“走之儿”的“横折折撇”要一笔写成,“捺”要舒展。
师:请大家拿出笔,在本子写一遍,写的时候要注意坐坐姿,注意做到“三个一”胸离桌子一拳,眼睛离书桌子一尺,手离笔尖一寸,比比看谁写得又快又好。写完后,同桌评一评那个字写得好。
师:好,放下手中的笔。
三、研读重点,细读感悟
(一)感知盘古沉睡图
同学们,《盘古开天地》是一个神话故事,充满了神奇的想象。读这样的文章,咱们要一边读,一边在脑子里边画画,把一段又一段的课文画成一幅又一幅的画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跟老师一起进入时光隧道来到远古时代,边听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1.师读,生想象(出示:第一自然段。)2.交流,反馈。
师:好,睁开眼睛,说说,你刚才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说——
预设:我仿佛看到了宇宙混沌一片?看到了盘古在宇宙中睡觉。3.“一直”“十万八千年”(课件出示:将十万八千年、一直加红点)师:盘古还在睡,睡多久?生说——
师:盘古在这混沌之中,一睡就是——十万八千年。你平时睡多长时间?(你说,你说)是呀,正常人一般只睡8到10小时.而盘古却睡了——十万八千年。
师:盘古有没有醒过?生:没有。哪个词告诉你?——一直
师:太神奇了,这就是神话的特点,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画面读——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
4.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师:太神奇了!这就是神话故事的特点——极度夸张。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画面齐读这个句子。
(二)研读盘古劈天地 A抓动作,悟勇猛
过渡: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他又做了什么神奇的事呢? 1.默读第二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盘古醒后做了什么?用横线画出有关的句子。2.找动词 指名说。
你说——出示课件: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师:说得很好。画对举手。咱们一起读读这句话——
师:这句话里藏着两个表示动作的词你能找出来吗?(生说——抡 劈)(课件出示:动词变红色)
3.“抡”“劈”
师:(师边板书:抡 劈)边问:什么是抡呢?(拿)劈呢?近义词是(砍)师:为什么不用拿,而用抡?用劈而不用砍? 4.对比读
师:我们来读一读,比一比,看看哪个句子写得好。你们先读读,做做,感受一下。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拿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砍了过去。师:你发现什么了?(重,使劲,用力„„)师:做做抡的动作。
师:就是这么的抡才把——天地劈开了。师:哪一句好啊!5.指导感情朗读
师:是啊,这“抡”“劈”多用劲啊!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要像作者这样细心地推敲,把词用准确。①指名读。
师:谁能把这种力量读出来?谁来试一下? 师:老师感受到了一点力度。②小组读。力度越来越大了。
③师:来,全班一起读要很用力把这个混沌宇宙劈开。读——(齐读)B抓对比,悟表达
【课件:音响——炸裂的声音】 1.出示句子
师:随着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出示:句子。师:轻而清的东西(生)缓缓上升,变成了天; 师:重而浊的东西(生)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2.接读:师:老师读上半句,你们读下半句,边读边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出示: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 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变式朗读:大家竖起耳朵听,老师读上句,你们读下句。(接读)我读什么(词),你们对应的读(词)。引导学生发现反义词。3.近义词、反义词 师:你们发现什么?
生:轻和重是反义词,清和浊也是反义词,上升和下降也是反义词,天和地也是反义词。师:真棒!火眼金睛,一下字就发现了四组反义词。还有发现吗? 生:我发现缓缓和慢慢是一组近义词。4.感情读
师:瞧,作者运用这些反义词一对比,就把天、地分开的过程写清楚了。这是神话的又一特点。我们在读时候就要关注这些词。这次女同学来读上一句,男同学来读下一句,通过你们的读,让大家看到天和地就是这样分开的。
(三)研读盘古顶天蹬地
1.师:天地劈开之后,盘古的任务完成了吗?他又做了什么?请大家在课文第三自然段里找一找。
生: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他们还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出示句子)2做动作,理解顶、蹬
师:这里边也有两个表示动作的词。分别是顶、蹬。(师板书:顶、蹬)
师:同学们请看屏幕,这就是盘古顶天蹬地的画面。瞧,他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师:同学们请起立,让我们都做一回盘古——头顶着天,脚使劲蹬着地。强调使劲蹬。坐下,这就是盘古顶天蹬地的画面。
师:就这样,天地之间发生什么变化?谁接着把这个变化读出来!出示: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盘古也随着越长越高。师:孩子们盘古顶天蹬地多久呢? 生猜测。说理由。
3.读、演结合,体会坚持。引读句子:
请一名学生扮演盘古。(师:谁来扮演盘古?把它的动作做出来,其他同学我们把它的那份担心读出来)
师:是啊不知道过了多少年啊!来,请接着老师的话往下读。一百天过去了,盘古—— 生:(接)怕他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师:一百年过去了,盘古——
生:(接)怕他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师:一万年,几十万年,几千万年过去了,盘古——
生:(接)怕他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采访:孩子,我看到你都快撑不住了,此时有什么感受?(累),盘古会累吗?他会想些什么呢?(我一定要坚持住,让天地成形)多么伟大的的盘古呀!
师:让我们带着对盘古的崇敬之情读读这段话吧!(出示:第三自然段内容)
四、回顾总结,朗读升华
1.说一说:学到这里,你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盘古?(伟大、勇敢、勇猛)2.回读1、2、3三个自然段。
师: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这份神奇,一起读读1至3自然段,把盘古的形象印在心里。师生接读。师读表示时间的词句及叙述性的句子。生读重点语句。课件出示:
第一自然段(相关图)及文字: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
第二自然段(相关图)及文字:
①先出示: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②再出示: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
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第三自然段(相关图)及文字:
①先出示: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他们还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②再出示: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盘古也随着越长越高。3.看板书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
师:这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神话故事的神奇;知道了盘古在混沌的宇宙中沉睡了十万八千年,醒来后抡起大斧头劈开了天和地,并顶天蹬地,创造了天地。盘古的创造并没有停止,他倒下后又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下节课我们一起学习。
4.布置作业。①把这个故事好好读一读,想想盘古又将做些什么呢?我们又能看到哪些神奇的画面呢?②书写生字 板书: 18盘古开天地
创造
抡 劈
顶 蹬
第四篇:三年级《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
三年级《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
三年级《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猛、缓”等10个生字。会写“暗、降”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等13个词语。
2.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
3.引导学生读懂前两个自然段,找出反义词。
教学重难点:
1.读准字音,能正确书写生字和词语。
2.从偏旁、结构精讲课后易错生字。
3.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
一、图片导入
播放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的图片(直接引导出神话故事的特点:想象的丰富性,形象性)。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
二、学习目标和自学提示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标注出课后生字和段落序号。
2、盘古为什么要开天地。
3.找出第二自然段中意思相反的词。
三、教师精讲
(一)自学检测
1、这些字我会认:
猛 缓 丈 逐 肢 肌 辽 血 液 宗
班内抽查前三组组一号学生。
2、这些词我会读:
宇宙 混沌 猛劈 缓缓 一丈 逐渐 四肢 肌肤 辽阔 血液 祖宗 漆黑 气息 勇猛 缓慢 茂盛 滋润 创造 奔流不息
分6行,每个小组齐读一行读课文,纠正读音。
3、这些字我会写:
暗 降 丈 肌 肤 辽 阔 血 液 滋 润 创 造
学生从观察字(从左右、上下、半包围等结构和偏旁入手)你觉得哪些字不容易记住。
(二)规范书写
1、出示会写生字,课件加拼音。
2、师范写“降、辽、液、滋、润、创”,强调易错处和重点笔画。
三、朗读第一二自然段课文
1、解决“盘古为什么要开天地”的问题。
2、理解“抡”的意思。并比较“拿”“提”“拎”与“抡”的不同,感悟盘古的力大、神勇,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挑两名同学上台表演“抡”和“劈”)
3、找出段落中的反义词(举水的重量和清澈帮助理解“轻”与“清”意思的不同。)
4、指导朗读,感受盘古劈开天地的力量和勇气。
5、用成语概括段意。(板书:开天辟地)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下节课进行朗读熟练程度的检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2.重点研读第四自然段,体验神话故事想象丰富(多而美)的特点。
3.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教学重难点:
体验神话故事想象丰富(多而美)的特点,培养想象力。
一、成语填空导入
夸父()、()补天、()奔月大家填的非常好,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盘古开天地》这篇神话,感受课文想象力的丰富。
二、检测上堂字词课掌握情况
学生朗读168页词语表,不再出示课件上的词语
三、朗读课文
挑五名同学朗读课文,对其他同学作出规定:认真听,找错误。
四、教师精讲
1.思考:文章中想象力最丰富的是哪一段,你从哪里看出来这段文字想象力最丰富的。
2.盘古身体的各个部位分别变成了什么?
盘古用自己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他身体的不同部位变成了宇宙中的哪些东西。教师展示表格,挑同学来填。全班看ppt齐读
一遍。
4.教师出示自己所写的生硬的语言与原文对比,让学生自己找两者的不同,直观地感受想象的妙处。抓住相似特征想象,气息是轻的—风和云;声音-雷声;双眼——太阳和月亮„„。
学生进行仿写:(抓住事物的相似特征进行想象,在用上修饰语使句子更优美。)
他的()变成了()的()。
他的()变成了()的()。
他的()变成了()的()。
5.这段优美的语句用上了我们所学的排比句。讲解排比句(1)有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的句子并排在一起;(2)有“;”出现。
6.这段话这么美,我们一起来再读几遍吧(男女交叉读)
四、布置作业
把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讲给同桌听,比比谁讲得最有趣,最生动。
听齐老师评课
——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
10月23日在xx小学听了高老师讲的《盘古开天地》,最大的收获就是老师对“想象丰富(多而美)”的讲解,通过展示自己所写的生硬的话与课文中生动的语言作对比,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运用想象带来的美。
会后,齐老师组织我们参加培训的青年教师进行评课,并没有像以前那样就课论课,而是让我们思考“语文教学‘教什么’与‘怎么教’哪个重要”。当时我愣了,因为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回想起来自己平时好像把时间都花在了如何安排教学流程即怎么教上面。齐老师告诉我们一节课思考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只有在确定好一堂课的内容这一前提下再去安排授课流程才可能把课教好。我真是大受启发,庆幸自己可以在语文的教学上少走些弯路。这次评课我收获了很多:1.一节课思考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2.根据课后题来思考本节课要讲的内容;3.一节课上设定一个目标即可;4.复述是完整的叙述,想象力是一个片段;5.关注学生,分析他们所需要的,了解学生能否达到自己设定的教学目标,合理调整。
在本周我们学校组织听课时,我根据培训所悟,结合课后题,对《秋天的雨》教学内容大胆取舍,重点内容放在第二自然段品读想象丰富和语言的优美,从颜色、比喻、拟人(想象的相似性)讲,顿时感觉课堂时间够用了,不再像以前一样什么都想讲在下课的时候又剩下些东西没讲。选定要教的内容,设定一个教学目标,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所以,我接下来要跟老师们学习一篇课文教学内容的取舍上,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拓展延伸,不仅仅教教材。
第五篇:教学设计详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以及开辟的意义。
2、通过品读重点句段,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感受他的坚韧、勇敢、智慧、执著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以及开辟的意义。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重点句段,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历程,感受他的坚韧、勇敢、智慧、执著和强烈的责任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与丝路有关的资料及乐曲、图片。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激情引趣
1、(课件配乐)诵读诗歌《山的那一边》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
妈妈给我说:海
哦,山那边是海吗?
奶奶却说:那是众神居住的琼瑶仙境 山那边究竟是什么呢?
于是,我怀着一种神秘的向往,盼着、盼着……
终于有一天,我沿着一条路走了下去,原来,那里是富饶的西域国度。
这条路就是——丝绸之路(看板书齐读题目)
2、通过上节课的初步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了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四郡,到达罗马,这7000多千米的路又被称为“万里丝绸之路”(板书)对于这条路,你还有什么了解?
4、本文除了写丝绸之路,还写了谁?(板书
张骞)这个人和丝绸之路有什么联系呢?,这节课就让我们深入地去学习、了解。
二、直奔重点,细读感知。
师:请孩子们翻开语文书84页,自由朗读课文的6、7自然段,思考: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张骞? 注意边读边勾画、批注,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学生自由朗读,老师巡视)
抽生汇报: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张骞? 体会张骞的勇敢:
1、生:我读出了一个勇敢(板书)的张骞。
2、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张骞的勇敢?
3、(大屏幕)“张骞等人马不停蹄,专拣人迹罕至的荒原前进。他们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穿过沙漠戈壁,翻过帕米尔高原白雪皑皑的山岭,终于到达了富饶的西域各国。”
4、你能读读吗?孩子,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生评价再抽生读)
6、(出示丝绸之路艰险的画面):师叙述:是啊!当时的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漫漫长路之上有茫无边际的沙漠、有冰雪覆盖的高山、有荒无人烟的山野、还有寸草不生的戈壁、经常还有强盗和野兽的袭击„„张骞没有退缩,他们穿过沙漠、翻过高山(引读)终于到达了富饶的西域各国。
7、从一个“终于”,你体会到了什么?
8、请孩子们带着自己的感受一起来读读这段话。
过渡语:孩子,你除了读出了张骞的勇敢,还读出了张骞的什么? 体会张骞的耐心和不露声色:
1、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张骞的耐心?
2、(出示课件)是啊!整整十一年啊!“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雁阵向南方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就是十一年过去了。”
3、理解“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雁阵向南方飞去,又从南方飞回。” 4、11年的光阴,青春不在,年华已逝。作者没有直接写时间匆匆而过,而是通过写牧草和雁阵的变化来表达,你能不能仿照说一句话,表明时间匆匆而过。
5、从“一转眼”,你体会到了什么?
6、时间真的过得快吗?
7、十一年,对于一个被软禁的人是来说是怎样的十一年啊!
8、什么叫“软禁”?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个很不错的学习方法哦!
9、张骞在这十一年里,仅仅是在草原上放牧吗?
10、(音乐课件出示)“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一转眼,一年过去了。”(引读)张骞学会了匈奴话。
11、(课件出示)“雁阵向南方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两年过去了。”(引读)张骞与匈奴牧人融洽相处。
12、(课件出示)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雁阵向南方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十一年过去了(引读)张骞默记地形、道路、牧场、沙漠、泉水、水井的分布情况。
13、在这十一年里,张骞是忙碌的,时光匆匆而过。
14、这里的默记能否换成“记住”?为什么?
15、当时他能写吗?能画吗?因为他的一举一动都受人暗中监视,所以他只能默默地把一切记在心里,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什么叫不露声色?
16、从这里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张骞?
17、这“默记”二字写出多少艰辛,写出多少智慧呀!
18、(课件出示)十一年,他多么思念年迈的父母,家乡的亲人,可他只能(引读)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
19、(课件出示)十一年,他铭记汉武帝的嘱托,(引读)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
20、(课件出示)十一年,他心系祖国、牢记使命,(引读)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
21终于有机会逃走了,如果你是张骞,此时最想见到谁?
22、我们原本以为他会回到家乡,回到大汉皇室,但他毅然决然地去了西域。那么张骞又是怎样一个人?(从孩子的回答中精选词语板书)
体会丝绸之路的作用:
因为张骞,这条丝绸之路得以开辟、畅通无阻,这条万里之路带给了我们什么?请孩子们默读九自然段。(指名汇报)
1、(课件出示)因为张骞的机智勇敢,所以(引读)中国的丝绸、铁器以及灌溉技术、炼钢技术和四大发明开始陆续西传。
2、(课件出示)因为张骞的坚忍不拔,所以(引读)西域的胡萝卜、葡萄、汗血马以及乐器、佛教、绘画艺术也传到了中国。
3、(课件出示)因为张骞的不辱使命,所以(引读)“丝绸之路”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四、再造想象,拓展生成
1、通过我们与文本的交流,两千多年前的张骞仿佛就栩栩如生地站在我们的面前,你一定有不少的话想对他说,那就拿起你的笔,把你想对他说的话写在本子上。能够用上名言警句更好。(抽生汇报)
2、(出示翦伯赞的评价。)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也高度地评价了张骞,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3、让我们再来看看丝绸之路带给我们的回忆——
(播放有关丝路文化交流的图片,配以音乐。)正是这条路,亲历了卫青西征的铁马金戈,这条路,目睹了昭君出塞的悲欢离合;也是这条路,见证了敦煌飞天的精雕细琢,玄奘西行的虔诚执着;更是这条路,铸就了“千年大汉之魂”!(板书)
4、现在,对于这条路,你又有什么新的体会呢?这仅仅是一条丝绸之路吗?(生表达)师总结(课件出示): 这是一条“友谊之路”。
这是一条“文化传递之路”。
这是一条“传承文明之路”。
总结:作为走出国门的第一人——张骞,让中国看到了世界,让世界认识了中国。现在,每当提到丝绸之路,总会想起一个熟悉的名字——张骞;每当提到张骞,总会忆起一条伟大之路——丝绸之路。就让我们永远记住名垂青史的张骞,永远记住亘古绵长的丝绸之路。(看板书齐读结束)
板书设计:
丝 绸 之 路
长安
河西四郡
罗马
万里丝绸之路 张骞
勇敢
坚忍不拔
忠诚
千年大汉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