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 分类》教案2
《2.分类》教案
科学探究
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和分类。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能识别文具的类别特征,按限定的要求分类。
2.从五个一组的材料实物中,正确归纳出其中的四个共同具有的特征,从而区分出哪一类不同。
3.以指纹图是为标准,用找相同点的方法给小组同学的指纹分类。4.独立寻找特征,画出一个符合特征的海洋生物。5.根据教材的图示,能连续地发现分类的特征。
6.模仿教材的图示,能用多积两分法给自己选择的果实分类。知识与技能
1.理解教材文字表述的不同动物具有的相同特征。2.能够识别出三种指纹的类型,并能正确地与文字配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重视分类的科学证据 2.善待自然界动物
学习成果:
1.识别文具的类别特征,按限定的要求分类。2.了解生物分类学的“双名法”。3.学会找相同点分类的方法。4.学会多极两分法。
教学材料:印泥 教学步骤:
出示图片,商店里面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表示? 1.老师这里有一些文具,你能不能将他们分成六类。2.学生讨论进行分类 3.我们来认识一下科学家是怎样给动物进行分类的?
4.人的指纹有三种,看一看你们的右手拇指上的指纹,在纸上按下你的指纹印,然后在小组中分一分类。
5.做一个小游戏:
你能找出这类海洋生物的特征吗?说说看他们有什么样的共同点? 在下面的几个海洋生物中,指出哪一个是他们家族的成员? 在活动记录纸上画一个这样的生物。
6.如果老师给大家提供鱼、斑马、猫、鸟、龟、人,这几种动物你能为他们分类吗?之后还可以再分吗?
能识别文具的类别特征,按限定的要求分类。能够识别出三种指纹的类型,并能正确地与文字配对。独立寻找特征,画出一个符合特征的海洋生物。理解教材文字表述的不同动物具有的相同特征。根据教材的图示,能连续地发现分类的特征。1.学生汇报说说是怎样分的,并说出这样分的理由
2.生活中有很多分类的事例,想一想还有哪些?我们为什么要给实物分类,这样分类有什么好处?
3.让小组中的同学分开站,分为一类的同学说明他们的指纹怎么样? 4.请你选择8种水果然后用多积两分法为他们分类。模仿教材的图示,能用多积两分法给自己选择的果实分类。
第二篇:《2. 分类》教案1
《2.分类》教案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寻找合适的标准给事物分类; 能够运用分类的方法整理信息或者事物。
2、知识与技能:
了解分类就是把具有相同或者相似特征的事物组织在一起; 知道分类是整理各种信息与事物的常用方法; 了解几种常见的分类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分类活动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认识到分类的标准是灵活、多样的,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意识到科学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着的。
教学重点
重点:学会分类的方法。
教学准备
文具、字典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尝试分类,了解方法
1.布置任务: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物品,各个小组桌子上的托盘里有一堆文具用品,现在请你们当一次文具柜营业员,大家一起努力把托盘内的文具分成六类,每类3样。一边分,一边思考:你们为什么要这么分?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2.小组活动:尝试分类。
3.汇报交流分类情况,并说出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引导学生评议分类情况。4.小结:分类就是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性的事物组合在一起。5.把分类的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
二、联系事例,了解意义
1.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经常要用到分类的方法来整理物品或者一些信息、资料等。
2.讲述:人们为什么要对事物进行分类呢?分析教材上提供的具体事例中分类的意义。(1)通过给食物分类,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一个人健康生活所需要的各种营养成分的种类与数量,能够帮助我们讲究食物营养的搭配。
(2)字典通过按照第一个字母、笔画或者其他规律给汉字、词语等内容的分类,可以把具有相同特征的字、词等归结到一类,方便人们查找,能够迅捷地查阅字典等。
3.设疑:你还能联系我们前面科学课上的学习活动或者生活经历举出一些事例吗? 4.学生交流,共同丰富认识。
5.小结、过渡:分类活动不仅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还广泛地存在于科学研究中。
三、阅读资料,感知方法
1.谈话:科学家们常常用分类的方法把许多信息或者事物有序地组织起来。2.呈现动物群体形象图片,提问:你们会给这些动物分类吗?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3.阅读资料:科学家是如何给生物分类的? 4.学生交流阅读收获。
(1)科学家们给动物分类的方法是逐渐发展、变化的;
(2)原来分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人们寻求更加合理的分类方法;(3)“双名法”是最常用的给生物分类的方法;
5.思考、讨论:通过分类活动,你了解了东北虎具有哪些明显而重要的共有特征和特有特征?
6.小结:分类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更多地了解他们所研究的对象。对事物分门别类以后,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就变得清晰易懂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提问:通过分类活动,你寻找到了自己个人区别于其他同学的哪些特征? 2.学生交流汇报。
二、了解分类的方法(第一种:找相同点分类)
1.谈话:分类的方法有许多种。今天我们具体了解两种分类方法。第一种分类方法是最直接——找相同点分类,即把具有相同特征的物体归为一类。
2.激趣:科学家说人的指纹不外乎三种,你信吗?认识弓形、箕形、斗形指纹。3.实践活动:按指印,观察指纹。
方法:把大拇指擦洗干净,稳稳地、实实在在地按压在印泥板上,再稳稳地、实实在在地按压在记录纸上,观察指纹的特征。
4.小组内分类,再全班交流。5.小结:全班同学的指纹分类情况。
6.游戏活动:你能找出这类海洋生物的特征吗? 7.学生交流汇报。
(1)辨别哪些是它们的家族成员;(2)概括这类海洋生物的特征;
(3)在活动记录上画一个这样的海洋生物。(第二种:多极两分法)1.了解什么叫做“多极两分法”。
2.看图,明确“多极两分法”的具体分类方法。
说明:采用“多极两分法”时,一些物体因为具有某些相似性而被分到一起,即同属图表上方的一个大组群,但他们也可能因为彼此的不同特点而在图表下方的小组群中被分到不同的组。这种分法使物体总是从具有大致相同特点的大组群逐渐过渡到具有细微相似性的越来越小的组群。
3.师生互动:播放课件,找出分类依据。
(1)开始,可以把能下蛋的生物归为一类,不下蛋的生物分为一类;(2)把下蛋的生物再分为但羽毛的和不带羽毛的;(3)把不下蛋的生物分为四条腿的和两条腿的;(4)把没有羽毛的生物分为长腿的和不长腿的;(5)把四条腿的生物分为食鱼的和不食鱼的。4.填写分类依据。5.寻找某一生物的特征。
找出任何一样生物,然后沿着图表向上看,就会发现这一生物的特征。例如猫:它食鱼、有四条腿、不下蛋。
6.小结: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和科学研究中经常使用分类方法,但分类本身并不是目的。分类是为了组织信息,以便有效地研究新的有机体、物体和物质,寻找新的科学发现。使用分类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新事物。
第三篇:《2. 照镜子》教案2
《2.照镜子》教案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能够用图画、语言对镜子成像的原理做出合理的解释;尝试制作潜望镜、万花简;能够用图画、语言对潜望镜的工作原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2、科学知识:
知道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光学世界的无限奥妙;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潜望镜;万花筒;有关凸透镜和凹透镜应用的图片。
学生准备:两片同样大小的长方形平面镜;三块同样大小的长方形平面镜;两张硬纸板;一些彩色碎纸屑;一把光亮的不锈钢勺子。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比“有心”
1、谈话: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请你们猜一个谜语:“脸上亮光光,或坐或站立,人们跑过来,请它照个像。”
2、学生说出谜底:镜子。
3、提问:镜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少不了的伙伴,关于它,你了解哪些?
二、师生共同游戏,了解镜子的作用
1、谈话:我们一起再来玩照镜子的游戏,好吗?
2、游戏一:(玩一面镜子)照镜子。
3、提问:通过照镜子,你在镜子中还看到了什么?仔细看一看,比一比,谁的发现多?
4、游戏二:(玩两面镜子)改变两面镜子的角度,观察镜中物体的变化。
5、谈话:说说有什么新发现。
6、游戏三:(玩多面镜子)日光接力打靶游戏。
选几组学生上去,一位学生站在阳光下,另一位站在阴影里,让学生想办法怎样使阴影里的同学也有阳光射到桌肚里,比一比哪一组最快想出办法,最后全班分组玩这个游戏。
三、动手制作万花筒和潜望镜
1、教师出示万花筒和潜望镜,让学生观察后,问学生想不想制作。
2、教师介绍制作万花筒和潜望镜的方法和步骤。
3、学生选择一种最想做的进行制作,并玩一玩。
四、用镜子玩“闪闪红星”和“亮眼睛”这两个小游戏 讲解游戏规则:
1、“闪闪红星”是看着镜子让笔在两个五角星缝隙里走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先涂完。
2、“亮眼睛”是比一比看谁能从镜子里最先看到正确印刷的文字,并读出来。
五、活动拓展
1、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见没见过表面不平的镜子呢?
2、如果我们用这样的镜子来照一照,会是什么样的呢?
3、做一个可以照到后脑勺的玩具。
六、成果形式
1、“闪闪红星”和“亮眼睛”记录表格。
2、制作出万花筒和望远镜,并做出创造性功能,创新型设计。
第四篇:《2. 观察水》教案2
《2.观察水》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2、能力目标: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通用语言、文字、图画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科学方法认识水的各种性质。
难点:选择用具,把水运到1米或更远处的空桶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出示装有水的瓶子(不透明)晃动几下,让学生猜猜瓶里装的是什么东西。
2、教师引导学生说明猜测的根据。
3、提出问题:如果四个烧杯分别装有牛奶、白醋、糖水和水,你用什么办法找到水?
4、教师小结:认识物体常用的科学方法是:先用眼睛看,再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用手摸等。不了解的物体,千万不能随便闻和尝,以免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
二、观察水、描述水:
1、观察实验:仔细观察桌上这杯水是什么样的,把你们的观察方法和结果填在“记录表”中。
2、学生组内观察并记录。
3、教师组织学生汇报。
4、学生汇报,强调看哪一组选用的方法最多,对水的描述最详细。
5、师生小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
三、认识液体的特性:
1、观察实验:用一个有洞的塑料口袋装水,水从破口处流出。
2、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水在流动)
3、实验:让塑料袋里的水流进容器中,再把容器中的水逐次倒入其他形状的容器中。
4、提问:水可以变成哪些形状?水有固定的形状吗?
5、讲解:水会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像具有水这样特点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液体。水就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四、拓展延伸:
1、教师布置比赛任务:请各小组合作,选择适当用具,在不搬动桶的情况下,将一只桶里的水运到1米外的空桶里。
2、学生分组讨论,并领取比赛用具。
3、学生运水。
4、学生汇报交流。
5、老师总结。
第五篇:《2. 太阳系大家族》教案2
《2. 太阳系大家族》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太阳系的构成,八大行星的一些特征及其运动规律。
2、通过对太阳系的认识,使学生体会到宇宙中的天体是相互联系的、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对资料的阅读、研究能力。
4、通过模拟实验了解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了解四季成因。
2、探究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三球仪、地球仪、手电筒、温度计两支,信封若干,实验记录纸,制作太阳、地球标签,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秒表、1、5米长的细绳、橡皮塞、砝码,每组各一个。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太阳是一个发光、发热的星体,体积、质量都相当大;我们又知道地球带着它的卫星──月球围绕着太阳不停地转动。除地球外,还有哪些星体也围绕着太阳在转动呢?这是我们本课要研究的问题。
二、了解构成太阳系的星体
1、出示太阳系挂图或投影片。
①提问:你们了解了太阳系的那些知识?
小结:像太阳这样自己能发光发热的天体叫“恒星”。像地球这样自己不发光的天体叫做“行星”。自己不发光,围绕行星运行转动的天体叫卫星。行星和卫星自身都不能发光,我们之所以能见到它们,是它们反射了太阳的光。
2、地球公转一圈时间为一年,自转一圈时间为一天。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白天和黑夜,由于地球的公转形成了一年四季。月球饶地球运行一周时间为27.3天,约等于一个月。
②围绕太阳旋转的有哪些星体?
太阳系里有太阳、八大行星、小行星、卫星、流星、彗星等。
小结: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运行的行星及其卫星、彗星、流星体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做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很大的天体家族。
三、了解围绕太阳转动的八大行星的名称
太阳系里有八大行星,按距离太阳的近远顺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四、了解九大行星运动的特点
九大行星环绕太阳旋转有下列一些特点:
1、九大行星都是按逆时针方向环绕太阳公转的;
2、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
3、公转的轨道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
4、它们围绕太阳不停地转动而没有飞离太阳,是因为太阳的巨大引力作用。
五、总结拓展
1、谈谈学习收获。
2、课外拓展:查阅有关太阳的资料,概括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