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原理授课教案

时间:2019-05-12 18:59: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政治学原理授课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政治学原理授课教案》。

第一篇:政治学原理授课教案

政治学原理授课教案

目 录

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 第一节 政治

一、政治的含义和本质

二、政治行为的产生和发展

三、政治的作用 第二节 政治学

一、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体系

二、政治学的发展 第三节 我国政治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

一、我国政治学的任务

二、政治学研究方法 第二章 政治关系与政治结构 第一节 政治关系

一、政治关系的含义

二、政治关系的特征

三、政治关系与政治权力

四、行为主义的政治系统论 第二节 政治结构

一、政治结构的含义

二、政治结构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现代西方政治权力结构

一、基本特征

二、美国政府制定政策的过程

三、美国的政治结构 第四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结构

一、基本特征

二、社会主义国家权力机关的组织形式 第三章 政治制度 第一节 政治制度的含义

一、政治制度的含义和内容

二、政治制度的作用

三、影响政治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 政治制度的历史发展

一、奴隶制政治制度

二、封建制政治制度

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四、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 第三节 两种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

一、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

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 第四章 政治利益分析 第一节 利益集团

一、利益的本质就是人的需要

二、利益集团 第二节 利益的表达方式

一、对抗性的表达

二、非对抗性的表达 第三节 利益综合

一、利益综合的过程

二、利益综合的基本原则 第四节 政治平衡

一、政治平衡的本质是利益平衡

二、政治失衡是利益关系失衡的外在表现

第五章 公共政策 第一节 公共政策的概念

一、公共政策的含义和特征

二、公共政策的特征

第二节 公共政策的制定

一、公共政策的规划

二、公共政策的执行

三、公共政策的评估 第三节 公共政策决策的基本规则

一、西方国家的政策决策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策决策 第四节 公共政策的功能

一、公共政策的对国内的主要功能

二、公共政策的对外功能主要是创造一个有利于自己的国际环境

第六章 政治录用 第一节 政治录用的标准

一、政治录用的含义

二、政治录用的标准 第二节 封建社会的政治录用

一、世袭制

二、官吏选拔制度

三、科举制度 第三节 现代西方的政治录用制度

一、政党体制中的政治录用

二、公务员体制下的政治录用

三、双重录用体系的分析 第四节 中国的干部人事制度

一、我国干部制度的基本内容

二、中国现行干部人事制度的特点 第五节 政治转型中的腐败问题

一、社会性腐败

二、政治性腐败 第七章 意识形态与政治文化

第一节 意识形态

一、意识形态的含义

二、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广泛性

三、意识形态的内容与功能

四、政治舆论

五、政治法律 第二节 政治文化

一、政治文化的内容

二、政治文化的功能

三、政治文化中的理性与非理性因素

四、精英政治文化与大众政治文化

五、个人主义政治文化与集体主义的政治文化 第二节 政治社会化

一、政治社会化的含义与功能

二、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第八章 政治变迁与政治文明 第一节 政治变迁的思考:政治民主

一、关于民主的理论

二、民主的本质

三、政治民主的基础

四、民主的基本类型

五、基层民主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节 政治改良:正常社会的永恒努力

一、政治改革的含义

二、政治改革的条件

三、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的关系 第三节 政治革命:过去的结束,现在的开始?

一、政治革命的含义

二、政治革命的条件

三、政治革命的作用 第四节 革命到革命后政治转变

一、革命后政治的基本含义和任务

二、革命后政治建设的基本条件

三、革命后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 第五节 政治发展与政治现化代:向着更高的政治文明

一、政治发展学说的兴起

二、政治发展的含义

三、政治发展的目标

四、政治发展的动力

五、政治发展的主要模式

六、政治发展与政治参与

七、政治发展与政治现代化

八、政治合法性 附录 政治学研究常用的统计数字和指标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

二、恩格尔系数

三、基尼系数

四、现代化指标体系

五、城镇化水平参考书目

前言

——政治科学应该具备一种什么样的形态呢?

本书本书是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本科生课程建设项目的一个部分,体现出我们的特色的内容主要在第五、九两章。当然,这两章也可能是最不成熟的,希望读者诸君多多指正。本书的参考蓝本有几种,以杨光斌的《政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为主;政治录用、利益分析和公共政策部分,参照了房宁的《政治学分析教程》(首都师大出版社,1997);中国政治和制度部分,参照了石永义等的《现代政治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其他参考文献在行文和“参考文献”中都已做了交待。

说起来,政治学成熟的很早,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已经就具备科学的基本形态了,但是它现在反而越来越不像“科学”了,以至于很难找到一本能够称为“科学”或令人满意的政治学原理教科书。我经常想,政治学首先是一种典型的实践智慧,它不能离实践太远,不应该为逻辑的连惯性而丧失或降低其内容的可信性。这正是它与自然科学、哲学或其他社会科学明显的不同之处。因为政治的核心问题就是人和人的利益问题。在由你、我、他组成的各种社会群体中,在利益关系中,逻辑学或数学的演绎法有多大的用武之地呢?所以,我认为,人生来都是怀抱着双重标准的,人们总是想用最低的成本获取最高的收入,买东西的时候想便宜点儿,卖东西的时候想贵一点儿,恪守一以贯之的逻辑岂不是笑话?这不仅是人性使然,也是利益关系的本质特征,不应该受到指责。一些人说,剥夺另一些人的财产权是正义和真理,可是被剥夺的人能认为那是真理吗?其实,即使在哲学的层面上,我也主张把“真理”一词换成“可信度”。这样也许牺牲了形式,却提高了内容的可信性,是值得的。其次,政治学还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政治参与者的目的在于争取利益或社会资源,依靠的是实力和法律,讲究的是有效性和效率,而不会拘泥于任何形式或过去的习惯,有时候甚至会超越法律,会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和手段。在政治领域,任何学科的内容都有可能会派上用场,现代政治家不是已经把电影演员的包装术也拿过来使用了吗?这么说当然不是说现代政治无章可循,事实上恰恰相反。越往现代,政治要遵守的规矩越多,政治学的原理也因此变的越来越复杂。从这个意义上讲,亚里士多德把政治学作为最高的科学,也不是没有道理。现代思想家阿伦特把政治当成最“善”的活动,是属于精神或贵族的。(《20世纪的政治学家》,商务印书馆,2001,P102-103)只要是人们愿意,就都能够贵族,那倒也是人类的一种不错的结局。

还是让我们回到正题儿上来,政治学应该是怎样的一种形态呢?作为一门科学,它总得大体上让人信服,否则就不能叫做科学。显然,像格老秀斯、霍布斯等人使用过的方法,我们今天是不能再用了,但是他们的思路却仍然可以启发我们。毫无疑问,政治学是成立的。这与哲学、辩证逻辑等不同,几乎不存在对它的怀疑问题。但是,纵观中外政治学的教科书,确实很难令人满意。这么说不代表我们孤芳自赏,事实上,我们这本东西更加不堪。心存理想总是无可指责的吧。我心目中的政治学应该包括这样两大部分:其一是它的基本概念。这是任何一门科学都存在的,如果没有自己独特的一些核心概念,作为一门科学就很难成立。政治学完全具备这个条件,所以说政治学无疑是成立的。其二是它的一些基本原理。其中核心性的基本原理应该是它独有的,或者说只适用于政治领域,而外围性的原理可能与其他学科交叉性,比如政治学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管理学、行政学、教育学、新闻传播等学科的交叉。这也正好体现出政治学的综合性特征。这样构成的政治学应该不是像今天这个样子。其实,政治学的结构是什么样的也无关紧要,关键是它的基本概念与原理能不能够令人信服,能不能解释历史和指导实践。相反,一种看似合乎理性的理想式的封闭结构,7 在我看来意义实在不大。应该说,目前的政治学并不缺乏结构,可供研究的材料也多如牛毛,其中不乏成熟和令人信服的东西,但是需要实实在在的时间和老老实实的功夫。话是这么说,我们也自知能力有限,要把它搞成“科学”,还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们的这种努力只是在前面提到的两章中有一些体现,而且做的也不能说很成功。以本人的有限经验,一本教案,在讲过大约三轮的时候,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问题就很明显了,需要做出大的调整和充实。虽然它们也很难让人满意,内容和结构也不算很新颖,还处在不断的调整过程当中,只能勉强说是经过简单“梳妆”过的女人,可以一看了。其他地方则未免过于“天然”,粗陋之处甚多,简直是匆忙中拼凑而成的大杂烩,好在我们的目的在于教学,而非赢利或沽名钓誉。聊以解嘲吧。

照本宣科虽然庸俗,在学术上却很安全。这样说决不是为自己的不足和错误打马虎眼,我们真诚地希望学界朋友和读者诸君对本书,特别是第五、九两章提出批评,我们会虚心地认真地接受。

本书别出心裁地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附录:政治学研究常用的统计数字和指标”。其中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三种主要的“现代化指标体系”、“城镇化水平”等,它们对于研究和学习政治学的意义,作者都略有交待。它们也很好地体现出政治与经济、社会的密切关系。

我们要特别感谢燕山大学教务处对本项目的大力支持。

作者

2002年3月

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

第一节 政 治

一、政治的含义和本质

(一)政治的含义。

“政治”一词在东西方文明史上出现都比较早。中国古代的《尚书》、《周礼》、《论语》等都出现过。不过,中国古籍中“政”和“治”多是分着讲的,“政”指政事,即官事;“治”指社会治理,是管理老百姓的意思。《论语》中论及政治的条目有50多处,可以说是一部比较完整的专门政治学著作。我国一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比如:孔子每到一地,必先问这个地方的政事。(《论语〃学而》10)说明孔子非常关心政治。孔子论政,以德为先。

西方文化的发源地——古代希腊的城邦政治制度比较发达,而它的政治学研究起步早,也比较发达。“政治”一词在柏拉图(427-347B.C.)的《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384-322B.C.)的《政治学》中已经广泛使用。“政治”(politics)一词在古希腊语中是城邦的意思。这是因为古代希腊国家的规模就是一个城市加上周围的郊区。1.古代思想家关于“政治”的规定主要有:(1)“道德论”。在《论语 颜渊》中,当别人向孔子请教政事的时候,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yan)。”即风往哪边吹,草就向哪边倒。

“政治”在西方一直被当成一种“善的事业”,即维护正义、公正的事业。亚里士多德就认为公正是国家的粘合剂,没有公正,国家就没的凝聚力。(2)“君权神授论”。君权神授论以中世纪著名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他认为:“没有权柄不是出于神的”。“国王是上帝的一个仆人”。(《阿奎那政治著作选》,P65)我国汉武帝朝代的董仲书(河北枣强人)也创造了一种“天人合一论”,也叫“天人感应论”,他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外诸说左上》)他还用朝庭和皇帝的行为来解释天象,或用天象来解释人事。

这种奇怪的理论后来没有得到继承,但是它在没有多少知识的百姓中却大有影响。中国当代现代有学者认为,“天人合一论”(即天人感应论)与现代西方保护生态平衡的理论正相符合,而且比西方早很多。应该说明,天人合一论与现代生态理论毫不相干。

2.现代社会关于“政治”的含义有多种说法,其中有代表性有:(1)“国家说”。以美国政政治学家捷特尔为代表。即认为政治主要是国家事务,特别是宪法、法律所规定的一系列的国家或政府制度。捷特尔曾说:“政治学可以简单地定义为国家学”。(《政治学导论》1911)

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观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欧美流行,我国解放前也较流行。(2)“权力说”。其代表人物是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认为政治就是人际关系中的权力现象。

权力就是支配关系,所以凡有支配关系的地方,就有政治存在。拉斯韦尔认为,政治学就是研究影响力和有影响力的人物。(《政治学与精神病理学》,1930)就是研究权力的形成和分享(1950)。(3)“分配说”。代表人物为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认为政治就是为社会作出和执行权威性分配(或有约束力)的行为。这种观点认为,任何社会中的价值物都不能充分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就需要一系列的社会机构和官吏通过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对各种价值物进 9 行权威性的分配。这就是产生了政治现象。

这种观点从二次大战以后开始流行,至今仍是主流观点。(4)“管理论”。这种观点在我国解放前比较有市场,以孙中山为代表。孙中山曾说:“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孙中山选集》692-693,人民社,1981)

曾任北京大学教授的吴恩裕也说过:“政治乃是用公共的强制力对于众人之事的治理。”(《政治学问题研究》1948)

(5)“政策论”。以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为代表,认为政治就是政府或政治家制定政策和选择公务员的过程。

以上各派的说法不同,但是在内容上有着共同点,这就是:(1)政治带有强制的特征。(2)国家和政府制度应该是政治的重要内容。(3)政府或公共权力是政治的核心。因为权力是强制的基础,没有权力也就不存在强制。

这里有一个问题,这就是权力有多种多样,究竟是什么样的权力才是政治行为?如果像“权力说”的持有者所说,凡是有支配现象的地方就有政治现象存在的说法则有问题,如家庭内部也有支配现象,但是说家庭中存在政治关系和政治现象就很难成立。也就是说,权力说在它的起点——国家权力上没有什么问题,而在其下限方面还存在着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说的最大特点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共产党宣言》中说:“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马恩选集》1卷,人民社,1995)这不是政治的定义。恩格斯给国家的规定是:“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是一种“特殊的公共权力”。(《马恩选集》4卷,P166-167)列宁对政治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1.“政治斗争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无产阶级为争取解放而与世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关系。”(《列宁选集》4卷,人民社1995,P308)这句话的前一半(政治斗争就是阶级斗争)是一种具有开创性的定义;它的后一半是出于现实斗争的需要。

2.政治就是民族之间、阶级之间等等的关系。”(《列宁全集》47卷,P522,人民社1990)这是对前一个说法的补充,加进民族关系的内容。

3.“什么是‘政治’?(1)无产阶级先锋队对本阶级群众。(2)无产阶级对农民。(3)无产阶级(和农民)对资产阶级。”(《列宁全集》2卷,P47,人民社1986)比前一个说法更具体,一个阶级内部也存在政治问题。

4.“现在我们主要的政治应当是:从事国家的经济建设,收更多的粮食„„消除饥荒,这就是我们的政治。”(《列宁选集》4,P308-309,人民社1995)这个说法是指一个阶级为夺取和巩固政权所做的努力属于政治范畴,是一种合乎情理的补充。5.“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列宁文稿》2卷,P407,人民社1978)“政治最本质的东西即国家机构。”国家“是全部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这是典型的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的定义,类似于前面讲的“国家说”。6.“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列宁选集》4卷,P381,人民社1995);“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列宁选集》4卷,P189,人民社1995)。这是对“政治”的进一步解释。

综合列宁的论述,以第5个说法最为典型,其他几点都可以看作对政治的内容的具体解释,可以看出政治都是围绕国家或权利而展开的。

毛泽东也对政治做出过自己的说明:“同阶级敌人作斗争,这是过去政治的基本内容,但是,在人民有了自己的政权以后,这个政权同人民的关系就基本上是人民内部关系了,采用的方法不是压服而是说服,这是一种新的政治关系。”(《工作方法六十条》,《建国以来毛 10 泽东文稿》第七册,P53,中央文献社1992)这个说法与列宁的说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政治在不同的环境下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包括以下几点内容:(1)政治是一种阶级关系,具有阶级性。在不同的条件下,政治的内容可以不同。(2)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权力,也就是公共权力的一种特殊形式。因为政治是一种特殊的公共权力,所以它带有公共管理的性质。(3)政治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政治体现着社会的各种经济利益和要求。(4)政治是一门科学。因此,纷繁复杂的政治现象应该是有规律的。

而列宁所说的政治是一种艺术,应该是指政治实践是一种具有高度创造性的活动。科学似乎和艺术不太相关,但是,事实上,在任何一门科学的尖端处都需要高强度的创造性的思维,它究竟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科学的还是艺术的,形象的还是抽象的,逻辑的还是思辨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创造性和有效性,或者说是有效的创造性。

(三)政治的本质。

政治的本质就是争取、维护、调整或分配不同的阶层或集团的利益。政治就是人们为了自身的利益,围绕国家政权或公共权力进行的活动,由此产生的关系。

1.政治的主体是特定的社会集团和个人。这里的集团是指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阶级、阶层、利益集团、政党、民族、地区等。

在国际关系中,国家也是政治关系的主体。而个人则是指公民、官员、政治家等,他们或者以俱人身份,或者以某一集团的政治代表的身份参加政治活动。

英语中的政治家有两个词:politician和statesman,而实际上前者往往是指政客,政治家一般都叫statesman。这一点需要特别注意。

2.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权力。国家作为暴力机器,是一种具有强制性、主权性和权威性的力量。因此,谁掌握了国家权力,谁就会在政治斗争中取得主动地位。3.政治的主要内容是政治主体的活动和相互关系。只有围绕国家政权或公共权力的社会活动才是政治活动,才会构成政治关系。4.政治行为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换句话说,政治行为就是人们利用国家权力追求利益分配和再分配的行为。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恩全集》1卷,P82,人民社1956)

二、政治行为的产生和发展

1.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分工和剩余产品的大量出现,原始公有制的解体,财产的私有制逐渐形成,阶级分化出现,原始的维护和协调氏族共同利益的公共权力也就逐渐地变成了维护私有制秩序的工具,政治行为和政治关系也就随之产生了。2.可以想见,这期间必然曾经出现了相当激烈的暴力冲突,并最终确立了残酷的奴隶制度。可以说奴隶制度完全是依靠纯粹的暴力建立和维护的。但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互动关系,压制与反抗总是时时存在的。面临着奴隶的不断逃亡和反抗,奴隶制的维持其代价也是相当高昂的。

3.随着越来越的奴隶主把土地交给穷人去种,地主坐收地租的剥削形式因为管理成本较低而逐渐被社会接受,农奴制或封建式的剥削关系慢慢地建立起来。与奴隶制相比,对于百姓而言,封建关系的暴力成分显然要少的多。

从历史资料看,农奴制或封建制的建立应该是一种较为缓慢的社会变革,而不是革命的结果。真正的“变法”(如商秧变法)大概是新旧两种制度在国家政权层面的决战,即政治决斗。

4.同样,初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也是非常“自然的”过程。由于新的生产方式带来了大量的物质财富,统治者本身也是受益者。只是新的生产关系发展到相当的程度,政治决斗才真正开始。资本的统治使日常暴力似乎成为一种多余的东西。人们要生存,或者想过 11 得好一些,就不得不为金钱而努力。而如果想改变社会制度,就会引来暴力。

5.社会主义是人类第一次在造反之前明确地有了社会理想,是一种理性的社会实验(欧文的个人实验不成功)。它在欧洲的暴力努力失败后,以和平长入的形式继续被西欧社会党人试验着,而在东方则以暴力和国家政权的形式进行实验。

三、政治的作用

政治属于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决定,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但是,政治是上层建筑的主体部分,它有相对的独立性,政治关系对上层建筑的其他部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它不仅是法律关系的基础和前提,而且对文化、道德等都具有巨大的影响和制约力。

1.虽然上层建筑的性质和构成方式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但是政治斗争的结局对经济基础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我国的改革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经济结构变化产生了巨大的作用。2.国家权力通过不同的经济管理体制,会对经济基础产生促进或阻碍作用。3.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是衡量政治的根本标准。

第二节 政治学

一、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体系

(一)政治学研究的对象。

政治学是研究政治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所谓政治现象,就是指政治活动和政治关系,即政治主体的活动和相互关系。

政治主体间的关系的最显著特点就是它的互动性,即关系双方关系的双向性。

(二)政治学的体系。广义的政治学是指作为一个学科体系的政治学,包括基础理论(即政治哲学)、政治制度、国际政治、行政管理、政治心理学、政治社会学、政治传播等。

狭义的政治学就是指政治学原理,也就是政治学的基础理论。它的研究内容包括六个部分:

1.政治关系。即作为政治主体的集团和个人,它们的相互关系及其内部关系。包括阶级、阶

层、各政治主体的地位与作用等。

2.政治制度与政治组织,其核心是国家政权。包括国家制度(如国体、政体、国家结构等)、行政体制、司法制度、军事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等。3.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政治权力表现为一种自上而下的支配性力量,即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职责范围内的支配能力。而政治权利则是指表现为一种自下而上的力量,它是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利益,与相应的义务不可分割。4.政治行为。即政治主体的各种政治活动。

5.政治发展。即研究政治改革、革命等政治变化的原因、动力、途径等。6.政治文化。包括(1)意识形态(即政治、法律、艺术、宗教、哲学、道德等观念系统);(2)政治社会化(如政治宣传和政治教育等);(3)政治心理(如政治感情、政治态度、政治信念等)。

7.政治变革。包括政治发展的价值目标(如民主、人权、平等与效率等)、规律等。8.政治谋略、政治家、领导艺术等。

二、政治学的发展

(一)西方政治学的发展。

1.公元前4世纪柏拉图的《理想国》是最早讨论政治问题的著作,它论述了理想国家的具体组织形式和各种政治体制的优缺点,认定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要实际得多,他在《政治学》中详细地论述了作为一门科学的政治学的各个方面,因此被认为是政治学的创始人。

以19世纪末为界,人们把西方政治学分为传统和现代两部分。2.传统政治学主要研究政治制度的理想和合理性、政治权力的结构和功能、公民权利等问题。

在方法上,以哲学方法即思辨方法为主,不大关注现实问题。

西方传统的政治学家和重要著作主要有:(1)柏拉图的《理想国》。以哲学思辨和演绎推理的方法论述了他的理想国家理念,认为政治的目的是追求至善和正义;最好的政体是共和国;最好的统治者(国王)是哲学家。

(2)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运用实证和比较的方法研究了古代希腊大多数城邦国家的国家结构,把政治的基础归结为道德。这时,古代希腊文明已经开始衰落了,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可以看作对古希腊政治的总结。

(3)托马斯 阿奎那的《神学大全》。阿奎那是中世纪神学的代表性人物。他把政治的基础归结为上帝,君权神授。

(4)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马基雅维利是近代政治学奠基人,此书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薄册子。

(5)洛克的《政府论》(下篇)。几乎与孟德斯鸠同时,是英国革命的总结性著作。(6)孟德斯鸠的《法的精神》。三权分立理论创始人。本书是近代政治学的经典之一(7)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美国建国者们的经典。

天赋人权论、社会契约论、平等自由民主、分权理论等,是近代政治学的基本内容。其特点是以权利义务关系解释政治。

3.现代政治学产生于19世纪的美国,分为三大流派:以J.W.伯吉斯为代表的“科学主义”流派,产生于20世纪初;以阿瑟 本特、梅里安、拉斯韦尔和阿尔蒙德等为代表的“行为主义”流派,产生于50年代;以戴维、伊斯顿为代表的“后行为主义”流派,产生于70年代。188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设立政治研究院,政治学第一次直接进入高等学府。

现代注重研究政治主体和现实政治问题,如政治制度、国家法律、政治行为、政治决策、政治合法性、政治心理等。

在研究方法上,他们深受现代实证哲学的影响,采取实证、科学主义、行为主义、后行为主义的方法,也就是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移植过来,大量采用模拟分析、个案分析、心理分析、实地调查等经验性方法,使政治学研究更加具有应用性和可操作性。

3.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核心内容是它的国家学说:国家是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 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脱离的力量;国家是阶级压迫的机关;就本质而言,国家是经济上的统治阶级的国家;国家是一个阶级统治其他阶级的暴力工具。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特点是:(1)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它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从人们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利益出发,分析政治现象。(2)以无产阶级革命(夺取政权)为目标。它公开承认自己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强调暴力革命,以暴力推翻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然后开始对经济基础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用毛泽东的话说,就是造反有理。(3)以批判性为最大特色。即对其他一切政治学说持批判的态度。这也是马克

思主义哲学辩证的基本特点。(4)强调实践。即对现实持批判的态度。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恩选集》1,P16-19,人民社1972)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19世纪前期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全面性危机的一个结果。至19世纪末,由于资本主义世界在政治上进行重大改革,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日趋稳定并恢复活力,而国际矛盾逐渐突出,马克思主义面临着新的局面,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生分裂。以列宁为主的一派继续走革命的道路,先后建立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国家,走上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的道路。

而以第二国际的理论家伯恩斯坦、考茨基为代表的另一派放弃暴力革命的理论,主张资本主义的民主和选举制度,和平长入社会主义,它们后来都走上了民族主义或“爱国主义“的道路。这一派被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称为修正主义,这就是直到今天还活跃在欧洲政治舞台上的民主社会党,它们是政坛上的左派,有自己的国际组织,有许多都已经或曾经在自己的国家执政,推行自己的经过修改了的社会主义政策,即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控制,增加社会福利,特别是在北欧国家,民主社会党长期执政,谋求建立“从幼儿园到火葬场”的福利社会。

另外,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改革应该说在经济上也非常成功,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道路;而政治上的改革还在探索中。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代表性著作有:马克思:(1)《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2)马恩:《共产党宣言》(1848);(3)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4)列宁:《国家与革命》;(5)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二)中国政治学的发展。

如果我国正在进行的基层民主改革——包括村民自治和城镇社区民主建设——如果得到认真的执行,有可能会创造出一种新的政治现代化的模式。

1.中国传统的政治学主要以儒家思想为主。前面我们讲过,儒家的政治理论是一种“道德论”。

《论语》中有不少这方面的言论。如《为政》篇中就有:(1)子曰:“为政以德,比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逃避惩罚)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守规矩)。”(3)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即任用正直的人则百姓服,而任用不正直的人则百姓不服。

孔子在《论语 颜渊》一篇中,当别人请教政事的时候做出过以下的回答:(1)“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2)“君君,臣臣,父父,子子。”(3)“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yan)。”即风往哪边吹,草就向哪边倒。

孔子讲“克己复礼”,孟子讲“仁义”,到了宋明理学又开始讲“存天理灭人欲”、“良知良能”、“心外无物”,讲“知行合一”等。总之,离不开伦理道德。

儒家的政治思想就是仁义道德加上严格的等级观念。二千多年一直是这个思路。从管理学的角度讲,就是要创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政治环境,增加社会的凝聚力。

2.法家在传统的政治思想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像商鞅、韩非、李斯等人的思想也是很有影响的。但是,法家思想有重刑罚轻疏导的不足,在思想上缺乏后继者,尤其缺乏像儒家那样的具有创造性的思想家,它的一些思想反而被儒家吸收,以至在实践中陷入相当矛盾的境地。如既有“王子犯法,与民同罪”的少量平等思想,又有“刑不上大夫”等大量的等级制度存在。

3.近代以后,像康有为的《大同书》,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都是著名的政治学著作。1902年,戊戌变法的唯一成果——京师大学堂在全国率先设立了政治法律科。1932年,南京成立了中国政治学会。到1946年,全国有四十多所学校设立了政治学系。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政治学系被全部取消,直到1980年末,中国政治学会再次成立。但是,直到今天,我国的政治学仍然不够发达。

4.我们现在讲以法治国,是在建设法制国家的基础上,又提出以德治国的思想,明显体现了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和我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双重影响。以法治国,这是建设现代国家的根 14 本,是从制度建设方面来讲,是对全社会的,是根本。而以德治国则是从思想教育来讲的,这一点一定要认清。我们的政治学研究的重点还是如何建立法制国家和政治现代化的问题。

第三节 我国政治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

一、我国政治学的任务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轨时期,所有的问题都集中在政治现代化的问题上。因此,政治学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需要。这些问题包括:

1.我国的阶级、阶层和利益集团问题。改革使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必将对我国的政治运行带来新的变化。

比如,有调查表明,目前我国40%的财富掌握在10%的人口手中。这说明改革在经济结构方面引起了非常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肯定会在政治领域反映出来,如税收、政府决策等。

改革同时还在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政治观念等多方面产生影响。这些变化和影响是一个缓慢和长期性的过程。

2.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和决策体制问题。社会和经济的转型对政府职能和决策体制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也应该像社会成员同样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现实。

3.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和基层政府的关系。我国的政府传统上都是高度中央集权的,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不断的权力下放,情况有所改观,但问题仍然不少。

我国政府的工作效率和职能从上到下,呈现出一种不断降低和模糊的状态,改革的积极性也是逐渐降低。比如,各级地方政府的臃肿、低效、腐败、不规范运作等,没有中央政府的强力推动和示范作用简直就难有根本性的好转。这种中央积极,地方消极的状况与政府的理想状态正好相反,说明我国的政治改革和政治现代化的道路依然漫长而艰难。

我国中央政府自我完善和自我调整的欲望和能力历来都比较强,而时时与老百姓打交道的地方特别是基层政府却一直相对冷漠和麻木,这也是广大民众对政府和政府官员长期不满的主要原因。同时,群众对基层政府或基层官员的不满得不到正常渠道的反映,反而常常被看成反抗行为而得不到公正对待。

另外,我国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长期缺乏法律上的规范,下级政府完全要看上级政府,特别是上级领导的脸色行事,形成被动、人亡政息等诸多弊端。甚至那些积极主动的下级政府专门钻上级政策的空子,美其名曰“走钢丝”、“打擦边球”。

这一方面说明上级政府控制过多过死;另一方面我们的基层政府的合法性问题一直没有得到的解决。

如何提高基层政府的整体素质和效率、增强民众对基层官员的制约监督力度、加快基层民主的正规化和现代化建设应该是我国政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政治学研究的突破点可能就在这里。

4.在一党执政条件的政党关系。主要问题是长期的党政不分,政企业不分,监督不力,党的组织权力过于集中,缺乏对执政党的有效监督等。

这些问题由来已久,因此解决的难度较大。建议大家不把关注重点放在这个层次上,而是主要研究基层政府或基层民主建设问题。因为问题的直观性较强,问题也较为突出,研究的难度也相对小一些。

5.民间表达与社会舆论问题。我国的民意表达渠道存在严重问题,经常使小问题变大,大问题变坏。民意表达问题与基层政府和基层民主问题密切相关,可以充分研究。社会舆论问题事关重大,主要是国家政策和可行性问题。6.政治文化的革新问题。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的政治文化存在的落后和消极的东西太多,现代政治文化极不发达,与政治现代化建设相差甚远。

如:(1)老百姓日常的政治心理消极,却又不时地表现出政治的狂热情绪,这对政治稳定是一种隐患。(2)政治权利义务观念淡薄。这是因为我国政治学长期不发达所造成的。(3)重人治,注重个人品质的完善,而轻法制,缺乏制度文化。这也是传统文化的恶果。(4)义利、荣辱观念混乱。这是事实,但是很奇怪。因为传统文化几千年不断地讲仁义道德,个人修养文化也极发达,最后反弄了一个义利荣辱也分不清。这可能与封建意识、等级观念等有关。

7.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政治发展问题就是政治的现代化问题。如何在发展中保持稳定一直是转型国家努力解决的问题,但难度较大,有计划地从基层民主建设做起可能是一条路径。但是,这个问题必须认真地做,做扎实,否则等于白做。

8.廉政问题。腐败是社会转型期的普遍现象,问题的根本解决途径还是要从体制下手,也就是政治现代化的问题。

9.中国特色的民主建设问题。就是如何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的政治现代化的道路。这条道路能否走得通,最根本的一点是使它适合不断发展的生产力和经济基础。

10.政治谋略问题。这个问题主要是政治家和政治智囊所关心的问题,否则就成为一个纯粹的学术问题。

二、政治学研究方法

(一)政治学研究的立场和基本原则。即政治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基本观念。比如,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就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出发点的。

(二)传统政治学研究的方法。1.历史研究法。即通过编年史的研究分析政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占有历史资料的充分。

2.规范研究法。即以某种价值观念为出发点和评价标准研究各种政治现象。

3.法律研究法。就是通过对法律(包括成文法和不成文法)的研究来探讨国家性质及其政治活

动等。

4.制度研究法。即通过对政治制度比较分析,研究不同政府机构、国家制度、政体形式的作用

和规律等。

(三)现代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现代政治越来越纷繁复杂,对政治学研究方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它的研究方法也越来越发达。

现代西方政治学研究占统治地位的是行为主义政治学,即“政治科学”。因此,现代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指行为主义政治学(即)的研究方法。

行为主义政治学是在反对传统政治学的研究方法,而是注重经验方法。它认为,科学的功能是解释世界而不是改造世界。这一点与马克主义正相反。它的主要方法有:(1)心理学研究法。其理论来源主要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心理学方法主要 是研究政治态度、政治情感、政治动机和性格分析等。(2)经济分析法。主要是使用现代经济学中的合理选择理论分析个人和公众政治行为合理选择、政府制定政策过程中政治家、官员和公众之间的相互影响等。它认为,政治活动与商品经济的交换活动在作用原理上是一致的,即,遵循平等基础上的自由交换原则。经济分析法主要用于分析具体政治现象,一般不用于宏观政治分析。(3)社会学分析法。主要用于分析政治精英、政治团体、政治角色、政治文化等。把政治团体看作政治活动的主要基础,把对具有不同行为模式的政治角色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当作政治分析主要任务。(4)系统分析法。它把控制论、系统论的一般原理用于政治研究,着 16 重于对政治现象、政治行为的整体和宏观分析。它“统一理论”认为,政治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由一系列与决策有关的政治互动行为构成,是一个行为系统。(5)结构-功能分析法。它试图通过对政治系统的功能和结构的分析揭示政治系统运行的规律。

(四)传统政治学与现代政治学的方法论差别。

政治学的研究历史悠久,现代政治学通常是指狭义的政治科学,它则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于西方的政治学,它借用实证的方法,以经验材料为基础研究政治发展的规律。

1.传统政治学研究是规范研究方式,也就是以一定的价值标准研究政治现象,主要是定性分析,注重政治制度研究。比如,马克思认为政治学主要是研究政治制度。而现代政治学研究方式则是经验性的,重视定量研究和实证研究。注重研究可见的政治行为。

2.传统政治学将自己视为行动哲学,其目的是批判和 改造社会。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卢梭、马克思等人无不试图寻找一个理想的政治制度。而现代政治学的基本出发点是非理性主义的,目的是把政治学变成一门具体的“科学”,反对在政治分析中加入道德判断。

如英国科学哲学家、政治学家卡尔•波普就认为任何试图总体上改造社会的计划与理论都是乌托邦式的空想,人类根本就不可能拥有改造社会的技术手段。他认为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就是试图从总体上改造社会的理性设计。

3.传统政治学的研究方式是历史主义的,其理论和分析都以历史为根据。而现代政治学的论证方式则是实证主义的,认为政治知识只能是知觉和经验的,用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实不能证明任何问题。因此它在方法上抛弃演绎法,只采用调查统计的归纳法。

4.传统政治学研究方法以静态为主,其重点是典型的、重大的历史事件,如革命、改革等,试图从中找出历史变迁的奥秘。而现代政治学研究则以动态为主,认为只有在观察数据和经验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叫做理论。

5.传统政治学注重对文本资料的研究,如法律制度、文献典籍等。而现代政治学则更相信直接的感觉和观察,认为文本上 历史与实际相差很多,甚至完全是两回事。例如,他们认为法律的规定与法律的实施完全不同。

(五)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规范研究和经验研究两种。也就是说,传统的研究方法更多是规范性的,比如在对西方现代政治现象进行研究的时候,首先明确它们的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性质,也就是它的腐朽性本质。这就是首先给它定性。这种方法主要运用于宏观研究。

而现在较为缺乏的、也是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应该是经验性研究,也就是用经验数据来分析、验证一般的理论和原则。大家可能注意到,先定性,后用经验数据进行验证。在方法论上是不是有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需要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因为定性与定量都不是一劳永逸地完成的。

具体说来,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研究文法主要有四种:

1.历史分析法。也就是要把政治现象纳入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下进行考察。列宁曾说过:“考察每一个问题都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过了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这一事物现在是怎样的”。(《列宁全集》37卷,P61,人民社1986)

2.经济分析法。就是从经济角度分析政治现象。因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政治的判断标准最终要看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作用如何。

3.阶级分析法。古典经济学家魁奈在分析农业产品时,最先把社会成员分为生产者阶级、土地所有者阶级和非生产者阶级。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根据基本收入形式,提出了地主、资本家和工人是构成文明社会的三大基本阶级。法国历史学家梯叶里曾说明了物质因 17 素和阶级斗争在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建立的过程中的作用。法国历史学家基佐从土地关系上研究了阶级形成的原因,并认为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历史看作阶级斗争的历史。法国历史和政治学家米涅认为,阶级斗争贯穿于中世纪以来全部法国历史过程中。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分析法就是利益分析法,因为阶级差别就是利益的不同。利益的不同会导致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评价标准的不同,这就是真理阶级性的实质所在。

4.调查研究。调查研究主要有普查、抽查、典型调查、个案分析、文献资料分析等。应该指出的是,研究方法没有属于谁的问题,只要是有效、好用,什么方法都可以使用。

第二章 政治关系与政治结构

第一节 政治关系

一、政治关系的含义

政治关系是指政治主体之间围绕国家政治权力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总称。它包含以下三种含义:(1)政治关系是政治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政治主体包括个人和社会群体。个人指公民、政治官员、政治家等;而社会群体主要有阶级、政党、利益集团、民族、国家和国际组织等。与一切社会关系一样,政治关系也是一种互动的关系。(2)政治关系是围绕着国家权力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围绕国家权力”是政治关系的根本标志。离开国家权力就谈不上政治,离开国家权力所形成的关系也不是政治关系。(3)政治关系的根本目的是追求自己的利益。人们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而进行政治活动,从而特定的政治关系。这里的利益主要是指个人或他们所代表的社会群体的经济利益,也包括一切其他的衍生利益。政治关系的实质是利益。经济利益是政治关系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关系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政治关系的界限在哪里?也就是说到哪个地方为止,其他的社会关系就不属于政治关系了?这个问题没有明确的答案。我认为应该这样说,不以夺取政权为目的、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的活动所构成的关系不属于政治关系的范围。如家庭关系、邻里关系、工作关系、自然人或法人的日常活动所构成的关系。而任何试图超越法律或凌驾于法律之上的行为所产生的社会关系都应该看作是政治关系。如法律程序之外的争取政权或改变政府重大利益分配的行为(暴动、游行示威、暴力对抗执法、组织黑社会)、以暴力改变利益分配(抢劫财物)和伤害他人身体和人格的行为等。另外,政治关系与非政治关系也可能会发生变化。这个规定也不全面,大家可以根据政治的定义充分讨论这个问题。

二、政治关系的特征

(一)历史性。政治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阶段性现象,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因为政治关系是围绕国家权力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当然,究竟政治关系从什么时候产生,也就是国家从何时产生,还不是很确定。谈论国家或政治关系的消亡似乎也没有多少现实意义。

(二)客观性。

政治关系由上层建筑决定的根本特性说明,政治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社会存在,而不是人们的主观意志决定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也就是说,人们有关政治问题的意识和观点是由人们

所处的政治关系所决定的。

政治关系的客观性有三点含义:(1)政治权力可以带来可见或不可见的价值和利益。(2)政治关系的成立是由于人们追求特殊利益造成的。(3)人们的社会经济地位决定着他们之间的政治关系。

(三)复杂性。

政治关系的复杂性是由政治主体的多元性和利益的多元性决定的。(1)政治主体既包括个人,又包括群体。作为政治主体的个人在社会中所承担的角色不仅多种多样,而且互有交叉。比如一个人可能同时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这些社会角色的规范可能又很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而政治群体由于是次生关系,所以就更加复杂。(2)政治主体的复杂性也决定了它们的利益的复杂性。同一政治主体的利益尚且不一致,不同政治群体的利益关系就更加复杂。(3)政治关系的复杂性还表现为人们的利益和政治关系的变动性。

(四)变动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主体的变化、外部条件的变化,都会引起政治关系的变化。政治关系的变动性要求政治主体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政策和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着形势。比如,美国政治学家埃 科班就曾经用硬币来说明政治思想的特殊性,“硬币即使磨成光板,它仍然是有效的货币”,而“如果要使政治思想保持其价值,就得定期加以重铸”。这充分说明了政治关系的复杂性和多变的特点。

三、政治关系与政治权力

(一)政治主体。

政治角色是指与政治参与者特定的政治地位相适应的规范化行为模式。这些规范化的行为模式有法律规定的、也有约定俗成并为社会广泛认可的。正因为存在着这种正式或非正式的认可,政治主体或社会都对特定的政治角色抱有某种“角色期望”。这种“角色期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政治主体的行为。

(二)政治关系的类型。

1.平等型的政治关系。指政治角色具有的形式上或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2.等级型的政治关系。指政治关系中的一方占据着主动和支配地位。如政治机构中的上下级关系。

3.二元型的政治关系。指政治角色所处的地位经常或定期发生转换,如任期制中的政治官员。

(三)政治权力。

政治权力是对社会利益分配具有强制性影响的社会权力。1. 权力:即不顾他人的意志而强迫他人行为的能力(power)。

它与服从有关。

2.权威(authority;author,创造者;authorize,授权):指能够使人们自愿地服从的能力。导致人们自愿服从的因素中,权力的合法性是很重的因素,人们倾向于自愿地服从“事实合法”(不仅仅是形式的合法)的权力。权威的特点在于,它既不是武力压服,也不是纯粹的理性说服。

它与人们对权威的信任或信服有关。不同的事物(信条、主义、观点、遗嘱、书籍等)或人(立法者或创制者、法官或官员、父母、教师、专家、知识分子、牧师、预言家等)所享有的权威是不同的。

比如说某个观点,人们承认它,并不是因为出于自己的理性判断(人们并不要求说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或理由),而只是考虑到这个观点出自某个人。这就意味着,这个观点或这个人是权威性的。

权威本身会表现为人们信服和行动的理由。(《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P44-46)3.权利(rights):有三种含义:(1)制度或法律赋予个人的商品或机遇。边沁认为,“权利”一词的含义仅仅是指这种含义,理由是:对权利的需求本身不是一种权利。(2)在制度安排下,人们应该具有并得到尊重和维护的合理要求。(3)表现某些要求的正当理由,往往是一些最基本的道德原则,这些基本原则会为我们的重要价值(如平等、自主等)提供支持。

如:“法律权利”是在第一种意义上使用的。“道德权利”或“天赋权利”是在后两种意义上使用的。“人权”则包含着三种含义。(《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P661)

四、行为主义的政治系统论

(一)政治系统的概念。

现代西方政治学的主要流派——行为主义借用现代生物学的系统理论中的“系统”的概念来描述政治关系,这就产生了“政治系统”的概念,对现代政治学研究具有很大的影响。

生物学中的生物有机体概念认为,一个系统主要有三个功能:(1)结构功能。指生物体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具有促进生命持续的功能,而且各器官相互依赖和影响。(2)行为功能。指生物有机体在受到外界刺激时,处于生存的需要会做出一定的反应。(3)进化功能。指生物体具有自然成长和适应环境的功能。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戴维 伊斯顿首先将系统概念引入政治学,他认为政治系统是“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有关的互动行为”,它的功能是“在国内和国际环境中,有意识地制定和追求集体目标的工具”。根据这种规定,政治系统显然是一种特定的政治主体,类似于国家或享有一定主权的地区政治主体。

(二)政治系统与社会的关系。

政治系统是开放的,它的界限是无形的。这就决定了政治系统与社会存在着不断的交流过程。这个交流过程包括输入和输出两个方面:

1、社会对政治系统的输入。包括社会对政治系统的要求和支持两个内容。(1)社会对政治系统的要求有五种:一是对物质产品和服务的要求;二是对行为管制的要求,指以法律形式保障公共安全及规范经济行为、婚姻、卫生、环保等;三是有关社会资源分配方面的要求,如税收、财政等方面的要求;四是传递信息的要求,指社会公众对政治决策过程信息的了解需求,即要求增加政治的透明度;五是公众参与政治过程和获得更多政治权利的要求。(2)社会对政治系统的支持与反抗都是政治系统运行的动力。社会对政治系统的支持有两种:一是政治资源性支持。即政治主体积极响应、声援政治系统发出的动员。二是政治服从性支持。即政治主体遵守政治系统制定的政策方针等。

2、政治系统对社会的输出。这种输出是政治系统对来自社会的输入所做出的反应活动。它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社会资源的获取,如政治系统对税收、战利品、贡品和个人服务等方面的要求;二是行为管制;三是分配社会资源,包括产品、服务、荣誉、地位、机会等;四是精神性输出品,包括为公众确立价值观念、政治信念、政治象征及阐释各种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

行为主义政治学的政治系统理论有相当的合理性。

第二节 政治结构

一、政治结构的含义

(一)政治结构就是政治主体(也叫政治角色)之间相互关系的固定的组合模式。

(二)政治结构的具体形式包括国家的宪政结构及政府、司法、政党、阶级利益集团等政治主体的结构。

(三)政治结构表现为政治主体在政治活动中的法律地位及权力义务关系。

(四)政治结构的形成具有自发性的成份,也有自觉性的成份。

1.在长期政治实践中稳定发挥作用并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的政治关系和政治秩序体现了政治结构的自发性。它往往体现着政治文明中的传统智慧。2.政治主体主动地干预政治系统的运行,自觉地按照自己的需要改造旧的政治结构的过程则充分体现了自觉性的一面。现代政治的发展越来越多地体现了政治结构的自觉性。

二、政治结构的基本特征

(一)政治关系或政治系统的相对稳定性。也就是政治制度的相对稳定性。它是由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性决定的。

(二)政治活动的有序性。指各种政治主体及其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规范性。各种政治主体政治角色的活动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表现出政治活动特有的规律性。如政治活动的一些特定程序、主动与被动、强制与服从、分权与制衡等,都体现出政治活动的有序性。

第三节 现代西方政治权力结构

一、基本特征

(一)以“三权分立”为基础。

即立法、司法和行政三种政治权力由不同的专门机构分别行使,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构成一个完整的政治权力体系。虽然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如三种权力大小的分配等),但基本框架都大体如此。

其中又以美国最为典型。这是因为美国建国较晚,理论准备比较充分,其主要建国者是大都是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忠实信徒。

(二)阶级结构包括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中产阶级)。

按西方的标准,分为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和穷人——真正的无产者。其中资产阶级是高收入阶层;中产阶级占社会的绝大部分,指具有稳定收入和一定个人资产(如房子、汽车、企业的股份等)的人;而穷人则是生活穷贫线以下的人。

(三)社会控制的方式更多地使用法律和经济手段。也就是说社会控制折常规手段已经不是赤裸裸的暴力,变硬控制为软控制。无产阶级也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力,如选举权等。

(四)轮流执政的政党制度。

不同的政党的政策区别越来越模糊。

(五)决策的一元化和政策规划的多元化并存。

西方国家重大政策方针的制定都是政府(包括立法、司法、和行政三大基本权力机构)最后决定的,依据法律规定这也是西方国家政府的权限和职责,但是这些政策的具体制定过程又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突出地表现了权力行使过程的复杂性。

二、美国政府制定政策的过程

美国政府不设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这些机构在中国政府中的编制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也不支付政策形成初期过程中所必需的调查、分析、评估、试行等项费用。

美国政府决策的形式仅表现为政策方案的优选过程,即在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案中进行选择。其前期的大量工作是由非官方的各种民间机构完成的。

具体的过程包括:

1.各种大的利益集团、企业将自己的利益要求交给它们的或它们资助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

这个过程有人叫“播种”,是指它包含着特定的信息又携带着一定的能量。

这些机构也可能受到个人资助或者是独立的经营实体,具体表现为基金会、大学中的研究机构、智囊机构(思想库)、独立的经营性研究机构,如著名的兰德公司等。2.这些机构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具体的政策研究,将利益集团的要求转化成可行性方案,并通过严格的研究和论证,使这些方案逐渐变成可操作性的政策。

3.这些方案通过相应的新闻媒体和各种大众传播工具向社会进行宣传,以争取社会的理解和支持,或者通过利益集团和一些专门性的游说机构给政府决策机构和重要人物施加影响,甚至干脆卖给政府决定机构。

4.政府决策者通过评估和选择,最后在众多的方案中决定最后的施方案,并最终形成官方的法律或政策。

可见,美国政府政策的制定过程复杂,而决策过程相对简单。一般而言,公开性较强,既要体现出利益集团的要求、专家的智慧,又努力寻求社会公众的理解与支持,非常典型地体现出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政治的决策特征。

何看待利益集团的影响问题。(1)毫无疑问,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自己的利益,都希望政府做出对自己有利的决策。利益或拥有大量财富的组织和个人更是如此。(2)任何利益或 22 需要都要求表达和实现自己,个人和利益集团都是如此。社会既然允许利益集团存在,就意味着允许它们表达和实现自己的利益。(3)与个体的社会大众相比,利益集团并且处于强势地位,它们对政府决策的实

际影响要大的多。任何组织(政府机构、政党、企业、行业、单位、社区组织等)总要比个体的人力量要强大的多,尽管它们法律地位是平等的。(4)利益集团有着自己特殊的利益,与社会公众利益不一定一致,甚至会发生矛盾,而且不同的利益集团之间也会发生矛盾,利益集团的要求很有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地危害社会利益、公众的价值观念,甚至会危害法律的公平和法律的实施。比如

说,军火利益集团总是希望打仗、放松对公众拥有武器的管制、多出口武器。(5)要求利益集团不争取自己的利益或主动放弃自己的利益是不现实的。(6)这就对社会管理、政府决策和法制体系提出很高的要求,也就是如何将利益集团的行为有效地控制在法律范围之内。(7)这不仅是发达国家的问题,也是发展中国家政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利益的不断分化同样也是我们国家的现实。有资料显示,我国10%的人口占有着40%的财富。表明我国的社会结构产生了明显的变化。这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必然要产生的现象,其本质是生产力发展所造成的生产关系的变化。这些利益最终肯定要在政治决策上有所表现,否则就说说明政治制度不正常。

在任何一个现代社会,如果决策者群体和它民代表的利益群体发生脱节,都会发生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邓小平曾经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文选》3卷372页),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即代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中国的先进生产力、代表中国的先进文化)。

三、美国的政治结构

像任何社会一样,美国社会也是一种双层的政治结构,即“直接的决策者”群体和它所代表的范围更广的利益群体。

决策层负责最终选择和确定能够反映和实现社会利益主体的利益要求的政策和法律。它不是权力本身,而是权力主体的执行者。但是,它的独立性如何与社会或权力主体的制约能力成反比。

不过,与其他西方国家一样,美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利益集团(或称权势集团)。这些利益集团的利益也许并不一致,但它们对政府的决策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样,美国社会的政治结构事实上已经不是上面所说的双层结构,而是一种三层结构:选民层、利益集团和直接的决策层。

只是选民层距离决策层较远,而且利益不集中,甚至有许多人干脆不关心政治或放弃自己的选举权(认为投不投那一票都无所谓,而事实上也确实是作用不大),而利益集团距决策层较低一些,影响也很明显,这是事实。不承这个事实也就等完全否认作为现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民主。

不管民主的真正含义是什么,众多的公民一人投上一票是否真的那么重要?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政府的决策?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但是至今为止,现代政治的核心内容应该说目前还没有受到强有力的挑战。

(一)美国政治权力的经济基础。

利益集团所拥有的巨大的经济实力是它们的权力基础。即使不参与政治活动,它们在社会中也处于强势地位,个人尽管与它们在法律上处于平等地位,因为可利用的资源有限,如果没有完备的法律系统和公正的司法制度作保证,个人事实上很难与它们抗衡。

美国官方的统计数据表明,美国社会分化和财富也有日益集中的趋势。1968到1994年间,最富有的20%的家庭的收入占全国总收入的比例从40.5%上升到46.9%。1994年,最富有的10%的家庭占有着66.8%的财富。

美国学者托马斯·戴伊通过分析认为,美国工业资产的一半集中于100 家制造业公司,银行资产的一半归50家银行,交通、电讯、公用事业的一半归33家,保险业2/3的资产归18家。以上这些大企业当然大都是股份制,股东人数众多,但它们真正掌握大约4000多名董事和经理人员手中。

政治学发展的真正意义还在于推我国政治发展和政治现代化现代化,不断提高我们的政治文明程度,最终走上民主、文明、富强之路。这也是中国人的一个多世纪的梦想。

(二)“思想库”的政治功能。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中,这些利益集团在政治上并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它们也没有正式的政治组织形态。西方国家政治运作的基础之一是党派政治,不同的党派代表着不同的阶级和阶层的利益,它们通过自己的主张争取广大的选民,通过选举,轮流或者合作执政,执政党派的高层构成实际的决策层。

西方国家的政府一般不承担决策前的具体调研、政策方案的研究、规划和拟定等工作。这些“前决策工作”主要是由所谓“思想库”完成的。

这些五花八门的“思想库”就是一些高度专门化的政策研究、规划和咨询机构。它们汇集了各方面的一流专家,或者接受利益集团的捐助,或者是大学的研究机构,或者是各政党的研究机构,或者是独立经营的研究机构。

这些由专家组织的“思想库”既具有专门的知识,能够及时了解利益集团的要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民众的要求。这些“思想库”根据利益集团的要求,不断地生产出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由专门的“院外活动分子”或叫“游说团体”传递给国会和行政机构,供决策层选择。

美国著名的思想库主要有民主党的布鲁斯金学会、共和党的胡佛研究所,二者有“影子内阁”和“流亡政府”之称。此外,还有“传统基金会”、“兰德公司”等,据说中美国建交的方案就是由兰德公司做出并以高价卖给美国政府的。

这些“思想库”使西方社会中不同的利益主体参与政治的行为规范化,有利于政治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加上政治制度中原来就存在的分权与制衡机制,促进了政治的稳定;同时也避免了各种利益集团不正常的政治参与可能给政府动作所带来的腐败、黑箱操作等各种不规范的弊端。

在这里,各种利益集团的利益要求提供的是价值取向,“思想库”的任务是将它们的要求科学化——即具体化并与社会目标相结合,而政府则从各种方案中选择最佳,是最后的决策者。

这一点与中国完全不同,中国的政策研究、规划、咨询等机构都是政府部门及附属事业单位,是官方机构,专家也大都具有官方或半官方的身份。

第四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结构

一、基本特征

(一)政治关系的非对抗性质。

这是由它的阶级关系决定的。它的生产关系是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1.阶级结构。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城乡个体劳动者、私营业主、敌对势力(包括极少数的盗窃、诈骗、杀人放火、流氓集团等各种破坏现行社会秩序的人)等。其中,我们与敌对势力的关系是敌我矛盾;私营业主与该企业的工人之间是剥削与被剥削关系,但是他们之间不存在政治上是平等的;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政权的基础是工农联盟,其他阶层为参政者。

据《改革》杂志2001年第9期报道,目前我国社会财富的40%掌握在1%的人手中。可见社会分化程度已经比较大。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课题组在职业分类基础上,根据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划分标准所做的调查研究表明,我国目前的社会结构开始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化,现代化社会的阶层结构已经基本形成。十个阶层是:(1)国家和社会管理阶层;(2)经理阶层;(3)私营企业主阶层;(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5)办事人员阶层;(6)个体工商户阶层;(7)商业服务人员阶层;(8)产业工人阶层;(9)农业劳动者阶层;(10)城市无业、失业和半失业阶层。其中第4、7、2、3这四个阶层的人数会进一步扩大,而第9、8阶层的人数则会不断减少,第10个阶层是明显的边缘化阶层。

所有以上这些阶级和阶层由于经济利益不同,其政治地位也不相同。

2.社会主义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国际关系。(1)我国的政党有:共产党和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主同盟、民主建国会、民主促进会、农工民主党、致公党、九三学社和台湾自治同盟八人民主党派。中国共产党和它们的关系是合作关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我们的民族关系是平等、互助、团结、合作、共同繁荣;在少数民族聚集区实行区域自治。

中国处理国际关系时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个人、集体和国家关系。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国家利益优先,整体高于局部,集体高于个人,在此基础上谋求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结合。

(二)巴黎公社的影响。

1.“议政合一”的政权体制。1871年建立的巴黎公社仅存在了72天,但是它的政权组织形式构成了社会主义政权结构的雏形。

它废除了旧的国家机器的主要支柱——常备军、警察、官僚、僧侣和法官,建立了由普选产生的最高权力机构——公社委员会,下设十个委员会——执行、司法、军事、公安、财政、粮食、外交、劳动和贸易、教育、社会福利。这是一种“议政合一”的政权体制,即公社委员会负责“议”,是立法机构,各分委员会负责“行”,是执行机构。公社的其他公职人员、法官、国民自卫军营长都由选举产生。

2.“廉价政府”的原则。公社实行低薪制,公社委员和普通公务人员一律领取相当于熟练工人的工资,最高年薪不得超过6000法郎。

马克思曾说过:“公社不应当是议会式的,而应当是同时兼管行政和立法的工作机关。”(《马恩选集》2卷,P375)列宁也说:“议员必须亲自工作,亲自执行自己通过的法律,亲自检查在实际

工作中执行的结果,亲自对选民负责。”(《列宁选集》3卷,P211)这样看来,马克思显然是主张一种“三权合一”的政权组织。而列宁也主张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合一。

巴黎公社是有创造性的,但是由于存在的时间过于短暂,执行中的优缺点表现的都不够充分,所提供给后人的经验教训不多。后来产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受巴黎公社的影响,基本都采用了“议行合一”的体制。

如何看待“三权合一”体制或“议政合一”体制问题,从根本上说也就是如何看待政治结构(制度)与它所服务的经济结构(制度)的问题。这是政治学研究的方法问题。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凡是能够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都是进步的,凡是适合经济基础的政治关系就是合理的。

我们说政治关系的根本是利益关系。所以,从根本上讲,社会主义的“议政合一”或“三权合一”都是社会利益一致的结果。社会主义建立之初,特别是经过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国家的经济制度变成了单一的公有制,或以公有制为基本的制度,其他经济成份所占比例非常 25 小。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不劳动者不得食。社会利益一致性决策了政治制度或政治结构的单一性。这就是“议政合一”或“三权合一”的现实和理论基础。

目前我国的经济结构已经越来越复杂,早已不是原来的单一制,利益的多元化必然要出现需求的多元化,出现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声音。利益的分化是不是一定要导致政治结构的多元化呢?这正政治学要研究的问题,也是政治改革所面临的具有方向性的问题,也是我国政治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之一。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要建设一个“民主、文明、富强”的国家,这就是政治学研究的现实要求。

(三)“议政合一”体制的基本特征。

所谓“议政合一”制,就是立法权与行政权同属于一个最高权力机关,或行政权从属于立法权,仅是立法机关的执行部门。而在近代西方的分权制衡制中,立法、司法与行政三权互不隶属,相互制约。

1.民意代表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它不与任何机构分权。只在具体职能上有分工。即“有分工,无分权”。社会主义国家各政治主体在利益上的一致性,即利益没有发生分化,这是它的合理性所在。

2.国家的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等均由民意机关产生,同时对民意机关负责并受其监督。民意机关同时也是立法机关,即它是一切权力的享有者,只对人民负责。这种政权体制的突出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民意机关不与行政、审判和检察机关分权。

3.独立的党权。执政党拥有领导国家的宪法权力。执政党代表人民,负责国家的大政方针。它的决策经过民意机关通过,再由行政、司法(审判、检察)等机关执行。实行以法治国,任何党派都要在宪法的范围内活动。

另我,国家军队由执政党实行一元化的统一领导。在我国,国家军委和共产党军委是一体的。这不仅是为了提高效率,主要还是因为两者的工作任务是完全相同的。军队是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的重要保证,实行统一领导是必需的。4.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是在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过程中逐步的,列宁在1905年首次明确提出“我们主张民主集中制”。

抗日战争爆发后,毛泽东在论述抗日联合政府的组织原则时说过:“一方面,我们年要求的政府必须是能够真正代表民意的政府;这个政府一定要有全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人民也一定能够自由地去支持政府和有一切机会去影响政府的政策。这就是民主制的意义。另一方面,行政权力的集中化也是必要的;当人民要求的政策一经通过民意机关而交付于自己选举的政府的时候,即由政府去执行,只要执行时不违背曾经民意通过的方针,其执行必能顺利无阻。这就是集中制的意义。”(《毛泽东选集》2卷,P383)

5.在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上,凡属全国性的事务,由中央决定,地方必须服从中央;凡属地方性的事务,按着中央政府的统一政令,由地方处理;少数民族聚集区实行中央领导下的地方高度自治制度;各省级人大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殊情况,制定和颁布适合于本地方的法律。

二、社会主义国家权力机关的组织形式

(一)国家权力机关。

1.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各级民意代表机关行使国家权力。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不与任何其他机构分权,它的权力不受任何其他机构的限制,是统一的,不可分割。它是无任何限制的全权机构,只对全体负责。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代表由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要体现地区、民族、种族、性别、宗教、教育程度、职业的代表性。

人民代表一般是兼职的,便于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为保证人民代表的广泛性,26 代表人数较多,任期五年,一年一般召开一次全体会议,会期也较短;闭会期间由它的常设机关行使部分职权。

从实践上看,我国人民代表制度的主要不足之处是:一是非专业化的特点限制了人大代表专业技能、角色意识和政治参与能力的提高,限制了他们对各种社会问题和民众意愿的深入了解和研究,导致提案水平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代表性;二是代表的广泛性强,代表人数多。这此问题都是我国政治学研究的现实问题。

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非常广泛,主要有:(1)立法权。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有权制定、修改、废止和补充法律。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大有权修改宪法,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人大常委会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可以在不同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的前提下对该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

(2)决定权。全国人大有权对国家的任何重大事情做出决定。其中主要包括:国民经济计划、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的预算和决算、省级行政区的建制、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和制度、战争与和平、中央国家机关的组织法,以及“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职权”。

全国人大的常委会则有权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计划和预算执行过程中所作的部分方案、缔结条约和外交协定、军人和外交使节等各种衔级制度、国家勋章和荣誉、特赦、全国总动员和局部动员、全国或个别省市自治区的戒严、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宣布战争状态,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予的其他的职权”。全国人大可以行使它认为应当由它行使的一切权力,范围没有限制。

(3)任免权。即组织其他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力。全国人大有权选举、任命和罢免所有其他最高国家机关的组成人员,包括:国家元首、最高行政机关的首脑和组成人员、国家军事领导机关的组成人员、最高司法机关的组成人员等。

具体地说,全国人大有权选举国家主席和副主席、中央(不是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最高从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有权根据国家主席的提名决定国务院总理,根据总理的提名决定国务院的其他组成人员,根据军委主席的提名决定军委的其他组成人员。它同时有权罢免上述人员。它的常委会有权根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提请任免最高人民法院的副院长、审判员、审判委员会委员和军事法院院长;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提请任免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副检察长、检察员、检察委员会委员和军事检察院检察长;任免驻外全权代表;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决定国务院的其他组成人员,根据中央军委主席的提名决定中央军委 其他组成人员。

(4)监督权。即监督其他国家机关的权力。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和常委会有权监督宪法的实施,常委会有权解释宪法和法律。

全国人大有权通过法定的方式和程序,听取由它产生的其他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工作报告,并进行审议和质询,并对它们的工作进行检查、调查、督促和纠正。全国人大有权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执行情况报告、国家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监督国务院、中央(非中共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撤消国务院制定的与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全国人大和常委会在必要时可以组织对特定问题的调查,并根据结果做出决议。

总之,全国人大的权力非常广泛,它不受任何分权或其他权力机构的限制。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它的实际地位和权力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特别是在立法和监督方面,迫切需要提高立法的质量和监督的力度。

(二)国家元首。

我国国家元首制度由1982年宪法恢复。

1.国家元首的作用。维系民族感情和国家的统一,国际交往的需要,实现国家机关之间 27 的分工和协调,使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集中精力制定法律和管理国家。

2.国家元首的地位。国家元首在形式上和礼仪上是最高国家权力的代表和象征,并根据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决定行使职权。

3.国家元首的产生。国家主席、副主席由全国人大选举产生,副主席协助主席工作,受主席的委托可以代行主席的部分职权,在主席缺位时,继任国家主席。

4.国家元首的职责。(1)公布法律、发布命令。根据全国人大和常委会的决定,公布法律,发布特赦令、戒严令、动员令,宣布战争状态。(2)任免权。向全国人大提名国务院总理的人选,根据全国人大及常委会的决定,任免国务院总理及其他组成人员。(3)外交权。对外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受外国使节,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派遣和召回驻外使节,批准和废除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4)荣典权。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

(三)行政机关。

1.行政机关的性质。中国的最高行政机关也就是中央政府,它是最高权力机关的执行机构,由最高权力机关产生,对它负责并接受它的监督。

2.行政机关的领导体制。我国1954年宪法采用集体领导制,即政府决策由政府全体组成人员或常务机关集体讨论通过,日常问题由政府首脑(总理)决定。

1982年宪法规定,政府(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由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组成,其中以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秘书长组成国务院常务会议。总理全面领导国务院的工作,召集和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全体会议,讨论国务院工作的重大问题,由总理做出最后决定。国务院各部委实行部长、主任负责制,各地方政府实行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

3.国务院的职权。(1)行政立法权。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根据全国人大及常委会授权,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暂行规定或条例。(2)提案权。向全国人大及常委会提出议案,包括国务院有关部门草拟的法律草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执行情况的议案、国家预算及执行情况的议案。(3)行政管理权。统一领导全国行政机关的工作,包括各地方行政机关的工作。有权规定中央和省市自治区的国家行政机关职权的具体划分,管理和调整国家公务员的选择和配备,审定各级行政机构的编制,任免、培训、考核和奖惩国家行政人员,改变或撤销各部委和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4)地方行政区域的划分和建置权。确定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区域划分,批准县、市(直辖市除外)、自治州、自治县的建置和区域划分。(5)领导全国的经济建设。这方面的职能正在改革和转变中,改革的方向是统筹规划,制定政策,运用政策和信息引导市场,进行宏观调控,依法对市场进行监管,组织协调,提供服务。(6)社会管理。就是维护公共秩序,保障公民权利。这方面的职权非常广泛,主要是领导和管理:一是教育、科研、文化、卫生、体育、人口控制等社会工作;二是民政、公安、司法行政工作;三是少数民族事务、华侨事务等工作。(7)领导和管理国防和外交。一是领导和管理外交事务,执行国家的外交政策。负责同外国谈判缔结条约和重要协定,向全国人大提出批准或废除条约和外交协定的议案;二是领导和管理国防事务,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8)行使人国人大和常委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四)司法机关。

包括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

1.审判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审理民事、刑事和行政诉讼案件。

我国法院系统实行四级终审制,即基层法院、中级法院、高级法院和最高法院。此外,我国还设有各种专门法院,分别审判各特殊领域的案件,如铁路法院、军事法院、海事法院等。

最高人民法院对全国人大和常委会负责,并监督各级地方法院的审判工作。各地方人民法院向产生它的地方权力机关负责,并接受上级法院的“监督”。也就是接受双重领导。各级法院院长由同级地方人大选举产生和罢免。

2.检察机关——人民检察院。我国设有最高人民检察院、省市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地市自治州人民检察分院、县市和自治县市辖区人民检察院。

我国同样也设有各种专门的检察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全国人大和常委会负责,并领导各级地方检察院和专门检察院的检察工作。

各级地方检察院向产生它的地方权力机关负责,并接受上级检察院的“领导”。也是双重领导。各级地方检察院检察长由同级人大选举产生和罢免,但须报上级检察院检察长提请该级人大常委会批准。

3.司法制度包括审判制度、检察制度、侦查制度,甚至还包括辩护制度、律师制度、公证制度、司法行政管理制度、劳动改造制度等。

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是政府的部门,属于国家行政机关。西方国家在将司法和行政分开之后,又将审判和检察分开,把侦查和起诉分开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创造。

4.我国法院和检察院的主要活动原则是:(1)分工负责,相互配合和制约。侦察权由公安机关行使,检察权由各级检察院行使,审判权由法院行使。其他机构和个人都不能行使这些权力。(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3)司法独立,只服从法律。司法机关的活动必须依法进行;它们与行政机关在法律地位上是同等的,行政机关、其他机构和个人无权干涉司法行为。(4)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没有任何特权;在适用法律上不得歧视任何人、任何民族。(5)保障诉讼参与人依法享有的诉讼权利。尤其是被告人的辩护权和被害人的诉讼权利。(6)审判案件的公开原则。除涉及国家机密、个人隐私和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之外,一律公开审判。这有利于群众监督和保证审判的公正,有利于维护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也有利于对公民进行法制教育。(7)民主集中制原则,即合议制。除第一审的简单的民事案件、轻微的刑事案件和法律另有规定的案件外,都要组成合议庭进行评议。案件的评议采取表决方式,少数服从多数。

各级法院设立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重大、疑难案件的处理。

各级检察院设立检察委员会,在检察长的主持下讨论决定重大案件。

第三章 政治制度

第一节 政治制度的含义

一、政治制度的含义和内容

(一)政治制度的含义。

政治制度的含义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

1.狭义的政治制度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及有关的制度。也就是我们在第二章所讲的政治结构的内容。

2.广义的政治制度统治阶级通过国家政权实现的统治原则和统一方式的总和。包括国家的阶级本质、政权的组织和管理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公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政治学所研究的政治制度是广义的政治制度。

(二)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

1.政权的阶级性质,也就是国体问题。恩格斯说,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国家。因为国家的本质是阶级压迫的工具,所以,每个国家都存在着一个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哪个阶级占据统治地位,就决定着国家或者说政治制度的性质。

2.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的政体形式。每一个国家,不管其阶级性质如何,总要根据一定的原则设立国家政权机构,并规定这些机构之间的权力关系。否则,国家机器就无法运转。

3.国家结构形式。主要是指国家政权中,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形式。

国家的结构形式主要是统治阶级根据现状(即自己的经济和政治利益),结合本国国情(即历史传统)所确定的。

如,有的国家采取单一体制,有的国家采取联邦体制,有的国家就表现的更为复杂。

如我国的大部分地区都实行单体制,也就是中央集权体制,即所有重大事物都是中央说了算,全国统一执行。但是,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则实行民族自治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台湾回归后也将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而且,这种民族自治和特别行政区制度将长期存在。因为邓小平讲过,香港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将保证50年不变,而且50年以后也没有变的必要了。他之所以这么讲,肯定是有他的道理。[为什么?]。

4.国家机构体系。也就是国家的权力结构体系,一般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三大系统。

我们国家的权力结构的下限是城镇的街道办事处和乡村的乡(或公社)镇政府,再往下则属于公民的自治组织,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自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社区自治条例》做出了法律上的明确规定。

5.具体的政治制度。比较重要的有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立法制度、行政制度、司法制度、人事制度等。这些制度都是政治统治和社会控制重要手段。

二、政治制度的作用

(一)从政治制度的使命上看,它起着落实统治阶级政治权力的归属、控制、分配、调节和使用的作用。也就说,政治制度是统治阶级行使政治统治权力的制度和组织保证。

(二)从政治制度的地位上看,它对经济制度、社会制度的正常运转和意识形态的发挥作用,起着保护作用。因为政治制度是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不仅对上层建筑的其他部分起着决定性 的作用,而且对经济基础也起着相当大的反作用。

(三)政治制度发生作用的机制上看,它是整个国家机器进行运转的基本框架和轴心。

(四)从政治制度发生作用的形式上看,政治制度具有合法的强制性,也就是说,它已经用宪法和其他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五)每一种政治制度一经产生,它还有自我维护的作用。

三、影响政治的基本要素

(一)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制度是上层建筑的核心内容,它当然也要由经济基础所决定。

(二)阶级力量的对比。

阶级力量的对比归根到底与经济基础是一回事,但是,在整个经济基础不发生大的变化的前提下,阶级力量的相对变化、同一阶级内部不同利益阶层之间的矛盾与斗争也可能会对政治制度产生影响。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的阶级力量对比状况产生了君主立宪制。而美国建国之初民主派与联邦派的斗争结果产生了联邦共和制。

(三)经济结构。

如古希腊的雅典城邦靠近爱琴海,工商业和海上贸易发达,工商奴隶主阶层势力强大,要求建立民主制。而斯巴达城邦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自然经济为主体,禁止贸易交换,形成封闭式社会经济结构,社会利益结构趋于一致,有建立贵族集权的要求。

(四)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是指各阶级和公民的政治思想、政治心理、政治信仰和政治态度等。如英国人把国王当成国家的象征,使君主立宪制得以长期存在,而崇尚个人奋斗的美国文化则以四年一届的总统成为国家元首。

(五)国际环境。

附:世界贸易组织简介

它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的国际组织,于1995年1月1日正式运转,现有143个(截止2001年11月10日)成员,总部设在日内瓦。前身是1947 年成立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中国自1986年开始申请加入,至2001年11月10日正式加入。

它的宗旨:在提高生活水平和保证充分就为的前提下,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贸易,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实现全球资源的最佳配置;努力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的份额与其经济需要相称;保护和维护环境。

它的目标:建立一个完整的、更具活力的和永久性的多边贸易体制。

其基本原则:(1)非歧视贸易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2)可预见的和不断扩大的市场准入程度。主要是关税。(3)促进公平竞争,致力于建立开放、公平、无扭曲竞争的自由贸易环境和规则。(4)鼓励发展与经济改革。

第二节 政治制度的历史发展

一、奴隶制政治制度

奴隶制是人类最早的政治制度。最早的奴隶制政治制度是公元前40世纪古代埃及的奴隶制。最发达的奴隶制政治制度是公元前8世纪的古代雅典奴隶制和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罗马奴隶制。

奴隶制政治制度的政体有两种形式:一是以雅典的奴隶制民主政体为代表;一是以中国先秦君主专制政体为代表。

(一)雅典的奴隶制民主政体。

1.人口结构。在雅典奴隶制的全盛时代,有公民(成年男子)、自由人、奴隶、被保护民(外来人——商人等)。

2.政治制度。只有成年男性有公民权。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是人民大会,每个公民都可以参加,并享有投票权。全雅典分为100个自治区,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区公民大会,每个自治区由公民选举官吏和法官。每10个自治区构成一个部落,每个部落各选出50名代表参加雅典议事会(又称“五百人会议”)。这个议事会是雅典的最高行政机关,它要服从和执行人民大会的决定。各级执政官和其他官员都由公民选举产生,并接受公民监督,任期一年,除非公民轮流完毕,否则不得重新任职。

实行法制,民主产生法官和陪审员,任期一年,投票判决。

这种政治制度是一种直接的民主制度,这不仅与雅典的工商业发达有关,而且与古代雅典城邦国家的人口较少有关。

(二)中国的奴隶制政治制度。

从公元前21世纪开始建立,经过夏、商、周3个朝代,1300多年,以周代最为发达。以君主为核心,以宗法(血缘关系)制度为基础,按照亲疏远近的关系,从国王、诸侯层层下延,建立起层级制的政权机构,等级明确,世代相传,各级政权都由奴隶主把持。

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独立的政权和军队,经济也自成体系。实际上就是国中之国。官僚制度分为内服官(在国王直接统治区内为王室服务的官吏)和外服官,有与之配套的官吏培养、选拔、任免、等级和退休养老等制度。

二、封建制政治制度

(一)中国的封建制政治制度。

中国封建制一般认为自周代中期(战国时期)开始,延续2000多年。以皇帝为中心,以君权神授、“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为主要理论基础。

官僚体制由中央向全国伸展,官员由皇帝保持绝对控制。建立起一整套的皇位继承制度、宰相制度、科举制度、人事制度、监察制度、军事制度、民族管理制度等。

(二)欧洲中世纪封建政治制度。

公元5世纪至17世纪。以封建君主制为主,以基督教的神权统治为重要的支柱和组成部分。先后出现过、等级(议会)君主制(13-15世纪)和君主专制制度(16-17世纪中期)。1.封建割据君主制(9-13世纪)。以国王和若干大的封建领主为权力核心。大领主只根据契约服从国王,并履行应尽的义务。他们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政治、经济、司法等独立的权力。国王在形式上是一国之主,他的统治权仅限于自己的领地之内。

2.等级(议会)君主制(13-15世纪)。这种政治制度是国王为了对抗大领主而联合中小封建主和城市市民建立起来的。1265年,英国召开有大封建主、中小封建主和市民代表参加的议会,成为英国议会的开端。1302年,法国召开了有高级骑士、世俗贵族、富裕市民代表参加的三级议会,成为国王的咨询机关,也是国王同封建贵族和上层市民的同盟。3.君主专制制度(16-17世纪中期)。国王依靠军队和税收逐步取消封建领主的权力,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国王依靠宰相统治全国,国王派往各地方的代表为地方最高长官。

英国从15世纪都铎王朝开始,原来作为国王咨询机构的枢密院逐渐成为行政和司法中心。法国也从15世纪路易十一世开始,逐渐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在欧洲的整个封建时代,基督教神学统治体系起着极为重要作用。8世纪中叶,在意大利中部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罗马教皇国,并在西欧各国建立了一整套与各国行政体系并列的、中央集权的教会统治体系,享有独立的行政、司法、财政等权力,设有专门的法庭——宗教裁判所。直到14世纪,随着各国中央集权君主制的建立,教会的势力才被逐步削弱。

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它以民主制取代了专制制度,以公民选举方式产生的政府替代君主世袭政府。

自17世纪中期开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一)建立时期(17中叶英国革命至19世纪中叶日本明治维新)。

英国1688年的“光荣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美国1787年通过宪法,以后逐步建立起以三权分立和总统共和制为基础的现代政治制度。美国国会的参议院由100个席位组成,50个州各选举出2名参议员,每二年有1/3的参议员换届,副总统为参议院议长,有投票权;众议院按公民的数量为基础选出,现在共有430个席位。

法国自1789年大革命以后,经历了三次共和制(1792-2804年的第一共和国,1848-1852年的第二共和国,1870 年以后的第三共和国),两次帝制(1804 -1815年的拿破仑帝国,1851-1870年的路易.波拿巴帝国),波旁王朝的两次封建复辟(1814年,1815-1830年),最终建立起民主共和国。

日本经过1868年的明治维新,也建立起君主立宪制近代国家。

(二)巩固完善时期(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1.两党制、多党轮流执政为特征的政党制度最终形成。

2.文官制度形成。以法律形式建立起一整套关于各级文官的考试、录用、考核、奖励、待遇、培训、晋升、调动、解职、退休、分类管理等制度。3.建立完善的法制与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制度。

(三)危机时期(20世纪初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各资本主义国家为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导致了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出现了以苏联为首的第一批社会主义国家。从1922年开始,意大利、德国和日本以“民主”的方式先后建立起法西斯主义军国制度,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出现以东欧和中国为代表的第二批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真正感到了自己的危机——来自社会主义的威胁,主动加强了内部协调,用和平竞争和军事竞争两方面对抗来自社会主义的挑战。

(四)稳定和成熟时期(1945年至今)。

科技革命和生产力迅速发展,国内矛盾缓和。各资本主义国家都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现代民主政治制度,政府的行政权力不断扩大。以美国最为典型。同时,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纷纷独立,并走上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建立和发展了民主政治制度,但是,这些新兴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现代化不是一下子完成的,一般都经历过很长时间的波折,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才大规模地走向政治现代化的道路。

而与此同时,大部分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追求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忽视甚至完全无视政治现代化。一方面追求经济和物质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在政治上却深陷于本国的专制主义传统,导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政治是其核心部分)出现严重失调,最终使最早建立的一大批社会主义政权全面崩溃。

这就是世代给我国政治学提出的重大课题:必须认真对待政治现代化的问题。

四、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

从1871年巴黎公社算起,社会主义制度有130多年的历史。从1917年算起,则有80多年的历史。

我国的政治制度有以下几个方面组成:(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2)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正在推进中的基层民主制度。

第三节 两种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

一、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

(一)“主权在民”原则。

主权是指国家固有的对内高于一切、对外保持独立自主的权力。

主权思想由法国思想家让•布丹(1530-1596)在《国家论六卷》(1576)中提出的。他认为,国家主权有三个特点:(1)至高无上;(2)统一而不可分割;(3)不受时间和任期的限制。

法国哲学家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1762)中提出,主权只能由从民掌握;人民有权制定和修改法律,政府只是主权的执行者,是人民的公仆。

主权在民的思想已经成为现代政治学的基本观念之一,主权在民,或人民当家作主,被认为就是民主的基本含义。

(二)“代议制”原则。

又称代表制。主要是解决政府的组织形式问题,即政体问题。代议制就是由公民选出代表来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即以议会为核心的政治制度。又叫议会民主制。

代议制最早由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J.Locke,1632-1704)于《政府论》(Two Treatises of Government)中提出。他提出的“三权分立”原则是立法权、执行权和外交权。他认为,立法权应由民选代表组织的议会掌握;议会在授权期内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享有其他任何人或机构都不具有的法律效力和强制性。

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C.Montquieus,1689-1755)在《法的精神》(the Spirit of Law)中把“三权分立”的内容确定为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他认为,社会地位过低的人(如没有财产等)不应有选举权。立法机关分为贵族院和众议院,贵族院实行世袭,众议院按地区由选民选举。

列宁说:“资产阶级的共同制、议会和普选制,所有这一切,从全世界社会发展看是一大进步。”“没有议会制度,没有选举制度,工从阶级就不会有这样的发展。”(《列宁选集》4卷,P38)

(三)分权和制衡原则。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就曾提出过分权思想,他把国家权力分为议事、行政管理和审判三个要素。但是他没有提到权力制衡问题。权力制衡原则是由洛克首先提出的,他主张剥夺君主的立法权,归议会所有,而且立法权应该在行政权之上,对行政权进行监督。孟德斯鸠进一步发展了权力制衡理论,他认为三权分立必须使三权相互牵制,使它们达到均衡。

最初的分权实践发生在英国资产阶级和封建统治者之间。在资产阶级掌权后,本阶级的内部分权主要是防止个人或某一集团的政治专制。

三权分立也不一定是三权鼎立式的,在英国,立法权由下院掌握,得到下院多数议席的政党成为执政党,由它的领袖出任首相并组阁,即掌握行政权。德国、日本等也是如此。三权分立和制衡在美国宪法和政治实践中表现的最为典型。

(四)法治原则。

法治包含两层含义:已有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就是制定得较好的法律。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提出,“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洛克认为,法律是公民行为正当与否的标准;自由与法律密不可分;在执法和守法方面,公民一律平等;国家只有用法律手段治理才能顺利运转。卢梭认为,国家的要素不是官吏,而是法律;法律是人民的公共意志,只有由

从民集团制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国家是为了制定和执行法律而行使权力。

法治思想的其他内容还有: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国家机关必须依法行事;依法审判、34 依法征税、依法保障公民的人身自由和财产权等。

(五)人权原则。

人权是对公民权的通称。人权的基本内容。(1)政治权利。包括生命权、平行权、自由权(人身、信仰、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罢工、迁徙等)、政治参与权、安全权、监督权等。(2)经济权力。包括劳动与休息的权力、社会保障权、财产权、受教育权等。(3)民族权利。自决权、发展权、和平权等。

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

(一)人民当家作主。

即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其主要表现就是,全体人民共同享有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形式的所有权、支配权,共同享有管理国家的最高权力。(1)行使权力的主体是全体人民;(2)最高权力机构由人民选举产生;(3)最高权力机关掌握的是最高的、全部的,不存在分权与制衡问题。这种制度的合理之处是,单一的所有制形式决定了全体公民利益的一致性。

(二)党代表人民根本利益并领导一切。

人民当家作主只有在无产阶级专政和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党领导一切,但是也在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以法治国。这是对过去人治的纠正。

(三)无产阶级专政。

(四)民主共和。

社会主义只有一种政体形式,即共和制。

恩格斯说:“共和国是无产阶级将来进行统治的现成的政治形式”。(《马恩选集》4卷,P734)

人民代表真正代表人同;人民代表大会既是立法机关,又是最高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

以上四个基本原则中的第二条(党代表人民利益)和第三条(无产阶级专政)是社会主义的独创。

第四章 政治利益分析

第一节 利益集团

一、利益的本质就是人的需要

人的需要可以说构成人的第二本能系统。人的第一本能系统刺激-反应系统。需要的最大特点就是寻求满足。这也是社会行为的基本动力。

(一)人的最基本的需要是生存需要。

生存需要也属于第一本能系统。

(二)发展需要。

主要包括:经济地位、政治地位、感情、参与、荣誉、群体归属、教育、自由迁徙等。其中经济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

(三)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之一。

“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动物。”(《马恩全》49,P130)

政治主体的各种需要,包括精神需要,都是利益的内容。

二、利益集团

(一)利益集团的本质。

人的社会需要有形成利益集团的自然趋势。因为人们的很多需要无法单独去实现,必须结成一定的协作关系,这种协作关系表现在政治生活中就是利益集团。利益集团就是社会成员基于共同利益而结成的社会群体。

利益集团可能是有明确的组织的,如行业协会、西方社会的“压力集团”、“院外集团”、“游说团体”;也可能不是以正式的组织和明确的成员关系出现的,如资产阶级、中产阶级等。

利益集团直接表达着特殊的社会群体的利益要求,它们通过提供政治资源(政治支持、资金支持、舆论支持等)、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等方式追求集团利益。

阶级、阶层也是一种利益集团。

(二)利益集团的产生。

社会成员利益的某种一致性,形成共同的利益关系、利益要求,在形成明确的主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的条件下,就会导致利益集团的产生。

利益集团的群体意识包括对共同利益要求的态度和由此形成的政治心理。一旦出现集团的利益主张和利益代表,利益集团也就正式产生。

利益集团的产生的直接原因就是社会利益的分化。社会利益不断分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任何一个现代化的社会都是利益多元化的。社会利益的高度一致是传统社会的标志,利益多元化和观念的多元化则是现代社会的标志。

因此,利益集团的出现和迅速发展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消除利益集团与消除国家、消除阶级和政治等一样,必须达到社会利益的高度一致,也就是共产主义。

(三)利益集团的类型。

1.经济利益集团。也就是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要目标的利益集团。包括:(1)工商利益集团。如大的企业集团、资本金融集团、贸易服务跨国公司等。(2)工会。(3)农业利益集团。如农场主协会。(4)专业人员组织。如作家协会、律师协会等。

2.政治利益集团。直接以追求政治利益为目标的社会组织。包括各种政治性党团,如政党及代表不同种族、妇女、宗教利益的团体等。

3.公共利益集团。以维护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社会组织。如消费者协会、绿色和平组织、36 环境保护组织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代表全体社会成员的某些利益,而不是某些社会成员的全部利益。当然,也不是代表全体社会成员的全部利益。当然,在社会利益分化的条件下,代表全社会成员的利益事实上是很难做到的。

4.特殊利益集团。指那些具有特殊社会背景的利益组织。如日本的二战老兵组织、美国的越战老兵组织、台湾的院外游说团体,这些利益集团的共同特征是,它们会随着社会背景的变化而随时产生和消失。

第二节 利益的表达方式

政治就是调节不同的利益关系,政治活动的动力来自对利益的追求。从逻辑关系上讲,只有通过利益表达,政治系统才开始运转起来。因此,对每一个利益群体或利益集团来说,将自己的利益要求以合法的方式准确地表达出来是非常重要的。

利益集团往往通过不同的利益表达方式来影响政治活动或直接实现自己的利益。

一、对抗性的表达

1.暴力。这是古代社会利益(特别是阶级利益)表达的常见方式。如逃亡、起义、政变 等。这是一种典型的不合法的表达方式。

2.集会、游行示威、罢工。这些表达方式虽然比较激烈,还是合法方式。在协商失败或正常表达渠道不见效的情况最容易发生。

二、非对抗性的表达

1.通过个人关系进行表达。这是从古至今一直有效的一种表达形式。这种表达方式往往具有相当的隐蔽性,容易滋生腐败。所以现代社会对这种表达方式一般都进行了法律上的规范,也就是将种隐蔽性的表达方式合法化。

2.通过政治党团进行表达。政党是现代政治活动的基本形式。因此,通过政治党团表达群体利益也是现代利益表达的最基本的形式之一。

不同的利益团体可以通过影响各种各样的选举(如政府选举、议会选举等),通过支持不同的候选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利益逐渐分化,通过特定的社会组织进行利益表达是现代政治活动的突出特点。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由于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们对立法和行政等决策机构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3.组织游说活动。比如游说议会议员和其他政治精英等。游说活动因为隐蔽性强,所以也是容易产生腐败行为。

4.通过社会舆论进行利益表达。社会舆论作用的大小与新闻自由的程度大小成正比关系。

5.通过立法和政策咨询的方式进行表达。美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创制权,选民经一定人数的签署,可以提出宪法修正案或普通法律案。它体现的是人民直接立法权。一般限于对宪法的修订。

创制公分为原则创制和条文创制,前者是指提出宪法修订的原则;后者是指提出法案的具体条文。各国对创制权的人数要求不一,如瑞士宪法规定要有五万人联名签署,而德国则要求全体选民的1/10。

创制权在古希腊就提出来。我国孙中山提出的“五权宪法”的民权中也包括创制权。1949年以后的历次宪法中都没有提到创制权,因为它被定为“资产阶级的”。

此外,在我国还有一种特殊的方式,叫“上访”或“群众来信来访”,各级政府还设立了专门的机构——信访局。

一般而言,集团形式的利益表达总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第三节 利益综合

利益综合即政治系统对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和利益分配。

一、利益综合的过程

(一)利益表达。

需要是社会行动的动力。利益的本质就是需要,因此,利益关系就是政治行动的动力。

各种利益群体都会根据利益关系而提出自己的要求,或者对其他利益群体的要求做出相应的反应。这些都可以看成利益表达的过程。

(二)政策规划。

在提出利益要求的同时,还通过各种途径对政策决策者施加影响,试图使政策 的决策者通过对自己有利的决策,有的利益群体还会对政治系统提出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即政策规划)。

(三)政治决策。

各种相互矛盾的利益关系的最终解决都有赖于政治决择。

常规情况下的政治抉择就是政治决策。也就是政治系统以社会的名义和强制的方式,制定和施最后的解决方案。

二、利益综合的基本原则

(一)阶级利益与社会利益的二重性。

阶级结构(经济基础)是作为上层建筑的国家政权的基础,同时国家又承担着维护社会秩序的责任。

任何一个政权都必须协调这两个方面的关系,国家的正常秩序得不到维护,统治阶级由于存在着巨大的利益,它首先是直接的受害者。因此,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是任何一个政权的首要任务。

在一般的情况下,正常的社会秩序就是社会利益所在。在革命(政治决战)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正常的社会秩序无疑对统治阶级更为有利。

不同的利益集团以政党的形式从事政治活动是现代政治的基本内容。在一个利益分化的社会中,不同的党派代表不同的社会利益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因为政治作为上层建筑,它的基础是经济和阶级结构。

政治的可预测性正在于它的利益特征。只代表自己(政治精英)的利益、为所欲为的权力才是真正可怕的。没有经济基础的独立的政治权力是政治权力的异化。

国家只有是统治阶级的国家,当国家发生危机时,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对国家的理解是不同的,它们无疑都想建立对自己有得的国家政权。这时候,只有两个选择:一是一个阶级占据绝对优势,以暴力制服它的对立面,强制性地夺取对方的利益,完全实现自己的利益,比如革命;二是相互妥协,也就是实现社会利益的再次整合。

(二)利益整合。

对于统治阶级而言,在任何一次社会性危机的情况下,重新整合都是最佳的选择,因为暴力解决方案不仅风险大,而且即使取得最后胜利也要付出相当高的代价。

利益重新整合的方式就是重新调整利益关系。如改革。

利益关系的调整往往引起不仅会引起阶级关系的变化,而且也会引起法律关系、政治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连锁反映。

我国改革的过程就是典型的利益整合过程。它不仅使经济利益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使政治关系和政治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的流动性大大增加,缓和了原有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使社会得以有序和快速地向前发展。

第四节 政治平衡

一、政治平衡的本质是利益平衡

1.利益平衡不是利益平均,而是利益分配被保持在一个为各利益群体所能够接受的限度内。

2.在社会利益关系的严重失衡的条件下,政治关系是不可能保持长期平衡的。社会利益的失衡是社会不稳定和政治不稳定的根源。

3.社会发展和进步是社会利益和政治关系平衡的副产品。

4.社会利益关系和政治关系平衡的前提是保证被统治阶级(也就是社会最低层的阶级)的利益要保持要一个可以接受的限度内,同时又给他们提供一个不断改善其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可能性。

二、政治失衡是利益关系失衡的外在表现

1.社会的发展总是表现为利益关系不断的分化过程。社会分化的结果往往需要不断地调整原先的政治关系。社会利益关系由相对的平衡走向失衡是社会长期分化的必然结果。一旦社会分化达到一定的程度,而政治系统的调整又跟不上,平衡就有可能会被打破。2.在社会利益关系失衡的情况下,没有得到及时调整的政治关系和政治结构也会发生失衡,从而导致社会和政治的动荡。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的经济发展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甚至倒退。而经济和停滞和倒退会进一步加剧社会矛盾,使原来被掩饰的各种矛盾暴露出来,各种矛盾纠缠在一起,会使原本不太难以克服的社会矛盾变得难克服,最终可能导致社会控制机制失效,社会陷入全面性的危机。这是一种非常可怕的局面。一切社会发展的目标都成为难以实现的空想。3.在社会发展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如我国长达二千个的封建社会),政治失衡往往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经济权力过度剥夺所造成的。

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社会分化也在加快,政治失衡往往是因为政治系统没有及时调整所引发的。原因可能是掌握政治权力的阶层没有意识到经济基础与政治结构的关系,或者是统治经验不足,或者是调整不到位,或者是政治权力本身发生异化(不能有效地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甚至只代表权力阶层的特殊利益),或者忽视了新生阶级的巨大利益。

一般说来,任何利益群团都会主动地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如果利益表达的渠道通畅,政治权力的掌握者都会看到这种要求,如果表达渠道不通畅,说明政治制度存在问题;如果表达渠道通畅,则主要是看利益各方能否相互妥协。

如果利益各方都不愿妥协,最后有可能会导致强制性的解决。

4.政治文化的变化也会通过对公众的影响,而影响政治平衡。比如,苏联的社会利益分化虽然比中国早,但是分化的程度远远没有中国目前的程度。其政治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直接受到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影响。另外,苏联经济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曾经高速成长,但是,任何国家的经济也不可能永远高速发展(像日本、亚洲四小龙等),经济增长一旦放慢下来,传统社会中原来就没有解决的矛盾就会突现出来,原来因为不断增长的心理预期得不到满足,各利益主体就会自然地关注对政治权力的要求。

5.像任何一个系统一样,政治系统也存在着自我维护的倾向和能力,政治系统会通过调整自己来适应变化了的利益关系,以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甚至会改换门庭,代表新生的利益更为广大的阶级,以求生存下去。

第五章 公共政策

就政治活动的过程而言,它包括利益表达、利益综合和最后产生公共政策。因此,公共政策的产生和执行是政治活动在逻辑上的最后一个环节

第一节 公共政策的概念

一、公共政策的含义和特征

公共政策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政治生活的政策管理,即政治管理;一个是对社会生活的管理,即社会管理。

我们知道,关于政治的定义有很多,其中比较典型的有两个,一个是围绕国家政权的活动,也就是政治活动;一个是“管理众人之事”,也就是对社会生活的管理。

管理(administer)在英语中的意思有两层:manage(安排)和direct(指导),专指政府机关或政府官员提供的服务(serve),也就是统率(govern)的意思。

公共政策可以定义为:政治系统在利益分配和调整中所制定的法律规范。

公共政策都是通过法律或政府命令的形式发布和推进的。公共政策的范围是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它与“私生活领域”(如家庭、亲属内部关系等)相对应。

二、公共政策的特征

(一)公共政策作用的二重性——政治管理和社会管理。

政治管理功能主要体现公共政策的阶级性质,而社会管理功能主要体现公共政策的超阶级性质。

“政治管理”根据范围的大小可分为三种含义:(1)指国家政权对社会各方面的管理,包括社会管理。即凡是由政府管理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内容都视为政治管理。(2)指国家政权对政治生活的管理。即和国家政权的活动有关的活动和关系,一是国家政权机关之间的活动和关系,二是社会成员和团体围绕国家政权的活动和关系。(3)政府对社会成员政治生活的管理。政治学主要是从第(3)种意义上研究政治管理。

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不同,政治统治的主体和对象是整个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其方式是实行专政,而政治管理的主体和对象分别是政府和全体公民,其方式主要是行政和法律手段(包括领导、策划、组织、沟通、控制、动员、灌输、服务等)。

广义的行政管理与政治管理相同,而狭义的行政管理则是指对政府机构内部的管理,其范围仅限于政府机构内部。(以上三段参照人在版“现代政治学原理”)。1.随着政治现代化的发展,政治参与的广泛性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在直接选举日益扩大的情况下,由于被统治阶级在数量上占有绝对的优势,任何赢得合法政权的政党或政党联盟都不得不重视占社会绝大多数的选民的利益。

另外,随着国际交往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发展,国际上成功的公共政策的经验和国际惯例对国内公共政策的制定也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比如说,我国领导人提出的“与国际接轨”的思想就反映了这种趋势。随着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即WTO),我国公共政策的社会管理功能会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在有关经济活动、法律关系等方面,将会表现的非常明显。因为在这些活动和关系具有明显的直接接轨的性质。

这就造成了,公共管理表现出越来越多的超阶级性,也就是公共政策的社会性越来越明显。

对于传统社会而言,这种趋势的发展与它的政治现代化实现的程度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也就是说,政治参与的广泛程度越高,公共政策的社会管理功能越强,二者成正比关系。2.当然,即使是在完全实现了政治现代化的政治系统内,只要社会分化存在,各种各样 40 的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就会存在,对于这些利益集团的成员而言,他们的政治参与活动除了作为公民的权力义务之外,还具有一般公民所不具有的特殊的利害关系,这些利益的存在决定了他们对公共政策的参与必然会比普通公民的参与积极性要高,参与的深度和广度都更大一些。

因此,这部分公民或公民团体的进一步的政治参与活动需要通过法律进行规范。否则,将会出现各种问题,因为利益(其本质是需要)的本性就是不断地追求满足,直到遇到障碍为止,如果没有法律的规范和约束,这种利益追求就会不断地膨胀下去。

(二)公共政策的系统性(整体性)。

公共政策的系统性或整体性体现了公共政策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来源于社会利益的复杂性。它有这么几个含义:

1.一项公共政策经常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

比如,我国高校扩大招生和收费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高校经费来源的单一性(政府拨款)和局限性(数额不足),各高校对扩大招生没有极积性,即使人力资源超编,教师和行政人员都出现人浮于事的现象,也不愿扩大招生。高校教师的收入也很低。这样就形成了一方面不足,一方面又资源浪费的怪现象。

另一方面,单靠政府增加对高校的投资,高中生的入学率一直不高,既满足不了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大量的教育需求得不到满足,我国的劳动力素质提高缓慢,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时国家作为高等教育的单一投资者决定了它必然要对毕业生这一宝贵的社会资源(人力资源)的分配长期进行控制,优先分配给公有制单位,使急需人才的新兴社会单位和经济实体得不到满足,只能用高薪到处挖人。

我国高校差不多成了世界上最难进入的高校。

2.一项政策的有效性往往需要其他政策的配套。

随着收费政策的出台,各高校扩大招生规模的积极性大增,经济条件大为改善,教师待遇也随着提高,高校积极追求规模的扩大和收费的提高。

一些问题随之出现。如一些学校曾经特别热衷于招收高价生(以五万、八万甚至十万元的学费招收高分数非常低的学生)。再如我国农民收入长期得不到提高,城镇下岗职工也有一些人交不上学费。

3.一项政策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可能会产生新的问题。

由于我国目前的教育市场仍然没有改变单市场的格局,几乎所有的高校都面对着一幅乐观的前景,几乎没有丝毫的危机意识,唯一的危机意识就是规模太小,害怕在新一轮的规模竞争中落后,大上快上规模,包括招兵买马,大兴土木。不少学校已经出现了忽视教育质量的提高,几乎没有人考虑就业的问题。

作为吸收毕业生重要渠道的国有单位在用人制度上必须进行改革,确实从制度上消除录用过程的腐败现象,在就业门槛上创造一个机会均等的条件。目前,我国高校扩大招生已经连续数年,在每年毕业生达到100万的时候,就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2001年计划招生250万,加上扩大招生的部分,近300万。一旦就业问题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高校也势必会面临像美国教育界70和80年代面临的窘境,社会对教育的责难将成为普遍性的现象。当然,那时候也许真正成为教育改革的契机。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的诸多问题才会真正得到改变。比如,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教育管理改革等。

公共政策的系统性强,通过一系列的配套政策的相互作用,可以使它的不足之处得到减少和弥补,有利于它的顺利实施。

(三)公共政策的超前性。

公共政策的制定应该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因为社会在不断发展,特别是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国家,公共政策的系统性较差,超前性也往往较差。这涉及到对社会发展的预测问题。

按道理讲,社会转型的国家或发展中(developing)国家本来有一个参照系,这就是发达(developed)国家和准发达国家。但是因为意识形态的原因,我们曾经不重视发达国家所曾经出现的问题和经验,导致走了不少弯路。比如,资本主义国家失业,社会主义国家不应该有失业现象,我们就只能叫“待业”。

很多具有普遍性的现象,不能仅仅从意识形态出发,将它们简单地归结为一种制度的腐朽性。比如吸毒、卖淫、高犯罪率、高离婚率、贫困,以及一些单位为了自己的利益危害社会,如污染等。把这各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简单地归结为资本主义制度,不仅使自己的理论建设丧失科学性,仅仅停留在辩护的水平上,也使自己的实践上陷入被动,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上缺乏预测性和超前性。

公共政策的预测性和超前性可以保证公共政策减少漏洞,增加政策执行中的主动性,也有利于它的顺利实施。

(四)公共政策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政治系统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都会主动地按着自己的需要制定各种政策。这就是公共政策的主动性方面。

另一方面,公共政策担负着平衡社会利益的任务。政治系统要首先接受来自各种社会利益主体的利益表达,然后再进行利益综合,最后形成特定的公共政策。这就是公共政策的被动性。

公共政策的被动性突出了利益表达的重要性。可以想象,如果利益主体不积极地表达自己的利益,政治系统就会感觉不到满足它们的必要性,也就是感觉不到它们的利益存在,在制定政策时当然也就不会去主动地考虑它们的利益要求。

公共政策的主动性与被动性的比例关系反应了政治现代化的水平。政治现代化水平越高,公共政策制定的被动性应该越强。相反,在传统社会中,政治权力往往高高在上,一味地要求被统治阶级的服从,其他利益集团不敢主动表达自己的利益,公开和主动表达自己的利益甚至成为表示着反抗、对立或异己,只能说明政治系统是一个倾向于进行专制统治的系统。

另外,公共政策的被动性越强,说明它是更多更广的社会利益的一种综合,代表性也较为广泛,合法性也较大;如果只有主动性,而没有被动性,说明它根本不愿意考虑其他利益主体的利益要求,容易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

第二节 公共政策的制定

一、公共政策的规划

公共政策的规划包括:(1)确定政策目标。也就是把要达到的目的搞清楚。(2)收集和论证各种解决方案。由于社会利益主体利益关系的复杂性,需要特别注意每一种方案所代表的利益

关系的区别。这种收集和论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权衡不同的利益关系的过程。(3)制定实施方案的具体步骤和配套措施。

二、公共政策的执行

(一)政策执行的含义。

政策执行包括政策的解释、组织和实施。

1.政策的解释就是政策的宣传和规范化,是将政策的内容转化为社会公众能够理解的文件,以便于执行。

2.组织是指定专门的执行机构,制定实施细则。如果有必要还要进行社会动员,以引起公众的关注和配合。

3.实施就是为政策的落实提供必要的设备、经费和配套措施,以保证政策得到有效落实。

公共政策的执行是政策的落实过程。因此,它是非常重的,如果政策规划的很好,而不能很好地贯彻落实,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研究表明,政策的执行要远比政策的规划重要得多,大约占九成。

(二)政策有效执行的条件。

1.合理的政策规划。合理的政策规划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规划要要科学的理论为指导。规划的科学是为了保证配套政策的有效性。因为社会是复杂的,政策往往不是单一的,需要相关的配套措施,否则可能会影响政策的实际效果。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指导还可以使政策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和一致性,防止前后出台的政策相互不衔接,甚至相互矛盾。

(2)政策规划和执行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一项政策要达到什么目的,决策者应该事先有一个明确的把握。管理学家西蒙认为,任何一项政策都难以保证达到“最好”,一般来说能够达到“令人满意”就可以了。

(3)决策的过程要遵循科学和合法的程序。决策过程的科学是为了防止决策的盲目性。而决策程序的合法性是为了使政策的执行获得公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2.必要的政策资源。这主要包括经费、人力、信息和权威。其中政策的权威是政策执行的有利推动者,负责执行过程的协调工作,同时它也负责政策执行中的解释工作。人力资源一般是指政府中的业务类官员。

3.恰当的时机。一般而言,每一个社会的问题总是很多,尤其是转型期的社会,应该解决的问

题,如果不选择恰当的时机,往往也达不到好的效果。

4.监督、反馈和纠偏机制。政策执行与政策规划时的设想不太一致是很自然的事,但是要发现及时,及时纠正。否则,社会公众会对政策产生怀疑甚至抵触情绪。

三、公共政策的评估

(一)政策的评估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要保证政策评估的客观性,必须撇开与政策具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因素。因为具有直接利益关系的人或者社会群体往往很难做出客观的评价。

(二)与此相矛盾的是,政策评估还必须观察和收集相关利益各方的反映。

因为每一种政策都是调节社会利益关系的,虽然政策的执行以国家权力的强制性为后盾,但是无视利益主体的反映就是在传统社会中也包含着相当大的危险性。同时,各利益主体的反映体现着它们对政策的态度和接受能力,如果反映过于激烈,会影响到政策执行的有效性。

比如,我国的各项改革政策的执行一开始都要照顾即得利益者或即得利益群体,一般都是老人老政策,新人新政策。这也是考虑到社会的承受力,事关公众对改革政策的支持程度。

第三节 公共政策决策的基本规则

一、西方国家的政策决策

(一)西方国家政策决策的基本原则就是分权和制衡。

分权制衡理论的主要代表性人物有英国的洛克、法国的孟德斯鸠和美国的汉密尔顿(A.Hamilton, 1757-1804,美国建国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政治思想家)。1.孟德斯鸠认为,(1)权力不分就是政治专制;(2)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中任何两项权力同时集中在一起都会使公众丧失自由;(3)“一切拥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权力的基本特点就是一直膨胀到“遇到界限的地方才停止”,因为政治权力的强制性特征,防止权力滥用除了分权 没有其他方法;(4)分权并不能保证权力机关在它们的权力范围内不滥用权力,所以还要使 43 三

种权力之间进行相互制衡。

法国1789年的《人权宣言》和1791年的宪法、美国1781年的宪法都受到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和制衡思想的直接影响。

2.汉密尔顿进一步发展了洛克和孟德斯鸠的思想,他认为:(1)“权力具有一种侵犯性质”,因为权力的本质就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的能力;(2)而防御这种侵犯,就必须给其他人与这种侵犯能力相当的手段和主动能力;美国政治制度的建立则是集中了美国开国者们的智慧,当然更不能否认美国建国前就已经广泛存在的基层民主传统的基础性作用。

(二)以美国以代表的三权分立和制衡制度。

美国宪法对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及其相互关系都进行详细的规定。

1.立法权-国会。国会有权要求总统解释自己的政策、批准总统缔结的对外条约、建议和批准总统对行政高官的任命、宣告惩治叛国罪、建议和批准总统对联邦最高法院法官的任命、弹劾审判最高法官、通过弹劾案撤换总统。2.行政权-总统。总统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案(但是如果国会以三分之二的多数通过的法案例外)、提名和任命最高法院的法官,享有特赦权,副总统是天然的参议院院长。3.司法-最高法院。最高法院有权解释宪法和法律,有权宣布国会通过的法律无效(如果它认为违反宪法),最高法院的法官在国会弹劾总统时是弹劾法庭的主席。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策决策

社会主义政策决策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即“在民主基础中的集中,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

建国前夕,毛泽东在接见民主人士的时候曾经讲过:我们已经找到了解决“历史周期率问题”的方法,这就是民主。但是从实践上看,显然不成功。而且在民主问题上所做出的努力也不够,没有充分的思想和组织方面的准备。这种现象似乎也说明了我们没有很好地从制度上防范孟德斯鸠所讲的权力的自我扩张性和汉密尔顿所讲的权力的侵犯性问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的传统政治文化中非常缺乏民主精神,正如周恩来所说,毛泽东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的。

马克思没有对当时西方世界范围内已经兴起的民主问题进行充分的论述,可能是他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过于蔑视所致,也可能是因为他还没有看到现代民主制度对社会控制的巨大作用。因为尽管西方社会正在推进民主制度,但是享有广泛民主权力的人数有限,在马克思看来可能这正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虚伪性,而它在缓解社会性危机方面似乎并没有表现出多大的作用。民主制度最典型和发达的美国,在南方也仍然存在着毫无政治权力可言的奴隶制度。这是社会主义政治思想的一大遗憾。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实践中,由于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普遍存在着对民主 的不重视,实践与理论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民主集中制到现在不仅仍然存在着“民主”部分较弱的老毛病,而且还没有一个得到广泛认可的民主模式。

政治制度的党性(阶级性)体现的较为明显,而其社会性则不明显,政权的合法性问题的方式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目前阶段的合法性主要来自三个方面:(1)人民的选择(指武装夺取政权);(2)历史形成的事实;(3)共产党能够真正地代表中国人民的利益。目前,我国从基层民主开始的思路应该说是正确的。关键还要看如何实施。

第四节 公共政策的功能

一、公共政策的对国内的主要功能

1.调整各种利益关系。包括阶级、阶层及各利益集团的利益关系等。

2.建立和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这种功能在正常情况下对各利益主体都是有利的。

3.以特定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任何一种政策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价值观念基础上,同时又体现着一定的创造性。

政策执行的强制性要求人们必须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以便更好地利用政策,而防止与政策发生冲突。这对于任何利益主体都是非常重要的。

4.在发展中国家,公共政策有推进社会现代化的功能。因为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承担着推进社会现代化的重要职责,因此它的公共政策必然要体现出这方面的功能。

二、公共政策的对外功能主要是创造一个有利于自己的国际环境

第六章 政治录用

第一节 政治录用的标准

一、政治录用的含义

政治录用在我国也就是“接班人”问题。它是指政治系统对社会成员和组织的选择与诱导。

所谓选择是指政治系统通过选举、委任等方式使某些社会成员或组织担任适当的政治角色。

而诱导则是政治系统给予某些社会成员一定的精神或物质鼓励,促使其参与政治活动,担任所需要的政治角色。

政治录用的对象包括两类:(1)专门化的政治角色,如政府官员、议员等,也叫政治精英,即掌握政治权力的政治领导者,或接近政治权力并力图对其产生影响的政治角色。政治精英是政治录用研究的重点内容。(2)非专门化的政治角色,如一般党员、选民等。

二、政治录用的标准

政治录用的标准在我国古代叫“德”与“才”,现代叫“红”与“专”,也就是政治标准(忠诚度)与业务能力。前者要求忠于既定的政治体系,即寻找“可靠的人”,后者则是寻找“聪明的人”。

(一)政治标准。

政治忠诚的标准主要有:一是录用对象的出身和成长的社会环境;二是政治经历。(二)业务标准。

业务标准包括录用对象的受教育程度和政治实绩(政绩)。对于一般公务员而言,业务标准是重要的;而对于政治官员(俗称政客)而言,政治忠诚则显得更为重要。

业务标准的认定和考核比较简单,而政治忠诚只能根据政绩和言行来观察。

考究政治忠诚的手段在过去由血缘、出身、战功、政绩等,但是,如果按着“接班人”的标准,这些手段也难以保证,最可靠的只能依靠制度。

第二节 封建社会的政治录用

一、世袭制

这是从奴隶社会延续下来的,也是封建社会最主要的政治录用方式。王权与族权一般都采取这各方式。最典型的世袭制度就是子承父业,或长子继承制,如皇位的传承。在封建社会,世袭制往往和出身、战功等结合在一起使用。

二、官吏选拔制度

中国的官吏选拔制度经历过“养士求贤”、“军功赏爵”、“察举征辟(bi,皇帝召见、考核,并授予官职)”、“九品中正制”等,最后才逐渐形成严格的科举制度。

(一)养士求贤。

这是春秋战国时代曾经风行一时的非正式的选官方式,主要是由一些政治家或有政治野心的王侯显贵广为招纳社会上的“士”(有学问和才能而无政治晋升路径的文人),主要是出谋划策,有时也会派上用场并授予官职。据说,孟尝君门下就曾经有“食客数千人”。(《史记〃孟尝君列传》)

(二)军功赏爵制。

秦国在商鞅变法和以后实行军功赏爵制,县以上官员一律由朝庭任免,朝庭依军功大小进行封赏。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世袭制,对秦国的强大起到很的作用。

(二)察举、征辟(bi)制。

这是汉代以后,逐渐实行的一种比较规范的官吏选拔制度。

1.察举。就是由高级官吏通过考察向朝庭推荐士人(尚无官职的文化人)或下级官吏。察举又分为诏举和岁举。诏举举是皇帝下诏选取特殊人才;岁举则是由地方高官定期向进 庭举荐人才。

2.征辟。“征”,就是皇帝征召人才;“辟”,就是公卿或地方长官招聘人才。这个制度到东汉后期,就逐渐败坏。

(三)九品中正制。

三国时期魏国的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就是在州、郡设立“中正”官,专门负责选拔官吏,按出身门第和道德才能,并结合舆论,将地方士人按上上至下下九个等级分类管理,供朝庭封赏。

这个制度的创新处在于,它第一次由中央政府正式设立专门负责选拔人才的官吏。但是,它的生命也为时不长,因为“中正”的操守就很难保证,便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隋朝正式废除“九品中正制”,创立科举考试制度。以后经过逐步完善,科举考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主要政治录用制度,前后延续1000多年,直到清朝末年。

三、科举制度

(一)科举制度使政治录用的范围扩大到全社会,机会均等。

它不仅增强了中央政权对全社会的整合能力,而且因为差不多所有的知识分子都被纳入科举轨道,官吏队伍的业务素质得到保障。

(二)科举制度保证了被录用人员的政治可靠性。

由于科举制度的严格苛刻,只有极少数知识分子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获得录用,不仅需要一定的财力支持,而且被录用者经过科举经典的长期熏陶,大多早就接受了其中的思想内容。

(三)科举内容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科举考试的内容完全以儒家经典五经(易经、尚书、诗经、周礼、春秋)、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主,加上严格的答卷文体(八股文),将知识分子的思想严格束缚在封建的意识形态之中,缺乏必要的怀疑精神。

中国的科举制度被葡萄牙传教士克鲁兹(《中国游记》1569年)和H.G.冈萨雷斯(《伟大的中国》1583年)首先介绍到西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一般认为,西方现代文官制度就是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现代西方的政治录用制度将录用对象分为政客(政治精英)与官僚(公务员),分别侧重于政治和业务。

第三节 现代西方的政治录用制度

现代西方的政治录用是在两种平行的体制下进行的,一是政党体制,一是官僚或公务员体制。

一、政党体制中的政治录用

(一)政党体制的产生。

1679年,英国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在与王权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的斗争中产生了辉格党和托利党,即现在的保守党和工党的前身。美国建国之初,也出现了联邦党(杰佛逊)和共和党(亚当斯),即现在民主党和共和党的前身。美国的政党斗争从一开始就表现出现代政治的基本特征——典型地代表不同社会利益主体的之间的权力竞争,因而人们认为美国首先将政党制度引入政治生活。

现代政党制度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表述:(1)从政治结构上看,政党体制是现代西方最重要的政治关系和政治活动的主要形式。(2)从政治运行机制上看,政党体制是动员和规范社会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3)从政治录用的角度看,政党体制是政治精英进入权力机构的主要渠道。不通过这个渠道进入权力机构的人数较少。

(二)政党分脏制度(Spoils System)。Spoils是官位的意思。政党分脏制产生于19世纪初的美国。1829年,美国第七任总统杰克逊提出政党分脏制的理论基础。他认为,执政党垄断政权,在执政期内实行政府主要官职(政治精英)的轮换,有利于强化执政党的政治责任感,使执政党全面承担政治责任。

政党分脏制的不足之处主要是在执政党上台之初(所谓“百日”),由于政治精英的轮换,有些从会有一个角色适应过程,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治决策的效率。虽然其他如腐败等问题,可以通过三分制衡和第四个权力(舆论监督)系统加以避免。这个制度后来仅停留在政治决策层面上,其执行方面被专业化、非政治化的文官制度所取代。

因此,政党体制下,对政治精英的录用标准是政治标准,录用方式是选举或委任。他们的功能就是负责政治决策;而专业行政管理则由现代文官制度所取代。

二、文官体制下的政治录用

(一)公务员体制。

公务员亦称官僚(bureaucrats)。公务员体制也叫“专家治国”或文官体制,是指官员的职业化。

文官体制的出现是政治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文官体制的出现是现代政治活动日趋复杂化的必然产物。它的特点是,文官不受党派控制,也就是不参与以党派斗争为基础的政治斗争,从而保证了:(1)文官的专业技术优势可以提高政府日常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大大提高工作效率;(2)文官的非政党色彩(并非不可参加政党)也保证了政治精英决策的正常实施;(3)在政治精英大换班的时候,使政府的日常工作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基本不受影响;(4)文官体制的另一个意义在于,它使政府的决策和执行功能分开,政治精英负责决策,公务员负责执行;(5)两种体制的分权的另一个结果是造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制衡。这也是双重体制的一个制度性优势。

因此,可以说,文官体制是政治现代化最重要或基础的内容之一。美国文官职位的数量在1910年的时候就已经占联邦政府职位数量的90%,现在应该是更多。也就是说,经过大选,需要大换班的人数极其有限。

当然,文官系统也是一个利益阶层,也会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这并不奇怪。这就需要健全的法律体系作保障。事实上,西方各国都制定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法律来防止文官利益集团的利益膨胀。因为有利益关系存在,忽视它就会产生不良后果。比如我们国家普遍存在的“办公室权力”或秘书无约束的现象,就与此相类似。

这种特殊的利益阶层由于掌握着相当的权力,如果没有很好的法律制约,是很危险的,会发生权力的异化(M.韦伯称为权力的“僭越”),甚至会危及整个政治系统及权力的合法性。

(二)公务员的录用。

由于文官在政治上恪守“中立”原则,因此对文官的录用(考察、考试)、日常考核和去职就具有了比较客观的标准,也就是只考虑文官的业务标准就可以了。比如,美国就有一个专门的、不受党派控制的文官委员会负责文官的管理。

公务员的录用方式就是考试,他们的功能是执行政治决策。

三、双重录用体系的分析

虽然西方文官制度存在着上述的异化或僭越问题,但是西方的政治系统仍然很稳定,没有受到大的威胁,主要是因为它的双重录用体制本身就是一种分权与制衡机制。这种制衡机制防止了具有强制力的整个政治权力异化,防止决策者的利益与政策实施结果直接挂钩、决 48 策行为目标的短期化和腐败。决策被严格限制在政治领域。同时,政党体制对文官体制的异化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两个体制的结合,对西方的整个政治体系产生了保护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得利于西方政治系统监督机制的健全。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这两个体制所产生的自身利益可能受促使它们合谋。这也是现代西方政治系统稳定的根本所在。

第四节 中国的干部人事制度

“干部”一词起源于法语,愿意为框架、骨骼,现在指负有领导和管理职责的公职人员。

一、我国干部制度的基本内容

(一)干部选拔制度。

我国各级正式组织中都有专门的干部管理部门,各级党组织中设有组织部,政府部门设有人事部(处),军事和准军事组织中设有政治工作部。中国选拔干部一般有三种形式:(1)干部部门直接考察、选拔;(2)群众推荐与组织选拔相结合;(3)建立后备干部队伍。

(二)干部任用制度。

1.委任制度。即由上级部门直接任命。这是我国目前干部选拔的主要形式。

2.选举制度或程序。(1)各级政府的主要领导者,上至国家主席、总理,下到乡长,都是通过一定的程序选举产生,当然这些候选人都是经过事先协商好的,一般都是等额选举;(2)其他像人大、政协代表也是由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一般都是差额或无候选人的选举。3.考试录用制度。这是一种正在得到积极推广的干部录用制度,也叫公务员制度,主要是录用厅局级副职以下的领导干部。其具体的方式是以考试为主,结合组织审查进行,最后进行社会公示。4.选聘制度。即主管单位通过与录用对象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任命和使用管理干部。俗称合

同制。目前,这种形式的录用方式也在不断扩大。一般的事业单位都是采取这种形式。

(三)干部考核制度。

(四)干部奖惩制度。

(五)干部监督制度。

(六)干部培训制度。

(七)干部调配与交流制度。

(八)干部工资、福利与离退休制度。

二、中国现行干部人事制度的特点

(一)党管干部的原则。

与西方文官制度的非党派性不同,我国各级干部的任免、晋升、调配,均由各级执政党的党委考察,需要经过群众或国家权力机关民主产生的官员,要由党组织推荐。

执政党的党权在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都表现为一种具有独立性的权力。

(二)德才兼备原则。

德主要是指思想品德和政治表现;才主要是指业务素质。

(三)分类管理原则。

我国新建立的公务员制度适用于国家机关和少数单纯行使政府职能的事业单位;其他机关、企业和普通的事业单位则各自执行自己的干部管理制度。

(四)公开竞争原则。

(五)回避、财产申报等其他制度。

第五节 政治转型中的腐败问题

一、社会性腐败

(一)从道德角色认识腐败是可以的,但对于研究腐败远远不够。

任何思想系统都暗含着道义上的追求,这是因为每一种思想体系都难以绕开道德问题,而任何一个思想家也一定会关注道德问题(马克思、萨特等人都曾经设想写一部专门的道德著作)。

但是,对于任何社会现象的研究都,如果单单从道德角色进行研究(当然伦理学除外),都会影响研究的科学性。

(二)腐败的定义——利用公共权力和职能违法谋取个人或集团利益的行为。

要特别注意“违法”,利益政治权力“合法”(以政府的名誉)谋取集团利益的行为不能算是腐败,一般不被视为腐败而是被当成政治行为。

(三)腐败产生的根源。

1.腐败产生的个人原因是人的私心。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肯定会助长人们的私有观念,但是,没有私有制是否就没有私有观念或私心,还有待考证。在没有私有制的动物群体中,我们也可以很容易地观察到私有观念或私心,如对异性的占有。这也说私心(动物不能说有私有观念)确实与人的本能或人身的天然私有性质有关。

2.社会方面而言,公共权力的产生是腐败产生的前提。美国经济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寻租理论”(《寻租社会的政治经济学》一文)也揭示了这一点。寻租理论认为,腐败是政府直接干预市场活动造成不平等竞争而产生的。也就是说,政府的干预行为为腐败提供了可能性。但是,即使政府较少干预市场活动的西方社会也存在着政府官员的腐败行为。所以说,公共权力的存在本身就是腐败的产生有了可能性。

公有制度的确有助于抑制私有观念或私心,真正的“按需分配”也有可能从根本上消灭私有观念和私心。生产资源的公有制能否消灭私有观念和私心,则是令人怀疑的,因为人的需要从根本上讲是由人身的私有性质所引发的,人身不纳入公有制中去,私心和私有观念是难以消除的。

(四)80年代以前,我国政府确实是举世公认的最廉洁的政府,但是不能说没有腐败。事实上,我国的“四清”(清作风、清帐目等)、“三反”(反浪费、反贪污等)等运动几乎每一次都有清除腐败的内容。像刘清山、张子善等就很严重。

当然就总体而言,80年代以前,我国的腐败现象确实不是很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与共产党一贯强调共产主义和集体主义信念的传统有很大关系,也与公有制度有很大关系,更主要的是我国的社会控制相当广泛和严厉,政治运动连续不断,而每次政治运动都以群众运动的形式进行,往往直接对掌握公共权力的人构成相当的威胁。在高压之下,人性受到严重压抑,人们对物质的欲望更是受到压抑。但是,即使如此,公共权力的掌握者也是比较“方便”的,普遍的现象就是多吃多占。虽然数量不大,也足以改善人的生存问题。事实上,农村的腐败现象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而且往往得不到揭露——缺乏监督机制,不来运动就没有机会得到暴露。另外的一个问题是,中国当时也是世界最穷的国家之一,各级官吏能够用来进行腐败活动的机会确实有限。

(五)公有制的确使公共权力的范围大大增加,从而使利用公共权力进行腐败活动的理论机会也大大增加。

当然,从理论上讲,如果制度很严密,腐败行为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被遏制的。而且私有制也不能保证没有腐败,比如私营企业中的管理人员也存在腐败的可能。公有制不构成腐败的充分必要条件;公共权力是构成腐败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公有制应该说扩大了腐败的范围。

马克思讲:“私有制使我们变得如此愚蠢而片面,以致一个对象,在它被我们使用的时候,才是我们的。”(《马恩全》42卷,P124)这是对的。人们在看不到自己的利益的时候就 50

第二篇:政治学原理

1、政治是一种社会的利益关系,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为(A)A戴维·伊斯顿

2、“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说这句话的是(B)B孙中山

3、中国古代的政治研究的主导流派是(C)

C儒家

4、“人类在本性上,也正是一个政治动物。”这是(B)的著名论断。

B亚里士多德

5、在理论内容上,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政治研究从属于(A)A伦理学

6、现代政治学学科最早出现于(D)

D美国

7、自宋代后,儒家发展产生了(C)思想,为封建专制统治所利用。

C理学

8、西方国家政治生活中所遵循的许多基本原则都产生或成熟于(D)时期。

D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9、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主张政治学研究应采用社会学、心理学和统计学的方法,主张政治研究应价值中立,并以此为基础形成“(A)”。A政治科学

10、(B)是第一个使政治学从伦理学中独立出来的现代政治学的奠基人,他的《君主论》也是探讨“治国术”的经典名著。

B马基雅维里

1、政治学理论中通用的国家一词是指“(D)”。D、state

2、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将按(C)来划分共同体范围,作为国家区别于原始氏族制度的两个基本特征之一 C地域

3、(C)指出:“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 C列宁

4、卢梭研究的关于国家起源的学说是(C)C社会契约论

5、关于国家起源问题,最早提出自然生成论的是(A)A亚里士多德

6、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历史形态与社会演进图式是相应的,即历史上的国家可以分为(A)A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7、1648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现代(D)体系形成的标志性事件。D民族国家

8、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基于“(C)”的特殊的社会管理职能从原有意义上的社会职能中分化出来。C生态保护

9、在现代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发展过程中,发展最快、最完善、最现代化的主要还是(B)。B暴力机关

10、(A)国家的特点在私有制、代议制、普选制、分权制衡和政党制度等经济政治基本制度和原则中得到了集中体现。A自由资本主义

1、国家政权组织形式表明国家权力的横向配置关系,又叫做(B)。B政体

2、(A)总结出五种政体,分别是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和僭主政体,并认为这五种政体之间呈现为一种内在的循环过程A柏拉图

3、把政体分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民主政体和暴君政体、寡头政体、暴民政体等六种类型的是(C)C波利比乌斯

4、(C)的混合政体理论对近代初期反对君主专制,建立民主政治发挥了重要的影响。C波利比乌斯

5、亚非拉国家采用的政体多数是严格管制社会的政治参与活动,但对于非政治性的社会活动和社会生活空间则给予相当的自由。这是(C)的特征。C威权政体

6、下列国家中,当前采用总统制的典型国家是(B)。

B美国

7、下列国家中,当前采用半总统制的典型国家是(C)。

C法国

8、下列国家中,当今采用委员会制的典型国家是(D)

D瑞士

9、英国的政体是典型的(A)。A议会内阁制

10、将国家元首、行政首脑和三军统帅之职集于一人的政体是(B)。B总统制

1、政府最为狭窄的涵义,是指管理整个国家的最高(B)B行政机构2、17、18世纪,对人民主权原则理论贡献最突出的是英国思想家霍布斯、洛克和法国思想家(A)A卢梭

3、分权制衡理论最为经典的表述者是(C)。

C孟德斯鸠

4、一般认为,(A)对于保持政治稳定和凝聚政治认同大有好处。A虚位元首制

5、预算表决权是由(B)行使的一项重要职权。B立法机构

6、最早设置议会督察专员制度的是(D)。

D瑞典

7、英国的国家元首采用(A)。A虚位元首制

8、责任政府原则要求,政府以及政府工作人员必须向(D)负责。

D人民

9、在美国,弹劾总统是(C)的职权。C参议院

10、司法机构是掌握裁判权的国家机构,核心职能是(A)。A审判

1、政党的(A)是由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揭示出来的A 阶级性2、1847年6月成立的(D)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政党。

D共产主义者同盟 3、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建了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B)。B 兴中会

4、多党制起源于(C)。C法国

5、我国的政党制度属于(B)模式。B一党领导制

6、两党制最初起源于(A)。A英国

7、日本的政党制度是典型的(D)

D一党独大制

8、执政党(在朝党)、反对党(在野党)的划分依据是(C)C是否掌握国家政权

9、我国八大民主党派是中国的(B)B参政党

10、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A)A执政党

1、早在古希腊城邦政治时代,就有公民对政治的直接参与,这被称为(B)B直接民主

2、下列属于政治参与主体的是(D)

D公民

3、现在英国、美国、法国等法律都规定选民的年龄下限是(A)周岁。A18

4、政治参与通过公民的(C)来制约政治权力的行使,并通过政治参与所形成的的授权达成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C政治权利

5、一般来说,“公民”一词反映了一种法律上的(A)。A平等关系

6、(C)是政治权力的最终所有者,其影响政治的途径就是广泛的政治参与,是运用法律赋予的权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治决策。C公民

7、公民最基本、最常见、最普遍的政治参与形式是(B),它是公民对现实政治过程的一种综合性选择。B选举投票

8、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中的一些成员为了共同的利益而结合在一起,通过积极影响政府决策而达到群体利益的社会团体一般被叫做(D)D利益集团

9、利益集团主要是通过(A)来进行政治参与,进而影响政府的决策的。A 利益表达

10、由全体公民投票对法案进行表决或否决的活动是(B)B公民复决

1、当代政治文化研究起始于美国政治学家(A)。A阿尔蒙德

2、政治认知是属于(B)的一种具体形态。

B政治心理

3、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群体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看法和价值规定是(D)。D政治意识形态

4、社会的政治文化的学习、传播、普及和延续的过程就是(B)。B政治社会化

5、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最为系统化和强有力的手段是(B)。B学校

6、政治社会化实际上就是(C)的社会化。C政治文化

7、如果政治生活中的社会成员没有明确的政治角色观念,就是(A)政治文化。A地域型

8、社会公众积极遵从一整套具概括性且明确陈述的价值观,且将这政治性念奉为圭臬,而不论其是否可能实现,这是(C)的政治文化的特征。C意识形态

9、我国封建社会时期是典型的(B)政治文化。B依附型

10、一个社会中,民众对政治生活观念、价值出现严重的分歧和对立,是(D)政治文化的特征。

D极端 1、1966年,(B)在其《比较政治学》一书中首次使用了“政治发展”这一概念。

B阿尔蒙德

2、西方学术界关于政治发展的基本理论依据都是一个,即(A)的理论。A现代化

3、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发展模式是(B)类型。B早发内生型

4、(D)政治发展主要指的是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模式。

D后发外生型

5、实现政治权力迅速变革,使政治体系发生的全面质变的政治发展途径是(C)。C政治革命

6、政治革命后按照革命承诺和宗旨,全面改造整个社会的各种关系,奠定新社会的本质基础,这是(C)C政治更新

7、为了加快政治发展的步伐,我国目前正在进行(A)A 政治改革

8、中国的政治发展问题是从(B)开始的。B晚清

9、基于对民族国家选举民主的功能异化的反思,哈贝马斯提出了以交往理性为基础的(C)概念。

C协商民主

10、从政治发展规律的普遍性来看,政治发展的核心是(D)

D国家政权

1、国家制定对外政策的指南及国际政治的核心要素是(B)。B国家利益

2、(A)反映了国际体系的空间利益关系。A地缘政治

3、国际政治最重要和最稳定的行为主体是(D)

D国家

4、根据国际组织的基本性质、活动目标和范围划分,联合国属于(A)国际组织。A一般政治性

5、当代国际政治中最重要的非国家行为主体是(C)。C政府间组织

6、当前最重要、影响最大的国际组织是(B)。

B联合国

7、我们把国际政治中各种主要的行为主体通过长期联系和互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有机整体叫做(C)C国际体系

8、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是(C)。

C周恩来

9、目前的国际体系是(D)。

D多极竞争体系

10、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是(A)A 独立自主、多选题(每小题五个备选答案,其中有一个或者多个是正确的)

1、下列关于“政治”的表述中属于权力性解释的是(AB)

A、政治是国家的活动,是治理国家,是夺取或保存权力的行为 B、政治是权力斗争,是人际关系中的权力现象

2、下列关于“政治”的表述中属于管理性解释的是(CDE)

C、政治是人们在安排公共事务中表达个人意志和利益的一种活动,政治的目标是制定政策,也就是处理公共事务 D、政治是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过程

E、政治是一种社会的利益关系,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

3、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对政治这一概念的基本界定是(ABCDE)

A、“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体现”B、“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C、“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 D、“政治是一门科学”E、“政治是一种艺术”

4、西方政治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关于政治概念的区别主要是(ABDE)

A、西方政治学的政治概念重点围绕政治现象本身展开论述 B、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政治概念深刻地揭示了政治的本质

D、西方政治学的政治概念强调政治活动总是与人们的意志和利益相联系

E、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政治概念真心实意地表达了为人民谋取利益的主张,并指出了促成人民利益真正实现的具体途径。

5、在古代中国语境中,言“政治”则必然包含下面的涵义(BCDE)

B、政治含有国家处在或趋于良好状态的内在规定性

C、要达到政治所内涵的良好状态,必须首先依据一定的规矩或标准 D、政治也就是国家依据一定的规矩处于或趋于稳定状态 E、政治必然是与国家有关的

6、在古代西方语境中,政治的涵义应包含(ABCDE)

A、政治是与城邦联系在一起的B、政治是城邦公民特定生活状态的总和 C、城邦生活状态的特征是自由、平等D、政治是与专制不相容的 E、没有了政治生活的公民就不成其为“人”

7、在中世纪欧洲,政治所具有的基本涵义包括(ABCDE)

A、遵守契约和法律构成了政治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规范B、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活动开始萌芽 C、政治是与国家和民族联系在一起的D、政治研究主要着眼于论证神权统治的合理性 E、这一时期的政治研究从属于基督教神学

8、西方非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主要方法论有(ACDE)等。A、伦理学方法论C、法学方法论D、社会学方法论E、神学方法论

9、马克思的(BC)的理论发现,促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成熟。B、唯物史观C、剩余价值理论

10、公元1500年~19世纪后半叶,政治学代表人物及经典的政治论著有(BCDE): B洛克的《政府论》C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D密尔的《代议制政府》E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

1、一个典型的现代国家应该包括(ABCE)等基本要素。A领土B人民C政府E主权

2、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这一基本原理,可以从(BCDE)方面来理解: B国家的产生是基于统治阶级的意志C国家政权始终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 D国家权力始终是用来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E国家是有组织的暴力

3、国家的相对自主性可以从(ACE)几方面来理解: A国家是代表整个统治阶级来实行阶级统治的

C在形式上,国家是以第三种力量的面目出现来实施阶级统治的

E国家利益不仅在形式上,而且一定程度上在实质上也具有社会公共利益的性质

4、历史上,关于国家的起源问题作出的探讨包括(ABCDE)A自然生成论B君权神授论C社会契约论D暴力征服论E社会分工论

5、传统国家形态包括(ABCD)等几种具体形态。A古代城邦国家B古代帝国C中世纪封建王国 D专制国家

6、现代国家的具体形态包括(ABCDE)。

A自由资本主义国家B法西斯国家C晚期资本主义国家D社会主义国家 E第三世界的威权主义国家

7、从国家的本质来看,国家的基本职能包括(CD)C政治统治的职能D社会管理的职能

8、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主要分析产生国家相对自主性的情况是(BC)。B国家处于某种危机状态时C国内各阶级的斗争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时

9、国家的(ACD)实质上是三位一体的,共同构成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统治的基石。A经济职能C社会职能D特殊的社会管理职能

10、法西斯国家的共同特点是(ABCE)

A在事实上取消了议会和一切的公民权利制度B法西斯党支配一切,实行极权统治 C行政首脑具有无限的权力E整个政府就是一部军事官僚机器

1、国家形式包括(BD)方面内容。B国家机构形式C国家机构

2、国家结构形式表明了(ACD)

A国家权力纵向配置关系C国家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D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3、亚里士多德认为正宗政体有(ACE),是为公共利益而统治的好政体。A君主政体C贵族政体E共和政体

4、现代以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主要考虑标准,把政体区分为(BCD)B民主政体C极权政体D威权政体

5、现代以政府内部各机构之间的权力关系为依据,把政体区分为(ABCDE)。A议会内阁制B总统制C半总统制D委员会制E社会主义议会共和制

6、现代民主政体主要有以下特征(ABCD)

A竞争性的选举制度B立法、行政和司法各权力部门之间的相互制衡 C公民社会的独立性D在意识形态领域倡导多元价值并存

7、西方学者将威权政体进一步划分为(ABCDE)等亚类型。A君主统治型B个人统治型C支配政党型D宗教控制型E军人政权型

8、与议会内阁制相比,总统制在(ACD)方面具有优越性。A政治稳定性C应付紧急情况D政府的稳定

9、从历史上看,世界上存在(BCD)等国家结构形式。B单一制C联邦制D邦联制

10、我国当前的国家形式可以表述为(AB)。

A国家结构形式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单一制B政体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1、我国的单一制的优势和特点表现在同时采用(CD)制度上。C特别行政区D民族区域自治

12、当今采用单一制的典型国家有(ABCD)A英国B法国C日本D中国

13、当今采用联邦制的典型国家有(ABCDE)A美国B印度C瑞士D加拿E德国

1、广义的政府包括(BCD)。B立法机构C行政机构D司法机构

2、现代政府的基本原则包括(ABCD)。

A人民主权原则B责任政府原则C分权制衡原则D法治原则

3、现代国家的国家机构一般包括(ABDE)。A国家元首B立法机构D司法机构E行政机构

4、美国总统属于(AE)A个人元首E实位元首

5、现代国家中,议会的主要职能是(ACD)A代表职能C立法职能D监督、制约职能

6、议会采用两院制的国家有(ABCE)A英国B加拿大C爱尔兰E美国

7、行政首脑的职权包括(BCDE)

B任免权、发布命令权、决策权C行政业务的指导监督权D准立法权和准司法权 E掌管军事与外交事务的权力

8、科层组织的(ABCDE)特征使得对科层组织及其成员的控制颇难得到保证。A内在的扩张倾向B专业特长C常任制D根深蒂固的习惯E政策的执行者

9、现代司法机构在政治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特别体现在(ACD)几个方面。A司法独立C司法审查D行政裁判制度

10、按照政治学理论的解释,在我国,广义的中国政府包括各级(BCDE)B人民法院C人民检察院D人民政府E人民代表大会

1、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对于政党的涵义主要有以下(ABCD)种表述:

A联合说B中介说C选举组织说D政治团体说

2、政党拥有下列基本特征(ABCDE)

A政党是特殊的政治历史现象B政党具有阶级性C政党是有组织、有纪律的政治组织 D政党拥有一定的政治纲领E政党和国家政权密不可分

3、对于政党的产生,西方学界看法不一,主要(ABCDE)等从不同角度解释了政党产生的原因。A内生党B外生党论C制度论D历史局势论E发展论

4、按照政党的阶级属性,可以将政党划分为(DE)D资产阶级政党E无产阶级政党

5、按照意识形态,可以将政党划分为(ABC)A激进型政党B改良型政党C保守型政党

6、政党的主要功能包括(ACDE)

A目标制定。B发动革命C利益表达与聚合E培育与遴选精英

7、多党制又可以分为不同的亚类型,包括(ABD)。A温和多党制B碎片化多党制D一党独大制

8、以政党数量为依据划分政党制度类型的方法最主要包括(ACE)A“三分法”C“五分法”E“七分法”

9、下列国家的政党制度具有典型的两党制特征的有(ABCDE)。A英国B美国C加拿大D澳大利亚E新西兰

10、政党竞选纲领一般表现为一系列具体的政策主张,主要包括(BCD)B可以评估的具体的政策目标C政策实施的体制与结构D政策实现的日程表

1、政治参与具体来说有以下几层涵义(ACDE)A政治参与的主体是普通公民或者由公民组成的社会团体

C政治参与的客体是政治体系的政治过程D政治参与的目的是影响政府的决策 E政治参与的途径常常多种多样

2、政治参与的特征主要表现为(ABCDE)

A动机复杂性B非职业性C目的单一性D途径和方式的多样性E明确的行为表示性

3、政治参与的宏观功能有(ABCDE)

A有助于维护、支持、促进民主政治的正常、健康运行与发展

B有助于促使国家政治权力在尽可能公平而健康的轨道和方向上运C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D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E有助于维持政治稳定和整个社会的正常发展

4、政治参与的微观功能有(ABC)A公民对政府的制约监督功能 B培养公民主体意识和民主意识 C有助于政策的贯彻执行

5、公民的政治参与主要有(ACE)等形式。A投票C政治结社E参加各种政治活动

6、政治参与的主体包括(CD)C公民D政治社团

7、我国目前最主要的政治社团是(BCDE)B工会C青年组织D妇女组织E工商联合会

8、政治参与采取的具体途径受(ABC)的影响 A参与的范围B制度化的参与渠道C政治文化的影响

9、利益集团的政治参与的非强制性利益表达包括(ABD)A政治捐款B直接游说与间接表达D参与决策

10、詹姆斯·Q·威尔逊认为战后促进利益集团崛起的因素主要有(ABCD)A经济的广泛发展B政府的政策本身创造了利益集团

C政治组织不像利益集团会自然而然的形成D一种组织产生了相对立的组织

1、政治文化作为政治体系的精神反映,通常表现为(ABCDE)等形态。

A政治认知B政治情感C政治态度D政治意识和政治信念E 政治动机和政治价值观

2、政治文化的内容可以分为(BDE)等层次。B政治心理D政治思想E政治意识形态

3、政治思想则是公民或团体对政治生活中的政治现象,特别是政治体系深思熟虑后所形成的比较全面的稳定的观点、想法和见解。包括(ABCDE)。A政治理想B政治信仰C政治学说D政治理论E政治价值观

4、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是(BCDE)。

B政治性和文化性C民族性与普适性D时代性与继承性E阶级性与社会性

5、政治文化的结构包括(BCD)几个方面。B体系的文化C过程的文化D政策的文化

6、根据政治文化的历史发展历程可把政治文化划分为(ABC)。A地域型政治文化B依附型政治文化C参与型政治文化

7、下列属于政治社会化的途径的是(ABCDE)A家庭B学校C政党D报纸E政府

8、一般来说一个民主政体的文化基础主要表现在(ABD)

A政治权威被公民普遍认可B公民积极地参与政治生活D参与主体的多元化

9、根据社会成员所抱持政治信念的世俗化程度可以将政治文化分为(ABC): A传统的政治文化B意识形态的政治文化C实践型的政治文化

10、美国社会的政治文化类型应该是(CDE)。

C多元政治文化D参与型政治文化E实践型的政治文化

1、衡量一国政治发展的标准主要是在一定政治秩序的前提下实现(AC)。A政治民主化C政治制度化

2、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有(ABC)。A政治民主化B政治制度化C政治高效化

3、国内学术界一般把政治发展类型分为(BD)。B早发内生型D后发外生型

4、下列国家属于早发内生型政治发展模式的是(CDE)。C英国D美国E法国

5、下列国家属于后发外生型政治发展模式的是(BC)。B新加坡C巴西

6、后发外生型国家在政治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不利因素包括(ABCDE)A时间的巨大压力B早发内生型国家示范的压力C问题的巨大压力 D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巨大张力E缺乏自主性

7、政治发展的基本途径是(DE)。D政治革命E政治改革

8、政治革命后必须经过(ABE)才能达到政治发展的目的。A政治重建B政治更新E政治社会化

9、政治发展的普遍性表现在(ABC)等几方面。

A政治发展现象本身的普遍性B政治发展规律的普遍性C政治发展趋向的普遍性

10、政治发展的特殊性表现在(BCDE)等几方面。

B政治发展模式的特殊性C政治发展过程的特殊性D影响政治发展因素的特殊性 E政治发展程度的特殊性

1、国家政治的主要特征体现在(ACD)。

A是无政府国际体系中的政治关系C根本动因是国家利益的综合博弈 D主要表现形式是各主权国家对外政策的制订和实施

2、影响国际政治的主要因素有(ABCD)

A时代性质B综合国力的对比C国家利益D地缘政治

3、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的关系体现在(ABCDE)

A国际政治是国内政治的对外延伸B国内政治受国际政治的影响和制约C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的主体不同D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的利益取向不同E国内政治存在公共权威,而国际政治不存在公共权威

4、以下属于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是(ABD)A国家B国际组织D跨国公司

5、以下属于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是(ABCD)A中国B联合国C欧盟D欧佩克

6、国际体系的历史形态包括(BCDE)。

B维也纳体系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D雅尔塔体系E多极竞争体系

7、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是(ABCDE)。

A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B互不干涉内政C互不侵犯D平等互利E和平共处

8、从新中国建立至今,我国的外交政策经历了(ABCE)几个变化过程。A“一边倒” 外交政策B“两条线” 外交政策

C“一条线一大片” 外交政策E“全方位”外交政策

9、新时期我国外交面临的主要挑战是(ABCD)

A霸权主义B强权政治C一超多强不利于维持中美关系的平衡发展D台湾问题

10、中国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发展的新型伙伴关系和友好合作关系具有的特点是(BCDE)B互不为敌C双方具有共同的利益D各自都有合作的愿望 E双方能够采取切实的措施发展相互关系 是非题(在正确的题目后面打A,错误的题目后面打B)

1、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一个全新的体系,它与历史上其他政治学体系都构成了重要区别。(A)

2、中国共产党人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提供重要的新内容。(A)

3、“事鬼”这一祖先崇拜传统所遗留的宗教神权政治观,和“尚文”而形成的以礼乐为中心的制度化是春秋战国时代产生的政治成就。(B)

4、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离不开权力这一政治的核心问题。(A)

5、政治研究的最早内容是权力研究(B)。

1、“国家”概念与中国古代的“国家”概念在含义上基本一致。(B)

2、国家不能相对独立于社会和阶级之外。(B)

3、从长远看,现代国家自主性的发展为国家的最终消亡创造了条件。(A)

4、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历史形态与社会演进图式在全世界都是一样的。(B)

5、国家职能中,社会管理职能对于政治统治职能具有优先性。(B)

1、国体决定着政体,因此,一国是什么国体就有与之对应的政体。(B)

2、最早研究政体问题的是亚里士多德。(B)

3、社会主义国家的政体均为民主共和制,全部采用新型的议会共和制。(B)

4、不管是单一制还是联邦制,在文化方面具有较高的同质性对于维持一个国家的内部稳定和良好运转有着重要的正面作用。(A)

5、立宪君主制和共和制的区别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第二,国家元首有无任期限制。(A)

1、多数联邦制国家倾向于采取两院制,多数单一制国家倾向于采取一院制。(A)

2、不论是虚位元首还是实权元首,都属于个人元首制。(A)3、2006年的美国政府就是指布什政府。(B)

4、责任政府原则是指现代政府以及政府工作人员都必须向国家元首负责。(B)

5、根据三权分立的原则,议会的职能仅限于代表全体人民“立法”。(B)

1、两党制就是指一个国家只有两个政党,并由他们轮流执政的制度。(B)

2、国民党是我国第一个近代政党。(B)

3、现在很多国家不同政党竞选纲领出现了政治主张趋同的现象。(A)

4、西方资产阶级政党的产生直接得益于西方国家代议制、普选制等基本政治制度的逐步完善。(A)

5、一般将国家对政党的有关法律规定即视作是政党制度本身。(B)

1、与制度化政治参与相比,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具有相当程度的随机性和不可预见性。(A)

2、网络时代政治参与的新发展给传统的政治参与带来了活力,但是同时又有可能激发政治参与的负面功能。(A)

3、政治参与也可能导致负面功能,这在当今的发达国家表现尤为明显。(B)

4、公民参与政治的目的与政党参与政治的目的一样。(B)

5、中国公民就是中国人民。(B)

1、民主的政治文化环境的形成离不开教育水平的提高。(A)

2、统治者的政治文化与被统治者的政治文化也可以等同于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划分(B)。

3、政治民主化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文化。(A)

4、政治文化是政治社会化的外在形式,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实现和形成的内容。(B)

5、国旗国徽是政治社会化过程的途径形式。(A)

1、政治发展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学者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B)

2、政治发展与政治现代化是一对相似的概念。(B)

3、政治发展以追求政治稳定为目标。(B)

4、政治发展与政治现代化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A)

5、政治革命是政治发展的重要途径,政治革命本身就是政治发展。(B)

1、国际政治是指主权国家之间的政治活动和政治关系。(B)

2、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B)

3、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国际政治主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A)

4、现在国际体系的特征是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控制着世界政治局势。(B)

5、中国对外交往的基本准则是反对霸权主义。(B)

第三篇:政治学原理

一、单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1.孙中山先生是()政治观的代表人物。A.管理 B.神权 C.道德 D.权力

2.亚里斯多德认为政治的最高形式就是()。A.城市 B.民主 C.法律 D.国家

3.当代政治共识的建立途径更多地是通过()的形式来实现的。A.意识形态 B.宣传教育 C.国家强制 D.重叠共识

4.政治合法性的核心观念是人们对()的理解。A.政治妥协 B.政治治理 C.政治合作 D.竞争

5.()是政治权力的潜在作用方式。A.命令方式 B.规范方式 C.说服方式 D.压力方式

6.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基本上采用了()的自上而下的相对分权主义的政治发展策略。A.民粹主义 B.民族主义 C.精英主义 D.民众主义

7.()认为,处于当代这种深刻的理性多元主义的现实中,指望人们都持某一种综合性教义是不可能的,除非用国家力量来压迫民众。A.罗尔斯 B.韦伯 C.托克维尔 D.亨廷顿

8.民主化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进程是在()。A.19世纪 B.20世纪 C.19世纪末 D.18世纪末

9.共产党组织被认为是()政党的典型。A.核心会议型 B.支部型 C.单位化 D.代表性

10.1970年代以后,()的产生,使英美保守主义思想受到冲击。A.生态主义 B.社群主义 C.新右派 D.女权主义

二、多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

1.八大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本着()的方针,实行参政议政,参与民主政治生活。A.肝胆相照 B.荣辱与共 C.互相监督 D.长期共存

2.儒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A.法治 B.德治 C.礼治 D.无为而治

3.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的产物。A.私有制 B.社会契约 C.社会共同体 D.分工

4.在分类研究中,社会成员如何看待政治生活中不同党派、团体和个人之间的()是区分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指标。A.冲突 B.合作 C.竞争 D.团结

5.()的总统是由直接选举产生的。A.法国 B.美国 C.德国 D.阿根廷

6.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革命,也为人们科学认识和把握政治的含义提供了方法论基础。A.阶级分析方法 B.经济分析方法

C.历史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7.政治研究科学化进程遇到的难题是()。A.隐性价值问题 B.价值中立问题 C.经费问题 D.数据问题

8.在众多政治设计思路中,具有明显对比性的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方案,二者具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根源于人们对()的认识和评价的截然不同。A.公共权力 B.民主 C.专制 D.人性

9.传统的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社会,具体表现在于()。A.政治经济文化结构高度合一 B.官本位

C.“皇权主义”和政治全能主义 D.权力本位 10.纵观各国的宪法,以下的()体现了法治原则。A.司法独立

B.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

三、填空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自秦汉到晚清,中国中央集权的政治延续2000多年。君主专制

2.中国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儒家 3.美国政治舞台一直由和共和党所把持。民主党

4.现代保守主义倡导最大可能的和最小可能的政府管制。经济自由

5.一般说来,专制制度下的人民只能通过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权利。政治斗争

6.从社会政治发展史来看,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主要有三类,即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议行合一原则

7.作为一种制度,民主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以作为其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政治决策以公民的意见为最终依据。公民的意志

8.宪法和被看成是民主宪政体制下约束政府权力的根本机制。个人权利 9.是政治发展实现其他目标的前提。政治稳定

10.政治合法性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政治秩序

第四篇:政治学原理

一、填空题

1、中国儒家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

2、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政权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3、亚里士多德把国家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4、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

5、政治权力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

1、理想主义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2、马基雅维利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

3、政治研究的科学化进程遇到的三个难题是数据问题、隐性价值问题、价值中立问题。

4、伦理与政治不分是儒家思想的特色。

5、自秦汉到晚清,中国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延续2000多年。

1、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参与是公民权利的首要内容。

2、公共利益具有公共性

3、经验事实表明,4、政治权力的主观构成要素主要有能力素质、身份资格

5、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实行

1、国家的三要素说,认为具有人民、土地、主权者即为国家。

2、权力制约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分权原则

3、专制君主制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

4、从社会政治发展史来看,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主要有三类,即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

5、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

1、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竞取政府职位而赢得。

2、一元主义和全能主义国家被视为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模式。

3、中国当前最重要的政治社团是、青年组织和妇女组织。

4、在权威主义和极权主义国家,政府官僚集团和军人集团

5、美国政治舞台一直由民主党

1、制度是近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它强调政治权力的获得以及政治权力的运作必须遵从人们的政治正义观念。

2、政治秩序最关键的核心是

3、政治合法性危机主要指政治秩序或体系丧失其合法性的情况。

4、古代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是统治

5、宪政制度将选举制度、代议制度和权力制约结合起来,体现了当代人们心目中的政治正义观念。

1、现代意义的政治参与思想是源自于近代民主理论中有关人民权利

2、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的政治行为。

3、我们把人民运用其直接对国家权力进行监督的监督机制称之为以权利制约权力的监督。

4、制约权力是监督的本质之所在。

5、根据的监督制约机制

1、第三条道路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混合的政治主张和意识形态,或者更准确地说,它是一个政治口号。

2、政治文化具有延续性,它通过政治社会化得以传播和沿袭。

3、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

4、自由主义认识到一个人的自由可能会威胁他人的自由,所以,它倡导法律下的自由。

5、现代保守主义倡导最大可能的经济自由和最小可能的政府管制。

1、一般而言,政治发展的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

2、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经历了国家建设、民主化、福利化三个阶段。

3、宪政建设是实现当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

4、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实现其他目标的前提。

5、选举权和罢免权是民主得以保障和保存的基础性权利。

1、具有现代化和 民主意识的政治领导人及执政党的存在,对于民主的和平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2、民主的基础与前提是倡导宽容精神和个人独立。

3、代议制民主理论是现代民主的主流理论,也是现代通行的民主宪政制度的理论基础。

4、宪法和个人权利被看成是民主宪政体制下约束政府权力的根本机制。

5、宪政制度将选举制度、代议制度和权力制约结合起来,体现了当代人们心目中的政治正义观念。

1、“政治”概念的提出,始于人类文明史上的(B)社会时期。A 封建B奴隶C 资本主义D 原始

2、政治学名著《政治学》的作者是(A)。A亚里士多德B柏拉图C苏哥拉底D 西塞罗

3、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最为典型的例子是中国古代的(D)学说和古希腊学者们的认识。

A法家B杂家C兵家D 儒家

4、下列思想家中权力政治观的代表人物的是(B)。A孔子B韩非C庄子D 荀子

5、中国古代的法家主张,政治之道在于(ABC),即政治权力的获取、保持和运用。A法B势C术D变

6、政治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根据市场经济中人与人之间行为的互动关系,形成特定的分析模式有(ABD),用来分析和解释政治现象。A联盟理论模式B博弈对策模式C 制度变迁模式D 理性选择模式

7、西方现代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ABCD)。

A政治沟通分析方法B心理研究方法C政治系统分析D社会学研究方法

8、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现象的方法有(A BCD)。

A经济分析方法B历史研究方法C利益分析方法D 阶级分析方法

9、政治学研究最常见、最传统的方法是(B)。

A制度研究途径B 权力研究途径C 政策过程研究途径D 政治功能研究途径

10、政治学研究内容可以分为(AB)。

A政治哲学研究B 政治科学研究C政治经济研究D 政治法律研究

1、中国古代关于政治的研究主要围绕君主的(D)而展开。

A 皇位继承B 治民之术C 统治术D 治国之道

2、梁启超认为君主专制政体、君主立宪政体和民主宪政政体代表政体的进化方向,通过改良途径建立(B)是中国未来政治的发展方向。

A 君主专制政体B 君主立宪政体C 民主宪政政体D 共和政体3、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基本上采用了(C)的自上而下的相对分权主义的政治发展策略。

A 民粹主义B民族主义C精英主义D 民众主义

4、亚里斯多德认为政治的最高形式就是(D)。A 城市B 民主C 法律D 国家

5、古典政治学时代政治学研究的主题是关于(ABC)。

A城市国家的观念B城邦的理论C世界国家论D直接民主理论

6、古罗马时代人们对政治问题的思考主要体现在对(AD)的研究当中。A法律B 城邦C社会D国家A7、基督教神学后期最有影响的人物是()。A托马斯·阿奎那B 菲尔默C 马基雅维利D圣•奥古斯丁8、16-17世纪以后,“第三等级”要求废除等级制和限制君权的想法,反映在政治思考和研究中,就形成了反对专制主义的(ABC)理论的诞生。A社会契约B 君主立宪C人民主权D自由主义

9、“科学主义”政治学时代主要的研究方法是(ABC)。A经验主义B实证主义C科学主义D理性主义

10、(C)方案是“法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A 科学主义B经验主义C现实主义D理想主义

1、马克思主义认为(D)是凝聚社会力量的核心。A 集体B政党C 民族认同D利益

2、(ABCD)是政治权力的主观构成要素。A 组织B能力素质C身份资格D理论与策略

3、(D)是政治权力的潜在作用方式。A命令方式B规范方式C 说服方式D压力方式

4、政治权力实现方式中的(C)是积极的权力作用方式。A 说服方式B命令方式C奖酬方式D规范方式

5、影响中央与地方权力的配置的因素有(ABCD)。A 两者之间的利益分割B民族关系C文化传统D历史状况

6、在常见的讨论中,权利一般被分为(A)和道德权利。A 法律权利B 经济权利C 教育权利D文化权利

7、下列权利属于第二代“权利”的是(ABCD)。A受教育权利B健康C选择职业D 保持最低生活标准

8、政治权利的内容在早期关于人权的若干历史经典文献中就有明确体现,这些文献包括(ABCD)。

A《权利法案》B 《人权宣言》C《美国独立宣言》D《人身保护法》

9、八大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本着(ABCD)的方针,实行参政议政,参与民主政治生活。

A肝胆相照B荣辱与共C互相监督D长期共存

10、立法权力、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是社会公共权力的一种(D)划分。A 体系性B 结构性C系统性D功能性

1、为了有效消除执政者的欲望,防止执政偏向,亚里士多德提出了(ABD)等一系列的权力制约方法。

A限任B 监督C 法治D选举

2、纵观各国的宪法,以下的(ABCD)体现了法治原则。

A 司法独立B 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C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 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

3、除了国家的阶级本质之外,下列的(ABCD)因素影响着具体国家和历史发展阶段中具体政体的选择。

A具体的历史条件B民族构成C政治力量的对比D经济生活方式4、17世纪英国思想家洛克以掌握立法权人数的多少为标准,把政体分为(ACD)。

A君主政体B共和政体C民主政体D 寡头政体

5、马克思主义认为(A)制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A专制君主B贵族C二元君主制D 寡头制

6、从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来看,具有典型意义的政体形式主要有(ACD)。

A苏维埃政权形式B委员会政权形式C巴黎公社政权形式D 人民代表大会政权形式

7、当今世界,(ABD)实行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A法国B 中国C德国D日本

8、“守夜人”的小政府阶段政府的职能主要是(ABCD)。

A保护社会成员的财产安全B提供一些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C保卫国家不受侵犯D保护社会成员的人身安全

9、一般说来,政府组织机构主要包括(ABCD)。A行政机构B国家元首C 司法机构D立法机构

10、下列国家中采取两院制的有(ACD)。A 日本B中国C 美国D英国

1、政治学家划分国家与社会的界限,力图界定公共权力的范围和社会自治以及个人自由的领域。在此方面,德国学者(D)的观点最具代表性。A 叔本华B 黑格尔C 康德D 哈贝马斯

2、现代民主是一种“多元民主”,这种多元的民主以(AD)为特征。

A 组织的多元化B 两院制C 多党制D社会权力的多中心3、1869年8月,德国创立了第一个民族国家范围内的工人阶级政党,即德国(A)。

A社会民主工党B 社会工人党C 共产党D共产主义者同盟

4、欧美的保守党、自由党、民主党、共和党等都属于(A)政党。A核心会议型B精英型C支部型D代表性

5、政党以其(ABCD)影响成员和选民,从而实现成员广泛的社会化。A方针B意识形态C 政策D 理论纲领

6、(AD)可谓多党制的典型。A法国B美国C日本D意大利

7、在目前的政治研究中,人们一般把政治社团组织分为(ABD)。

A制度性团体B协会性团体C保护性团体D 社区性团体

8、中国当前最重要的政治社团是(BCD)。A农民组织B青年组织C工会D妇女组织

9、政治社团发挥功能和作用的途径主要有(ABCD)。A大众传媒B立法机关C超国家机构D政党和议会党团

10、在西方发达国家。社团发挥其作用的非常规方式有(ABCD)。A合法示威抗议B 政变C 恐怖活动D司法诉讼

1、社会主义将(D)确定为其宪政规则。A司法独立B三权分立C党的领导D议行合一

2、针对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危机,有可能出现的政治行动主要是(D)。A政治妥协B政治改良C政治革命D政治改革

3、(A)认为,处于当代这种深刻的理性多元主义的现实中,指望人们都持某一种综合性教义是不可能的,除非用国家力量来压迫民众。A罗尔斯B韦伯C托克维尔D亨廷顿

4、提高政治体系的效率,首先就要求政府的(AD)能够符合市场经济对政治体系的要求。

A机构精简B 工作高效C 人员廉洁D职能合理

5、传统政治观点主要关注围绕着国家(C)而产生的行动与思想。A合法性B治理C政权D统治

6、(A)认为,在确立各种规则时,必须要征得参与者的同意,所谓“同意限定公正”。

A布坎南B哈耶克C罗尔斯D诺齐克

7、经济制度效率概念是20世纪意大利经济学家(D)率先提出的。A布坎南B 萨谬尔森C凯恩斯D帕累托

8、治理方法的单一从根本上说是古代治理中缺乏(D)精神的结果。A法制B法治C民主D平等协商

9、治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B)认为,治理与统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A布坎南B罗西瑙C俞可平D韦伯

10、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ABCD)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A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B 合作C伙伴关系D 协商

1、参加政党活动在资本主义国家多集中在(D)期间。A游行B集会C 公决D 选举

2、作为萌芽形态的选举制度产生于(A)社会。A奴隶制B原始C 封建D 资本主义

3、在国家的选举中,选举一般是指选举(AB)。A 国家代议机关的代表B国家特定的国家公职人员C 政党领袖D议会首脑

4、(A)在18世纪大革命时开始承认秘密投票。A法国B美国C 英国D 意大利

5、(ABC)采用多数代表制计算选票方法。A 美国B 法国C 英国D意大利

6、虽然解决矛盾或危机的方法很多,但在民主政治制度中,(B)是最根本的民主途径。

A监督B选举C弹劾D 罢免

7、自上而下的监督我们称之为政治监督,它属于政治治理行为范畴,包括(ABCD)。

A司法监督B行政监督C立法监督D政党监督

8、一般来讲,(A)只有在民主社会和宪政国家中才能存在和实现。A 社会监督

9、公民委托出去的只是国家的治权,而始终掌握着国家的主权。因为公民可以利用(ABC)制约手段监督和影响政府的行为。

A 撤销决定B制止行为C 否决议案D罢免权利

10、新闻舆论的监督方式主要有(ABC)等舆论形式。A调查B 报道C评论D批评

1、根据阿尔蒙德观点,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ABC)A政治态度B政治信仰C政治感情

2、政治理想是社会成员在政治活动中重要的精神依托,直接影响着人们的(AD)。A政治动机D政治行为

3、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家(D)在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点的时候指出,国家统治=暴力+文化领导权,其中,拥有文化领导权使其政治统治合理化。A哈贝马斯B 伯恩斯坦C 马佐尼D葛兰西

4、政府必须建立在“被统治者”同意的基础上,这种观念使自由主义者更加支持(AB)。A代议制B 民主制

5、克林顿和布莱尔政府所倡导的“第三条道路”宣称是一种“新革新主义”,它倡导建立一种新的结构,并把(ABC)作为其基础。A机会平等B个人责任C公民和社区动员D自治6、20世纪后期在西欧,“新法西斯主义”往往与(ACD)的狭隘民族主义相联系。

A超国家主义B 反对民族融合C反对全球化D反对移民运动

7、生态主义是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在发达工业化国家兴起的(ABC)的意识形态。

A倡导保护生态平衡B相信自然界为有机整体

C倡导保护环境D提倡用温和的改良的办法对待环境危机

8、从社会成员个体的角度讲,政治社会化是一个人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有关政治体系的(ABCD)的过程。

A知识B 规范C价值D 规则

9、在成年阶段,政治社会化主要通过(ABCD)来实现。

A日常社会生活B大众传媒C 政治实践D政治活动

10、特定的政治符号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政治(BD),因此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政治文化的传播作用。

A凝聚意义B 代表意义C 表现意义D 象征意义

1、马克思主义分析(AC),为我们确定政治发展的含义提供了指南。

A国家类型历史演变的方法论B阶级分析的方法

C社会发展D辩证唯物论

2、在当代,政治发展主要指政治的(A)过程。

A现代化B民主化C法治化D法制化

3、保守—改良的发展道路,以(A)为典型。A德国B美国C英国D 法国

4、(D)是实现政治稳定的根本途径。A发展经济B 共同富裕C政治发展D政治制度化

5、从广义上看,政治文明主要是指公共领域里的(C),它意味着人们之间的普遍合作。

A政治稳定B 政治一致C政治秩序D政治共识

6、早在古希腊的时候,(D)就指出法律与秩序的联系:“法律(和礼俗)就是某种秩序,普遍良好的秩序基于普遍遵守的法律(和礼俗)的习惯”。A希罗多德B 苏哥拉底C柏拉图D 亚里士多德

7、(D)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认为“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

A布坎南B 哈耶克C罗尔斯D 亨廷顿

8、宪政的核心是(D)。A 形成公民社会B 依法治国C 保障自由D民主政治

9、只有民主权利得以真正确立,公民的自由才可能得到保障,而两者的统一是在(A)的框架下才能实现的。A宪政

10、(D)提供了全球化的物质基础。D 技术革命

1、古希腊时期的(AB)等人都把民主视为“暴民政治”或“愚民政治”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

2、从历史和理论发展逻辑来说,(C)民主理论是民主理论最早和最典型的形态。C直接参与

3、精英民主理论所指的精英是指(CD)上最优秀的人物,他们是与普通大众相对应的一个群体。C 政治D道德

4、理想主义途径认为民主的价值在于(ABD)A 权威B平等C 自由D 自治B5、民主制度对公民个性的“抑制”,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专制,即(B)。B社会的专制

6、美国经济学家(A)指出,民主本来是用来防止一切专制的,但是,如果多数人的统治不被限制,民主这种理想就会成为一种新的专制权力的根据。A哈耶克B熊彼特C诺齐克D布坎南

7、(A)革命实践了“人民主权”原则,通过革命推翻旧制度,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模式。A法国

8、第三次民主化浪潮实现民主化的方式是(CD)。A暴力革命B军事战争C妥协D选举

9、美国政治学家科恩提出民主政治需要具备的物质条件是(ABCD)。

A地理条件B经济条件C平等和福利D设施条件

10、市场经济本身教会公民(ABCD),这都有助于维持一个民主制度。

A宽容B不要期望过高C自立D多元化

1、政治: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政治学:政治学是指研究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社会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行为主义:行为主义是指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1、政治权力:政治权力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2、政治权利:政治权利一般指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所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政治自由、政治参与和社会平等三个方面的权利。

3、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4、权力: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5、权利:权利是指某人或某一群体所享有的从事某种行为的资格或正当性。

1、国家: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

2、法治原则: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

3、国体: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哪个阶级处于统治地位,哪个阶级处于被统治地位。

4、君主制:君主制是指以世袭和终身任职的君主(国王、皇帝、沙皇、大公、苏丹)等为国家元首,并由君主全部或部分、实际或形式地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国家管理形式。

5、二元君主制:二元君主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形式上由君主与议会共同掌握,但实际上较大权力为君主所有,政府也对君主负责,议会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6、共和制:共和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它是当今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政体。

7、国家元首:国家元首是指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1、利益集团:利益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2、政治社团组织:政治社团组织就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或价值取向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治事务和政府决策的社会组织或团体。

3、市民社会: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4、政党: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5、政党制度:政党制度就是指由国家法律所确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所形成的关于政党的地位和作用、政党之间相互关系、政党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则或规定。

1、公开性:公开性指每一个公民都有权获得与自己的利益相关的政府政策的信息,这些政治信息必须能够及时通过各种传媒为公民所知,以便公民能够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过程,并且对公共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

2、政治秩序:政治秩序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

3、政治共识:政治共识它指的是人们对政治社会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政治制度的一种普遍的认识与看法。

4、政治合法性:政治合法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5、治理:治理治理是以维持政治秩序为目标,以公共事务为对象的综合性的政治行动

1、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2、选举:选举是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职务的一种政治过程。

3、选举制度:选举制度是一个国家通过法律规定的关于选举国家代议机关代表以及国家公职人员的原则、程序和方法等各项制度的总称

4、政治监督:政治监督,又称之为自上而下的监督,它属于政治治理行为范畴,指的是在政治治理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为保证公共权力主体在所担负职权的正当范围内行使公共权力,而对其进行监视、检查、控制、纠偏的各种活动,包括宪法监督、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以及政党监督。

5、社会监督: 社会监督,又称之为自下而上的监督,指的是社会团体组织(主要包括政治社团、舆论机构等)和公民个人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广泛政治权利,以批评、建议、检举、申诉、控告等方式对各种政治权力主体进行的监督。

6、公民监督:公民监督主要是指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

1、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

2、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3、政治信仰:政治信仰是人们对特定政治理论、信条、制度等深深的情感卷入

1、政治发展:政治发展主要是指当代政治的现代化问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现代化问题。

2、政治革命:政治革命是指以阶级为政治主体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政治权力迅速实现变更,以一种政治体系代替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

3、政治改革: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也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统治权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系的改进,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过程。

4、政治稳定:政治稳定是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国家政权体系的稳定、权力结构的稳定、政治过程的有序状态。

5、宪 政:宪政主要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6、有限政府:有限政府指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都受到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效制约的政府。

1、民主: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

2、民主化:民主化就是社会政治体系摆脱传统特性,以民主核心价值为基础,建立和推行现代民主宪政的过程。

第五篇:政治学原理

政治学原理作业(1)[案例分析]香港财政司司长梁锦松买车**

结合本案例,你认为对政治权力而言,权力制约与道德制约哪个会更好?如何制约政治权力?请阐述你的理由.答题思路:

对于形成性考核册中的这个案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说明什么是政府官员腐败;

2、分析为什么要制约权力;

3、结合案例分析比较分析权力制约与道德制约;

4、结合案例分析如何制约权力。

5、字数在1000字左右,(至少800字以上)

答案:

一、我认为对政治权力而言,权力制约与道德制约都很重要,权力制约是外力作用,道德制约主要是靠掌握权力的主体自身的反省,联系香港财政司司长梁锦松买车**这一案例,我认为权力制约更好,道德制约也应起辅助作用。

二、政治学的角度讲,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首先,权力是一种关系,是一种人对人的制约关系,是权力施动者对受动者的制动关系,同时受动者也对施动者和权力过程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其次,权力是一种能力,是一个人或者机构对另一个人或者机构的驾驭能力和制约能力;权力是一种工具,权力作为一种工具手段,是行使权力、执行政策的载体和依托。

政治权力强调的是权力的政治特征,是权力现象在政治生活中的应用和体现。政治权力表现为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它在本质上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形式上是特定的社会公共权力。根据有关权力的一般理论,政治权力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政治权力在政治生活中还更多的表现为国家权力,反映了国家权力机构实现公共利益的行为能力。

政治权力具有如下特性:

(1)权威性,政治权力的行使要得到全体公民的认可,得到法律的授权,因此,政治权力带有一定的权威性。

(2)支配性,政治权力是一种支配力量,掌握了政治权力,也就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也就意味着在社会价值和利益分配中处于优势地位。正由于此,政治权力才成为社会势力展开角逐和斗争的焦点。

(3)强制性,政治权力也是一种要求政治服从的强制力量。它一般通过严密的组织,以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军事的等多种手段作为备用,奖励和惩罚是它的基本原则。为了实现政治服从,暴力往往是后盾。

(4)扩张性,政治权力具有自我扩张和膨胀的能力,它的应用边际直到遇到阻力和反弹而不能前进为止。而且,有权力的人总是倾向于滥用权力,所以,“绝对的权力意味着绝对的腐化”。权力的特性就使它在客观上具有了易腐败性。

(5)排他性,政治权力作为一种支配力量,倾向于排除其他权力的介入。

上述政治权力的权威性、支配性、强制性、扩张性和排他性的特点,因此,必须要有强有力的规则与法律对权力加以限制和制约,防止权力的行使者滥用权力。如此,才能建立高效、廉洁的政府,使权力真正地用来为人民服务。

三、制约政治权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民主政治立法和行政立法,健全监督制约权力的法律体系。(1)完善规范权力主体方面的立法。(2)抓紧行政程序立法。(3)完善廉政方面的法律。(4)完善监督方面的法律,以避免权力的滥用。

2.搞好内部权力分解,建立科学的权力制衡机制.对一些重要的权力,必须加以分解,交由不同的部门和人员交叉分工序行使,使之在分工序行使权力的过程中互相监督制约,从而改变由同一部门或同一个人多项职能揽于一身、一个人说了算的做法。

3.推进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应运用行政手段、教育手段、法律手段等多种方法和途径深入宣传、广泛发动,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采取硬性措施,推动公开办事制度的深入实行。

4.强化以权力制约权力,建立有力的监督机构。(1)在现有体制下,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应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以使各监督机构协调行动,形成监督合力。(2)强化行政监察机关的地位和职权。提高行政监察机关的规格,设立“行政监察委员会”,(3)在纪检监察机关双重领导体制的基础上,强化其垂直领导关系,逐步过渡到以垂直领导为主,以保证其独立履行监督职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5.还要强调社会监督,其途径和方式包括有公民监督、社会团体监督以及舆论监督。公民监督是一种对国家管理的最直接、最广泛的监督方式;舆论监督是一种宪法权利,舆论监督需要立法保障,兼具私益与公益的双重性质,舆论监督行为需要法律限权。作业2 个人讨论提纲:(根据给出的小组提纲挑选一部分作为自己的个人提纲)

联系实际的例子:(根据给出的多个例子任选一例,如果同学们能想出例子更好)

1、诸如报刊、杂志、网络和电视等大众媒体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就是扮演的社会监督角色。媒体以调查、报道和评论等舆论形式揭发政府体系中的有些不作为和不法行为,成为了遏制官僚主义、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

有力武器。比如2003年3月,中国中部湖北省青年孙志刚在南部的广州市因为没有携带任何证件外出,被当地一个公安派出所收容,并被殴打致死。这一事件被新闻媒体曝光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最终,涉案人员全部被依法严惩。此外,这一事件的被曝光也加速了中国政府废除旧有的强制收容制度而改为自愿接受救助的步伐。“孙志刚事件”只是中国众多新闻舆论监督案例中的一个例子。

2、哈尔滨“宝马撞人事件”,一领导干部的儿媳在与一卖葱的农妇发生争执以后,其驾驶的宝马汽车突然往前冲出,农村妇女被当场撞死,还有12个人受伤。后被新闻媒体曝光,肇事者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3、山东的“市长下跪事件”。山东妇女李玉春因为举报济宁市副市长的劣行,并公布了这个官员下跪的丑态,而备受全国舆论的关注。小组讨论提纲:

1、(1)社会监督的预防功能

社会监督是遏制政治生活中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有效手段。社会监督以一种无所不在的监控方式通过对政治权力的运行和政治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警戒,表现出巨大的震慑力量,促使人们谨慎、正确地使用权力,并拥有诉诸法律的手段对违法违纪行为进行制裁,因而能够有效地防止权力运行偏离既法定的轨道。严格的社会监督,能有力地促使一切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增强法制观念,依法用权。

社会监督不仅具有外在的对权力主体在支配权力过程中各种行为的约束功能,而且还能通过把权力与责任联系在一起,建立起权力主体内在的自我约束机制,权力主体必须承担行使权力的后果与责任,这样也促使了权力主体审慎地运用权力。

(2)社会监督的矫正功能

对权力主体的防范不可能天衣无缝,对其的约束也难以保证每一次权力运用都得当。但是社会监督的可贵之处在于能够对不当或越轨的权力行为予以及时的矫正和补救。

(3)社会监督的惩戒功能

由于社会监督对滥用权力的行为及其责任者有要求国家对其进行法律制裁的权力,由此体现了社会监督的惩戒功能。

(4)社会监督的保健功能

社会监督的功能不仅在于它对社会政治生活中所出现的弊病及时发现并进行有效的治疗,更重要的是通过全面监督,可以为民主政治的建康发展起到保健的作用。

(5)社会监督的教育功能

社会监督不仅能保障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而且对监督者也是一种极好的民主教育和训练,通过参与监督,可以提高公民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素质。

2、如何发挥社会监督的功能

发挥社会监督功能的途径有三个:

(1)公民监督,主要是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主人”对“社会公仆”的直接监督。

(2)是舆论监督,社会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采取多种形式,表达和传导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以实现对政治权力运行中偏差行为的矫正和制约。在整个社会监督体系中舆论监督有其独特的优势。

(3)是社会团体监督,即各种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对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的监督,是通过选举、请愿、对话、示威、舆论宣传等形式,构成了对政府管理活动的监督。作业3思路:(同学们,你们在百度搜一下,这些论文都有,如果看到其他与我们课程相关的论文,更好)

(1)试论现代社会中公共权力边界问题的由来(2)政治体制改革与村民自治(3)论一体化民主决策模式(4)政治中的理性主义(5)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6)对我国政治经济和外交问题的一些思考(7)对民主的历史思索(8)保守的自由主义与激进的民主主义(9)民主化进程中的乡村关系(10)中产阶级与民主制度(11)平等的民主观与自由的民主观(12)公民社会理念的由来及现实意义的思考(13)村民自治:中国民主政治的微观社会基础(14)论民主政体的政治稳定功能 例文:(仅供参考)政治与理性

答:“政治与理性”这样的题目听上去有点自命不凡,但是,它自命不凡的原因,正是它自命不凡的籍口,十九世纪以来,两方思想,一直不遗余地批判政治结构中的作用或理性的匿意。因此,我再一次捡起这个庞大的话题不显得极不恰当。然而,这么多先前的尝试也是一个,它保证任何新的冒险比先前的也差不到那儿而且不管怎样大约也和以前的一样幸运。

启蒙的任务是大大扩展理性本身的政治权力。但是十九世纪的人们很快就开始疑惑。在我们的社会中理性是不是已变得过于强大,他们开始担心在一个倾向理性化的社会和针对个人及其自由权利,种方及其延续的某些威胁之间,存在一种关系,他们搞不清是不是存在这种关系,换句话说,自康德以降哲学的作用就是防止理性越出经

验,给定物的界限,但也是以这个时候起——即从现代国家,从社会的政治管理发展之日起——哲学的任务也同时是对政治理性的过渡权力保持警觉,这样一种未来的生活更能给人以希望,理性化和政治权力的过渡这间的关系显而易见,我们无需等到出现了解层制和集中营才认识到存在这样关系,但问题是如何来处理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

我们要“审判”理性吗?在我看业,没有什么比这么干更而无功的,第一,这一领域和有罪或无罪无关。第二,把“理性”当作无理性的对“二面毫无意义。”第三这样一种审判会使人我们掉进一个陷阱,扮演理性主义者或非理性主义者武断且乏味的角色。

我们要考察这种现代文化所持有的,源自启蒙的理性主义呢?我想这正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某些成员的做法,我不想讨论他们的著作——这些作品非常重要,也很有价值。我建设采取另我一种方式,考察理性化和权力之间的联系。

1,明智的方式或许不是把社会式文化的理性化当作一个整体,而是分析理性在几个领域的过程。每个过程都基于某种基本经验:癫枉,疾病,死亡犯罪性等等。2,我认为“理性化”是一个危险的说法,人们试图对什么事物进行理性化的时候,碰到的主要困难不是考察他们符不符合理性原则,而是去揭示它们运用的是哪种理性。3,尽管启蒙在我们的历史以及政治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是一非常重要的阶段。但是如果我们想理解我们如何陷入自己的历史。我们必须一些更为遥运的过程。大家知道,在欧洲社会,政治权力趋向于赵来越集中的形式,数十年来,历史学家一直在研究国家及其行政管理和科层体制的组织方式,政治权力与理性这项研究建立在几个基本假设上面,把它们归纳如下:(1)权力不是实体。权力也不是什么神秘的财产,必须孜孜探求这财产的起源,权力只不过是人们之间的某种关系。这种关系自成一类边就是说,它和交换生产交往不是一类,尽管也和他们综合在一起,权力的特殊之处是,一些人多力可以全百地决定其他人的行为,但是从来不会彻底地强制地进行,把一个人绑起鞭打,他承受的只是施加给他的暴力不是权力。但是如果他被诱使说话,当他用最后的手段就是宁死也不说这样他就是被迫使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行为,他的自由就受制于权力,他就被治理。(1)如果一个人能保持自由,不论他的自由多少,权力仍然使他受利于治理,没有在的拒行,就没有权力,(2)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所有关系来说,许多因素都决定着权力。理性化也持和经济过程特有的理性化,或生产;沟通技术特有的理性化,不一样和科学话语的理性化也不一样,无论人们形成的团体是大是小,无论是男人对女人,还是成人对儿童,还是一个阶级对一另一阶级,还是一个官僚集团,对全体人民施加的,人们对人的治理都包含一个形成的理性,而不是工具性的暴力。

下载政治学原理授课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政治学原理授课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1 政治学原理

    【政治学原理】形考作业一: 答案: 一、我认为对政治权力而言,权力制约与道德制约都很重要,权力制约是外力作用,道德制约主要是靠掌握权力的主体自身的反省,联系香港财政司司长梁......

    政治学原理

    政治学原理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政治学原理作业1 答案:一,我认为对政治权力而言,权力制约与道德制约都很重要,权力制约是外力作用,道德制约主要是靠掌握权力的主体自身的反省,......

    政治学原理

    政治学原理形成性作业参考答案 答案1:政治学原理作业1 政治权力具有自我扩张和膨胀的能力,它的应用边际直到遇到阻力和反弹而不能前进为止。而且,有权力的人总是倾向于滥用......

    政治学原理论文

    改革开放对我国政治生活的影响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法治、人权、以人为本等政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实际性的进展、民主政治环境越来越自由宽松,......

    政治学原理答案

    3、当代中国政府应该具有哪些职能?为什么?答:1.政治职能 政治职能是由政府在社会政治体系中的作用决定的。除了传统上的对外防御外敌入侵,保卫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对内镇压被统治阶......

    如何学好政治学原理

    如何学好政治学原理课程 学好这门课程,首先应该把握这门课程的基本特点,(一)本课程有四个方面的基本特点: 1、课程的逻辑主线清晰:课程内容和分析论述是建立在对于政治的社会本质......

    政治学原理复习资料

    政治学原理复习资料 1、 二元立宪君主制有什么特点?(书70) 参考答案:二元立宪君主制是君主制和议会制并存的政体。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 政府与议会分掌政权,因此称为二元......

    政治学原理复习资料

    《政治学原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一、第一个系统论证国家主权学说的思想家是博丹,詹姆斯·马奇和约翰·奥尔森在1984年共同发表的《新制度主义:政治生活中的组织因素》是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