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教学反思
实验室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武宣县三里中学 廖万春
一、教学设计
1、课题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是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原理,难点是催化剂的概念。这是一节概念课,本节课的关键是催化剂概念的建立,通过师生对话、学生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建立催化剂的概念,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能力、实验设计能力。
2、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2)、了解催化剂合催化作用(3)、了解分解反应
3、教学策略:
本课题的教学设计是把演示实验改变为学生随堂探究实验,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探究,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得出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和自主学习以及合作交流学习的能力。
4、课前准备:
(1)、教室制作课件和导学案
(2)、药品及仪器:高锰酸钾、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酒精灯试管、锥形瓶、分液漏斗、带导管的双孔塞、火柴等。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学生闭气看看谁的时间得更久,引出氧气
(2)大屏幕投影潜水作业、航空特技飞行等四幅与氧气有关的图片,目的在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意识到化学离我们并不遥远,从生活走进化学,再从化学走向社会,从而引出氧气的制法。
2、实验探究:(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1)提出问题: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为什么要加二氧化锰,它起什么作用?
(2)各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3)各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探究。
(4)各小组小结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催化剂的概念、催化作用及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法应原理。
3、学生思考和讨论:
(1)、实验室除了用过氧化氢溶液来制取氧气以外还可以用哪些药品来制取氧气?反应需要什么条件?(2)、以上三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与硫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有什么不同?(由比较得出分解反应的概念)
三、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未能全部完成,只讲完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原理,还有催化剂的概念和分解反应没有学习。原因学生对科学探究实验接触得少,不知怎么猜想假设,实验操作生疏,再加上教师对引导不到位,因而浪费时间。课没讲完,播放的加热高锰酸钾和氯酸钾制取氧气的视频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学生不理解反应原理的不同。
在今后对本课题进行教学时应该事先对学生有更充分的了解,重新设计课程和调整导学案,让学生根据导学案上的实验设计先进行探究,再有探究的结果小结反应的原理和催化剂的概念,保证了教学进度。教学设计要有易到难,符合学生的思维,学生经过自己思考设计实验,真正理解了催化剂的概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
从这一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深深体会到一篇好的教学设计是一节成功课堂的保证,在今后的教学里我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运用恰当教学手段,争取把每一堂课都成功地完成。
第二篇:实验室制取氧气
一、实验室制取氧气
1.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反应原理:2KMnO4K2MnO4+MnO2+O2↑
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可以选择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
步骤:
①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 装:将高锰酸钾装入干燥的试管,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并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
③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④ 点:点燃酒精灯,试管均匀受热后,就使酒精灯固定在试管底部加热。
⑤ 收:根据所选的收集装置来确定气体的收集方法。
⑥ 移:把导管移出水槽。
⑦ 熄:熄灭酒精灯。
验满:(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氧气收集满了。 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集气瓶内,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注意事项:
◆ 停止反应时,应先把导管从水槽中移出,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被倒吸入热的试管中,使试管炸裂。
◆ 加热高锰酸钾时,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被吹入导管,使导管堵塞。
◆ 棉花不要离高锰酸钾太近,否则会导致发生装置爆炸。
2.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反应原理:2H2O22H2O+O2↑(催化剂可换成硫酸铜溶液)
发生装置:由于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不需要加热,所以选择固液混合在常温下制取气体的装置。 收集装置: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可以选择排水法收集气体的装置。
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可以选择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
验满:(用排水法收集)如果集气瓶口有气泡出现,说明气体收集满了。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氧气收集满了。 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集气瓶内,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不能用加热过氧化氢溶液的方法制取氧气!因为加热过氧化氢溶液时,过氧化氢分解产生的氧气和水
蒸气一起逸出,水蒸气的干扰会使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
3.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
2KCl+3O2↑ 反应原理:2KClO3
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和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相同。
验满:(用排水法收集)如果集气瓶口有气泡出现,说明气体收集满了。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氧气收集满了。 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集气瓶内,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二、催化剂 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产率。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不改变,其反应过程中有可能改变。
第三篇: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课堂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阶梯,是教师进步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学反思能够不断地,逐渐地提高教师自我的教学监控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综合水平等。以下是我对自己上完加热制取氧气的教后反思: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首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学生的导学案的设计恰到好处,适合多数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学习。通过对本节内容的检测发现,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在知识的掌握和升华、动手能力、实验评价能力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
其次,学生的表现方面,这堂课的课堂气氛较好,在本次课堂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学生观察实验比较细致入微,学生的思维比较灵活,很多细节方面只要点到为止即可;在实验环节中还凸显了一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组织能力,在对知识的掌握和辨析上,体现了学生良好的领悟能力,能够明辨对错,坚持真理;在习题训练中还体现出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的准确理解和问题处理的准确性,说明多数学生都认真听课,仔细理解,学习态度积极;在总结评价环节,学生们也能够有自己的见解,推选出本组从动手能力、组织能力、知识储备、习题解答等不同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对自己和同学都有正确的认识。
再次,本节课中还出现了一些小插曲,上台演示的阎佳君同学在装完高锰酸钾药品后,用重新检查了装置的气密性,而课本上和学案上都没有提及到,这让很多学生很诧异觉得没必要或者做错了。而事实上证明他的这一做法确实在实际操作中很有必要。因为在重新装完药品后确实有可能造成装置气密性不够好,发生漏气的现象。学生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认真的学习精神不就是我们所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吗?
二、不足之处
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之后,我再次回顾了我上课的情景,我发现了如下几点不足之处:
首先,由于实验准备的仓促,没来得细查,导致实验时“缺东少西”。还有对学生操作时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预设不足,造成问题出现时自己很被动,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对学生的学情了解不是太充分。
其次,为了赶时间为给学生充足的合作探究的时间,为了进度而节约时间。
现在看来有些得不偿失,学生没有经历质疑——探究——交流——结论的过程致使记忆不够深刻理解不够透彻。比如,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装置为什么要选择“固固加热型”?收集装置采用哪种(排水法、排空气法)呢,为什么?可以在学生讨论交流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经过思维碰撞形成的知识远比老师直接讲出来的药来的深刻而透彻。
再次,前面提到的小插曲,阎佳君同学在装完高锰酸钾药品后,用重新检查了装置的气密性,而课本上和学案上都没有提及到,这让很多学生很诧异觉得没必要或者做错了。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课堂生成性问题,可以顺势引导学生讨论操作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但是很遗憾为了“赶进度”我一句“这步骤可以省略”带过,现在想起来真是后悔。
最后,评价做的不好,不能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的主宰者。课堂中的实验大部分是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不够充足;大部分学生只是参与实验而不是真正的自己做实验,缺乏自己动手实验的能力。有部分学生是课堂的看客,对很多事情漠不关心,不参与其他学生的讨论大潮中去;交流讨论阶段学生参与性不足,一些规律和现象只有少部分学生能总结出来,其他同学只能看到表面的内容,不能真正的用自己的方式方法去看待问题。
三、努力方向
第一、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是寻找“自主导引五环”教学模式和化学教学的契合点,找到更加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让学生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我们的实验,不论他能会多少,最起码能够跟着其他学生一起去探究这些实验,让学生感到有成就感。并且要不断的发展自己的思想,大胆放手,相信学生是可以的;要有这样的认识:学生只有犯错误,他才能从错误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第二、不能只是局限自己的研究上,要讲眼光放的长远些:去学习别的科目的教师是如何强化重点和突破他们的难点,学习别人的优秀的地方,改进自己的缺陷
第三、要想有更好的发展,我个人觉得我们最好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一下:因为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我们之间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果能让学生理
解我们在课堂中所传授的知识,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毕竟每个老师的方法都不一样,与其让他困难的适应我们,不如我们改变一下自己,从他们的角度去传授知识,或许这样做可以有效改变学生的厌学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
教学反思
——加热高锰酸碱制取氧气
教学班级:九5班 授课教师:陆祖龙 授课时间:2013-10-10、
第四篇:实验室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新屯子镇中学
姓名:张玉美
初中化学
实验室制取氧气教学设计案例
一、教学设计思路 1.课题分析
“实验室制取氧气” 这一课题是学生练习了实验基本操作后接触到的第一个气体制取的实验,这一课题的设计,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的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更为今后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策略本课题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探究,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因而将演示实验变为随堂探究实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得出制取氧气的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的概念,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由此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相互合作、交流的环境中去学习新知识,掌握并运用新知识。
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能力目标:通过探究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让学生初步学习实验探究方法和运用比较学习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合作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重 点】
实验室制取氧气原理的探究 【难 点】
对催化剂概念的理解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分组实验探究法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该课内容
教师制作课件,准备相应教学图片和仪器 【仪器与药品】
分组提供:试管5支、酒精灯、铁架台、5%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砖粉、香、火柴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请同学们屏住呼吸,看谁坚持的时间长? 全体同学参与并谈感受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氧气用于动植物呼吸、医疗急救、金属切割等图片。【观后谈感受】
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提问:氧气如何获取呢? 明确:有工业制法和实验室制法。【思考实验探究】
课件展示:工业上需要的大量氧气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利用直观教学,让学生了解氧气工业制法。提问:实验室是如何制取氧气的呢? 学生思考回答
给学生自主看教材的时间 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引导:利用实验台上的仪器探究这一问题。参照教材P37图2—14,说出仪器名称和用途,观察药品颜色及状态。【学生小组内交流】
与已学知识相衔接,为探究新知识作准备。实验探究教材P37实验。实验编号 ①过氧化氢溶液 ②单独加热二氧化锰
③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 学生按表格内容做好实验并观察、记录、分析。
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提高小组的团结协作精神。【引导发现】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实验结果。设问: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为什么总要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 【小组讨论交流】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评价:对学生的讨论适时赞许和激励性评价
得出初步结论: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制取氧气的速度。学生相互评价,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愉悦感。【引导发现】
设问:二氧化锰是一种不溶于水的固体物质,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的性质是否改变了呢?让我们一起做下面的实验 先预测,后实验并认真观察,做好实验记录 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归纳:从实验结果分析得出 催化剂的概念以及在反应中表示方法
表述实验现象,找出催化剂概念的关键词加以理解领悟。分析归纳出科学的结论。【深入探究】
设问:砖粉是否也能做此反应的催化剂呢?请同学们自己去验证它。学生猜想并动手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验证猜想,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课件展示】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作用。例举生活中使化学反应 减慢的催化剂。【观看思考】
引导学生探究,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设问:实验室还有其它方法制取氧气吗? 学生看教材回答
使学生知道实验室可通过多种方法来制取氧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件展示】化合反应实例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个反应文字表达 式进行对比。
由化合反应特点引出分解反应的学习,由实践体验上升到理论思考。分析得出分解反应的概念。
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比较,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练习】
1.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A.硫+氧气点燃 二氧化硫 二氧化碳+水 B.石蜡+氧气C.氧化汞D.铁+氧气加热 点燃
氧气+汞 四氧化三铁 点燃
2.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对吗?(学生合作交流完成)【小结】 学生自我小结本堂课的主要收获和学习体验,明确存在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板书设计】
一、工业上制取氧气的方法 分离液态空气法
二、实验室制法: 1.过氧化氢2.高锰酸钾
三、催化剂
反思:
优点:本节课在教学中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实验为主线,本节课将探究理念渗透到教学中。将演示实验变为学生探究实验,学生兴趣很大,积极主动参与,让学生在体验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基本完成学习目标。氧气是学生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因此本节课安排实验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让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会一个认识物质的模式,使观察和描述尽量全面。学生刚接触化学,实验的探究意识还未建立,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记录现象、发现提出问题等能力都很低,但为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生成过程,二氧化锰加热
水+氧气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我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采取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侧重训练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使学生感知化学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初步体验探究过程,为今后的探究实验学习打下基础。不足:师生共同探讨的过程,明显体现出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跟学生一起进行探究的时候,老师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在这方面自己有时放手放的还不够,今后多加努力。在鼓励学生对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对他们提出的见解应给予激励性评价,自己在对学生评价上还做的不够好。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适时给予激励性评价,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五篇:氧气的制取教学反思
《氧气的制取》教学反思
长顺县威远中学 韦祥波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节重点介绍的氧气的制取,书中给我们提供了三种方法,分别是加热高锰酸钾,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书中重点介绍的是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我们平时也很习惯用这种方法。而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并没有作为重点介绍,只是用了三个实验告诉学生,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能分解生成氧气,并由此引出催化剂的概念。在学习这一节的时候,有的学生提出“双氧水在常温下能分解生成氧吗?”“双氧水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分解生成氧吗?”针对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课本中的实验是不能给学生解释清楚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适应当前的实验教学,也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空间,我利用了演示实验讲授了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由听教师说转为亲眼看到,由无形到有形,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了五步教学法:引发动机、自主探究、讨论引导、实践验证、创新发展。在讲授新课之初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不仅把学生的眼光和思想都集中到了课堂上,而且随着老师的提问,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并由此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进而学生在动手制取氧气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的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确问题,针对问题进行讨论,猜想,交流。在此环节中主要想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的能力,小组合作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在同学们的交流和老师的引导下,形成共识,再让学生动手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整节课用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衔接起来,让学生的好奇心在萌发和解决的推演中得到满足和愉快。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我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学生自学,小组讨论,表达交流,实验探究等,通过这些活动为学生创设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师生互动中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气氛活跃。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体会到化学课程标准给课堂带来的生机与活力,对课程标准强调的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社会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等观点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我深刻地体会到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形式,而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学生只有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探究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习的效率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