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氧气制取教学案例
九年级化学教育教学案例
伴随着我校《高效课堂》教学的全面推进,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课教学,更要把以学生为主体、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贯穿其中,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合作交流,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核心,充分发挥学生课堂的主体作用。化学课堂应充满生机和趣味,又是鲜活的,动态的,因此,在实际教学当中,课堂中不可免的会遇到意外事件或突发事件,而如何处理这些意外正是教师必须接受挑战的新课题。下面是我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一个教学案例。
一、案例主题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探究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法。
二、案例背景
本案例是初中化学上册人教版第二单元课题3:制取氧气的内容。在课堂上由于学生在讨论交流时的想法与应得的实际结果背道而驰,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镇定从容、因势利导,对出现的问题要积极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所在。
三、案例描述 在制取氧气这部分内容时,讲到38页的探究实验,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时,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对比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装有过氧化氢的溶液以及加入二氧化锰的过氧化氢溶液,学生观察现象、讨论分析原因(学生已预习),得出结论即:在常温下,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的速度比较慢;在加入二氧化锰时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的速度加快。这时,有一组学生提出:在常温下分解氧气的速度比较慢,那如果是在加热条件下呢?我一听,嗯,这想法还是不错的,而且从理论上来说的话,温度越高,产生的氧气越多,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那究竟是不是这样呢?我总不能将只硬塞给学生,我想这实验也比较简单,如果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由事实说话不是更好吗。于是,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而最后,意想不到的结果发生了,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 反而熄灭了,怎么办?,完全和预想的结果相反啊。一下子,学生也开始骚动起来。我冷静了一下,趁着大家的好奇心我顿时脑子一闪,既然出现了问题,何不抓住问题,让学生自己讨论其中的原因。于是我让学生静下来,提问到;大家都看到木条没有复燃反而熄灭了,那么大家讨论下,这是为什么呢?课堂上立即显得非常活跃,纷纷讨论,各抒己见。有人说:因为过氧化氢分解不仅产生了氧气同时也有水生成,而且可以在试管上可以看到大量的水珠。还有人说:可能是过氧化氢在加热条件下分解还是比较缓慢,不能产生大量的氧气。
我就进一步引导学生让各小组继续讨论,请同学们依据所学内容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呢?,在我的启发下各小组同学积极踊跃投入实验方案的设计讨论中,有的同学大胆提出:由实验现象试管口产生大量的水雾及试管内壁出现大量水珠可以推出该反应有水生成,试管内水含量太高,所以,带火星的木条并没有复燃 反而熄灭了;有的同学又提出:如果我们想办法除去其中的水蒸气,那产生的氧气的检验就不会受到水蒸气的影响了,那么怎样才能除去其中的水蒸气呢?,我又指导学生通常可用试剂(碱石灰)除去水蒸气,我又提问并启发学生如果要干燥所得气体并检验应用哪些仪器如何装置呢?,此时,学生兴趣更浓。有的学生动手找相关仪器,有的装干燥剂,有的连接仪器,有的学生准备检验所得的氧气,不一会儿终于看到深入到产生而被干燥的气体确实使带火星复燃,当然速度要比没有加热的过氧化氢分解稍快,比常温下,加入二氧化锰的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的速度要慢的多。同学们欢呼雀跃,都露出成功喜悦的神情。我由此看到了学生眼中兴奋的表情,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也加深了对催化剂的理解,突破了教学难点,我由此感触颇深。
四、案例评析
在这节课其实出现了两个突发事件,一是学生的大胆猜想,一是猜想结果与事实结论相反。这两个事件的发生是我预先没有考虑到的,但既肯定了学生的想法也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及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向学生说明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有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不能仅靠理论就下结论。体现了在课堂中师生平等,学生是课堂主人的新理念。
当然,这节课也使我感到:教师应认真备课,既备教材,又备学生,还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甚至还应补充些课外的知识。这样才能做到处变不惊,得心应手。
凤翔县城关镇中学
二0一五年十月二十六日
石安锁
第二篇:《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初三化学 李爽
一、教学设计思路 1.课题分析
“实验室制取氧气” 这一课题是学生练习了实验基本操作后接触到的第一个气体制取的实验,这一课题的设计,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的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更为今后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策略本课题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探究,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因而将演示实验变为随堂探究实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得出制取氧气的原理,由此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相互合作、交流的环境中去学习新知识,掌握并运用新知识。
二、教案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操作。2.了解工业制法制取氧气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2.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增强对化学的学习兴趣,陶冶化学审美情趣。
2.逐步认识用实验验证化学理论,进一步认识到实验探究的重要性。
【重 点】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 【难 点】
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分组实验探究法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该课内容
教师制作课件,准备相应教学图片和仪器 【仪器与药品】
大试管、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夹)、导管、橡皮塞、集气瓶、水槽、火柴、高锰酸钾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请同学们屏住呼吸,看谁坚持的时间长? 全体同学参与并谈感受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氧气用于动植物呼吸、医疗急救、金属切割等图片。【观后谈感受】
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提问:氧气如何获取呢? 明确:有工业制法和实验室制法。【思考实验探究】
课件展示:工业上需要的大量氧气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利用直观教学,让学生了解氧气工业制法。提问:实验室是如何制取氧气的呢? 给学生自主看视频和教材的时间 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小组内交流】
学生按视频内容做好实验的相关现象、实验步骤、记录、分析。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提高小组的团结协作精神。【引导发现】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实验结果。设问: 为什么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小组讨论交流】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评价:对学生的讨论适时赞许和激励性评价
得出初步结论: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随气流进入导管。学生相互评价,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愉悦感。【引导发现】
设问: 为什么先撤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 先预测,后实验并认真观察,做好实验记录 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归纳:从实验结果分析得出
分析归纳出科学的结论:防止水倒吸炸裂试管
【深入探究】
设问: 整个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引导学生探究,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总结本节课知识点 【练习】
预习下节课内容
【板书设计】
一、工业上制取氧气的方法 分离液态空气法
二、实验室制法: 2.高锰酸钾加热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第三篇:《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三《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鸡街九年制学校 左志荣
教材分析:
“制取氧气”课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第二单元课题3的内容。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实验室制备气体的课题,是学生学化学以来遇到的第一种气体的制取,是学生具体地从化学的角度出发,学习和研究制备物质的开始,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教学中通过对气体制取一般方法予以介绍,让学生对制取气体的方法有一定的认识,为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的研究”打下基础。本教学设计为此课题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内容主要研究实验室中如何制取氧气,在实验室里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或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分解过氧化氢溶液用到催化剂,这里介绍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另外通过对比化合反应提出了分解反应的概念。学生分析:
1、学生已经学习了“我们周围的空气”、“氧气的性质”等,对氧气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如何得到氧气,特别是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如何制取氧气还没有系统,深入的认识。
2、通过前面的探究学习活动,学生对科学探究已有一些体验。在本
课题的探究学习活动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后加以表达和交流,得出相关的结论。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了解分解反应。
3.初步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过程与方法:
1、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动手制取氧气。
2、初步学习自主设计装置制取氧气。
3、采用分析对比的方法认识分解反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们认识物质的过程和方法。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
难点:催化剂的概念和催化作用。教学方法:
本课题是学生系统、深入地学习氧气的相关知识。根据本课题的内容特点,在教学中,采用复习提问→演示实验→讨论归纳→实验探究→对比总结→得出结论→拓展视野→提高兴趣。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引导,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药品、仪器装备: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木条、火柴;药匙、试管、铁架台(附铁夹)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1、如何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
2、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什么用途?(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师:既然氧气有如此重要的用途,那么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制得的,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进行学习和探究这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题] 板书:课题
3制取氧气
二、新课学习
师:哪些物质可以产生氧气呢?
(学生思考、猜想,有的学生提出):空气中存在较多的氧气,能否从空气中获得氧气?
师:这个问题非常好,在工业上往往需要大量的氧气,这些氧气就是
通过分离液态空气获得的,这就是氧气的工业制法。我们有时候需要少量的氧气,这要通过实验室来制取,我们现在来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实验室用什么方法获氧气,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实验2-5]
1、在试管中加入5m15%的过氧化氢溶液,不用加热,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
2、微微加热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有什么现象发生?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
3、在另一支试管中加5m15%的过氧化氢溶液,并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有什么现象发生,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 管,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时,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记录并进行思考,要求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不加热时,过氧化溶液一般不放出氧气;在稍微加热的情况下,过氧化氢溶液放出氧气;常温下,在加入二氧化锰的情况下,能迅速放出氧气。
[给学生提供探究机会,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相互启迪,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师:在上述产生氧气的实验中,哪一种方法比较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理由是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得出后一种)
[通过设置三个对比实验,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生: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遇到二氧化锰时会产生氧气,二氧化锰是不是一种反应物? 师: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这也是我想问大家的,同学们讨论一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已有的知识确定二氧化锰不是反应物。师:二氧化锰到底是一种什么物质?它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化无疑为新疑,不断激发兴趣]
师: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进行探讨,大家注意观察现象并进行思考。
进行演示实验:[实验2-6]
学生观察、思考,教师引导学生由现象得出:在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二氧化锰可以重复使用,说明在反应前后它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最后教师再补充说明:在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也不变。师: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什么作用?
生:二氧化锰可以加快过氧化氢溶液的化学反应速率。
至此引出催化剂的概念和催化作用,教师可对催化剂的概念进行一定的解释,要求学生阅读有关催化剂部分的内容,加深认识。
[多给学生探究的机会,由实验解疑,获取新知识,从而得知学化学离不开实验]: 板书:
一、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过氧化氢 水+氧气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
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加深学生记忆]
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是否仅此一种? 生:还可以加热高锰酸钾。
教师展示一些高锰酸钾,让学生观察它的颜色和状态并描述。生:高锰酸钾是一种黑紫色的固体。
师:大家对于高锰酸钾其实并不陌生,医院里常用的紫药水就是高锰酸钾和水形成的溶液,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
[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意识到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师:高锰酸钾在加热的过程中,能分解出氧气,同时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这个实验下一节课再进行实验探究。板书:
二、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高猛酸钾→加热→猛酸钾+二氧化猛+氧气 [加深学生记忆]
师:实验室制取氧气属于什么变化?这两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特征?与化合反应有什么区别?(学生进行讨论,回答)
[培养学生对比,迁移知识的能力] 板书:
三、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课堂练习:课课练相应习题。[加深理解]
三、课堂总结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可让一至两名学生到讲台前面来进行知识的总结)
[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教师小结并布置一定的作业。
[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得到及时的强化、巩固]
第四篇: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课堂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阶梯,是教师进步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学反思能够不断地,逐渐地提高教师自我的教学监控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综合水平等。以下是我对自己上完加热制取氧气的教后反思: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首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学生的导学案的设计恰到好处,适合多数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学习。通过对本节内容的检测发现,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在知识的掌握和升华、动手能力、实验评价能力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
其次,学生的表现方面,这堂课的课堂气氛较好,在本次课堂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学生观察实验比较细致入微,学生的思维比较灵活,很多细节方面只要点到为止即可;在实验环节中还凸显了一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组织能力,在对知识的掌握和辨析上,体现了学生良好的领悟能力,能够明辨对错,坚持真理;在习题训练中还体现出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的准确理解和问题处理的准确性,说明多数学生都认真听课,仔细理解,学习态度积极;在总结评价环节,学生们也能够有自己的见解,推选出本组从动手能力、组织能力、知识储备、习题解答等不同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对自己和同学都有正确的认识。
再次,本节课中还出现了一些小插曲,上台演示的阎佳君同学在装完高锰酸钾药品后,用重新检查了装置的气密性,而课本上和学案上都没有提及到,这让很多学生很诧异觉得没必要或者做错了。而事实上证明他的这一做法确实在实际操作中很有必要。因为在重新装完药品后确实有可能造成装置气密性不够好,发生漏气的现象。学生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认真的学习精神不就是我们所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吗?
二、不足之处
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之后,我再次回顾了我上课的情景,我发现了如下几点不足之处:
首先,由于实验准备的仓促,没来得细查,导致实验时“缺东少西”。还有对学生操作时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预设不足,造成问题出现时自己很被动,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对学生的学情了解不是太充分。
其次,为了赶时间为给学生充足的合作探究的时间,为了进度而节约时间。
现在看来有些得不偿失,学生没有经历质疑——探究——交流——结论的过程致使记忆不够深刻理解不够透彻。比如,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装置为什么要选择“固固加热型”?收集装置采用哪种(排水法、排空气法)呢,为什么?可以在学生讨论交流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经过思维碰撞形成的知识远比老师直接讲出来的药来的深刻而透彻。
再次,前面提到的小插曲,阎佳君同学在装完高锰酸钾药品后,用重新检查了装置的气密性,而课本上和学案上都没有提及到,这让很多学生很诧异觉得没必要或者做错了。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课堂生成性问题,可以顺势引导学生讨论操作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但是很遗憾为了“赶进度”我一句“这步骤可以省略”带过,现在想起来真是后悔。
最后,评价做的不好,不能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的主宰者。课堂中的实验大部分是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不够充足;大部分学生只是参与实验而不是真正的自己做实验,缺乏自己动手实验的能力。有部分学生是课堂的看客,对很多事情漠不关心,不参与其他学生的讨论大潮中去;交流讨论阶段学生参与性不足,一些规律和现象只有少部分学生能总结出来,其他同学只能看到表面的内容,不能真正的用自己的方式方法去看待问题。
三、努力方向
第一、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是寻找“自主导引五环”教学模式和化学教学的契合点,找到更加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让学生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我们的实验,不论他能会多少,最起码能够跟着其他学生一起去探究这些实验,让学生感到有成就感。并且要不断的发展自己的思想,大胆放手,相信学生是可以的;要有这样的认识:学生只有犯错误,他才能从错误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第二、不能只是局限自己的研究上,要讲眼光放的长远些:去学习别的科目的教师是如何强化重点和突破他们的难点,学习别人的优秀的地方,改进自己的缺陷
第三、要想有更好的发展,我个人觉得我们最好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一下:因为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我们之间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果能让学生理
解我们在课堂中所传授的知识,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毕竟每个老师的方法都不一样,与其让他困难的适应我们,不如我们改变一下自己,从他们的角度去传授知识,或许这样做可以有效改变学生的厌学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
教学反思
——加热高锰酸碱制取氧气
教学班级:九5班 授课教师:陆祖龙 授课时间:2013-10-10、
第五篇:制取氧气教学设计案例
制取氧气教学设计案例
一、教学设计思路 1.课题分析
“制取氧气”课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第二单元课题3的内容。本课题是学生练习了实验基本操作后接触到的第一个气体制取实验,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思路的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更为今后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打下良好的基础。2.教学策略
本课题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探究,综合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因而变演示实验为随堂探究实验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在教学中拟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得出制取氧气的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的概念,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的环境中去学习新知识,掌握运用新知识。3.教学流程图
二、教案
课 题
制取氧气
授课人
邓 崧
学 校
湖南省东安县紫溪中学
教
学
目
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等概念,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2.通过探究氧气的制法,让学生初步学习实验探究方法和运用比较学习法;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重 点
氧气制法的探究
难 点
催化剂的概念
教学
方法
分组实验探究法
课前
准备 学生预习该课内容
教师制作课件,准备相应教学图片和仪器
仪器与
药 品
分组提供:试管5支、酒精灯、铁架台、5%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硫酸铜溶液、小木条、火柴
教学
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激
趣
导
入
(体验游戏)请同学们屏住呼吸,能屏多久? 全体同学参与并谈感受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氧气用于动植物呼吸、医疗急救、金属切割等图片。
观后谈感受
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提问)氧气如何获取呢?(明确)有工业制法和实验室制法。
思考
实
验
探
究
(课件展示)工业上需要的大量氧气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
观看
利用直观教学,让学生了解氧气工业制法。(提问)实验室是如何制取氧气的呢? 思考回答
明确学习导向。
(引导)利用实验台上的仪器探究这一问题。
参照教材P37图2—14,说出仪器名称和用途,观察药品颜色。
组内交流
与已学知识相衔接,为探究新知识作准备。(课件展示)【实验2-5】内容
实验编号
现象
原因
快慢
①过氧化氢溶液
②单独加热二氧化锰
③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
学生按表格
内容做好实验并观察、记录、分析。
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提高小组的团结协作精神。
引
导
发
现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实验结果。
(设问)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为什么总要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 小组讨论交流。
培养合作意识,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评价)对学生的讨论情况适当赞许和鼓励,并得出初步结论: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制取氧气的速度。
学生相互评价。
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引
导
发
现
(设问)二氧化锰是一种不溶于水的固体物质,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的性质是否改变了呢?让我们一起做【实验2—6】。
先预测,后实验并认真观察,做好实验记录
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归纳)从实验结果分析得出: 催化剂的概念以及在反应中表示方法
过氧化氢 水+氧气
表述实验现象,找出催化剂概念的关键词加以领悟
分析归纳出科学的结论。
深
入 探
究
(设问)硫酸铜溶液是否也能做此反应的催化剂呢?请同学们自己去验证它。
猜想并动手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验证猜想,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说明)你还能找出用其他的催化剂来制取氧气的方法吗?具体可参照课后的习题。(课件展示)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作用。例举生活中使化学反应减慢的催化剂。
观看,思考
引导学生探究,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设问)实验室还有其它方法制取氧气吗? 此处还需增加【实验2-7】的实验
如: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思考讨论
使学生体验到实验室可通过多种方法来制取氧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设问)制氧气的原理是我们前面学过的化合反应吗?(课件展示)化合反应实例
分析发现新问题
由化合反应特点引出分解反应的学习,由实践体验上升到理论思考。(分析)得出分解反应的概念。(课件展示)反应物种类
生成物种类
反应特点
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
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小
结
练
习
【小结并练习】
1.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A.硫+氧气 二氧化硫 B.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C.氧化汞氧气+汞 D.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
2.你还能用其他方法制取氧气吗? 自我小结本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体验,并相互交流和评价。
强化学习情感,及时反馈矫正。
【板书设计】
一、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二、实验室制法: 1.过氧化氢 水+氧气
2.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三、催化剂
四、分解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