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能力
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能力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已显得越来越普遍。一方面,新课程的实施加速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在改变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在悄然改变着传统的学习方式。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和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从而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作为我们教师,应该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引导学生走出过去的传统的课堂。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开展自主性学习。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因此,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于网络课程讲解和知识学习的各个环节,已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关键词】
初中语文
信息技术
自主学习
创新实践
新课程改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改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未来社会是信息的社会,更是需要具有自主创新性学习能力的人。在当今学习型社会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所以,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将成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信息技术的优势更加彰显。因此,如何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的兴趣,将成为我们首要研究的问题。现谈谈本人的做法:
(一)、课前借助信息技术拓展阅读内容,培养信息技术素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用于阅读教学适合信息时代对阅读的要求。多媒体和网络信息量大、传输快,用来搜集信息、扩展知识、开阔视野,有着极大的优势。课前利用这一优势对阅读内容作一些适当的补充。如作家生平、作品背景、课文内容涉及的相关资料等,既能让学生在充分涉猎的基础上自主学习,也有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同时,信息技术进入语文阅读教学,阅读和思考的对象不再仅仅是文本语言,还有大量的文外语言、图像、图片等。网络给学生带来大量信息的同时也使学生产生了点击的茫然和筛选的困难。因此,教师一定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如根据阅读内容建立信息库,让学生共享;向学生推介相关的优秀站点;指导学生课前对网络快速浏览,提高对信息的敏感性以节省时间等。
(二)、课堂借助信息技术创设阅读情境,激励主动学习苏联教育家说:“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生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我第一次利用多媒体讲授语文课时,我惊喜的发现:原来想象中的“高质量”的课堂离我并不遥远,是知识的生动、形象、逼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想而知,课堂效果将会较从前有怎样的提高。于是,我的语文课堂中又走进了一位新助手,学生有多了位新朋友——多媒体。实践证明,充分利用多媒体电脑图文并茂,生动并存的特征,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学过程,从而增添了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和艺术力。如我在讲授《岳阳楼记》一文,先展现洞庭湖这一特定的情景,把学生带入烟波浩渺的洞庭湖,通过学生的看、听、想,加上教师恰到好处的讲解,就能真正理解作者为什么看到洞庭湖雨天的景象时便发出了“去国还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的感慨,当看到洞庭湖晴天的景象时,作者又抒发了“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的情怀,对理解后面作者的抒怀难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对像“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等语句的意境理解用反复播放录像或“定格”的方法,再穿插教师的讲解和点拨来突破。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自主探索语文知识
对于学生,我们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教育教学形式要求新时代的教师应该这样做:为学生设立一个起点,或引导学生为自己设立一个起点,然后告诉他们到达终点时的要求,再提供或建议一些可以帮助他们完成任务的资源或方法。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改变传统的将知识学会,慢慢地转变为如何掌握学习方法,主动地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怎样进行自主阅读、自主学习,也就是变传统的“学会”为“会学”。网络时代给我们提供的方便、快捷、高效的学习条件不可否认,但我们也不能一味地否定传统的教学观念、手段和方法,传统的东西不乏有落后的成分,但更不乏经典性的内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扬长避短。
当然,我们在培养学生对网络产生兴趣的同时,要适时引导,不能让学生脱离教师而单纯与机器交互学习,我们要担当起管理者、监督者、组织者与咨询者的角色。只有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育教学质量才有希望提高,也才能充分体现网络多媒体在教学中的真正意义。如在教学朱自清《春》一课中,对春天的美好景像及人们在春天的活动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学习课文时,采用多媒体出示相关画面,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学生在描述观察对象时,可以选择某一处地方进行重点描述,也可以对整个画面进行描述。画面可以在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间任意切换。在观察顺序的选择上,学生可以任意选择从整体到部分或从远到近等观察顺序。多媒体课件展示的画面可采用箭头移动等方式把观察顺序形象地表现出来。这样不但有利于老师的讲评与指导,提高学习的效益,而且使学生学到了观察的方法,形成能力。此外,“研究性学习”正成为现代语文教育中重要的学习方式,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才能。而计算机网络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工具,是学生快捷地搜索信息、处理信息必不可少的工具。
(四)、运用信息技术评价学习成果,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
“评价”是我们教学中一种经常的行为,它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和地位。在课堂中,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积极、肯定的评价语言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气氛。教师丰富生动的评价语言能让学生处于一种积极亢奋的状态,这个时候他们所释放的热情和潜能是无法估量的。根据这一特点,教师组织学生在学习小组中互相学习,互相评价。在本班所在的班级网站的留言板上发言,教师也以和学生平等的身份出现,参与学生的讨论和评价,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巨大潜能挖掘出来。
(五)、课后利用信息技术拓展丰富知识建构 学习是一个过程,信息技术为知识的获取提供了多种渠道,知识不再只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获得,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所得”,通过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的整合,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把课后学习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通过网络这媒介.使学习向更深入的方向发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而提高应用语文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的课后拓展主要表现在课外阅读和练习、写作两方面。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尤其是课外阅读,更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的个性差异使他们对课外阅读材料的要求也有极大的不同。从语文阅读的角度看.存在着大量可供选择的内容相近的文章,如何使课外阅读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如何利用网上资源和网络优势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呢?其实.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品质和思维品质”。如在学习了泰戈特的《窗》后,学生对文章戛然而止的结尾感受颇深.为了进一步了解作者“空白艺术” 的写作风格,笔者向学生提供了他的另外一些作品。如《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等.指导学生课外阅读。通过对比性阅读,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也进一步巩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后拓展还表现在学生的写作中。多媒体和网络提供了图文并茂的课件资料.如果能将作文题目以动态的画面呈现给学生.可以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他们的想象力。网络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古今中外的资料在网络上应有尽有.没有时空的界限,学生可以从网络上获取有用的素材.经过筛选和精心构思,写下自己的感受。
当然语文课堂信息技术运用注意:
(一)合理运用信息技术。现代媒体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性,但也绝不是媒体使用越新越好,越复杂越好,越多越好。要做到“恰到好处”。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媒体,体现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充分利用网上资料,但又要有自己的特色。互联网给语文教学提供了方便,图片、文字、声音、课件、教案、作业等资源应有尽有。作为语文教师,要会用网上资源、合理运用网上资源、要有组装、修改课件的能力,花少量的工夫对别人的教案进行二次备课。(三)运用信息技术时千万别忘记了语文的根本加强对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这些是语文课程标的基本要求。
总之,能够合理、机动地运用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特征,做到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处理好多媒体与教师讲解的关系,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活跃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高度集中注意力,自觉地深入到教学内容的深层,不断激活他们的思维灵感,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发掘其创造潜能,就一定能实现语文教学的最优化,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丛书《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变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8 2
第二篇:如何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如何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已显得越来越普遍。一方面,新课程的实施加速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在改变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在悄然改变着传统的学习方式。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和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从而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作为我们教师,应该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引导学生走出过去的传统的课堂。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开展自主性学习。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因此,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于网络课程讲解和知识学习的各个环节,已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这也是其它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究竟如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呢?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习方式
改变
加工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庞大的知识量和日新月异的知识更新使终身学习成为必需。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习者自主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与机会。因此,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已显得越来越普遍。一方面,新课程的实施加速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在改变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在悄然改变着传统的学习方式。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和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从而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作为我们教师,应该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引导学生走出过去的传统的课堂。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开展自主性学习。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因此,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于网络课程讲解和知识学习的各个环节,已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这也是其它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究竟如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呢?
一、激发兴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包办了教学活动中的许多环节。许多教师把教学过程当作单向传递知识的过程,把自己当成了知识搬运工,把学生当作整装待“灌”的知识容器。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没有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因而他们虽然机械地接受了知识,但缺乏的却是亲身的体验、美好的情感和自主能力的发展。不同的时代造就了不同的学生,在当今网络资源如此丰富的情况下,再用过时的填鸭式方法教学已为时代所淘汰。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习过程应该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经验,对新信息进行主动的认知信息加工的过程。平时应注意向学生渗透计算机网络的有关知识,让学生了解网络世界的快捷、方便、神奇、美妙。也可有意识地向学生传递网上的一些相关信息。
二、激励提高,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既能培养学生的发现、创意思维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沟通、表达、交流的能力。因而,整个过程又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传统的教学过程,往往以达到“解决问题”为目的,为了学课文而学课文,遏制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发展。真正的探究性学习,应该从传统的“吸收—储存—再现”的学习模式中走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创造”的学习模式。借助信息技术环境,更应注重教学的实效性、互动性。通过网络教学,不仅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并及时予以指正,同时可以展示学生各自不同的解题思路,扩大思维的视野,对比各种思路的视角过程,交流评价不同的策略,激发起学生创造性的想法。
以《因式分解》一课为例。教师使用“课件大师”制作软件制作了交互式课件。课件中包含多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要点,设置的帮助系统,让学生能及时得到各种途径的帮助。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室交互平台,创设一个由学生自主复习、建构知识体系的环境——人机交互、电脑及时统计、网络实时反馈、评价。此时,教师则可以监控学生的学习进程、和个别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或者调阅学生的学习作业组织交流、评价。就这样,同学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既通过探究学习解决了课本上的问题,又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新的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新的问题。在此过程中,他们充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也充分感受到了网络的魅力和价值,这样他们会对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的网络世界更加感兴趣。能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实际问题,从现实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是数学素养建立的重要标志。形成数学素养起始于 “问题意识”的树立。虽然数学来源于具体的生活,但又是经过抽象的。源于生活的数学问题,镶嵌在生活当中,利用计算机网络丰富的学习资源,开放的交互功能创设问题情境,形象生动地将抽象的数学内容附着于现实背景中,可以有效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利用计算机网络创设问题情境根据其功能与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
三、拓展思维,课内课外有机结合
新课程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落实三维目标,更要注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美妙的生命体验。教材上的内容容量较有限,所以在学完课文内容以后,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拓展 课本的内容总是有限的,网络特有的超文本链接功能,则能充分扩展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的广阔背景,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了解到比课本内容多得多的知识,进而引发更深层次的问题。以《因式分解》一课为例,在“休闲一刻”这个环节,课件中为学生准备了许多有关因式分解的小知识,学生可以随意点击甚至上网浏览,尽情在知识的海洋中“冲浪”。反馈交流中,学生们畅所欲言,谈感受,说体会,有的甚至提出更多更新的问题。这样的设计,突破了传统教学的空时界限,使学生在不断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仅完成了课内的学习任务,还进行了课内知识的延伸,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四、适时引导,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对于学生,我们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教育教学形式要求新时代的教师应该这样做:为学生设立一个起点,或引导学生为自己设立一个起点,然后告诉他们到达终点时的要求,再提供或建议一些可以帮助他们完成任务的资源或方法。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改变传统的将知识学会,慢慢地转变为如何掌握学习方法,主动地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怎样进行自主阅读、自主学习,也就是变传统的“学会”为“会学”。网络时代给我们提供的方便、快捷、高效的学习条件不可否认,但我们也不能一味地否定传统的教学观念、手段和方法,传统的东西不乏有落后的成分,但更不乏经典性的内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扬长避短。
另外,我们在培养学生对网络产生兴趣的同时,要适时引导,不能让学生脱离教师而单纯与机器交互学习,我们要担当起管理者、监督者、组织者与咨询者的角色。只有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育教学质量才有希望提高,也才能充分体现网络多媒体在教学中的真正意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模式,有效促进了学生能力的提高。通过调查表明,98%以上的学生都喜欢上运用多媒体和网络的数学课,认为学习过程生动有趣,能够接触到最先进的学习方法和最丰富的学习内容。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很高。例如:网络课《旋转和平移》,教师将各种与旋转平移现象相关的素材串联成数学故事“风车娃寻宝记”,使各自独立的材料和练习巧妙的融入生动的故事情节当中,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对旋转平移现象的感性认识。学习中,计算机又成为学习工具,学生通过操作键盘、移动鼠标实现对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完成多层次的机上练习:分卡片(区分平移和旋转现象)→ 闯迷宫(平移图形)→ 智开锁(旋转图形)→ 巧拼图(平移旋转的综合练习)→ 显身手(创意设计平移旋转图形)。新颖的设计,全方位的参与,使学生完全融入教学过程。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学生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能力,以及对信息的快速收集、快速处理和运用的能力都得到较大提高。
五、有效整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能力
1.受传统教学模式的习惯影响,起始阶段,学生会不习惯于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人机面时,学生有的只看教师,不看计算机;有的则一味操作电脑,而不再按教师教师指导学习。为此,教师要对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有一定的预见,对教学资源、课题组织进行精心设计、策划,根据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策略。如新授教学——将学件和课件独立设置,引导学生的注意;基本练习——课件中的各部分设置密码或闯关积分,教师实时调控;开放题——提供资源,自主探索,确保网络安全。另外,为缩短学生对全新教学模式的“适应期”,可以采用一些自适应题库、网上游戏等方式,经常让学生去试试,逐步适应人机交互的方式。
2.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其结果甚至会削弱数学的学科特点。进行网络型课件设计时,首先必须依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设计、制作课件,课件的导航系统要指示明确。其次,要考虑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技能(打字速度、电脑操作、上网操作等)。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网络教学有其独有的优势。但实践证明,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使用多媒体课件,即便在需要使用多媒体课件的一些课例中,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也可采用演示教学型和网络教学型。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根据授课的类型和内容确定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形式,切忌随意使用多媒体。
第三篇: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内容摘要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学习创设了一个特定的环境,更为自主学习的实施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就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意义、条件、途径和方式进行实质性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任何的学习活动都是发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而环境是影响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习活动来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构建一种有效支持学生进行个别化学习并能够为学生提供开放性学习资源的自主学习环境是非常必要的。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为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气和活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毫无疑问,这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它不仅是教学手段的改革,同时还促进课程体系及教材的观念与形式的变革,促进教学方法及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促进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的变革,推动新一轮的教育的巨大改变,在这种巨变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就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为自主学习的实施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一.对“自主学习”内涵的理解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也即自主学习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自定计划,自定节奏,自我调控,自主选择媒体和资源,自我评价,应该是一种意识观念和行为控制上的自主。通常情况下,自主学习是以外显的个别化的学习方式出现,但自主学习绝不等同于自学。
自主学习本质上是对学习的各方面或者学习的整个过程主动作出调节和控制,它具有能动性、有效性和相对独立性等特征。自主学习的对象是学生以自己的学习过程为监控对象,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育者反复、耐心、详密、周到的引导和帮助,加强对学生的责任心、意志力和恒心等的历练,激发学生对学习投入的情感,并保持持久性和相当的自控力。
衡量自主学习的指标有三个:学习目标的建立、学习方法的把握和学习评价的实现。自主学习者可分为高自主学习者和低自主学习者两类,高自主学习者具有自我激励的能力,知道怎样通过选择有效的学习方法来达到学习目标,能够长期评价和量规自己的学习成就;低自主学习者难以形成自己的学习目标,难以把握学习方法和进行自我学习评价。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自我激发学习动机的能力、自我识别能力、自我选择能力、自我组织规划能力、自我培养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协作学习能力、自我反省调整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意义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时代的要求,是提高教育效果的基础和关键。目前,世界各国都意识到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学技术和民族素质的竞争,提高国民素质、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作为发展综合国力的战略性措施和立国第一要务,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教育质量的竞争必将成为新世纪各国竞争的焦点。
当今社会科技迅猛发展,知识剧增,学校的学习只能选取最基本的知识教给学生,其他更多的知识只能靠学生自己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和终身学习。因此,有关专家认为:21世纪的教育,要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实践、创造,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其中学会求知是基础,“21世纪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懂学习的人”,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已成为各国教育的热门话题。中共中心和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到:“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学会学习已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能力,成为自身发展的基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一个至关重要且刻不容缓的研究课题。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出:只有当人所从事的活动转变为自主活动时,个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得以实现。
自主学习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关注人的发展,同时,自主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来选取学习方法、学习内容,从而充分体现了学习的个性化,不但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的个性也得到充分发展,而个性的发展是创新精神的前提,所以自主学习更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现代信息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治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它为教育教学的改革,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就是指利用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等,支持学生的个别化学习,并促进学习者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合作与交流以完成学习活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多样的认知工具和丰富的学习资源。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型的资源媒体和工具,如光盘、因特网等,光盘的容量之
大没有任何一本书可以与之相比,网络更是一个信息的海洋,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能为学习者提供图文音像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能为学习者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与联想记忆特点的、按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因而很易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爱好,并为学习者实现探究式、发现式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从而有可能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真正达到让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实现自己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甚至创新知识的理想目标。
同时,现代信息技术为多种学习策略的实施提供条件,促进学习过程中的互动和交流。自主学习不是一种完全独立和孤立的学习,而是主动和个性化的学习,它需要学习环境中有组织良好的反馈系统,以帮助学生做出自我决策。同时它需要学习环境促进学习者之间进行交流、讨论与协作的手段、策略和氛围。Internet网络得天独厚的信息传递优势,使得它不仅仅是一种学习工具,也要成为一种交流中介,让它能够为同学之间、同学与教师之间共享与交流不同观点、看法提供机会,以便学习者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所学习的知识,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获得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使学习者的知识水平、智力水平都有提高,从而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转变教育观念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会对学校、教师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方面产生直接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模式下,教师要转变观念,努力实现教师自身的角色定位,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持人、召集人和观众,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搜寻者、策划者和设计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精通本学科知识和了解本学科前沿动态进展的先行者、倡导者和学习者;当然,教师不能把现代信息网络资源只简单的当成寻找教学素材的来源,也不能把计算机多媒体作为教学用具及其工具性伸延,而应把计算机网络技术逐渐转变成学生受中的纸和笔,并最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们知道知识的获得不是被动接受,而是生成、转化、扩展的,是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互动建构的,从这层意义上来讲,转变教学观和学习观是适应现代信息技术互动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这种模式转变的需要,更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各学科的有效整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多种媒体的刺激、超文本特性及网络传递方式,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分层次教学和个别化学习以及师生互动方式,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1.演示型教学模式
这是一种以辅助教师讲解为目的开发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演示的模式。教师在课前采用Authouware、Powerpoint、Flash等工具制成课件,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逐步展示,营造一个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教学情景,将微观过程和实验进行模拟,使本来无法观察到的现象和抽象的问题变得形象直观,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这类模式一般主题明确,条理清楚,内容详尽,重难点突出,而且节奏也较易控制,在现在实际高中各学科教学中应用比较广泛。
2.自主型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严格地讲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发的多媒体软件,在开放式学习环境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爱好和学习情况,由学生自己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是实质意义上的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因人施教。它的主要特征是开放的学习环境,即答应学生自己决定需要什么信息,采取什么方式解决问题,教师只作为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教师在这里充当主持人、召集人和观众的角色。它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学习、设计与制作、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它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合作学习。这种模式目前在高中各学科的实际教学中还是极少数的,处于探索阶段,是教学模式的高级形态,也是今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发展方向。在现在的高中各学科的教学中,教师一般只是组织引导学生到网上寻找一些所需的资料和内容,其实这种初始阶段的各种尝试,势必会引起更多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更加深入的研究,从而促进自主型教学模式的建立。
所以,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各学科的有效整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的表现能力及可以超越时空和宏观、微观的限制的特点,培养和提高高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高中学习成为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效率的学习。
监控学习过程实施多元评价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要求教师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教学组织者及指导者的作用,以促进学生自由、独立的学习。而学生则需改变以往依靠教师学习的方式,主动的监控学习过程,即使反思,合理调整原定的学习策略和步骤。同时,改变评价手段,创设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从我国目前教育状况来看,衡量一个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是考试的分数,学生更多地依靠于教师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满足于机械的学习方式。
有研究指出学生使用最多的学习策略为复述与记忆复习两种策略。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探索和建构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采取多元的评价手段,把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是否真正发挥主动性、积极性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和内容;重视教师教育思想、教育态度、教育过程、教育人格方面的评价;重视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创造性、能力等素质方面的评价。只有如此才可能给学生创设一种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环境氛围。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和提高,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学生不再仅仅依靠于教师的讲授和局限于书本的学习,而是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和广泛的信息资源,并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收集、探究、发现、创造、展示等方式进行更为有效的自主学习,从而更加增强和保持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爱好,提高了学习效率,使学习成为一种高效的学习。同时,由于这种学习方式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自主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更有利于创新能力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第四篇:引导自主实践, 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引导自主实践,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内容摘要]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种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自主实践是学生自觉主动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和能力,它既是一种个性化的自读自悟的过程,又是语文教学综合化的过程。引导自主实践,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有: 创设自主实践的环境;丰富自主实践的过程;拓展自主实践的天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强化自主实践活动。
[关键词]自主实践;语文能力;有效途径;引导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又强调: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种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自主实践一般是指学生自觉主动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和能力,它既是一种个性化的自读自悟的过程,又是语文教学综合化的过程。语文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在生活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引导自主实践,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创设自主实践的环境
㈠营造民主学习的氛围。语文课堂要变教师的“一言堂”为师生的“众议院”,教师只是学习的一员,而非最终的裁判。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甚至要允许鼓励学生“与众不同”,“标新立异”。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进行自主实践的适宜土壤。
㈡赋予自主选择的权利。《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教学《陶罐和铁罐》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陶罐和铁罐神态的语句,通过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等各种方式来体验。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产生了极大的乐趣,有的学生说,有的学生读,有的学生画,特别是学生对画画表现的兴趣更浓,可让学生在黑板上展示。这时,学生的提问(为什么这样画?)更具有深刻意义。抓住这一问题,让学生 谈出各自的感受,挖掘了学生思维,拓展了学生想象。
㈢提供自主实践的机会。
⒈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出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这不仅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说读写实践,学生的吟诵品味,而且包括课外的各种语文实践活动。教师备课应变考虑“怎么教学生”为“学生怎么学。”在教学《五彩池》时,可设计听写词语、给课文配音、朗读背诵、记者采访、做小导游、出板报等环节,给学生创设丰富的自主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充分的听说读写思的语文实践中悟出自己的感受。课上尽量多地让学生交流,甚至争论,让学生由单个的思考、自动,变为群体的交流、互动,语文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实践的乐园。
⒉要不断开发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让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在学语文、用语文中逐步领悟和习得语文学习的规律、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丰富自主实践的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堂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教师在课堂上要有强烈的“实践”意识,想方设法引导全体学生进行丰富、立体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其在亲历实践的过程中学习、积累、运用语言。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一切机会让学生自主实践。教学《长城》时,可设计以下一些环节:“听写词语”为学生积累语言;在回家作业——“当导游”中启发学生用上听写的部分词语,使学生会运用所积累的语言;“朗读与背诵”精彩片断,让学生在“诵读”这一语文实践中,积累规范优美的书面语言;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表演“记者采访”,化静态语言为动态语言、体态语言,课文语言得到活化、转化、吸收和运用;“讲长城的故事”,学生将收集的材料作整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再次强化语言运用的实践。这样,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立体的语文实践,使语文学习从积累走向运用,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能力大有裨益。
三、拓展自主实践的天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不仅要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自主实践的乐土,还要拓展自主实践的天地。教学《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时,课前,让学生收集青海湖物产方面的资料;课上交流;课堂学习结束时,布置如下作业:①回去做小导游,把青海湖丰富的物产和迷人的景色介绍给家人听。②课外收集西湖、昆明湖、太湖的有关资料,办一期手抄报。这些设计将语文学习由课堂延伸至课外,让学生在课外通过收集资料、创造性复述、整理资料等,进行更为丰富的自主实践,运用语言,丰富知识和情感,培养语文能力。
四、强化自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㈠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进行有创意的阅读,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学生语文能力包括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如何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处理资料是一个难点。指导学生掌握收集资料的基本途径,并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类整理。引导学生确定收集的目标,引导学生相机交流资料,引导学生阅读资料却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这是最简单而实在的流程。自主实践活动带有综合性,与之相适应的基本方式是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参与性和问题性,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践、参与、了解,收集与运用资料,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要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性差异,就要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进行有创意的阅读,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实际运用,注重学生的实践和体验。需要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收集资料、运用资料、表达和交流,所以,在阅读教学时,要注意渗透这些环节。
㈡以自主实践活动为核心构建语文课堂。
⒈教师要摈弃以分析来代替学生自主实践的做法,放弃进行系统的语法修辞知识和写作知识的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实践中学语文,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修辞知识。
⒉要让学生“动”起来,具体来说就是动口、动手、动脑、动眼等。那么,怎么让学生“动”起来呢?其主要方法有:
⑴自读批注式:通过学生对课文文本的解读,达到自己独特的体会和理解,然后作批注交流。教学《菩萨兵》时,充分激发学生兴趣,促其自读自悟。①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课前,引导学生广泛收集有关朱德、长征的资料及藏族同胞的风俗习惯。课上学生相互交流收集到的材料,然后教师播放相关录像,帮助学生走近书中人物。这样通过师生的语言和录象画面创设了最佳的情境,激发了学生迫切想通过读课文了解红军与藏胞感人事迹的读书兴趣,为主动学习奠定了基础。②自读自悟,交流自学成果。给学生自学时间,学生借助工具书收集资料,认读生字理解字义,熟读课文,结合语言环境理解新词,理解课文内容,回答课后有关“思考题”,完成教材要求的字、词、句基本训练。自学后,学生小组交流自学成果。交流读懂的内容之后,让学生提出自学后仍不懂的问题,然后分别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重点解决。
⑵问题探究式:设置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学习兴趣,并在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学习方式。
⑶任务驱动式:在学习时设置具体的任务,如给课文的插图配词、给某个产品设计广告词等,然后引导学生在完成具体的任务中运用语言获得语文能力的发展。
⑷角色体验式:创设学习情境,设置学习角色。如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等,然后展开表演或情境模拟活动,在言语实践活动中体验心理活动,获得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
㈢语文教学的综合化。利用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或实际生活的联系,充分收集整合素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突出活动的综合性,注重听说读写等各种能力的提高,并在活动中有所创造。展示探究,是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关键,一项完整的探究活动,大致要经历“确定探究主题→制定学习方案→开展探究活动→交流与分享探究的成果”这样四个阶段。引导学生确定探究的主题,要注重来自学生的问题。
⒈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阵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托,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引导学生确定探究的主题。在教学《麻雀》时,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老师,是不是所有动物在自己的孩子遇到危险的时候会不顾一切地救孩子呢?”顿时,教室里议论纷纷,争论不休,于是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学生确定了“动物妈妈和孩子”的探究主题。
⒉语文学科具有鲜明的综合性特点,这决定了它与其他学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引导学生确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时,让学生从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中发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在教学描写春天的古诗《江南春》时,可以沟通语文学科与美术、音乐学科的横向联系。围绕《感受春天》这个主题,让学生吟颂描写春天的诗文,描绘春天的画卷,歌唱赞美春天的歌曲,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实践出真知”,引导自主实践,才能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只自主探索,形成学习能力,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郭根福等.小学语文新课程教材教法.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陆志平著.语文课程新探.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五篇: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师有必要将网络技术整合到教育中来,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上做到推陈出新,为学生创设更为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基于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就是以化学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发挥网络优势,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为目的,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独立钻研的精神以及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在化学教学中,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网络是我们获取有效信息的最便捷的方式之一,同时也是现代社会信息交流的主渠道之一,因此为支持学生的主动探索知识的愿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就要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这里利用的媒体和资料并非用于辅助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而是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搜索引擎来获取网络信息,必要时利用关键词搜索出自己想要的信息结果。当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获取信息资源的本领后,不仅对于将来增长计算机知识有帮助,而且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教师还要及时和学生交流信息,因为网络中的信息量实在是太庞大了,教师不可能将所有的信息都挖掘出来,所以和学生一起探讨,互相交流已经成为了我们现在的一种习惯。我们在一种平等、交融的氛围下来共同了解新的信息动向,研究问题解决的方法,不仅可以使我们用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多信息,更能使师生间的感情得以更好的得到发展,当然由于现代信息技术与化学融合尚处于初级阶段,学生的信息水平低,计算机操作不够熟练,学生对所需信息获取分析能力差。基于此,在课前可将相关资源作一些整理,保存在文件夹下或学校局域网络上,让学生访问该文件夹或网站去获取有用信息。随着学生信息水平的逐渐提高,可为学生提供网址、搜索引擎等,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到资源库中去搜集素材。
二、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主体教育、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民主化教学也成为广大教师的日常话题。但是许多学校, 许多老师只是轰轰烈烈地去讲,而没有实实在在地去做,老传统老方法照用不误。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难于得到发挥。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则是交互性、开放性、多媒体化、全球化的全新视野。网络下的协作学习便是其中一种,它有利于促进学习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协作意识、技巧、自主能力、责任心等方面素质的培养。计算机网络为信息技术与学习方法的整合,实现协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它大大扩大了协作的范围,减少了协作的非必要性精力支出。在基于互联网络的协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竞争、合作、角色扮演等形式进行协作学习。同时信息技术还优化了化学教学方法。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生渴望获得知识的情感意向,是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核心,是学习的强化剂。教学时,我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心理,让学生满怀喜悦地去学习。例如:我们学习氨的性质时,先用课件《氨的喷泉实验》引入,学生们看到这漂亮的红色喷泉很兴奋,从而引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是怎样形成喷泉的?为什么是红色的?问题一一产生,我们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学习了。另外,“原子结构”知识的教学中,原子核外电子运动是微观的、高速的和无规则的。由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无法观察其运动状态,因而就难以形成概念。对传统教育方式,用flash制作的教学软件--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及照片叠加形成的电子云图。可使学生在模拟环境中完成观察过程,从而很快在其头脑中构建出电子云概念和电子运动规律。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该软件可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还有我们学习《化学与生活》专题1第一单元《改善空气的质量》我首先播放一些空气污染的场景让学生观看,让他们心中有所震动,啊!我们所处的空气正日益恶化,使他们感到我们有必要学习化学,我们要改善我们所处的空气,怎样改善呢?这样一来就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2、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增大课堂信息容量
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决定课堂容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的接受能力,多媒体手段给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加快了学生理解进程,相当于增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缩短了学生对同样内容的接受时间,为增大课堂容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另一方面,课堂容量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板书方式、速度的影响,尤其是当需要板书的文字和需要作的图比较多的课堂上,粉笔书写和作图对课堂的速度起到了较大的制约,利用多媒体技术存储功能可以根据需要把一些图形、题目、题目的分析或解答过程等预先存储在电脑当中, 课堂上适时地在学生面前再现出来,还可以利用计算机高速处理信息的特点,在课堂上快速、准确地进行作图,为课堂增加知识容量。通过计算机软件,教师可以对教学目标信息实现适时控制,可以在任何时刻让某段文字、某个图形出现或隐去;可以随机作出图象;可以对屏幕上出现的运动对象随时干预,象电影定格一样使之静止在某一画面上,以对某些需要强调的运动结果进行特写;可以对图形(或图象)进行局部放大等等。这样大大丰富教学手段,拓展了师生交流的渠道,提高了课堂效率。如:化学教学复习课讲授时,我们可以事先把知识脉络用幻灯片形式制作出来,并且每个知识点都设计例题、习题以链接形式链接起来,想讲什么就点什么,想练什么就练什么,强化训练,提高了课堂效率。另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可以把化学科教学中的实验过程以虚拟的方式展现在课堂中。通过这一方式,我们可以把一些难于观察的、微观的、危险的化学过程模拟出来,从而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避免了许多繁琐的讲解过程。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姓名:邓立君
单位:三塘铺中学 邮编:417700 [摘要]: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特点,作为教师的教学辅助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学生的认知工具,构筑数字化学习资源,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被动接受式学习真正转变为自主学习,尤其要构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结构。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所谓的“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有西方学者提出“当学生在认知、动机和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本文所涉及的意义主要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本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恒学”。合作学习:本文所涉及的意义主要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国家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新课程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了这一基本理念,并且结合学校开展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模式”进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就谈谈在实践中的一些运用体会。
一、激发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剥夺了许多学生的真正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许多教师把教学过程当作单向传递知识的过程,把自己当成了知识搬运工,把学生当作整装待“灌”的知识容器。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没有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因而他们虽然机械地接受了知识,但缺乏的却是亲身的体验、美好的情感和自主能力的发展。不同的时代造就了不同的学生,在当今网络资源如此丰富的情况下,再用过时的填鸭式方法教学已为时代所淘汰。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习过程应该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经验,对新信息进行主动的认知信息加工的过程。平时应注意向学生渗透计算机网络的有关知识,让学生了解网络世界的快捷、方便、神奇、美妙。也可有意识地向学生传递网上的一些相关信息。如在教学《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一课之前,我有意地跟学生谈起黄蜂和黑熊等动物的共栖现象。同学们觉得很有意思,有的同学就问:“老师,你怎么知道得这么多呀?”我故作神奇地说:“从网络这个大世界里找到的呀!”这样,引起了同学们对网络的兴趣,他们就会产生“想上网”的念头,从而达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目的。
二、激励提高,变“解决问题”为“再生问题”
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既能培养学生的发现、创意思维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沟通、表达、交流的能力。因而,整个过程又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传统的教学过程,往往以达到“解决问题”为目的,为了学课文而学课文,遏制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发展。真正的探究性学习,应该从传统的“吸收—储存—再现”的学习模式中走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创造”的学习模式。如教学《新型玻璃》这一课时,学完了课文内容,我又向学生们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们还想知道目前世界上还有哪些更先进的玻璃吗?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去互联网上遨游一番。下节课呢,你们都将是各
新型玻璃生产商家的业务推销员。我们将要比一比谁的玻璃能推销出去,哪种玻璃的性能最有实用价值?你还想发明什么样的玻璃?”课文中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产生了,并且准备以比赛的形式来解决。同学们特别感兴趣,回家以后就忙着上网查找资料。在第二节课上,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昂,人人发言积极踊跃,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就这样,同学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既通过探究学习解决了课本上的问题,又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新的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新的问题。在此过程中,他们充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也充分感受到了网络的魅力和价值,这样他们会对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的网络世界更加感兴趣。
三、拓展思维,变“课内学习”为“课外延伸”
新课程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落实三维目标,更要注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美妙的生命体验。教材上的内容容量较有限,所以在学完课文内容以后,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拓展。如在上完《地球万岁》一课后,可以从网上搜索有关地球资源的资料做成网页,然后上一堂别开生面的网络课,让学生在学完课本知识的同时,更加全面地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妈妈,了解她当前的环境,了解它面临的种种威胁等,从而从小就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
这样,不仅完成了课内的学习任务,还进行了课内知识的延伸,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四、相机引导,变“学会”为“会学”
有专家说得好:我们要给学生猎枪,而不是给他们干粮。教育教学形式要求新时代的教师应该这样做:为学生设立一个起点,或引导学生为自己设立一个起点,然后告诉他们到达终点时的要求,再提供或建议一些可以帮助他们完成任务的资源或方法。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改变传统的将知识学会,慢慢地转变为如何掌握学习方法,主动地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怎样进行自主阅读、自主学习,也就是变传统的“学会”为“会学”。如学习《颐和园》这一课时,课前我布置同学们进行预习,怎么预习我没作统一要求,只是说:“你们可以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结果没想到上新课时,好几位同学都带来了从网上下载的关于《颐和园》 的图文资料,我好惊喜——同学们真的会学习了!结果,这节课同学们借助这些资料轻松愉快、饶有兴趣地学完了这一课,并且还了解了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课后我把这些资料放在班级,同学们课下还可以再学习、再探究。网络时代给我们提供的方便、快捷、高效的学习条件不可否认,但我们也不能一味地否定传统的教学观念、手段和方法,传统的东西不乏有落后的成分,但更不乏经典性的内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扬长避短。另外,我们在培养学生对网络产生兴趣的同时,要适时引导,不能让学生脱离教师而单纯与机器交互学习,我们要担当起管理者、监督者、组织者与咨询者的角色。只有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育教学质量才有希望提高,也才能充分体现网络多媒体 在教学中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