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及时评价有效性的研究

时间:2019-05-12 18:33: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及时评价有效性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及时评价有效性的研究》。

第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及时评价有效性的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及时评价有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课题关键概念的界定

所谓教育评价是指以教育为对象,根据一定的目标,采用一切可行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教育现象极其效果进行测定,分析目标实现程度,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其实质是:根据目标,测定效果,判断价值。所谓课堂及时评价,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所作的各种学习行为给予及时肯定的评价。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中最核心的东西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谓课堂及时评价有效性,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课堂及时评价是有效的?是指对学生数学课堂学习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所作出及时评价,通过评价,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突出评价的导向、改进、形成和激励功能,形成科学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学习及时评价体系。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课堂教学及时评价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

2、课题所要解决问题的分析 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重视课堂即时评价。课堂即时评价就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所作的各种学习行为给予及时肯定的评价。《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新理念下的评价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中最核心的东西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课堂即时评价的目的在于改变过去重视获取知识多少的终结性评价,转向发展性评价。把着眼点集中于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多维度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评价,从而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真正体现评价的功能,使之有效地引导教师改进教学,完善教学过程,提高评价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样,就要关注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什么样的评价,关注教师从哪些方面,如何评价学生,关注学生如何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自我认识,学会欣赏他人,建立自信,使评价成为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力。评价应满足孩子的内心需要,评价的作用在于促进学生发展而不是区分学生的优劣和简单地判断答案的对错。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即时评价不能只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简单的好坏之分,而在于强调其形成性作用,注重发展功能。课堂即时评价对调控教学、激励学生能起到及时调节与导向的作用,又能为终结评份积累素材。它无疑是完居课堂教学目标的调味剂、催化剂和兴奋剂,对实质性目标的完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即时评价”的研究,对于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多维度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树立信心,激发动力,提高潜能和创新意识的有效教学评价方法。具体内容:

1、有效及时评价教学活动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影响。以往教学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评价指标基本以书本知识为核心,以书面考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分,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学习态度等综合评价;评价方式过于注重纸笔考试和过于注重量化,忽视了多元性;评价结果过分强调终结性评价结论,而忽视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全面性评价。特别是对学生在课堂中表现的评价更显得刻板、单一,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缺乏实效性,这样的评价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很难发现和发展学生诸方面的潜能。

在研究的各个阶段,特别是在实施阶段,为了全面的搜集和科学处理研究对象信息,提高及时评价的质量,通过对评价对象观察、个案研究和对比,在课堂教学即时评价中做到:评价的对象全员化,评价指标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机会多次化,评价内容合理化。评价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家长评、教师评相结合的形式。

2、制定小学数学课堂及时评价研究目标。

3、建立小学数学课堂及时评价有效体系。突出课堂教学即时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重视形成性评价

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重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三、课题研究方法

1、观察法:运用一些辅助手段对研究对象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观察,记录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积累原始资料。

2、个案研究法:找出研究对象中比较典型的学生进行追踪研究,运用谈话、问卷等手段搜集更多的资料。

3、对比法:在自然状态下,对班级实验组和普通组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接受及时评价的情况,同一学生在不同阶段学习活动中接受及时评价情况的对比,探讨产生问题行为的相对因素。

四、课题研究步骤

1、准备起动阶段

2008.7-2008.10 学习理论,搜集资料,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在这一阶段,我完成了学习资料的前期搜集准备,进行了教师课堂及时评价方法的调查,为进行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依据。确定了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完成了课题研究方案的撰写。

2.实施研究阶段

2008.11-2009.9 根据研究方案全面展开研究,做好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完成中期成果报告,积累课题研究过程资料。读书是一个老师成长进步的最好途径,这一阶段制定了个人读书计划,认真学习了《新课程的改革评价》《新课程实施中教育评价改革的探索》等专著,完成读书笔记和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对课堂教学及时有效性的评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3.提高推广阶段

2009.10 总结推广研究成果,完成研究论文,撰写研究方案结题报告。

五、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年来,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和本人努力下,较为顺利的完成了本课题研究的各项活动。对课题的研究不敢谈取得怎样成绩,但是通过学习和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及时评价了很大改进,能有效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这与我选择个人课题的宗旨和出发点是一样的。现将一年来的研究收获总结如下:

1、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开展及时评价,探索行之有效的课堂形成性评价方式。新的评价理念要求改变教师评价“一言堂”、评价语言滞后的现状,提倡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小组的评价与对小组中每个学生的评价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等等,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基于这样的新课程理念,例如在《百分数的意义与写法》一课中,努力营建一种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在课堂教学互动的过程中,相互争论、相互理解,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大家对学习讨论的问题有了明确的认识,在对知识的学习,对方法的掌握过程中,获取了极大的情感满足,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评、互评。让数学课堂进入一个充满愉悦、欣喜、快乐的人文境界。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把他人的评价和自我反思相结合,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他人的评价,只有通过自己的反思,才能转化为自己内在的智慧。因此,教师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反思自己在问题解决中的成功之处及不足之处。为了体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教学中,把教学建立在学生的自我意识、主动探索的基础之上,通过他人评价与自我反思的结合,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感悟,成为知识的积极构建者。对于教学中的重难点,通过教师及时有效的引导评价,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去分析处理信息,以充分地展示学生自己的正确或错误的思维过程,通过他人评价和自己反思相结合的形式引导学生在集体的智慧碰撞中修正自己的思维。教学中,正是因为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及时的评价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发了学生心中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与兴奋状态,使得学生能自觉地参与知识背景的构建与生成,体会到他们所学习的是“有价值的数学”、“生活的数学”,从而将原本静态知识动态化,将数学材料实践化,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与争论中看到了知识的成因,突现了思维的过程。这一点对学生的发展来说应该是终身受益的。

六、存在问题及反思

1、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评价氛围需要教师努力营造。在以知识传承、技能训练为宗旨的课堂中,教师要努力将学习课堂变成学习者的乐园营造一种紧张高效、严肃有效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这样一种和谐有序的环境中,学生的思想不受束缚,在他人评价和自我反思相结合中,在思辨、操作、争论、探究的过程中,才能积极有效的进行学习活动,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2、课堂及时评价教学的关键还是应该课堂中教师及时有效的把握,做到课堂教学评价的常态化,提高课堂教学评价效益。今后的研究工作将进一步侧重于课堂教学评价环节,不断建立完善课堂教学多元化评价体系,真正让学生爱学、乐学、会学,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个性发展,真正的打造高效课堂

数学学习评价方法

一、激励评价法

《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需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研究表明,课堂教学中的激励评价,有利于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力和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注意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主动性、独创性等主体精神和品质进行激励评价。尽可能满足每个学生自尊、荣誉的心理需求,使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受到激励和鼓舞,以达到强化动机,增强信心和主动发展的目的。例如教学“34-18”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试算,然后汇报交流,大部分学生汇报用竖式算的一般方法。其中有一个学生说:“我不是用竖式算,是这样想的,把18看成20,先算34-20=14,因为多减了2,要再算14+2=16。”我及时表扬他:“你真聪明,这样思考比用竖式算更简便。”同时鼓励全班学生要积极动脑筋,以便找到更好的方法。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心灵的碰撞过程,不光是知识的传递,也是情感的交流,合作的应用。所以我在鼓励、激励学生的过程中不满足于对他们认知的评价,还注意自己对学生的情绪感染。有时候用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来表示对学生的赞赏,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觉得坚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学生比较科学,及时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性评价。这样不仅能使学生产生学习效应,还能够产生人格效应,使学生希望得到尊重和平等对待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增强自信心,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

虽然,学习评价要以表扬鼓励为主,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滥用,以免给学生造成误导,不利于学生对自己形成客观的认识。

二、参与评价法

受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影响,学习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则是被评价者,是评价的客体,在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对学生学习情况评价的权利往往是操纵在教师手中。这种评价方法单调、呆板,既不科学,也不全面,对提高教学质量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要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旋律,因此我很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评和学生间的互评。上完课我总让学生自己评一评:这节课我学会了什么?我的表现怎么样?再互相评一评:谁发言最积极?谁表现最好?谁最值得我们学习?表现好的学生就能得到我奖励的一颗星星。当课堂上学生有疑问或回答有争议的时候,我不是急于评价,而是让学生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同时多问其他学生:“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你们认为他的回答需要补充吗?”。通过学生的评价,提高了他们的认知能力,使他们学会在自我评价中进行反思,改进学习策略。同时鼓励学生之间展开互评,如教学“位置”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自说说自己在班里的位置是第几组第几个,自己的前后、左右的位置上分别是哪个同学,由其他同学判断正误。学生很喜欢这种民主的评价,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在讨论、交流中互相取长补短,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促使他们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评价。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在评价中发现自己的进步和认识自己的不足,培养他们合作的精神与竞争的意识,以及听取别人批评意见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诚恳友善对待伙伴的品质。使评价真正成为学生自我教育和促进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

三、活动评价法

活动评价法是通过教学活动,对学生掌握知识和在学习、生活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和能

力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游戏、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评价。如教学“图形的拼组”时,我设计了一个拼图的活动,让学生利用七巧板拼一些有趣的图案。在活动中考查评价学生是否能够直观认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平面图形,并利用它们组合成相应的图形。孩子们在这些实践活动过程中不仅获取了知识,更主要的是可以评价他获取数学知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品质,如是否喜欢身边的事物,是否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是否会与人交往,是否做事持之以恒等等。

四、延迟评价法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等的不同,学生之间在数学学习的发展上必然存在差异,应该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逐步达到可能达到的目标。因此,我们可以选择推迟作出评价的方法。如我所教的班里,有个学生有一次单元测试考得不好,失去了信心。我允许他重新解答,当他通过努力,改正原答卷中的错误后,我就他的第二次答卷给予评价,并给出鼓励性的评语。这种“延迟评价法”淡化了评价的筛选功能,突出反映了学生的纵向发展状况。特别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这种延迟评价法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上,更要提倡延迟评价。不能在提问学生时,马上就叫学生做出回答,舍不得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当学生回答不出,就忙着启发,暗示;不能在小组讨论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研究,有的学生还来不及深入思考,就马上要求汇报。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有的学生在积极思考,有的学生不思考;有的学生思维得到了发展,有的学生只听不想,思维得不到发展。所以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后,我会耐心等待,给足时间让学生深入思考,探索研究。特别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更要以期待目光等待他们,或做适当点拨,切莫让学生回答问题时草草行事。

五、非言语评价法

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方法很多,主要有言语评价法(口头和书面言语)。由于学生个体有差异,如果采用多种评价的方法,特别是多采用非言语评价法(包括情感评价和动作行为评价等),有时会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如课堂上我通过表情、动作与学生直接交流,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我赞许地点点头;当学生因紧张回答不出问题时,我以充满希望的眼神鼓励他;当学生上课精神不集中时,我轻轻地拍一拍他的肩膀,提醒他听讲要专心,以此来传达一种关爱,表达一种尊重、信任和激励,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评价更能产生心与心的互动,其作用远大于随意的言语评价。

每种评价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在评价时我注意结合评价内容与学生学习的特点加以选择。通过上述五种方法的教学尝试,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都得到激发与保护,他们积极活跃地投入学习中去,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探索学习。这样,学生自主活跃在课堂中,懂得互相倾听,互相学习,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堂教学的中心已经由教材中心、教师中心转向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所以对课堂上的学习评价,也应该由获取知识多少的评价,转向发展性评价。即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供多次评价机会,多方面评价学生,来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样,就要关注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什么样的评价,关注教师从哪些方面,如何评价学生,关注学生如何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自我认识,学会欣赏他人,建立自信,使评价成为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力。

探索之一:需要及时评价,更需要延迟评价

长期以来,在教学中,不少老师都习惯于在学生解题或发言后对学生的答案及时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不但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把学习中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能让学生在教师评价后及时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一步发展的能量。但一堂课中对学生的反馈信息并非一律都得及时评价,有时过早的评价,反而会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特别是当学生答错后,教师马上判错,学生可能会有挫折感,会丧失继续回答问题的信心和勇气。这就要求教师不能轻易地给出“对”或“不对”的结论,而要灵活恰当地运用“延迟评价”的方式,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在和谐自由的气氛中驰骋想象,畅所欲言地抒发见解,无拘无束地开展积极思维活动和语言表达,获得更多的创造性见解。

案例一:《8加几的加法》教学片断

师:你们还会算哪些“8加几”的算式?

生1:我会算8+8=16。生2:(立即大声反对):不!8+8=17。(众生哗然,都说“错了”。生2黯然失色,满脸通红,嘴里嘀咕着:早知道就不说了„„)

师(微笑着说):大家先别急,说不定这位同学有什么新发现,听听他是怎么想的,好吗?(此时,生2又重新抬起自信的头,但眼睛里还是流露出些许疑惑的目光。)

生2:昨天我们计算9+8=□时,不是说过9哥哥得向8弟弟借1来凑成10吗?计算8+8=□时也一样,8向另一个8借1,另一个8就剩下7,不就等于17了吗?

(哦,原来是受“9加几”算法的负迁移。找到了症结,师把生2的想法板书于黑板上,让大家了解生2出错的原因,也让生2明白自己疏忽所在,最终算出了正确答案,教室里又回归平静。)

师:通过刚才的争议,同学们都明白了计算“8加几”有一种方法就是利用8和2凑成10进行计算„„(师话音未落,生2又激动地站起来发表意见。)

生2:我明白了,计算8加几就拿2凑成10,以后计算7加几就拿3凑成10,计算6加几就拿4凑成10„„这样计算快多了。(生2语速之快,见解之新,令全班同学刮目相看。)

以上案例中,当学生8+8=17的答案遭到众人一致反对时,教师选择的不是一票否决,而是宽容接纳、亲和引领。延迟的评价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表白、辩解的机会,更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寻因、纠错的台阶。于是,这位遭遇挫折的学生重拾可贵的信心,并迸发出创新的火花,真正满足了学生把自己当作“发现者”和“探索者”的心理需要。

探索之二:需要认知评价,更需要情感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课堂学习中不管哪方面的提高都离不开知识体系,缺少“知识”这个载体,其他方面的能力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我们在课堂即时评价中,要做到“知识评价不放松”。但是,课堂除了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场所,也应是学生体验价值,陶冶情操的精神乐园。新理念下的评价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中最核心的东西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对学生的评价首先是对学生学习情感态度进行评价。

案例二:“找规律”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你能不能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表示我们今天学习的“找规律”呢? 生1:☆☆○ ☆☆○ ☆☆○ ☆☆○

师:你的想像力很丰富,能用图形来表示规律。生2:112 112 112 112 师:真不错!能用数字简洁地表示规律。生3:×× × ×× × ×× ×

师:很有节奏感,你一定能成为一个了不起的音乐家。评价应满足孩子的内心需要,评价的作用在于促进学生发展而不是区分学生的优劣和简单地判断答案的对错。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即时评价不能只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简单的好坏之分,而在于强调其形成性作用,注重发展功能。以上案例中教师的评价关注的不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是更多的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增强学生自我认识的角度出发给予了积极而又客观的评价。老师对这三位同学的评价除了对数学知识本身的理解程序的肯定外,更多在注重开发与唤醒每个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自我的认识。同时,那出自老师肺腑的鼓励的话,沟通了师生之间的理解与情感。学生把老师对他的鼓励化作行动,师生双方都乐于接受对方信息,师生之间的情感相互促进。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人际交往、协调合作的个性品质的培养。以上的这一案例很好地体现了“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新课程的评价理念。

下面是收集到的几则注重情感评价的课堂评价语,我想,老师经常能用这样的评价语言,学生怎能不受到鼓舞,不产生学下去的愿望呢!

——同学们都认真思考了问题,老师感到很高兴。

——重要的不是对错,而是同学们都想了很多的办法来思考。

——没有做对的同学不要灰心,只要保持像今天这样努力学习的积极性,总有做对的时候。——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我们都能从中受到一些启发。发明家爱迪生经常要经过上千次实验才能成功一项发明,失败了,下次再来。

——某某小组也得到了正确的结论,虽然他们并不是全班最快的小组,但他们分工明确,相互配合默契,相互协调,有了问题大家团结协作,发挥集体的力量解决。他们这种团队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

探索之三:需要教师单向评价,更需要生生互动评价 教师评价是一种最经常、最普遍的评价方式,即在学生发表了见解之后,教师对观点给予直接评价,以促进他们进一步的思考。这种评价过程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很快领悟问题的实质,抓住问题的关键。教师肯定某一学生的观点,就树立起了一个学习的榜样;赞赏某一学生思维的火花时,就点燃了其他学生思维的火炬。因而说,教师真诚的评价能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憾,更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活力。但是,如果评价作为教师的“专利”,学生就处在被动甚至被忽略的地位,等待教师指点、评说,很少有自主调控的机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新的教育理念下的评价,应十分重视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评价中要适当地“让权”给学生,可以变教师评价为师生、生生评价:还有想发表意见的吗?对刚才同学们的各种解法你有什么想法?对于××同学思路,你还有什么要问的吗?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吗?还有其他意见吗?谁对××的回答作补充?让学生参与评价,使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形成了一种互评互析的评价伙伴关系,使评价成为实现学生对自己学习行为的自我调控的过程。

案例三:“分数混合运算复习课”教学片段 出示题目:

师:老师这里有几道题,同学们先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谁的方法简便,从组友的做题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你要向谁发出友情提醒。(学生四人小组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

师:请小组汇报你们讨论最热烈的一题。

第一小组代表:第四题我们讨论得最热烈,因为小组成员找出了三种不同的解法。(教师请学生介绍三种解法)

第二小组代表:第三题,我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乘法分配律做,还有一种更简便,是把左右两边的算式直接减,因为减号两边算式的意义是一样的。

第三小组代表:我们小组对第二题的意见有分歧,有人认为先算括号里的比较简便,有人认为在第二步时把连减变成加法做比较简便。

生:我要向第三组的同学发出友情提醒,因为在计算混合运算题时,有时可以直接简便,有时只能中途简便,但是只要能简便我们应该灵活采用,这样我们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会更高。(其他同学争着发表自己的看法,包括其他小组的汇报内容。)

师:你很有见解。不过,我认为只要自己感觉简便就行,因为我们每人对数学的感受不同。

新课标提倡评价主体互动化,强调评价主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调。新的评价理念要求改变唯由教师评价学生这种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提倡把学生小组的评价与对小组中每个学生的评价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等等,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我们讨论最热烈的是第四题,因为我们小组的成员找出了三种不同的解法”,“我们小组对第二题意见有分歧„„” “我要向第三组的同学发出友情提醒„„”这些评价,不再是教师的“独白”,不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单向刺激反应,而是由不同思想和观念构成的“复调”——学生与学生之间,他们在互动的过程中,相互争论、相互理解,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大家对讨论的问题有了明确的认识,学习知识,觉悟方法,修正思想,同时获取极大的情感满足,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评、互评。

探索之四:需要激励性评价,更需要反思性评价 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新理念的倡导下,老师们纷纷采取肯定的、积极的、富有激励性的评价。的确,激励性评价可以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但是,在教学中,一些教师过于重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滥用激励性评价,对学生的发言总是变着法儿夸奖、绕着圈子表扬,甚至连学生的错误不但不敢明确指出,而且还要想方设法鼓励几句。这样的评价是片面的,不完整的,因为评价的目的在于了解、激励、促进、反思、完善,光有激励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致力于促进学生反思、帮助

学生完善。因此,课堂评价在恰当运用激励性评价的同时,更要将反思性评价贯穿其中。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是加强学生自我肯定,找出问题的有效做法,也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我监督、自我调节的有效途径。

案例四:“数与式的大小比较”教学片段

在巩固练习中,教师先让学生自由写几个比较数与式子大小的题目,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组织全班汇报交流。

师:小朋友们,在刚才的小组学习活动中,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启发,有什么问题呢?现在又到了“你说,我说,大家说”的时候。

生1:我发现我们组的同学,有的都用“>”连接,有的都用“<”连接。

生2:我发现我们组的同学写的都是加法算式或减法算式和一个数比较的。我看到他们那组里有人用乘法、除法的。

师:你觉得用乘法、除法的式子行吗?生2:行的,只是我没有想到,我也会写。师:请你举个例子。生2:8>2×3,10÷2<6 师:大家同意吗?生:同意!

生3:我们组的×××说的时候没有说清楚,×××又犯了一个毛病„„ 生4:我们组认为,都是先把式子加起来或减起来,再比较大小。如:14+20>30,先算出14+20=34,再拿34与30比较。生5:(反驳)有的式子不要加就可以比。师: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5:如51○43+51,两边都有51,相互抵消,右边还有43,所以右边大。

在学习中,如果能把他人的评价和自我反思相结合,则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分析智慧水平,因为他人的评价,只有通过自己的反思,才能转化为自己内在的智慧。因此,教师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反思自己在问题解决中的成功之处及不足之处。前面教学片断中的教育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虽然不太懂得什么叫评价,但教师创设的“你说,我说,大家说”这一环节,正是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评价他人与对自己反思性评价的机会。从上面的片断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说的这些话,其实就是对他人、对自己、对小组的评价。在评价与交流中,学生知道了数与式比较中的式子可以含加法、减法(教材中只有加法、减法),也可以含乘除法运算;知道了可以把式子得数算出来比较,也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比较;知道了语言表达时该注意什么等。

新课标指出,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新的评价观启迪着我们的教学行为,新的课堂给了我们更加广阔的评价空间。评价服务于学生的发展,新课堂需要这样的评价

延时评价

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教师在课堂上总习惯于及时给学生作评价,即“指点迷津”,但这种及时评价往往给了学生一个思维的框框,一种说法的定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中新的想法不会出现,原有的想法也难以更加深入,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仿佛是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它们对问题的理解单一或局限于表面,更加谈不上创新。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像那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新课程那崭新的教学评价理念,也逐渐渗透进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延时评价的原理是美国创造心理学家奥斯本首先提出的。其根本内容也就是通过延时评价,让人们头脑中新颖的“想法和观念”在没有“看守”的情况下蜂拥而出,从而达到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因为在正常情况下,新颖独特的见解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发言,不能过早地给予评价,以免造成对其他学生思维的定势影响,而应该适时适度地灵活应用延时评价,留出充裕时间,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多向思维等创造性思维。延时评价的应用,也有利于创设宽松、和谐的民主氛围,学生可以轻松自如地思考问题,可以静下心来思索。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内在潜能也得到了挖掘。

由此可见,延时评价对创造性思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更是值得教育界同仁探讨与研究的问题。现笔者就几例课堂实录,谈几点在此问题上探索的心得体会。先来看二则实例:

实例1:“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时乌鸦的神态,想一想:看着狐狸叼起肉钻进洞里,乌鸦心中会想些什么?”师问。

“乌鸦伤心极了,心想:哎!都怪我爱听好话,才会上了狐狸的当。”老师话音刚落,就有学生从座位上跳起来说。

“乌鸦可后悔了:要是我不那么爱听好话,孩子们这会儿就有肉吃了!”

“„„”

发言的同学一致认为乌鸦会后悔、丧气。老师环视了一下教室,问:“还有不同意见吗?

短时沉寂,不少同学摇头。突然,一个男同学猛地站起来说:“乌鸦心想:嘿!我长这么大了,从没听谁夸我羽毛漂亮、嗓子好,今天总算让我听到了。不就丢一块肉么,孩子们别急,我再给你们找去!”(顿时,教室里一阵哄笑。师先是一愣,随即笑着问该生。)“那么这只乌鸦要是再找到肉,还会让狐狸给骗走吗?“

“不一定,乌鸦喜欢听好话,又没有自知之明,很有可能还会被狐狸的花言巧语迷惑呢!”那个男生又站起来说。

这时,教师笑眯眯地说:“这位同学的想象力真丰富。请大家把自己的看法,以《乌鸦和狐狸续集》为题,编写一则有趣的故事,好吗?”

“好!”大家鼓掌赞成。

实例2:一教师在上三年级《纸的发明》一课时,要求学生列举纸的用途。

一开始,学生争先恐后,迅速说出了“印书”、“写信”、“包东西”等普通用途,接着举手的人越来越少。

突然,一学生说:“我能用纸叠飞机。”全班又活跃起来,纷纷补充,可以叠灯笼,叠小船等,随后气氛又不热烈了。“再想想,还有吗?”教师继续问。

“我能用纸糊火柴盒”又一学生回答。于是,不少同不又补充说:“还可以糊纸箱、信封、香烟盒等”。这时,大家似乎又无话可说了。老师又说:“再想想,也许还有呢?”

忽然,又一位学生举手说:“纸还可以做茶杯、快餐盒、一次性鞋子、衣服。”

以上是二例延时评价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成功运用的典型例子。

下面是笔者从中得到的一些认识和想法。

一、延时评价——让创新的火花熠熠生辉

1.诱发了学生的奇思妙想。就传统型课堂教学而言,只要学生答出乌鸦能吸取教训,就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例1中老师的一句“有不同的意见吗?”则引发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诱导学生产生了乌鸦沾沾自喜,下一回还有可能上当的独特想法。又如例2中如没有老师耐心等待的“再想想”,学生思维很难到达用纸做衣服的独创性高度。

2.发展了学生的潜在能力。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具有大量尚未加以利用的潜力。因此,每个学生都有潜能,且都有实现潜能的愿望,只是没有得到充分开发。而创新型的课堂教学,不仅要发展学生现有能力,更重要的是那些处于胚胎或萌芽状态的潜力。这种学习潜力,在维罗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中,是指现有发展水平与最近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而实例1中教师的延迟评价为学生提供了发展潜能的条件,使发展学生学习潜力成为了可能。.创设了独立思维的空间。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学生已习惯于连珠大炮式的提问,喜欢热闹的气氛,对问题缺少静思熟想。而当教师延长了思考的时间时,使学生有了独立自主进行思考的自由空间,有了思考的真正自由,长此以往,就训练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如例2中,老师至少给予了学生3次训练的机会。

二、延时评价——在科学原则下卓见成效

1.目的性。提问必须为教学服务。在创新型课堂教学中,提问实质上是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服务。同样,教师的延时评价,也必须为发展学生的思维服务。也就是说,所谓目的性,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就描述提问的明确目标,确定运用延迟评价的最佳时机。例2中,若教师本来就无意引导学生思索纸张的新奇用途——

做衣服、做餐盒,则学生的思维很有可能就在教师的第一次再想想前定格,使学生失去了一次发展创新思维的绝佳时机。

2.层次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延时评价,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不可操之过急,妄想一步到位。在例2中,教师用两个“再想想”,使学生的思维认识过程从一般性思维升华到了独特性创新思维。其间出现了四次高潮。即最初的“印、写、包”,接着的“叠”,随后的“糊”,到最后的新奇用途——做衣服。

3.适度性。凡事应有度,教师的延时评价,也要把握好两个度。其一为量度,即教师在一堂课中运用延迟评价的次数。一般来说,一堂课中,只能选择1个或几个易于开发学生心智、发展创新思维的问题,使用延时评价,以帮助达到教学目标。切忌用“延迟评价”对所有问题都进行“狂轰滥炸”,否则课堂教学将失去其原有的功能和作用。其二为时度,即教师在运用该评价方法时,还须控制好时间的长短,不能针对某一问题,无休止地延迟评价,这样,势必给提高课堂效率带来负面影响。

4.灵活性。延迟评价运用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技巧和教学机智,尤其是随机应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创新型课堂教学中,随时会发生一些意外,包括学生提出的一些奇思异想,怪读妙论。这就要求教师因势利导,随机调整运用延时评价的量度和时度,使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跳跃。

三、延时评价——在最佳时机中绽放异彩 1.学生有怪问时

罗杰斯认为,产生创造性创见的外部条件是自由与安全。延时评价可以给学生一个自由、安全的心里环境和外部学习环境。当学生提出非常古怪、非常幼稚,甚至是极度荒诞的问题时,如果教师委婉地告诉他,你想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创新活动就难以进行下去。这时,教师千万不能妄下断言,而应通过延时评价的方法,鼓励学生敢于思考,敢于质疑、敢于与众不同、敢于“发现”与“挑剔”,然后及时转换角色(站在学生的立场)、转换角度(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让自己走进学生的心里来解决这个问题。从教学实践看,怪问就是一颗创造的种子,它埋在每一个学生的心里。但这颗珍贵而娇嫩的种子,只有在教师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下才会生根发芽。2.理解有异议时

语文的语言具有模糊性,学生的思维方式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理解时总会带有主观色彩。如上《田忌赛马》一课时,许多小朋友都喜欢孙膑或田忌,但也有少数几个小朋友喜欢齐威王,觉得齐威王“遵守比赛规则,不耍小心眼” “大度直率,有帝王之相”这表明学生已学会了鉴赏阅读。这种审美的多元性,难免会超越对课文的单一评价尺度,教师不必及时评价学生,应让它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来理解,允许学生存异,那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才会是“在自己的肩膀上长着自己脑袋” 的新一代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创造性人才。3.问题有多解时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来说明的问题。解决这样的问题时,教师对前几个学生的发言要采用延时评价,不能过早地给予及时的终结性的评价,否则会扼杀其他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如教学《小站》一文时,教师要求学生解决问题:“从哪里看出小站确实很小?”一位学生说:“一是这个小站慢车才停靠两三分钟,快车从来不停;二是这个小站只有一间小屋,一排木栅栏,三五个乘客。”这位教师一听,答案和自己想的一样,不禁评价道:“你想得真全面,非常正确。”其他学生一听已有标准答案了,便放下了手。这样的评价便扼杀了学生的思维。其实,教师可以运用延时评价,让其他学生说说自己的答案,那么应该会出现多种理解:“如果这里是一个比较大的车站,就不会只有两个工作人员„ „”“我从小小的喷水池知道是个小站。”“我从蜜蜂嗡嗡翁地飞舞,使这个小站显得更加宁静看出这是个小站。”“我从也没有电铃也可以知道„ „”成功地运用延时评价,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思维活跃,从而形成更深刻的理解。

显而易见,延时评价这一教育心理学原理的运用,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构建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有效手段,它将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新形势,引导学生向着创新之路大步迈进。

第二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海岛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总结

2008年3月—2008年8月

“有效教学”是一切教学的基本追求,所谓有效教学,简言之,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要追求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理解教材,用好教材是起点也是基点,教师要通过对教材的再加工,精加工,将简单、静态的结果性的文本材料,设计成为丰富、生动过程化的教学内容,成为有活力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经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形成的再“创造”的活动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进而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在这样的加工和开发过程中,如何努力实现“低投入、高产出”,如何让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技能、方法的同时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熏染,创建出有效、高质量的数学课堂呢?下文以两个教学案例的简介和解读,来作一些策略性探讨。

五年级“体积与容积”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你们都听说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吧,故事中的乌鸦用数学方法解决了自己的喝水问题。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聪明的乌鸦运用了怎样的数学方法呢?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乌鸦喝水的故事吧!(动画演示)想一想:瓶中的水为什么会升高?从而揭示本课的课题。(体积与容积)

师:教师手中拿出两个文具盒,问学生哪个大?哪个小?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大?哪些物体小?

师:出示两个大小不等的土豆和红薯,这两个物体哪个大?哪个小?运用哪些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出示两个大小一样的量杯,装上相同的水。

师:先把土豆放入一个量杯,观察水面发现了什么?水面升高说明了什么?再把红薯放入另一个量杯,观察水面发现了什么?

师:比较两个量杯的水面,你发现了什么?

师: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那么谁能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所占的空间较大?所占空间较小?

师:其实所有物体所占空间都是有大有小的,我们把所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定义。

师:老师和(××)同学比较,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课堂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水平和数学思考的深刻程度是衡量数学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面,可以这样说:有“有效思维”才会有“有效教学”。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在有限的40分钟数学课堂上,紧扣教学主线,精减教学环节,让课堂变得简洁而高效,是我们整合教材的一条可行之路。

上述教学,紧紧围绕什么是“体积”这一教学难点展开,先创设学生熟识的问题情境“乌鸦喝水”,引出水面为什么升高这一问题,从而很好地为本课设下一个探究问题。在思维方向上,始终将“体积”这一概念与直观演示、操作、举例紧密联系在一起,强化对体积意义的直观理解,大大缩短了学生的思维途径,提高了思维效益,对教材的处理和加工是“寓丰富与简单之中”达到低投入,高产出的教学效率。

五年级“分数基本性质”教学片断

“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教材内容,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改组设计:导入新课后,师:同学们,请你先说一说1/4这个分数表示的意义,估计一下阴影部分能表示这张纸条的 1/4吗?生:发表各自意见。师:如果请你用阴影部分表示1/4的话,你打算怎样做?生回答,教师随机演示操作配合。师:如果阴影部分表示整张纸条的3/4,又该怎样折剪呢?(小组讨论,师演示)师:请大家把桌上的6张纸条折一折,让阴影部分分别表示出整张纸条的1/

2、1/

3、1/

5、2/

4、2/6和2/10,(6张纸条长度相同)通过操作,你能从中发现什么?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感受想法,生:我发现1/2和2/4相等,1/3和2/6相等,1/5和2/10相等,师:观察这三组相等的分数,你又能发现什么?生畅想自己想法,生:我发现分数分子和分母都扩大2倍,分数的大小相等。生: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缩小2倍,分数的大小也相等。师:你们的发现很有价值,那么由此你们还想到了什么?生:我想:如果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它们的大小不变。师:是吗?你能根据自己的猜测分别写出几个与1/

2、1/

3、1/5相等的分数,并说明理由?

学生纷纷利用手中纸条折、对折,举例说明验证…… 师:我们翻开书看一看书上写的和你们的发现有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0除外”……

本课教学设计教师要求学生先根据分数剪纸条,在折、剪的过程中,引起学生对纸条长短的关注,从而发现问题,深入探究,最后得出结论,在这节课的课堂上,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交流等一系列的活动,探索与研究问题,整个课堂呈现出生命的活力。教材呈现的知识是静态的,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应该着重考虑知识的“情景化”问题,以使教材知识变得活化和“生命化”,知识的学习不是简单的“搭积木”的过程,而是一个生态式“孕育”的过程。在设计教案时,我们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学习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解读教材,加强知识与生活、知识与学习者个人之间的联系,努力将“静态”的知识赋之以“生命”,还原成“过程”。在本课中利用纸条折、涂这个举措为学生经历“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创造了条件,课堂因此显得生动而具有吸引力。

有一则故事讲的是:一个秋日,葡萄园里的葡萄熟得透出紫色的亮光,让人垂涎。一只狐狸在园外转了几圈,发现有一小洞,无奈自己太胖,洞太小,进不了园中,它只好把自己饿了几天,终于得以进园,狐狸进园后,一会儿从下吃到上,一会儿从上吃到下,开心极了,待到它想出来时,却发现自己胖得不行,它只好又把自己饿了几天,才得以离开葡萄园。也许人们会嘲笑狐狸,而在我看来,该羡慕它,因为它已经拥有一种经历,而这经历又衍生出葡萄是什么味道,以及如何摘取葡萄的经验。这则故事启示我们,无论是课改中的教师,还是课堂上的学生,永远不要徘徊在“园外”,那样得到的只能是虚幻的诱惑,留下的只能是终身的遗憾,只有开动脑筋,勇于探索,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中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充满艺术。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新丰镇第二中心小学

课题组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更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了有效教学,投向了教师的有效教学理念、有效教学策略、有效教学手段、有效教学评价等直接关系学生成长的关健要素。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的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一堂课的效果如何,首先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通过能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行为的教师教学行为来实现,这就需要教师合理组合教材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通过课堂上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标。

(二)研究意义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教师只要在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的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各种组合和发展方法的可能性,我们就会发现课堂教学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也许这正是有效教学的最高境界。

学生的主体性即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学生积极能动的思考问题,获取知识的内部动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是相辅相成、融会贯通的,也是有效教学的价值体现。当下,教育应该为我们的民族培养具有鲜活特性和创新意识的个体。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的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是我校数学教学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2、有利于促进数学教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结合。

3、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能够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4、学水平。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为了了解“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这一课题在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把握发展趋势,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教育理论专著、期刊、报纸及网络资料。从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对有效教学理论的具体论述中可以发现:都比较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效益的提高,关注教师的反思意识和效果的可测性或量化。但国外学者比较侧重于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进行整体的把握,所做的研究理论普遍性很强,但缺少实践的针对性。而我国学者相对于课程改革以前来说,现在更加关注新课程观念下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如有效教学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教学与学生参与等。这些研究特点是:①倡导改变或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②越来越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③对传统的“注入式”、“操练式”教学方法的摒弃。然而,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缺乏学科针对性,未能根据课程特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缺乏具体课程的实践应用性,尤其缺乏一线教师作为教育的实践者所积累起来的具有切身体会的课堂教育教学经验。因此,基于国内外研究经验、理论积累以及我县教师自身的特点,本课题紧紧扣牢新课程的相关理念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以小学数学课堂为主阵地,通过课堂观察、案例分析、实践研究和更新教育观念、深刻自我反思等方面的教师的行动研究,来探究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从而促进教师转变观念,构建小学数学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模式及操作策略。

三、课题的界定和假设

(一)课题的界定

1.有效教学:在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的指导下追求师生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去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

2.策略: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具体地说,按教学活动的进程把教学分成准备、实施与评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系列的策略。

3.有效数学教学策略: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的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师必须具备有为发展学生一切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二)课题的假设

1、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

2、教师教学技能和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3、通过研究,使学校数学课堂教学呈现出新的特色。

4、通过研究,取得了全校推广研究的经验。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通过收集并整理有效课堂教学案例,剖析影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特征,探索和总结出适应新课改理念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经验和做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教学效益,建构有效教学的课堂,促进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共同发展。具体目标分为两个方面:

(1)是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转变数学教师教学方式,养成反思习惯,形成学校有效教学特色。

(2)是通过课题研究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实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自主探究性学习,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和合作竞争能力,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成为会学习会创造的人才。

(二)研究的内容

通过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和行动研究,结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研究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系统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践性。其中,科学性对应的是与学生的发展规律相适应的问题,先进性对应的是创新和特色的问题,实践性对应的是结合本校师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教学水平现状的问题。通过此课题研究实验使教师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并在此基础上,指导我校数学教研工作,促进我校数学教学从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层面向纵深发展,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策略?”结合我校实际初步探索:

1、“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基本观念、基本方法、基本模式。

2、实施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3、构建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评价体系。

五、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访谈法、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对该课题全面展开研究。

(1)文献研究法:加强理论学习,尤其是对课题研究有理论支撑和有重要指导作用的文献资料。

(2)调查访谈法:调查访谈分析目前小学六年级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现状。

(3)行动研究法: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定期邀请专家诊断指导。

(4)经验总结法:定期反思经验,形成论文或研究报告,科学概括研究成果。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方案准备阶段(2011年3月初至2011年4月初)

(1)确定课题。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念,结合我校数学学科教学实际,拟定《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的课题。

(2)理论学习。了解数学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学习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明确进行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案例研究的重要意义以及有效教学的策略。

(3)制定方案。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征求课题组成员意见,制定整体方案讨论稿,对方案进行研讨、修改、定稿。

(4)开题报告。召开课题组成员和参与讨论课题活动的教师会议,邀请有关领导参加,对课题实施方案进行评审和修订。

方案实施阶段(2011年4月中旬至2011年11月底)

(1)案例分析。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每月开展说课、听课和评课,探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2)交流小结。每学期都对教学实践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并相互交流。

(3)撰写论文。每学期都根据研究专题撰写论文,并依次补充,初步完成专题论文。

总结验收和结题(2011年12月)

(1)论文交流。对已撰写的论文进行充实、完善和交流。

(2)总结经验。探讨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总结经验,准备结题工作,并为后继研究做准备。

(3)研究结题。召开课题阶段性成果报告会,邀请有关领导和专家参加,对研究课题进行现场评审,鉴定和验收。

七、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的课题论证报告、阶段性报告和结题报告。

2、收集有效教学的典型案例,并把它整理成案例集。

3、撰写论文,总结影响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特征。

八、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学校为我们课题组购置了《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有效教学》等理论书籍,有先进的现代学习理论作支撑,有可能借鉴的成功经验,利于我们找到自己的研究视角,尽快获得成果。

2、课题组成员老师长期在教学实践和科研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个人能力和集体攻关能力强。

3、我校领导十分重视课题研究,学校有良好的教研氛围。学校愿意提供可靠的政策、经费及物质保障。

九、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一)人员组成:

1、课题主持人

李凌娟 新丰镇第二中心小学数学一级教师,课题报告执笔人。

2、课题组组长、副组长

陈宝根 新丰镇第二中心小学数学高级教师,参与计划制定

撰写开题、结题报告撰写论文。

蔡华 新丰镇第二中心小学小学一级教师,参与计划制定

3、课题组成员

袁卫兵 新丰镇第二中心小学高级教师,参与撰写开题、结题报告、撰写论文

马翠萍 新丰镇第二中心小学高级教师,参与撰写开题、结题报告

朱健 新丰镇第二中心小学高级教师,参与问卷调查

黄美琴 新丰镇第二中心小学高级教师,参与设计访谈提纲撰写论文

史忠余

新丰镇第二中心小学高级教师,参与数据收集整理撰写论文

(二)课题分工:

李凌娟 负责课题的总体设计和全面工作,承担课题研究总报告 陈宝根 负责参与计划制定撰写开题、结题报告、撰写论文。蔡华 负责参与计划制定

袁卫兵 负责参与撰写开题、结题报告、撰写论文 马翠萍 负责参与撰写开题、结题报告 朱健 负责参与问卷调查 黄美琴 负责参与设计访谈提纲 史忠余 负责参与数据收集整理撰写论文。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学期工作总结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学期工作总结

创设数学学习的良好情境,教育界已进行广泛的讨论,并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认识与实践经验。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然而,新课程下的一些数学课,情境只是为创设而创设,只图表面热闹,有的甚至成了说话课,夹杂了太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了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而缺乏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

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教师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

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4、生活融入数学,让数学问题回归生活

实践表明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地将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既对数学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才能达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所以我们教师要把身边的实例融入到我们的数学课, 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数学课堂大起来。如超市的价格标签, 银行的利率, 家装材料的购买面积估计以及食堂菜谱的调查统计表等等, 都可以成为学习数学的来源素材。这样的学习无疑极大的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总之,有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课标所倡导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还将是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

第五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很多年,在这些年里,小学数学课堂发生了由量到质的变化,课堂逐渐还给了学生,教师也越来越会导学,高效的课堂越来越多了。然而,在欣喜之余,老师们也存在着越来越的困惑,即有对教学的困惑,也有对改革的困惑。如何应对改革过程中折射出的种种现象,积极促进课堂教学改革顺利前行呢?简单来说就是让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这也是我们要着重发展的学生的学习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来达到我们在数学课堂要达到的有效性。那么,首先我们要研究有效性教学的理念。

一、有效教学的背景: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教学是艺术”。但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

二、有效教学的核心: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有效教学的惟一指标。这里所说的有效,主要指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的有效性与学的有效性。简单地说,就是你在课堂上运用各种方法要有教学效益,不能为了使用方法而使用方法,诸如当前的情境教学、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都应为了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采用,而不是为了追求这一形式而运用。因而,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效果。那么有效的学习是什么样的呢?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自然流露的积极、主动地学习,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而做作出来的学习,做作出来的积极性是被动的、应付式的,他不是学习者真实学习情感的流露。只有真正发自于学习者内心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促进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有效学习。

当前的教学中,更多的教师关注的是眼前的、短期的发展目标。可能很多人会说,我这没有错呀,但如果你站在学生成长的角度来说,未免过于偏颇了。数学教学不应只关注到学生眼前一点发展,更要关注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需要。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中,不能仅仅只教几个知识点,让学生会做题,考高分就行了。而是要把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也就是要授“渔”,而不是授“鱼”。

总之,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各种策略,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爱学;要善于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发挥学生主动性,使学生能学;要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使学生会学。从而达到有效的或是高效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下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及时评价有效性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及时评价有效性的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学期工作总结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学期工作总结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或自制的教具等多种教学手段,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

    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研究总结回顾一学期的科研工作,我校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认真执行课程计划,以课堂为主阵地,激起了全体教师的科研热情。现就本学期的此项工作总结如下:......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中学生评价的有效性研究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中学生评价的有效性研究 工作单位:榆林市第十小学 姓名:叶军军 评价是高效课堂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师要通过评价的诊断功能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教学的实......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推荐阅读)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体现出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要在有限的教学时......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1、课题的提出 素质教育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正不断向前推进,但由于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不少课堂教学仍以传统的......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阶段总结 潘华林 新课程实施以来,中学课堂正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课堂教学目标多元化,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内容情境化„„课堂已逐渐成为一个充满......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郑皆权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

    《小学数学有效性课堂教学的研究》实施方案

    冶底中心小学校 《小学数学有效性课堂教学的研究》实施方案 冶底中心小学课题组执笔:董相林 一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选题的背景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