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学校教学楼、图书馆结构特点
建筑功能及建筑构造对建筑形象及其用途的影响
尹敏
(云南工商学院
建筑工程管理3班
11383400156)
摘要:在建筑中,建筑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建筑功能、物质技术条件、建筑形象三个方面。不同用途的建筑对其功能及构造的要求也不同。建筑功能是人们建造房屋的目的和使用要求的综合体现,它在建筑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对建筑平面布局组合、结构形式、建筑体型等方面都有极大的影响。物质技术条件是实现建筑的手段,包括建筑材料、结构与构造、设备、施工技术等有关方面的内容。建筑形象是建筑内外感官的具体体现,因此必须符合美学的一般规律。
建筑的构成三要素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彼此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在房屋建筑中,学校属于民用建筑中的公用建筑,是供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建筑,因为建造房屋的目的和使用要求不同、所以不同用途的建筑其建筑材料、结构与构造、设备、施工技术也不同。
一、教学楼
学校的建筑,其最大的特点在于首先满足教学活动的需要,教室位臵应做到布局合理,教学区应有便利的交通联系和良好的采光及通风条件。
学校教学楼从整体外观上来看,其外部抹面采用的材料是石头漆,所采用的组合形式是庭院式组合设计,这种组合房间沿建筑四周环绕分布,中间形成庭院,其特点是面积大小不等,可作为绿化或交通等场地,环境清幽别致,冬季还能起到防风沙作用,这种组合形式适用很广,学校教学楼采用这种组合形式,既能更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还能更好的联系各个建筑之间的交通。
从物质技术条件上来看,教学楼所采用的结构是框架结构。框架结构是由梁、柱组成的承受垂直荷载和水平荷载的结构,墙体起维护与隔断作用,不传递力,是非结构构件。框架结构建筑平面布臵灵活,可提供较大空间,使用方便,能满足各种建筑功能的要求。
基础按埋臵深度不同分为深基础和浅基础,按基础材料及受力特点分为刚性基础和非刚性基础,按构造形式不同可分为条形基础、独立基础、筏形基础、桩基础等。教学楼因为采用的是框架结构,所使用的基础是柱下独立基础,独立基础的形状有阶梯形、锥形和杯形等,其优点是土方工程较少,便于地下管道穿过,节省材料,但整体刚度差,因为学校教学楼上部荷载较大,所以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整体刚度,避免不均匀沉降,将柱下独立基础沿纵向和横向连接起来。做成十字交叉的井格基础。
墙体在建筑物中的主要作用承重、围护和分隔空间。在建筑物中,按照墙体的受力情况,可分为承重墙和非承重墙。承重墙指的是承担着建筑上部构建传来荷载的墙,非承重墙不承担建筑上部构建荷载,包括自承重墙、框架填充墙、幕墙和隔墙等。教学楼内部的墙体是框架填充墙、不承受荷载,主要作用是分隔空间。
按墙体在建筑物中的位臵分为内墙和外墙,外墙是指沿建筑物四周边缘布臵的墙体,而建筑物内部的墙统称为内墙,按墙体的走向分为纵墙和横墙,纵墙是指沿建筑物长轴方向布臵的墙,包括内纵墙和外纵墙;横墙是指沿建筑物端州方向布臵的墙,其中,建筑物横向布臵在首尾两端的墙俗称山墙。
墙体按建筑材料不同分为砖墙、石墙、土墙、砌块墙等,因为学校教学楼的墙体不承重,所以采用的材料是空心砖砌块或者其他墙体填充材料,采用这种材料填充可以更好的节约资源和降低工程造价。
楼地层是建筑物的水平构件,属于受力系统。分为楼板层和地坪层两种,楼板层一般是由面层、结构层和顶棚层组成;面层是指楼面,是楼板层上表面的构造层,也是室内空间下部的装修层,主要作用是保护楼板和传递荷载。结构层通常称为楼板,包括板、梁等构件,位于面层和顶棚层之间,是楼板层的承重部分,承载着整个楼板层的全部荷载。顶棚层是楼板层下表面的构造层,也是室内空间上部的装修层,主要功能是保护楼板、安装灯具和装饰等作用。
地坪层也称为地层,是分隔建筑物最底层房间与下部土壤的构件,承受着作用在其上面的各种荷载,并将何在完全传给地基。
一般房屋建筑中外墙接近地面的部分要求做散水,散水的主要作用是防止雨水对墙面的侵蚀,宽度一般为,600mm~1000mm,厚度一般为60~80mm,坡度常赛用3%~5%。在建筑物外墙下部做勒脚,高度一般不应低于500mm,主要起到了保护墙体的作用。教学楼的勒脚采用的材料是大理石。
窗一般由窗框、窗扇、五金零件和其他附件组成,其主要作用是采光和通风,其面积大小与房间用途及环境明亮程度等因素有关,所以在设计窗户的时候应首先考虑采光和通风,学校教学楼因为其使用功能的影响,对窗户的采光要求很高,而且是单侧采光,所以要求房间深度不大于窗上沿离楼面高度的两倍,教学楼窗户高度与房间开间之比约为1 : 2。
窗户按开启方式分为固定窗、平开窗、推拉窗和百叶窗等,学校教学楼窗户属于平开窗中的外平开窗,这种开启方式在开启时不占室内使用空间,而且排水问题也较容易解决。在建筑物中,门的主要作用是要与联系和分隔空间,单扇门宽度一般在1000mm以内,大于1000mm通常采用双扇门或者是多扇门,以保证扇宽度在1000mm以内便于开启;盖度一般都在2000~2400之间。门的数量应以所需要的总宽度来确定,面积较小的房间通常只设一樘门,当房间使用人数超过50人或建筑面积超过60平方米时,至少要设两樘门,教学楼属于公共建筑,人流量较大,教室人数一般都在50人以上,所以设有两樘门。门的开启方式是内平开门,这种门构造简单,开启灵活,安装和维修方便,在建筑物中使用较广。
在建筑物中,楼梯是房屋建筑中的垂直交通设施,主要作用就是垂直交通和疏散。
楼梯一般由楼梯段,楼梯平台、栏杆(扶手)三部分组成。因为楼梯承受荷载的影响,所以楼梯级数一般最多不能超过18级,最少不能低于3级。楼梯踏面高度一般为150mm,踏面一般为250~320mm。且踏面应向外倾斜2%左右以便排水,扶手可以用木材、金属材料、石材等材料制作,高度一般为900mm,而栏杆的作用是起到安全防护的作用。整栋教学楼设有四处楼梯,分布在教学楼的东南西北四个角落,可以有效分散每一个楼梯的交通压力。楼梯采用的是单向三跑楼梯,中间设有两个休息平台,可以缓解人上楼的压力,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扶手用的是硬木材制作。
屋顶位于建筑物的最顶部,主要作用是承重、围护和装饰建筑立面,与外墙共同形成建筑物的外壳,屋顶即是承重构件又是围护构件,一般由屋面、保温层和承重结构三部分组成,要求具备坚固耐久、防水排水、保温隔热、抵御侵袭等功能,屋顶主要分为平屋顶、坡屋顶和曲面屋顶三种类型。教学楼的屋顶是现浇混凝土的平屋顶,平屋顶是我国建筑工程中较常见的屋顶形式,坡度一般为2%~5%,教学楼屋顶可以上人,属于上人屋顶,设计要求做女儿墙,女儿墙的主要是维护安全,也有避免防水层渗水和防止屋顶雨水漫流的作用,高度一般为1200mm~1500mm。因为建筑物需要做防水,教学楼屋顶所采用的防水是卷材防水。卷材防水主要包括3大类:沥青防水卷材、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和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
教学楼采用的排水方式是有组织排水中的内排水,屋顶雨水由设在室内的落水管排到底下排水系统,这种排水方式构造复杂,造价及维修费用高,而且落水管占室内空间。这种排水方式使用于大跨度建筑、高层建筑、严寒地区及对建筑立面有特殊要求的建筑。
二、宿舍楼
宿舍楼整体采用的是砖混结构,砖混结构是指建筑物中竖向承重结构的墙、柱等采用砖或砌块来砌筑,横向承重的梁、楼板、屋面板等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也就是说砖混结构是以小部分钢筋混凝土及大部分砖墙承重的结构。砖混结构是混合结构的一种,是采用砖墙来承重,钢筋混凝土梁柱板等构件构成的混合结构体系。适合开间进深较小,房间面积小,多层或低层的建筑,对于承重墙体不能改动,而框架结构则对墙体大部可以改动。砖混结构的住宅承重结构是楼板和墙体。
从整体上看,宿舍楼所采用的平面组合形式是内廊式组合,一条走廊完成了两边房间与室外的交通联系,采用这种组合形式可以更好的利用空间,节约资源,也方便房间与房间之间的交通联系。而宿舍楼所采用的楼梯是单向两跑楼梯,中间设有一个休息平台,扶手的材料是木材。在走廊和宿舍内的墙体下部都用瓷砖做了高约100mm的踢脚线一起到保护墙体的作用。
宿舍室内采用的窗子是上下推拉窗,这种窗户在开启时不占室内空间,而且外形美观、采光面积大,每一间宿舍都设有一个独立的卫浴间,墙面从上到下都贴瓷砖以起到防水、保护的作用,在靠外墙的一侧距地面约1800mm的地方设有一扇百叶窗,用于卫浴间内的通风和采光。
三、体育馆
体育馆的主要功能是供人们进行运动锻炼和学校召开活动使用,要求内部具有足够的空间,以避免影响活动要求,整个体育馆所采用的结构是空间结构,空间结构指结构构件三向受力,且跨度较大,室内空间不放柱子。基础采用柱下条形基础,是一种基础长度远大于宽度的基础形式。体育馆的垂直承重结构是柱子,承担着墙体和屋顶的全部荷载。墙体较为特殊,分为上下两个部分,由两种不同的材料组成,上部是隐框玻璃幕墙,下部采用普通砖砌筑。隐框玻璃幕墙从外部看不到框料,幕墙玻璃采用的是镀膜玻璃,具有单向透光的特性。而下部墙体采用普通砖砌筑主要是为了围护建筑物和支撑室内的观众座位。屋顶是坡度较缓的双坡屋顶,屋顶采用钢架结构的三角形屋架,主要材料是钢材,在上上铺设压型钢板,屋架下弦杆将屋顶的荷载传递到四周的柱子上,起到了梁的作用。体育馆入口处设有雨篷,雨篷的主要作用是保护大门不受侵害,也具有一定的装饰作用。
参考文献
[ 1 ] 房屋建筑学/王志清,王枝胜,张启香
主编.——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5 [ 2 ] 建筑材料/谭平,吕娜,张瑞红 主编.——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5
第二篇:某中学教学楼结构毕业设计
安徽新华学院本科毕业设计 0 目 录 内 容 摘
要....................................................................................................................................................3 ABSTRACT....................................................................................................................................................4 1.结构设计技术条件......................................................................................................................................5 1.1 工程概况..............................................................................................................................................5 1.1.1工程简介.......................................................................................................................................5 1.1.2 地质勘察报告...............................................................................................................................5 1.2 设计依据..............................................................................................................................................5 1.2.1 国家标准......................................................................................................................................5 1.2.2 抗震设计参数.................................................................................................................................6 1.3 荷载取值..............................................................................................................................................6 1.3.1风荷载、雪荷载............................................................................................................................6 1.3.2 楼面、屋面活荷载标准值............................................................................................................6 1.4 结构总体布置.......................................................................................................................................6 1.5 主要承重构件及墙体截面尺寸............................................................................................................6 1.6 基础......................................................................................................................................................7 1.7 材料......................................................................................................................................................7 1.8结构计算原则和方法............................................................................................................................7 1.8.1 手算..........................................................................................................................................7 1.8.2 电算..........................................................................................................................................7 2 结构方案......................................................................................................................................................8 2.1 结构体系..............................................................................................................................................8 2.2 结构布置..............................................................................................................................................8 2.2.1 结构平面布置图...........................................................................................................................8 2.2.2 构件材料及尺寸...........................................................................................................................8 2.3 计算简图..............................................................................................................................................9 3 框架侧移刚度计算.....................................................................................................................................12 3.1 梁柱线刚度计算.................................................................................................................................12 3.2 柱侧移刚度D值计算.........................................................................................................................12 4 重力荷载计算............................................................................................................................................16 4.1 屋面及楼面的永久荷载标准值..........................................................................................................16 4.2 屋面及楼面可变荷载标准值..............................................................................................................16 4.3 梁、柱、墙、门、窗重力荷载计算...................................................................................................17 5 横向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内力和侧移计算..............................................................................................21 5.1 横向自振周期计算.............................................................................................................................21 5.2 水平地震作用及楼层地震剪力计算...................................................................................................22 5.3 水平地震作用下的位移验算..............................................................................................................23 5.4 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25 6 横向风荷载作用下框架的内力和侧移计算..............................................................................................30 安徽新华学院本科毕业设计 1 6.1风荷载标准值的计算..........................................................................................................................30 6.2 风荷载作用下框架层间剪力及侧移计算...........................................................................................31 6.3 风荷载作用下内力计算......................................................................................................................32 7 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计算......................................................................................................36 7.1 计算单元............................................................................................................................................36 7.2 荷载计算............................................................................................................................................37 7.2.1恒载计算.....................................................................................................................................37 7.2.2活载计算.....................................................................................................................................38 7.3 恒载作用下内力计算.........................................................................................................................40 7.3.1计算分配系数..............................................................................................................................40 7.3.2框架弯矩二次分配及弯矩图.......................................................................................................43 7.3.3梁端剪力和轴力..........................................................................................................................43 7.4 活荷载作用下内力计算......................................................................................................................47 7.4.1框架弯矩二次分配及弯矩图.......................................................................................................48 7.4.2 梁端剪力和轴力.........................................................................................................................48 7.5 重力荷载作用下内力计算..................................................................................................................52 7.5.1框架弯矩二次分配及弯矩图.......................................................................................................53 7.5.2梁端剪力和轴力..........................................................................................................................53 8 内力组合....................................................................................................................................................58 8.1 组合原则............................................................................................................................................58 8.2 框架梁内力组合.................................................................................................................................59 8.3 框架柱内力组合.................................................................................................................................64 9 截面设计....................................................................................................................................................70 9.1 框架梁截面设计及构造措施..............................................................................................................70 9.1.1 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70 9.1.2 承载力抗力调整系数RE..........................................................................................................70 9.2 框架梁截面设计.................................................................................................................................71 9.2.1 横向框架梁正截面设计.............................................................................................................71 9.2.2 横向框架梁斜截面设计.............................................................................................................78 9.3 框架柱截面设计.................................................................................................................................80 9.3.1 剪跨比和轴压比验算.................................................................................................................80 9.3.2 柱正截面承载力计算.................................................................................................................80 9.3.3 柱斜截面承载力计算.................................................................................................................84 9.4 框架梁柱节点设计.............................................................................................................................86 10 基础设计..................................................................................................................................................87 10.1 柱下独立基础单柱...........................................................................................................................87 10.1.1 已知条件..................................................................................................................................87 10.1.2 基底反力计算...........................................................................................................................88 10.1.3 地基承载力验算.......................................................................................................................89 10.1.4 基础抗冲切验算.......................................................................................................................89 安徽新华学院本科毕业设计 2 10.1.5 基础受弯计算...........................................................................................................................89 10.1.6 底板配筋..................................................................................................................................90 10.2 柱下独立基础双柱...........................................................................................................................90 10.2.1 设计资料..................................................................................................................................90 10.2.2 基底反力计算...........................................................................................................................91 10.2.3 地基承载力验算.......................................................................................................................93 10.2.4 基础抗冲切验算.......................................................................................................................93 10.2.5 基础受弯计算...........................................................................................................................93 10.2.6 底板配筋..................................................................................................................................94 11板的设计及配筋.......................................................................................................................................95 11.1 楼面板..............................................................................................................................................95 11.1.1设计资料...................................................................................................................................95 11.1.2荷载计算...................................................................................................................................95 11.1.3弯矩计算...................................................................................................................................96 12 楼梯设计..................................................................................................................................................99 12.1 楼梯段板设计...................................................................................................................................99 12.1.1 板厚的确定...............................................................................................................................99 12.1.2 荷载计算..................................................................................................................................99 12.1.3 内力计算..................................................................................................................................99 12.1.4 配筋计算................................................................................................................................100 12.2平台板计算.....................................................................................................................................100 12.2.1平台板....................................................................................................................................100 12.2.2 内力计算................................................................................................................................100 12.2.3 截面承载力计算.....................................................................................................................101 12.3平台梁计算.....................................................................................................................................101 12.3.1 荷载计算................................................................................................................................101 12.3.2 内力计算................................................................................................................................101 12.3.3 承载力计算.............................................................................................................................102 参考文献......................................................................................................................................................104 致
谢.........................................................................................................................................................105 综 述..........................................................................................................................................
第三篇:学校教学楼实用标语
学校教学楼、办公室标语集锦 教师用:
1、快乐不是拥有的多,而是计较的少。
2、课堂教学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的过程。
3、相互补台好戏连台,相互拆台一同垮台。
4、物质和财富的分配是减少率,思想和经验的分享是递增率。
5、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差。
6、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7、工作每天都是正式演出,不能是彩排。
8、尽多少本份,得多少本事。
9、年轻人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也不仅仅是聆听他人的种种教诲,而是更需要一种敬业精神,对上级的托付,立即采取行动,全心全意,去干好本职工作。——这不仅仅有益于集体,最大的受益者是我们自己。
10、如果能捏起来,一盎司的忠诚相当于一帮智慧。
11、备课组的活动质量,决定学科质量。
12、教师的发展才能更好促进学生的发展。
13、演员,靠演技征服观众;球员,靠球技留住球迷;教师,靠综合素质引领学生奔向美好的未来。
14、不称职的教师在教学忠让学生适应自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让自己去适应学生,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15、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意,言中有情,行中有样,教中有新”
16、成功来自知识的不断积累及超越自我的态度。
17、态度加方法是实现梦想的百分百。
18、人生的价值在于付出,多付出一点你就与众不同。
19、对于时间的管理就是对生命的管理。
20、投入才会深入,付出才会杰出,用心才会开心。
21、换种态度和做法就是换种人生。
22、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
23、教师上好课,是立身之本。
24、追求主动发展,专业发展,和不断自我更新的教师,才是真正的教师。
25、当教师在课堂上真切的感受时,每一个人的心灵不断诞生新彩观念.宛如姹紫嫣红的鲜花在春天绽放一般,他或她就开始际遇教学的本质,体验教学的神圣。
26、给一个学生机会,他(她)会给你一个奇迹。
27、没有观念,就没有生命,观念是思想是生命。
28、一滴水,只有溶入大海,才能永不消逝;一粒沙,只有投入大地,才能聚集力量。一个人只有依托集体,才能实现价值。
29、施教之功,先在激趣,巧在授法,重在练化,贵在养习。30、宽容不是姑息、迁就、放任,而是严格要求下的理解尊重。
31、尊重自己强调自主,尊重他人强调平等,尊重集体强调规则,尊重同时强调和谐,尊重知识强调探索。
32、唯有你时时去欣赏别人,你才会体会到一种真爱的回报。
33、学会奉献自己,不会给你带来不利,而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收获。
34、教师“五转”:
由知识本位向人本位转变
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发展转变
由课程内容以应试为主向体现内容现代化转变 有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
由评价体系重结果轻过程向重过程与过程结果相统一转变
35、赞美是阳光、空气和水,是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养料。
36、睁大眼睛多发现学生的优点,眯起眼睛少挑剔学生的缺点。
37、不是铁器的敲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粗糙的石块变成了美丽的鹅卵石。-泰戈尔
38、一个成功的教师不会为难任何一个学生,也不会放纵任何一个学生
39、走近每一个学生,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因材施教 40、学会为他人鼓掌,为同行鼓掌,为对手鼓掌。
41、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青春活力,关键就是关注学生。
42、特别能协作,特别能钻研,特别爱学生,特别能奉献。领导用:
1、要有比教师学习更快的能力.要有比别人善于学习的能力。
2、尊重教师,信任教师,依靠教师,发展教师。
3、关注每一个教师,熟悉每一个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人尽其才!
4、自省权力,自省责任,自省人格,自省言行。
5、有眼光才有境界,有思路才有出路,有志气才有骨气,有实力才有魅力。
6、一流的学校不只是一流的条件、一流的质量更是一流的师资和一流的师资管理。
校园用:
1、高质量、有特色、创一流。
2、让师生在课改中共同成长。
3、素质教育“十学会”: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乐群、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健身、学会生活、学会劳动。
4、学习改变生活,知识改变命运。
5、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和学习。
6、良好的习惯使人终生受益。
7、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8、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
9、鸟欲高飞先展翅,要想成才早学习。10、21世纪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
11、能动、敢动、爱动,会练、会判、会赏。(运动场)
12、时间等于金钱,知识就是力量。
13、理念决定行为,态度决定一切。
14、自信——无所不能。
15、做“文雅”“优雅”“高雅”的苑中人。
16、学校发展以师为本,教师发展以德为本。
17、依法办学,以质立校;管理兴校,教师强校。
18、弘扬中华美德,构建和谐学校。
19、知荣辱,明廉耻,—从我做起。20、赢得未来,从现在开始。
21、态度和方法决定成败。
22、校园风景线,大家来共建。
23、成功之路,苑中起步。
24、立足新起点,开创新局面。
25、没有措施的管理是空谈的管理,没有检查和计划的管理是空洞的管理。
26、重言教、重身教、严以律己,学知识、学品德、宽以待人。
27、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
28、每天进一步,踏上成功路。
29、我是独一无二的,我与众不同。
30、多点沟通,少点抱怨;多点理解,少点争执。
31、自我提升,良性竞争;相互欣赏,互相支持。
32、团结一条心,石头变成金。
33、强化竞争意识,营造团队精神。
33、校园美如画、受益你我他。
34、校园是我家,美化靠大家。
35、家长们信任是学校的生命,社会的满意是学校的成功。
36、校园的一切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37、教育:全面,全体,优质; 管理:科学,艺术,高效。
38、用力只能称职,用心才能优秀。
39、绿色,亮丽,如画,育人。40、让读书成为生命的必需。
41、你的心在哪里,你的智慧就在哪里。
42、学为师之骨,德为师之魂。
43、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
44、四爱”:
爱教育,忠心耿耿 爱学校,全心全意 爱同事,以诚相待 爱学生,真心真情
45、“爱”是教育的全部,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46、学校无小事,事事都育人; 教师无小节,处处皆楷模。
47、学校兴衰,我有责任; 校兴我荣,校衰我耻。
48、关注每一个教师,熟悉每一个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人尽其才!
49、自省权力,自省责任,自省人格,自省言行。
50、有眼光才有境界,有思路才有出路,有志气才有骨气,有实力才有魅力。
51、认准自己的目标,就能走脚下的路。
52、、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主发展。
53、欣赏同学、赞美同学、帮助同学,你才会精神愉快。
第四篇:应用文的结构特点
授课日期: 第 教时 第 周应用文的结构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应用文写作基础知识以及它与一般文体写作的区别,掌握应用文体写作的特点。
2、正确理解应用文写作知识,并会具体运用写作知识进行写作实践。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应用文的结构要素与要求;
教学方法:预习、提问、讲授、练习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次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应用文的主旨和材料,这次课我们来学习应用文的结构。
二、讲授新课
1、结构的含义
结构是指文章内部的组织和构造,是作者按照主题的需要,对材料所进行的有机组合和编排,又称谋篇布局。文章的结构具有两重含义:一是宏观结构,即文章的总体构思、大体框架;二是微观结构,即对文章的层次、段落、开头、结尾、过渡、照应和主次的具体设计。
2、作用:
(1)使文章言之有体。“体”指体裁。应用文在长期的写作实践过程中,大都形成了比较固定的结构形态,也叫程式。
(2)使文章言之有序。合理安排结构,就是根据一定的思路,将零散的材料组织起来,使之条理清楚,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3)使文章言之成文。通过精心安排结构,可以增加文章的文采,从而增强其可读性。
3、安排结构的原则
(1)要服从表现主题的需要。主题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意图的体现,结构必须服从主题的需要,为表现主题、突出主题服务。
(2)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应用文是对现实生活、客观事物的反映,客观事物总有一个发生、发展、结局的过程,作者对它的认识也遵循一定的规律。
(3)要适应不同文体的要求。文体不同,结构的样式和要求也会不同。
4、结构的要求
(1)严谨自然。指文章结构精当严密,顺理成章。
(2)完整匀称。指文章各部分要配置齐全,比例协调,详略得当,完整合理,重点突出,符合格式要求。
(3)清晰醒目。大多数应用文不要求行文曲折波澜,而要求纲举目张、清晰醒目,以便读者把握要领或贯彻执行,所以常采用加小标题、写段首撮要、条目式等形式。
5、结构的内容
(1)层次与段落。层次是文章中作者表达主题的阶段和次序,是文章内容展开的次序。段落,又称“自然段”,是组成文章、表达思想最基本、相对独立的最小单位。安排层次有两种模式:纵式、横式。
(2)过渡与照应。过渡是指层次与段落之间的衔接与转换,在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穿针引线的作用。照应是指文章内容的前后呼应和关照,可以使文章结构周密严谨,浑然一体,还能使某些关键内容得到强调,突出主题。在应用文中,常用的照应方法有:首尾照应,文题照应,文中照应。
(3)开头与结尾。开头是全篇文章的第一步,可以起到统领全篇,展开全文的作用。结尾是全文的收束和结局,能帮助读者加深认识,把握全篇,达到预期的写作目的。常见的开头方式有:目的式、根据式、原因式、概述式、结论式、提
问式、引述式。常见的结尾方式有:自然收尾式、总结归纳式、强调说明式、希望号召式、专门结尾用语式。
三、小结
通过学习本次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应用文的结构。篇二:应用文写作的特点
应用文写作的特点(实用.程式.时限性.简明),功能(1促进思维发展2宣传教育3联系沟
通4指导保证)主旨的作用(灵魂 统帅)要求(正确 集中 鲜明 周密 深刻)表达(题目
明旨 开门见山 篇末点题 一线贯通)材料的作用(基础 支柱)收集(全面性 目的性)选择(突出主旨 真是准确 体现典型 力求新颖)结构的特点(完整性 有序性 稳定性)基本结构(横式 纵式 横宗交措式)语言的作用(叙述事实 传达思想 抒发感情)特点(明
确平实 简约 得体)计划的特点(针对性 可行性 约束性 科学性)结构 标题(单位名称 适用时间 事由 文种)
正文(前言 主题:做什么 什么程度 怎么做 结尾:单位名称 时间 公章)总结 分类(综合性总结 专题性总结)结构 标题(公文式 文章式 双行式【副标题点名单
位 时限 性质 文种】)正文(前言 主体 结尾①总结教训吸收经验②表明决心 展望前景)
外部形式(贯通式 小标题式 序数式)落款(署名 暑实)
条据 分类(①凭证式:收 领 借 欠 ②说明式:请假 留言 托人办事)写法 ⑴凭证式正
文(什么人 什么东西 有多少 另起一行写 此据)落款(出条人 经手人 开条单位 印章 日
期签字)⑵说明式(称呼 正文 落款)要求(准确明确简洁 款项加整加币种 收据不能涂改
用钢笔或毛笔签写
欢迎词 分类(现场演讲 报刊电视发表)(公事 私人)(客人 组织新成员)结构和写法(标
题 称谓 正文 落款)要求(针对性 礼貌委婉 短小精悍 感情真挚)欢送词 要求(带有
情感色彩)开幕词 分类(有所侧重 一般性)特点(引导性 简明性)结构与写法(标题 署
名署时 称谓 正文)要求(针对性 突出重点 详略得当 文字凝练)闭幕词(感染力 号 召力)祝贺词 特点(广泛性 严肃性)分类(简约 文章)结构及写法(标题 称谓 正文
结语)答谢词(标题 正文 称谓)在主题内容完后应再一次用简短的语言对对方表示感谢
请柬 结构和写法(横式 竖式)(封面 称谓 正文 结尾 落款)(不能有强制性的词语 准
确清楚)邀请书 结构与写法(主题内容 回执)(标题 称谓 正文 落款)慰问信
结构和写法(标题 称谓 正文 结束语 落款)感谢信 寄送方式(直接寄送 送到单位 新闻
媒体 互联网手机)结构与写法(标题 称谓 正文 结束语 落款)
求职信 特点(针对性 自荐性 简要性)分类(自荐和应聘 毕业和社会成员)结构与写法
(标题 称谓 正文 结尾 敬语 落款 附件)要求(①评价客观 情况真实 ②表述得体 文面
规范美观)辞职信 特点(简洁 委婉)结构(标题 正文 称谓 正文 敬语 落款)启示 知照性(标题 正文 落款)标题明确 内容完整 用语礼貌
海报(标题 正文 落款)简洁明了 图文并茂
公关礼仪文书大多具有(礼仪 传播 规范性)
公务文书
公文的特点(策令性 法定性 规范性 程序性)
公文的作用 ⑴发布政令,具有规范和制约作用。
⑵交流信息,具有联系和知照作用。
⑶传达方针政策,具有宣传教育作用
⑷立卷归档,具有依据和凭证作用
公文的分类 1.作者:党的机关公文 行政机关的公文 2.办理时间:特急 急件平件 3.机密等级:普通 秘密 机密 绝密 4.行文方向:上行文 下行文平行文
公务文书的语言风格(庄重 准确平实 简练)
通报的特点(典型性 引导性 真实性 实效性)
通知的特点(广泛性 晓愉性 实效性)种类(指示性 批复性 周知性 任免)
通报和通知的区别:内容范围不同 目的要求不同 表现放大不同
请示的特点(陈请性 求复性 单一性 实效性)
报告特点(真实性 陈述性 灵活性)
种类 工作报告:指向上级机关或重要会议汇报工作情况的汇报
情况报告:指用于反映上级工作中的重大,特殊情况的报告
建议报告:根据工作中的情况和动向向上级提出建议和办法
转呈性建议报告:政策性强 体现上级意志
答复报告:针对上级机关向下级机关提出询问或要求,做出答复
报告和请示的区别:性质不同 行文目的不同 时间不同 主送机关不同 事项的多少不同(请示 一文一事)答复形式不同
批复的特点(针对性 专一性 权威性)
种类 指示性批复:针对方针政策进行答复
批准性批复:针对请求批准的请示
解答性批复:针对下级机关请示中的疑问 据有关政策法规进行解答。
函 的特点(广泛性 简便灵活性)
申论 特点(国际标准性 普遍性 针对性 灵活性)
调查报告 根据调查研究结果写出来的反应客观事物的书面报告
种类 介绍典型经验的调查报告
揭露问题的调查报告
反应新生事物的调查报告
社会情况的调查报告 特点(针对性 真实性 实效性)
写作要求 调查全面,深入准确。明确中心,提炼主题
精心鉴别,严选材料。明顺思路,拟写提纲
行文客观,周密分析。
学术论文的特点(科学性 专业性 创新性 理论性)
类型 交流性论文:指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或在重要学术会议上
宣读,提交的论文。放映了本科学的重要成果,促 进社会进步和科学事业的发展 考核性论文: 学年论文 毕业论文 学位论文
作用 记录新的科研成果 交流和推广科研成果
促进研究工作的深化
作为考核,晋升的指标之一
写作 选题 原则(创新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个人兴趣爱好,专业特长)
研究水平客观条件
方法 纠正通行的观点 补充前人学说 填补研究对白
加入百家争鸣 总结研究成果
搜集资料: 方法 观察和实验 考察 查阅文献
记录资料: 方法 卡片法 笔记法 复印法
写作要求 论点准确新颖 论据真实可靠 论证周密严谨 语言准确简洁
1、调查报告的特点是什么? 1针对性2真实性3时效性
2、调查报告的写作要求是什么? 1调查全面、深入准确2明确中心、提炼主题3精心鉴选、严选材料4理顺思路、拟写 提纲5行文客观、周密分析
3、学术论文选题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
原则:创新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方法:1纠正通行的观点2补充前人的学说3填补研
究的空白4加入百家争鸣5总结研究的成果
4、学术论文的大体结构是怎样的? 1提名2署名3摘要4关键词5正文6注释7参考文献8致谢
5、学术论文的写作要求是什么? 1论点要准确新颖2论据要真实可靠3论证要周密严谨4语言要准确简洁
6、简要回答通知与通报的区别? 1内容范围不同:通知可以发布行政法规,批转和转发公文,传达须办理和周知的事项
等;通报则是表扬先进,批评错误,交流重要的信息。2目的要求不同:通知的目的是
告知事项、布置工作,通报的目的是交流、了解情况。3表现方法不同:通知的表现方
法主要是叙述,通报的表现方法则常兼用叙述、说明、分析和议论。
7、简要回答报告与请示的区别? 1性质不同:报告是陈诉性公文,请示是呈批性公文。2行文的目的不同:报告是汇报工
作,反映情况,请示是为解决某一问题,请求某一批示。3行为的时间不同:报告是工
作结束或是工作进行中,请示必须在事前行文。4主送机关不同:报告允许多头主送,请示只能写一个主送机关,不允许多头请示。5事项的多少不同:报告是一件也可以是
多件,请示必须遵循“一文一事”原则。6答复的形式不同:报告不要求回复,请示则
要求上级机关及时批复回文,给予明确的答复。篇三:应用文的语言特点
应用文的语言特点
一、简练——言简意赅、文约事丰
应用文写得简炼是高速传递信息的需要,是节省时间、提高办事效率的需要,也是朴实、明确特征在“文字量”上的体现。
简练技巧:
1、应用文语体保留部分文言词
兹:现在;悉:全部;为荷:感激帮助;逾期:超过规定日期 如,兹定于本月19日召开全院教师大会。
望函告为荷!
来信收到,详情知悉,勿念!
逾期不予办理。
2、运用节缩词语
如:经贸——经济贸易
三无产品——无商标、无生产厂家、无生产日期 三个代表、入世、三农
3、习惯用语:本、贵、该、根据、按照等
二、朴实——开门见山、自然质朴
应用文中不宜用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等修辞手法。
三、得体——说话讲究分寸、适度
如:请示公文,用语要谦虚,讲究礼貌,结尾多用”望“、”请“、”给予指示“,以表示下级对上级的尊重。切勿用”必须“、”如此“之类词语。
注意事项
应用文标题:除法规、规章加书名号,一般不用标点符号。可加引号。公文式标题“关于”的用法,表求对事由在中心词语起关涉、介绍、提示、隔离的作用,与事由部分组成介宾结构,大多数情况下不能省略。标题常用黑体或宋体,字号在三号至二号之间。应用文的开头:概述情况;说明根据,常用“根据”、“遵照”等领起;介绍目的,常用“为了”、“为”等领出下文;交代原因,常用“由于”、“因于”、“鉴于”等;阐明观点;表明态度;提出问题;慰问祝贺;引述来文;列序号开头等。
应用文正文结构层次:第一层为“
一、”第二层“
(一)”,第三层为“1.”,第四层为“(1)”,第五层为“①”。篇四:应用文结构的基本原则
应用文结构的基本原则
文章的结构,是文章形式的构成因素之一。在文章主题确定的同时,作者要考虑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如何开头结尾,如何过渡承接,如何处理详略等问题。以构成一篇完整的文章。这种对文章全部内容的组织和构造就是文章的结构。从广义上讲,结构的任务是寻求一种最佳的表达方式。从一篇具体的文章讲,是指对内容的安排和组织材料的具体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经过思索加工所形成的思路在文章中的表现。通常也把这种结构叫做布局谋篇。从国家行政机关应用文的整体上来看,一般包括三种类型的文体。一是侧重议论性的文体。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某一思想观点,总是先提出自己的思想观点,然后摆出一系列的事实和道理来证实自己的观点。这种用事实和道理来证实自己认定的思想观点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反映到文章中所形成的层次、顺序,就是议论性文体结构;二是侧重记叙性的文体。作者根据主题需要或写作意图,把人、物、事件和环境组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它包括内容次序的安排,环境的布局,以及协调事物间的关系等。这就是记叙性文体结构;三是说明性的文体。作者为了说明某一事物,总是从构成某事物的本质属性方面作阐释或说明。一般都是先说明某事物的成因、构造,再阐释或说明其功能、用途等。这种按不同的事物的不同属性展开说明的方式和方法,反映到文章中所形成的层次、顺序就是说明性文体结构。上述三种类型的应用文结构都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服从表现主题的需要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不仅选材要根据主题的需要,而且组织安排材料也必须服从表现主题的需要,紧紧围绕主题来谋篇布局,结构的各个环节都要受制于主题。要求材料剪裁要得体,安排次序要井然,起承转合要恰当,放收要自然,使其完美的形式服务于正确的主题。深刻的思想内涵附于严谨的结构。如:《国务院关于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的紧急通知》一文,在结构层次的安排上就很有特色。为了说明不安全生产的严重性,以便提出有关要求和根本措施,首先,列出了“哈尔滨亚麻厂”、“四川南溪炸药厂”、“辽宁本溪地下油库”和“黑龙江碾子山鞭炮厂”等几次建国以来罕见的特大爆炸事故,以及“大兴安岭森林火灾”、“江苏南通客、货轮相撞事故”。其后果触目惊心,其严重性,令人警醒。接着又从分析着手,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事故的原因,然后用一个过渡句,水到渠成地引出了通知中的要求事项。这是第一层。
第二个层次是用五个自然段,深细、缜密地提出了搞好安全生产的具体要求和根本措施。这五个自然段,又先后列出了“对各级人民政府”、“对企业和主管部门”、“对官僚主义作风”、“对安全教育”、和“如何贯彻和执行”五方面的内容。做到了行文有序,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由于开篇通过典型实例直观地说明了不安全的严重性,进而阐述了通知的背景和原因,从而引起人们的注目,接着再分别提出要求和措施的细则,当然就容易使人接受。这是结构上的顺理成章,围绕主题安排结构的结果。
二、反映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一切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有规律的,文章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文章结构自然要反映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的规律,按照事物的进程,有层次、有条理地加以说明和阐述。客观事物有其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变化过程。国家行政机关应用文中侧重记叙的文体,应依据这一逻辑,形成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结构形态。任何问题总有起因、矛盾冲突和解决冲突这样的完整过程。议论说理类的文体,亦应依据这一发展规律,形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结构方式。不过,结构反映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并不是完全刻板地复现客观事物。写作是一种极富创造性的劳动,作者在反映客观事物规律的前提下,应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在文章的结构上求新、求美,行文中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作适当的调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倒叙”、“插叙”、“补叙”和“平叙”的开头方法及纵式、横式、综合式、总分式和分总式等结构的方法。
三、适应不同文体的特点 按照反映客观事物的方式方法的不同,人们把文章划分为各种不同的体裁。不同体裁的文章,由于内容和表达方式的不同,结构方法也不尽相同。如偏重写人记事的国家行政机关应用文,一般都是按照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的过程或地点、空间的转移来安排材料、划分层次段落。一般要求有头有尾,连贯完整。其结构的特点是,开头常由概况、原由或根据等内容组成;中间常由事件、问题、经验或者教训等组成;结尾常由希望、要求、办法、措施或步骤等组成。偏重议论、说理的国家行政机关应用文,一般都按照问题的内容规律、内在联系来安排层次段落;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顺序展开。说明性的国家行政机关应用文,侧重于科学地解释和说明事理,一般都按照各自的属性及相互间的关系来安排结构。掌握与各种文体相应的结构形态,能使我们写作时增强自觉性,避免盲目性,不致于写出“四不象”的文章。总之,结构要随文体变化而变化,要因“体”而异。
四、周严缜密,自然和谐 所谓周严缜密,一是要把文章的内容表现得充分完整,无遗漏现象;二是各个环节俱全,无疏忽之处。即线索连贯,有头有尾,有过渡有照应,没有立意不明,残缺不全的毛病。所谓自然和谐,一是要使文章思想内容通过各个环节自然流畅地表现出来,顺理成章;二是外在形式合理、饱满和自然,既无分配不均的现象,又无上下矛盾的毛病。即起笔和收笔要自如,不矫揉造作,不刻意雕琢;划分层次段落要适度,详略有别,避免出现比例失调、臃肿庞杂的现象。篇五:应用文写作的特点是什么
应用文写作的特点是什么?
应用文写作是以实用为目的的写作实践活动,从总体角度说,它是研究应用文体写作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的一门学问。在学校教育中,它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程。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写作活动具备四个基本要素,即写作主体——作者;写作客体——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包括精神客体);写作本体(或称载体)——文本;写作受体——接受和作用对象即读者。这四个要素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的写作系统。
应用文写作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一)实用性
应用文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如:经济活动要写分析报告,要写经济合同;法律行为要写起诉状、答辩状;礼仪活动要写请柬、祝贺信、贺电,死了人要发布消息要写讣告,开追悼会要写悼词,婚丧喜庆要在门框张贴对联;开会要发通知,有重要事项请求上级答复批准要写请求。总之,为了办某件事,解决某个问题,交流某项经验,疏通某一情感,达成某种协议,都必须选择适合表达的具体文种,讲求实效。可以说,每种文体都体现出很强的实用价值。应用文不是供人审美、供人欣赏玩味,更不是供文人骚客比试高下的文体,而是供人实践运用,达成一定功利目的的文体。
(二)真实性
应用文要求作者严格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写作,决不允许虚构和凭空想象。真实性是应用文体写作的生命之所在。只有真实地向社会各方面传递各种信息,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它的文体价值才会有效地实现,否则就会失真,给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甚至造成危害。
(三)针对性
应用文写作有着明确的功利目的性,它是为处理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进行的。因此,它有着明确的特定接受对象,有强烈的针对色彩。从文种选择、格式安排到语词的运用,都要针对写作目的与读者对象而有所选择与取舍。
(四)时效性
时效性包括应用文的时代性、及时性、作用时间的有限性三层含义。所谓时代性,是说它要与现实紧密结合,紧跟时代、适应时代的变化与需求。所谓及时性,是说它要求在一定时限内完成写作任务,延期则会影响作用的发挥,甚至贻误工作。所谓作用时间的有效性,是说它只在一定时期内产生直接作用,写作目的实现了,其直接效用就会随之消失,文本就变成了档案材料。
(五)工具性
应用文本身不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仅仅是能动地实现特定目标采取的手段。它以语言文字为中介,传递各种信息,在社会**、经济、文化、科技乃至日常生活各个方面发挥工具作用。
(六)规范性
应用文的体式是固定的,严格讲究格式准确。其文本形式和制发程序都有特定要求,讲究规范。在实际写作中,不同种类的应用文都有一套为内容服务的相应的体式,都有其惯用的格式、结构、手法及写作要求,且相对稳定,在相当长时间内不会有变化。当然,我们所说的固定,也只是一种相对意义的固定。从长远和历史的发展观点来看,应用文体还将随着时代和社会生活的发展而有所变化的。
第五篇:组织结构的种类及特点
组织结构的种类、特点及适用范围
1、直线制
直线制是一种最简单的集权式组织结构形式,又称军队式结构。其领导关系按垂直系统建立,不设立专门的职能机构,自上而下形同直线。
优点:结构简单、指挥系统清晰、统一;责权关系明确;横向联系少,内部协调容易;信息沟通迅速,解决问题及时,管理效率比较高。
缺点:缺乏专业化的管理分工,经营管理事务依赖于少数几个人,要求企业领导人必须是全才。当企业规模扩大时,管理工作会超过个人能力所限,不利于集中精力研究企业管理的重大问题。
适用范围:规模较小或业务活动简单、稳定的企业。
2、直线职能制
直线职能制是一种以直线制结构为基础,在厂长(经理)领导下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实行厂长(经理)统一指挥与职能部门参谋、指导相结合的组织结构形式。直线职能制是一种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组织结构形式。特点:
厂长(经理)对业务和职能部门均实行垂直式领导,各级直线管理人员在职权范围内对直接下属有指挥和命令的权力,并对此承担全部责任。
职能管理部门是厂长(经理)的参谋和助手,没有直接指挥权,它与业务部门的关系只是一种指导关系,而非领导关系。优点:既能保证统一指挥,又可以发挥职能管理部门的参谋、指导作用,弥补不足 缺点:横向联系、协作困难;请示,汇报,无大问题
适用范围:规模中等的企业。随着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将倾向于更多的分权。3、事业部制
事业部制也称分权制结构,是一种在直线职能制基础上演变而成的现代企业组织结构。事业部制结构遵循“集中决策,分散经营”的总原则,实行集中决策指导下的分散经营,按产品、地区和顾客等标志将企业划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经营单位,分别组成事业部。各事业部可根据需要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优点:
权力下放,有利于管理高层人员从日常行政事务中摆脱出来,集中精力考虑重大战略问题。
各事业部主管拥有很大的自主权,有助于增强其责任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经营适应能力。
各事业部集中从事某一方面的经营活动,实现高度专业化,整个企业可以容纳若干经营特点有很大差别的事业部,形成大型联合企业
各事业部经营责任和权限明确,物质利益与经营状况紧密挂钩。
缺点: 容易造成机构重叠,管理人员膨胀; 各事业部独立性强,考虑问题时容易忽视企业整体利益。
适用范围:规模大、业务多样化、市场环境差异大、要求具有较强适应性的企业、矩阵制
矩阵制是由职能部门系列和为完成某一临时任务而组建的项目小组系列组成,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具有双道命令系统。
优点:将企业横向、纵向进行了很好的联合; 能在不增加人员的前提下,将不同部门专业人员集中起来;
较好地解决了组织结构相对稳定和管理任务多变之间的矛盾;实现了企业综合管理与专业管理的结合 缺点:组织关系比较复杂
5、分公司与子公司的区别
子公司:受集团或母公司控制,但在法律上独立的法人企业。
特点:有自己的公司名称和董事会,有独立的法人财产,可以以自己名义从事业务和民事诉讼活动。
分公司:母公司的分支机构或附属机构。
特点:在法律和经济上均无独立性,不是独立的法人企业。没有自己的独立名称和董事会,资产是母公司资产的一部分;在资不抵债情况下,母公司对其债务负责。
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
组织结构(organizational structure)是表明组织各部分排列顺序、空间位置、聚散状态、联系方式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模式,是整个管理系统的“框架”。
1.直线型组织结构 又称单线型组织结构,是最古老、最简单的一种组织结构类型。其特点是组织系统职权从组织上层“流向”组织基层。上下级关系是直线关系,即命令与服从的关系。
优点:①结构简单,命令统一;②责权明确;③联系便捷,易于适应环境变化;④管理
成本低。
缺点:①有违专业化分工的原则;②权力过分集中,易导致权力的滥用。
2.职能型组织结构 又称多线型组织结构。其特点是采用按职能分工实行专业化的管理办法来代替直线型的全能管理者,各职能部门在分管业务范围内直接指挥下属。
优点:①管理工作分工较细;②由于吸收专家参与管理,可减轻上层管理者的负担。
缺点:①多头领导,不利于组织的集中领导和统一指挥;②各职能机构往往不能很好配
合;③过分强调专业化。
3.直线一参谋型组织结构 又称直线一职能型组织结构。其特点是吸收了上述2种结构的优点,设置2套系统,一套是直线指挥系统,另一套是参谋系统。
优点:①直线主管人员有相应的职能机构和人员作为参谋和助手,能进行更为有效的管理;②可满足现代组织活动所需的统一指挥和实行严格责任制的要求。
缺点:①部门问沟通少,协调工作较多;②容易发生直线领导和职能部门之间的职权冲突;③整个组织的适应性较差,反应不灵敏。
4.分部制组织结构 又称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其特点是在高层管理者之下,按地区或特征设置若干分部,实行“集中政策,分散经营”的集中领导下的分权管理。
优点:①有利于高层管理者集中精力搞好全局及战略决策;②有利于发挥事业部管理的主动权。
缺点:①职能机构重叠;②分权不当容易导致各分部闹独立,损伤组织整体利益;③各
分部横向联系和协调较难。
5.委员会 委员会是组织结构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是执行某方面管理职能并以集体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组织形式。实际中的委员会常与上述组织结构相结合,可以起决策、咨询、合作和协调作用。
优点:①可以集思广益;②利于集体审议与判断;③防止权力过分集中;④利于沟通与协调;⑤能够代表集体利益,容易获得群众信任;⑥促进管理人员成长等。
缺点:①责任分散;②议而不决;③决策成本高;④少数人专制等。
组织结构的种类及特点
1直线制
直线制是一种最简单的集权式组织结构形式,又称军队式结构。其领导关系按垂直系统建立,不设立专门的职能机构,自上而下形同直线。
优点:结构简单、指挥系统清晰、统一;责权关系明确;横向联系少,内部协调容易;信息沟通迅速,解决问题及时,管理效率比较高。
缺点:缺乏专业化的管理分工,经营管理事务依赖于少数几个人。当企业规模扩大时,管理工作会超过个人能力所限,不利于集中精力研究企业管理的重大问题。
适用范围:规模较小或业务活动简单、稳定的企业。
2直线职能制
直线职能制是一种以直线制结构为基础,在厂长(经理)领导下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实行厂长(经理)统一指挥于职能部门参谋、指导相结合的组织结构形式。
特点:
厂长(经理)对业务和职能部门均实行垂直式领导,各级直线管理人员在职权范围内对直接下属有指挥和命令的权力,并对此承担全部责任。
职能管理部门是厂长(经理)的参谋和助手,没有直接指挥权,它与业务部门的关系只是一种指导关系,而非领导关系。
适用范围:规模中等的企业。随着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将倾向于更多的分权。
3事业部制
事业部制也成分权制结构,是一种在直线职能制基础上演变而成的现代企业组织结构。事业部制结构遵循“集中决策,分散经营”的总原则,实行集中决策指导下的分散经营,按产品、地区和顾客等标志将企业划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经营单位,分别组成事业部。各事业部可根据需要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
优点:
权力下放,有利于管理高层人员从日常行政事务中摆脱出来,集中精力考虑重大战略问题。
各事业部主管拥有很大的自主权,有助于增强其责任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经营适应能力。
各事业部集中从事某一方面的经营活动,实现高度专业化,整个企业可以容纳若干经营特点有很大差别的事业部,形成大型联合企业
各事业部经营责任和权限明确,物质利益与经营状况紧密挂钩。缺点:
容易造成机构重叠,管理人员膨胀
各事业部独立性强,考虑问题时容易忽视企业整体利益。
适用范围:规模大、业务多样化、市场环境差异大、要求具有较强适应性的企业
4矩阵制
矩阵制是由职能部门系列和为完成某一临时任务而组建的项目小组系列组成,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具有双道命令系统。
优点:
将企业横向、纵向进行了很好的联合
能在不增加人员的前提下,将不同部门专业人员集中起来
较好地解决了组织结构相对稳定和管理任务多变之间的矛盾
实现了企业综合管理与专业管理的结合
缺点:
组织关系比较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