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观察物体》评课稿
五年级《观察物体》评课稿
五年级《观察物体》评课稿
《观察物体》是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观察物体》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初步空间观念。空间观念形成的基础在于观察,离开观察谈空间观念的形成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想到,是空间观念形成的体现。学生离开实物能想到看过的物体的形状及位置关系,这说明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已经形成。因此,《观察物体》一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看”和“想”上。能否取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看的方法是否合理,是否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时间。本堂课杨春艳老师充分运用教具、创设了有趣的情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将“看” “想” 和“摆”做足,使学生进一步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有多种摆放方式。同时使学生初步建立了空间观念,为后面学习打下基础。杨春艳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就新课标新理念在课堂中的物化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思想:
1.培养空间想象力,发展空间观念
从二维到三维空间的转化,必须借助学生空间想象力和动手操作。因此如何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则成为教学的重中之中,成为教学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点。教学时,应提供丰富的学具(小正方体),帮助学生从直观观察立体图形,头脑中建立表象,到最终能够根据直观立体图形进行想象,进而分辨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得到的形状图,为从二维到三维空间的逆向转换打下坚实的直观表象基础。例如,在例1教学的操作探索中,可及时引导学生交流,分享经验,充分经历“猜一猜:至少需要几块小正方体?有四块小正方体,可以怎么放?”“搭一搭:呈现各自拼搭的直观立体图”“辨一辨:它们搭的立体图从正面看都是三个小正方形吗?每个立体图形都用上了四块小正方体了吗?”“想一想:从正面看每个立体图,看到的都是三个小正方形吗?根据这些你现在能想到哪些组合立体图?”等类似的活动,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为更好地完成后面的探索奠定坚实的基础。
2.引导学生充分参与观察、操作过程,充分进行活动与交流
教学中,教师创设适应学生认知需要的操作活动——摆一摆,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想象、推理等活动,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因为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而本节课,杨老师切实组织好教学的每一个步骤,使活动有目的、有秩序的开展,让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和操作。同时教学中,杨老师还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使每一位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经历认知错觉与真实图形之间的矛盾冲突,经历不断“自我否定”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三维立体图形与二维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促进数学知识的理解,发展空间观念。
3、自主、合作、探究落实,主导、主体地位明确
新课堂倡导新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看上去好像每个环节都是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都是在教师的指定中获知。细琢磨,教者的设计思想是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发现、获取必需的知识,掌握技能,这里体现了教师的主导。而在每个环节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又充分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组内交流、主动探索来完成学习目标,这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这样的主导、主体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导结合。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始终处于轻松、愉快并积极参与的学习状态,自主地思考探究,有序地合作交流。学生在一种民主、和谐、不断体验的氛围中,充分掌握了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方式、思考问题的方法,教师适时地设疑和点拨,真正成为课堂的引导者、合作者。
第二篇:五年级《观察物体》评课稿
五年级《观察物体》评课稿
五年级《观察物体》评课稿1《观察物体》是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观察物体》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初步空间观念。空间观念形成的基础在于观察,离开观察谈空间观念的形成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想到,是空间观念形成的体现。学生离开实物能想到看过的物体的形状及位置关系,这说明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已经形成。因此,《观察物体》一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看”和“想”上。能否取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看的方法是否合理,是否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时间。
本堂课杨春艳老师充分运用教具、创设了有趣的情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将“看”“想”和“摆”做足,使学生进一步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有多种摆放方式。同时使学生初步建立了空间观念,为后面学习打下基础。杨春艳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就新课标新理念在课堂中的物化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思想:
1、培养空间想象力,发展空间观念
从二维到三维空间的转化,必须借助学生空间想象力和动手操作。因此如何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则成为教学的重中之中,成为教学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点。教学时,应提供丰富的学具(小正方体),帮助学生从直观观察立体图形,头脑中建立表象,到最终能够根据直观立体图形进行想象,进而分辨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得到的形状图,为从二维到三维空间的逆向转换打下坚实的直观表象基础。例如,在例1教学的操作探索中,可及时引导学生交流,分享经验,充分经历“猜一猜:至少需要几块小正方体?有四块小正方体,可以怎么放?”“搭一搭:呈现各自拼搭的直观立体图”“辨一辨:它们搭的立体图从正面看都是三个小正方形吗?每个立体图形都用上了四块小正方体了吗?”“想一想:从正面看每个立体图,看到的都是三个小正方形吗?根据这些你现在能想到哪些组合立体图?”等类似的活动,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为更好地完成后面的探索奠定坚实的基础。
2、引导学生充分参与观察、操作过程,充分进行活动与交流
教学中,教师创设适应学生认知需要的操作活动——摆一摆,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想象、推理等活动,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因为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而本节课,杨老师切实组织好教学的每一个步骤,使活动有目的、有秩序的开展,让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和操作。同时教学中,杨老师还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使每一位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经历认知错觉与真实图形之间的矛盾冲突,经历不断“自我否定”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三维立体图形与二维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促进数学知识的理解,发展空间观念。
3、自主、合作、探究落实,主导、主体地位明确
新课堂倡导新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看上去好像每个环节都是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都是在教师的指定中获知。细琢磨,教者的设计思想是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发现、获取必需的知识,掌握技能,这里体现了教师的主导。而在每个环节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又充分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组内交流、主动探索来完成学习目标,这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这样的主导、主体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导结合。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始终处于轻松、愉快并积极参与的学习状态,自主地思考探究,有序地合作交流。学生在一种民主、和谐、不断体验的氛围中,充分掌握了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方式、思考问题的方法,教师适时地设疑和点拨,真正成为课堂的引导者、合作者。
五年级《观察物体》评课稿2覃老师的教学思路清晰顺畅,让人耳目一新。通过引导学生参加活动“变魔术”引入观察角度,让学生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在教学中,覃老师通过观察单个长方体盒子,认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一次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形状。再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小药箱,通过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索,进一步促进学生观察发现一次看到的长方体的两个面之间、三个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与长方体的点、线、面之间的内在联系。
比如,学生观察所得:一次可以看见长方体的两个面后,引导学生通过看、数、摸进一步发现它们的位置关系是相邻的,本节课,教者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在引导下发现、在交流中发展。“观察物体”看似简单,如果设计不好就会出现散、乱不可收拾的局面。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教者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情循序渐进、顺学而导,为学生的观察学习活动定任务、明要求、指范围、导方法。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认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一次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的知识点,设计了分层观察,让学生收获很多。
在练习题的设计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是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第三篇:《观察物体》评课稿
《观察物体》评课稿
《观察物体》评课稿1一年级组教师在课内比教学活动中,选择《观察物体》同课异构。纵观一年级的这3节比武课,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倾听的习惯这两个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现在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听课的感想。
一、学习材料的选择
观察物体一课,教材编写者帮学生选择的学习材料是小朋友的存钱罐。从该玩具的前后面与侧面观察到的样子不一样。有的老师建议用规则的长方体的粉笔箱,这样就地取材,便于学生观察。长方体有其特殊性,平视的时候,从不同的方向观察,观察到的结果,可能是相同的。选用不同的学习材料,观察到的结论是不相同的。那么作为老师,如何做到数学知识的科学准确呢?我们不妨这样小结: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方向平视观察(只观察一个面),看到的样子可能不一样。
二、学生能力的发展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能力的发展与习惯的养成也是如此,需要所有科任教师通力合作。不分年级,不分科目,朝夕努力。倾听是低年级培养孩子的重要学习习惯之一,而本课的能力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今天我着重说说这两种能力的培养在本课中的体现。
首先说观察能力。本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体现在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观察的方法要做到如下四点:
①观察的角度——平视。视平线与物体的最高点保持一致,学生只能看到物体的一个面。这样观察的目的是考虑到孩子年龄小的特点,尽量让观察结果简单可述。一(1)班的李老师,把放学具的板凳托起来,与孩子的视线等高,这样保证观察方法的示范性。
②这节课应该让孩子在观察时,有意识的渗透有序观察。在一(3)班的课堂中,当孩子观察本班同学的照片时,孩子观察到的结果是零零散散的。老师应该引导孩子,我们学习方位前后左右,那么我们可以按方位有序观察,有序陈述。
③如何引导学生小结观察结论,可以用比较的方法。把前面与后面观察到的结果比较有什么不同;左右面观察的结果又有什么区别?
④观察物体的目的最终是发展学生的空间感。观察能力在观察的基础上如何向空间感提升,要发挥想象的作用。李老师就是这样做得,在例题学习时先观察说结果。在练习时反之,先猜想,再模拟观察验证结论。这样让观察插上想象的翅膀,发展学生的空间感。只有这样细致的指导,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才不是一句空话,才能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基。
再来说说倾听习惯形成的5个标志:
①眼睛注视发言人;
②能择关键词做倾听笔记;
③能复述别人的发言内容;
④能补充发言或提出建议;
⑤能对别人的发言做简要评价。倾听是学习的起始行为,更是人类交往的基本礼仪,所以我们应把倾听作为学习习惯的头一个重点培养。
三、学习方式的使用
现在常用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像观察物体这样的以活动为主体的课堂,更加关注学生的合作。合作学习必须合作目的清楚,分工明确,有合作的必要。以观察物体为例,如果是2人小组。那么每人观察两个面,剩下的方向要观察,孩子要转动起来。如果是4人小组合作,那么每人观察1个面。观察完毕,要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观察到的结果。并和其他小组成员比较观察的结果有什么不同。因为是小学1年级,活动之前,老师应该给学生示范;示范之后,再小组内观察。小组活动完毕,最后全班选小组汇报展示。只有这样清晰的活动步骤,明确的合作安排。合作学习才不流于形式。
四、三维目标的落实
三维目标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三方面做了具体的描述。北师版教材在编写时充分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一系列的情景串。教师应该用好情景串,把活动做出实效,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在习得知识的前提下,发展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经验,学会数学的方法,渗透数学思想,有效的落实四基。
《观察物体》评课稿2吴老师执教的《观察物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会了从前、后、左、右等不同位置观察日常生活场景和一些简单的物体后进行教学的。本课主要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知道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知道从一个角度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物体,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会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由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如果仅仅是按照目标教学,就会显得单调,学生也不会得到持续的发展,也不符合“课标”精神。于是吴老师巧妙的设计,精心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将课堂升华、拓展,推向高潮。
一、创“疑”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陶行知先生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潜在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感受数学的存在,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学习兴趣,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吴老师出示了包装盒的一个面,让孩子猜猜看到的是什么,接着又出示包装盒的两个面,有的学生还是没有猜出到底是什么,在学生的兴趣提得很高的时候,出示三个面(答案揭晓)。这样的设计不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的欲望,还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将学生置于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布“动”境,让学生在动中学,在合作交流中学习,发挥主体作用
自学-交流-应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吴老师的课堂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新授课伊始吴老师明确的提出自学提纲,让学生带着指向性的自学,有效的提高了自学效果。叶圣陶先生倡导的“六大解放”,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学习新知,新课程也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让学生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在动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吴老师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课桌上的长方体,并通过动态方式呈现最多能看到长方体的几个面,从而跟学生一起总结出结论。新授课的第三个环节是让孩子拼正方体,观察发现用几个正方体拼成的物体的三视图(正面、侧面、上面)之间的相互转换。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但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索能力。此“动”让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了多层次的发展和提高。体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三、精设练习,精炼总结
吴老师设计的练习既巩固了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总结部分,回顾整堂课的过程,最后以三幅画正、侧、上的宏伟三峡大观完美的为这堂课画上了句号。
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堂教学是不可能做到完美的。虽然学生曾经学过从前、后、左、右等不同位置观察日常生活场景和一些简单的物体,但仍有少部分学生在观察时存在困难,有好几个学生说能看到长方体的四个面,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要求:要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在新授部分适量加强观察方面的训练。
《观察物体》评课稿3朱老师的《观察物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一个独立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的知识后来学习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判断出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得到的形状,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果就按目标设计教学,就会显得单调,学生也不会得到持续发展,也不符合“课标”精神,所以本节课中朱老师精心、巧妙设计以观察“小熊”的方位,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将课堂教学升华、拓展,推向高潮。经过多次的磨课和试课,评课如下:
一、课堂教学中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
本节课教学的一开始朱老师创设了一个有趣、生动的情境,从学生对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入手。从猜谜语出示后,再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那么这节课也就成功了一大半。所以朱老师选择了以小熊为素材,让学生观察不同方位的小熊,并说说自己所站的位置看到了什么;让学生感到很新奇,把他们的眼球一下子吸引了过来。
紧接着,以四人小组看看桌子上小象的物体,更加刺激了学生。这时候学生的眼球会盯着小象。不光是创设的情境抓住了孩子们好奇、好强、爱动手等心理特点,而且朱老师让学生用“我站在小象的,看到小象的。”在语言上也提醒孩子,在观察物体时,要全面的观察,如有分辨不出左右时,用模仿小象的动作,来分辨。今天课堂,朱老师的语言很淡定,例如:在揭示小熊玩具时,小朋友们看看老师手里这是什么?学生一致回答,是小熊。直接进入主题,你们在小熊的哪里?老师在小熊的哪里?再后来请两位学生上台来分别站在小熊的左右两侧,出示课件,问,哪位同学看到的图与课件上的哪一副图是一致的,学生纷纷举起手,请几位学生分别说出谁站在小熊的哪一面。这时,用小熊的的右手举着,左手放着,这样让孩子好分辨出左右面;最后,把小熊的两手都放下来,让学生分辨,这样会比较有难度,这时,学生必须要知道小熊的左右手的方位,否则就不知道你所占的是小熊的哪一面。接下来的环节,以四人小组看看桌子上小象的物体,分别站在小象的四个方位,把你所观察到的小象,“悄悄地告诉你的小伙伴,你坐在小象的哪个位置?观察到的是什么?”这样就像玩游戏一样。可以说老师很善于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在愉悦、主动的情景中掌握了知识,建立了空间观念。而且这些情境也确实有效、可行的。
二、让每一孩子都得到了充分得活动。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建立抽象的方位知识、识图方法是非常困难的。如果光靠传授、讲解学生很难建立三维空间方位的概念和知识。教师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传授的方法,而是舍得花时间、空间给学生去观察、去展示、去评析。这样做学生得到的知识才是真实的、完整的、生动的。
这节课最主要就是设计了学生喜爱的小熊这个形象。一开始让孩子们充分地观察后,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为了引导不同方向看到的也不一样,老师进行了“转动小熊”游戏,再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甚至到最后,老师让学生动手用连线的方法,他们所看到的书本,货车等物体。当展示到电脑上,孩子们不得不承认四个方向的小朋友看到的车子确实是不一样。通过展示、交流、评析过程中,终于获得了关于“观察物体方法、方位知识、识图方法“等综合性、整体性的知识。
下面我再讲一些自己的意见:
1、在组织小组活动时,朱老师可能也是紧张,虽然说了活动要求再请小组长把玩具拿出来,但是这时候学生的兴奋点全在玩具上,没谁听老师的活动要求了。所以这里的组织教学做得不太好。
2、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老师没在注意判断学生回答得是否准确,而且激励性语言不够。当解决以下这题“四个小朋友从四个方向观察一辆货车,然后把货车的照片和四个小朋友连一连时,朱老师让学生观察以后说一说就过去了。我觉得车子的前后面很容易,但要弄清车的左右面却是比较难的。所以这里我觉得换一种形式更好。可以让孩子用肢体动作来演示给自己组的其他小朋友看,或者可以把车子放到学生的位置上去观察,然后再用电脑显示旋转的车子,校对。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最后,我相信朱老师今后在不断的历练中应该能稳步快速的成长,同时敬请更多老师帮助我们全组老师共同进步!
《观察物体》评课稿4《观察物体》是二年级教科书第68页例1的内容,要求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通过观察想象使学生初步感受到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初步形成会全面看待物体的意识。
本节课张莹老师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执教,教学效果良好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
一.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盲人摸象》动画片让学生体会到看东西要争取做到全面细致。
二.利用小组合作形式,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充分体会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教学设计由易到难,层次清晰。
(1)张老师设计4人一组,通过不断变化位置,让学生给小熊拍照,体会位置不同,看到时图像不同,学生兴致高昂。
(2)在巩固练习中,设计了观察机器猫,小汽车,水壶,都是一些学生喜欢的物体,让学生以观察者的左右进行判断。
(3)难点是吧知识拓展延伸,老师设计了根据照片猜实物,从一个侧面,不能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要想全面了解就必须从多角度,全面观察。
(4)让学生闭上眼睛,展开想像,体会前后左右完全相同的物体是什么?学生想象丰富。
(5)根据学校操场上不同方位的照片,让学生下课后观察,渗透学学生爱校的意识。
三.本节课仍有不足之处:
(1)教师与学生的亲和力不强,作为低年级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2)在巩固练习中,如有让学生参与的练习,如:让学生上讲台,让学生观察,会更加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3)应多观注细节,如:在座位上,让背对讲台的学生先面朝讲台,活动时再转过去,否则学生很不舒服。
《观察物体》评课稿5其实倪老师的这节课确切的说我是听了3次,从第一次的准备到第二次的改进再到这次课的形成,我们也一起讨论修改好多具体细节。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判断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得到的形状,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果就按目标设计教学,就会显得单调,学生也不会得到持续发展,也不符合“课标”精神。于是倪老师精心、巧妙设计,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整节课他讲学生分成4人一小组,分别坐在四个不同的位置,以活动课的形式将课堂教学升华、拓展,推向高潮。
下面我就来讲几点我的想法,有些不足之处或者不到位的见解望谅解。
一、以活动形式开展教学,实物展示,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建立抽象的方位知识、识图方法是非常困难的。如果光靠传授、讲解学生很难建立三维空间方位的概念和知识。倪老师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传授的方法。在课堂一开始,倪老师就安排各个学生的座位,不同于常规的教学模式,小朋友们很有兴趣,一个个热情高涨,老师顺势提上课的要求。倪老师将自己在家里的储蓄罐从各个不同角度拍了几张照片,让学生猜猜是什么物体,学生各抒己见,一步步接近实物,老师及时总结观察物体要全面。同时倪老师给每个小组分发了一只不同颜色的小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次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个学生开始仔细观察小象,这节有趣的数学课拉开了序幕。
二、教学环节生动有趣,步步紧扣。
分发小象完毕后,倪老师以一句“你愿意跟小象做朋友吗?”拉近了学生与小象的距离,也更加激发学生想要了解小象。“说说你在小象的什么位置”很自然的引出下一个知识点。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倪老师多次安排小组讨论汇报,小组各个学生交换位置观察等活动,这样学生得到的知识才是真实的、完整的、生动的、牢固的。学生对事物的观察才是全面的、有序的。
但整节课下来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板书的安排还可以再设计简洁明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识字量还不是很大,我们对板书的要求自然会更高。其次新课标中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淡化方位点,避免出现前、后、左、右,以免引起歧义。
《观察物体》评课稿6刘雪梅老师上的《观察物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一个独立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的知识后来学习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判断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得到的形状,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果就按目标设计教学,就会显得单调,学生也不会得到持续发展,也不符合“课标”精神。于是刘老师精心、巧妙设计,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将课堂教学升华、拓展,推向高潮。
下面我就来讲几点我的想法:
一、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
学生对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就会全身心地投入,主动参与其中。尤其是在教学的一开始如果老师创设了一个有趣、生动的情境,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那么这节课也就成功了一大半。所以刘老师选择了一段录象《盲人摸象》,让学生感到很新奇,把他们的眼球一下子吸引了过来。
紧接着,刘老师出示一个学生最熟悉、最喜欢的恐龙玩具,更加刺激了学生。这时候学生的眼球还会不盯着老师吗?
二、环节清晰、环环相扣,语言简洁亲切,过渡自然顺畅。
作为一个新手,能把这堂课上得这么成功,真是难能可贵,从故事导入新课,到观察恐龙讲授例题,从组织小组观察玩具,到猜一猜小兔手里抱的物体是什么形状,从智慧岛大量的练习到精炼的小结,整堂课的环节清晰,而且过渡语设计的自然顺畅,所以环环相扣,语言比较简洁,没有过多的废话,整堂课显得干净利落,没有拖泥带水。
张老师在语言上也很有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口味。例如:在玩猜一猜的游戏的时候,刘老师是这样问的“猜猜我们谁来我们班做客了?”在小组活动观察玩具的时候,要求学生“悄悄地告诉你的小伙伴你坐在玩具的哪个位置?看到了玩具的什么”……里面的“做客、悄悄地”就象是讲故事、玩游戏一样。而且刘老师语速不紧不慢,使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情景中掌握了知识,建立了空间观念。
三、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刘老师紧紧抓住了“谁站在物体的什么面,看到了什么”,从而突出了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这样就突出了重点。又通过猜猜小兔子手里抱着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从学生的错误出发,强调了要全面的了解一个物体,就要从各个角度去观察,而不能只从一个面去观察,这样又突破了难点。所以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四、让每一孩子都得到了充分的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建立抽象的方位知识、识图方法是非常困难的。如果光靠传授、讲解学生很难建立三维空间方位的概念和知识。刘老师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传授的方法,而是舍得花时间、空间给学生去观察、去展示、去评析。这样做学生得到的知识才是真实的、完整的、生动的、牢固的。
刘老师这节课最主要就是抓住了学生喜爱的恐龙这个形象。一开始让三个孩子站在恐龙的不同位置去充分地观察后,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然后到电脑上看课件中的例题,孩子们再一次得到证实从三个不同角度观察的小朋友看到的恐龙形状确实是不一样的。
然后让孩子们在小组里观察各自的玩具,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了充分的活动、亲身的体验、自信的展示、以及完整的表达。在培养学生说完整的话方面,刘老师也做的很好。
通过展示、交流、评析过程中,不但使学生获得了关于“观察物体方法、方位知识、识图方法”等综合性、整体性的知识。而且调动了学生积极性,真正体现了“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理念。
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的数学课堂上不是为学知识而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思维能力。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刘老师通过提问:为什么同样是在观察同一个物体,他们三个人却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呢?为什么看到一个正方形的面,有的同学猜是长方体的,有的同学猜是正方体的呢?等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设计,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辨证思维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
六、板书设计简洁美观,高度概括了这节课所得出的结论。
下面我再讲一些自己的意见:
1、毕竟是第一次上公开课,刘老师肯定有些紧张,有些环节记不清,还好在她即将打乱教学环节的时候,她能及时的稳住自己,顺利的将课一个环节一个环节上下去。不留心的话,我们听课老师还不容易察觉。
2、在组织小组活动时,刘老师可能也是紧张,忘了先说活动要求再请小组长把玩具拿出来,而是先请小组长把玩具拿出来再说活动要求,这时候学生的兴奋点全在玩具上,没谁听老师的活动要求了。所以这里的组织教学做得不太好。
3、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老师没在注意判断学生回答得是否准确,比如一个学生说:因为他们看的部位不同,所以看到恐龙的形状不同。这里,老师就没发现学生说“部位”这个词不太准确,而应该改成说“角度”或“位置”,结果老师也跟着这个学生说“部位不同,所以形状不同”可能都是紧张的缘故。
《观察物体》评课稿7尹老师上的《观察物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一个独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判断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得到的形状,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果就按目标设计教学,就会显得单调,学生也不会得到持续发展,也不符合“课标”精神。于是尹老师精心、巧妙设计,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将课堂教学升华、拓展,推向高潮。
下面我就讲几点我的想法。
优点:
1、教师先出示一张学生图片,让学生从“前、后,侧”观察,然后又以盲人摸象让学生体会:观察物体要全方位。
2、利用学具(兔子模型),让学生分小组,轮流交换位置进行观察,并将观察到得图形,放到相应位置。
3、环节清晰,环环相扣,语言亲切,过渡自然流畅。
4、重点突出,训练充分,让学生体验从不同的方位观察物体,让学生交换位置,并说出自己的体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缺点:
教师在前面的探究环节,未能将“左右”观察的方法将透彻,导致后面学生做类似题型时出现疑惑。
第四篇: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1其实倪老师的这节课确切的说我是听了3次,从第一次的准备到第二次的改进再到这次课的形成,我们也一起讨论修改好多具体细节。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判断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得到的形状,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果就按目标设计教学,就会显得单调,学生也不会得到持续发展,也不符合“课标”精神。于是倪老师精心、巧妙设计,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整节课他讲学生分成4人一小组,分别坐在四个不同的位置,以活动课的形式将课堂教学升华、拓展,推向高潮。
下面我就来讲几点我的想法,有些不足之处或者不到位的见解望谅解。
一、以活动形式开展教学,实物展示,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建立抽象的方位知识、识图方法是非常困难的。如果光靠传授、讲解学生很难建立三维空间方位的概念和知识。倪老师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传授的方法。在课堂一开始,倪老师就安排各个学生的座位,不同于常规的教学模式,小朋友们很有兴趣,一个个热情高涨,老师顺势提上课的要求。倪老师将自己在家里的储蓄罐从各个不同角度拍了几张照片,让学生猜猜是什么物体,学生各抒己见,一步步接近实物,老师及时总结观察物体要全面。同时倪老师给每个小组分发了一只不同颜色的小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次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个学生开始仔细观察小象,这节有趣的数学课拉开了序幕。
二、教学环节生动有趣,步步紧扣。
分发小象完毕后,倪老师以一句“你愿意跟小象做朋友吗?”拉近了学生与小象的距离,也更加激发学生想要了解小象。“说说你在小象的什么位置”很自然的引出下一个知识点。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倪老师多次安排小组讨论汇报,小组各个学生交换位置观察等活动,这样学生得到的知识才是真实的、完整的、生动的、牢固的。学生对事物的观察才是全面的、有序的。
但整节课下来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板书的安排还可以再设计简洁明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识字量还不是很大,我们对板书的要求自然会更高。其次新课标中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淡化方位点,避免出现前、后、左、右,以免引起歧义。
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2尹老师上的《观察物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一个独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判断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得到的形状,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果就按目标设计教学,就会显得单调,学生也不会得到持续发展,也不符合“课标”精神。于是尹老师精心、巧妙设计,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将课堂教学升华、拓展,推向高潮。
下面我就讲几点我的想法。
优点:
1、教师先出示一张学生图片,让学生从“前、后,侧”观察,然后又以盲人摸象让学生体会:观察物体要全方位。
2、利用学具(兔子模型),让学生分小组,轮流交换位置进行观察,并将观察到得图形,放到相应位置。
3、环节清晰,环环相扣,语言亲切,过渡自然流畅。
4、重点突出,训练充分,让学生体验从不同的方位观察物体,让学生交换位置,并说出自己的体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缺点:
教师在前面的探究环节,未能将“左右”观察的方法将透彻,导致后面学生做类似题型时出现疑惑。
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3刘雪梅老师上的《观察物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一个独立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的知识后来学习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判断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得到的形状,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果就按目标设计教学,就会显得单调,学生也不会得到持续发展,也不符合“课标”精神。于是刘老师精心、巧妙设计,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将课堂教学升华、拓展,推向高潮。
下面我就来讲几点我的'想法:
一、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
学生对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就会全身心地投入,主动参与其中。尤其是在教学的一开始如果老师创设了一个有趣、生动的情境,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那么这节课也就成功了一大半。所以刘老师选择了一段录象《盲人摸象》,让学生感到很新奇,把他们的眼球一下子吸引了过来。
紧接着,刘老师出示一个学生最熟悉、最喜欢的恐龙玩具,更加刺激了学生。这时候学生的眼球还会不盯着老师吗?
二、环节清晰、环环相扣,语言简洁亲切,过渡自然顺畅。
作为一个新手,能把这堂课上得这么成功,真是难能可贵,从故事导入新课,到观察恐龙讲授例题,从组织小组观察玩具,到猜一猜小兔手里抱的物体是什么形状,从智慧岛大量的练习到精炼的小结,整堂课的环节清晰,而且过渡语设计的自然顺畅,所以环环相扣,语言比较简洁,没有过多的废话,整堂课显得干净利落,没有拖泥带水。
张老师在语言上也很有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口味。例如:在玩猜一猜的游戏的时候,刘老师是这样问的“猜猜我们谁来我们班做客了?”在小组活动观察玩具的时候,要求学生“悄悄地告诉你的小伙伴你坐在玩具的哪个位置?看到了玩具的什么”……里面的“做客、悄悄地”就象是讲故事、玩游戏一样。而且刘老师语速不紧不慢,使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情景中掌握了知识,建立了空间观念。
三、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刘老师紧紧抓住了“谁站在物体的什么面,看到了什么”,从而突出了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这样就突出了重点。又通过猜猜小兔子手里抱着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从学生的错误出发,强调了要全面的了解一个物体,就要从各个角度去观察,而不能只从一个面去观察,这样又突破了难点。所以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四、让每一孩子都得到了充分的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建立抽象的方位知识、识图方法是非常困难的。如果光靠传授、讲解学生很难建立三维空间方位的概念和知识。刘老师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传授的方法,而是舍得花时间、空间给学生去观察、去展示、去评析。这样做学生得到的知识才是真实的、完整的、生动的、牢固的。
刘老师这节课最主要就是抓住了学生喜爱的恐龙这个形象。一开始让三个孩子站在恐龙的不同位置去充分地观察后,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然后到电脑上看课件中的例题,孩子们再一次得到证实从三个不同角度观察的小朋友看到的恐龙形状确实是不一样的。
然后让孩子们在小组里观察各自的玩具,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了充分的活动、亲身的体验、自信的展示、以及完整的表达。在培养学生说完整的话方面,刘老师也做的很好。
通过展示、交流、评析过程中,不但使学生获得了关于“观察物体方法、方位知识、识图方法”等综合性、整体性的知识。而且调动了学生积极性,真正体现了“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理念。
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的数学课堂上不是为学知识而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思维能力。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刘老师通过提问:为什么同样是在观察同一个物体,他们三个人却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呢?为什么看到一个正方形的面,有的同学猜是长方体的,有的同学猜是正方体的呢?等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设计,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辨证思维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
六、板书设计简洁美观,高度概括了这节课所得出的结论。
下面我再讲一些自己的意见:
1、毕竟是第一次上公开课,刘老师肯定有些紧张,有些环节记不清,还好在她即将打乱教学环节的时候,她能及时的稳住自己,顺利的将课一个环节一个环节上下去。不留心的话,我们听课老师还不容易察觉。
2、在组织小组活动时,刘老师可能也是紧张,忘了先说活动要求再请小组长把玩具拿出来,而是先请小组长把玩具拿出来再说活动要求,这时候学生的兴奋点全在玩具上,没谁听老师的活动要求了。所以这里的组织教学做得不太好。
3、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老师没在注意判断学生回答得是否准确,比如一个学生说:因为他们看的部位不同,所以看到恐龙的形状不同。这里,老师就没发现学生说“部位”这个词不太准确,而应该改成说“角度”或“位置”,结果老师也跟着这个学生说“部位不同,所以形状不同”可能都是紧张的缘故。
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4《观察物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一个独立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的知识后来学习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判断出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得到的形状,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果就按目标设计教学,就会显得单调,学生也不会得到持续发展,也不符合“课标”精神。于是精心、巧妙设计,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将课堂教学升华、拓展,推向高潮。
下面我就来讲几点我的两点想法:
一、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
学生对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就会全身心地投入,主动参与其中。尤其是在教学的一开始如果老师创设了一个有趣、生动的情境,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那么这节课也就成功了一大半。所以选择了自己的一段录象让学生感到很新奇,把他们的眼球一下子吸引了过来。
紧接着,看看桌子上又有一个红布盖着的物体,更加刺激了学生。揭开一看原来是学生最熟悉、最喜欢的玩具—威尼熊。这时候学生的眼球还会不盯着老师吗?
不光是创设的情境抓住了孩子们好奇、好强、爱动手等心理特点,而且张老师在语言上也很有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口味。例如:在揭示桌上是什么东西的时候,老师是这样问的“猜猜我们桌上的小客人是谁呢?”再后来在你坐的位置上观察小熊,然后“悄悄地告诉小熊你坐在小熊的哪个位置?”里面的“小客人、悄悄地”就象是讲故事、玩游戏一样。可以说老师很善于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在愉悦、主动的情景中掌握了知识,建立了空间观念。更加注意了语言等方面一些细微的地方。而且这些情境也确实有效、可行的。
二、让每一孩子都得到了充分得活动。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建立抽象的方位知识、识图方法是非常困难的。如果光靠传授、讲解学生很难建立三维空间方位的概念和知识。教师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传授的方法,而是舍得花时间、空间给学生去观察、去展示、去评析。这样做学生得到的知识才是真实的、完整的、生动的、牢固的。
这节课最主要就是设计了学生喜爱的威尼小熊这个形象。一开始让孩子们充分地观察后,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为了引导不同方向看到的也不一样,老师进行了“换位置”游戏,再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甚至到最后,老师让学生动手用照相机拍摄他们所看到的威尼小熊。当展示到电脑上,孩子们不得不承认四个方向的小朋友看到的小熊确实是不一样。
通过展示、交流、评析过程中,终于获得了关于“观察物体方法、方位知识、识图方法“等综合性、整体性的知识。
下面我再讲一些自己的意见:这节课中老师有一题是四个小朋友从四个方向观察一个水壶,然后把壶的照片和四个小朋友连一连。张老师让学生观察以后说一说就过去了。我觉得壶的前后面很容易,但要弄清壶的左右面却是比较难的。所以这里我觉得换一种形式更好。可以让孩子用肢体动作来演示给自己组的其他小朋友看,然后再用电脑显示旋转的茶壶,校对。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加入了游戏,还有孩子们的肢体语言,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学生通过肢体的表现,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解决了问题,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是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第五篇: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听课评课记录
观察物体听课评课记录
1.联系学生已有观察物体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发学生有目的的开展观察、比较活动,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所观察到的物体。
2.让学生小组分工合作解决问题,亲身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借助观察、想像、操作、判断与推理等活动,梳理观察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没有明显特征的网球,引起学生观察物体时首先要寻找观察点、抓住特征,再用合适的语言进行描述,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借助平面图形想象、勾画立体图,由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的转换,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5.梳理知识,总结升华这一环节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观察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掌握观察物体时寻找观测点、抓住物体特征,用合适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为后面的学习观察物体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