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海版七下音乐教案
学习歌曲《回忆童年》导学案
(七年级下学期)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
童年的记忆
单元目标:
1.通过学习,激起学生对儿童时代生活的回忆,从而对少年时光加倍珍惜,孕育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2.通过对钢琴曲、歌曲、轻音乐等不同体裁的描绘儿童生活的音乐作品的欣赏,体验音乐中所表达的童趣与天真烂漫的真情实感,了解作品不同的风格。
3.能用连贯的声音、朴实的情绪及合适的形式唱好歌曲《回忆童年》,切实感受歌曲中所描绘的童年的美好情景。
4.能用创造性的活动方式再现童年情景,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5.初步了解“轻音乐”这一音乐体裁,了解“速度”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
课型:新授
课时:2课时
法律渗透:未成年人保护法 未成年人的健康和成长是我们关注的,也预示着祖国的未来。
第一课时
《回忆童年》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以开心一刻——童年游戏导入
还记得儿时的游戏吗?请你在歌曲《回忆童年》欢乐的歌声中演示一下你曾经玩过的游戏动作,让大家踩踩是什么游戏?
以小组为单位,叫两个小组分别演示。
活动建议:
(1)根据图示,可以做以下游戏:踢毽子,滚铁环、跳橡皮筋、捉迷藏等
(2)上来做游戏的同学不一定有实物,可做模拟动作。
二、学生学习新课《回忆童年》
1、教师简单介绍歌曲作词作曲,调门,节奏,演唱速度等 作词郑南
作曲徐东蔚
调门1=C 节奏
速度稍快、高兴地
这是一首结构为一段体、大调式的创作歌曲。拍的节奏使歌曲充满愉快与摇曳的感觉,具有丰富的舞蹈律动感。
2、教师教唱歌曲简谱。
3、教师介绍歌词。
4、学生听范唱,因为该歌曲的旋律朗朗上口,可用听后哼唱的方法。
5、教师教唱歌词。歌词有四段,在学会歌曲以后,第一、二段采用领唱,以变化演唱形式。
6、分组进行表演活动:喜爱表演的同学编律动,编舞蹈;会乐器的如吹笛子;节奏感强的配上打击乐器;其他集体演唱歌曲。
三、欣赏钢琴组曲《童年情景》选段《捉迷藏》 部分学生围圈做游戏捉迷藏,其他学生欣赏乐曲。
教师引导,钢琴声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儿时的情景:忽隐忽现的孩子们,相互追逐又很快地各自躲闪——那是花季少年对儿童时代朦胧的记忆。
四、课堂小结
请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和感受是什么
1.教学所得:同学们学到了八六拍的歌曲,它的节奏比较快
2.教学偶得:通过两个班教学之后总结了节奏的准确度
3.智慧火花:当同学们都露出回忆时的喜悦时是开心的,心情也被带动起来。.教学败笔:前面两个班没把握好节奏所以学生没唱好也没学好
5.拦路虎:
第二课时《童年的回忆》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欣赏《童年的回忆》 教学重难点:
1、音乐的速度、情绪。
2、听辨“3、5、6”的音高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聆听《童年的回忆》
1、导入:同学们,在小的时候,最开心的一件事是什么呢?
让学生交流童年生活中最值得回忆的一幕。(放背景音乐)
2、初听音乐:
边听音乐边用手势按图形谱的形状划动。
3、再听音乐(学生可闭上眼睛回想情景),从中感受音乐进行速度的快、慢与欢快、甜美的关系。
4、学生随音乐模仿小兔跳,再随音乐模仿乌龟爬。
师:请同学们说说谁的行走速度快?谁的行走速度慢?
板书:
快
慢
从人的一般行走的速度与乌龟比较。
可请一位同学扮小兔跳,一个学生扮乌龟爬,再和老师的走进行比较,引出“中速”并板书。
5、再听音乐。
师:同学们说说第1、2段的速度怎样?情绪怎样?第3段的速度怎样?情绪怎样?
生:回答,并完成书上练习。
6、小结。
二、聆听《我们多么幸福》
1、导入:同学们,回忆童年开心吗?你们觉得幸福吗?下面请同学们听一首歌《我们多么幸福》。
2、初听歌曲。
师:请同学们说说歌曲情绪?几拍子?(有幻灯的可出示歌词)
生:欢快、活泼、热烈、积极向上。3∕4拍。
3、介绍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
这首歌在1980年全国第二次少年儿童歌曲评选中获一等奖。曲作者郑律成„„。这首欢快活泼的歌曲,描绘了少年儿童的幸福生活,表达了他们为了祖国的明天而努力学习的决心及远大理想。
4、复听歌曲。学生轻轻地随录音哼唱,即兴舞蹈。
5、谈谈对歌曲的感受:
师:A、流畅的三拍子曲调,你想象当年的同学们在什么场景中?
B、歌曲的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景?
C、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你感到幸福吗?
生:回答。
6、编创与活动。
师:歌曲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到兴高采烈?当你听到时用动作或打击乐表示。
再次放录音,请学生用动作或打击乐表示。
三、听辨练习。
1、请学生用“LU”模唱3 5 6 三个音。
2、师:请同学们听一听老师弹奏的两组音中的哪个音?哪个音高?哪个音低
用手势表示并用LU模唱。
A、3 5
3
6
B、5 3
6
3
(每组音弹三遍)
四、小结。师生再见。
1.教学所得:一二班学会了聆听,在听音乐的时候很安静
2.教学偶得:同学们对音乐的理解还不错,可以继续培养他们的聆听习惯
3.智慧火花:当同学们沉浸在音乐中时,他们事快乐的4.教学败笔:四班没有完成聆听,第一首歌曲学的不太好,花时间多了,下节课来听
。5.拦路虎:要找找几个同学来谈谈他们的情况,学习的时候过分活跃
第二单元 欧洲风情导学案
教学内容:综合活动课 听辨、学唱、欣赏 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同学们了解欧洲各国的歌曲
2.欣赏外国歌曲时了解其特点
3.在唱歌曲时感受一下外国歌曲与中国歌曲的不同
4.音乐网上行板块学习和积累一些音乐知识
课型:新授
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唱歌欣赏
教学用具:CD播放器,有条件时用多媒体
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会唱外国歌曲吗都会哪些呢?今天让我们去欧洲旅行一下了解欧洲各国的歌曲风格,学唱一下这些歌曲
新课:
1.听音乐辩服饰:通过听三小段音乐《西班牙斗牛舞曲》《波兰舞曲》》《蓝色多瑙河》辨别与之相适应的舞曲。
2.唱歌:学唱爱尔兰民歌《夏日最后的玫瑰》说说歌曲的给你的感受
3.欣赏:管弦乐《匈牙利狂想曲》熟悉作曲者,管弦乐《法兰多舞曲》感受歌曲特点。管弦乐《绿袖子主题幻想曲》歌曲《我的太阳》说说歌曲想表达的意义
4.活动与创造:吹吹打打,听赏思考听音乐片段,说说它们与本单元的哪些乐曲相似并连线
5.快乐点击:欣赏名曲《西班牙舞曲》聚焦民歌《到留声湖去》
教学所得:通过学习大致知道了一些欧洲歌曲
教学偶得:通过听赏发现同学们还是有一些乐感的,能简单辨别和判断
智慧火花:在听赏时也能体会到快乐
第三单元
希望的田野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丰收之歌》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歌曲中较为复杂的切分节奏、装饰音的演唱方法,吐字清晰、气息流畅,用轻松愉快的情绪歌唱。
2、情感目标——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体会劳动者丰收的喜悦之情,用质朴的歌声表达对生活、对自然、对劳动的热爱,引导学生关关注地方民歌,产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
3、能力目标——在学唱歌曲过程中,通过分析乐段、节奏、为演唱伴奏等方法逐步掌握较难歌曲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较为准确地把握歌曲的节奏及演唱情绪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用愉快的情绪歌唱并尝试用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准备手鼓或铃鼓等特色乐器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一段有关新疆的视频,让学生从画面中初步感知新疆的人、物、景和歌舞,从而心情愉悦地投入音乐课的学习。
一、导入新课(音乐搜索)
美丽的姑娘、热情的舞蹈,诱人的葡萄,欢快的手鼓,今天我们将在这样的氛围下一起走进新疆。新疆有“歌舞之乡”的美誉,音乐和舞蹈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我想同学们一定听过不少新疆歌曲,接下来老师要考考大家,请同学们在下面的音乐中找出新疆歌曲,并说说你是怎样来判断的。
1、《杨柳青》
江苏
2、《达坂城的姑娘》 新疆
3、《牧歌》
内蒙
4、《酒歌》
藏族
5、《青春舞曲》
新疆
学生交流判断方法;
教师小结:【新疆民歌】新疆地区各族民歌的统称。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居住着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等十三个民族。新疆民歌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活泼鲜明,结构规整对称,情绪热烈欢快,大多采用七声调式,也有用五声调式,b7、#
1、#
2、#4、#5等变化音的使用丰富而有变化,色彩鲜明独特,乡土气息较浓。主要伴奏乐器有手鼓、冬不拉、热瓦甫、铁鼓等。(点击乐器图片,并介绍手鼓/铃鼓的演奏方法,拍打歌曲中的节奏请学生模仿)
二、学习歌曲《丰收之歌》
1.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好听的,但是有一点难度的新疆歌曲《丰收之歌》。
2.胡松华演唱《丰收之歌》(出示歌谱和问题——歌曲向我们展示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绪?)
3.分析歌曲
⑴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歌曲描绘了新疆人民喜获丰收的场面,透过歌声我们仿佛看到金色的麦浪,诱人的葡萄,香甜的哈密瓜以及新疆人民载歌载舞欢庆丰收的情景,歌曲充满热烈欢快的情绪。(提问:同学们能否从不同的节奏型,情绪的变化来为歌曲划分段落?再听歌曲原唱)
⑵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歌曲为单三部曲式a +
b
+ a
+ 结束句
4.分组分段学习歌曲
⑴第一组学唱a段,请第二组的同学为第一组伴奏,并听一听他们有哪些地方唱得好,还有哪些地方唱得不够准确;(教师针对问题,指导难点节奏——切分音、波音)
⑵第二组学唱b段,请第一组的同学为第二组伴奏,并听一听他们有哪些地方唱得好,还有哪些地方唱得不够准确;(提示三连音的节奏,强弱记号的演唱)
⑶全体学唱结束句,教师用划拍的方法指导学生把握连线音符的时值。
⑷小组学习成果展示,采用分组演唱的方法演唱全曲并适当加入伴奏。
5.有感情地演唱全曲
⑴讨论你认为用怎样的声音和演唱形式、表演形式可以更好地表现歌曲?
⑵按要求合作演唱全曲:女同学演唱红色的歌谱部分,男同学演唱绿色的歌谱部分,未涂色部分由老师演唱。老师演唱的部分,请同学们用拍手或是打击乐器来伴奏。提供伴奏节奏型:X —
X — ︱
X X X X
X ︱
⑶请个别学生表演新疆舞蹈,其他学生一部分打节奏一部分演唱歌曲。
三. 评价与总结
⑴评价同学们演唱的效果并提出要求;
⑵好听的新疆歌曲有很多,“西部歌王”王洛宾搜集整理了很多的新疆民歌,通俗歌手刀郎也创作了一些有新疆风格的歌曲,下面我们就来个赛歌会,唱一唱新疆歌曲,更好地感受新疆音乐的特色。(学生可以分成两大组开展比赛,老师也可提供一些音乐让学生演唱新疆歌曲。)
第四单元
草原牧歌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银杯》(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2、学唱蒙古族祝酒歌《银杯》,有情感的演唱。
3、体验蒙古族的歌曲风格,学习蒙古民歌的长调和短调。
教学重难点:
1、准确地演唱《银杯》旋律。
2、在歌曲中体验蒙古族的热情豪爽,并能在演唱情绪上表达。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歌声问好。
二、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它辽阔富饶的土地上,居住着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其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民族音乐,由此产生了中国特有的民歌,(看书:学习什么是“中国民歌”?并能理解。)今天老师将同大家一起走进蒙古族,让我们随音乐体会那里的别样风情。(播放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三、新课内容:
1、师:这是一首由蒙古族女中音歌唱家德德玛演唱的歌曲,歌曲描绘了什么?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回答。
2、师:(小结)歌曲用诗的语言勾勒了一幅草原美景,蒙古人民过着自由,舒畅,美好的生活,那么对于这样美丽的蒙古族你有哪些了解呢? 生:小组讨论,(教师用课件提示)同学回答。(课件从蒙古族的居住,运动,饮食,音乐,舞蹈,语言,服装,礼节,等方面收集的图片。)
3、师:(小结,)给予评价。蒙古族人民能歌善舞,歌曲一定很有特点,今天我们共同学唱一首蒙古民歌《银杯》,听一听这首歌曲表达了人们怎样的心情?聆听(播放歌曲视频)
生:回答。
4、师:歌曲描绘了什么场面?表达什么内容?你感受到什么样的情绪? 生:回答,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情绪来学唱这首歌吧!聆听(教学光盘)
5、视唱旋律。
6、随琴单旋律演唱。讲解:(1)“X.X”、“ X X X ”节奏。
(2)倚音:在记谱时比主音小(跳度大),倚附在闰音前面,起到装饰作用。在演唱时不能占主音太多时间,越短越好。
7、自由读词。师问:“赛勒日外咚赛”是什么意思?
8、填词,有感情地演唱。找出歌曲哪一乐句表现热情豪爽?找学生表演。
9、学习长调、短调。(播放课件)师:比较银杯是长调,还是短调? 生:回答。
10、师:通过对蒙古民歌长调、短调的学习和理解,让我们对蒙古族民歌在情绪、情感上有了更多了解。让我们再用优美、抒情的歌声体验民族风情吧!学生齐唱。
四、小结
师:蒙古草原辽阔美丽,蒙古人们畅快豪爽,蒙古歌声悠扬、婉转。一首《银杯》仿佛把我们带进了蒙古包,一同体会蒙古人们的快乐。希望我们能记住和更加走近美丽多彩的民族——蒙古族。
板书设计
银
杯
短调特点:
1:音乐起伏较大。
2:旋律优美抒情
3:欢快、热情、豪爽的情绪
4:运用装饰音:滑音、倚音
课后反思
1、“赛勒日外咚赛”这首唱的不是很好,特别是“赛”这个音,需要的气息比较长,可能学生的气息还不够,因此速度可以加快一些
2、敬请干一杯”也是一样,注意气息
3、长调和短调,应该那些作品来给学生听听,区别一下。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演唱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感受蒙古音乐独特的长调风格。
2.了解蒙古族民歌的基本常识,认识马头琴音色。
3.通过多种形式参与艺术活动,感受音乐的美,提高学生思考与鉴赏音乐的积极性。
4.对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初步体验,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及对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
教法学法:试唱法、表演法、听赏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磁带学生喜欢的
教材分析
本课以草原上的蒙古族为主线,通过听、唱、演、思来了解蒙古族民歌以及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先给学生听无伴奏合唱《牧歌》,与此同时用多媒体展示蒙古草原的风貌,学生在听觉和视觉的享受中开始学唱民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从中体会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继而引导学生欣赏马头琴独奏《我从草原来》,在充分激发学生情感的基础,让学生参与才艺展示活动,自己动手动口动脑来展现蒙古族音乐。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所选的歌曲和乐曲,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从而加深对音乐地域文化的印象。
教学难点:音乐材料多,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草原的音乐、图片、民族风情。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提问,你去过草原吗?你心中的草原是怎样的?想感受古诗中“天苍苍,野茫茫„„”的大草原风情吗?
(二)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
今天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曲,听完以后请同学们告诉我这首歌曲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它是哪个民族的?歌曲中有乐器伴奏吗?那你们能听出哪几个声部呀?听后回答
1、同学描绘一下这首歌曲所表现的画面。(说得非常好)这首歌曲是放牧时演唱的歌曲,叫《牧 歌》。它的色彩非常丰富:蓝蓝的天、洁白的云、碧绿的大草原、雪白的羊群,把我们带进了一幅很有诗意的画里。那么我们同学们知道这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民歌吗?(蒙古族)
2、这种只用人声歌唱而不用乐器伴奏的声乐演唱形式,就叫无伴奏合唱。(女高、女低、男高、男低)大型的合唱歌曲一般都是四个 声部组成的。师引导生说:这四个声部的旋律就像蒙古族的景色,女高音就像(天空的云),女低音就像(广阔的天空),男高音就像(洁白的羊群),男低音就像(无边无际的大草原)。
3.你是怎么知道这是蒙古的民歌?(请一两名同学谈谈)歌唱草原的歌曲就一定是蒙古民歌吗?还可能是哪儿的民歌?(引导学生说出四大牧场)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草原旅行,了解一下草原上的生活和歌曲。
4.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让学生说出四大牧场的地理位置。
(三)说明本课的学习内容
1、学会演唱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感受蒙古音乐独特的长调风格。
2、了解蒙古族民歌的基本常识,认识马头琴音色
3.通过多种形式参与艺术活动,感受美、创造美
4、对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初步体验
5.让学生简介课前搜集的蒙古民族风俗(课件展示图片或录像),然后教师补充。如果你来到蒙古,蒙族同胞会先跟你亲切地说“塔、赛白奴”,“您好”。请同学和我一齐说一遍。然后给你端来可口的奶茶,请你吃烤全羊,让你一饱口福。再带你去参加他们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还会带你去祭拜他们的民族英雄成吉思汗陵。
(四)学唱民歌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1.教师或磁带范唱民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2.提问:蒙古族民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与无伴奏合唱《牧歌》在表演上有何不同?(在学生对蒙古草原有了初步印象后,再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清新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总结蒙古族民歌的风格特点:宽广、舒展。
4.一起跟着老师轻轻地哼唱一下歌曲的旋律吧!(用M唱)在学唱歌曲时,尽管淡化识谱学习,以降低学习对乐谱的畏惧感,这样学生就摆脱了牵的绳索,教师在帮助学生开拓思维的空间的同时,放手让学生去评述本歌的情绪、线条,并让学生体会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5、教学生一边唱歌,一边加上简单的舞蹈动作,体会歌曲的意境。
6、以多种形式练习歌曲。(可分男女声部,可配合肢体动作)
(五)蒙古族乐器马头琴介绍
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因琴头上雕有马头装饰,故称马头琴。马头琴是拉弦乐器,音色柔和浑厚,独具特色。演奏技术丰富,既可以为民歌、说唱音乐伴奏,也可以独奏。
欣赏马头琴独奏:《我从草原来》
提问:作品的情绪?节奏?旋律? 回答:情绪热情,节奏紧凑,旋律动感、流畅
(六)知识拓展
师、生:内蒙古独特的地域特征,造就了勇敢、豪爽、粗犷热爱艺术的蒙古族人民,造就了他们独特的音乐形式„„
师:我们国家还有哪些地方有草原?那里风土人情、民族性格、文化艺术又有哪些独到之处呢?请同学们在课余的学习中认真去捕捉、去思考。
今天,我们在美丽的音乐中去内蒙古大草原游玩了一圈,乘着歌声的翅膀、踏着马头琴独特的音色,我们感受到了辽阔而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感受到了我们伟大祖国的大好河山,这更增加了我们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内容:欣赏《万马奔腾》《天边》(第三课时)教学目标:
1、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2、聆听《万马奔腾》,感受体验蒙古族歌曲的风格;
3、能够辨别马头琴的音色。
教学重难点:
1、聆听《万马奔腾》,感受体验蒙古族歌曲的风格;
2、能够辨别马头琴的音色。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万马奔腾》
1、播放《万马奔腾》,设问:从这段音乐中, 感受到什么?(乐器音色很特别,想到在大草原上很多匹马在奔驰的场面)。
2、介绍马头琴:图片
(1)马头琴是中国少数民族——蒙古族拉弦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
(2)音色深沉、粗犷、激昂。常用于独奏、民歌说唱的伴奏。
(3)演奏姿势:坐姿、音箱夹于两腿中间,琴杆偏向左侧。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马尾弓,在弦外拉奏。
3、简单介绍马头琴的故事。
4、再次聆听《万马奔腾》,边聆听边表演音乐。
(1)观察课本上的旋律线图谱。
(2)同学们聆听《万马奔腾》,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参与到音乐中来,可以做骑马的动作,可以做演奏马头琴的动作。
5、讨论:从刚才的参与音乐表演中,你体会到什么?(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二、欣赏《天边》
来自草原的天籁,深情感动天与地。
布仁巴雅尔的歌声质朴流畅,仿佛山涧里流淌的溪水沁人心脾。那种深沉幽远的演唱风格将歌曲《天边》的已经表达得淋漓尽致。——吉尔格楞(《天边》词作者)好喜欢这首歌,音乐感丰富,不仅表现出民族音乐富于浓郁地域特色的独特而优美的旋律,又把时尚和流行的编曲和配器融入其中,听起来耳目一新,充满全新的时代感。这种尝试和探索也将给民族音乐以新的发展和空间。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蒙古族代表乐器马头琴演奏的乐曲和《天边》这首歌曲,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今天学习的只是祖国众多民族音乐中的一种,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就能欣赏到各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体会到各民族音乐的精神。
四、下课
学生在音乐声中下课。
第五单元 爱心呼唤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体验本单元歌曲中蕴含的丰富情感,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人间处处有真情,以使他们能够主动地去关爱社会、关心他人。
2.学会用自然而富有感情的声音演唱歌曲《爱的人间》
3.聆听歌曲《你是这样的人》、《天下一家.》,能够判断歌曲的演唱方法,并体验不同演唱方法所表达的不同意境。聆听歌曲《重返校园的小阿妹》,感受歌曲民族性的风格。
4.通过各种活动,进一步拓展音乐视野,体验音乐中美好的情感。5.初步了解通俗歌曲的特点。
6.在歌唱中渗透法制教育《残疾人保护法》
课时:2课时
教学重点:唱歌《爱的人间》
教学难点:歌曲节奏和演唱方法的掌握
第一课时
(一)唱歌《爱的人间》
1.演唱歌曲时,注意速度不宜过快。歌曲开始与结束前再现的旋律作对比变化,前者唱得稍慢、深沉,后者激动、稍快些。
2.找出歌曲的高潮乐句,并合理的分配音量和力度。
3.歌曲结束时的重复乐句,“我听到小鸽子的歌唱”应表现意蕴悠长,力度上放慢弱处理,深化“爱的人间”的意境。
(二)欣赏《你是这样的人》
1.聆听时,结合周总理的感人事迹来进行欣赏。
2.让学生回答歌词所要表达的内涵,带学生朗诵歌词,深刻体会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思考男中音的音色特点,引导学生从感受歌曲所要表达的意境入手。
(三)欣赏《天下一家》
1.指导学生分段聆听领唱与合唱的段落。
2.引领学生体会流行歌曲口语化、通俗化的特点。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用听唱法教学生用英文演唱部分乐段。
3.讲述通俗歌曲特征时从现实的角度出发组织学生探讨通俗歌曲的存在价值。
教学所得:在唱这首歌曲时,同学们学会了演唱这首歌要具备的情绪,还知道了一些简单的手语表示。
教学偶得:同学们知道里面有手语舞蹈的时候都很认真的模仿老师的动作
智慧火花:从同学们的表情里可以感受到同学们对残疾人的关爱。
教学败笔:有少部分同学,感觉手语动作有点幼稚,是我的引导还不够,还需要 加强和补充相关资料来帮助自己 的教学。
拦路虎:
第二课时
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歌曲《爱的人间》它给我们的感觉是怎么样的呢?我们能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它呢?继续渗透《残疾人保护法》关注残疾人。
新课:
1、复习背唱歌曲《爱的人间》,发现唱错的地方及时纠正
2、分组轮唱,每组派一个同学到讲台上来指挥
3、刚才我们说到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这首歌曲,现在请同学们来看看为《爱的人间》编排的舞蹈,让同学们动起来学习用手语来表达歌曲感情。可以让同学们来自己来编排,看每一句歌词用什么舞蹈动作来表达。
教学所得:通过我去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之后同学们对手语有了新的认识,知道残疾人的心残志不残
教学偶得:同学们对歌曲的感受不一样了因为这个单元以爱为主题
智慧火花:同学们能表现出对残疾人的敬意 教学败笔: 拦路虎:
第六单元 动漫奇幻
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同学们回忆起童年爱看的动画片
2.欣赏动画片中的歌曲感受童年的快乐
3.在唱歌曲时呈现同学们的丰富感情
4.音乐网上行板块学习和积累一些音乐知识
5.通过欣赏中外动画片中的歌曲,知道音乐的共通性
课型:新授
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唱歌欣赏
教学用具:CD播放器,有条件时用多媒体
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还记得小时候看过的动画片吗请大家说说,可以大致说说故事情节
今天我们来学习动画片中的歌曲
新课:
1.开心一刻:听音乐辨人物通过聆听猜测人物,比比谁看过的动画片多并且熟悉里面的歌曲:《美女与野兽》,《猴哥》,《灌篮高手》并在课本26页中将人物与片名和相关的音乐连线。
2.唱歌:《少年英雄小哪吒》让同学们回顾看过动画片
3.欣赏:《千与千寻》《想你的三百六十五天》《前奏曲》回忆故事情节,感受父母亲与孩子亲密的爱
4.活动与创造:吹吹打打,动画人物小品
5.快乐点击:听唱好歌《我的舞台》展现孩子们的个性,听赏名曲《星球大战》
6.音乐网上行板块中了解音乐与动画,变化力度等音乐知识
教学所得:通过学习同学们仿佛又回到了看动画片的童年,兴趣很浓
教学偶得:爱唱动画片歌曲,不用教都行,但是唱错的要反复纠正
智慧火花:同学翻到这个单元就特别开心,唱歌时心情也很好 教学败笔: 拦路虎:
第二篇:人音版七下音乐教案
第一单元
行进之歌 演唱《一二三四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唱《一二三四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军队,崇敬子弟兵,并使学生对军旅歌曲风格有所体验,感受解放军战士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精神风貌和乐观态度。学习解放军为祖国、为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增强国防意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来感受和体验不同力度的演唱带来的不同的听觉感受,并用歌声表现出来。
3、知识与技能:了解进行曲的概念,知道进行曲的特点,能够在理 解音乐作品的基础上,熟练的掌握歌曲的演唱方法,大胆地歌唱。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以富于激情的情感和有力度、有弹性的声音,有控制的气息演唱此歌曲。
教学难点:
节奏型的掌握:附点音符与八分音符唱法的区别。歌曲演唱的力度的控制。
教学方法 :
声势教学、听唱、跟唱相结合,动手、动口、动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本课曲目的音响资料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教学:
1、请学生欣赏国庆阅兵式的视频片段,初步感受军人的威武和进行曲的风格。师:同学们,欢迎大家步入快乐的音乐课堂,今天老师要请大家欣赏一段视觉盛宴,看完后请你谈一谈你的感受。(播放阅兵视频)
2、体验感受,模仿军人。
师:这个阅兵的场面真是震撼人心,哪位同学来试着模仿一下军人,他们是怎么站立怎么走路怎么拿枪又是怎么喊口号的?
二、节奏训练
师:口号喊得真是既响亮又有力量。你还能用怎样的节奏来喊这个口号?(学生创编节奏练习一二三四口号。)
师:你们能用我拍出的节奏喊出这个口号吗?(老师总结出节奏型歌曲第一句节
奏进行声势练习,先拍八分附点音符和两个八分音符,学生按节奏模仿)同学们的口号喊得真带劲,就像是一首歌,今天我们就来学唱一首比较流行的军歌《一二三四歌》。
三、学唱歌曲《一二三四歌》:
1、初听歌曲(观看MTV视频)
师:这是一首描写军人精神、军人气质的军旅歌曲,听完这首歌给你带来怎样的心情呢? 哪句歌词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生:振奋、豪迈、激情澎湃、充满力量。(此处应划分曲式结构)
2、学唱歌曲第一段,声势练习掌握节奏。A、节奏读歌词 师:这首歌曲为什么会让我们有这样的感觉呢?原来奥秘藏在了歌曲的节奏当中。下面请大家聆听歌曲第一乐段,边听边看歌谱,说一说歌曲节奏上有什么特点。(节奏多用附点音符,使人感到了一种扑面而来的军营气氛,像号令,像走步,像行军,像列队)
师:你们发现了吗?歌曲的节奏上有什么特点呢?
现在我来朗读第一乐段的歌词,请你们拍打刚才的节奏为我伴奏。(出示节奏谱,播放慢速伴奏)
B、分小组自学
师:大家读的很有军人的精气神,现在我们分成陆军队和海军队,我们要去执行任务完成挑战了,你们有信心完成吗?第一个挑战,自学完成歌曲第一乐段的填词演唱,比一比哪组唱的又准确又好听。在一组演唱后师生共同处理情绪。(评比出较好的发获胜奖章)
板书:一乐段,坚强勇敢的性格
3、学唱歌曲第二乐段。A、歌曲表达的情绪。师:现在进行第二个任务,歌曲的第二乐段表现出军人怎样的精神呢?我们来听一听,想一想。(播放歌曲第二乐段)板书:乐观豪迈的精神。
B、律动熟悉旋律。
师:第三个任务有些难度了,用你的动作表现歌词表达的内容。每组选出三名同学来表演。先听音乐准备一下。
C、演唱(接龙演唱)师:现在就请大家一起来歌颂我们可敬可爱的战士以苦为乐的精神。两队接龙演唱,最后一句一起唱。
D、力度处理 师:你认为歌词中的一二三四乐句分别用怎样的力度来演唱最合适?有没有
不同意见?说出你的理由。
4、学唱歌曲第三乐段 A、节奏声势练习
师:我们的战士个个英勇善战、身怀绝技,现在我们进行下一个挑战射击比赛。比赛要求,两组分别按照各自的节奏进行模拟射击。(出示节奏谱,学生练习。)现在陆军队按照节奏读出歌词,海军对继续用手拍出节奏。
师:大家配合的非常默契,都获得了胜利。歌曲第三乐段把歌曲的情绪推向了高潮,表现出火热的军营生活。让我们一同来感受一下。在出现刚刚练的节奏是时,咱们就拍手伴奏。听后请两组同学举手抢答第三乐段采用了哪些演唱形式?(播放歌曲第三乐段)
师:第三乐段采用了哪些演唱形式?开始抢答。领唱、轮唱。
B、轮唱
师:歌曲当中只有两个乐句的轮唱,你们能试着自己完成吗?(出示歌谱学生分组练习后教师指挥演唱)
5、教师演唱,让学生找出自己难以掌握的部分乐句。
师:听你们唱的这么好,老师也想亮亮嗓了,请大家在老师演唱的过程中注意聆听,找到你掌握不熟练的乐句。(学生提出后可以找会的同学当老师教后全体演唱)处理学生提出来的问题(附点音符的唱法)后,提示学生演唱时的情绪、力度完整演唱歌曲第一段。
6、自学歌曲第二段及结束句。
四、整演唱歌曲。
师:根据歌曲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形式来演唱能够使歌曲更加富有表现力,现在就请大家发挥你们的想象,创编丰富的演唱形式来表演。谁先来出谋划策?
五、拓展延伸:
1、师生讨论,改变歌曲的速度和力度演唱,看看歌曲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
师:听了你们的歌声,让老师都觉得精神振奋,浑身充满的力量。那是想改变歌曲现有的速度和力度来演唱,歌曲的情感会发生哪些变化呢?谁来试着放慢速度来演唱一段试试。
2、介绍进行曲的音乐体裁。
师:这首歌曲,只有用走队列的步伐节奏来演唱,才能使歌曲节奏鲜明、旋律铿锵有力,这类的歌曲它属于歌曲体裁中的哪一种呢?请你选择。(屏幕出示:劳动歌曲、抒情歌曲、进行曲、讽刺歌曲。)
进行曲是一种用步伐节奏写成的声乐曲或器乐曲,这种音乐作品结构严整、富有强烈的号召性。
3、同学们在哪些场合听到过进行曲?(讨论后自由发言)如:《婚礼进行曲》,结婚的场合;《运动员进行曲》,开运动会检阅;《迎宾曲》,接见外国来访和贵宾的场合;阅兵式、运动会等等。教师播放以上进行曲的录音)
五、小结下课
师:音乐来源于生活并且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绚丽的色彩,让我们再次唱响《一二三四歌》结束今天的音乐课吧。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对进行曲这一音乐体裁的学习,音乐理论联系歌曲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进行曲的特点。由于进行曲歌曲节奏鲜明易于学唱,有强烈的号召性,能够振奋精神,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学习效果较好。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把教具准备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扩展学生的音乐视野。
所谓声势,就是指用身体作为乐器,通过身体动作发出声响的一种手段。声势活动对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听辨能力、反应能力、记忆能力以及创造性能力等,都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而且还是一种不受条件、环境、时间制约的,极其简单易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把声势引进小学音乐课堂,其实就是将孩子随身携带的天然乐器巧妙地利用起来,以达到潜移默化的乐感熏陶。
欣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 通过欣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使学生了解到进行曲的节拍、速度、情绪、节奏、结构上的主要特点。
② 通过对《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欣赏,使学生了解到此曲中的附点节奏、切分节奏以及休止符的运用,使此曲节奏感强,雄壮有力的情绪,表现当代军人那种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特点。
③ 通过对阅兵式片段的欣赏,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了解进行曲的节拍、速度、情绪、节奏、结构上的主要特点。
2、通过欣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感受其旋律中的同音重复、旋律的重复与变化重复的创作手法的运用,使此曲便于传唱,琅琅上口,便于
记忆的特点。
难点:
通过欣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感受此曲中休止符运用的妙处。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情景教学)
学生跟随着《军队进行曲》步入音乐教室,并伴随着音乐原地踏步。师生问好。
二、导入(为新课铺垫)
1.根据课前所放的《军队进行曲》,提问同学的步伐整齐是因为什么原因?(踩着音乐的节拍行进)
2.说说《军队进行曲》的节拍是怎样的?(二拍子、强拍在第一拍上)
3.伴随着音乐走进教室时,你听到音乐后的感受是什么?
(节奏感强、雄壮有力、激昂)管乐队演奏的,这就是管乐队里主要的四件乐器,他们分别是:圆号、小号、长号、大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管乐队中各类乐器的音色特点,并能辨别不同乐器的音色)。
师:谁能听出歌曲是几拍的节奏?(2/4拍)跟老师学画指挥手势
师:谁来说说这首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生答: 威武雄壮)
师:最后一个问题,乐曲的作者是谁?
4.赏析《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
① 欣赏此曲后的感受(振奋人心)
② 欣赏后给你留下最深刻的是哪段音乐(最容易哼唱的部分)?
(开头: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③ 分析开头的旋律:同音重复(只有一个音ⅰ组成)
不加任何节奏的演唱和加人附点和切分节奏的演唱,比较二者的区别,感受加上附点和切分后给人的感觉是什么?
(具有号召性,节奏铿锵,振奋人心)
全曲大量运用了附点和切分节奏,目的是想表现什么?
(音乐丰富了,表现力强,更能表现军人勇往直前、坚忍不拔的精神)
④ 填歌词,找出旋律的特点:
(重复和变化重复、旋律位置比较低,旋律语气化,便于记忆、传唱)
⑤ 在这首音乐作品中,有两处最为精彩的地方(老师示范演唱),哪两处能引起你的注意?(“听”)
比较“听”的后面用休止符和变成用拖拍,其音乐效果有什么不同?
(让听众能有更好的空间去想象各种场面,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听众,摒住呼吸,此时无声胜有声!)
⑥ 把学生分组,通过欣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后,给大家的感觉,用自己的方式把这首进行曲表现出来。如边唱边拍手、指挥、正步走等。
四、总结下课:
今天,我们接触了进行曲这种音乐体裁,并欣赏了由著名的作曲家郑律成所作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是我们更好的掌握了进行曲,了解了为什么好歌、经典曲目可以流传至今,广为传唱。同时,我们也了解了以后欣赏乐曲可以通过哪几方面来赏析。会欣赏更会分析。
【教学反思】
在上这堂课时,由于这首进行曲的旋律学生们比较熟悉,所以不能按照 一般的进行曲来分析,而是分析一下这首进行曲的细节,妙处所在。通过我的启发和分析,学生在听了一遍之后就能把这首进行曲的前段和高潮部分哼唱了出来。
另外,休止符的运用也是这首进行曲的妙处所在。通过休止符的运用,使整首进行曲听上去干净利索,表现军人的那种雷厉风行的气质。学生通过我的讲解,也从中体会到了这一点。其次,我还让学生观看了天安门广场阅兵式录像,人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的体会进行曲的魅力所在,明白进行曲的节奏鲜明和规整的特点。
第三篇:七下 美术教案
美术课时计划
(七年级下册)
执教教师:许冰义 利津街道第一中学
课题: 欣赏课《捣练图》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欣赏与评价,使学生掌握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展示丰富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图像世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欣赏水平。从而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了解唐代人物画概况。
教学重点:欣赏、讨论画中人物的动作姿态,尤其是细节的描写。教学难点: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学会分析唐代仕女画中的人物造型与其他时期人物画造型的比较,以及和西方古典绘画中的任务比较,在感性的理解学习中,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艺术的情操和认识唐代仕女画所达到的高度成就及艺术和历史文献价值。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资料、教科书等。学具准备:
收集来的资料、教科书等。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多媒体播放《武则天》影视片段。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剧中人物的体型、服饰、动态等。引出问题:
1、剧中讲述的是什么朝代的故事?
2、剧中妇女的体型是胖还是瘦?她们穿戴的服饰有何特色?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我们来看看唐代的画家是如何体现他们当代的生活片段的。请同学们看屏幕。(板书课题)
学习新内容 播放课件的《捣练图》全图。
(一)这是典型的中国古代仕女画,问题:什么是仕女画?
它以中国传统的长卷形式,表现了唐代宫廷妇女用木杵捣练、熨烫和缝纫的劳动场面。问题:
1、什么是捣练?
1、什么是熨烫?
3、这幅画的作者是谁?
4、据传这幅画是宋徽宗赵佶的摹本,那赵佶是谁呢?
引导学生通过教科书或其它途径查找作者张萱及周昉、赵佶的生平及艺术特点。可在课前安排学生通过上网或有关书籍收集更多资料。
学生解答“仕女画”。
学生解答“捣练”、“熨烫”。
学生查找资料,认识张萱、周昉、赵佶及相关背景。
(二)共同探讨,解读《捣练图》。
1、这幅作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捣练、织修、熨烫三个场面,请问:画中共有多少个人物?
2、画家十分注重构图的技巧,着重刻画人物的动作姿态,尤其注重细节描写,请同学们注意观察,把这些细节找出来。(播放一段古典音乐)
主要细节有:捣练部分四个妇女的朝向各不相同;左边那位妇女传神的挽袖动态;熨烫部分左侧妇女扯练时微微着力的后仰;中间熨烫妇女专注的神态;几个小孩的穿插,以及扇火小孩因怕热而回头等动作。这些细节的刻画非常真实、生动而富有生活情趣,使互相对称的构图不致呆板。
3、人物的造型(丰颊肥体)及其衣着的设色,与同时期的女性人物雕塑和绘画的造型完全一致,是盛唐时期的典型风格。
请同学们比较教科书中那三幅同时期的女性形象的画作。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
学生分组讨论,找出细节描写,派代表描述。
学生对比相同时期和不同时期女性的形象及服饰,畅所欲言。思考与讨论: 唐代人物画中人物造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教师再播放一组西方古代人物画作品,提出问题: 《捣练图》与你了解的西方古代人物画相比有什么不同? 同学们对这幅作品是否有新的、不同的认识?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如学生可能问:为什么唐代仕女画中的妇女都是“丰颊肥体”的?(教师启示学生从唐人和今人的审美标准进行比较。)
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或发表个人观点。教师归纳。
评价与小结这幅画着重刻画人物的动作姿态,注重细节描写。体现了中国古代工笔人物画独特的表现形式,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唐代仕女画所达到的高度成就。它对于了解唐代宫廷妇女的劳动生活,特别是她们的服饰,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
结课,布置作业,课下自己查找相关资料,写一篇关于唐代人物画与不同朝代人物画以及与西方古典人物画比较的小论文,要求:
1、要有自己的观点。
2、条理清楚,语句通顺。
3、字数不少于500字。【教学反思】
第1课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一、教学目标 :
1、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
2、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初步学会欣赏艺术作品。在思考和讨论中培养学生合作互动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评述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与技法都源于生活,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
教学难点 :以美术作品作为切入点,使学生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三、教学准备:
教师:教材,教学课件,实物投影仪等。
学生:教材,查找和搜集相关资料,如各类艺术作品(实物、图片资料、音像资料等),部分学生亦可准备语言表演或肢体表演的节目。
四、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具,安定课堂。
(二)导入。
1、影视欣赏:动画片《奔尼兔》片段
2、思考比较:动画片中的兔子形象与生活中的兔子的异同
3、点出本课重点,并板书“艺术 生活 ”
(三)美术作品赏析。
1、国画作品《虾》(齐白石)①映示国画作品《虾》(教材P4)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艺术家,他在诗、书、画、印几个方面都达到很高成就。齐白石作画反对拘泥于形似,主张作画要形神兼备。他认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都不可取。就拿他画的虾来说吧:人们都觉得画的像极了,虾体透明,会游、会跳动。不过当我们拿画中的虾与生活中的真虾相比,它们又有很多不同。
②《虾》的艺术处理:
齐白石依据真虾总结出极为简练的画法,使其所画之虾又不同于真虾。真虾的眼睛看上去是一个小点,他却以浓墨横笔将虾眼画的非常突出,显得极为精神;真虾的腿有很多,他删繁就简,仅画五条,就显得多而生动。所以他画的虾,既让人感到是充满生命力的在觅食游动的活虾,又让人体会到苍劲有力的笔法和浓淡干湿变化的墨色的艺术美感。
③《虾》的艺术特色及其艺术魅力。
齐白石所画之虾的头与尾是俯视效果,腰身是侧视效果,是由两处最具虾的形象特点构成的。正是由于画家集中和强化了虾的典型特征,所以他画的虾比真虾更具典型性,也更高于生活。画家根据长期的观察,按照美的要求,把生活中的虾变成了艺术的形象,它离不开对象的特征,但由于画家的夸张和取舍,使观者对虾的生动活泼的印象更强烈了,它“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以美的享受。齐白石的作品之所以打动人,更在于寓于形象之中的情--充溢的诗意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也诱导、激发着人们对生活的爱。
2、油画作品《开国大典》(董希文)
①播放《开国大典》影片片段。
②映示关于《开国大典》的油画作品和摄影作品各一张。(教材P4)这是一幅深为群众欢迎的革命历史画。画宽4.05米,高2.3米,油画。1952年至1953年作,现藏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画面主体为毛泽东主席和其它中央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代表着亿万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这庄严的声音,响彻天安门广场,回响在祖国大地,震撼着全世界。它表现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宏伟壮阔的场面,再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划时代的一刻。
③学生看教材P6,分小组讨论两者的差别。④学生发表讨论结果。
⑤教师分析总结油画《开国大典》的艺术特色。油画《开国大典》艺术处理方法:--运用了油画表现手法,强调了空间感;
--拉开了毛主席与各位首长的距离,人群、扶栏的透视线与灯穗方向引向毛主席,突出了毛主席的中心位置;
--减少了近处的廊柱,抬高了灯笼,看到广场上的群众、红旗,烘托出隆重热烈的庆典气氛;
--蓝天、白云、红灯、红柱,色彩鲜艳明快;
--主席台上的菊花表现出“十一”正直金秋丰收季节。画面上,国家领导人虽只在左侧占画面三分之一的部分,但在暖调子的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的衬托下,非常醒目。毛泽东主席健朗魁伟的身姿处于画面中心,也体现了领导全中
国的核心之核心,并与远方千千万万的群众遥相呼应,共同为中国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而自豪。画家在构图、设色、人物等场面的处理上,体现出一个泱泱大国的气癿和风度。如果你到过天安门城楼上,会更加体会到作者构图的大胆与巧妙。画家在画面上加宽了左右两边红柱子的实际距离,并把右边的一组红柱子搬到画面之外;将栏杆、地毯、游行队伍平行舒展开去使宏大的群众场面得以充分表现。
天安门座北朝南,中央领导人本是面向南方站在毛泽东主席后面,处于逆光之中并背向观众。画家大胆地将中央领导人的位置移至左侧一角,从而消除了逆光与背向观众的现象,使画面显得更加明丽而喜气洋洋。再细看,毛主席的集团也不是面向正南方。另外,典礼当天是阴天有雨的天气,画家却把它改为秋高气爽的晴朗天气,使人有天随人愿、清爽欢快之感。所有这些大胆的改动,一般人看画时都并不会察觉,不会去分析这些情况给人的印象是,该画真实地、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非如此不可。这就是艺术家大胆而高超的构图技巧,从而体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艺术不是生活毫不走样的“复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如果说生活是艺术的原型,那么艺术则是生活的升华。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画家在此画中努力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相适应,特别在色彩处理上,强调色彩的单纯,对比强烈。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及远处红旗的海洋与蓝天、绿树形成对比基调,使画面热烈而明快的;金黄色的菊花与蓝天、白云的对比。既点明了秋高气爽的季节,又与黄色的灯穗相呼应,增强了华贵灿烂、富丽堂皇的欢庆气氛。总之,画中强调了物体的固有色,减弱了随光线、环境而异的西方画法用色法。柔进了中国画法的工笔重彩绘画技巧和敦煌壁画用色的特点。画家在描绘红地毯时,还独具匠心地在颜料中加入砂粒而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底,使这幅画成为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
3、美术作品的艺术魅力
齐白石的国画作品《虾》的传神美 凡高的油画作品的色彩美
列宾的油画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悲壮美
4、美术作品创作的表现形式。
再现性:以真实地表现客观世界为目的,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是逼真写实的。图例:油画《父亲》(罗中立)、油画《泉》(俄)(普拉斯托夫)表现性:以客观对象为媒介,重在表达作者的精神和内心情感,画面的艺术表现形式或以夸张、变形处理,或以荒诞的组合,创造一个新的艺术世界。
图例:油画《开花的苹果树》《灰色的树》《红树》(荷兰)(蒙得里安)、中国画《松魂》(吴冠中)
(四)其他艺术作品赏析。学生展示和分析生活中能反映出“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实例。
提示1:实例可以是美术作品,也可以是音乐、舞蹈、戏曲、影视作品,还可以是文学作品。
提示2:学生展示时,可出示实物,也可出示图片资料、音像资料,还可进行语言或肢体上的表演
(五)课堂总结: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1、结合课件讲述名家对“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论述
“艺术来源于生活,可是,它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而是生活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是典型生活的艺术化处理。艺术作品比普通的生活更高,更强烈,更具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毛泽东
2、师生共同总结“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同时课件映示“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图”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生活给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和灵感,使艺术家发现了美。生活还给予艺术家以激情,使艺术家凭着感悟创造美。然后他们以各种艺术手段为媒介,再现或表现美。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由此而来。
3、映示课题《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六)结束语:
“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就让我们擦亮眼睛,到生活中去发现美,用我们的心去体验美,为我们的生活创造美,然后---起享受美吧!
(七)课后拓展
一、写一篇相关主题的小评论
二、出一期相关主题的墙报
三、开一个相关主题的班会: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学反思】
第2课 手绘线条图像——立体图像的表达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丰富的线条表达方法,理解物象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关系,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表达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对立体图像的概念和表达方法的了解和认识。难点:对立体图像的三种表达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启发和诱导,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彩笔、素描纸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课件呈现三组《手绘线条图像》的学生作业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我们曾经学过的哪个内容的练习? 生:第一学期的《手绘线条图像的表达》 提问:
1、这个同学的星期六过得怎样?生:充实
2、这些热水杯的表达中最精彩的部分在哪?生:热气
3、这幅路线图表达清楚吗?生:清楚
师:以上这些画就是我们第一学期所学的手绘线条图像的练习,它们表达的都是平面的图像,这节课我们将深入的学习手绘线条图像的表达的另一个内容。
课件呈现课题
手绘线条图像——立体图像的表达
(二)讲授新课 课件呈现三组图像 方形和方块 圆形和球体 三角形和三角体 提问:
每组图像中的两个图形有什么区别? 生:一个是平面的图像,一个是立体的图像 提问: 如何区分?
生:平面的图像有长、宽、立体的图像有长、宽、高
师:对,也就是说一个是二维的平面空间表达,一个是三维的立体空间表达,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就是三维立体空间的表达即立体图像的表达,首先我们来了解什么是立体图像。
课件呈现立体图像的概念
立体图像指在平面中运用绘画等形式表达具有长、宽、高三种空间度量效果的三维立体形象。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了这样的三维立体形象,请同学们一起来观赏 课件呈现图片
生活中的立体形象:建筑物、小车、礼品盒、蛋糕等等 师:同学们也常常会看到生活中关于立体形象的描绘 课件呈现用立体图像表达的形象:楼房、车辆、物品等等 提问:同学们看了这些立体图像的表达有什么感觉? 生:形象生动、逼真
师:说的好,运用立体图像的表达方法能最直观、最形象地体现出物体的形状、结构与特征,因此立体图像的表达也同样具有记录、说明、叙事、交流、抒情的功能。比如课本上的图例:“吸尘器产品说明书”、“多用柜的设计”等,那么,怎样来表达所看到的立体形象呢?有什么方法可学吗?
(三)课件呈现:立体图像的表达方法
1、表达直观感受的方法;
2、表达结构分析的方法
3、表达主观理解的方法
以上方法逐一讲解并演示,使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和学习。课件再次呈现图例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三种不同方法的特征。巩固知识
呈现三组图形让学生猜一猜所用的是哪种方法(学生知识内化过程)
(四)学生实践、教师巡回辅导 要求学生选一种方法描绘一至两种物品
(五)评价
展示学生练习,让学生自评以及学生之间互评 评价要求:是否体现三种不同的表达方法 线条是否简洁明确 感受是否表达出来 【教学反思】
第3课:手绘线条图像——物象空间的表达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初步掌握物象空间的描述与表达。
解决方法:应用自制教具让学生描述教具中物品的位置,从而让学生了解三度空间的特点及与二度空间的区别。并应用于绘画中。
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景物的三度空间位置在纸上的表达方法。解决方法:学生小组讨论解决及师生共同探究解决。
设计理念:通过游戏、小组讨论、集体讨论等方法,解决本课问题。并放在实践中去检验。
教学目标:
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爱好,充分认识“生活中处处存在美、关键要靠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罗丹语)。
教学知识点: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初步了解绘画过程中景物之间的层次关系,指导学生运用绘画知识表现自己生活的环境。
能力渗透点: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用自己的绘画语言去发现美、创造美。
教具准备:自制教具、风景画(数张)、茶杯、瓶子、书本等生活日用品(数件)
教学方法:探究学习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室内课:
1、风景画欣赏导入。老师:同学们好,老师近日画了一张风景画,大家想不想看一看?学生(齐声):想。(老师展示风景画:画中都分远、中、近三种景)(学生惊叹,产生浓厚兴趣。)
2、师生初步探究物象空间的表达。
老师:谁能用语言来描述一下这些画。里边都有些什么,都在哪里?(学生发言踊跃,通过发言初步意识到三度空间中上下、左右、前后的表现形式。)(老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肯定。)
学生:我也想画出这么美的画,可是我能行吗?(及类似的话)
老师:当然能行!自然界处处存在美,要靠我们自己去发现,但发现后还要想办法把它用我们的画笔描绘下来。我们现在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如何画出美丽的景色好吗?
学生(齐声):好。
3、师生共同探讨总结物象空间表达的方法。
老师:那么,通过刚才的欣赏,谁说一下我们该如何描绘景物的上下、左右、远近呢?
(学生开始分小组边议论边发言,各抒己见。)
(接下来,教师将各小组的讨论结果拿出来与全体学生共同进行探讨总结。)(各小组相互取长补短,一起完善物象空间表达的表达方法。)
(最后,老师将探讨结果板书到黑板。同时,每种表达方法各拿出一幅作品让学生欣赏。)学生看作品,进一步系统的了解物象空间的表达方法
4、老师总结本科教学内容。
老师:今天,大家的表现太棒了,我们想到了这么多的方法。(老师边总结边板书,并给与一定的补充。进行小结。)
室外课:1、堂内传递本科目标,激发学生兴趣。老师:我们先来看几张画,看看画的都是哪里。(老师展示自己在校园内写生的美术作品。)学生(边欣赏边发言):太美了!(学生惊叹,产生浓厚兴趣。)学生(边议论边发言):原来我们经常生活的校园画出来也这么美呀!我也要画一画我们的校园。(此时,学生探索美的兴趣被激发了出来)
2、学生分组开始校园写生,老师组织、协调。(学生分组开始校园写生,师生共同活动。)3、课堂内学生自我评析,老师点评总结。(学生分组出示优秀作品,自我评析,共同欣赏。)(老师组织、协调并进行总结。)
板书设计:
手绘线条图像——物象空间的表达
上下、左右、前后——三度空间 上下、左右、?—————二度空间
转换到
1、前后遮挡表现法(大多数写生作品)前后、远近
2、平摆是表现法(一些装饰画)下边近、上边远
3、透视的表现法(《最后的晚餐》)近大远小
4、移动式的表现法(《清明上河图》)视域广阔 【教学反思】
第4课 单色版画
教学目的: ①了解版画的特点和制作过程,初步掌握制版与印刷的技法。②尝试自己动手设计制作一幅单色版画。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对传统艺术的热爱。
重点、难点:
重点是版画的制版工艺和特点。
难点是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
一、检查工具
二、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来做一个游戏,在我们的大拇指上涂上少量颜色。(注意控制水分)在一张废纸上印出指印。①看一看能不能印得出来。②可多印几个看看会不会发生改变,同桌之间也可比较一下有什么异同。③想一想为什么回出现这种纹理呢? 这个就是指纹,指纹在人的一生当中基本上不会发生变化,不同的人他的指纹相同的概率也很小,大概只有万分之一。所以这在古代也是一个重要的法庭证据之一,用来辨别一个人的身份,但是现在科学技术发达了,人们有更先进的方法来辨别。(DNA检测)它的准确度可达百亿分之一。
三、作品赏析 欣赏一些大师的作品和学生的作品,通过对作品的对比展示,介绍多种风格与特点的版画作品。[西班牙]毕加索
枪
[西班牙]毕加索
戴帽子的人
[日本]栋方志功
二弟子
四、制作过程
1、画稿 选择一个你喜欢的题材设计一个画稿。注意选择突出凹凸特点的题材。
2、制版 用剪刀或刻刀把造型的各部分剪下,用胶水贴在一底板上。
3、印刷 铺上纸后均匀的磨平。(中间可看看印刷的效果,如果不够再涂墨印刷,注意纸的位置不能移动)
4、完成
五、布置作业
选择一个你喜欢的题材设计一幅单色版画。
六、展示点评 【教学反思】
第5课 纸浮雕
教 学 目 标
知 识:初步了解纸浮雕的特点、种类及设计制作方法。能 力:培养立体思维能力和立体表现能力。
审美教育:培养对抽象美的认识和创造力,表现材料美与工艺美。教 学 重 点
纸造型成形规律、种类及设计、制作方法。
教 学 难 点
以折圆几何为主的造型方法,不同分合,创造新形态 教 具 媒 体
以纸浮雕范画若干。电脑多媒体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检查学具
二、学习新课 1、1、教师提问学生:
你们知道什么浮雕吗?在哪里见过?学生回答:在一个平面上出现凹凸不平有起浮的就叫浮雕。如:英雄纪念碑、九龙壁等。是用石头、木头、铁、铜、石膏可以做浮雕。(回答正确。)
这些浮雕都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呢?学生回答 : 纸浮雕(回答正确。)谁又能知道还有什么材料可做浮雕呢?回答正确。
下面我每人发一张纸,你们想办法把它做成各种各样的任意浮雕效果 教师选择成功作品展示。说明纸的材料可做浮雕-----教师出示课题:创造新的形态-----纸浮雕。
电脑显示:展示纸浮雕的若干张作品边欣赏边讲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纸浮雕的制作方法。
学生动手做,自己做自己。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创新能力 学生欣赏: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
学生可问问题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认知能力拓宽学生对浮雕材料的认识 通过欣赏培养、鼓励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开阔思路提高对纸造型的兴趣。
三、布置作业:
板书:步骤
1、用硬材料先挌铅笔画线
2、折时注意不要撕
3、折完粘在纸板上
教师巡视辅导,适当给予帮助。
四、小结:展评作业
鼓励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立体造型能力,望今后同学们作出更多更好的纸浮雕作品来美化生活。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设计意图 板书
一、介绍制作方法:学生总结。
1、折、卷、刻、插、粘、剪,教师进行各个方法的演示。板书
二、介绍纸浮雕种类: 电脑显示
各种纸浮类型:⑴自然型→风景、树 ⑵几何形 出示步骤图 ⑶拼合粘贴 人物
电脑显示(出示若干张图纸)学生观察 思考,研究,总结。学生看书回答 学生欣赏,仔细观察
学生加以选择使用,在此基础上加以创造、发挥。
学生设计制作,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创作集体作品,如花蓝、风景画,分工明确。
学生自评、互评
通过演示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纸浮雕的各种方法,为创造新形态打下基础。丰富对纸浮雕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学生对纸浮雕的联想能力。为学生提供参考内容,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创造立体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对纸浮雕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学生审美能力。
课后作业:自己设计一种新的浮雕,类型不限。板书设计
创造新的形态------纸浮雕
一、纸浮雕的方法 折、卷、刻、粘、插、剪
二、纸浮雕种类
1、自然形
2、几何形
3、拼合形
三、布置作业要求 1、1、用硬材料先挌一下铅笔印 2、2、折时小心深浅一致 3、3、粘接要结实 课后自我评估: 【教学反思】
第6课 纸的立体表现——纸雕塑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学习纸立体造型的基本原理与构成立体的各种方法,制作一个具有三度空间的纸雕塑作品。
通过设计与制作纸雕塑作品,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知识,体会现代雕塑的形式美感。
(2)隐陛内容与目标:关注现代生活中的设计,体验创造的乐趣,提高对形象 的艺术概括力,锻炼立体思维的能力。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形成纸立体的多种构成方法,如组合法、折叠法等。难点:纸雕塑的设计。造型构思,点、线、面、体的韵律组合。教学活动方式与方法
(1)感知导入。可参照纸浮雕的导入法。
可结合环境雕塑,讲解现代雕塑的形式美感,对比纸雕塑,体会用构成的方法设计制作纸雕塑的情趣。欣赏书上的示范作品与学生作业,了解纸构成的基本方法,并结合生活实际,看看这些雕塑作品可放在什么环境下更为协调。
(2)技法的讲解与研讨。把平面的纸变成立体的形态,方法是很多的。结合书上提供的范例,讲解立体构成的方法、剪折纸的方法、卷曲组合的方法,启发学生创造出其他的方法。
立体构成的方法比较复杂,讲授时不要过于专业化,主要介绍利用点、线、面、体的组合制作整体感强、有创意的作品,可采用演示法、分析法、讨论法。立体构成的概念学生知道即可,不要让学生受技法的约束。
(3)学生设计制作。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临摹、自己设计的方法。提倡自己构思,发挥自己的想像力与创造力。较大的雕塑作品可合作完成。
(4)展示与研讨。学生作品的展示是学习的延续。通过展示与研讨,使学生相互学习,畅谈自己的构思、制作的体会,体验创造的乐趣与成功的愉悦。
研讨的内容提示:
①自己作品表达的内容与形式感有哪些特色? ②自己制作的雕塑作品放在什么环境下更有意境? 课后有条件的应把学生有创意的作业拍成照片,编辑成册或搞一个小型展览。
解决重点与难点的要点
(1)重点:技法问题关系到学生能否设计与制作。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点讲授某一技法,其他技法可采用研讨的形式。也可重点讲解纸雕塑的形式美感,如点、线、面的组合美感,用什么技法由学生自己选择。
(2)难点。设计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解决的方法: ①多找一些现代环境雕塑的资料,启发学生的思路。②找一些动物或人物的图案资料作为参考。
③教师参考教材做几个纸雕塑的实物,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④基础较差的学生可根据范图进行临 教学评价 1.评价点
(1)是否理解现代雕塑的形式美感。
(2)是否基本掌握了纸立体的构成方法,能否利用构成因素设计制作一个有三度空间的富有情趣的纸雕塑作品。
(3)是否通过纸雕塑的制作,体会到创造的乐趣,从中得到美的享受。2.评价方法
(1)看同学能否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作业中体现概括与装饰的特点。
(2)看作业是否具有立体感。鼓励学生大胆创造,即使制作技法比较幼稚,只要体现了纸的立体造型、有创意都应鼓励。
(3)看学生在制作中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在研讨中敢于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能说出自己的创意。
【教学反思】
第7课 《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民间艺术色彩搭配的主要特点,学习运用对比的手法进行创作。了解民间艺术常运用丰富的寓意、夸张的手法来抒发人们心中美好的祝愿。
2、能力目标:学会初步欣赏民间艺术的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增强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明确民间艺术色彩搭配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民间美术作品是怎样运用色彩的强烈对比手法的,分析不同的色彩搭配体现的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所带的民间艺术品,让同学们初步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同时,播放背景音乐(古筝曲)营造学习的氛围。
三、讲授新课
民间艺术在我国历史悠久,形式多样。我国的民间艺术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说法:
广义民间艺术:
广义的民间艺术泛指活跃于民间的美术、工艺、曲艺、杂技、戏曲等各种艺术形式。
狭义的民间艺术: 特指民间美术与工艺。
本节课就民间美术与工艺品做一重点介绍。
(一)、民间艺术的形式
民间玩具、剪纸、刺绣、年画、风筝、织绵、面具等
(二)、民间艺术作品的寓意
民间艺术中所表现的植物、动物都有深刻的内涵。鲤鱼——年年有余 龟鹤——延年益寿 石榴——多子多福
另外还有许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固定的语言结构模式 瓶插牡丹 ——平安富贵 娃坐莲花 ——连生贵子 蝙蝠和桃子——福寿双全 猴子骑大马——马上封侯
小结:民间艺术常运用谐音、象征的手法赋予自然物象以一定的意义,来抒发人们心中的祝愿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果说民间艺术的形象代表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思想,那么民间艺术的色彩则代表着中华民族热情、开朗的性格。
(三)、色彩基础知识的回顾 三原色:红、黄、蓝 三间色:紫、绿、橙
三对互补色:红——绿、黄——紫、蓝——橙
色调:暖色:红、黄; 冷色:蓝、绿。色彩的冷暖具有相对性。
(四)、民间艺术作品中常用色彩及其搭配特点。
(1)、分析两幅画面的色彩关系,重点是色彩大的冷暖关系与色彩所占的比例有关。
(2)、真虎和布老虎比较
布老虎和真老虎的颜色虽然都以黄色为主,但是布老虎使用的黄色不是老虎身上的固有颜色,而是纯度高的原色,显得更鲜艳。布老虎身上又添加了红、蓝、绿色,由于对老虎的色彩进行了大胆的取舍、添加,因而产生了鲜艳夺目的艺术效果。
(3)实例分析:分析山西民间玩具布老虎的色彩搭配。
课件出示:山西玩具布老虎(提取主要颜色进行色相、色调、纯度、对比、冷暖 方面的分析)
提问:色相、色调、对比
布老虎身上主要选用了哪几种颜色? 布老虎身上主色调是什么? 这几种颜色的对比怎样?
结论:色相:红、黄、蓝、绿(四种颜色,其中红、黄、蓝是三原色,纯度高)
色调:色调的冷暖,是由冷暖色的比例决定的,布老虎以黄色为主色调,所以呈现暖色调,对比:黄与蓝、红与绿(两种互补色对比)
布老虎的色彩搭配特点:布老虎身上主要选用了四种颜色,以黄色为主色调,采用纯度较高的原色进行搭配,使用互补对比色进行搭配,色彩鲜艳,对比强烈。
(4)结论:(板书)民间艺术作品主要选用红、黄、蓝、绿四种; 民间艺术作品大多运用纯度较高的三原色进行搭配,纯度高,色彩鲜艳;民间艺术作品大多使用互补色对比进行搭配,色彩对比强烈。民间艺术作品中,白色还黑色的运用也很普遍,白色有透气感,黑色则起到稳定性的作用。
四、课堂实践:
我们了解了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特点,是不是觉得很漂亮,自己也很想动手尝试一下呢,现在,我们也来做一回民间艺术家,用所学的民间色彩搭配的方法彩绘一幅画吧!
(一)、注意要点:
在结构上:你可以依照物像原来的结构上色,也可以在基本型的基础上,作大胆的创新,加入你的特点,让你的作品寓意更深;
在用色上:运用纯度高的色彩,在色彩关系的处理上大胆使用对比色。(老师发稿,学生实践)
(二)、学生彩绘图形,老师巡视辅导。课件展示,播放音乐。
展示的两幅民间美术作品,一幅依据形体结构上色,一幅夸张变形的,作为学生实践时的参考。
五、作业展示:
展示优秀作业,自评互评,给学生提供学习与交流的平台。
六、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如果大家还想了解更多的民间艺术,可以登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官方网站,那里有更多值得我们骄傲的民间艺术,我们常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为中华民族未来的主人,对民间艺术的了解及传承,我们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你们手中,让中国民间艺术的色彩,辉映这个世界吧!
【教学反思】
第8课 商品包装的色彩搭配
课型:设计 应用 课时:1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塑料瓶装饮料、一次性塑料杯、商品实物等 学生学具:各色卡纸、素描纸、水粉颜料、水粉笔、水彩笔、油画棒、剪刀、双面胶等。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商品包装的图片或实物,使学生感受到色彩搭配对于商品包装的重要性。
2、通过帮助学生就“商品包装的色彩搭配规律”展开调查、分析、研究,使学生理解色彩搭配和商品属性之间的关系、色彩搭配和人们审美取向之间的关系。
3、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指导学生进行商品包装的色彩搭配练习,学会具体的色彩搭配方法,使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美有更强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在此基础上提高设计意识和设计能力,为今后走向社会提高生活能力和竞争能力。
4、通过欣赏和设计,发展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表现和创造欲望,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美和创造美。
教学重点:商品包装的色彩搭配对于商品包装的重要性,及其主要特点。教学难点:怎样用色彩语言表现商品的属性与特点,达到内容与图形相统一,并制作出既有合理色彩搭配又有优美的文字说明的商品包装。
教学方法:活动教学共同参与 体验感知 自主探究 激发想象 个性培养 关于学法:欣赏好的作品有鉴赏能力
养成探索创新的学习态度
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具备团结协作的学习精神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导入新课:
(一)激发兴趣,创设情景
1、展示两张图片对比,如果图中的这两瓶酒是同样的价格,你会选择哪一瓶?为什么?
2、播放关于茅台酒包装的传奇故事视频:
在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我国名酒“茅台”,因为他的包装粗糙,造型不雅,使外国人瞧不起,没能入选行列。在这紧要关头,我国参展的一个商人急中生智打烂一瓶酒在地。顿时香气四溢,吸引了所有的人,征服了评审官的心。才使茅台“金榜提名”笑傲国际市场。
这则小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商品包装的重要性)我们在设计生活中,不仅要重视内在品质,更加要注重外在形象。色彩搭配是商品包装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下面,我们来学习《商品包装的色彩搭配》。
——引入课题
(二)传授新知,讲授主题
1、色彩的三原色:红、黄、蓝 色彩的象征情感,教师归纳。
红色,最具有刺激性,容易引人注目,它的情感象征意义是甜蜜、浓郁、幸福、营养、积极、活力、喜悦、热烈、喜庆、刺激等;
黄色,是最明亮的色彩,它代表香脆、芬芳、纯净、温暖、滋润、光明等; 蓝色,是一种后退的、沉静的色彩,它给人以宁静、明亮、遥远、忧郁、深邃的感觉。
2、展示可口可乐的商品包装设计,说明色彩搭配在商品包装上应用。风行全球110多年的可口可乐公司是全世界最大的饮料公司,也是软饮料销售市场的领袖和先锋,商品的包装设计为可口可乐产品成功的营销环境提供了足够的保证。其产品针对的消费群体以年轻人为主。
3、提问:同样以纯色为主色调做包装的商品有哪些?请用实物说明。(讨论、探究)
4、商品包装实物展示
对你最喜爱的一件商品包装实物进行包装的分析说明。
5、连线游戏(说明商品包装的色彩搭配的方法和原则)
鲜艳色调——色彩纯度高,多为原色对比,色彩效果热烈,画面活跃、欢快,并且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感召力。这种色调一般用在食品和儿童用品的包装上,多以暖调为主。
温和色调——色度较低,对比弱,给人以浪漫、自然、雅致、高贵感。此色调多用在化妆品、高档礼品和一些医药用品上。
清晰色调——多为冷色与黑白的构成,给人以纯洁、新颖、清雅高贵之感。文教用品、烟酒等常用此色调。
黑、白、灰构成的色调——色度极低,但起到了其他色调所起不到的作用。黑色与白色可以调整画面的空间和韵律,能烘托其他色彩,使画面清晰明快。
6、展示各类商品包装图片并归纳:
特定文化,内在品质,材料,视觉冲击力,食品口味,消费对象(年龄、观念、文化层次、审美品位、购买方式等)。
三、游戏激发兴趣
利用“酸、甜、苦、无味”四种不同口味的没有包装的饮料与色彩搭配。分别让四名学生从味觉方面体会不同口味、不同感受。
四、搭配实践:
根据自己的感受及自己对该商品的了解设计一款有特色的色彩包装。圣诞节快到了,圣诞老人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糖果,可采用平涂、剪贴等表现方法,绘制一张糖果的商品包装,并说出创作思路。
教师巡视辅导。教师在学生创作的过程中给予一些建议和学生共同参与创作,最终完成优秀作品。
五、展示与评价:
教师指导作品展示,学生自评,老师点评。
学生小结:学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有什么实用性?今后应怎么做。教师小结:学生作品的情况和学生的表现。
商品包装最终的目的是使消费者更快、更准确地了解商品以供选择使用。
六、课堂拓展:
从本课内容延展,为我们家乡的特产做出好的包装来。【教学反思】
第9课 用电脑创造满意的色彩
【教学目标与内容】
①希望学生能在以往对色彩的认识和运用能力的基础之上学会运用适当的电脑美术技巧创作出具有创新思维的作品。②学习运用Windows系统的画图工具的基本功能,认识利用电脑进行美术创作或完善美术作品的特点。③体会美术创作中“设计”的含义。锻炼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学生笔记本、笔
教师相关的PPT课件和图片 2 课堂教学
(1)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2分钟)
A 拿出几张教师制作的电脑图画让学生看,吸引他们的兴趣。
B 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交流讨论,“你会用电脑画出这样的画儿吗?” C 导出新课,板书课题——《用电脑创造满意的色彩》(如何使用Windows系统的画图工具)
(2)展示课件 学习新课(18分钟)
师生共同观看课件,讲述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学生记录笔记,及时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3)小组活动 操作训练(12分钟)
在讲解完后打开Windows系统画图工具,让学生上讲台进行实际操作。教师在一边辅导,并引导其它学生让他们也口头进行讲解操作步骤。活动1:接力游戏 ——画一朵花
找一组同学进行操作,每人画一笔完成本活动。
(学生的积极性会很高,教室会有混乱,教师要维持好秩序。)活动2:高手PK——画雪人,在雪人身上写上“雪人”二字。
找两位同学进行操作,每人画一附图完成本活动。结束后由其它同学评出优胜者。
活动3:回忆操作步骤——如何画椭圆形? 找同学回答,其它同学补充。
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并及时复习讲过的新知识。
(4)知识达标 巩固新知(4分钟)问题 1如何进入画图程序? 画的不好时,你会用几种方法来补救? 3 文字大小的改变是通过什么来操作的?
判断 1 “铅笔”工具的线条可以改变颜色和粗细。()2 画直线、正圆形、正方形时要按住ctrl键。()3 画多边形的第一条线时要按住鼠标左键不放。()选择 1 “编辑”中的“撤销”可以用()次。A 1 B 2 C 3 2 画小水滴时,应选择()工具. A 圆形 B 曲线 C 喷枪
(5)板书浏览 知识再现(3分钟)进入“画图”世界(如何从桌面进入到“画图”)2认识“画图”(介绍“画图”的界面,如标题栏、菜单栏、画图工具等)
①宾果游戏(直线、铅笔、橡皮、颜 色填 充工具的使用)
②建造梦中的城堡(矩形、圆形、圆角矩
3动手画图 形、多边形的绘制方法)③抽象动物画(曲线、选定工具的使用 以及如何复制、粘贴)
④电子贺卡(喷枪和文字工具的使用)(6)作业设置 延伸迁移(1分钟)
在课后,有条件的同学可以使用电脑创作一些作品用来装饰你的电脑。没有条件的同学可以把你的作品画在纸上,并思考如何用电脑来表现。这样就可以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也为以后熟悉使用打下基础。
【教学反思】
第10课 策划一次出游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出游活动这一过程的参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对活动的设计能力、规划能力、展示能力、整体把握能力。
2、以小组的形式学习、讨论策划出游过程,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增强学习能力。同时通过小组竞赛活动,培养团对精神和集体合作精神。
3、通过策划书、路线图、备忘录的设计与制作提高设计能力、构图能力和动手能力。策划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1、策划的内容与方法。
2、策划书、路线图、备忘录的设计绘制要点。
【教学难点】:
1、策划内容的丰富性、新颖性。
2、组织工作的严密性、科学性。
【教学过程】:
一、以歌导人,激发兴趣
a、以谈话的方式与学生交流歌中的内容。
b、了解学生的兴趣,并指出如果能策划一次出游活动,将可以在活动中增进友谊,陶冶性情,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二、学习策划的有关知识(课件展示,师生共同学习)。a、策划的意义。b、出游策划包括哪些内容。c、标明评奖奖项。
三、学生分组开展策划活动。
a、形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小组讨论、师生互动。
b、分工:六人一小组、要求限定时间内,各小组按主题分工合作。尽量在策划中发挥小组成员的优势,使策划具有丰富性、新颖性。组织工作既严密又科学(配以背景音乐,使活动愉快进行,教师鼓励学习勇于实践,多采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
四、作品展示与策划经验交流。
五、总结评奖。【教学反思】
第11课 旅行团的旗帜和标志(设计)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中学美术教育是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了解标志的分类及构成等基本知识,学习标志设计的创作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创造思维能力和应用视觉语言的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教学重点:标志的应用分类和构成形式。教学难点:标志的创意设计。
教具准备:电教设备、多媒体教学课件等。学具准备:画笔、画纸、颜料等绘图用品。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按常规进行。
二、启发讨论式导入新课:教师启发提问。同学们,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标志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我们每天都能在不同的场合见到一些标志,请同学们仔细回想,你都见到过哪些标志?这些标志都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确实如此,标志存在于我们社会的每个角落,适用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在现代社会中,标志已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视觉符号,它更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强大的社会功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视觉的语言――标志设计。(板书课题)
三、讲授新课:
引导学生看大屏幕。(演示教学课件)
同学们通过欣赏这些标志可以看出,每个标志都蕴含着大量的信息,具有一定的含义。因此可以说:标志是具有某种含义的视觉符号,犹如语言,起着识别、示意和传递信息的作用。它通过精炼的艺术形象,使人一目了然。它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与象征性,同时也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标志的种类
下面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标志按照用途的不同可分为哪些种类?同学之间可以互相交流、讨论。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标志的类别繁多,使用广泛。例如:用于国家标志的国徽、国旗。用于团体标志的共青团团徽,团旗,少先队的星星火炬。用于商品上标志称商标,如李宁牌商标、奥迪轿车标志;用于各行业、机关等职能部门的专业标志,如公路局的标志、中国铁路的标志、公安机关的标志、红十字的卫生标志等;用于会议上标志,如奥运会标志,我国政治协商会议标志;用于公路、铁路、航空交通的称交通标志;指示人们注意安全的安全标志;标明街道的路标等。此外,标志随着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而多样化,如体育运动标志、电视台标志、网站标志等等。
(二)标志的构成形式教师结合课件讲解。
1、颜色构成的标志。我国在生产和交通安全的颜色标志为红(静止、停的意思)、黄(警告、注意的意思)、蓝(指令、遵守的意思)、绿(安全通行的意思)、如铁路用黄和黑标明注意、警告、危险的安全标志,用红和白作为公路交通标志,用红、黄、绿灯指挥车辆行驶的标志等。
2、文字构成的标志。如永久牌自行车标志、可口可乐标志、第一汽车制造厂标志等等。
3、图形构成的标志。如奥运五环标志,党徽标志、韩日世界杯标志、农业银行标志、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标志等等。
4、文字和图形相结合构成的标志。例如:运用中国古钱和“中”字构成的中国银行标志、中国铁路的“工人”标志、中国工商银行标志、吉林电视台标志等等。
(三)、标志的构思与创意。
结合课件欣赏中外优秀标志作品的构思与创意。如奥运会标志、北京奥申委会徽、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等。
1、奥运五环标志。它由5个奥林匹克环套接组成,5个环从左到右互相套接,上面是蓝、黑、红环,下面是是黄、绿环。整个造形为一个底部小的规则梯形。奥林匹克标志象征五大洲和全世界的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相聚一堂,充分体现了奥林匹克主义的内容:所有国家和所有民族的“奥林匹克大家庭”主题。同时也象征着五大洲的人民团结起来,为创造光明的世界而努力。
2、北京奥申委会徽。该标志图运用奥运五环色组成五角星,相互环扣,同时它又是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品“中国结”的象形,象征世界五大洲的团结、协作、交流、发展,携手共创新世纪。五星,似一个打太极拳的人形,以表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精髓。整体形象行云流水,和谐生动,充满运动感,以此表达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3、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是中国特点、北京特点与奥林匹克运动元素的巧妙结合。以印章为主体表现形式,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结合起来,经过艺术手法夸张变形、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舞动着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人的造型同时形似现代“京”字的神韵,蕴含浓重的中国韵味。
(四)标志设计的方法步骤。以设计“禁止吸烟”标志为例,讲解标志的制作过程。
1、选题。确定标志设计的题目、内容及要表达的信息;
2、构思。怎样突出标志设计的特征,用什么手法来表现。
3、构图。可多画几幅草图,反复思考,寻找简练、概括的形象,明确地表达信息;也可采用不同的手法来表现,以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案;
4、定稿。选择最理想的设计定稿。
5、着色。设色单纯、醍目,或用对比色彩。一般只用一两种颜色,防止杂乱影响效果。
四、作业要求:
1、设计一幅运动会上具有本班特色的标志;
2、给学校各专用教室设计一个标志;
3、给学校的音乐会、艺术节、讲演比赛、故事会、家长会、书法比赛、绘画比赛、校庆等活动设计一个标志;要示形象鲜明,传递信息准确、独特、美观。
五、学生完成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重点: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如:怎样将语言概括地用符号来表现,怎样表达得明确,又有独特的形象。发现有独特设计的作业可以展示给大家,以便同学之间互相沟通信息,互相启发。
六、课堂小结:展示设计较好的作业,巩固标志设计的特征及表现手法的知识内容。可让学生以谈设计的构思过程来说明。
【教学反思】
第12课 活泼有趣的帽子和文化衫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
1、外形与内部图形的设计。
2、色彩的合理搭配。
3、对空间与结论的认知。
4、材料的合理运用。
应会:①学会用硬纸设计制作帽子。
②学会用印梁、给制、剪贴等方法给制一件文化衫。(2)隐性内容与目标
发现美、创造美是每位学生都应具备的素质,把生活中美的东西、美的元素,经过我们的双手,变成实用而美观的东西。
通过帽子和文化衫的设计,让学生更加认识自我,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之间互相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色彩搭配、手工制作和个性化风格的表现。
难点:怎样找到适合主题的元素,符合和色彩,设计出具有个性的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
三、学习资料
①电脑、相关软件和服饰搭配范例;
②雪白T恤、丙烯颜料、布料、卡纸及零星饰品; ③铅笔、橡皮、调色盒、画笔、线、胶水、剪刀等; ④相关书籍、资料。
四、教学活动
课前准备:全班共分四大组,每组收集两套文化衫和帽子。
课 中:在有动感的音乐伴奏下,让同学们在教室展示事先收集的文 化衫和帽子。(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讨 论:(1)哪一组表演得最出色?(2)哪一组展示的文化衫和帽子最有特色?(3)文化衫和帽子有什么作用?有什么文化内涵?
(4)你最喜欢什么样的文化衫?如果参加某种有主题的活动,市面上的文化衫能否满足你们的审美需要?
教师小结:市面上的确者很多漂亮的文化衫和帽子,但它们所面对的是大众群体,很难满足特定的审美需要。
问:(1)如何才能展现具有个性特点的文化衫和帽子?(2)如何才能摆脱干人一面的现象呢? 答:自己动手设计文化衫和帽子。
又问:自己动手设计文化衫和帽子难不难呢?
1、与学生合作,示范文化衫的设计制作步骤。展示一件空白文化衫,用手里临莅颜料在上面拍印掌印,让学生也参与制作。瞬间,一件五彩缤纷,风格独特的文化衫就出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消除畏除情绪。
2、讲授讲课。启发:在设计文化衫和帽子时我们应注意什么问题?(学生讨论)图例展示,异间:
(1)主题是什么?(2)运用什么图案?
(3)帽子采用什么造型、材料?(4)如何搭配色彩?
通过实例,让学生去分析这些问题,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3、学生活动。
每组选题进行讨论、构思,并勾画草图。主题:一次出游活动的文化衫、帽子的设计
如:夏令营的行装,秋游行装,科技考察活动行装等。
最后,每组派一代表陈述本组选题及构想,各组质疑,共同完善构想。
4、教师总结布置作业。
各小组成立研究小组,委托组长布置,同学带资料,下节课进行点评。【教学反思】
第13课:多姿多彩的袋和包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不同风格不同造型色彩的中国少数民族手袋和背包的收集整理,分析、欣赏,了解其设计的特色、用途,进而了解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风情。
2、了解包与袋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了解少数民族背包与手袋与该民族文化背景、生活环境的关系,偿试将民族传统设计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设计能力,了解美术设计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1、中国少数民族背包与手袋在造型和色彩上的特点。
2、少数民族有特色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设计中发扬继承。
教学难点:中国少数民族的背包和手袋与他们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的关系。课前准备:
各组收集中国少数民族手袋和背包的资料;①可上网或去图书馆收集更多,了解少数民族历史、生活聚集点、民风民俗、民族风情、袋与包的用途特色等;②去古玩城或旧货市场收集实物照片③在父母或长辈的收藏中找到(有条件的学校可直接由老师组织学生去古玩城或旧货市场参观收集资料)
学生课前准备学习材料:
教具:课件(风格样式较多的中国少数民族袋与包的图片、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活动图片及录影资料)铅笔、图画纸各类涂色用具(水粉颜料、水彩笔、金属笔等)查阅资料,教科书。
教师设备与条件:教学器材、多媒体教室、图片资料、教学课件。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教师从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的手袋、背包的造型开始,选择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出游用手袋和背包为切人点,通过对手袋、背包的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制作、欣赏等展示活动,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对产品设计艺术的探究欲望与动力。
二、作品欣赏:教师用电子演示文稿制作的课件展示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类手袋、背包及中国少数民族图案、文样及民俗生活场景。
三、学习新内容:
1、中国共有五十六个民族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家园的文化,袋包是其文化特色的一个展现。
2、学会比较学会欣赏,提高审美趣味学习了解关于袋与包的基本知识。
3、欣赏袋与包在造型设计方面的特色
4、锻炼学生收集、整理、概括信息能力;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
5、请各组同学拿出准备好的少数民族的袋与包的资料(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各组派代表展示1-2种袋与包的款式,并回答问题(约5-6组)①这款袋和包属于中国哪个少数民族?关于这个少数民族你有多少了解;(民族历史,居住点生活习俗等)②这款袋或包运用了什么制作方法采用了什么材料?③它的造型有何特色?④你认为从这款
包或袋设计制作上可以体现这个少数民族哪些特色? 教师总结概括少数民族背包与手袋的特色:
材料:多用天然材料如竹、木、动物皮、麻、草、丝、棉线等多属本地易找到的材料。
制作工艺:手工制作、颇具个性、不适合批量生产。造型:变化多端、简洁实用
6、课件或实物展示各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类手袋、背包中国图样及民俗生活场景。
四、教师活动:
1、布置学生去图书馆、上网或去旧货市场、古玩城参观查找关于中国少数民族背包和手袋的资料,用照片、图片或手绘图象形式记录下来。
2、欣赏课本资料,请同学们根据书上的图片回答问题①这些手袋和背包都适合在那些场合使用;②它们的外形颜色各有什么特点适合什么年龄身份的人使用;③它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这些材料都有什么优缺点。
3、请各组同学拿出准备好的少数民族的袋与包的资料(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各组派代表展示1-2种袋与包的款式,并回答问题(约5-6组)①这款袋和包属于中国哪个少数民族?关于这个少数民族你有多少了解;(民
族历史,居住点生活习俗等)②这款袋或包运用了什么制作方法采用了什么材料?③它的造型有何特色?④你认为从这款包或袋设计制作上可以体现这个少数民族哪些特色?
4、教师总结概括少数民族背包与手袋的特色:材料:多用天然材料如竹、木、动物皮、麻、草、丝、棉线等多属本地易找到的材料。制作工艺:手工制作、颇具个性、不适合批量生产。造型:变化多端、简洁实用。
5、课件或实物展示各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类手袋、背包中国图样及民俗生活场景。
五、学生活动:
1、学生课下找到后分组进行汇总,选择有特色的包和袋,标注包的制作年代、所属民族、所用材料及制作工艺特色。
2、学生分析、比较设计的种类功能。
3、分组代表回答问题其他组成员对各组进行评价打分。
4、各组代表展发言后,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发言后或发表不同见解,使课堂气氛更加热烈活跃。
5、对比课本中现代生活的袋和包请同学说一说从造型、色彩、设计方面都有何差异?你对少数民族手袋或背包有何改进意见。
【教学反思】
第14课 出游活动综合展示
教学目标:
显性目标:
1、展示设计知识
2、版式设计知识
3、色彩设计知识
4、运用材料与设计内容结合的协调与变化
隐性目标:
1、学生整体设计能力的提高
2、学生的动手能力的提高
3、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4、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5、学生学会欣赏他人作品,促进交流。教学重点:展示与总结的方法
教学难点:总结的归纳性,展示的个性化,艺术性的体现。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课前对出游策划活动各个环节的信息积累。展示用材料的准备。
课业类别:综合·探索课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思想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出示图片引出展示设计的方法,观看教学光盘,同时提出问题: 展示设计有哪些方法? 如何进行展示内容的选择? 版面设计的原路有哪些? 标题、文字插图的位置如何安排? 色彩搭配与内容如何协调? 教师引发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三、布置作业: 作业要求:
1、以图文并茂的小报形式记录出游策划中的有意义的事。2、简单布置出游活动中本组的作品。3、完成总结讲演稿。
四、学生展示总结 :教师请各组代表到教室前展示自己的作业,一名学生代表讲演并作总结。其它组评价是要找出可学习与借鉴的优点,要求学生在提出建议是要用他人易于接受的方法,例如:“我想.......你们看如何?”,“如果能够.......那样会更完美”等容易使对方接受的语气。
五、教师小结: 评价学生总结中的值得学习的部分,和应进行改进的地方。评出本次总结与展示过程中合作最佳的小组; 总结最全面的小组; 展示设计最优创意的小组; 肯定他人优点最突出的小组; 巧妙提出建议的小组; 总结本次活动学生的表现,和活动对学生及后的影响。美术表达方式在一个活动中所起的作用。
(一)、学生回答问题: 1、——————。2、——————。3、——————。4、——————。
5、——————。各组把自己认为应注意的问题以文字形式记下来。学生实践:小组内分工合作完成布置作品展示、小报设计制作、书写总结发言稿。
学生展示并总结: 各组在他组进行总结时进行记笔记,找出值得学习的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学生可根据处有总结活动谈自己的感想、和收获。
1、引导学生对一个活动结束后进行归纳性的总结,学会布置作品的展示方法。
2、培养学生考虑整体展示的各种因素,提高学生整体归纳能力。3、注重学生合作完成一项工作的过程。
4、培养学生学会评价与接受他人评价的学习态度。
5、使学生在总结展示过程中充分体验美术表达形式表现自我、培养稳定正确的情感、价值观。【教学反思】
七年级美术期末考试复习题
基础知识
1、捣练图是我国古代仕女画的重要代表作,表现了唐代宫妇女用木杵捣练、熨烫和缝纫的劳动场面。画中四个妇女丰满的面庞与体态,与同时的女性人物雕塑的造型完全一致,是盛唐时期的典型风格。
2、张萱是我国盛唐时期的著名画家,其时的另一名著名画家是周昉。
3、我国现代著名画家齐白石画虾被称为一绝,而善于画马的画家是徐悲鸿。
4、艺术家与国家:罗丹(法国)栋方志功(日本)达·芬奇(意大利)
5、手绘线条图像——立体图像的表达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表达直观感受的方法;(2)表达结构分析的方法;(3)表达主观理解的方法。
6、物象的空间表达方法有:(1)前后遮挡的表达的方法;(2)平摆式的表达方法(3)透视的表达方法(4)游移式的表达方法
7、纸浮雕的制作方法是折叠、卷曲、剪刻、组合、粘贴形成有凹凸起伏的直线、弧线造型,在光照下产生立体效果。
8、纸雕塑的制作是经过设计、通过折、卷,形成面与体组成的形象。
9、我国民间艺术是色彩常表现为饱满、艳丽、清新,多施以纯度较高的原色,采用强对比的手法。
10、商品包装的色彩搭配要考虑消费者的年龄、观念、文化层次、审美品位等诸多因素。
11、组织一次成功的出游活动,要做好下列准备:(1)做好策划书、(2)画好路线图、(3)记好备忘录、(4)设计旗帜和标志、(5)准备活泼有趣的帽子和文化衫、(6)带好多姿多彩的袋和包。
第四篇:七下美术教案(范文模版)
美术教案
(七年级下学期)
孙
倩
大沙坝仡佬族侗族乡九年制学校
第一单元《红色记忆》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时代,美术与历史等方面的关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美术的社会功能。
2、用美术语言描述美术作品。
3、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分析 难点: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的人文内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学会用美术语言描述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难点:学会分析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及人文内涵 课前准备:
(学生)美术常规课本(教师)课件及相关图片
三、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1)放映人民英雄纪念碑,引出其中三幅巨大的汉白玉浮雕《虎门销烟》《抗日游击战》《胜利渡长江解放中国》
问:“你能说出这几幅雕塑各自表现什么历史事件?”教师简要讲述,带动学生对历史革命的红色情绪,引入新课《红色记忆》
2、深入理解
1)放映《开国大典》视频,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再放映历史照片中的《开国大典》,影视剧中的《开国大典》,最后引入董希文创作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
2)举例分析《开国大典》,教师引导学生用美术语言分析作品 构图上:(1)左实右虚
(2)主体人物突出
色彩上:(1)西方油画和中国传统工笔重彩结合(2)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绘画
3)引导学生自主尝试从色彩,构图等方面去欣赏《启航》、《占领总统府》
4)将三幅作品结合,提问这三幅画的视觉中心在哪里?画家为何这么处理?引导学生思考整理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的基本创作内容,创作手法,并强调作品中要突出重点,强化视觉中心。
3、分析讨论,层层深入
1)放映《太行山铁壁》《狼牙山五壮士》问:画家采用了什么样构图?画面产生什么气氛?对人塑造又产生哪些影响?
2)放映《支柱》《艰苦岁月》问艺术家为何会选择这样的场景表现战争,你可体会艺术家的独具匠心的创作么?
引导学生从作品的构图、情感、题材去分析作品。
4、欣赏评述
通过《母亲》和《血衣》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综合评述的方法。
第二单元《鲁迅与美术》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鲁迅与美术的关系 2)能用多种美术手法表现鲁迅的作品
3)进一步了解鲁迅作品的精神并思考鲁迅与当下社会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鲁迅和美术的渊源,学习鲁迅精神的内涵,了解鲁迅的装帧艺术以及与中国现代版画艺术的关系。学会欣赏解读版画的重要表现语言和手段,培养综合探索的能力。
难点:领悟鲁迅精神的真正内核,提高探索与实践的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步了解鲁迅与美术的关系,欣赏鲁迅的书籍装帧作品并尝试用美术语言去分析理解。
教学重难点:了解鲁迅的装帧艺术/用美术语言去分析理解。
三、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学生)常规作图工具
(教师)多媒体课件
1、创设情境,感受印象中的鲁迅
1)放PPT《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文字片段(学生在语文课上已学)提问:你心目中的鲁迅是一位怎样的人?
2)教师简介鲁迅(文学中的鲁迅)并为引出一个“艺术家的鲁迅”形象做铺垫
2、深入了解,发现另一个鲁迅 1)介绍鲁迅与美术的渊源,并引导学生欣赏课本中鲁迅设计的图像标记(如“火鸟”“猫头鹰”等)
2)以北大校徽为例,让学生分析其特征和意义,从而引出鲁迅和美术的关系。
注:“北大”代表天圆地方和北大学子的思想自由,兼收并蓄
象形之意:代表三人(人民,人本,人文,实则为之所以为人民大学)上面两人坐于下面第三人肩上,各代表文科,理科,下面为广大人民群众,代表人民群众依附性,同时也代表老师,学生,人民大众团结一心,共同建设中国,突显了学校办学理念:即以人为本。
3)欣赏并解读鲁迅装帧设计的书籍作品
A:以字为主的“素封面”:取《呐喊》为例,引导学生欣赏理解(结合课本找出相同设计形式的素封面)
B:以汉代石刻图案的古雅形式:以《国学季刊》为例,引导学生欣赏解读
C:采用插图做封面的装帧设计,以“铁烈”为例,引导学生欣赏解读。
D:喜欢在版式上留出很宽的天地头/并喜用毛边装“自称毛边党”,也喜用线装外国画集“旧瓶装新酒”
4)课堂延伸,深入理解
1)请学生分析一下鲁迅的装帧设计特点
2)教师总结
鲁迅创作艺术特点:
*以“汉字”为中心,小隶,金石篆刻为主
*画面的留白——简练,洗练 *东方民族和西方现代应用相结合 5)教师布置课堂作业
1)以鲁迅作品为主题进行书籍封面设计。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版画制作常规工具,木板或替代物
(教师)《木刻技法》等视频资料及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放鲁迅各种艺术形式的作品,让学生辨认哪种为版画?(中有油画、摄影、国画、雕塑)
2)放映鲁迅肖像版画提问“版画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3)导入新课《鲁迅与美术——版画篇》
二、讲授新知
1)简要简述中国版画的发展
2)教师介绍鲁迅不仅是文学家,而且是最先承担介绍欧洲版画的重担,成为我国新兴木刻运动祭奠者和指导者,在众多版画作品中,鲁迅选择德国版画家珂勒惠支的作品进行大力推广。
3)出示鲁迅参与木刻见习班的图片,说明鲁迅和新兴木刻的关系。
A:背景:内忧外患【内:国民党背叛革命,发动“四一二”政变
外:日本“九一八”事变】
B:鲁迅自阐:【*“当革命之时,版画用途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力”*他认为木刻“是正合乎现代中国的一种艺术”】
C:木刻使青年获得学习机会,并可激发鼓舞中国人民的革命热情和斗志,并且木刻简单经济,易于流传。
4)欣赏艺术家创作的以鲁迅作品为主题的版画并作评价
5)教师展示与鲁迅作品主题相关的图片资料(如电影剧照,鲁迅不同时期的肖像照片等)
三、动手制作,版画体验
1)介绍木刻的过程和知识
2)教师指导,请学生上台感受版画木刻
四、课内延伸,作品制作
1)选择喜欢的“鲁迅像”进行版画木刻
2)学生作品展示:
第三单元《标志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标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初步了解和掌握标志的种类特征以及设计方法。
3、欣赏作品,体会现代标志的美感。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现代生活中的标志的作用和特点。
难点:标志象征意义的表现,色彩在标志设计中所表达的特殊情感。三: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彩色铅笔,画纸(教师)多媒体课件
1、情景导入,引发兴趣
1)教师”春季万物复苏之际,你们愿意丢卸掉沉重的书包,换上自由随性的衣物,去看看外面的美妙世界么?”边说边放映相应的吉普车,跑鞋和背包客,并放映相应的标志。
2)情景导入,以设置“印度之行”的情景模式导入新课《标志设计》,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2、揭示主题,深入课题
1)放映印度国情PPT,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教师顺带介绍印度的风土人情,并引导“印度是一个文化深厚,非常富有神秘气息的国家,并有非常多有趣的标志。”
2)介绍标志的起源(源于上古时期的图腾)3)放映印度两个商业标志(印巴文化/天堂眼)图片,让学生欣赏理解并指出标志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视觉符号,其作用是信息传达,并让人通过特定的符号记住其含义。
4)讲解标志的形式【文字标志、图形标志、图文组合标志】,通过具体图形PPT放映,让学生加深理解。
5)讲解英联邦运动会(在新德里)图示的设计说明,指出优秀标志的标准。
6)结合优秀标志的标准,指导学生来讨论2008北京奥运会的标志的意义。
7)放映不同奥运会标志,感受各个城市不同的文化背景。
8)介绍标志的主要类别【商业性和非商业性】
3、教授设计过程,点明注意事项
1)标志设计是一个由繁到简的过程。
2)标志设计是一个多元吸收整理的过程。
3)标志设计要突出重点吸引眼球。
4)标志设计方法(选题构思——选择形式——设计草图——配色——确定图形)
5)标志和色彩【A:提问:同学们平时生活中发现标志用的最多师哪几种颜色? B:用三原色较多(红黄蓝)最能吸引眼球】
4、拓展延伸
为自己喜欢的国家或地方设计一个标志
作业要求:设计简明,富有创意,注意颜色搭配和造型变化。
5、学生作品展 第四单元《校园环境标识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环境标识设计的基本知识
2、初步学习以合作方式进行整体设计
3、培养爱护环境,美化生活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环境标识设计的基本原则,环境标识设计与环境的协调关系 难点:校园环境标识设计及其制作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美术常规用具(教师)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1)放标识和标志的PPT图片,提问:你们可以认出哪个是标志?哪个为标识?
2)设问“当你身处陌生环境时,最能帮助你快速感受方位的是?引出课题《校园环境标识》
2:展开教学
1)通过实例,分析环境标识的概念和作用
环境标识是一个范围较广的视觉识别系统,突出识别功能的标志形式,在表现形式上更为丰富,可以由标志和简洁生动的文字构成。
2)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标识的种类及表现形式 标识的种类:指示导向标识,识别标识,警示规则标识,装饰标识
表现形式:平面标识,立体标识
3)欣赏赏析日本设计大师广村正彰的标识设计作品
4)标识设计的要素:清晰的文字、简洁的图像符号、和谐色彩
5)标识的材料多种多样:金属,木材,石材,塑料。纸材等。
6)课间小练习:画画洗手间的标识,欣赏偶特色的洗手间标识
3、深入教学,我们学校的标识
1)放映美丽校园PPT图片,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2)想一想
A:校园里哪些地方已有环境标识?它们属于哪类标识?
B:校园里还有哪些地方缺少环境标识?
C:标识上的文字怎么设计才能最佳地传达意图?
3)同龄人作品欣赏
4、布置作业
为我们的校园设计一件环境标识作品【要求构图简洁、明快、设计思路清晰】
5、学生作品(部分)展示
第五单元《手绘校园风景》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细致的观察,感受校园环境的美感。2)运用透视和构图知识表现校园环境。
3)培养热爱校园的情感,提高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和感受能力。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校园环境进行仔细和深入理解,能利用所理解的透视知识,进行大胆地构图和创造性的表现。
难点:手绘校园景物的选择与构思,透视知识的掌握,运用和创新。
第一课时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透视知识(成角和平行)难点:运用透视知识,创造性运用绘画 课前准备
(学生):绘画常规工具(教师):多媒体课件
1、教学导入
1)提问“你知道什么为透视?”“谁来说说生活中有哪些透视现象?”“这种现象有何规律?”
2)出示PPT图片,总结透视现象规律: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
引导:我们在绘画时,画出的物体想要有立体感,就必须了解透视,运用透视规律来画,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焦点透视的方法。
2、教学展开
1)放霍贝玛《林间小路》,教师讲解焦点透视的含义:指绘画中运用线条或色彩在平面中表现物象的空间感一种方法。
讲解分析画中的平行透视。平行透视:为只有一个消失点,且视点与画面平行。
2)让学生对PPT图片中找出其的视平线和消失点 3)思维拓展,任选两个正方形,画与所发表格中 4)教师讲解成角透视
成角透视:是描绘的对象物体的视平线上存在两个消失点 5)让学生找出图片视平线和消失点。
6)放PPT图片,让学生判断着两幅图片分别是哪一种透视现象。
3、教学拓展
思维创新:将平行透视的方块和成角透视的方块组合在一张表格之内。
第六单元《诗情画意》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了解山水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基本特点。
2、初步理解对意境的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
3、培养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能力,增强热爱大自然与生活的思想情感。
二、教材分析
1、山水画是中国独到的艺术,其亦如风景画,却胜于风景画。山水画讲究意境,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山水画不仅仅是体现画家的画技,亦是画家对天地自然的内心感悟,是现实和精神的完美契合,是艺术、文学、哲学相融的整合体现。本堂课将设置成两个部分,一为画意:分别从中国山水画的构图位置,笔墨用意,气韵意境去引导学生欣赏山水画;二位诗情:通过让学生参与课堂练习,进一步明白山水画的艺、文、哲相溶的美学思想。在授课的过程中,运用教师讲授、学生讨论、师生互论,来逐步了解画家通过笔墨运用、构图安排和虚实处理来实现对意境的营造。让学生对中国画的精神和特点有一个整体的理解。从而为以后的中国画学习和习作奠定良好的兴趣基础。
2、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留白、笔墨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山水画是怎么表现意境的。
难点:中国山水画“似与不似”的意蕴体现;中国画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不同表现特点。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
1)大家平时喜欢出去旅游么?
2)教师:大家去过我们家乡南雁荡山么?那是个非常美丽的地方。放映PPT图片,浏览雁荡山风光,教师讲解。
3)教师:你们是用什么方式来记录游山玩水的心情呢? 古人又是用什么方式记录的呢? 引出课题:诗情画意——中国山水画初析
(二)讲解新知
1)中国画的种类:花鸟,山水,人物 教师提问:为何古人如此爱表现山水?
2)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古人游山玩水,寄情山水,表现了对人生理想和生活品味的追求,成为中国山水画的常见主题。
3)外师造化,终得心源:结合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分析南宋画家马远的作品《寒江独钓图》,点明画家以大自然为师,再结合内心的感悟,天人合一,创作出好的作品。
4)中国画与西方画在思想、技法与形式上的不同之处。
教师小结:西方风景油画师再现自然(为画家眼中的风景),国画山水为表现意境(为画家心中的风景)西方绘画注重写实,他们的目标是客观表现自然,而中国画在描绘自然的同时,更注重展现画家的内心世界。那么中国画家是如何展现他们“心中的风景”的呢?
一、画意:
通过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来向学生讲解中国画的构图位置、笔墨用意及气韵意境。
1)散点透视:平远、深远、高远。2)笔墨意境: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 3)诗书画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教师小结:山水画亦如风景画,却胜于风景画。它是画家对天地自然的内心感悟,是现实和精神的完美契合,是艺术、文学、哲学相融的整合体现。
似与不似,妙与不妙,点横撇捺皆在水墨韵律之间,造就了中国山水“绘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空灵绝妙之感。
二:诗情
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体会到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学特点。
1)吟诗作画:出示《早发白帝城》和马麟的诗词,让学生从下面三幅作品中选择一副与诗词最为相符的作品。
2)随画赋诗:出示绘画作品,让学生从下面三句诗词中选择最为合适的。
3)画师选考:
A:教师介绍《竹锁桥边卖酒家》的故事 B:教师出题《乱山藏古寺》让学生根据诗词作画。(画与教师发下的山水画纸中)
C:教师对完成的作品进行评价。
家乡画家作品欣赏: 放映尚文光和潘昌德的作品。教师总结归纳:
人生三大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学了今天这堂课,不知道同学们再望及湖川山河,不知是怎么的山怎样的水?
第七单元《树石画法》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树与石的基本规律及形态特征,理解“石分三面,树分四歧”的基本概念。
2、初步掌握树与石的写意技法,体验并感受笔墨技法与自然物象造型之间的关系。
3、培养细致观察,大胆创作的态度能力,增强对祖国传统艺术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树与石的写意画法,体会山水画笔墨造型与意境营造的关系 难点:如何运用笔墨技法来表现树石的形态。
第一课时《中国画之树的画法》
课前准备:(学生)国画常规用具
(教师)国画常规用具和多媒体用具 教学过程:
1、以四季树木导入,引导学生感受不同树木的形态特征
A:自然状态中的树:1)树分根、木、枝、梢、叶
2)树的生长有四季变化
3)树的外形各具特点
B:对照生活中的树,观察“鹿角枝”与“蟹爪枝”的不同特点
C:借“画树如人,枝分四歧”来分析说明主干与枝叶生长之间的关系。
2、教师介绍倪瓒和其画作《六君子图》
3、教师从用笔、用墨、勾线、画枝、添叶等步骤来示范解说
1)演示树叶的画法,夹叶和点叶的画法,分别适合表现生活中的不同树形状
4、布置课堂作业
临摹一组树,注意树枝和树叶的前后对比关系。
第二课时:《石头的画法》
1、以南北方山石图片导入,引导学生观察与比较山石的形态,纹理特征
2、理解皴法的概念以及皴法的主要种类
1)古人用笔墨线条来标示山石的不同纹理的画法成为皴法 2)皴法大体分为三大类:线形皴法、面形皴法、点形皴法
3、分析各种皴法在中国山水画中的运用及其特点
1)列举五代董源《潇湘图》,元赵孟頫《鹊华秋色图》 南宋马远《踏歌图》等历代名家之作来说明皴法的表现力
2)教师示范披麻皴和斧披皴
3)归纳皴法为表现各种石质纹理的主要手段,是中国画特有的绘画技巧和符号的形式语言
4、一般山石步骤有“勾,皴,擦。染,点”
5、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临摹披麻皴和斧披皴的画法
三、学生作品(部分)
第八单元《山水画小品》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山水画小品的创作题材,表达过程与笔墨技法、尝试临摹或创造一幅山水画小品
2、通过赏析,示范,临摹,创作学习山水画小品的构思立意,章法布局与起笔落墨
3、体验山水画的诗情画意和笔墨情趣,技法对自然地赞美对生活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山水画小品的构思之意,笔墨之趣
难点:运用笔墨技法,表现具有一定意境和情趣的山水画小品 临摹课:4个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常规国画用具)
教师(常规教学工具)教学过程:
1、作品欣赏
1)放映图片《千里江山图》和顾的画,问“同样为表达山水的章法布局有什么不同?”
引出小品画的特质:为中国画中的自由抒发之作,随性之作,在艺术上课达到较高水平,无多拘束
2)教师讲解欣赏,宋人小品在美术史上较有名并放映图片 3)导入新课《山水画小品》
2、技法学习 1)章法布局 通过实物图片让学生辨认学习
构图(S形,O形,二段式,居中取势,以少取势)
布局:辅助的景物在一幅画中起到关键作用,通过形单和留空来达到意境深远
2)笔墨线条:
教师讲解墨分五色,运笔方法,用墨技法
师生共同探讨,得出小结笔墨线条,为中国画造型的基本特征
3)虚实相间
教师就画论画讲解,中国画的虚实变化 4)追求意境
师生共同赏析马麟《山含秋色图》【通过色彩,线条,构图,虚实来讲解】
三、学生作品(部分)
第九单元
暑假生活记录册
【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以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为目标,本课在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1)以艺术审美为核心。
审美能力的培养既是美术课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它贯穿于本课的始终,是本课设计的主导脉络。课文中首先编排的是生活记录册的形式、色彩及内容,通过形式的美感,培养学生学习书籍装帧设计的兴趣;接着是赏析封面设计的艺术美感;最后介绍封面与版面协调统一的关系。
(2)以技能训练为手段。
课文以大量篇幅介绍书籍装订的知识,用不同形式装订的书籍会产生不同的效果。通过书籍装订技法的训练,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书籍装订也是书籍装帧设计必不可少的步骤。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重要的是通过美术活动培养学生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3)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协调发展。
本课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书籍装帧设计知识的学习和设计、制作活动放在重要位置,使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都得到开发。在教学上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配合小组协作,互相帮助。如在书籍制作过程中,封面设计、内页编排、装订成册等各项工序都可通过分工合作、协作来完成。
(4)内容安排首尾呼应,体现了知识学习的科学性。
本课以介绍书籍装帧设计为主,但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篇首先以“暑假生活记录册”导入该课主题,使学生产生兴趣。通过学习书籍装帧设计的一系列知识后,在最后的“学习建议”中,又回到“暑假生活记录册”,即以“兴趣”开头,以“兴趣”结尾,以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重点、难点。
重点:封面设计、版面设计和整体设计方案。
难点:书籍整体设计的方法。【教学目标】
1.了解书籍装帧设计的基本知识,初步学习封面设计、版式设计。
2.通过制作记录册,培养一定的动手能力和事先规划能力。
3.培养学生学会对日常生活的点滴进行记录和感悟,进而懂得珍惜光阴的道理。【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几本不同装订形式的书籍、纸张
(教师)几本开本不同、装订各异的书籍、教学录像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1)以录像或幻灯演示书籍发展史,内容重点在于比较古代书籍与现代书籍在形式、装订方面的区别。
(2)提示学生思考:现代书籍与古代书籍相比,有哪些优点?
(3)演示“暑假生活记录册”资料图片,请学生回答:生活记录册与书籍有何区别?
(4)教师说明:生活记录册实质上就是书籍,引导出本课的学习内容。
2.深入教学。
(1)请学生观察自己的书本,了解书的基本结构,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书的了解作简要介绍。
(2)教师示范一本标准书籍,详细介绍书籍的基本结构及其名称。
(3)请学生将准备好的整开纸对折,再对折„„折六次,体会书籍开本大小的变化。组织学生讨论:哪些书适合用大开本,哪些书则适合用小开本?教师说明:根据特殊需要,还有异形开本的书籍。
(4)用实物或录像展示装订风格各异的书籍,让学生分析哪种装订方式更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
(5)教师讲解装订知识及其技巧,并操作演示其中一种装订方法。
3.布置作业。
设计一本16开本空白的暑假生活记录册,并装订成册。
4.课堂延伸。
组织学生到印刷厂参观,观摩书籍的制作程序。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各种形式及内容的图书
(教师)中外优秀封面设计图片、不同风格的内页设计的课件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1)课件演示中外优秀封面设计作品。
(2)请学生思考:封面设计包含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应该如何编排才能使形式美观?
(3)教师提问:封面设计与书籍内容应是一种什么关系?
2.深入教学。
(1)讲解构成封面设计的基本要素,展示封面设计常见的四种结构,提问学生:哪种结构在视觉上更易于接受?
(2)教师讲解一本书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思考:根据内容应采取什么形式的封面结构?
(3)组织学生讨论:不同的色彩可以表现不同的思想感情,根据内容需要,应采取何种色彩来表现?
(4)展示一本标准书籍,请学生观察书籍内页设计的版式构成,教师讲解版式设计的构成及其名称。提示:内页设计应不拘形式,一切为内容服务。
(5)请学生思考:暑假生活记录册应当包括哪些内容?应当采取何种版式?怎样才能更大程度地吸引读者的兴趣?
(6)教师可演示一本简易生活记录册的制作。
3.布置作业。
在制作好的空白生活记录册上添加封面设计和内页设计,可用手写或粘贴的方法,制作成一本完整的生活记录册。
4.课堂延伸。
将制作好的暑假生活记录册放入学校展览橱窗内展览。
第十单元
北京故宫
【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本课是欣赏课,包括故宫博物院建筑特点的欣赏和故宫藏画作品的欣赏,以后者为重。篇首是故宫博物院建筑,其次编排的是三幅经典名画,包括山水画、人物画和风俗画,另外是文物藏品,如玉器、漆器等欣赏。本课在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几个特色:
(1)使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作品。
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如山水画的透视学、色彩学,主要人物造型、服饰、性格特征描绘等,这会迫使学生更深入地阅读、理解文学作品、史学资料,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更能帮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作品。
(2)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标。
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当然也包括美术学习。本课从两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首先,利用直观教学,如用录像、多媒体或幻灯展示作品,以奇特的造型、艳丽的色彩、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热闹非凡的场景,强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教师在讲解时调动手法,创造问题情境,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如在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欣赏美术作品时,引导学生比较中西绘画的区别,古今绘画技法的演化,由浅入深、由外到内地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故宫藏品的艺术特色,认识我国传统艺术种类,体会古典绘画的魅力。
难点:理解传统艺术的特点。【教学目标】
1.了解故宫博物院藏品的艺术特点及其价值。
2.通过作品欣赏,使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得到提高,从而能够独立欣赏一件艺术作品。
3.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热爱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相关的美术作品
(教师)故宫博物院影像资料、录像机或多媒体设备、故宫藏品资料、《千里江山图》、《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的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1)录像放映故宫博物院影像资料,配上背景音乐和解说词,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2)教师向学生介绍故宫的建筑历史、特点及功用,说明故宫在明清时期作为皇宫,体现出至高无上的皇权,现在被作为国家博物院,保存着为数众多的珍贵文物,包括大量的中国传统绘画作品。
2.深入教学。
(1)利用录像或多媒体课件放映,让学生欣赏作品《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青绿山水画中的重要作品,设色光彩鲜亮。教师讲解北宋青绿山水画的风格特点,提示学生思考:北宋青绿山水与现代重彩山水有何区别?
(2)作品赏析《韩熙载夜宴图》。
利用录像或多媒体课件放映,将图中的五个局部分别放大,供学生更清楚地观察韩熙载本人的不同神情。提示学生思考:韩熙载与众人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教师分析作品形式及意义。
(3)作品赏析《清明上河图》。
利用录像或多媒体课件放映,按照画面顺序从左至右,犹如沿途观赏一般,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提示学生联想:自己在家乡的庙会、集市是否观察过类似场面?
教师讲解:《清明上河图》作为一幅民间风俗画,描绘了北宋汴京清明时节各社会阶层的生活景象,对于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习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教师对故宫藏品,包括玉器、青铜器、瓷器、漆器等文物作简要介绍。
3.布置作业。
通过图书馆、博物馆或互联网,让学生查找、欣赏一些具有传统价值的中国画作品,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第十一单元
巴黎罗浮宫
【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新的教学理念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广泛的历史文化情境中去认知美术作品的意义,这一点在本课的教学中得以充分体现。造型奇特的建筑,设计精巧的灯光,强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失去头部的胜利女神,断臂的阿芙罗狄蒂,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以及所展示的古典美术作品中波澜壮阔的宏大战争场面,使学生对西方美术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本课在设计上注重以艺术审美为核心,把审美能力的培养作为本课教学的根本宗旨。课文中共安排三次欣赏活动:罗浮宫建筑风格、罗浮宫三宝以及欧洲古典美术作品的欣赏。通过这些欣赏活动,使学生产生学习西方美术的浓厚兴趣。
在欣赏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展示优美的作品图片,通过直观展示,深入引导理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通过创造问题情境,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提出问题,如:这些作品的产生都有哪些时代背景?与中国传统美术作品的区别在哪里?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充分利用互动参与,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重点、难点。
重点:西方雕塑、绘画的风格及艺术特征。
难点:美术作品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以及深远意义。【教学目标】
1.通过对罗浮宫内藏品的欣赏,初步了解欧洲古典艺术作品。
2.培养对艺术的热爱,提高多元文化的艺术修养。【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罗浮宫的相关资料
(教师)录像机、罗浮宫三宝图片等相关作品资料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1)将罗浮宫平面图通过录像放映出来,先整体放映,后局部放大,标出参观路线。
(2)带领学生网上游览罗浮宫。通过网络教学,首先观赏罗浮宫的建筑外观,然后进入博物馆内部。
教师逐一向学生进行讲解,重点讲解罗浮宫作为艺术博物馆的特征。
(3)教师提示:学习本课应与上一课的北京故宫联系起来,比较一下两者的区别。比如:同样因为是艺术博物馆而闻名,但罗浮宫作为中世纪城堡,故宫作为皇宫,其建筑风格迥然相异,所收藏的艺术品也有很大不同。
2.深入教学。
(1)展示罗浮宫的雕塑作品时,重点讲述作品的人文内涵,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教师向学生详细讲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其在西方艺术史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2)欣赏作品《荷拉斯兄弟的宣誓》,教师引导学生分别从绘画风格以及故事情节两方面加以关注。
(3)《自由领导人民》是一幅气势庞大的战争题材美术作品。在欣赏该作品时,录像放映法国大革命的影像资料片断,让学生体会两种不同表现形式所产生的艺术感染力。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该作品的艺术特点与风格。
(4)利用录像或多媒体演示其他作品图片,并加以讲解。
(5)组织学生讨论欣赏后的体会。
3.布置作业。
(1)组织学生制作一个网站,内容以欣赏欧洲古典美术作品为主,然后在网上发布。
(2)以西方绘画与中国画的区别和联系为题,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表述。
第五篇:七下 《狼》教案
《狼》教案
设计人:
审定人:
教学目标:
1.文言文知识:初步了解作者蒲松龄。
2.基本阅读技能:根据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回忆已学知识,解释并积累10个重点词语。翻译重点句子。背诵全文。
3.高级智慧技能:概说文章大意,能说出对故事的启发。
4.情感目标:认清狼的阴险狡诈的本性,对待像狼一样敌对者,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教学重点:
实词的含义的掌握 教学难点:
对文章寓意的理解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时候听说一个农夫和蛇的故事,农夫把冻僵的蛇放在怀里取暖,被蛇咬死了。今天一个屠夫遇到了两条狼,故事将会怎样发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蒲松龄的《狼》。
二、初步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正音正字。2.学生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3.解决“预习导学”问题。4.学生提出预习问题。
预习导学
1.感知全文
尝试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在空格处填入内容。
本文讲述了一个 屠夫
在 卖完肉回家的路上,碰到
两条狼
,想 摆脱它们
,最终 把两条狼杀死 的故事。
2.词语解释
翻译加点的词语。回忆已学过的文言文中出现这个字词吗?如有,请写出原文,并解释词义。再想想现代汉语有该字词的成语或词语,并解释词义。举例:两狼之并驱如故。
旧:原来
已学: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所以
.成语:一见如故
故:旧
①缀行甚远。
紧跟着。
缀甲厉兵
缀:连结;甲:铠甲;厉兵:磨利兵器。.
②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紧紧追赶。
并驾齐驱
驱:快跑 ..
③屠大窘。
害怕。.
④恐前后受其敌。
攻击。
所向无敌/寡不敌众
敌:抵挡 .
⑤顾野有麦场。
回头看。
相顾一笑
顾:回头看。.
⑥场主积薪其中。
柴草。
抱薪救火/杯水车薪/釜底抽薪/薪尽火传 . 1
⑦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眼睛注视。
眈眈相向/虎视眈眈 ..
⑧意暇甚。
悠闲
无暇兼顾/自顾不暇 .
⑨屠自后断其股。大腿。
股肱之臣 .
⑩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睡觉。梦寐以求/喜而不寐 .
三、读、讲讲、议议
(一)学习第一、二段
一、问题导读 请用原文回答。1.屠夫那天生意好吗?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2.两条狼是远远的跟着还是紧跟着? 缀行甚远。强调“缀”字。3.两条狼团结吗?
学生可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4.你如何评价这两只狼的行为? 学生可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5.面对着两条狼,屠户的心情是怎样的? “屠惧。”
教学建议:在这里,可指导学生朗读“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感受屠夫的恐惧心理。请男同学读狼的句子,女同学读屠夫的句子。教师指导学生读出感情。“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矣”,表现屠夫很焦急。带上“焦急”的表情再读。
(二)学习第三段 1.请生齐读第三段
2.老师口译第三段,指出其中有四处错误,看谁能把它找出来。(学案第二题)
屠夫十分窘迫,害怕前后都遇到敌人。看到田野里有打麦场,场主堆了些财务在里边,堆积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奔过去站在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刀子。狼不敢追了,和屠夫面对面坐着。
错误有:“薪”应解释为“柴草”,“倚”解释为“靠着”,“眈眈相向”解释为“瞪眼望着”。请生单独回答。
3.生再齐读第三段。
四、总结、作业
请生熟读并背诵第一、二、三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请学生背诵前三段,并解释下列句子。(1)途中两狼,缀行甚远。(2)屠惧,投以骨。
(3)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4)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二、学习第四段
1.请学生自由朗读第四段。
2.请学生看学案第三题,两幅图片,根据文章内容判断图片正误。图一错误
证据:劈狼首。在此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与“首”有关的成语加深印象。如:身首异处、斩首示众„„ 图二错误: 证据:“股”为狼的大腿。引导学生再次巩固“股”的含义。3.教师总结:
抓住关键词语,如:狼首——狼的头部;犬坐——像狗一样;股——大腿。
三、学习第五段、探究主旨 1.齐读这一段。
2.学生共同探讨下列问题: a.你评价一下这两只狼的行为。
b.你认为屠户的聪明之处在哪里?糊涂之处在哪里? c.作者对两只狼的态度是怎样的? d.从《狼》,你想到了什么? 生回答。教师小结:
要点: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以后我们遇到生活中的“狼”,要敢于面对,要用智慧跟它做斗争。希望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豺狼虎豹,成为幸福美满的人间。1. 学生齐读课文,再次感受文章意图。
四、拓展延伸
阅读《狼》姊妹篇。把故事讲给别人听,并试着比较一下它们的异同。找出三个重点字词,回忆已学过的文言文中出现这个字词吗?如有,请写出原文,并解释词义。再想想现代汉语有该字词的成语或词语,并解释词义。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xū,忽然)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思狼所欲肉者,不如悬诸树而早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归。昧爽(拂晓)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疑虑徘徊)近视,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价值)十余金,屠小裕焉。
缘木求鱼,狼则罹(遭遇)之,是可笑也。
拓展延伸 译文
有个屠夫卖完肉回家。天色已晚,忽然一只狼冲来,直看着担子里的肉,像是很馋,它跟在屠夫后面走了数里路。屠夫害怕,用刀吓它,它就稍微退一步;等屠夫朝前走,它又跟上。屠夫想,狼想要的是肉,不如暂且将肉挂在树上,等第二天早上再来拿。于是将肉钩好,踮起脚将肉挂在树上,再把空担给狼看,狼才停住不跟了。屠夫回去,天亮来取肉时,远远看到树上悬着一个大东西,好像人上吊死的样子,大惊,迟疑地走近看,原来是死狼。抬头仔细看,就见狼口咬住肉,但钩子钩住了它的腭部,真像鱼上钩吃饵。那时狼皮价钱贵,值十余金,屠夫因此有些钱了。人们说爬上树求鱼,哪知,这狼爬上树求灾难。这实在令人好笑啊!
五、《狼》复习检测 参考答案
1.zhuì jiǒnɡ shàn dān xiá
2.径直 突然 紧跟 大腿 盖上 闭眼 狡猾 注视的样子 3.遇 惧 御 杀
4.(1)只 停止(2)前面 上前(3)于是 才(4)神情 打算 5.B 6.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只增笑耳!7.高潮 结局 屠户杀狼 8.其一/犬坐/于前
9.AD 10.D 11.C 12.C 13.目似瞑,意暇甚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14.(1)对像狼一样的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2)坏人虽然狡猾,但总以害人始,以害己终。
六、教学反思
附:参考资料
一、文章主题思想
通过屠户劈狼的故事赞扬了屠户机智勇敢地战胜恶狼,揭露了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及其可耻的下场。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一屠晚归”至“盖以诱敌”)是故事本身,主要借助于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形象,展开情节。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一屠晚归”至“缀行甚远”),故事开端——屠户遇狼。交代了人物、矛盾产生的时间、地点和对象。
第二层(“屠惧”至“眈眈相向”),故事发展——屠户避狼。写屠户因惧怕而将骨头投给狼,但狼的贪欲并未得到满足。
第三层(“少时”至“盖以诱敌”),故事高潮和结局——屠户劈狼。果然在屠户持刀相对下,狼改换策略: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户面前,前者走得蹊跷,后者坐得古怪。
第二部分(“狼亦黠矣”至“止增笑耳”),是评论,揭露了狼的本质,嘲笑了玩弄阴谋诡计,自取灭亡的恶狼,赞扬了机智勇敢的屠户。
二、写作特点
1.篇幅短小,但情节曲折。在文章中,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交待得都很清楚。随着情节的展开,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和屠户性格的变化过程写得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2.语言简洁生动。如,“缀行甚远”“并驱如故”等表现了狼的贪婪和凶狠,“眈眈相向”“径去”“犬坐”“目似瞑,意暇甚”等表现了狼的狡诈,“惧”“投以骨”“复投之”等表现了屠户的害怕心理和对狼的本性缺乏应有的认识。
3.借助于动作、神态的描写,刻画形象。例如“顾”“奔倚”“驰”“持”等动词,恰切地展示屠户认识提高的过程以及准备抗争的动作,“暴起”“劈”“毙”等动词表现了屠夫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
三、怎样理解本文的主旨?
本文的主旨很清楚,就是最后一段作者的议论。文章是以狼为主来叙事的,并从狼自取灭亡的角度来归结故事的主旨的。狼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开始是不停地追,伺机吃掉屠户;屠户背倚积薪后,又是狼主动“诱敌”进攻。而屠户则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迫不得已进行自卫,奋起杀死两狼。因此,在这个故事中,狼是主要“人物”,而屠户是次要人物。这个故事也表现了屠户的机智勇敢和斗争精神,但决非故事主旨所在。
《聊斋志异》一书的“志异”二字,即“记述奇异的故事”之意。文中写一狼诱敌于前,一狼隧入而攻其后,两狼如此“合作”,其心计与人无异,令人称奇。作者是把这个故事当作奇事逸闻来写的,主要突出故事之“奇”,不一定有什么深意。当然,人们可以从中受到某些启发:认为这个故事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或者认为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诸如此类的理解均无不可,但也未必一定要这样理解。
四、比喻和讽刺的手法
运用比喻和讽刺的手法,把深刻的主题寓于生动的形象之中,是寓言的一个显著特点。这篇寓言故事通过对狼的一连串动作的描述,生动刻画了狼的形象,揭示出狼的本性。看吧,狼遇到担有剩骨的屠户,贪心勃勃地“缀行甚远”,抢吃骨头时贪得无厌,“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头吃完了,仍然跟在屠户的后面“并驱如故”,当屠户进行防御时,它们还是不甘心 5 地“眈眈相向”。这些动作的描述,充分表现了狼的贪婪和凶狠。狼又是非常狡诈的。当屠户自妥协退让转入防御斗争时,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一狼“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用“假寐”来蒙骗屠户;一狼假装“径去”,暗中从积薪后打洞,“意将隧入以攻其后”。真是狡猾到了极点!然而狼又是非常愚蠢的。“假寐”的狼,由于“目似瞑,意暇甚”,给屠户造成了“刀劈狼首”的有利时机;打洞的狼,由于“身已半入,止露尻尾”,使屠户获得“自后断其股”的有利条件。因此作者在故事结束时发表的议论,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像狼一样的恶人,不管怎样狡诈,不管耍弄什么花招,总归是会被识破、被歼灭的。
五、“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译法
关于《狼》中“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一句的翻译,我们认为有的《教学参考资料》的译文不妥当。现将原文和译文抄录如下:
原文: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译文:一只狼得到骨头停止下来了,另一只狼仍跟着屠户。屠户再扔骨头,后一只狼停下来了,前一只狼又追上来。
原文的“前”“后”是表明狼得骨的“先后”,还是表明狼行走次序的“前后”?我们认为应该是前者,而不是后者。从原文看,仅有一句说明两只狼开始行走的情况:而两狼并驱如故。这里的“并驱如故”,只是说“像原来一样一起跑”,而并没有说一只狼在前面,另一只狼在后面。狼行走有前后次序,是在屠户第一次扔骨头后才有的。因此,正确的译文应该是: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来了,另一只狼仍跟着屠户。屠户再扔骨头,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来了,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却又追上来了。
这里的“后狼”是第一次未得到骨头,跑到前面的那只狼;而“前狼”则是第一次得到骨头,落到后面的那只狼。有的《教学参考资料》的翻译,意思正相反,提出来供同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