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案2

时间:2019-05-12 18:02: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案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案2》。

第一篇: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案2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案

第一章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教学目的: 掌握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条件,明确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学时分配:4学时

重点: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难点: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性

讲授内容: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代发展的要求

1.时代主题由列宁、毛泽东时期的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 2.战后逐步兴起的新技术革命浪潮,使当代世界发生了变化

邓小平理论是根据中国国情,在抓住时代发展带来的机遇、回应时代发展提出的挑战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二、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邓小平理论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特别是苏东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

1、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阶段(1978—198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党的十二大的召开。

2、邓小平理论的逐步展开,形成轮廓的阶段(1982—1987)党的十二大的召开——党的十三大的召开。

全面改革的两大理论基石: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和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

4、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和体系化阶段(1987—1992)

邓小平1992年南方讲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标志着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形成。

四、理论创新的范例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一、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1、具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具有统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其理论的基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始终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3.全部理论观点都有一个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4.理论观点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

一、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一、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1、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第一、邓小平理论在其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的。

(1)这一理论的依据和所坚持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

(2)这一理论在结合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它所坚持的基本原则,他们强调的基本理论,都源于马克思主义。

2、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继承同发展、创新辨证统一起来,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邓小平理论的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新水平。

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等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新判断

第四、总起来说,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新体系。

二、全面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胜利前进的伟大旗帜,在新的实践中我们要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邓小平理论,高举邓下平理论伟大旗帜,把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想前进。

练习思考:

1、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是什么?

2、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3、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二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教学目的: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背景和形成过程,初步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得体系、内容和重大意义。

学时分配:4学时 重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背景。

难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系和内容。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一、当代世界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的新要求

1、当今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

⑴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

⑵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日趋明显——美、欧盟、俄、日、中、发展中国家,但多极化进程并非一帆风顺。⑶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⑷多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二、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的新要求

三、党的发展变化对自身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⑴党员队伍的数量和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⑵党的干部队伍处于整体性的新老交替时期。

⑶党员干部队伍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四、党的八十多年历史经验的总结

中国共产党80年奋斗的历史、世界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及主要内容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积极探索(1989-1999)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明确提出和阐发(2000)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体系的形成(2001)

“七一”讲话标志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体系的形成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 体系的形成(2002)

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是其重要标志。明确提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的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执政为民。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准确的反映和概括(2003-)以2003年6月,中央宣传部编写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学习纲要》为标志。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的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2.“三个代表”之间的关系

第一、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

第二、先进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灵魂和旗帜。

第三、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第四、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 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总之,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三者密切相关、辨证统一,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第三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一、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传的统一的科学体系的主要表现在:

(1)具有共同的哲学基础——唯物史观;(2)具有共同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3)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二、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1.为马克思主义增添了鲜活的时代内容; 2.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3.准确第把握了当今时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 4.加深了我们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规律的认识;

5.形成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

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一、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理论指南

二、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三、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练习思考: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2、如何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3、为什么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4、为什么说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第三章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教学目的:了解邓小平在重新恢复和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正确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

学时分配:4学时

重点:实事求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

难点: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一、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丰富发展

1、毛泽东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毛泽东的贡献:第一次对实事求是作了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使中国共产党摆脱了教条主义带来的精神枷锁,实现了一次大的思想解放。

2.邓小平恢复并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处于历史的紧要关头,要不要重新恢复党的思想路线,从根本上改变“两个凡是”彻底的进行拨乱反正,成为我们党面临的一个严峻课题。在这关键时刻,邓小平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1978年开始的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在重大的历史关头,为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成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在大会上,重新确立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出了工作转移的重要决策,实现了历史的伟大转折。

——两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的南方讲话

3.江泽民深化了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认识 江泽民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结合起来,在世纪之交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而深化了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认识。

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有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和发展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有“”三疙瘩吧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

第二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

一、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1、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

首先,解放思想是把思想从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其次,解放思想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 问题;再次,解放思想是为了拨乱反正,推动和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发展。

2、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

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世纪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3、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达到实事求是的桥梁和基本途径,解放思想则是社会实践的根本要求。

二、实事求是必须尊重实践、尊重群众

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是实事求思想路线的根本要求。

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事求是必须尊重生产力实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来完成。

2、尊重实践必须尊重群众。要做到尊重群众,首先要尊重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尊重群众还要尊重群众在实践中的创造。

3、三个有利于是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第三节 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一、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1.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具有显著的实践性,它不仅来自实践,而且始终是指导实践、又在不断实践中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特性的客观要求。

2.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3.理论和工作能否与时俱进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 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二、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1.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方面的创新。2.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3.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练习思考:

1、邓小平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包含哪些基本要求?

2、为什么说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3、为什么我们今天要大力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如何才能做到与时俱进?

第四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教学目的:了解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明确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学时分配:4学时

重点: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揭示。

难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特点。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一、邓小平理论的根本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首要的根本问题。

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 1980年,邓小平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的概念。1992年2月南巡讲话时,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清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三、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概括的重大意义

1.理论上把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2.在实践上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3.在政治上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1.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发生力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并为将来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必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

2.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决定了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各种问需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⑴解决中国所有的问题,关键是靠发展生产力。

⑵从国际局势看,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3从国家统一来看,坚持“一国两制”方式,和平统一祖国,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⑴高度重视发展,把发展作为执政党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党的先进性的具体表现。

⑵高度重视发展,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本质。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及其重要而又紧迫的发展自己的任务。中国面临的问题很多,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是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

能否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党只有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落实到发展生产力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愿望,党的执政地位就不断巩固,强国富民的要求就能不断得以实现。

三、断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1.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最决定性的因素

2.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妥善处理好人民群众各方面的利益 练习思考:

1.为什么说“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是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2.怎样全面准确地理解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

3.阶段。怎样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 4.为什么说不断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第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

教学目的: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内容。学时分配:4学时

重点: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内容

难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主要内容: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一、邓小平关于中国国情的新判断 第一阶段,从1978年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6年十二届六中全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产生阶段。

第二阶段,从1986年十二届六中全会到1987年十三大,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确立阶段。

第三阶段,从十三大到十四大,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得到丰富发展的阶段。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

它有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初级阶段的实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九大动态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逐步摆脱不发展阶段,基本上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广大人民群众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的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从1956年算起,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都属于初级阶段。

第二节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过程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果断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政治路线上的拨乱反正,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1979年3月中央召开的理论工作务虚会议,邓小平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已具雏形。

1987年7月邓小平指出“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基本路线。要搞现代化建设使中国兴旺发达起来,第一,必须实行改革、开放;第二,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年10月召开十六大,对这条基本路线作了完整的表述。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基本路线的根本所在,也是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二、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三、改革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

四、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五、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1.准确把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

(1)个中心、两个个基本点相互贯通,不可分割,二者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2)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3)在实践中赋予四项基本原则以新的时代内容 2.在实践上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四、第二,必须把“一个中心”和

第三节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一、中国共产党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 1.中国共产党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关系

党的纲领包括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两部分。党的最高纲领是指党的最终奋斗目标,也称党的最高理想;党的最低纲领是指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阶段制定的最近目标,又称基本纲领。

我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无论在任何时期,我党都没有忘记自己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为实现这一目标,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提出了不同的基本纲领。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级阶段的最低纲领或基本纲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

2.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为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而奋斗的统一

能否把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有机统一起来,是事关革命、建设和改革成败的大问题,而真正把二者统一起来,必须做到如下两点:

第一,必须立足于现阶段最低纲领的实际,全面深刻认识最高纲领。第二,必须着眼于实现最高纲领的未来,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最低纲领。

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内容是什么?有何意义?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定位? 参考文献

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提出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内容

第一,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第四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 一、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不平凡的历程

二、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践所积累的宝贵经验

党的十六大报告,全面、系统和深刻地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概括为10条:

第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第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第三,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 主义民主政治。第五,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第六,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七,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 路。第八,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第九,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第十,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

2.党的基本经验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长远指导作用 练习思考: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涵义是什么?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3、如何理解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4、党在今天的最低纲领是什么?它包含哪些主要内容?

第六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教学目的:了解社会主义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特别是关于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

学时分配:4学时 重点:“三步走”战略

难点: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

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1、“三步走”的战略步骤:

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20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2、“小三步走”战略:

党的十五大指出: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总体上达到小康社会

总体小康的特征: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一,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第二,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第三,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四、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特点

第一、既具有雄心壮志,又坚持实事求是。

第二、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第三、注重了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第四、战略实现过程具有不平衡性

第二节 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容: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 新型工业化路子。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性:

第一,这是全面总结国内外工业化经验教训做出的重大决策。第二,这是顺应世界科技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第三,这是充分考虑我国的基本国情得出的正确结论。

3、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优化升级方向: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二、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1、农业问题的特殊重要性: 第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第二,农业关系到社会全局的稳定和发展。第三,农业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2、如何发展农村经济?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

第一,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第二,积极推进城镇化啊,引导富裕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第三,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三、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2、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上的政策变迁 毛泽东:均衡化发展 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 江泽民:西部大开发

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有利于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全,有利于全国可持续发展。

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振兴东北战略和中原崛起战略

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坚持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

2、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必要性:

第一,我国经济的继续发展要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第二,我国的客观经济条件要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第三,迎接国际经济技术发展的挑战要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第三节 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提出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意义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

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科教兴国战略的内涵: 2.如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第一,把握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趋势,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

第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是教育,核心是人才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统一发展,其核心思想是经济发展应当建立在社会公正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证后代人的需要得到满足。

2、原则:一是公平性原则,二是持续性原则,三是共同性原则。

3、我国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因: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经济技术水平落后的国家。人口多,自然资源总量消耗大;自然资源相对短缺,更加剧了人与资源的矛盾。特别是由于我国经济技术比较落后,为了加快发展,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采取了以资源消耗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造成了自然资源的大量损耗,使人口与资源的矛盾更加突出。

4、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环境、资源的关系。

练习思考:

1、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内容及其特点是什么?

2、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有什么区别?

4、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为什么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5、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其基本原则是什么?

6、如何理解总体小康和全面建小康社会?

7、怎样认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8、如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9、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教学目的: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内涵和实现形式,了解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必要性。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学时分配:4学时

重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难点:如何理解公有制的主

1、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中国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

⑴ 市场经济:就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是发达的社会化商品经济运行的基本形式。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⑶ 社会主义发展市场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第一,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第二,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第三,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是为了更有效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第四,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都是方法。第五,计划和市场都得要,二者要结合。

⑷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

第一,突破了把计划和市场作为制度属性的传统观念,把他们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和方式

第二,强调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必须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阐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

1.十四大进一步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蓝图: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坚决积极地推进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第二,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第三,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健全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2.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第一,我国是社会足以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主题体;第二,我国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1.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1、公有制经济的内涵:

公有制经济是全体劳动者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2.如何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第一,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公有制为主体,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有资产和集体所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第二,要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第三,要支持和帮助集体经济的发展。2.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1.非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成分。

2.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用:

第一,可以解决资金短缺、就业压力大的难题,调动多方面积极性,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做贡献。

第二,拓宽了就业渠道第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第三,促进了一批新兴产业和新兴行业的发展,特别是一些高新技术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占了很大比重,为提高我国国民经济整体水平和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代经济伴随着高度社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出现了集中与分散两种并行不悖的趋势。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主体 按劳分配的必然性:

其一,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其二,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

其三,在社会主义社会,旧的社会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同时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这些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2.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分配原则

二、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1、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处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3.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第一,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第二,健全失业保险制度。

第三,建立最低保障与社会救助网络。第四,积极推进医疗保险改革。

第五,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第六,合理确定社会保障范围、标准和水平。练习思考: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如何理解它是重大的理论创新?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及确立的依据是什么?

3、如何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4、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5、如何理解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6、如何理解我国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格局?

7、怎样认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教学目的:了解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特征。

学时分配:2学时

重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难点:政治体制改革问题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保证

第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第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要求。

第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相互关系: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所以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与人民当家作主是完全一致的。

第二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1.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人民民主专政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

第一、在阶级结构上,人民民主专政具有极其广泛的阶级基础。第二、在政党关系上,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第三、在概念表述上,人民民主专政符合我国国情,有它突出的优点。与无产阶级专政的提法相比,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全面、更明确地表示出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2.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涵是:

第一、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第二、人民在民主选举的基础上选举代表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行使国家权利机关;

第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行使国家权利机关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第四、其它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受它监督,对它负责。

3.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第一,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我国现有八个民主党派,他们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 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和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第二,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基本方针和多党合作的特点和优点是:第一、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参政党。第二、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共同的任务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指引下,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为祖国统一,振兴中华而奋斗。第三、各民主党派都参加政权,参与国家十五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各民主党派都受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第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基本方针和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第四,政治协商的涵义是: 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以及各方面的代表人士,在共同遵守宪法和基本路线的基础上,对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进行协商和就决策执行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协商。

4.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党和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依据宪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建立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享受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和地方事务、综合民族和地区为一体的自治制度。

5.扩大基层民主

二、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1.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第一、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自身发展的需要。第二、政治体制改革是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第三、政治体制改革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稳定发展的需要。

第四、政治体制改革是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2.政治体制改革应坚持的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尽心后。第二、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第三、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

三、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第四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社会事务;依法治国的根据是宪法和法律;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党领导人民实行依法治国。

2、依法治国的意义:

第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第三、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1、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其中,有法可依是前提,是对立法工作的要求,有法必依是核心,是普遍守法的原则;有法必依是关键是保障。

2、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第一、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第二、严格执行宪法和法律,完善依法行政制度和司法制度 第三、加强普法教育,增强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练习思考:

1、什么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2、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是什么?

3、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应当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4、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何在?

第九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教学目的: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和内容

学时分配:2学时

重点: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内容 难点: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1.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2.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和组成部分,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

综合国力,一般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一个主权国家在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教育、文化、资源、外交 和民族的意志力、凝聚力等方面的实力和影响力的总和,是主权国家生存、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及其国际影响力。它既包括物质实力和精神实力,也包括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3.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4.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为实现一个伟大的目标而形成的共同的理想和道德原

则;

第二,社会主义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安定团结的社

会环境社会主义文化可以保证现代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

第三,社会主义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

力支持

二、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1、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1、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

3、积极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

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内容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

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二、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培育起来的,为本民族成员共同具有的民族性格、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民族道德品格和价值准则的总和,是一个民族文化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要塑造的五种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进根式带、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最突出的就是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

二、加强教育和科学文化建设

第三节 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二、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

练习思考: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内容是什么?

第十章

“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教学目的: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基本内容。学时分配:2学时 重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难点:台湾问题 主要内容:

第一节“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形成和发展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1.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2.毛泽东、周恩来对台湾问题的思考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祖国大陆混乱分裂的局面,我国从此进入了统一安定发展的历史阶段。1956年的四月,毛泽东提出了“和为贵”、“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的政策,表明了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愿望。进入六十年代,毛泽东关于和平解放台湾的构想又游乐新的发展,指出:台湾只要和大陆统一,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大权都由蒋介石掌握。回顾历史,毛泽东等第一代领导人对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成为邓小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思想渊源。3.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构想

1978年底,召开的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十一界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的历史时期。根据国内国际形势的这些变化,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历史任务,再一次被郑重地提到党和国家的重要日程上来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1979年1月,邓小平出访美国,他在向美国参,众两院议员解释中国对台湾的方针时,表述了解决台湾问题的新构想。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了《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叶九条)的谈话,具体提出了实现祖国统一的九条方针。1982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乔治城大学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代表团时第一次完整地表述了“一国两制”概念。从此“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正式成了我国解决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战略方针。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 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离的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三、“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 1.“一国两制”是实现中国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 2.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3.是对和平共处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4.为解决国际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范例

第二节 按照“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一、“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

“一国两制”提出后,首先被成功地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1999年又成功地解决了澳门问题。

三、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练习思考:

1、试分析“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内涵义?

2、如何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意义?

3.党的十六大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基本方针政策是什么?

第十一讲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教学目的:了解邓小平对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的判断,概略了解我国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学时分配:2学时

教学环节:讲课,观看视频资料,答疑。重点: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难点:正确处理大国关系。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一、邓小平对时代特征的科学判断

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基本思想:

第一,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期的和平环境; 第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带有全局性的战略问题 第三,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要矛盾的集中表现;

第四,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指和平与发展替代战争与革命成为当代世界的两个重大课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

二、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国际形势的判断

第一,和平与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第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

第三,新的世界大战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争取较长时期 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

第二节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一、外交政策的宗旨

1、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2、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独立自主

3、始终坚持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

第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必须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第二,在国家利益中要始终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首位。

二、开展全方位外交,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练习思考:

1、邓小平关于时代主题的科学思想包含哪些基本思想

2、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什么?它主要包含哪些主要内容?

3、如何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第十二章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教学目的:了解邓小平的党建思想,了解党的性质和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核心领导作用。

学时分配:2学时

重点: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 难点:腐败问题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建设和保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

一、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二、农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认输最多的依靠力量

三、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四、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

五、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第二节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一、坚持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1)新时期我国的统一战线是建立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基础上的,它已经发展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在我国统一战线内部,实际上形成了两个范围的联盟,一个是社会主义力量的联盟;一个是爱国主义力量的联盟。这两个联盟是新时期统一战线的重要内容。

(2)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是: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为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服务,为促进“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服务。

22(3)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特点:一是具有广泛性、二是统一性、三是长期性和艰巨性。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形成

1、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体现在它的“两个先锋队”作用上,即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和中国人民长期选择的必然结果。

二、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第一,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正确方向; 第二,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进步; 第三,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创造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环境;

第四,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正确调节和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第四节 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一、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体要求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十六大提出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点任务:

第一,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 第二,不断提高驾驭时常经济的能力; 第三,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第四,不断提高依法指正的能力; 第五,不断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

三、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

思想建设是党的各项建设的基础,是加强党各方面建设的前提和保证; 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环节;

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命。要坚决开展反腐败斗争,坚决遏制腐败现象,保证我们党的纯洁性和战斗力。

练习思考:

1、为什么说党的领导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

2、如何理解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3、试述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特点。

4、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第二篇: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学习体会

专业:10秋行政管理专科

学号: 1033001460433

姓名:李万兵

本人通过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得到了很大的启发!

在努力学习业务知识的同时,还注重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因为在总结国内外的大事的经验和教训时,深刻认识到政治思想的指导作用。同时作为一个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更注重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用作为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在这段时间学习的最大收获就是学习了关于三个代表重要论述:

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 们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邓小平曾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在邓小平理论的研究和学习过程中,我时刻能感受到那股朴实而执着的爱。或许我们从小就被所谓的爱国主义教育封闭在革命烈士为国捐躯的小圈里,以至于在今天和平、安定,物质文化飞速发展的环境中淡薄了爱国主义的主题。我觉得爱国并不是在大使馆被炸之后上街游行示威就可以了,而是要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譬如说,珍惜淡水,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也许有人觉得太离谱了,但我认为,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祖国的一草一木都不想爱护,他怎能会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如今,许多人的热点依然是出国,依然有很多的人向往那看起来更加美好的生活,可是当我学习了邓小平理论,了解了共和国艰辛的成长史之后,我越发热爱我的祖国,我越发可以理解她与别人相比不足的地方,而正是这些不足之处应当成为我们年青人奋发的动力。立志建设她、美化她应当成为我们最崇高的理想。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科学地概括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集中反映了党的先进性和阶级性特征,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治党治国、创造性运用唯物史观的重大成果,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对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必然趋势的深刻和精辟的揭示,是对 们党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三个代表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体认,是对党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三个代表的思想体现了对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的深刻认识。三个代表是对于历史规律性与必然性的把握,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归根到底是为了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们党从建立伊始就以中国社会的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人民利益代表的姿态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在民主革命时期,们党在政治上实行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和民主集中制,在经济上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掌握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从而成为全民族的领导核心,掌握了革命的领导权。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们党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出了双百方针,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然而,由于 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准备不足,又缺乏经验,使得 们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走了许多弯路,使人民的利益受到了损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们党恢复和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特点,科学的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提出并坚持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使 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赢得广大人民的支持与拥护。历史的经验表明,只要 们党坚持和把握了三个代表,们就能在前进的道路上取得胜利,什么时候 们背离了三个代表,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能否坚持三个代表,是关系到党能否保持先进性和领导核心地位的人问题,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大问题。对于“三个代表”的思想,我们认为“先进生产力”就是以现代高新科学技术为代表的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根本是提高科技水平,而要发展科技,就要依靠教育。文化的先进与否要看它所基于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说要代表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之上的文化,不断把它推向前进。而“始终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点在我们党的理论中一贯是非常明确的,但重新强调它很有意义。

历史的经验表明,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坚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赢得了人民的拥护。而面向21世纪,党只有始终站在时代前列,更加敏锐地把握先进生产力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坚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懈奋斗,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继续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

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推进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都应贯穿三个代表的要求。

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要继续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理论的共同理想,增强贯彻党的理论路线和根本宗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脚踏实地的做好工作。

第三篇: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模拟题2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模拟题2

三、论述题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答:“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和谐文化建设起着统摄和支配作用,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1)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和谐文化的根本。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和谐文化的核心。

(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和谐文化建议的强大精神动力。

(4)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2、结合材料,阐释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具体内容与核心。

答: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一脉相承又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

(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经济、政治、文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四)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本,以人为本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主张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第四篇: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2011年课程考试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有效期:2010年10月11日至2011年11月4日)

题目:

一、浅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1.论文写作所需参考资料

1)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江泽民:《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胡锦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4)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5)胡锦涛:《在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6)胡锦涛:《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6年8月16日。

7)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6年版。8)胡锦涛:《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2.论述写作要考虑的要点

第一,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我们必须始终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位置,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

第二,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第三,科学发展观主张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

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必须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准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不断增强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能力,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发展的平衡和不平衡、政府和市场等各种关系。

二、简析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1.论文写作所需参考资料

1)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邓小平:《在武汉、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江泽民:《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胡锦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9)胡锦涛:《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2.论述写作要考虑的要点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一切从本国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中国引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教训之一,是过去我们搬用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其主要表现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第一,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灭亡普遍规律的揭示,是以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生、发展为基础的。马克思并没有对各国如何实现未来理想社会以及理想社会的模式提供过具体蓝图。

第二,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将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经过消化、改造,使之适合中国的国情。

第三,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又会产生新的主客观矛盾,这就需要根据变化了的实际不断发展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使之具体化和深刻化。

三、详论“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1.论文写作所需参考资料

1)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邓小平:《对中国改革的两种评价》,《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江泽民:《二十年来我们党的主要历史经验》,《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江泽民:《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2.论述写作要考虑的要点

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第一,“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坚持和发展,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生产力标准,综合国力的增强是生产力发展的宏观表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体现。“三个有利于”标准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和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

第二,“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强调的是对于改革开放的一些具体政策措施,必须从抽象的姓“社”姓“资”的争论中摆脱出来,放开手脚,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把注意力放到研究用什么手段和方法才能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三,“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明确提出的是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说明这个标准本身强调的是必须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合乎“三个有利于”、可以为社会主义所利用的东西,也要允许其存在和支持其发展。凡是合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是社会主义的,或者是为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

四、正确理解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1.论文写作所需参考资料

1)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3)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2.论述写作要考虑的要点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又一条基本原则。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还因为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

第二,通过竞争,促进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加速市场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竟争力;促使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既要对它们鼓励和支持,又要对它们进行引导。

第三,外资企业的进人不仅会带来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还会带来一些与社会化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形式,可为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因此,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把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两者统一起来,而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

五、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意义所在 1.论文写作所需参考资料

1)毛泽东:《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邓小平:《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实现要靠组织路线来保证》,《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五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中共中央关于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7)《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2.论述写作要考虑的要点

中国共产党对于执政以后容易脱离群众的倾向始终有着高度的警惕。针对新时期党群关系中出现的新问题,党中央强调指出,能否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从生死存亡的高度认识党群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全心全意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中国共产党只有始终坚持唯物史观,把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统一起来,把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统一起来,才能把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统一起来,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政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特征。

第二,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衰的根本因素。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

第三,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无论是革命战争还是现代化建设,都必须依靠群众。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推动者,是决定我国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我国改革开放和建设的顺利推进,党的领导地位的不断巩固和加强,都需要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具体要求:

1.从以上五个题目中任选一题进行写作,要切中题目。2.论文字数3000字左右。(专科2500字左右)3.论文写作:

(1)论点必须明确、论据详实充分;(2)结构完整合理、语言流畅通顺;(3)特色鲜明独到、结合本人思考;(4)引证资料广泛、杜绝整段抄袭。

4.不在上述选题范围内写作,以及复制、抄袭别人论文,论文内容雷同者均以零分计。

第五篇: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研 究 论 文 教 学 计 划

第一部分 说 明

一、说明

1、目的:

⑴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是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相结合,以知识教育为依托,实现能力教育和落实科学价值观教育,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深化改革的基本要求。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功能的前提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将把提高教学质量、增强课堂吸引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强化能力培养,逐步开好研讨式、研究型的课程作为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将改革引向深入。

⑵加强研究、研讨环节,拓展教育空间,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和学术研究水平。

2、要求:

查阅相关资料,搜集相关素材,要求目的明确,结合课堂所学理论撰写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课程论文。

3、成绩考核:

研究论文教学为16学时,1个学分,以课程论文的写作为考核方式,成绩实行百分制,六十分为及格。

二、内容

贯穿于理论教学之中,将研究论文的选题、开题、查阅资料、写作方法、格式规范等内容结合理论教学进行讲授。

三、课程论文规范

1、格式

课程论文应由学生本人手写、A4纸,左装订,双面书写。论文的格式为: ⑴课程论文题目;作者及专业、学号; ⑵中文内容摘要;关键词;

⑶正文(引言、方法、实验结果、讨论、结论等); ⑷参考文献或资料(包括文献编号、作者姓名、书名、或文集名、期刊名、出版单位、出版年月、页码等)。

2、基本要求:

⑴查阅文献资料数量视课题需要和学生水平而定,一般在5篇以上。⑵思想端正、观点明确;内容精炼、层次分明;论点明确,论据充分;实事求是,论据可信。

⑶用汉语写作,文字通顺,语言流畅,书写工整,无错别字。符合学术文章要求。

⑷图画整洁,布局合理。所有内容符合国家最新标准。

⑸正文字数在2500—3000字;中外文摘要200-300字;关键词3-5个。⑹文中的专业术语、计量单位、图表格式、文字书写、字号、排版格式以及引用文献等,均应按正式出版物要求来表述。

3、课程论文成绩评定

指导教师对课程论文进行全面审查,在《学生课程论文评分表》上打分,并签写评语。凡审查不合格者,应令其返工,直到达到要求为止。

4、课程论文题目自拟,选题符合课程要求,建议选题具有一定现实性和学术价值。

下载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案2word格式文档
下载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案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论文[大全]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论文 毛泽东毛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武装了我们的党,哺育了我们,将中华民族引上独立、强盛的发展道路。毛泽东毛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答案

    《邓小平理论概论》作业答案 作业1 一、单项选择题 1.当今时代的主题是(B)。 A.战争与革命 B.和平与发展 C.贫穷与富裕2.我国在(B)年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A.1949年 B. 1......

    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范文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本质区别,从所有制结构来看,在于 错误:正确答案为:D A.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用 2. 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 A.建立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选择题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最先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这一伟大任务的是(C) A.陈独秀 B.王稼祥 C.毛泽......

    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命题作业: (1)作业名称:诚信体系构建的重要性与具体途径 作业要求:阅读下列材料,依据本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相关原理,针......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题库

    邓小平理论试题题库 单项选择题: 1、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的是在党的 ① 十六大②七大③十五大④一大 2、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精选5篇)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学生参考书目 一、 重要文选 1、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 2、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3、 《邓小平文选》(1-3卷),人民出版......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练习题大全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A、解放思想,事实求是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