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峡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峡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1、多媒体教学。以优美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视听想象中,锻炼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2、让学生懂得可以利用图书馆、网络媒介等来查找自己所需的资料,培养学生利用资料解决问题意识。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在练习中模仿运用。
教学重点
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教学难点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教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布置预习:①反复朗读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利用资料翻译全文。②预习课后练习一,准备与同学们交流。③用行楷抄写课文。
2、教师要准备的一些资料(如:“告别三峡”文化专题——三峡画展、诗三峡;三峡风光图片;录音;自制教学挂图等),以便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式研讨激发式
教学内容、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先欣赏“三峡风光”(以《长江之歌》为背景音乐),后解说:2002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2003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如此美丽的自然三峡就这样被历史分为两段:一段永远沉入水底,这是令人遗憾的;幸运的是还有另一段烙印在了我们的记忆中。烙印在我们记忆中的,除录像、光碟、图片外,文学作品中也保存了自然三峡的美丽。这一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来研读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播放《三峡》一文录音。
二、欣赏了三峡壮丽的风光,听了《三峡》一文的录音,你能说出三峡最美之景是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共同总结。
三、大家想不想用画笔把三峡最美的景画出来或用自己的话把它描述下来吗?
同学们分组合作,再读课文,理解句意,并施展自己的才能,泼墨弄文,展现这美丽的风光(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四、展示交流,共同总结三峡山峻水急等特点。
五、默读,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交流感受。
六、本课时小结
七、拓展与延伸(作业)
要求学生课后利用图书馆、网络媒介、书店等,再搜集其他写三峡风光的诗句、图片或自己根据课文内容创作。
第二课时
一、交流、展示学生课后搜集的三峡风光的诗句、图片或自己根据课文内容创作的作品。
交流、展示后,教师补充:①“告别三峡”文化专题----三峡画展、诗三峡(李白《早发白帝城》必不可少);②三峡风光资料,包括文字介绍和图片。
二、研读课文、分析、体味、探究文章写景的方法
1、听录音,指导学生朗读,从整体把握课文。
正音:阙(quē)嶂(zhàng)曦(xī)巘(yǎn)属(zhǔ)引哀转(zhuǎn)
划分句间停顿点拨:第1自然段: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第2自然段: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第3自然段: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清/荣/峻/茂第4自然段: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请2-3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仔细听后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教师点拨后再听录音。
3、朗读比赛:分小组或男女生比赛的形式进行,以激发学生的读书的积极性。
4、讨论:疏通文意(六人小组进行讨论,每两个小组讨论一个文段,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把意见综合到一处,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
5、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
①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三峡雄伟秀丽的风光的?抓住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②为什么描写山势只有寥寥数的笔勾勒?描写江水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依次,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
③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请你找出表现形、色、声、情的关键词语,并认真体味。
讨论后教师归纳:文章整体是先写山,后写水,作者思路清晰。写景时动、静结合。
山(两岸连山,群峰对峙),水(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冬、春:素湍绿潭,清荣峻茂秋:林寒涧肃,哀猿凄清)。文章着重描写山高峰峻以及由此带来的江水四季变化。夏季是水旺的时候,秋季是水枯的时候。夏、春冬、秋的记叙次序,是根据水由旺到枯的变化过程来安排的。春冬二季之所以合在一起写,是因为水的状况比较接近,并不是一般性的略写处理,以写景为主要内容的三段文字,是以“水”为线索贯穿起来的。
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如: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而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本文一共只有155个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色,罗列山水草木,清猿怪相,有动有静,可见,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确实是美不胜收的,同学们一定要热爱我们美丽的祖国河山,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6、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图文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感知、记忆课文。)
三、课文质疑
学生质疑,由学生或老师释疑。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赞扬勇于质疑的精神。
四、本课时小结
五、拓展与延伸(作业)
搜集资料,写一篇作文描绘黄河(或自己熟悉的河流)古今风光,注意用上本文的写法,并尽量使文章自然、流畅、生动。
板书设计:
两岸连山
地貌特征(山)奇特险峻
群峰对峙
大水猛涨
三峡
夏
江流湍急
回清倒影
四季变化(水)春、冬 素湍绿潭 摇曳生姿
清荣峻茂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教学反思
三峡是散文和散文的杰作。虽然编辑,这是一个地理,但我认为古人甚至可以使用这样一个美丽的写作在祖国的山,所以Ac歌,真的让我惊讶。
仁慈的乐山,明智的乐水,这可能是古代中国文人普遍的人性,谢晓云这个,陶洪京也,苏石也是这样,更不用说陶渊明,李道元这些人。李道元在三峡大量写三峡宏伟的山和美丽的水。那山,滚动和高君,高而直,美丽,好像神雕刻出来的一样。你看到:沉重的岩石堆积的山峰,隐藏的天,你看,那水,可以扩散在山上,可以看到反射,安静和安静。它是无限制的,它是安静的,它伤心在李道元的眼睛,成为容器里装满了所有的东西,使高峡谷覆盖了美国的所有水,水似乎有灵性,青春俊茂,很有趣。
在讲座的过程中,我将阅读我自己的文章和学生的感觉,谈论三峡的美丽,谈论我对三峡的感觉,但是当我让学生谈论他们的感觉时阅读文字,学生只能感受到文章毛皮,只能说文章写了三峡三峡四季,写了三峡山河,却没有深刻体会 三峡作者的赞扬。
我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学生没有去三峡因为它如果他可以看三峡,感觉肯定是不一样的!
当然,语言材料和现实是一个缺口,如文字有赵州桥,有马可波罗桥,故宫博物院,苏州花园,钱塘江潮汐,西湖,学生不能,甚至我没有去过。语言材料和现实是一个空白,我们学习的文本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熟悉的材料的文本。阅读和练习是两个不同的东西,但如果学生长大,有机会看到这些景点,他也对这些场景有深刻的理解,感觉应该不同。
在古典汉语的研究中,我们一直专注于心灵,记住作者,记住文学尝试,记住单词翻译,记住文章的中心,记住句子的分析,记住一些为什么和回答事实上,我认为,通过记忆,古典中国学习的热情和对中国文化的热情会慢慢消失,古典语言的衰老,它不是悲剧的语言吗?
所以我尽量让学生到三峡描述,写一些导游词,做一些画,添加一些诗歌,做一些念诵。
第三篇: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峡》教案设计
中国地大物博有很多美好的风景等着我们去看。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关于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峡》教案设计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峡》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句。
3、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的能力。
4、学习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描写景物的方法。
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爱护自然环境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句。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的能力。
2、欣赏优美文章积累写作经验。
[教学设想]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A、对于作家与作品的介绍可以让学生上互联网查找。
B、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合作、讨论方式来学习。
2、采用多媒体教学师生互动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
[学法指导]
1、“文言文四步诵读法”
第一步:朗读——读准字音朗读指导;
第二步:解读——准确翻译理解内容;
第三步:研读——质疑探究提炼主题;
第四步:品读——品味语言赏析亮点。
2、“文言文固定程序阅读法”
(1)标题;(2)作者;(3)出处;(4)基本内容;(5)文中涉及的重要史实;(6)文章特点及有争论之处;(7)文中的观点及可取之处。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内容:
A、导入;B、朗读;C、学生展示所查资料;D、准确翻译、理解内容。
第二课时主要内容:
A、质疑探究提炼主题;B、品味语言赏析亮点。C、联想想象拓展思维。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略)
二、学生展示所查资料。(利用多媒体展示)
1、关于作者。2、关于《水经注》。3、关于三峡。
三、朗读课文。(略)(教师说明朗读方法)
四、解读课文——准确翻译、理解内容。(略)
要求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字词先由各组学生讨论解决再由老师于疑难处点拨。
第 二 课 时
一、研读——质疑探究提炼主题。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友情提示:
A、文章写了三峡的什么景物?
B、这些景物有什么主要特点?(请根据原文语句回答)
C、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归纳成板书大致内容如下。)
三
峡
山
两岸连山重岩叠嶂。
妙处:
1、抓住三峡主要特征来写突出其山水风光。
2、在四季变化中展现三峡的奇特壮美。
3、动静结合写出了三峡的整体的富于动感的景色。
水
夏
大水猛涨江流湍急。
冬、春
素湍绿潭清荣峻茂。
秋
林寒涧肃哀猿凄清。
2、请同学们概括本文的主题。
友情提示:
A、你们认为这篇文章表现了大自然的什么特征?
B、你们认为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二、品读——品味语言赏析亮点。
体会文章“片言万语”的精炼音韵的和谐思路的清晰。
1.全篇只有一百多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色罗列山水草木抒发游览感慨描绘高猿异相。请同学们举几个具体的例子说明文章语言的精炼。
2.本文读起来具有音韵美琅琅上口。你能发现作者是怎样营造这种效果的吗?请同学们注意文章的句式特点并加以分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提出见解。教师可适当点拨。)
三、联想想象拓展思维。
1、同学们学了这篇优美的文章你能用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歌来概括本文的意境吗?(学生背诵《早发白帝城》)
2、讨论:文中描绘的三峡与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峡相比有什么特点?(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在对比中讨论分析。)
3、请同学们针对课文内容提出你的疑问看哪个组的同学会思考、善质疑。(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赛。)
四、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本文。
2、根据本文的内容和意境请同学们将本文改写成一篇现代文作为本周的周记。请同学们不要只是照抄译文而要展开你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
3、对比阅读、开拓视野。
老师为同学们摘抄了《三峡》原文中的一些语段和著名作家刘白羽的《长江三日》请同学们课后阅读、欣赏。
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峡》教案设计范文二
【设计思想】
本文内容浅显语言流畅简洁明快适合诵读。因此教学中不必作过多的分析以诵读、欣赏为主。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朗读上加以指导组织学生采用合作的方式自主学习体会新课标的精神初步学会运用“研究性”方式学习文章培养自主研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抓住文中描写景物特征的语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品味文章精巧的构思、精炼的语言、精美的画面。
【教学难点】
品析文章的美点:构思、用材、布局
【教学方法】
本文确定为“文学鉴赏课”。课前向学生下发译文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师生交流探究本文景物描写及其他方面的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展现三峡优美风光的记录片并配以简洁的文字进行说明。
2.欣赏完后教师指出:如今高峡出平湖这二十多年前的三峡美景正在渐渐散去也许有一天我们也只能在或在模糊的记忆中捕捉它曾经的险峻和美丽。今天让我们跟随郦道元的脚步领略一下千年以前的三峡风光。
二、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结合课文注释读准字音读顺文句读懂文意。
听老师带着惊叹、赞颂之情吟诵课文学生学读。
学生之间自由交流文中难以明白和理解的地方。
三、问题情境设计师生共同探究。
(一)问题情境。
1.本文文字优美描绘传神作者是如何抓住三峡的风景特点进行描写的?
2.三峡的自然风光有山有水四季各异追溯过去分析现状展望未来你想到了什么?
(二)交流对话
1.教师与学生对话
话题一:《三峡》先写山后写水。写山抓住了什么特征?写水哪个季节具体写?为什么?
明确:文章先总写山:山高岭连绵绵不断;再写水的四季不同重点写夏水:夏水最迅猛、急遽有代表性。
话题二:《三峡》写四季的景色中运用了许多精彩的词语试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语作简要的分析。
明确:春冬之景:“素”“绿”“清”“影”数字;写秋之景:“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了。其中“素”“绿”“清”着重写水的色彩而“寒”“肃”“凄”“哀”则蕴涵着作者的一种思想感情属于“借景抒情”一类的典型词语。
2.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话题一:《三峡》语言凝练只有一百五十五字却包容了四季景色罗列了山水草木清影猿啸为什么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明确:(1)文章取材先大后小先总后分层次清晰;(2)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色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进行冼炼地描绘。
话题二:课文第三自然段“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译文为“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试想:雪白的急流奔腾汹涌可以回旋清波却怎么可以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呢?这个译文是否有问题?
明确:这个翻译的确存在问题。原句运用了文言文“并提”(也称为“合叙”)的修辞也就是古人为了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在一个句子中表述翻译时不能逐字进行要从文意出发找出词语或词组之间的相互搭配关系如“耳目聪明”应是“耳聪目明”。据此这句的译文应为: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话题一:课文第二自然段“或王命急宣”似乎不属于自然景物的描写用在这里有何作用?
明确:作者用这个例子写出了江水的湍急。
话题二:文章开头突出三峡山高岭连隐天蔽日的特点下文哪些文字可以印证这一特点?
明确:“绝巘”“峻”“林寒涧肃”“空谷”这些词语都能印证。
师生与作品的对话
话题一:郦道元写三峡风光大部分笔墨放在写水水是课文的重点那么能否调整写山写水的顺序?
明确:这体现了文章布局的巧妙。先山后水是有科学依据的有了山高岭连的特定地形才能产生江流湍急的水势山是因水是果。因决定了果山是总写水是分写顺序不能调换。
话题二:本文虽只有一百五十五字但描绘景物却尽传其神笔法令人称奇现在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评说课文的美。(可以从语言、结构、描写等角度入手)
明确:(示例)描写手法美:
(1)正面描写:“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垒嶂隐天蔽日”形象概括地描绘出三峡的地貌特征;
(2)侧面烘托:“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烘托出三峡峰连绵延隐天蔽日的山势。
四、拓展研究
1.摹拟《三峡》第二段的写法写出春风拂拂之景。
2.课外收集有关三峡的资料试比较三峡的古今。
3.课外阅读吴均的《与朱元思书》、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等写景优美的文言文试与本文写景进行比较。
4.课外收集有关三峡的资料展开一场有关保护三峡景观的讨论题目可设计为:
(1)是保护三峡的自然风光还是不断地开发和利用三峡的水资源?
(2)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如何保持和延续三峡独特的魅力?
【教学随想】
《三峡》是人教版八年级新教材内的一篇课文。这两节课我们着重探索的是:如何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自主探究文言文写景的特征和写作特色。先让学生从描述三峡风光的记录片中获得感性认识产生积极而美好的情感形成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而后激发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且有发现、创新的强烈。
教材的适当“处理”是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的起点。我们重点选了“三峡的景色欣赏”和“三峡全文的写作特色”两个部分让学生进行鉴赏和讨论感受文章的艺术美成功地引发了学生对课外写景文言文的探究兴趣。
按照以上的思路我们在课堂上安排了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导入课文。通过播放用多媒体制作的三峡风光的辑录片使学生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叹之情。
第二环节:朗读课文。这个环节既是对学生课前自学课文的一个检测也是通过图文结合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通过朗读加强学生对散文的节奏美、语言美、意境美的领悟。
第三环节:研究课文。这个环节是重点。我们是从“问题情境”人手运用“话题式”教学设计模式对全文的写作特色进行不同对象的四次对话。对文章的景物特征、重点词语、选材效果、语句翻译、写作手法进行了探究。
这三个环节用简洁的语言可概括为:
运用多媒体导入课文(激发兴趣)——→朗读课文(感受内容)——→研究课文(学会鉴赏)
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峡》教案设计范文三
【教学设想】
教学本文应着眼于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习惯废止“字字讲解句句对译”的串讲代之以学生自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的注释大体弄懂文句了解课文内容)、辅以教师的指导、学生讨论的教读方法使学生悟得学习文言文的门径。在此基础上了解课文内容思考问题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努力做到:务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感受;文言语句的教学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服务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的需要;使整个教学过程带有明显的语言、思维的训练的特征。
【媒体运用】多媒体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师:同学们这是一组“长江三峡”邮票(幻灯2)三峡风光能上邮票必然有其非同寻常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郦道元的《三峡》(幻灯3出示课题)领略三峡独特的美。
请同学来看一下本堂课的“学习目标”
二、出示学习目标:(幻灯4)
师:请同学们把目标齐读一下:
1、抓住景物特征领略三峡的美。
2、背诵课文。
重点:在解疑的过程中重点突出三峡的山、水之美。
三、关于作者
师:下面我们来学习课文先请同学对照注释1完成下列填空。
生举手回答
本文选自作者是____他是____时候的地理学家、散文家。三峡是指长江上游的_____、_______、_____(幻灯5)
四、教学过程
㈠朗读课文
师:伴着音乐我们来朗读课文大家说说看在我们班谁朗读得?
生:推荐。
师:好!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为大家朗读。其它同学要当好小评委等下请你发言。
学生对朗读同学作评价。
师:刚才大家评价的很好朗读的同学也读得不错在古文的朗读中特别不能把停顿停错。举例“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示范朗读。
㈡师:看着这图画老师要考大家一个字的解释:(由三峡的“峡”字破题导入课文)
师:峡是什么意思?看它的偏旁和字义
生:两山夹水的地方(幻灯6)
师:那郦道元要写三峡必然抓住什么景物来写呢?
生:山、水
师:对那请同学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思考题(幻灯7)
㈢出示思考题请同学思考、讨论完成做好圈点勾画(幻灯7)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三峡山和水的语句来分别做好记号。
2、在描写三峡山的语句中找出关键字词来说明三峡山的特点。用“”表示。
3、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水的?每个季节的水有什么特征?找出关键字词用“~~”表示。
㈣分析课文
1、师:请一位同学把描写山的语句朗读一下。思考:从句中找出关键的字词来说明山的特点。
幻灯显示一邮票作背景请同学看一下邮票中的山与所说的特点是否吻合?
投影打上关键字词:连、高、陡、险、窄根据那些特点来背诵山的语句。请一个学生来背
2、师:离开了水也无以为峡且奇山之下必有异水那三峡的水又有什么独特的美呢?作者又按什么顺序来写水的呢?
请学生先来看一幅描写三峡水的动画说说那画面中的水有什么特点然后根据内容用书中的语言评述一下画面中的水。(抓住“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句作文章指导学法。)(——齐背)
3、如果说这是三峡水迅疾、凶险的一面的话那三峡水也有其恬静、温柔的一面。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描述画面景物(素、绿、清、影。)(“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值得细嚼)。
4、师:秋天水枯谷空这时的三峡又给人什么样的感受呢?从那些景中传达了这种情呢?
生:凄异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
㈤在感受了三峡的美后我们边欣赏录像边试背课文。
㈥布置作业:完成文后练习题。
第四篇:新版人教地理八年级上册《民族》教学设计
《第三节 民族》教学设计
教者:杨梅花 班级:八年级3班 时间:2016年9月13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并了解我国各民族有各自的风俗习惯、文化特色等,要懂得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养成正确的民族观。
2.培养学生阅读民族分布图的能力,并了解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教学重点:
我国的民族构成,分布特点及民族政策;教学难点:
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前边我们学习了我国的人口特点与分布等内容。在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共同生活着56个民族,组成了统一和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民族。
展示几幅民族图片,让学生根据服饰判读这几个图片分别属于哪个民族,了解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板书】 第三节 民族
一、中华民族大家庭 1.我国有56个民族
教师给出数据(汉族占总人口的92%,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壮族
人口超过400万的还有: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学生活动】让学生画出“汉族和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扇形图,使学生确认在我国各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但各民族不论人数多少,在祖国大家庭中是一律平等的。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施区域自治,这是我国的民族政策。
2.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
【师生互动】老师可以让学生拿出随身携带的纸币,让学生发现人民币上的有几种文字,分别是哪几种?并让学生了解“我是中国人”几种民族文字的写法。
明确:五种文字,分别是:汉文、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壮文。在我国,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30多个民族有自己的文字,他们可以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通信联系、学习、出版以及社会交往中,可以自由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我国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媒体展示】老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各民族的特色文化、民族习俗、节日等,并由学生讨论,最后师生得出结论。
明确: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文化既相互交融,又多元发展。我国各民族在建筑、饮食、服饰、风俗、节庆、艺术、体育、宗教等方面各有特点,并且各民族有保持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二、民族分布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中华民族分布”图,并设问:(1)找出我国分布最广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哪里?(2)指出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区(按地理方位)。(3)找出我国分布范围最广的少数民族。(4)找出少数民族数目最多的省级行政区。(5)找出居住在五个自治区的主要少数民族。
由学生根据地图提供的信息,归纳出: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其中汉族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我国在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区实行区域自治,先后成立了内蒙古、新疆维吾尔、广西壮族、宁夏回族、西藏等五个自治区。还在部分地区成立了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等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我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平等互助,亲密团结,为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昌盛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中国的民族特色
播放一些各民族的民族风情图,让学生去感受和了解一些民族所具有的民族特色,体会我国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同时在学习中,产生对祖国各族人民及文化的热爱之情,学会尊重各族人民的不同生活习惯。
课堂练习:
出示一些判断、选择、填空等形式的题型,检测学生当堂学习情况。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民族
一、中华民族大家庭
1.我国有56个民族
2.民族政策:实施民族区域自治
二、民族分布特点
“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三、中国的民族风情
布置作业:
1.配套练习相应部分做完。2.填充图册相应部分做完。
第五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三峡》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三峡》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三峡》节选自《水经注·江水》,作为一部为《水经》作注的地理专著,有不少是对大自然旖旎风光描述,但本文的重点则是放在与“水”紧密相关之处,这是《水经注》与其他山水游记重要区别之所在。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只用不到四分之一的篇幅直接勾勒三峡峰峦重叠的景观,而用浓墨重彩描绘江水四季的变化以及与之相伴的万千气象。如夏季的水流迅疾,春冬的清冽明丽,秋季的空灵肃杀。在夏水一节,作者重点突出的是“沿溯阻绝”造成的水“疾”,并未描绘自然景色。不过,无论写什么季节的江水,又都与三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至于三峡的其他景观作者均未触及。所以,《三峡》是一篇以“水”为纲,描述流经三峡的长江之水四季变化及其所带来的沿江壮丽景色的游记散文。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1、多媒体教学。以优美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视听想象中,锻炼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2、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在练习中模仿运用。教学重点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3.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郦道元的《三峡》抓住了三峡这一自然景观的特点,描绘了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最好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
2.拓展阅读法。选择与三峡有关的诗文进行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布置预习:①反复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利用资料翻译全文。②预习课后练习,准备与同学交流。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以便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郦道元的《三峡》抓住了三峡这一自然景观的特点,描绘了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最好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
2.拓展阅读法。选择与三峡有关的诗文进行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内容、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作者简介,赏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情调。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学生感知三峡之美。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以视频解说导入。板书文题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多媒体显示: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北魏范阳涿县人。地理学家散文家。《水经》是我国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 专书,但内容非常简略。郦道元搜集了他自己游历各地的见闻,为《水经》作注。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一部有很高价值的地理学专注,而且是一部散文佳作。课文选的是总写三峡的一段,是全注的精华所在。三峡,指的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视频朗读
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及节奏。教师提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多媒体显示:
阙处 quē素湍tuān属引 zhǔ曦月 xī飞漱shù沿溯 sù郦道元lì重岩叠嶂 zhàng2、指导学生读文,学生感受其美
(1)教师提示朗读要注意的地方
多媒体显示: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则/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绝谳/多生怪柏清/荣/峻/茂
每至/晴初/霜旦故/渔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学生试读
要求:放声读文
(3)学生互读课文方法:同桌两人,一人读一人听,纠正错误读音,各读一遍
(4)、请2-3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仔细听后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5)、朗读比赛:小组分或男女生比赛的形式进行,以激发学生的读书的积极性。
3、解释重点词语,疏通文意
方法:分小组进行讨论,每小组讨论一个文段,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把意见综合到一处,遇到问题集体解决,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分组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课文的意思用白话大声说一遍
多媒体显示其内容(略)
4、说三峡之美
你能说出三峡最美之景是什么吗?
想不想用画笔把三峡最美的景画出来或用自己的话把它描述下来吗?
同学们分组合作,再读课文,理解句意,并施展自己的才能,泼墨弄文,展现这美丽风光(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5学生齐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区分下列划线的词 沿溯阻绝()或以钱币乞之()
绝巘多生怪柏()或王命急宣()
(2)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3)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反复诵读赏析,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说话训练,培养学生的分析力、表达力;选择关键词语,指导学生根据词语提示背诵课文;拓展阅读,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培养学生进行比较阅读的能力。
一、课文回顾
多媒体播放图片
二、检查词语的积累情况
研讨与练习二
三.研讨赏析课文
问题探讨,多媒体显示:
(1)、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的?
(2)、文中用了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三峡的山和水的?各体现了什么特点?
(3)、作者运用哪些语句来描写三峡春冬的景色的?观察角度有何不同?
(4)、作者描绘三峡秋天的景象时选取了怎样的时间和事物?请用两个词语概括其特点。
(5)、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写水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6)、作者描写“猿声”的作用是什么?
(7)、作者引用渔歌的作用是什么?
方法:1、2、3、4、6、7题学生默读课文独立完成,5题同桌讨论完成四、说话训练
以“从__文句中,我感受到____美。”的形式赏析课文。
方法:同桌讨论,抽查结果。
五、体味作者的感情
多媒体显示:
本文对三峡的描写比较客观,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没有用语言直接表达出来,但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会得到,请结合文章试做分析。
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分析。
明确:作者描绘三峡奇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如写群山连绵,高耸入云,体现了作者欣赏赞叹的情感。他惊叹自然的神奇,盛赞夏日三峡的奔放美,春冬之时的清幽美,秋日三峡的凄婉美,“良多趣味”作者直抒其怀,体现其独特的审美观。特别是秋日三峡,水枯气寒,猿鸣凄凉,读来使人不觉潸然泪下,那悲凉的渔歌,使人觉得作者是在叹人生多舛,百姓艰难。总之,步入郦道元笔下的“三峡”,似乎也走出了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
六、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七、拓展阅读
阅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一诗,请说出它和本文内容上的联系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学生读诗,思考,回答,明确:
《早发白帝城》和《三峡》都描写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文章的第二层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层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文章第一层则和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八、课堂小结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雄伟的崇山峻岭,有奔腾的长江黄河,有珍贵的文物古迹,有秀丽的园林风光。《三峡》是一篇很好的古代写景散文,作者描述了三峡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使我们从中受益匪浅。
九、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三峡》,摘抄精彩词句
2、写一段文字描述家乡的美景或你所游历过的山川名胜。
3、喜欢绘画的同学可以根据课文画一幅三峡风光图。
板书设计:
山———两岸连山隐天蔽日高峻美
三峡夏——夏水襄陵乘奔御风 奔放美
水春冬——素湍绿潭悬泉瀑布 清幽美
秋——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凄婉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