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设计(湘教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设计(湘
教版)
第五单元
多彩的光
.光与影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引导学生用对比实验探究影子产生的条件,初步解释影子产生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介绍有关皮影戏和我国《墨经》记载的“小孔成像”的科技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影子游戏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影子秘密的兴趣。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
教学准备
不同的光源或图片卡、投影机、投影片、挡光物体(不透明物体、透明物体)、白色背景墙等。
一.教学导入
.讲述:我们之所以能看到周围的物体,是由于来自物体的光射人了我们的眼睛,但射人眼睛的光,有的是物体自己发出的,有的是别的物体发出的光照到该物体上后的反射光。
2.区分物体哪些能自己发光,哪些不会自己发光。
3.认识光源:能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二.活动
影子游戏
.过渡:光照在物体上会产生什么现象?让我们从游戏开始研究吧!
2.学生猜谜:你有一个好朋友,乌黑的身体乌黑的头,无论你到哪里去,东南西北跟你走。
3.在阳光或投影机灯光下做各种影子游戏,边做边问:灯光(阳光)下的影子像什么?是什么照出来的影子?
4.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皮影戏。布置任务: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可以表演自己的皮影戏。
5.游戏完毕,教师让学生思考:在影子游戏中,影子产生要具备哪些条件?影子的长短、形状、清晰程度等与哪些因素有关?……
6.教师组织学生用实验研究影子产生的条件。
(1)让学生看教材第53页的三幅图,选用合适的器材[光源、挡光物体(不透明物体、透明物体)、白色背景墙等]
(2)引导学生分小组设计实验方案。
(3)交流各自的设计。
(4)学生实验。
(5)汇报与交流。(提醒学生说出实验结论的同时,还要描述实验方法和影子产生的过程)
三.拓展
课后研究影子的大小、形状、方位等与光源、挡光物体之间的关系。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光沿直线传播。
2.能在教师指导下,按教材图文说明制作小孔成像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介绍我国《墨经》记载的“小孔成像”的科技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
科学知识
.知道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学准备
手电筒或激光笔、纸箱或鞋盒(暗箱)、蜡烛、动物轮廓厚纸片、蚊香、半透明纸、胶水、相关挂图或投影片。
一.教学导入
复习:什么是光源?影子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二.活动
寻找光的传播路线
.过渡:光源发出的光可以传播到很远的地方,那么光的传播路线是怎样的呢?
2.学生猜测: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说出猜想依据)
3.设计实验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1)引导学生看教材第54页的图,让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结论。
(2)出示一些实验材料(如:纸管、塑料软管或弯管、激光笔、盛满水的玻璃水槽等)启发学生。
(3)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设计。
明确:提醒学生不要将硬卡片纸上的小圆孔扎得太大,可以拿一根毛衣针或用一根较长的直铁丝从三个圆孔中穿过确定三个圆孔是否在一条直线上;学生用玻璃水槽里的水来观察光沿什么路线传播时,让学生想一想增加观察效果的办法(如可在水中加人一些粉质颜料,把实验室窗帘拉上等);如果有的学生用激光笔做实验时,教师可要求学生用纸记录下光在平滑的桌面上的传播路线,还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要求学生按操作规则实验。
4。学生实验。
5.各小组汇报实验过程与实验结论。
6.总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7.学生解释光的直线传播与影子的形成的关系。
8.应用:列举生产生活中的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实例。
三.制作小孔成像
.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小孔成像”。
2.过渡:通过阅读,我们再一次知道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同学们有没有兴趣自己制作一个小孔成像盒?
3.看教材第55页,学习小孔成像制作步骤。教师补充其他制作方法。
4.学生动手制作。
5.展示、交流、评价。
课后反思:
2.光照在镜子上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通过实验体会镜子有反射光的性质和成像的作用。
2.能通过对平面镜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3.能将观察和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合作对镜子进行研究。
2.愿意把本组探究方法与其他组交流。
科学知识
.能说出镜子有反射光的性质以及它的成像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
2.初步了解镜子成像的特点。
教学准备
不同形状的平面镜、写字的白纸等。
一.教学导入
.学生看教材第56页第一幅图:背阳的墙上有三个明亮的光斑。提问:光斑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问题作出初步的判断。
3.过渡:我们都知道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如果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镜子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二.活动
镜子
.学生做光线接力游戏。
2.想一想:这个游戏说明了什么道理?
3.交流后明确:光照向平面镜时,光的传播路线被改变,说明平面镜具有的反光作用。
4.观察一些不对称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
明确:注意安全,不要打破平面镜,划破手指;不要用平面镜把发射的光照到同学的眼睛上。
5.汇报:你看到镜子里的字和镜子外的字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6.归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课后反思:
2.光照在镜子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通过实验体会镜子有反射光的性质和成像的作用。
2.能通过对哈哈镜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3.能将观察和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4.能在教师指导下,按教材图示,小组合作制作潜望镜。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合作对镜子进行研究。
2.愿意把本组探究方法与其他组交流。
科学知识
.能说出镜子有反射光的性质以及它的成像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
2.初步了解镜子成像的特点。
3.知道镜子的弯曲程度影响成像的模样。
教学准备
不同形状的平面镜、写字的白纸、牙膏盒、金属汤勺、汽车的反光镜、有关潜望镜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一.教学导入
在平面镜中可以看见自己的样子,但是,是不是每种镜子中看到的都一样呢?让我们来玩玩哈哈镜。
二.活动
哈哈镜
.学生站在哈哈镜前照自己,提问:哈哈镜能照出自己的像,说明哈哈镜对光具有什么作用?
2.观察镜中像的样子,摸一摸镜面,提问:你能描述哈哈镜镜面的特点和镜中像的样子吗?
3.学生用勺子凸的一面来照自己的脸,认真观察自己在勺子或哈哈镜中的样子,看看与平面镜中的像有什么不同。
4.交流哈哈镜与平面镜相同的方面和不同的方面。
5.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可以当作哈哈镜。
三.活动
制作潜望镜
.出示影象资料,图文并茂地向学生介绍,了解潜望镜的构造、用途。
2.提供制作材料。
3.学生制作。
4.学生使用潜望镜观察。
5.描述:怎样用潜望镜观察物体?潜望镜里物体的像是什么样?
6.布置任务:回家,向家长解释潜望镜的原理。
课后反思:
3.透过玻璃的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2.能将观察和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把本组探究方法与其他组交流,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2.能持之以恒地进行科学观察。
科学知识
.知道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教学准备
玻璃球、放大镜、玻璃砖、三棱镜、眼镜等
一.教学导入
.出示器材:玻璃球、放大镜、玻璃砖、三棱镜、眼镜等。
2.提问:光透过不同形状的玻璃后会发生什么现象?
3.学生猜测并动手试一试,描述所看到的现象。
4.过渡:这些现象真有意思,让我们来细致的观察吧!
二.活动
放大镜
.提问:放大镜对物体有放大作用,它的镜片是什么形状?它是否还有其他作用?
2.指导学生看教材第59页插图,引导学生做在阳光下用放大镜来点燃火柴的实验。
3.指导学生将光通过放大镜后的行进路线记录下来:(1)将一张白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2)用夹子夹住三支平行放置的激光笔,一位学生调整夹子位置,让三支激光笔射出的光束能沿着纸面传播,保持夹子位置不变;(3)让另一位学生手持放大镜,让光束垂直射向放大镜,观察从激光笔射出的光束沿纸面的行进路线。如没有激光笔也可以用投影机或手电筒作光源,为增加效果,可以在光源与放大镜之间放一带孔或缝的挡光板;(4)让小组第三位同学将此时激光束的行进路线用尺和铅笔在纸面上记录下来,从而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到放大镜对光的会聚作用;(5)实验时要提醒学生不要让激光笔射出的光束射人人的眼睛。
4.学生实验。
要求:分好组,提醒学生不要用眼睛透过放大镜直接观察强光源(如太阳、投影机),不把“亮点”对着他人。出、进教室要有秩序。把实验中看到的现象画出来。
5.汇报实验结果。
6.讨论:这个实验说明放大镜有什么作用?
7.了解生活中放大镜镜片的应用:给学生介绍用放大镜的镜片制作的望远镜、显微镜、照相机、眼镜等在军事、科技和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知道阳光是有七种颜色组成的,阳光是七色光。
2.能将观察和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3.能通过实验知道不同颜色的光组合在一起会出现什么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对七色光进行研究。
2.愿意把本组探究方法与其他组交流,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3.能持之以恒地进行科学观察。
科学知识
.能说出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组成的,阳光是七色光。
2.能说出不同颜色的光组合在一起会出现什么现象。
教学准备
投影仪(光源)、顿盘器材一套、手电筒、三棱镜两个、透明玻璃一块、镜子两面、牛顿盘器材一套、手电筒(光源)、16k白纸、水盆(装水)一个等。
一.教学导入
.学生阅读教材第60页的指南车信箱。
2.提问:从牛顿的研究笔记中你知道了什么?
3.过渡:我们也像牛顿一样来做色散实验。
二.活动
三棱镜
.学习牛顿的研究笔记之二,让学生学会牛顿做日光的色散实验的方法。
2.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实验场地和器材:
(1)用三棱镜在阳光下做;
(2)阳光不充足,也可利用投影仪的光,或灯泡的光;
(3)没有足够多的三棱镜,采用其他的方法。如利用平面镜和水来使白光色散,把由白光分解出的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反射到白色的纸屏或墙壁上,把小平面镜斜放在碗底,反射面向上,倒人5厘米左右深的水,将碗倾斜着放在太阳光下,太阳光射到纸屏或墙壁上。
3.学生实验。要求:做好记录、描述现象。
4.提问:白色的太阳光通过三棱镜能分解成多种颜色的光,那么这些光能否再混合成白光呢?
三.拓展
把分解的色光合起来
.引导学生按教材的图示,剪好七个不同颜色的圆片。
2.按顺序制成色块贴在陀螺上,旋转陀螺,它的颜色会发生变化吗?
课后反思:
4.与水有关的光现象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与水有关的光现象,让学生用类比的方法整理有关实验信息,认识水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2.通过模拟彩虹实验,让学生知道水珠可以分解阳光。
3.能在教材引领下完成观察与水有关的光现象实验,清晰地描述实验过程,尝试初步推测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把本组实验方法与其他组交流,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2.细致的观察,客观的记录。
科学知识
.初步了解天上的彩虹是阳光射向空中的小水珠后形成的。
2.知道水能像镜子一样反光,也能像玻璃一样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教学准备
与水有关的光现象的图片或影像资料、美发用或杀虫用喷雾器、不透明水盆、滴管、胶纸或玻璃片、手电筒、投影机、白纸、小剪刀、玻璃烧杯等。
一.教学导入
.观察教材中的四幅插图:反射、折射、色散……
2.列举看到过的类似的与水有关的光现象,谈谈教材中图片中的光现象和自己列举光现象分别说明水对光可以产生什么作用
3.质疑:在水中为什么可看到月亮?
天上的彩虹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放大镜也可能用水来制作吗?
……
二.活动
水放大镜
.准备材料:滴管、水。
2.学生实验。
3.交流、评价:比一比,谁的放大镜效果更好。
4.齐读小指南车卡通人的话。
三.活动
水中的小石子
.把小石子放在盆子中眼睛刚好看不到的位置,保持眼睛的位置不动,逐渐往盆中加水。
2.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3.分析: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四.活动
人造彩虹
.过渡:天上的彩虹在我们的心中是既美丽又神秘,如果我们能用一定的方法把彩虹造出来,那将是多么愉快的事!
2.三棱镜可以分解阳光,那么水是否也可以?我们可以做一个水三棱镜来研究。
3.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用水三棱镜(或水杯、水球)完成光的色散实验。
4.介绍人造彩虹的简单制造方法,再让学生去实验。
课后反思:
5.光线与视觉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通过暗盒实验的探究,认识光的强弱对人的视觉的重要作用。
2.使学生知道保护眼睛,预防近视的方法。
3.知道眼睛观察到的现象有时并不可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体验,知道眼睛的重要性和保护眼睛的重要意义,产生自觉关爱盲人的行动。
2.培养保护眼睛的良好卫生习惯。
科学知识
.初步了解人的视觉与光的强弱的关系。
教学准备
纸盒、硬纸片、小手帕、有关保护眼睛的宣传教育图片和影像资料等。
一.教学导入
.讲述: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射到眼睛里,我们才能看见它。
2.过渡: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吧!
二.活动
暗盒实验
.学生猜测光:的强弱与人的视觉的关系。
2.指导学生制作暗盒实验装置。
3.指导学生用自制暗盒做实验。
4.评估交流。
三.活动
在没有光的世界里
.盲人看不见物体,我们来体验盲人的生活。
2.交流活动中的感受。
3.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需要帮助的盲人?
四.活动
眼睛的卫生保健
.阅读教材。
2.判断谁的做法对?为什么?
五.拓展
有趣的错觉
.阅读教材,了解错觉现象。
2.生活中还有哪些错觉现象?
课后反思:
第二篇: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设计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设计
第五课时课题: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内容:教材第70页例6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并运用进率进行单位换算。
教学重点:弄清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算理。
教学难点:掌握单位换算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上面划分成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让学生回忆之前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还学过哪些面积单位。
引入新课:
教师板书题目,并把刚才学生们说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归纳板书。
二、探究新知、学习教材第70页例6.出示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列式求出它的面积。
翻过来看背面,现在把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的边长平均分成10份,1份是多少?
教师说明: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可以看作是10厘米,前面我们学了1分米是10厘米,按边长是10厘米再计算一下这个正方形的面积。
0×10=100(平方厘米)
让学生观察两次求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过程,分小组讨论,你能发现什么吗?
教师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引导学生去想,根据前面学习的经验,你能推出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吗?
教师板书: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学生记忆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的进率,教师把板书补充完整。
2、长度单位间的进率与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对比。
区别相邻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和相邻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并启发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规律。(当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时,相应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就是100)
3、教学面积单位的换算。
8平方米=()平方厘米。让学生讨论并回答结果,然后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5平方米=()平方分米。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陈述自己的思考过程。
3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让学生比较这道题与前两道题有什么不同。(前两道题是从大单位换算成小单位,这道题是将小单位换算成大单位)请同学们讨论这道题该何如去做。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填一填、7平方米=()平方分米
3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700平方分米()平方米
0平方米=()平方分米
48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2、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课桌长是5()
黑板的面积是3()
3、一块长方形玻璃,它的长是40厘米,宽是25厘米,那么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四、思维训练、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60厘米,它的长是50厘米,宽是多少分米?
2、小明家客厅的地面长是8米,宽是6米。如果用每块面积是6平方分米的地砖铺地,一共需要约多少块地砖?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在实际的计算中理解了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弄清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算理。
掌握了单位换算的方法,能够正确进行面积单位间的换算。
第六课时
课题: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71页例7、72页例8及第74页5-8题,75页9、10题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面积和面积单位,区别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和周长公式。
2、提高综合运用面积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运用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面积公式和周长公式。
教学难点:正确灵活地运用面积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让学生从大到小说出已学过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教师板书)说出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说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
二、探究新知、学习教材第71页例7
出示例7标识牌和问题。
教师:观察图,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我们怎样计算呢?怎样换算成平方米呢?
师生共同温习面积单位的换算方法。
(1)较大面积单位的数换算为较小面积单位的数
方法一:乘它们之间的进率。
方法二:两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中有几个“0”,就在数字后添几个“0”。
(2)较小面积单位的数换算为较大面积单位的数。
方法一: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方法二:两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中有几个“0”,就在数字后去掉几个“0”。
所以6400平方厘米=64平方分米
2、学习教材第72页例8.出示例8。
教师:观察图,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生共同探求计算方法。
知道客厅的长和宽,也知道地砖是边长为3分米的正方形,可以先算出客厅地面的面积,再除以每块地中的面积,就可以得出一共需要的地砖数量;也可以先算出客厅的长和宽分别可以铺多少块地砖,然后再用乘法计算出一共需要的地砖数量。
方法一:6×3=18(平方米)
8平方米=1800平方分米
3×3=9(平方分米)
800÷9=200(块)
答:一共要用200块地砖。
方法二:6米=60分米
3米=30分米
60÷3=20(块)
30÷3=10(块)
20×10=200(块)
答:一共要用200块地砖。
教师:我们计算得对不对呢。下面来验证一下。
9×200=1800(平方分米),1800平方分米=18平方米
正好与客厅的面积相等,解答正确。
三、巩固练习、让学生在教材上完成第74页的第5题,集体订正。
2、判断下面各题,错的要说明原因。
(1)6平方米=60平方分米。
(2)边长为4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3)用8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只有一种拼法。
(4)用8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拼成的图形它们的面积都是8平方分米。
3、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4页的第6—8题。
让学生先读题,并理解题意,说明每题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数据,然后独立完成。学生在解答过程中教师注意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重点辅导。最后指名学生说出解题思路、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
第6题:18×12=216(平方分米)
答:墙报的面积是216平方分米。
(18+12)×2=60(分米)
答:花边总长60分米。
通过练习,明白需解决的两个问题:一是求面积,二是求周长,所用公式不同,所用的单位也不同。
第7题:6×3=18(平方米)
8-3=15(平方米)
答:要粉刷的面积是15平方米。
解决此题时要让学生明白:用墙壁的面积减去黑板的面积,才是粉刷的面积。
第8题:200×6=1200(米)1200×8=9600(平方米)
答:能给9600平方米的地面洒上水。
让学生明白洒水车洒水的面积是长方形,用长方形面积公式解决问题。洒水的宽度是8米不变,洒水的长度是(200×6)米,长×宽就是洒水的面积。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5页第10题。
让学生读题,了解题意,独立完成四、课堂作业新设计、在横线上填写适当的单位名称。
楼房高15()
数学书厚6()
课桌面的面积33()
课桌长8()
足球场的占地面积是7200()
3、教室的黑板长35分米,宽2分米,它们的面积是多少?在黑板四周贴一条彩带,彩带的总长是多少?
3、一台压路机,压路的宽度是3米,每分钟行驶38米,压路机15分钟能压多大面积的路?
4、学校要粉刷教室左边的墙壁,墙壁长8米,宽4米,墙上有3扇窗户,每扇窗户2平方米,现在要粉刷这面墙壁,要粉刷的面积是多少、五、思维训练
、判断。
(1)用14米的铁丝围成的正方形,要比围成的长方形面积小。
(2)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是26厘米。
(3)6公顷=600平方米
(4)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相等。
(5)用6个相同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只有一种拼法。
(6)用4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拼成的图形,它们的面积都是4平方米,但周长不一定相等。
2、一根铁丝能做成长2分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如果用这根铁丝做两个同样的的正方形,那么这两个正方形的边长应是多少厘米?
3、一个长方形花池长3米、宽2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如果把它的宽延长2米,长不变,它的面积增加多少?周长增加多少?
六、板书设计
新人教版数学第六册第五单元面积教案
教学反思:在实际问题的情境中,进一步理解了面积的意义和、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能够正确灵活的运用面积和周长的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个别同学总是忽视单位不统一,要加强审题习惯的培养。
第三篇: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测试题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测试题
班别:______姓名:________成绩:_______书写评价: 家长意见:家长签字: 一.我掌握的科学知识
1、填空(每空1分,共40分)
(1)像蚂蚁、蝴蝶、蜜蜂这样的动物,它们的身体都分为、、三部分,头部有,胸部有三对,凡是具有这些特点的动物都是。(2)蚂蚁是一种社会性昆虫,一个完整的蚂蚁群体通常是由、共同组成的。
(3)家畜都是动物,例如:、、等。
(4)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是:、、。比较原始的哺乳动物是。
(5)猫和兔的身体由、、五部分组成。
(6)鱼类一般身体表面有,用呼吸,用运动,终生生活在中,用繁殖后代。
(7)两栖动物的特点是身体表面,小时候生活在中,用呼吸;长大后既能生活在繁殖后代。(8)爬行动物身体表面有或,用呼吸,采用腹部的方式运动,用繁殖。
2、选择(每小题1分,共10分)(1)下列不是哺乳动物的是。A大象B企鹅C 袋鼠
(2)下列是哺乳动物的是。A鲸鱼B鲨鱼C 鳄鱼
(3)哺乳动物不具备的能力是。A飞翔B用鳃呼吸C 潜水
(4)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是。A大象B河马C 蓝鲸
(5)下列不全属于哺乳动物的一组是。A牛、猴、燕子、猫、鱼B牛、猴、猫、虎 C山羊、鹿、狼D大熊猫、骆驼、鲸
(6)黄鼠狼、猫在繁殖和喂养后代方面的相同点是。
A卵生,用肉喂养小动物B胎生,用奶喂小动物C胎生,用粮食喂养后代(7)下列不属于两栖动物的是。A听觉B视觉C 嗅觉
(8)下列不属于鸟类的动物是。A 蜂鸟B孔雀C 蝙蝠
(9)通常同种鸟类当中羽毛最漂亮的是。
A雌鸟B雄鸟C幼鸟
(10)的食物是鱼。A企鹅B鹦鹉C啄木鸟
3、判断(每题2分,共20分)
(1)我们平常所见的虫子都是昆虫。()(2)昆虫都会飞。()(3)昆虫只吃植物。()(4)蜘蛛不是昆虫。()
(5)蜗牛、蝗虫和蚂蚁是同一种动物。()(6)鸟类都能飞翔。()(7)企鹅能潜水,但它也是鸟。()
(8)农民喷洒的农药只会杀死害虫,不会对鸟类产生什么影响。(9)鸟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
(10)鸟是由远古的爬行动物进化来的。()二.科学探究
1、(每题10分,共10分)
(1)鱼的哪些外形特点适合在水中生活
?三.走进生活
2、(每题各10分,共20分)(1)为什么在羽绒服里添加羽绒?
(2)某地区遭遇鼠害,你有哪些灭鼠的办法?)(
第四篇: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湘教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湘
教版)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蚕宝宝出生了
第一课时
布置养蚕任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通过查资料或询问他人,了解养蚕的有关知识。
2.能制订计划,做有计划的观察研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善思考与爱提问,能围绕养蚕的话题,提出一些科学问题。
科学知识
.知道养蚕的有关知识。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意识到人类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物资源对人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蚕卵、以及用来孵化蚕卵的丝绵纸,小纸盒等。
养蚕史及养蚕过程的有关。
课前布置查阅资料或向他人请教怎样养蚕。
一.教学导入
.出示:学生了解我国养蚕的历史。
2.提问:我国有这悠久的蚕文化和如此发达的丝绸业,你有什么想说的?
3.过渡:想不想我们动手来养蚕?
二.活动
了解怎样养蚕
.提问:怎样养蚕?
2.学生根据所查资料或向他人请教的汇报。
3.交流后明确:
蚕宝宝的家的安排:温暖、通风、清洁、舒适的环境。(准备丝绵纸,小纸盒等。)
蚕的食物:新鲜、干净的桑叶。
……
4.为了能把蚕养得更好,根据自己的设想,制定一个养蚕计划。
三.布置养蚕任务
.分组,按家庭住址就近为原则。
2.分发蚕卵,课后用放大镜观察蚕卵的形状。
3.密切注视蚕卵的孵化,结合教材第30页的提示探究怎样的环境更适宜蚕卵孵化。
4.做好观察记录(写好观察日记)。记录孵化出来的蚁蚕(刚从卵中孵化出来的蚕)是什么样子的。
5.待大多数小组都开始孵化的时机组织课上观察和讨论。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蚕宝宝出生了
第二课时
养蚕第一次集体展示、交流和评价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细致观察蚕卵和蚁蚕的外形特征,以及蚕卵孵化的过程,并用合适的方式做好记录。
2.能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什么样的环境比较适宜蚕卵孵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爱生命,善待蚕卵、蚁蚕。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科学知识
.知道蚕卵孵化与气温等条件有密切关系。
2.观察蚕卵和蚕蚁的特征,以及从蚕卵到蚁蚕发生的变化。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意识到人类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物资源对人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意识到自然界中的各种生命体和人类是有密切关系的。
教学准备
(学生在平时的养蚕活动中需要:蚕卵、以及用来孵化蚕卵的丝绵纸,小纸盒、放大镜、气温计、记录纸等。)
养蚕记录表、养出的蚁蚕。
一.教学导入
.提问:同学们,老师发给你们的蚕卵孵出蚁蚕了吗?
2.过渡: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交流其中的发现吧!
二.交流
蚕宝宝出生记
.指导交流:围绕中心、语言简洁、如实描述。
2.交流:通过观察蚕卵,你能描述蚕卵的形状、大小、颜色吗?
学生描述。
教师讲解。
评价观察得好的小组和个人。
3.交流:怎样的环境更适宜蚕卵孵化
学生汇报探究的过程和其发现?
教师评价。
明确:蚕卵的孵化与温度和湿度有关。
交流:孵化出来的蚁蚕(刚从卵中孵化出来的蚕)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如实描述。
明确:体呈褐色或赤褐色,细小。蚁蚕体长约2.5mm,体幅约0.5mm。
三.展示
四.作业
.继续观察蚕的生长情况,及时写好观察日记。
2.两周后进行交流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2.蚕宝宝在长大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耐心细致的饲养蚕宝宝,关心蚕宝宝的生长。
2.能坚持长期的细致观察,能设计一些表格,比较细致的记录养蚕过程中的各种信息。
3.能设计一些可行的小实验来探讨自己提出来的一些问题。
4.能及时做好观察记录,并提出一些新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爱生命,能精心照顾好蚕宝宝。
2.爱护蚕宝宝,设计和进行实验时,不伤害蚕宝宝。
3.乐于交流与合作,能及时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养蚕的心得。
科学知识
.知道蚕幼虫生长的大体过程和发生的变化。
2.知道蚕宝宝生长过程中的一些正常生理现象。
3.积累一些养蚕经验,能认识到蚕的生长和周围的环境有密切关系。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体验到人类合理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中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教学准备
放大镜、温度计、新鲜桑叶、纸盒或其他养蚕器具、尺子、观察记录本等。
一.教学导入
蚕宝宝顺利出生了,怎样才能把它们养得又大又壮,它们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让我们一起关注蚕宝宝的成长吧!
二.活动
观察蚕体生长与变化
.蚕宝宝出生有两周了,在这两周里,大家发现蚕宝宝的哪些变化?
2.交流蚕的新变化:
(1.)描述蚕宝宝身体大小、颜色等方面的变化。
(2.)描述蚕宝宝吃桑叶的情形及蚕宝宝食量的变化。
(3.)描述其他新发现。
3.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观察。(可以用放大镜、温度计、直尺辅助观察)
4.鼓励提出新问题进行探讨,并指导学生制定相应的观察记录表。
三.活动
蚕宝宝还喜欢吃什么
.过渡:在不伤害蚕宝宝的前提下,我们在饲养过程中还可以针对自己的问题做一些小实验。
2.提问:你打算针对哪些问题做一些小实验?
3.学生罗列问题。
4.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以“蚕宝宝还喜欢吃什么?”为例:
课后反思:
2.蚕宝宝在长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耐心细致的饲养蚕宝宝,关心蚕宝宝的生长。
2.能及时做好观察记录,并提出一些新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爱生命,能精心照顾好蚕宝宝。
2.乐于交流与合作,能及时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养蚕的心得。
科学知识
.知道蚕幼虫生长的大体过程和发生的变化。
2.知道蚕宝宝生长过程中的一些正常生理现象。
3.积累一些养蚕经验,能认识到蚕的生长和周围的环境有密切关系。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体验到人类合理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中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教学准备
蚕宝宝“睡眠”和“蜕皮”时的录象。
处于眠前、眠中和眠后的蚕。
一.教学导入
.观看蚕宝宝“睡眠”和“蜕皮”时的录象。提问:它们怎么了?
2.明确:这是蚕幼虫期最重要的生理变化现象:“睡眠”和“蜕皮”。
3.过渡:让我们来仔细观察吧。
二.活动
观察蚕宝宝换“新衣”
.出示:处于眠前、眠中和眠后的蚕。
2.组织学生观察:比较蚕宝宝“蜕皮”前、“蜕皮”中、“蜕皮”后的情形。
3.汇报观察结果。
4.把观察结果记到养蚕日记上。填好教材第33页的记录图。
三.拓展
蚕宝宝为什么要蜕皮?
四.布置任务
课后观察自己所在小组养的蚕,统计其一生中要蜕多少次皮。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3.蚕宝宝大变样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继续做好观察日记,培养长期观察并记录的能力和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将自己的进行探究活动与历史与社会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科学的情感。
科学知识
观察了解蚕的生长过程。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理解科学、技术、社会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
教学准备
硬纸板或稻草等制作“蚕山”的工具和材料。蚕宝宝吐丝结茧过程的录象。
一.教学导入
.汇报:蚕一生中要蜕多少次皮。
2.明确:一般蚕一生中要进行4次这样的“睡眠”和“蜕皮”。
3.过渡:当蚕进行完第4次这样的“睡眠”和“蜕皮”后,再过一段时间,蚕宝宝又不吃桑叶了,浑身通明透亮……这时,它要吐茧结丝了。
二.活动
蚕宝宝“作茧自缚”
.观察熟蚕:
(1.)学生欣赏熟蚕那晶莹透亮的美丽身体。
(2.)观察蚕成熟了发生了哪些变化,如体色、体形、大小等各方面的变化等
(3.)学生总结出熟蚕的形态特征,并利用这些特征去辨别自己养的蚕是否成熟。
(4.)做好观察记录。
2.阅读指南车信箱
明白:蚕熟之后,它们会本能的向上攀爬,以寻找一个适合它们结茧的立体空间,这种现象就叫做“上山”。我国古代人们用干草扎在一起给蚕制作了一个可以依托的空间。现代,人们又用硬纸板做成了一个个小格子来给蚕做茧。
3.过渡:我们也来做一个“蚕山”,帮助蚕宝宝结茧吧!
4.指导做“蚕山”。
5.观看蚕宝宝吐丝结茧过程的录象,说一说,“蚕山”为什么能帮助蚕宝宝吐丝结茧?
6.阅读指南车信箱
了解:新型的蚕品种和蚕丝。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3.蚕宝宝大变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在观察中对观察对象进行适当的处理,以帮助更好的观察。
2..继续做好观察日记,培养长期观察并记录的能力和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欣赏生命、珍爱生命的科学情感。
2.能将自己的进行探究活动与历史与社会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科学的情感。
科学知识
3.观察了解蚕的生长过程。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理解科学、技术、社会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
教学准备
剪刀、刀片、放大镜等
一.教学导入
.设疑:蚕结茧后还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2.学生口头猜测。
3.过渡:到底是怎样的情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二.活动
蚕茧里的秘密
.把先结成的茧和刚结的茧轻轻摇动(注意:要提醒学生只能轻轻摇动,否则会撞伤蚕蛹),比较发出的不同声音让他们猜想蚕在里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指导他们剖开蚕茧,取出蚕蛹。
3.观察蚕蛹,描述蚕蛹是什么样的。做好观察记录。
4.比较蚕蛹与熟蚕有什么不同?
5.辨别蚕蛹,区分雌蛹和雄蛹:雌蛹一般肥大,大腹便便。雄蛹个体比较瘦小,但显得很结实。
6.观察结束,还将蚕蛹装进蚕茧,并把剪下的蚕茧“盖子”还盖上。
三.布置任务
继续观察:蚕蛹还会怎样变化?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3.蚕宝宝大变样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培养学生主动运用观察工具进行观察。
2.做好观察日记,培养长期观察并记录的能力和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昆虫一生中形态发生的重大变化,培养学生欣赏生命,为生命而赞叹的科学情感。
2.能将自己的进行探究活动与历史与社会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科学的情感。
科学知识
3.观察了解蚕由幼虫变为成虫的形态变化过程。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理解科学、技术、社会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
教学准备
蚕蛾破茧而出时的录象、破茧而出的蚕蛾。
一.教学导入
.提问:蚕蛹还会怎样变化?
2.学生描述这段时间所观察到的。
3.学生观看蚕蛾破茧而出时的录象,教师讲述:把蚕蛾放在通风温暖的地方,过一段时间,蚕蛹就会变成蚕蛾,破茧而出。
4.过渡:老师这里有破茧而出的蚕蛾,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它吧。
二.活动
破茧而出
学生自主观察蚕蛾。
.提问:蚕蛾是什么样子?观察它的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头、胸、腹三部分)
2.观察蚕蛾,结合蚕宝宝的观察记录提问:蚕蛾和蚕宝宝的外形、生活习性有何不同?
3.观察蚕蛾,提问:你能发现雌蛾和雄蛾有什么区别吗?
明白:,雌蛾肥大,大腹便便,行动缓慢;雄蛾瘦小精神,比较好动,行动较快。
.
讲述:当雄蛾嗅到雌蛾的气味后,会更加好动,主动歪着尾部向其靠近并与其交配。讨论:蚕蛾要产卵了,我们要做哪些准备?
2.布置任务:观察蚕蛾交配是一件非常有趣的活动,观察雌蛾产卵的情景,看一看产了多少卵,刚产下的卵是什么颜色?
6.交待:蚕蛾死后,教师教育学生很好的处理蚕蛾的尸体,切不要随意乱丢,以此渗透珍爱小生物的教育。
三.阅读指南车信箱
了解我国的蚕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之情。
课后反思:
4.昆虫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通过分析自己的养蚕日记,能够取得新发现。
2.能够学习“观察——比较、概括、总结——概念“这种认知方法。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乐于与他人交流在养蚕活动中的新发现。
科学知识
.通过对养蚕经验、观察记录的交流,构建新的养蚕经验,对蚕的过程有更深入的了解。
2.了解昆虫的变态,掌握昆虫的特征。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搜集蝴蝶、蜜蜂等动物的一生的资料。一些昆虫实物。
一.教学导入
.交流:雌蛾产卵的情景——产了多少卵,刚产下的卵是什么颜色?
2.讨论:养蚕活动中,我们还有哪些疑问?在下次养蚕中继续研究。
3.过渡:让我们一起来整理养蚕活动中的资料,看有什么新发现。
二.活动
整理养蚕日记
.出示所有养蚕日记。
2.整理养蚕日记,看有什么新发现。
学生汇报。
3.分析养蚕日记,思考:蚕宝宝一生要经历哪几次大的变化?
学生汇报,填写好教材第38页的表格。
整理:蚕的一生经历卵——幼虫——蛹——成虫4个时期。
4.学生汇报课前搜集蝴蝶、蜜蜂等动物的一生的资料。
5.比较这几种动物的一生有什么相同之处。
6.教师归纳:变态。
三.活动
比较它们的身体
.出示蚕蛾、蜻蜓、蝗虫、蚂蚁等实物。
2.观察它们的身体由几部分组成?每部分是什么样子?它们的身体有什么相似之处?
3.记录观察结果并汇报。
4.总结昆虫的共同特征。
5.阅读指南车信箱,加深了解。
四.拓展
它们是昆虫吗
.学生看教材第40页的图,指出这些动物哪些是昆虫,哪些不是,并说明理由。
2.到你住宅的周围去找一找,看能找到哪些昆虫,把它们画下来,装订成一本昆虫图册。
课后反思:
第五篇: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设计(湘教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设计(湘
教版)
第六单元
我爱做实验
.我学习了实验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回顾本学期经历的实验活动,相对全面的了解“实验”活动,使学生对科学实验方法的认识逐步条理化,有效促进学生实验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2.知道实验的本质是人为控制下的研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反思,乐于与他人交流,能正确对待他人的意见。
2.意识到科学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进一步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实验习惯。
教学准备:
大白纸(各组一张)、引导学生回忆或让学生演示的实验器材……
一.教学导入
实验不同于自然条件下的观察,它是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对事物进行观察研究的活动。
二.活动
经验交流会
.教学中,我们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去回忆和讨论:
(1)我们曾经完成过哪些实验?
(2)我们是怎样完成这些实验的?
(3)完成这些实验需要注意些什么?
(4)这些实验在探究活动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
2.整理概括
(1)实验不同于自然条件的观察,而是一种人为控制条件的观察研究。
(2)实验是有目的,有计划的。
(3)对比实验一般要控制一个变量。
(4)描述实验时,要说清楚实验的目的、方法、过程,以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4)实验存在误差,科学研究有时需要反复实验。
……
课后反思:
2.科学自己做,我也能成功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综合运用所学习的实验方法,以研究降落伞等为主题内容展开相对自主的研究。
2.能以合适的方式,比较清楚的表达和交流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探究,能积极参加设计和实施实验研究。
2.爱思考,能在研究中,提出自己的发现和问题。
科学知识
.知道空气具有阻力,知道降落伞降落的快慢与风的阻力有关。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意识到人类对自然事物的利用,以及这种利用是建立在对事物属性的基础上的。
教学准备
手帕或塑料薄膜,剪刀、细棉线若干、回型针若干……
一.教学导入
玩过小降落伞吗?能运用自己所掌握的实验本领,研究一下怎样才能让降落伞降得更慢吗?
二.活动
研究降落伞
.分析问题,猜测各相关因素
问题:怎样使降落伞降落得更慢?
猜测:影响降落伞降落快慢的因素:落伞的大小、形状、坠物的轻重等等。
2.设计实验方案
(1)小组之间进行讨论和交流:
(2)以简单的文字把实验打算和思路写下来。
3.按计划实施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1)
互相合作,分头做好抛伞、计时以及记录等工作。
(2)
反复尝试
4.整理记录,分析数据,做出结论。
5.展示交流,共享成果。
6.寻找改进降落伞的方法。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