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第一课 丰富的社会生活
1.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社会生活?
答:除了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可以了解社会生活,还可以通过媒介(广播、电视、网络等)了解社会生活。
2.我们应怎样关爱社会?
答: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关心国家发展,好好学习,将来为国分忧。
3.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如何?
答: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把个人看成点,把人与人的关系看成线,那么,有各种关系连接成的线就织成一张“大网”,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
4.同一个人,为什么具有不同的身份?
答: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5.置身社会生活的意义?
答: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随着身体的成长、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我们的社会生活空间不断延展,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我们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会更加关心国家发展,或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
6.“社会化”的概念是什么?
答: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最初的自然的生物个体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在社会生活中,我们通过学习社会知识,了解和认识社会,并从中获得社会经验,形成社会认可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7.如何理解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关系?
答:(1)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通过父母的抚育、同伴的帮助、老师的教诲和社会的关爱等,我们的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高,规则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念日渐养成,我们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2)我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和娱乐等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同植物生长需要阳光、空气和水一样,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8.为什么个人要参与社会实践,亲近社会?
答: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亲社会行为,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9.结合你的社会实践活动,谈谈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
答: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
10.参与社会生活对个人有哪些意义?
答:参与社会的过程,既是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发展和成就自己的过程。我们只有主动关系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二课
网络生活新空间
1.网络对日常生活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答:(1)网络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迅捷。(2)网络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促进了人际交往。(3)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
2.网络推动社会进步的表现有哪些?
答:(1)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互联网大大促进了人才、资金、技术、物资的流动,已经成为社会生产的新工具、经济贸易的新途径。(2)网络促进民主政治的进步。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互联网丰富了民主形式,拓宽了民主渠道,使人们更加便利、有序地参与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对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发挥着重要作用。(3)网络为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搭建新平台。互联网打破了地域界限,极大地拓展了文化交流的内容、场合及范围,提高了文化传播的速度。
3.网络时代,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的原因是什么?
答:(1)在网络时代,人人能够参与信息发布,信息变得丰富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虚假的、不良的信息。(2)有的人有意无意的歪曲事实,误导大众;有的人随意宣泄情绪,谩骂、中伤他人,侵犯他人人格尊严;有的人实施网络诈骗,侵害他人利益;有的人恶意发布暴力色情和危害社会稳定的信息,造成恶劣影响。
4.沉迷网络的危害
答:沉迷于网络,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大量冗余信息干扰人们的选择,耗费人们的时间;碎片化信息影响人们思考的深度;一些人因沉迷与网络、虚拟交往而疏离了现实的人际关系。
5.在开放的网络世界里,哪些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让人防不胜防?有什么后果?
答: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信息泄漏,手机窃听,窥秘偷拍等。后果:各种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会给被侵权人造成困扰和伤害,给社会带来恐慌和不安。
6.我们应该如何理性的参与网络生活?
答:(1)我们要提高媒介素养,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2)我们要注意浏览、寻找与学习和工作有关的信息,不应在无关信息面前停留,不应在无聊信息上浪费精力,更不可沉溺于网络,要学会“信息节食”。(3)我们要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让谣言止于智者,自觉抵制暴力、色情、恐怖等不良信息。(4)网络无限,自由有界。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只有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才能做一名负责的网络参与者。
7.如何辨别网络谣言?
答:注意信息出处;关注官方信息;对信息进行多方验证;辨识信息内容;向他人求助。
8.怎样让网络公共空间充满正能量?
答:(1)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就身边一些公共事务向有关部门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表达我们的诉求,为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贡献自己的力量,让网络成为汇聚民智、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的重要渠道。(2)我们要在网上传播正能量。我们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网络媒介素养,共同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让网络公共空间充满正能量,高扬主旋律。
第二篇:第01课 丰富的社会生活
第一单元 走进社会生活
第一课 丰富的社会生活
第1课时 我与社会
1.知识目标:明确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认识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掌握融入社会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掌握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巧。
2.能力目标: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通过自主学习、讨论、辩论等方式,理解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形成交往与沟通的能力,更好地与父母、老师、同学和社会上的其他人交往,从而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养成乐于助人、诚实守信、乐于奉献等良好品质。
1.重点:(1)知道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2)懂得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3)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2.难点:培养人际交往、合作以及融入社会的能力,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比较熟悉《鲁滨逊漂流记》,那么大家想一想:鲁滨逊真的是到了世外桃源吗?真的与世隔绝了吗?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将会有明确的认识。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感受社会生活
活动一:自读课文,完成问题
1.你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社会生活?
2.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受?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并确定一名发言人,其他人可以补充)
提示:走进农村,我们看到农民在田间辛勤劳作;来到工厂,我们看到工人在有条不紊地工作;步入商场,琳琅满目的商品映入眼帘;参观博物馆,丰富的展品令人震撼;观看升旗仪式,我们感受到身为中国人的自豪……这些都使我们感受到社会生活的绚丽多彩,感受到我们的美好生活与每个人承担的责任不可分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受社会生活与我们密不可分。
目标导学二: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活动二:探究实践
1.在生活中,我们如何向他人表示友好?
2.说说你生活的地区存在哪些环境问题。
3.请你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的好办法。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并确定一名发言人,其他人可以补充)
提示:1.向他人主动问好;他人有困难时,伸出援手;微笑、点头致意;赞美他人……2.废水、废气、白色污染等。3.政府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在社会中形成人人爱护环境的氛围;中学生应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拒绝白色污染,不用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筷子等;工厂、企业应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尽量不排放废气、废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掌握与人打交道、与人友好交往的方法,要融入社会生活,我们还要关注社会发展,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活动三:情景探究
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的阿拉斯加州,护林员发现了一个吃狼奶长大的女孩劳拉。这个8岁女孩用四肢爬行,用狼的语言在狼群里尽情“交谈”。小劳拉后来被送到美国心理改造中心。经过18个年头的艰苦训练和学习,劳拉才逐步恢复人性,最终还上了大学。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提示:这个故事说明每个人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都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只有社会化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只有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个人才能真正成长和发展起来。
活动四:愈辩愈明
辩论:人是否可以离开社会而单独存在?
提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我们在社会中生活,吃别人种的粮食,穿别人缝的衣服,住别人造的房子。我们的大部分知识都是通过别人所创造的语言,由别人传授给我们的。我们应当承认,社会不仅教会了我们各种生活技能,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产品。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把个人看成点,把人与人的关系看成线,那么,由各种关系连接成的线就织成一张“大网”,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由此可见,个人的生活离不开社会。
活动五:阅读教材第5页“探究与分享”
思考:同一个人,为什么身份不同?
提示: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比如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重点讲述了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都负有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应增强人际交往、合作以及融入社会的能力。
四、板书设计
我与社会
第2课时 在社会中成长
1.知识目标:学会遵守公德和秩序,发展服务社会的能力,养成亲社会行为。
2.能力目标: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通过情境体验法、合作探究法、反思评价法,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养成亲社会的行为,承担起我们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认识到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社会;树立关注社会的情感和态度,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用实际行动服务社会。
1.重点:(1)理解我们为什么要养成亲社会行为。(2)掌握如何为社会做贡献,养成亲社会行为。
2.难点:在生活和学习中为社会做贡献,养成亲社会行为,培养人际交往、合作以及融入社会的能力。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驮在车轱辘上的丰碑——白方礼》。
【内容简介】白方礼,河北省沧州市沧县白贾村人。从1987年开始,白方礼连续十多年靠自己蹬三轮的收入帮助贫困的孩子实现上学的梦想,直到他将近90岁。2005年9月23日,93岁的白方礼老人安详地离开。蹬三轮车近20年,35万元善款,圆了300多个贫困孩子的上学梦。
视频中这种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我们称之为“亲社会行为”。生活在社会中,社会给予我们太多,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理应奉献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做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时事,创设情境,亲切自然而有针对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在社会课堂中成长
活动一:自读课文,完成问题
1.什么是社会化?
2.如何理解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关系?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并确定一名发言人,其他人可以补充)
提示:1.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最初的自然的生物个体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在社会生活中,我们通过学习社会知识,了解和认识社会,并从中获得社会经验,形成社会认可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2.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通过父母的抚育、同伴的帮助、老师的教诲和社会的关爱等,我们的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高,规则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念日渐养成,我们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我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和娱乐等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同植物生长需要阳光、空气和水一样,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受社会生活与我们密不可分,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
目标导学二:养成亲社会行为
活动二:探究实践
板块一:学会谦让、分享、助人
1.猜猜看——这是什么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孔子第二十代孙,汉代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这个故事被一直流传下来,成为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例子。他在四岁时,就知道上让哥哥、下让弟弟。他当时让出的是一个梨。(孔融让梨)
最终得出结论: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谦让。谦让不是软弱可欺,也不是妄自菲薄,谦让是一种自信,一种宽容,一种涵养。我们要做到为人谦逊、礼貌待人,从而促使社会更加和谐。只要不是原则问题,不妨“退一步海阔天空”。同时,谦让和勇于竞争也不矛盾,我们要遵从竞争的“公平”精神,发挥自己真实的水平。
2.学会分享、助人
小红买了几本学习用书,她大方地把自己的书带到学校,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小红感到很快乐。
【提出问题】(1)小红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2)分析这种行为有什么作用。
提示:(1)分享、助人的行为。(2)分享并不意味着失去,相反会使你的人生更丰富多彩,乐于分享的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和支持,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和进步。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分享,要学会帮助他人,“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们在帮助他人中体会快乐。
设计意图:本活动旨在使学生学会谦让、学会分享、学会助人。
板块二:养成亲社会行为
情境1:小雨积极组织班上的同学参加社会公益团体组织的“贫困山区图书角”活动。
情境2:小雪平时经常关注时政新闻。最近她被评选为中学生代表,在市长接待日上,就食品安全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情境3:小丽认真学习各科知识,立志将来做一名医生,支援西部的医疗事业。
【提出问题】(1)以上情境中的同学通过哪些形式为社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2)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还可以通过哪些形式为社会做贡献?
小组合作学习,最终得出结论:
为社会做贡献,要:①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②关心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大事;③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设计意图:本活动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如何为社会做贡献,养成亲社会行为。
活动三:走进生活 学以致用
学校决定举办“养成亲社会行为”的演讲比赛,请你写一篇演讲稿的内容大纲。
提示:请同学们先自己独立思考,之后进行小组交流讨论,教师适时提供本课的知识框架,帮助学生完成任务。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社会;要关注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用实际行动服务社会。
四、板书设计
第三篇: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第4节 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四节《密度社会生活》。学生通过学习前面的知识后,对物体的质量这一属性和物质密度这一特性有所了解,并且已经学会了使用天平和量筒来测定质量和体积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方法积 累。而这一节课恰是讲解密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是理论联系实际且应用于生活的实 践性课。为此,我采用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再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实验性课型。【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经过一个段时间的学习,已经基本具备了一个科学探究的素养,在学习密度的知识后也期望他们去解 决一定的生活问题。所以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注意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遇到的问题,不仅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还会大大加强学生学习物理、运用物 理的自信心。【设计理念】
做到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提倡学习方式的多元化。打破教材结构,合理重组内容,使整个课堂既充实、严谨,又增强了科学性。还要善于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呈现出情理相济、动静相成和谐美。培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学会与同学共同交流获取知识。【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按照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 评价、评估,完成本节内容从现象到理论的过程
合作学习:充分利用班级里的每一个 学生的特点与智慧,积思广议。合作学习贯穿了教学的始终,在知识与技能、过 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进行影响与渗透。【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密度知识的应用. 2.知道物质的密度还与温度有关.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介绍密度知识的实际应用,让学生认识理论与实际的密切联系,熏陶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 【教学重点】:
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和解决实际问题 【课时】:1课时
【教具】:4千克的铅球、、纸风车、酒精灯、细线、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密度是物质的基本属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密度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有重要的价值。在解决不同的实际问题时,密度知识是如何应用的.
二、新课教学
(一)密度与温度 视频:龙卷风
(1)、平时生活中的风、龙卷风的形成与我们所学的密度知识是否有关呢?
实验:在室温下,吹鼓两个气球。分别把它们放在冰箱的冷藏室和炉火附近。过一会儿,你发现什么现象?
结论:由于ρ=m/v,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膨胀后,密度变小。
1、生活中的风就是空气在受热时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热空气上升后,温度低的冷空气就从四面八方流过来,形成风。
2、气体受温度的影响较大,固体、液体影响较小。
生活中的物质大多数遵循“热胀冷缩”的规律,但也有物质是喜欢“热缩冷胀”。介绍水的特点。
水在0—4℃之间,是热缩冷胀,在4℃以上是热胀冷缩。
水的反常膨胀,给人类生活也带来不方便。北方的冬天,放在户外的自来水管将冻裂。所以对自来水管的保护显得尤其重要。
(二)、密度与物质鉴别
提问:(1)怎样能知道这块“运动会的金牌”是不是纯金的?
例题1:“市中学生运动会的金牌质量为29.5克,体积为5.2厘米3,它是真金的吗?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学生板演计算,其他学生在作业本上计算。
师:与上题的道理相同,利用密度知识还可以鉴别牛奶、酒的优劣,在地质勘探中鉴别矿石。
例题2:有一大型油罐,里面注满了石油,外侧标有“易燃品--严禁烟火--50m3”等字样。你能否想出一个简单的办法,很快知道这个油罐里所装石油的质量?
例题3:铁的密度为ρ铁 =7.9×103kg/m3 ,一个铁球的体积为11cm3 ,质量为79 g,试通过计算说明铁球是实心还是空心?
生:思考并独立解题。
三、小结:本节学习内容
四、课堂练习:(课件展示)
五、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计】
密度与社会生活
1.利用密度知识求物体的质量 2.利用密度知识求体积
3.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 【教学评价】
今天,从同学们的身上我深刻体会到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不断探索勇于克服困难 的态度,同时,大家也教会了我很多新的方法,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所收获。当然 大家在实验操作中可能有些地方不够规范,例如:胶头滴管的使用。我相信经过大家的不断 努力,会做得更好。
第四篇:《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设计(三卡式)
表一:课前教材分析卡
设计者:应玉国 课题
密度与社会生活 时间
教者
教
学
目
标
1.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能解释简单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密度问题; 2.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
3.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 学 重 点
1.密度与温度的关系; ?2.密度与物质鉴别。教学难点
水的反常膨胀,4℃水的密度最大。教 学 方 法
启发教学、小组讨论、观察实验等方法
教学 用具
教师:多媒体课件、气球、冰块、酒精灯。学生:酒精灯、自制纸风车、火柴等。? 课时 安排
1课时
备
注
本节是在学习了密度概念及其测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利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密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例及学生已经具备的密度的有关知识来帮助学生理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密度与温度、与物质鉴别的关系,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和点拨引导,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归纳出结论,千万不要想当然的直接告诉学生结论。本节内容是对密度知识的拓展,一方面通过本节教学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密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价值,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的能力。
表二:课堂教学设计卡 课题
密度与社会生活 时间
教者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分配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密度是物质的基本属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密度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有重要的价值。例如,利用密度知识可以鉴别戒指是不是纯金做的。勘探队员在野外勘探时,通过对样品密度等信息的采集,可以确定矿藏的种类及其经济价值。在农业生产中利用盐水可以选种等,我们知道这些都是利用了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这一特点。下面我们来欣赏几组画面(多媒体播放):
从录像中我们看到用密度的知识解决了选种的问题。你还知道我们生活中运用密度可以做什么吗?
二、进入新课
师:从刚才同学们的讨论可知:密度的知识与人们社会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那么是不是所有物体的密度都是一成不变的呢?密度与温度有没有关系呢?
1.密度与温度
播放视频:龙卷风
平时生活中的风、龙卷风的形成与我们所学的密度知识是否有关呢?
演示实验1:在室温下,吹鼓两个气球。分别把它们放在一大堆冰块和酒精灯火焰附近。
观察并思考:过一会儿,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
演示实验2:按课本图11.5-1做一个纸风车。如果把风车放在点燃的酒精灯附近,风车能转动起来。
观察并思考:你知道是什么推动了风车吗?
生活中的风是如何形成的?
日常生活中气体、液体、固体的密度受温度影响一样吗?
师:在我国的北方,冬天对自来水管的保护十分重要。如果保护不好,使水管内的水结了冰,不仅影响正常的生活用水,有时还会把水管冻裂,造成送水设备的损坏。那么,自来水管为什么会被冻裂?
生活中的物质大多数遵循“热胀冷缩”的规律,但也有物质是喜欢“热缩冷胀”。介绍水的特点
为什么自来水管冬季容易冻裂?
水的反常膨胀对冬季水中的生物有什么意义呢?
2.密度与物质鉴别
提出问题:如何鉴别一只戒指是不是纯金做成的?
小结:测出戒指的密度后,与密度表中金的密度比较。测戒指的密度时,可用天平测质量,用量筒测体积,根据密度公式计算出密度
(课件展示例题)
例题: 滨州市中学生运动会的金牌质量为45.39g,体积为5.1cm3,它是纯金的吗?若不是纯金做成的,那么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总结:从前面的密度表可知,一些不同物质的密度是相同的。例如酒精和煤油都是液体,它们的密度都0.8×103㎏/m3。通过对两者气味的判断,在知道密度的基础上可以鉴别出酒精和煤油。可见,利用密度这一重要属性,可以鉴别物质,但是要准确地鉴别物质,常常要多种方法并用。
三、课内训练与小结
用课件展示题目,学生思考解答,然后将学生的解答用视频展台展示讲评。
四、布置作业
学生观看视频
戒子
矿石
盐水选种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观看视频
视频截图──龙卷风 学生讨论、交流。
放在冰块上面的气球变小了,气球下降;放在酒精灯火焰附近的气球变大了,气球上升。实验说明:气体受热体积膨胀。由于密度,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膨胀后,密度变小。
结论:由于,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膨胀后,密度变小。?学生讨论
生活中的风就是空气在受热时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热空气上升后,温度低的冷空气就从四面八方流过来,形成风。
气体受温度的影响较大,固体、液体影响较小。
学生讨论
引导学生推导为什么水结冰时体积反而变大。
启发学生从自来水管遵从“热胀冷缩”的规律,而水结冰时遵从“热缩冷胀”,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分析解答。)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引导同学思考:从密度表可以看出,各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密度是不同的。只要测出了戒指的密度,再与密度表中金的密度进行比较就可鉴别戒指是不是纯金做成的。
学生活动:思考并独立解题。
请2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其他学生在作业本上计算,完成后,教师点评,注意学生解题格式的规范性。
让学生通过计算学会如何鉴别物质,在计算密度时,如果单位用g/cm3,可将它换算成㎏/m3,再对照密度表确定物质的种类。
练习:
矗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它的碑心石是一整块巨大的花岗岩,碑身高37.94m,由413块花岗岩石块砌成,在长14.7m、宽2.9m、厚1m的碑心石上刻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怎样知道它的质量?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2.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动手动脑学物理的1、2、3题
5′
1′
15′
15′
8′
1′
板
书
设
计
表三:课后教学反思卡 课 题
密度与社会生活 时 间
教 者
反 思 教 材
反 思 教 法
反 思 学 生
备
注
第五篇:丰富的资源教学设计
《丰富的资源》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丰富的资源”是第三单元第一个学习主题 《地球哺育了我们》的第二个活动主题,是在前一个活动主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地球景色的美丽和资源的丰富,并能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球对人类的哺育之恩,人类离不开地球。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学习,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基本特征,明确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2.通过学习,学生能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探究地球资源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密切关系,感悟生命的延续离不开地球,体会资源的重要性,树立初步的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科学地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观念。
地球上有巍峨壮丽的山峰;有广袤无垠的大草原;郁郁葱葱的森林;奔流不息的江河海洋……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探究地球资源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感悟生命的延续离不开地球,体会资源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感受、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之恩的感情,树立初步的环保意识。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在美丽的山水一课中,我们领略了地球上奔流不息的江河海洋;巍峨壮丽的山峰;广袤无垠的大草原;还有那郁郁葱葱的森林……
地球不仅有美丽多样的地表形态,蕴含着我们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默默做着奉献,这节课我们共同了解地球给予人类的“丰富的资源”。
二、互动交流,体验探究:
1.教师引导:地球中的资源有哪些呢?通过课前资料的收集,你对地球的资源有哪些了解? 自然资源定义呈现。研究方法介绍。2.学生展示、交流:
引导学生梳理材料,学生在小组中交流、梳理自己的材料。3教师组织班内汇报交流:
4我们的资源种类如此众多,那他们都有什么特点呢。
(1)是资源的有限性,即是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要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2)是资源的区域性,即资源的分布是不平衡的,存在着地域差异。(3)是资源的整体性,即每一个地区的资源在生态上存在着彼此联系,所以要综合的开发与利用。
三、归纳梳理,知识建构:了解人类生存与地球资源的关系
1.教师引导:地球上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的重要原料,她与我们的生活又有怎样的关系呢?课前我们已经收集了许多关于地球资源与我们的关系的资料,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学生展示、交流 3.教师组织班内汇报交流
四、整合资源,知识拓展:珍惜资源,树立环保意识
教师引导:对于地球母亲,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能离开她而生存。她哺育着全人类,一代又一代,一世又一世。但母亲的负载是有限的,这让我们不得不为她担忧,为我们人类自己担忧。大家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了这些资源,大家设想一下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如今,许多人们不懂得如何珍惜仅有的能源。大量用水、用电,许多破坏臭氧层的物品也消耗飞速,排放的废气已经多得难以让人想象……
五、活动总结,提升感知:畅谈收获
我们共同学习了解了地球上的各种自然资源以及自然资源和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密切关系。通过学习,你对地球母亲又有了怎样的认识?今后打算如何更好地保护好我们人类唯一的地球母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