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_社会生活的变化_教学设计_教案

时间:2019-05-12 19:03: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6.2_社会生活的变化_教学设计_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6.2_社会生活的变化_教学设计_教案》。

第一篇:6.2_社会生活的变化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了解火车、轮船、电报、照相、电影传入中国的史实;掌握《申报》、商务印书馆的出现和发展及民国以来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通过图片、视频资料展示社会生活变化的相关信息,学会从图片、视频中提取有效信息。

3、通过学习,感受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种种变化,体会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难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和局限性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

通过图片师:有人是这样形容近代以前的中国的,请同学们根据图片提示一起来描述: 生: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传媒基本靠手,见面就是磕头。师:大家看了这个描述,对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有什么感觉? 生:比较落后。

师:那么这种相对落后的社会生活状况到了近代又有了哪些变化呢,就让我们在今天的课堂中一起去了解。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活动】抢答

请同学们用3分钟时间快速浏览本课内容,并找出本课内容中出现的“第一次”、“近代中国之最”。一会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抢答。【讲授】

一、近代交通通信在中国的出现 情境1:白老板因为善于经营,生意越做越大,1887年,他有一批丝绸需要紧急送往京城,他可以选择哪些快捷的新式交通工具呢? 生1:轮船 生2:火车

情境2:白老板想在发货前再确定一下货物的数量和样式,他有哪些新的方式可以尽快联络到远在京城的买家呢? 生1:有线电报 生2:电话

【讲授】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

情境3:白老板决定亲自去京城送货,顺便考察一下北方市场。到了京城,他特别想把京城的风景带回上海给家人一起欣赏,正好他发现了一种新玩儿意,让他的家人能感觉身临其境。白老板到底带回了什么呢? 生1:照片

情境4:转眼到了1905年,白老板到京城参加商会活动时又遇到了一件新鲜事——看活动照相,京剧大师谭鑫培在画上表演。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1:这是电影《定军山》的拍摄

第一部无声电影——1905年在北京拍摄的《定军山》(图片);第一部有声电影——1931年在上海拍摄的《歌女红牡丹》(图片);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渔光曲》

情境5:1912年1月2日,快70岁的白老爷子已经富甲一方,他赋闲在家,依然关心国家大事,他想了解有关昨天大总统上任的事情,又有哪些途径呢? 生1:看报。

我国近代最著名的报纸——《申报》。《申报》自1872年在上海创办到1949年停办,历时78年,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它见证、记录了晚清以来中国曲折复杂的发展历程,被人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为什么叫“百科全书”呢?

生2:因为《申报》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各个方面。有广告、时事新闻、文化宣传,还有一些评论等等。和现在报纸的内容差不多。正是因为内容这么丰富,因此才被称为是“百科全书”。除了《申报》以外,你还知道中国近代出现过哪些报刊? 生3:戊戌变法时期:《万国公报》(《中外纪闻》);辛亥革命时期:《民报》;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

情境6:除了看报,白老爷子还喜欢看书,这些书大多是由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出版的,这个出版机构叫什么名字呢? 生1: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1897年成立于上海,1954年迁至北京,除出版各类书籍外,主要出版汉译书籍和中外语文辞书,是近代中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展示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工具书的图片)1932年,商务印书馆遭日军轰炸焚毁,元气大伤,被迫停业。但他们提出了 “为国难而牺牲,为文化而奋斗”的口号,互相鼓励支持,进行了一系列的复兴活动,半年后商务宣布复业。【讲授】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情境7:白老爷子在报纸上看到有关刚上任的大总统的消息,他决定专程赶到南京,一睹大总统的风采,顺便看看最新的世道。那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欣赏短剧,从中概括近代社会习俗在哪些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播放视频:课本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之民国版》

从短剧中我们可以概括近代社会习俗在哪些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1: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废止跪拜礼节,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在称呼上也取消了“大人”“老爷”之称,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多媒体演示搜集到的照片:军警为行人剪辫、中山装、西服、旗袍、西式裙装、小脚、绣花鞋

【活动】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让我们来一起总结一下近代社会生活的新变化。

生1:交通:轮船、火车 生2:通讯:有线电报、电话

生3:文化生活:照相、电影、报纸、出版机构

生4:社会习俗:剪辫、易服、废缠足、改礼节和称呼 的变化。这些新变化的出现给人们生活又带来了哪些影响?

生5:使人们出行更方便快捷,生活更丰富多彩,人与人之间更民主平等。在看到这些积极影响的同时我们也要反思一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没有不足之处呢?我们通过一段材料来进行了解。

“吴老太爷从乡下乘轮船来到上海,怀中紧抱着《太上感应篇》,坐进30年代的汽车里,像一具刚从棺材里爬出来的僵尸„„南京路上到处是光怪陆离的灯光和摩天大楼。最让老太爷大受刺激的是一位身穿高开叉旗袍,连肌肤都能看的分明的时髦少妇。那少妇高坐在一辆黄包车上,翘起了赤裸裸的一双白腿,简直好像没穿裤子。这情形,不禁让吴老太爷全身发抖。终于,吴老太爷大叫一声,昏死过去„„”

——茅盾《子夜》 根据材料,吴老太爷见到了哪些新鲜事物? 材料中吴老太爷的反应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1:轮船、汽车、灯光、摩天大楼、旗袍、黄包车。

生2:说明农村还是比较闭塞、落后,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

情境8:南京之行让白老爷子明白现在的社会和以前可大不一样了。他只是不明白:这一时期社会生活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呢?同学们能帮他解答这个疑惑吗? 同学们可以分组讨论讨论

生1:鸦片战争后, 西方工业文明冲击。——外因(被动)生2:中国近代以来,历次探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推动。——内因(主动)

【讲授】新课小结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了解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种种变化,尽管这些变化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总的来说,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社会生活也有了新的变化,我们在以后的课堂中再来了解。

课后习题

1、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假如你是一位已经接受新生事物并生活在当时的上海的某政府官员,你不可能()A.坐轮船、火车去北京购买商品

B.在报纸上看新闻、休闲时看电影

C.发电报问候亲人、与朋友照相

D.向你的上司行跪拜礼、称 “老爷”

2、同学们经常使用《新华字典》,它的出版社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它的名称是()A.三联书店

B.商务印书馆

C.中华书局

D.外文出版社

3、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变落后的习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禁止缠足

B.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C.取消“先生”“君”之类的称谓 D.强令男子剪掉辫子

4、自近代以来,上海总能引领中国潮流。下列事件发生在上海的有()①创办商务印书馆 ②淞沪铁路正式投入运营 ③《申报》创刊

④拍摄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④

第二篇:2_茉莉花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独立认识“逛、摊、施、苞、吮、婪、沁、疏、蕾、贪”10个生字;能正确书写“茉”;结合语境,了解“疏”和“瑕”的意思。

2、能区别“希望”和“盼望”、“惊奇”和“惊喜”的意思,并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正确使用相应的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关键语句的意思,并试着背诵课文第4节。

4、体会养花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和美的享受,感悟做事不能半途而废,要坚持到底,这样才会有收获的道理。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1、能正确认识生字,在语境中了解相应词语的意思,并正确运用。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以朗读促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背诵课文第4节。

3、结合具体文字,能获得自己的独特感受,并领悟到一定的道理。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茉莉花:简介茉莉花。

2、板书课题,齐读,生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自学课文,媒体出示自学要求。(1)指名读课文,学生点评朗读情况。(2)字词教学重点。读准生字的字音。形近字组词: 副()假()蕾()福()瑕()雷()④理解词意“洁白无瑕”。(3)交流填空练习,板书: 茉莉花的生长过程

稀疏的叶子→好多叶子,露出小苞→一大簇枝丫,鼓出蓓蕾→开出小花,送来清香

三、研读课文

1、读读课文的第2——4小节,用直线划出描写茉莉花的句子,并交流。

2、学习第2节。

(1)媒体出示句子:可是,茉莉花始终是那副老样子,稀疏的叶子,连花的影子也见不着。

(2)指名读句子,说说“老样子”指什么样子?

(3)媒体出示,“因为__________,所以,我不再关心它了。”

(4)理解“我”心情变化,刚买来时,“我”的心情如何?完成词句活动室第一题,体会“盼望”的意思,板书:盼望不再关心(5)练习朗读,读出“我”的心情变化。

3、学习第3节。

(1)媒体出示第3节,在“好多”、“绿油油”、“一个个”的词下加着重号,理解茉莉花的样子。

(2)看到茉莉花有了变化,“我”的心情如何?(体会“惊喜”的意思)板书:惊喜(3)练习朗读。

4、学习第4节。

(1)媒体出示:它们洁白无瑕,似雪如玉,绽开了张张笑脸,送来了阵阵浓郁的清香。

(2)读读句子,圈出描写茉莉花颜色、香味的词语,理解“似雪如玉”。(3)练习朗读第4节,指导背诵。媒体出示:

爱太阳——长枝鼓蕾——开花送香——闻香品茶

5、再读读全文,感悟做事不能半途而废,只有坚持到底才有收获的道理,师小结。

四、复习巩固

1、读词语:

茉莉花、稀疏、盼望、惊喜、吮吸、贪婪、蓓蕾、洁白无瑕、似雪如玉、浓郁、品尝

2、读读句子,划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再选一句抄下来:

茉莉花已长出了一大簇枝丫,枝尖上鼓出了花蕾。过了几天,一朵朵白色的小花开放了。它洁白无瑕,似雪如玉,绽开了张张笑脸,送来了阵阵浓郁的清香。妈妈摘下一朵叫我闻,茉莉花的香味真醉人,花香沁入了我的心田。

五、拓展作业

1、拓展:

*用两、三句话介绍自己喜欢的花。

2、作业:

(1)熟读背诵第四节。(2)抄写词语。

课后习题(1)熟读背诵第四节。(2)抄写词语。

第三篇: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欧洲城市建设的开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的改变;欧洲日常生活的变化;近代亚非拉美地区的社会生活的缓慢变化。

二、要求学生认识

1.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是推动近代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2.由于遭受殖民奴役,广大的亚非拉美等地区,社会生活的变化比西欧缓慢。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引导学生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提高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利用课本知识,通过问题设计,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史实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表现。

难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教学设备

投影、幻灯或多媒体。

教学方法

学生阅读,教师启发,师生共同讨论。

教学要点

一、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二、近代欧洲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1.欧洲的城市建设。

2.社会发展和进步。

3.饮食、时尚等日常生活的变化。

三、亚非拉美地区的社会生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们文化思想的变革,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近代社会生活有了哪些变化?导入新课。

一、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请学生阅读课文思考: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

1.英、法、美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冲击

资产阶级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他们追求自由、平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给传统的社会生活带来巨大的冲击。

2.工业革命推动近代社会的进步

工业革命促使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机器的运用虽然一开始遭到工人的反抗,他们认为他们的苦难来自于机器,但在一定程度上机器代替了最艰苦的体力劳动。技术的应用则方便了人们的生活。1840年,英国推行了世界上第一个现代邮递制度。第一封电报也在同年问世。以后随着电、石油、合成织品、汽车、电话、无线电、电影、唱片和高速印刷的出现,日常生活中也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

因此到了近代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么有哪些变化呢?请同学们看书后归纳总结。

二、近代欧洲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1.欧洲的城市建设(投影两幅图片《18世纪英国工人住宅区》、《l9世纪的伦敦街头》)要求学生看第一幅图片,使学生了解18世纪欧洲大部分城市的卫生状况不好,缺乏必要的市政设施。看第二幅图片,让学生明白从19世纪开始欧洲城市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1900年,巴黎修建了地下铁道。下水道、排水设施的修建使欧洲人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19世纪70年代随着欧洲各城市公交系统的发展,人们开始到郊外居住,改善了城区过于拥挤的居住状况。(讲到这里可以联系当今中国的城市建设对照讲述)

2.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资本主义创造出的巨大物质财富为改善社会提供了条件。工人阶级通过不断的斗争,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比如:政府制定法律限定最高工作时数,开始有了老年抚恤金、医疗和失业义务保险。为保持社会安定,欧洲各国政府改善教育,设法让更多的穷人接受教育。19世纪末,欧洲妇女地位有所改变。(投影《妇女争取权利的斗争》)已婚妇女享有财产权,就业接受的教育增多,她们要求享有选举权。

3.饮食、时尚等日常生活的变化

工业革命和殖民地扩大改变了欧洲资产阶级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

①咖啡在近代欧洲是一种时尚饮品。(投影《咖啡馆》)咖啡馆的最主要作用是使原来上层社会封闭的社交生活走上了街头。

②社会习俗发生改变。(投影《欧洲社会时尚的变化》)人们开始注重轻便、简洁的服饰。到19世纪中叶,西装外套、马甲、衬衣、裤子成为男装的主流。

③法国饮食引导欧洲潮流。随着交往的扩大,各国各地区的饮食互通有无,促进了饮食文化的发展。

④17世纪~18世纪俄国社会习俗出现了重大变化。这与彼得大帝改革有着紧密的关系。请同学看书后回答俄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

在近代欧洲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亚非拉美地区的社会生活又是怎样呢?

三、亚非拉美地区的社会生活

1.非洲:宁静的生活被打破,代之以经济、道德等方面的衰落。虽然客观上欧洲殖民者促进了非洲在传统生活习俗等方面的改进,但给非洲带来无法估量的灾难。

2.亚洲:

印度:英国的殖民统治一方面给印度带来了深重灾难,但另一方面一些传统的恶俗被逐渐废除。印度上层阶级的生活更加西方化。

中国:毒品大量输入中国,全面侵蚀着中国社会的肌体。虽然工业文明和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对中国的自然经济造成巨大的冲击和破坏,但从总体上说,20世纪以前,中国的社会生活没有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日本:在“明治维新”的推动下,社会生活变化很大。政府提倡学习欧洲文明,同时不忘民族传统教育。

3.拉美:欧洲的家畜影响和改变了印地安人的生活方式。同时,随西葡殖民者而来的天主教也在拉丁美洲传播开来。

[课堂小结]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欧洲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的发展扩大了资本主义世界和非资本主义世界的差距。遭受殖民奴役的广大亚非拉美等地区,社会生活的变化比起西欧要缓慢得多。

课后作业:

阅读近代欧洲的一些文艺作品,了解近代欧洲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四篇: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反思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反思

篇一: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设计人:张妙(枣庄二十四中学)

一、本课教材地位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的是从鸦片战争到民国时期,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步步深入,中国由传统社会逐渐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生活领域发生变化的一些情况。这种叙述体现了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本课内容又与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变化紧密相关。所以本课占有承上启下的总结性地位。

二、课程标准

以《申报》、商务艺术馆等为例,了解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三、教学目标

掌握在革命后火车、轮船的传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通过中国近代生活和古代生活的对比,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对历史进行纵向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历史观、发展观。

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四、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申报》、商务印书馆、民国以来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难点:培养学生对社会进步中出现的各种变化(包括沉重的历史代价)的正确的认识,能够形成一个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唯物史观。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社会生活中的高科技产品图片,并伴随世博会主题曲《2010等你来》。教师:随着人们生活的精益求精,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世博会让我们见到了很多高科技的产品,体会到城市——让我们生活更美好!那么近代中国在社会生活方面是什么样的?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穿越隧道,回到近代中国,感受不一样的社会生活变化。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现实生活入手,以精美的图片和欢快的音乐为开端,贴近学生的生活,既活跃课堂气氛,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

一、与世界接轨——交通工具的变化

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近代以前人们使用的水、陆交通工具有哪些?(出示图片)

学生:有木船、马车、手推车、轿子等。

教师:大家回答的非常好,这些交通工具有一个共同点,即行进的动力主要 依靠人力、畜力,或借助风力。大家想想,这些动力有什么缺点呢?

学生:力量有限,受自然条件的限制或用起来不方便。

教师: 在 19世纪初西方发明了蒸汽机并作为动力。

新式交通工具于19世纪末期传入中国,这些新式交通工具的特点是马力大,速度快,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小。那么,当时人们对于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报以什么样的态度呢?

播放视频《世纪初期电车在上海出现》

教师:除了电车之外,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还有哪些?

展示:近代的交通工具(轮船、火车、汽车、电车、飞机)

教师:请同学们看课本相关内容,并结合材料,小组讨论找出近代交通工具在中国的出现是利还是弊?

学生:出行方便,速度快。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学生:污染环境。

教师:请举例说明。

学生:有时看电视发现科举考试的时候,很多人需要提前很长时间出发,翻山越岭,才能赶上科举考试。

教师:同学们说的很好。小明和他妈妈的谈话也可以让我们认识到进到交通工具出现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的益处。

展示:第一幕(清末民初)——“外公电报了”

郑观应《盛世危言》

教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科技发明使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生产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开始与世界“接轨”。

二、并轨的时代——通讯与时代的变迁

教师:19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科技发明也陆续传入中国,不仅体现在交通方面,而且出现了新的通讯方式——电报。近代通讯和近代交通一样,都是人们生活发生了变化。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电报的出现给人们提供了哪些便利?

展示:早期电报机

学生:电报出现以后,人们可以传达信息,联系亲友;商人可以传达生意信息;记者可以发挥新闻报道。

教师: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也逐渐变得丰富,同学们请看“文化生活的变迁”一目,找出中国近代在文化生活方面对人民群众的影响。

学生:照相、电影、报纸、出版机构。

教师:我想我们大家都有一种认识,就是在相互传达一件听闻的事情的时候,每个人因为理解不同,主观成分的增加,就越来越远离事物本来面目。如果用照片来记载的话,就能比较客观一些。说到拍照,就不能不说酷爱照相的慈禧以及末代皇帝溥仪和他的皇后婉容。正是这些照片的存在为历史探索的留下了史实依据。

展示:慈禧太后和末代皇帝溥仪、皇后婉容的照片

教师:请同学们看一看课本,找一找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三部影片,完成小游戏(连线)。

学生: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 《歌女红牡丹》

拍摄的第一部有声电影

《定军山》(北京)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

《渔光曲》

教师:无声电影里的人说话没有声音,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观众明白他在说什么?

学生:伴以朗读、录音机或留声机的配音。

教师:前面同学们说了,对中国近代文化生活影响较大的还有报纸和出版业。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在前面学习的知识。戊戌变法时、辛亥革命时、新文化运动时用来宣传的报纸有哪些?

学生:维新变法时期:《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辛亥革命时期:《民报》——同盟会机关刊物;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原名为《青年杂志》】、《每周评论》

教师:这些报纸大都政治性非常强,时事性也强,主要是为了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或革命而创办的。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上海等城市创办了外文报纸,主要是给外国人看的。后来中文报纸也出现了,其中最著名的是什么?

学生: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

展示:《申报》图片

教师:《申报》刊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新闻、广告、评论等内容。

教师:也就是说,它所面对的读者是人民大众、普通百姓。内容比较丰富。那么报纸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学生:报纸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人们可以通过报纸了解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从报纸上寻找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教师:报纸的出现,促进了出版业在中国的发展,同学们思考一下,有关近代出版机构的事情?

学生: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当时使用的课本和字典都是由它出版的。

展示:第二幕(清末民初)——改错练习

学生:1.没有数码相机;

2.《定军山》是无声电影;

3.民国初年,上海最著名的报纸不是《江南晚报》,是1872年《申报》;

教师:由于近代交通在中国出现和文化生活的变迁,再加上中国近代不断变革的政治大潮,特别是在中华民国成立后,政府颁布移风易俗政令,使中国的社会习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说明:以巧妙的设问,引导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下,带着兴趣、怀着好奇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此突出本课的重点,突破学生存在的难点。)

三、民族的转轨——社会习俗的变化

教师:闲暇时,小明陪外公逛街,在街头他们看到了以下一幕……

展示:第三幕(清末民初)——《剪辫**》图片

教师: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还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剪发辫、易服饰、禁缠足、改跪拜礼(握手礼)、改称呼

展示:剪辫,易服,禁止缠足、跪拜之礼,改称呼相关图片

教师:这说明精神文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学生: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相互尊敬。

教师:那么跪拜之礼彻底废除了吗?我们的现代社会还有跪拜礼吗?(举例说明)

学生:没有,过年的时候会跟长辈行跪拜礼。

教师:是的,说的很棒!禁止的跪拜之礼是针对封建等级的礼教制度,而现在依然行跪拜之礼,是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上,对长辈的一种尊重、敬意。刚才我们还说到了服装的改变,孙中山先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领袖人物,他还引领了中国近代100多年来的服装潮流。比如国家的领导人在出席重要会议、场合的情况下都会身穿正式的中山装,也是很多男明星们出席重要场合时首选的服装之一。

展示:中山装图片

教师:你知道中山装的含义吗?(封闭竖领、前襟五扣、袖口三扣、四个口袋、袋盖)

学生:封闭竖领:“三省吾身” 前襟五扣:“五权分立”,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

袖口三扣:“三民主义”

四个口袋:“礼”、“义”、“廉”、“耻”

袋 盖:“以文治国”

篇二:北师大版八上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公开课教学反思

八年级上册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反思

历史组

任新玲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反思如下:

本节课整体上设计结构合理,多用图片的对比、实物展示,让学生形成更加直观的认识。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计,让学生一步步明确本课的知识目标。近代文明的传入显示了西方近代科学和技术发明传入中国后新旧生产方式的碰撞,其发展轨迹标志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是中国近代化的标志之一。通过分析影响生活变迁的因素,总结特点,分析影响,培养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掌握整合历史知识的能力。上完课整体上感觉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结合各位老师的评课意见,总结以下不足之处有:

1、导入时简单地从上节课的内容导入,较为苍白,还是应该从整个近代化的探索导入,这样便于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并不是一个方面的变化,而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巨大变化的集中体现。

2、在讲到问题“照相技术为何是19世纪40年代后传入中国”时,学生没有回答到点上,这时应该适时引导学生“40年代有何事件”,这样便于学生很快答到知识点上。

3、最后的讨论环节上,由于时间的苍促,没有让学生完整地展示讨论的结果,没有很好地起到讨论的效果。、4、设计的练习由于时间苍促没有给学生做。

本次公开课整体上感觉就是时间紧张,前面需要强调的内容都完成了,结束时的讨论和练习自我感觉不太理想,所以总结本次讲课的经验,以后授课,要多从整体上把握,而且要多多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多变幻形式。备课时充分挖掘教材,给学生的知识一定要精,避免多而杂。多用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比如多用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学习等。总之,总结经验,以求更好!篇三:《社会生活中的规则》教学反思

《社会生活中的规则》教学反思

平方子中心小学 纪桂芹

这一课题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科书展示了学生学习、生活中与规则有关的照片,并配以文字说明,通过列举事例,引导他们认识到在社会生活中,处处都有规则。帮助他们对规则的理解具体化、生活化。此外,教科书还通过展示公园、图书室、动物园、售票处各种各样遵守规则的情境,帮助学生认识规则存在的普遍性和重要性,懂得遵守规则会使我们的生活更方便、更安全。在观察、分析、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活动方式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提出建议,指导他们开展活动,使他们学会实践,乐于实践。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生活,服务社会,使他们的自我价值得到了体现。通过主动实践,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了生活中的规则,并在实践中产生了新的价值观,使他们的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能力得到了提高,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得到了培养。

更可贵的是,有的学生认识到,只要心中想着他人,就能自觉地遵守规则。可见,被规则约束的行为正在内化为自觉的行动。在活动中,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的独立性及个性也得到了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还需要加以改进的地方是,应该教给学生用数字说明问题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及办事认真负责的态度,使他们在多方面能得到提高。

2613-9-12

第五篇: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反思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反思

反思一: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本着高效课堂“三环六步”,即:三步:预习、展示、反馈;六环:预习检测、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达标检测、整理归纳的理念进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我能够联系学生身边的事物及其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本课的知识点掌握较好学生也开始感受和体验到如何进行自主学习的方法和规范,并从中找到了乐趣。但是,在本课的教学过程当中,还是存在很多不足,与完美课堂的要求还差很远。本课存在的不足:

1、课堂纪律掌控不好,学生兴趣高,同时课堂展示秩序也比较混乱。

2、多媒体设计不足,收集的资料太多而不能细细展示。

3、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以及学生人数多,不能很好的照顾到每位同学等。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将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更好的服务课堂、服务学生。

反思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反思

1、导入新课:以交通工具和电影等话题,直接导入新课。

2、上课方式:比一比,说一说,在交通工具、通讯手段方面、大众传媒方面、社会生活方面和社会习俗方面,从近代以来出现了那些可喜的变化?看看你按类别能说出多少。并说说各个方面的作用。

依据: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来学习历史。

教师首先在学生看书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讲述,培养其阅读,表述和归纳的能力。

在学生说不到的一些方面,教师可补充一些资料,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得到一个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单纯教师讲更能让学生去认真看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更高。今后要多相信学生的能力,相信学生自己能够有自学能力等,教师要善于引导。

反思三: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反思

新的课程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合作。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了新的历史课程理念,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较为准确的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有机结合;在教学重、难点的设计和突破上,既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又考虑了初中学生的实际;在教学手段采用上注重了适当和便于操作的原则;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上注重了灵活性。

在本节课中,教师能正确地评估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学习水平,使历史课堂教学信息难易程度适当,多数学生经努力都可以接受。这样,既不会导致学生负担过重,产生逆反厌学心理,又能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和智能的发展。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作为主导的教师,其任务并不在于把教材中涉及到的历史知识,平铺直叙、完整无损地讲给学生,而在于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师生共同活动,深入发掘教材内涵,提炼重点和难点,将其外化成一个又一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这样,通过一定的逻辑程序,由表及里,深入浅出地加以解决。这些启发性问题,可使学生积极思索,对开拓其思维空间,培养思维能力大有裨益。此外,教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发现问题,让这些问题有机地契入我们的课堂,迅速地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对反馈信息的评价,及时调整教学思路,矫正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从本节课堂观察、课堂提问和课堂练习和学习气氛等来看,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我认为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设置大量的情景。历史是有趣的,但是历史教材本身作为教育的载体是枯燥的。要让学生喜欢我们的课,应该创设生动有趣的历史情境,这样才能引导学生从感知历史发展到感悟历史,实现情感的升华和价值观的提炼。我设计的几个历史情境,使课堂增色不少,它大大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把学生一下子带到了近代,让他们穿越时空,身临其境,体验历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用情境激发兴趣,这是本课成功的保障。此外,本节课的成功之处还表现为促进学生基于问题的学习,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进一步发掘与本课相关的更深层次的隐性知识,也是本节课的亮点之一。

本节教学仍然有它不足之处。如:学生搜集资料较多,由于课堂时间关系,未能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后面设计的内容较杂,教学流程不够流畅,让学生认识还不深刻,这将促使我在以后教学中去探索、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服务于学生。

反思四: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反思

本节课力求将课堂单一的传授知识功能,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方向发展。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

一、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探究合作:

新的课程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合作。我在本课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较为准确的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在教学重、难点的设计和突破上,既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特点,又考虑了初中学生的实际;在教学手段采用上注重了适当和便于操作的原则;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上注重了灵活性。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一系列问题、图片来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时代代入感,加深他们对于一百年前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有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并将激发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二、教师引导得法、学生活动有效、体现学生主体性:

在教学中,我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我认为本节教学设计的成功之处在于,课前师生充分准备,课中教师“导”的得法、学生活动有效,课后进一步拓展延伸。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活动为主。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在不断的“答”与“问”当中,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答案由自己归纳得出。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从而达到所预期的学习目标。

三、重视情感教育:

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都渗透了关于本课的情感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出行方便了,交往密切了,生活丰富了等。

同时也要学生明确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变化是有限的。但最终要让学生知道尽管同我们现在的发展相比很有限并且是微不足道的,但它却代表了人类历史文明发展变化的主流趋势和人类社会优秀文化的发展方向。

四、课堂及时反馈,巩固学生知识。

课堂教学中最后一环节是巩固练习,通过列举题和历史小诊所两道练习题,可以知道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如何。

不足之处:学生对于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通过课堂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都是比较表面的东西,只是掌握了知识要点。如果要让学生对于近代的社会生活变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可以通过学生课后探究来完成。

课后布置作业:请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或“100年前的社会生活”为内容,访问自己的父母、祖父母或邻居老人,向他们了解解放前尚存的旧习俗:如缠足、称呼、见面行礼等方面的情况。

下载6.2_社会生活的变化_教学设计_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6.2_社会生活的变化_教学设计_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反思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反思10篇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反思1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本着高效课堂“三环六步”,即:三步:预习、展示、反馈;六环:预习检测、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达标检测......

    历史八年级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社会生活的变化》处在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这一单元是中国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中国经济和社会生......

    第29课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案之二-教学教案

    第29课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案之二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欧洲城市建设的开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的改变;欧洲日常生活的变化;近......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初二历史学科《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NO:20 (总第20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掌握:近代交通工具轮船和火车传入中国;有线电报在中国的出现;电影和照相技术的传入;商务印书馆的创办;社......

    社会生活的变化说课稿

    社会生活的变化说课稿 社会生活的变化说课稿1 各位专家、同仁:大家好!下面,我向各位汇报《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课中的教学尝试。一、教学内容根据课标要求,本课从社会生活的角度......

    2_我与父母交朋友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心情和期待,正确看待父母教育的情感。坚持正确的看法和行为,丢掉不良思想行为的态度。 能力目标:正确认识自己......

    2_细胞的分化_教学设计_教案(精选5篇)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 2.细胞衰老的特征。 3.癌......

    2_基因在染色体上_教学设计_教案

    2.2基因在染色体上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概述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有关基因与染色体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