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的变化说课稿

2023-05-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社会生活的变化说课稿》及扩展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生活的变化说课稿》。

社会生活的变化说课稿

社会生活的变化说课稿1

各位专家、同仁:

大家好!下面,我向各位汇报《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课中的教学尝试。

一、教学内容

根据课标要求,本课从社会生活的角度展示了中国迈向近代化的历程。

作为社会生活史的主题教学,本课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内容庞杂、内涵深刻。

内容庞杂是指本课中“社会生活”涉及交通通讯、文化生活、社会习俗等方面,内容多,空间广,勾勒出一幅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图卷。

内涵深刻在于作为本册书的收尾篇,本课是中国政治、经济、思想近代化回归生活的表现,体现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特点,透视出历史的变迁。

因此,本课的主旨就是在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之中感受文明的演进。

二、学情分析

初中生的思维具有形象化、简单化的特点,更易于接受直观可以感受得到的知识。如何结合初一学生的思维特征,让他们带着兴趣进入历史课堂的学习呢?

北京前门大街的重修开放引发了我的思考。前门地区保存了丰富的近代北京社会生活的内容,是学生相对熟悉的区域。何不让学生到前门地区寻找近代社会生活的痕迹?置身历史遗存的现场,感受历史那难以言传的细节与氛围。于是,我组织学生去前门地区实地考察。在此基础上,根据清末官员恽毓鼎的《澄斋日记》,我设计了“近代京沪游”这一贴近学生生活的历史情境,将学生的兴趣点和教学重点结合起来。

三、教学目标

结合以上分析,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和同学们一起:

发现历史,感受变化,提高能力;

了解历史,探究变化,掌握方法;

享受历史,感悟变化,升华情感。

四、教学策略

依据教学目标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策略,依托课前实地考察,设计通览、透视两个环节,我和学生从生活的角度看历史,通览变化的表现;从历史的角度看生活,透视变化的内涵。

下面,为大家呈现具体的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

[通览环节]

通览环节围绕着历史情境“近代京沪游”展开。在19-19间,学生以清末国人的身份,从北京前往上海游览,期间经历辛亥革命。之所以选北京、上海,是因为这两个城市是近代城市社会生活变化的缩影;之所以选择辛亥革命前后这段时间,是因为这个时期社会生活的变化体现出新与旧、中与外、变革与保守的激烈碰撞。

为了推进情境发展,旅行过程中,我设计了以下四个小活动,带着学生在活动中寻找社会生活的变化。

活动一通过确定出行方式,引导学生发现近代交通的变化。我请学生阅读教材,结合时代背景,选择快捷的交通工具出行。学生了解到淞沪铁路建成通车和轮船相继传入中国的史实,提出了乘坐火车。我随即提出问题:清朝末年的北京是否已有火车?学生立刻说他们在前门地区考察中发现了建于19的前门火车站,认为我们可以乘坐火车出发。配合我提供的相关铁路通车时间,经讨论最终确定乘火车至上海。

活动二中,我们一行来到前门火车站准备出发。通过寻找前门地区的近代生活遗存,了解电影、照相出现的史实。我提出问题:清朝末年来到前门火车站,我们能看到哪些在近代才出现的新事物呢?此时,学生分组展示实地考察中拍摄的照片。在我的指导下,他们在众多的照片中辨别出近代出现的新事物,如铛铛车、大观楼影院、大北照相馆、火车站等,进而掌握电影、照相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到了第三个活动,我们已经到达上海。活动主题是联系北京亲人,由此引入电报、电话的作用。为了让学生在讨论中推进情境发展,继续寻找社会生活的变化。我提出一个问题:身在清朝末年,我们如何尽快告诉亲友已经到达上海的消息呢?

学生基于生活经验,马上提出打电话。那么,当时人们是否可以使用电话呢?我提供了一张上海电话局的广告。学生分析其中人物的对话和广告词,了解到电话出现的史实及其带来的便利。同时,我也告诉学生当时电话的使用并不像现在这么普及。

由于学生对电报不太了解,我就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电报传入中国的时间,并补充李鸿章关于电报的奏稿,指导学生分析材料。材料中“经营十余年”表明的是电报引入中国的背景,即洋务运动。“瞬息万里”体现了电报的特点,“官商称便”说出了电报的作用、影响。在指导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官商称便”的“便”字背后体现的是什么历史变化,同学们认为在便利的背后是历史的进步,“便”字还可以理解为“变”革的“变”。

接下来的活动四中,学生以游客的身份停留在上海,我提出问题“作为游客,我们怎样更多地了解这个城市呢?”由此,分析以报刊为代表的大众传媒的影响。我出示当时的报纸,学生从中找到了“鱼肝油”、“《文学报道》”、“中华民国万岁!孙大总统万岁!”等信息。我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将这些信息归结为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学生从中感受到大众传媒不仅是人们了解社会的工具,更是表达人们态度、观点的舞台,例如对“中华民国成立”一类重大事件的宣传,对近代中国政治的进步就起了推动的作用。

报纸上为什么说“中华民国万岁!”呢?因为在我们旅行的过程中辛亥革命发生了,中华民国建立起来。接下来,我继续引导学生关注此后社会生活又会发生哪些变化。我又出示了一份报纸——1912年《时报》中的文章片断,阅读材料后学生找到了民国时期在易服饰、剪发辫、废缠足和礼仪方面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变化背后的历史进步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以改称呼为例,我请学生说出他们知道的旧称呼和新称呼,之后带着学生继续分析,旧称呼,如:老爷、奴才,大人、小民,学生立刻发现这是不平等的社会地位的反映。在新称呼中,大家都可以称呼对方先生、同志。在新旧称呼对比中,反映出人们对于平等的追求。

通览环节,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为平台,完成了本环节的教学任务,从社会生活的变化看历史的发展变迁。

[透视环节]

如果说通览环节是从社会生活的角度看历史的话,那么,透视环节就是从历史的角度看社会生活。考虑到初一学生的思维特点,我设计了“三看变化”的活动。

“第一看”看的是“时代”,以通览环节所学知识为基础,进一步分析推动社会生活变化的历史因素。我设计了一个时间轴。请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标注出影响社会生活变化的重大历史事件,并说出理由。为了引导学生开展活动,我以辛亥革命的.断发为学生做了一个范例。学生因为获得了一个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表现得非常积极,标注了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重大历史事件,说明理由的过程也非常精彩。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却体现出社会生活的变化并非一笔流水账,而是与重大历史事件紧密相关,与历史的脉搏一起跳动。

“第二看”看的是“艰辛”。我出示一幅地图,显示出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铁路分布情况和部分社会生活变化表现的分布情况。我提出问题:让我们看一看,近代新事物最早诞生在哪些地方?这些地方有何共同特点?引导学生发现,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体现出区域上的不平衡,时间上的点滴渐进。之后,我出示一则材料。材料显示的是,在同一时间内,社会生活新旧现象并存。由此,学生感受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艰难。

当学生感受变化的艰难而略有失望时,我马上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变化发生的区域是有限的,变化的历程是艰难的,这些变化是不是就没有意义了呢?”进入第三看,看的是进步。

以下是其中的一段材料。我以报刊为例,引导学生分析社会生活变迁背后蕴涵的进步因素。首先,我提醒学生注意,《申报》的时论主要关注哪些地方的新闻。某个地方的人对全国和国外的新闻品头论足,这在现在看来并不新鲜。但是,放在历史的转折关头,我们会发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更多的普普通通的中国人正在破除传统的狭隘的乡土意识,更多地关注国家、关注世界大势,体现了时代的进步。

[总结]

回顾本课的学习,我紧密围绕着一个“变”字——变物质、变思想、变文化,设计了“通览”环节,在“近代京沪游”中和学生一起梳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提升了一个“看”字——看时代、看艰辛、看进步,设计了“透视”环节,在“三看变化”中认识到中国近代化历程的曲折、艰辛,感受到近代中国人追赶时代进步潮流的坚定步伐。

作为社会生活史的教学,我的体会是:依托生活让历史更生动,融入时代让生活史更深刻。讲完这节课后,我与学生共享了陈先生的一句话“生活的历史没有大炮那么可怕,但比大炮更有力量;它不像思想那么感染人心,却比思想更广泛地走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去。”

社会生活的变化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评委、同仁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社会生活的变化》。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设计六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课,主要讲述了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和先进中国人不懈的努力与探索下,中国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乃至社会习俗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同时本课内容又与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变化紧密相关。所以本课在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本课内容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容易直观感受。

但学生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此,我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与感性认识,引导他们透过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分析变化的原因和对变化的认识。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了解近代交通通讯,文化生活,社会习俗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并 正确认识这些变化;

2、过程与方法:

大胆的对本课内容进行重新整合,通过对19世纪末的宜宾婚礼与20世纪初的上海婚礼进行对比描写,反映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和老师补充资料,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习本课过程中,始终融入宜宾乡土历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深厚感情,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引导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中国人民的不懈探索对近代社会生活产生的积极影响,以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并结合八年级学生的实际,我把本课的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

难点: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正确认识这些变化。

五、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采纳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合作探究法。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学法

教法是前提,学法是关键,本课将主要采纳自主学习法和合作学习法。以培养学生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和拓展学生的思维。

六、说教学设计

(一)、导课设计:吴老太爷之死。

把矛盾《子夜》中描写吴老太爷到上海的精彩片段作为导入,并提出问题:

吴老太爷所见到的东西,在我们今天看来非常平常,为什么他会深受刺激,学生畅所欲言后,我将点出是因为上海的变化与他自己生活的世界相差太大,以至于他受不了这种刺激最后脑溢血而亡。从而引出新课。

设计目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拉近师生距离。

(二)、新课教学

1、那一场传统婚礼

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向学生讲述一场19世纪末,我的曾祖父的的婚礼。通过三个镜头引导学生去感知19世纪末的社会生活。

镜头一:宾朋

通过镜头一宾朋,引导学生了解19世纪末中国老百姓的交通、发型、服饰,礼仪、称呼等,为学生描写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后发生的社会习俗的变化做好铺垫。

镜头二:迎亲

通过镜头二在宜宾潼关码头迎亲,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后,西方文明成果的传入,引发了我国交通工具的改变,但宜宾由于地处内地所受影响较小,交通工具变化大不,加深学生对乡土历史的了解。

镜头三:拜堂

通过镜头三拜堂,引导学生感知新娘的心理和旧的拜堂仪式,使学生了解旧的社会婚俗及旧的封建礼教给青年男女带来的伤害。为学生理解辛亥革命冲击旧的封建制度、改变封建习俗打下基础。

在引导学生感知了这场婚礼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三组镜头主要从交通,文化生活,社会习俗等方面体现了19世纪末宜宾的社会生活状态。宜宾仅仅是19世纪末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从而以点到面映射出当时中国社会风貌。

设计目的: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通过轻松愉悦地方式感知19世纪末中国社会风貌。

过渡:随着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历史进入到1919年的黄家大院:留着短发、读着电报的曾祖父将带着曾祖母赴上海参加女儿的婚礼。

设计目的:由于本课重点是体现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且这些变化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为了给后面分析变化的原因做铺垫。

提问:曾祖父、曾祖母去上海可能使用的交通工具有哪些?他们可能会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去上海?并说出这样选择的理由。由于课本没有涉及到宜宾乡土历史,因此,我将给学生补充有关宜宾近代交通工具的发展情况。

设计目的:为引导学生了解乡土历史,培养学生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还原历史的能力。

2、那一场西式婚礼

小组合作:把学生分成两个小组,让学生结合书本知识和教师补充材料,想象我的曾祖父、曾祖母赴上海后将会发生的有趣故事来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分组如下:

第一小组:请合理想象我的曾祖父、曾祖母赴上海后在街上的所见所感;

第二小组:请合理想象我的曾祖父、曾祖母在婚礼上的所见所感。

要求:想象的形式不限(漫画、即兴表演、微型小说等都可),准备时间6分钟,展示时间8分钟。每个小组展示后,其他小组可随意提问,由展示小组解决问题,如学生不能解决可求助老师。

为了使学生的设计更完整的体现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特别是针对学生普遍容易遗漏的关于商务印书馆、照相等文化生活变化的内容,我将在学生准备过程中,走到学生中间,对学生的准备进行指导。

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的展示,我将给予积极地评价,对展示精彩的学生及时鼓励,对出现错误的学生,也在充分肯定后,给予纠正。

设计目的:为达到新课程理念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目标,突破本课重点,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表达、方案策划、思维创新能力,也为引导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总结过渡: 19世纪末的中国,人们穿着中式服装,住在中式建筑里,敬爱天地君亲师,生老嫁娶都履行祖宗礼仪……这些,曾经是中国人的标识。但自100多年前开始“师夷长技”以来,中国的社会生活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引导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进行归纳:

设计目的:为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使学生对本课重点知识有系统的了解。

提问过渡: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从而引出:

合作探究一:促使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在学生充分讨论并回答后,我将主要总结为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原因:1、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

2、先进中国人坚持不懈的探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尤其是辛亥革命以武力的方式直接打击封建制度,直接改变了一些社会的习俗)

预设:如果学生不能直接归纳,我将出示已准备的材料,让学生从材料中得出以上两结论。

设计目的:为突破本课难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合作探究二:

提问:请结合书本知识和以下材料,谈谈你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认识?

在学生讨论归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这种变化是中国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应该肯定,同时也应让学生明白,中国与世界,城市与农村,内陆城市与沿海发达城市如宜宾与上海相比差距很远,说明变化有限。

过渡:今天,宜宾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已经找不出一百年前那些落后的影子,但我们无法忽视的是,宜宾在变化,时代在前进,宜宾与沿海先进地区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在西部大开发的今天,在530万宜宾儿女昂首挺进十二五开局之年的今天,作为学生的你们,可以为家乡的变化和发展做点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后,我将展示我校09级学生葛依伦的作文:《我人生的梦想》,在这篇文章里,他深情地写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我渴望……有一天我长大了,我一定要回到这片生我养我的热土,用我自己的双手与智慧,把宜宾建设得更美好!

最后我将这样总结,同学们,只要我们心中有爱,有责任,有努力学习的冲动和热情,我们就一定能放飞自己的梦想!

设计目的:为引导学生认知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积极性和进步性,也为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以上是我对《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十课《社会生活的变化》的粗浅设想,谢谢各位耐心的倾听,感谢各位对我的帮助和关怀,谢谢!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反思

篇一: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设计人:张妙(枣庄二十四中学)

一、本课教材地位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的是从鸦片战争到民国时期,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步步深入,中国由传统社会逐渐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生活领域发生变化的一些情况。这种叙述体现了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本课内容又与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变化紧密相关。所以本课占有承上启下的总结性地位。

二、课程标准

以《申报》、商务艺术馆等为例,了解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三、教学目标

掌握在革命后火车、轮船的传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通过中国近代生活和古代生活的对比,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对历史进行纵向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历史观、发展观。

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四、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申报》、商务印书馆、民国以来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难点:培养学生对社会进步中出现的各种变化(包括沉重的历史代价)的正确的认识,能够形成一个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唯物史观。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社会生活中的高科技产品图片,并伴随世博会主题曲《2010等你来》。教师:随着人们生活的精益求精,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世博会让我们见到了很多高科技的产品,体会到城市——让我们生活更美好!那么近代中国在社会生活方面是什么样的?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穿越隧道,回到近代中国,感受不一样的社会生活变化。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现实生活入手,以精美的图片和欢快的音乐为开端,贴近学生的生活,既活跃课堂气氛,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

一、与世界接轨——交通工具的变化

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近代以前人们使用的水、陆交通工具有哪些?(出示图片)

学生:有木船、马车、手推车、轿子等。

教师:大家回答的非常好,这些交通工具有一个共同点,即行进的动力主要 依靠人力、畜力,或借助风力。大家想想,这些动力有什么缺点呢?

学生:力量有限,受自然条件的限制或用起来不方便。

教师: 在 19世纪初西方发明了蒸汽机并作为动力。

新式交通工具于19世纪末期传入中国,这些新式交通工具的特点是马力大,速度快,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小。那么,当时人们对于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报以什么样的态度呢?

播放视频《世纪初期电车在上海出现》

教师:除了电车之外,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还有哪些?

展示:近代的交通工具(轮船、火车、汽车、电车、飞机)

教师:请同学们看课本相关内容,并结合材料,小组讨论找出近代交通工具在中国的出现是利还是弊?

学生:出行方便,速度快。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学生:污染环境。

教师:请举例说明。

学生:有时看电视发现科举考试的时候,很多人需要提前很长时间出发,翻山越岭,才能赶上科举考试。

教师:同学们说的很好。小明和他妈妈的谈话也可以让我们认识到进到交通工具出现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的益处。

展示:第一幕(清末民初)——“外公电报了”

郑观应《盛世危言》

教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科技发明使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生产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开始与世界“接轨”。

二、并轨的时代——通讯与时代的变迁

教师:19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科技发明也陆续传入中国,不仅体现在交通方面,而且出现了新的通讯方式——电报。近代通讯和近代交通一样,都是人们生活发生了变化。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电报的出现给人们提供了哪些便利?

展示:早期电报机

学生:电报出现以后,人们可以传达信息,联系亲友;商人可以传达生意信息;记者可以发挥新闻报道。

教师: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也逐渐变得丰富,同学们请看“文化生活的变迁”一目,找出中国近代在文化生活方面对人民群众的影响。

学生:照相、电影、报纸、出版机构。

教师:我想我们大家都有一种认识,就是在相互传达一件听闻的事情的时候,每个人因为理解不同,主观成分的增加,就越来越远离事物本来面目。如果用照片来记载的话,就能比较客观一些。说到拍照,就不能不说酷爱照相的慈禧以及末代皇帝溥仪和他的皇后婉容。正是这些照片的存在为历史探索的留下了史实依据。

展示:慈禧太后和末代皇帝溥仪、皇后婉容的照片

教师:请同学们看一看课本,找一找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三部影片,完成小游戏(连线)。

学生: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 《歌女红牡丹》

拍摄的第一部有声电影

《定军山》(北京)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

《渔光曲》

教师:无声电影里的人说话没有声音,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观众明白他在说什么?

学生:伴以朗读、录音机或留声机的配音。

教师:前面同学们说了,对中国近代文化生活影响较大的还有报纸和出版业。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在前面学习的知识。戊戌变法时、辛亥革命时、新文化运动时用来宣传的报纸有哪些?

学生:维新变法时期:《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辛亥革命时期:《民报》——同盟会机关刊物;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原名为《青年杂志》】、《每周评论》

教师:这些报纸大都政治性非常强,时事性也强,主要是为了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或革命而创办的。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上海等城市创办了外文报纸,主要是给外国人看的。后来中文报纸也出现了,其中最著名的是什么?

学生: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

展示:《申报》图片

教师:《申报》刊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新闻、广告、评论等内容。

教师:也就是说,它所面对的读者是人民大众、普通百姓。内容比较丰富。那么报纸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学生:报纸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人们可以通过报纸了解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从报纸上寻找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教师:报纸的出现,促进了出版业在中国的发展,同学们思考一下,有关近代出版机构的事情?

学生: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当时使用的课本和字典都是由它出版的。

展示:第二幕(清末民初)——改错练习

学生:1.没有数码相机;

2.《定军山》是无声电影;

3.民国初年,上海最著名的报纸不是《江南晚报》,是1872年《申报》;

教师:由于近代交通在中国出现和文化生活的变迁,再加上中国近代不断变革的政治大潮,特别是在中华民国成立后,政府颁布移风易俗政令,使中国的社会习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说明:以巧妙的设问,引导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下,带着兴趣、怀着好奇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此突出本课的重点,突破学生存在的难点。)

三、民族的转轨——社会习俗的变化

教师:闲暇时,小明陪外公逛街,在街头他们看到了以下一幕……

展示:第三幕(清末民初)——《剪辫**》图片

教师: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还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剪发辫、易服饰、禁缠足、改跪拜礼(握手礼)、改称呼

展示:剪辫,易服,禁止缠足、跪拜之礼,改称呼相关图片

教师:这说明精神文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学生: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相互尊敬。

教师:那么跪拜之礼彻底废除了吗?我们的现代社会还有跪拜礼吗?(举例说明)

学生:没有,过年的时候会跟长辈行跪拜礼。

教师:是的,说的很棒!禁止的跪拜之礼是针对封建等级的礼教制度,而现在依然行跪拜之礼,是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上,对长辈的一种尊重、敬意。刚才我们还说到了服装的改变,孙中山先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领袖人物,他还引领了中国近代100多年来的服装潮流。比如国家的领导人在出席重要会议、场合的情况下都会身穿正式的中山装,也是很多男明星们出席重要场合时首选的服装之一。

展示:中山装图片

教师:你知道中山装的含义吗?(封闭竖领、前襟五扣、袖口三扣、四个口袋、袋盖)

学生:封闭竖领:“三省吾身” 前襟五扣:“五权分立”,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

袖口三扣:“三民主义”

四个口袋:“礼”、“义”、“廉”、“耻”

袋 盖:“以文治国”

篇二:北师大版八上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公开课教学反思

八年级上册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反思

历史组

任新玲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反思如下:

本节课整体上设计结构合理,多用图片的对比、实物展示,让学生形成更加直观的认识。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计,让学生一步步明确本课的知识目标。近代文明的传入显示了西方近代科学和技术发明传入中国后新旧生产方式的碰撞,其发展轨迹标志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是中国近代化的标志之一。通过分析影响生活变迁的因素,总结特点,分析影响,培养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掌握整合历史知识的能力。上完课整体上感觉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结合各位老师的评课意见,总结以下不足之处有:

1、导入时简单地从上节课的内容导入,较为苍白,还是应该从整个近代化的探索导入,这样便于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并不是一个方面的变化,而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巨大变化的集中体现。

2、在讲到问题“照相技术为何是19世纪40年代后传入中国”时,学生没有回答到点上,这时应该适时引导学生“40年代有何事件”,这样便于学生很快答到知识点上。

3、最后的讨论环节上,由于时间的苍促,没有让学生完整地展示讨论的结果,没有很好地起到讨论的效果。、4、设计的练习由于时间苍促没有给学生做。

本次公开课整体上感觉就是时间紧张,前面需要强调的内容都完成了,结束时的讨论和练习自我感觉不太理想,所以总结本次讲课的经验,以后授课,要多从整体上把握,而且要多多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多变幻形式。备课时充分挖掘教材,给学生的知识一定要精,避免多而杂。多用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比如多用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学习等。总之,总结经验,以求更好!篇三:《社会生活中的规则》教学反思

《社会生活中的规则》教学反思

平方子中心小学 纪桂芹

这一课题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科书展示了学生学习、生活中与规则有关的照片,并配以文字说明,通过列举事例,引导他们认识到在社会生活中,处处都有规则。帮助他们对规则的理解具体化、生活化。此外,教科书还通过展示公园、图书室、动物园、售票处各种各样遵守规则的情境,帮助学生认识规则存在的普遍性和重要性,懂得遵守规则会使我们的生活更方便、更安全。在观察、分析、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活动方式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提出建议,指导他们开展活动,使他们学会实践,乐于实践。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生活,服务社会,使他们的自我价值得到了体现。通过主动实践,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了生活中的规则,并在实践中产生了新的价值观,使他们的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能力得到了提高,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得到了培养。

更可贵的是,有的学生认识到,只要心中想着他人,就能自觉地遵守规则。可见,被规则约束的行为正在内化为自觉的行动。在活动中,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的独立性及个性也得到了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还需要加以改进的地方是,应该教给学生用数字说明问题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及办事认真负责的态度,使他们在多方面能得到提高。

2613-9-12

下载社会生活的变化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生活的变化说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反思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反思 反思一: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反思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本着高效课堂"三环六步",即:三步:预习、展示、反馈;六环:预习检测、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达标检测......

    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

    潜山县卫民中学高效课堂自主学习型历史导学案___八年级___历史___ (科目)编号:__001____主备人:____储高明____指导教师:___________教研组长:___________教导处:__________课题:中......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中药学1301班201331208039程龙 还记得那句民谣“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再不实行改革,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就会被葬送。”30年前,一个伟大领袖,一个中国新时期的设计者——邓小平代表亿万人民,顺应历史潮流,打开了中国改革......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反思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反思10篇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反思1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本着高效课堂“三环六步”,即:三步:预习、展示、反馈;六环:预习检测、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达标检测......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欧洲城市建设的开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的改变;欧洲日常生活的变化;近代亚非拉美地区的社会生活的缓慢变化。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再不实行改革,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就会被葬送。”30年前,一个伟大领袖,一个中国新时期的设计者——邓小平代表亿万人民,顺应历史潮流,打开了中国......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1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祖**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