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欧洲城市建设的开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的改变;欧洲日常生活的变化;近代亚非拉美地区的社会生活的缓慢变化。
二、要求学生认识
1.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是推动近代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2.由于遭受殖民奴役,广大的亚非拉美等地区,社会生活的变化比西欧缓慢。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引导学生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提高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利用课本知识,通过问题设计,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史实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表现。
难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教学设备
投影、幻灯或多媒体。
教学方法
学生阅读,教师启发,师生共同讨论。
教学要点
一、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二、近代欧洲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1.欧洲的城市建设。
2.社会发展和进步。
3.饮食、时尚等日常生活的变化。
三、亚非拉美地区的社会生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们文化思想的变革,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近代社会生活有了哪些变化?导入新课。
一、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请学生阅读课文思考: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
1.英、法、美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冲击
资产阶级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他们追求自由、平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给传统的社会生活带来巨大的冲击。
2.工业革命推动近代社会的进步
工业革命促使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机器的运用虽然一开始遭到工人的反抗,他们认为他们的苦难来自于机器,但在一定程度上机器代替了最艰苦的体力劳动。技术的应用则方便了人们的生活。1840年,英国推行了世界上第一个现代邮递制度。第一封电报也在同年问世。以后随着电、石油、合成织品、汽车、电话、无线电、电影、唱片和高速印刷的出现,日常生活中也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
因此到了近代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么有哪些变化呢?请同学们看书后归纳总结。
二、近代欧洲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1.欧洲的城市建设(投影两幅图片《18世纪英国工人住宅区》、《l9世纪的伦敦街头》)要求学生看第一幅图片,使学生了解18世纪欧洲大部分城市的卫生状况不好,缺乏必要的市政设施。看第二幅图片,让学生明白从19世纪开始欧洲城市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1900年,巴黎修建了地下铁道。下水道、排水设施的修建使欧洲人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19世纪70年代随着欧洲各城市公交系统的发展,人们开始到郊外居住,改善了城区过于拥挤的居住状况。(讲到这里可以联系当今中国的城市建设对照讲述)
2.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资本主义创造出的巨大物质财富为改善社会提供了条件。工人阶级通过不断的斗争,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比如:政府制定法律限定最高工作时数,开始有了老年抚恤金、医疗和失业义务保险。为保持社会安定,欧洲各国政府改善教育,设法让更多的穷人接受教育。19世纪末,欧洲妇女地位有所改变。(投影《妇女争取权利的斗争》)已婚妇女享有财产权,就业接受的教育增多,她们要求享有选举权。
3.饮食、时尚等日常生活的变化
工业革命和殖民地扩大改变了欧洲资产阶级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
①咖啡在近代欧洲是一种时尚饮品。(投影《咖啡馆》)咖啡馆的最主要作用是使原来上层社会封闭的社交生活走上了街头。
②社会习俗发生改变。(投影《欧洲社会时尚的变化》)人们开始注重轻便、简洁的服饰。到19世纪中叶,西装外套、马甲、衬衣、裤子成为男装的主流。
③法国饮食引导欧洲潮流。随着交往的扩大,各国各地区的饮食互通有无,促进了饮食文化的发展。
④17世纪~18世纪俄国社会习俗出现了重大变化。这与彼得大帝改革有着紧密的关系。请同学看书后回答俄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
在近代欧洲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亚非拉美地区的社会生活又是怎样呢?
三、亚非拉美地区的社会生活
1.非洲:宁静的生活被打破,代之以经济、道德等方面的衰落。虽然客观上欧洲殖民者促进了非洲在传统生活习俗等方面的改进,但给非洲带来无法估量的灾难。
2.亚洲:
印度:英国的殖民统治一方面给印度带来了深重灾难,但另一方面一些传统的恶俗被逐渐废除。印度上层阶级的生活更加西方化。
中国:毒品大量输入中国,全面侵蚀着中国社会的肌体。虽然工业文明和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对中国的自然经济造成巨大的冲击和破坏,但从总体上说,20世纪以前,中国的社会生活没有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日本:在“明治维新”的推动下,社会生活变化很大。政府提倡学习欧洲文明,同时不忘民族传统教育。
3.拉美:欧洲的家畜影响和改变了印地安人的生活方式。同时,随西葡殖民者而来的天主教也在拉丁美洲传播开来。
[课堂小结]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欧洲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的发展扩大了资本主义世界和非资本主义世界的差距。遭受殖民奴役的广大亚非拉美等地区,社会生活的变化比起西欧要缓慢得多。
课后作业:
阅读近代欧洲的一些文艺作品,了解近代欧洲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二篇:5近代社会生活教案
近代社会生活教案 川教版
作者:admin 资源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课标要求]
●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以《申报》、商务印务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对近代社会生活的感性认识。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知道近代传入中国的新式交通通讯工具及娱乐方式,理解其带给中国社会的影响;了解大众传播媒体的创办及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知道民国以来剪发辫、禁缠足、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能力和方法:认识近代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顺应人类历史潮流的变化,是历史的进步,同时也使中华民族付出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沉重代价;认识火车轮船的传入,一方面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更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掠夺;指导学生对本课社会生活的变化进行列表对比,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动手动脑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性,这个历史趋势说明了人类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着、进步着的,我们必须自觉地与时俱进;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代表着人类历史文明发展变化的主流趋势和人类优秀文化的发展方向,功不可没;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科技的进步促进生产力发展,并逐步影响和改变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进一步丰富了社会生活,激发学生对社会进步和时代潮流的追赶和探究热情,加深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重点难点]
●重点:新式交通和通讯工具及社会意义,大众传播媒体促进了文化教育发展、社会习俗的变化。
●难点:分析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尝试从服饰的变化中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
[授课类型] 新课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分组了解近代社会生活发生的主要变化。
●教师收集整理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准备教学所用图表、设备、小黑板等。
[教学方法]
目标引导、问题探究、阅读讲述、分析归纳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设问)什么是生活呢?有人说:生活是一条路,即使平坦,怎能没有坑坑洼洼;也有人说:生活是一杯酒,不管久远,总饱含着人生酸甜苦辣;而我说:生活是一首歌,和谐与否,总吟唱着人生的悲喜交加和追求探索与开拓奋发。今天,让我们走进近代时期的社会生活领域,看看苦难的中国人如何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不断求新求变,艰难而又不懈地改变着自己的衣食住行、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努力地推动着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步伐!(板书课题)
学生:朗读导言,整体感知本课学习内容。
教师:出示小黑板,揭示本课学习目标。
学习新课:
(教师过渡)生活,不管它是什么,也不论人们怎样生活,始终是人生不可逃避的主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近代时期,人们在传统的男耕女织、生儿育女、打牌下棋、喝酒聊天的生活方式下,发生了怎样的改变?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一、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学生活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讨论回答。
教师讲述小结:在近代中国,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侵略中国的同时,客观上也将西方的一些先进文化和生活习俗等带到中国。同时,中国掀起的西学热潮,从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文化上都在与西方建立着越来越多的联系,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发生着渐变,这必然影响到中国的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简要归纳起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主要由以下几点原因引起:
第一、西方列强的侵入。
第二、中国学习西方的结果。
第三、中国人民革命的影响。如辛亥革命大力改革和倡导新的社会生活习俗。
第四、中国人民的适应性和创新的结果。(中国人适应能力很强,且敢于创新)
过渡:刚才我们探究了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虽然是由于西方列强的侵入引起,但离不开中国人对生活的努力追求、探究和奋发开拓。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二、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
(教师设问)英国人是利用什么工具到中国来经商、贩卖鸦片和发动
略战争的?这种交通工具来到中国又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讨论思考。
教师指导学生揭示相关知识。
1、中国传统的交通工具:轿子、马车。
轿子,乃中国的“土特产”,它抬之者众,坐之者寡,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主要是为达官贵人服务的交通工具。由于享用者地位、身份不同,轿子的装饰也不一样。
马车:比轿子较为高级的交通工具,但在封建社会特权等级思想的影响下,却催生了具有浓厚特权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车文化。以汉代为例,官僚贵族出行时的车队是其身份地位的重要标志。当时最高级的马车是皇帝乘坐的“金银车”,它装饰华美,富丽堂皇。高级官吏乘坐“轩车”,它的车舆前顶较高,两侧以席子做障蔽,上面绘花纹图饰,又称“文轩”。普通官吏则乘坐“轺车”,即车舆上有伞盖,但四面敞露。而大部分普通老百姓就只能步行了。等级如此森严,任何人不能逾越。
2、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轮船、火车
近代交通运输业的飞跃离不开两次科技革命的推动。而英国和美国走在世界前列,发明了以蒸汽机为动力的火车和轮船,开创了世界交通运输的新纪元。进而又出现了电车、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当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后,西方科技文化伴随着侵略也大量传入中国,包括火车和轮船在内的近代化产物也进入中国,逐渐取代了中国传统的交通工具轿子、马车和旧式帆船。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的交通运输得到了重要发展,19世纪60年代,科学家徐寿,华衡芳就改进制造了中国第一艘蒸汽机轮船,随后江南机器制造局还制造了军用的铁甲船和钢甲船。1873年李鸿章在上海成立的、中国人开办的第一家轮船运输公司“轮船招商局”打破了西方国家对中国近代交通业的垄断,使近代交通工具得到普及和发展。洋务运动后期,在中国出现修建铁路的热潮,到20世纪初,电车和汽车也传入中国。
3、新式交通工具的影响
引入:常言说:“要想富,先修路。”“火车一响,黄金万两。” 结合谚语,请同学们先分析近代交通工具火车、轮船传人中国后,给人们带来了哪些便利?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新式交通工具的特点及带来的影响。
教师小结: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方面归纳小结。
A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力加快(交通便捷)
B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C 也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教师过渡:了解了新式交通工具带给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接下来再看新式通讯工具的出现及带给人们的方便。
三、新式通讯工具的出现
(教师设问)解放前、改革开放前普通家庭远距离的主要通讯方式是什么?现在普通家庭远距离主要通讯方式是什么?
师生互动,问题探究。
㈠参与问题的讨论、解答,感受通讯工具带给人们生活的影响。
解放前:结绳刻木记事→口信相传→书信传递等。
改革开放前:无线电报、有线电话。
当今社会:移动电话、网络技术。
㈡课堂调查统计:
问题一:家里装了电话的同学请举手?
问题二:家里买了移动电话的同学请举手?
问题三:现在还在写信联络的同学请举手?
问题四:现在已能上网查资料、聊天的同学请举手?
㈢比较书信、电报、电话以及移动电话、网络技术各具哪些特点和优势?通讯工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㈣依据教材,小结目录知识。
1、新式通讯工具的传入:电报、电话。
2、新式通讯工具的运用:最早的有线电报架设,最早的电话在上海出现等。
3、新式通讯工具的影响:人们可以利用电报、电话在第一时间及时传递信息,大大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加强了地区之间的联系。缩短了时空距离,逐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了社会高效化的发展。
过渡:刚才我们了解了电报、电话在中国近代的传入和运用,并逐步成为民间传递信息和相互联系的方式。那么,到了近代,人们又是通过什么途径来了解国事、天下事?通过什么来发展自己对时政的看法和观点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四、大众传播媒体的创办
教师依据教材指导学生了解中国近代报刊业和出版业的情况。
㈠近代报刊业
报刊是社会信息的重要载体,通常也是一个国家、政府信息的发布平台,是历史发展的晴雨表。报纸和书籍是人们传递信息、保存信息、获取信息和了解科学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中国近代的报刊也是在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出现的。当时在中国的西方传教士就通过创办报刊来宣传其思想意思,介绍西方思想文化,既是侵略我国的工具,又是西方的传播者。受其影响,中国近代的报刊随之产生和发展。
1.最早的报纸:中外新报》 1958年 香港
2.最著名的报纸:《申报》 1872年 上海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讨论《申报》成为近代中国报刊典范的原因。
3.历史作用:报纸已经成为人们了解中国和世界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成为人们针砭时改的喉舌。
㈡近代出版业
1.出现的时间:戊戌维新时期。
2.最负盛名的出版企业:商务印书馆 1897年 上海
3.社会影响:起到了传播西方先进思想和科学文化的作用,保存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知识文化的普及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巩固小结:你能说出以下各时期兴办的报刊名称吗?组织学生复习回答。
A、维新变法时期:《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
B、辛亥革命时期:《民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
C、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
现场调查:说说你现在经常阅读的或者熟悉的几种报纸的名称。
过渡:感受了近代中国人所能享用的新式交通通讯工具和大众传媒体后,我们再来看看在外来文明的影响下中国人的文化生活又发生了怎样的变迁?
五、娱乐方式的变化
师生互动 问题探究
问题一:古时人们的娱乐方式是什么?(打牌、下棋、喝茶聊天、看大戏……)
问题二:你自己通常喜欢的娱乐方式有哪些?(从小到大:玩玩具,打游戏,看小人书、画报、电影、电视,唱歌,跳舞……)
问题三:随着新式交通通讯工具的传人,当时还从西方传人了哪两样发明,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照相和电影)
问题四:中国电影历史上有哪些值得回味的新篇章?
A、中国第一次放西方无声电影的地方:(上海徐园)
B、中国修建的第一座电影院:(上海虹口大戏院)
C、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
D、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E、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电影节奖的影片:《渔光曲》
F、你最喜欢看什么题材的电影?你最喜欢的电影明星是谁?
问题五:你参加过舞会吗?你会跳交谊舞吗?你认为中学生跳交谊舞合适吗?
认识:我们的生活总是在不断的变化着的,但不论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追求时髦的同时,我们都别忘了做一个文明的人,做一个情趣高尚的人,做一个有益于社会让别人尊敬的人。
教师过渡: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人们的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化。
六、社会习俗的变化。
师生互动:问题探究:你知道今天当地的社会生活习俗有哪些吗?
学生:春节放礼炮贴对联、正月十五闹元宵、端午节吃粽子、八月十五吃月饼、结媳妇吃喜糖、生小孩吃汤圆……
教师引入:下面我们来看看近代时期的习俗画卷及百年前的新时尚。
㈠发型的变化:剪发辫
教师故事激趣:康有为逃亡日本后,仍留着他那大清帝国的大辫子,所以进进出出招来不少看热闹的人。梁启超和许多华侨都劝他把辫子剪了,他死活不同意,后来他自己也感到太被日本人取笑了,只好同意剪掉。剪辫子的那天,好象举行什么盛大典礼一般,他朝北京方向摆了香案,还宣读了一篇奏文,奏明圣上自己着满服在日本的种种苦衷,乞求圣上恩准削发。接着又读了一篇给祖宗和生身父母的祭文,表明自己损发肤是不得已而为之。每念完一篇就行一次三跪九叩礼,行礼完毕才坐下来。请来的日本理发师站在一旁莫名其妙地看着,他已经问了好几次,是不是理发?等理发师刚拿起剪子,忽然十几串鞭炮齐鸣,理发师大吃一惊,把手声的剪刀都吓掉了。
问题探究:中国人为什么要留辫?剪辫子为什么这么难啊?
㈡服饰的变化:易服饰
创设情景:教师灵活应变,根据同学们当时的着装或展示准备好的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加深学生对近代社会习俗的深刻感知,体会其中的服饰文化。
问题探究:中山装和旗袍的特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教师小结:中山装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作为中国男式的标准礼服曾经风靡了中国大地。而旗袍,像一阵风,吹动了人们心中对美的渴望。没有哪种服饰,能像旗袍那样将女人的妩媚典雅、山水韵律尽情体现,让她们总能穿出万种风情。此时的人们身着礼服旗袍,尽显男人本身,展现女性窈窕身姿,在绚丽的色彩中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
㈢女足的解放:指导学生阅读“史海拾贝”相关内容。
㈣交往礼节的变化:改称呼
课堂调查:揭示同学之间乱取绰号的现象(麻辣串、干豇豆、松垮垮、搁得平、贺得转……)
问题探究:近代时期交往礼节有了怎样的变化?
问题深入:你知道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不文明的交往礼节和称谓吗?
认识:交往礼节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平等博爱、互尊互重)
㈤饮食文化的变化:指导学生阅读小字说明。
[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沿着先人的足迹,走进了百年前中国近代社会生活领域,目睹了我们的祖先,在中西文化碰撞的年代,在社会大变革时期,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求新求变,不仅生活观念、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而且一系列新鲜事物竞相涌现。回顾过去,细看今朝,使我们再次感悟了:生活原本是一支不和谐的歌,有痛苦有寂寞,有幸福也有欢乐;生活同时又是一支最和谐的歌,但需要你努力追求、不懈探索和奋发开拓。同学们,努力吧,期待着你不平凡的人生演绎精彩的生活!
[课堂练习]
1、制作近代社会生活变迁表格。
2、列举近代时期社会生活的表现之“最”。
3、请自行设计两道简答题或材料解析题
第三篇:第29课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案之二-教学教案
第29课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案之二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欧洲城市建设的开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的改变;欧洲日常生活的变化;近代亚非拉美地区的社会生活的缓慢变化。
二、要求学生认识 1.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是推动近代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2.由于遭受殖民奴役,广大的亚非拉美等地区,社会生活的变化比西欧缓慢。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引导学生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提高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利用课本知识,通过问题设计,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史实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表现。难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教学设备 投影、幻灯或多媒体。教学方法 学生阅读,教师启发,师生共同讨论。教学要点
一、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二、近代欧洲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1.欧洲的城市建设。2.社会发展和进步。3.饮食、时尚等日常生活的变化。
三、亚非拉美地区的社会生活。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们文化思想的变革,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近代社会生活有了哪些变化?导入新课。
一、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请学生阅读课文思考: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1.英、法、美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冲击 资产阶级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他们追求自由、平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给传统的社会生活带来巨大的冲击。2.工业革命推动近代社会的进步 工业革命促使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机器的运用虽然一开始遭到工人的反抗,他们认为他们的苦难来自于机器,但在一定程度上机器代替了最艰苦的体力劳动。技术的应用则方便了人们的生活。1840年,英国推行了世界上第一个现代邮递制度。第一封电报也在同年问世。以后随着电、石油、合成织品、汽车、电话、无线电、电影、唱片和高速印刷的出现,日常生活中也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因此到了近代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么有哪些变化呢?请同学们看书后归纳总结。
二、近代欧洲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1.欧洲的城市建设(投影两幅图片《18世纪英国工人住宅区》、《l9世纪的伦敦街头》)要求学生看第一幅图片,使学生了解18世纪欧洲大部分城市的卫生状况不好,缺乏必要的市政设施。看第二幅图片,让学生明白从19世纪开始欧洲城市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1900年,巴黎修建了地下铁道。下水道、排水设施的修建使欧洲人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19世纪70年代随着欧洲各城市公交系统的发展,人们开始到郊外居住,改善了城区过于拥挤的居住状况。(讲到这里可以联系当今中国的城市建设对照讲述)2.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资本主义创造出的巨大物质财富为改善社会提供了条件。工人阶级通过不断的斗争,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比如:政府制定法律限定最高工作时数,开始有了老年抚恤金、医疗和失业义务保险。为保持社会安定,欧洲各国政府改善教育,设法让更多的穷人接受教育。19世纪末,欧洲妇女地位有所改变。(投影《妇女争取权利的斗争》)已婚妇女享有财产权,就业接受的教育增多,她们要求享有选举权。3.饮食、时尚等日常生活的变化 工业革命和殖民地扩大改变了欧洲资产阶级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①咖啡在近代欧洲是一种时尚饮品。(投影《咖啡馆》)咖啡馆的最主要作用是使原来上层社会封闭的社交生活走上了街头。②社会习俗发生改变。(投影《欧洲社会时尚的变化》)人们开始注重轻便、简洁的服饰。到19世纪中叶,西装外套、马甲、衬衣、裤子成为男装的主流。③法国饮食引导欧洲潮流。随着交往的扩大,各国各地区的饮食互通有无,促进了饮食文化的发展。④17世纪~18世纪俄国社会习俗出现了重大变化。这与彼得大帝改革有着紧密的关系。请同学看书后回答俄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在近代欧洲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亚非拉美地区的社会生活又是怎样呢?
三、亚非拉美地区的社会生活 1.非洲:宁静的生活被打破,代之以经济、道德等方面的衰落。虽然客观上欧洲殖民者促进了非洲在传统生活习俗等方面的改进,但给非洲带来无法估量的灾难。2.亚洲: 印度:英国的殖民统治一方面给印度带来了深重灾难,但另一方面一些传统的恶俗被逐渐废除。印度上层阶级的生活更加西方化。中国:鸦片大量输入中国,全面侵蚀着中国社会的肌体。虽然工业文明和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对中国的自然经济造成巨大的冲击和破坏,但从总体上说,20世纪以前,中国的社会生活没有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日本:在“明治维新”的推动下,社会生活变化很大。政府提倡学习欧洲文明,同时不忘民族传统教育。3.拉美:欧洲的家畜影响和改变了印地安人的生活方式。同时,随西葡殖民者而来的天主教也在拉丁美洲传播开来。[课堂小结]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欧洲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的发展扩大了资本主义世界和非资本主义世界的差距。遭受殖民奴役的广大亚非拉美等地区,社会生活的变化比起西欧要缓慢得多。课后作业: 阅读近代欧洲的一些文艺作品,了解近代欧洲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四篇:论近代社会生活以及风俗习惯的变化
论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以及风俗习惯的变化
1840年以后,西方近代的物质文明随西方势力入侵而移植到中国。受西方的影响,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和精神文化生活方式出现了巨大变化,人们日常生活中开始涌现出许多新风尚、新习俗、新方式和新工具,它对我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习俗的进步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对近代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和社会风气的进步有着重要促进作用。下面,本文将从服饰、饮食、居住、出行、礼仪、婚丧六个具体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服饰的变化
中国服饰习俗源远流长,各时代都有绚丽多彩的服饰。至清代中国服饰则多以长袍马褂为主,女子则穿旗袍。服饰具有体现等级森严、褒衣博带特点,这些弊端与近代人的平等要求以及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很不协调。为此,部分中国人开始接受西式服饰。在19世纪50年代,香港、广州即有人模仿洋人打扮,华商更多有穿洋装者。戊戌时期康有为力倡“易服”。20世纪初,当时青年穿西服的人渐多起来。此外,洋式衬衣、绒衣、针织衫、西裤、纱袜、胶鞋、皮鞋等都渐渐普及推广,总之,中国服饰中的西方因素不断增加。值得一提的是,中山装则是近代中西服饰合璧的最典型标志。在民国时期,中山装是国民革命的象征。许多爱国人士目睹大量进口西装和呢绒,使中国白银不计其数地外流,他们呼吁提倡国货,希望把易服与保护国货结合。中山装由孙中山设计,前襟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前襟五个扣子,代表五权分立;袖口三个扣子,代表三民主义;两个倒笔架形的胸袋,则表示革命要依靠知识分子。
在广义的服饰民俗中,穿着和“打扮”是有机的统一体。例如纹身、化妆、发式、饰物、缠足等。鸦片战争前后,西方人到中国,首先看到的就是蓄着长辫子的男人和裹着小脚的女人,“许多年来,全欧洲都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荒谬最奇特的民族;他们的剃发、蓄辫、斜眼睛、奇装异服以及女人的毁形的脚,长期供给了那些制造滑稽的漫画家以题材”。19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人这种装束形象有了显著改观。清政府更在1911年允许官民自由剪发了。
在鸦片战争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传统的社交礼俗和祭典礼俗,包括称谓、见面礼等仍在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人们见面要行作揖、拱手、跑拜、请安等礼。跪拜本是互相致
意的姿势,但在封建时代成为敬重、臣服的一种礼节,以体现封建社会的等级尊卑,跪拜主要对尊长,最隆重的是行三跪九叩大礼,平辈之间一般用作揖、拱手方式即可。应还有一套“大人”、“老爷”、“太太”、“老太太”等称谓。
辛亥革命爆发后,辫子陆续剪掉。时髦的短发,也成了那时潮男潮女的“流行符号”。1912年3月,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就下令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从反对传统道德,争取妇女解放的角度看,不缠足运动带有反封建的政治意义,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然而,开国以后,在沿海通商地区,受西方平等观念影响,先是在新式知识分子内部,逐渐采用握手、鞠躬等见面方式,并且用“先生”、“女士”、“小姐”、“同志”取代了先前的称谓。1912年8月,政府公布新礼制:男子礼以脱帽鞠躬,庆典、婚礼、丧礼、聘问等用脱帽三鞠躬,公宴及寻常庆吊、交际宴会用脱帽一鞠躬,寻常相见,用脱帽礼。女子礼用鞠躬但不脱帽。寻常相见,用一鞠躬。内务部、教育部在答复各省祭孔的礼仪时,提出改行三鞠躬,祭服用便服。这样平等、进步的礼节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二、饮食的变化
中国是世界上饮食文化发达的国家,至清代已逐渐形成了川、粤、鲁等各种菜系以及其它各地方风味菜肴及小吃。至鸦片战争以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社会的饮食习惯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但随着西方文化的进一步渗入,西方的一些饮食也逐渐传入中国,至19世纪中叶以后西式饮食开始在一些沿海通商城市流行。辛亥之后,在一些大城市,吃西餐成为一种时髦。总之,在以“洋”为时尚中,具有西方风味的食品渐受中国人的欢迎,如啤酒、香槟酒、奶茶、汽水、冰棒、冰淇淋、面包、西点、蛋糕等皆被国人接受。说明西式饮食已引起了中国饮食习俗的较大变化,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
三、居住的变化
中西居住习俗差异较大,通常中国传统民居以平房为主,这主要与中国有广阔的土地以及建筑材料、建筑技术落后有关。:中西居住习俗差异较大,这里既有都市化程度问题,也有不同的风俗问题。皇家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杰出代表,不过它与民居存在着明显的等级差别。中国传统民居的典型形态有北京的四合院、西北高原的窑洞、南方的天井院落、西南少数民族的吊脚楼和土楼、北方草原的毡包等,都是中国传统民居的典型形态。通常中国传统民居以平房为主,这主要与中国有广阔的土地以及建筑材料、建筑技术落后有关。在近代,由于受西式建筑风格的影响以及都市化程度的提高,在一些通商口岸,中国人也开始建筑西式或半西式住宅。在天津,小洋楼渐渐取代北方的四合院而成为当地居室建筑的新潮流;
在上海除了兴建了大量西式建筑外,还出现了西洋建筑风格影响下的中国民居——里弄房屋。受上海影响,汉口、南京、福州、天津、青岛等地也相继在租界、码头、商业中心附近建成了里弄住房。此外,与西式建筑的引进,钢铁、水泥、机制砖瓦、建筑五金、自来水、电灯等也大量应用。使近代中国居民尤其城市居民的居住习俗发生重大变化。
四、出行的变化
出行习俗是与交通工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传统社会,代步工具主要是马车、牛车、肩舆(轿子)、木船以及骑马、骑驴、骑骆驼等。其共同特点是多用畜力、人力或自然力,速度慢、活动范围小。交通落后,必然造成社会的落后。在近代,随着西方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自行车、摩托车等的引入,逐渐导致了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变革。汽车兴起后,“男女授受不亲”的陈腐观念被打破了,使传统的交往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六、婚丧的变化
婚礼是标志与庆贺结婚的民俗形式。近代汉族主要的婚姻形态仍然是封建包办买卖婚姻。受男女平等观念以及西方婚俗的影响,19世纪五六十年代,少数与外国人交往密切的士大夫中有用西礼结婚的现象。光绪年间,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出现了婚姻论财不问门 中华民族的节日习俗独具特色,近代的岁时令节从总体上仍然沿袭自古以来的民间形成的节庆习俗,如元旦(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节等,但这些节日是依据传统历法而来,属于封建农业文明的产物,且多有传统民间信仰色彩,因此,它有不适应近代工业社会的落后性也是非常明显的。清末已有改历的呼吁,梁启超于1910年就撰写《改用太阳历法议》一文,主张采用太阳历代替阴历。民国政府成立后,断然于1912年1月2日宣布全国改用阳历,以求与国际上通行历法相一致。改历后,必然引起岁时节日习惯的变化。首先就是一些有意义的新式节日、纪念日相继出现在人们的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之中。民国初年的新纪念日除了民国成立日(元月1日)和国庆(10月10日)纪念以外,还有革命先烈纪念日(3月29日)、国耻日(5月9日)、植树节(清明节)等,二三十年代又有了国际妇女节(3月8日)、儿童节(4月4日)、国际劳动节、学生运动纪念节(5月4日)、教师节(8月27日)等等。特别是受西俗影响,圣诞节、情人节等也在城市中普及。这些都为中国的节日时令习俗增添了异彩。
八、消费习俗的变化
在鸦片战争后的道光年间,享用洋货在上层社会已渐成时尚,不过开始仅限于通商口岸等少数地区和官僚富裕之家,随着通商口岸增加到70余个,于是洋货消费遍及各阶层,即使在云南交通偏僻之地的商店里,也可见到不少洋货,包括各种哈剌呢、哔叽、羽纱、法兰绒、钟表、玻璃等,一应俱全,而且其售价“并非贵得惊人” 许多“农民亦争服洋布”,中产之家更是“出门则官纱纺绸不以为侈”,“一般青年均羔裘如膏矣”。此外,到19世纪末,洋货消费遍及各阶层。此外,赛马、赛船、网球、足球、西餐、啤酒、西式点心、西式饮料、业余剧社、公园、室内音乐会、电影、电灯、电话、自来水、邮政、电车等西式生活方式无不影响到中国人消费方式的改变。
小结:
从l 9世纪6O年代开始,对于社会习俗改良的宣传和行动经历了洋务运动的初端,维新改良的深入,最终达到辛亥革命的高潮;在这短短几十年的社会发展中,虽然有社会的动荡不安,政府的更迭交替,但这一潮流却不断发展壮大,并席卷了社会的各个阶层。而且,这次潮流波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对人们物质生活方面的改良,更包括对人们精神生活方面的解放,涉及到人们的衣食住行、举止言谈、礼仪交往、人情事故等诸多方面。中国社会习俗是在西方文化的熏陶下发生嬗变的。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嬗变将具有浓厚的西方文化的色彩,具有附庸西方文化的鲜明特征。当然,对于中国
近代社会习俗嬗变的附庸性,应首肯定其进步性。总之,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顺乎历史发展规律,也为今天中国的强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初二历史学科《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NO:20
(总第20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掌握:近代交通工具轮船和火车传入中国;有线电报在中国的出现;电影和照相技术的传入;商务印书馆的创办;社会习俗的变化。
2、能通过分析近代科技发明给人类带来的重大变化的原因等,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近代交通、通讯工具与技术传入中国。
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教学难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缓慢与不平衡的原因。[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怎样的趋势?我们今天看看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
自学思考题:
1、近代交通的出现:19世纪,西方发明的近代交通工具 传入中国,年,商人修建的 铁路是在中国第一条运营的铁路。
思考:近代交通工具的传入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2、有线电报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
3、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等法令;还废除了有损人格的,代之以文明简单的、;取消了 之类的称谓,代之以、等平等的称谓。
思考:这些社会习俗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4.阅读课文说明电影、照相、报纸、商务印书馆各有什么影响?
(二)合作探究:
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1)在交通通讯方面:火车,轮船出现,使人们的出行的速度加快,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有线电报及电话的出现,方便了人们远距离的传递信息。
(2)在文化生活方面:照相和电影的传入,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镜头;报纸的出现,使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文化出版机构的出现,有得信息的传播。
(3)社会习俗方面:在装束上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在礼节上,废除跪拜礼,代之以鞠躬、握手礼;在称谓上取消“大人”,“老爷”等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的平等的称呼。改变了不好的社会习俗,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原因:西方文明的传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结果,还有中国人民革命和创新的结果。
2、我们应当如何评价西方文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一方面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丰富了中国社会的生活,使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社会习俗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另一方面也便利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
3、我国古代有领先世界的四大发明,那么为什么近代以后,许多工作发明都是从西方传进来的?面对这样的差异,你有何感想?
中国近代科学的落后有封建制度的原因,在封建专制制度统治下,统治者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的政策,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乃至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科学技术没能拓展自己发展的空间。从教育制度上看,不注意发明创造,缺乏对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没有把自然科学与生产技术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古代是农业文明发展先进的国家,其科技发明属封建社会的农业文明,而近代的科技发明以近代科学理论为基础,其科技发明成果能转化为生产技术和生产力。日益丰富着近代工业社会的物质基础。
感想:当前我们国家应该重视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高举“科教兴国”的旗帜,这样才会使我们国家在经济上有更长足的发展,才会使我国强大起来。在世界上真正的立于不败之地。
(三)拓展延伸:
1、讨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是否完美无缺,毫无瑕疵?
(1)轮船只是在沿海沿江的口岸城市才出现;(2)铁路的数量也很稀少,平均每个人只有几厘米长。(3)电影和报纸,只有在城市才能看到。(4)照相,只是极少数有钱人家的奢侈享受。(5)在社会习俗方面,传统的习惯势力也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的。
2、以自己家庭为主题,收集自家的老照片,建立家庭影集,了解自己家庭的发展变化。
(四)系统总结:
说出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中的几个“第一”或“之最”
(五)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