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题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课
题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教学目的 基础知识
理解“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概念的内涵和意义。
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归纳各个时期交通和通讯工具变化的特征结合生活实际分析各种交通方式的优缺点。中国报刊业发展的过程,了解中国影视业发展的过程。学生认识
1、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新生活新风尚。
2、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独立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
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
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变化
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
1、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2、交通工具发展的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教学时间 第 周星期 第 节 教学过程
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板书、讲解法、讲读法、谈话法)
(一)服饰方面(三大阶段)(板书、讲解法、图示法)
1、我国古代服饰的特点
2、发展分期:
(1)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图片寻找)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合作探究】:西装何时传入我国?为何流行?
1、西装的传入: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初流行
2、流行的原因:
(1)从穿的角度:适体、潇洒
(2)从社会转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3)从社会思潮:民国初年崇洋风气的产物。
【合作探究】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服装。中山装五个扣代表中国五大民族,袖口三个扣代表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三民主义,上衣四个兜代表东南西北全国的统一。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
【合作探究】旗袍始于清代,清太祖努尔哈赤领军南征北战,统一了关外女真族各部。设立了清军中的红、蓝、黄、白四正旗。入关后又增添镶黄、镶红、镶蓝、镶白四镶旗,以此来区分、统驭所属军民,称做“八旗”。八旗所属臣民的妇女习惯穿长袍,是满族妇女的土著服装,故此而得名。
今天我们所见的旗袍,是汉族女子在穿着中吸收了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中国政治风云跌宕。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创立民国,剪辫发,易服色,把属于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级制度送进了历史博物馆。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30年代又可谓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也就是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旗袍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旗袍追随着时代,承载着文明,显露着修养,演化为天地间一道绚丽的彩虹。今天中国的旗袍已将美的憧憬、美的风韵洒向世界。世界许多国家的女性也对中国的旗袍情有独钟。
【合作探究】服饰变化的具体表现?近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
(1)男子:长袍马褂—西服礼服—中山装—列宁装(干部装)—休闲服 女子:旗装—旗袍—连衣裙
(2)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2)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衣着朴素,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男装:列宁装、中山装、绿军装
女装:列宁装、布拉基、绿军装(3)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异彩纷呈;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现在的服装是色彩鲜艳、款式多样,什么牛仔服、休闲服、西装、T恤衫、晚礼服,真是不胜枚举。每年服装的流行色、流行款式不断改变,大街上的姑娘和小伙子永远领导着时装新潮流。模特表演、模特广告和模特大赛已成为人们穿着方面不可缺少的内容。
(二)饮食方面(板书、讲解法、讲述法)
1、中餐——八大菜系 四大:鲁、苏、粤、川
八大:鲁、苏、粤、川、闽、浙、湘、徽 十大:八大菜系加京、沪 走进历史:中国的传统饮食十分丰富,请你给大家介绍一下本地的一些风味点心或特色菜肴。
2、西餐——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
西餐传入的时间、原因。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蜂拥而入,来中国的洋人与日俱增,从而把西餐烹饪技术带入中国。
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西餐中常用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中西餐饮食文化的区别?
①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 ②中方饮食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以味为核心”;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等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
3、改革开放后的“菜篮子工程” 【合作探究】:看购物票证。请思考:国家当时为什么要发放这些购物票证呢?为什么现在我们购物时又不用这些票证呢?
这些票证主要适用于当时城镇有商品粮户口的居民。由于当时城镇人口急剧膨胀,使得商品粮的需求量迅速增长,而其时国家的粮食产量有限,于是,国家就对粮食、食用油、棉布等主要日常生活用品实行统购统销的政策,一方面限制粮油需求迅猛增长,另一方面保证人民物质生活的基本需要。
改革开放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我国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到1987年,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上解决了。政府还倡导“菜篮子工程”: 所谓“菜篮子工程”,是指政府为解决城市居民的副食品消费所采取的改进副食品产供销渠道的一系列措施。列入“菜篮子工程” 范围的副食品品种大致有五类:如肉猪、禽蛋、蔬菜、水产品、奶牛等。
【合作探究】你认为,导致当今中国产品丰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工农业产品增加;实行开放政策,引进先进品种;科学技术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高涨。
(三)房屋建筑(板书、讲解法、图示法)
1、西式建筑与中西合璧豪宅的出现(楼房出现)
2、从拥挤简单到改革后的“安居工程” 【小结】:现在,我根据大家对吃、穿、住的描述,把我国人民现阶段这三个方面情况进行归纳和概括。
(四)习俗风尚
1、民国时期的社会风俗(1)女子裹足-迫令放足(2)男子留辫-剪辫易服 【合作探究】:以断发易服为例,结合所学知识,讨论中国近代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1)易服: 鸦片战争以后: 首先中国通商口岸买办穿起西装。辛亥革命以后: 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喜欢穿一种简便的西服,被称为“学生装”。孙中山先生对此稍作改制,后流传开来,被尊称为“中山装”。女子改穿旗袍,百姓穿上洋衣洋袜。受西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影响,(2)断发: 辛亥革命前,仁人志士、青年学生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制的决心。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3)结论
内因:A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引起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推动;吸收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改革开放等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1840年后,“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改革开放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B改革开放以后思想解放,与国际接轨。外因:西方文化的传入。【合作探究】:上述这些变化主要发生在大城市之中,那么广大的农村有没有大的改变呢?为什么?
(1)主要原因是由于农村的封闭状态和保守的观念,使城市与农村的联系少,交流少,而与外国的联系就几乎为零。
(2)长期以来形成的封建的传统观念坚如磐石,严重束缚了中国农民的思想意识。(3)婚姻风俗
A、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B、一夫多妻、指腹为婚、童养媳-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4)丧葬礼俗
趋于简化,带有西方色彩(19世纪末20世纪初)土葬-火葬(5)、社交礼仪 作揖、鞠躬、拱手、叩首-握手
旧时代称呼:老爷、大人-新时代称呼:同志、先生
【合作探究】8:民国时期人们生活习俗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近代西方文明的影响;
第二,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是当时人们崇尚新礼仪、追求新风尚的重要原因。
2、建国后的习俗风尚演变
(1)新中国成立后,取缔和禁止了旧社会一些丑恶社会现象。如卖淫嫖娼、贩毒吸毒、聚众赌博等。
(2)废除了包办婚姻、男尊女卑的封建婚姻,颁布了《婚姻法》,实行一夫一妻制。妇女地位的提高,是我国几千年来家庭社会生活中一项重大的习俗变革。(3)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社会生活习惯又有重大变化。
【本课小结】
【合作探究9:从上述材料中同学们能发现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和风俗的变化特点吗?
服饰领域:出现了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的共同流行; 饮食文化:西餐的传入,极大地丰富了国人的餐桌;
居室建筑:在中式住宅的发展过程中,西方的建筑理念逐步融入其中; 社会习俗:移风易俗也成为时代的特征之一。
本课测评,列举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影响变化的主要因素。A变化表现:衣的方面,从长袍马褂到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食的方面,从传统饮食到引进西餐,讲求饮食的营养均衡和健康;住的方面,从传统平房到宽敞楼房;风俗方面,改变陈规陋习,推广文明习俗。B变化原因:
(1)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也涌入我国;
(2)一些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宣传文明、进步和民主,也积极主张吸收外国近代生活方式;
(3)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4)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把改善人民生活始终放在首位,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课
题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二)教学目的 基础知识
理解“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概念的内涵和意义。
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归纳各个时期交通和通讯工具变化的特征结合生活实际分析各种交通方式的优缺点。中国报刊业发展的过程,了解中国影视业发展的过程。学生认识
1、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新生活新风尚。
2、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独立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
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
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变化
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
1、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2、交通工具发展的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教学时间 第 周星期 第 节
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板书、讲解法、讲述法)
(一)交通事业的发展(板书、讲解法、讲述法)
1、铁路交通和机车制造 A、铁路建设:(1)晚清的铁路
1)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修筑吴淞口到上海的沪淞铁路;
2)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唐山—胥各庄铁路——中国铁路诞生的标志; 3)1909年京张铁路,是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并建造的铁路; 4)辛亥革命前,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2)民国以后:进展缓慢;(3)新中国建立后
1)在“一五”期间建成了宝成铁路。“二五”期间又建成了兰新铁路,我国人民可以乘坐火车由西北、西南到内地了。
2)到“九五”期末,京九铁路全线通车。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3)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彻底竣工并通车。B、火车机车演变(观察图片说历史)
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高速列车——磁悬浮列车 【合作探究】3:阅读P69“学思之窗”,请谈谈,火车机车的不断改进,给国民经济发展、百姓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
运输量大,有利于各地区的物资交流和劳动力流动,促进经济发展;交通便利快捷;机车内部环境舒适,给百姓出行带来方便。2、公路和汽车制造
(1)在20世纪初:出现在上海,是权贵和富绅的代步工具。
【合作探究】2:20世纪初上海开始出现的汽车成为权贵、富商的代步工具,但是公路交通发展较为缓慢,原因为何? 原因有三:一是政治腐败,二是民生凋敝,三是汽车和油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2)清末民初:由于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入,修了一些公路,但因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3)新中国:建起汽车制造厂,建立起密集的公路网。
【合作探究】4:为了解决交通运输堵塞,你有哪些办法?(1)地面、地下和空中的路轨设计,实现地面交通压力最小化(2)发展城市环线,实现市区的客流量的最小化
(3)实行单向行驶的道路交通,实现车辆行驶障碍最小化(4)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实现车流数量最小化 3、水路交通:
(1)中国造船的历史虽然悠久,但16世纪以后,航海和造船的技术已渐渐落后于西方。
19世纪70年代初,李鸿章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最早)最早的近代航运企业,首次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
(2)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较快;
(3)20世纪90年代,随着公路、铁路和航空业的发展,逐渐萎缩。有的转向高档旅游服务业。、航空运输:
(1)近代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杰出的飞行家冯如。
上联:论事之成固可嘉,论事之败亦可喜,一霎坠飞机,青冢那堪埋伟士; 下联:殉社会者则甚易,殉工艺者则尤难,千秋留实学,黄花又见泣西风。他于1912年在广州郊区燕塘操场上空飞行表演,不幸失事,壮烈殉职;
(2)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3)1949年有52条民航线。
(4)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中国成为民航大国。
【合作探究】5:思考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变化发展的特征? 动力:人力、自然力-机械力 技术:引进-自制自研
地区发展差别:城市显著,乡村缓慢 对象:平民化、普及化 进程:先慢后快 种类:海陆空
【合作探究】6:近代交通业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影响(1)原因
①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业,促进了中国社会发展。
②列强侵华的需要。为扩大在华利益,加强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建设。
③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④中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2)特点
①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②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③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3)影响 ①积极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②消极影响:有利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对中国的掠夺。
(二)通讯工具的变迁(板书、讲解法、讲述法)
1、电报在中国
(1)19世纪70年代,丹麦在上海建立一个电报机房(2)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在台湾架设。(3)20世纪初,上海建立无线电报局。
2、电话在中国
(1)1875,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
(2)19世纪80年代 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电话局。
(3)20世纪初 清政府在南京设立了中国第一个电话局。
(4)新中国成立后,电讯事业快速发展,手机、电话、传真机、互联网已经被人们广泛的利用。
3、互联网发展迅速
传呼机、电话传真、互联网的Email已经被人们广泛的利用,目前国内Internet用户已超过6 000万户,而宽带用户占到10%以上,数量十分可观,信息的传递越来越快。【合作探究】7:影响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有哪些?(1)外来技术传入的推动;(2)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3)政府的大力提倡;(4)中国人民聪明才智。
【合作探究】8: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 一方面,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推动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信息的交流、开阔人们的视野、深刻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另一方面也有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交通堵塞、能源危机等课
题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三)教学目的 基础知识
理解“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概念的内涵和意义。
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归纳各个时期交通和通讯工具变化的特征结合生活实际分析各种交通方式的优缺点。中国报刊业发展的过程,了解中国影视业发展的过程。学生认识
1、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新生活新风尚。
2、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独立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
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
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变化
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
1、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2、交通工具发展的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教学时间 第 周星期 第 节
三、大众传媒的变迁(板书、讲解法、讲述法)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板书、讲解法、讲述法)
1、“报纸的故乡在中国。”
2、出现:主要是介绍时事、发表评论、讨论商情(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
报刊业起步阶段有两份报刊:其一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由德国汉学家郭实腊1833年7月在广州创办的,这应该是中国境内由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其二是1872年一位名叫美查的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申报纸”,成为新闻界和报业的巨擘,对社会和文化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合作探究】1: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由外国人创办的,你如何看到外国人在中国创办报纸?
一种观点对其持完全否定态度,认为外报在列强入侵过程中充当了文化的先遣队,是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重要阵地,同时又为西方武装侵略刺探情报,因此是列强侵华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另一种观点认为,尽管一部分外报在列强侵华过程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但其积极作用还是不容忽视的,其本身就是一种近代文明的表征和近代文化的载体,因此它在客观上也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
(2)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办报刊。
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昭文新报》是中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的报刊。
3、发展
(1)维新变法时期:《时务报》《国闻报》等(2)辛亥革命时期:《民报》(3)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每周评论》(4)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华日报》是由周恩来等创办,中国共产党第一份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1938年1月,《新华日报》正式在武汉创刊,后迁重庆。
(5)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还出现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的各种报刊,如《光明日报》《文汇报》等。
《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是中国最具权威性、发行量最大的综合性日报,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十大主要报刊之一。1948年6月,《人民日报》在河北省平山县诞生,1949年3月,迁至北平(今北京),作为一份权威、严肃的综合性日报,对新闻事件作出迅速、及时、有效的反应,及时、准确而有深度地报道国内外重大事件已成为人民日报的特色之一,赢得大量国内外读者的信赖。《人民日报》承担着每天向全国和世界传播与介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方针、政策的重任,其中《人民日报》的言论(尤其是社论和评论员文章等),已成为《人民日报》的一面旗帜,被认为直接传达着党中央的声音,倍受海内外读者、外国政府和机构的重视。因此,《人民日报》既是广大干部群众了解中国共产党中央精神的最主要的媒体,也是世界了解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合作探究】2:报刊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 ⑴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
⑵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⑶对夺取近代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
3、繁荣:
(1)特点:种类增多,数量增多,集团化,市场化
(2)原因: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政府的支持;人们对于科技文化的重视
【合作探究】3: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有哪些?目前,发展报刊业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影响: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的功能,从总的趋势来看,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问题:作为大众传媒的主要方式,更应注重其在社会舆论方面的导向性作用,把真实、客观作为发展的方向,同时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避免假新闻和恶意炒作的出现。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板书、讲解法、讲述法)
1、电影
(1)诞生:19世纪末,西方出现了电影,世界上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
(2)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3)发展并走向成熟: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的电影迅速发展并很快走向成熟。1931年中国拍摄成功自己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1935年3月,《渔光曲》参加莫斯科国际电影博览会获“荣誉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获国际电影奖项的作品。
《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唱遍大江南北,激励着全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的新生,为了祖国的解放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现在已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4)走向辉煌
建国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超过了以前。
2、广播事业(教材P74历史纵横)
3、电视
(1)诞生: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2)普及: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逐渐普及。随着电视的普及,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电视迅速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合作探究】4:阅读P74【学思之窗】,请回答,除技术因素外,你认为电视普及的因素还有哪些?
(1)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购买力强,电视成为家庭中的普通电器。
(2)群众精神生活的需要,电视节目专业性、知识性、娱乐性并存,适合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群,易与观众形成互动。
(3)是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信息量大,具有可视性、多角度、覆盖面广的优势,开阔人们视野,对社会影响大。
(三)互联网的兴起(板书、讲解法、讲述法)
1、兴起: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1994年,中国正式接人互联网。这几年,中国上网用户急剧增加。
2、功能:互联网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被称为 “第四媒介”。网络媒介可以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特点: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传者与受者之间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等方式及时沟通,人们还可以上网参与讨论,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
4、影响: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合作探究】5:美国科学家米歇尔•科兹曼对近现代历史作的划定:“19世纪是铁路时代,20世纪是高速公路时代,21世纪将是宽带网络时代。”那么,网络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有何启示?
A互联网的优势:(P75本课测评)
(1)集报纸、广播和电视的优势于一体;(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B互联网的缺陷:
(1)不法分子传播影响青少年的成长的不良信息;(2)利用网络进行犯罪;
(3)使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
C启示:互联网比其它媒介更有潜力,但它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正确使用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合作探究】6:互联网产生的社会影响
(1)促使知识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其不但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部门,而且创造的社会财富占据了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当大的部分;命名知识产权的保护得到空前的重视,对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知识对社会经济的作用日益加强,促使了传统产业不断得到更新改造。
(2)工作和生活方式的革命:人们的工作方式不仅突破了空间限制,而且提高了效率,增加了乐趣;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丰富多彩,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3)教育和学习方式的革命:互联网不仅使传统的学校教育更加完善,而且使远程教育成为可能,从而引发了一场教育和学习的革命。
(4)思维方式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生产、生活、社会交往的形式等多方面的认识发生变化,从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课堂小结】 【单元小结】: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规律和特点。(1)对近代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因素: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治制度的变革;科技革命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的影响;思想启蒙的作用。
(2)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趋势: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为向近代化的趋进。
(3)社会风俗的特点:既具有追新慕异、去土存洋的特点,又表现为新旧并存现象。如何认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
1)从动态运演的整体过程看,近百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具有巨大、深刻和急骤的特征。2)从空间上看:近百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又具有不平衡的特点。沿海变化快,内地变化慢,城市变化快,农村变化慢。作业:课时练。
第二篇: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复习
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复习
专题构成
所谓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两个方面,一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必然意味着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21世纪初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就的160多年时间里,中国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了解近现代以来社会生活变迁,探究其原因,进而理解这些变迁是适应近现代社会发展的结果,对中国的近现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近年来,各地中考命题中愈加突出强调以“以能力立意”和“以教育价值立意”的命题理念,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要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未来。(摘自《河北省2007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文科综合(思想品德、历史)学科说明》)
考点罗列
张謇兴办实业及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轮船、火车、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
电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及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就业制度的变化,就业观念的改变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及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及信息技术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旅行者号”机车的发明及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本茨和莱特兄弟的发明,汽车和飞机两种交通工具的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爱迪生电器的发明,电器的广泛使用对提高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
考点详解
一、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识综述
中国近代是一个急剧变动的时期,它反映在政治上,是一系列政治变革的此伏彼起;反映在经济上,是新的经济因素──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反映在社会生活方面,是人们在外来的生活观念的冲击下,不断求新求变,一系列新鲜事物不断出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生活也受到猛烈冲击,发生了相应的变迁。这种冲击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中国社会内部新兴的进步力量,为振兴国家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做出的努力;二是来自西方生活方式的浸染和挑战。其中,旧与新、中与西的冲突、融合,构成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复杂多样的景象。
考点1:张謇兴办实业及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
历史背景:张骞,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马关条约》后,外国人在中国办工厂、开矿山,利用廉价的中国原料和人力,直接剥削中国人民,张骞深感要挽回中国的利益,就必须发展本国工商业,提出“实业救国”口号,放弃高官厚禄,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等企业。
发展缩影:张骞的企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华民族资本的压迫,大生纱厂等企业获得了过一步发展;好景不长,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又一次在中国大量倾销棉花和棉织品,大生纱厂的产品被迫削价销售,收不抵支,负债累累,最后被吞并。
深度理解:张謇作为一位清末的科举状元,能勇于退出官场转而兴办实业,既是其实业救国、振兴民族经济的爱国心使然,也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张謇的这种变化在当时的中国具有典型的时代意义,其创办实业的经历又成为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一个缩影。
考点2:轮船、火车、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
新式交通工具和娱乐方式的兴起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的影响深远巨大,而近代中国社会在这两方面的变化尤以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最具代表性。新式交通工具:①1876年英国人修建的淞沪铁路是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②西方发明的轮船、火车在近代社会相继传入中国,一方面使人们出行的速度大大加快,另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学科内综合:
①中国史:1909年,詹天佑主持修筑的京张铁路通车,是我国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②世界史: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利用蒸汽机发明了火车机车“旅行者号”试车成功。从此,铁路交通迅速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美国人富尔顿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艘轮船。
深度理解: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并得到发展,追根溯源,这西方工业革命作用于中国的结果。娱乐方式:近代以来,西方发明的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1896年电影在法国诞生,次年就传入上海。民国时期,中国电影发展渐趋成熟。)
考点3:电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众传媒不仅在历次政治变革中肩负着舆论宣传的重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申报》和商务印书馆在这方面可谓别具特色。
新式通讯工具:19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1882年,上海开办近代中国第一家电话局。)
文化1872年,上海创办《申报》是近代最著名的[注意:不是“最早的”。];1897年,上海创办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考点4: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在近代中国,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不仅是社会变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突出反映,同时更因其时代背景而具有了象征性意义。这里的“时代背景”主要包括: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
辛亥革命后,在社会变革浪潮的巨大冲击下,人们开始对许多不合理的风俗习惯进行变革。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废除有损要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链接]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出现一股尊孔复古逆流,各种生活陋习卷土重来,陈独秀、李大钊等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批判旧道德、旧礼俗,提倡新道德、新风尚,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强调]传统的习俗因传统势力强大,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比如缠足的陋习,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被彻底废除。
二、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 知识综述
社会生活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反映,是社会进步程度的表现,因此中国现代史关注社会生活的演变和发展。众多的发生父辈和我们自己身边的历史现象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新中国建立以后,社会生活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水平又迈上一个新台阶,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来看,人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明显提高,生活条件有很大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在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就业制度和人们的就业观念也发生了变化,逐步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和坚持。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也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社会进步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影响。
考点1: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及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可以分二个阶段来掌握,一是新中国建立后到改革开放前,二是改革开放后到我们生活的今天。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逐步提高,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20世纪末,中国在整体上进入小康社会。
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用方面的对比:略
考点2:就业制度的变化,就业观念的改变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发生变化,“铁饭碗”被打破,就业渠道拓宽,人们通过人才市场自主择业。就业制度的改革,要求人们不断学习,提高适应就业变化的能力。
考点3: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及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改革的深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保、医保改革正在进行中。考点4: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及信息技术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报纸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大众传播媒介(联系上文《申报》相关知识);影视是音像媒介,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在近现代社会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联系照相、电影等相关知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即互联网)是电子媒介,是信息社会的一个标志性的信息传播手段。这三类媒介从技术应用的层面上讲,有一个逐渐进步的过程。前两类属于传统媒介,各自都有较长时间的发展轨迹,后一类是现代社会近年来飞速发展的媒介类型。
我国政府重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互联网日益深入地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越来越多的人感受了它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三、世界史:科技发明改变人类生活
考点1:“旅行者号”机车的发明及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1814年,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旅行者”号。这是世界上第一辆火车。影响:火车的发明促进了路上运输业的飞跃发展,使世界交通运输进入了 “铁路时代”。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显著变化。考点2:本茨和莱特兄弟的发明,汽车和飞机两种交通工具的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利用内燃机驱动车轮,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
(1896年,美国人亨利·福特制造出更加先进的四轮汽车,此后又建成了汽车装配线。汽车工业很快在一些国家建立起来。)
1903年,美国人威尔伯·莱特和奥维尔·莱特兄弟利用内燃发动机驱动螺旋桨,进行飞行试验。他们制造出一架名为“飞行者1号”的飞机试飞成功,迈出了人类航空技术的第一步。
考点3:爱迪生电器的发明,电器的广泛使用对提高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爱迪生:美国发明家,他在一生中获得1000多项发明专利权,被称为“发明大王”。主要发明:电灯、电话机、电车、电报机、电影机、电压表、留声机、蓄电池等。电灯的发明是他最重要的发明,它改变了人类传统的照明方式。
历史地位:爱迪生的发明为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使世界变得更加光明灿烂,人们称赞他是“打开电灯时代的领袖”。
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科技成果推广和运用,除了在政治经济方面产生重大影响外,与之相应的人们的文化生活也发生变化,看电影、听留声机播音、欣赏爵士乐„„成为时尚,人民的精神生活不断丰富。
情感态度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是西方工业文明的对中国产生影响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需要,也反映了从专制到民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对中国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一现象,使我们认识到学习吸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的重要性,所以应当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
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
社会进步改变人类生活也让我们认识到物质文明进步和人们观念变化的关系,培养与时俱进、富有竞争精神的积极人生观。
第三篇: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课题研究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1.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
(2)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3)掌握社会习俗和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通过
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2.课题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
3.课题研究的步骤:
(1)确立选题。
(2)根据确定的题目内容,调查对象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3)搜集有关社会变化的资料、图片、走访老人、社区以及相关专业人员,了
解社会变迁的基本情况。
(4)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
因和影响。
(5)将成果整合或制成演示文稿进行展览。
第四篇: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课题研究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1.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2)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3)掌握社会习俗和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通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2.课题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3.课题研究的步骤:(1)确立选题。
(2)根据确定的题目内容,调查对象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3)搜集有关社会变化的资料、图片、走访老人、社区以及相关专业人员,了解社会变迁的基本情况。
(4)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5)将成果整合或制成演示文稿进行展览。
第五篇:《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课题研究
指导老师:XXX 小组成员:
组长:XXX 组员:XXX XXX 问题提出:
改革开放是一次伟大的决策,从改革开放的政策实施以来,为了进一步贯彻改革开放的方针,我国又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具有跨时代进程的政策,使我们的国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从离我们最近的身边事就能过看出这三十年来祖国的腾飞与富强。或许出生在这个幸福时代的我们对这一切的变化感受的并不深刻,可我们的父母却是在这三十年中成长起来的,对这三十年的变化感受颇深,那么,三十年来主要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提出设想:
通过本次小组同学之间的调查研究以及研究性学习报告成果交流,使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质疑能力及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最终方案:
分组查阅网络及书籍资料、采访调查,整理出相关材料,写一篇有关阐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的小论文。并以课件形式展示研究成果。研究步骤:
提出问题—— 收集资料——调查采访——总结展示成果——反复修改——得出结论。准备工作一:
把小组分为3个小队采访调查、搜集整理资料: ⑴张云云、潘 娅:
改革开放以来日常生活的变化
⑵周玥玥、夏子雯、成 鹏、王 艺:改革开放以来科技方面的变化 ⑶祁东格、王荣昇、周 楠、朱 雯:改革开放以来通信方面的变化 准备工作二:
每位同学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小论文,并以课件形式准备展示研究成果。成果展示: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现在已有整整三十年的光景,在这三十年中祖国经历了风风雨雨取得了不少的成就。经过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与实施,在改革开放的这三十年中,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从建湖周边的乡村及城市的社会调查中就可以得到不少的答案。
第一部分:日常生活:
从我所走访的乡村的老人们的口中得知,当年种地时还都靠得是牲畜拉得锄头耕地及人力劳动播种收麦,不仅费力,效率也十分的低下。而现在农民们种地都靠得是各种各样的专门的机器可,省时又省力,使得农民很多的时间节省下来,投身于其他的劳动中,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人们的穿着也不再是从前的单调的粗布衣服,即使在农村,人们也都穿出了艳丽的衣服,彰显着自己的个性,给自己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色彩。人们的出行也是更加的法方便,火车、汽车不断的提速,更是有更加便捷舒适的地铁,并且随着地铁路线的四通八达,到达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也都不再是一件难事,私家车更是从从前的珍品到现在的大众产品,路上的私家名车也是到处可见,一条条宽阔的马路,一座座便捷的立交桥都让我们的出行畅通无阻,村子里坑坑洼洼的小路也变成了平整的石灰路,甚至山里的那些梦想着要州出大山的恶人们也可以通过公路看到外面的世界。对于食品来说,也许我们这一辈不有太大的感触,可是,我们的父辈就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劣到优的变化,妈妈说从前白面是很少见的,只有过年才能吃上一次,那是很珍贵的,姨奶奶到头连个油腥都看不到,更不用说吃肉拉,想吃点水果根本就没有。而现在鸡鸭鱼肉样样全,白面吃腻了还可以换换粗粮,国内的水果刀出都可以买到,就是外国的水果也是随处可见。好多的村里人也都不是去城里买了楼房就是在自家盖起了二层小楼。
第二部分:科技方面:
我知道在我们爷爷奶奶那一辈文盲是很普遍的,而在我们父母那一辈,高中的学历就算挺高的了,到了我们这一辈呀,大学生遍地都是,就是研究生、博士生也都为数不少啦。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人们都是越来越重视学习,越来越知道知识的重要,从刚出生的娃娃到年迈的老人也都加入到了学习的行列,这不仅依赖于党和国家正确政策的指导,也体现了我国人民思想意识的提高。不用说那些高精端的行业,独与知识的需求,就是那些在田里种地的农民也同样需要新的知识,才能使他们获得更大的收益。而这些年我国更是在很多的领域的高科技知识技术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让我国用十分之一的土地养活了三分之一的人口,神州五号的发射,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扬眉吐气。
第三部分:通信方面:
在从前老人们与给外地的亲人联系都是用信件邮寄,速度也慢得可怜,有些信息等到倒了目的地已经将过时了。再着急一点就是拍个电报。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的信息系统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不用说各家各户都安上了电话,就是移动电话也可以平均到每个家庭都绘有一部,使得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更加广泛。在着三十年中电脑也得到了普及与应用,我们就可以获得更多的有用的即时的信息,让我们的视野更开阔,生活更丰富。现在的老人也都不再是只是坐在一起打牌聊天,他们也有个多的娱乐活动了,就是在网上和远在他乡的子女面见个面,在网上查查自己感兴趣的事,看看自己喜欢图片,安度晚年。发现问题:
学生对诸多变化调查的并不全面。
改进:
带领学生到各地去观查研究,采访调查,让其切身具体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巨大的变化。结论:
30年来改革开放发生巨大的变化,凝聚了两代人的心血和智慧:农业发展了、教育发展了,生活更加美好,让我们借助这大好时机,祝愿我们的祖国,越来越美好,越来越富裕、越来越繁荣昌盛。收获:
通过这项调查研究学习活动,我们获得了一次亲身体验和参与的机会,培养了认真学习和探究的态度,增强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对祖国未来的必胜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