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归纳(5篇范例)

时间:2019-05-13 22:51: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历史必修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归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历史必修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归纳》。

第一篇:高中历史必修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归纳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9世纪30年代 《中国丛报》(英文月刊)在广州出版

1833年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中国境内第一份中文报刊)在广州创办

鸦片战争后 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欧式洋房、轮船

戊戌变法时期 维新派提出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婚姻制度

维新派《时务报》,革命派《民报》

19世纪60年代 《万国公报》由基督教会在上海创办

19世纪70年代 外国商人擅自修筑淞沪铁路

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列强垄断

丹麦电报公司私自把电报线架设到上海

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

出现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昭文新报》

1872年 《申报》(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在上海创办

19世纪80年代 清政府修筑唐胥铁路,“0”号机车投入运行

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19世纪末 电影传到中国

20世纪前期 共产党《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国民党《中央日报》 20世纪初 汽车、有轨电车开始出现在大城市

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

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1905年 中国人自己摄制的《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1909年 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辛亥革命前 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辛亥革命后 中山装受欢迎

颁布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的法令,婚丧仪式简约文明

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先生”“同志”代替“老爷”“大人”

采用公历,增添国庆、元旦新节日

五四运动时期 《新青年》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服装五花八门,西服、粗布大衫、旗袍、学生装

20世纪20年代中国广播出现

1920年 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开通,民航拉开序幕

1931年 诞生第一步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1935年 《渔光曲》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新中国成立后 宝成、兰新铁路建成建起汽车制造厂和公路网,有公共汽车、出租汽车,“自行车大国”轮船运输业由国家管理,发展较快

党报《人民日报》,党刊《红旗》,《光明日报》《文汇报》

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被搬上银幕

20世纪50-70年代 勤俭节约、无私奉献的社会风尚

20世纪50年代 俄国风情的布拉基,花布衣衫、花布袄

1958年 试制成功第一台内燃机车,研制成第一台电力机车“韶山”号

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文革时期 军装、军帽,蓝、黑、灰、绿色为主

改革开放后 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 20世纪90年代末 高速列车在广深铁路奔驰

20世纪90年代后 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

1994年 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第四媒介)

2003年 世界上第一条磁悬浮列车在上海投入运营

第二篇: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复习

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复习

专题构成

所谓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两个方面,一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必然意味着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21世纪初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就的160多年时间里,中国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了解近现代以来社会生活变迁,探究其原因,进而理解这些变迁是适应近现代社会发展的结果,对中国的近现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近年来,各地中考命题中愈加突出强调以“以能力立意”和“以教育价值立意”的命题理念,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要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未来。(摘自《河北省2007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文科综合(思想品德、历史)学科说明》)

考点罗列

张謇兴办实业及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轮船、火车、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

电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及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就业制度的变化,就业观念的改变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及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及信息技术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旅行者号”机车的发明及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本茨和莱特兄弟的发明,汽车和飞机两种交通工具的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爱迪生电器的发明,电器的广泛使用对提高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

考点详解

一、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识综述

中国近代是一个急剧变动的时期,它反映在政治上,是一系列政治变革的此伏彼起;反映在经济上,是新的经济因素──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反映在社会生活方面,是人们在外来的生活观念的冲击下,不断求新求变,一系列新鲜事物不断出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生活也受到猛烈冲击,发生了相应的变迁。这种冲击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中国社会内部新兴的进步力量,为振兴国家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做出的努力;二是来自西方生活方式的浸染和挑战。其中,旧与新、中与西的冲突、融合,构成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复杂多样的景象。

考点1:张謇兴办实业及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

历史背景:张骞,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马关条约》后,外国人在中国办工厂、开矿山,利用廉价的中国原料和人力,直接剥削中国人民,张骞深感要挽回中国的利益,就必须发展本国工商业,提出“实业救国”口号,放弃高官厚禄,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等企业。

发展缩影:张骞的企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华民族资本的压迫,大生纱厂等企业获得了过一步发展;好景不长,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又一次在中国大量倾销棉花和棉织品,大生纱厂的产品被迫削价销售,收不抵支,负债累累,最后被吞并。

深度理解:张謇作为一位清末的科举状元,能勇于退出官场转而兴办实业,既是其实业救国、振兴民族经济的爱国心使然,也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张謇的这种变化在当时的中国具有典型的时代意义,其创办实业的经历又成为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一个缩影。

考点2:轮船、火车、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

新式交通工具和娱乐方式的兴起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的影响深远巨大,而近代中国社会在这两方面的变化尤以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最具代表性。新式交通工具:①1876年英国人修建的淞沪铁路是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②西方发明的轮船、火车在近代社会相继传入中国,一方面使人们出行的速度大大加快,另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学科内综合:

①中国史:1909年,詹天佑主持修筑的京张铁路通车,是我国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②世界史: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利用蒸汽机发明了火车机车“旅行者号”试车成功。从此,铁路交通迅速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美国人富尔顿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艘轮船。

深度理解: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并得到发展,追根溯源,这西方工业革命作用于中国的结果。娱乐方式:近代以来,西方发明的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1896年电影在法国诞生,次年就传入上海。民国时期,中国电影发展渐趋成熟。)

考点3:电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众传媒不仅在历次政治变革中肩负着舆论宣传的重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申报》和商务印书馆在这方面可谓别具特色。

新式通讯工具:19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1882年,上海开办近代中国第一家电话局。)

文化1872年,上海创办《申报》是近代最著名的[注意:不是“最早的”。];1897年,上海创办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考点4: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在近代中国,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不仅是社会变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突出反映,同时更因其时代背景而具有了象征性意义。这里的“时代背景”主要包括: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

辛亥革命后,在社会变革浪潮的巨大冲击下,人们开始对许多不合理的风俗习惯进行变革。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废除有损要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链接]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出现一股尊孔复古逆流,各种生活陋习卷土重来,陈独秀、李大钊等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批判旧道德、旧礼俗,提倡新道德、新风尚,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强调]传统的习俗因传统势力强大,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比如缠足的陋习,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被彻底废除。

二、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 知识综述

社会生活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反映,是社会进步程度的表现,因此中国现代史关注社会生活的演变和发展。众多的发生父辈和我们自己身边的历史现象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新中国建立以后,社会生活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水平又迈上一个新台阶,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来看,人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明显提高,生活条件有很大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在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就业制度和人们的就业观念也发生了变化,逐步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和坚持。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也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社会进步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影响。

考点1: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及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可以分二个阶段来掌握,一是新中国建立后到改革开放前,二是改革开放后到我们生活的今天。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逐步提高,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20世纪末,中国在整体上进入小康社会。

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用方面的对比:略

考点2:就业制度的变化,就业观念的改变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发生变化,“铁饭碗”被打破,就业渠道拓宽,人们通过人才市场自主择业。就业制度的改革,要求人们不断学习,提高适应就业变化的能力。

考点3: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及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改革的深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保、医保改革正在进行中。考点4: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及信息技术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报纸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大众传播媒介(联系上文《申报》相关知识);影视是音像媒介,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在近现代社会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联系照相、电影等相关知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即互联网)是电子媒介,是信息社会的一个标志性的信息传播手段。这三类媒介从技术应用的层面上讲,有一个逐渐进步的过程。前两类属于传统媒介,各自都有较长时间的发展轨迹,后一类是现代社会近年来飞速发展的媒介类型。

我国政府重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互联网日益深入地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越来越多的人感受了它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三、世界史:科技发明改变人类生活

考点1:“旅行者号”机车的发明及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1814年,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旅行者”号。这是世界上第一辆火车。影响:火车的发明促进了路上运输业的飞跃发展,使世界交通运输进入了 “铁路时代”。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显著变化。考点2:本茨和莱特兄弟的发明,汽车和飞机两种交通工具的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利用内燃机驱动车轮,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

(1896年,美国人亨利·福特制造出更加先进的四轮汽车,此后又建成了汽车装配线。汽车工业很快在一些国家建立起来。)

1903年,美国人威尔伯·莱特和奥维尔·莱特兄弟利用内燃发动机驱动螺旋桨,进行飞行试验。他们制造出一架名为“飞行者1号”的飞机试飞成功,迈出了人类航空技术的第一步。

考点3:爱迪生电器的发明,电器的广泛使用对提高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爱迪生:美国发明家,他在一生中获得1000多项发明专利权,被称为“发明大王”。主要发明:电灯、电话机、电车、电报机、电影机、电压表、留声机、蓄电池等。电灯的发明是他最重要的发明,它改变了人类传统的照明方式。

历史地位:爱迪生的发明为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使世界变得更加光明灿烂,人们称赞他是“打开电灯时代的领袖”。

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科技成果推广和运用,除了在政治经济方面产生重大影响外,与之相应的人们的文化生活也发生变化,看电影、听留声机播音、欣赏爵士乐„„成为时尚,人民的精神生活不断丰富。

情感态度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是西方工业文明的对中国产生影响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需要,也反映了从专制到民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对中国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一现象,使我们认识到学习吸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的重要性,所以应当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

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

社会进步改变人类生活也让我们认识到物质文明进步和人们观念变化的关系,培养与时俱进、富有竞争精神的积极人生观。

第三篇:2016_2017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

元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20世纪初,某乡绅赋《新年杂咏》:“新制初更阳历年,家家彩胜斗喧阗。宜春帖子多新样,大半三民对五权。”该诗主要反映了()A.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发生动摇 B.辛亥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C.封建守旧势力对新文化的抵触 D.西方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否定

解析: 解题依据“20世纪初”“阳历年”“三民对五权”分析,再联系影响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因素,即可判定B项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 B 2.1910年上海环球社出版的《图画日报·上海社会之现象》绘有“文明结婚之简便”一画:“自欧化东渐,一般新学界人,每崇尚自由婚姻,摒除中国旧时婚礼之繁。沪上素号开通,凡所谓文明结婚者,又数见不鲜。”这实际上反映了()A.近代中国妇女地位得到空前提高 B.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了冲击 C.中国传统的婚姻观念已完全改变 D.上海社会风气已经彻底西化

解析: 材料中“文明结婚者,又数见不鲜”说明传统观念的改变。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C、D两项叙述太过绝对。排除A、C、D三项。

答案: B 3.民国初年中国人的着装,据1912年3月的《申报》记载,当时出现了“中国人外国装,外国人中国装”,“男子装饰像女,女子装饰像男”,以及平民穿官服、官僚穿民服的现象。材料主要反映了()A.民国时期人们服饰观念开放 B.民国时期告别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C.辛亥革命瓦解了中国的衣冠体制 D.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解析: A项开放说法不准确;B、C两项中的告别和瓦解说法不对;辛亥革命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服饰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以“西服”代替长袍马褂。改变了传统的具有尊卑观念的礼仪,取之以西方的平等的握手等礼仪。改变缠足、留辫等陋习等。答案: D 4.(2016·四川营山县回龙中学高一月测)“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上述材料反映了()A.洋务运动中的新气象 C.民国初年的社会风貌

B.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变化 D.中国共产党建立带来的社会变化

解析: 依据材料中“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说明民国初年政府颁布实行公历,而民间依然有实行农历过年的,反映了民国初年的社会风貌,故选择C项。

答案: C 5.近代著名报纸《申报》曾刊文评论时事:“各女工种种丑态,招摇过市,全不避人,廉耻扫地矣。”“男女相淆,已非风俗之正。”这一评论反映出()A.实现了男女之间的平等 C.雇佣关系刚刚开始出现

B.近代工业冲击了传统观念 D.近代工业促进报刊业繁荣

解析: 题干的材料已经说明是人们仍然用封建时代对女性的要求来看待近代工厂的女工。女人到工厂工作与男女之间的平等的实现不是一个意思,故A项错误;近代工业出现后,女人去工厂作工,具有封建思想的人看不惯,说明是近代工业冲击了传统观念,故B项正确;题干中没有出现雇主与雇工的雇佣关系,故C项错误;题干要求只是评论的内容反映的东西,不是报刊业本身的发展,更不是近代工业对报刊业的促进,故D项错误。

答案: B 6.下列社会习俗的出现与革命思潮的推动有关的是()①“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 ②“阳历兴,阴历灭” ③“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④“别肠转如轮,一刻即万周” A.①②

C.①③

B.②④ D.②③

解析: ①④(“别肠转如轮”把传统的意境与火车的车轮转动加以联系)是受外来侵略的影响;②③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故选D项。

答案: D 7.清朝黄遵宪曾作诗曰:“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均柁,动如绕指柔。”这是在描写()A.电话 C.电报

B.汽车 D.火车

解析: 火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于19世纪中期传入中国,与题干中的诗所述特点相符,正确选项是D项。

答案: D 8.在中国各种传统礼教规范中,“男女授受不亲”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而在清末流行的诗词中却有这样的描写:“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说明自古以来的“男女之大防”在近代被打开了一个缺口。而与材料有关的突破口是()A.交通工具 C.男女合校

B.社交场合 D.男女合演

解析: 材料反映了乘坐近代交通工具出行的情景,这种现象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答案: A 9.(2016·福建省四地六校高一月考)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中写道:“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诗中反映的是()A.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 B.社会剧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徙 C.马车及木船是人们出行的工具 D.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眼见双轮驰”“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D两项明显属于无关项,排除;C项“马车及木船”,材料不能够很好的体现出来,具有片面性。进一步可知,A项表述准确,最为全面,符合题意。

答案: A 10.(2016·广东肇庆市高一下期末)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A.社会经济机构的变动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外国杂货”“广告的内容”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社会经济机构的变动”无从体现;B项属于无关项;D项的表述不符合题干“广告”,具有片面性。进一步可知,C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项。

答案: C 1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报刊,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是()①《红色中华》 ②《新华日报》 ③《解放日报》 ④《中央日报》 A.①②③ C.①②③④

B.③④ D.①④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报刊的识记。《中央日报》 是国民党控制的报刊。

答案: A 12.鲁迅先生说:“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松油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标枪以至机关枪„„都摩肩挨背的存在着。”材料不能反映出中国近代()A.学习西方的渐进性 C.社会生活的包容性

B.物质文化的多元性 D.社会生活的多样性

解析: 根据题中“自松油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标枪以至机关枪„„都摩肩挨背的存在着”可知,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同时在中国存在。这体现出中国近代物质文化的多元性、社会生活的包容性、社会生活的多样性。A项学习西方的渐进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 A 13.竹枝词中近代上海的新鲜事物:“不须鲤寄与鸿传,电线音驰万里天。两地语言传顷刻,胜于羽箭疾离弦。”这反映出()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C.近代通讯技术传入中国

B.市民衣食住行的西化 D.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科技

解析: 材料中的“鸿”指鸿雁,在中国古代鸿雁代指书信,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在近代上海由于近代化的发展,上海的通讯发生了变化,旧式的通讯方式被新的方式所代替,所以答案选择C项。其他三项都是无关项。

答案: C 14.有诗云:“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雁帛鱼书应共妒,声气相通快胜箭。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连一线。”该诗赞颂的文明成果是()A.电报 C.电影

B.火车 D.电灯

解析: 由诗的内容推测该文明成果是通讯工具有线电报,故A项正确;火车是交通工具,故B项错误;电影是大众传媒,故C项错误;电灯是照明电器,故D项错误。

答案: A 15.电影《搜索》反映了网络时代的“人肉”技术,通常是娱乐大众的利器,但很不幸,它也可能成为一种杀人工具。这表明()①网络具有传递信息迅捷的特点

②网络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③网络已成为替代法律和行政手段的社会伦理道德防护墙 ④网络自由的滥用等带来了一些弊端

A.①②③④ C.①②④

B.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中通讯技术发展的影响。据所学可知互联网 具有负面影响,排除含③的选项。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6.服饰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制”“舆服制”“丧服制”等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对服装的质料、色彩、花纹和款式都有详尽的规定,不遗琐细地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违者要以僭礼逾制处以重罚。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史》

材料二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

——节选自康有为1898年递呈光绪

皇帝的《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三 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历史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以下是一组图片材料。

(1)材料一中有关服饰的严格规定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主要特征?(4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概述康有为的思想主张,并简要归纳其理由。(10分)(3)在材料三中,从图一到图二,从图三到图四,反映出中国民众服饰变化的什么主要趋势?(6分)解析: 第(1)问,由材料一中“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即可回答;第(2)问,由材料二中的“衣服独异„„邦交不结”“中国宽衣博带„„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可看出康有为的主张及原因;第(3)问,从款式、颜色等角度回答变化趋势。近代时期服饰的特点是近代中国人追求自由、民主、平等的反映,新时期的服饰是人们追求时尚、个性的反映。

答案:(1)严格的等级制度。(4分)(2)思想主张:主张易服。理由:适应国际交往的需要;适应学习西方工业文明的需要。(10分)(3)趋势:由传统走向现代;由朴素单调走向丰富多彩。(6分)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民报之产生,当以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汉口出版之《昭文新报》为最早。此为同治十三年在上海出版之《汇报》,在香港出版之《循环日报》,光绪二年上海出版之《新报》,及光绪十二年在广州出版之《广报》;斯四者皆当时深悉外情者之所为,惜国人尚不知阅报为何事,未为社会所见重耳。迨光绪二十一年,时适中日战后,国人敌忾之心颇盛,强学会之《中外纪闻》与《强学报》,先后刊行于京沪,执笔者皆魁儒硕士,声光炳然。我国人民发表政论,盖自此始。后此《时务报》与《时务日报》等接踵而起,一时报纸,兴也勃焉。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材料二 若夫新闻事实之报道,世界舆论之趋向,内地国情之调查,政艺学理之发明,言论思想之介绍,茶余酒后之资料,凡全球文明国报馆所应尽之义务,不敢不勉,此则同人以言报国之微志也。

——梁启超《时报》发刊词

材料三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办《民报》。孙中山后来在《中国之革命》一文中评价说:“《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呜歧、龙济光、李准等初负隅自固,讵(表示反问)沪电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龙、李遂卑辞乞降。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

——摘自冯自由《革命逸史》

(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后期我国报刊发展的特点。(8分)(2)据材料二,归纳梁启超认为“报馆所应尽之义务”有哪些?(6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报刊对辛亥革命所起的作用。(6分)解析: 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的文字“汉口”“上海”“广州”“时适中日战后,我国人民发表政论,盖自此始后”可以直接得出特点。第(2)问,依据材料中“世界舆论之趋向,内地国情之调查”“政艺学理之发明,言论思想之介绍”“茶余酒后之资料”等信息可以直接得出“报馆所应尽之义务”。第(3)问,从材料中“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等关键语句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报刊对辛亥革命的作用。

答案:(1)特点:国人自办报刊主要集中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中国人自办报刊的盛 行于维新变法时期;有识之士办报的目的是救亡图存;报刊的创办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8分)(2)①传递国内外信息;②传播知识,开启民智;③立言议政,引导舆论。(6分)(3)提供与维新派(保皇派)展开论战的阵地;宣传民主共和(民主革命)的思想和观念;制造声势,加速革命进程。(6分)7

第四篇:高考一轮复习历史教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

第九章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标要求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备考指要

1.本专题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学习时要注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应通过多种渠道,进一步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轨迹,并注意总结导致变迁的因素。

2.本专题的内容与世界形势的发展紧密联系。中国进入近代以来,己开始融入世界,学习时要注意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与当时世界形势的联系。

3.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历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性,学会站在发展的角度、用历史的眼光思考问题。

4.学习本专题可采用比较的方法。如比较古代服饰与近现代服饰的异同,可以加深对服饰变革的认识;通过比较古代交通、通信、和传媒方式的不同,从而加深对人们出行和传媒方式的不同,从而加深对人们出行和传媒方式变革的认识。还要注意同当前热点问题相联系。如联系磁悬浮列车的开通,理解交通工具的革新。

◆教学主体

一、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四次大变迁 1.第一次大变迁:(1)时间:鸦片战争以后

(2)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殖民侵略,“洋货”大量涌入,同时西方文化渗透到国民生活中,上海等近代化大城市崛起。

(3)主要表现: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民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城市变化尤其明显:①衣:“洋布”“洋装”渐入中国百姓生活;②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_吃西餐_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③住:西方建筑式样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2.第二次大变迁:(1)时间:辛亥革命以后

(2)历史背景:①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②受维新派、革命派主张的影响。③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3)主要表现: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的冲击,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都相应发生了变化:①衣:中西合璧式服装中山装、旗袍、学生装等。②风俗: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前后,“剪发衣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3.第三次大变迁:(1)时间:新中国成立后

(2)历史背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由于政府的强制行为,一些社会的丑恶现象被取缔。

(3)主要表现:①物质生活上出现了平均主义,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低,城市里生活有一定保障,农民温饱问题没有解决。②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4.第四次大变迁:(1)时间:改革开放以后

(2)历史背景: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国家把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努力改善国计民生,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3)主要表现:人民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衣食住行等发生根本变化,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①衣:服装颜色变为五彩缤纷,款式走向多样化。②食:到1987年,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还提倡“菜篮子”工程。③住: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楼房比比皆是,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④风俗:休闲方式多样化,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归纳升华:

1.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及影响(1)原因:

①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国家对我国的侵略的同时,使得西方国家的生产方式、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传入到中国,客观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现代中国的对外政策,如建国初期;近现代中国人民对外战争与对外交往过程中,也积极的汲取了外国先进的文化成果并付诸于社会实践。

②清政府为了维护统治,在一些省会城市和工商业中心兴办近代工商业,促进了近代文明的发展。

③现代以来中国政治环境的变化,如辛亥革命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极大的改变了人民的思想、文化、习俗的变化

辛亥革命后发起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旧的习俗,推动了社会风俗的变化。

④近代中国人民的不断掀起的思想解放运动也有力的冲击着中国的保守势力与保守思想,推动中国的思想文化的多元化。

⑤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作用。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过程中,深受西方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影响,回国后,他们不但身体力行,而且努力推广西方的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

⑥建国后主要是党和政府切实解决人民的困难,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习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⑦世界三次科技革命的进步,在推动了人类历史进步的同时,也给古老的中国注入新鲜的血液(2)影响:中国近现代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变迁,受到了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反过来也有力的推动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如中国风俗礼仪的变化,是受到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而随着风俗礼仪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们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因而也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促进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2.从服饰、饮食和住房方面说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并简要概括变化的特点(1)变化

①先是广州、上海等地的买办,穿起了西装。继而是留美幼童,揭开“断发易服”的序幕。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更促使青年学子剪辫易服。辛亥革命以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随着洋布的涌入,百姓穿洋衣洋袜的逐渐多了起来。

②中国传统饮食十分丰富,但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也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在沿海大城市里,由于西方侨民增多,西式住宅不断增加。广大农村仍然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保留着传统的风俗习惯,只有少量的“洋油”“洋火”“洋布”等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

(2)特点:开始西方化,并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征。变化区域不平衡,东南沿海和城市发生重大变化,而广大农村变化不大。

3.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一般规律、影响以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线索特征

(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一般规律

①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②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社会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③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④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结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⑤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弭和促进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产生的历史影响

①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②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线索特征

通过了解近代社会的演进过程,从这些变迁中可以看出,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渐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改革开放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步跟上了国际的潮流。

二、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一)中国近代交通运输方式的进步 1.原因

(1)从根本上讲,是受到西方工业革命的冲击。随着中国国门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自然也随之而来,中国最初可以说是被迫接受了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传入。

(2)近代化的轮船、火车、汽车和电车的引进。(3)中国有识之士的努力推动。2.表现(1)铁路

①辛亥革命前夕,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已经奠定。②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

③到“九五”期末,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④机车制造方面有很大进展,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

(2)公路

①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②民国时期陆续修建了一些公路,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③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包括_青藏高原_在内的许多偏远地区也通了汽车。

(3)水运

①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创办_轮船招商局_,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②20世纪90年代以后,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4)航空

①1909年,_冯如_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拉开了序幕。②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3.特点

(1)从时间上看:开端艰难,起步晚,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2)从发展水平看,受到顽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排挤,加上政治腐败,近代交通发展缓慢。

(3)从地域看,近代交通主要出现在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及大城市,西北、西南发展缓慢。

4.影响

(1)交通的变化和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近代中国交通业的发展,有利于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它能够活跃闭塞地区的经济,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推动商业城镇的兴起与发展。

(2)交通近代化有利于现代科技知识和先进思想理论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3)交通近代化加强了中国同世界的联系,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转型。

(4)由于近代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交通近代化一方面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另一方面由于受顽固势力的阻挠,其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

(二)通讯工具的变迁(1)电报

①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假设的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②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了_无线_电台。(2)电话

①1875年,_上海_招商局假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

②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③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3)互联网:近年来人们还通过互联网来发送电子邮件。

三、大众传媒的变迁 1.报刊业走向繁荣(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①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办报,有《中国丛报》《万国公报》等。

②自19世纪70年代起,陆续出现一些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有维新派、革命派和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先进知识分子。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开展针锋相对的斗争。

(3)建国后:有《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还有《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内容比较丰富。

(4)改革开放以后,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2.影视事业的发展(1)电影 ①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②建国初,工农生活如革命战争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③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影走向一个辉煌的新时代。(2)电视

①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②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

③普及原因:技术进步,卫星传送技术的应用,“村村通”工程;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

3.互联网

(1)兴起:20世纪60年代末诞生,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1994年,中国正式介入互联网,发展迅猛。

(2)特点:迅速传递信息;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3)影响: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第五篇:2011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训练:专题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民版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A.明朝 B.清朝 C.民国 D.新中国

解析:B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题干中描述的外来食品摆上中国餐桌,是在鸦片战争后,最早可能出现于清朝时期。“番菜”指的是西式菜品,西餐最早进入上海是在清朝时期。

2.“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这首打油诗反映的是什么时候的事情()A.清朝初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中国成立后

解析:B 结合题干中的材料可以看出其含义是穿旗袍和废止缠足,这一事实最早发生在戊戌变法时期。

3.山西一乡绅在《退想斋日记》中写到:“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日记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开始出现于()A.鸦片战争以后

B.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来源:Zxxk.Com] C.戊戌变法期间

D.民国建立后

解析:D 民国建立后,在全国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以代替中国传统历法,并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4.文绣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1931年要求法院出面调解,并于同年10月22日正式与溥仪解除婚约。这件事情震动社会,被称为中国千年未有的奇事。这件事情充分说明了当时社会()A.清王朝已经彻底没落了

B.中国女性逐渐摒弃了落后的封建观念

C.法院的权力已经高于皇权

D.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的制度已经确立

解析:B

题目主要是反映了当时人们婚姻观念的改变,A、C两项不符合题意,D项是到解放后才出现。[来源:Z.xx.k.Com]

5.“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宣读婚约,互换约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以下不属于民国时期婚姻习俗发生变化原因的是()

A.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B.近代教育发展促进思想观念改变 C.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

D.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社会的进步

解析:D 此段材料反映了民国时期社会风俗各方面的变化,变化的原因在于西方文明的传入和影响。辛亥革命推翻了专制帝制,但没有推翻中国的封建制度,所以选D项。

6.下列服饰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②①③④

B.①④③②

C.①④②③

D.①②④③

解析:D 观察图片服饰可知,①是晚清时期的旗装,②是民国时期流行的旗袍,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流行的装束,③是改革开放后流行起来的时尚衣着,因此选择D项。

7.19世纪上半期,当蒸汽机车轰鸣奔驰的时候,衣冠楚楚的绅士、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快:“我看到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材料主进科技()A.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冲击了原有的社会关系

C.改变了传统的社会性质

D.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解析: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理解。火车的出现冲击了原有的封建等级制度,使封建贵族特权出现动摇,社会关系出现了变化。[来源:学科网ZXXK] 8.(2010·罗定模拟)“黄金周”假日是人们休闲放松的一种

方式,也拉要反映了先

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它透出的主要历史信息是()A.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旅游业、餐饮业的快速发展

C.假日经济是一种新经济

D.是几千年来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

解析:A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休闲方式的多样化,体现了生活质量的提高。

9.20世纪初,人们把信天主教称作“吃洋教”;30年代,租界市民被外国巡捕踢了一脚,自嘲为“吃了一记洋火腿”;抗战时期的重庆有“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民谚;其他还有“吃闭门羹”、“吃香”、“吃药”等等。这些与“吃”有关的大众语汇本质上反映了()A.中国人向来注重字词的精炼和语法的准确 B.“吃”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流行和时髦的词汇 C.中西饮食文化处于不断的交融与冲突之中 D.“吃”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产生了深刻影响

解析:C 本题考查的视角很新,从大众语汇的变迁来反映历史。“吃洋教”、“吃洋火腿”都体现了中西方文明的交流与碰撞。

10.“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给雪域高原送来安康,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耶喂,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韩红演唱的《天路》描绘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铁路,这就是2006年7月通车的()A.兰新铁路B.宝成铁路 C.青藏铁路D.京九铁路

解析:C 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铁路,被国际社会誉为“可与长城媲美的伟大工程”。

11.(2010·潍坊模拟)有资料说:“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自唐代起,中国就有了邸报。但邸报的作用仅限于传达朝政信息,所载内容无非皇帝诏令,诸臣奏议与宫廷动态而已,且只供官吏士大夫阅览。及至晚清,欧美传教士和商人来华办报,将西方报纸模式输入中土,开启中国近代报业之端绪。从上述资料中可以获取有关中国报纸起源的信息是()

[来源:学§科§网][来源:学科网ZXXK]

①唐代的“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②晚清时中国有了近代报业③“邸报”是官吏士大夫创办的④中国近代报业最初是由欧美传教士和商人创办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B 中国古代报纸,无论是官报还是民报,都是以官府文书为主,编报人自己没有发表意见的权利和机会,所以不能说“邸报”是官吏士大夫创办的。

12.(2010·枣庄模拟)“饮早茶、叹(粤语,意为享受)报纸”仍为当今广州的一大民俗。1833年,广州创办了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报刊对近代中国所起的影响包括()①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②使广大民众更热心地关注国事、天下事 ③大大降低了中国文盲的人数

④进步的报刊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B 报刊具有普及知识文化、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等功能,扫除文盲,提高国民素质关键是教育,③不符合题意。[来源:Zxxk.Com] 13.(原创题)李宇春,因电视选秀节目而产生的偶像明星,2005年登上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成为了一个微妙的符号。湖南电视台电视节目《超级女生》体现的电视的功能是()A.传播资讯

B.播报新闻 C.艺术欣赏

D.娱乐

解析:D 所列四项都是电视的功能,《超级女生》属于大众娱乐节目。

14.英特尔公司副总裁肖恩·马洛尼曾经说:“互联网是魔幻的第七大洲,在这里,每个人只需敲几下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的所有知识。”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互联网能够使信息的及时反馈得到实现

B.用户可以在网上查询所需要的资料

C.互联网具有其他三大媒介的传播功能

[来源:学科网] D.电脑可以代替人脑

解析:D 结合所学知识,从题目中获取有效信息。互联网的作用、影响是多方面的,并具有独特的优势,但互联网终归由人设计和控制,它是科技发展的产物,不可能代替人脑,不可能凌驾于人类之上。

15.(2010·泰安模拟)1982年,美国《时代》杂志把

“个人电脑”

选为当年的“风云人物”,并预言,“家庭电脑有朝一日会像电视和洗碗机一样普及。在20年后,将会有60%的美国人上网。”2006年《时代》杂志又把“YOU(你,指所有网民)”选为“风云人物”,其封面注释说:“是的,就是你。你控制着这个信息时代,欢迎来到你的世界。”这反映了()A.《时代》的预言非常准确

B.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影响深远[来源:Zxxk.Com] C.计算机技术由个人电脑时代进入网络时代

D.网络技术已十分普及

解析:B 从电脑产生到个人电脑普及再到互联网风靡全球,主要反映了信息技术发展迅速,而且影响越来越大。[来源:学科网]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今青少年喜欢看日本卡通画册,穿印有米老鼠的衣衫,吃唐老鸭泡泡糖„„而以间接净化为特征的美式快餐,虽然它含高脂肪高糖在西方被称作“垃圾食品”,但在中国这个具有悠久饮食文化传统的国度却“所向披靡”。

材料二

据有关部门统计,在中国大都市中心大街充斥着崇尚洋名的商业服务机构,许多宾馆、酒店和商店都出现了贵族、公爵、亚历山大、凯撒大帝、维多利亚、伊丽莎白、夜巴黎、曼哈顿等等字样。

结合所学的知识,依据上述材料,写一篇历史小论文,分析探讨在西方文化及价值观的冲击下,中国青少年应该如何把握思想观念的定位。字数限制在180字。

17.观察下面六幅图片,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来源:Z#xx#k.Com]

(1)图片反映了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演变情况。图片涉及了哪几种交通工具的发展?其现状分别如何?(2)结合图片和所学的知识,分析交通工具的变迁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

下载高中历史必修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归纳(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历史必修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归纳(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