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社会生活变迁分析

时间:2019-05-14 04:20: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海南岛社会生活变迁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海南岛社会生活变迁分析》。

第一篇:海南岛社会生活变迁分析

海南岛社会生活变迁分析

摘要:社会生活变迁是一切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结果,不同地区社会变迁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征。海南岛作为我国第二大岛,在岛域整体层面揭示海南岛个性较强的社会变迁,对推动我国欠发达地区积极社会变迁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我对海南岛社会发展阶段进行划分通过不同阶段社会主体、社会经济、社会政治等的梳理、归纳,揭示其承接关系、演进进程和特点,以再现海南岛社会变迁历史过程。

解放后至建省前(1950~1987年)

一是社会制度和结构变迁。1950年5月1日,海南岛全境解放,设立行政区和黎族苗族自治区,但由于孤悬于海的区位条件和从属于广东的历史传承,海南一直作为广东省的一个行政区域,纳入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确立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海南岛社会变迁的独立性、自主性、开放性。1983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讨论纪要》,加快海南岛社会变迁的高层驱动。1984年海南行政区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全岛区域开发和社会变迁。本阶段,由于身处海防前线的国防地位以及从属于广东省的行政建制,海南岛社会变迁具有明显的被动性和跟随性。同时,由于孤悬南海,社会变迁又表现出一定的封闭性和迟滞性。

二是经济变迁。解放初期,海南工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始终是以农业为主体的传统经济格局。改革开放前,海南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相对封闭的政策,由于地处海岛,交通闭塞,农业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海南岛经济始终处于欠发达状态。当时由于特殊的政治军事形势和历史条件,海南岛作为国防前哨,国家对海南投入的资金和人力很少,经济发展缓慢,并创立了一种亦城亦乡、亦农亦工、亦政亦企的特殊经济体制——海南农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计划经济逐渐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但由于人口、资源分布不均,经济变迁表现出明显的非均衡性。本阶段,由于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正式确立和海南国家一级行政区建置,赋予了此间海南岛社会变迁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开放性特征。

注:左图为海南农垦 东升菠萝蜜收割。

三是人口变迁。解放以来,人口稠密地区多为开发较早的海岛北部地区,东部沿海及南部、中部地区开发较晚,人口稀少。解放后,为了发展经济,巩固国防,政府发动了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入,使人口呈现快速增长。随着社会经济各方面条件的改善,海南人口变化呈明显的高一低一高增长类型。民族地区分布也不均衡,其中汉族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黎族主要居住在山区,苗族则居深山密林。

建省后至今(1988年至今)

一是社会制度和结构变迁。1988年,海南正式建省办特区,成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和最大的海洋省份。特区省的特殊身份和地位,使海南在对外开放的各个环节享受了许多独有的优惠政策,如落地签证、26国免签证、航权开放、离境退税等,这些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海南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此外,海南省为精简机构,还率先实施了省管县(市)的地方管理体制。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标志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拉开了国家层面全面推动海南岛积极社会变迁的序幕,海南岛也成为全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先行试验区。

二是经济变迁。海南建省和办特区,实行特区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海南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1993年以来,海南明确提出了三次产业发展的方向,初步形成了以新兴工业、热带高效农业、热带海岛旅游业为支柱的新的产业发展格局。1996年海南提出逐步建设“一省两地”,即中国沿海的新兴工业省、中国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和中国南方休闲度假旅游胜地。本阶段海南经历了历史上最深刻的经济和社会变迁,岛屿经济增速明显加快,产业结构逐渐优化,旅游业日益成为全省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但是省内东、中、西部还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发展差异,广大中西部县市经济水平还较落后。

注:左图为海南发展成国际旅游岛后开发的沙滩

三是人口变迁。建省后海南人口呈有序稳定增长态势,总人口上升幅度渐趋合理。城市数量明显增加,非农业人口总数及其比重逐年稳定上升,人口分布不均衡;海岛北部、东部地区人口密集,而中西部地区经济落后,人口也较少;人口流动更加频繁,人口构成更加广泛;海南建省办特区和建设国际旅游岛,吸引了大量外来人才和民工涌入琼岛,极大地改变了海南人口结构,并带来不同地区的文化意识和价值观念。人口性别比偏高,老龄化趋势明显。此外,海南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2005年,65岁及以上年龄段人口为70.73万人,占8.56%。

海南岛特殊的岛屿环境和资源禀赋,决定了海南岛不同于内地的特色经济结构,必须重点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约发展新型工业,升级发展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海洋经济。

总结:纵观两个阶段海南岛总的社会变迁特征和规律,可以看出,建国以来,海南岛经济发展和人口数量总的趋势是在不断增长。国家在政策上也逐渐向海南重点倾斜,海南岛社会生活变迁逐渐步入良性发展阶段,但由于岛屿环境的相对封闭性和闭塞性,加上经济基础薄弱,农业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海南岛总体仍属于我国欠发达地区。改革开放特别是海南建省办特区以来,海南岛经济开始飞速发展,产业结构渐趋合理,政治体制逐渐理顺,人口数量和素质也逐渐提高,海南岛社会生活变迁开始进入积极变迁阶段。

建省办特区,极大地促进了海南岛良性社会变迁;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掀起了新时期海南岛社会积极变迁与岛域全面开发共轭演进的新一轮热潮,这表明了国家层面对海南岛战略地位的重视,对推动海南岛积极社会变迁和经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当前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大背景下,海南岛必须大胆探索创新,创建独特的海岛政治经济管理体制和积极的社会变迁模式,为国际旅游岛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真正把海南岛建成一个富强文明的和谐岛、生态岛、文明岛和旅游岛。

注:左图为建省前黎族姑娘单一的服饰。

注:左图为建省后黎族姑娘花样丰富的服饰

第二篇:《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内容标准】

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建国以来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等知识。培养学生认识与分析社会发展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了解建国以来人们物质生活与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认识与分析社会发展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要点】

重点:建国以来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取得巨大变化及其原因 难点:建国以来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变化的原因。【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社会生活的变迁主要体现在物质生活(衣食住行)和精神生活(文化娱乐)两方面,1987 年的中共十三大制定了 20 世纪末进入小康社会蓝图,进入新世纪,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那么初步进行小康阶段的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新课探究】

一、从贫困走向小康

提问:两张生活照片,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请同学观看,回答:照片中的人物有什么不同?(从服饰 发式、神态 物质生活条件改善。)

你家居住的房屋与以前的住房有什么不同?(原来我们村都是土房,现在都是砖房,并且还有的进行室内装修。)

1.新中国初期:人民生活相当艰苦。

2.改革开放前:人民生活虽然有所改善但进展缓慢。

3.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由脱离贫困、解决温饱到迈向小康。

讨论:最能反映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标志是生活消费结构的变化。生活条件的改善的原因是什么。)改革开放,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财富充实,家庭收入增加。)勤奋劳动,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爱岗敬业,现在要有认真的学习态度,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二、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1、引入提问:你主要通过什么途径了解时事新闻、国家大事?

2、主要原因: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发展,城乡居民在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3、概括主要表现:

⑴对文化教育的投入增多。

⑵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在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大幅度增长。⑶医疗、养生、保健受到重视。

⑷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展现出多样性与个性化,提前消费、休闲生活成为新时尚。

4、深入理解并提问:

1)你有什么业余文化生活?说说你喜爱的文化娱乐形式或内涵。

国家经济发展、物质生活富足,为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了有利条件,城乡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有益于人发的身心健康,有利于提高整个民族的总体文化素质。

2)你家是如何过春节的?

3)特别说明:消费观念的变化,反映出中国人民社会生活的多姿多彩,反映出人民群众的消费自主权得到尊重。丰富多彩的消费行为要以正确的消费观念来指导。

①从物质生活上,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②从精神生活上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思想觉悟,坚决反对凶杀暴力,黄色下流,封建迷信的精神糟粕。

③从消费习惯上:提倡合理消费,反对大手大脚;提倡健康消费,反对大吃大喝 ;提倡绿色消费,反对污染环境 ;提倡品位消费,反对低级趣味。

4)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提高,为精神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请学生议一议:当今,我国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有那些明显变化?教师可列出戏剧、电影、电视剧、流行歌曲等,请学生说说哪些作品最为难忘。

5)从衣、食、住、行的巨大变化看消费观念的新变化

让学生结合身边实际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讨论发生的变化?

可向学生介绍,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对美的追求的品位也大大提高了。以人们的衣饰而言,在 20 世纪的 50-70 年代,人们的穿着打扮大都雷同。看课本第 141 页的左下图,图中的人们头戴军帽,身穿中山装和式样一致的长裤。不仅服装样式一致,而且颜色也单调,一般非蓝即灰。人们不仅工作时是统一服装,下班后逛街游玩也是这般服装。

而今大不同了。看课本第 141 页右下图,人们在工作时的穿着也都各有特色,有的穿 T 恤衫,有的穿夹可衫。左边一位女性穿着缀着大花朵的鲜艳衣衫,中间的男士则穿着 T 恤衫。他们好看的衣饰与大棚里青翠玉滴的农作物交相辉映,组成了美丽的画面。这一画面与左边的场景相比,令人感慨万分。

现在,走在大街上,人们身着风格不同、色彩斑斓的服装,像一道流动的风景,叫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服饰是时代发展的外在表现,从缤纷绚丽的衣着色彩上,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的深刻变化。

人民物质生活的深刻变化,进一步引起思想观念的变化。在衣着方面,过去有句俗话:“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今天,绝大多数走向小康生活的人们,已不大穿缝补的衣服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乐意旧衣换新装,追求时装的美,这已无可厚非。乐意消费,敢于消费,还出现了提高消费的观念,既“用明天的钱,享受今天的生活”。比如,贷款买房、贷款买车等。

请学生讨论:提前消费对于社会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总结巩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的发展、百姓的富足、休闲方式的不断翻新,反映了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在物质生活是到满足的同时,开始讲求生活品味,追求舒畅、惬意的生活。这是人类走向文明和进步时代的又一次飞跃。

【真题训练】

1、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向前跨越了一大步,主要原因是(B)

A、计划经济

B、改革开放

C、人民建设热情高

D、平均主义

2、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已经开始(B)

A、脱离贫困

B、迈向小康

C、解决温饱

D、走向

富裕

3、最能反映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标志是(A)

A、生活消费结构的变化

B、人民生活节奏的加快

C、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D、现代化的交通通讯费用支出大幅度增加

4、文化成为一种世俗的消费融入市场的大潮之中开始于(C)

A、20世纪70年代

B、20世纪8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 D、20世纪初期

5、下列不属于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是(C)

A、绿色食品

B、出门旅游

C、凭票购买

D、提前消费

6、下列不属于目前的时尚消费行为的是(D)

A、购买家用汽车

B、贷款购买住房

C、出境旅游

D、长期储蓄

7、关于今天五彩缤纷的服装,表述不正确的是(C)A、衣服是过去岁月留下的化石

B、衣服是看得见的社会意识和社会审美潮流

C、社会意识和时代精神是看不见的 D、一个社会的历史也是写在衣服上的

8、关于我国城乡居民改革开放以后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是(A)

A、对文化教育的投入增多

B、文化精神生活日益缺乏

C、很少人意识到知识信息的重要

D、医疗、养生、保健很少有人重视

9、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文化消费在消费结构中的比例(C)

A、基本持平

B、时增时减

C、大幅度增长

D、大幅度下降

10、我国的旅游“黄金周”主要是指(C)

A、元旦

B、暑假

C、“五一”“十一”长假

D、中秋节

11、关于我国城乡居民改革开放以后生活消费的表述,正确的是(C)

①在生活消费上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 ②不同群体与个人表现出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上的差异 ③生活出现了多样性、个性化的特征 ④提前消费、休闲消费等成为新时尚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 12、20世纪90年代中期家庭文化消费的“三大神器”是(B)

A、彩电、冰箱、VCD

B、卡拉OK、彩电、VCD

C、卡拉OK、彩电、电脑

D、电脑、彩电、手机

13、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走向了小康,你认为生活条件改善的原因是什么?

14、在今天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作为我们中学生应该怎么做?

15、现在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有很大差异,展现出了生活的多样性与个性化,你认为如何倡导正确的消费观念。

第三篇: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复习

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复习

专题构成

所谓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两个方面,一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必然意味着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21世纪初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就的160多年时间里,中国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了解近现代以来社会生活变迁,探究其原因,进而理解这些变迁是适应近现代社会发展的结果,对中国的近现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近年来,各地中考命题中愈加突出强调以“以能力立意”和“以教育价值立意”的命题理念,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要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未来。(摘自《河北省2007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文科综合(思想品德、历史)学科说明》)

考点罗列

张謇兴办实业及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轮船、火车、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

电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及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就业制度的变化,就业观念的改变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及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及信息技术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旅行者号”机车的发明及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本茨和莱特兄弟的发明,汽车和飞机两种交通工具的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爱迪生电器的发明,电器的广泛使用对提高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

考点详解

一、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识综述

中国近代是一个急剧变动的时期,它反映在政治上,是一系列政治变革的此伏彼起;反映在经济上,是新的经济因素──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反映在社会生活方面,是人们在外来的生活观念的冲击下,不断求新求变,一系列新鲜事物不断出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生活也受到猛烈冲击,发生了相应的变迁。这种冲击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中国社会内部新兴的进步力量,为振兴国家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做出的努力;二是来自西方生活方式的浸染和挑战。其中,旧与新、中与西的冲突、融合,构成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复杂多样的景象。

考点1:张謇兴办实业及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

历史背景:张骞,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马关条约》后,外国人在中国办工厂、开矿山,利用廉价的中国原料和人力,直接剥削中国人民,张骞深感要挽回中国的利益,就必须发展本国工商业,提出“实业救国”口号,放弃高官厚禄,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等企业。

发展缩影:张骞的企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华民族资本的压迫,大生纱厂等企业获得了过一步发展;好景不长,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又一次在中国大量倾销棉花和棉织品,大生纱厂的产品被迫削价销售,收不抵支,负债累累,最后被吞并。

深度理解:张謇作为一位清末的科举状元,能勇于退出官场转而兴办实业,既是其实业救国、振兴民族经济的爱国心使然,也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张謇的这种变化在当时的中国具有典型的时代意义,其创办实业的经历又成为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一个缩影。

考点2:轮船、火车、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

新式交通工具和娱乐方式的兴起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的影响深远巨大,而近代中国社会在这两方面的变化尤以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最具代表性。新式交通工具:①1876年英国人修建的淞沪铁路是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②西方发明的轮船、火车在近代社会相继传入中国,一方面使人们出行的速度大大加快,另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学科内综合:

①中国史:1909年,詹天佑主持修筑的京张铁路通车,是我国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②世界史: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利用蒸汽机发明了火车机车“旅行者号”试车成功。从此,铁路交通迅速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美国人富尔顿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艘轮船。

深度理解: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并得到发展,追根溯源,这西方工业革命作用于中国的结果。娱乐方式:近代以来,西方发明的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1896年电影在法国诞生,次年就传入上海。民国时期,中国电影发展渐趋成熟。)

考点3:电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众传媒不仅在历次政治变革中肩负着舆论宣传的重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申报》和商务印书馆在这方面可谓别具特色。

新式通讯工具:19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1882年,上海开办近代中国第一家电话局。)

文化1872年,上海创办《申报》是近代最著名的[注意:不是“最早的”。];1897年,上海创办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考点4: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在近代中国,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不仅是社会变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突出反映,同时更因其时代背景而具有了象征性意义。这里的“时代背景”主要包括: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

辛亥革命后,在社会变革浪潮的巨大冲击下,人们开始对许多不合理的风俗习惯进行变革。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废除有损要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链接]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出现一股尊孔复古逆流,各种生活陋习卷土重来,陈独秀、李大钊等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批判旧道德、旧礼俗,提倡新道德、新风尚,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强调]传统的习俗因传统势力强大,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比如缠足的陋习,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被彻底废除。

二、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 知识综述

社会生活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反映,是社会进步程度的表现,因此中国现代史关注社会生活的演变和发展。众多的发生父辈和我们自己身边的历史现象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新中国建立以后,社会生活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水平又迈上一个新台阶,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来看,人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明显提高,生活条件有很大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在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就业制度和人们的就业观念也发生了变化,逐步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和坚持。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也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社会进步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影响。

考点1: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及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可以分二个阶段来掌握,一是新中国建立后到改革开放前,二是改革开放后到我们生活的今天。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逐步提高,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20世纪末,中国在整体上进入小康社会。

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用方面的对比:略

考点2:就业制度的变化,就业观念的改变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发生变化,“铁饭碗”被打破,就业渠道拓宽,人们通过人才市场自主择业。就业制度的改革,要求人们不断学习,提高适应就业变化的能力。

考点3: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及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改革的深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保、医保改革正在进行中。考点4: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及信息技术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报纸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大众传播媒介(联系上文《申报》相关知识);影视是音像媒介,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在近现代社会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联系照相、电影等相关知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即互联网)是电子媒介,是信息社会的一个标志性的信息传播手段。这三类媒介从技术应用的层面上讲,有一个逐渐进步的过程。前两类属于传统媒介,各自都有较长时间的发展轨迹,后一类是现代社会近年来飞速发展的媒介类型。

我国政府重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互联网日益深入地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越来越多的人感受了它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三、世界史:科技发明改变人类生活

考点1:“旅行者号”机车的发明及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1814年,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旅行者”号。这是世界上第一辆火车。影响:火车的发明促进了路上运输业的飞跃发展,使世界交通运输进入了 “铁路时代”。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显著变化。考点2:本茨和莱特兄弟的发明,汽车和飞机两种交通工具的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利用内燃机驱动车轮,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

(1896年,美国人亨利·福特制造出更加先进的四轮汽车,此后又建成了汽车装配线。汽车工业很快在一些国家建立起来。)

1903年,美国人威尔伯·莱特和奥维尔·莱特兄弟利用内燃发动机驱动螺旋桨,进行飞行试验。他们制造出一架名为“飞行者1号”的飞机试飞成功,迈出了人类航空技术的第一步。

考点3:爱迪生电器的发明,电器的广泛使用对提高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爱迪生:美国发明家,他在一生中获得1000多项发明专利权,被称为“发明大王”。主要发明:电灯、电话机、电车、电报机、电影机、电压表、留声机、蓄电池等。电灯的发明是他最重要的发明,它改变了人类传统的照明方式。

历史地位:爱迪生的发明为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使世界变得更加光明灿烂,人们称赞他是“打开电灯时代的领袖”。

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科技成果推广和运用,除了在政治经济方面产生重大影响外,与之相应的人们的文化生活也发生变化,看电影、听留声机播音、欣赏爵士乐„„成为时尚,人民的精神生活不断丰富。

情感态度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是西方工业文明的对中国产生影响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需要,也反映了从专制到民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对中国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一现象,使我们认识到学习吸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的重要性,所以应当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

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

社会进步改变人类生活也让我们认识到物质文明进步和人们观念变化的关系,培养与时俱进、富有竞争精神的积极人生观。

第四篇:第22课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2课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通过分析《红楼梦》片段材料,初步培养学生阅读、分析信息的能力。

2、讨论西方社会习俗对中国的影响,使学生逐步了解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与人合作、共同得出结论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感知中国近代社会在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变化的原因,理解这些变化是适应近代社会发展的结果,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产生影响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学习吸收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教学重点:

1、交通、通讯工具的变革。

2、大众传媒的影响。教学难点:

西方生活习俗对我国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本课的难点。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876年,美国商人修建了一条从吴淞口到上海的铁路,成为淞沪铁路,这是在这个出现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通车的那一天,上海万人空巷,大家都来看热闹。《申报》记者随车采访,写了一篇生动的报道: 汽笛响起,火车开动,坐在车上的人像悬挂着的旗子一样摇来摇去。„„沿途的农民看到火车冒着烟驰过,而且车上载满了衣着华丽的人,没有不“诧异奇观”的。他们都把手里的活停下来,呆呆地盯着火车看。住着拐杖的老妇人惊异地张大嘴巴。青年人两眼发愣,看得出神,小孩子吓得依偎在大人身上。

这就是中国人第一次见到火车的情景。火车和轮船、照相术、电影这些新奇的东西一样,当他们从外国传进来的时候,人们无不充满了好奇。

思考讨论: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在中国近代生活的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新课教学】:

一、交通、通讯和娱乐新时尚

1、背景

工业革命后,鸦片战争中,英国用炮艇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通商口岸的增多,外国列强对华侵略逐步加深。19世纪初,西方先进的交通工具火车和轮船传入中国。

2、交通工具的变革

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不仅涉及人们交流的方式、速度和距离,也是衡量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资料:

1、火车 是指用蒸汽机车、内燃机车或电力机车牵引若干节车厢在轨道上行驶的交通工具。1804年,英国人理查·特列维希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蒸汽机车;1814年7月,美国人乔治·史蒂芬孙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真正实用的火车。

2、轮船 1690年,法国的德尼·巴班提出用蒸汽机作动力推动轮船的想法;1783年,乔弗莱又建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蒸汽轮船“波罗斯卡菲”号;1802年,英国人威廉·希明顿采用瓦特改进的蒸汽机制成世界上第一艘蒸汽动力的轮船“夏洛蒂·邓达斯”好;1804年,美国的约翰·史蒂芬孙制成世界上最早拥有螺旋桨的轮船。1807年,被称为“轮船之父”的美国机械工程师罗伯特·富尔顿,制成蒸汽轮船“克莱蒙特”号,从此拉开了轮船时代的帷幕,成为世界上第一艘蒸汽轮船。

3、新的交通工具的变革

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现:近代邮政的开办和电报、电话等通讯工具的使用。意义:通讯工具的变革大大便利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容量和范围,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冲击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同时,它还便利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掠夺。但从根本上说,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想一想:近代新的通讯工具同传统的通讯工具相比具有哪些优势? 讲解:新的交通工具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迅速地将信息传递到目的地,大大提高了传递速度、容量和范围,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新的娱乐方式的出现(1)、背景:随着交通工具的出现和通讯工具的变革,中外之间的交流进一步加强,人们的传统娱乐方式也发生了变化。(2)、新的娱乐方式的出现:照相、电影、交际舞。

资料:中国人曾发明过照相机。清道光甲辰年,即公元1844年,中国近代科技发明家邹伯奇试验用凸镜取火,从中受到启发,研制成功“取影器”,并在此基础上,添加了快门和底版。取影器就是照相机。邹伯奇还撰写出关于取影器的论文。今天广州越秀山公园镇海楼博物馆里还保存着他拍摄的一张照片。◆课中题;近代中国的娱乐时尚,除了电影、照相、交际舞外,你还知道有哪些?

提示:还有游艺场、室内球戏和棋牌(麻将、扑克、桌球等)、赛马、跑狗、购买彩票奖券等。

二、大众传媒的影响

1、大众传媒的作用:报纸、广播等大众传媒,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2、中国近代报刊的兴起:(1)、1872年,英国人美查创办《申报》。1906年《申报》由中国人接办,它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中文报纸。(2)、1897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是近代中国人开办报纸的开始。

资料:近代中国历史最久远的报纸是《申报》,1872年4月30日,由英国商人美查等在上海创刊。创刊初期隔一日出版一张,四个月后改为日报。1909年由席裕福购进,1912年转给史量才,次年由史量才接办。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后,为反映抗日救亡要求,出《自由谈》副刊,发表进步言论。1934年,史量才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后,趋向保守。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沦陷,在日伪控制下出版。抗日战争胜利后被国民党接收。1945年5月上海解放时停刊。

3、中国广播业的产生与发展:1926年6月,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电台正式广播;1928年8月,近代中国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

4、近代中国的出版业:近代中国出版业迅速发展,到1911年,仅上海就有100余家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最大的出版机构;中华书局是与商务印书馆齐名的出版机构。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1、服饰的变化:鸦片战争后,受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一些仿效洋人,穿上了西装。1929年,国民政府规定男子礼服为袍、褂和中山装,女子礼服则分袄裙和旗袍两种。

2、发式的变化:洋务运动期间,那些赴欧美的留学生耳濡(rǔ)目染西方生活方式,开始剪去发辫。甲午战败,留学生们愤恨清政府的腐朽无能,纷纷剪去长辫。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后,掀起“剪辫”风潮。

3、称呼的变化:国民建立以后,明令革除老爷、大人等称呼,以先生、君或官职相称。此外,各政党内部一般互称“同志”,亲密朋友之间称兄道弟,对妇女则根据年龄、身份的不同分别成为夫人、女士、小姐等。

4、礼仪的变化:鞠躬、握手礼代替跪拜礼。

◆课中题;课本P113页:联系统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你认为西方习俗对我国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讲解:由于中国传统的社会习俗已经不适应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进行变革才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从这多角度来说,因而是积极的。但是,在引进西方社会习俗的过程中,这种外来的文化必然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冲突,也必然给社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在服饰改革中就出现了盲目追求奢华的现象。【课堂小结】:

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外交往日益增多,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向中国发散其巨大影响,促使中国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乃至社会习俗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革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业布置】:

◆课本P114页;温故知新:想一想,近代以前,中国的交通和通讯工具有哪些?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的变化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讲解:①近代以前交通工具:轿子、马车、马等;通讯工具:飞鸽、人力、马等。

②新的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便利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为快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

◆课本P114页;畅想天地:近代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想一想,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讲解:原因有:①鸦片战争后,中外交往增多。②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对中国的影响。

③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尤其是辛亥革命的推动。◆课本P114页;自己动手: 学生自己完成。【板书设计】:

一、交通、通讯和娱乐新时尚

1、背景

2、交通工具的变革

3、新的交通工具的变革

4、新的娱乐方式的出现

二、大众传媒的影响

1、大众传媒的作用

2、中国近代报刊的兴起

3、中国广播业的产生与发展

4、近代中国的出版业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1、服饰的变化

2、发式的变化

3、称呼的变化

4、礼仪的变化 【教学反思】:

第五篇:第22课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推荐)

第22课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通过分析《红楼梦》片段材料,初步培养学生阅读、分析信息的能力。

2、讨论西方社会习俗对中国的影响,使学生逐步了解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与人合作、共同得出结论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感知中国近代社会在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变化的原因,理解这些变化是适应近代社会发展的结果,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产生影响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学习吸收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

教学重点:

1、交通、通讯工具的变革。

2、大众传媒的影响。

教学难点:

西方生活习俗对我国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本课的难点。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876年,美国商人修建了一条从吴淞口到上海的铁路,成为淞沪铁路,这是在这个出现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通车的那一天,上海万人空巷,大家都来看热闹。《申报》记者随车采访,写了一篇生动的报道:

汽笛响起,火车开动,坐在车上的人像悬挂着的旗子一样摇来摇去。„„沿途的农民看到火车冒着烟驰过,而且车上载满了衣着华丽的人,没有不“诧异奇观”的。他们都把手里的活停下来,呆呆地盯着火车看。住着拐杖的老妇人惊异地张大嘴巴。青年人两眼发愣,看得出神,小孩子吓得依偎在大人身上。

这就是中国人第一次见到火车的情景。火车和轮船、照相术、电影这些新奇的东西一样,当他们从外国传进来的时候,人们无不充满了好奇。

思考讨论: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在中国近代生活的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新课教学】:

一、交通、通讯和娱乐新时尚

1、背景

工业革命后,鸦片战争中,英国用炮艇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通商口岸的增多,外国列强对华侵略逐步加深。19世纪初,西方先进的交通工具火车和轮船传入中国。

2、交通工具的变革

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等。

新式交通工具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不仅涉及人们交流的方式、速度和距离,也是衡量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资料:

1、火车

是指用蒸汽机车、内燃机车或电力机车牵引若干节车厢在轨道上行驶的交通工具。1804年,英国人理查·特列维希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蒸汽机车;1814年7月,美国人乔治·史蒂芬孙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真正实用的火车。

2、轮船

1690年,法国的德尼·巴班提出用蒸汽机作动力推动轮船的想法;1783年,乔弗莱又建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蒸汽轮船“波罗斯卡菲”号;1802年,英国人威廉·希明顿采用瓦特改进的蒸汽机制成世界上第一艘蒸汽动力的轮船“夏洛蒂·邓达斯”好;1804年,美国的约翰·史蒂芬孙制成世界上最早拥有螺旋桨的轮船。1807年,被称为“轮船之父”的美国机械工程师罗伯特·富尔顿,制成蒸汽轮船“克莱蒙特”号,从此拉开了轮船时代的帷幕,成为世界上第一艘蒸汽轮船。

3、新的交通工具的变革

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现:近代邮政的开办和电报、电话等通讯工具的使用。意义:通讯工具的变革大大便利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容量和范围,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冲击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同时,它还便利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掠夺。但从根本上说,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想一想:近代新的通讯工具同传统的通讯工具相比具有哪些优势?

讲解:新的交通工具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迅速地将信息传递到目的地,大大提高了传递速度、容量和范围,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新的娱乐方式的出现

(1)、背景:随着交通工具的出现和通讯工具的变革,中外之间的交流进一步加强,人们的传统娱乐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2)、新的娱乐方式的出现:照相、电影、交际舞。

资料:中国人曾发明过照相机。清道光甲辰年,即公元1844年,中国近代科技发明家邹伯奇试验用凸镜取火,从中受到启发,研制成功“取影器”,并在此基础上,添加了快门和底版。取影器就是照相机。邹伯奇还撰写出关于取影器的论文。今天广州越秀山公园镇海楼博物馆里还保存着他拍摄的一张照片。

◆课中题;近代中国的娱乐时尚,除了电影、照相、交际舞外,你还知道有哪些?

提示:还有游艺场、室内球戏和棋牌(麻将、扑克、桌球等)、赛马、跑狗、购买彩票奖券等。

二、大众传媒的影响

1、大众传媒的作用:报纸、广播等大众传媒,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2、中国近代报刊的兴起:(1)、1872年,英国人美查创办《申报》。1906年《申报》由中国人接办,它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中文报纸。(2)、1897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是近代中国人开办报纸的开始。

资料:近代中国历史最久远的报纸是《申报》,1872年4月30日,由英国商人美查等在上海创刊。创刊初期隔一日出版一张,四个月后改为日报。1909年由席裕福购进,1912年转给史量才,次年由史量才接办。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后,为反映抗日救亡要求,出《自由谈》副刊,发表进步言论。1934年,史量才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后,趋向保守。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沦陷,在日伪控制下出版。抗日战争胜利后被国民党接收。1945年5月上海解放时停刊。

3、中国广播业的产生与发展:1926年6月,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电台正式广播;1928年8月,近代中国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

4、近代中国的出版业:近代中国出版业迅速发展,到1911年,仅上海就有100余家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最大的出版机构;中华书局是与商务印书馆齐名的出版机构。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1、服饰的变化:鸦片战争后,受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一些仿效洋人,穿上了西装。1929年,国民政府规定男子礼服为袍、褂和中山装,女子礼服则分袄裙和旗袍两种。

2、发式的变化:洋务运动期间,那些赴欧美的留学生耳濡(rǔ)目染西方生活方式,开始剪去发辫。甲午战败,留学生们愤恨清政府的腐朽无能,纷纷剪去长辫。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后,掀起“剪辫”风潮。

3、称呼的变化:国民建立以后,明令革除老爷、大人等称呼,以先生、君或官职相称。此外,各政党内部一般互称“同志”,亲密朋友之间称兄道弟,对妇女则根据年龄、身份的不同分别成为夫人、女士、小姐等。

4、礼仪的变化:鞠躬、握手礼代替跪拜礼。

◆课中题;课本P113页:联系统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你认为西方习俗对我国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讲解:由于中国传统的社会习俗已经不适应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进行变革才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从这多角度来说,因而是积极的。但是,在引进西方社会习俗的过程中,这种外来的文化必然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冲突,也

必然给社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在服饰改革中就出现了盲目追求奢华的现象。

【课堂小结】:

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外交往日益增多,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向中国发散其巨大影响,促使中国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乃至社会习俗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革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业布置】:

◆课本P114页;温故知新:想一想,近代以前,中国的交通和通讯工具有哪些?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的变化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讲解:①近代以前交通工具:轿子、马车、马等;通讯工具:飞鸽、人力、马等。

②新的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便利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为快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

◆课本P114页;畅想天地:近代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想一想,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讲解:原因有:①鸦片战争后,中外交往增多。

②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对中国的影响。

③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尤其是辛亥革命的推动。

◆课本P114页;自己动手:

学生自己完成。

【板书设计】:

一、交通、通讯和娱乐新时尚

1、背景

2、交通工具的变革

3、新的交通工具的变革

4、新的娱乐方式的出现

二、大众传媒的影响

1、大众传媒的作用

2、中国近代报刊的兴起

3、中国广播业的产生与发展

4、近代中国的出版业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1、服饰的变化

2、发式的变化

3、称呼的变化

4、礼仪的变化

【教学反思】:

下载海南岛社会生活变迁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海南岛社会生活变迁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11、 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学设计 教案(最终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 2.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和服饰的改变等基本史实,并试分析其原因,了解对社会的影......

    北师大版第11课_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第11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学设计:红城中学 杨碧娟 课程标准 知道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

    高考一轮复习历史教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

    第九章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标要求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

    第18课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 导学案(精选5篇)

    《第18课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 2、 了解就业制度的变化。 3、了解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情况。......

    八年级历史上22近代社会生活变迁教案(共5则范文)

    第六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和文化 第22课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授课人:徐明 [课标内容] (1) 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 以《申报》、......

    海南岛旅游注意事项

    海南岛旅游注意事项 美丽的海南岛,阳光明媚,碧海蓝天,椰风海韵醉游人。当您准备启程时,请带上我们的温馨提示。 1、 长夏无冬,年均气温为26℃,紫外线辐射很强,注意选择一些透气好的......

    解放海南岛读后感

    连日来中央1台播出的《解放海南岛》吸引了我,我每天都在看,到今天已看到第三十集,终于看完了,解放海南岛读后感。我看了之后,真是感到又新鲜又动人。这么多年来人们也包括年今比......

    夸夸我们海南岛专题

    校本课程展示----三句半 夸夸我们海南岛 五(1)班代表队 王进老师撰写和指导 甲:邓孚鹏乙:廖子悦 丙:韩佳宏丁:佘垚锋 碧海蓝天风光好, 有一行人来海岛, 要问收获有多少? 等着瞧!(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