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1-2009-2014高考历史真题分解(中国现代史)0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1.(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考点】维新思想;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化——服饰变革
【解析】结合史实可知A项表述正确,但易服不是维新派的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易西服”服饰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思想的变化,有利于推行维新变法,故B项正确;当时中国需改变形象,但结合史实可知维新派目的是为推行变法改制,故C项错误;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的表述没有体现出易服的意义,故D项错误。
【答案】B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大众传媒的发展
1.(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考点】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电影发展
【解析】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不能解释上海国产电影比例较高的现象,故A项错误;上海是开埠通商最早的地方之一,B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题干的意思是在上海,国产电影放映的比例远远高于北京和天津,再结合题干“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的信息,这说明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故C项正确;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无法解释外国电影比例低于北京和天津,故D项错误。
【答案】C
第二篇:高考一轮复习历史教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
第九章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标要求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备考指要
1.本专题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学习时要注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应通过多种渠道,进一步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轨迹,并注意总结导致变迁的因素。
2.本专题的内容与世界形势的发展紧密联系。中国进入近代以来,己开始融入世界,学习时要注意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与当时世界形势的联系。
3.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历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性,学会站在发展的角度、用历史的眼光思考问题。
4.学习本专题可采用比较的方法。如比较古代服饰与近现代服饰的异同,可以加深对服饰变革的认识;通过比较古代交通、通信、和传媒方式的不同,从而加深对人们出行和传媒方式的不同,从而加深对人们出行和传媒方式变革的认识。还要注意同当前热点问题相联系。如联系磁悬浮列车的开通,理解交通工具的革新。
◆教学主体
一、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四次大变迁 1.第一次大变迁:(1)时间:鸦片战争以后
(2)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殖民侵略,“洋货”大量涌入,同时西方文化渗透到国民生活中,上海等近代化大城市崛起。
(3)主要表现: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民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城市变化尤其明显:①衣:“洋布”“洋装”渐入中国百姓生活;②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_吃西餐_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③住:西方建筑式样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2.第二次大变迁:(1)时间:辛亥革命以后
(2)历史背景:①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②受维新派、革命派主张的影响。③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3)主要表现: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的冲击,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都相应发生了变化:①衣:中西合璧式服装中山装、旗袍、学生装等。②风俗: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前后,“剪发衣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3.第三次大变迁:(1)时间:新中国成立后
(2)历史背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由于政府的强制行为,一些社会的丑恶现象被取缔。
(3)主要表现:①物质生活上出现了平均主义,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低,城市里生活有一定保障,农民温饱问题没有解决。②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4.第四次大变迁:(1)时间:改革开放以后
(2)历史背景: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国家把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努力改善国计民生,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3)主要表现:人民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衣食住行等发生根本变化,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①衣:服装颜色变为五彩缤纷,款式走向多样化。②食:到1987年,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还提倡“菜篮子”工程。③住: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楼房比比皆是,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④风俗:休闲方式多样化,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归纳升华:
1.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及影响(1)原因:
①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国家对我国的侵略的同时,使得西方国家的生产方式、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传入到中国,客观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现代中国的对外政策,如建国初期;近现代中国人民对外战争与对外交往过程中,也积极的汲取了外国先进的文化成果并付诸于社会实践。
②清政府为了维护统治,在一些省会城市和工商业中心兴办近代工商业,促进了近代文明的发展。
③现代以来中国政治环境的变化,如辛亥革命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极大的改变了人民的思想、文化、习俗的变化
辛亥革命后发起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旧的习俗,推动了社会风俗的变化。
④近代中国人民的不断掀起的思想解放运动也有力的冲击着中国的保守势力与保守思想,推动中国的思想文化的多元化。
⑤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作用。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过程中,深受西方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影响,回国后,他们不但身体力行,而且努力推广西方的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
⑥建国后主要是党和政府切实解决人民的困难,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习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⑦世界三次科技革命的进步,在推动了人类历史进步的同时,也给古老的中国注入新鲜的血液(2)影响:中国近现代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变迁,受到了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反过来也有力的推动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如中国风俗礼仪的变化,是受到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而随着风俗礼仪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们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因而也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促进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2.从服饰、饮食和住房方面说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并简要概括变化的特点(1)变化
①先是广州、上海等地的买办,穿起了西装。继而是留美幼童,揭开“断发易服”的序幕。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更促使青年学子剪辫易服。辛亥革命以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随着洋布的涌入,百姓穿洋衣洋袜的逐渐多了起来。
②中国传统饮食十分丰富,但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也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在沿海大城市里,由于西方侨民增多,西式住宅不断增加。广大农村仍然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保留着传统的风俗习惯,只有少量的“洋油”“洋火”“洋布”等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
(2)特点:开始西方化,并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征。变化区域不平衡,东南沿海和城市发生重大变化,而广大农村变化不大。
3.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一般规律、影响以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线索特征
(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一般规律
①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②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社会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③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④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结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⑤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弭和促进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产生的历史影响
①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②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线索特征
通过了解近代社会的演进过程,从这些变迁中可以看出,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渐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改革开放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步跟上了国际的潮流。
二、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一)中国近代交通运输方式的进步 1.原因
(1)从根本上讲,是受到西方工业革命的冲击。随着中国国门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自然也随之而来,中国最初可以说是被迫接受了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传入。
(2)近代化的轮船、火车、汽车和电车的引进。(3)中国有识之士的努力推动。2.表现(1)铁路
①辛亥革命前夕,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已经奠定。②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
③到“九五”期末,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④机车制造方面有很大进展,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
(2)公路
①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②民国时期陆续修建了一些公路,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③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包括_青藏高原_在内的许多偏远地区也通了汽车。
(3)水运
①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创办_轮船招商局_,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②20世纪90年代以后,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4)航空
①1909年,_冯如_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拉开了序幕。②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3.特点
(1)从时间上看:开端艰难,起步晚,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2)从发展水平看,受到顽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排挤,加上政治腐败,近代交通发展缓慢。
(3)从地域看,近代交通主要出现在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及大城市,西北、西南发展缓慢。
4.影响
(1)交通的变化和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近代中国交通业的发展,有利于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它能够活跃闭塞地区的经济,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推动商业城镇的兴起与发展。
(2)交通近代化有利于现代科技知识和先进思想理论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3)交通近代化加强了中国同世界的联系,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转型。
(4)由于近代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交通近代化一方面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另一方面由于受顽固势力的阻挠,其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
(二)通讯工具的变迁(1)电报
①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假设的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②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了_无线_电台。(2)电话
①1875年,_上海_招商局假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
②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③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3)互联网:近年来人们还通过互联网来发送电子邮件。
三、大众传媒的变迁 1.报刊业走向繁荣(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①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办报,有《中国丛报》《万国公报》等。
②自19世纪70年代起,陆续出现一些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有维新派、革命派和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先进知识分子。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开展针锋相对的斗争。
(3)建国后:有《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还有《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内容比较丰富。
(4)改革开放以后,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2.影视事业的发展(1)电影 ①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②建国初,工农生活如革命战争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③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影走向一个辉煌的新时代。(2)电视
①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②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
③普及原因:技术进步,卫星传送技术的应用,“村村通”工程;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
3.互联网
(1)兴起:20世纪60年代末诞生,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1994年,中国正式介入互联网,发展迅猛。
(2)特点:迅速传递信息;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3)影响: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第三篇:10-2009-2014高考历史真题分解(中国现代史)0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2010·全国新课标卷文综·34)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为()
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解析】此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中苏关系的变化,主要是缔约国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政策发生转变。故答案为D。
【答案】D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1.(2010·全国新课标卷文综·34)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为
()
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解析】此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中苏关系的变化,主要是缔约国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政策发生转变。故答案为D。
【答案】D
第四篇:2009年全国中考历史真题中国现代史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
2009年全国中考历史真题汇编——中国现代史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3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2009•山东日照)1956年1月,上海市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A A.工商业改造 B.人民公社化 C.“一五”计划 D.土地改革 答案:A
2、(2009•山东威海)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形成了以什么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A.大庆 B.沈阳 C.鞍山钢铁公司 D.长春 答案:C
3、(2009•山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答案:D
4、(2009•江西)某班开展以“一场最深刻的社会变革(1953~1956)”为主题的课堂讨论。据此判断,他们讨论的是()
A.解放西藏 B.土地改革 C.三大改造 D.一五计划 答案:C
5、(2009•武汉)继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进行社会主义实践之后,中国共产党也展开了社会主义的探索活动。20世纪中期,我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其标志是()A.西藏和平解放
答案:C
6、(2009•陕西)下列对我国1950~1952年土地改革运动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其主要目的是将土地收归国有
B.土地改革的完成,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土地制度 C.土地改革使三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
D.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答案:A
B.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C.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
7、(2009•湖北黄石)某校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举办“第一个五年计划成果展示会”,他们准备的以下图片资料,不适合采用的是()
A.鞍山大型轧钢厂 B.核潜艇待命出发 C.长春一汽生产第一批解放牌汽车 D.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答案:B
8、(2009•山西太原)我国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会议是()A.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D.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答案:B
9、(2009•广东揭阳)与1954年《中人民共和国宪法》无关的是()A.由一届人大会议通过 B.规定以一国两制来解决香港问题 C.规定我国的政治制度 D.规定各民族一律平等 答案:B
10、(2009•汕头)建国初期,毛泽东指出:“现在我们能做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说明当时我国必须()
A.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 B.加速实现手工业合作化 C.逐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D.优先发展重工业 答案:D
11、(2009•湖北咸宁)1954年9月召开的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会议是()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答案:C
12、(2009•山东泰安)下图反映了某时期我国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情况,这种情况最早应出现于()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
A.1949年
答案:D B.1952年
C.1953年
D.1956年
13、(2009•烟台B卷)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A.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D.一五计划的完成 答案:B
14、(2009•广西玉林)观察下面我国粮食人均变化图,其中促使1949年至1957年粮食人均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所有制改革完成 B.对外开放扩大 C.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D.大跃进 答案:A
第4课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2009•四川绵阳)下表是1957年和1960年农业生产情况对比表 项 目 1957年 1960年 下降(%)粮食(亿公斤)1950.5 1435 棉花(万担)油料(万担)3280 7542
2126 3405
26.4 35.2 54.9
43.6 生猪存栏数(万头)14590 8227 分析上表数据变化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农业生产发生重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抗美援朝战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D.“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答案:B
2、(2009•山东威海)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是()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 B.中共八大的召开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1961年春,全面调整国民经济 答案:C
3、(2009•湖北荆州)《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折射出时代的风貌,1958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中可能出现的主要词汇是()
A.真理标准、拨乱反正、经济建设 B.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公私合营 C.联产承包、深圳特区、和平统一 D.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
答案:D
4、(2009•山东滨州)“1984年,根据中央的决定,全市撤销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及生产队,建立乡政府和村民委员会。”(摘自《滨州历史》)请问人民公社的开始建立是在()A.新中国成立初期 B.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C.大跃进运动中 D.文化大革命时期 答案:C
5、(2009•山东泰安)下列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探索不正确的是()A.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C.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C
6、(2009•宁夏)王斌同学在讨论中引用了下列材料:“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粮食亩产十万斤,一颗白菜重250斤,一个萝卜重千斤”等。他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得出“这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出现的浮夸风现象”的判断,并进而得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是结论。你对王斌同学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的评价是()
A.引用真实的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形成正确的判断、得出正确结论 B.引用真实的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分析与形成的判断不一致、得出的结论错误 C.引用材料不存在、无依据发表评论、形成的判断错误、得出的结论错误 D.引用材料有力论证了所形成的正确判断、但得出的结论错误 答案:A
7、(2009•烟台B卷)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B点到C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答案:C
8、(2009•福建惠安)20世纪中期,四川有一首歌谣:“稻米赶黄豆,黄豆像地瓜;芝麻赛玉米,玉米有人大;花生像山芋,山芋超冬瓜。”这首歌谣最早出现在()A.“大跃进”时期 C.土地改革时期
答案:A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
B.实施“一五”计划 D.中共“八大”
B.“文化大革命”时期
D.“一五”计划时期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
第5课 艰苦创业的民族脊梁
1、(2009•河南)在1964年的一份报纸上刊登了一个报道,里面包含了这样的信息:兰考、治沙、党的好干部。请你判断他是下列人物中的()
A.邓稼先 B.王进喜 C.雷锋 D.焦裕禄 答案:D
2、(2009•烟台)下面改编的这段歌谣来自于互联网:东北有个杨靖宇,其别名叫“忠良将”;东北有个张学良,其别名叫兵谏蒋;东北有个王进喜,其别名叫“铁脊梁”;东北有个杨利伟,其别名叫“震宇航”。有关这四位人物及业绩的搭配不正确的是()A.杨靖宇——著名的抗日将领 B.张学良——发动了西安事变 C.王进喜——优秀的县委书记 D.杨利伟——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 答案:C
3、(2009•湖北孝感)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涌现出被誉为“铁人”的石油工人王进喜,解放军的好战士雷锋,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他们的先进事迹突出地体现了什么样的时代精神?()
A.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B.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C.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D.坚持科学,崇尚民主 答案:A
4、(2009•湖北荆门)歌曲是流动的历史,记录着时代的变迁。下列歌词出现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的是()A.“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C.“学习雷锋好榜样” 答案:C
5、(2009•达州)下列先进人物中,不属于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的是()A.孔繁森 B.雷锋 C .王进喜 D.焦裕禄 答案:A
第6课 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内乱
1、(2009•苏州)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口号、标语往往有着强烈的政治色彩,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下列口号、标语出现在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的是()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
B.“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D.“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
A.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B.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C.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 D.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答案:C
2、(2009•广东揭阳)十年“文革“的十年是指()
A.1949~1959年 B.1953~1963年 C.1956~1966年 D.1966~1976年 答案:D
3、(2009•湖南娄底)“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三农”问题。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党和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而采取的措施()A.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
C.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
答案:C
4、(2009•广东)建国后,民主法制曾一度遭到巨大破坏,这主要发生在()D A.解放初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答案:D
5、(2009•达州)某校八年学生王星在百度搜索中输入关键字“文化大革命(重大事件)”,下列信息他不可能查询到的是()
A.九一三事件 B.四五运动
C.八一三事变 D.共和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答案:C
B.1978年开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近年来开通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2011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训练:专题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民版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A.明朝 B.清朝 C.民国 D.新中国
解析:B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题干中描述的外来食品摆上中国餐桌,是在鸦片战争后,最早可能出现于清朝时期。“番菜”指的是西式菜品,西餐最早进入上海是在清朝时期。
2.“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这首打油诗反映的是什么时候的事情()A.清朝初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中国成立后
解析:B 结合题干中的材料可以看出其含义是穿旗袍和废止缠足,这一事实最早发生在戊戌变法时期。
3.山西一乡绅在《退想斋日记》中写到:“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日记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开始出现于()A.鸦片战争以后
B.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来源:Zxxk.Com] C.戊戌变法期间
D.民国建立后
解析:D 民国建立后,在全国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以代替中国传统历法,并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4.文绣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1931年要求法院出面调解,并于同年10月22日正式与溥仪解除婚约。这件事情震动社会,被称为中国千年未有的奇事。这件事情充分说明了当时社会()A.清王朝已经彻底没落了
B.中国女性逐渐摒弃了落后的封建观念
C.法院的权力已经高于皇权
D.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的制度已经确立
解析:B
题目主要是反映了当时人们婚姻观念的改变,A、C两项不符合题意,D项是到解放后才出现。[来源:Z.xx.k.Com]
5.“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宣读婚约,互换约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以下不属于民国时期婚姻习俗发生变化原因的是()
A.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B.近代教育发展促进思想观念改变 C.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
D.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社会的进步
解析:D 此段材料反映了民国时期社会风俗各方面的变化,变化的原因在于西方文明的传入和影响。辛亥革命推翻了专制帝制,但没有推翻中国的封建制度,所以选D项。
6.下列服饰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②①③④
B.①④③②
C.①④②③
D.①②④③
解析:D 观察图片服饰可知,①是晚清时期的旗装,②是民国时期流行的旗袍,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流行的装束,③是改革开放后流行起来的时尚衣着,因此选择D项。
7.19世纪上半期,当蒸汽机车轰鸣奔驰的时候,衣冠楚楚的绅士、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快:“我看到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材料主进科技()A.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冲击了原有的社会关系
C.改变了传统的社会性质
D.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解析: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理解。火车的出现冲击了原有的封建等级制度,使封建贵族特权出现动摇,社会关系出现了变化。[来源:学科网ZXXK] 8.(2010·罗定模拟)“黄金周”假日是人们休闲放松的一种
方式,也拉要反映了先
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它透出的主要历史信息是()A.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旅游业、餐饮业的快速发展
C.假日经济是一种新经济
D.是几千年来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
解析:A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休闲方式的多样化,体现了生活质量的提高。
9.20世纪初,人们把信天主教称作“吃洋教”;30年代,租界市民被外国巡捕踢了一脚,自嘲为“吃了一记洋火腿”;抗战时期的重庆有“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民谚;其他还有“吃闭门羹”、“吃香”、“吃药”等等。这些与“吃”有关的大众语汇本质上反映了()A.中国人向来注重字词的精炼和语法的准确 B.“吃”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流行和时髦的词汇 C.中西饮食文化处于不断的交融与冲突之中 D.“吃”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产生了深刻影响
解析:C 本题考查的视角很新,从大众语汇的变迁来反映历史。“吃洋教”、“吃洋火腿”都体现了中西方文明的交流与碰撞。
10.“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给雪域高原送来安康,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耶喂,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韩红演唱的《天路》描绘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铁路,这就是2006年7月通车的()A.兰新铁路B.宝成铁路 C.青藏铁路D.京九铁路
解析:C 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铁路,被国际社会誉为“可与长城媲美的伟大工程”。
11.(2010·潍坊模拟)有资料说:“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自唐代起,中国就有了邸报。但邸报的作用仅限于传达朝政信息,所载内容无非皇帝诏令,诸臣奏议与宫廷动态而已,且只供官吏士大夫阅览。及至晚清,欧美传教士和商人来华办报,将西方报纸模式输入中土,开启中国近代报业之端绪。从上述资料中可以获取有关中国报纸起源的信息是()
[来源:学§科§网][来源:学科网ZXXK]
①唐代的“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②晚清时中国有了近代报业③“邸报”是官吏士大夫创办的④中国近代报业最初是由欧美传教士和商人创办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B 中国古代报纸,无论是官报还是民报,都是以官府文书为主,编报人自己没有发表意见的权利和机会,所以不能说“邸报”是官吏士大夫创办的。
12.(2010·枣庄模拟)“饮早茶、叹(粤语,意为享受)报纸”仍为当今广州的一大民俗。1833年,广州创办了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报刊对近代中国所起的影响包括()①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②使广大民众更热心地关注国事、天下事 ③大大降低了中国文盲的人数
④进步的报刊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B 报刊具有普及知识文化、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等功能,扫除文盲,提高国民素质关键是教育,③不符合题意。[来源:Zxxk.Com] 13.(原创题)李宇春,因电视选秀节目而产生的偶像明星,2005年登上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成为了一个微妙的符号。湖南电视台电视节目《超级女生》体现的电视的功能是()A.传播资讯
B.播报新闻 C.艺术欣赏
D.娱乐
解析:D 所列四项都是电视的功能,《超级女生》属于大众娱乐节目。
14.英特尔公司副总裁肖恩·马洛尼曾经说:“互联网是魔幻的第七大洲,在这里,每个人只需敲几下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的所有知识。”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互联网能够使信息的及时反馈得到实现
B.用户可以在网上查询所需要的资料
C.互联网具有其他三大媒介的传播功能
[来源:学科网] D.电脑可以代替人脑
解析:D 结合所学知识,从题目中获取有效信息。互联网的作用、影响是多方面的,并具有独特的优势,但互联网终归由人设计和控制,它是科技发展的产物,不可能代替人脑,不可能凌驾于人类之上。
15.(2010·泰安模拟)1982年,美国《时代》杂志把
“个人电脑”
选为当年的“风云人物”,并预言,“家庭电脑有朝一日会像电视和洗碗机一样普及。在20年后,将会有60%的美国人上网。”2006年《时代》杂志又把“YOU(你,指所有网民)”选为“风云人物”,其封面注释说:“是的,就是你。你控制着这个信息时代,欢迎来到你的世界。”这反映了()A.《时代》的预言非常准确
B.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影响深远[来源:Zxxk.Com] C.计算机技术由个人电脑时代进入网络时代
D.网络技术已十分普及
解析:B 从电脑产生到个人电脑普及再到互联网风靡全球,主要反映了信息技术发展迅速,而且影响越来越大。[来源:学科网]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今青少年喜欢看日本卡通画册,穿印有米老鼠的衣衫,吃唐老鸭泡泡糖„„而以间接净化为特征的美式快餐,虽然它含高脂肪高糖在西方被称作“垃圾食品”,但在中国这个具有悠久饮食文化传统的国度却“所向披靡”。
材料二
据有关部门统计,在中国大都市中心大街充斥着崇尚洋名的商业服务机构,许多宾馆、酒店和商店都出现了贵族、公爵、亚历山大、凯撒大帝、维多利亚、伊丽莎白、夜巴黎、曼哈顿等等字样。
结合所学的知识,依据上述材料,写一篇历史小论文,分析探讨在西方文化及价值观的冲击下,中国青少年应该如何把握思想观念的定位。字数限制在180字。
17.观察下面六幅图片,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来源:Z#xx#k.Com]
(1)图片反映了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演变情况。图片涉及了哪几种交通工具的发展?其现状分别如何?(2)结合图片和所学的知识,分析交通工具的变迁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