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2015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套题库:第21课时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时间:2019-05-14 00:07: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步步高】2015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套题库:第21课时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步步高】2015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套题库:第21课时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一篇:【步步高】2015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套题库:第21课时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1课时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选择题

1.近代历史上,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迁。“断发易服”“废止缠足”的主张最先出现于()A.洋务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B.维新变法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回答本题需注意“最先”这一关键词。最早提出“断发易服”、“废止缠足”主张的是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辛亥革命时期,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有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规定,但其不是最先提出。答案 B 2.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婚礼,右图是当时婚礼的照片。从这张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出()

①当时的中国社会已经有人穿西装礼服 ②当时中国已经出现了西化的“文明婚礼” ③中国社会已经彻底摒弃传统婚礼 ④当时中国的高官显贵都不愿意穿长衫、旗袍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服饰及婚姻礼俗的变化。由婚礼中蒋介石的穿着可判断当时已开始穿西装礼服,由婚礼仪式可知这是西化的“文明婚礼”,①②正确。③错在“彻底”摒弃上,④中的“都不愿意穿长衫、旗袍”在图中得不到体现。答案 B 3.某学生搜集了以下材料。该材料本质上反映了()

A.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生活习俗 B.封建思想仍是阻碍社会风俗西化的根本原因 C.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D.近代妇女开始追求西方时尚化的生活方式

解析 材料中三种女人的穿着,既体现了其所处的社会阶层,又反映出社会风俗的多元化。A项说法绝对;B项不符合材料意图;D项不符合史实。故答案为C。答案 C 4.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此段材料中康有为要表达的思想是()A.进行政治变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B.进行社会风俗的变革,以使中国与世界文明相融合 C.进行经济变革,大力发展机器生产,以提高生产力 D.要求政府下令进行“断发易服”,采用汉人装束

解析 改变以前的辫发、服饰习惯以符合近代机械化的发展,与世界文明相融合,故选B项。A、C两项明显错误。D项不全面,也没有提出要采用汉人装束;它主要是进行社会风俗的变革,以使中国与世界文明相融合。答案 B 5.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京剧《定军山》。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该剧摄制于19世纪末 B.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C.民国政府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 D.世界电影开始进入有声时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从题干中可知,《定军山》是京剧,同时又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其拍摄于1905年,当时中国处于清政府统治时期,故A、C两项错误。1927年世界电影开始进入有声时代,故D项错误。京剧是中国传统戏剧,用西方电影形式来呈现,显然是中西合璧。答案 B 6.上海世博会曾吸引了大批海内外人士利用各种交通工具前往参观。然而在19世纪70年代,江苏沿江居民到上海,最有可能乘坐的下列交通工具是()A.江南制造总局的汽车

C.轮船招商局的轮船

B.洋人发明的火车 D.福州船政局的军舰

解析 在19世纪70年代,江苏沿江居民到上海可乘船走水路,故排除A、B两项。D项福州船政局位于福建,且军舰不能用于商业,故排除。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在19世纪70年代初期创办的民用企业,故选C项。答案 C 7.2012年,革命史诗《我们的法兰西岁月》播出,从中我们知道周恩来在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并在法国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年在中国发生的历史事件还有()A.国共关系由合作走向破裂 B.中国出现首个电报机房 C.无线电台开始引入中国 D.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开通

解析 题干四个选项所出现的时间分别为1927年、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1920年。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故答案为D项。答案 D 8.1880年4月25日的上海《申报》发表了以下竹枝词:“无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夺天工。”“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 “洋楼更比蜃楼好,谁读坡仙海市诗。”这反映了()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 B.民主革命思想起到开启民智作用 C.中西文明在抵触矛盾中相互渗透 D.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和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对近代电报、电话、电灯等科技产品的赞美,说明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答案 D 9.2011年6月,“马克思主义传播在中国”特别展览在上海图书馆揭幕,若让你再选取几件历史文献、资料,下列不会入选的是()

解析 考查学生观察图片及对教材知识的记忆能力。1919年,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研究专号》,故A项能入选;《劳动界》是面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B项能入选;《民报》图片显示是“第一号”,创立时间是1905年,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十月革命后,故C项不可能入选;《新华日报》是20世纪前期中共创办的报刊,继续宣传马克思主义,D项能入选。答案 C 10.下图是1922年《上海》一书中的弄堂大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上海居民的生活已经完全西化 B.反映了近代社会的性质 C.中国传统民居、服饰消失殆尽 D.英语、民主思想广泛传播

解析 图片反映的是近代上海的变化,从图片中的英文和题干中的时间可以判断B项正确。A项错在“完全”,排除;C项错在“消失殆尽”,民居应是中西结合,服装也是中西都存在,排除;D项中的“民主思想广泛传播”从图片中看不出来,排除。答案 B 11.2012年9月25日上午,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号正式交接入列,对提高中国海军综合作战力量现代化水平、增强防卫作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人们迅速获知这一消息的途径主要是()①报刊杂志 ②电影 ③电视 ④互联网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点“迅速”等,由此可判断通过的主要途径是电视新闻报道和互联网,故答案选C项。报刊杂志有滞后性,排除①;电影一般是娱乐功能突出,更具有滞后性,排除②。答案 C 12.下图是1926年10月10日上海三兴烟草公司在《申报》上刊载的一则香烟广告。运用该材料研究下列历史主题呈现最为全面的一项是()

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实业救国思潮的发展 ③物质生活的变迁 ④大众传媒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从图片中“挽回利权”和“提倡国货”可知①②正确;从图片上女子的服饰可知③正确;从香烟广告宣传可知④正确。故选D项。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下是两幅反映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风貌的照片:图一为20年代初的女学生打扮,图二为30年代一些上海男子在与洋人的交往中的合影。

材料二 1939年建成的位于上海的“马勒住宅”,是挪威式建筑(图三)。当今上海的西菜馆名气最大的要数陕西南路上的“红房子西菜馆”(图四)。

(1)从图一、二人物的服饰中,你能得出哪些历史信息?(2)这些历史信息能说明什么?

(3)材料二涉及到中国近代物质生活的哪些方面?

(4)结合两组材料,说说近代中国出现的这些变化,意味着什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服饰、建筑的变化及原因。第(1)问,要充分利用材料信息,最大程度地提炼两幅图中的信息,不要只看到服饰变化的一方面,也应看到未变化的一方面。第(2)问,在归纳基础上提炼出中西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共存的结论。第(3)、(4)问,首先要明确中国的服饰、住宅建筑的变化代表了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回答“意味着什么”即从这方面变化的深层次原因来思考。

答案(1)20年代的上海女学生多穿各式旗袍,也有穿中国传统服装的;与外国人交往的中国男人有的穿西装,有的则穿传统的中装。

(2)当时的中国人受西方服饰的影响,有的直接穿西式服装,有的则在中式服装上进行改进,如旗袍的式样等;同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仍有一些中国人穿着较为保守;反映了中西文化相互共存、相互交融的过程。(3)西式居室建筑,西式饮食文化传入中国。

(4)随着西方对中国的侵略,西方的生活方式传入中国,逐渐对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产生影响,并反映在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服饰、饮食、住宅建筑等。

14.社会风俗和观念的变化折射社会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缠足对于旧时代的女人而言,本质上不是一个美与丑的事儿,而是生计问题。绝大多数女人之所以缠足,关键是因为如果不如此不仅不能嫁个“好人家”,而且有着嫁不出去的危险。

——引自张鸣《“历史”另一面的困惑》

材料二 在未进入现代社会之前,史上任何文明都不存在社会福利的概念,更没有完备的社会福利制度。社会中的平民,在遭遇变故如伤残或因衰老而丧失劳动能力后,由于再没有其他可以获得经济来源的途径,基本等于完全失去了生存保障。为了抗拒这种生存风险,平民选择了繁育下一代作为个人的专属保险。这正应了一句古话:养儿防老。当养育子女成为一种规避风险的手段时,这等同于一种中长期投资。为了规避投资风险,人们还可以选择分散投资的策略,比如扩大生养数量。

——引自《经济视野下的历史变迁:帝国启示录》

材料三近代以来,中西风俗存在很大的差异。西方大多数人都懂得日蚀、月蚀这些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而中国人却大多保持着恐惧心理和迷信活动;西方人立身处事以切身利害为进退,而中国人以对人的忠孝节义为立身处事之本;西方人讲平等、重竞争、交往务实、不尚空谈,而中国人讲礼乐、重亲和;西方人重视自身现实的生命,讲求今生的享乐,而中国人重视生命的延续和子孙的繁衍。

(1)在分析原因方面,材料一和材料二就“旧时代女人缠足”和“养儿防老”问题相同的分析角度是什么?此外,你觉得还可以从哪些角度探究上述问题?(2)从戊戌变法时期到民国时期,不缠足运动持续进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不缠足运动出现的社会背景。

(3)最近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正日益淡化,请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4)材料三中体现中国近代风俗有何特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近代西方风俗的主要原因。

解析 第(1)问,从材料中“生计问题”概括答案;其他角度可以从思想观念、妇女地位等方面思考。第(2)问,结合戊戌变法时期到民国时期的时代背景分析。第(3)问,结合改革开放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观念的开放等角度分析原因。第(4)问,从材料中归纳特点;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原因。答案(1)相同角度:都从经济(生计)的角度分析“旧时代女人缠足”和“养儿防老”问题的原因。其它角度:政治(制度)方面;传统观念方面;传统习惯方面;妇女地位方面;外部影响方面。

(2)政治方面: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影响,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民国政府颁布废止缠足的法令;经济方面:近代工业的发展,小脚女人不利于工作就业;思想文化方面: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生活习俗方面:受西方生活习俗的影响。

(3)①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社会福利制度逐步推进,养儿防老逐渐失去其必要性;②计划生育独孩政策下,养儿防老可行性降低;③人们家庭观念的变化;④人们生育等观念的变化;⑤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⑥城市化的加速发展。(4)特点:大多缺乏科学知识;不重平等;不重竞争;重视传统道德;尚空谈;重亲和;重视生命的延续和子孙的繁衍。

原因:经济上:受西方国家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工业革命取得丰硕成果的影响。

政治上:受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度的确立,法治取代人治,否定封建等级制的影响。

思想文化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解放人们的思想,人文主义思潮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观念成为思想文化的主流,人们崇尚理性。科学上: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生物进化论对“上帝造人”的否定,人们崇尚科学。

第二篇:高考一轮复习历史教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

第九章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标要求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备考指要

1.本专题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学习时要注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应通过多种渠道,进一步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轨迹,并注意总结导致变迁的因素。

2.本专题的内容与世界形势的发展紧密联系。中国进入近代以来,己开始融入世界,学习时要注意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与当时世界形势的联系。

3.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历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性,学会站在发展的角度、用历史的眼光思考问题。

4.学习本专题可采用比较的方法。如比较古代服饰与近现代服饰的异同,可以加深对服饰变革的认识;通过比较古代交通、通信、和传媒方式的不同,从而加深对人们出行和传媒方式的不同,从而加深对人们出行和传媒方式变革的认识。还要注意同当前热点问题相联系。如联系磁悬浮列车的开通,理解交通工具的革新。

◆教学主体

一、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四次大变迁 1.第一次大变迁:(1)时间:鸦片战争以后

(2)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殖民侵略,“洋货”大量涌入,同时西方文化渗透到国民生活中,上海等近代化大城市崛起。

(3)主要表现: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民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城市变化尤其明显:①衣:“洋布”“洋装”渐入中国百姓生活;②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_吃西餐_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③住:西方建筑式样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2.第二次大变迁:(1)时间:辛亥革命以后

(2)历史背景:①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②受维新派、革命派主张的影响。③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3)主要表现: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的冲击,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都相应发生了变化:①衣:中西合璧式服装中山装、旗袍、学生装等。②风俗: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前后,“剪发衣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3.第三次大变迁:(1)时间:新中国成立后

(2)历史背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由于政府的强制行为,一些社会的丑恶现象被取缔。

(3)主要表现:①物质生活上出现了平均主义,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低,城市里生活有一定保障,农民温饱问题没有解决。②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4.第四次大变迁:(1)时间:改革开放以后

(2)历史背景: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国家把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努力改善国计民生,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3)主要表现:人民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衣食住行等发生根本变化,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①衣:服装颜色变为五彩缤纷,款式走向多样化。②食:到1987年,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还提倡“菜篮子”工程。③住: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楼房比比皆是,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④风俗:休闲方式多样化,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归纳升华:

1.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及影响(1)原因:

①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国家对我国的侵略的同时,使得西方国家的生产方式、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传入到中国,客观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现代中国的对外政策,如建国初期;近现代中国人民对外战争与对外交往过程中,也积极的汲取了外国先进的文化成果并付诸于社会实践。

②清政府为了维护统治,在一些省会城市和工商业中心兴办近代工商业,促进了近代文明的发展。

③现代以来中国政治环境的变化,如辛亥革命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极大的改变了人民的思想、文化、习俗的变化

辛亥革命后发起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旧的习俗,推动了社会风俗的变化。

④近代中国人民的不断掀起的思想解放运动也有力的冲击着中国的保守势力与保守思想,推动中国的思想文化的多元化。

⑤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作用。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过程中,深受西方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影响,回国后,他们不但身体力行,而且努力推广西方的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

⑥建国后主要是党和政府切实解决人民的困难,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习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⑦世界三次科技革命的进步,在推动了人类历史进步的同时,也给古老的中国注入新鲜的血液(2)影响:中国近现代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变迁,受到了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反过来也有力的推动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如中国风俗礼仪的变化,是受到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而随着风俗礼仪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们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因而也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促进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2.从服饰、饮食和住房方面说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并简要概括变化的特点(1)变化

①先是广州、上海等地的买办,穿起了西装。继而是留美幼童,揭开“断发易服”的序幕。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更促使青年学子剪辫易服。辛亥革命以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随着洋布的涌入,百姓穿洋衣洋袜的逐渐多了起来。

②中国传统饮食十分丰富,但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也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在沿海大城市里,由于西方侨民增多,西式住宅不断增加。广大农村仍然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保留着传统的风俗习惯,只有少量的“洋油”“洋火”“洋布”等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

(2)特点:开始西方化,并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征。变化区域不平衡,东南沿海和城市发生重大变化,而广大农村变化不大。

3.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一般规律、影响以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线索特征

(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一般规律

①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②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社会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③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④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结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⑤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弭和促进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产生的历史影响

①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②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线索特征

通过了解近代社会的演进过程,从这些变迁中可以看出,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渐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改革开放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步跟上了国际的潮流。

二、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一)中国近代交通运输方式的进步 1.原因

(1)从根本上讲,是受到西方工业革命的冲击。随着中国国门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自然也随之而来,中国最初可以说是被迫接受了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传入。

(2)近代化的轮船、火车、汽车和电车的引进。(3)中国有识之士的努力推动。2.表现(1)铁路

①辛亥革命前夕,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已经奠定。②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

③到“九五”期末,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④机车制造方面有很大进展,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

(2)公路

①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②民国时期陆续修建了一些公路,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③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包括_青藏高原_在内的许多偏远地区也通了汽车。

(3)水运

①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创办_轮船招商局_,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②20世纪90年代以后,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4)航空

①1909年,_冯如_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拉开了序幕。②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3.特点

(1)从时间上看:开端艰难,起步晚,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2)从发展水平看,受到顽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排挤,加上政治腐败,近代交通发展缓慢。

(3)从地域看,近代交通主要出现在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及大城市,西北、西南发展缓慢。

4.影响

(1)交通的变化和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近代中国交通业的发展,有利于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它能够活跃闭塞地区的经济,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推动商业城镇的兴起与发展。

(2)交通近代化有利于现代科技知识和先进思想理论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3)交通近代化加强了中国同世界的联系,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转型。

(4)由于近代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交通近代化一方面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另一方面由于受顽固势力的阻挠,其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

(二)通讯工具的变迁(1)电报

①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假设的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②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了_无线_电台。(2)电话

①1875年,_上海_招商局假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

②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③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3)互联网:近年来人们还通过互联网来发送电子邮件。

三、大众传媒的变迁 1.报刊业走向繁荣(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①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办报,有《中国丛报》《万国公报》等。

②自19世纪70年代起,陆续出现一些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有维新派、革命派和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先进知识分子。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开展针锋相对的斗争。

(3)建国后:有《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还有《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内容比较丰富。

(4)改革开放以后,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2.影视事业的发展(1)电影 ①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②建国初,工农生活如革命战争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③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影走向一个辉煌的新时代。(2)电视

①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②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

③普及原因:技术进步,卫星传送技术的应用,“村村通”工程;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

3.互联网

(1)兴起:20世纪60年代末诞生,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1994年,中国正式介入互联网,发展迅猛。

(2)特点:迅速传递信息;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3)影响: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第三篇:XX一轮简约版教案: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XX一轮简约版教案:中国近现代社会生

活的变迁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有哪些方面?(1)近代:1840年至1949年变化表现:衣着:长袍马褂(传统)、西装、中山装、旗袍(中西合璧)饮食:丰富的传统饮食;西餐;葡萄酒、白兰地咖啡馆、西式茶室、音乐茶座、公园露天茶室成为上流社会和青年男女乐于光顾的公共场所。居住:最普遍最典型的是居住大院、里弄;在大城市还出现了高级公寓、别墅,其中独院式花园洋房最引人注目。风俗:①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变传统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戊戌变法时,辛亥革命前后,民国时期)②社交礼仪:跪拜礼→握手、鞠躬

;称

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③辛亥革命后,“用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④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局限:由于农村落后、封闭。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变化原因:1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影响;2仁人志士的推动;3民主思潮的促进;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2)现代:1949至今变化表现:建国后,人们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改革开放前,温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吃:1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2政府发动的“菜篮子工程

”,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百姓的餐桌。3餐饮业发展,快餐盛行。穿: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年轻人的服饰,逐步融入国际潮流。住:9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职工买到合适的住房风俗习惯:119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制度。这是解放妇女、移风易俗的一项重大举措,导致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2党和政府提倡勤俭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使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转变。3改革开放以后,实行了双休日,休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变化原因: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生活逐步得到改善。2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导致城镇人口剧增,商品粮购销矛盾突出,为此国家实行统购统销。这就稳定了物价,保障了城镇人民基本物质生活的需要。但是,许多中国人尤其是农民的温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3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通讯工具发生了哪些变化?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⑴

交通工具的变化及影响①

轮船:a鸦片战争后轮船开始进入中国。b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首次打破列强垄断中国江河运输业的局面。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将其改为官办,成为官僚资本的企业。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由国家统一管理。20世纪90年代后,呈现萎缩的状态。②

铁路:a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b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辛亥革命前夕,已陆续修建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d民国建立后,铁路事业发展总体缓慢。e新中国成立后,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了宝成、兰新等铁路,“九五”期间,修建了北京直通香港九龙的京九铁路,到“九五”期末,中国的铁路总里程已经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③

汽车:a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b清末民初,近代的公路修筑技术传入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和发展了汽车工业和石油工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比较密集的公路网。④

飞机:1909年,冯如制成了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航空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⑤

影响:交通工具的变化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⑵通讯工具的变化及影响①电报:a19世纪70年代,丹麦电报公司擅自在上海架设电报线,并建第一个电报机房。随后,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b20世纪,上海崇明还装置无线电台,并设无线电报局。这一时期,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目的,无线电报则供官商通报,民间使用的很少。②电话:a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

公司。b清政府至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以北京为中心,沟通各个省市的全国通讯网络。d到XX年末,我国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均跃居世界第二位。③互联网:近年来,人们还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④影响: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3概述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史实。报刊:①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比较著名的有《中国从报》、《万国公报》等。②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一般认为是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纸。③戊戌变法时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的《民报》、五四运动时的《新青年》等,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方面有着重大启蒙作用。④新民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创办了《红色中华》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与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⑤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要舆论工具,与之并存的《光明日报》等其它类型的报刊,内容丰富。⑥改革开放后,我国报刊业恢复了生机。除了党报党刊继续发挥主导的宣传作用外,各种专业性的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创立起来。电影:①19世纪末,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入中国。②190年,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③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④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左翼电影为主流的中国电影事业相当发达,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电影工作者和影片。由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的《渔光曲》,在193年的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即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唱遍大江南北,后来成为我国的国歌。⑤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一些新特点,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的题材纷纷搬上银幕。⑥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电视:198年,北京电视台(即中央电视台前身)开始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电视技术(如卫星传送)的进步,电视逐渐普及。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多彩。互联网:①报纸、广播、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网络媒介”同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②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以后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而风靡全球。③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4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了怎样的影响?①报刊:最主要任务是通过新闻事业影响人们政治生活,其次是影响人们经济生活和文化娱乐生活。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内容的新闻事业的功能,是报刊的主要任务。它满足知识届“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欲望,对人们,尤其是知识界的政治生活有重大影响。后来,报刊上开始登载商业广告、娱乐信息,而且比重日益增大,但新闻活动仍被人们认为是报刊的主要特征。②影视:最主要任务是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其次是影响人们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影视总是带有政治导向的,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生活;但其主要任务是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消磨闲暇时光,发散剩余能量,转换情绪,获得休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影视中夹带大量商业广告,甚至出现电视商场的专题节目,引导人们消费,它对人们经济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大。③互联网:通过全球范围的最大限度的信息传递,全方位的彻底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互联网的出现将人类推向新的生存空间。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如果将每一个人视为地球上的一点,那么互联网就是把所有的点贯穿起来的连线,它把整个地球构成一个一体化的世界。人在终端,网上可以听广播、看电影、办公务、治疾病、炒股票、购商品、施救助、玩游戏等等。互联网彻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第四篇:11-2009-2014高考历史真题分解(中国现代史)0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1.(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考点】维新思想;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化——服饰变革

【解析】结合史实可知A项表述正确,但易服不是维新派的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易西服”服饰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思想的变化,有利于推行维新变法,故B项正确;当时中国需改变形象,但结合史实可知维新派目的是为推行变法改制,故C项错误;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的表述没有体现出易服的意义,故D项错误。

【答案】B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大众传媒的发展

1.(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考点】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电影发展

【解析】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不能解释上海国产电影比例较高的现象,故A项错误;上海是开埠通商最早的地方之一,B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题干的意思是在上海,国产电影放映的比例远远高于北京和天津,再结合题干“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的信息,这说明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故C项正确;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无法解释外国电影比例低于北京和天津,故D项错误。

【答案】C

第五篇:2011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训练:专题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民版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A.明朝 B.清朝 C.民国 D.新中国

解析:B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题干中描述的外来食品摆上中国餐桌,是在鸦片战争后,最早可能出现于清朝时期。“番菜”指的是西式菜品,西餐最早进入上海是在清朝时期。

2.“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这首打油诗反映的是什么时候的事情()A.清朝初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中国成立后

解析:B 结合题干中的材料可以看出其含义是穿旗袍和废止缠足,这一事实最早发生在戊戌变法时期。

3.山西一乡绅在《退想斋日记》中写到:“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日记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开始出现于()A.鸦片战争以后

B.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来源:Zxxk.Com] C.戊戌变法期间

D.民国建立后

解析:D 民国建立后,在全国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以代替中国传统历法,并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4.文绣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1931年要求法院出面调解,并于同年10月22日正式与溥仪解除婚约。这件事情震动社会,被称为中国千年未有的奇事。这件事情充分说明了当时社会()A.清王朝已经彻底没落了

B.中国女性逐渐摒弃了落后的封建观念

C.法院的权力已经高于皇权

D.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的制度已经确立

解析:B

题目主要是反映了当时人们婚姻观念的改变,A、C两项不符合题意,D项是到解放后才出现。[来源:Z.xx.k.Com]

5.“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宣读婚约,互换约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以下不属于民国时期婚姻习俗发生变化原因的是()

A.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B.近代教育发展促进思想观念改变 C.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

D.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社会的进步

解析:D 此段材料反映了民国时期社会风俗各方面的变化,变化的原因在于西方文明的传入和影响。辛亥革命推翻了专制帝制,但没有推翻中国的封建制度,所以选D项。

6.下列服饰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②①③④

B.①④③②

C.①④②③

D.①②④③

解析:D 观察图片服饰可知,①是晚清时期的旗装,②是民国时期流行的旗袍,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流行的装束,③是改革开放后流行起来的时尚衣着,因此选择D项。

7.19世纪上半期,当蒸汽机车轰鸣奔驰的时候,衣冠楚楚的绅士、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快:“我看到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材料主进科技()A.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冲击了原有的社会关系

C.改变了传统的社会性质

D.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解析: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理解。火车的出现冲击了原有的封建等级制度,使封建贵族特权出现动摇,社会关系出现了变化。[来源:学科网ZXXK] 8.(2010·罗定模拟)“黄金周”假日是人们休闲放松的一种

方式,也拉要反映了先

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它透出的主要历史信息是()A.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旅游业、餐饮业的快速发展

C.假日经济是一种新经济

D.是几千年来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

解析:A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休闲方式的多样化,体现了生活质量的提高。

9.20世纪初,人们把信天主教称作“吃洋教”;30年代,租界市民被外国巡捕踢了一脚,自嘲为“吃了一记洋火腿”;抗战时期的重庆有“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民谚;其他还有“吃闭门羹”、“吃香”、“吃药”等等。这些与“吃”有关的大众语汇本质上反映了()A.中国人向来注重字词的精炼和语法的准确 B.“吃”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流行和时髦的词汇 C.中西饮食文化处于不断的交融与冲突之中 D.“吃”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产生了深刻影响

解析:C 本题考查的视角很新,从大众语汇的变迁来反映历史。“吃洋教”、“吃洋火腿”都体现了中西方文明的交流与碰撞。

10.“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给雪域高原送来安康,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耶喂,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韩红演唱的《天路》描绘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铁路,这就是2006年7月通车的()A.兰新铁路B.宝成铁路 C.青藏铁路D.京九铁路

解析:C 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铁路,被国际社会誉为“可与长城媲美的伟大工程”。

11.(2010·潍坊模拟)有资料说:“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自唐代起,中国就有了邸报。但邸报的作用仅限于传达朝政信息,所载内容无非皇帝诏令,诸臣奏议与宫廷动态而已,且只供官吏士大夫阅览。及至晚清,欧美传教士和商人来华办报,将西方报纸模式输入中土,开启中国近代报业之端绪。从上述资料中可以获取有关中国报纸起源的信息是()

[来源:学§科§网][来源:学科网ZXXK]

①唐代的“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②晚清时中国有了近代报业③“邸报”是官吏士大夫创办的④中国近代报业最初是由欧美传教士和商人创办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B 中国古代报纸,无论是官报还是民报,都是以官府文书为主,编报人自己没有发表意见的权利和机会,所以不能说“邸报”是官吏士大夫创办的。

12.(2010·枣庄模拟)“饮早茶、叹(粤语,意为享受)报纸”仍为当今广州的一大民俗。1833年,广州创办了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报刊对近代中国所起的影响包括()①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②使广大民众更热心地关注国事、天下事 ③大大降低了中国文盲的人数

④进步的报刊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B 报刊具有普及知识文化、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等功能,扫除文盲,提高国民素质关键是教育,③不符合题意。[来源:Zxxk.Com] 13.(原创题)李宇春,因电视选秀节目而产生的偶像明星,2005年登上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成为了一个微妙的符号。湖南电视台电视节目《超级女生》体现的电视的功能是()A.传播资讯

B.播报新闻 C.艺术欣赏

D.娱乐

解析:D 所列四项都是电视的功能,《超级女生》属于大众娱乐节目。

14.英特尔公司副总裁肖恩·马洛尼曾经说:“互联网是魔幻的第七大洲,在这里,每个人只需敲几下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的所有知识。”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互联网能够使信息的及时反馈得到实现

B.用户可以在网上查询所需要的资料

C.互联网具有其他三大媒介的传播功能

[来源:学科网] D.电脑可以代替人脑

解析:D 结合所学知识,从题目中获取有效信息。互联网的作用、影响是多方面的,并具有独特的优势,但互联网终归由人设计和控制,它是科技发展的产物,不可能代替人脑,不可能凌驾于人类之上。

15.(2010·泰安模拟)1982年,美国《时代》杂志把

“个人电脑”

选为当年的“风云人物”,并预言,“家庭电脑有朝一日会像电视和洗碗机一样普及。在20年后,将会有60%的美国人上网。”2006年《时代》杂志又把“YOU(你,指所有网民)”选为“风云人物”,其封面注释说:“是的,就是你。你控制着这个信息时代,欢迎来到你的世界。”这反映了()A.《时代》的预言非常准确

B.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影响深远[来源:Zxxk.Com] C.计算机技术由个人电脑时代进入网络时代

D.网络技术已十分普及

解析:B 从电脑产生到个人电脑普及再到互联网风靡全球,主要反映了信息技术发展迅速,而且影响越来越大。[来源:学科网]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今青少年喜欢看日本卡通画册,穿印有米老鼠的衣衫,吃唐老鸭泡泡糖„„而以间接净化为特征的美式快餐,虽然它含高脂肪高糖在西方被称作“垃圾食品”,但在中国这个具有悠久饮食文化传统的国度却“所向披靡”。

材料二

据有关部门统计,在中国大都市中心大街充斥着崇尚洋名的商业服务机构,许多宾馆、酒店和商店都出现了贵族、公爵、亚历山大、凯撒大帝、维多利亚、伊丽莎白、夜巴黎、曼哈顿等等字样。

结合所学的知识,依据上述材料,写一篇历史小论文,分析探讨在西方文化及价值观的冲击下,中国青少年应该如何把握思想观念的定位。字数限制在180字。

17.观察下面六幅图片,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来源:Z#xx#k.Com]

(1)图片反映了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演变情况。图片涉及了哪几种交通工具的发展?其现状分别如何?(2)结合图片和所学的知识,分析交通工具的变迁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

下载【步步高】2015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套题库:第21课时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word格式文档
下载【步步高】2015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套题库:第21课时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