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2013届高考历史人民版大一轮复习教案专题一总结

时间:2019-05-15 04:33: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步步高》2013届高考历史人民版大一轮复习教案专题一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步步高》2013届高考历史人民版大一轮复习教案专题一总结》。

第一篇:《步步高》2013届高考历史人民版大一轮复习教案专题一总结

专题总结

---

一、古代中国专制主义制度的演进

1.战国时期萌芽:(1)理论上,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张;(2)实践上,各国变法,重点是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秦朝创立:(1)内容:皇帝制,三公九卿制。(2)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 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3)意义:巩固统治,促进经济发展。

3.西汉巩固: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法,解除王国的威胁;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4.隋唐完善:(1)内容: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调整和健全府兵制。(2)特点:分散了丞相和中央机构的权力。丞相职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把尚书省的权力分给六部,防止专权。科举制使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其机构运转更加灵活。

5.北宋加强: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组建禁军并由皇帝直接控制。其特点是削弱地方权力和剥夺大将的兵权,财权、行政权和兵权收归中央,由皇帝直接控制。

6.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设宣政院直接管辖西藏地区;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7.明清极度强化: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厂卫特务机构和三司;清增设军机处。

二、中国古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及总评

1.加强君主权力。如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王权,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等。

2.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

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汉代实行中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等。

4.注重选拔官吏和任免官吏。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之后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的重要途径。

5.加强监察机制。如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地方设通判,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

6.总评:(1)进步作用主要体现在:①在一定范围内维护了国家的统一;②创造了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③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2)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经济上,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政治上,空前强化的专制统治使人民毫无政治地位和言论自由;

③思想上,使读书人只知埋头皓首穷经,不去钻研有关国计民生的真才实学,严重阻碍科学发展,文化专制更使得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被绝对禁止。

——注意答题的空间布局

我们来了解一下高考阅卷的操作方式,所谓网上阅卷主要是指评阅非选择题。每一题由两名不同的评卷人员分别评阅。若两人评出的分数之差超出评卷专家组设定的评分差值,则要进行三评;若仍超出评分差值,再进行四评。评卷组组长利用电脑及时监控每一位阅卷人员的评卷质量,及时协助评卷人员正确掌握评分标准,确保评卷质量。从评卷的操作角度来讲,有两个方面考生尤其要注意。第一是字迹一定要清楚,如果模糊不清,扫描之后很难保证阅卷人员能够从中找到得分点。第二是一定要注意答题区域。有不少考生答题的时候粗心大意,如:把26题的答案写在27题的答题框内,把28题的答案写在29题的答题框内。这种试卷如果被阅卷人员发现了,一般会被当做问题卷提交到组长那里,由组长调看其他题目的答题情况,如果确实是答错了区域,也会协调一下评阅。但问题是高考阅卷时间紧,任务重,有时候阅卷人员一不留神就会直接给零分,而不把它当成问题卷提交。这样就造成了失分,非常可惜。

阅卷专家对卷面规范的一般建议

(1)答案要准确规范,书写要工整,要答在规定的答题框内。主观题通常采取网上阅卷的形式,每年高考中都会有一些试卷,因卷面字迹潦草,序号乱置,模糊不清,答题空间安排不合理,使阅卷老师找不着要点。

(2)答案要“三化”:条理化、要点化、序号化,使评卷老师一目了然。

(3)答案要多角度,要点多而全,回答直接,尽量使用历史专用词句,太简洁易漏知识点,影响得高分。因此答主观题可适当采取“多多益善”的办法,但要注意“多”是答案的点多,是追求“广度”,而“深度”要适可而止。(4)尽量把答案得分的“关键词”写前面。实例点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和唐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大变动”分别指什么?(2)以对地方的统治措施为例,说明宋朝统治者是怎样根据时代的需要对政治制度作“变动”的。

(3)为什么说明清时期中国政府是“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4)结合你对以上问题的理解,谈谈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趋势。考生甲

点批(1)基本史实掌握尚可,答案能够做到提示化、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展示。(2)审题方面不够细致。设问(2)忽略了题干中“地方措施”的要求,答非所问,基本史实记忆也不扎实,汉代、宋代史实相混。寄语 1扎实准确掌握基础史实。

2审题应细心,弄清命题意图、设问方向。考生乙

点批(1)设问(1)对“中央集权”概念理解不到位,对唐代主要政治制度记忆不全面。(2)设问(2)漏答。(根源可能是识记不清)(3)设问(3)出现识记性错误。寄语 1避免粗心。

2强化对主干知识,重要概念的准确理解识记。

3科学审题是方法,规范解答得分是目的,而准确掌握基础知识是一切的前提,应下苦功!规范答案

(1)秦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皇帝制度、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唐朝: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实行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等)。

(2)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将地方上强壮的士兵挑选到中央,编成禁军;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设通判对其进行牵制;将地方财政收入的大部分转运中央等。

(3)明朝废除丞相,设置内阁;清代增设军机处等。通过这些措施,皇帝将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全部集中到一人手中,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历了一个由建立到完善到不断强化的过程。

第二篇:《步步高》2013届高考历史人民版大一轮复习教案专题八总结

专题总结

一、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1.第一次:建国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

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1)原因:照搬苏联模式;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2)核心内容: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3)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第二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1)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对工业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2)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3)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3.第三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1)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2)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

(3)结果:这次调整将进一步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1.土地改革

(1)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2)核心内容: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3)结果: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2.农业合作化

(1)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2)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3)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3.人民公社化

(1)原因:党的一些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核心内容:“一大二公”。即合作社的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3)结果:超越农村生产力水平,严重挫伤生产者的积极性。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做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正确决策。

(2)核心内容:坚持土地公有制,改革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3)结果: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的综合认识

(1)含义:经济体制是指在一定所有制基础上的组织、管理国民经济的体系和制度。经济体制改革即是改革这些体系和制度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2)必要性: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3)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4)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5)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内容: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改革国有企业,增强企业活力,推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

(7)实质: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8)意义: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城乡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国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关注历史基本理论、概念的价值

历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并不需要我们专门去深入总结,只需要了解其基本观点及其与历史知识的一般联系。毕竟我们只是把这些理论作为帮助我们理解现象的工具,并不是真正要去研究这些理论。例如一些史观问题,历史事件爆发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革命与改革性质的判断标准等,近年来经常出现在高考试题中。我们就应该从题目本身出发分析命题意图,看看命题者是否将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引入了试题,然后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解答试题。

很多考生在听老师讲课的过程中提到某某理论时,往往兴趣不大,只是记住了这些理论,但是到做题时,却往往把这些基本理论忘到了九霄云外。考生在试卷发下来之后,可以先浏览一遍试卷,看看每个题目应该从哪个角度去解答,或者说需要用到哪些理论,千万不要盲目作答,这样只会事倍功半。实例点批

(本题满分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6年我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上建立起来。但是由于当时对生产关系变革过快,曾于1956年下半年和1957年进行了某些必要的整顿,把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规模划小,把小商贩小手工业者从公私合营企业中划分出来等,应该提出这些做法是正确的。但是1958年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不断扩大集体经营规模和提高公有化程度。

材料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方针指引下,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调整所有制结构,允许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并存,实行国家集体劳动者个体一起上的方针,支持城镇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发展。

——以上均引自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三 1981年l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指出:“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优势的根本

前提下,实行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是我党的一项战略决策„„”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个体户、私营企业主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部分„„” 请回答:

(1)1953~1956年我国对非公有制经济实行怎样的政策,你如何评价这一政策?(2分)(2)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有了什么发展?(3分)(3)有人说,现阶段的私营企业是20世纪5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延续和发展,你同意吗?简要说明你的理由。(5分)(4)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有什么意义?(3分)

点批 该生对本题能够结合材料回答问题,基本读懂了题意。从前三问的回答也暴露出对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牢固。第(1)问“1953~1956年我国对非公有制经济”采取的措施应顾及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方面,在改造中被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的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第(2)问说“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是错误的,应为“十五大”。第(3)问由于判断错误,以下的理由随之而全部失分,凡表明态度进而分析理由的题目一定要确保观点正确,十分审慎;要做出正确判断首先要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和今天的私营工商的状况了如指掌。第(4)问理解很好。本题出错重在对历史概念把握不够。备考复习中要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完整归纳概念内容;区别概念的异同;运用概念分析问题。仅做到对概念的理解还不够,能运用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来分析历史现象才是复习中的理想境界。规范答案

(1)从1953年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对非公有制经济采取了从限制到消灭的政策。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必要的。

(2)从1978年到现在,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逐步深化,且将非公有制经济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结合。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承认私营企业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优势的前提下长期存在,发展到认定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认识:不同意。理由:20世纪5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今天的私营工商业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产物。(4)半个世纪以来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对于我们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道路,社会主义才能健康发展。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国情决定的。

第三篇:《步步高》2013届高考历史人民版大一轮复习教案专题六总结

专题总结

一、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及其特点

1.经济结构:中国古代经济结构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部分,农业是主体,手工业和商业是补充,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经济形态: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且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停滞的重要原因。

3.经济重心:经历了由北向南的转移过程,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4.工商业的发展:虽然作为农业经济的有益补充,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5.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6.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政府大多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1.客观环境: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2.政治条件: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

3.科技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经济恢复发展的动力。

4.国内外交流条件: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5.群众条件: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三、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评价

1.原因:(1)经济原因: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是最好印证。(2)政治原因: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割断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维护其统治。(3)客观原因: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扩张,侵扰我国东南沿海。(4)主观原因:与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有一定关系。

2.评价:(1)积极:作为一种消极的防御手段,在一定时期内对西方殖民主义侵略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2)消极:闭关锁国政策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闭关锁国的政策,也导致了中国航海造船事业的衰落和在海洋时代的落伍。

四、影响中国农耕经济向近代化变革的因素 1.影响经济转型的制度性因素(1)土地私有制

古代中国最基本的土地制度是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贯穿封建社会的始终,延续两千多年,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

(2)土地私有制的负面影响

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土地兼并现象使得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经济财富的积累,无法使财富转化为商业资本。2.影响经济转型的政策性因素(1)重农抑商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期,其目的在于鼓励农耕经济的发展,以促进国家财富的积累,服务于当时兼并战争的需要。后来为历代王朝所沿用,成为古代中国的基本国策。(2)“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这两种政策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3.影响经济转型的经济结构因素

古代中国经济是以小农经济为核心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主要特点是封闭性、分散性等,不利于市场的发育。小农经济的生产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交纳赋税。由于沉重的赋税,小农经济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4.影响经济转型的思想观念因素

自战国以来,古代中国以“农本”为立国的经济思想,历代统治者始终对工商业采取压制政策,导致民间资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

材料信息与教材结论冲突时怎么办

备考练习时常会遇到试题材料信息与所学教材结论相冲突的情况,此时该如何做:(1)阅读理解材料。首先,粗读材料,大致了解一下材料的意思,感知一下应属于教材中哪一方面的知识。其次,依据材料认真分析所设的问题,这是关键之处。第三,在完成前两步基础上带着问题再仔细研读材料,应根据问题,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2)体会命题意图。我们应尽力去体会命题者的意图。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具体回答问题时,有的设问要求依据材料回答,此时就要根据材料中所反映出来的信息作答,而不要想当然,用书本上的内容来组织答案。

(3)根据要求组织答案。作答时要注意按问作答,简明扼要,还要做到史论结合。实例点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商人远涉江湖,将以求利,各有所向,执而留之,非人情矣。且纳课于官,彼此一耳。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太祖)赦中书省曰:“朕初以边戍馈饷势民,命商人纳粟,以浙淮盐偿之,盖欲足军食而省民力也。令既数年所输甚薄,军饷不供,岂盐价太重,商人无所利而然欤?尔中书其议减盐价,俾输粟于西河、梅川,庶粮饷可给而内地之民省挽运之劳。”

——《明太祖高皇帝实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太祖对商人的态度。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如何认识明初的重农抑商政策。

考生甲

考生乙

点批(1)形式上两份试卷都做到了卷面整洁,答案要点化、提示化、序号化等规范要求。(2)内容上都有较大偏差,尤其是回答第(1)问不看材料信息要求,纯凭经验主义误答为“重农抑商”。考生乙两个设问几乎全没有参考结合材料信息,仅凭教材所学组织答案。(3)最大失误在于对材料信息的获取应用能力欠缺,同时对文言文阅读理解方面也存在不足。

寄语 设问要求依据材料回答的,切记要充分全面地提炼概括材料中的观点、信息来组织答案,即使材料观点与所学内容严重冲突也应大胆应用材料信息。规范答案

(1)扶持商人;保护商人;利用商人。

(2)重农抑商是基本政策,重视农业,防止弃本从末;一定程度上保护商人,为特殊需要利用商人,保证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妨碍商业的正常发展。

第四篇:2019届《步步高 大一轮复习讲义》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专题综合训练(十五)(范文)

专题综合训练(十五)

一、选择题

1.(2017·成都三模,33)1543年《天体运行论》出版,针对“日心说”,路德讥讽哥白尼是“自命不凡的占星术士”“愚蠢到公然与圣经相违背”,加尔文也回应道“有谁胆敢将哥白尼的依据置于圣灵之上呢?”这表明()A.自然科学仍待突破神学的束缚 B.宗教改革阻碍科学革命的推进 C.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背道而驰 D.新教与旧教教义主张基本一致 答案 A 解析 针对“日心说”,路德和加尔文持反对意见,说明自然科学仍待突破神学的束缚,故A项正确;路德和加尔文反对“日心说”,但不是反对科学革命,宗教改革打击了天主教神权统治,有利于科学革命的兴起,故B项错误;宗教改革进一步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而不是与文艺复兴背道而驰,故C项错误;新教主张因信称义,而旧教主张因行称义,因此二者基本主张不一致,故D项错误。

2.(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三阶段性测试,33)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他对支配天体运动的若干定律的发现,推动了启蒙运动,并对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此可见,牛顿的发现推动启蒙思想家()A.相信存在着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 B.发现了支配人类的永远不变的法则 C.提出了自由放任主义理论的一般原则 D.宣扬国家权力高于教会的基本原则 答案 A 解析 牛顿建立的经典力学,使得启蒙思想家相信存在着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故A项正确;牛顿经典力学只是启发思想家探索人类社会的规律,“发现了支配人类的永远不变的法则”夸大其影响力,故B项错误;C项是工业革命的影响之一,故C项错误;D项是宗教改革的内容之一,故D项错误。

3.(2017·黑龙江哈三中三模,32)科学家胡克在听了某著作的提纲后说:“亲爱的先生,我真为您高兴,不过我也暗暗地为您捏一把汗啊。如果您不是生在维多利亚女王的英国,而是生在16世纪的西班牙,那您可能就会被当作异教徒而被处以火刑了!”据此推断“这位先生和他的著作”是()A.马克思和《共产党宣言》 B.达尔文和《生物进化论》 C.莎士比亚和《哈姆雷特》 D.牛顿和《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答案 B 解析 马克思是德国人,故A项错误;达尔文生活在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年)时代,故B项正确;莎士比亚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故C项错误;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是在1687年,故D项错误。

4.(2017·桂林、崇左、百色一模,35)爱因斯坦曾言:“在我之前,人们都认为,如果把所有的东西都从宇宙中拿走,那剩下的就是时间和空间,我却证明,如果把所有的东西都拿走了,什么都剩不下。”爱因斯坦的理论()A.建立的信息网络大大缩小时空距离 B.大大加强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研究 C.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D.主要论证时间和空间可以单独变化 答案 C 解析 爱因斯坦的理论是相对论,没有建立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建立了信息网络,故A项错误;大大加强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研究的是普朗克的量子论,故B项错误;爱因斯坦的理论改变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也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故C项正确;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认为时间、空间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时间和空间无法单独变化,故D项错误。

5.(2017·韶关一模,35)某种文学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重视情感的抒发,“既不是随兴的取材、也不是强调完全的精确,而是位于两者的中间点,随着感觉而走”。由此判断,其文学风格是()A.浪漫主义

C.自由主义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绝对自由,重视情感的抒发”是浪漫主义的体现,故A项正确;现实主义的B.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特征是关注社会问题,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罪恶,故B项错误;自由主义不是一种文学风格流派,故C项错误;现代主义主要体现西方社会精神危机,集中表现自我,手法怪诞,有悖于传统,故D项错误。

6.(2018·江西师大附中高三月考,35)西方某著名话剧在布景和道具的选择上,做了这样一种令人感到衰败而没有生气的设计:荒郊外一棵仅有几个叶片的树、衣衫褴褛的流浪汉,绳索和沉重的背囊无不透出压抑的沉重和挣扎的无奈。据此判断,该剧为()A.雨果《巴黎圣母院》

B.易卜生《玩偶之家》 C.贝克特《等待戈多》

D.萧伯纳《苹果车》 答案 C 解析 根据“令人感到衰败而没有生气的设计”可知该话剧反映了苦闷、迷茫、无奈的心态,属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故A项错误;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是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故B项错误;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现代主义文学荒诞派的代表作,故C项正确;萧伯纳《苹果车》是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故D项错误。7.(2018·湖南十校协作体高三调研,48)读下图中甲乙丙丁四幅图,该过程实质上()

世界名画《公牛》的诞生过程

A.反映了美术领域的多元一体 B.说明了印象派绘画影响甚微 C.强调了美术领域的复杂多变 D.体现了立体画派绘画的特点 答案 D 解析 立体画派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组合的形式,形成分离的画面——以许多组合的碎片形态为艺术家们所要展现的目标,而材料由一个实物最终抽象成一个碎片,符合立体画派的特点,故D项正确。

8.(2017·青岛高三期末,24)2006年,在威尼斯电影节上,几位意大利影评专家最后这样评述冯小刚的《夜宴》:“无论从情节还是从结构而言,《夜宴》都过于西方化……如果抽掉背景的时代设置,根本就看不出这是一部中国电影。”由此推断,这些影评专家认为()A.艺术应该做到内涵与形式统一 B.世界文化出现多元化的发展 C.中国影视情节符合西方人口味 D.艺术价值源于对现实的演绎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夜宴》都过于西方化……如果抽掉背景的时代设置,根本就看不出这是一部中国电影”说明《夜宴》形式和内容的不协调,意在强调艺术应该做到内涵和形式的统一,故A项正确。

9.2016年11月17号,神舟十一号飞船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实施分离,昭示了中国在航天技术方面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经再创新高。下列对航天技术空间科技领域发展进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1967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B.1990年开始,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C.1984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D.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 答案 A 解析 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我国首次承揽商业卫星发射业务是在1990年,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是在1984年4月发射成功的,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0.(2017·山西五校高三第五次联考,31)1958年8月1日,中国第一台计算机——由张梓吕领衔研制的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运行速度每秒1 500次;1959年,由张效祥教授领衔研制的中国第一台大型数字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万次。这反映出()A.新中国在部分科技领域取得突破 B.当时中国科研出现“左”倾冒进现象 C.当时中国科技人才大量涌现

D.新中国计算机技术落后于欧美等国家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中中国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大幅增加,说明我国在计算机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故A项正确;材料中电子计算机运行速度是实际存在的,不是“左”倾冒进的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中仅仅涉及两位科学家,不能说是大量人才涌现,故C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中国与欧美国家计算机水平的比较,故D项错误。

11.(2017·洛阳三模,30)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几乎绝对意义上的排斥;然而,在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这一特色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这一变化表明()A.思想解放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B.政策转变影响传统文化的发展 C.文化领域“左”倾错误得以纠正 D.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基本确立 答案 B 解析 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几乎绝对意义上的排斥;然而,在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这一特色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可以得出政策转变影响传统文化的发展,B项正确。

12.(2018·北京海淀高三查缺补漏,22)新中国历史上曾掀起过一场“读书热”,年轻人奋发读书、立志成才、改变命运,年长者也勤奋学习、不甘落后,誓言“把‘四人帮’耽误的时间补回来”,在近十年的时间里人们都处于饥渴阅读状态之中。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A.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中华民族面临复兴的重任 B.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 C.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 D.世纪之交,中国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年轻人奋发读书、立志成才、改变命运,年长者也勤奋学习、不甘落后”“把‘四人帮’耽误的时间补回来”可知,此现象出现的背景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2018·宁夏高考模拟一,4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本草纲目》所包含的科学知识极为丰富。书中所表达的初步的生物进化论思想,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创造。李时珍在参阅八百多种书籍的基础上,经过广泛观察,建立起当时最先进的药物分类系统。他将1 892种药物分为十六部,六十大类,以部为纲,以类为目,依次排序。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低等动物、植物,到高级动物、植物,反映了自然进化的规律。这些,向近代科学分类法前进了一大步,对生物分类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书中还记载了一些遗传和变异的现象,注意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材料二 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是一部划时代的伟大著作,书中首次提出进化论的观点。达尔文考察和对比各地的物种性状,将同一变种或亚变种中的个体进行比较来研究变异的原因,得到了物种渐变的结论。在长期考察和大量事实论证的基础上,得出了生物演化发生的机制:演化是生存竞争中自由淘汰的结果,食物与空间等资源有限,只有最适应环境的个体才能生存下来。而后又提出科学证据,证明所有生物物种是由少数共同祖先,经过长时间的自然选择过程后演化而成的。

材料三 《本草纲目》问世后,被中国医学界奉为至宝,一定程度上被神圣化了,但它最大的作用,只在于中医领域的治病用药,中国的中医家、读书人,没有人对它分析、验证、质疑,没有人问,为什么此草药对病人有用?原理何在?也许《本草纲目》犹如丰富的矿藏,可挖掘的太多了,为后人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经验。而他初步的生物进化论思想当时没有人意识到它有特别的意义。……《物种起源》在百余年来的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1859年在英国伦敦出版以来,受到学界及市民的热捧,被争相购买。这本书的第一版印刷了1 250册,在出版之日就全部售罄。它发表传播后,生物普遍进化的思想以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为学术界、思想界公认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在它的思想影响下,1865年奥地利植物学家孟德尔从豌豆的杂交实验中得出了颗粒遗传的正确结论,20世纪初遗传学建立,20世纪40年代“现代进化论”创立。可以说,这本书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是最伟大、最辉煌、划时代的里程碑。——以上材料均引自《世界科学技术史》(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本草纲目》和《物种起源》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差异。

(2)依据材料三,分别指出当时人们对两部著作的关注点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答案(1)差异:《本草纲目》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是感性经验,缺乏理论探究。《物种起源》重视证据,通过论证得出结论,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理论。

(2)不同:人们关注《本草纲目》重在治病用药,它的生物进化思想没有得到重视。《物种起源》提出的生物进化论受到广泛关注,对人类思想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原因:《本草纲目》成书时代:封建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封建统治实行思想专制;近代自然科学没有兴起。《物种起源》成书时代:工业革命广泛开展;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近代自然科学蓬勃发展。

14.(2017·玉林、贵港、梧州二模,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霍布斯鲍姆在其《革命的年代》一书中着重表现了19世纪的历史。他认为,19世纪是近代科学的鼎盛期,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技术进步开始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代科学革命的种子在这一世纪获得了丰收,技术取得了辉煌胜利。

——《英国工业革命的思想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有益启迪》

材料二 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生活的时代(1812~1870年)正好也是英国社会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期,他以其艺术家特有的敏感感受到了时代的脉搏,并在其小说中真实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时代。中国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研究英国的工业文明,可以给我们一些借鉴意义。研究狄更斯作为一个作家对于现代化的经验与感受,可以深化我们对我国现代化的认识和思考。——《狄更斯小说中的工业文明》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两例这一时期科学理论和技术进步的代表性成果。(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借助狄更斯小说作品用以研究英国工业文明的合理性。综合材料一、二,谈谈英国工业化给我们的认识与思考。

答案(1)成果:理论上,1859年达尔文创立了生物进化论或1831年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实现了电磁学的重大突破;技术上,以发电机为标志的电气技术发明出现并开始进入生活。

(2)合理性:狄更斯作为英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其作品通过对下层生活的描述,相对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状况。而狄更斯所生活的时代正是英国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的时期,借助其作品,对侧面研究英国工业革命文明是有其合理性的。

认识与思考:略。(能从科技是生产力、协调好工业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等角度组织语言且言之有理即可)

第五篇:《高考领航》2013年高考大一轮复习

2013高考领航诗歌鉴赏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赏析:

此词 首句直出“恨”字,“千万”直贯下句“极”字,并点出原因在于行入远“在天涯”,满腔怨恨喷薄而出。“山月”三句写景,旨在以无情的山月、水风、落花和碧云,与“千万恨”、“心里事”的有情相形,突出思妇内心的悲戚和哀伤。同时也寄寓着诗人遭受统治阶级排挤,不受重用的悲凉心情,也是感慨怀才不遇的作品。在在堪恨,在在堪伤。而远韵悠然,令人讽诵不厌。

“摇曳碧云斜”,碧云动荡间,日已西斜,联起前句,有陡然将镜头拉之开阔之地的感觉,结局虽短促,但余思袅袅,咀味绵长。此词写得朴素自然,明丽清新,没有刻意求工、雕琢辞句,却能含思凄婉,臻于妙境。

作者:

温庭筠(约801—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新唐书》与《旧唐书》均有传。年轻时苦心学文,才思敏捷。晚唐考试律赋,八韵一篇。据说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叉八韵即告完稿,时人亦称为“温八叉”、“温八吟”。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3lian.com温庭筠虽为并州人,但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著名诗人一样,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据考,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居江淮,后定居于鄠县(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尝自称为杜陵游客。早年以词赋知名,然屡试不第,客游淮间。唐宣宗朝试宏辞,温庭筠代人作赋,因扰乱科场,贬为隋县尉。后襄阳刺史署为巡官,授检校员外郎,不久离开襄阳,客于江陵。唐懿宗时曾任方城尉,官终国子助教。性喜讥刺权贵,多触忌讳;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因此一生坎坷,终身潦倒。其诗词工于体物,有声调色彩之美。诗辞藻华丽,多写个人遭际,于时政亦有所反映,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词多写女子闺情,风格秾艳精巧,清新明快,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称为花间鼻祖。现存词数量在唐人中最多,大都收入《花间集》。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另著有传奇小说集《乾巽子》,原本不传,《太平广记》引录甚多。

题郑防画夹五首①(其一)

黄庭坚

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③。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

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

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

③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试题】

1.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

2.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1.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画,画面上烟雨笼罩湖面,天上掠过归雁;进而作者仿佛已由画境置身于现实的湖上,望着归雁,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突然,耳旁响起朋友的声音:这是一幅画。于是作者才发现自己是将画境当作真景了。作者从画面引出真景,再从真景返回画境

2.不恰当。表面看,这首诗确有不合常理之处,但其实十分高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欣赏画中景而产生幻觉的以中国独特感觉,从而赞赏画的高度逼真。批评者确未能领悟诗的这种佳趣。

(2011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辽宁卷)

【作者简介】

黄庭坚(1045~1105)。中国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四年(1067)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遭到贬谪。黄庭坚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是江西诗派的开山祖师,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鉴赏】

《题郑防画夹》共有五首,是作者题咏郑防画夹中作品的诗,这是第一首。郑防是藏画的人,画夹大概相当于现代的集锦画册之类。

这首诗题惠崇的画。惠崇是僧人,能诗善画。《图绘宝鉴》说他“工画鹅、雁、鹭鸶”;《图画见闻录》说他“尤工小景,为寒江远渚,潇洒虚旷之象,人所难到”。正因为惠崇的山水、花鸟饶有诗意,才格外引起诗人品题的兴味。王安石、苏轼都有诗题咏他的画。苏轼的七绝《惠崇春江晚景》,更是脍炙人口。黄庭坚这首诗的首句六字,既点明画的作者,又描绘出画境。画中景物并不止“烟雨”、“归雁”,但作者有念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诗中给人们展现了一幅烟雨归雁图。二三句承上,一气而下,写因欣赏画中景色而生幻觉:恍惚之间,好像坐在潇湘、洞庭的烟波之上,目送行行归雁,乡情油然而生。诗人很想唤一叶扁舟,回归故乡。第三句中的“唤”字,有的版本作“买”。“买”字不如“唤”字灵活。这三句不仅笔致疏朗轻淡,传写出画中的“虚旷之象”,而且化画境为实境,融入思归之情。第四句从前三句中跌落,描写诗人身心已沉浸于幻境之中,忽听得友人说:“这是丹青!”才恍然省悟,知道错把画境当作真境。这样结尾,峰回路转,饶有情趣。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郭熙《林泉高致》),诗画有相通之处。因此,诗歌可再现画境。但以诗题画,一般不宜于全写真境,更不宜全写画境。全写真境,变成了山水景物诗,不成其为题画诗;全写画境。用诗句一一描述画中景物,无异于舍弃诗歌的想象和抒情之长,容易写得呆滞而无生气。沈德潜说杜甫题画诗“全不粘画上发论。如题画马、画鹰,必说到真马真鹰,复从真马、真鹰发出议论。后人可以为式。”(《说诗晬语》)他的《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便从画面引出真景,又由真景返回画景。黄庭坚这首诗,便学习了杜甫题画诗的手法,使画中之景与画外真景水乳交融,并同人的感情发生交流。

《晓至湖上》

[清代]厉鹗(五言古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

厉鹗(1692─1752)清代诗人。字太鸿,号樊榭,钱塘人。公元1720年(康熙五十九年)考中举人,但未能考中进士。公元1736年(乾隆元年)参加“博学鸿词”考试,再次名落孙山。此后,终身未仕。在词方面具有极高的造诣,为浙西词派中期的代表。在词派问题上,推祟姜夔、张炎等人为首的宋词南宗,贬低辛弃疾等人的北宗。厉鹗以“清”与“雅”作为词好坏的标准。也长于写诗,特别是五言诗,与杭世骏齐名。读书搜奇嗜博,钩深摘异,尤熟于宋元以后的掌故。著有《樊榭山房集》、《辽史拾遗》、《东城杂记》、《宋诗纪事》、《南宋杂事诗》等书。其中《南宋杂事诗》一书,采诸书为之注,征引浩博,为考史事者所重。作品注释

1、湖:杭州西湖。

2、折:弯曲。

3、景:影。

4、红树:指开满红花的树。

5、乱莺啼:指到处都是黄莺的啼叫。

6、长(cháng):茂盛。

7、人意:游人的心情。

8、萧鼓:吹箫击鼓,指游船上奏着音乐。

9、几船归:意为有许多船归去。

10、舴(ze)艋;小舟。

作品简析

《晓至湖上》载于《清诗选》,是清代浙西词派的代表人物厉鹗的作品。此诗曾作为诗歌鉴赏题的材料出现在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的语文试题中。

这首诗情感丰富。从“人意静”、“寒雾生”等语可以看出作者喜爱幽静;“临水”、“稍见初日开”等词句则表达了作者亲近自然之意;而从“安得学野凫”、“逐清景”又可看出作者向往自由以及对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之情。

“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是写景名句。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看,此联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近写听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同时采用了对偶的手法,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形象丰满,层次分明,构建了开阔、淡雅、幽静、清新的意境。

春暮西园

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注】

菜畦:指菜地,有土埂围着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种蔬菜的田。清阮元《江定甫梦游益都冯相国佳山堂作诗一首余曾游其地因和其韵》:“宰相荒园半菜畦,石屏风外是沙堤。” 洪深《劫后桃花》三:“园的那一头,大洋屋旁边,还有小小的一个菜畦。”

【试题】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参考答案】

答案角度提示:

从语言的角度:可分析总体语言风格;也可抓住满过知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彩。

从形象的角度:可联系诗中意象作具体分析,也可以联系写景状物分析虚实相生,动静皆备的特色。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可分析白描渲染衬托等艺术手法,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点。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对春暮的态度,也可评价末句暗点西园的用意。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2011年高考湖南卷语文试题)

【作者简介】

高启(1336~1374)元末明初文学家。字季迪,号青丘子,晚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吴中四杰”。少有志于功名,张士诚据苏州时,为其参政饶介所赏识,结交甚广,然终未仕。后对政治完全失望,隐居乡里。明初应召赴南京参与修撰《元史》,后任翰林院编修,不久授户部侍郎,他坚辞不受,仍归田里。朱元璋以为他肯不合作,借苏州知府魏观改修府治案,将其牵连斩决,年仅39岁。高启大部分活动是在元末,许多诗作体现了元末的文学精神。高启著作,诗歌数量较多,初编有5集,2000余首;后自编为《缶鸣集》,存937首。词编为《扣舷集》,文编为《凫藻集》,另刊于世。明人徐庸编有《高太史大全集》。

【鉴赏】

这首《春暮西园》诗是“明初诗文三大家”之

一、并有“明代诗人之冠”美誉的诗人高启的作品。从诗题可以看出这是一首田园诗,写的是晚春时景。首句“绿池芳草满晴波”,“绿”、“芳”,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描绘了绿水盈盈、芳草萋萋的春天美景,“晴波”即阳光,“满”字形象地写出阳光洒满水池的景象。次句“春色都从雨里过”,点明春天的气候特点以及春色将尽的情景,从春天的多雨更衬托出阳光的可贵。

三句“知是人家花落尽”,“花落尽”进一步说明已是暮春时节,“知”字表明“花落尽”是作者的推测,为虚写。末句“菜畦今日蝶来多”暗点西园,诗人不因春光逝去而感伤,而是描写“蝶来多”,写出尽管春尽,但仍充满生机和盎然情趣。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通畅流转,意象动静皆备,丰富唯美,写景状物虚生相生,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王国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幽远深沉,凄婉哀怨

——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赏析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山河无定数,画角①声中,牧马频来往。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幽怨从前何处诉,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②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①画角,古乐器名。形如竹筒,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革制成,也有铜制的。因外加彩绘,故名。②“青冢黄昏路”化用了杜甫的《咏怀古迹》中的诗句——“独留青冢向黄昏”。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清贵族公子,隶属满洲正黄旗。是康熙的御前侍卫,康熙出行,总令他随驾出征。纳兰词酷似李后主,清初著名词人陈维崧认为:“《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陈维崧甚至把李煜与李璟的成就加到纳兰性德的身上。他的词凄婉哀怨,冷峭绝伦,而又清新隽秀,真率超逸。

这首《出塞》词是纳兰性德到关外巡察时所写。

词的上片写眼前之景,景象广袤空阔,荒凉凄冷,情感凄婉哀怨。

词人一开篇就感慨古往今来的兴亡盛衰,从古到今,山河是没有定数的,此时姓觉罗氏,彼时有可能姓叶赫那拉氏,江山的轮回是不以人的意愿而发生逆转的。这句写意气势博大,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无法言语的无奈。从纳兰性德的身世来看,他虽然贵为皇族,但也没有主宰江山的机会,然而跟从皇帝出行的经历,使他对国家的理解更为深刻,使他对时局的变迁更为敏感。作者并没有沉溺于伤感,而是把思绪从对历史拉回到了现实,在眼前,他看到了塞外营训的场景。

“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往”,此句看似平淡,却让人浮想联翩。军营中,号角声起,只见战士们横刀立马,神情严峻,将帅一声令下,他们便在马背上来来回回地操练,拼杀,好一幅壮观的场面。可是,此时的威武严整,并不一定能够使一个国家长久持续下去,它也许会在一夕之间烟消云散,这怎能不让人伤感?一代一代的王朝不都是这样轰轰烈烈而来,又这样失魂落魄而去?战场上的撕杀声,似乎也暗藏着几份悲伤。从结构上来说,第一句是后两句的一个概括,而后两句又是第一句的具体展现。

虽然塞外的景象广袤壮美,作者并没有因此而心情愉悦,在他眼中,弥望的仍是一片荒凉,这满目的荒凉又能给谁诉说呢?“荒凉”一词,既是自然景象的真实写照,又是作者心绪的如实昭示。秋天,万物凋零,落叶满地,一派衰败之象,可谁又能说这不是作者心境凄凉的抒写呢?作者贵为皇族,虽然没有出生入死的经历,但仍然心存忧患,多少王朝就是在这起起落落中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中,清王朝也不例外。西风,即秋风。枫叶经霜会更红艳,越红离凋谢就越近。季节地逝去,风干了自然界的一切,但却风干不了作者满腹的忧愁。在此,作者借景烘托,把幽深的情愫收藏在深秋的枫叶里。

词的上片,无论写景抒情,都没有雕琢的痕迹,以复杂的思绪引出眼前的景象,片末看似以景收束,却景中带情。景中情感的流露,水到渠成,不事雕饰。

词的下片抒发自己的报国志向无法实现的幽怨,景象气势磅礴,纵横驰骋,情感婉约深沉。“幽怨从前何处诉”,应为从前幽怨何处诉,古人作词,为了韵律的需要,往往在词序上作以调整。“从前幽怨”到底指的是什么幽怨呢?就下文“铁马金戈”而言,应该指的是不能报效国家,纵横沙场的幽怨。纳兰性德是康熙帝的御前侍卫,按理说,他有条件也有能力领兵打仗,但作为一个封建帝王的臣子,做事是不能随心所欲的,其所作所为还得服从皇帝的安排。“何处诉”一语,就道出了他内心深深的孤独,也许是英才盖世,也许是位高权重,才使他的周围变得冷清。

作者虽然志向高远,可又能如何呢?最后不也是像王昭君那样“独留青冢向黄昏”?王昭君曾经因为没有贿赂画工毛延寿而被汉元帝错选作单于呼韩邪的妻子。为了汉与匈奴的和好,她远离家乡,可是最终还不是变成了一堆黄土,有什么用呢?自己空有一腔铁马金戈,气吞万里的报国之志,可拥有这样的志向不也是徒劳的吗?

作者心情沉重,他自我叩问:如果有人问我对理想的情意有多深?那就去看看深山中的夕阳与深秋中的细雨。“深山”“夕阳”“深秋”“雨”这几个意象悲凉凄冷,让人生发出一种挥之不去又无法形容的伤感。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理想的追求是很执着的,但却没有一个实现的途径,所以他的心头淤积着太多的郁闷。但这种情感的表达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对景象的具体描绘展现出来的,婉约深沉,耐人寻味。

这首词从整体上来说,景象博大磅礴,情感凄婉幽怨,自然流畅。面对塞外景象,作者以景写情,又以情带景,使情与景、形与意融为一体。而上片写眼前之景,下片写从前之志,虚实形成对比。就整首词来看,手法娴熟而精到。

《蝶恋花•出塞》赏析

今古山河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注]此词为纳兰性德从康熙皇帝出塞之作,时年29岁。

1.今古山河无定据。

定据,一定的准则。

翻译:古往今来,大好河山并没有一定属于谁的准则。

首句破空而来,对苍茫大地之变化无常作了诗哲式思考,奠定了全诗的深沉雄浑的格调。作为皇室贵族,跟随一代明主康熙出巡,纳兰性德却有如此超凡感悟。

2.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画角:军队中的号角。牧马:战马,此指铁骑,征骑。

翻译:在高亢的号角声中,征骑频繁地来来往往。

此句是诗人出塞时眼前所见之景,通过“画角”“牧马”意象的捕捉,传达了边塞特有的雄壮、紧张、激昂场景。

3.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满目:满眼所见。西风:秋风。

丹枫:深秋树叶变红后的枫树。

翻译:满眼所见边塞之景一片荒凉死寂,我可以与谁交流这种复杂的感受呢?深秋的寒风已把枫树的叶子也吹红了。

此两句在前两句的基础上,情绪又是一转,词人不只看到了眼前荒凉艰苦的边地环境,也感受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人生无常的荒诞感。

4.从前幽怨应无数。

从前:往昔,先前。幽怨:郁结于心的愁恨。

翻译:在边地上,往昔郁结于心的愁恨应该有无数个。

下阙此句词人由眼前的边塞展开联想,追想边地上发生过的恩怨情恨。

5.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铁马金戈:战争。青冢:王昭君墓。

翻译:在战事频仍中,王昭君孤身出塞和亲,黄昏时分踏着小路走向昭君墓。

此句承下阙首句,以点代面,从王昭君的边塞“幽怨”入笔,传达词人的慨叹。

6.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几许:多么,何等。

翻译:王昭君对边地的无限深情到底有何等地深沉呢?边地深山的落日无言地散发出余晖,深秋时节的冷雨无声地飘飞。

7.此词的表达方式有描写,有抒情,有议论,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此词在表现手法上最大的特色是,点面结合,借用典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词人所精选的意象,组成了一幅既壮阔悠远又凄清怅惘的意境,传达了词人复杂的内心世界。这其中,词人最特别的思想情感就是作为一个年轻有为的贵族,对江山无常、人生意义的思考。

纳兰性德悼亡伤逝之词哀感顽艳,令人不忍卒读,边塞行吟之篇则清怨苍凉,另是一番风味;但一个“情”字却是共同的。谢章铤说:“长短调并工者,难矣哉。国朝其惟竹坨、迦陵、容若乎。竹坨以学胜,迦陵以才胜,容若以情胜。”(〈赌棋山庄词话〉)而读这首词,深知谢氏此言不虚。

这首出塞词,当为纳兰性德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奉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塞远赴梭龙途中所作,那时他二十九岁。

“今古河山无定据”,是一句断语,也是词人的感叹。它横空出世,有上下千年、纵横万里之慨。从中可以看出史学家的深沉,哲学家的睿智,以及文学家的深情。

情语之后,紧接以景语:“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词人挥舞画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充满动感的边塞景物图。这既是眼前的实景,又使人联想起历史上的一幕幕活剧。这里有秦始皇“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有“汉家自失李将军,单于公然来牧马”;„„等等,等等。画角声声,牧马频骤,这不正是“今古河山无定据”的形象写照吗?

岁月倏忽,往事已矣。今天,当词人风尘仆仆,奔走在边塞道路上的时候,只间满目荒凉,惟有如火如血的片片枫叶在萧瑟西风中飘摇,似乎在诉说着无穷的幽怨„„

词人仿佛听见了“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呐喊,也仿佛听见了“出师为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仰天长叹„„

词人仿佛看见了“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的美人身影,也仿佛听见了“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的哀伤旋律„„

不论是肝肠如火的英雄,还是色笑如花的美人,不论是彪炳青史的古贤,还是俯仰古今的来者,都笼罩在这一往深情之中。不信,请看那深山夕照,深秋烟雨„„

下载《步步高》2013届高考历史人民版大一轮复习教案专题一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步步高》2013届高考历史人民版大一轮复习教案专题一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