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步步高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教案第十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必修3 第十单元 单元综合提升.doc
单元综合提升
复习点睛
本单元围绕文化的发展,把握好如下内容: 一个实质:要明确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
两种积累:文化的发展,包括横向积累即文化传播,纵向积累即文化继承; 三大措施:如何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四对关系: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
1.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1)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或剔除。
(2)把握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3)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增强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4)反对“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2.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1)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具体要求: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3)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3.理解文化多样性、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之间的关系
4.本单元与文化生活其他单元的联系(1)结合文化的多样性,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
(2)结合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理解发展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结合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在文化生活中的选择。
(4)结合文化创新,分析说明如何提高文化竞争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答题模板5 “认识”类主观题
这种设问类型的试题通常会在材料中给出一个重大的社会现象,然后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认识和评价。“认识”类设问往往以“认识”“看法”“理解”等词语为题眼,常见设问有“如何认识”“如何看待”“如何理解”“谈谈对某一现象的看法”“分析某一现象”等等。
(2012·广东高考)当前,我国文化“走出去”的行动不断加强,但还存在较多问题。如某些国产电影因缺乏想象力、制作工艺粗糙、营销手段落后等,在国际电影界备受冷落。但文化“走出去”也不乏成功的例子,如中国交响乐团在德国演奏了改编创作的交响京剧《贵妃醉酒》,以德国人喜爱的形式充分展现了中国京剧的魅力。因此,文化要“走出去”,更应“走进去”。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交流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谈谈对中国文化要“走出去”,更应“走进去”的认识。
例题剖析
本题以中国文化要“走出去”为切入点,考查有关文化交流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回答时要指出什么是“走出去”“走进去”;为什么要“走出去”“走进去”;怎样“走出去”“走进去”。
答案
(1)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我们要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
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2)文化创新必须“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某些国产电影因缺乏想象力……在国际电影界备受冷落”,充分说明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也就没有市场。
(3)文化创新还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取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但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如中国交响乐团在德国演奏了改编创作的交响京剧《贵妃醉酒》,以德国人喜爱的形式充分展现了中国京剧的魅力”,这样就更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走进去”。
(4)在实践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将更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走进去”。
这类题目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思考:
第一步:“是什么”?即要解决材料中的现象、事件、观点是什么。第二步:“为什么”?主要分析材料中的现象、事件、观点等产生的原因。
第三步:“怎么样”?主要是对材料中的现象、事件、观点等做出评价,如结果怎样、有何意义、作用如何、有何影响等。
第四步:“怎么办”?即要对材料中的现象、事件、观点提出对策、措施、方法、建议或表明态度。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认识”类设问都要分成四个问题,有的可能只有其中的三个甚至两个,我们在答题过程中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失分警示
“认识”类设问理顺了思路,解题还是比较容易的,但如果找不到思路,则答起来难度就会很大。不少学生在答题过程中恰恰容易忽视题型,盲目答题,从而缺少思路,乱答一气。所以在答题时一定要重视设问类型,只有明确设问类型,才能明确答题思路。
中国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养儿防老”的观念,如今家有儿女的老人,仍然把养老寄托在儿女身上。“孝”是道德的根本,作为儿女,赡养老人是应尽的责任,但随着独生子女第二代出现,“四、二、一”家庭结构出现,养老问题又凸显为时代新课题。
结合材料,运用“传统文化的继承”有关知识,如何看待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养儿防老”的观念。
答案
(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养儿防老”体现的“家”“孝”传统思想是维系家庭及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养儿防老”体现的“家”“孝”观念作为中华民族美德在世代相传中能长期保留着基本特征,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
(3)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的变化,“养儿防老”观念只有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才能对人和社会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4)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养儿防老”观念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
今用”。应该继承和发扬“养儿防老”中“家”“孝”的中华民族美德观念;同时改造和剔除“养儿防老”中愚昧封建思想。开辟多种养老途径,不断推陈出新,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
第二篇:2016步步高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教案第九单元 文化与生活必修3 第九单元 单元综合提升.doc
单元综合提升
复习点睛
本单元围绕文化的作用,把握好如下内容: 一个实质: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
两大作用:文化的作用从宏观上看体现在文化对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历程的影响;从微观上看体现在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三对关系: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文化与人的关系。
1.一般意义上文化的作用(1)文化对社会的作用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③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文化对个人的作用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③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个别意义上文化的作用
(1)民族文化: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都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2)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创造的,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
纽带。
(3)中华文化: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4)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6)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
(7)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
础
。答题模板4 “辨析”(评析)类主观题
辨析题要求学生对试题所提供的观点和材料,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较科学的辨别和分析。这种题型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可以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它要求学生对试题有辨有析,辨析结合。
(2014·福建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化积淀着一个国家最深层的情感和精神追求,是一个民族保持生机与活力的源泉,它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不断为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增添绚丽的色彩。
材料 文化交流逐步增进了国家间的合作。2013年6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美国举行“庄园会晤”。两国元首就共同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达成重要共识,国际社会对此充满期待。但也有一些西方人士担忧,中美两国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会影响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
运用“文化与政治的关系”和“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对材料中一些西方人士的担忧进行评析。
例题剖析 本题考查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的知识。根据设问,要求运用“文化与政治的关系”和“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从“文化与政治的关系”的角度分析,首先要阐述原理,即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然后要分析中美之间文化差异对政治的影响及加强文化借鉴交流的意义。从“当代国际社会”的角度分析,首先要阐述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什么,然后阐释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必要性。
答案(1)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中美文化差异可能会阻碍大国关系的构建,但不同文化借鉴交流也可以促进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2)国家间出现的复杂关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利益对立则是国家冲突的根源。虽然中美两国存在价值观念等文化差异,但两国之间也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这是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基础。
解答此类题目的基本要求是:论证正确点,分析错误点,澄清模糊点,补充不全点。具体步骤有四个:
(1)确定辨析点。认真阅读题目,划分题目的层次,找出辨析点,然后分别对各个层次进行分析判断。
(2)分析必然点。就是在明确辨析点的基础上,针对必然正确或错误的观点,说明其正确或错误的理论依据,即运用有关知识、原理和观点,分析说明正确的观点为什么正确,错误的观点为什么错误及怎样才是正确的。
(3)展开讨论点。如该命题是不正确的,但其隐含的前提可能是正确的;该命题在现象上有合理性;该命题不全面或走极端,但在某一方面还有正确的成分等。
(4)补充遗漏点。如未揭示出本质的联系,关系表述不全面,关系的成立缺少必然性或条件性等,针对辨析题的这些不足进行补充和完善,提出正确的观点或结论。
辨析题是一种比较稳定的题型,也是学生失分率较高的一种题型。要准确回答这类题目,首先就要精审题意,确定辨析点。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题目的具体特点,一点一点地辨,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分析,这是准确回答辨析题的前提。无论正确或片面,甚至错误观点,都要正面说明理由。
目前,新一轮的文化体制改革,将文化产业定位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有同学认为:“在市场经济日臻成熟的条件下,文化改革发展应注重经济效益,大力推动产业化进程。”理由在于:文化面对市场时具有商品属性,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
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分析和评价该同学的理由是否充分支持其观点。
答案(1)经济是基础,在经济发展中,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该同学的理由能够说明必须发展文化产业,重视经济效益。
(2)文化对政治、经济具有反作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该同学忽视了发展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是片面的。
(3)文化的发展必须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既要发展文化产业,又要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该同学只强调推动文化产业化发展,而忽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片面的。
第三篇:2018年高考政治总复习第十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课时1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3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一、选择题
1.茶马古道是世界上地势最高、地理形态最为复杂的民间国际商业要道。历史上,中国通过茶马古道将茶叶等商品运往众多国家,繁荣了沿途各国的商贸活动和经济,也推动了文化的传播,留下了大量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我国正在加快茶马古道申遗步伐。通过茶马古道申遗我们可以()①深入研究中国商业贸易演进历史 ②理解文化传播对文化发展的意义 ③赋予古代文化遗址以经济价值
④恢复遗址沿线地区的经济活力 A.①②
C.①③
B.③④ D.②④
解析:茶马古道属于商业贸易遗址,因此通过它可以研究商业贸易发展历史,①正确;茶马古道既是商道也是文化传播之路,②正确;③违背了申请文化遗产保护的初衷,错误;④夸大了申请文化遗产保护的作用。答案:A 2.在德国柏林举行的2016年欧洲青年古典音乐节上,中国昆曲《牡丹亭》与西方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同一场节目中交叉上演,在德国观众中引起极大共鸣。通过同一时代但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文艺作品的对比,人们看到了东西方文化的相通之处。中国昆曲《牡丹亭》与西方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具有相通之处()①表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是基于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 ③是基于它们都有民族特色与自己的精粹 ④体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A.①② C.②③
③不是不同文化有相通之处的正确原因。答案:D 3.吉祥文化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文化,在许多中国的民间器物——首饰、绣品、木雕、瓷器上,都可以看到吉祥符号。中国的吉祥文化受到许多外国友人的喜爱,也丰富了世界文化。这告诉我们()①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②世界人民都认同中华文化,吸收中国的灿烂文化 ③中华文化正在成为世界性文化 ④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A.②③ C.①④
B.①② D.②④ B.③④ D.①④
解析:中国的昆曲与西方的歌剧各具特色又有相通之处,体现了①④;②在材料中未体现;解析:“吉祥文化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文化”,说明文化是民族的;“中国的吉祥文化受到许多外国友人的喜爱,也丰富了世界文化”,说明文化又是世界的,①④符合题意。②③表述错误,应排除。
答案:C 4.“如果全世界都吃汉堡包,那将是人类的悲哀;如果全世界都看美国电影,那将是世界文化的毁灭。”下列对这句话认识正确的是()A.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B.文化是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 C.民族文化的特色日渐消失 D.世界文化是以美国文化为主导的
解析:从题中的因果关系不难看出,本题强调的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故选A。B项与题意无关;C、D两项说法错误。答案:A 5.英国国际传媒集团英国独立电视台旗下发行部门从灿星制作订购模式节目《中国好歌曲》,《中国好歌曲》成为中国首档输出海外的原创才艺模式节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①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 ②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主要手段 ③中华文化逐渐发展成为国际文化
④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①④
解析:②不符合题意。③夸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中国好歌曲》作为中国本土节目,获得海外的认可,表明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也反映了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①④正确。答案:D 6.中国春节的庆祝活动已超越华人的范围,成为吸引不同族群的大事。世界上凡是有华人居住的地方,都欢庆中国的春节。中国的春节越来越国际化,说明()①尊重文化差异性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前提 ②文化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③民族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结晶应该保护和弘扬 ④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A.②③ C.①②
B.①④ D.③④
解析:②错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世界文化繁荣。③错误,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B。答案:B 7.人类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因为平等交流而变得丰富多彩,正所谓“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这反映了()①加强文化融合,能促进文化趋同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共促文化繁荣 ③不同文化可平等交流,互相借鉴
④文化对经济、社会有积极的反作用 A.①③ C.②③
作用。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C。
B.①④ D.②④
解析:①错误,文化交流不等同于文化趋同。④错误,优秀的文化对经济、社会有积极的反答案:C 8.西方文明和中国文明是花开两朵各有特色。在中西方文明全面接触、交流和碰撞的今天,有很多人云亦云的东西在干扰我们的价值判断,以致“乱花渐欲迷人眼”。为此我们应当()A.摒弃外来文化的影响 B.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 C.坚持文化平等的原则 D.正确进行学习和借鉴
解析:A表述错误,我们应积极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而不是摒弃一切外来文化;B表述错误,应是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而不是文明的多样性;材料没有涉及文化平等,C不符合题意,排除;依据材料信息,材料强调了要正确进行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故D正确。答案:D 9.“微课”依托新兴媒体,以“短小精悍”的风格,正迅速成为发达地区的学校教学活动;“微店”同样依托微博等新兴媒体,迅速走入公众生活。这说明()①科技进步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②大众传媒是以互联网的推广为标志的 ③新兴媒体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④网络文化是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文化 A.①④ C.②④
B.②③ D.①③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大众传媒、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等知识点。“微课”“微店”借助于微博等新兴媒体,迅速走进人们的生活,这说明了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①③正确。大众传媒的出现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②说法错误。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对网络文化要具体分析,④说法错误。答案:D 10.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最大的屏幕“美国之鹰”上滚动播出的中国文化系列宣传片,借鉴中国传统的美术风格样式,将敦煌、太极、书法这些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以手绘和三维动画等方式将中国最美的一面展示给全世界。这样做有利于()①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 ②向美国推销中国的价值观念 ③消除中美文化的差异 ④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A.①③ C.①④ 答案:C 11.因私人化、平民化、自主化的传播特点,微博、微信等被称为“自媒体”“公民媒体”。基于这一平台,一些通俗的“乡村诗歌”“打工小说”等来自泥土、流水线上的草根作品,有机会走向更多大众。这说明()①旧传媒在文化传播中不再发生作用 ②新传媒手段具有更强大的共享功能 ③大众传媒已不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④新传媒助推多种风格大众文化传播 A.①②
B.②③ D.③④
解析:②“推销价值观念”、③“消除差异”说法错误。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①错误,大众传媒产生后,旧的传媒并没有消失,仍然在发挥作用。③错误,新传媒手段的出现进一步丰富了大众传媒的形式和内容。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D。答案:D 12.目前,广东省18至70周岁城乡居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70.5%,高于传统纸质书报刊阅读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1个百分点,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4.03本。上述材料说明()①大众传媒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成为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②新的传媒在我国文化传播与交流中日益取代旧的传媒,发挥着重要作用 ③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极大地加快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④现代传播媒体促进了我国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A.①③ C.②③
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我国许多古代文化遗产蕴藏着古代人民的智慧,对后人仍有启示意义。
在德国波恩召开的第三十九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申报的“中国土司遗产”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国土司遗产”包括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
此次联合申报的土司遗址,是“土司”的行政与生活中心聚落遗存,是“土司制度”的珍贵物证,见证了古代中国对多族群聚居地区管理和多元文化保护的独特智慧,对全人类关注文化多样性保护及族群间的交流与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古代,对于大国,如果不分层次、类型去管理,很难维持国家的持久强大和统一。”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刘庆柱认为,直到明清采取“改土归流”前,土司制度都是维系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制度之一。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我国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解析:本题考查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以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首先要注意知识范围限定;其次要结合材料和教材所学知识进行回答。要涉及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以及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意义。
答案:(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我国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有利于尊重和发展好本民族的文化,为世界文化多样性做贡献。
(2)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我国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巩固中华民族精神根基。
(3)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我国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促进中华文化的创新。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我国文化“走出去”取得了很大成绩,对外文化贸易发展较快,中外文化合作方兴
B.①④ D.③④
解析:②错误,新的传媒并没有取代旧的传媒。④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文化的多样性。未艾,一些文化企业在海外落户。短短七八年间,100多个国家共开设了300多个孔子学院和400多个孔子课堂。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伦敦中国文化年、纽约中国文化游、“感知中国”等活动把中国文化带到国外民众中间,产生了积极影响。文化“走出去”正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助推器,是提升国家形象和软实力的有效途径。关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有下列两个观点。
观点一 中华文化“走出去”,不是简单的文化产品“走出去”,而是中华文化价值观的“走出去”。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范周表示,要提升文化自信,强化文化主体性建设,提升媒体融合力度,加强传播机制和手段创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观点二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识和名片,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中宣部秘书长官景辉说。他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一是重视内容创新,增强吸引力;二是重视出口平台和对外营销渠道的建设;三是重视发展新兴产业,努力形成对外文化贸易新的增长点。(1)结合材料分析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意义。(2)结合材料,请你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出自己的建议。
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文化交流的意义,学生应立足于文化交流对本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影响以及文化与人、文化与社会的关系,分析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意义。第(2)问,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首先,要立足社会实践,实现文化创新;其次,要坚持原则;再次,要借助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最后,要利用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
答案:(1)①中华文化“走出去”有利于以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展示世界文化多样性。②中华文化“走出去”,有利于中华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发展本民族文化。③中华文化“走出去”有利于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④中华文化“走出去”,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维系社会稳定。
(2)①立足于社会实践,坚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推动民族文化创新。②推动文化“走出去”,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同时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③在利用传统的文化传播途径的同时,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贸易增长,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第四篇:2018年高考政治总复习第十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课时2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3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一、选择题
1.产生于西汉时期的儋州调声,是儋州人民自己创造的原生态歌谣,直到今天仍流传于海南省儋州一带,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这表明()①传统文化具有区域性 ②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 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④传统文化具有先进性 A.①②
C.②③ 答案:B 2.在中国的传统文学和艺术创作中,梅、兰、竹、菊常被作为托物言志的题材,承载作者对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人格境界的追求。如今,在一些公益广告中,它们仍然被赋予廉洁自律等内涵,这说明()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B.传统文化蕴含着传统思想 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 D.中华文化具有鲜明民族性
解析:我国传统文学和艺术创作,在今天被赋予时代内涵,说明了A项。B、C、D三项与题意无关,舍去。答案:A 3.2017年1月28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春节过后,成千上万的中国人要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已被现代中国人抛在脑后。对这种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A.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B.传统文化已经失去了现实意义 C.传统文化也必须因时而变 D.传统思想已经成为时代的桎梏
解析:交通条件的改善大大缩短了地域之间的距离,生产方式的变化也使人们的活动空间变大,“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已不适合现代社会,因此传统文化必须因时而变,C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文化的地域性,A项排除;B、D两项全盘否定了传统文化,均排除。答案:C 4.2016年7月22日,由中国先秦史学会鬼谷子研究分会、台湾鬼谷子学术研究会等单位共同主办的2016海峡两岸鬼谷子文化交流大会在河南省鹤壁市召开。来自海峡两岸的200余名专家学者代表和鬼谷子文化研究会成员参加了交流大会。举办这次海峡两岸鬼谷子文化交流大会的意义在于()①有利于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和繁荣 ②全面继承传统文化,古为今用 ③诠释了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①③ D.③④
解析:②说法不符合题意;④错误,传统文化具有双重性。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B。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①④
解析:我们应该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剔除其中的糟粕,②中“全面”的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海峡两岸之间的文化交流,不能诠释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③排除;①④是对两岸文化交流的意义的正确认识,当选。答案:D 5.目前顶尖的设计师都倾向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结合起来,既展现了中国灿烂的文化,又弘扬了现代理念。这说明文化发展应该()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才有文化的积累与发展 ②在继承的基础上,充分体现时代精神 ③发挥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④发展先进文化必须摆脱传统文化的羁绊 A.①② C.②③
B.②④ D.①③
解析:传统文化有精华与糟粕之分,其作用具有两重性,③观点错误;发展先进文化应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④说法错误。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答案:A 6.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纸质图书已不是人们阅读的唯一选择,网络阅读已获得越来越多的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青睐。这主要表明()A.文化活动离不开特定物质载体 B.现代文化具有塑造人的积极作用 C.大众传媒具有文化共享的功能 D.科技进步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网络的出现对读者读书方式的影响,因此,D项符合题意。答案:D 7.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吸引了各地群众广泛参与,人们竞相“秀”幸福、“晒”家风、展文明,建设家庭美德、涵养时代家风成为千家万户的自觉追求,寻找“最美家庭”活动()A.促进了我国经济政治的发展 B.推动了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创新 C.表明传统文化能消除人们的认识差异 D.是涵养传统文化的重要源泉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使建设家庭美德、涵养时代家风成为千家万户的自觉追求体现了对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创新,材料中并没有体现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故A不选,传统文化消除人们的认识差异,夸大了文化的作用,故C不选,文化的重要源泉是社会实践不能简单描述为寻求“最美家庭”活动,所以D不选。故选B。答案:B 8.数字技术改变的不仅仅是传统出版业,它还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数字印刷、微博互动、5D电影、会跳舞的机器人……人们从这些数字产品中感受到了数字技术的魅力。这表明科技进步是()①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②推动大众传媒发展的依托 ③文化创新的主要内容 ④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A.①③ C.②④
B.②③ D.③④
解析: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而不是科技进步,因此①不符合题意;③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依据材料信息,科技进步有利于推动大众传媒的发展,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②④符合题意,答案C正确。答案:C 9.有学者指出,传统文化好比一捆干草,人们像驴子一样驮着它走,各人的驮法不同,聪明的人把它化为养料,轻松地走向未来,愚蠢的人把它当作祖传宝贝,永远是沉重的负担。下列选项中与学者观点不相符的是()A.强调我们需要传统文化,要把它化为养料吸收 B.反对把传统文化固定化,当作物件加以传承 C.启示人们在文化传承中要勇于创新和丰富传统文化 D.暗示在文化交流中对外来文化也要化作养料吸收
解析:本题是反向选择题。题目阐述的是对传统文化的态度,D项说的是外来文化,符合题意。答案:D 10.为制作纪录片《中国古建筑》,某摄制组运用现代数码摄影技术在全国各地拍摄101处古建筑,运用三维动画技术再现已消失古建筑,借助现代传媒介绍中国各个时期的建筑文化。该纪录片的播出助推了中国建筑文化热。这表明科学技术()①推动了文化资源收集、传递、储存方式的变革 ②决定并改变当代建筑文化的性质 ③是传统建筑文化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④具有强大生命力,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材料表明当代科学技术的运用使收集、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故①④正确。②③都夸大了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的作用,均错误。答案:B 11.现代世界各国,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发展科学技术放在突出的位置。这是因为()①经济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②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④科技对各国影响的深度是一样的 A.①② C.②③
错误。②③正确且和题干构成因果关系。答案:C 12.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互联网与教育不断融合,在线教育日益火爆,人们的学习
B.③④ D.①④
解析:①说法正确,但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科技对各国影响的深度是不一样的,④观点方式正发生深刻变化: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能力,在网上找到为自己“量身定制”的课程,学习变得更为主动和灵活。这说明()①科技进步是文化多样性产生的重要因素 ②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传承方式的变革 ③“互联网+教育”决定着文化发展的方向 ④在线教育有利于满足学习者个性化需求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②④
解析:①错误,文化多样性主要是由于不同民族的经济生活、政治制度和生活环境等因素不同导致的。③错误,经济、政治决定文化。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它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发生演变。
传统制造业企业采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改造原有产品及研发生产方式,这就是“互联网+工业”;政府与互联网合作,将交通、医疗、社保等一系列政府服务接入微信,通过互联网提升政府效率,增加行政透明度,这就是“互联网+政务”;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老师在互联网上教,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信息在互联网上流动,这就是“互联网+教育”……
结合材料,运用“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的有关知识,分析“互联网+”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涉及科技、教育的因素,要结合材料进行回答。答案:①“互联网+”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促进文化的发展。②“互联网+”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使收集、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变革,促进文化的发展。③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互联网+教育”促进教育方式的变革,推动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④“互联网+”推动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促进思想解放,推动文化发展。
14.在“中国西藏发展论坛”上,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西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人认为,西藏应该像封存在博物馆的展品那样,原封不动地保持原始状态,否则就是“毁灭文化”。对此,爱尔兰议会外交贸易联合委员会主席帕特·布林说,人不能总生活在过去,生态环境、语言文化的保护固然重要,但西藏人民也需要更好的教育、医疗和住房,不能剥夺西藏人民追求更好生活的权利。来自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的汉学家李夏德则指出,西藏的机遇在于保护和发展的完美互补,这样的发展才具有可持续性。
材料二 来自希腊的乔治·左霍普洛斯先生说:“我在西方国家寻找一些关于西藏的资料时,大多是一些负面信息,很难为我的论文提供帮助。这次来到拉萨,看到西藏人民生活得很幸福,随处可见寺庙僧侣,可见中国政府对西藏的宗教和传统文化保护得很好。”法国纪录片导演卡雷则表示,他计划拍一部关于西藏的纪录片,告诉法国的民众西藏到底是什么样 子的,因为他们那里媒体关于西藏的报道往往是“文化灭绝”和“压迫”。
(1)运用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知识,结合材料一批驳西藏不保持原始状态,就是“毁灭文化”的观点。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请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与政治的关系、对外文化交流等知识。第(1)问,首先明确材料一中的错误观点是把继承保护当作一成不变,把文化发展当作是对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毁灭;然后结合友好国际人士的观点在说明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基础上,分析文化毁灭论的实质,阐述发展对文化保护和继承的意义。回答第(2)问的第一小问,要明确在西方国家只能听到关于西藏的负面信息的原因是政治因素,目的是抹黑中国的国际形象,体现了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回答第二小问,可结合材料中的做法与文化传播、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说明让世界了解西藏真实情况的措施。
答案:(1)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把西藏传统文化发展等同于“毁灭文化”割裂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把文化的发展与文化继承、保护对立起来。保护西藏文化需要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实现西藏文化的繁荣发展。没有发展的文化会失去活力和生命力,最终必将消亡。
(2)反映的现象: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西方国家在政治上对中国敌视,使得西方媒体对西藏情况片面报道,抹黑中国的国际形象。
建议:加大对中国的民族宗教政策和西藏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成果的宣传力度,揭穿**集团和西方反华势力的谎言。积极利用大众传媒,推动文化传播的内容与形式、体制与机制的创新,以更加灵活的方式积极主动地发出在西藏问题上的中国声音。加强与国际社会在西藏问题上的交流对话,促进世界各国人民对西藏真实情况的了解。
第五篇:2017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单元检测提升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计60分)2015年6月13日为我国第10个文化遗产日,今年文化遗产日活动的主题为“保护成果,全民共享”,旨在推动大众爱惜和保护文化遗产,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激励公众自觉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回答1~2题。
1.由中国文联、中国民协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科全书》首发式于2015年6月12日在北京举行,该书对目前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学术成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盘点梳理,其问世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的成熟。我国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①文化遗产能从某方面反映当时整个时代的思想意识和精神风貌 ②对待文化遗产应坚持以开发为主,以保护为辅 ③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的趋同 ④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D 解析: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了解当时的思想意识和精神风貌,①④正确。对待文化遗产应坚持以保护为主,以开发为辅, ②错误。③错在了“趋同”。
2.在我国第十个“文化遗产日”期间,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为民众带来了“福利”,据统计,山东各地共开展了300多项、3 200多场次的庆祝活动,参与人数达700多万人。通过举办这一系列活动,广大群众近距离接触到了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体验到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这说明()①必须全盘接受中国的文化遗产 ②发掘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是重中之重 ③文化遗产能够体现时代精神 ④文化遗产能与现今人们的文化追求相适应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材料说明文化遗产受到了当代人的喜爱,说明③④正确。①②表述错误。
3.中国人的传统习俗中极重祭祀,祭祀死者,使生者的品德更高尚。《论语》里的一句经典即是此义: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启示我们()A.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B.要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C.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D.要全面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答案:B 解析:“祭祀死者,使生者的品德更高尚”说明了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A在材料中未体现,C、D说法错误。
4.美国电影市场于2015 年11 月 6 日举行中国研讨会,这是美国电影市场希望能更深入了解中国市场的重要举措,来自中国电影业各部门的领袖人物将出席会议,会议将涵盖创作人才和剧组、平台和出口等各方面议题。美国电影市场举办中国研讨会()①有利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②说明中国电影文化得到国外观众的一致认同 ③反映中国的文化实力与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 ④说明电影文化决定了我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地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美国电影市场举办中国研讨会说明我国文化的实力进一步提高,该活动也有利于文化的交流,①③正确。②表述过于绝对。④表述错误。
5.2015年元旦,中央电视台开播的《记住乡愁》,通过梳理中国传统村落世代遵循的行为道德规范和传承千年的家风家规,讲述传统村落的文明故事,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因。这体现了()A.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在现代社会正发生改变 B.继承和保护传统文化是电视媒体的主要任务 C.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功能 D.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采众长的特点 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通过电视这种文化传播的媒介进行文化传播,体现了大众传媒的功能。A、B表述不正确。D与材料无关。6.为过春节元宵节燃放烟花爆竹,是几千年留下来的习俗。在过去的岁月,似乎没有放鞭炮的春节,就没有了年味儿。但是2015年的春节和元宵节,当人们面对大气污染,雾霾来袭,为了保护我们的家园,许多的居民自觉地不放烟花爆竹和少放烟花爆竹。这说明()①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传统文化应与时俱进 ④应该摒弃传统习俗,创造新文化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过节燃放烟花爆竹是千百年来人们的习俗,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今天人们出于环境保护,不放或少放烟花爆竹说明传统文化应与时俱进,②③正确。①与材料无关。④表述错误。
7.100年来,中华书局以出版古籍和经典为特色。如今他们把自身的定位从“传承者”扩展为“传播者”,既出版古籍学术著作,又出版面向大众的“解读经典”式图书,丰富了文化市场,受到了读者的广泛欢迎。由此可见()A.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B.文化发展要兼收并蓄 C.文化融合离不开博采众长 D.文化繁荣需要锐意创新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文化传承方式的丰富和发展,带来了文化市场的丰富和发展,体现了文化繁荣需要创新,D应选。A、B、C观点正确,但均不符合题意。
8.中、日、韩虽然都使用筷子,但材质和形状却有差异。中国筷子多为平头竹筷子,韩国为空心不锈钢筷子,日本则为尖头竹筷子。目前全世界至少有18亿以上的人使用筷子,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等国的用筷习俗皆由我国传入,在东亚影响十分广泛,被形象地称为“筷子文化圈”。这体现了()①传统习俗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 ②不同国家和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③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重要途径和媒介 ④文化遗产是文化一脉相承的见证和文化成就的标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18亿以上的人使用筷子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但不同地区的人们所使用的筷子不同,说明文化具有个性和差异,①②正确。9.剪纸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围绕“国是家、勤为本、俭养德、孝为先”等主题创作的剪纸画(如下图),是传统文化与当代价值有机融合的生动体现,剪纸这一艺术创作形式()
A.决定着中华文化发展方向 B.扩大了中华文化国际影响 C.打破了传统文化的稳定性 D.推动了文化在实践中变迁 答案:D 解析:材料强调剪纸这门古老的艺术与现今的时代精神相融合,说明了文化在实践中变迁,D正确。A、C表述错误。B并不是材料的主旨。
10.《唐代诗词108部系列微电影》用讲故事的方式重新解读、建构唐诗精华和精神本质,更适应了当今人们的欣赏和观影需求。用微电影来演绎唐诗故事,这意味着()A.新兴媒体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B.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C.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D.新传媒文化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文化创新。材料中用微电影来演绎唐诗故事是文化创新的体现,因此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C符合题意;A与题意无关;B说法错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应该是经济的发展;D说法错误。故选C。
11.“活”文化,在历史中如同一方泉眼,不停地喷涌出新鲜的清泉,这一观点启示我们在文化发展中()①对于传统文化要不断革故鼎新,推陈出新 ②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必然要求 ③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 ④要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外来文化
A.②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②
答案:C 解析:“喷涌出新鲜的清泉”体现了对于传统文化要勇于创新,要对传统文化注入时代内容,体现时代精神,选C。②错误,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④错误,我们进行文化创新,要反对守旧主义,也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
12.下列关于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①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需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创新 ②只有抛弃传统的东西,才能推动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③要实现文化创新关键是要摆脱落后思想和文化的束缚 ④社会实践的需要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A.②④ B.①④ C.③④ D.①③ 答案:B 解析:对于传统的东西要“扬弃”,实现文化创新要立足于社会实践,①④正确。②③表述错误,也没有体现二者的关系,故应排除。
13.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中华民族音乐与西洋音乐完美结合的典范,既展现了中华文化鲜明的风格特点,又让外国人欣赏和领悟了中国古老而美丽的传说。这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①繁荣我国文化的关键是继承传统文化 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③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④文化融合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①不符合题意。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②符合题意,应选。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都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④符合题意,应选。③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
14.总书记说过,他很不希望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中小学课本中去掉,加入一堆西方的东西,这样做容易导致“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去中国化”之所以很悲哀,是因为它()①忽视对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学习借鉴,缺乏海纳百川的胸怀 ②不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容易忽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③容易导致中国优秀传 统文化的丧失,抹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④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辩证认识,容易导致“民族虚无主义”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反对“去中国化”实际上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保护,③④正确。
15.国学中的传统民本思想如“民贵君轻”、“仁政惠民”、“民水君舟”等,为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提供了思想素材。这表明()①中华传统文化推动我国社会发展 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 ③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④文化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继承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优秀的传统文化能推动社会发展,①说法错误。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④说法错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吸取了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②③说法正确。该题选B。
二、非选择题(2个大题,共40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门前的小河里有鱼,山上的林子里有鸟,青瓦白墙的祖屋冒着炊烟,邻家大伯的笑脸透着和善„„”这是文人笔下对故乡的思念和儿时美好的回忆。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回不去的故乡”成为很多人的共同“乡愁”。山东省某地充分借鉴首批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县的成功经验,把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并派专人深挖历史古韵,延续古风民俗,保持住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乡村风貌。同时,依托已有的旧祠堂、古书院、大会堂建设村级文化综合阵地,打造农民精神家园,在身有所栖的同时心有所寄,做到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该地是怎样做到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8分)
(2)建设美丽乡村,离不开每个人的参与。请你为动员人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拟一条宣传标语,并简要说明其《文化生活》依据。(8分)
解析:第(1)问解答要注意限制要求,“文化传承与创新”,依据材料中“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深挖”“延续”“打造农民精神家园”等信息,从传统文化的继承、文化创新等方面阐释措施。第(2)问为开放型试题,拟定标语要紧扣“人人参与”, 符合美丽乡村建设内容。
答案:(1)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设有历史记忆和富有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乡村。②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建设富有时代气息的美丽乡村。
(2)标语示例:美丽乡村大舞台,有你参与更精彩;美丽乡村大家创,文明成果大家享;美丽乡村你我共创,和谐家园人人共享;我以我心爱乡村,我以我行创文明。依据: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或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享用者)。
(宣传标语要符合“美丽乡村建设需要人人参与”这一主题,文化生活依据要与所拟标语相对应)
17.2013年8月6日至14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进行公示,共915个村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传统村落,又称古村落,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传统村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华夏子孙文化认同的纽带。
材料二:乡土中国的蜕变并非牧歌,而是艰难重重。在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如果大面积陨落,城镇的繁荣也将失去根基。我们不能看到乡村文明的衰落无力,看到宁静生活的破灭,看到“寻根文化”无处寄托。历史的保护与现代化的发展本不矛盾,只有让乡村仍可触摸,文化可以感知,才算得上是真正具备了现代文明的气质,也只有尊重历史的现代化,才不会自毁根基、自废武功。(1)结合材料一说明保护传统村落的意义。(12分)(2)结合材料二说明我们注重乡村文明发展的原因。(12分)
解析:本题以传统村落的保护为背景考查保护传统村落的意义以及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的有关知识。第(1)问属于意义类试题,可以结合材料中“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传统村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华夏子孙文化认同的纽带”等关键句,联系教材中传统文化的作用、文化遗产的作用、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等知识,分析保护传统村落的意义。第(2)问是原因类试题。乡村文明是城镇繁荣的根基,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我们可以结合传统文化的特点及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有关知识展开分析。答案:(1)①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保护传统村落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②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村落有利于保持中华文化的完整多样,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③传统 村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保护传统村落,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2)①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维护乡村文明就是维护现代文明的根基。②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文化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发展,我们保护乡村文明,尊重历史,才会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离开对传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要发展现代文明,必须继承和发展乡村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