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2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3

时间:2019-05-14 03:22: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2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3》,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2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一篇: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2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3

课时2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一、判断题(正确的在相应括号内写上“T”,错误的在相应括号内写上“F”)1.传统美德具有巨大的时代价值。

()()()()2.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要扬弃。

3.民族文化的传承要以市场经济为前提。

4.主流媒体决定文化发展的方向。答案 1.T 2.T 3.F 4.F

二、选择题(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5.“嫦娥”是中华民族对未知月球的传统叫法,以“嫦娥”命名目标飞行器,很快得到了国人的共鸣。这表明传统文化具有 A.鲜明的民族性 C.特有的包容性

()

B.相对稳定的特点 D.博大精深的特点

解析 “嫦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叫法,体现出传统文化的民族性,B不能体现;C、D两项不是传统文化的特点。答案 A 6.在中国的传统文学和艺术创作中,梅、兰、竹、菊常被作为托物言志的题材,承载作者对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人格境界的追求。如今,在一些公益广告中,它们仍然被赋予廉洁自律等内涵。这说明

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B.传统文化蕴涵着传统思想 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 D.中华文化具有鲜明民族性

解析 本题考查对传统文化基本特征的理解,我国传统文学和艺术创作中,梅、兰、竹、菊在今天“仍然被赋予廉洁自律等内涵”,说明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又被赋予时代内涵,说明了A项。B、C、D三项与题意无关,舍去。答案 A 7.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正确的是

()

()1 A.全部继承 C.全盘肯定

B.全盘否定

D.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解析 本题考查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应批判继承,不能全部肯定,全部继承,也不能全盘否定,A、B、C均不正确,答案为D。答案 D 8.下列做法能体现出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关系的是

A.全面继承,为我所用 B.推倒重来,另起炉灶 C.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D.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A错在“全面”,B错在“推倒重来”,D是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均不当选,答案为C。答案 C 9.从文化自身发展角度讲,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是

()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 ③思想运动 ④社会制度的变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①④为影响文化发展的外部因素,②③为影响文化发展的自身因素。答案 C 10.“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表明 A.科学技术推动着文化的进步 B.思想运动推动着文化的进步 C.教育推动着文化的进步

D.文化的进步以社会实践为根本途径

解析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主要说明的是教育对文化传承的作用。答案 C

三、综合题

11.材料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 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上指出,从历史的角度看,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请从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的角度谈谈你对孔子思想的看法。

()解析 解答本题,要注意设问的限定是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的角度。我们要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角度思考,辩证分析看待这种做法。

答案 ①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粹,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孔子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继承和发扬。②传统文化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有局限性,我们要辩证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清其精华和糟粕,不可全盘吸收。③发展传统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用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12.(必考题提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城市不仅是物质生活的载体,也是精神生活的家园。

近年来,某村乡村游搞得有声有色,不仅保留了传统的房屋、多年的果园,而且将国家级非遗项目面塑更好地传承下来,留住了小村记忆,提高了小村人气,也带动了小村经济。事实证明,留住乡愁,不是发展的桎梏,独特的文化魅力更可以带动发展。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将其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

运用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相关知识,说明留住乡愁对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意义。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从材料中某乡村的成功经验可知,应从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角度,说明留住乡愁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其次从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要求城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可知,应从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角度,说明留住乡愁有助于城镇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答案 ①文化反作用于经济,留住乡愁可以留住乡村记忆,提高乡村人气,促进文化消费,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②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留住乡愁,把现代元素与延续城镇历史文脉结合起来,有利于城镇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第二篇:2018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10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课时2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课时分层训练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A组 基础达标

1.“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某电视台《中华好诗词》栏目的热播,又掀起了一场传统诗词文化的饕餮盛宴。之所以要弘扬古典诗词,是因为古典诗词()A.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C.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B.被人们称为凝固的艺术 D.是中华文化创新的源泉

C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A错误;传统建筑被人们称为凝固的艺术,故B项不正确;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所以D项错误;我们之所以要弘扬古典诗词是因为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我们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所以C项正确。] 2.(2017·南京期末)“秋分一过,中秋即至,这是绵延千年的约定,也是一年一度的邀请。中秋,一个团圆的象征,一个心灵的港湾,一种文化的纽带。”从中我们可以看到()①民族节日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②对传统文化应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③民族节日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情感 ④传统习俗所蕴含的精神具有内在稳定性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D [“中秋即至,这是绵延千年的约定”,绵延正是体现着传统习俗的延续性,即稳定性,故④正确;“中秋,一个团圆的象征,一个心灵的港湾”说明中秋节寄托着人们的深深的情感,是文化的纽带,故③正确;①②观点都偏离题意,排除。] 3.“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你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三十晚上熬一宿。”这首儿歌描述的年俗活动经过千年传承早已成为烙在华夏儿女身上的中国印,系在炎黄子孙心头的中国结。以上材料说明()①传统习俗记载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②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③传统习俗是中华文明传承和进步的重要动力 ④传统文化的血脉中涌动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A.①② C.②④

B.②③ D.③④

C [记载文化发展轨迹的是文字,而不是传统习俗,①排除;对传统文化的作用应辩证地看待,笼统地说传统习俗是中华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错误的,③排除;②④是对传统习俗和传统文化的正确理解,答案C正确。] 4.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节日”。蛇年春节,在众多中国人坚守“吃团圆饭”“贴春联”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在路上过年”(旅游)“微信拜年”。这表明()1 ①春节在变动中走出传统 ②春节承载着传统与现实的对接 ③春节文化在“扬弃”中继承和发展 ④春节文化之魂发生着深刻改变

A.①③ C.①②

B.②③ D.③④

B [蛇年春节,中国人把“吃团圆饭”“贴春联”等传统与“在路上过年”(旅游)“微信拜年”等现实相对接,表明在“扬弃”中继承和发展传统的春节文化,②③符合题意。众多中国人坚守“吃团圆饭”“贴春联”等说明春节并没有走出传统,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文化之魂并没有发生改变,①④说法错误,排除。] 5.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八卷二十篇,是中华的“家训之祖”,有“篇篇药石,字字龟鉴”之誉。在《颜氏家训》的影响下,下起士庶,上至宰相,乃至帝王之家,多有自订的家训。梳理历史上的这些家训,可以()A.引领中华文化走向伟大复兴 B.保证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

C.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汲取养分

D.使我们具备识别各种错误思潮的能力

C [材料中历史上的家训当中有很多优秀的成分,我们要加以吸收、挖掘,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汲取养分,C正确;A、B、D夸大了这些家训的作用,错误。] 6.国务院关于《教育法律一揽子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中,提议将教师节由每年的9月10日改为9月28日(即孔子诞辰日)。专家认为,将教师节改在孔子诞辰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文化继承与发展角度看,对待中华传统文化()①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要把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提高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 ③要自觉成为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④要把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文化创新的立足点

A.①② C.①④

B.②④ D.①③

D [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①说法正确;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人们又享用着文化,感受文化的影响,③说法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与标志,②说法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立足点,④说法错误。] 7.歌曲《卷珠帘》中的“千家文,都泛黄”“叹流水兮落花伤,谁在烟云处琴声长”等词句,运用了大量典故与词境,实现了古典和流行完美结合,怀旧与时尚的相互交融,深受广大听众喜爱。这说明()A.传统文化是现代艺术发展的源泉 B.文化创新来源于创作者的灵感 C.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D.文化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的

D [歌曲《卷珠帘》中运用了大量典故与词境,实现了古典和流行完美结合,怀旧与时尚的相互交融,深受广大听众喜爱,这说明文化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的,D符合题意;社会实践是艺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A、B错误;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C是不科学的,排除。] 8.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讲话时说:“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这体现了()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②民族虚无主义会迷失文化发展的方向 ③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④批判继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源泉

A.①② C.①④

B.②③ D.③④

A [“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强调了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①②符合题意;③与题意无关;④错误,实践是文化发展的源泉。] 9.(2017·南京模拟)在苏州举行的53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有一个亮点:一块完整的LED屏幕围绕比赛桌,屏幕上的信息有赞助商广告、有苏州古典园林风光和现代地标风貌,把参赛者和观众引向苏州文化之旅。这告诉我们()A.文化传播能够推动科技发展 B.科技进步是文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体育是促进文化发展的基础 D.科技手段有效促进经济与文化交融

D [材料强调科技发展推动文化发展,A与题意不符;屏幕上的信息把参赛者和观众引向苏州文化之旅,体现科技手段有效促进经济与文化交融,D符合题意;科技是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而不是决定因素,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决定文化发展的因素,B错误;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而非体育,C错误。] 10.慕课(MOOC)是新近涌现出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它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发布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公开课程,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有力促进了现代教育的发展。慕课的出现及发展表明现代信息技术()①具有选择、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②是文化传播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③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 ④使教育手段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B [作答时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慕课有力促进了现代教育的发展”。慕课的出现及发展表明现代信息技术使教育手段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①错误,教育具有选择、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②错误,现代信息技术是文化传播与发展的手段,而不是重要途径。]

B组 能力提升

11.(2017·长沙质检)2015年后半年,根据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琅琊榜》受到众多观众的热捧,其精良细腻的制作,鲜活明亮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平冤昭雪、匡扶正义的主旋律故事赢得众口称赞。《琅琊榜》以独特的水墨素描之法、力图展现磅礴大气而又不失诗意的精美画面,剧中的景致、服饰、礼仪,皆成为流动和行走在电视屏幕上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尽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这表明()①大众传媒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文化融合需要博采众长、推陈出新 ③文化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发展 ④文化创新需要与时俱进、丰富内涵

A.①② C.②④

B.②③ D.③④

D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故①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文化融合,故排除②;根据网络小说改编指向与时俱进,尽现传统文化指向继承,故③④正确。] 12.(2017·南昌模拟)2015年1月,李克强总理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必须依靠创新支撑。国家重视科技创新的文化生活依据是()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科技创新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②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科技创新有利于大众传媒手段更新 ③科技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④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科技的运用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A.①② C.②③

B.③④ D.①④

D [②说法错误,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而不是途径;③说法错误,只有我国的古代科技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①④说法正确。]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春节期间,外出旅游人数增多,微信红包拜年越来越盛行;清明期间,更多人不再回乡添土烧纸,网上祭奠越来越多„„。对此,不少人由此感叹“节味儿淡了”。有人担忧,照此下去,中国传统节日的许多传统习俗将会消逝。

其实大可不必忧之。文化本质上拥有让人处变不惊的力量,不仅让我们依恋传统,也鼓 励人们接受新的可能。就像春节、中秋团聚,返回家乡固然是极好的方式,但有些特殊工种春节离不开岗位,错峰返乡也依然情意浓浓。在城里工作的年轻人,也可把父母接进城,既能全家团聚,又能让父母感受一下“城里的月光”。选择在第三地旅游过年,一起看看世界,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天伦之乐?时代环境变了,文化形态也会相应改变。过去代表“节味儿”的某些形式,或许将离我们远去,但只要心在一起,就能找到新的“节味儿”取而代之,而不会留下情感或文化空缺。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不必担忧“节味儿淡了”的理由。[解析] 一是注意解答方向,即论证不必担忧的文化方面的理由;二是注意材料信息,根据信息指向去调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三是注意“节味儿”的特定指向,即传统文化角度。

[答案]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过节方式的变化不会对节日氛围产生较大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过节方式的变化并没有冲淡人们对过节的热情;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过节方式的变化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文化创新的表现,节味包含其中。

14.(2017·济南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5年12月,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屠呦呦在《青蒿素的发现——中国传统医学对世界的礼物》的演讲中总结了她成功的经验,下面是节选的片段。

目标明确、坚持信念是成功的前提。1969年,我被指令负责并组建“523”项目课题组,承担抗疟中药的研发,我决心不辱使命,努力拼搏,尽全力完成任务!

学科交叉为研究发现成功提供了准备。从1959年到1962年,我参加西医学习中医班,系统学习了中医药知识。化学家路易·帕斯特说过“机会垂青有准备的人”。当抗疟项目给我机遇的时候,西学中的序曲为我从事青蒿素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准备。我收集整理历代中医药典籍,走访名老中医并收集他们用于防治疟疾的方剂和中药、调阅大量民间方药,编写了以640种中药为主的《疟疾单验方集》。关于青蒿入药,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其后的《本草纲目》等典籍都有青蒿治病的记载„„中国传统中医药是一个丰富的宝藏,值得我们多加思考,发掘提高。

在困境面前需要坚持不懈。为尽快上临床,我和科研团队成员自身服用有效部位提取物,以确保临床病人的安全。团队精神,无私合作加速科学发现转化成有效药物。衷心感谢当年从事523抗疟研究的中医科学院团队全体成员,感谢全国523项目单位的通力协作。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分析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我国的传统中医药文化。

[解析] 一是明确知识范围,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需要从文化继承、文化交流、文化创新等角度分析问题;二是明确解答方向,即分析文化发展措施;三是结合材料信息来调动知识、组织答案,如批判性继承传统文化、立足实践进行创新、学习外来文化优秀成果等。[答案] ①对传统中医药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古为今用。传统中医药文化是一个丰富的宝藏,应深入挖掘,取其精华。②立足实践,为传统中医药文化注入时代精神。在实践基础上,使用现代科技,发扬改革创新精神,充分发挥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作用。③把传统文化作为文化创新的根基。在深深植根于中医药文化土壤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

成果,不断推进中医药文化的创新。

第三篇:2017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单元检测提升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计60分)2015年6月13日为我国第10个文化遗产日,今年文化遗产日活动的主题为“保护成果,全民共享”,旨在推动大众爱惜和保护文化遗产,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激励公众自觉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回答1~2题。

1.由中国文联、中国民协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科全书》首发式于2015年6月12日在北京举行,该书对目前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学术成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盘点梳理,其问世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的成熟。我国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①文化遗产能从某方面反映当时整个时代的思想意识和精神风貌 ②对待文化遗产应坚持以开发为主,以保护为辅 ③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的趋同 ④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D 解析: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了解当时的思想意识和精神风貌,①④正确。对待文化遗产应坚持以保护为主,以开发为辅, ②错误。③错在了“趋同”。

2.在我国第十个“文化遗产日”期间,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为民众带来了“福利”,据统计,山东各地共开展了300多项、3 200多场次的庆祝活动,参与人数达700多万人。通过举办这一系列活动,广大群众近距离接触到了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体验到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这说明()①必须全盘接受中国的文化遗产 ②发掘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是重中之重 ③文化遗产能够体现时代精神 ④文化遗产能与现今人们的文化追求相适应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材料说明文化遗产受到了当代人的喜爱,说明③④正确。①②表述错误。

3.中国人的传统习俗中极重祭祀,祭祀死者,使生者的品德更高尚。《论语》里的一句经典即是此义: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启示我们()A.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B.要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C.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D.要全面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答案:B 解析:“祭祀死者,使生者的品德更高尚”说明了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A在材料中未体现,C、D说法错误。

4.美国电影市场于2015 年11 月 6 日举行中国研讨会,这是美国电影市场希望能更深入了解中国市场的重要举措,来自中国电影业各部门的领袖人物将出席会议,会议将涵盖创作人才和剧组、平台和出口等各方面议题。美国电影市场举办中国研讨会()①有利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②说明中国电影文化得到国外观众的一致认同 ③反映中国的文化实力与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 ④说明电影文化决定了我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地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美国电影市场举办中国研讨会说明我国文化的实力进一步提高,该活动也有利于文化的交流,①③正确。②表述过于绝对。④表述错误。

5.2015年元旦,中央电视台开播的《记住乡愁》,通过梳理中国传统村落世代遵循的行为道德规范和传承千年的家风家规,讲述传统村落的文明故事,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因。这体现了()A.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在现代社会正发生改变 B.继承和保护传统文化是电视媒体的主要任务 C.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功能 D.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采众长的特点 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通过电视这种文化传播的媒介进行文化传播,体现了大众传媒的功能。A、B表述不正确。D与材料无关。6.为过春节元宵节燃放烟花爆竹,是几千年留下来的习俗。在过去的岁月,似乎没有放鞭炮的春节,就没有了年味儿。但是2015年的春节和元宵节,当人们面对大气污染,雾霾来袭,为了保护我们的家园,许多的居民自觉地不放烟花爆竹和少放烟花爆竹。这说明()①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传统文化应与时俱进 ④应该摒弃传统习俗,创造新文化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过节燃放烟花爆竹是千百年来人们的习俗,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今天人们出于环境保护,不放或少放烟花爆竹说明传统文化应与时俱进,②③正确。①与材料无关。④表述错误。

7.100年来,中华书局以出版古籍和经典为特色。如今他们把自身的定位从“传承者”扩展为“传播者”,既出版古籍学术著作,又出版面向大众的“解读经典”式图书,丰富了文化市场,受到了读者的广泛欢迎。由此可见()A.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B.文化发展要兼收并蓄 C.文化融合离不开博采众长 D.文化繁荣需要锐意创新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文化传承方式的丰富和发展,带来了文化市场的丰富和发展,体现了文化繁荣需要创新,D应选。A、B、C观点正确,但均不符合题意。

8.中、日、韩虽然都使用筷子,但材质和形状却有差异。中国筷子多为平头竹筷子,韩国为空心不锈钢筷子,日本则为尖头竹筷子。目前全世界至少有18亿以上的人使用筷子,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等国的用筷习俗皆由我国传入,在东亚影响十分广泛,被形象地称为“筷子文化圈”。这体现了()①传统习俗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 ②不同国家和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③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重要途径和媒介 ④文化遗产是文化一脉相承的见证和文化成就的标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18亿以上的人使用筷子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但不同地区的人们所使用的筷子不同,说明文化具有个性和差异,①②正确。9.剪纸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围绕“国是家、勤为本、俭养德、孝为先”等主题创作的剪纸画(如下图),是传统文化与当代价值有机融合的生动体现,剪纸这一艺术创作形式()

A.决定着中华文化发展方向 B.扩大了中华文化国际影响 C.打破了传统文化的稳定性 D.推动了文化在实践中变迁 答案:D 解析:材料强调剪纸这门古老的艺术与现今的时代精神相融合,说明了文化在实践中变迁,D正确。A、C表述错误。B并不是材料的主旨。

10.《唐代诗词108部系列微电影》用讲故事的方式重新解读、建构唐诗精华和精神本质,更适应了当今人们的欣赏和观影需求。用微电影来演绎唐诗故事,这意味着()A.新兴媒体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B.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C.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D.新传媒文化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文化创新。材料中用微电影来演绎唐诗故事是文化创新的体现,因此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C符合题意;A与题意无关;B说法错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应该是经济的发展;D说法错误。故选C。

11.“活”文化,在历史中如同一方泉眼,不停地喷涌出新鲜的清泉,这一观点启示我们在文化发展中()①对于传统文化要不断革故鼎新,推陈出新 ②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必然要求 ③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 ④要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外来文化

A.②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②

答案:C 解析:“喷涌出新鲜的清泉”体现了对于传统文化要勇于创新,要对传统文化注入时代内容,体现时代精神,选C。②错误,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④错误,我们进行文化创新,要反对守旧主义,也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

12.下列关于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①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需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创新 ②只有抛弃传统的东西,才能推动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③要实现文化创新关键是要摆脱落后思想和文化的束缚 ④社会实践的需要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A.②④ B.①④ C.③④ D.①③ 答案:B 解析:对于传统的东西要“扬弃”,实现文化创新要立足于社会实践,①④正确。②③表述错误,也没有体现二者的关系,故应排除。

13.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中华民族音乐与西洋音乐完美结合的典范,既展现了中华文化鲜明的风格特点,又让外国人欣赏和领悟了中国古老而美丽的传说。这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①繁荣我国文化的关键是继承传统文化 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③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④文化融合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①不符合题意。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②符合题意,应选。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都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④符合题意,应选。③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

14.总书记说过,他很不希望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中小学课本中去掉,加入一堆西方的东西,这样做容易导致“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去中国化”之所以很悲哀,是因为它()①忽视对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学习借鉴,缺乏海纳百川的胸怀 ②不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容易忽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③容易导致中国优秀传 统文化的丧失,抹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④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辩证认识,容易导致“民族虚无主义”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反对“去中国化”实际上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保护,③④正确。

15.国学中的传统民本思想如“民贵君轻”、“仁政惠民”、“民水君舟”等,为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提供了思想素材。这表明()①中华传统文化推动我国社会发展 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 ③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④文化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继承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优秀的传统文化能推动社会发展,①说法错误。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④说法错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吸取了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②③说法正确。该题选B。

二、非选择题(2个大题,共40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门前的小河里有鱼,山上的林子里有鸟,青瓦白墙的祖屋冒着炊烟,邻家大伯的笑脸透着和善„„”这是文人笔下对故乡的思念和儿时美好的回忆。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回不去的故乡”成为很多人的共同“乡愁”。山东省某地充分借鉴首批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县的成功经验,把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并派专人深挖历史古韵,延续古风民俗,保持住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乡村风貌。同时,依托已有的旧祠堂、古书院、大会堂建设村级文化综合阵地,打造农民精神家园,在身有所栖的同时心有所寄,做到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该地是怎样做到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8分)

(2)建设美丽乡村,离不开每个人的参与。请你为动员人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拟一条宣传标语,并简要说明其《文化生活》依据。(8分)

解析:第(1)问解答要注意限制要求,“文化传承与创新”,依据材料中“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深挖”“延续”“打造农民精神家园”等信息,从传统文化的继承、文化创新等方面阐释措施。第(2)问为开放型试题,拟定标语要紧扣“人人参与”, 符合美丽乡村建设内容。

答案:(1)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设有历史记忆和富有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乡村。②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建设富有时代气息的美丽乡村。

(2)标语示例:美丽乡村大舞台,有你参与更精彩;美丽乡村大家创,文明成果大家享;美丽乡村你我共创,和谐家园人人共享;我以我心爱乡村,我以我行创文明。依据: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或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享用者)。

(宣传标语要符合“美丽乡村建设需要人人参与”这一主题,文化生活依据要与所拟标语相对应)

17.2013年8月6日至14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进行公示,共915个村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传统村落,又称古村落,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传统村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华夏子孙文化认同的纽带。

材料二:乡土中国的蜕变并非牧歌,而是艰难重重。在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如果大面积陨落,城镇的繁荣也将失去根基。我们不能看到乡村文明的衰落无力,看到宁静生活的破灭,看到“寻根文化”无处寄托。历史的保护与现代化的发展本不矛盾,只有让乡村仍可触摸,文化可以感知,才算得上是真正具备了现代文明的气质,也只有尊重历史的现代化,才不会自毁根基、自废武功。(1)结合材料一说明保护传统村落的意义。(12分)(2)结合材料二说明我们注重乡村文明发展的原因。(12分)

解析:本题以传统村落的保护为背景考查保护传统村落的意义以及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的有关知识。第(1)问属于意义类试题,可以结合材料中“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传统村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华夏子孙文化认同的纽带”等关键句,联系教材中传统文化的作用、文化遗产的作用、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等知识,分析保护传统村落的意义。第(2)问是原因类试题。乡村文明是城镇繁荣的根基,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我们可以结合传统文化的特点及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有关知识展开分析。答案:(1)①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保护传统村落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②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村落有利于保持中华文化的完整多样,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③传统 村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保护传统村落,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2)①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维护乡村文明就是维护现代文明的根基。②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文化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发展,我们保护乡村文明,尊重历史,才会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离开对传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要发展现代文明,必须继承和发展乡村文明。

第四篇:2018年高考政治总复习第十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课时2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3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一、选择题

1.产生于西汉时期的儋州调声,是儋州人民自己创造的原生态歌谣,直到今天仍流传于海南省儋州一带,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这表明()①传统文化具有区域性 ②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 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④传统文化具有先进性 A.①②

C.②③ 答案:B 2.在中国的传统文学和艺术创作中,梅、兰、竹、菊常被作为托物言志的题材,承载作者对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人格境界的追求。如今,在一些公益广告中,它们仍然被赋予廉洁自律等内涵,这说明()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B.传统文化蕴含着传统思想 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 D.中华文化具有鲜明民族性

解析:我国传统文学和艺术创作,在今天被赋予时代内涵,说明了A项。B、C、D三项与题意无关,舍去。答案:A 3.2017年1月28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春节过后,成千上万的中国人要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已被现代中国人抛在脑后。对这种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A.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B.传统文化已经失去了现实意义 C.传统文化也必须因时而变 D.传统思想已经成为时代的桎梏

解析:交通条件的改善大大缩短了地域之间的距离,生产方式的变化也使人们的活动空间变大,“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已不适合现代社会,因此传统文化必须因时而变,C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文化的地域性,A项排除;B、D两项全盘否定了传统文化,均排除。答案:C 4.2016年7月22日,由中国先秦史学会鬼谷子研究分会、台湾鬼谷子学术研究会等单位共同主办的2016海峡两岸鬼谷子文化交流大会在河南省鹤壁市召开。来自海峡两岸的200余名专家学者代表和鬼谷子文化研究会成员参加了交流大会。举办这次海峡两岸鬼谷子文化交流大会的意义在于()①有利于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和繁荣 ②全面继承传统文化,古为今用 ③诠释了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①③ D.③④

解析:②说法不符合题意;④错误,传统文化具有双重性。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B。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①④

解析:我们应该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剔除其中的糟粕,②中“全面”的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海峡两岸之间的文化交流,不能诠释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③排除;①④是对两岸文化交流的意义的正确认识,当选。答案:D 5.目前顶尖的设计师都倾向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结合起来,既展现了中国灿烂的文化,又弘扬了现代理念。这说明文化发展应该()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才有文化的积累与发展 ②在继承的基础上,充分体现时代精神 ③发挥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④发展先进文化必须摆脱传统文化的羁绊 A.①② C.②③

B.②④ D.①③

解析:传统文化有精华与糟粕之分,其作用具有两重性,③观点错误;发展先进文化应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④说法错误。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答案:A 6.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纸质图书已不是人们阅读的唯一选择,网络阅读已获得越来越多的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青睐。这主要表明()A.文化活动离不开特定物质载体 B.现代文化具有塑造人的积极作用 C.大众传媒具有文化共享的功能 D.科技进步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网络的出现对读者读书方式的影响,因此,D项符合题意。答案:D 7.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吸引了各地群众广泛参与,人们竞相“秀”幸福、“晒”家风、展文明,建设家庭美德、涵养时代家风成为千家万户的自觉追求,寻找“最美家庭”活动()A.促进了我国经济政治的发展 B.推动了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创新 C.表明传统文化能消除人们的认识差异 D.是涵养传统文化的重要源泉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使建设家庭美德、涵养时代家风成为千家万户的自觉追求体现了对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创新,材料中并没有体现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故A不选,传统文化消除人们的认识差异,夸大了文化的作用,故C不选,文化的重要源泉是社会实践不能简单描述为寻求“最美家庭”活动,所以D不选。故选B。答案:B 8.数字技术改变的不仅仅是传统出版业,它还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数字印刷、微博互动、5D电影、会跳舞的机器人……人们从这些数字产品中感受到了数字技术的魅力。这表明科技进步是()①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②推动大众传媒发展的依托 ③文化创新的主要内容 ④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A.①③ C.②④

B.②③ D.③④

解析: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而不是科技进步,因此①不符合题意;③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依据材料信息,科技进步有利于推动大众传媒的发展,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②④符合题意,答案C正确。答案:C 9.有学者指出,传统文化好比一捆干草,人们像驴子一样驮着它走,各人的驮法不同,聪明的人把它化为养料,轻松地走向未来,愚蠢的人把它当作祖传宝贝,永远是沉重的负担。下列选项中与学者观点不相符的是()A.强调我们需要传统文化,要把它化为养料吸收 B.反对把传统文化固定化,当作物件加以传承 C.启示人们在文化传承中要勇于创新和丰富传统文化 D.暗示在文化交流中对外来文化也要化作养料吸收

解析:本题是反向选择题。题目阐述的是对传统文化的态度,D项说的是外来文化,符合题意。答案:D 10.为制作纪录片《中国古建筑》,某摄制组运用现代数码摄影技术在全国各地拍摄101处古建筑,运用三维动画技术再现已消失古建筑,借助现代传媒介绍中国各个时期的建筑文化。该纪录片的播出助推了中国建筑文化热。这表明科学技术()①推动了文化资源收集、传递、储存方式的变革 ②决定并改变当代建筑文化的性质 ③是传统建筑文化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④具有强大生命力,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材料表明当代科学技术的运用使收集、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故①④正确。②③都夸大了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的作用,均错误。答案:B 11.现代世界各国,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发展科学技术放在突出的位置。这是因为()①经济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②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④科技对各国影响的深度是一样的 A.①② C.②③

错误。②③正确且和题干构成因果关系。答案:C 12.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互联网与教育不断融合,在线教育日益火爆,人们的学习

B.③④ D.①④

解析:①说法正确,但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科技对各国影响的深度是不一样的,④观点方式正发生深刻变化: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能力,在网上找到为自己“量身定制”的课程,学习变得更为主动和灵活。这说明()①科技进步是文化多样性产生的重要因素 ②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传承方式的变革 ③“互联网+教育”决定着文化发展的方向 ④在线教育有利于满足学习者个性化需求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②④

解析:①错误,文化多样性主要是由于不同民族的经济生活、政治制度和生活环境等因素不同导致的。③错误,经济、政治决定文化。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它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发生演变。

传统制造业企业采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改造原有产品及研发生产方式,这就是“互联网+工业”;政府与互联网合作,将交通、医疗、社保等一系列政府服务接入微信,通过互联网提升政府效率,增加行政透明度,这就是“互联网+政务”;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老师在互联网上教,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信息在互联网上流动,这就是“互联网+教育”……

结合材料,运用“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的有关知识,分析“互联网+”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涉及科技、教育的因素,要结合材料进行回答。答案:①“互联网+”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促进文化的发展。②“互联网+”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使收集、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变革,促进文化的发展。③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互联网+教育”促进教育方式的变革,推动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④“互联网+”推动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促进思想解放,推动文化发展。

14.在“中国西藏发展论坛”上,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西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人认为,西藏应该像封存在博物馆的展品那样,原封不动地保持原始状态,否则就是“毁灭文化”。对此,爱尔兰议会外交贸易联合委员会主席帕特·布林说,人不能总生活在过去,生态环境、语言文化的保护固然重要,但西藏人民也需要更好的教育、医疗和住房,不能剥夺西藏人民追求更好生活的权利。来自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的汉学家李夏德则指出,西藏的机遇在于保护和发展的完美互补,这样的发展才具有可持续性。

材料二 来自希腊的乔治·左霍普洛斯先生说:“我在西方国家寻找一些关于西藏的资料时,大多是一些负面信息,很难为我的论文提供帮助。这次来到拉萨,看到西藏人民生活得很幸福,随处可见寺庙僧侣,可见中国政府对西藏的宗教和传统文化保护得很好。”法国纪录片导演卡雷则表示,他计划拍一部关于西藏的纪录片,告诉法国的民众西藏到底是什么样 子的,因为他们那里媒体关于西藏的报道往往是“文化灭绝”和“压迫”。

(1)运用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知识,结合材料一批驳西藏不保持原始状态,就是“毁灭文化”的观点。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请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与政治的关系、对外文化交流等知识。第(1)问,首先明确材料一中的错误观点是把继承保护当作一成不变,把文化发展当作是对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毁灭;然后结合友好国际人士的观点在说明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基础上,分析文化毁灭论的实质,阐述发展对文化保护和继承的意义。回答第(2)问的第一小问,要明确在西方国家只能听到关于西藏的负面信息的原因是政治因素,目的是抹黑中国的国际形象,体现了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回答第二小问,可结合材料中的做法与文化传播、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说明让世界了解西藏真实情况的措施。

答案:(1)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把西藏传统文化发展等同于“毁灭文化”割裂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把文化的发展与文化继承、保护对立起来。保护西藏文化需要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实现西藏文化的繁荣发展。没有发展的文化会失去活力和生命力,最终必将消亡。

(2)反映的现象: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西方国家在政治上对中国敌视,使得西方媒体对西藏情况片面报道,抹黑中国的国际形象。

建议:加大对中国的民族宗教政策和西藏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成果的宣传力度,揭穿**集团和西方反华势力的谎言。积极利用大众传媒,推动文化传播的内容与形式、体制与机制的创新,以更加灵活的方式积极主动地发出在西藏问题上的中国声音。加强与国际社会在西藏问题上的交流对话,促进世界各国人民对西藏真实情况的了解。

第五篇:全程训练2018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课练23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课练23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一位学者说过,一个忘记自己传统文化的民族是悲哀的民族。这是因为传统文化()A.具有历史继承性,渗透在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

B.具有鲜明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 C.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的特征 D.具有历史进步性,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2.筷子是当今世界上一种独特的用餐工具,同时具有夹、拨、挑、扒、撮、撕等多种功能,我国有史料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3 000多年。在中国人用筷子传统的延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A.传统思想的继承 B.传统文艺的继承 C.传统习俗的继承 D.传统建筑的继承

3.总书记以郑板桥的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教导干部一定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重的位置,切身体察人民的疾苦,凡事以民生为导向;以“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要求干部洁身自好、廉洁从政。总书记引用、借鉴古文经典治国理政表明()A.传统文化是现代思想的主要源头 B.传统文化仍有现实意义

C.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 D.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的基础

4.2016年,成都市某小学56名学生走进杜甫草堂学习活字印刷术。老师讲完活字印刷的历史和工艺后,就安排学生动手操作。在悠扬的古乐声中,学生们涂墨、覆纸、轻刷,《春望》《春夜喜雨》等杜甫诗作跃然纸上,成为学生们亲手完成的印刷作品。从文化生活角度看,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①接受文化熏陶,体味传统文化 ②丰富传播途径,推动文化交流 ③立足社会实践,实现文化创新 ④改进教育方式,促进文化传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抬头看春晚,低头抢红包”,“抢红包”成为2015羊年热词。春节发红包的习俗始于压岁钱风俗,流传至今少说也有近千年历史了,原本是长者向幼者表达爱护祝福之意的红包,在羊年到来之际演变为“现象级”的公众行为。这说明()A.传统习俗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B.文化创新是推动社会实践发展的根本动力 C.传统文化在继承中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 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

6.坠马髻是古代女子发髻的一种,因其式样如同骑马发髻坠落而得名。某博物院推出的“坠马髻颈枕”就是根据“坠马髻”设计的,这种纪念品一开始销售就引发了许多人探究的兴趣。这表明,要吸引人们接近博物院中那些原本被动等待参观的展品,可以()A.保留习俗,复制那些“压箱底儿”的物品 B.继承传统,展陈艺术水平高的藏品 C.推陈出新,推出馆藏文物的衍生品 D.因时而变,设计融入时尚元素的服饰

7.著名画家达·芬奇曾经说过:“艺术借助科技的翅膀才能高飞。”从文化生活角度看,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①科技和艺术是对立统一的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承 ③科技进步也是文化发展的表现 ④文化的传承离不开科技的进步

A.②④ B.①④ C.①② D.②③

8.2 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 1 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这表明()①中华文化始终走在世界前列 ②传统思想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③传统习俗在社会生活中延续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而持久

A.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9.国学大师汤一介认为,儒学必将在“反本(复归本源或根本)开新”中重振辉煌。下列对“反本开新”解读正确的是()①只有先“反本”才能后“开新” ②“开新”以“反本”为基础,“反本”要求“开新” ③“反本”是否定过去的一切,“开新”是创造未来 ④“反本开新”需要批判精神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10.学校要承担起教育责任,应该把法治课作为必修课,让每个学生从小接受法治教育,增强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在法治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长。材料表明()④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就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②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③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11.语言是社会、生活、文化、现实的一面镜子,真实地折射出社会发展的轨迹。语言印证了历史,也在历史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无数次社会变革,每一次社会变革都会涌现出一大批新词语。这说明()A.文化的发展影响社会制度的更替

B.社会制度的更替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C.每一次社会变革都是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社会制度更替时,文化会经历一个新文化形态取代旧文化形态的过程

12.高铁时代的到来,人们可以“在哈尔滨看冰灯,在沈阳游故宫,再到大连观海景”“上午在鞍山逛庙会,下午到辽阳看白塔”。这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①改变文化的存在形式 ②方便人们的文化交流 ③更新文化的传播方式 ④扩展人们的文化视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共2题,共52分)13.作为以开放型经济为主导的城市,外贸一直在宁波的国民经济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作为中国企业500强之一的中基宁波集团,是一家新型股份制外贸企业。中基的成功离不开它的率先改制,也离不开它的企业文化。中基文化的核心是“三道文化”,即天道、师道、孝道。天道,以客户为天,使企业永存;师道,以当下师为榜样,使企业发展;孝道,以尊敬老员工为主体,使企业稳定。这“三道文化”正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智慧。因此小李同学认为:传统文化让我们的民族生生不息,让我们的社会蓬勃发展,传统文化就是财富。

请你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知识,评析材料中小李同学的观点。(24分)14.戏曲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孕育出的一道亮丽景观,作为唯一一个有着数千年史前史、800年兴盛史、300个声腔剧种和5万个剧目累积量、覆盖城市乡村广大幅面和十几亿民众、生生繁衍至今而顺势融入现代社会的舞台艺术门类,它成为人类三大古老戏剧样式(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中国戏曲)的唯一存活体,葆有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与莎士比亚齐名的剧作家汤显祖、世界三大爱情经典剧作之一《西厢记》(与《沙恭达罗》《罗密欧与朱丽叶》并称),其舞台综合性发展到精淳的地步,其美学原则使之成为人类写意型艺术的典型代表,得以自身的独特与丰富,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中华文化和人类文明因有戏曲而丰富、而完满、而骄傲。

(1)结合上述材料,试运用传统文化的继承的知识,评述戏曲的产生与发展。(12分)(2)结合上述材料,试运用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的知识,谈谈新时期应如何促进戏曲文化的发展。(16分)

[练高考—找规律] 1.(2015·课标Ⅰ,39(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保护和传承,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纪录片《记住乡愁》于2015年元旦在央视首播。该片选取100多个传统村落,围绕中华美德的千百年传承,一集一村落,一村一传奇,采取纪实手法讲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有坚守精忠报国、宁死不屈民族气节的,有传承诚信为本,诚实待人村风的,有秉持积善成德、助人为乐精神的,有倡导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有崇尚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

《记住乡愁》的播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古建筑学者将其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立体的教科书,现成的博物馆”,历史学者认为《记住乡愁》呈现了一幅生动的乡村历史画卷,民俗学者从节目中看到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社会学者强调吸取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智慧和经验„„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记住乡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请就如何记住乡愁提出两条建议。

2.(2016·课标Ⅲ,39(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新方法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本土培养的科学家首次获诺贝尔奖。

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疾,困扰了人类几千年。20世纪60年代末,治疗疟疾的常用药物——氯喹或奎宁的药效已经减弱,疟疾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为了找到新型抗疟药物,中国政府启动了研制治疗疟疾药物的“523项目”,中医研究院成立以屠呦呦为组长的科研组参加研究工作。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小组与全国7个省市、30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协同合作,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汲取智慧,最终使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疗效高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新方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

屠呦呦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是我们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结合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屠呦呦团队的发现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示。

3.(2016·课标Ⅰ,19)陕西省地方戏“华阴老腔”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声腔刚直高亢、磅礴豪迈,却因表演形式单调难以吸引观众,面临传承危机。2016年,华阴老腔演出团队与摇滚歌手合作,将传统民族音乐与现代摇滚音乐相结合,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联袂演唱《华阴老腔一声喊》,引起巨大反响。“华阴老腔”焕发新的生机给我们的启示有()①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②满足人民大众需要的优秀传统文化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③与现代流行文化融合是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④传播手段与传播形式的创新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前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2016·课标Ⅱ,19)我国杂技历史悠久,因表演技巧高超而深受观众喜爱。在现代,我国杂技融入音乐、舞蹈等元素,利用声、光、电效果,配以情景故事,既惊险刺激又妙趣横生,许多节目蜚声海内外。我国现代杂技艺术蜚声海内外,主要得益于()①现代传媒超越时空的传播功能 ②用现代流行艺术元素取代传统艺术元素 ③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满足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④以现代艺术手段展现我国杂技的民族特色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16·海南卷)莆仙戏被誉为宋元时期南戏的“活化石”,是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当地政府通过引进艺术人才、安排专项财政资金等方式,大力扶持莆仙戏,使这一传统艺术展现出新的魅力。政府扶持莆仙戏旨在()①拓展戏曲文化市场,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②挖掘传统戏曲的历史文化价值 ③通过推陈出新维护戏曲文化的多样性 ④推动戏曲文化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变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练模拟—明趋势] 6.(2017·广东六校联盟联考)2015年年初播出的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以“一村一主题”的叙述方式讲述有关家国情怀的中国乡村故事,诗意回望美好家园,阳光展现传统文化,为中国传统村落及其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注入了鲜活的正能量,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传递着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这告诉我们()①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能唤起人们对整个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②纪录片的展播让散落在民间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汇聚和升华,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③充分利用大众传媒,有助于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④文化自信能够确保中国梦的实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7.(2017·湖南十三校联考)《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B.民族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家园 C.文化对人产生探远持久的影响 D.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8.(2017·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联考)《北京晚报》2015年11月26日讯,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发掘引起文物界轰动,墓里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在发掘中,考古工作人员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及时、准确地记录和提取文物信息。实现了发掘现场全程数字化、影像化、科学化,极大提高了出土文物的完整性。这说明()①出土的文物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科技创新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物质技术手段 ③了解这些文物信息有利于研究我国西汉文明的演进 ④考古发掘进一步佐证了中华文化是博大精深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2017·南宁二中月考)村落,作为我国乡村文化的载体,孕育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承载了中国悠久文化的历史和脉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见证人。当我们毁灭村落时,也许会毁灭埋在下面的文化脊梁和精神家园。这警示我们()A.必须保护一切村落文化 B.对待传统文化要有警畏之心

C.要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 D.村落文化的消失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不值得可惜 10.(2017·上饶模考)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相传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的“题桃符”。“2016年猴年春节春联征集活动”以“万福送万家”为主题,通过写春联、送“福”字等活动及网友互动游戏、社交媒体推广等方式,吸引全球华人特别是青少年的参与,营造了欢乐、喜庆、祥和、浓郁的新春氛围,打造新民俗品牌。由此看出()①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②中华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④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1.(2017·武汉华师一附中等学校调研)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互联网与教育不断融合,在线教育日益火爆,人们的学习方式正发生深刻变化: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能力,在网上找到为自己“量身定制”的课程,学习变得更为主动和灵活。这说明()①科技进步是文化多样性产生的前提 ②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传承方式的变革 ③“互联网+教育”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④在线教育有利于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2017·湖北武汉调研测试)传统年俗具有凝聚亲情、敦睦人伦的功能。建设传统年节文化,需要挖掘其精神核心,重视年节礼俗仪式的恢复与重建,以及年俗中物质产品传承与当代设计,让年节真的有味儿、真正融入人们生活,成为民众享受的传统节日。这表明()①重建传统年俗应传承其合理的精神内核及物质载体 ②文化建设须关注时代发展及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③文化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④传统文化需要在交流中传播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13.(2017·湖南长望浏宁模拟)慕课(MOOC)是新近出现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它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发布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公开课程,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有力促进了现代教育的发展。慕课的出现及发展表明,现代信息技术()①具有选择、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②是文化传播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③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 ④使教育手段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4.(2017·山东济南模拟)我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涉及几十个国家,要充分发掘沿线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积极发挥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作用,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这是因为()A.各国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B.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C.文化交流应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D.中华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中 15.(2017·湖南长望浏宁模拟)“新中装”在2014年北京APEC会议上闪亮登场。“新中装”将民族传统、中国风范、领袖气质、东方元素等要素融入其中,承载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表达了中国当代的国家精神和崭新的国家面貌,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赞誉。这表明()①健康向上的文化总是会被人们主动接受的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具体内涵又能因时而变 ③中华文化既保持了民族性,又体现了时代性 ④不同文化之间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16.(2017·九江一中考试)“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在中国历史上,伴随着每一次朝代更替,都会涌现出一批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这说明()A.乱世出英雄,社会变革是文化发展的原动力 B.社会制度更替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 D.文化的发展影响社会制度的更替

课练23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1.B 材料中的观点意在说明传统文化对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性,而这一作用主要是基于传统文化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故B正确且符合题意;A、C正确但不能说明传统文化对民族的重要性,故排除;D错误,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只有积极向上、顺应时代发展的传统文化才能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2.C 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中国人用筷子,就是一种世代相传的习惯,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传统习俗的继承,A、B、D排除,C正确。

3.B 现代思想的主要源头是日新月异的现实实践活动,A不选;郑板桥的诗词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总书记引用、借鉴古文经典治国理政,说明它有现实意义,B正确;C阐述的是传统文化的产生,不选;D中“基础”说法错误。

4.B 该小学56名学生走进杜甫草堂学习活字印刷术,有利于学生们接受文化熏陶,体味传统文化,这也是教育方式的改进,有利于促进文化传承,①④正确;材料不涉及文化交流和文化创新,故排除②③。

5.C 传统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A说法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B说法错误;春节发红包,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成为“现象级”的公众行为,说明传统文化在继承中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C说法正确;D与材料内容不符。

6.C 某博物院推出的“坠马髻颈枕”是根据“坠马髻”设计的,这种纪念品引发了许多人探究的兴趣。这启示我们要不断进行创新,推陈出新,推出馆藏文物的衍生品,C正确;A中的“复制”不符合材料主旨内容,B、D材料未体现。

7.A 艺术是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艺术借助科技的翅膀才能高飞”,体现了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承,文化的传承离不开科技的进步,②④正确;①不是从文化生活角度说的,排除;③与题意不符。

8.B 材料反映的是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具有深刻影响。②④符合题意;①不符合现实,③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9.B 材料中的“反本开新”实际上讲的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要做到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①③错误,②④正确。

10.C 学校要承担起教育责任,应该把法治课作为必修课,让每个学生在法治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长。这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③④当选;①说法绝对;②中应该是“优秀文化”。

11.B C说法绝对,对社会变革要全面看待;材料强调的是社会变革的作用,A强调的是文化的作用,不选,B入选;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不选。

12.D ①中的“存在形式”、③中的“传播方式”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高铁作为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产物,方便了人们外出旅游,从而方便了人们进行文化交流,有利于开阔人们的视野,②④符合题意。

13.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三道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仍保留着基本特征,并渗透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因而能够激起我们的强烈认同感;“三道文化”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智慧,其内涵发展顺应社会 生活的变迁,促进了企业和社会的发展。但是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落后的、腐朽的东西,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只有不断融入时代精神的传统文化才是我们的财富。故小李的说法是片面的。(24分)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肯定小李同学观点中的合理成分,调动传统文化的特点、地位和作用的知识加以说明;也要看到小李同学观点中“传统文化就是财富”没有对传统文化进行辩证看待的错误,调动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等知识进行分析。

14.(1)①戏曲作为传统文艺的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分)②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戏曲生生繁衍至今而顺势融入现代社会体现了上述道理。(4分)③要继承戏曲等传统文化,发挥这些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对戏曲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4分)(2)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对于戏曲等传统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要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8分)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科学技术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因此,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等,以促进戏曲等传统文化发展。(8分)解析 解答第(1)问,应明确戏曲涉及的是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文艺,进而结合材料指出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特征。而对于传统文化,就涉及对它的继承和发展,从这方面予以论述即可。解答第(2)问,应注意不仅要从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论述如何促进戏曲文化的发展,还要从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等角度予以阐释。

加餐练——分类集训·知能提升

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中华传统美德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乡愁反映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眷恋之情,体现了当代人对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愿望和期盼;记住乡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载体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养料。

(2)在保持原有村落形态的基础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传承,使其转化为当代中国人的道德观念。

解析(1)本问属于分析说明类非选择题,考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措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要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传统村落和村落中生动感人的故事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解答本问要紧紧围绕设问中两个关键信息:“记住乡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乡愁”承载着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围绕这两个信息,分别清晰地写出知识点即可。

(2)本问属于措施类非选择题,考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记住乡愁”是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本问可以从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等方面写出具体建议。

2.立足于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其当代价值;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增强其世界影响力。

(其他答案,若言之有理也可)解析 本题要求学生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屠呦呦团队的发现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启示,其问题的实质是怎样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材料,从在实践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等方面谈启示即可。

3.A 本题考查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故③说法错误。传播手段与传播形式的创新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但不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前提,故④说法错误。①②切题,答案选A。

4.D 本题考查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题干没有涉及现代传媒超越时空的传播功能,故①与题干无关。我国现代杂技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艺术元素的继承,因为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故②观点错误。我国杂技艺术的发展做到了传统和现代的结合、现代艺术手段和展现民族特色的有机统一,故③④正确。应选D。

5.C 文化的发展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政府支持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是为了实现社会效益,①强调经济效益,故不选;扶持地方传统戏曲传承与发展,有利于挖掘传统戏曲的历史文化价值,②正确;地方戏曲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支持地方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创新,有利于维护戏曲文化的多样性,故③正确;④不是政府扶持莆仙戏的主旨,不选。

6.B 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②说法错误。文化自信会助推中国梦的实现,但不是“确保”,④说法不准确。①③正确切题,故选B。

7.B 《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说明民族文化能够涵养当代人的心灵,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家园,B正确切题。题干侧重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及其作用,不体现发展,A不合题意。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感受诗词之趣,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C不合题意。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而非重要途径,D说法错误。故选B。

8.B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①说法错误,排除①,剩下B、C。B、C中③是共项,肯定入选。比较②④,在发掘中,考古工作人员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及时、准确地记录和提取文物信息,极大提高了出土文物的完整性,说明②应该入选,排除④。故选B。

9.C 材料启示我们要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C符合题意,D不选。对待村落文化应批判继承,A排除。B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10.A “通过写春联„„社交媒体推广等方式„„的参与”,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①正确。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相传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的“题桃符”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③正确。②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④中“最重要因素”说法错误,故排除。

11.D 互联网与教育融合,实质是借助互联网技术促进教育的发展变革,这说明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传承方式的变革,②符合题意;学习者可以在网上找到为自己“量身定制”的课程,说明在线教育有利于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④符合题意;①中“前提”说法错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③说法错误。

12.C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③观点错误。题干不体现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④不合题意。建设传统年节文化需要挖掘其精神内核,①符合题意。让年节真正成为民众享受的传统节日,说明②符合题意。故选C。

13.B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功能,但不能创造文化,①说的是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排除。信息技术是文化传播与发展的手段,而非途径,排除②。③④正确切题,故选B。

14.A 题干要求说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什么要加强文化交流,A与题干构成因果关系,故选A。题干不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B与题意不符。C说明的是怎样进行文化交流,不合题意。D说法错误,正确的说法是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之中。

15.A “新中装”将民族传统、中国风范、领袖气质、东方元素等要素融入其中,承载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表达了中国当代的国家精神和崭新的国家面貌,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②③正确切题。故选A。

16.B “伴随着每一次朝代更替,都会涌现出一批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说明了社会制度更替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B入选;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原动力,A错误;C不为材料所体现,故排除;材料涉及的是社会制度更替对文化发展的影响,而非文化发展对社会制度更替的影响,D排除。

下载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2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2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3.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