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分项练习试题《文化生活》(必修3)2.4《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时间:2019-05-14 19:51: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分项练习试题《文化生活》(必修3)2.4《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分项练习试题《文化生活》(必修3)2.4《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第一篇: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分项练习试题《文化生活》(必修3)2.4《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政治:2.4《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分项练习试题

(江苏专版•必修3)

一、选择题

一: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影响

1.2010年9月,出席联合国会议的温家宝总理为纽约华侨华人带来了1 000盒钓鱼台国宾馆精心制作的月饼,与大家话“饼”谈“情”,现场充满了“家乡味”,更在旅居海外的侨胞心里增添了一缕“月是故乡明”的温情。这说明()①文化潜移默化、深远持久地影响人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③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④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方式和行为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温总理与大家话“饼”谈“情”,激起了无限的乡情乡味,这说明中华传统文化有维系民族情感的作用,以及文化影响的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①③正确。②不符合意,④中“决定”的说法错误。

答案:C 2.(2011·茂名模拟)温家宝总理在会见澳门新任行政长官崔世安时,引用《左传》中的话说:“慎始敬终,终以不困”,希望新任行政长官开始就要把工作谋划好、做好,以免窘迫之患。材料表明传统文化具有()A.相对稳定性 B.鲜明的民族性

C.相对保守性 D.巨大的包容性21世纪教育网

解析: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温家宝总理引用《左传》的名句以警示新任行政长官,以免窘迫之患,表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故选A项。21世纪教育网

答案:A 3.(2011·南京模拟)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国人在春节时都有张贴对联、年画、“福”字的传统习惯。由此可见,传统文化()A.产生于过去,打上了历史的烙印 B.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C.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D.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标志

解析: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国人在春节时有各种传统习惯,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故本题应选B项。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B 4.(2011·广州模拟)冼星海创作的雄浑激越的《黄河大合唱》让人热血沸腾。《黄河大合唱》永远是激励中华民族前进的号角。这说明()①传统文化都是优秀的文化遗产

②优秀的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

③传统思想对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都产生深刻的影响 ④我们必须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21世纪教育网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21世纪教育网

解析:传统文化有优秀的和落后的,①表述有误;题干所讲的是传统文化而不是传统思想,所以③与题干不符。

答案:B 5.(2011·杭州模拟)“学有所教”的政策指向是让每一个适学个体都能平等地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一提法,与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倡的“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十分相似。这说明()①文化具有继承性

②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③文化复古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④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影响、特点及继承等知识点。③中的复古主义是我们应极力反对的,它对我们今天毫无意义,因此排除含③的A、B、D三项,①②④均符合题意。

答案:C 二: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6.(2011·南京模拟)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具有的正确态度是()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②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③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④加强文化教育,全盘继承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④错在“全盘继承”。①②③符合题意。

答案:C[来源:21世纪教育网] 7.(2011·天津模拟)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要继承这一传统文化,发挥它的积极作用,人们应该具有的正确态度是()①批判地继承

②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1世纪教育网 ④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优秀的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才能起积极作用,②表述错误。①③④是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故选C。

答案:C 三: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8.(2011·连云港模拟)下列对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是()A.文化要发展就不能继承,传统文化对发展是一种束缚 B.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C.要讲继承就不能讲发展,讲发展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

D.新的文化形态取代旧的文化形态,就只有发展没有继承21世纪教育网

解析:继承和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据此,A、C、D三项均错误。

答案:B 9.(2011·沈阳模拟)近几年,“韩流”吹遍世界,在我国也有大量的“哈韩族”。韩剧中普遍流露的对于本国传统文化的肯定,对仁、义、礼、爱等思想的张扬,正是我国一些国产剧所抛弃的。这启迪我们()①传统礼仪道德应该得到继承和发展 ②对待传统文化应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③文化产品应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体现时代精神21世纪教育网 ④文化产品要尽量模仿韩剧的情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文化要不断创新,才能发展,靠模仿是没有出路的,④表述错误。①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

答案:A 10.(2011·莆田模拟)“红色短信”对流行的“灰段子”、“黄段子”、“黑段子”等

不良短信能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红色短信”如一股清风正气的力量,醒目提神,引人向上。从我国文化发展上看,发送“红色短信”()A.可以彰显民族文化的个性与特色

B.能够维护每个人的精神世界,满足每个人的精神需求 C.符合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的要求 D.可以使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回答本题的关键是认真审题。本题要求的限定条件是“从我国文化发展上看”,因此C项符合题干要求,正确答案是C项。

答案:C 四: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1.(2011·连云港模拟)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有许多,通过“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的传承方式是()21世纪教育网

A.教育 B.科学技术的进步 C.社会制度的更替 D.思想运动

解析: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答案:A 12.(2011·株洲模拟)在国家文物局和中国科协联合主办的“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文物展”上,丝绸、青铜、造纸印刷、瓷器首次集体亮相。专家表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不能代表中国古代科技的最高水平,提出丝绸、青铜、造纸印刷、瓷器应为“新四大发明”。对中国的四大发明无论如何界定,它们都能反映出中国古代的科技水平,对中国文化发展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就文化传承而言,材料说明()A.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B.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C.社会制度的更替是文化变革的决定力量 D.思想运动是文化变革的决定力量

解析:“四大发明”属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它促进了文化的发展。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3.(2011·上海模拟)材料1:《道德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思想深隧,言简意赅,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无穷魅力。它不仅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块绚丽夺目的瑰宝,而且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1世纪的今天,古老的《道德经》所蕴含的理念与主张,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赋予其新的内涵。当然《道德经》里面也有一些消极的道理和理论,如不提倡竞争和主动

学习等。

材料2:“君子和而不同”“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千百年来,“和”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而今,中国新一届领导人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治国方略,既扎根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又赋予了其崭新的时代内涵,和谐社会理念不仅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理想追求与价值认同,而且也彰显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国特色”的原则与取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非是建立在儒家思想严格等级制度下的“和谐”,而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并致力于共同富裕的新“和谐”。

(1)结合材料1说明如何处理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来源:21世纪教育网](2)阅读材料2回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与传统的“和”文化有怎样的关系? 解析:第(1)问,文化继承和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因此,既不能全盘继承,也不能全盘否定,应该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第(2)问,任何新事物都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没有旧事物就没有新事物。新事物继承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抛弃了旧事物中那些消极的、不合理的因素。因此,本题要从联系和区别多个方面去分析“和”。

答案:(1)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在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也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道德经》的内容也要紧随时代,增加新的时代内涵。②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道德经》有积极和消极的方面,我们要在批判的基础上吸收其精华。

(2)①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如果传统文化能够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与时俱进,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和谐社会的理念,既体现了传统的“和”文化,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因此这一治国方略必将促进社会的巨大发展。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非是建立在儒家思想严格等级制度下的“和谐”,而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并致力于共同富裕的新“和谐”。和谐社会的提出,体现了新一届中国领导人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的、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14.(2011·潍坊模拟)教育、科技和人才,是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基石,强国必先强教。2008年,我国启动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制定工作。在深入调研、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基础上,经反复研究修改,最终于2010年7月29日公布实施。各级各类学校校长和教师代表,教育专家、学者,大、中学生及学生家长代表,教育管理系统负责人,都对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

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国家重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原因。

解析:本题是原因类题目,考查教育的相关知识。可以从教育对经济、政治、综合国力、对人的塑造、对文化的传承的意义等方面作答。答好本题要求对教材知识非常熟悉,能轻松

地回顾教材中关于“教育”的相关知识点,并能融会贯通、运用文化对社会、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

答案:(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4)教育能够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篇: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文化生活》1.1《文化与社会》分项练习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

政治:1.1《文化与社会》分项练习试题(必修3)

一、选择题

一:文化的内涵

1.(2011·福州模拟)2009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的主题是:“弘扬民族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

A.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

B.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C.语言和文字部分

D.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含义这一知识点,考查学生对文化概念的识记情况。要明确,我们教材讲的文化既不是狭义的“文化”,如A、B所说,也不是广义的“文化”。C只是我们所讲的“文化”的一部分。

答案:D

2.(2011·锦州模拟)下列属于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的是()

①2010年广州亚运会吉祥物“乐羊羊”

②2010年在俄罗斯举办“汉语年”

③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

④在山东省梁山县举办“水浒文化节”

⑤参加读书俱乐部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③④D.①②④⑤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区分经济现象与文化现象的能力。其中③属于经济现象,其他属于文化现象,故选D。

答案:D

3.(2011·常州模拟)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在孩子和年轻白领中迅速走红,有人喜欢临危不乱的懒羊羊,说做人要做懒羊羊;有人喜欢灰太狼,说要学习灰太狼屡败屡战的精神。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这说明()

A.文化是人所创造出来的一种价值

B.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

C.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D.文化环境决定人的思维方式

解析:《喜羊羊和灰太狼》是人创造的文化作品,对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了影响,说明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C符合题意。

答案:C

4.农历“兔”年到来之际,不少商家推出各色产品展现传统生肖“兔”文化,深受百姓喜爱。这说明()

A.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B.文化传承离不开一定物质载体

C.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D.文化环境影响人的思维方式

解析:依托兔年推出产品展现生肖“兔”文化,是文化离不开物质载体的表现,故B项正确。A、C、D三项材料不能表明。

答案:B

二:文化的形式

5.(2011·三亚模拟)多明戈的高亢美声、巴西人的热情桑巴、“非洲脚印”的鼓点、柔美的江南“茉莉”、曼妙的侗族大歌、多彩的羌族文化,舞台表演、街头巡游、广场活动、音乐、舞蹈、古典、时尚等,这些艺术形式充分说明()

①世界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②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

③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④世界文化的独特性表现在文学艺术、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

A.①②④B.①③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解析:本题不是考查世界文化独特性的表现,故④不选。故选C。

答案:C

6.(2011·泰州模拟)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一号工程”2009年底基本完成,旧貌换新颜的韶山、井冈山、延安三个示范基地迎来了更多的游人,日均人流量均比过去增加20%以上;参观者很受教育,更加坚定了对党的热爱,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材料表明()

①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先进文化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

③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④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教育示范基地作为物质载体,承载着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①符合题意;通过“一号工程”,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使人们深受教育,说明先进文化对经济、政治的促进作用,②符合题意;③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参观者坚定了信心,说明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精

神力量,④符合题意。故选C。

答案:C

7.(2011·福州模拟)福州三坊七巷传承了榕城的历史文化的内涵、人杰地灵,她承载着地方历史人文的鲜活记忆。福州市举行多次关于“文中、画中、歌中、影中”的三坊七巷活动,同时用文化优势带动经济发展,工艺品业、旅游业、房地产等行业蓬勃发展,由此可见

()

A.文化可以推动生产力的变革

B.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C.文化走商业化道路才有生命力

D.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政府的中心工作

解析:三坊七巷活动带动了当地经济、文化产业的发展,说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B符合题意;A在材料中体现不明显;C说法错误;经济建设是当前一切工作的中心,D说法错误。

答案:B

8.(2011·苏州模拟)福建省首个大型山水实景剧——《印象大红袍》于2010年1月24日起在武夷山上演。《印象大红袍》山水实景剧的演出,改变以往“登山观景、泛舟漂流”的传统旅游方式,增加了全新文化旅游项目,吸引游客蜂拥而至,再次推动了武夷山旅游经济的增长。这表明()

①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②高雅的文化产品一定会有较好的市场

③文化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④文化产品生产要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

A.①④B.②③

C.③④D.①②

解析:材料体现了优秀文化作品对当地旅游产业发展的积极意义,③④符合题意;题目强调的是文化的反作用而不是经济、政治对文化的决定作用,①不合题意;②说法不合事实,应排除。

答案:C

9.中山装作为中国人一度推崇的常式礼服,离我们的生活虽然有点遥远,但其文化的密码却在现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得以保存下来,比如人权思想、革命精神和民族复兴精神,它同时也承载着一种文化、一种礼仪、一份民族自尊和自豪感。这说明()

①文化发展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④文化具有传承性和民族性

A.①②B.①④

C.③④D.②③

解析:中山装作为常式礼服,承载着文化的密码,故①正确。中山装的文化密码在现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保存下来,是文化具有传承性和民族性的表现,④正确。②③不符合题意。

答案:B

三:文化与政治的关系

10.(2011·烟台模拟)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策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在向发展中国家输出“新经济”、“高科技”时,将文化渗透于其中,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这体现了()

A.国际文化交流中充满霸权主义色彩

B.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C.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强弱优劣之分

D.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

解析:国际文化交流并不总是霸权主义的,A错误;C说法违反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是错误观点;D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进行文化渗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是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的一种表现,故选B项。

答案:B

四: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11.(2011·长沙模拟)在知识经济时代,有人把国家区分为“脑袋国家”和“躯干国家”,“脑袋国家”通过生产和输出知识产权支配“躯干国家”,“躯干国家”受“脑袋国家”的控制与盘剥。上述材料对我们的启示是()

①要把文化创新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和目标

②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③要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

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决定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解析: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①说法错误;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④中“相互决定”的说法错误,通常“决定”是单向的,而不是双向的、相互的。故选D。

答案:D

12.(2011·烟台模拟)2010年虎年春节期间,法国总统萨科齐在爱丽舍宫举行了招待会,向广大法国华人、旅法华侨致以节日祝福,这在法国历史上尚属首次。伴随中国经济的发展

和对外交流的加快,作为中华文化鲜明符号的春节,越来越为各国人民所了解和欢迎。这表明()

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B.春节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C.综合国力的提高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D.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解析:春节越来越为各国人民所了解和欢迎,是因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加快”,题意指向为C。A、B、D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3.(2011·天津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2009年9月26日新华社受权播发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全文近6 000字,分为“加快文化产业振兴的重要性紧迫性”、“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措施”和“保障条件”等五部分。

材料2:《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指出我国振兴文化产业的基本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坚持走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积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推进重大工程项目,扩大产业规模,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坚持内外并举,积极开拓国内国际文化市场,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1)结合材料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我国“加快文化产业振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结合材料2,请从经济生活角度为振兴我国的文化产业提出几点建议。

解析:本题第(1)问考查文化生活知识,是原因类题目;第(2)问考查经济生活相关知识,是措施类题目。第(1)问要求从国家的角度来分析,“重要性”方面,用文化对社会的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综合国力的关系等知识回答即可;“紧迫性”方面,应从发展中国家和我国面临的国际形势等方面分析。第(2)问,可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用文化创新、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等知识回答。

答案:(1)重要性:①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②随着时代发展,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紧迫性:①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②冷战结束以后,国外敌对势力把中国当作意识形态的主要对手,加紧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以实现西化、分

化我国的政治图谋,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显得更加重要。

(2)①必须提高文化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穿到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建设创新型产业。②加快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③必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战略,特别是要增强“走出去”的能力。④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4.(2011·济南模拟)2009年,一场场高质量的演出极大地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网络、3G等新媒体成为传统媒体竞相追逐的制高点。电影票房突破60亿元,增长近40%。新闻出版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增长20%„„以“中国元素”为底蕴的文化产业不仅塑造了强大的中国国家文化形象,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引擎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更为推动中国经济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影增添了力量。请你根据上述材料,用一句话概括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并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说明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意义。

解析:本题包含两个小问题。第一个小问题回答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可以先分析“文化”与“软实力”其各自的涵义指向,如“文化”可以用民族精神、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概括,“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主要说的是凝聚

力、创造力、竞争力、影响力、号召力等;然后再进行综合即可。第二个小问题要审清题意,从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两方面展开。

答案:(1)考生只要从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等角度来概括,都可以给分。(如:“软实力”是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

(2)发展文化产业可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发展文化产业可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水平。

第三篇:高三一轮复习文化生活3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才 ——诸葛亮

高密五中2012级政治复习课教学案

必修三 文化生活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No.3 7.2013年12月4日,经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珠算正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72年,澳大利亚为纪念第十届国际会计师会议的召开,发行了一枚邮票(如图),把算盘与西方发明的计算机的电路板作为主图,可谓颇具匠心。这一创意主要是基于 A.不同民族文化有着共性和普遍规律 B.不同民族文化遵循共同的发展模式

C.不同民族文化在交流和借鉴中趋同 D.不同民族文化有着完全不同的色彩

8.珠算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实践中产生的,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它以简便的计算工具和独特的数理内涵,为人类计算带巨大便利,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3年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算盘的胚胎期远在万年前上古时期,比中国文字产生还早。到12世纪,中国珠算体系已相当完备,并在商界广泛运用。随着计算机的出现和电算化的普及,珠算的价值受到质疑,珠算教育被排除在义务教育之外,有人曾预言“珠算该进博物馆了”。上世纪50年代末,江西某小学尝试珠算与数学中的笔算、口算结合进行“三算”教学实验,取得成功,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的珠心算教育,极大地开发了儿童智力、简化了数学教育,人们重新认识到了珠算的新功能。人们更深入研究发现,珠算与电子计算机,各有各的功能,并行不悖,相得益彰,把珠算符号化并内化脑中后,运用于现代科技中,能够培养适应现代技术需要的人体智能。然而,目前我国珠算文化的普及推广还任重道远。对此,有识之士疾呼:不要丢了珠算!

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面对即将失传的文化遗产,我们“不要丢了珠算”的原因。(10分)

9.材料

文化因传播而精彩。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传送到亚洲、欧洲和非洲一些国家;李安等中国导演依托3D等现代技术,通过电影,将旗袍、马褂、灯笼这些传统的中国元素和中国文化的儒雅、飘逸带给世界;近300家孔子学院,遍布全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的国际平台;„„历经了千百年的艰难开拓,中华文化香飘海外;汇聚了方方面面的努力,成就了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辉煌。

材料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哪些道理?(12分)

124

查更阅多,教视学频案资、料课登件陆电新子浪稿博详客见查阅QQ:群http://blog.sina.com.cn/gmzcr “红高粱高中政治促进会”(146659188)共享区域下载或登陆百度文库http://www.xiexiebang.com/gmzcr “红高粱高中政治促进会”(146659188)共享区域下载或登陆百度文库http://www.xiexiebang.com/gmzcr “红高粱高中政治促进会”(146659188)共享区域下载或登陆百度文库http://www.xiexiebang.com/p/gmzcr?from=wenku

文化 no.3参考答案

1-7:DABAA CA

8.①珠算属于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3分)②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传承珠算,是尊重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有利于发展本民族文化,实现世界文化繁荣。(3分)③民族文化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的文化。(3分)④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珠算基础上形成的珠心算及人体智能的培养,体现了珠算文化创新。(3分)

9.①通过丝绸之路,使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体现了商贸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②开办孔子学院,推广中文教学、传播中华文化说明了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经。③李安等中国导演的电影,依托现代技术,把中华文化带给世界,体现了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④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香飘海外,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文化 no.3参考答案

1-7:DABAA CA

8.①珠算属于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3分)②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传承珠算,是尊重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有利于发展本民族文化,实现世界文化繁荣。(3分)③民族文化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的文化。(3分)④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珠算基础上形成的珠心算及人体智能的培养,体现了珠算文化创新。(3分)

9.①通过丝绸之路,使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体现了商贸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②开办孔子学院,推广中文教学、传播中华文化说明了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经。③李安等中国导演的电影,依托现代技术,把中华文化带给世界,体现了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④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香飘海外,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23

第四篇:课时同步练习(24)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2015高考复习政治课时同步练习(二十四)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1.2014年是中国农历马年。与马相关的民俗活动早已成为烙在华夏儿女身上的中国印、系在炎黄子孙心中的中国结。这表明()A.传统习俗具有时代性、在创新中发展 B.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相对的稳定性 C.中华文化既博大精深,且源远流长 D.中华文化既兼收并蓄,又求同存异

2.每逢农历新年,在不少地方都有舞狮表演,为节日增添热闹色彩。但青少年中会舞狮表演的实属凤毛麟角,不禁让人担心“狮艺”这一国粹会不会慢慢失传。有人认为,可否将“狮艺”带进中学的体育课程当中,既能让同学们强身健体,又可以更好地传承“狮艺”这一国粹。这样建议的合理性是()A.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继承和发展 B.文化创新最终来自社会实践 C.中华文化具有较强的包容性

D.全面继承传统文化是繁荣民族文化的前提

3.“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朝赵翼的这首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文化()A.随时代变迁而推陈出新

C.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B.具有相对独立性 D.具有源远流长的特点

4.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从古到今赞成的有,反对的也不少。有人认为,儒家文化是财富,它架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维持着我们的社会秩序;也有人认为,儒家文化是包袱,它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制约着我们的价值取向。这两种观点()①看到了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②违背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③认为应坚持文化创新 ④都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①④

5.“没有底蕴的开放是瓦解,没有原则的包容是妥协,没有扬弃的继承是退化”。这一观点启示我们,在文化发展过程中()①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 ②对于传统文化,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 ③对传统文化要全面继承 ④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6.在中国的传统文学和艺术创作中,梅、兰、竹、菊常被作为托物言志的题材,承载作者对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人格境界的追求。如今,在一些公益广告中,它们仍然被赋予廉洁自律等内涵,这说明()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B.传统文化蕴涵着传统思想 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 D.中华文化具有鲜明民族性

7.目前顶尖的设计师都倾向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结合起来,既展现了中国灿烂的文化,又弘扬了现代理念。这说明文化发展应该()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才有文化的积累与发展 ②在继承的基础上,充分体现时代精神 ③发挥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④发展先进文化必须摆脱传统文化的羁绊

A.①②

C.②③

B.③④ D.①②③

8.2013年7月1日,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实施。“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写入法律引发了人们对中国养老问题的关注。中国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养儿防老”的观念。如今,许多人仍然把养老寄托在儿女身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化养老事业的发展。这表明()①传统思想对人们的价值观仍具有深刻影响 ②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③传统文化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 ④人们的养老观念应因时而变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9.几千年来,孝敬父母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24孝”有“卖身葬父”“弃官寻母”等典故。2013年7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家庭成员有义务对老年人进行“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并鼓励家庭成员与老年人“共同生活或者就近居住”“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从中可以看出()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对孝道这一传统文化要先继承后发展 ③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要因时而变

④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①③

10.村落,作为我国乡村文化载体,孕育过中国优良文化,是我国乡村文化的摇篮,承载了中国悠久文化的历史和脉络,是中国文化的见证人。当我们毁灭村落时,也许埋在下面的还有文化脊梁和精神的家园。这警示我们()A.必须保护一切村落文化 B.对传统文化要有敬畏之心

C.要做好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 D.村落文化的消失是发展的必然结果,不值得可惜

11.语言是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真实地折射出社会发展的轨迹。中国历史上每一次社会变革,都会涌现一大批新词语。近100年来,中国就形成了3个新词语大规模涌现的高峰,第一次发生在“五四”运动时期,继“五四”运动之后,新中国建国时期是新词语发展的第二个高峰,第三个高峰就是改革开放之后的这30多年。这说明()A.每次社会变革都是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B.社会制度的更替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C.社会制度更替时,文化会经历一个新文化形态取代旧文化形态的过程 D.文化的发展影响社会制度的更替

12.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网络电视、手机报、电子书等新媒体日益深入人们的生活,催生了数字出版等新的文化产业。这说明,科学技术是()①文化创新的不确定因素 ②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文化多样性产生的根源 ④推动大众传媒发展的基础

A.①②

C.②④

二、非选择题(共40分)13.(20分)新型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许多村庄将逐渐消失,不少独特的、传统的乡村文化随之消亡。对此,有同学认为:“我们不能让这些乡村文化消亡,应该全面传承下去。”

(1)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评析该同学的看法。(8分)(2)一些地方以推进城镇化为名,拆除有价值的传统建筑。有专家警示,这样做是没有文化的,也是不负责任的。运用文化继承的有关知识,说明专家警示的合理性。(12分)

14.(20分)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每到年终岁末,人们都张罗着过年:吃团圆饭,放鞭炮„„这勾起人们多少美好的记忆。而如今,年味儿却越来越淡:本是举家团圆的日子,却有人外出旅游;本想放鞭炮除旧迎新,有关部门却颁布了“禁放令”。为弘扬春节文化,各级政府采取以下措施: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把除夕纳入春节假期,改春节禁放烟花爆竹为限放;加大对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的投入,并向市民提供免费的基本服务;注重民间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人才的培养,举办春节联欢晚会、猜灯谜、闹元宵等活动。

B.①③ D.③④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知识,说明如何看待年味变淡这一现象。

1.选B 民俗活动、烙在华夏儿女身上、中国印等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A、C、D项都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2.选A “狮艺”带进中学的体育课程当中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B、C项不符合题意,D项观点错误,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选A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寓意是时代是不断发展变化的,A项符合题意。

4.选C 注意两种观点的共性,①③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

5.选A 材料强调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应坚持正确的原则。③错误。

6.选A 如今它们仍然被赋予廉洁自律等内涵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B、C、D不符合题意。

7.选A 传统文化有精华与糟粕之分,其作用具有两重性,③观点错误;发展先进文化应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④说法错误。

8.选B ②错误,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③错误,传统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

9.选D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的内容与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是一脉相承的,但践行孝道的方式是因时而变的,①③当选。文化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中的两个方面,不是先后问题,②不选。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④不选。

10.选C 材料启示我们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C项符合题意。A、B、D项观点错误,应排除。

11.选B A项错误。C项和题意不符;材料强调的是社会变革的作用,D强调的是文化发展的作用,排除D。

12.选C 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深入生活,说明科学技术是推动大众传媒发展的基础,故④正确,催生了新的文化产业,说明科学技术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①错误,②正确。技术是文化的具体内涵之一,而不是文化多样性的根源,排除③。故答案选C。

13.(1)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城镇化过程中,保护乡村文化,有利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3分)②对待传统文化,应该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态度。我们要辩证分析乡村文化,对于其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加以保护,而不能任其消亡;对于其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落后、腐朽的东西,要加以改造或剔除,而不应该不加分析地全部传承。(5分)(2)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只有保护好本地本民族建筑中的传统文化特色,才能激发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②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传统建筑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城镇化过程中要注重对传统建筑保护,继承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

③对待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同时又要体现时代精神。城镇化过程中既要继承、保持和发扬传统建筑中的精华,又要改造或剔除其糟粕,还要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每点4分)14.(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人们还感到有年味存在,说明春节文化还保留着基本特征;年味变淡说明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因时而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春节的表现形式也会随之变化。(7分)(2)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我们应该理解继承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7分)(3)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传统春节文化只有适应时代的变迁,才能不断推陈出新,促进文化繁荣。(6分)

第五篇:2015届高三一轮复习文化生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学案

《文化生活 》第9课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学案 12.27

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

1.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4.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学习重难点】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学习过程】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1.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_______________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2)在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____________的前进方向。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内涵:以___________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_____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_________文化。

(2)必要性: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把继承中华_____________和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结合起来,使悠久的中华文化焕发生机,实现_________的梦想。(2)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①关键在于坚持

②要大力建设,积极。③要立足于,着眼于世界文化的前沿,发扬 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不断创新,以满足,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④是全体人民的事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⑤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1.建设文化强国:(1)重要性:①是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宏伟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②与建设富强民主_________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③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_________相匹配。

(2)必由之路:走_____________________发展道路。(2)怎样建设文化强国

① ,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②关键是要 ,为此,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③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④必须推动。

⑤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⑥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1)必然性。

①我国社会制度、_________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②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_____________的要求;③我国文化自身_________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④增强国家___________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系:两者是路径和_____的关系。

三、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含义、表现和要求:(1)含义。

①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②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2)表现:对中华文化_________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_________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_________充满信心。

(3)要求: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必要性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努力建设____________________。

(2)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才会_____________。反之,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2.根本任务

(1)培育“四有”公民:培养一代又一代_________、有道德、有文化、__________的公民。

(2)提高民族素质: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3.主要内容:发展教育科学和(1)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①坚持教育_____________,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②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________________服务、为人民服务。

③把___________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

①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②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_____________。

③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_________产业。④努力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

(3)依靠人民群众,开创,当代青年要做新时期 【考点训练】

1.古人以“桑梓”代表故乡,以“椿萱”代表父母,以“棠棣”代表兄弟„„可见古人对自己生存的环境

何等亲切,他们能够把周围的事物伦理化。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必须尊重和认同传统文化 B.认识世界要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前提 C.要增强文化建设的自觉性 D.要发挥意识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

2..某地政府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着力推进文化礼堂建设,建立学习讲堂、民风廊、励志廊等,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促进了农村文化从单纯娱乐向更高精神层面的跃升,形成了一股崇德向上的强大力量。该地的成功经验表明,新农村文化建设要

A.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抵制农村通俗文化 B.承袭农村传统习俗,提高农民道德修养 C.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保障农民文化权益 D.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3.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志愿者们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践行志愿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上述内容说明

①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我做起 ③经济发展水平取决于人的思想道德水平④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明代思想家薛瑄曾将廉者分为三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为上;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次之;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再次之。“不妄、不苟、不敢”这一理念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应树立廉洁文化的自觉性 ②应以传统廉政思想为修廉的根本 ③要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 ④要坚守传统的名节观和价值取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全国各地纷纷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举办“双百”人物共产党员先进事迹图片展、学党史、唱红歌等,宣传和学习优秀共产党员坚持理想、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开展这些纪念活动有助于

①维护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②发挥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导性作用 ③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要“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文化建设的角度应当

A.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B.倡导和践行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C.优先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 D.改造腐朽文化并取缔落后文化

7.在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过程中,实施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其他公共服务项目共建共享。这有利于

①增强人们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②将文化发展作为全省工作的中心 ③维护人们基本文化权益 ④发挥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8.穿越剧以“穿越”的手法演绎历史,满足了不少人的欣赏需求,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以“穿越”的方式解读历史也引来了更多的反思,甚至受到批评。这就要求影视作品的创作要能够

A.满足大众的娱乐化需求 B.提高人们辨别异质文化的能力 C.保障人们基本文化权益 D.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9.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强调文化强国建设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 A.路径和目标的关系 B.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C.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D.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10在当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同时存在、相互对立和全面竞争的形势下,西方有些国家对外进行文化渗透,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此背景下,我们进行文化强国建设就必须

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②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发展要求 ③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学习外来文化 ④紧紧抓住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环节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从春秋战国的吴越文化到唐宋的文人荟萃,悠久的历史孕育出一个“文化湖州”。最近,该地依靠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开展形式多样和卓有成效的群众文化活动,一改传统的“送文化”一元主体线性结构(见图3)为“文化走廊”(以五访形式在不同区域间开展群众文化交流活动)多元主体同状结构(见图4),开创了文化活力竞相迸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崭新局面。

D.②③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文化走亲”活动对于文化建设的启示。(8分)

12.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四川省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但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平衡,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近年来,四川省立足本省实际,借鉴国内外经验,坚持经济发展的工作重心不动摇,以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为目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建设文化强省;开展“科学发展”、“感恩奋进”专题教育、道德模范评选等活动,弘扬主旋律;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建成公共图书馆188个,文化馆(站、室)等十万余个,形成全国网点最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挖掘红色文化、民族风情等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文化产业连续多年保持28%以上的增速;搭建社区文化中心、农村文化中心等文化舞台,让老百姓自我参与、自我展示、自我教育。

依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四川省是如何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12分)

第九课 参考答案 1-5CDABD 6-10ABDAA 11.答案:①要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②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③要创新文化交流形式,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12.答案: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培育良好文化环境。②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③发展文化产业,为人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④依靠人民群众,激发创造活力,建设共有精神家园。

下载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分项练习试题《文化生活》(必修3)2.4《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分项练习试题《文化生活》(必修3)2.4《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