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国I卷2018版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课时2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分层提升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完全依托大数据高考分析软件原创甄选而成)
A组
1.“温州是个好地方,四季八节有名堂。拜年送礼纸蓬包,拦街福斗台眼看花爻。清明踏青塌饼儿,重五龙船斗南塘。七月七喜鹊咄巧食,中秋赏月走麻行。登高做节恁闹热,你讲看爽看不爽。”民谣重新唤醒对一个时代的文化记忆。从传统文化的继承性看,上面歌词中介绍的温州文化现象属于()A.传统习俗的继承 C.传统思想的继承
B.传统文艺的继承 D.传统道德的继承
解析 材料中这首歌描述的是温州四季八节的民族风俗,从传统文化的继承性看,这属于传统习俗的继承。答案 A 2.韩滉《五牛图》堪称“镇国之宝”。图上五牛的姿态各异,表现了唐代画牛所达到的最高水平。中国传统绘画()
A.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B.是源远流长的凝固艺术
C.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D.形成了诗书画一体的艺术传统
解析 中国传统绘画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诗书画一体的艺术传统,D项对传统绘画认识正确;传统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A、B两项错误;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产生了持久的影响,C项错误。答案 D 3.调查显示,得到公众广泛认同的大学校训,有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复旦大学的“博学而笃行,切问而近思”等。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基本上直接援引中华古籍中的经世格言。由此可见()A.中华古籍记载的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B.中国传统思想决定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 C.优秀的传统文化容易得到本民族人民的认同 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解析 A项说法错误,中华古籍记载的既有精华也有糟粕;B项夸大了传统思想的作用;题干未体现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民族性,D项与题意无关;公众对这些援引中华古籍中的经世格言的校训的认同,实质是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认同,选C项。答案 C 4.《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中一些经典名句至今仍家喻户晓,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表明()①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②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的基础 ③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都起积极作用 ④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 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是指传统文化保留其基本特征,并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家喻户晓的经典名句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延续至今得到继承和发展,表明了①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②夸大了传统文化的作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人和社会发展起着积极作用,排除③。答案 C 5.梁启超说:“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至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这告诉我们()A.文化决定了一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地位 B.传统文化都必须被继承并成为民族之精神 C.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 D.文化的不同源于道德法律风俗习惯的不同
解析 A选项观点错误,经济政治决定文化,而不是文化决定国家地位,故排除。B选项观点错误,传统文化有精华与糟粕之分,对待传统文化必须批判继承,而不是都必须继承,故排除。C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事例告诉我们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故入选。D选项观点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的不同并不源于道德法律风俗习惯的不同,故排除。答案 C 6.(2017·江西南昌模拟)“还记得如何剪纸吗?”在手机屏幕上将红色的“纸张”折叠数次,随意剪上几刀,再将其打开,一张充满想象力的剪纸作品就诞生了。一款名为“妙趣剪纸”的手机应用程序,让人们体验了剪纸的乐趣。古老的剪纸艺术与现代技术的结合()A.促进了剪纸文化的交流与继承 B.是剪纸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C.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D.丰富了传统剪纸文化的内涵
解析 材料强调古老的剪纸艺术与现代技术的结合,这表明科技促进了剪纸文化的交流与继承,答案为A;剪纸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B不符合题意;剪纸并非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C不选;材料中做法只是促进了剪纸文化的传播与继承,并未丰富其内涵,D项不选。答案 A 7.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上,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这些人:仓颉创造了汉字,让文明可以沉淀下来;李斯统一了汉字,让文明可以流动起来;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让文明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王选让汉字告别纸与笔、铅与火,让中华汉字文化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这说明()A.科技进步能促进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 B.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C.社会制度的更替可以促进文化的进步 D.传播文化必须做到古为今用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科技促进中华汉字文化的发展,B、C、D三项不符合题意。答案 A 8.慕课(MOOC)是新近涌现出来的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它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发布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公开课程,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有力促进了现代教育的发展。慕课的出现及发展表明现代信息技术()①具有选择、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②是文化传播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③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 ④使教育手段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 ①说法错误,因为具有选择、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的是教育。②说法错误,因为慕 课是新涌现出的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属于大众传媒的具体形式之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而不是途径,故排除。③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答案选B。答案 B
B组
9.“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你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三十晚上熬一宿”。这首儿歌描述的年俗活动经过千年传承早已成为烙在华夏儿女身上的中国印,系在炎黄子孙心头的中国结。以上材料说明()①传统习俗记载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②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③传统习俗是中华文明传承和进步的重要动力 ④传统文化的血脉中涌动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 本题材料中“年俗活动经过千年传承早已成为烙在华夏儿女身上的中国印,系在炎黄子孙心头的中国结”,既充分说明了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也说明了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中涌动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由此可见,②④符合题意,可以入选;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故①表述错误,不能入选;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对传统文化的作用应辩证地看待,故③表述错误,不能入选。故答案选C。答案 C 10.(2014·北京卷,24)数间民居、一湾流水、挺拔的青松和结伴的人们„„以丰子恺漫画为底稿的“中国梦”公益广告,亮相于全国大街小巷,向人们诠释着我国仁爱宽厚、孝悌友善等传统美德,引起了人们内心的共鸣。这说明传统美德()
A.只能通过特定的方式传播 B.必须按照原有的含义理解 C.始终具有同样的社会背景 D.仍然具有巨大的时代价值
解析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播方式多种多样,因 4 此A项观点错误;传统文化应适应时代变迁,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据此可判断B项观点错误;不同地方、不同时代的传统文化,时代背景不一样,C项观点错误。我国仁爱宽厚、孝悌友善等传统美德,引起了人们内心的共鸣,体现了D项,故答案选D项。答案 D 11.保护,对于破坏来说是好词汇,对于发展来说却不一定是。我们要把中国传统文化推向创新之路的时候,非要保留那么多的东西是有问题的。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文化发展要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B.文化发展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C.文化发展要与时俱进,去其糟粕 D.传统文化缺的不是保护而是创新
解析 材料强调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A项与此不吻合;保护,对发展来说不一定是好事,可见,材料反映的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故B与题意不符;D本身表述错误;C正确且符合题意。答案 C 12.当地时间2016年8月5日晚的马拉卡纳体育场,巴西人为世界人民奉献了一场精彩的奥运会开幕式。里约奥运会开幕式“很巴西”,也“很世界”,基本把巴西传统和现代的艺术精华都表现出来了,为全世界展现了一个直观而真实的巴西。里约奥运会开幕式的成功,说明()①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②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文化是民族充满活力、富有创造力的源泉 ④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民族充满活力、富有创造力的源泉是社会实践,③表述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文化的作用,②不符合题意;里约奥运会开幕式“很巴西”,也“很世界”体现了①;里约奥运会开幕式“把巴西传统和现代的艺术精华都表现出来了”体现了④。答案 B 13.(2017·山东济宁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百善孝为先”。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概念,是中国人伦道德的基石,是中国一切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形成的精神基础,也是民族认同的文化根基。
中华民族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孝文化萌芽于尧舜时代,形成于西周,后经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渐成为整个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为历代统治者和普通百姓所尊崇。自汉代开始走向政 治化,宋以后出现了极端化倾向。作为一种复杂的文化体系,孝文化在维系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的同时,其负面作用也日益显现。
“五四运动”以来,特别是文革期间,传统孝文化受到了极大冲击。在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金钱至上观念的泛滥,出现了人情冷漠、尽孝意识淡薄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家庭、社会的和谐。
新的历史时期,党和政府大力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华传统美德重要代表的孝文化又得以发扬光大。重庆市万州区的李传梅用孱弱的肩膀背着婆婆到深圳打工,十三年不离不弃;河南工人谢延信赡养亡妻家人,几十年无怨无悔,普通百姓孝老爱亲的事迹感动了整个中国。
(1)在如何对待传统孝文化上,人们的观点不尽相同。甲认为:传统孝文化在维系家庭社会关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今社会应该尊崇传统孝道。乙认为:传统孝文化的许多内容已经过时,必须重建现代中国的孝文化,使其能够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你赞同哪种观点,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加以说明。(2)请就弘扬孝文化写两句宣传标语。
答案(1)赞同甲的观点。“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核心思想仍然符合现时代的要求,具有重要的价值;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传统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为现代文化提供丰富的历史养料;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倡导传统孝文化能提升公民的道德素养,在全社会形成自觉行孝的社会氛围,实现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或者赞同乙的观点。“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中的愚忠愚孝是文化糟粕,不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文化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建立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现代孝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这一传统美德;现代孝文化更易于为人们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2)例:中华五千年,孝字应当先。每一条标语都能反映一个主题,两条标语主题不能重复。
14.大理是文献名邦。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少数民族创造了自己辉煌的文化,列入国家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25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12处,拥有6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不过,和许多传统文化、民间文化一样,白族文化也面临着濒危与消失的困境,大理的“非遗”保护迫在眉睫。
令人欣慰的是,在各方支持下,“抢救白族文化”的梦想,正一步步变为现实。比如,在重点地区建立白族文化传习所,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进行原汁原味的传承,让白族大本曲、吹吹腔、白族对歌、弥渡花灯等代代相传;让白族歌舞、戏剧进入校园社区,用科技手段建立影音资料库、提供数字化平台;让文化传承与旅游产业结合起来,使“非遗”的保护传承成为“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的重要载体。(1)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抢救白族文化”的意义。(2)分析材料中“抢救白族文化”的举措所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
答案(1)①有利于研究白族文明的演进,展现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保护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②有利于培养白族人民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③有利于满足白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维系白族的生存发展和社会稳定。
(2)①建立白族文化传习所,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进行原汁原味的传承,体现了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②用科技手段建立影音资料库、提供数字化平台,体现了科学技术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利于促进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③让文化传承与旅游产业结合起来,体现了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传承与保护离不开物质基础。
第二篇:2018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10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课时2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课时分层训练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A组 基础达标
1.“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某电视台《中华好诗词》栏目的热播,又掀起了一场传统诗词文化的饕餮盛宴。之所以要弘扬古典诗词,是因为古典诗词()A.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C.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B.被人们称为凝固的艺术 D.是中华文化创新的源泉
C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A错误;传统建筑被人们称为凝固的艺术,故B项不正确;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所以D项错误;我们之所以要弘扬古典诗词是因为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我们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所以C项正确。] 2.(2017·南京期末)“秋分一过,中秋即至,这是绵延千年的约定,也是一年一度的邀请。中秋,一个团圆的象征,一个心灵的港湾,一种文化的纽带。”从中我们可以看到()①民族节日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②对传统文化应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③民族节日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情感 ④传统习俗所蕴含的精神具有内在稳定性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D [“中秋即至,这是绵延千年的约定”,绵延正是体现着传统习俗的延续性,即稳定性,故④正确;“中秋,一个团圆的象征,一个心灵的港湾”说明中秋节寄托着人们的深深的情感,是文化的纽带,故③正确;①②观点都偏离题意,排除。] 3.“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你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三十晚上熬一宿。”这首儿歌描述的年俗活动经过千年传承早已成为烙在华夏儿女身上的中国印,系在炎黄子孙心头的中国结。以上材料说明()①传统习俗记载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②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③传统习俗是中华文明传承和进步的重要动力 ④传统文化的血脉中涌动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A.①② C.②④
B.②③ D.③④
C [记载文化发展轨迹的是文字,而不是传统习俗,①排除;对传统文化的作用应辩证地看待,笼统地说传统习俗是中华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错误的,③排除;②④是对传统习俗和传统文化的正确理解,答案C正确。] 4.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节日”。蛇年春节,在众多中国人坚守“吃团圆饭”“贴春联”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在路上过年”(旅游)“微信拜年”。这表明()1 ①春节在变动中走出传统 ②春节承载着传统与现实的对接 ③春节文化在“扬弃”中继承和发展 ④春节文化之魂发生着深刻改变
A.①③ C.①②
B.②③ D.③④
B [蛇年春节,中国人把“吃团圆饭”“贴春联”等传统与“在路上过年”(旅游)“微信拜年”等现实相对接,表明在“扬弃”中继承和发展传统的春节文化,②③符合题意。众多中国人坚守“吃团圆饭”“贴春联”等说明春节并没有走出传统,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文化之魂并没有发生改变,①④说法错误,排除。] 5.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八卷二十篇,是中华的“家训之祖”,有“篇篇药石,字字龟鉴”之誉。在《颜氏家训》的影响下,下起士庶,上至宰相,乃至帝王之家,多有自订的家训。梳理历史上的这些家训,可以()A.引领中华文化走向伟大复兴 B.保证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
C.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汲取养分
D.使我们具备识别各种错误思潮的能力
C [材料中历史上的家训当中有很多优秀的成分,我们要加以吸收、挖掘,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汲取养分,C正确;A、B、D夸大了这些家训的作用,错误。] 6.国务院关于《教育法律一揽子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中,提议将教师节由每年的9月10日改为9月28日(即孔子诞辰日)。专家认为,将教师节改在孔子诞辰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文化继承与发展角度看,对待中华传统文化()①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要把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提高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 ③要自觉成为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④要把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文化创新的立足点
A.①② C.①④
B.②④ D.①③
D [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①说法正确;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人们又享用着文化,感受文化的影响,③说法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与标志,②说法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立足点,④说法错误。] 7.歌曲《卷珠帘》中的“千家文,都泛黄”“叹流水兮落花伤,谁在烟云处琴声长”等词句,运用了大量典故与词境,实现了古典和流行完美结合,怀旧与时尚的相互交融,深受广大听众喜爱。这说明()A.传统文化是现代艺术发展的源泉 B.文化创新来源于创作者的灵感 C.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D.文化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的
D [歌曲《卷珠帘》中运用了大量典故与词境,实现了古典和流行完美结合,怀旧与时尚的相互交融,深受广大听众喜爱,这说明文化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的,D符合题意;社会实践是艺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A、B错误;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C是不科学的,排除。] 8.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讲话时说:“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这体现了()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②民族虚无主义会迷失文化发展的方向 ③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④批判继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源泉
A.①② C.①④
B.②③ D.③④
A [“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强调了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①②符合题意;③与题意无关;④错误,实践是文化发展的源泉。] 9.(2017·南京模拟)在苏州举行的53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有一个亮点:一块完整的LED屏幕围绕比赛桌,屏幕上的信息有赞助商广告、有苏州古典园林风光和现代地标风貌,把参赛者和观众引向苏州文化之旅。这告诉我们()A.文化传播能够推动科技发展 B.科技进步是文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体育是促进文化发展的基础 D.科技手段有效促进经济与文化交融
D [材料强调科技发展推动文化发展,A与题意不符;屏幕上的信息把参赛者和观众引向苏州文化之旅,体现科技手段有效促进经济与文化交融,D符合题意;科技是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而不是决定因素,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决定文化发展的因素,B错误;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而非体育,C错误。] 10.慕课(MOOC)是新近涌现出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它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发布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公开课程,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有力促进了现代教育的发展。慕课的出现及发展表明现代信息技术()①具有选择、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②是文化传播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③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 ④使教育手段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B [作答时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慕课有力促进了现代教育的发展”。慕课的出现及发展表明现代信息技术使教育手段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①错误,教育具有选择、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②错误,现代信息技术是文化传播与发展的手段,而不是重要途径。]
B组 能力提升
11.(2017·长沙质检)2015年后半年,根据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琅琊榜》受到众多观众的热捧,其精良细腻的制作,鲜活明亮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平冤昭雪、匡扶正义的主旋律故事赢得众口称赞。《琅琊榜》以独特的水墨素描之法、力图展现磅礴大气而又不失诗意的精美画面,剧中的景致、服饰、礼仪,皆成为流动和行走在电视屏幕上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尽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这表明()①大众传媒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文化融合需要博采众长、推陈出新 ③文化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发展 ④文化创新需要与时俱进、丰富内涵
A.①② C.②④
B.②③ D.③④
D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故①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文化融合,故排除②;根据网络小说改编指向与时俱进,尽现传统文化指向继承,故③④正确。] 12.(2017·南昌模拟)2015年1月,李克强总理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必须依靠创新支撑。国家重视科技创新的文化生活依据是()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科技创新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②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科技创新有利于大众传媒手段更新 ③科技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④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科技的运用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A.①② C.②③
B.③④ D.①④
D [②说法错误,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而不是途径;③说法错误,只有我国的古代科技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①④说法正确。]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春节期间,外出旅游人数增多,微信红包拜年越来越盛行;清明期间,更多人不再回乡添土烧纸,网上祭奠越来越多„„。对此,不少人由此感叹“节味儿淡了”。有人担忧,照此下去,中国传统节日的许多传统习俗将会消逝。
其实大可不必忧之。文化本质上拥有让人处变不惊的力量,不仅让我们依恋传统,也鼓 励人们接受新的可能。就像春节、中秋团聚,返回家乡固然是极好的方式,但有些特殊工种春节离不开岗位,错峰返乡也依然情意浓浓。在城里工作的年轻人,也可把父母接进城,既能全家团聚,又能让父母感受一下“城里的月光”。选择在第三地旅游过年,一起看看世界,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天伦之乐?时代环境变了,文化形态也会相应改变。过去代表“节味儿”的某些形式,或许将离我们远去,但只要心在一起,就能找到新的“节味儿”取而代之,而不会留下情感或文化空缺。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不必担忧“节味儿淡了”的理由。[解析] 一是注意解答方向,即论证不必担忧的文化方面的理由;二是注意材料信息,根据信息指向去调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三是注意“节味儿”的特定指向,即传统文化角度。
[答案]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过节方式的变化不会对节日氛围产生较大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过节方式的变化并没有冲淡人们对过节的热情;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过节方式的变化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文化创新的表现,节味包含其中。
14.(2017·济南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5年12月,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屠呦呦在《青蒿素的发现——中国传统医学对世界的礼物》的演讲中总结了她成功的经验,下面是节选的片段。
目标明确、坚持信念是成功的前提。1969年,我被指令负责并组建“523”项目课题组,承担抗疟中药的研发,我决心不辱使命,努力拼搏,尽全力完成任务!
学科交叉为研究发现成功提供了准备。从1959年到1962年,我参加西医学习中医班,系统学习了中医药知识。化学家路易·帕斯特说过“机会垂青有准备的人”。当抗疟项目给我机遇的时候,西学中的序曲为我从事青蒿素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准备。我收集整理历代中医药典籍,走访名老中医并收集他们用于防治疟疾的方剂和中药、调阅大量民间方药,编写了以640种中药为主的《疟疾单验方集》。关于青蒿入药,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其后的《本草纲目》等典籍都有青蒿治病的记载„„中国传统中医药是一个丰富的宝藏,值得我们多加思考,发掘提高。
在困境面前需要坚持不懈。为尽快上临床,我和科研团队成员自身服用有效部位提取物,以确保临床病人的安全。团队精神,无私合作加速科学发现转化成有效药物。衷心感谢当年从事523抗疟研究的中医科学院团队全体成员,感谢全国523项目单位的通力协作。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分析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我国的传统中医药文化。
[解析] 一是明确知识范围,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需要从文化继承、文化交流、文化创新等角度分析问题;二是明确解答方向,即分析文化发展措施;三是结合材料信息来调动知识、组织答案,如批判性继承传统文化、立足实践进行创新、学习外来文化优秀成果等。[答案] ①对传统中医药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古为今用。传统中医药文化是一个丰富的宝藏,应深入挖掘,取其精华。②立足实践,为传统中医药文化注入时代精神。在实践基础上,使用现代科技,发扬改革创新精神,充分发挥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作用。③把传统文化作为文化创新的根基。在深深植根于中医药文化土壤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
成果,不断推进中医药文化的创新。
第三篇:2017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单元检测提升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计60分)2015年6月13日为我国第10个文化遗产日,今年文化遗产日活动的主题为“保护成果,全民共享”,旨在推动大众爱惜和保护文化遗产,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激励公众自觉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回答1~2题。
1.由中国文联、中国民协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科全书》首发式于2015年6月12日在北京举行,该书对目前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学术成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盘点梳理,其问世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的成熟。我国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①文化遗产能从某方面反映当时整个时代的思想意识和精神风貌 ②对待文化遗产应坚持以开发为主,以保护为辅 ③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的趋同 ④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D 解析: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了解当时的思想意识和精神风貌,①④正确。对待文化遗产应坚持以保护为主,以开发为辅, ②错误。③错在了“趋同”。
2.在我国第十个“文化遗产日”期间,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为民众带来了“福利”,据统计,山东各地共开展了300多项、3 200多场次的庆祝活动,参与人数达700多万人。通过举办这一系列活动,广大群众近距离接触到了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体验到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这说明()①必须全盘接受中国的文化遗产 ②发掘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是重中之重 ③文化遗产能够体现时代精神 ④文化遗产能与现今人们的文化追求相适应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材料说明文化遗产受到了当代人的喜爱,说明③④正确。①②表述错误。
3.中国人的传统习俗中极重祭祀,祭祀死者,使生者的品德更高尚。《论语》里的一句经典即是此义: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启示我们()A.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B.要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C.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D.要全面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答案:B 解析:“祭祀死者,使生者的品德更高尚”说明了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A在材料中未体现,C、D说法错误。
4.美国电影市场于2015 年11 月 6 日举行中国研讨会,这是美国电影市场希望能更深入了解中国市场的重要举措,来自中国电影业各部门的领袖人物将出席会议,会议将涵盖创作人才和剧组、平台和出口等各方面议题。美国电影市场举办中国研讨会()①有利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②说明中国电影文化得到国外观众的一致认同 ③反映中国的文化实力与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 ④说明电影文化决定了我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地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美国电影市场举办中国研讨会说明我国文化的实力进一步提高,该活动也有利于文化的交流,①③正确。②表述过于绝对。④表述错误。
5.2015年元旦,中央电视台开播的《记住乡愁》,通过梳理中国传统村落世代遵循的行为道德规范和传承千年的家风家规,讲述传统村落的文明故事,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因。这体现了()A.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在现代社会正发生改变 B.继承和保护传统文化是电视媒体的主要任务 C.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功能 D.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采众长的特点 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通过电视这种文化传播的媒介进行文化传播,体现了大众传媒的功能。A、B表述不正确。D与材料无关。6.为过春节元宵节燃放烟花爆竹,是几千年留下来的习俗。在过去的岁月,似乎没有放鞭炮的春节,就没有了年味儿。但是2015年的春节和元宵节,当人们面对大气污染,雾霾来袭,为了保护我们的家园,许多的居民自觉地不放烟花爆竹和少放烟花爆竹。这说明()①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传统文化应与时俱进 ④应该摒弃传统习俗,创造新文化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过节燃放烟花爆竹是千百年来人们的习俗,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今天人们出于环境保护,不放或少放烟花爆竹说明传统文化应与时俱进,②③正确。①与材料无关。④表述错误。
7.100年来,中华书局以出版古籍和经典为特色。如今他们把自身的定位从“传承者”扩展为“传播者”,既出版古籍学术著作,又出版面向大众的“解读经典”式图书,丰富了文化市场,受到了读者的广泛欢迎。由此可见()A.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B.文化发展要兼收并蓄 C.文化融合离不开博采众长 D.文化繁荣需要锐意创新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文化传承方式的丰富和发展,带来了文化市场的丰富和发展,体现了文化繁荣需要创新,D应选。A、B、C观点正确,但均不符合题意。
8.中、日、韩虽然都使用筷子,但材质和形状却有差异。中国筷子多为平头竹筷子,韩国为空心不锈钢筷子,日本则为尖头竹筷子。目前全世界至少有18亿以上的人使用筷子,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等国的用筷习俗皆由我国传入,在东亚影响十分广泛,被形象地称为“筷子文化圈”。这体现了()①传统习俗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 ②不同国家和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③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重要途径和媒介 ④文化遗产是文化一脉相承的见证和文化成就的标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18亿以上的人使用筷子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但不同地区的人们所使用的筷子不同,说明文化具有个性和差异,①②正确。9.剪纸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围绕“国是家、勤为本、俭养德、孝为先”等主题创作的剪纸画(如下图),是传统文化与当代价值有机融合的生动体现,剪纸这一艺术创作形式()
A.决定着中华文化发展方向 B.扩大了中华文化国际影响 C.打破了传统文化的稳定性 D.推动了文化在实践中变迁 答案:D 解析:材料强调剪纸这门古老的艺术与现今的时代精神相融合,说明了文化在实践中变迁,D正确。A、C表述错误。B并不是材料的主旨。
10.《唐代诗词108部系列微电影》用讲故事的方式重新解读、建构唐诗精华和精神本质,更适应了当今人们的欣赏和观影需求。用微电影来演绎唐诗故事,这意味着()A.新兴媒体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B.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C.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D.新传媒文化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文化创新。材料中用微电影来演绎唐诗故事是文化创新的体现,因此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C符合题意;A与题意无关;B说法错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应该是经济的发展;D说法错误。故选C。
11.“活”文化,在历史中如同一方泉眼,不停地喷涌出新鲜的清泉,这一观点启示我们在文化发展中()①对于传统文化要不断革故鼎新,推陈出新 ②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必然要求 ③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 ④要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外来文化
A.②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②
答案:C 解析:“喷涌出新鲜的清泉”体现了对于传统文化要勇于创新,要对传统文化注入时代内容,体现时代精神,选C。②错误,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④错误,我们进行文化创新,要反对守旧主义,也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
12.下列关于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①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需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创新 ②只有抛弃传统的东西,才能推动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③要实现文化创新关键是要摆脱落后思想和文化的束缚 ④社会实践的需要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A.②④ B.①④ C.③④ D.①③ 答案:B 解析:对于传统的东西要“扬弃”,实现文化创新要立足于社会实践,①④正确。②③表述错误,也没有体现二者的关系,故应排除。
13.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中华民族音乐与西洋音乐完美结合的典范,既展现了中华文化鲜明的风格特点,又让外国人欣赏和领悟了中国古老而美丽的传说。这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①繁荣我国文化的关键是继承传统文化 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③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④文化融合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①不符合题意。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②符合题意,应选。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都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④符合题意,应选。③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
14.总书记说过,他很不希望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中小学课本中去掉,加入一堆西方的东西,这样做容易导致“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去中国化”之所以很悲哀,是因为它()①忽视对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学习借鉴,缺乏海纳百川的胸怀 ②不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容易忽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③容易导致中国优秀传 统文化的丧失,抹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④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辩证认识,容易导致“民族虚无主义”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反对“去中国化”实际上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保护,③④正确。
15.国学中的传统民本思想如“民贵君轻”、“仁政惠民”、“民水君舟”等,为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提供了思想素材。这表明()①中华传统文化推动我国社会发展 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 ③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④文化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继承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优秀的传统文化能推动社会发展,①说法错误。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④说法错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吸取了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②③说法正确。该题选B。
二、非选择题(2个大题,共40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门前的小河里有鱼,山上的林子里有鸟,青瓦白墙的祖屋冒着炊烟,邻家大伯的笑脸透着和善„„”这是文人笔下对故乡的思念和儿时美好的回忆。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回不去的故乡”成为很多人的共同“乡愁”。山东省某地充分借鉴首批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县的成功经验,把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并派专人深挖历史古韵,延续古风民俗,保持住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乡村风貌。同时,依托已有的旧祠堂、古书院、大会堂建设村级文化综合阵地,打造农民精神家园,在身有所栖的同时心有所寄,做到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该地是怎样做到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8分)
(2)建设美丽乡村,离不开每个人的参与。请你为动员人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拟一条宣传标语,并简要说明其《文化生活》依据。(8分)
解析:第(1)问解答要注意限制要求,“文化传承与创新”,依据材料中“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深挖”“延续”“打造农民精神家园”等信息,从传统文化的继承、文化创新等方面阐释措施。第(2)问为开放型试题,拟定标语要紧扣“人人参与”, 符合美丽乡村建设内容。
答案:(1)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设有历史记忆和富有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乡村。②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建设富有时代气息的美丽乡村。
(2)标语示例:美丽乡村大舞台,有你参与更精彩;美丽乡村大家创,文明成果大家享;美丽乡村你我共创,和谐家园人人共享;我以我心爱乡村,我以我行创文明。依据: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或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享用者)。
(宣传标语要符合“美丽乡村建设需要人人参与”这一主题,文化生活依据要与所拟标语相对应)
17.2013年8月6日至14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进行公示,共915个村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传统村落,又称古村落,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传统村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华夏子孙文化认同的纽带。
材料二:乡土中国的蜕变并非牧歌,而是艰难重重。在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如果大面积陨落,城镇的繁荣也将失去根基。我们不能看到乡村文明的衰落无力,看到宁静生活的破灭,看到“寻根文化”无处寄托。历史的保护与现代化的发展本不矛盾,只有让乡村仍可触摸,文化可以感知,才算得上是真正具备了现代文明的气质,也只有尊重历史的现代化,才不会自毁根基、自废武功。(1)结合材料一说明保护传统村落的意义。(12分)(2)结合材料二说明我们注重乡村文明发展的原因。(12分)
解析:本题以传统村落的保护为背景考查保护传统村落的意义以及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的有关知识。第(1)问属于意义类试题,可以结合材料中“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传统村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华夏子孙文化认同的纽带”等关键句,联系教材中传统文化的作用、文化遗产的作用、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等知识,分析保护传统村落的意义。第(2)问是原因类试题。乡村文明是城镇繁荣的根基,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我们可以结合传统文化的特点及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有关知识展开分析。答案:(1)①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保护传统村落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②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村落有利于保持中华文化的完整多样,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③传统 村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保护传统村落,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2)①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维护乡村文明就是维护现代文明的根基。②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文化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发展,我们保护乡村文明,尊重历史,才会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离开对传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要发展现代文明,必须继承和发展乡村文明。
第四篇:2018年高考政治总复习第十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课时2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3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一、选择题
1.产生于西汉时期的儋州调声,是儋州人民自己创造的原生态歌谣,直到今天仍流传于海南省儋州一带,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这表明()①传统文化具有区域性 ②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 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④传统文化具有先进性 A.①②
C.②③ 答案:B 2.在中国的传统文学和艺术创作中,梅、兰、竹、菊常被作为托物言志的题材,承载作者对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人格境界的追求。如今,在一些公益广告中,它们仍然被赋予廉洁自律等内涵,这说明()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B.传统文化蕴含着传统思想 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 D.中华文化具有鲜明民族性
解析:我国传统文学和艺术创作,在今天被赋予时代内涵,说明了A项。B、C、D三项与题意无关,舍去。答案:A 3.2017年1月28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春节过后,成千上万的中国人要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已被现代中国人抛在脑后。对这种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A.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B.传统文化已经失去了现实意义 C.传统文化也必须因时而变 D.传统思想已经成为时代的桎梏
解析:交通条件的改善大大缩短了地域之间的距离,生产方式的变化也使人们的活动空间变大,“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已不适合现代社会,因此传统文化必须因时而变,C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文化的地域性,A项排除;B、D两项全盘否定了传统文化,均排除。答案:C 4.2016年7月22日,由中国先秦史学会鬼谷子研究分会、台湾鬼谷子学术研究会等单位共同主办的2016海峡两岸鬼谷子文化交流大会在河南省鹤壁市召开。来自海峡两岸的200余名专家学者代表和鬼谷子文化研究会成员参加了交流大会。举办这次海峡两岸鬼谷子文化交流大会的意义在于()①有利于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和繁荣 ②全面继承传统文化,古为今用 ③诠释了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①③ D.③④
解析:②说法不符合题意;④错误,传统文化具有双重性。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B。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①④
解析:我们应该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剔除其中的糟粕,②中“全面”的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海峡两岸之间的文化交流,不能诠释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③排除;①④是对两岸文化交流的意义的正确认识,当选。答案:D 5.目前顶尖的设计师都倾向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结合起来,既展现了中国灿烂的文化,又弘扬了现代理念。这说明文化发展应该()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才有文化的积累与发展 ②在继承的基础上,充分体现时代精神 ③发挥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④发展先进文化必须摆脱传统文化的羁绊 A.①② C.②③
B.②④ D.①③
解析:传统文化有精华与糟粕之分,其作用具有两重性,③观点错误;发展先进文化应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④说法错误。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答案:A 6.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纸质图书已不是人们阅读的唯一选择,网络阅读已获得越来越多的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青睐。这主要表明()A.文化活动离不开特定物质载体 B.现代文化具有塑造人的积极作用 C.大众传媒具有文化共享的功能 D.科技进步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网络的出现对读者读书方式的影响,因此,D项符合题意。答案:D 7.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吸引了各地群众广泛参与,人们竞相“秀”幸福、“晒”家风、展文明,建设家庭美德、涵养时代家风成为千家万户的自觉追求,寻找“最美家庭”活动()A.促进了我国经济政治的发展 B.推动了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创新 C.表明传统文化能消除人们的认识差异 D.是涵养传统文化的重要源泉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使建设家庭美德、涵养时代家风成为千家万户的自觉追求体现了对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创新,材料中并没有体现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故A不选,传统文化消除人们的认识差异,夸大了文化的作用,故C不选,文化的重要源泉是社会实践不能简单描述为寻求“最美家庭”活动,所以D不选。故选B。答案:B 8.数字技术改变的不仅仅是传统出版业,它还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数字印刷、微博互动、5D电影、会跳舞的机器人……人们从这些数字产品中感受到了数字技术的魅力。这表明科技进步是()①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②推动大众传媒发展的依托 ③文化创新的主要内容 ④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A.①③ C.②④
B.②③ D.③④
解析: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而不是科技进步,因此①不符合题意;③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依据材料信息,科技进步有利于推动大众传媒的发展,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②④符合题意,答案C正确。答案:C 9.有学者指出,传统文化好比一捆干草,人们像驴子一样驮着它走,各人的驮法不同,聪明的人把它化为养料,轻松地走向未来,愚蠢的人把它当作祖传宝贝,永远是沉重的负担。下列选项中与学者观点不相符的是()A.强调我们需要传统文化,要把它化为养料吸收 B.反对把传统文化固定化,当作物件加以传承 C.启示人们在文化传承中要勇于创新和丰富传统文化 D.暗示在文化交流中对外来文化也要化作养料吸收
解析:本题是反向选择题。题目阐述的是对传统文化的态度,D项说的是外来文化,符合题意。答案:D 10.为制作纪录片《中国古建筑》,某摄制组运用现代数码摄影技术在全国各地拍摄101处古建筑,运用三维动画技术再现已消失古建筑,借助现代传媒介绍中国各个时期的建筑文化。该纪录片的播出助推了中国建筑文化热。这表明科学技术()①推动了文化资源收集、传递、储存方式的变革 ②决定并改变当代建筑文化的性质 ③是传统建筑文化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④具有强大生命力,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材料表明当代科学技术的运用使收集、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故①④正确。②③都夸大了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的作用,均错误。答案:B 11.现代世界各国,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发展科学技术放在突出的位置。这是因为()①经济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②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④科技对各国影响的深度是一样的 A.①② C.②③
错误。②③正确且和题干构成因果关系。答案:C 12.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互联网与教育不断融合,在线教育日益火爆,人们的学习
B.③④ D.①④
解析:①说法正确,但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科技对各国影响的深度是不一样的,④观点方式正发生深刻变化: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能力,在网上找到为自己“量身定制”的课程,学习变得更为主动和灵活。这说明()①科技进步是文化多样性产生的重要因素 ②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传承方式的变革 ③“互联网+教育”决定着文化发展的方向 ④在线教育有利于满足学习者个性化需求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②④
解析:①错误,文化多样性主要是由于不同民族的经济生活、政治制度和生活环境等因素不同导致的。③错误,经济、政治决定文化。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它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发生演变。
传统制造业企业采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改造原有产品及研发生产方式,这就是“互联网+工业”;政府与互联网合作,将交通、医疗、社保等一系列政府服务接入微信,通过互联网提升政府效率,增加行政透明度,这就是“互联网+政务”;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老师在互联网上教,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信息在互联网上流动,这就是“互联网+教育”……
结合材料,运用“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的有关知识,分析“互联网+”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涉及科技、教育的因素,要结合材料进行回答。答案:①“互联网+”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促进文化的发展。②“互联网+”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使收集、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变革,促进文化的发展。③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互联网+教育”促进教育方式的变革,推动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④“互联网+”推动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促进思想解放,推动文化发展。
14.在“中国西藏发展论坛”上,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西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人认为,西藏应该像封存在博物馆的展品那样,原封不动地保持原始状态,否则就是“毁灭文化”。对此,爱尔兰议会外交贸易联合委员会主席帕特·布林说,人不能总生活在过去,生态环境、语言文化的保护固然重要,但西藏人民也需要更好的教育、医疗和住房,不能剥夺西藏人民追求更好生活的权利。来自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的汉学家李夏德则指出,西藏的机遇在于保护和发展的完美互补,这样的发展才具有可持续性。
材料二 来自希腊的乔治·左霍普洛斯先生说:“我在西方国家寻找一些关于西藏的资料时,大多是一些负面信息,很难为我的论文提供帮助。这次来到拉萨,看到西藏人民生活得很幸福,随处可见寺庙僧侣,可见中国政府对西藏的宗教和传统文化保护得很好。”法国纪录片导演卡雷则表示,他计划拍一部关于西藏的纪录片,告诉法国的民众西藏到底是什么样 子的,因为他们那里媒体关于西藏的报道往往是“文化灭绝”和“压迫”。
(1)运用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知识,结合材料一批驳西藏不保持原始状态,就是“毁灭文化”的观点。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请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与政治的关系、对外文化交流等知识。第(1)问,首先明确材料一中的错误观点是把继承保护当作一成不变,把文化发展当作是对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毁灭;然后结合友好国际人士的观点在说明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基础上,分析文化毁灭论的实质,阐述发展对文化保护和继承的意义。回答第(2)问的第一小问,要明确在西方国家只能听到关于西藏的负面信息的原因是政治因素,目的是抹黑中国的国际形象,体现了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回答第二小问,可结合材料中的做法与文化传播、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说明让世界了解西藏真实情况的措施。
答案:(1)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把西藏传统文化发展等同于“毁灭文化”割裂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把文化的发展与文化继承、保护对立起来。保护西藏文化需要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实现西藏文化的繁荣发展。没有发展的文化会失去活力和生命力,最终必将消亡。
(2)反映的现象: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西方国家在政治上对中国敌视,使得西方媒体对西藏情况片面报道,抹黑中国的国际形象。
建议:加大对中国的民族宗教政策和西藏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成果的宣传力度,揭穿**集团和西方反华势力的谎言。积极利用大众传媒,推动文化传播的内容与形式、体制与机制的创新,以更加灵活的方式积极主动地发出在西藏问题上的中国声音。加强与国际社会在西藏问题上的交流对话,促进世界各国人民对西藏真实情况的了解。
第五篇:全国I卷2018版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课时2文化对人的影响分层提升
文化对人的影响
(完全依托大数据高考分析软件原创甄选而成)
A组
1.阅读强健一个民族的灵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从全民阅读开始,引导读者多读书、读好书是我们这个时代最迫切的主题。重视形成全民阅读的良好社会风气体现了()A.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 B.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相对独立性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有形的、强制的 D.优秀的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点。创造全民阅读的良好氛围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人在其中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B说法错误,文化自身有相对独立性;C说法错误,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材料没有体现优秀文化对人的影响,D属于无关选项。答案 A 2.当代中国思想文化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与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材料表明()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无法抹去的 ③文化影响人的实践、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④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无法抹去”夸大了文化对人的影响的长久性,应理解成“难以抹去”,故②排除;优秀文化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错误。答案 C 3.虽同在地球村,但异域文化的差异是巨大的,文化的多样性又造就了各国人的群体差异:中国人置家庭于首位,美国人标榜安全第一,印度人重视教育„„这说明()①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 ③不同国家的文化不可能有相同的特点 ④文化决定各国人们观念上的差异 A.①③ B.①④
C.①②
D.②④
解析 各国文化不同,导致各国人们的总体观念和看法不一样,体现了①②。③说法错误;④夸大了文化的作用。
答案 C 4.“孔融让梨”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美国一所孔子学院的老师给美国小孩讲“孔融让梨”,孩子们不接受这个观点,并反驳说小孩不应该吃小的,他也不应该垄断大的,应该把大的用刀切开,跟他哥哥平分,这才叫公平。这表明()A.不同民族文化间的差异是不可逾越的 B.不同民族间文化缺乏共性和普遍规律 C.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D.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解析 A、B两项说法错误,不同民族间文化有差异,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并且差异不是不可逾越的;D项与题目无关,材料中是不同的文化导致人们对同一件事情(即孔融让梨)有不同的认识和思维方式,故选C。答案 C 5.中华文化如同中秋那一缕淡淡的月光,被先人渗入灵魂、拢在怀抱、噙于口角、化作基因,不但入诗入骨入相思,还亲切到可以入口入味入肝肠。说咱们是诗国,不算溢美。可见()A.人们总处在被动的文化熏陶中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C.优秀文化决定人们的思维方式 D.古诗的传承可以离开特定载体
解析 材料强调,优秀的中华文化已经渗入人们的灵魂,已经化作文化基因,故B符合题意。人们接受优秀文化的影响往往是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故A说法不妥;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C中“决定”说法错误;文化传承离不开特定的载体,D说法错误。答案 B 6.1928年,国民政府“废除旧历,普用国历”,要求各地将团拜、祀祖、春宴等移至国历新年前后举行,还派警察强迫春节期间停业的商店开门营业。后因人们照旧过自己的春节,国民政府被迫停止废除旧历。国民政府废除旧历的失败表明()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②文化决定着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③文化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 ④文化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 国民政府要求废除旧历,但人们依然按传统习俗过春节,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 远持久的,文化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选①③。②错在“决定”上,④不符合题意。答案 B 7.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这说明()①书籍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 ②书籍塑造人的健全人格 ③书籍引导人们的世界观,传递正能量 ④优秀的书籍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解析 由材料可以看出,书籍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优秀书籍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①④符合题意,故选C;书籍对人的影响有好有坏,②夸大了书籍的作用,排除;③表述错误,书籍有好有坏,“传递正能量”说法过于绝对。答案 C 8.2017年4月23日是第22个世界读书日,大家应多读好的文学作品,因为它们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可以净化人的灵魂,培养人的健全人格。这形象地说明()①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③优秀文化能塑造人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①错误,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④材料未体现。答案 C
B组
9.(2017·湖北武汉联考)在交通阻塞情况下,有些司机因开车压力与挫折而情绪愤怒、暴躁,会不耐烦地鸣喇叭、闪灯、骂粗口,甚至会发生攻击性行为,这被称为“路怒症”。消除“路怒”现象,需要广大司机懂得管理情绪,也需要在全社会培育健康的汽车文化。这是因为()①驾驶员的文明素养需要后天自觉培养 ②汽车文化决定驾驶员的驾驶行为 ③汽车文化是广大驾驶员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④健康的汽车文化能丰富驾驶员精神世界、提升文明行车素养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解析 之所以需要在全社会培育健康的汽车文化,因为文化是通过参与社会活动逐渐培养出来的,健康的文化才能对人产生积极影响,①④当选,答案为B;②错在“决定”;世 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③错误。答案 B 10.美国人有一句玩笑,说全世界的钱都在美国人的口袋里,而美国人的口袋在犹太人的脑袋里。犹太人对宇航技术、计算机技术、农业技术都有很多非常独到的贡献,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犹太人是最善于阅读的民族。这说明()A.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文化影响人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C.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D.先进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犹太人对宇航技术、计算机技术、农业技术都有很多非常独到的贡献,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犹太人是最善于阅读的民族”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文化影响人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的体现。A、C两项与题意无关,故排除。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D项错误。答案选B。答案 B 11.(2017·河北三市联考)“枫桥月,灞桥柳,一声珍重离家走;跨四海,闯五洲,长路漫漫难回首;相思豆,连丝藕,梦里常在画中游;黄土地,绿田畴,画中美景不胜收。”诗词中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是()①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精神活动与物质载体紧密相连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①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材料不涉及文化与实践的关系,②排除;依据“黄土地、绿田畴,画中美景不胜收”可以判断③正确;游子离家在外仍时时在梦中回忆起家乡,这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④正确。答案 D 12.(2017·山东淄博摸底)全民阅读已连续三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除了“倡导全民阅读”,又加入了“建设书香社会”的内容。这是基于()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促进社会的发展 ②优秀文化决定了民族能否自强屹立于世界 ③先进文化是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的重要支撑 ④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精神食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倡导全民阅读”和“建设书香社会”都是强调文化的作用。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先进的文化起促进作用,①错误;②夸大了文化的作用;先进文化是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的重要支撑,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精神食粮,③④当选。答案 D 13.(2017·江苏百校大联考)材料一 爱国,这是我们对祖国最质朴的感情。生活中的一系列最美:最美女孩、最美妈妈、最美少女、最美大学生、最美农民工„„草根平民的“最美”善举折射着人性的光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仅给被救者带来了生的希望,也体现了草根身上的爱国情怀所激发的社会向善的力量,让社会变得温暖明亮,爱意涌动。材料二 爱国是情感,更是责任。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爱国主义的传承者。为了更好地弘扬爱国精神,践行爱国行动,某班打算以举行班会为契机,组织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进社区”活动。
(1)从“文化塑造人生”的角度出发,分析宣传这些“最美”人物对社会的意义。(2)请你为材料二中的活动拟订两个具体的主题,并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角度指出其理论依据。
答案(1)①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宣传这些“最美”人物,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激发社会向善的力量,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②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宣传这些“最美”人物,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③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宣传这些“最美”人物,能促使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2)①举办一次“弘扬爱国精神,争做文明市民”图片展。理论依据: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人的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②举办爱国志士先进事迹报告会。理论依据: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拟订的活动主题要能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理论依据要符合主题,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近年来,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我国文化产业不断发展,文化消费也有所增长。
关于文化消费倾向性的相关调查
材料 目前,全国实际文化消费规模已超过1万亿元。绝大部分中心城市的人均文化消费出现高增长,带动全国及绝大部分省域城镇文化消费高增长。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全国乡村文化消费总量增长仅为城镇总量增幅的两成不到。(1)根据上述信息概括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利用文化塑造人生的相关知识谈谈在促进文化发展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1)存在的主要问题:文化基础设施不够,文化消费成本偏高,文化消费动力不足,文化产品内容不丰富,文化市场消费服务滞后。总体文化消费水平提高较快,但城乡发展很不平衡。
(2)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对人的影响。②只有优秀文化才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不健康的、低俗的文化会把人引向错误发展道路上。③社会必须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青少年要主动选择先进健康有益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