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版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课时提升卷 新人教版必修3
【全程复习方略】(通用)2014版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课时提升卷 新人教版必修3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阿拉伯人有长衫、印度人有纱丽、日本人有和服、越南人有奥黛。中山装曾作为中国人一度推崇的常式礼服,离我们的生活虽然有点遥远,但其文化的密码却在现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得以保存下来,如人权思想、革命精神和民族复兴精神,它同时也承载着一种文化、一种礼仪、一份民族自尊和自豪感。这说明
()①文化发展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④文化具有传承性和民族性 A.①②
C.③④
B.①④ D.②③
2.作为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南宋就有《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后来民间流传最广的是《老鼠娶亲》的年画。民国初年,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发展成如今的挂历。这反映了()A.传统文化源于民间艺术 B.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C.传统文化能够因时而变 D.中华文化推动社会发展
3.《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法律的形式加强对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文艺、传统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我国之所以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是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①是维系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②是我国民族身份和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彰显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④印证了人类文明的演进和趋同的历史趋势 A.①②
C.①③
B.②③ D.③④
D.传统文化具有鲜明民族性
7.2013年2月,在文化部主办的“传统节日文化论坛”上专家们就传统节日空洞化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专家认为,节日和人一样,都是有灵魂的,“春节文化是一个典型的教育,祭祖、尊老爱幼,通过一系列仪式来完成。失去信仰,这个节日就名存实亡。”专家的观点强调了对传统文化中_______的继承。()A.传统习俗
C.传统文艺
B.传统建筑 D.传统思想
8.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这给我们的文化启示是()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文化发展方向 B.实现我国文化发展就要根本改革现有生产关系 C.要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促进思想运动 D.文化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摒弃传统文化的过程
9.2012年8月15日正式出炉的《2011年广东省居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1年广东省18至70周岁城乡居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70.5%,高于传统纸质书报刊阅读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1个百分点,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4.03本。上述材料说明()①大众传媒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成为现代文化传播主要手段 ②新传媒在文化传播中日益取代旧的传媒,发挥着重要作用 ③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极大地加快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④现代传播媒体促进了我国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A.①③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10.(2013·太原模拟)潮汕文化既有海纳百川、敢为天下先的精华,也有急功近利、精明过度的糟粕,它使汕头经济特区三十年的建设,既有骄人的成绩,也有严重的不足,它还将在一代代的汕头人身上延伸下去。这种现象告诉人们()①文化对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
②传统文化对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有决定作用 ③文化具有遗传性
④每个人都需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 A.①②
C.①④
B.③④ D.②③
其崭新的时代内涵,和谐社会理念不仅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理想追求与价值认同,而且也彰显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国特色”的原则与取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非是建立在儒家思想严格等级制度下的“和谐”,而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并致力于共同富裕的新“和谐”。(1)结合材料一说明如何处理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13分)(2)阅读材料二回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与传统的“和”文化有怎样的关系?(13分)
答案解析
1.【解析】选B。民族服饰“承载着一种文化、一种礼仪、一份民族自尊和自豪感”,体现了文化发展离不开物质载体。中山装“离我们的生活虽然有点遥远,但其文化的密码却在现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得以保存下来”,体现了文化具有传承性;不同民族,服饰不同,体现了文化的民族性,①④符合题意。②③虽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2.【解析】选C。月历与年画结合发展成挂历,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发展,C项正确。文化源于实践,A项错误;B、D两项与题意不符。
【变式备选】儒家主张“仁爱”,有利于人与人的和谐;道家追求“天人合一”,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禅宗推崇“即心即佛”,有利于人的内心和谐„„这些国学思想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由此可见()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B.国学思想应成为我国当代文化的主旋律 C.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D.国学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应被全部传承
【解析】选A。古代国学思想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A项符合题意。我国当代文化的主旋律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B项观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传统文化的民族性,C项不符合题意。D项中“全部传承”说法太绝对,应排除。
3.【解析】选B。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因为文化遗产的重要作用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②③正确。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①错误;④“趋同”观点错误。【知识链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
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遗产,是相对于有形遗产,即可传承的物质遗产而言的概念。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截至2011年,我国共有
以张丽莉为榜样,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感染学生,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4.【解析】第(1)问,文化继承和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因此,既不能全面继承,也不能全盘否定,应该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第(2)问,任何新事物都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没有旧事物就没有新事物。新事物继承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抛弃了旧事物中消极的、不合理的因素。因此,要从联系和区别两个方面去分析“和”。
答案:(1)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在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也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道德经》的内容也要紧随时代,增加新的时代内涵。②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道德经》有积极和消极的方面,我们要在批判的基础上吸收其精华。
(2)①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如果传统文化能够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与时俱进,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和谐社会的理念既体现了传统的“和”文化,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因此这一治国方略必将促进社会的巨大发展。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非是建立在儒家思想严格等级制度下的“和谐”,而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并致力于共同富裕的新“和谐”。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体现了中国领导人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第二篇: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非洲肯尼亚等国热播,有的地区在开播时甚至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前不久习近平主席在非洲访问,提及此事,他认为这部片子能较好地反映当下中国年轻人的生活,也是中国本土文化走向海外,发展文化交流的见证。这说明()①中华民族文化是独一无
二、不可超越的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文化继承和传播的手段具有多样性
④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表现为
A.他与当时的历史条件相适应
B.它能维系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C.它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
D.它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
3.中央电视台开播《百家讲坛》以后,一些艰涩高深的传统经典经过现代诠释变得通俗易懂,富有时代气息,为大众所接受。这说明()
A、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B、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C、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认同感
D、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4.同说汉语、同写汉字、都推崇儒家思想,这些相同的传统深刻影响着13亿大陆人民与2300万台湾人民的行为方式与道德取向,也成为两岸人民不可分割的精神纽带。这说明 ①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地域性②两岸人民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③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和根本④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标志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5.今天,我们举行孔子文化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对于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契合当今时代特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这说明()A.先继承、后发展是促进文化创新的必由之路 B.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C.继承传统文化就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 D.传统文化与时代特色不可兼得
6.江苏省教育厅积极落实教育部的要求,安排南京、苏州等8个市作为京剧进中小学课堂的首批试点市。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活动的依据是()
①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②传统文化是健康有益的 ③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源泉
④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7.在2012感动中国人物中,有“绑着”母亲上班的孝子陈斌强,有为救学生失去双腿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有“爬”遍青山送医上门的周月华„„,他们的义举使中华传统美德的光彩在当代得到完美绽放。这表明
A.先进性是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特征
B.传统道德准则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C.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纽带
D.传统道德与时代结合,彰显巨大生命力 8.文化需要继承,没有继承就没有积累。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我们称之为()
A.传统习俗
B.传统思想
C.传统建筑
D.传统文艺
9.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这表明传统文化具有()
A.稳定性
B.历史性
C.阶级性
D.民族性 10.中国传统文化重德治而轻法治。而中国共产党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作为治国方略。这是因为()
A.只有抛弃传统文化,才能求得新发展
B.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始终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C.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始终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D.传统文化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才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11.儒家学说千百年来为中国历朝所广泛尊崇,这与孔子设立私学、广收门徒有关。这告 诉我们()①教育是文化发展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教育具有文化传递的特定功能 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④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①④ 12.我国传统文化崇尚“浩然正气”,今天我们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正气”,同时赋予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内涵。这告诉我们()
A.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 B.传统文化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鲜明的民族性 C.对待传统文化既要继承又要发展 D.对待传统文化只要继承不要发展
13.传统文化需要继承,更需要发展。我们要大力发展传统文化的客观依据是()
A.传统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具有历史性 B.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
C.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在不断发展 D.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稳定性
14.封建社会韩非子推行法治,其思想的实质是使法律成为君主统治天下的工具;如今,我国也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则,其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这一变化说明()
①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 ②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③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④传统文化会因时而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5.在广大乡村,历朝历代的村民们以“村规民约”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并以同样的标准评判乡邻的行为。可以说“乡规”、“村规”、“族规”起着维护乡村文化传承和秩序的“习惯法”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在乡村传统习俗的改革上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注入新社会的新 精神,逐渐形成了以“村规民约”为规范的新习俗。上述材料说明()A.传统文 化能够做到与时俱进 B.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C.社会制度的更替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D.传统习俗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16.自重庆市举办“红色短信”大赛以来,“红色短信”作为一种传播红色文化的新形式逐渐为人们所熟悉。“红色短信”对流行的“灰段子”、“黄段子”、“黑段子”等不良短信能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从我国文化发展上看,发送“红色短信”()①可以维护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个性与特色
②可以丰富每个 人的精神世界和满足每个人的精神需求 ③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发扬,促进其发展
④符合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的要求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17.近几年,“韩流”吹遍世界。韩剧中普遍流露的对于本国传统文化的肯定,对仁义礼爱等的张扬,正是我国一些国产剧所抛弃的。这启迪我们
①大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②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③文化产品应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时代精神 ④文化产品尽量模仿韩剧的情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③
传统无处不在,我们都生活在传统之中。今日中国的发展,就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回答18-20题。
18.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传统文化具有______等特点。
①产生于过去,打上了历史的烙印②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③不仅存在于历史,而且存在于现实之中④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钳制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9.“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每逢中秋佳节,海峡两岸都会庆祝这一传统节日。体现了
①中华民族有共同的传统习俗 ②海峡两岸同根同种,血脉相通 ③海峡两岸人民对祖国统一大业的认同 ④海峡两岸社会制度相同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0.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忧患意识的民族。《易传》中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2 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业。”近年来,“忧患意识”一词频繁出现在党和政府的文件及领导人的讲话中。这表明,中国传统思想
A.即将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影响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中国的发展道路 C.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财富,应当毫无保留地继承 D.是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应当成为全世界的主流思想
为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央文明办决定共同实施“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开展中华古代经典及现当代优秀诗文的诵读、书写、讲解,是对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思想和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据此回答21~22题: 21.诵读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是“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的需要,是继承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强调要“诵读经典”,是因为()
A.文化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发展 B.文化只能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C.只要继承了传统就必定能实现发展 D.只有发展才体现继承
22.开展中华古代经典及现当代优秀诗文的诵读、书写、讲解,既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和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这说明教育()
①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②具有选择、传递、发展文化的特定功能 ③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④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3.2011年7月20日,北京故宫博物院启动暑期游客接待应急方案。近年来故宫博物院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加速人员的培养,另一方面借助音视频技术,采集古书画装裱技术的图像资料,完整地记录了工艺流程、操作手法及技术细节,为防止技术流失上了双保险。这一措施说明()①科技、教育决定着文化发展的方向 ②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④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4.国学中的传统民本思想如“民贵君轻”“仁政惠民”“民水君舟”等,为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提供了思想素材。这表明()①中华传统文化推动我国社会发展 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 ③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④文化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继承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5.“床前的月光,窗外的雪,高飞的白鹭,浮水的鹅,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唐诗像清泉,流进我心窝„„”,身着古色古香服装的中小学生,用明快的曲调和优美的旋律,吟唱着一首首古诗词。这样做()
A.有利于全面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 B.有利于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C.有利于保护和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 D.有利于抵制流行文化
选择题答案:
1-5 6-10 11-15 16-20 21-25
21.近日,总书记在新华社一份《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的材料3 上作出批示,要求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面子”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心理现象,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价值观、人格特征、社会文化的耻感取向共同作用的综合体。适度地处理好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面子问题对于处理人际交往以及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是很有帮助的。可如今,由于中国人的“面子”情结,请客吃饭讲排场、比阔气比比皆是,导致粮食浪费触目惊心。与此同时,我国还有一亿多农村扶贫对象,几千万城市低保人口,每年进口大量谷物大豆。材料二
据统计,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高达800万吨,价值2000亿元,这种“舌尖上的浪费”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时下,倡导将盘中餐吃光喝净的“光盘”运动正在兴起,一些普通公众、餐饮业者、公益组织参与其中。拒绝“剩宴”提倡“光盘”成为更多人的共识。随着更多人加入,涓涓细流必能汇成珍视资源、反对浪费的潮流,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厉行节约的良好风气。
结合材料,运用传统文化在今天的知识,如何正确看待面子文化?(9分)
22.(14分)前段时间有人提出彻底反对中医药的惊人观点,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名誉会长、80多岁的国家级著名老中医何任认为,“否定中医是对历史和现实的无知!”他说,西医进入中国,也就是短短一百多年的历史,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了四五千年,历经了那么多次的瘟疫和传染疾病,都没有发生过一起像欧洲那样动辄死亡上千万人的“瘟疫病”,靠的就是中医药这块瑰宝。
(1)中医是世界医学的瑰宝,针对中医存废的争议,你赞成哪种观点?(7分)(2)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的中医医术?(7分)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答案
一、选择题
1-5 BDADB 6-10 BDADD 11-15 CCCCC
16-20 BAACB
21-25AAABC
21.①传统文化作为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人际交往中的面子文化,在增进情感、促进交流进而维护社会稳定和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3分)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又因时而变。顺应时代变迁可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我国当前社会财富还不丰富,存在大量贫困人口,仍需大量进口粮食,面子消费会造成大量浪费,妨碍社会健康发展。(3分)③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对于面子文化,要去除其中的铺张浪费糟粕,继承重情重义精华,立足当前实践,推动人际交往和消费理念的创新。(3分)
15【解析】本题主要通过对中医的不同认识,分析如何认识传统文化,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解题中注意理论联系 实际,既要把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正确表述,又要结合材料分 析论证。答案:(1)支持中医的发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 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中医医术是中国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在治病救人方面有西医根本没有的独到方法。所以我们应该继承这一传统文化,并把它发扬光大。
(2)对待中医医术,我们应坚持在继承中发展。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我们应在继承中医优秀传统医术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的医疗设备,参考现代医学理论,把中医医术发展起来,真正做到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第三篇: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4.1 传统文化的继承
姓名_____________ 1.除夕有新旧交替之意,“一年连双岁”之说。每到这一天,中国人习惯于守岁、祭祖,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顿“年夜饭”,充满了对新的一年的期盼。这体现了()①传统习俗具有继承性 ②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 ③传统文化具有不变性 ④传统思想具有继承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古时人们在“二月二”(龙头节)这一天会举行各种祭祀仪式,以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在今天,我国北方许多地方依旧在这一天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这说明()A.文化现象丰富多彩、无处不在 B.传统习俗具有相对稳定性
C.传统习俗是民族生存的精神纽带 D.祭祀文化是民族节日的重要内容
3.虽然《大闹天宫》依然能唤起很多人美好的记忆,但“《西游记》都看了几百遍啦”这句话足以让现在的儿童文学家汗颜。孩子的评价很残酷:“我不要看孙悟空,我就要看哈利·波特!”这表明 A.我们的古老文明已经完全失去竞争力B.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使其不适应现代文明 C.我们的文化需要与时俱进
D.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不容易为世界所接受
4.“开平碉楼与村落”是我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被专家誉为“活生生的近代建筑博物馆”。我国对开平碉楼进行有效保护,这是对 的继承。()A.传统习俗
B.传统建筑
C.传统文艺
D.传统思想
5.商周以前的远古时代,人们在劳动中创造了岩画和陶绘,表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至春秋战国时期,绘画就已经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艺术形式,在构图、立意、状物、笔致、抒情等方面已初步呈现出中国传统绘画的独特风范。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绘画()①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 ②具有文化传递、沟通的功能 ③具有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④对中国发展影响深远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温总理以白居易的诗句“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告诫官员,要时时惦记百姓疾苦。温总理“以诗言志”表明()A.传统文化是现代思想的主要源头B.传统文化仍有现实意义 C.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D.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的基础
7.2015年11月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越南国会发表演讲时提到“千金只为买乡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这些古训对中国坚持与邻为善,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具有重要意义。这表明()
①传统思想对社会发展有深刻影响 ②传统文化总是符合时代要求 ③传统习俗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④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④
8.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荀子也提到:“君子者,治之原也。官人守数,君子养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总书记强调,党风廉政建设要从领导干部做起,首先要从中央领导做起。这表明()A.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B.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C.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的基础 D.传统文化能促进人的发展
9.重阳节是中华儿女慎终追远、祭拜人文始祖的传统祭日。2015年10月21日,“乙未年重阳恭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轩辕庙的人文初祖殿前举行,数千名海内外各界代表和群众参加了典礼。这表明()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③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④中华儿女对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春运,不是迁徙,而是情感的回归;春运的列车无论驶往哪个方向,都是开往回家的路上。在布满现代生活方式的今天,春节民俗依然活跃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每年的这个时刻,无论身处何方,都会燃起人们对“家”的渴望。这表明()
A.文化影响着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稳定不变
C.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主要标志 D.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11.从《文化生活》看,漫画中“国学进课堂”的理论依据是()A.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 B.传统文化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C.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D.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犹如璀璨的明珠,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为此,专家呼吁,必须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这是因为传统文化()①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促进人的发展 ②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才能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 ③传统文化是财富,我们应予以全面继承,大力弘扬 ④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从古至今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也不少。有人认为,儒家文化是财富,它架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维持着我们的社会秩序。有人认为,儒家文化是包袱,它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制约着我们的价值取向。这两种观点都()
A.看到了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B.看到了传统文化已不符合时代的特点 C.违背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D.违背了传统文化要因时而变的原则
14. 4.2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姓名____________ 1.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这是因为()A.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B.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C.传统文化是固定不变的D.先继承后发展是传统文化的出路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动荡,长期的战争给江淮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也使得邻近的文化在江淮地域交流碰撞,产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管子思想和老庄的道教学派,奠定了这一区域文化发展的基础。由此可见()①经济、政治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②文化交流有助于文化创新发展
③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 ④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和民族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德国哲学家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曾说:“传统并不是我们继承得来的一宗现成之物,而是我们把它生产出来的,因为我们理解传统的进展并且参与在传统的进展之中,从而也就靠我们自己进一步规定了传统。”这是因为()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④传统思想是历史文化的积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习近平主席强调,在对待中华传统文化道德价值观方面,我们不能有“懒汉思维”。没有创造性转化,传统就是传统,永远不会变成现实;没有创新性发展,历史就是历史,永远不会走向未来。这启示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道德价值观()①要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②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③必须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 ④要全盘否定,敢于破旧立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15年11月21日,近百位专家在
第四篇:必修3 第2单元 课时2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必修三 第二单元
课时2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2017·苏州市高三测试)2016年4月举行的第九届江苏省园博会的主展馆苏州馆,设计风格秉承传统中式“宅园合一”理念,巧妙运用了具有苏州特色的白墙灰瓦,并使其与建筑中悬挑的雨棚、玻璃幕墙等现代元素融合。苏州馆的设计说明了()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辩证否定的实质是创新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性 ④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A.①③
B.①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②错误,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③错误,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B。答案 B 2.(2017·北京朝阳模拟)中国古典家具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在仿古的新中式家具中,传统的特色榫卯结构和人体工学设计巧妙融合,古老的生漆雕刻工艺和现代时尚元素交相辉映,彰显人伦等级的理念让位于平等自由的人本追求。上述新中式家具()①破除了生活中的等级观念 ②蕴含传统韵味和现代气息 ③运用外来文化颠覆了传统 ④兼具实用功能和审美价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新中式家具既有传统工艺,又有现代时尚元素,同时体现平等自由的人本追求,②④符合题意。①不符合现实。题干没有涉及外来文化,排除③。答案 C 3.调查显示,得到公众广泛认同的大学校训,有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复旦大学的“博学而笃行,切问而近思”等。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基本上直接援引中华古籍中的经世格言。由此可见()A.中华古籍记载的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B.中国传统思想决定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 C.优秀的传统文化容易得到本民族人民的认同 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解析 A项说法错误,中华古籍记载的既有精华也有糟粕;B项夸大了传统思想的作用;题干未体现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民族性,D项与题意无关;公众对这些援引中华古籍中的经世格言的校训的认同,实质是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认同,选C项。答案 C 4.《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中一些经典名句至今仍家喻户晓,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表明()①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②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的基础 ③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都起积极作用 ④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 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是指传统文化保留其基本特征,并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家喻户晓的经典名句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延续至今得到继承和发展,表明了①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②夸大了传统文化的作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人和社会发展起着积极作用,排除③。答案 C 5.梁启超说:“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至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这告诉我们()A.文化决定了一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地位 B.传统文化都必须被继承并成为民族之精神 C.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 D.文化的不同源于道德法律风俗习惯的不同
解析 A选项观点错误,经济政治决定文化,而不是文化决定国家地位,故排除。B选项观点错误,传统文化有精华与糟粕之分,对待传统文化必须批判继承,而不是都必须继承,故排除。C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事例告诉我们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故入选。D选项观点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的不同并不源于道德法律风俗习惯的不同,故排除。答案 C 6.(2017·江西南昌模拟)“还记得如何剪纸吗?”在手机屏幕上将红色的“纸张”折叠数次,随意剪上几刀,再将其打开,一张充满想象力的剪纸作品就诞生了。一款名为“妙趣剪纸”的手机应用程序,让人们体验了剪纸的乐趣。古老的剪纸艺术与现代技术的结合()A.促进了剪纸文化的交流与继承 B.是剪纸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C.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D.丰富了传统剪纸文化的内涵
解析 材料强调古老的剪纸艺术与现代技术的结合,这表明科技促进了剪纸文化的交流与继承,答案为A;剪纸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B不符合题意;剪纸并非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C不选;材料中做法只是促进了剪纸文化的传播与继承,并未丰富其内涵,D项不选。答案 A 7.(2017·常州市第一中学高三检测)30年前,《光明日报》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继而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这说明()A.实践创新推动了文化创新 B.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 C.生产力的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前提 D.先进的文化源于先进的实践
解析 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说明思想运动催生社会变革,故选B。A、C、D三项不符合题意。答案 B 8.慕课(MOOC)是新近涌现出来的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它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发布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公开课程,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有力促进了现代教育的发展。慕课的出现及发展表明现代信息技术()①具有选择、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②是文化传播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③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 ④使教育手段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 ①说法错误,因为具有选择、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的是教育。②说法错误,因为慕课是新涌现出的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属于大众传媒的具体形式之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而不是途径,故排除。③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答案 选B。答案 B 9.“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你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三十晚上熬一宿”。这首儿歌描述的年俗活动经过千年传承早已成为烙在华夏儿女身上的中国印,系在炎黄子孙心头的中国结。以上材料说明()①传统习俗记载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②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③传统习俗是中华文明传承和进步的重要动力
④传统文化的血脉中涌动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 本题材料中“年俗活动经过千年传承早已成为烙在华夏儿女身上的中国印,系在炎黄子孙心头的中国结”,既充分说明了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也说明了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中涌动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由此可见,②④符合题意,可以入选;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故①表述错误,不能入选;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对传统文化的作用应辩证地看待,故③表述错误,不能入选。故答案选C。答案 C 10.(2014·北京卷,24)数间民居、一湾流水、挺拔的青松和结伴的人们……以丰子恺漫画为底稿的“中国梦”公益广告,亮相于全国大街小巷,向人们诠释着我国仁爱宽厚、孝悌友善等传统美德,引起了人们内心的共鸣。这说明传统美德()
A.只能通过特定的方式传播 B.必须按照原有的含义理解 C.始终具有同样的社会背景 D.仍然具有巨大的时代价值
解析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播方式多种多样,因此A项观点错误;传统文化应适应时代变迁,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据此可判断B项观点错误;不同地方、不同时代的传统文化,时代背景不一样,C项观点错误。我国仁爱宽厚、孝悌友善等传统美德,引起了人们内心的共鸣,体现了D项,故答案选D项。答案 D 11.保护,对于破坏来说是好词汇,对于发展来说却不一定是。我们要把中国传统文化推向创新之路的时候,非要保留那么多的东西是有问题的。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文化发展要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B.文化发展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C.文化发展要与时俱进,去其糟粕 D.传统文化缺的不是保护而是创新
解析 材料强调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A项与此不吻合;保护,对发展来说不一定是好事,可见,材料反映的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故B与题意不符;D本身表述错误;C正确且符合题意。答案 C 12.当地时间2016年8月5日晚的马拉卡纳体育场,巴西人为世界人民奉献了一场精彩的奥运会开幕式。里约奥运会开幕式“很巴西”,也“很世界”,基本把巴西传统和现代的艺术精华都表现出来了,为全世界展现了一个直观而真实的巴西。里约奥运会开幕式的成功,说明()①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②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文化是民族充满活力、富有创造力的源泉 ④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民族充满活力、富有创造力的源泉是社会实践,③表述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文化的作用,②不符合题意;里约奥运会开幕式“很巴西”,也“很世界”体现了①;里约奥运会开幕式“把巴西传统和现代的艺术精华都表现出来了”体现了④。答案 B
二、简析题
13.(2017·苏州市高三测试)金榜题名,是人生一大幸事,很多高校的高考录取通知书都采用传统喜庆的红色。从过去的“一纸通知”,到现在越来越多样化,如附有校长寄语、致新生一封信、赠送学生书籍等,小小一张高考录取通知书也折射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纸质或者是文艺苑的毛笔手写板,在互联网时代已经升级到二维码、手机软件等科技派,有的学校还开通了入学APP,借助高科技的力量完成入学通知,纸质通知书将逐渐被环保的电子通知书取代。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知识,简析我国高考录取通知书的变迁。
答案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高考录取通知书主打传统喜庆的红色,并保留纸质或毛笔手写。②科技进步与创新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和繁荣,通过二维码、手机软件、APP,促进文化发展;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③随着时代变迁,逐渐用电子录取通知的方式取代传统的纸质,附赠书籍等方式体现了这一点。
三、探究题
14.(2017·山东济宁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百善孝为先”。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概念,是中国人伦道德的基石,是中国一切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形成的精神基础,也是民族认同的文化根基。中华民族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孝文化萌芽于尧舜时代,形成于西周,后经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渐成为整个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为历代统治者和普通百姓所尊崇。自汉代开始走向政治化,宋以后出现了极端化倾向。作为一种复杂的文化体系,孝文化在维系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的同时,其负面作用也日益显现。
“五四运动”以来,特别是文革期间,传统孝文化受到了极大冲击。在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金钱至上观念的泛滥,出现了人情冷漠、尽孝意识淡薄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家庭、社会的和谐。
新的历史时期,党和政府大力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华传统美德重要代表的孝文化又得以发扬光大。重庆市万州区的李传梅用孱弱的肩膀背着婆婆到深圳打工,十三年不离不弃;河南工人谢延信赡养亡妻家人,几十年无怨无悔,普通百姓孝老爱亲的事迹感动了整个中国。
(1)在如何对待传统孝文化上,人们的观点不尽相同。甲认为:传统孝文化在维系家庭社会关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今社会应该尊崇传统孝道。乙认为:传统孝文化的许多内容已经过时,必须重建现代中国的孝文化,使其能够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你赞同哪种观点,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加以说明。(2)请就弘扬孝文化写两句宣传标语。
答案(1)赞同甲的观点。“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核心思想仍然符合现时代的要求,具有重要的价值;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传统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为现代文化提供丰富的历史养料;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倡导传统孝文化能提升公民的道德素养,在全社会形成自觉行孝的社会氛围,实现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或者赞同乙的观点。“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中的愚忠愚孝是文化糟粕,不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文化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建立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现代孝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这一传统美德;现代孝文化更易于为人们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2)例:中华五千年,孝字应当先。每一条标语都能反映一个主题,两条标语主题不能重复。
第五篇:必修3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检测题(第1课时)
河曲中学达标测试(2015秋季版)
高二政治
必修3 ZZB30401 第四课第一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达标测试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传统文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传统文化打上了历史的烙印 B.传统文化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 C.传统文化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D.传统文化只存在于历史中
2.我国申报的“广东开平碉楼与村落”项目在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审议,正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珠类型,被专家誉为“活生生的近代建筑博物馆”。我国对开平碉楼进行有效保护,这是对()的继承。
A.传统习俗
B.传统建筑
C.传统文艺
D.传统思想
3.我国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博采众长,创造了著名的“柳体”,至今影响着我们,这说明()A.这是对传统思想的继承
B.书法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C.传统文化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D.中国传统文艺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生活有重要影响
4.农历龙年包含了两个立春日,即正月十三立春(2012年2月4日)和腊月二十四再次立春(2013年2月4日),民间素有:“两头春,宜嫁娶”的习俗,选择在龙年结婚的新人特别多,从而带旺了各地的婚庆市场。由此可见()A.传统习俗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B.对待传统习俗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C.传统习俗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D.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影响
5.我国传统文化崇尚“浩然正气”,今天我们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正气”,同时赋予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内涵,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
A.相对稳定性 B.鲜明民族性 C.较强融合性 D.明显渗透性
6.《格萨尔王传》是我国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格萨尔王传》是在藏族古代神话、传说、诗歌和谚语等民间文学的丰厚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标志着古代藏族文化的最高成就。《格萨尔王传》在我国的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内蒙古等地流传广泛,而且在国际上《格萨尔王传》的研究也有了很多年的历史。上述材料体现出的传统文化的特点有()①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②传统文化带有自己民族的特色③传统文化不仅存在于历史中,而且存在于现实中④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7.中国传统文化“重人伦,轻物理”、重德治而轻法治。而中国共产党把坚持以人为本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作为治国方略。这是因为()A.只有抛弃传统文化,才能求得新的发展
B.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始终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C.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始终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D.传统文化必须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才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第 1 页
(共 2 页)河曲中学达标测试(2015秋季版)
高二政治
必修3 ZZB30401 8.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国学的关注不断提高,一些几岁的孩童开始诵读《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大学》、《论语》等古文(书)。一些专家认为,让孩子从小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是应该的,但是笼统地提倡学习传统文化是很值得商榷的。专家的观点表明()
①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②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作用 ③要看到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对儿童成长的消极作用 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
9.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产生于农耕时代,随着社会的变迁,其赖以生息延续的文化土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习俗已经不适应这个时代,也无法吸引现代人的关注。这表明传统文化()①其相应内容应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
②当前已没有传播、继承的必要
③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④对其中落后、腐朽的东西,必须自觉加以改造和剔除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针对有人主张小学生重读四书五经,我国国学大师文怀沙认为,在中小学课本中选录优秀的四书五经文章是好事,但没有选择地让孩子学四书五经是开历史倒车,其中所隐含的奴性文化,只能使人的思想僵化麻木。这告诉我们()①要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②传统文化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③对待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腐朽的东西要加以改造或剔除 ④要防止传统文化影响人们的行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2010年的清明节,来自海内外的一万多名中华儿女聚集在黄帝陵前,祭拜共同的祖先黄帝。陕西省政府主办黄帝祭祀仪式,省长宣读祭文。对此,有人认为,祭拜祖先是封建社会的落后习俗,现在都21世纪了,再举行这种祭祀仪式毫无意义。你认为呢?请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你的观点。
第 2 页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