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中国媒介技术变迁的历史轨迹

时间:2019-05-13 12:07: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近现代中国媒介技术变迁的历史轨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近现代中国媒介技术变迁的历史轨迹》。

第一篇:近现代中国媒介技术变迁的历史轨迹

近现代中国媒介技术演进的历史轨迹* 施威刘青匡导球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江苏南京

210044)

摘要:技术创新是推动媒介产业发展的核心因素,自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媒介技术演进经历了三个时期,分别是近代化、现代化和数字化阶段。在技术创新的作用下,媒介产业实现了三次整体性提升,并呈现出不同的行业特征和发展规律。关键词:媒介技术演进近现代

19世纪中后期,在西方科技和文化影响下,中国媒介产业体系逐渐建立,并在近现代中国社会变迁进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媒介产业发展的核心在于技术创新,19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媒介技术实现了三次重大创新,在形态、运行机制和影响力等方面不断推动媒介产业向更高层次迈进。

一、近代媒介技术的引进与推广(1882-1949年)

鸦片战争后,伴随这西方先进近代技术的输入,新式媒介经营理念、行业规则和运行模式也移植到中国,并促成了传统知识分子和精英文化的近代化转型,这些都是近代中国媒介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因。

自1815年英国人马礼逊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后,西方传教士带来了铅印术和中文活字制造技术,为近代中国媒介技术变革奠定了基础。1882年上海同文书局成立后,民营新闻出版业成为媒介技术的创新主体,在出版救国和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西方最先进的出版技术都被引进到国内,主要包括:(1)蒸汽、电力等动力设备和技术;(2)石印、轮转、胶印等印刷设备和相关技术;(3)制版技术,如珂罗版、石版、金属板等;(4)铸字设备和技术;(5)其他辅助设备和技术,如排字架、纸型以及纤维纸、油墨制造技术等。这些新技术的普遍应用,使铅字印刷成为市场主流,传统雕版技术逐渐被淘汰。

在媒介技术变革的作用下,中国出版业实现了近代化转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机械化媒介出版技术显著提高了媒介生产效率,各地媒介形式日渐丰富,报纸、杂志、教科书和各类读物开始大量出现;出版物在形制、印装水平、内容等方面也得到全面提升,媒介产品不再是上层社会独享的“奢侈品”,普通读者群体迅速扩大。其次,出版行业内部发生了深刻变革,媒介从业者的角色与职能都实现了更新,编辑、记者、撰稿人、出版人等主体作用逐渐凸显;传统编辑技术被现代编辑形制所替代,实现了编、著分离和校、印独立,进而形成了一系列科学、完整、高效的近代编辑技术体系。再次,随着媒介市场的蓬勃发展,整个产业的核心技术、生产流程、企业组织形式乃至产业属性度发生了重大变革。一是媒介从业人员趋于专业化、职业化;二是新闻、出版和发行机构开始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有多种组织形式和融资渠道;三是确立版权保护制度;四是脱离了精英文化的羁绊,实现了文化生产的大众化、商业化和市场化。总之,在整体转型的背景下,媒介在舆论宣传、文化生产、科学普及、社会动员等方面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然而,由于旧中国工业基础薄弱,此阶段的媒介技术发展和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和束缚。早在19世纪末,西方国家就完成了产业机械化、电气化改造进程,但直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媒介产业仍以人力、畜力和半机械为主,大型高速设备尚未普及,总的来说,此阶段的媒介技术体系仍以半机械化为主要特征。

二、现代媒介技术体系的形成与发展(1950-1984年)

建国后,媒介业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机遇和环境,这一阶段的媒介技术以机械化、电气化为主要特征,生产技术更新相对缓慢,且发展不均衡。在技术创新方面,受科技能力、工业发展水平和政治局势等因素的限制,与西方国家差距拉大,但仍有局部突破。1956年,为配合社会主义改造和政治思想宣传工作,新闻出版业完成了系统性整合和产能的重新布局,并整体步入半机械化阶段。在国营体制和组织体系下,媒介技术体系得到完善,除了速度和质量方面的提升外,从组稿、编辑、排版到印刷、发行等环节都实现了系统性配套和升级。建国至1984年,媒介生产技术稳步提升,初步形成了现代媒介技术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印刷出版技术体系得以完善,各种先进的机械化设备被广泛应用:(1)印刷技术环节,逐步向自动化、高速度和多色化方向演进,研发出一系列中小型轮转印刷机、多色胶印机等;(2)在完善传统铸字、排版技术基础上,逐步引入照相排字、电子分色等新技术;(3)装订技术方面,陆续研制了自动订书机、精装自动生产线、锁线折页机等印后设备,并解决了自动控制、联机联动等技术难题,因而实现了由半机械化、单机生产向机械化、联动生产线的整体升级。在产能方面,1979年全国印刷量达到2009万令,较建国初期增长了近30倍。其次,相较于近代,现代编辑技术体系趋于系统化、复杂化,一是技术流程设置更为科学、合理,编辑工作流扩展到10个环节,且前后衔接愈加紧密;二是出于舆论导向的需要,国家加强了对编辑技术流程的管理,在程序设计上更为严谨、规范,在实践中创造了信息分析、“三审制”、“三校一读”等新的技术规范和规则,旨在控制编辑质量;三是针对音像等新型出版物,增设了专门性的技术编辑岗位。此外,80年代起,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编辑出版标准(GB),涉及范围包括图书杂志开本及其幅面尺寸、期刊编排规则、量和单位、全数字式日期表示法、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文摘编写规则及中国标准书号等。

再次,在造纸技术方面进步不大,但基本能够满足当时的出版需求。建国时期,大陆造纸业仅有年10万吨的生产能力,在技术、理念和原料等方面严重落后于西方国家。80年代,相对于印刷环节来说,造纸技术与国际水平的整体差距仍然很大。具体而言,在常规产品生产上,已熟练掌握草木纸浆、机器抄造和加工等技术工艺;纸张平滑度、光洁度、透明度、均匀度和强度等方面的控制技术比较弱;实现了部分技术创新,如有机制浆法、表面施胶法、废纸脱墨和废水治理等,但没有实现大面积推广。虽然如此,在产量上增速却很快,1982年已进入全球造纸十强,每年生产的纸张种类接近500种。相对于前一时期,此阶段媒介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和电气化生产,但在自动化排版方面严重滞后于西方,成为限制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印刷技术改造”项目上,由于国家的重点扶持,实现了28项新产品的技术突破,为下一阶段的自主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数字媒介技术的突破与创新(1985至今)

进入80年代中气候,世界媒介技术发展呈现“数字化、一体化、网络化”趋势,现代高新技术得到普遍应用,从而在内涵、形式和运行模式上颠覆了传统媒介产业,进入跨媒体生产阶段。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和依托,媒介业与计算机、通讯、影视、创意、广告等产业逐渐融合,不仅实现了组织形式上的创新,而且通过自身的数字化改造,满足了受众对即时性、互动性、高品质信息产品的多元需求。

80年代后期,经过王选等人的长期努力,中国迎来了计算机排版技术的革命性创新,因此告别了“铅与火”,走向“光与电”时代。随后,在激光照排、卫星和网络传版、直接制版等技术上也连续实现了突破,由此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数字化工作流程”,将印前、印刷和印后三个环节整合成基于统一数据格式的生产系统;随着现代制造工业水平和科研努能力的迅速提升,大中型高速化、自动化印刷机械逐渐普及,数字印刷技术也开始推向市场,开启了个性化印刷时代。

基于计算机系统的能够准确描述多类型信息的编辑、排版、页面描述语言及其规范,为编辑技术革命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基于“二进制”的能够快速处理各种复杂文字、图形和图像信息的系统软件,推动编辑技术向“数字化、自动化和一体化”方向发展;而“一体化采编工作流程”则使编辑活动开始由单向向双向、多向交互式转化,由静态向动态转变。由此,传统单一的编辑领域逐渐扩展到编、排、印、发的整体编辑范畴,由单一服务转变为多样化综合服务。

此外,由于网络传输、多媒体、卫星通讯、安全加密等技术的日益成熟,通过功能强大、丰富的应用软件,能够实现对超量信息的快速、集中化处理,从而推动媒介发行和广告环节的业务信息化;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系统的成熟,使媒介产品营销突破了传统销售模式,营销成本大为降低而效率显著提升;在跨媒体化经营体系下,原本相互独立的业务版块得到系统化整合,依托数字化信息处理平台,采编、排版、复制、营销等子系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结构合理的、以客户为中心的、具有协同效应的媒介产业链。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深入,信息、计算机、通讯和网络技术的综合应用造就了现代媒介技术的深刻变革,媒介业已经突破传统产业形态和属性,转变为现代信息产业。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媒介业向几乎所有的产业渗透,为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提供“符号价值”、行为规范和文化附加值。近代媒介技术主要引进自西方,媒介技术变迁可谓是“外来技术本土化的进步史”,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在媒介技术自主创新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第二篇:中国近现代历史名人录

中国近现代历史名人录

肖英钊

湖南省:

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林伯渠、徐特立、谢觉哉 谭震林、李富春、李立

三、蔡和森、邓仲夏、向警予、李维汉、罗章龙、罗亦农、陶铸 彭德怀、罗荣桓、贺龙、粟裕、陈庚、谭政、黄克成、许光达、肖劲光、肖克、蒋先云 彭述之、李达、何叔衡、黄公略、腾代远、彭公达、左权、杨勇、杨得志、张震、王震 王首道、耿 飚、江华、朱少连、夏曦、蔡畅、邓力群、周小舟、彭佩云、廖汉生、陶峙岳 苏振华、欧阳钦、何长工、宋时轮、宋任穷、胡耀邦、朱镕基、李铁映、贺国强、毛致用 曹庆泽;

著名优秀共产党员:雷锋; 民主党派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程潜、刘斐、章士钊、成思危、黎锦熙、周谷城、李烛尘; 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胡林翼、曾国荃、左宗棠;

晚清维新领袖:谭嗣同; 国民党重要领导人:黄兴、宋教仁、蔡锷、谭延阎、陈天华、邓演达、焦达峰、赵恒惕 何健、贺衷寒、黄杰、黄少谷;

著名大汉奸:周佛海; 著名学者、科学家、艺术家:魏源、杨度、沈从文、翦伯赞、齐白石、田汉、周扬、萧三 贺绿汀、丁玲、周立波、邓晓芒、李泽厚、范旭东、周光召、陈能宽;

广东省:

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苏兆征、彭湃、叶挺、叶剑英、叶选平、廖承志、廖晖 谢非、肖扬、邓发、邓培、杨殷、邓兆祥、刘复之、罗登贤;

国民党重要领导人:孙中山、孙科、廖仲恺、何香凝、李济深、胡汉民、许崇智、唐绍仪 汪精卫、蔡廷锴、蒋光鼐、陆浩东、陈少白、尤烈、杨鹤龄、郑士良 史坚如、陈炯明、邓泽如、罗卓英、余汉谋、薛岳、俞鸿钧、黄镇球;

民主党派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谭平山、李沛瑶、雷洁琼;

著名大汉奸:陈公博; 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洪秀全、洪仁干、冯云山、林凤祥、赖汉英;

晚清维新领袖、学者:康有为、梁启超、黄遵宪;

晚清名臣:岑春宣、丁日昌、邓世昌; 我国影视业的开拓者:郑正秋、蔡楚生、邵逸夫;

现代经济界巨头:李嘉诚、霍英东; 著名学者、科学家、艺术家:詹天佑、冯如、冼星海、梁思成、郑观应、李国豪、高剑父 陈垣、苏曼殊、王力、杜重远、关山月、林枫眠、钟敬文、吴大猷;

浙江省:

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乔石、黄菊、尉建行、曾培炎、俞正声 陈良宇、施存统、黄敬、徐匡迪、陈慕华、钱壮飞、潘汉年、徐梅坤、姚文远;

国民党重要领导人:蒋介石、蒋经国、胡宗南、汤恩伯、陈布雷、陈其美、陈立夫、陈果夫、陈诚、陈仪、张静江、邵力子、蒋百里、蒋鼎文、毛人凤、戴笠、俞飞鹏、周至柔、邵元冲; 民主党派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沈钧儒、马叙伦、陈叔通、周建人、胡愈之、章乃器、孙晓村、经叔平、韩启德、蒋正华、张榕明;

著名买办财阀:虞洽卿;

著名民革命先烈:秋瑾、徐锡麟;

著名工商人士:包玉刚、邵逸夫; 著名学者、科学家、艺术家:鲁迅、周作人、郁达夫、蔡元培、蒋梦麟、罗家伦、杨贤江、章太炎、钱玄同、王国维、钱理群、龚自珍、梁实秋、陈望道、茅盾、李叔同、俞平伯 徐志摩、余秋雨、冯雪峰、吴晗、夏鼐、范文澜、吴昌硕、任伯年、丰子恺、潘天寿 赵超构、邵飘萍、金岳霖、董辅衽、胡鞍钢、马寅初、南怀瑾、钱正英、钱三强、吴自良 陈芳允、赵九章、屠守谔、钱学森、潘家铮、茅以升、谈家桢、童第周、严济慈、苏步青 施今墨、李善兰、陈中伟、赵忠尧、严东生、谭其骧、黄昆、路甬祥、陈省身、朱自清; 江苏省:

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江泽民、周恩来、瞿秋白、博古

张太雷、恽代英、乔冠华、胡乔木、陆定

一、李岚清、芮杏文、丁关根、***、刘延东 刘淇、顾秀莲、唐家璇、盛华仁、朱训、何椿霖; 晚清名臣:翁同禾、盛宣怀、薛富成、张謇、关天培;

民主党派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荣毅仁、丁石孙、许嘉璐、张怀西、王昆仑、季方、钱昌照; 国民党重要领导人:吴稚晖、顾祝同、钱大钧、柳亚子;

著名实业家:荣宗敬、荣德生; 著名学者、科学家、艺术家:钱钟书、赵元任、马建忠、刘师培、刘半农、叶圣陶、蒋南翔 徐悲鸿、刘海粟、李可染、梅兰芳、华彦钧、厉以宁、吴敬琏、茅于轼、孙冶方、陈翰生 薛暮桥、顾颉刚、钱穆、胡绳、吕叔湘、费孝通、华罗庚、吴阶平、吴健雄、王选、邹承鲁 贝聿铭、钱骥、杨嘉犀、王大珩、王淦昌、姚桐斌、程开甲、钱伟长、周培源、张光斗 胡刚复、束星北、吴良镛、华蘅芳、范敬宜、徐铸成、朱自清;

著名民主进步人士:李公仆、史量才;

著名黑道枭雄:黄金荣;

安徽省:

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胡锦涛、吴邦国、陈独秀、姚依林、陈延年、陈乔年 王明、王稼祥、柯庆施、李克农、洪学智、黄镇、张劲夫、陈锦华、陈作霖;

著名军阀:段祺瑞;

晚清名臣:李鸿章、刘铭传、丁汝昌、聂士成; 民主党派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章伯钧、董寅初、朱蕴山、孙起孟、赵朴初、周叔弢; 国民党重要领导人:冯玉祥、徐谦、柏文蔚、孙立人、徐庭瑶、王亚樵、卫立煌、戴安澜 张治中;

晚清著名巨商:胡雪岩;

著名实业家:周学熙; 著名学者、科学家、艺术家:陶行知、胡适、刘文典、朱光潜、黄宾虹、张恨水、吴作人 金克木、邓稼先、黄纬禄、任新民、杨振宁、慈云桂;

四川省:

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邓小平、朱德、陈毅、李鹏、刘伯坚、赵世炎、田家英 罗瑞卿、张爱萍、杨汝岱、吴玉章、陈希同、谭绍文、李一氓、傅钟; 著名优秀共产党员、烈士:李硕勋、江竹筠、赵一曼、黄继光、邱少云; 中华人民共和国少数民族领导人:帕巴拉·格列朗杰 ; 著名民族人士:张澜、张梅颖;

国民党重要领导人:邹容、张群、谢持、杨森、孙震、戴季陶;

著名学者、科学家、艺术家:巴金、郭沫若、范长江、何其芳、石鲁、张大千;

湖北省:

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董必武、林彪、项英、李先念、刘华清、徐海东、王树声、陈锡联、陈再道 黄永胜、向忠发、谢富治

王平、韩先楚、秦基伟、黄火清、陈谭秋、萧楚女、夏明翰、李汉俊、刘仁静、林育英 伍修权、吴仪(女)、钱瑛(女);

中华民国总统:黎元洪; 国民党重要领导人:居正、张知本、沈鸿烈、徐源泉、贺国光、万耀煌、吴国桢、刘文岛 陶希圣;

民主党派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邓初民、王文远; 著名学者、科学家、艺术家:闻一多、汤用彤、汤一介、冯文炳、熊十力、张培刚、曹禺 胡风、聂绀弩、王世杰、郭超人、李四光、朱光亚、彭桓武、王竹溪;

山东省:

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卢福坦、康生、江青

张春桥、宋平、万里、罗干、谷牧、曹志、王芳、宋健、周荣鑫、郝建秀(女)陈少敏、王尽美、段君毅、田纪云、姜春云、张万年、迟浩田、王乐泉; 国民党重要领导人:张自忠、石敬亭、秦德纯

中国近现代历史名人录

来源: 肖英钊的日志

湖南省:

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林伯渠、徐特立、谢觉哉 谭震林、李富春、李立

三、蔡和森、邓仲夏、向警予、李维汉、罗章龙、罗亦农、陶铸 彭德怀、罗荣桓、贺龙、粟裕、陈庚、谭政、黄克成、许光达、肖劲光、肖克、蒋先云 彭述之、李达、何叔衡、黄公略、腾代远、彭公达、左权、杨勇、杨得志、张震、王震 王首道、耿 飚、江华、朱少连、夏曦、蔡畅、邓力群、周小舟、彭佩云、廖汉生、陶峙岳 苏振华、欧阳钦、何长工、宋时轮、宋任穷、胡耀邦、朱镕基、李铁映、贺国强、毛致用 曹庆泽;

著名优秀共产党员:雷锋; 民主党派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程潜、刘斐、章士钊、成思危、黎锦熙、周谷城、李烛尘; 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胡林翼、曾国荃、左宗棠;

晚清维新领袖:谭嗣同; 国民党重要领导人:黄兴、宋教仁、蔡锷、谭延阎、陈天华、邓演达、焦达峰、赵恒惕 何健、贺衷寒、黄杰、黄少谷;

著名大汉奸:周佛海; 著名学者、科学家、艺术家:魏源、杨度、沈从文、翦伯赞、齐白石、田汉、周扬、萧三 贺绿汀、丁玲、周立波、邓晓芒、李泽厚、范旭东、周光召、陈能宽;

广东省:

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苏兆征、彭湃、叶挺、叶剑英、叶选平、廖承志、廖晖 谢非、肖扬、邓发、邓培、杨殷、邓兆祥、刘复之、罗登贤;

国民党重要领导人:孙中山、孙科、廖仲恺、何香凝、李济深、胡汉民、许崇智、唐绍仪 汪精卫、蔡廷锴、蒋光鼐、陆浩东、陈少白、尤烈、杨鹤龄、郑士良 史坚如、陈炯明、邓泽如、罗卓英、余汉谋、薛岳、俞鸿钧、黄镇球;

民主党派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谭平山、李沛瑶、雷洁琼;

著名大汉奸:陈公博; 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洪秀全、洪仁干、冯云山、林凤祥、赖汉英;

晚清维新领袖、学者:康有为、梁启超、黄遵宪;

晚清名臣:岑春宣、丁日昌、邓世昌; 我国影视业的开拓者:郑正秋、蔡楚生、邵逸夫;

现代经济界巨头:李嘉诚、霍英东; 著名学者、科学家、艺术家:詹天佑、冯如、冼星海、梁思成、郑观应、李国豪、高剑父 陈垣、苏曼殊、王力、杜重远、关山月、林枫眠、钟敬文、吴大猷;

浙江省:

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乔石、黄菊、尉建行、曾培炎、俞正声 陈良宇、施存统、黄敬、徐匡迪、陈慕华、钱壮飞、潘汉年、徐梅坤、姚文远;

国民党重要领导人:蒋介石、蒋经国、胡宗南、汤恩伯、陈布雷、陈其美、陈立夫、陈果夫、陈诚、陈仪、张静江、邵力子、蒋百里、蒋鼎文、毛人凤、戴笠、俞飞鹏、周至柔、邵元冲; 民主党派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沈钧儒、马叙伦、陈叔通、周建人、胡愈之、章乃器、孙晓村、经叔平、韩启德、蒋正华、张榕明;

著名买办财阀:虞洽卿;

著名民革命先烈:秋瑾、徐锡麟;

著名工商人士:包玉刚、邵逸夫; 著名学者、科学家、艺术家:鲁迅、周作人、郁达夫、蔡元培、蒋梦麟、罗家伦、杨贤江、章太炎、钱玄同、王国维、钱理群、龚自珍、梁实秋、陈望道、茅盾、李叔同、俞平伯 徐志摩、余秋雨、冯雪峰、吴晗、夏鼐、范文澜、吴昌硕、任伯年、丰子恺、潘天寿 赵超构、邵飘萍、金岳霖、董辅衽、胡鞍钢、马寅初、南怀瑾、钱正英、钱三强、吴自良 陈芳允、赵九章、屠守谔、钱学森、潘家铮、茅以升、谈家桢、童第周、严济慈、苏步青 施今墨、李善兰、陈中伟、赵忠尧、严东生、谭其骧、黄昆、路甬祥、陈省身、朱自清; 江苏省:

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江泽民、周恩来、瞿秋白、博古

张太雷、恽代英、乔冠华、胡乔木、陆定

一、李岚清、芮杏文、丁关根、***、刘延东 刘淇、顾秀莲、唐家璇、盛华仁、朱训、何椿霖; 晚清名臣:翁同禾、盛宣怀、薛富成、张謇、关天培;

民主党派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荣毅仁、丁石孙、许嘉璐、张怀西、王昆仑、季方、钱昌照; 国民党重要领导人:吴稚晖、顾祝同、钱大钧、柳亚子;

著名实业家:荣宗敬、荣德生; 著名学者、科学家、艺术家:钱钟书、赵元任、马建忠、刘师培、刘半农、叶圣陶、蒋南翔 徐悲鸿、刘海粟、李可染、梅兰芳、华彦钧、厉以宁、吴敬琏、茅于轼、孙冶方、陈翰生 薛暮桥、顾颉刚、钱穆、胡绳、吕叔湘、费孝通、华罗庚、吴阶平、吴健雄、王选、邹承鲁 贝聿铭、钱骥、杨嘉犀、王大珩、王淦昌、姚桐斌、程开甲、钱伟长、周培源、张光斗 胡刚复、束星北、吴良镛、华蘅芳、范敬宜、徐铸成、朱自清;

著名民主进步人士:李公仆、史量才;

著名黑道枭雄:黄金荣;

安徽省:

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胡锦涛、吴邦国、陈独秀、姚依林、陈延年、陈乔年 王明、王稼祥、柯庆施、李克农、洪学智、黄镇、张劲夫、陈锦华、陈作霖;

著名军阀:段祺瑞;

晚清名臣:李鸿章、刘铭传、丁汝昌、聂士成; 民主党派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章伯钧、董寅初、朱蕴山、孙起孟、赵朴初、周叔弢; 国民党重要领导人:冯玉祥、徐谦、柏文蔚、孙立人、徐庭瑶、王亚樵、卫立煌、戴安澜 张治中;

晚清著名巨商:胡雪岩;

著名实业家:周学熙; 著名学者、科学家、艺术家:陶行知、胡适、刘文典、朱光潜、黄宾虹、张恨水、吴作人 金克木、邓稼先、黄纬禄、任新民、杨振宁、慈云桂;

四川省:

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邓小平、朱德、陈毅、李鹏、刘伯坚、赵世炎、田家英 罗瑞卿、张爱萍、杨汝岱、吴玉章、陈希同、谭绍文、李一氓、傅钟; 著名优秀共产党员、烈士:李硕勋、江竹筠、赵一曼、黄继光、邱少云; 中华人民共和国少数民族领导人:帕巴拉·格列朗杰 ; 著名民族人士:张澜、张梅颖;

国民党重要领导人:邹容、张群、谢持、杨森、孙震、戴季陶;

著名学者、科学家、艺术家:巴金、郭沫若、范长江、何其芳、石鲁、张大千;

湖北省:

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董必武、林彪、项英、李先念、刘华清、徐海东、王树声、陈锡联、陈再道 黄永胜、向忠发、谢富治

王平、韩先楚、秦基伟、黄火清、陈谭秋、萧楚女、夏明翰、李汉俊、刘仁静、林育英 伍修权、吴仪(女)、钱瑛(女);

中华民国总统:黎元洪; 国民党重要领导人:居正、张知本、沈鸿烈、徐源泉、贺国光、万耀煌、吴国桢、刘文岛 陶希圣;

民主党派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邓初民、王文远; 著名学者、科学家、艺术家:闻一多、汤用彤、汤一介、冯文炳、熊十力、张培刚、曹禺 胡风、聂绀弩、王世杰、郭超人、李四光、朱光亚、彭桓武、王竹溪;

山东省:

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卢福坦、康生、江青

张春桥、宋平、万里、罗干、谷牧、曹志、王芳、宋健、周荣鑫、郝建秀(女)陈少敏、王尽美、段君毅、田纪云、姜春云、张万年、迟浩田、王乐泉; 国民党重要领导人:张自忠、石敬亭、秦德纯

中国近现代历史名人录

来源: 肖英钊的日志

湖南省:

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林伯渠、徐特立、谢觉哉 谭震林、李富春、李立

三、蔡和森、邓仲夏、向警予、李维汉、罗章龙、罗亦农、陶铸 彭德怀、罗荣桓、贺龙、粟裕、陈庚、谭政、黄克成、许光达、肖劲光、肖克、蒋先云 彭述之、李达、何叔衡、黄公略、腾代远、彭公达、左权、杨勇、杨得志、张震、王震 王首道、耿 飚、江华、朱少连、夏曦、蔡畅、邓力群、周小舟、彭佩云、廖汉生、陶峙岳 苏振华、欧阳钦、何长工、宋时轮、宋任穷、胡耀邦、朱镕基、李铁映、贺国强、毛致用 曹庆泽;

著名优秀共产党员:雷锋; 民主党派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程潜、刘斐、章士钊、成思危、黎锦熙、周谷城、李烛尘; 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胡林翼、曾国荃、左宗棠;

晚清维新领袖:谭嗣同; 国民党重要领导人:黄兴、宋教仁、蔡锷、谭延阎、陈天华、邓演达、焦达峰、赵恒惕 何健、贺衷寒、黄杰、黄少谷;

著名大汉奸:周佛海; 著名学者、科学家、艺术家:魏源、杨度、沈从文、翦伯赞、齐白石、田汉、周扬、萧三 贺绿汀、丁玲、周立波、邓晓芒、李泽厚、范旭东、周光召、陈能宽;

广东省:

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苏兆征、彭湃、叶挺、叶剑英、叶选平、廖承志、廖晖 谢非、肖扬、邓发、邓培、杨殷、邓兆祥、刘复之、罗登贤;

国民党重要领导人:孙中山、孙科、廖仲恺、何香凝、李济深、胡汉民、许崇智、唐绍仪 汪精卫、蔡廷锴、蒋光鼐、陆浩东、陈少白、尤烈、杨鹤龄、郑士良 史坚如、陈炯明、邓泽如、罗卓英、余汉谋、薛岳、俞鸿钧、黄镇球;

民主党派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谭平山、李沛瑶、雷洁琼;

著名大汉奸:陈公博; 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洪秀全、洪仁干、冯云山、林凤祥、赖汉英;

晚清维新领袖、学者:康有为、梁启超、黄遵宪;

晚清名臣:岑春宣、丁日昌、邓世昌; 我国影视业的开拓者:郑正秋、蔡楚生、邵逸夫;

现代经济界巨头:李嘉诚、霍英东; 著名学者、科学家、艺术家:詹天佑、冯如、冼星海、梁思成、郑观应、李国豪、高剑父 陈垣、苏曼殊、王力、杜重远、关山月、林枫眠、钟敬文、吴大猷;

浙江省:

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乔石、黄菊、尉建行、曾培炎、俞正声 陈良宇、施存统、黄敬、徐匡迪、陈慕华、钱壮飞、潘汉年、徐梅坤、姚文远;

国民党重要领导人:蒋介石、蒋经国、胡宗南、汤恩伯、陈布雷、陈其美、陈立夫、陈果夫、陈诚、陈仪、张静江、邵力子、蒋百里、蒋鼎文、毛人凤、戴笠、俞飞鹏、周至柔、邵元冲; 民主党派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沈钧儒、马叙伦、陈叔通、周建人、胡愈之、章乃器、孙晓村、经叔平、韩启德、蒋正华、张榕明;

著名买办财阀:虞洽卿;

著名民革命先烈:秋瑾、徐锡麟;

著名工商人士:包玉刚、邵逸夫; 著名学者、科学家、艺术家:鲁迅、周作人、郁达夫、蔡元培、蒋梦麟、罗家伦、杨贤江、章太炎、钱玄同、王国维、钱理群、龚自珍、梁实秋、陈望道、茅盾、李叔同、俞平伯 徐志摩、余秋雨、冯雪峰、吴晗、夏鼐、范文澜、吴昌硕、任伯年、丰子恺、潘天寿 赵超构、邵飘萍、金岳霖、董辅衽、胡鞍钢、马寅初、南怀瑾、钱正英、钱三强、吴自良 陈芳允、赵九章、屠守谔、钱学森、潘家铮、茅以升、谈家桢、童第周、严济慈、苏步青 施今墨、李善兰、陈中伟、赵忠尧、严东生、谭其骧、黄昆、路甬祥、陈省身、朱自清; 江苏省:

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江泽民、周恩来、瞿秋白、博古

张太雷、恽代英、乔冠华、胡乔木、陆定

一、李岚清、芮杏文、丁关根、***、刘延东 刘淇、顾秀莲、唐家璇、盛华仁、朱训、何椿霖; 晚清名臣:翁同禾、盛宣怀、薛富成、张謇、关天培;

民主党派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荣毅仁、丁石孙、许嘉璐、张怀西、王昆仑、季方、钱昌照; 国民党重要领导人:吴稚晖、顾祝同、钱大钧、柳亚子;

著名实业家:荣宗敬、荣德生; 著名学者、科学家、艺术家:钱钟书、赵元任、马建忠、刘师培、刘半农、叶圣陶、蒋南翔 徐悲鸿、刘海粟、李可染、梅兰芳、华彦钧、厉以宁、吴敬琏、茅于轼、孙冶方、陈翰生 薛暮桥、顾颉刚、钱穆、胡绳、吕叔湘、费孝通、华罗庚、吴阶平、吴健雄、王选、邹承鲁 贝聿铭、钱骥、杨嘉犀、王大珩、王淦昌、姚桐斌、程开甲、钱伟长、周培源、张光斗 胡刚复、束星北、吴良镛、华蘅芳、范敬宜、徐铸成、朱自清;

著名民主进步人士:李公仆、史量才;

著名黑道枭雄:黄金荣;

安徽省:

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胡锦涛、吴邦国、陈独秀、姚依林、陈延年、陈乔年 王明、王稼祥、柯庆施、李克农、洪学智、黄镇、张劲夫、陈锦华、陈作霖;

著名军阀:段祺瑞;

晚清名臣:李鸿章、刘铭传、丁汝昌、聂士成; 民主党派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章伯钧、董寅初、朱蕴山、孙起孟、赵朴初、周叔弢; 国民党重要领导人:冯玉祥、徐谦、柏文蔚、孙立人、徐庭瑶、王亚樵、卫立煌、戴安澜 张治中;

晚清著名巨商:胡雪岩;

著名实业家:周学熙; 著名学者、科学家、艺术家:陶行知、胡适、刘文典、朱光潜、黄宾虹、张恨水、吴作人 金克木、邓稼先、黄纬禄、任新民、杨振宁、慈云桂;

四川省:

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邓小平、朱德、陈毅、李鹏、刘伯坚、赵世炎、田家英 罗瑞卿、张爱萍、杨汝岱、吴玉章、陈希同、谭绍文、李一氓、傅钟; 著名优秀共产党员、烈士:李硕勋、江竹筠、赵一曼、黄继光、邱少云; 中华人民共和国少数民族领导人:帕巴拉·格列朗杰 ; 著名民族人士:张澜、张梅颖;

国民党重要领导人:邹容、张群、谢持、杨森、孙震、戴季陶;

著名学者、科学家、艺术家:巴金、郭沫若、范长江、何其芳、石鲁、张大千;

湖北省:

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董必武、林彪、项英、李先念、刘华清、徐海东、王树声、陈锡联、陈再道 黄永胜、向忠发、谢富治

王平、韩先楚、秦基伟、黄火清、陈谭秋、萧楚女、夏明翰、李汉俊、刘仁静、林育英 伍修权、吴仪(女)、钱瑛(女);

中华民国总统:黎元洪; 国民党重要领导人:居正、张知本、沈鸿烈、徐源泉、贺国光、万耀煌、吴国桢、刘文岛 陶希圣;

民主党派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邓初民、王文远; 著名学者、科学家、艺术家:闻一多、汤用彤、汤一介、冯文炳、熊十力、张培刚、曹禺 胡风、聂绀弩、王世杰、郭超人、李四光、朱光亚、彭桓武、王竹溪;

山东省:

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卢福坦、康生、江青

张春桥、宋平、万里、罗干、谷牧、曹志、王芳、宋健、周荣鑫、郝建秀(女)陈少敏、王尽美、段君毅、田纪云、姜春云、张万年、迟浩田、王乐泉; 国民党重要领导人:张自忠、石敬亭、秦德纯

第三篇: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复习

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复习

专题构成

所谓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两个方面,一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必然意味着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21世纪初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就的160多年时间里,中国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了解近现代以来社会生活变迁,探究其原因,进而理解这些变迁是适应近现代社会发展的结果,对中国的近现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近年来,各地中考命题中愈加突出强调以“以能力立意”和“以教育价值立意”的命题理念,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要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未来。(摘自《河北省2007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文科综合(思想品德、历史)学科说明》)

考点罗列

张謇兴办实业及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轮船、火车、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

电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及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就业制度的变化,就业观念的改变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及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及信息技术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旅行者号”机车的发明及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本茨和莱特兄弟的发明,汽车和飞机两种交通工具的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爱迪生电器的发明,电器的广泛使用对提高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

考点详解

一、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识综述

中国近代是一个急剧变动的时期,它反映在政治上,是一系列政治变革的此伏彼起;反映在经济上,是新的经济因素──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反映在社会生活方面,是人们在外来的生活观念的冲击下,不断求新求变,一系列新鲜事物不断出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生活也受到猛烈冲击,发生了相应的变迁。这种冲击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中国社会内部新兴的进步力量,为振兴国家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做出的努力;二是来自西方生活方式的浸染和挑战。其中,旧与新、中与西的冲突、融合,构成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复杂多样的景象。

考点1:张謇兴办实业及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

历史背景:张骞,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马关条约》后,外国人在中国办工厂、开矿山,利用廉价的中国原料和人力,直接剥削中国人民,张骞深感要挽回中国的利益,就必须发展本国工商业,提出“实业救国”口号,放弃高官厚禄,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等企业。

发展缩影:张骞的企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华民族资本的压迫,大生纱厂等企业获得了过一步发展;好景不长,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又一次在中国大量倾销棉花和棉织品,大生纱厂的产品被迫削价销售,收不抵支,负债累累,最后被吞并。

深度理解:张謇作为一位清末的科举状元,能勇于退出官场转而兴办实业,既是其实业救国、振兴民族经济的爱国心使然,也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张謇的这种变化在当时的中国具有典型的时代意义,其创办实业的经历又成为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一个缩影。

考点2:轮船、火车、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

新式交通工具和娱乐方式的兴起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的影响深远巨大,而近代中国社会在这两方面的变化尤以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最具代表性。新式交通工具:①1876年英国人修建的淞沪铁路是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②西方发明的轮船、火车在近代社会相继传入中国,一方面使人们出行的速度大大加快,另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学科内综合:

①中国史:1909年,詹天佑主持修筑的京张铁路通车,是我国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②世界史: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利用蒸汽机发明了火车机车“旅行者号”试车成功。从此,铁路交通迅速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美国人富尔顿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艘轮船。

深度理解: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并得到发展,追根溯源,这西方工业革命作用于中国的结果。娱乐方式:近代以来,西方发明的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1896年电影在法国诞生,次年就传入上海。民国时期,中国电影发展渐趋成熟。)

考点3:电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众传媒不仅在历次政治变革中肩负着舆论宣传的重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申报》和商务印书馆在这方面可谓别具特色。

新式通讯工具:19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1882年,上海开办近代中国第一家电话局。)

文化1872年,上海创办《申报》是近代最著名的[注意:不是“最早的”。];1897年,上海创办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考点4: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在近代中国,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不仅是社会变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突出反映,同时更因其时代背景而具有了象征性意义。这里的“时代背景”主要包括: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

辛亥革命后,在社会变革浪潮的巨大冲击下,人们开始对许多不合理的风俗习惯进行变革。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废除有损要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链接]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出现一股尊孔复古逆流,各种生活陋习卷土重来,陈独秀、李大钊等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批判旧道德、旧礼俗,提倡新道德、新风尚,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强调]传统的习俗因传统势力强大,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比如缠足的陋习,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被彻底废除。

二、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 知识综述

社会生活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反映,是社会进步程度的表现,因此中国现代史关注社会生活的演变和发展。众多的发生父辈和我们自己身边的历史现象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新中国建立以后,社会生活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水平又迈上一个新台阶,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来看,人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明显提高,生活条件有很大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在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就业制度和人们的就业观念也发生了变化,逐步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和坚持。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也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社会进步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影响。

考点1: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及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可以分二个阶段来掌握,一是新中国建立后到改革开放前,二是改革开放后到我们生活的今天。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逐步提高,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20世纪末,中国在整体上进入小康社会。

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用方面的对比:略

考点2:就业制度的变化,就业观念的改变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发生变化,“铁饭碗”被打破,就业渠道拓宽,人们通过人才市场自主择业。就业制度的改革,要求人们不断学习,提高适应就业变化的能力。

考点3: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及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改革的深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保、医保改革正在进行中。考点4: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及信息技术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报纸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大众传播媒介(联系上文《申报》相关知识);影视是音像媒介,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在近现代社会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联系照相、电影等相关知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即互联网)是电子媒介,是信息社会的一个标志性的信息传播手段。这三类媒介从技术应用的层面上讲,有一个逐渐进步的过程。前两类属于传统媒介,各自都有较长时间的发展轨迹,后一类是现代社会近年来飞速发展的媒介类型。

我国政府重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互联网日益深入地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越来越多的人感受了它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三、世界史:科技发明改变人类生活

考点1:“旅行者号”机车的发明及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1814年,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旅行者”号。这是世界上第一辆火车。影响:火车的发明促进了路上运输业的飞跃发展,使世界交通运输进入了 “铁路时代”。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显著变化。考点2:本茨和莱特兄弟的发明,汽车和飞机两种交通工具的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利用内燃机驱动车轮,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

(1896年,美国人亨利·福特制造出更加先进的四轮汽车,此后又建成了汽车装配线。汽车工业很快在一些国家建立起来。)

1903年,美国人威尔伯·莱特和奥维尔·莱特兄弟利用内燃发动机驱动螺旋桨,进行飞行试验。他们制造出一架名为“飞行者1号”的飞机试飞成功,迈出了人类航空技术的第一步。

考点3:爱迪生电器的发明,电器的广泛使用对提高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爱迪生:美国发明家,他在一生中获得1000多项发明专利权,被称为“发明大王”。主要发明:电灯、电话机、电车、电报机、电影机、电压表、留声机、蓄电池等。电灯的发明是他最重要的发明,它改变了人类传统的照明方式。

历史地位:爱迪生的发明为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使世界变得更加光明灿烂,人们称赞他是“打开电灯时代的领袖”。

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科技成果推广和运用,除了在政治经济方面产生重大影响外,与之相应的人们的文化生活也发生变化,看电影、听留声机播音、欣赏爵士乐„„成为时尚,人民的精神生活不断丰富。

情感态度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是西方工业文明的对中国产生影响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需要,也反映了从专制到民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对中国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一现象,使我们认识到学习吸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的重要性,所以应当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

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

社会进步改变人类生活也让我们认识到物质文明进步和人们观念变化的关系,培养与时俱进、富有竞争精神的积极人生观。

第四篇:中国近现代以来赤脚医生的变迁1

中国近现代以来赤脚医生的变迁

(周兰花 中华女子学院视觉传达4班,学号:111101104)

起初集体经济时靠看病挣工分,家庭联产承包制后以集体名义搞个体经营,这些一边荷锄扶犁一边治病救人的赤脚医生,无偿地承载着中国农村最基础的防疫保健工作。随着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进行,奉献一生的赤脚医生们却因年龄、健康等因素,正逐步淡出历史的舞台„„

1968年,《人民日报》发表了《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第一次把农村半医半农的卫生员正式称为“赤脚医生”,毛泽东批示:“赤脚医生就是好”。从此,“赤脚医生”的名称走向了全国。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赤脚医生”是个光荣而崇高的职业。当时,赤脚医生们并没有固定的行医场所,按照当时的规定,赤脚医生必须每天到各村进行巡回问诊医疗,哪里有病人,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平日里,这些半工半农的赤脚医生们就在既定的辖区范围内行走,跋山涉水,走村串寨,方便群众就近就医,户里户外,田间地头甚至沟边路垴都是他们的行医场所。在当时,赤脚医生除了给广大山区群众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外,还肩负着当地农民的卫生防疫保健工作。在当时传染病肆虐的情况下,为村民免费注射麻疹疫苗、小儿麻痹疫苗等工作,成为赤脚医生最主要的工作。但由于当时的宣传不到位,很多村民对注射疫苗的认识程度不够,这给传染病的预防带来了很多障碍。为此,赤脚医生利用生产间隙,他们不但走家串户发药,还得讲解预防知识;他们有的时候还要扮演接生员的角色。通常一天吃不上一顿饭,睡不上一次安稳觉。当时赤脚医生出诊行医送药收费极低,这让居住在山区农村的群众着实受益不少,也让赤脚医生方有光收获了不少的光荣和尊重,走到哪,山区群众那种发自内心的尊敬与笑容就在哪开花,遇上谁家有个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的,当地的赤脚医生定是当仁不让的座上宾。吃的是百家饭,穿的是相对干净的衣服,抽的是“金沙江”香烟,干的是治病救人的技术活,那时候,虽然工资不高,虽然辛苦,但贫富差距不大,干起活来干劲十足,意气风发,步履轻快,优越感十足。

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到来,以赤脚医生为主体的农村集体合作医疗逐渐解体,乡村卫生所取代了原来的保健站他们成为个体医生,后经培训考试成为乡村医生。国家把赤脚医生的称呼改为乡村医生,揭开了农村卫生新的一页。规范行医成为行业需求,乡村医生开始有了入行的门槛,而房屋、设备、进修学习、考试、工资待遇、养老保险等现实的问题也浮上水面。卫生所名义上是村级集体卫生服务单位,但实际上大多交给了原来的赤脚医生个体经营。集体经济时期,赤脚医生还能得到“工分”或定额补贴,虽然微少,但也是一种精神上的鼓舞和物质上的支援。农村集体经济方式改变后,乡村医生再也得不到一分钱“工资”,但地方病普查、疫苗注射、妇幼保健以及计划生育宣传等所有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却必须要做。在1991年和以后几次的抗洪抢险中,2003年抗战非典时期无数个危难时刻都可以见到他们辛苦忙碌的背影。

赤脚医生和民办教师是上世纪农村中的双孪生姐妹,随着社会经济发张,民办教师多半转入国家编制,可拿到客观的工资和退休金,而赤脚医生在国家经济综合国力日益增长的今天,他们却赤着脚,到了退休年龄却什么都没有。“年轻的时候,我们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为人民服务,如今,我们的眼花了,耳朵也聋了,却没有人关心,想来真有点寒心。”一个当年的赤脚医生说道。对于此现象,国家也采取了相应的政策。2003年,我国开始在部分省区市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工作;2006年1月,卫生部等7部委联合发出通知,正式确定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将于2008年在全国基本推行。2007年,原来的乡村医生也开始被称为“社区医生”古浪县卫生局有关人士说,国家对曾经的赤脚医生没有善后的补助措施,但今年以后,从事农村防疫及公共保健事务的乡村医生,每人每年能得到1200元的补助。

在各方力量的争取下,我们欣喜地看到,乡村医生的待遇已经有所改善,有了新的、规范的诊室,有了国家配发的器械、药箱,有了补贴。但是他们的身份以及养老问题至今没有解决。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教育的发展,现在,乡村都建立了医院,医生都规范化了,赤脚医生,渐渐地被医科大学的毕业生取而代之了,虽然这标志着是人类文明的又一进步,但他们是农村社区和家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量的卫生服务工作需要他们,农民兄弟需要他们,任何人不可替代。他们用了几乎一生的时间来履行了一名乡村卫生工作者的职责,点燃了赤脚医生在民间的美好形象,也让几代人因他们心存暖意。作为一个时代的记忆符号,在他们行将远去之时,向他们——曾经的赤脚医生们表示致敬!

第五篇:高考一轮复习历史教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

第九章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标要求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备考指要

1.本专题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学习时要注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应通过多种渠道,进一步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轨迹,并注意总结导致变迁的因素。

2.本专题的内容与世界形势的发展紧密联系。中国进入近代以来,己开始融入世界,学习时要注意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与当时世界形势的联系。

3.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历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性,学会站在发展的角度、用历史的眼光思考问题。

4.学习本专题可采用比较的方法。如比较古代服饰与近现代服饰的异同,可以加深对服饰变革的认识;通过比较古代交通、通信、和传媒方式的不同,从而加深对人们出行和传媒方式的不同,从而加深对人们出行和传媒方式变革的认识。还要注意同当前热点问题相联系。如联系磁悬浮列车的开通,理解交通工具的革新。

◆教学主体

一、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四次大变迁 1.第一次大变迁:(1)时间:鸦片战争以后

(2)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殖民侵略,“洋货”大量涌入,同时西方文化渗透到国民生活中,上海等近代化大城市崛起。

(3)主要表现: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民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城市变化尤其明显:①衣:“洋布”“洋装”渐入中国百姓生活;②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_吃西餐_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③住:西方建筑式样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2.第二次大变迁:(1)时间:辛亥革命以后

(2)历史背景:①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②受维新派、革命派主张的影响。③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3)主要表现: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的冲击,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都相应发生了变化:①衣:中西合璧式服装中山装、旗袍、学生装等。②风俗: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前后,“剪发衣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3.第三次大变迁:(1)时间:新中国成立后

(2)历史背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由于政府的强制行为,一些社会的丑恶现象被取缔。

(3)主要表现:①物质生活上出现了平均主义,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低,城市里生活有一定保障,农民温饱问题没有解决。②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4.第四次大变迁:(1)时间:改革开放以后

(2)历史背景: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国家把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努力改善国计民生,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3)主要表现:人民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衣食住行等发生根本变化,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①衣:服装颜色变为五彩缤纷,款式走向多样化。②食:到1987年,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还提倡“菜篮子”工程。③住: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楼房比比皆是,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④风俗:休闲方式多样化,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归纳升华:

1.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及影响(1)原因:

①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国家对我国的侵略的同时,使得西方国家的生产方式、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传入到中国,客观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现代中国的对外政策,如建国初期;近现代中国人民对外战争与对外交往过程中,也积极的汲取了外国先进的文化成果并付诸于社会实践。

②清政府为了维护统治,在一些省会城市和工商业中心兴办近代工商业,促进了近代文明的发展。

③现代以来中国政治环境的变化,如辛亥革命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极大的改变了人民的思想、文化、习俗的变化

辛亥革命后发起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旧的习俗,推动了社会风俗的变化。

④近代中国人民的不断掀起的思想解放运动也有力的冲击着中国的保守势力与保守思想,推动中国的思想文化的多元化。

⑤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作用。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过程中,深受西方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影响,回国后,他们不但身体力行,而且努力推广西方的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

⑥建国后主要是党和政府切实解决人民的困难,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习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⑦世界三次科技革命的进步,在推动了人类历史进步的同时,也给古老的中国注入新鲜的血液(2)影响:中国近现代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变迁,受到了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反过来也有力的推动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如中国风俗礼仪的变化,是受到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而随着风俗礼仪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们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因而也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促进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2.从服饰、饮食和住房方面说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并简要概括变化的特点(1)变化

①先是广州、上海等地的买办,穿起了西装。继而是留美幼童,揭开“断发易服”的序幕。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更促使青年学子剪辫易服。辛亥革命以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随着洋布的涌入,百姓穿洋衣洋袜的逐渐多了起来。

②中国传统饮食十分丰富,但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也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在沿海大城市里,由于西方侨民增多,西式住宅不断增加。广大农村仍然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保留着传统的风俗习惯,只有少量的“洋油”“洋火”“洋布”等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

(2)特点:开始西方化,并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征。变化区域不平衡,东南沿海和城市发生重大变化,而广大农村变化不大。

3.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一般规律、影响以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线索特征

(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一般规律

①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②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社会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③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④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结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⑤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弭和促进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产生的历史影响

①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②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线索特征

通过了解近代社会的演进过程,从这些变迁中可以看出,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渐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改革开放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步跟上了国际的潮流。

二、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一)中国近代交通运输方式的进步 1.原因

(1)从根本上讲,是受到西方工业革命的冲击。随着中国国门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自然也随之而来,中国最初可以说是被迫接受了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传入。

(2)近代化的轮船、火车、汽车和电车的引进。(3)中国有识之士的努力推动。2.表现(1)铁路

①辛亥革命前夕,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已经奠定。②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

③到“九五”期末,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④机车制造方面有很大进展,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

(2)公路

①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②民国时期陆续修建了一些公路,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③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包括_青藏高原_在内的许多偏远地区也通了汽车。

(3)水运

①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创办_轮船招商局_,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②20世纪90年代以后,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4)航空

①1909年,_冯如_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拉开了序幕。②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3.特点

(1)从时间上看:开端艰难,起步晚,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2)从发展水平看,受到顽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排挤,加上政治腐败,近代交通发展缓慢。

(3)从地域看,近代交通主要出现在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及大城市,西北、西南发展缓慢。

4.影响

(1)交通的变化和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近代中国交通业的发展,有利于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它能够活跃闭塞地区的经济,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推动商业城镇的兴起与发展。

(2)交通近代化有利于现代科技知识和先进思想理论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3)交通近代化加强了中国同世界的联系,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转型。

(4)由于近代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交通近代化一方面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另一方面由于受顽固势力的阻挠,其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

(二)通讯工具的变迁(1)电报

①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假设的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②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了_无线_电台。(2)电话

①1875年,_上海_招商局假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

②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③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3)互联网:近年来人们还通过互联网来发送电子邮件。

三、大众传媒的变迁 1.报刊业走向繁荣(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①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办报,有《中国丛报》《万国公报》等。

②自19世纪70年代起,陆续出现一些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有维新派、革命派和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先进知识分子。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开展针锋相对的斗争。

(3)建国后:有《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还有《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内容比较丰富。

(4)改革开放以后,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2.影视事业的发展(1)电影 ①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②建国初,工农生活如革命战争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③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影走向一个辉煌的新时代。(2)电视

①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②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

③普及原因:技术进步,卫星传送技术的应用,“村村通”工程;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

3.互联网

(1)兴起:20世纪60年代末诞生,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1994年,中国正式介入互联网,发展迅猛。

(2)特点:迅速传递信息;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3)影响: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下载近现代中国媒介技术变迁的历史轨迹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近现代中国媒介技术变迁的历史轨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历史拾遗:中国近现代大学的起源与变迁[样例5]

    历史拾遗:中国近现代大学的起源与变迁 此中国大学入门,意在认识大学和中国的大学,特别通过对中国的顶尖大学、中国各个时期高等教育和最佳大学与典范大学的考察,来认识大学与高......

    历史的轨迹

    《历史的轨迹》读后感 我前几天看完了《历史的轨迹》这一本书。这本书讲述了新中国建立年来, 历经的苦寒和风霜。这就像那梅花呀,在风欺雪压面前,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 肯低头折......

    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大事件有感

    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大事件有感 必然:别无选择的选择,唯一选择。历史背景和因人物性格所做出的决定和导致的结果。 偶然:小概率事件的出现时间、经过和结果,关键人物的出现和作用......

    中国近现代歌曲中的历史

    中国近现代歌曲中的历史 特定的历史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总是同一些歌曲联系在一起。每读到那一篇篇激情洋溢的歌词,仿佛又置身于忘怀的时代;每听到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仿佛......

    中国近现代歌曲中的历史

    中国近现代歌曲中的历史 特定的历史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会在一些歌曲得到反映。每读到那一篇篇激情洋溢的歌词,仿佛又置身于那忘怀的时代;每听到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仿佛又......

    中国近现代历史纲要课后答案

    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 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答: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帝国主义和中华民......

    学习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感悟

    学习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感悟 首先,中国近现代史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一直到今天,其中,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中国现代史的开始。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是中华民族......

    11-2009-2014高考历史真题分解(中国现代史)0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1.(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