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三 中国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教案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三 中国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教案
专题三
中国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XX年考纲要求】
20.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原表述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其意义。(增加意义;删除“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21.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增加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删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要的外交活动: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增加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删除国际国内意义)
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删除过渡时期总路线)
经济体制改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经济特区的创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兴办;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2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复习指导】
以现代化为主题,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1956——1976)。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1976年后)。
一、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要有以下内容:政治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制定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大会制;不断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经济上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一五计划完成。思想文化上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④科技成就上:两弹一星,杂交水稻等。通过对史实的把握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和成功。
2、过程与方法:讲授法、探究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本阶段处于过渡时期及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新中国成立后,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五计划的开展,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步。
【教学重点和难点】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五计划、三大改造、毛泽东思想
【教学安排】四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案
【教学过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会议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以《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之后,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
2.意义:
①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统一的道路,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②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二、巩固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1949~1952年
.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①继续解放全国领土。1951年x藏和平解放标志着大陆的全部解放,中国基本上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②进行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政治基础。
③开展抗美援朝。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羸得了和平环境。
④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使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
⑤合理调整工商业。发挥了私营工商业有得于国计民生的作用。
⑥加强对农业和矿业的领导。调动了广大农民和工人生产的积极性。
2.总的结果:到1952年底,国家财政经济取得根本好转,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人民生活显著提高。为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经济基础,并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53~1956年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主要任务: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特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经济建设指标的超额完成:工矿业成就突出,建成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4.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二)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设)
.对农业的改造:1953年开始,实行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和自愿互利的原则。采用由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组织形式。1955年底基本实现合作化。
2.对手工业的改造:采用与农业改造同样的步骤。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1953年中央确定经过国家资本主义改造资本主义企业的方针。1955年底通过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4.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到1956年,全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同时实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三大改造中存在的问题: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②对一部分私营工商业者使用和处理不当。
(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全国政协和地方各级政协是这种制度的组织形式。
②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结束,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③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④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为了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中共提出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②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和宪法的制定是我国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初步基础。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统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调动了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时,我国省级民族自治区有5个,即内蒙古自治区、x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x藏自治区。
四、建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主要内容:①“另起炉灶”;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③“一边倒”。建国一周年时,同苏联等17个欧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1950年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3.进行抗美援朝战争,保卫了国家独立和安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提供了安全的外部环境。
4.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开创外交新局面奠定基础,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5.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
6.1955年,参加亚非(万隆)会议,会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了会议的成功。亚非会议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形成了反帝反殖的万隆精神。
【教学反思】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956年迄今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政治上“文革”的发动。外交成就。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中人两国邦交正常化,国际上出现更广泛的同中国建交的热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以国有企业改革为核心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我国逐渐形成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XX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民主与法制建设成就突出。人民代表大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完善,基层民主得到推广。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成熟。“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及两岸关系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讲授法、探究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社会主义的建设不可能一帆风顺,从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至今,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基本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纠正“左”倾错误,从中国国情出发,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随着改革开放应运而生并发展、完善。
【教学重点和难点】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五计划、三大改造、毛泽东思想
【教学安排】四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案
【教学过程】
一、1956—1976年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失误
(一)探索的背景
.国内:①“一五”计划经济指标的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②三大改选的基本完成,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我国国内的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③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规定,极大地调动了各阶层和各民族人民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
2.国际:①美国长期推行“遏制与孤立”中国的政策;②苏共二十大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苏关系恶化。
(二)探索的成就
.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提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方针。
2.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组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3.1956年,中共召开八大,科学地判定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提出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八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4.1957年,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指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做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5.为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的错误,1960年,中共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6.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7.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以纠正“左”倾错误。
8.打开外交新局面:
①1971年联合国第26届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表明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②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订《中美联合公报》(《上海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8年,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③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
(三)探索中的失误:
.产生失误的原因:
①客观方面: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两极格局下美苏推行霸权主义政策;林彪、江青、康生等野心家的别有用心。
②主观方面:急于求成,忽视经济建设客观规律;对阶级斗争形势和世界战争形势估计错误。
2.失误的表现:
①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②掀起“大跃进”运动,追求经济建设的不切实际的高速度。
③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在低生产力水平基础上盲目扩大公有化程度。
“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在当时被称为“三面红旗”,这是党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严重受挫和1959—1961年的国家严重的经济困难。
④开展“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涉及思想文化、政治和经济领域,导致思想禁锢、经济瘫痪、民主法制遭到空前的践踏。文化大革命使“左”的错误发展到顶峰,给党、国家和社会发展带来建国后最严重的损失。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6—1978—迄今
(一)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思想理论界展开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同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支持讨论的深入发展。这场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从而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邓小平的讲话,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指导思想。
(二)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主要内容:
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②实现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即作出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还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③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决定平反冤假错案。
2.历史意义:
①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束缚,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起点。
③全会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全会报告阐述了邓小平理论,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④综上所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三)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平反冤假错案:1980年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在全国范围平反各种冤假错案;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等的历史地位。
2.1982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公民有向国家机关取得赔偿的权利;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1999年,又增加了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容。
3.全面立法,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1979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之后又通过《义务教育法》、《民法通则》、《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从而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的完善法律体系。
4.确保人民参政权利: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立中共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助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进一步完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1984年颁布施行《民族区域自治法》;1998年通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初步建立了村民民主自治制度;宪法还强化了人大对各级政府的监督权力。
5.中共十六大报告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四)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78年开始
①1978年安徽、四川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随后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村开始了历史性变革。
②1983年中央决定废除人民公社制度,恢复乡、镇、村建制。
③改革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废除统购派购制度,允许农产品自由买卖;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推动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④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致富和农村工业化开辟新路。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开始
①中心环节: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②改革管理体制: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政府主要实施间接管理和宏观调控。
③改革所有制: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④改革分配体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⑤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进入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在国有企业中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不是由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而是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的经济体制。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具体措施有:全面放开粮价,实行市场定价;改革金融体制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企业所得税;改革社会保障体制。
③市场经济体制的优点是依靠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自发地对经济进行调节,推动经济合理发展。缺点是会带来一定的盲目性和破坏性。解决办法是加强和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
(五)实行对外开放
.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目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2.内容:引进来,即引进外资、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走出去,即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
3、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
①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包括建立经济特区、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设置4个沿海经济开放区和浦东新区、开放内地省会和沿江、沿边市镇。
②在开放地区实行一定的特殊优惠政策。
③加入亚太经合组织(1991年)和世界贸易组织(XX年12月),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关系。
(六)努力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979年祖国大陆改变对台湾政策: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发出和平统一的呼吁;
②国防部长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金门;
③邓小平访美期间宣称“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
2.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这是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3.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
意义:洗刷了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标志着中国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贡献。
4.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
5.台湾与大陆关系的发展:
①大陆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倡议“三通”,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探亲和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②1992年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即著名的“九二共识”。1993年汪辜会谈达成了推动两岸交流的多项协议。
③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④XX年台湾当局发生变化,中共重申“一个中国原则”是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坚持反对分裂国家的图谋。
(七)新时期的外交活动
.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
①调整的依据: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国内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②调整的内容:
a.改变了对战争不可避免的估计,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这一论断成为新时期中国对外方针的出发点。
b.邓小平指出霸权主义是战争的根源。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目标是:反对霸权主义,促进世界多极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全球化,实现共同繁荣;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即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2.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①积极参与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性热点问题的公正合理解决,如两伊战争问题、柬埔寨问题等;②重视联合国在维和领域的工作;③促进联合国关于裁军问题的审议和谈判工作。
3.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
①1991年参加亚太经合组织,成为重要成员。
②1997年承诺人民币不贬值,缓解东盟经济危机,并与东盟确立睦邻互信伙伴关系。
③发展与欧盟各国关系,1998年与欧盟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伙伴关系。
④XX年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并签署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的上海公约》,全面发展了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经济合作。
(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的提出和形成
.形成过程:
①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这是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②之后,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报告,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具体阐述。
③1982年中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
④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十三大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第一次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⑤1992年春,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标志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是改革开放的第二次宣言。
⑥同年中共十四大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概括,使之成为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⑦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和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概念,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2.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③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⑤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三个有利于”。
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⑦“一国两制”的构想。
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①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并借鉴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教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创立起来的。
②邓小平理论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
③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指导中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是现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教学反思】
中国共产党斗争史`附录
一、关于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指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思想体系。
2.在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撰写的主要著作有:
①大革命时期的《中国社会个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②工农武装割据时期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③抗日战争时期的《论持久战》、《〈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
④解放战争时期的《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
⑤建国后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4.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①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②“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③“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
④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⑤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和开辟敌后战场;
⑥新民主主义理论;
⑦革命统一战线理论,通过和平方式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
⑧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⑨开展整风运动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5.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
①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指导中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通过和平方式完成了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②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典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共取得革命胜利和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
③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
二、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指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从积累的治党治国治军的经验中创立的重要思想理论。
2.在XX年中共16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有:中共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时俱进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集中解决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指导思想。
中国近现代史附录
一、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的兴建。
2.“断发易服”、放足、社交礼仪和饮食的西化。
3.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
(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轮船招商局的创办推动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
2.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唐山——胥各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3.XX年(“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营运总里程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京九铁路的建成加强香港与首都的联系。
4.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
5.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了序幕。
6.19世纪70年代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在台湾架设,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XX年中国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均跃居世界第二位。
大众传媒的变迁
.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创办《昭文新报》是国人在境内最早创办的报刊。《时务报》、《民报》和《新青年》是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报刊,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2.在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时期,中共先后创办了《红色中华》、《新华日报》和《解放日报》,国民党办有《中央日报》。建国以后《人民日报》成为中共中央机关报。
3.1905年《定军山》首映标志着中国电影业的起步。1931年始有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电影是《渔光曲》(1935`莫斯科)。《义勇军进行曲》是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
4.1958年北京电视台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5.20世纪90年代,网络媒介诞生,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二、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发成功,同年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导弹实验成功;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宣告中国进入航天时代。XX年“神舟”5号飞船搭载宇航员杨利伟成功返航,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1973年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南优二号。XX年袁隆平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第二篇:中国现代史复习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纲要
近代中国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历史任务:
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a、这两大历史任务的主题、内容与实现方式都不一样,不能互相替代,但又息息相关,不能分割。
b、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
c、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主要是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是要充分发展以近代工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力,主要解决生产力发展的问题,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五个战争:
1、第一次鸦片战争:1842《南京条约》 割香港岛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北京条约》 割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州
3、中法战争:1883《中法新约》
4、中日甲午战争:1895《马关条约》割台湾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辛丑条约》
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1)主张禁烟(2)积极了解外国情况,组织翻译西文书报。(如《四洲志》等)3)不主张全面封关禁海的闭国政策(4)主张坚决抵制外来入侵,并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5)没有真正了解英国 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洋务运动性质: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为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口号:自强 求富 中体西用: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主要内容:
1、兴办近代企业
2、建立新式海军
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1)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湖北枪炮厂)
(2)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天津电报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
(3)筹办洋枪队和新式海军(19世纪70年代)(4)兴办近代学校(翻译、工艺、军事学堂)、派遣出国留学生以及传播西方自然科学等 失败原因:洋务运动企图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注定了它的必然失败。
(1)没有真正认识到中西文化的差距,“中国中心”的文化观依然占主导地位 2)没有体制改革的跟进(3)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支持,办洋务者主要是地方官员。(4)没有足够的社会资金的投入,(5)没有现代管理人才(6)缺乏培养现代人才的机制和氛围。
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旧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追求独立建立民主独立国家)、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政治革命)
民生主义(民生主义在当时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孙中山主张核定全国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增价,则归国家,为国民所享。国家还可按原定地价收买地主的土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推翻了封建统治,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2、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是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3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4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积极变化。1919-1949年期间三座大山: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新文化运动:
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
开端: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内容:
1、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文学为文化革命
2、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口号:民主、科学
代表人物:李大钊陈独秀、胡适、鲁迅、刘半农、钱玄同 影响:1动摇封建统治地位。人们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1、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2 为五四运动爆发做了思想准备3有利文化普及和繁荣4新文化中的一些积极分子对东西方文化的全盘否定影响后世
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兴起的历史必然性:
1)资本主义道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探索失败的历史指向
2)空想社会主义思潮演进的内在导向 3)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危机 4)中国启蒙运动的新趋向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与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望志路106号(转移嘉兴南湖),陈独秀、李大钊未出席会议。
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当前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大革命的失败的原因:
第一,客观原因:敌人力量的强大,资产阶级发生严重动摇,汪精卫背叛革命;第二,主观原因:共产国际的“瞎指挥”: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大革命的意义:
1、打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沉重打击军阀统治
2、建立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
3、推动北伐的胜利进军
4、锻炼了各阶段革命,为土地革命奠定群众基础 大革命的教训:
1、中国民众革命必须建立统一战线,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对资产阶级实行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2、发动广大农民群众,满足农民土地需要,建立巩固工农的联盟。
3、必须建立和掌握革命的武装,军队武装斗争
4、领导中国革命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加强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建设、善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
1927年主要事迹 大革命失败、土地革命兴起、八七会议、三大起义(南昌、秋收、广州)
1935年主要事迹 遵义会议、长征开始、华北事变 1936年主要事迹 西安事变、长征结束
1927年8月7日,汉口秘密会议(八七会议)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方针,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 1928年《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强调“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具备的思想
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农村工作第一步,城市工作第二步的思想 意义:
1、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作坚决斗争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2、表现了毛泽东开辟新道路创造新理论的革命首创精神
3、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毛泽东思想发展过程
遵义会议内容:批评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错误,增选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
遵义会议意义: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险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评价
1、国民党军表现了富于献身精神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战略防御阶段(1937-1938):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先后组织了淞沪、忻口、徐州、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战役。歼灭日军1万,粉碎了日本三个月侵占中国计划,为敌后战场开辟准备了时间。
战略相持阶段:也进行了几次较大的战役,大体保持了西南、西北大后方的地区,配合敌后战场的反扫荡。
3、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抗战,对发展民众运动予以限制,不敢发动群众、推行全民族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抗战地位的评价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战略上的作用:持久抗战的战略思想,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抗日战争逐渐形成战略上互相配合的两个战场,一个是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一个是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主担负的敌后战场。
军事上的作用:以破坏敌人交通线为重要目标的百团打战 两个战场的关系:
政治上:整风运动、民主政权 经济上:大生产运动
土地政策上:------抗战时期,实行减租减息,发展生产,停止对地主阶级没收土地,对农民实行减租减息,减轻农民受封建剥削,提高抗战和生产的积极性,交租交息,联合地主阶级抗日的政策
中国抗日战争的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1)从政治上讲:中国是最早举起反法西斯斗争旗帜的国家,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成员国之一,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战场,是亚太地区的主战场。2)从战略上讲:中国抗战挫败了日本的北进计划,有力地支援了苏联的卫国战争,避免东西两面作战,支援了欧洲战场。同时中国抗战还延缓了日本的南进计划,有利于盟国先欧后亚大战略的实施。中国派出远征军入缅作战,直接支援了盟军作战。
3)从损失上讲:中国抗战拖住了日本74%以上的陆军,整个抗战期间,中国军民死伤3500多万,直接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中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中国大国的地位是靠自己的牺牲换来的 三种建国方案及结果
国民党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腐败专制的政治危机、经济危机异常严重的通货膨胀,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人民民主运动二条战线的形成)
共产党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民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共和国(自身力量薄弱,国内有国共两大对手,国外遭美国反对)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再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第一次提出执政党的工作建设。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孙中山辛亥革命 第二次历史性巨变:毛泽东新中国 第三次历史性巨变:邓小平改革开放
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
1、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2、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3、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1.帝国主义侵略奴役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2.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当家作主的共和国从此建立起来了 3.军阀割据、战乱频仍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国集中力量从事现代化建设的机遇从此开始到来了 4.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为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
5、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
过渡时期: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改造。一化三改:一划,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富民强;三改,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民族资本小,不适合工业化发展,要集中发展;对手工业、农业改造,落后,分散,不能为工业化提供市场。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特点
(1)坚持从低级到高级的逐步过渡,避免因生产关系突变而引起对生产力的破坏。
(2)采用和平方式和说服教育的方法,变个体所有制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变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3)把对经济制度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相结合,使这两种改造同时进行,互相促进,逐步将资本家和地主中的绝大多数人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早期探索的三个成果《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 意义:从经济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新中国的基本政策、发展方向,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做了理论准备。中共八大:1956年9月15日-27日,北京 主要任务和主要矛盾:
1、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
3、在经济建设上,大会坚持既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4、在政治建设上,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问题
5、在执政党建设上,强调要提高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水平,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意义:它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八大路线符合中国国情,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成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2、27)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还存在敌我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主题(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采用民主原则:“团结---批评---团结”说服教育的方法)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1978.12.181、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2、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施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3、恢复了党民主集中制
4、形成了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最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徘徊前进的局面,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中国改革道路的特点
(一)以思想解放、理论创新为主线
(二)先行为后立法的渐进性改革
(三)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突破口,逐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1982年中共十二大与宏伟纲领的制定,指导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
宏伟纲领:实现四个现代化 高度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1987年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基本路线的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步走”)
第三篇:历史(新疆三史)教案
新疆地方史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2、3、4、1、2、认识到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对新疆的主权从汉代就开始确立。
了解和认识历朝对新疆的统治以及新疆与内地的联系,说明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通过对新疆地方史的学习,了解新疆的和平稳定对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意义,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了解“西域”与“新疆”的概念;新疆与内地的经济联系;新疆与内地的文化交流。
了解历代中央政权对新疆的行政管理;了解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设立的军事机构与驻军;了解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实施的赋税制度与法律制度;了解新疆各族人民对祖国的认同。3、1、2、3、知道新疆涌现的英雄人物和考古发现
通过收集新疆的有关资料,出墙报或历史小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分组采访,整理成文或制成短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设计发散性的问题,注重探究式学习,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过程与方法: 知识与能力:
教学思路
教学重点: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学难点:新疆地方发展的历史
教学设计
一、教师导入
新疆由于地处欧亚大陆的中心位置(目前亚洲大陆的地理内心点位于乌鲁木齐市、欧亚大陆的内心点位于新疆塔城地区的托里县),在西方航海时代没有到来之前,新疆是亚洲的中国内地经济与欧洲的地中海经济的最大枢纽,形成了以中国丝绸为主要商品的贸易路线,即古代著名的陆地丝绸之路。与此同时,新疆也成为东西方古代灿烂文明传播、交融和创新的辉煌之地。陆地丝绸之路分别沿蒙古大草原、塔里木盆地北缘和南缘,形成三条连接中原工商业、蒙古畜牧业和西域农耕业的经济纽带,使古代中国的内地经济与西北、西域经济紧密地融合起来,促进了中国各民族、各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古代格局。让我们一起学习新疆的历史,增加对新疆的了解。首先我们一起学习历朝对新疆的统治吧!
二、传授新课
1、师生共同学习新疆的地方史,并进行归纳概括
(1)汉代西域
A匈奴在西域
B张骞出使西域 C乌孙与汉联姻
D西域都护府的建立 E班超在西域
F汉代治理西域的措施 G经济和文化
公元前60年(汉宣帝神爵二年),设置“西域都护府”。当时,匈奴统治层内部发生**,驻守西域的匈奴日逐王贤掸“率其众数万骑”自愿归服汉朝,西汉王朝委任郑吉为“西域都护”,驻乌垒城(今轮台县境内),治理西域全境,西域各地的首领和主要官吏均接受西汉赐予的印绶。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西汉开始在西域行使国家主权,新疆成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个组成部分。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西域
A鲜卑、柔然、高车、琰达在西域
B中原政权对西域的管理 C高昌王国
D突厥汗国的建立和分裂 E经济和文化
公元221年,三国(魏、蜀、吴)曹魏(公元220年-公元265年)政权继承汉制,在西域设“戊已校尉”,治设高昌(吐鲁番),后又置西域长史以对西域各地诸多民族进行管理。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6年)末年,前凉政权(公元301年-公元376年)创建者张骏发兵西征,占领高昌地区,设立高昌郡。北魏王朝设置鄯善镇、焉耆镇,加强对西域的治理。
(3)唐代西域
A唐朝统一西域
B唐朝在西域的军政建置 C回纥汗国和回颚西迁
D经济与文化
隋唐时期,中央政府加强对新疆的统治。公元六世纪末,隋朝统一中原,隋炀帝(公元604年-公元618年在位)即位之初,就派遣吏部侍郎裴矩到张掖、武威主管与西域的互市,了解西域民情。公元608年,隋军进驻伊吾,建筑城郭,设鄯善(今若羌)、且末(今且末西南)、伊吾(今哈密境内)三郡。
(4)宋代西域
A高昌回鹘王国
B于阗王国 C喀唻汗王朝
D西辽王朝
五代宋辽金时期,因中原地区诸朝争夺统治权而无暇顾及西域,西域出现了几个地方政权并列的局面。其中主要有高昌、喀喇汗和于阗等地方政权,但它们同中原诸王朝都保持着密切关系。
(5)元、明时期的西域
A蒙、元对西域的统治
B东察合台汗国 C叶尔羌汗国
D准格尔部的兴起 E经济、文化和宗教
元朝时期成吉思汗完成对天山南北的政治统一。蒙古汗最初设立“达鲁花赤”(蒙古官名,意为镇守官)、“别失八里等处行尚书省”等军政管理机构,对西域进行军政管辖。元朝建立后,在发展西域各地社会经济的同时,在吐鲁番地区设立提刑按察司,以后,又在吐鲁番等地建立交钞提举司(印钞机构)和交钞库等机构,设置“别失八里元帅府”以总管派往该地的“新附兵”(元朝以俘降的南宋士卒组成的军队)屯垦事务,派兵到和阗、且末等地屯田,在别失八里设立冶场“鼓铸农具”。
(6)清朝统一的新疆
A统一天山北路
B统一天山南路 C清朝前期对新疆的治理
D土尔扈特部落回归祖国 E平定张格尔之乱
清朝政府对西域的统一规模和管辖范围。1757年,清朝平定长期割据西北的准噶尔政权。两年后,清朝平定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大、小和卓(大和卓波罗泥都、小和卓霍集占)叛乱,巩固了对西域各地的军政统辖。在管理制度方面以1762年设立的“伊犁将军”统一行使对天山南北各地的军政管辖,官府驻地在“惠远城”(今霍城县境),分设都统、参赞、办事、领队大臣管理各地军政事务。
(7)两次鸦片战争时期沙俄对新疆的侵略
A沙俄对我国西北边境的早期入侵
B不平等的《中俄伊塔通商章程》C屈辱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D新疆各族人民的抗俄斗争(8)阿古柏、沙俄对新疆的入侵
A吏治腐败
B1864年农民大起义 C阿古柏入侵与新疆各族人民反入侵斗争
D沙俄侵占伊犁与伊犁人民的抗俄斗争
E俄、英殖民主义同阿古柏的勾结(9)清朝收复新疆
A中国军民驱逐阿古柏
B中俄交涉与《伊犁条约》 C新疆建省
D帕米尔问题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新疆受到沙俄等列强的侵略。1875年,陕甘总督左宗棠就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事务。到1877年底,清军陆续收复了中亚浩罕汗国(费尔干纳)阿古柏侵占的天山南北诸地。1881年2月,清政府收复被沙俄强行占领长达十一年之久的伊犁。1884年,清政府正式在新疆建省,并取“故土新归”之意改称西域为“新疆”。新疆建省,是清朝政府对历朝各代治理新疆的一次重大改革。
2、新疆与内地的联系
(1)师讲授“西域”与“新疆”两个不同的概念
今天的新疆古时候属于泛称的西域。2000多年前汉代史籍中首次出现西域的概念,其地域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的地方,历史上也泛指历代中原王朝的西北部地区。尽管各朝史籍对西域的记载范围不同,但其中心部分都包括今天我国新疆在内的中亚地区。
(2)讨论新疆与内地的经济联系
从历史到当今,新疆与内地的经济发展源远流长,并且越来越密切。正如新疆各民族之间形成的“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三个离不开一样,新疆与内地之间的经济社会的促进关系更是相互离不开。
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整体增强,作为中国主要的资源战略基地,新疆对中国经济的能源、矿产以及其它轻工产品的原料供给越发重要,以霍尔果斯、阿拉山口、红旗拉埔等新疆主要的陆路开放口岸,不仅是欧亚大陆桥的桥头堡,更是中国向西战略的进出口基地。因此,新疆的资源、区位优势在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中会越来越重要。
另一方面,内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多可供利用的条件。大量的内地资本、先进技术、科技管理人才,随着新疆的发展,源源不断地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自发涌入新疆各地区,形成了新世纪的新疆开发“新热潮”,增添了新疆经济的巨大活力。如塔里木油气田的开发,在沙漠上造就了新的绿洲和在戈壁上推动了中国西部最有魅力的库尔勒市发展,兵团人在荒漠戈壁滩上建成了世界闻名的军垦城市石河子市,南疆重镇喀什已经成为中亚地区最为重要的旅游、商贸、文化传播的现代城市,一年一度的喀什中亚地区经济贸易洽谈会是中亚规模最大、最为隆重、最具吸引力的盛会。
第三个方面,新疆经济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与融合,形成了各民族共同开发、建设新疆的美好局面。由于新疆北部的哈萨克族是以牧业为主、新疆南部的维吾尔族以农业为主,这种以天山为界导致的生产力自然分工,长期以来受制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使南北疆地区的发展各自相对独立,缺乏真正的互补与促进,这是新疆经济多年来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随着新疆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在资本、技术、贸易、人员交流的带动下,南北疆的经济融合速度日益加快,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回族、蒙古族、塔吉克族、锡伯族、俄罗斯族等少数民族逐渐担当起发展新疆、建设新疆的重任,这些少数民族也分享了越来越多改革开发的发展成果。
可以说,从历史上新疆的开发,直至新疆现在的快速发展,都验证了新疆经济与内地的密不可分、新疆各个民族与内地民族之间的密不可分、新疆与内地国土的密不可分、新疆的主权与中国人民的主权密不可分。
(3)生结合身边实际生活讨论新疆与内地的文化交流
一、新疆与祖国内地交往交流交融历史悠久
二、新疆与祖国内地交往交流交融为中华文明做出贡献
三、汉族先进文化的传入促进了新疆的发展
3、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师讲授历代中央政权对新疆的行政管理
(2)师讲授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设立的军事机构与驻军(3)师讲授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实施的赋税制度与法律制度 总结: 新疆各族人民对祖国的认同是任何东西都隔离不断的!
4、英雄人物和考古发现(1)解忧公主
汉代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中记载了一个解忧公主,她是第三代楚王刘戊的孙女,她在出使乌孙和亲的细君公主去世后,为了维护汉朝和乌孙的和亲联盟,也奉命出嫁到西域的乌孙国。
她一生经历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曾嫁予三任丈夫,皆为乌孙王。解忧公主在乌孙生活了半个世纪,她一直活跃在西域的政治舞台上,积极配合汉朝,遏制匈奴,为加强、巩固汉室与乌孙的关系作出了贡献。年逾七十之时,上书给汉朝皇帝陈述思乡之苦,请求把自己的遗骨埋葬在故国(《汉书·西域传》:“公主上书言年老土思,愿得归骸骨,葬汉地。天子闵而迎之,公主与乌孙男女三人俱来至京师。是岁,甘露三年也,时年且七十,赐以公主田宅奴婢,奉养甚厚,朝见仪比公主。后二年卒。”)。甘露三年回到汉朝,天子怜悯她的境遇,亲自出城迎接解忧公主的归来。每逢上朝,解忧公主的礼仪待遇和皇室公主一样。
(2)库车新古墓
4月8日,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部城镇库车县的一个闹市区里,一处1700多年前的古墓群再度引发了中国考古界的热切关注;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负责人证实,库车县友谊路晋十六国时期砖室墓入选“2007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数月前,这里曾因发现晋十六国时期砖室墓而轰动考古界。这也是新疆首次发现的典型的汉式砖室墓。
权威人士称,这批墓葬的发现。“填补了新疆考古史上的空白,”对研究和探讨晋十六国时期中原王朝和西域绿洲城邦国间政治、文化、经济关系及丝绸之路历史,“具有重要历史、考古价值”。
那么,从这批古墓葬的遗迹中,考古人员又捕捉到了哪些历史信息呢?专家们介绍说,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战时繁乱。先有魏蜀吴三国并立,西晋短暂统一,其后 东晋与十六国南北对立,整个中原处于大动荡,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此时,包括龟兹在内的西域原有的几十个地方政权,也在进行激烈的兼并,但中原各政权对西域钱冠设职、推行政令、从未中断。
专家们分析说,砖室墓的形制,与河南、甘肃、青海等地发现的晋十六国时期砖室墓非常相似。其墓葬构筑方式、用材规格、砖雕风格等,又与酒 泉、嘉峪关的魏晋壁画墓、敦煌佛爷庙湾墓地、大通上孙家寨墓地等魏晋时期的墓葬极其相似的。出土的部分遗物也与佛爷庙湾墓地、祁家湾墓地、酒泉、嘉峪关魏晋壁画墓、大通上孙家寨墓地等魏晋墓出土的欺侮相似或相同,墓葬的年代应该与甘肃河西地区的晋墓相近。
显然,这批墓葬的形制为典型的汉式墓葬,形制和营造方式显示出墓葬存在等次规格的差异。从墓葬形制、布局并结合出土随葬品的情况来看,所反映的丧葬文化特点受到了中原汉文化传统的直接影响。“这是在新疆首次发现的典型汉式砖室墓。”于志勇等考古研究人员认为。
至于葬者的身份,专家认为:“可能是深受传统汉晋文化影响的龟兹国贵族,抑或是居住在龟兹地区的汉地吏民、屯戍军吏或河西豪族移民。”
(3)霍去病的故事
霍去病(前140-前117),汉族,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中国西汉武帝时期的杰出军事家,是名将卫青的外甥,任大司马骠骑将军。好骑射,善于长途奔袭。霍去病多次率军与匈奴交战,在他的带领下,匈奴被汉军杀得节节败退,霍去病也留下了“封狼居胥”的佳话。
三、课堂小结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是我国各民族长期共同团结奋斗的结果。不仅人口众多、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汉族起了主导作用,各少数民族也发挥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心向祖国,心向统一,是我国各族人民优良的历史传统。即使一些边疆民族地区一时处于割据状态,身处这些局部地区的少数民族谋求统一的作为,也为全国的大一统创造了必要条件。正是中华民族的这种无比强大深厚的内聚力,为中国广阔疆域的确立奠定了坚如磐石的基础。[思考题]
1、如何认识国家与民族的关系?
2、简述古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过程。
3、新疆作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标志是什么?
4、用史实说明古代新疆与内地密不可分的经济与文化联系?
5、用史实说明新疆各族人民对祖国的认同。
6、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生活聚居的地区?
7、当代中国和新疆的民族分布有什么特点?
8、为什么说新疆是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和建设起来的?
9、新疆民族历史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课后参考书目]
1、吕一燃编:《马克思恩格斯论国家领土与边界》,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卢勋、杨保隆等著:《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民族出版社出版2000年版。
3、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著:《新疆简史》 第1-3册,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1980年版。
4、余太山主编:《西域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版。
5、马大正主编:《中国边疆经略史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0年版。
新疆宗教史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对新疆的主权从汉代就开始确立。
2、了解和认识历朝对新疆的统治以及新疆与内地的联系,说明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通过对新疆宗教史的学习,了解新疆的和平稳定对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意义,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
4、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生的爱国主义情操。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2、了解新疆宗教演变的四个特点
3、了解新疆宗教的发展演变所经历的阶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新疆的有关资料,出墙报或历史小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2、分组采访,整理成文或制成短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设计发散性的问题,注重探究式学习,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教学思路
教学重点:新疆宗教发展的演变过程 教学难点:新疆宗教发展的历史特点
教学设计
一、教师导入
二、传授新课
1、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历史上有塞人、羌人、汉人、匈奴、月氏、乌孙、铁勒、高车、柔然、鲜卑、突厥、粟特、回鹘、黠戛斯、契丹、蒙古等民族,现有维吾尔、蒙古、满、汉、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俄罗斯、回、锡伯、达斡尔等十三个世居民族。同时,新疆还是多宗教并存地区,历史上有萨满教、祆教、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现有伊斯兰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道教、萨满教等。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信仰,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构成了新疆多元文化一体的格局。
2、师传授新疆宗教的发展演变所经历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佛教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这个格局延续了一千多年。从公元前一世纪佛教传入新疆以后开始形成的,一直到伊斯兰教传入新疆,这是一个阶段。到了公元十世纪初伊斯兰教传入新疆,经过一些战争,最后从南疆地区驱逐了佛教。第二个阶段,是在北疆地区的佛教势力不断发展起来。这个时期经历600多年。这个发展阶段多种宗教并存格局的特点是南疆地区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北疆地区以佛教为主要宗教,这样的格局。
第三阶段,是到了16世纪初,伊斯兰教逐渐排斥佛教势力,发展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
3、集体讨论新疆宗教演变中呈现的四个特点
外来宗教传入前的新疆宗教
新疆地区是人类活动最早的地区之一。远古时期的新疆先民,就已经产生了原始的宗教观念和崇拜行为。在万物有灵观念的驱使下,他们崇拜天地日月、风雨雷电、河流山川等一切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祖先。萨满教在新疆古代各民族中都十分盛行。在《突厥语大词典》、《福乐智慧》、《乌古斯可汗的传说》等少数民族文献中,对维吾尔等民族的萨满教信仰都有大量记载和反映。迄今,在维吾尔、哈萨克、锡伯、达斡尔、柯尔克孜等民族中还程度不同地保留着萨满教的习俗。
A新疆是多种宗教并存的
生讨论总结:新疆作为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和枢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现在新疆主要有伊斯兰教、佛教(包括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等,萨满教在一些民族中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其中伊斯兰教是新疆信奉人数最多的宗教,共有10个少数民族,即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东乡族、撒拉族和保安族,信教群众占新疆总人口的58.3%。蒙古族、锡伯族、达斡尔族等民族信仰佛教。
B宗教具有本土化和民族化的特点
生讨论:新疆流传的宗教,除原始宗教外,其余均为“外来宗教”,主要经由中西南亚传入,这些外来宗教传入新疆后,都有一个与本地区、本民族传统文化和习俗相融合、相适应的过程。这些 “外来宗教”可分为几种类型:一是印度文化型,如佛教;二是波斯-阿拉伯文化型,如祆教、摩尼教、伊斯兰教;三是罗马文化型,如基督教,包括基督新教、天主教、东正教和基督教“异端”派别聂斯托里派,即景教;四是中原文化型,如道教。这些不同文化类型的宗教,不仅其教义、礼仪等各不相同,而且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制度、文化环境等也迥然相异,最初都带有较浓厚的地方性色彩。在向境外传播中,都不可避免地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社会制度、文化习俗等相互吸收,从而带上这些地区和民族的文化印记。佛教传入中国后,流传于汉族地区的为“汉传佛教”;流传于藏族、蒙古族等地区的为“藏传佛教”;流传于云南傣族等地区的为“南传佛教”。这种现象就是外来宗教地区化、民族化的结果。佛教在古代新疆的传播形成了我国富有特色的“西域佛教”,是佛教与西域各民族社会文化相互吸收、融合的结果。这种地方特色,不仅反映在佛教经典的翻译和佛教礼仪的改造上,更突出地反映在代表佛教的文化艺术如雕塑、绘画、艺术造型以及音乐、舞蹈等方面。西域佛教也因各地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形成了各自的传统,如代表丝绸之路南道的于阗佛教文化、代表北道的龟兹佛教文化、代表吐鲁番盆地的高昌佛教和高昌回鹘佛教文化等,都呈现出不同的风格而大放异彩。伊斯兰教在新疆少数民族中的传播也具有不同的特点,特别是苏非派的广泛传播,把南疆地区固有的某些传统如祖先崇拜、陵墓崇拜、“万物有灵”的信仰观念以及祆教的拜火习俗、萨满教的习俗等与伊斯兰教的教义相糅合,形成了维吾尔族伊斯兰信仰的特色。这种特色在南疆地区至今仍然盛行的麻扎朝拜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相比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柯尔克孜族的伊斯兰信仰又有不同,后者在接受伊斯兰教的过程中,部落宗法制度得以保留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支配作用,伊斯兰教法并未得到严格遵行,宗教居于次要地位,部落头人的权力高于宗教人士,宗教人士也没有司法权。草原上的游牧民由于流动不居,一般不修建清真寺,也不十分重视礼拜和斋戒等教仪。萨满巫师在民间仍有一定地位,在伊斯兰教的一些仪式里也有萨满教的遗俗。塔吉克族信奉什叶派,在接受伊斯兰教的过程中,把适合于自己的生活习惯与伊斯兰教结合在一起,如一般不封斋,也不去麦加朝觐,多数穆斯林只做节日礼拜,宗教首领是“依禅”,各户世代信从某一依禅及其继承人。由上所述不难看出,外来宗教在新疆的传播过程中,地区化、民族化都是不可避免的。惟其如此,这些宗教才能根植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土壤中得到广泛传播。
另一方面,多种宗教的并存流传,还造成了不同宗教之间相互渗透的现象。伊斯兰教尽管有着比较严格的一神论教义和教规,但在传播过程中,也或多或少地受到其他宗教的渗透和影响。从南疆地区某些清真寺建筑上的壁画、雕刻就可以看到古代佛教艺术的遗风。如莎车县加满清真寺梁坊上是用莲花、祥云和金色光环色彩图案装饰。有些古代保存下来的伊斯兰教建筑并非都是阿拉伯式的“方基圆顶”,而是保留了当地原有的建筑风格,著名的库车额什丁和卓麻扎的陵墓就是一种平顶式、有廓檐和窗格的古建筑。南疆苏非派中有个特殊的 “乞食者”团体,其成员披头散发,不修边幅,极端厌弃今世,不娶妻生子,不成家立业,四处游荡,以乞食为生。其渊源与从前当地佛教的游方僧有关。而活跃在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民间的“巴合西”、“达汗”等则可以追溯到历史上的萨满巫师;拜火习俗和过“诺鲁孜节”则是祆教的遗留。这些现象都是新疆多种宗教并存、各宗教相互影响的痕迹。
C新疆宗教是在新疆社会发展适应中流传的,新疆那个宗教发展,哪个消失取决于新疆统治集团的态度。
生讨论:我国宗教的最大实际是宗教的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和复杂性特征突出。在新疆,除以上特征外,还有一些不同于其他省区的特点。例如,宗教有广泛的群众性,信教群众占全区总人口的半数以上,信教群众中,伊斯兰教信教群众又占绝大多数,为维吾尔、哈萨克、回、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东乡、保安和撒拉等10个民族所信仰,人口总数逾千万,约占全新疆人口总数的60%。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容易交织在一起,宗教和民族问题、周边国际问题和其他社会问题相交织,极具复杂性。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至关重要。
从政治层面来讲,一方面宗教界要自觉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面对“三股势力”加大利用宗教从事破坏祖国统一的图谋,应高举“四个维护”旗帜,同破坏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危害人民利益和法律尊严的行为作斗争,理直气壮地批驳“三股势力”散布的各种歪理邪说,从而正本清源,净化环境,消除杂音。另一方面,宗教界要自觉抵制和反对邪教。针对邪教滋生发展对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宗教界可以通过发挥传统宗教的优势,批驳其歪理邪说,揭露其反动本质,尽力帮扶被蛊惑上当受骗的群众,遏制邪教滋生蔓延。
从经济和文化上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要把意志和力量更多地集中到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上,要重视开发文化资源为旅游业服务。此外,要实现宗教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要着眼宗教的发展规律和时代要求,引导宗教向理性化、伦理化和更加宽容的方向发展,走向健康、良性的发展道路。
D新疆一些宗教的变化与民族迁徙有关
生讨论:乌孜别克族与新疆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一样,禁食猪、狗、驴、骡肉等,多吃牛、羊、马肉和乳制品。但是,乌兹别克人并非自古就生活在中亚以及我国的新疆,其祖先经历了长期的战争和艰难的迁徙历程,逐步定居此地。民族迁徙主要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或部分,“在某种原因的驱使下,有组织地或自发地离开其原始居住地而较大规模地向其他地区移动的现象”。无论民族迁徙的原因是 自然条件的压迫还是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亦或是民族之间的征服战争,由于其在迁徙中的文化接触和民族融合必然引起社会生活方面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我们通常称为“社会文化变迁”。“凡是因为一个民族内部发展所引起的,或是因为不同民族之间的接触所引起的一切社会文化现象(民族的社会组织结构,人的环境以及民族生活方式)的突发的、持续的、急剧的或缓慢的变迁,都称为社会文化变迁。”[3 ]乌兹别克人在长期的民族迁徙的历程中,经过与其他民族或部落的不断战争与融合,其社会文化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4、师生总结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就是要求宗教必须遵守社会主义社会现阶段的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一是基于宗教发展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二是基于宗教长期存在的客观实事;三是基于求同存异的思想;四是基于我国的政治基础和宗教实践基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由于宗教具有的群众性特点,这就决定了各种宗教团体、爱国宗教人士以及广大信教群众必须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构建和谐社会本身包含了宗教自身的和谐,以及宗教与社会各有关方面的和谐。适应的必然要求。
三、课堂小结
新疆多种宗教并存格局的发展
1、伊斯兰教在新疆的发展
在察合台汗国统治者的大力推行下,伊斯兰教于16世纪初最终取代佛教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的新格局形成。
2、藏传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与东正教在新疆的传播
藏传佛教于唐代随吐蕃传人新疆。藏传佛教在新疆的勃兴,是与拉特蒙古进入新疆联系在一起的。19世纪到20世纪初,天主教和基督教开始在新疆广泛传播。18世纪东正教随着大批俄罗斯人的到来传入新疆。这些宗教的传入,进一步丰富了新疆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
3、当代新疆宗教概况
近现代以来,新疆继续维持了多种宗教并存的基本格局。现有宗教为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和道教。伊斯兰教是新疆地区信仰民族和人口最多、分布地域最广、社会影响最大的宗教。
[思考题]
1、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种宗教并存地区?
2、新疆多种宗教并存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3、伊斯兰教传入后新疆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发生了怎样的演变? 4、20世纪30年代以来“双泛”分子利用伊斯兰教进行了哪些分裂活动?
[参考书目]
1、《中国新疆地区伊斯兰教史》编写组:《中国新疆地区伊斯兰教史》
1、2册,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马品彦、赵荣织编:《新疆宗教史略》,新疆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李进新编:《新疆宗教演变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马品彦主编:《正确阐明新疆伊斯兰教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新疆民族发展史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对新疆的主权从汉代就开始确立。
2、了解和认识历朝对新疆的统治以及新疆与内地的联系,说明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通过对新疆宗教史的学习,了解新疆的和平稳定对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意义,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
4、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生的爱国主义情操。知识与能力:
1、了解在党的领导下,新疆的明天会更好 过程与方法:
2、通过收集新疆的有关资料,出墙报或历史小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3、分组采访,整理成文或制成短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设计发散性的问题,注重探究式学习,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教学思路
教学重点:新疆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焕发着生机 教学难点:新疆在党的领带下,明天会更好
教学设计
一、教师导入
历史上各族人民对新疆的开发
(1)先秦时期各族人民对新疆的开发
新疆地区的开发,自有人类活动出现就开始了。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生活在吐鲁番、乌鲁木齐和鄯善一带的居民,人们主要使用石器进行生产活动,开始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进入“细石器时代”,新疆居民制作石器的手工水平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并了解了火的特点,掌握了使用火的技能。有了原始的农业生产活动。
青铜时代,人们已开始用青铜制作斧、凿、镰、锥、刀等生活用具以及各种装饰品,同时并用石器。纺织、皮革、织毡等家庭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品,出现了彩陶制造业。
铁器时代,铁质兵器和铁质工具的使用在新疆居民中已较普遍,冶铁、加工制作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的水平。农业、牧业、纺织、皮革、制毡、木器、制陶等其它手工业生产均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铁刀、铁矛、带钩、马衔、铁针、铁镞等的发现,充分说明了这一时期冶铁、加工制作技术的发展情况。其它各业也有一定的发展。
(2)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族人民对新疆的开发
秦汉时期,随着塞人、月氏、乌孙、汉人、羌人等在新疆的迁转和定居,新疆地区的开发有了明显的进步。汉朝政府在西域屯田的同时,也兴修了大量的水利设施。畜牧业是汉代新疆地区的主要经济部门。农业、畜牧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进步。中原先进的冶铁技术传人新疆地区,使当地冶铁水平有了提高。生产工具如铁铧、铁锄等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如代田法等带到了新疆。冶铁开始使用来自中原的鼓风设备——陶瓴。现在新疆地区所种植的农作物、蔬菜、瓜果品种当时大都已出现。园艺业有一定的发展。马、牛、羊、驴、骡、骆驼数量众多。纺织开始使用纺轮和纺杆。木器制作开始使用旋木工艺。陶器的制作已开始采用轮制法。开始制造流通货币。
魏晋南北朝时期,内地先进的牛耕技术开始在新疆地区普遍推广使用。突厥人的锻冶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稻种及其耕种技艺开始传入新疆,并得到推广。棉花种植遍及全疆。养蚕、缫丝织锦技艺普遍提高。园艺业进一步发展,促进了酿酒业的发展。
(3)唐宋元明时期各族人民对新疆的开发
唐朝统一新疆地区后,新疆地区的社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大量汉民存在并实行与内地相同租庸调制的伊、西、庭三州居民,家畜饲养已占重要的地位。三州官营手工业作坊出现了“行”的组织。造纸术已在西州出现,屯田规模进一步扩大。设置“掏拓所”管理水利。吐鲁番地区农作物一年可以两熟。西瓜从河中传入新疆。高昌回鹘工匠熟练掌握了用硇沙软化皮革的技术。喀喇汗王朝时期,新疆地区的农牧业持续发展,手工业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其采矿和冶铁技术很先进,采矿有排水和通风设备。金属冶炼已经普遍使用鼓风机,普遍使用陶轮制陶。出现了玻璃作坊。契丹人将选育牲畜及独到的捕猎经验带到了新疆。同时也带来了辽朝非常先进的冶铁技术。
元朝统一西域后,为了镇抚西北,曾先后征发大批内地的汉军、新附军,及农民和工匠到西域驻防建设。实行军屯,民屯和犯屯。并设立了提刑按察司监管水利兴修事宜。高昌的畏兀儿人不仅大量种植葡萄,而且还酿造葡萄酒和蒸馏加工葡萄酒。元朝政府在别失八里设立冶铸场,同时还设忽丹巴里、别失八里局掌管染织手工业生产。开凿了伊犁的果子沟涧道,在交通要道设置了“站赤”。设置“交钞提举司”和交钞库,管理货币的发行和流通。叶尔羌汗国时,新疆南部经济的发展有了各自的地域特色。
(4)清朝时期各族人民对新疆的开发
准噶尔统治时期,新疆地区的畜牧业、农业和手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清朝统一新疆后,为了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理,维护社会的安宁和边境的安全,大力支持陕、甘一带的汉、回居民迁居新疆开荒。从1760-1768年,先后从阿克苏、叶尔羌等南疆地区迁移维吾尔族农民到伊犁河两岸垦荒种地,是为“回屯”。对于流放到新疆的遣员,是为“犯屯”。为了满足财政、军事、屯垦、民生等方面的需要,组织各地军民大力发展采矿、冶铸等手工业。随着乌孜别克、俄罗斯、塔塔尔人来到疆经商落户,促进了新疆商业经济的发展。
二、传授新课
1、党中央、国务院60年来始终关怀新疆人民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从普遍贫穷到总体小康的历史跨越
我国少数民族人口主要集中在我国西部。近20多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现了从普遍贫穷到总体小康的历史跨越,使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各族人民的生活总体达到了小康水平。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1)第一代领导集体:戈壁惊开新世界
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新疆从1950年9月至1951年10月,在全省各地的农业区的147个乡试办了减租。从1951年9月开始,在全疆农业区普遍开展减租反霸斗争。至1952年5月,在全疆9个专区的58个县,1500多个乡,近400万人口的地区完成了减租反霸任务,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减租反霸只是削弱了封建势力,并没有彻底改变封建的土地制度。许多农民群众说:地主阶级和封建土地制度是一座山,恶霸等反革命分子是山上的狼,减租反霸中把这批狼打倒了,可是这座山还挡着我们前进的路。这充分说明农民在减租反霸后,对于土地的要求是十分迫切的。
经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批准,1952年9月至1953年12月,在新疆农区分四期进行了土地改革,打倒了千百年来压在各族人民头上的地主阶级,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使345万农民,分得737万多亩土地,使各族农民不仅摆脱了汉族反动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而且结束了本民族内部的以地主阶级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的压迫和剥削,真正在政治上、经济上得到了翻身。各族农民欢欣鼓舞,他们更加热爱毛主席,更加信赖中国共产党。1952年3月23日,疏附县帕哈太克里乡维吾尔族农民在庆祝土地改革胜利的大会上,以长诗形式给毛泽东写了一封致敬信——《献给毛泽东》,倾诉过去的苦难生活,描述土改翻身的喜悦,抒发他们对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无比热爱的深厚感情。8月30日,毛泽东复信给帕哈太克里乡全体农民,鼓励他们“在爱国丰产的口号之下,更加团结,努力生产,改善自己的物质生活;并在这个基础之上,一步一步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
新中国成立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加入了开发新疆、建设新疆、发展新疆的事业中。兵团的广大职工风餐露宿、开渠引水、垦荒造田,向亘古荒原、向千里隔壁、向被称为“死亡之海”的沙漠宣战,建成了一片片绿洲、一个个农场。解放前,新疆基本没有现代工业,兵团人兴办工业、交通运输、建筑业,使新疆顺利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指标。改革开放以来,兵团的职工积极开展工农业生产的技术创新与革命,并向地方大力推广和传播,有效带动了新疆地方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2)第二代领导集体:积蓄发展新能量 遵照邓小平的指示,国家农委党组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很快给中央起草了《关于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报告》。经过王震多次亲笔修改和国家农委党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多次讨论,9月22日,报告正式成文。《报告》提出,从防御霸权主义入侵,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和建设社会主义富强、文明的新疆的战略考虑,建议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体制。
1981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决定调当时担任吉林省委第一书记的王恩茂回新疆工作。14日,王恩茂来到北京。19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开会讨论新疆问题,并形成了中共中央书记处领导同志同新疆领导同志谈话的要点。王恩茂离京赴新疆前,邓小平对他作了五个方面的指示,并强调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就是现在的农垦部队,是稳定新疆的核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要恢复。
1981年12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发出《关于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决定》。《决定》指出:“生产兵团屯垦戍边,发展农垦事业,对于发展自治区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建设,防御霸权主义侵略,保卫祖国边疆,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央希望兵团各级党委和干部职工,“总结历史经验,继承革命传统,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发扬成绩,克服缺点,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同新疆各族人民团结一致,艰苦奋斗,为建设边疆、保卫边疆作出新的贡献。”从此,被撤销6年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得以恢复。
1982年6月1日,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庆祝大会在乌鲁木齐召开。受中央委托,王震专程到新疆出席庆祝大会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1975年兵团撤销时的全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1981年中央批准恢复的名称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对于为什么要这样,邓小平在视察新疆时作了解释,他说:“生产兵团恢复起来,这是稳定的力量,不要用解放军的名义„„解放军不要搞得太复杂了,如用解放军的名义,搞军衔就要轮到它,几万人不好办。”
(3)第三代领导集体:跨世纪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新疆稳定和发展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为新疆跨世纪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江泽民同志两次视察新疆,反复强调加快新疆经济发展,关键是要加快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进而变为经济优势的进程。
1996年,中央决定对新疆经济发展实施倾斜政策,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财政信贷、对外开放等方面,对新疆给予更多的支持。
从1997年开始至今,中央已先后为新疆选派了6批共3700多名援疆干部支援西部建设,来自全国各地的援疆干部,把新疆当作第二故乡,引进项目资金,兴建希望小学,培训技术人员,传播先进经验,为我国东西部经济文化交流架起桥梁,成为助推新疆经济社会大发展的不竭动力。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新疆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投资环境不断完善,对外开放水平迅速提高。
(4)第四代领导集体:稳疆兴疆,富民兴边 2004年4月,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专题研究新疆工作,提出实施“稳疆兴疆、富民兴边”战略,始终把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以发展促稳定,以稳定保发展,确保新疆各族人民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努力开创新疆团结稳定、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2006年9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察工作时强调,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宝贵机遇,大力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切实提高各族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开创民族地区团结稳定、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2008年3月8日上午,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新疆代表团,在人民大会堂新疆厅举行全体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到这里,同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全国人大代表一起进行审议,共商国是,共话新疆又好又快发展大计。他就进一步做好新疆工作讲了三点意见:切实把发展作为新疆工作的第一要务,充分发挥新疆的优势和潜力,在推动科学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注重做好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方面的工作,在促进社会和谐上迈出新步伐;切实做好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进一步维护社会稳定,在加强民族团结上迈出新步伐。
2009年8月22日至25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和自治区政府主席努尔·白克力等陪同下,到阿克苏、昌吉、克拉玛依、石河子、乌鲁木齐等地,深入乡村、林场、社区、企业和部队营区,实地了解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和执行维稳戍边任务的部队官兵。总书记勉励新疆各族干部群众一手抓改革发展,一手抓团结稳定,加快建设繁荣富裕和谐的社会主义新疆,努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创造新疆更加美好的明天。
2、中央部署援疆战略,确保2020实现全面小康
(1)对口援疆工作的具体部署及目标
一、建立起人才、技术、管理、资金等全方位对口支援新疆的有效机制。
二、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支援的优先位置,着力帮助各族群众解决就业、教育、住房等基 本民生问题,着力支持新疆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三、2010年要深入调查研究,编制专项规划,加强人员培训,抓紧做好对口援疆的前期准备。
四、2011年起全面实施对口援疆工作。力争经过5年努力,在重点任务上取得明显成效。
五、经过10年努力,确保新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2)对口援疆工作的主要特点
一、支援范围扩大。受援方由过去的新疆10个地州、56个县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3个师,扩大到新疆12个地州、82个县市和兵团12个师。在支援省市中,新增了安徽、山西、黑龙江、吉林四省和广东深圳市。
二、调整结对关系。以支援方综合实力和受援方实际困难,尽力使支援双方强度匹配。比如,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及深圳等经济实力强的省市对口支援贫困程度较深的南疆三地州;地域上相对集中,便于展开工作,尽可能安排一个省市对口支援一个地州或一个地州的几个县市和师团场;考虑双方资源地理气候特点,更有效做好援助工作。比如,东北三省对口支援气候条件相似的北疆塔城、阿勒泰地区,山西对口支援同样拥有煤炭资源的阜康市等地。
三、重点支援基层和南疆。新疆主要困难难在基层、难在南疆、难在国家扶贫县、边境县和团场。因此,要把援助重点放在基层,放到贫困县、边境县和团场,放到乡镇和农村。
3、新疆的明天会更好
进入新世纪后,国家为了加快新疆的发展速度和增强扶持力度,相继出台了重大文件和一系列政策措施,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在新世纪迈上了新的台阶。新疆经济发展的特点是“一黑一白”的资源优势,黑即石油和煤炭资源,白即棉花资源。2008年,新疆石油产量为2722万吨,天然气产量236亿立方米,油气当量约合4797万吨,位居全国第一,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产量为全国最高,确保了西气东输充足的气源供给。尽管新疆的煤炭产量目前仅有5000万吨,但随着准东盆地、吐哈盆地等大型百亿吨煤田的勘探成功,至2020年,新疆能够填补全国15亿吨煤炭需求的缺口。2008年,新疆棉花总产量达到301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近40%,棉花已成为新疆农业经济的“王牌”产业,棉花在品质、商品量、调出量、单产、总产等方面位均居全国第一。新疆成为我国不可替代的最大商品棉基地。
新疆农牧业资源丰富,目前是全国最大的加工番茄、啤酒花、红花、枸杞、甜菜糖生产基地,番茄酱出口量占国际贸易量的1/4,啤酒花产量占全国总产的70%,甜菜总产和单产均位居全国第一。新疆是国家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有可利用草场面积7.2亿亩,牲畜品种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2007年,牲畜年末存栏5023.4万头(只),肉类总产量160.6万吨,牛奶产量196.2万吨,羊毛产量9.3万吨,其中细羊毛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3。2007年,新疆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063.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8.1倍,年均增长7.9%,为发展新疆的工业、商业、对外贸易以及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了无可替代的生产资源。
新疆采取石油、煤炭、矿产、特色农业等优势资源开发战略,不断地将其转化为经济优势,有力推进了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2007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GDP)3494.42亿元,比上年增长12.2%。人均生产总值16860元,增长9.9%,以当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2229美元/人,首次突破2000美元大关。目前,新疆“两基”人口覆盖率为99.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经覆盖农牧业人口973.99万人,实际参加的农牧民人数有847.25万人。
4、师生总结
在这跨进“十二五”新征程的起步时刻,新疆各族人民求发展、谋富裕、思稳定、盼和谐的愿望和信念更加坚定。面对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光辉前景,面对同全国一道同步迈进全面小康社会的灿烂愿景,我们豪情满怀,继往开来。不可否认,完成“十二五”预期目标,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极大的努力,因此,我们既要有坚定的信心和旺盛的斗志,因为,信心是无价之宝,信念弥足珍贵,诚如温家宝总理所言,“信心就像太阳一样,充满光明和希望。”又要有忧患意识,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意识让人沉着冷静,理智地科学谋划、科学发展。
三、课堂小结
“人心齐,泰山移”。新起点奋斗目标的实现,一定要“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需要一种政治大智慧,唤起各族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同向同力地干,只有万众一心、心无旁骛、始终如一地同心干,新疆的明天才会更好,新疆的明天就一定会更好!
[思考题]
1、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对待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
2、为什么说民族分裂主义是危害祖国统一与安全的主要危险?
3、“三股势力”是怎样产生的,其反动本质和危害性是什么?
4、怎样正确认识民族自决权和人权问题?
5、为什么说反对“三股势力”的斗争是长期的和复杂的?
[参考书目]
1、《“东突”恐怖势力难脱罪责》人民日报2002年1月21日。
2、《“四个认同”读本》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反对民族分裂主义斗争史话》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第四篇:中国现代史部分复习纲要
中国现代史部分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一、准备→召开会议(1949年月,北平): 内容:①通过了《》,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主席。②定国旗,定代国歌为《》,定首都,采用纪年。③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以表示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和缅怀。
二、成立→举行(1949年10月1日):
意义:(1)国内意义:开辟了。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
(2)国际意义:壮大了世界、和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三、巩固新中国的措施:
1、1951年,: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2、,保家卫国:粉碎了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
(1)时间:年10月~年7月(2)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
(3)英雄人物:在上甘岭战役中用身躯堵住敌人机枪射口;
严守潜伏纪律壮烈牺牲,他们发扬了高度的和精神,被称为“最可爱的人”。
3、进行: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制度,消灭了阶级,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大大解放了,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建设准备了条件。
(1)法律依据:1950年颁布《》
内容:规定废除的土地所有制,实行的土地所有制。(2)方法:全国分批进行。
(3)结果:到年底,除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的制定和实施→我国工业化的起步。
1、时间:年~年。
2、基本任务: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建立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② 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③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3、成就:到1957年底大幅度超额完成。①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建成投产。②生产出第一辆汽车。③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④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⑤1957年,长江大桥建成。
⑥、、公路建成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
⑦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形成,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4、意义:我国开始改变了,向
二、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制定者:第一届全国人大。
(2)内容: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三、的完成→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方法:
(1)对农业: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走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2)对手工业:引导个体手工业者参加。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实行政策。↓
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2、时间:1953年~年底。
3、缺点:改造后期出现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四、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的召开。
1、时间:年。
2、内容: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当前党和人民的总任务是,实现,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五、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严重失误→“”和“”、。
(1)原因:①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
②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③。④忽视了。(2)危害:导致以、、和“”为主要标志的“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
(3)教训:①经济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②要尊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③不要急于求成。④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就及模范人物:
(1)成就:①的建成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实现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
②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
(2)模范人物:①石油工人。②两弹元勋。③党的好干部。
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的召开 :
1、背景:①结束后,人们要求对其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纠正其错误。
②中央主要领导人坚持“”方针,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
③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人们认识到只有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召开:年底。
3、内容:①彻底否定“”方针,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
②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上来,实行的伟大决策。
③实际形成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4、意义:①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②完成了党的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的开端。③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二、民主与法制建设成就:
1、平反冤假错案:1980年中共中央为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2、加强立法建设:①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
②198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一系列法律,形成了以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实现了有法可依的局面,依法办事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我国逐渐向依法治
国的道路迈进。
三、伟大的战略决策→:
1、首先从开始,实行
↓内容: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意义:①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
②农村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城市改革:(1)第一阶段:从改革。↓
内容:①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②实行,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③实行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2)第二阶段:年,党的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①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向建立迈进。
②对小型企业采取、等多种形式。
3、对外开放:
(1)起步:1980年在广东的、、和福建的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其中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
(2)扩大:开放、等14个沿海城市,增设经济特区,设立开发区。(3)格局: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全方
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又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形成过程: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邓小平提出要实行。(2)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的伟大战略决策。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4)1982年中共大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5)1987年中共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
本路线。↓
(以为中心,坚持,坚持)(6)年南方视察谈话:①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②特区姓“社”不姓“资”。
③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④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
意义: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2、地位的确立:(1)1992年,中共(3)两岸的交往:①1992年,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和大陆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海峡
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2)1997年,中共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一、民族政策→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共同发展、制度。↓(1)原因: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2)范围:少数民族聚居区。
(3)意义: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二、祖国统一:
1、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的科学构想。↓(1)提出者:。
(2)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制度。
(3)意义:①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方向,赢得了海内外人士的好
评。
②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
2、、重要一步。
↓↓
3、海峡两岸的交往:
(1)大陆对台政策:①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明确提出要。
② 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③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确立了祖国的大政方针,不久形成了
“,”的对台基本方针。
④1995年,提出八项主张,成为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2)台湾当局调整政策: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海峡两岸同胞近年的隔
两岸均”的共识。
②1993年,海协会会长和海基会董事长在新加坡会谈,把“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
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③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海峡两岸经济上的“、”局面初步形成。
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一、国防建设:
1、海军:(1)新中国成立前夕,第一支海军建立。
(2)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和三支海军舰队。(3)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了导弹驱逐舰,又陆续装备了我国自己制造的核潜艇。(4)20世纪90年代以后,海军现代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
2、空军:(1)人民空军是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的。
(2)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后又制造了各种型号的歼击机、轰炸机、强击机。(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行研制和引进了一批新型飞机,空军的现代化建设有了新的飞跃,成为保卫祖国领空的钢铁卫士。
3、导弹部队:年组建,主要担负的任务,陆续装备了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武器等。
二、外交政策及成就:
1、政策→政策。
2、成就:(1)倡导提出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首次提出:1953年底,会见印度代表团时。
主要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平等
互利、和平共处。
(2)1955年促进会议圆满成功,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解决方针:提出“”。
性质:是第一次没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3)中 美 关系走向正常化。
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过程:①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
②1972年,总统访华,在上海签署《》。③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是中
国的一部分,中美两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
(4)年10月25日第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5)1972年,日本首相访华,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6)2001年成功承办会议,通过了《》。↓
主题:“新世纪、新挑战:、,促进”意义: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和社会生活
一、科学技术的成就:
1、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意义: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2、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成功发射,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3、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为继、、、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4、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
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5、“863计划”:年提出,涉及、、、、、和七个
领域,1996年又将列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
6、计算机网络技术:20世纪末人类进入高度信息化时代。7、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
8、年,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
二、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1、基础教育:(1)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年,全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初中发展水平已居于发
展中人口大国的前列。
(3)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战略,明确提出“把摆
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作为奠基工程,并要求实施素
质教育。
2、高等教育的大发展:
①从整体上看,已形成相当的规模,学校数量大大增加,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布局结构日趋合理。②在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办学条件上也有明显提高。
③20世纪90年代,教育部启动了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若干所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工作。
④高等学校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项目占1∕3以上;获得的国家发明奖占全国1∕3左右;在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上有些已达到和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三、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
1、原因:1956年中共提出“、”的方针使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崭新局面。
2、体育成就:①20世纪90年代,国家建立完整的体育制度,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②年,中国首次成功举办了亚洲运动会。③年,中国成功举办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
四、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1、就业制度:改革开放以来,“”被打破,人们可以通过人才市场自主选择职业,、、等新鲜事物层出不穷。
2、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取得初步成效。
第五篇:中国现代史复习总结!!!!!!
中共“三大”:1923年6月12日 至20日,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以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并保持共产党的独立性,把国共合作的原则和形式确定下来。
第二次直奉战争: 1924年9月,直系军阀孙传芳、齐燮元进攻奉系卢永祥,爆发江浙战争,奉系军阀张作霖便以15万人分六路向直系军阀进攻,直系的曹锟派吴佩孚为直军总司令,率20万大军从热河到冀东战场上4路迎战,爆发了第二次直奉战争。“北京政变”:是1924年受吴佩孚排挤的直系军阀冯玉祥在国民革命的影响下发动的政变。11月5日,国民军驱逐清废帝溥仪出宫。下旬,冯玉祥会同奉系军阀张作霖组成了由皖系段祺瑞为执政的临时政府。黄埔军校:第一次国共合作后,孙中山在共产国际和共产党的帮助下,在广州黄埔创办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1924年5月,军校正式成立,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周恩来等为政治部主任,还聘有苏联顾问。下设政治、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等部。“四一二”政变后,军校完全被蒋介石控制。五卅运动:1925年5月30日在上海爆发的反帝爱国运动。上海各校2000多名学生进入租界地声援工人罢工。英租界当局下令对游行人群开枪,当场打死1人,伤15人,捕去53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反帝斗争高潮。
省港工人大罢工:为了支持上海“五卅”工人罢工。“沙基惨案”后,中国共产党为统一领导,成立了省港罢工委员会,并组织2000多人的工人武装纠察队,封锁香港,给英帝以沉重打击。省港大罢工从1925年6月19日开始,至1926年10月10日,坚持16个月,在中国工运史上是空前的,充分显示了中国工人的伟大力量,为广东革命政府的统一和巩固做出了贡献。
西山会议派:国民党老右派邹鲁、谢持、居正、张继、林森等于1925年底在北京西山碧云寺召开非法的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取消共产党员在国民党中的党籍》、《解雇鲍罗廷》等一系列反共、反苏、反国共合作的决议。这部分国民党右派势力,称为西山会议派。1926年1月,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中永远开除给邹鲁、谢持这两个主谋分子的党籍。
戴季陶主义: 是国民党新右派篡党夺权的理论纲领。提出三民主义哲学基础是儒家的中庸之道,以此来反对阶级斗争,鼓吹阶级调和。这便是戴季陶主义,中山舰事件: 320事件,1926年3月20日,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右派一手策划了阴谋打击共产党的“中山舰事件”,蒋介石宣布戒严,以阴谋叛乱罪名逮捕了李之龙,派兵占领中山舰,包围省港罢工委员会和苏联顾问所,逮捕和监视共产党人。这是蒋介石篡夺党政军大权的重大步骤,是分裂统一战线的信号。整理党务案: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蒋介石为了限制共产党,篡夺国民党党权,在1926年5月15日,以消除疑虑,杜绝纠纷为借口,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提出《整理党务案》。结果,共产党担任的中央各部部长被右派代替了,蒋介石当上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会主席、组织部部长和军人部部长,从而篡夺了国民党的领导大权。“三一八”惨案:3月18日,在李大钊、赵世炎等领导下,10万人在天安门集会,反对“八国通牒”。当游行队伍到达段祺瑞执政府门前时,反动军警公然开枪射击,当场打死47人,伤200多人。充分暴露了段政府的反动性与腐朽性。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上海工人为配合北伐进军,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举行的武装起义。由周恩来组织。1927年3月21日,上海全市80万工人罢工,工人纠察队经30个小时的激战,占领全上海,成立上海特别市临时政府。这是中国工人阶级武装起义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记录,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反动统治。
宁汉合流:国民党新老右派宁方蒋介石、汉方汪精卫,老蒋下野后,宁方实权落入桂系手中,促进了宁汉合流。8月25日,武汉政府迁都南京,两个政府合并。汪精卫宣布“自劾下野”。宁汉沪三方一致同意成立中国国民党特别委员会,代行中央职权,标志宁汉合流的实现。国民党取得了暂时的统一。由于特委会实权落到桂系和沪派手中,没捞到中央大权的汪精卫、唐生智与蒋介石等再起争端,于是“统一”很快被纷争所代替。
皇姑屯事件:1928年6月4日,当张作霖的专车行驶至沈阳皇姑屯车站附近,被日本关东军预先埋好的炸药炸死。张作霖死后,国民党各集团军相继进入北京。
东北易帜:张作霖在沈阳皇姑屯却被日本人炸死后,张学良继任奉系军阀首领。12月29日,张学良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的利益,抵制日本帝国主义的阻挠和干涉,通电宣布“力谋统一,贯彻和平,于即日起,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南京政府任命张学良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至此,统治中国16年的北洋军阀政府彻底覆灭,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南北“统一”。
中原大战: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后,新军阀之间矛盾重重,4月,蒋、冯、阎各方调集兵力100余万,在东起山东、西至襄樊、南迄长沙的绵延数千里战场上展开大战,史称“中原大战”。9月张学良发出拥蒋通电,率兵入关助蒋作战。冯、阎通电下野。历时近七个月的中原大战以蒋介石的胜利而告终。
“八·七”会议: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中共中央紧急会议,会议改组了中央局,撤消了陈独秀总书记职务,并纠正了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的总方针;确定以武装起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会议是共产党的转折点,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但会议在反右倾的同时,又滋长了“左”的苗头。古田会议1929年12月,红4军的第九次代表大会,陈毅传达了中央《九月来信》。批判红4军党内存在的错误思想;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草案》,确定加强党内马列主义教育,强调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指出红军的性质、任务和建军原则,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军方向和建军原则,奠定了新型人民军队政治思想工作的基础。伪满洲国:“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参谋部策划并制定了《满蒙问题解决方案》,确定在东北建立以宣统为元首,领土包括东北四省和内蒙的新政权“满洲国”。1932年2月15日,关东军一手包办在沈阳召开所谓“建国会议”,3月宣布“满洲国”成立,扶持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为“执政”,年号“大同”,首都长春,改名新京。伪满洲国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而被摧毁。“新生活”运动:1934年,蒋介石在国统区实行了大规模的文化“围剿”,发起的“新生活”运动。蒋介石自任“新生活运动促进会总会长”。运动公开宣传的主要内容是以传统的礼仪廉耻为基础,这一运动的目的在于用伦理纲常来控制人民的思想和言论行动,用生活细节的要求转移人们对政治、社会问题的不满,摆脱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维护国民党的一党专治。《八一宣言》: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中日民族矛盾的上升,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发表了著名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呼吁各党派、军队、各界同胞“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推动了全国抗日反蒋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七君子事件:国民党政府以“危害国民”罪,11月23日逮捕了沈钧儒、邹韬奋、李公朴、沙千里、史良、章乃器、王造时等七位要求国民党停止内战,释放政治犯,并与中共谈判,建立统一的抗日政权的救国会领导人。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国民党政府于1937年7月31日不得不将七君子释放。
台儿庄战役: 1938年1月,日军矶谷师团占领济南后,直扑徐州外围东北方向的战略要地台儿庄,并于24日发动进攻,中国守军顽强杀敌,至死不退。4月6日,中国军队发动全线反攻,歼敌1万多人,日军狼狈逃窜。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抗战建国纲领》:于1938年3月在武汉召开的临时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的内容包括抗战的军事、政治、外交、经济等方面的政策。在政治上曾表示组织国民参政机关,保障言论、出版、集会自由等,但却坚持一党专制,没提出在政治上怎样给人民以抗日民主权利;经济上,没提出废除苛捐杂税、改善人民生活的具体措施;外交上没宣布对日绝交。这是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的具体化。
洛川会议:中国共产党为制定出全面的抗战路线和政策,1937年8月22日至25日,在陕北洛川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的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会议决定在敌后发动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以减租减息作为党在抗日时期解放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它制定了一条全面抗战路线,为全国人民指明了夺取全国抗战胜利的方向,为实现党对抗战的领导和争取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南岳军事会议:武汉失守后,为了制定新的作战方针,1938年底,国民党召开的会议,蒋介石把武汉失守前作为抗战第一期,以后为第二期抗战。第二期要领是“政治重于军事,民众重于士兵,精神重于物质,游击战重于正规战”。以一部分力量作有限之攻势和反击,目的在于积蓄力量,准备总反攻。南岳会议为国民党相持阶段的抗战提供了思想基础。
百团大战:1940年8月,为粉碎日军对华北抗日根据地实行的“囚笼政策”,决定向华北日军占领的交通线和据点发动大规模的破袭战。在彭德怀指挥下,先后出动了115个团40万人。经过三个半月的百团大战,大小战斗1824次,粉碎了敌人的“囚笼”政策,打破了日军军事进攻和政治诱降的阴谋,迟滞了敌人对国民党战场的进攻,振奋中国军民抗战的信心,提高了八路军的声威。但也过早暴露了我军的实力。皖南事变:。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和直属部队9000余人由皖南泾县云岭起程,行至茂林地区时,遭到蒋介石预先布置好的国民党七个师的包围伏击。我军被迫抗击,浴血奋战七昼夜,大部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国民党扣押。1月17日,蒋介石宣布新四军为“叛军”,撤消新四军番号。事变后,共产党对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斗争,揭露其真面目,重建新四军军部,击退了国民党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中国远征军:1942年3月,为了打通中国西南的国际交通线滇缅公路,国民政府以驻云南的三个军组成远征军入缅,协同英军作战,并由史迪威前往指挥。曾取得过仁安羌大捷。1943年,撤退到印度的远征军改编为中国驻印军,退到云南境内的改编为滇西远征军。夏秋之季,中国驻印军从印度北部入缅作战,并开始修筑印缅公路,1944年滇西远征军从滇西发起反攻。1945年初两支军队在滇缅交界的畹町会师,并打通了中印公路。
豫湘桂战役:1944年,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为挽救败局,打通从中国华北直到越南的大陆交通线,发动了豫湘桂战役,日军称之为“一号作战”4月,日军集中5、5万人兵力开始进攻河南,占领河南38座城市之后,5月进攻湖南,占领了长沙和周围许多城市,9月,沿湘桂路两侧进攻广西,占领桂林、柳州、南宁等城。至此日军打通了大陆交通线。国民党军损失五、六十万人,丧失国土20多万平方公里,大中城市146座。这次战役,暴露了国民党的腐败,加深了国统区政治、经济的全面危机。《雅尔塔协定》: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在雅尔塔举行了会议,讨论苏联参加对日作战及其政治条件。签署了《雅尔塔协定》,规定:在德国和欧洲战争结束两个月或三个月内,苏联将参加盟国方面对日作战。其条件是(1)维持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2)库页岛南部及该岛附近之一切岛屿应交让苏联;(3)大连港国际化,苏联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应予恢复;(4)苏联与中国共同经营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5)千岛群岛应交予苏联。8月8日,苏军对日作战。这三个国家背着中国讨论关于中国主权的问题,表明列强的霸权主义行径和强权政治,完全侵犯了中国的主权,暴露其对中国人野心和大国沙文主义。中共“七大”: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做《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制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领导下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解放中国人民,建立新民主主义中国的政治路线。朱德做《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要求全军实现从游击战争到正规战争的战略转变,迎接大反攻。通过了刘少奇《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通过了新党章,确定以毛泽东思想作我党的指导思想。大会对抗战的最后胜利和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都具有决定性意义。国民党“六大”: 1945年5月5日至21日,中心议题是维护***,拒绝建立联合政府。决定以“还攻于民”的姿态,召集所谓国民大会,并由这个大会通过宪法实行“宪政”。另一个中心议题是加强反共,准备内战。大会违背人民的意愿,也违背世界进步潮流。
重庆谈判:蒋伪装和平邀共会议,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抵渝。经过43天的谈判,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订了《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承认接受共产党提出的和平建国方针和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建议,承认各党派的平等合法地位和保证人民的某些权利。但是不承认人民军队和解放区人民政权。但蒋介石并没有履行协定的诚意。《五四指示》:,中共中央根据国内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的形势决定改变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1946年5月4日,向全党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决定将减租减息政策改为:没收汉奸、豪绅、恶霸等土地,分配给农民,一般不动富农的土地,不可侵犯中农的利益,保护民族商业,对开明绅士等应以照顾。这是过渡性质的土地政策。
制宪国大:1946年11月蒋介石撕毁政协协议,擅自召开非法的国民大会。中心议题是制定“宪法”,12月25日,通过了《中华民国宪法》。这部宪法实质与训政约法》一脉相承,恢复了《五五宪草》的总统独裁制,是一部法西斯宪法。因此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 10月l0日,由中共中央公布。《大纲》改变了《五四指示》中对某些地主照顾过多,和富农土地财产原则上不动等内容,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和财产,保护的照顾中农,按人口分配土地,抽多补少,抽肥补瘦。这是一个彻底和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大纲》颁布后,解放区约有1亿农民获得土地。这为支持革命战争,起了重要的作用。
五二O运动: 1947年5月4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上海学生举行游行示威,提出“要饭吃,要和平,要自由,反饥俄,反内战,反迫害”的口号,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殴打。5月20日,南京、上海、杭州、苏州等地学生在南京组成请愿团举行示威游行,遭到国民党当局的武装镇压。造成5.20血案。全国数十个大中城市的数百学生纷纷行动起来,并与工人、农民、市民的斗争汇合起来,形成了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
“二二八”起义: 1947年2月27日,国民党政府缉私人员在台北殴打女烟贩,并开枪打死市民一人,引发了各地民众普遍的反抗。2月28日,台北市民举行罢市,流行示威的活动,又遭到当局武装镇压,更激起全省人民的愤怒,因而爆发了大规模的人民武装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直接配合了祖国大陆的解放战争。十二月会议:1947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举行会议即十二月会议。会上研究和讨论了国际国内形势,以及共产党所应采取的政策,通过毛泽东作的《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报告》充分估计了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转折意义,阐明了共产党在新形势下夺取全国胜利的军事、经济、政治各方面的纲领和政策,为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作了思想、政治、策略上的准备。
魏德迈使华: 1947年7月杜鲁门总统根据马歇尔的建议,派魏德迈将军为特使,率考察团来华。经过考察和了解,9月19日,向杜鲁门总统提交了长篇报告。表示共产党统治下的中国对美国利益是有害的,因此建议美国政府要在军事、经济、政治等方面继续扩大对国民党的援助,由美国顾问团来监督援助计划的执行。他还提出由联合国托管我国东北的计划。此后,美国加强了对国民党的控制和援助。
简析第一次国共合作为什么能够实现?
①时代背景:在国际上,欧美列强在一战后又加紧对中国的掠夺;在国内,列强操纵军阀割据混战的现象愈演愈烈,发起一场反帝反封建、改变现状的大革命,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②中国共产党的角度:中共认识到要战胜敌人,必须争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广泛联合其他革命阶级,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这是由当时中国的形势决定的。③国民党的角度:党内部人员过于复杂,应改组;④外部力量:共产国际的提倡和促进,帮助国民党进行改组,推动中国党员以“党内合作”的形式加入国民党。简析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其经验教训。
原因:客观上,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力量强大,敌我对比悬殊,加上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和屠杀共产党和革命力量。主观上,中共尚处于幼年期,缺乏革命经验,特别在紧急关头,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在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占据统治地位。放弃革命领导权,尤其是对武装斗争的领导权,交出政权、交出军权,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经验教训:
一、必须结成革命统一战线,革命运动的高潮、北伐的胜利和大革命的失败都证明了这一点,必须掌握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二、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土地革命是主要内容,必须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必须保持和巩固无产阶级的革命领导权。
三、在民生革命中,武装斗争是革命的主要形式,组织形式是军队,没有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一切。
简述新三民主义比旧三民主义有何发展?它与中共革命纲领有何区别?关于民族主义,一是民族自求解放,二是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关于民权主义,提出普遍平等的民权制度,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是少数人私有。关于民生主义,既提出平均地权,不是笼统地提出平均地权。区别:没有彻底实现人民权利、八小时工作制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不实现社会主义;宇宙观不同。共产主义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新三民主义的是民生史观,实质上是二元论或唯心论。“革命彻底性不同”。如何评价“中山舰事件”的结果?
此次事件目的是夺取海军实力,清除军队中的共产党力量。此举背叛了孙中山制定的“联饿、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国民党右派实力分裂国共合作、企图夺权的信号。通过这一事件,蒋介石不仅打击了中国共产党,还打击了国民党左派,并大大加强了他在政治、军事上的地位。如何从多个视角评价“中东路事件”?
简述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内容。
政治: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经济: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国家所有,不容许私人资本主义操纵国计民生。在“耕者有其田”基础上,发展各种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合作经济。文化:发展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这些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简述“新生活运动”的背景和内容,并作简要评价。
“新生活“运动指蒋介石在1934年至1949年与中华民国政府第二首都的南昌推出的横跨八年抗战的国民教育运动。它以”礼义廉耻“为基本内容,要使国民的衣食住行统统符合礼义廉耻。因其从改造国民的日常生活入手,所以命名为”新生活”运动。
他虽然标榜“新”生活,内容却是“旧”的儒家伦理思想,用封建的伦理纲常来控制人民的思想和言论行动,维护国民党的统治。新生活运动是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相结合的精神产物,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官方思想文化特点。新生活运动最后因中华民国政府于1949年内战失利暂停办理,无疾而终。简评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抗战初期,日军进攻的矛头主要的指向国统区的大城市、交通要道和战略要地。在这个阶段,国民党表现了一定的抗日积极性,作战也比较努力。先后动用大量兵力,对打击日本侵略军的进攻,对形成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防御体系起了重要作用。正面战场打击并吸引了大量敌军,配合了八路军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并与共产党一起打乱了敌人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但由于国民党政府片面抗战路线和消极防御的作战方针,致使凇沪等战役打成消耗战,国民党军队损失惨重,战场上也出现了非常被动、节节败退的局面。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华北、华东、华南国土大片沦丧。
评述1947年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特点。独特、大胆,又稳健、适时。从战略时机的掌握上,考虑到国民党其机动兵力减少,政治、经济等方面面临严重困境,认为解放军战略反攻的时机成熟了。从战略方向的选择上,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区,是农村,是敌战略上的薄弱环节,成为解放军驰骋中原的战略突破口。从作战的形式上,不是逐城推进,而是千里跃进,不要后
方,长驱直入。然后大别山区建立根据地,变无后方作战为有后方作战。
归纳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民主党派的组织发展阶段及其政治主张。
新的民主党派纷纷建立。如民主建国会、民主促进会、九三学社等。①积极参加政协运动,反对一党专制等方面与中共一致。②民社党和青年党从民主党派中分裂出去,投靠蒋介石。③民盟仍然为反对一党专制而努力。
1947年11月12日至1948年1月1日,国民党民主促进会、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中国民主革命同盟领导人宣告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立,并发表宣言和行动纲领,指出蒋介石的反动性与日俱增,公开与国民党决裂。民盟也于1948年初恢复活动,声明要为彻底摧毁国民党政府和彻底实现民主、独立、统一的新中国而奋斗。
各民主党派逐渐抛弃了要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幻想,决心靠拢共产党,共建民主联合政府。11.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意义有哪些?
a归纳了消灭残余敌人的三种方式;要准备天津式的,争取北平式和绥远式的。b及时提出党和军队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入城市,学会管理和建设城市。c逐步使中国由农业国转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d及时向全党发出警告,警惕资产阶级的腐蚀和加强共产党的思想建设。这是一次具有重在历史意义的会议,毛泽东所作的报告是一篇重要的历史文献。·它为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制定了明确的方针,为中国共产党取得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以及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作了思想上、政治上的充分准备。
1.分析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根本原因是有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的社会性质并没变,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从经济上看,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及十月革命的影响,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思想基础。
五四运动的导火线则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意义:①是一场伟大的爱国主义运动。表达了中国人民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国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精神;②是一场文化革新运动,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及其他各种新思潮在中国的传播,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悟,推进了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成长;③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显示了自身的力量。④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⑤解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从此,中国革命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国民政府统治初期的对内外政策看其政权的阶级基础。对内:从政治体制上,国家进入训政时期,制定了《训政纲领》。从理论上人民享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但要由国民党这个训政“保姆”训练人民逐渐学会使用这四种政权;将国民党一党专制和蒋介石个人独裁的国家政治体制,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为了维护专制统治,国民党对内实行白色恐怖,屠杀共产党,镇压人民革命;
对外,一是投靠帝国主义,一是反苏。可以从1927年3月,对南京事件、济南事件的处理上清楚地反映了对帝国主义亲和。在改订新约运动中,1928年7月,南京政府发表了《修约宣言》,修约内容仅限于关税自主和领事裁判权问题。所谓外交自主只是个假象。在对苏联问题上唆使张学良,悍然发动“中东铁路事件”。“中东铁路事件”是个反苏的事件。
从南京政府的对内对外政策完全可以看出,它完全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统治的。3.试述中国革命是怎样走上“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 第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吸取了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一开始就依靠组织自己的军队,以武装斗争的形式与国民党战斗。第二阶段,毛泽东把秋收起义的队伍带到湘赣边界的农村,在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井冈山建立了第一块农村根据地,积极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已经从实践上走上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使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进入了新的阶段。从理论上回答了红色政权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形成了红色政权理论。第三阶段,有了红色政权理论,就进入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再实践阶段,全国进入了革命根据地的开创和发展时期。
4.从“训政时期”南京国民党政府体制的构建看国民党、国民政府、人民之间的关系。
5.试述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和内容,并分析国共两党所起的作用。
首先华北事变后,因为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因此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八一宣言》,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推动了全国抗日反蒋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共产党加快了与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的步伐。首先与西北军和东北军建立了“西北大联合”、“三位一体”的统一战线,中共影响下,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红军加入了西北抗日联军,西北三位一体的统一战线正式形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蒋介石作了抗战的承诺,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1937年2月,国民党停止了内战政策,对外,基本确立了停止内战与国共合作抗日的方针,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抗战爆发后,8月,红军改编成国民革命军,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次日,蒋介石发表讲话,承认共产党的地位和国共抗日,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内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国共两党,二是团结民主人士、中坚力量,三是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国共两党的作用:中共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起者和组织者。国民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力量,正面战场坚持抗战,配合中共政策。
6.试分析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在外交和军事上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效果如何? ①12月8日,美英对日宣战,9月,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德意宣战。1942年1月,英美中苏等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共同宣言》。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的抗日战争与各同盟国的反法西斯战争汇成一体,成为重要组成部分②942年1月3日,建立了以蒋介石为最
高统帅的中国战区。美国派史迪威中将来华担任参谋长。1943年1月,中美、中英分别签订了平等新约,宣布废除领事裁判权和其他特权,形成了中美英三国军事同盟;
③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1942年2月,成立中国远征军,10万远征军先后在同古、仁安羌等处作战,重创日军,扬威异国,后因盟军指挥失调等原因,实施突围作战,损失惨重。④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侵华日军为配合太平洋作战,从1941年底到1943年,又对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了新的攻势。国民党对日进行作战,牵制了日军。
7.请用史实说明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8.全面内战爆发前,中国共产党为自卫战争做了哪些准备?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了以革命的两手对付反革命的两手,从斗争实现出发,①在1945年8月11日决定,人民军队迅速集中,脱离分散游击状态,并组成正规兵团,集中行动,其主力将准备用于制止内战。人民解放军划分和调整了军区,进行集中整编。②加强党的领导,1945年8至10月间,决定撤销北方局、华中局、鄂豫皖中央局,新建了晋察冀中央局,东北局、华中局、华东局、中原局。以适应人民军队集中和整编后的新情况。③在军事上确定“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根据东北的现实情况,在离国民党占领的中心较远的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建立巩固的军事、政治根据地。鉴于敌我力量对比情况,解放军从华北迅速进军东北,“让开大路,占领两厢”,在东北地区的东、北、西部稳住了脚跟。④开展练兵、减租生产运动⑤公布《五四指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但不没收富农和小地主的土地。
9.试比较中国共产党“七大”与国民党“六大”会议的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的命运产生什么影响? 中共七大:团结一致,争取胜利。
1、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在战后的两种可能性和两种前途,指出全党、要废止国民党独裁统治,实行民主改革,建立独立、自由、民主、富强和统一的新中国;
2、指出为争取光明的前途,中共必须实行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路线,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3、提出了中共的具体纲领,包括彻底消灭日本侵略者,废止国民党***,成立联合政府。4 将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和一切工作的指针。
5指明了共产党在三个不同地区的军事任务,以实现从抗日游击战争向抗日正规战争的战略转变,以迎接抗日大反攻。
国民党六大:决定坚持独裁,拒绝联合政府;通过宪法,“还政于民”大会通过《本党政纲政策案》、《土地政策纲领》等文件。动员国民党全党力量,准备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抢夺抗战胜利的果实,但并未公开作出发动反共内战的决议。影响:
1、两次大会是中国两种命运斗争的表现,中国七大指明了走向光明的道路;国民党六大则中国引向黑暗命运。为抗战胜利后内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2、两次大会对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都有部署,为取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
3、共产党在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同时,积极调整战略,坚定党的领导和马列主义路线,为后来内战中取得胜利打下基础;而国民党急于集中权利、巩固国民党***、夺取抗战胜利果实,使其在后来的内战中渐渐失去人心,以致败退台湾。10.试述解放战争时期民主党派的组织发展阶段及政治态度的变化。
解放战争时期,一些党派发展成为具有政党形态和有影响的民主党派,也是一些党派的创立时期。其中包括中国民主同盟及其组织上有关联的民主党派的改组;中国国民党民主派实现重新组合,逐步联合爱国知识分子形成一个统一的党派即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民建、民进与其他民主党派的重组与创立。各民主党派在完善自身建设的同时,为形成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奠定了必要的组织基础。到1949年9月新政协召开时,共有11个民主党派参加,由此开创了我国多党合作的最初局面。
政治主张:由于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民主党派所要从事的民主斗争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民主党派的基本政治主张同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大体一致,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除中国青年党,民主社会党投靠国民党以外,其他民主党派都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1948年发布的“五一”口号,同中国共产党一道为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各民主党派在这一时期的革命斗争中抛弃了某些人的“中间路线”的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幻想,逐步接受共产党的领导,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建立新中国作出重要贡献。11.试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路线内容的阶段性变化及其成因。
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进行土地革命,确定了没收地主土地和土地公有、农民使用两条基本原则,禁止土地买卖。1930年实行“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的原则,“不禁止土地买卖和在苏维埃法律内的租赁制度” 抗日战争时期:为联合各阶层共同抗日、增强抗日力量,改变对富农的政策,联合整个农民,建立广泛的农民统一战线。1942年后对”减租减息“政策作了全面的具体规定。
成因: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为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全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对抗日本帝国主义,中国采取”减租减息“政策,一方面减租减息改善农民生活,提高农民抗日与生产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保存了地主对土地和财产的所有权,以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还有鼓励富农生产和联合富农。
第三次国民革命时期:通过《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性即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彻底平分土地”。
成因:内战爆发后,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为巩固解放区,鼓舞广大农民参军和支援前线的热情,中共积极改变土地政策,保障兵、粮、战勤服务的充足来源。
12.试述南京国民政府从“训政”到“宪政”的内容和过程,并其内容和过程进行评价。13.试析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统治崩溃的原因。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与共产党力量对比非常悬殊:国民党军队、装备都占绝对优势;有美国的全力支持;战略态势有利,接收的地盘多;蒋介石还曾得到过抗日领袖的美名,并拥有极大的权力。但短短四年,国民党的统治大厦倾塌。因为:a国民党的统治不牢固,缺乏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基本要素一一全民性政治动员。它统治的基础,在乡村是土豪,士绅;城市,是大资产阶级。然而他们也深受国民党因连年战争所需钱财的勒索,在地方财政和税收问题上与中央有激烈的斗争,国民党的唯一支柱是军队。
b国民党在政治上的倒行逆施。(1)坚持***,撕毁政协协议,使国民党的政治欺骗破产。(2)悍然发动内战,违背人民的愿望。(3)抗战胜利后,把接收变成“劫收”使“中央军”变成了“遭殃军”。(4)专制地对待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如五二O惨案,李闻惨案等。(5)统治肌体腐败,堕落,舞弊,玩忽职守,走私等。
c军队没有成为国民党政权的支柱,军事上一败涂地。蒋介石指挥无能,全面进攻重点进攻、全面防御、重点防御都告失败,兵败如山倒,后期国民党军投诚起义越来越多。d经济上崩溃。抗战胜利后,已经进入通货膨胀。《中美商约》加速了中国经济的殖民地化。国民党摘几次经济改革无一奏效。e客观上国民党的对手共产党却越来越强大,国民党在解放战争后期的 外交陷入困境,美国无法再支持扶不起来的蒋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