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二轮专题测试:中国现代史专题训练2(推荐)

时间:2019-05-12 06:32: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三历史二轮专题测试:中国现代史专题训练2(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三历史二轮专题测试:中国现代史专题训练2(推荐)》。

第一篇:高三历史二轮专题测试:中国现代史专题训练2(推荐)

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2013届高三新课标历史二轮专项突破测试卷(含解析):中国现代史专题训练2

一、选择题

1.(2011年11月广西百所高中17题)1950年颁布的《土地改革法》第一条总则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这表明土地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A.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B.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C.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D.适应“一五”工业化需要

2.1970年10月1日,毛泽东邀请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典礼。同年12月,毛泽东会见斯诺时表示:“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图一)。1975年12月,毛泽东主席会见了福特总统及其夫人和女儿(图二)。从图一到图二的历史时期内,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外交活动有()

①中国释放出与美国和解的信息 ②中日邦交正常化

③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 ④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并且与美国正式建交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④ D.①②

3.(2012年11月福州市八县高二期中)歌曲 《 走进新时代 》 唱道:“„„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引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歌词内容,分别对应了我们中共的三代领导人,以三代领导人为核心所形成的理论成果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分别是在下列的哪次会议确定的()

A.遵义会议、中共七大、中共十五大 B.中共七大、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 C.遵义会议、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 D.中共七大、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六大 4.春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许多春联折射出了历史的变迁,内容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判断以下春联出现的先后顺序

①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②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③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宏图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①③② D.②①③

5.台湾诗人于光中的《乡愁》吟道:“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为早日结束两岸分离局面,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下列哪份文件阐述了这一构想?()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 B.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C.1981年《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D.1984年《政府工作报告》

6.(2011年1月吉安市期末质检6题)下面两幅新闻照片,见证了国共两党领导人的两次历史性握手。这两次历史性握手之间相隔了多少年()

A.40年

B.50年

C.60年

D.70年

7.2008年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将在北京召开,至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走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创立于()

A.1949年 B.1954年 C.1956年 D.1958年

8. “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一是袁隆平。”袁隆平的突出贡献是

A.提出并参与863计划 B.以毕生经历投入核试验的研究 C.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D参与“银河一号”计算机的研制

9.本世纪初, 加强了我国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合作,成为我国外交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历史成果是()

A.发展与东南亚联盟友好关系 B.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经济活动 C.成立多方互赢的上海合作组织 D.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 10.(福建文综19题)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1.(2011年4月宣城二模17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指出:“教育公平的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以下教育思想或措施能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①“有教无类” ②颁布《九年义务教育法》 ③“三个面向”思想 ④发展希望工程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2.(2011年1月福师大附中高一期末29题)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并成功运用于对香港问题的解决。“一国两制”的核心问题是()A.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的社会制度不变 B.一个中国和祖国统一

C.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D.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以保留军队

13.(2012年上海高考历史)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

A.推行了土地改革 B.组织了人民公社 C.实施了“一五”计划 D.发动了“大跃进”

14.“八亿人口八个戏”反映了“十年**”对文化艺术的摧残,“八个戏”属于()A.歌剧

B.话剧

C.大型音乐剧

D.京剧 15.双百方针遭到破坏的根本原因是 A.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B.文化大革命的开展

C.左倾错误的影响 D.学术问题被当作政治问题看待

二、非选择题

16.(2011年4月天津市河北区一模12题)(20分)民主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实现国家统一、振兴中华而殚精竭虑的一生。

——胡锦涛《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先生为争取近代中国的民主自由作出了哪些贡献和努力?(14分)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2)根据材料二,说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建设成就。(4分)20世纪90年代,中共完善民主制度的典型做法是什么?(2分)

17.(2011年1月宁夏会考22题)材料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批准在广东、福建两省的个别地区建立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改革开放三十年》

材料二: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国家又把几个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已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开放体系。───《改革开放三十年》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我国最早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的名称。(4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1985年开辟的几个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名称(4分)(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2分)

中国现代史专题训练2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D 解析: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是1954年,与美国正式建交是1979年。D 从材料中可以直接读出中美和解的信息,中日邦建正常化是在1972年,也在这个时期内,故①②正确。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是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不在这个时间内,故③④错误。

3.B 4.A 5.D 解析:20世纪80年代,为实现国家统一,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后写入了198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6.C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毛泽东与蒋介石重庆会谈是在1945年;而胡锦涛与连战北京会谈是在2005年,相隔整整60周年。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7.B 解析:1954年,中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8.C 9.C 解析:注意时期限制:本世纪初和国家条件限制:俄罗斯和中亚国家。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10.C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的时间“1984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扩大企业自主权。

11.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教育政策。题干材料主要强调教育要公平。而“三个面向”思想是教育的现代化主张,不符合题意,可排除③;“有教无类”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九年义务教育法》和希望工程有助于困难群体接受教育,故正确答案为C项

12.B 解析:简单识记。ACD均只涉及台湾而未提及香港、澳门。

13.C 解析:此题考察第6分册第18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内容。题干的材料在课文小字中出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体现为一五计划。

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考试内容: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化三改造”。分析:题干材料的主旨是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的经济状态是:重工业基础极其薄弱!那么为改变“这种状态”中国政府的举措是制定和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简称为“一化三改”的“一五计划”。14.D 解析:“八个戏”属于京剧样板戏。

15.C 解析:双百方针遭到破坏的根本原因是党的指导思想路线受到左倾错误的影响。

二、非选择题

16.(1)通过暴力方式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4分)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用法律形式否定了独裁专制的君权,赋予国民自由权利;(4分)面对北洋军阀的独裁复辟,领导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2分)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促进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4分)(2)中国共产党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并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人民行使权力。(4分)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2分)17.(1)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分)(2)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4分)(3)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或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2分)

第二篇: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提升训练(五)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提升训练

(五)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

班级学号姓名

一、选择题

1.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下列中国古代发明传入欧洲并对“近代世界”产生深刻影响的宋代科技成就是

A.地动仪B.造纸术C.雕版印刷术D.指南针

2.被马克思誉为“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的我同古代重大科技发明成果是

①造纸术②火药③指南针④印刷术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3.公元一千年前后到16世纪后期,我国下列文化现象在世界上地位反差最大的是

A.科学技术B.文学艺术C.哲学思想D.宗教文化

4.(09泰州二中期中)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传人欧洲,加快了西方迈入近代社会的步伐。“替宗教改革开路”的发明是()

A.指南针B.火药C.针灸疗法D.印刷术

5.(09南师附中调研)下列诗句,属于楚辞的是

A.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B.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C.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6.民国时期,爬长城、逛颐和园、去梅兰芳家是当时老外来中国最向往的三大传统项目。印度诗人泰戈尔,荷兰国王古斯塔夫,美国电影明星范朋克都去过梅家。梅兰芳是由于唱京剧而闻名于世。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它主要是由D

A.元杂剧发展而来的B.北京地区剧种演化而成的C.流行于北方的剧中融合而成的D.南方一些剧种传入北京后融合而成7.孟玉楼丧夫后要改嫁,亲戚及乡邻都赞同,“少女嫩妇的,你拦着不教他嫁人,留着他做什么?”(据明中后期小说《金瓶梅》)你认为上述记载

①是当时人所写,可直接作为珍贵的史料使用

②不具备史料价值,因为小说不是社会真实反映

③去伪存真,考证无误后,可作为史料使用

A.①正确,②③错误B.②正确,①③错误

C.①③正确,②错误D.③正确,①②错误

8.鉴于社会上的孔子像多种多样、形象不一,甚至还有神化或丑化孔子形象的现象存在,中国孔子基金会决定征集“孔子像标准设计方案”,要求他的画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他最可能模仿的是:

A.顾恺之B.王维C.吴道子D.朱耷

9.以下文学作品创作风格属于现实主义的是

①《诗经》②“三吏”、“三别”③《西游记》④《红楼梦》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0.“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老天不肯辨清浊,好和呆没条道。善的人欺,贫的人笑,读书人都累倒。”这是什么文体

A诗经B楚辞C宋词D.元曲

11.(09浙江温州调研)《大众日报》在2008年11月8日刊登了一篇《关公何以战秦琼》的文章,说的是中央电视台“中国京剧研究生班十年汇报演出”的节日《蔺相如》(战国)中的布景道具问题。请你判断符合史实的是

A.蔺相如府中厅堂上悬挂着一幅山水画

B.厅堂楹联上有草书写的古诗

C.渑池会上秦王和赵王用青铜器皿喝洒

D.书写的古诗是杜牧的《泊秦淮》

12.(2009浙江文综卷,13)中国古代生产和科技在不断进步中,中外交流也十分频繁。下

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耕作技术大体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耦犁、一牛挽犁的发展过程

B.纺织原料使用的先后顺序是麻、丝、棉花

C.指南针在明清时期经由海路传入阿拉伯

D.印刷术经由波斯传到西方

13.(09山东济南调研)右图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形象标识,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对

其解读正确的有

①是中国书法艺术

②体现了中国汉字象形特征

③反映了中国汉字由繁到简的演变趋势

④展示了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结合A.①②④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4.(09姜堰中学期终)元代以来,中国绘画色彩由精丽转向清淡。王冕在《墨梅图》中题

写“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从中反映出

画家们对色彩的表意观念,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而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作品色彩

鲜明饱满,带有固有色的理想性描绘特点。导致上述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思想观念的不同B、政治体制的不同

C、绘画风格的不同D、经济形式的不同

15.(2009·皖南八校模拟)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第一集的片头展现了北宋都城汴京日常生

活的繁华景象,此片断取材于当时的一幅著名绘画,该幅画可能是()

A《女史箴图》B《步辇图》

C.《清明上河图》D.《送子天王图》

16.(09山东青岛调研)《清明上河图》以写实的手法记录了古代开封的繁荣景象。下列场

景中不可能在画中出现的是

A.娱乐场所瓦子表演昆曲《牡丹亭》B.小贩挑着烧饼担子沿街叫卖

C.文人骑马出游D.字画铺当街而设

17.(09兴化期中)下列文学作品,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①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②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

③杨柳岸晓风残月

④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8.(苏北四市一调)明清时期的文化与以往相比,具有新的特征。主要表现在①早期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应运而生② 适应城市发展的世俗文学小说空前繁荣

③出现了鞭挞封建礼教和批判封建制度的文学作品

④开始把《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19.华丽的活动戏台上,京剧扮相的提线木偶,活灵活现地表现着戏剧舞台上传达的意境和

神韵。以下有关京剧产生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符合当时统治者的口味

②汉调、徽调合流并逐渐融人北京语汇

③艺术家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④“同光十三绝”的努力

A.②③④B.②③C.①②③D.①③④

20.江苏省作为教育部新课程试点地区,从2008年开始在20所中小学试点开设京剧课程。

学生在受到艺术熏陶的同时还可以增长一些历史知识,主要是因为京剧

A.是兼收其他剧种的长处而形成的B.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

C.继承了古代戏曲歌舞并重的传统

D.将唱、念、做、打有机结合二、非选择题

21.(09镇江三调)有学者认为:明代中叶以后,中国社会已经显露某些民主的、人文的近

代社会的熹微晨光,其在经济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某些表现就是它的背影。

材料一:明之中叶以后,即嘉靖前后,小说出现得很多,其中两大主流之一的是讲世情。„„

讲世情小说的原因,当然也离不开那时的社会状态。„„这种小说,大概都叙述些风流放纵的事,间于人间的悲欢离合之中,写炎凉的世态。最著名的是《金瓶梅》。„„

清代底小说之种类及其变化,比明朝比较的多,我现在可以分成四派来说。„„人情派,即

可以著名的《红楼梦》做代表。——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材料二:画上题诗的两幅明清时期的绘画作品

材料三:某校教师研习李贽思想的学习笔记

生活在明朝中后期的李贽对正统的思想进行了大胆的挑战。他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①,也就是说,“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②。他在批判理学家的“天理”

“道心”的同时宣称“自私”是人的天性,他说:“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

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③”他所宣扬的自私在当时的背景下,显然具有反对“灭人欲”的维护个人利益的合理阶值④。他是独具个性的思想家,他的观点具有浓厚的反正统意识,开启了明清之际思想的活跃局面⑤。

材料四:某校教师研习城市发展史的学习笔记

明代中叶以后,手工业和商业繁盛,推动了工商业城市的兴盛,都市中的一些富商往往衣服屋字,穷极华靡,金钱珠宝,视为泥沙⑥。伴随商业的发展,苏州等地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的现象(《明神宗实录》卷361),这表明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至清朝苏州已经是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⑦。与之相随的是,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社会生活亦趋复杂丰富。

回答:

(1)在材料一中,鲁迅讨论的明代中叶以后的小说流派是什么?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概述这一小说流派的基本特点。

(2)材料二是充满士大夫情调的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这类绘画的艺术形式被称为什么?其基本特点是什么?

(3)材料三中,李贽的思想观点具有的最大特征是什么?在他生活的时代,思想界的主流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什么?

(4)综合材料一、二、三,明代中叶以后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的具有近代意义的思想文化倾向是什么?结合材料四,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

(5)材料三和材料四作为历史叙述,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评价和历史描述的综合运用。请在答案纸上选出与上述四种叙述类型相对应的带有下划线的文字序号。

22.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在《新史学》中称:“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I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

材料二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材料三金阊(今苏州城西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

——(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材料四 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之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高劳《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瓦子”又名“瓦肆”,它指的是什么?

(2)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

(3)材料二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导致哪一剧种的形成?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

(4)在新史学理念的影响下,商人、戏曲及民间生活进入史学家的视野,这表明史学研究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提升训练

(五)参考答案

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

一、选择题

1——5DBADA6——10DDDAD11——15CCAAC16——20ACBCB

二、非选择题

2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综合运用的能力,题目跨度大、难度高。答题时审出每问的核心,要注意把材料和所学知识结合起来。

【答案】(1)人情派(世情小说)。描摹人生世情和当时的社会生活(世态炎凉、人间的悲欢离合)

(2)文人画。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或求抒情写意)。

(3)反正统意识。理学(或心学)。

(4)民主的、个性化的、世俗化的思想文化倾向(人文主义的、回归人性和人的生意识的思想文化倾向)。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

(5)历史史料:①③。史料解释:②。历史评价:④⑤。

历史描述:⑥⑦。

22.【解题分析】本题以戏曲艺术发展原因及功能组织材料,以社会生活史的内容探究史学研究的变化,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此类问题的解答注意结合所学知识并认真阅读材料,回答简洁条理即可。第(1)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和再现,可结合材料一中“东京”及所学知识判断。“瓦肆”指的是城市中的娱乐场所。第(2)题应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注意从商业、城市、阶层等方面全面分析。第(3)题的第一问应注意材料中“花、雅两部”的别称;第二问可依据材料概括。材料三体现的是休闲娱乐功能,材料四体现的是社会教化功能。第(4)题可与题目引言中法国历史学家的话相呼应,综合理解作答。

参考答案:(1)城市中的娱乐演艺场所。

(2)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

(3)京剧。休闲娱乐功能,社会教化功能。

(4)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宽。

第三篇:中国现代史

中国现代史

名词解释与简答:

梁漱溟《乡村建设》

梁漱溟乡村建设的原因:

梁漱溟认为,中国社会是“以乡村为基础,并以乡村为主体的”,但近代以来,由于中国农村屡遭天灾人祸,已破败不堪,土地的高度集中使大部分农民流离失所,农村经济日趋破产,农村社会动荡不安。乡村破坏的严重现实引起了梁漱溟等的高度关注,对其破坏原因的认识又使他采取改良的建设办法,来拯救乡村,并希望通过乡村建设来拯救整个中国。

另外,对中国传统社会特殊性的认识,也是梁漱溟积极投身乡村建设的原因之一。由是,可以通过改良的办法,而非暴力革命之途,就可以实现拯救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理想。

对于20世纪中国社会崩溃的分析,又是梁漱溟投身乡村建设运动的一个原因。梁漱溟将旧社会构造崩溃的原因归咎为中国文化的失败。具体表现为缺乏科学技术和团体组织。因此,梁漱溟在乡村建设运动中就着力于传播科学技术,并培养农民的团体精神,以儒家文化中的精义来塑造梁漱溟心目中的“新农民”。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主要内容:

1、开发“乡村文明”,主张农业合作:所谓的“乡村文明”是乡村与城市的共同发展与文明进步。中国的根在农村,只有农村经济发展,物质文明提高,国家的整体经济状况才能真正得到改善。农业是其它行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整个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的合作使农业改变其单一的发展规模与单薄的产业模式。农业不仅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也提供了充足的就业人口。

2.促兴农业,发展农村经济业态,建立农业信用社:乡建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发展乡村的经济建设,也就是促兴农业。所谓促兴农业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技术的改进;一是经济的改进。第一,技术的改进,使得产品不仅在品质和数量上有很大的提高,而且也要有很好的销路,这也要求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要时刻捕捉科技信息,把先进的城市文明用于改良农业的生产技术和农业工具,从而加快传统农业步履蹒跚的局面。第二,经济的改进,建立起整个农村系统的合作体系和合作网络,建立“合作信用社”,把有效的农村资金和人、物力整合,发挥他们的最大效率。两个方面的改进是相辅相成的,技术的改进推动了经济的改进,而经济快速的增长又要求技术的不断更新与换代。农业信任体系的建立又可以把两个方面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尽可能为农业发展募集到资金和生产项目。他们共同的努力,使农业的发展走上良性健康的方向。

3.加强乡村基础教育,改革乡俗教化:都市过剩的知识分子应该走进农村,帮助农民提高文化水平和思想认识。农村基础教育的推广需要不断扩大的识字人口,相互学习与影响。如果有可能,这些人也可以为农村建立起自己的师资队伍,并且帮助农村谋划一切建设事业。在实施和推广基础教育的同时,也要把乡俗教化纳入教育体系,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的同时,也要让他们知道怎样去做。制订新的乡约,重新让他们接受更为科学合理的乡俗教化。提倡合作与共享,而不是消极的疏离散漫。

4.兴办乡村自卫:举办乡村自卫,是为了保护农业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而且有力的武装也能保证当地人民财产安全。在当时的中国,匪患四起,农业生产活动常常受到周围土匪武装和山贼的骚扰。建立一支强大有效的乡村武装队伍是十分必要的。一来把当地一些有枪的帮会和“红枪会”组织起来,使他们不至于侵民扰民,不使其成一害。而且可以给他们以有效的开导,指导他们的方向,从而避免他们被人利用。二来,可以慎防他们的势力扩大,酿出祸患。越是这些愚昧的乡村武装,越容易被人所利用。当然这些武装在当地可以成为一支有效的执法队伍,对于消灭鸦片之害,整顿乡村面貌,树立良好风俗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

中国20世纪20年代创办的以平民教育作为救国和改良社会措施的团体。简称平教会。成立于1923年。是年8月,陶行知、朱其慧和晏阳初等人,利用“中华教育改进社”在北京召开第二届年会的机会,邀请各省代表成立平教会,9月发表《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宣言》。总会设在北京,并陆续在全国20余省区设立分会,开办平民学校。朱其慧任董事长,陶行知任董事部书记,晏阳初为总干事。1925年秋,晏阳初与陶行知、朱其慧产生分歧,平教会总会遂从“中华教育改进社”分立出去。1926年秋,晏阳初选定河北定县为“华北实验区”,以翟城村为中心,从事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他给平教会的工作规定了“调查、研究、实验、表现和推广”五个步骤。平教会定县实验区的活动当时吸引了一批留学归国的知识分子参加。后出版了李景汉的《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等著作。定县实验因抗日战争爆发而停顿,晏阳初遂转至重庆歇马场开办乡村建设育才院,继续从事平民教育工作。

海瑞罢官

1959年4月,毛泽东针对干部中不敢讲真话的问题,提倡学习海瑞“刚正不阿,直言敢谏”的精神。北京市副市长、著名明史专家吴晗遂于6月间发表了《海瑞骂皇帝》一文。之后,他又相继写出《论海瑞》、《海瑞罢官》等文章和剧本。1962年,江青提出要批判《海瑞罢官》。1965年初,江青到上海秘密策划炮制批判文章。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刊出由江青、张春桥等共同策划,姚文元执笔的批判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捕风捉影地把《海瑞罢官》中所写的“退田”、“平冤狱”同“单干风”、“翻案风”联系在一起。1966年4月,《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报刊先后发表《〈海瑞骂皇帝〉和〈海瑞罢官〉的反动实质》、《〈海瑞骂皇帝〉和〈海瑞罢官〉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等文章,进而把皇帝罢了海瑞的官,同庐山会议上撤消了彭德怀职务一事联系在一起,使对《海瑞罢官》的批判带上更为浓重的政治色彩。史学界、文艺界、哲学界等社会科学领域开始进行全面的“揭盖子”。对《海瑞罢官》的批判,成为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两个凡是

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两个凡是是毛泽东的接班人和政治遗产继承者华国锋为了稳定形势和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而提出的主政方针。两个凡是最早在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的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中提出。这个观点就是要维持毛泽东生前作出的决定和指示,一方面两个凡是反对反省和批判文化大革命,反对整顿,反对给那些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冤屈的干部平反。另一方面,两个凡是维持毛泽东“你办事,我放心”以及让华国锋接班的决定,以稳固华国锋在党内的政治地位。因为华国锋是文化大革命中成为中国领导人,其缺乏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资历及政治阅历,无法与元老们相比,只能凭借毛泽东的权威,而两个凡是则正好赋予了华国锋执政的“合理”性。华国锋提出“两个凡是”有一定的历史和政治的原因:1.刚刚解决“四人帮”等问题,全国上下仍有部分“左”的思想潮流,提出“两个凡是”,有一定的群众基础;2.当时华国锋本人的思想理论体系仍然是坚持文化大革命这个理论路线的;3.受个人资历限制,华国锋本人作为“一个过渡”(邓小平语),没有自己独立的理论,只能“照过去方针办”(毛泽东对华临终指示);4.作为一种政治宣言,“两个凡是”表现了华接班的“正统地位”;5.华国锋本人倾向于沿袭文革时期的个人崇拜,以及延迟邓小平复出参与中央工作的时间,“两个凡是”是作为其政治生活的一部分提出的。

皖南事变

皖南事变又称为新四军事件,此间的“皖南”即指事变发生地区:安徽南部,而新四军则是指共产党辖下;由叶挺、项英分别担任正副军长的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该事变发生于1941年1月4日-1月14日,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国辖下的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部队与新四军之间的一次冲突事件,事件中,共产党新四军所属军部兵力与皖南部队遭到了严重的损失。1940年10月19日,蒋介石发出“皓电”,限令黄河以南新四军于一个月内撤到黄河以北,同时密令其数十万军队准备进攻华中新四军,从而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中共中央在揭露蒋介石罪恶阴谋的同时,为顾全大局,决定将皖南的新四军撤到长江以北,并连电东南局和军分会书记项英,乘国民党军尚未部署就绪,迅速率部北移,防止遭到突然袭击。1941年1月4日,项英率新四军军部和部队共9000余人北移。6日,当进入安徽泾县茂林地区时,突遭事先埋伏的国民党军队7个师8万余人的包围和袭击。17日,蒋介石竟反诬新四军“叛变”,宣布取消其番号,并声称要将叶挺交军法审判。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一般认为,此事件起因为此前黄桥事件。虽然皖南事变是抗战时期国共冲突中,国民党难得的“大胜利”,但事实上并未完全 消灭总兵力达9000、3.5万支步枪、460挺机关枪之新四军,但完全消灭了新四军军部和指挥机关,造成了比“黄桥事件”更大的影响。

二月提纲

二月提纲全称《五人小组向中央的汇报提纲》,由于其成文时间而得此称谓。该文件是1966年2月中国共产党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召开专门会议后,向中共中央的汇报文件。1966年2月3日,面对批判《海瑞罢官》事件以来思想理论界的形势,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召开扩大会议。会议讨论了目前学术批判的形势和性质、“放”的方针、学术工作队伍、左派要相互帮助等问题。《提纲》提出,学术讨论要坚持实事求是,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要以理服人,不要像学阀一样武断以势压人。《二月提纲》主要是为了把已开始的对《海瑞罢官》的批判限制在学术范围内。同时在学术讨论中“要坚持实事求是,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要以理服人,不要像学阀一样武断以势压人。要提倡坚持真理、随时修正错误。要有破有立”。“只有这样,才能利用无产阶级思想逐步地改造旧知识分子,提高革命的知识分子。”《提纲》特别提出“报刊上公开点名作重点批判要慎重,有的人要经过有关领导机构批准”。《二月提纲》主要是为了把已开始的对《海瑞罢官》的批判限制在学术范围内,避免把学术界的思想斗争发展为政治运动。二月提纲虽然是以文化革命小组的名义书写的,但是其立场与三个月后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有根本性的区别,明确反对将一切矛盾与争议上升为政治因素与阶级斗争等思维方式。

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等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否定了以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问题上的主张。会议决定:1.改组了党中央领导机构,推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2.指定洛甫起草决议,委托常委审查后,发至支部讨论;3.常委进行适当的分工;4.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周恩来、朱德为军事指挥者。遵义会议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并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参加中央军事指挥的领导工作。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注意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在党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使红军在极端危险的境地得以保存下来,胜利地完成长征,开创了抗日战争的新局面。它证明中国共产党完全具有独立自主解决自己内部复杂问题的能力,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①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就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的名义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②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倾向。

③1936年5月,中国共产党放弃了反蒋抗日的口号,9月制定“逼蒋抗日”方针,同东北军和第十七路军停止了敌对行动。

④1936年12月,积极促进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结束十年内战的局面,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⑤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随后蒋介石发表讲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由此,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1957年整风运动

1956年11月,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即将全面展开的历史转折关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决定在全党进行一次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为主题,以及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为内容的整风运动。但是由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对阶级斗争的状况和右派进攻的形势作了过分严重的估计,把本属必要的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一批学术界的大家被打成右派,含怨受难二十多年。整风运动过后,非但没有达到毛泽东倡导的“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的目标,而且出现了相反的政治景观:政治体制中党政不分和党委过分集权的现象逐渐发展;民主法制建设日益受到削弱,法律虚无主义开始抬头;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受到损害,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大大下降;个人崇拜开始盛行,群众性政治运动接连不断;思想文化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由活跃转入沉寂。尤其是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继续发展,庐山会议把社会上的阶级斗争引入了党内,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则认为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存在着“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将阶级斗争进一步扩大化;在社教运动中又把斗争矛头对准了党的领导机关,削弱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这些现象的不断发展和“左”倾错误的蔓延,一度造成了民主政治进程的巨大挫折和中断。

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的变化

“九一八事变”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旗帜鲜明地阐明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立场。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9月30日又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第二次宣言》。1932年,“一二八上海事变”后,中共中央发出《为上海事变给各地党部的信》,4月15日发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布对日作战宣言》,20日又发出《为对日宣战告全世界无产阶级及被压迫民族通电》。这些宣言、通电和文件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共产党愿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和广大被压迫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以求中华民族彻底的解放和独立。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又发动了华北事变。8月1日,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名义,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2月,中共中央结束长征到达陕北后,在瓦窑堡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卢沟桥事变”后,7月8日,中国共产党向全国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指出只有实行全民族抗战,才是中国的出路,号召全国人民、军队和政府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本的侵略。7月23日,毛泽东发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一文,指出对付日本的进攻应坚持坚决抗战的方针,实行全国军队和人民的总动员以及革新政治等一整套办法,争取驱逐日本帝国主义,使中华民族得到自由解放的前途。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为贯彻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指明了方向。1938年五六月间,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进攻三个阶段,阐明了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对全国抗战的战略指导产生了重大影响。

共产党坚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全面抗战爆发后,共产党促成了以国共两党合作为中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倡导进行了全民族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

共产党坚持和领导了敌后游击战争。1937年8月,党在洛川会议上通过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确立了在抗战中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方针。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守后,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便独立自主地到敌后进行游击战争,开辟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到来后,国民党统治集团妥协、投降倾向增长。为争取一切力量团结抗战,克服分裂投降,1939年7月7日,中共中央借纪念全国抗战两周年之机,发表对时局宣言,提出了“抗战、团结、进步”的三大方针,及时为全国的抗战指明了方向。

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后,国民党仍然采取避战、观战的态度和限共反共政策,竟然妄图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1944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参政会上正式提出废除***,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周恩来在延安进一步阐明了实施这一主张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大跃进出现的原因

大跃进灾难的形成,从主观错误方面来说,有几个主要原因。

一是高指标。中央原定58年粮食产量3920亿斤,但由于“大跃进”是以反“右倾保守”的“大辩论”开路的,谁把指标定得低了,就有可能被打成“右倾保守”而被“拔白旗”,因而各地的的指标越报越高。二是大炼钢铁的过高指标挤压农业。

三是人民公社的“共产风”。一方面是“吃大锅饭”,“更加剧了农村的灾难”。另一方面是“一平、二调、三收款,引起广大农民的很大恐慌。”

四是庐山会议的“反右倾”。在会后全党范围的“反右倾”斗争中,被重点批判和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干部和党员多达三百几十万人,对党造成极大损伤;又在经济上掀起了继续“跃进”的高潮,各种“大办”一拥而上,结果“造成工农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大滑坡。”

一国两制的形成过程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就曾设想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1979年1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告了中国政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呼吁两岸就结束军事对峙状态进行商谈,表示在实现国家统一时,一定要“尊重台湾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谈话,进一步阐明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表示“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建议由两岸执政的国共两党举行对等谈判。1982年1月11日,邓小平就叶剑英的上述谈话指出: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国家实现统一的大前提下,国家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进一步发挥了关于实现台湾与大陆和平统一的构想,指出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他还就两岸统一和设置台湾特别行政区问题,阐明了中国政府的政策。198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将“一国两制”的构想写入宪法,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党和国家职能部门依据这一构想,对台湾、香港、澳门分别制定个体的方针、政策,顺利地实现了香港1997年、澳门1999年回归祖国的工作,并对台湾的和平统一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辨析: 如果没有日本的侵略,中国共产党不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1927年到1928年前后的中共武装力量,兵不过二千、三千之众,枪更是没有几条。可是就这点人马,在1934年短短五、六年间却拥有了三十万大军,甚至还有了飞机。蒋介石将军屡次剿共屡次失败,红军发展越来越快,上世纪30年代之初就可以成师级建制消灭国民党军,甚至可以击溃国民党军集团军建制。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是由于共产国际派来的人瞎指挥,排斥了正确的战略思想及战术原则。可是,遵义会议后呢?红军很快跳出了国民党军的包围,随后面对国民政府重兵围堵,地方实力派军阀的层层阻击,越雪山草地之险,却是连战连胜。到达陕北和刘志丹部顺利会师。红军长征以后,部队虽然减少了十倍,但是,从领导阶层上看,政治上有毛泽东等坚强的核心,国统区的地下工作也进一步恢复。军事上形成了以近代杰出的军事家朱德等组成的指挥集团。这时的红军虽然不足30000人,但是无一不是百战疆场经验丰富的老兵,都是经历过生死考验的忠诚战士,其战斗力之强远超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期那几千乌合之众。部队的协调与机动性能力大大增强。作战能力大幅度提高。

国民政府集全国之众兵精锐,尚不能消灭能那几千乌合之众,而使红军越战越多,越战越强。从当时作战的情况看,红军长征之后除西征失利外。国民政府军无一胜仗,进攻红军的部队无不损兵折将。前往征讨的马步芳、张学良、杨虎城、胡宗南无不败阵。红军再次呈现了越战越强的态势,对国民政府军发动的进攻每每斩获颇多。如此可看,蒋介石将军坐镇西安所发动的围攻,只怕也难逃江西四次围剿的命运。多半是把1946年的陕北会战的结果提前十年而已。

八年抗战,中国共产党军处在国民政府的限制和日军的扫荡中,夹缝中求发展,常常陷于两面作战的不利态势,这比单独面对国民党军压力大多了。如果日本不入侵,共产党军的发展空间大多了。对比日本鬼子和国民党军的战斗力,红军整师整旅地歼灭国军,不用太大代价。而与日军作战,经常是杀敌500自损1000,即使是胜利,也是惨胜。日本鬼子对中华民族的野蛮入侵和疯狂屠杀,无论对国共两党对整个中华民族来说都是灾难,不存在帮了谁问题。如果说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有所壮大的话,同样他们也付出了巨大牺牲。从另外的角度上,国民党军也经历了抗战血的洗礼,出现多个美式机械化部队。战斗力和整体协同作战能力同样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对比解放战争开始时的中共军队,也同样是压倒性的优势。可以说对双方各有利弊,不能说单纯有利于哪一方!如果说红军时期的胜利得自于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林立的话,在全面抗战爆发前,国民党内部同样也是派系林立,国民政府一直到最后失败也没能最终消除派系,但在抗战后,国民政府中的派系已大幅度削弱,更有利于统一指挥和战役、战术上的协调,在这方面是具有优势的。

对比的结论:没有日本鬼子,国军想消灭共产党军只怕更不可想象。从另一种意义上说,没有日本鬼子,国民政府军也许败的更快,多半八年以后的1945年国民政府就已撤向孤岛了。

这仅仅是从狭隘的纯军事观点上来比较,把战争只当作两支军队的对垒。纵观中华民族的国内战争史,“失民心者失天下”。战争的胜负最终是由“老百姓的小车推出来的”。美国斯诺先生1936年在陕北会见了毛泽东,朱德等中共领导,并接触许多红军战士后得出了结论“红星必定照耀中国”。也就是在1936年的美国人,在进行了双方对比后都可以得出结论:无论日寇是否入侵,共产党都将在中国取得胜利。

左倾比右倾(分别是什么)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危害更大?

左倾:在政治思想上超越客观,脱离社会现实条件,陷入空想、盲动和冒险的倾向。右倾思想如果形成为系统完整的路线,并在实践中贯彻便成为右倾机会主义。右倾机会主义在政治斗争中往往放弃原则,牺牲无产阶级根本利益而求得妥协,又叫右倾投降主义

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左倾冒进是指在经济建设中将脱离客观可能的经济目标付诸计划和实施。它给人们一种有积极进取精神的表象,但因其脱离客观实际,结果往往是好梦变成恶果。经济建设中左倾冒进的表现及其危害。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以至今天,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左倾冒进行为一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只不过在不同时期不同的领域它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罢了。左倾冒进倾向给我们的经济、政治、生态造成了严重的恶果。首先,左倾冒进的经济建设行为导致国民经济的畸型发展。其次,左倾冒进的经济建设行为,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其三,左倾冒进的经济建设行为还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的产生和蔓延。

所以要警惕右,又要防止“左”。但根深蒂固的是“左”。其原因是:(1)“左”貌似革命;(2)人们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左”是方法问题,右是立场问题,所以宁“左”勿右;(3)多年的教训使人们容易产生一种错觉,好象“左”可以避免惩罚;(4)“左”的思潮,在我国有比较深的社会阶级根源。

目前,我们为什么要防止“左”?第一,从现实情况看,对我们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干扰较大的因素是“左”。比如说,有人把改革说成是“自由化”之源,把对外开放说成是“引进资本主义”,把特区看成是和平演变的“桥头堡”,把搞“三资”企业看作为引进资本主义,把乡镇企业说成是“不正之风之源”;有人认为,在当前的国内国际形势下,应以反和平演变为中心,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搞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那一套,如此等等。第二,从改革开放实践所破除的东西看,也往往是以往存留下来的“左”的东西,所以,在深化改革过程中,遇到“左”的干扰就不足为奇了。

论述:

邓小平南巡的讲话精神对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意义?

邓小平南巡谈话的基本精神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创新,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坚定、全面、持久、创造性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地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邓小平的南巡谈话,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作出了新的巨大贡献。主要有:

(一)关于改革的实质与功能

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对这个问题作了极为明确的回答。他指出:“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而解放生产力的目的则在于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这就是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质。

邓小平同志在论及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时,是将这一论断同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相提并论的。他指出,过去只讲革命是解放生产力,这不完全。要把革命是解放生产力与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两个方面讲完全。既然改革和革命一样,都具有解放生产力的功能,那么,我们也可以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从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说,改革开放是其量变发展过程的动力;从社会主义体制的发展说,改革开放则是其质变发展过程的动力

如果改革是解放生产力的巨大动力,那么搞好改革的关键是什么?关键在领导、在班子、在人。这是无数事实证明了的一个真理。从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经验看,无论从宏观、从微观看都是如此的。另外,要搞好改革开放,还有一条很重要,就是解放人的思想,使人民群众和广大干部富有创新精神,进行创新实践。

(二)关于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市场是与商品经济相联系的。以市场为中心组织经济活动,是任何一种商品经济形态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同样离不开市场。如果我们把问题说到底,便会得出如下结论:承认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也就必然要承认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因为商品经济发展到了高级阶段就是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可以利用市场、市场经济,但它不能在完全私有制基础上搞市场经济。所以,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体制有两个特点:第一,它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就是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第二,它是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计划手段相结合的。

(三)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对于这个界定,应当作全面、准确地把握。既不能把上述三个内容隔裂开来;也不能将它们彼此对立起来;更不可任意抽取其中某一点,而加以曲解。

为了赢得对于资本主义的最后胜利,发展自己,必须利用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这里有几点属于方法论性质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第一,对一切认识领域的文明成果,要通过实践加以检验,决定取舍;第二,对一切属于行为方式方面的文明成果,如经营方式,管理方法等,要应用生产力这个根本标准加以检验,之后决定取舍;第三,要善于批判地吸取一切为人类所创造的有益的文明成果,而不是兼容并包,不加分辩地照搬、照抄外来的或我国已有的东西。总之,无论是对待我国已有的或者是对待外来的文明成果,都必须采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四)关于姓“资”和姓“社”

关于姓“资”姓“社”的三条标准,亦即判断改革开放的成败得失标准的三个内容,主要是指: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三条标准,实质是个生产力标准问题。不然,这个标准,也还包括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其他方面的内容,如在三个“有利于”前边的“社会主义的”限制词,就说明这一点。

要正确把握小平同志提出的关于判断改革、开放成败得失标准,要注意如下三点:第一,要注意改革开放对于发展生产力是有利,还是有害;如有利,还要看是有大利还是有小利;第二,要注意改革开放给人民群众带来什么结果,是利还是害,是福还是祸。如果带来的是福和利,还要具体地看这福利是大福、大利,还是小福、小利。第三,要注意把这三点和邓小平同志的其他言论联系起来加以理解,避免得出偏颇结论。

五、关于加快经济发展

在当前新的国内国际条件下,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进一步指出,经济发展低速度,就“等于后退”。加快经济发展,必须建筑在科学的基础上。我们应当实现怎样的高速度呢?从小平谈话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第一,经济发展的速度必须是与提高产品质量相统一的,即我们的速度是在提高产品质量基础上的速度;第二,经济发展速度必须与增进效益是统一的,就是说,我们的经济发展在提高社会劳动生产效率基础上进行的。社会主义要战胜资本主义,这是关键的一条。第三,经济发展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搞好综合平衡,就是说,经济发展的速度,是与国民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是统一的。第四,经济发展的速度,要与人民生活水准的不断提高一致起来等等。如果经济发展的高速度与上述诸种要求相一致,就应当鼓励发展,以便实现我们所需要的高速度。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实现这种高速度,能否实现这种加快发展的迫切愿望。

六、关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对党的基本路线作出了新阐发,集中表现在要坚定地、持久地、全面地、创造性地

贯彻执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条基本路线上。首先,要坚定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是指我们既不能动摇、又不能偏离这条路线。其次,要持久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用小平同志的话说,就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再次,要全面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就是贯彻小平同志关于“两手抓”的思想。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中,关于“两手抓”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内容。(1)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活动,扫除一切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丑恶现象。(2)要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反腐败和廉政建设;(3)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4)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四项基本原则的落实;(5)一手抓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一手抓对反社会主义敌对势力的专政等等。而且“两只手”都要硬,所谓硬,就是要把事情办好,即要抓紧、抓实、抓出理想的效果来。最后,要创造性地坚持和落实党的基本路线。这主要是指全国各地区、省、市,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把自己的事情办好。

结合建国后毛泽东发动大跃进、文革等史实,论述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经验。

第一,必须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关系 世纪的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于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国家,其封建社会的遗产很厚,这就存在一个如何正确对待封建主义的问题。共产党人虽然在理论上认为资本主义进步于封建主义,但在实践中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远远重于对封建主义的批判,从而放松对封建主义的警惕性,甚至把封建主义的东西当成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东西来推崇,这是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怪现象。社会主义国家在建立之后普遍进行了土地改革,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被摧毁了,封建主义的政治力量也被摧毁了,但是束缚人们思想的封建主义传统,包括它的思想文化,却很少触动。封建主义的东西不仅在人民群众中甚至在革命者身上都打上了烙印。长期忽视铲除封建主义残余,使封建社会的遗物渗透到了社会主义的机体之中。可以说,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由于没有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关系,把封建主义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的东西来固守,甚至加以发扬,造成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误,这是从社会主义受挫的建设中总结的一个首要的经验。

第二,必须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研究资本主义的目的不是为了吸收它的积极成果,主要是为了从根本上对之进行批评甚至从根本上否定。因此,在对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上,必须克服“左”倾思想的影响,克服存在对资本主义诸多不正确的认识,甚至歪曲的理解,克服那种把社会主义与属于资本主义的极权主义、法西斯主义联系在一起甚至等同起来,把不属于资本主义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来批判的观点。因此如何对待资本主义的问题仍是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严肃问题,只继承不批判,那不是社会主义,而只是资本主义的翻版;只批判不继承,也不可能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继承和批判二者不可或缺。只能在批判中继承,继承中发展,吸收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壮大社会主义的力量,在与资本主义的共处中增强社会主义的比较优势。第三,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

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标志着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从深层次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廓清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模糊认识。因此,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最根本的一条经验教训,就是要弄清什么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怎样搞社会主义。” 第四,必须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关系

我们认为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不是经济成熟程度不同的同一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也就是说,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不应同属于一个社会形态,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有着不同的生产方式,不同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因此把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划为同一阶段的认识是不正确的,不免就会在实践中遇到很多挫折。因此正确区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应当把社会主义看作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这样就可能避免潜在的超阶段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实践的发生。因为超越任何一个社会形态都是比较困难的,都不是短期内所发生的,尤其是向人类所理想的社会形态:共产主义过渡更是如此。

第四篇:2016-2017学年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计划

2017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计划

一、复习目标

1、巩固第一轮复习效果,进一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形成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

2、提高考试大纲要求的阅读、提炼、概括、分析、比较、迁移、阐述、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适应文综考试的要求。

3、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特别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练习,进一步引导学生规范答题。

二、复习措施

1、深入研究考纲及近年高考题目,把握高考命题趋向,做到复习有的放矢,增强复习的实效。

2、合理划分好专题。专题的划分既要考虑到知识点的完整性,又要兼顾到高考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方向。

3、备课组分工合作,集体备课,加强学习与交流。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专题复习应集全组之力,集体备课,各位老师应对照自己的任务安排,认真备课,在上课前三天拿出教案和试题。同时备课组内部多听课,多交流。

4、实施分层教学。A、B层次班级要求复习完全部专题,并且在A层次创新各种形式,加大培尖力度。C层次主要是让学生多看教材,扎扎实实搞完第一轮复习,选取几个重点专题讲述。

5、提高课堂效率,杜绝“满堂灌”。专题的知识梳理,不能由老师包办,要求学生紧扣教材,在老师的布置下,课前或课堂上完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规律性问题,得出结论,从而使基础巩固和能力培养同步进行。

6、加强综合备课组活动。在热点专题探讨、文综考试组题、学生情况分析、综合考试方法等方面加强与政治、地理备课组的合作。

7、加强文综考试方法的指导。

8、练习、考试合理安排。要精选题目,认真批改,细心总结分析,有针对性地讲解,提高练习、考试的效果。

9、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注重缓解学生压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加强对学生答题规范性的指导。

三、时间安排

3月26日——5月15日学科内专题复习5月15日——5月20日热点专题复习5月20日——6月初查缺补漏

四、学科内专题划分

1、民主与法制建设

2、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3、民族关系、国家统一与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地化

4、“三农”问题的历史沉思

5、手工业的发展与经济近代化

6、国共两党的发展历程及两党关系

7、中国的对外关系

8、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

9、城市化进程和区域经济

10、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11、和平与发展

12、中外科技、文化的发展历程

五、热点专题划分

1、区域经济发展(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西部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

2、农业税的免除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科学发展观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

4、祖国统一与台湾问题。

5、大国关系(中日关系)。

6、能源问题。

7、周年问题。

第五篇:2016-2017学年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计划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计划

高三历史组

为进一步搞好高三历史复习工作,充分利用最后一个学期的时间,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复习质量,努力提升学生的高考成绩,高三历史组全体教师根据高三文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上学期历次月考、统考暴露出来的问题及往届高三备考经验,特制定本学期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和解题能力为核心,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组的集体智慧和力量,扎实抓好专题教学,加强学法指导,坚持高效训练,力争我校在2017年高考中历史学科取得理想成绩,为我校文综整体水平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专题复习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深化和提高,通过合理设置专题,对历史知识进行新的整合,形成新的知识体系,与阶段特征相联系,总体上构建立体知识体系,依此为基础,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概括归纳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存在的问题

学生在一轮复习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础知识记忆、回答问题的基本能力、知识体系的构建方面存在问题。我校高三文科共有6个教学班,文科学生基础较差。在上学期历次月考、统考中文科班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暴露了一系列问题,如:基础知识不牢固,知识迁移能力差,审题不清,缺乏解题方法,书写不够规范等。当然也反映了教师自身教学的问题,如:教学手段相对单一,课堂效率低下,对于新的教学方法、模式及理念缺乏学习和实践普遍性不够,课堂教学中的针对性不够,尤其是落实不到位。要想在2017年的高考中取得满意的成绩,我们任重而道远,学生基础需进一步加强,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三、专题复习基本思路

1.继续研究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

第一,形式小而灵活,视野宽阔;第二,注重对历史学科主体内容的考查,以史料创设新情境考查三维目标;第三,呈现出以“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点”为核心内容的价值取向;第四,联系实际,不回避热点,具有强烈的时代感。2.提防专题复习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是专题划分不科学,大而空;

二是流于重复教学,只简单整合或概括,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三是过多注重教师讲解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讲与练脱节;

四是搞“题海战术”,“就事论事,就题论题”;

五是不能正确处理专题资料与课本的关系,“抓了专题丢了课本”。

四、专题复习策略

(一)巧设专题,注重梳理,形成新的知识网络

1.依托教材,对相关的基础知识重新梳理和整合,构建专题知识体系。2.构建问题体系,开拓思路。

3.把握专题特征,揭示历史发展规律。

科学确定专题,“以大划小”,大专题体现文明史观、整体史观、近代化史观等,小专题则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体现切口小、视野大、程度中、知识全的特,做到“以小见大”,实现从宏观到微观的整体思维过程,对提高复习效率大有益处。

(二)抓课本主干知识,夯实基础突出重点

“心中有书”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心中有数”是指历史主干知识、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历史概念。在第二轮复习中,提高学生自觉读书的意识,引导学生掌握主干和重点。这一目的主要通过学案完成。二轮复习学案的编制首先应该立足于学情和考情,以考试说明为指导,教师对各种资料加以取舍、整合,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包括学生预习、课堂探究、课堂检测、课后练习等部分,通过课前的预习部分、课后练习部分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复习,梳理相关考点,抓课本夯基础。让学生具体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地图、插图、年表、查大事,树立时间观念。教师精讲、师生探究线索、阶段特征、概念、评价等,突出重点。

(三)讲练结合,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1.学生答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基础知识掌握薄弱。

(2)不会利用试题给定的条件和要求审题,忽视试题设置的时空条件;忽视题目的设问要求,随意变更问题方向。(3)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较差,文字阅读能力较差;不能最大限度的获取和利用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2.解题能力训练应包括两个题型(单项选择题、材料问答题),四个重点环节(审题、解题思路、理论切入点、答题规范化)。

3.规范化要求

(1)形式上要段落化、提示化、序号化、整洁化。(2)答案内容上面全、点齐、话简。

(四)关注热点问题,注重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的联系

目前文科综合中的历史考试经常以热点、焦点、问题生成,隐性介入考查历史知识。要关注现实问题,但要突出历史学科特点,形成与之相关历史知识网络,而不是就热点而复习热点。如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等周年纪念热点问题。长效热点问题:全球化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化史观、多样化史观等。(1)国家统一,民族振兴是历史教学的始终热点话题。

(2)中国的“三农”问题为代表的民生问题,越来越受到世人关注,城乡差别、农民工问题、农村体制改革都需要认真对待。

(3)国家法定节假日的规定,充分体现了国家弘扬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社会重视。

(五)注重专项训练

继续延续一模考试前的专项训练模式,针对选择题有效信息提取不全的问题、选择题事件、时间记忆不扎实的问题、非选择题审题不会利用关键词的问题、学生易错题、重点热点问题等,定时定量训练,集中突破,提高效果。

做到“五个必须”:(1)讲必练:克服随意性;(2)练必批: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3)批必评:讲解具有针对性;(4)评必纠:落实;(5)纠必查:内化为学生的能力。

(六)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

(1)固定时间集体备课,重点讨论:学情了解情况、总结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何解决?各教师对专题的理解和把握的方向,总结不同意见,形成整体思路。专题教学中出现的教学问题,解决措施?汇集各种高考信息,整合利用。落实学部各种规范化要求等。

(2)利用办公室集体办公的优势,随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突发问题,真正做到为学生解决各种后顾之忧,安心备考。

(七)明确专题梳理课课堂模式基本环节:

1.环节一:明确目标、把握考情——课标分解、命题点搜索,主要通过近三年新课标要求下的各省高考试题为例,精选不同的知识点,让学生通过题目切身感受高考的要求。通过以上各类高考题的总结,参考课标和《考试说明》,可以分析出:第一:高考考点:宗法制、分封制、始皇帝、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内阁、军机处、监察谏议制度、选官制度。第二:命题点:台湾国民党高层多次赴大陆拜祖归宗、清明节祭祀祖先等考查分封制、宗法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构建和谐社会对应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从文明史观角度认识中央集权制度、选官制度、监察制度,理解从专制人治到民主法治的发展。

2.环节二:构建整体网络,做到理清框架了然于胸,以学生自主梳理

为主,教师点拨。

3.环节三:主干知识系统化,纵向梳理、横向整合,把零星的知识串珠成链,以学生自主梳理、基础记忆为主。

4.环节四:重点问题明确化,教师点拨历史概念、阶段特征、发展规律、重难点问题、总结性问题。

5.环节五:热点命题情景化,利用所学知识贯通古今,扫描热点。

6.环节六:专题训练经典化,以近四年各地高考题、近两年各地高考模拟题为例,限时限量检测,归纳方法。

在课堂梳理过程中,始终把握“三放与三不放”。一放:放手学生练习;二放:学生动嘴讨论;三放:课堂师生交流。一不放:基础训练落实;二不放:认知冲突出现;三不放:即时生成问题

五、教学进度

第1周 一轮收尾巩固练习

第2-10周必修一、二、三综合通史复习第11、12周 选修一复习

下载高三历史二轮专题测试:中国现代史专题训练2(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三历史二轮专题测试:中国现代史专题训练2(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三历史组二轮复习计划

    2014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计划 玉都中学高三历史备课组 一、复习目标 1、巩固第一轮复习效果,进一步夯实学生基础知识,使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 2、提高学生的阅读、......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计划[大全五篇]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计划 我校历史一轮复习结束。根据我校学生起点低、基础差的实际,准确定位教学起点,立足双基,夯实基础,瞄准高考,培养能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从而全面提......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经验交流(合集5篇)

    抓要抓住,落要落实 ——二轮复习经验交流材料 郯城一中高三历史组1.抓时间。二轮复习的时间紧任务重。二轮复习从3月22日到5月15日左右,共约50天7周左右的时间。除去年级统一的......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习计划

    正高三阶段对历史的复习一般会进行三轮,不少学生反映在二轮复习中常常感到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下面给大家分享了高三历史二轮的复习学习计划,希望对同学们有帮助!高三历史二......

    中国现代史分期范文合集

    、中国现代史分期 1、过渡时期: 1949—1956年 2、社会主义建设(或艰难曲折的)探索时期:1956—1966年 3、文革时期: 1966—1976年 4、社会主义建设(或改革开放)新时期: 1978— 、......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

    1.科玄论战 1923年2月,张君劢对清华学子做了题为《人生观》的讲演,引起了地质学家丁文江的异议,拉开了以张君劢、梁启超为代表的“玄学派”同以丁文江、胡适、吴稚晖为代表的“......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

    1.黄埔军校 在共产党和苏联帮助下,孙中山于1924年5月在广州黄埔创办的陆军军官学校。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校长蒋介石,党代表廖仲恺,政治部主任周恩来,1927年改为中央军官学校。19......

    中国现代史纲要

    法学11级12班余弘扬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读后感 中国的现代史是一段坎坷、悲催、振奋人心的历史。多少中华儿女用鲜血铺就的悲壮之路„ 一次又一次的革命被扼杀,中国在流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