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推荐)
单元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发达的古代农业
1、中国原始农业的创始人:神农氏“制耒耜,教民耕作”。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2、耕作方法的发展:
①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②春秋战国: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春秋战国时期农用动力方面的革命:牛耕的出现。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东汉推广到珠江流域,隋唐江东出现曲辕犁。
3、耕作技术:春秋战国:垄作法;西汉:代田法;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
4、耕作制度:一年一熟,宋以后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宋朝我国经济重心移到江南地区。
5、水利的兴修:战国时秦国李冰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曹魏翻车,唐朝创制筒车;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出现风力水车。
6、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②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7、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夏商西周: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春秋:私田出现,井田制破坏;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战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北魏至唐朝前期:均田制。
明朝:丈量全国土地,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收取赋税。
二、古代中国手工业
1、成就:高超的冶金技术,享誉世界的制瓷业,异彩纷程的丝织业。
(1)冶金业
①商周时期:是青铜时代的繁荣时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
②春秋时期:铁器时代的到来(两汉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
(2)陶瓷业
商朝已烧制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代形成南青北白,(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宋代五大名窑:定窑、汝窑、哥窑、官窑和钧窑。景德镇是著名“瓷都”。明青花瓷。清代:粉彩瓷器。
(3)丝织业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汉代: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远销欧洲、中国被称为“丝国”。
明清:明朝的花楼机能制造精细的丝织品,在丝织业发达的江南首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关系)。
【元朝棉纺织能手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
2、特点:历史悠久,素称发达;三种经营形态(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并存;长期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手工业生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三、古代中国商业
1、商业的发展
①唐:出现邸店、柜坊(最早的银行)、飞钱,促进了商业繁荣。
②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③明清:商帮和会馆的出现(晋商和徽商势力最为强大)。
2、城市与“市”的发展
(1)唐代长安:
①布局整齐,经营商业的“市”严格规定在东西两“市”,“市”与“坊”界限分明。
②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商业交易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
(2)宋代东京
①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打破坊市界限、出现夜市、早市和草市)。
②四大商业名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
(3)古代城市: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中心)。“扬一益二”。
3、古代商业的特点:
①商业兴起较早并不断发展繁荣。
②柜坊、飞钱、纸币很早就出现。
③商业受政府控制色彩浓厚,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
④对外贸易“厚往薄来”,并日益萎缩。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
①实质:维护封建经济基础。
②评价:在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抑商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不利于社会进步。
2、“海禁”与闭关锁国: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妨碍了中外的交流,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3、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封建制度的阻碍(根本原因);自然经济的阻碍;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等。
单元二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
1、原因: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根本原因);对黄金、白银的追求(根本动力);奥斯曼土耳其的兴起阻断商路;传播天主教;葡萄牙和西班牙王室的支持;客观条件: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发展、罗盘针西传、地圆学说等。
2、过程:
时间
航海家
籍贯
开辟的新航线
所经大洋
扶持国家
方向
1487 迪亚士
葡萄牙
抵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
大西洋
葡萄牙
向东
1492 哥伦布
意大利
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大西洋
西班牙
向西
1497-1498 达·伽马
葡萄牙
开辟从海上直通印度新航路
大西洋
印度洋
葡萄牙
向东
1519-1522 麦哲伦等
葡萄牙
环球航行
大西洋
太平洋
印度洋
西班牙
向西
3、影响:新航路开辟后,结束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世界日益联系为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葡萄牙和西班牙获得大量财富,成为欧洲最富有的国家;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到大西洋沿岸(商业革命);由于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导致物价上涨,资产阶级实力上升(价格革命),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
1、荷兰的殖民扩张活动——“海上马车夫”(17世纪)
①1581年赢得国家独立,17世纪成为欧洲资本主义国家。
②荷兰造船业非常发达,凭借一支强大的商船队,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成为 “海上马车夫”。
③殖民地:夺取好望角、马六甲、锡兰、台湾和新阿姆斯特丹。
2、英国的殖民扩张活动
(1)英国成为最大殖民帝国的原因:政治:较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军事: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确立海军优势。三次英荷战争和英法战争先后打败荷兰和法国。
经济: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处在大西洋航运中心,成立东印度公司,颁布《航海条例》,发动商业战争夺取贸易优势和殖民地。
(2)英国的殖民方向:北美和印度。
3、殖民主义的罪恶:掠夺财富,实行种族灭绝政策,贩卖黑奴等。
4、资本主义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是殖民扩张和掠夺:
殖民扩张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方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之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三、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概念: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1.时间: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蒸汽时代
2、前提和条件:
(1)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2)经济条件:资本——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奴隶贸易
劳动力——圈地运动
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
市场——英国是世界上殖民地最多的国家
3、进程:
①首先开始的部门:棉纺织业。
②瓦特改良蒸汽机,“蒸汽时代”到来。
③交通运输业(蒸汽机车和轮船)。
4、影响:①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生产力,人类历史逐渐由农业文明走进工业文明。
②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殖民扩张使世界各地日益成为一个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③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下半叶起)——电气时代
1、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
2、主要国家:德国和美国。
3、主要成就:
①电力的广泛使用,直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发电机、电动机、电灯、电影、电车、电话等)。
②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汽车、飞机)。
③化工技术的发展。
④传统工业的进步如钢铁工业的发展等。
⑤电讯技术发展迅速,使人们联系更加方便和紧密。
4、影响:
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出现了垄断;诞生了电力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促进工业生产机构的巨大变化,重工业代替轻纺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新的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五、小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新航路开辟后,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2、资本主义殖民扩张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3、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4、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专题
三、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原因:资本主义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国内市场的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影响:剌激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使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2、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曲折发展。
3、官僚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膨胀。
4、外资企业的发展。
5、洋务运动时期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民用工业。
二、洋务运动
1、背景:内忧外患。
2、目的: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
3、代表:奕訢(中央);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4、时间:19世纪60一一90年代
5、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旗号:“自强”“求富”
6、实践(内容):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建立海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7、军事工业:旗号:自强,性质:封建性质的企业,企业有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天津机器制造局(崇厚)。
8、民用工业:旗号:求富;性质: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目的:辅助军事工业。
民用企业:李鸿章: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张之洞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9、筹划海防:19世纪70年代中期起,初步建成南洋、北洋、福建三只海军。
10、办新式学堂:如京师同文馆等,开近代教育的先河。
11、破产标志: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
12、失败的根本原因: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封建制度。
13、影响:① 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②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和技术人才;③客观上剌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④对外国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5)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6)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三、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历史背景:外商企业利润的剌激;洋务运动的诱导作用;自然经济趋于解体;中国的地主、官僚、商人乐于投资近代企业。
2、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分布地点:东南沿海地区。
3、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房。
4、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特点: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地区分布不平衡,只限于东南沿海地区。
5、影响:对西方列强的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四、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原因:甲午战后,列强纷纷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目的: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主要原因)。
2、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从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开始转变到学习西方的先进的制度。资产阶级上层倡导“实业救国”。
五、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
1、时间:一战期间。
2、原因:辛亥革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主要原因)。
3、特点: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特征;时间短暂,昙花一现;轻工业发展较快(面粉业和纺织业),地区分布不平衡。
4、著名实业家:张謇,周学熙,荣宗敬,荣德生。
六、小结: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2、19世纪末(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
4、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1927一1936)民族工业较快发展。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5、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受到打击。
6、抗日战争结束后,民族工业遭到萎缩。蒋介石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出卖国家主权,民族工业受到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双重打击。
七、小结: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① 阻碍发展的因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是根本原因;先天不足(资金,技术,人才,市场〉,后天畸形(主要在轻工业领域,分布地区不平衡,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②有利于发展的因素:A、西方列强的侵略冲击了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分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B、清末民初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C、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的椎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D、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八、小结: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2、它是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的重要经济前提,也是无产阶级队伍壮大的前提之一。
3、民族资本主义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专题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一五计划(1953—1957):
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成就: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内容:①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手工业(手工业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
(2)意义: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质),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确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1956年)
(1)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建立。
(2)内容:提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落后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3)意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一次成功探索。
4、新中国探索中的失误:
(1)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大跃进: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大跃进的核心是大炼钢铁,导致农轻重比例关系严重失调。
(3)人民公社化运动:生产关系严重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
(4)文化大革命(1966-1976):左倾错误发展到顶峰。
5、失误中的纠正错误的措施:
(1)中共中央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经济逐步复苏和发展。
(2)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
(3)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国民经济迅速回升。6、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①实事求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力的矛盾;
②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保持必要的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④发展经济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
⑤生产关系的调整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背景:文革结束;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内容: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1)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4)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原因:① 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条件。②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经营管理高度集中,分配中搞平均主义,农民经营没用自主权,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最先试点:安徽和四川。
前提——坚持土地公有制;
特点——包产到户;
地区:安徽、四川率先进行;
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建立村民委员会。
(5)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管理体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所有制结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1992年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997年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20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浦东)——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延边开放城镇——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专题
五、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背景与原因:
①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②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③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
④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2、物质生活的变化(衣食住的变化)
①衣: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中国出现服饰改良产生中西合璧的产物——中山装和旗袍。
②食:鸦片战争后,西餐在通商口岸流行,成为上层社会的一种时尚。
③住:北京四合院为中国传统住宅,鸦片战争后,西式建筑在租界地区出现,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一些买办、资本家和达官显贵纷纷仿造花园式洋房。
3、社会习俗的变化:辛亥革命对礼仪的革新意义重大,体现了民主共和精神。
①交际礼仪的变化——用鞠躬、握手代替跪拜、作揖等礼节,用同志、先生等称呼代替大人、老爷等称呼,显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②婚俗礼仪的变化——倡导婚姻自由是新式婚俗的基本内容;但这一习俗的变化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及官宦人家。
4、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改革开放后,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到多样化。
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在逐步形成。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1、通讯工具变迁: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了中国近代第一条电报线。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2、近代交通:1881年,清政府修筑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铁路,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新中国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
近代中国出现新式交通工具: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电车等。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3、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①加强了各地的联系;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③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信息的交流;④有利于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⑤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⑥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⑦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4、近代交通和通讯起步的原因:工业革命成果的扩展,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被迫对外开放,国人外改变落后面貌和挽救民族危亡而做出努力,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三、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
1、报纸:
①从维新运动时起,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戊戌变法期间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青年》等发挥着唤起民众的重大启蒙
作用。
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新中国成立后,创办《人民日报》、《红旗》、《光明日报》、《文汇报》等。
②报刊业发展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报道时事信息,传播知识,宣传教育,开启民智,舆论监督,宣传政治纲领,推动社会政治运动发展,提供休闲和娱乐,促进科学知识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2、电影:①19世纪末,电影传入中国。1905年中国人摄制的电影《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开始;②1931年摄制的《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
3、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这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电视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增加了信息量,对社会产生很大影响。
4、互联网: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它同报纸、广播、电视等并称为“四大媒介”。中国1994年正式接入互联网。
专题
六、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②直接原因: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激化。
2、爆发:1929年,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场大崩溃为先导。
3、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剧增、生产下降。
4、特点: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强。
二、罗斯福新政
1、历史背景:①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打击美国;
②胡佛政府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无法解决危机;
③罗斯福1933年就任美国总统。
2、内容:
①整顿银行业,恢复银行信用,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等。
②加强工业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防止盲目竞争。
③调整农业政策和农产品结构,稳定农产品价格。
④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稳定社会。(以工代赈)
⑤保护劳工权利,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
3、特点: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
4、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①它是美国资产阶级为了克服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因而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计划危机。
②新政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做法,缓解了经济危机,使得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二战后,其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凯恩斯主义),使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第二个“黄金时代”。
三、二战后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表现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二战后美国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①变化:政府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刺激生产和消费,干预资本主义的再生产。
②表现:①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凯恩斯主义的运用
②社会再分配的调节——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福利国家”的实质是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其作用:使不少穷人受惠,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其弊端是: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③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二战后,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促进了经济发展,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质的变化。
2、新经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新经济概念。“新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专题
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
(2)措施: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大中小工业全部实行国有化;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④分配——实行普通义务劳动制。
(3)评价: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使苏维埃政权在严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的集中全国的人财物力,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②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
(1)实施的必要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显现,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2)主要内容:农业上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国家无力经营的矿产、森林、油田等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商品流通和商品交换;废除实物分配制。
(3)目的:平息农民不满,解决危机,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4)意义:①新经济政策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巩固了苏维埃政权。②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二、“斯大林模式”
1、苏联成立:1922年,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南高加索组成苏联。
2、斯大林模式确立标志: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3、斯大林模式的表现:
①所有制形式:单一的公有制; ②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③发展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④管理手段: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3、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比例失调;国家从农民那里取走太多,农民积极性不高;计划经济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4、经验教训:
①遵循经济发展规律; ②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 ③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④国民经济应按比例直协调发展; ⑤应注意切实保护农民利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苏联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1)内容:选择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开展大规模垦荒种植玉米运动等。工业方面,部分管理权力下放。
(2)评价:
①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②但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③脱离实际,盲目性大;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
2、博列日涅夫改革
改革重点是工业,注重发展重工业,军事势力与美相当,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3、戈尔巴乔夫改革
①上台之初,首先改革经济体制,实施“加速战略”,结果失败;
②1988年后,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国内局势逐渐失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4、苏联解体原因:
1、根本原因:斯大林体制下的问题长期没有得到纠正;
2、历史原因:长期以来的民族高压政策导致的民族分离运动;
3、外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4、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
专题
八、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1、背景: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系。
2、确立:1944年,美、英、中等44国代表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
3、内容:
①确立国际货币制度:具体指双挂钩——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其他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②建立国际金融机构: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宗旨是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主要任务是稳定国际汇率,在货币问题上对在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和世界银行(IB,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4、意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美国掌握了世界经济命脉。
二、WTO和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1、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
①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其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施国际贸易自由化。
②世界贸易组织是由关贸总协定发展而来的: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形成。
2、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3、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
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之一;1986年正式提出复关申请;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
①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
②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繁荣与发展。
③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应该积极面对,趋利避害,深化改革,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利用好世贸规则等,才能在世界中赢得市场。
三、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3、关贸总协定
以上三大经济支柱共同组成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
四、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一)欧盟(EU)
1.欧洲联合原因:①欧洲各国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②吸取战争的教训;③二战后欧洲国际地位下降;④来自苏联和美国的威胁与控制;⑤马歇尔计划的推动。
2.过程:
①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建立——西欧国家经济一体化的开始。
②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建立。
③1967年三个共同体正式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④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⑤欧元(EURO):欧盟单一货币,2001年1月1日正式启用。这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有利于整个欧洲经济的稳定发展,有利于加深欧洲经济一体化和推动欧洲政治一体化。
3、欧洲统一进程的特征:由经济联合发展到政治联盟,从经济一体化到经济、政治一体化。
4、欧盟的性质: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联盟组织。
5、影响:
①经济:促进了欧洲各国经济的共同发展,冲击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世界经济格局
②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大大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了世界多极化,在资本主义世界里形成了西欧、日本和美国三足鼎立的局面。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
1、成立:1992年,美国、加拿大、墨西哥3国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开始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2、特点: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贸易集团。
(三)亚太经合组织(APEC)
1.成立和发展:①1989年在澳大利亚成立。②1991年,中国和中国台北、香港加入该组织。
4、特点: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四、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认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矛盾、环境问题
1、含义: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历史过程。
2、过程:①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开始。②两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朝着经济全球化方向发展。③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
3、推进经济全球化的因素:
①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迅速提高,是经济全球化的物质基础和根本动力;
②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技术手段;
③两极格局结束,提供有利国际环境;
④市场经济制度的普遍实行为经济全球化疏通了商品流通渠道。
5、问题与对策
存在的问题:①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增大;②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嫁污染、环境污染和科技落后、发展差距拉大等问题。
对策:①坚持对外开放;②既要快速发展本国经济,又要关注和防止环境污染等问题,和谐发展;③加大科技投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④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⑤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⑥加强区域合作等。
第二篇: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知识能够被获得,并且因为它的本质,知识总是局部的,它永远都不是完整的,所以,一切源于知识的行动也都是局部的、不完整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1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及经验教训
(1)过渡时期总路线
①核心内容“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2)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①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年)
②主要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处理好农、轻、重等关系
③成果:“一五计划”成果图
④意义:初步建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展开。
(3)三大改造:1956年底,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标志:生产资料的公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计划经济建立。为工业化开辟道路。
(4)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①中共八大:(1956年)分析了社会主要矛盾和当前的主要任务。
②作用: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
③左倾错误:
表现: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一大二公”为特点)
特征: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危害: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挫伤人民的生产积极性;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
④纠“左”举措: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开始好转。
⑤
时间:1966——1976年
原因:“左”倾错误恶性膨胀的结果
表现:严重干扰和破坏国民经济建设,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
⑥教训:
要实事求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力的矛盾;
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保持必要的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发展经济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
生产关系的调整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及历史意义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
①时间:1978年12月
②内容:实行改革开放、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
(2)历史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伟大的转折点;揭开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四、农村与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开始:安徽、四川
②前提:土地公有制
③特征:包产到户,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的改革
④作用: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目标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五、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特点
(1)形成:
①经济特区: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②原因:对外交通的重要通道或港口;著名侨乡,离港、澳、台较近;历史上与海外联系密切
③目的:吸收和利用外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④特点: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
⑤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⑥沿海经济开放区:闽南三角区(厦漳泉)、长三角、珠三角;
1990年开放浦东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科技园区等;
20世纪90年代,新一轮对外开放高潮,各地出现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保税区、金融贸易区和出口加工区,开放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六、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2
第五单元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
①背景:?1929年经济大危机和二战的惨痛教训;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美国经济实力膨胀和称霸世界的野心。
②概况:1944年夏,美、英、中等国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开会
③内容:通过《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议定书》及附件,决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这两个国际货币金融组织
④意义: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
⑤影响:是美国对外扩张的需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世界贸易。
二、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
①内容:
①国际金融组织及宗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成员国义务:认缴资金——决定投票权。
②国际货币制度:双挂钩制度—美元以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即固定汇率制。
(2)作用:
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的霸主地位;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满足了美国对外扩张的需要,成为美国扩张的工具。
(2)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①成立的时间:1947年
②性质:国际多边协定
③目的:使各缔约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充分利用世界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④影响: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3)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三大支柱
①构成: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
②影响:顺应全球化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
三、欧洲联盟
(1)欧洲共同体到欧盟的发展进程:
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欧洲经济一体化开始
1967年,三个共同体正式合并为欧共体
1993年,欧盟成立
(2)欧共体经济一体化建设共同农业政策、共同的关税政策、统一大市场、欧元
(3)欧盟初具规模:欧元的诞生(2002年1月1日正式启用)
性质: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
(4)影响:欧洲一体化符合欧洲整体利益和欧洲各国利益,改变了世界格局,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四、北美自由贸易区
(1)北美自由贸易区
①建立:美、加、墨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成立。
②性质:单一的经济组织
③影响:三国间经济联系大大加强;对发展中国家造成负面影响
五、亚太经合组织
(1)建立:1989年,在堪培拉12国外长会议,宣告亚太经合组织正式成立
(2)扩大:1991年,中国、中国台北和香港加入该组织
(3)性质:论坛性经济组织
(4)影响:亚太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与作用大大提高;开创了新的合作模式。
六、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
世界贸易组织是由关贸总协定发展而来的;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形成。
七、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加入时间:2001.11.11
性质:各国之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
作用:标志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意义:
①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
②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繁荣与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八、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影响
(1)进程:
①?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了经济全球化;
②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领域的全球化速度大大加快。
(2)推动因素:?
①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根本推动力;
②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
③两极格局的结束为全球化发展消除了政治障碍;
④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全球化疏通了流通渠道。
(3)表现:国际贸易的增加、世界市场的扩大、国际分工日趋成熟、大型跨国公司数量增加。
(4)影响:
积极方面:?
①能有效的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
②为各个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极大的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存在问题:
?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②各国经济互相依赖导致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增加;
③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5)展望: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从长远来看:全球化有利于世界和各国经济的发展;只要建立起新的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对全球化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就能达到共同繁荣。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3
一、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农作物:水稻(南)、粟(北)(引进作物:玉米、番薯)
(2)生产工具的变革:
①原始农业:刀耕火种
②商周:主要使用耒和耜
③春秋战国:铁器和牛耕出现
④唐代:曲辕犁
⑤灌溉工具:三国翻车、唐代筒车
(3)水利设施的完善:
①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②汉代:漕渠、白渠、坎儿井、治理黄河
(4)生产方式的变化:
①千耦其耘: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
②自耕农经济:?
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私有土地出现
产生:春秋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
二、古代中国主要的土地制度
(1)井田制:
形成:商周时期
实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2)私有制确立:
形成:战国时期
原因:私田逐渐私有;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认土地私有
(3)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4)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
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四、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和特征
(1)金属冶炼术的演变: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2)纺织技术:
①丝织技术:?西汉中国被称为“丝国”称号?唐代发明了缂丝技术
②棉纺技术:
?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元明时期:江苏成为棉纺织业中心,棉纺织业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第三篇: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专题总结
如果有了知识,我们失去了没有它反倒能够享受的宁静,有了知识,我们的生活状态还不如皮朗故事里的猪,那要知识作何用?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专题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专题1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A 实行余粮收集制;
B 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C 取消自由贸易;
D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理解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2月,苏俄一个海军基地发生兵变。这一事件引起列宁等人的高度重视,他们决定调整政策。
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并认识其作用
内容:
A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
B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C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D 废除实物分配制。
作用:
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2、“斯大林模式”
了解“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A 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苏联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
B 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C 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苏联政府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
3、苏联的改革
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
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经济改革
A 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B 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C 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这些经济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上戈尔巴乔夫仍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最后归于失败。
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专题2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以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及其主要内容
建立: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美、英、苏、中等44个国家的代表举行了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以美国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布雷顿森林协定》。会后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又称世界银行)。它们的总部都设在华盛顿,由美国人担任关键职务。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认缴的资金最多,获得最大的投票权。因此,美国取得了对这两个机构的绝对控制权。这样,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了,这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
主要内容:《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
A 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元充当黄金的等价物或代表,官价为每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
B 国际货币基金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
了解《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
(1)签订: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2)宗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3)意义:客观上创造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关贸总协定”这三大经济支柱,调整了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构成了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了解欧洲联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
欧洲联盟(EU):1992年,欧共体成员国正式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1993年,欧洲联盟的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1999年,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欧盟在经济领域已经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力量。目前欧盟已拥有27个会员国。
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1992年,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理解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
(1)成立:1989年,澳大利亚等12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首届部长级会议,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
(2)中国加入: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加入。2001年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
(3)成就:亚太经合组织自成立以来,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以及经济技术合作三个方面取得了成就。
(4)问题: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员国之间存在着文化和历史的差异,对其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3、世界经济全球化
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
由来:世界贸易组织前身是成立于1947年的关税和贸易总协定。关贸总协定不是一个常设组织,而是一个临时适用的多边贸易协定,存在着诸多弊端,特别是在解决争端时缺乏法律性的强制措施。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
发展:截止2008年7月,其成员国共有153国。
理解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A 世界贸易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B 它通过多边贸易,促使各成员国之间逐渐取消贸易壁垒,使各国通过贸易获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
C自成立以来,其贸易额已占全球贸易的90%以上。
D 努力减少其成员间的不平等,对发展中国家和贸易小国的利益给予足够的重视。
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史实
(1)加入:中国是关贸总协定(GATT)的创始成员之一。1986年中国提出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申请,开始参加多边贸易谈判。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WTO。
(2)影响:
A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 中国的加入也将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
C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带来压力和严峻的挑战。
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A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了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B本质是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发达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发展中国家的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压力和挑战。
C 全球环境污染、粮食短缺、毒品泛滥等问题突出。
拓展:怎么学好高中历史的方法
1.读历史教材
“读历史教材”需要“读”目录、引言、课文、插图、材料、地图、引文、注释、思考题和大事年表。第一,在理解章节目录及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明确此章节讲了什么问题,以及围绕此问题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第二,根据教材,分析、归纳每个方面讲了几点,每点都包括哪些基础知识,并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第三,找出书上的核心词、关键语,明确哪些是必须记住的,划出来加强记忆。
2.上课要专心听
下课后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学到某个历史事件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然后弄清它的意义、作用、影响等,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识外,还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
3.“温故知新”和善于思考
历史的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所以不断地回顾以前所学知识和对新的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增强记忆,还能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闲暇之余,突然想到一个历史名词或者某个故事中涉及历史,应该马上回忆教材上的知识,如果有可能的话追本溯源,思考通过其他渠道得到的历史知识和教材所述知识的联系,把知识弄清楚,这样也算是时间的充分利用。
4.整理、整合历史知识
针对历史知识比较琐碎的问题,我们就需要自己动手去整理和整合所学知识,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实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整理,简化成历史线索,以建立主干知识的结构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当然,在整合的时候可以参考一下试题调研,把上面的精彩总结内容摘抄或剪下来,反复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
第四篇: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顺口溜汇总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顺口溜汇总(按照课节先后顺序)
1、中国古代铁犁牛耕的发展顺口溜
春秋战国时期中,铁犁牛耕得产生。之后逐渐得推广,汉后主耕方式成。
西汉赵过有耦犁,二牛三人去耕种。后来二牛一人法,东汉珠域得推行。
为防二牛来捣乱,鼻环掌在人手中。犁冠构造较简单,只能把土来破松。
后来犁壁又出现,碎土做垄有功能。长直辕犁架大重,掉头拐弯费时工。
隋唐技术再进步,曲辕犁儿出江东。三大改进利耕作,不同土田皆适应。
耕犁完善终定型,后世一直在沿用。辕变短曲架轻小,省力便转操作灵。
增加犁评控犁箭,上下调整深浅耕。犁壁较前再改进,翻土覆块草根净。
铁犁牛耕日完善,精耕细作农业兴。开沟播种相结合,西汉耧车有发明。
人牛一去三行成,一日可以播一顷。功效提高几十倍,近代条播机雏形。
2、古代灌溉工程工具记忆顺口溜
发展农业灌溉兴,工程工具要分清。塘堰河渠是工程,工具多以车冠名。
战国时期多工程,楚国芍陂利农耕。秦国李冰都江堰,韩人郑国史留名。
沟通泾水与洛水,可灌良田四万顷。更有魏国西门豹,辛苦凿得渠儿成。
汉代水利有发展,漕白龙首要记清。尤其龙渠井渠兴,传至西北坎儿井。
灌溉工具使用早,商代开始用桔槔。更有戽斗行灌溉,两人一绳一水桶。
杠杆原理一巧用,轻松汲水人力省。三国曹魏有马工,改进翻车建奇功。
木头做成一灌具,又将龙骨水车称。脚踏手摇作用之,提灌排涝可两用。
唐朝水转筒车成,高转筒车宋朝中。引水上山行灌溉,高地丘陵意义重。
明清时期再发展,风力水车巧用风。自然力量新利用,农灌增加适应性
最后一定要弄清,水排绝非灌溉用。水力鼓风来冶铁,机械工程大发明。
人排马排到水排,动力改进利鼓风。南阳太守杜诗制,早于欧洲千有零。
3、小农经济的形成时间、条件及发展过程 顺口溜
时在春秋战国中,小农经济模式成。形成条件有两个,两个角度须记清。
铁器出现牛耕广,生产力儿得提升。生产关系新变化,土地私有制度兴。
传统社会主模式,贯穿封建社会中。鸦片战后渐解体,城乡程度不平衡。
小农经济的特点 顺口溜
二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知足性 男耕女织有分工,一家一户各西东---分散性
地少具简规模小,精耕细作少不了---精细性 生产资料不给力,技术水平效率低---落后性
农手结合用度保,人勤无灾堪温饱---稳定性 赋役沉重多灾荒,多有贫困或流亡---脆弱性
为免市场被挤占,技艺秘方不外传---保守性 自然经济一形态,自给自足少买卖---自足性
庄家不收年年种,今年不收待来年---再生性 我的地盘我掌控,生产经营我做主---自主性
生产安排欠周密,人家种啥我种啥---盲目性 终年不离家和地,安土重迁少联系---封闭性
克服脆弱力创收,多种经营补家用---柔韧性 村社家族意识浓,勤俭互助寄亲情---血缘性
4、关于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顺口溜
瓷器故乡在中国,中国瓷器有得说。商朝原始瓷器有,东汉青瓷已成熟。
北朝白瓷已成熟,南青北白唐分流。唐朝越州产青瓷,中有珍品秘色瓷。
宋朝瓷器放异彩,瓷窑普遍名窑在。五大名窑豫三个,汝官钧窑莫记错。
另有定哥两窑在,白青瓷品冀与浙。元代瓷技有进步,青花名瓷要记住。
明清瓷器种类丰,青彩珐琅瓷争锋。明宣青花瓷绝伦,江西瓷都景德镇。
5、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时在明朝中叶后,民营手工得奋起。纺织制瓷矿冶业,技术进步产量提。
超过官营手工业,主导地位始确立。原因考虑两方面,官营民间去分析。
花楼机儿有使用,结构复杂又精密。各种花纹都能织,所织丝品多精细。
农手商经大发展,生产关系得改变。江南苏杭丝织业,资义萌芽始出现。
机户投资开机房,雇佣机工生产忙。机户就是资本家,机工雇工一名堂。
手工工场即机房,生产关系大变样。封建依附不存在,资义雇佣利双方。
彼此不再受牵制,互炒鱿鱼没商量。自由劳力得提供,资义生产有保障。
明朝中后稀疏见,清朝发展但缓慢。发展表现有三点,先是规模大于前。
其次部门有增多,地区方面得拓宽。再有商人投工业,商人资本家出现。
资义经济要发展,必须具备诸要件。资金原料与市场,劳力技术政策看。
制度政局有影响,内外环境关发展。明清条件不兼具,资义萌芽受局限。
地租沉重民贫困,国内市场不惊人。地主商人购房产,工业资金被挤占。
重农抑商多关卡,封建行会仍可见。海禁闭关政策行,海外市场难拓展。
思想文化有专制,近代科技未出现。缓慢原因有多端,宏观微观具体判。
以上乃是具体因,关键因素有两点。封建制度多阻碍,自然经济抑发展。
6、关于宋代市的变迁顺口溜
宋代之前坊市分,市内经商坊住人。坊市不能相混杂,商住两区不容紊。
宋前之市管理严,商贸活动多受限。县治以上城设市,定点设市不能乱。
市之四周有围墙,开市闭市有时间。市长市令管市务,交易活动有监管。
宋起坊市无界限,坊市混杂随处见。前坊后市被允许,前市后坊随人便。
宋后市管不再严,时间地点不再限。早市夜市相连接,草市城郊日普遍。
交易活动亦放松,政府不再直接管。商业环境变宽松,商业繁荣交子现。
7、关于重农抑商政策
商鞅首倡秦先行,间有松动延明清。工商皆本顾氏言,末业地位得提升。
目的手段各分明,官商私商有侧重。重农未必定抑商,抑商缘于重农情。
汉初无为多重农,武帝抑商搞官营。明代海禁御倭患,清代闭锁广州兴。
国赖三业得振兴,重农抑商有初衷。法律贱商商人富,上下背离现象生。
重农抑商咋评定,措施目的作用明。正反内外都要谈,切忌片面绝对性。
8、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顺口溜
经济发展是根源,商业危机是关键。宗教人文是动力,寻金热潮助探险。
西葡中央集权建,造船航海技领先。地圆学说被接受,各奔西东新路探。
十五十六世纪间,几个航家勇探险。西欧中心两方向,东非西美葡西占。
迪达相继向东行,到达东方梦得圆。哥氏西行到美洲,麦氏船队证地圆。
新路开辟意广泛,西葡欧世中来谈。西葡虽掠财富多,惜乎未能得发展。
原因财富未留住,辗转又到其它国。为他人作嫁衣裳,之后不久便衰落。
欧人眼界得开阔,称为地理大发现。商业革命有内涵,商路转移最关键。
原来中心地中海,自此西移大洋边。英荷法等得利多,意土衰落留遗憾。
欧洲市场金银广,银价下跌物价涨。价格革命冲击下,三种人儿受影响。
封建地主势日衰,定额地租缩水快。新兴资级获利多,贱买贵卖多剥削。
工人农民日困苦,物价上涨受不住。或言工资有增长,两个涨幅不一样。
世界孤隔状态变,资义市场雏形现。中国也有受影响,欧洲殖民到东南。
伴随开路行扩张,早期殖民扩张忙。英国战胜西荷法,终将殖民帝国享。
殖民主义罪多端,诈抢屠杀黑奴贩。西欧列强敛财富,原始积累利发展。
亚非拉美多灾难,被动渐向近代转。各地联系有加强,世界市场得拓宽。
工业革命英国兴,欧美紧随其后行。手工生产换机器,工场工厂意不同。
机器工厂提效率,车船出现利交通。为求原料与市场,列强再刮扩张风。
亚非拉美被拓殖,纳入资义市场中。十九世纪中后期,资义市场基本成。
二次革命兴美德,科技密切相结合。电力石油新能源,交通通讯奏凯歌。
生产资本日集中,垄断组织出现多。资本主义大发展,国际分工更明确。
为求资本好去处,列强再度四处扩。租借地儿争抢占,势力范围不蹉跎。
美国来迟没羹分,门户开放有政策。世纪之交市场成,亚非拉美尽失国。
9、关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顺口溜
工业革命强实力,列强殖民扩张急。鸦片战争开国门,外国经侵日加剧。
商品输出潮水涌,掠夺原料价格低。外商企业口岸建,资本输出亦开启。
西方经侵影响下,经济结构起变异。洋纱洋布传中国,纺织耕织相分离。
农副土特商品化,自然经济渐解体。中国日渐成附庸,商经发展资义起。
内忧外患形势急,清廷分化生派系。曾李洋派占上风,洋务运动得兴起。
为求自强建军企,求富又将民企办。筹划海防建海军,求才新式学堂建。
惨淡经营三十年,甲午海战终破产。自强求富愿未遂,个中缘由有几点。
帝国主义多阻挠,顽固势力多发难。自身亦有局限性,且从几个方面谈。
目的反动思想偏,组织领导显松散。管理落后多腐败,未改制度是根源。
洋务运动意义宽,最要近化有开端。外国经侵遭抵制,自然经济日益散。
人机技术多引进,资义兴起与发展。近代企业得发展,无产阶级势力添。
资义萌芽奠基础,自然经济日解体。洋务技术多诱导,外企利润有刺激。
六十七十年代间,民族资义得兴起。官僚地主与商人,资产阶级第一批。
先天不足弱小少,后天畸形沿海轻。资封夹缝求生存,资级具有两面性。
新的经济因素生,近代进程得推动。资产阶级得产生,无产阶级再扩容。
民主革命新力量,民主进程得转变。新的思想得传播,新的运动得开展。
10、关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兴起与发展的历程顺口溜
外商企业利润见,洋务运动做示范。资义萌芽奠基础,小农解体供条件。
民族资义得产生,六十七十年代间。官僚地主与商人,民族资产阶级现。
千呼万唤始出来,近代企业得拓展。新的经阶思想现,民主革命新局面。
诞生双半社会中,帝封压剥伴始终。天生具有革命性,反对帝义又反封。
危机面前自奋起,戊戌辛亥有明证。出身官僚地主层,阶级联系难撇清。
资金技术常短缺,外依帝义内赖封。依赖导致软妥性,运动因此常败终。
戊戌辛亥相继败,根源软弱妥协性。实践证明啥道理,以下几点须心明。
半殖半封社会中,改良共和路不通。资产阶级不胜任,中国革命须转型。
甲午战后危机现,民间办厂政策宽。自然经济解体深,民族资义初发展。
资产阶级登舞台,康梁变法行立宪。惜有戊戌政变事,百日维新昙花现。
爱国进步打折扣,思想启蒙开新篇。这一阶段有戏称,小荷初露角尖尖。
辛亥革命共和建,欧帝疲命忙一战。群众反帝倡国货,实救思潮再出现。
帝封压制稍放松,民族工业有春天。春天虽好时短暂,一战结束天又变。
列强卷土又重来,萧条又如一战前。如此短春巧记忆,千树万树梨花现。
国民政府前十年,经建运动得开展。映日荷花别样红,民族工业入夏天。
八年抗日战争间,经济统制日摧残。无边落木萧萧下,民企萎缩在眼前。
战后蒋氏卖主权,中美友好条约签。美货涌入国货惨,官僚资本行垄断。
苛杂增加又通胀,民生艰难民生怨。无可奈何花落去,民族工业绝境陷。
建国初期行调整,民族工商得繁荣。过渡时期搞改造,所有制度私变公。
资级成为劳动者,资义经济得寿终。民族工业新生态,告别剥削享平等。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顺口溜
建国初期经济惨,通胀严重民生艰。多策并举抓恢复,根本好转五二年。
新生政权得巩固,计划经建有条件。五三过渡路线颁,一化三改是关键。
一化发展生产力,三改生产关系变。一五优先重工业,主要工程东北建。
五七超额完成后,工化基础得初奠。三改变更所有制,由私到公利发展。
五六年底改造成,社会主义入初段。过渡时期七年整,由新至社揭新篇。
五六中共八大开,矛盾分析挺透彻。据此力建工业国,综合平衡有政策。
八大路线系正探,惜乎不久被改变。五八社义总路线,党内左倾错误现。
多快好省建社义,快是灵魂美英赶。依此开展大跃进,更将人民公社建。
三面红旗高高飘,左倾错误在发展。天灾人祸不单行,三年困难局面艰。
困难面前未等闲,八字方针来纠偏。方针核心是调整,比例关系是关键。
六二经济得恢复,六五调整得实现。两弹一星惊世界,结晶牛岛中国先。
六六文革大爆发,影响领域渐扩大。工厂停产制度废,国民经济速下滑。
七一周总行调整,七三复苏局面佳。批林批孔运动起,经济形势立变差。
七五邓氏搞整顿,经济回升利国家。批邓反右翻案风,刚稳局势又恶化。
七六十月文革毕,举国上下民欢喜。遗憾左错未根治,两个凡是在继续。
禁区雷池不能越,经济难有大奇迹。两年徘徊民怨大,期盼改革呼声急。
七八三中全会开,中国历史大转折。马义路线再确立,实事求是不胡扯。
阶斗为纲被抛弃,工作重点建设转。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有决策。
组织路线做调整,拨乱反正民称快。中特之路新起点,新的时期建伟业。
全会精神得贯彻,改革开放硕果结。改革大业经济始,经改农村先展开。
安徽四川敲鼓点,联产承包富起来。乡企非农产业建,农村发展出路在。
八三配套改行政,公社大队被取代。改革使得三农富,促进城市经体改。
八四国企改革端,分为前后两阶段。先行改革管所分,增强活力是关键。
再将产权制度改,现代企业制度建。改革调动积极性,竞争机制活力现。
经济发展速度快,经济效益大改善。经改解放生产力,经发民生得改善。
世纪之交苏东变,社义运动挫折现。国内阻力重重在,改革进入关键段。
中国改革路何在,一人一会给答案。九二邓氏有南巡,南方谈话见报端。
本质标准论断出,经改方向有明断。同年十月十四大,三点内容记心间。
基本路线不动摇,改革开放要加鞭。经体改革目标定,社义市场经济建。
九三决定建框架,十五理论更完善。公有经济为主体,多种制度共发展。
世纪之初成果显,市场配置主手段。供求关系大改观,商品市场体系建。
对外开放有阶段,先是特区来创办。特区改革供经验,开放步子再向前。
八四开放十四城,八五开发区儿建。九二形成开放带,外向战略利发展。
九零弓箭战略始,上海浦东得开发。长江流域新飞跃,上海经济新亮点。
改革开放二十年,开放体系终得建。三沿一内格局现,全多宽合有重点。
12、关于五个经济特区的记忆
对外开放第一篇,经济特区来创建。八零厦汕和深珠,八八建省开海南。
何以选址闽与粤?靠近港澳华侨见。另有资源较丰富,加快发展好条件。
(五个特区要记全,厦汕深珠和海南。地域闽粤海南省,时间八零八八年)
特区之特啥表现,经济管理大权限。建设资金多外资,所有形式有多元。
活动调节重市场,外商投资多惠便。经济结构多三资,产品外销主手段。
特区创办意非凡,体制改革试验田。外向经济排头兵,对外开放窗口建。
探索示范作用强,全国改革供经验。深圳最早一特区,发展速度史空前。
一夜崛起不夜城,深圳速度新概念。特区姓社不姓资,社义方向不能变。
13、关于沿海14个港口开放城市
辽大连,冀秦皇,(从南到北)。鲁省烟青遥相望(从北到南)。
闽浙福温和宁波,(从南到北)。江苏南通连云港(从北到南)。
广州湛江和北海,(从北到南),沪津两市不能忘(从南到北)。
14、关于八字方针顺口溜
自然灾害又左倾,苏联单方毁合同。三年经济困难时,八字方针行调整。
八字调巩充提记,核心调整记心中。具体措施有几点,农村调整当其冲。
公社三级所有制,整风整社纠五风。农民发还自留地,自由市场得以兴。
三力支持兴农业,增收节支乃初衷。城市调整两举措,首先规模来缩容。
精简职工支农去,主要五八新进城。企业关停并转策,提质降耗又节能。
基本建设做调整,规模战线双开弓。压重充轻保重点,减少开支缓失衡。
财政政策行紧缩,节减支出赤字清。必需价格保稳定,部分高价货币笼。
经营管理重提质,专业协作方向明。文艺科教亦调整,旨在调动积极性。
15、关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顺口溜
●历史步入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快。具体表现几方面,衣食住用行俗在。
物质习俗大变化,交通通讯有迭代。大众传媒变迁速,信息渠道更便捷。
(变迁的时间与方面)
●社会生活含义宽,先是物质四方面。衣有洋布洋装穿,食可出入西餐馆。
住有洋房与豪宅,出行条件大改观。铁公水航利交通,报话网络通讯便。
(社会生活内涵之物质生活)
●其次精神生活变,四个方面有体现。报纸杂志拓视野,播音利闻多优点。
影视出现发展快,娱乐教育作用显。更有互联网兴起,第四媒介意义宽。
电子邮件聊天室,网上讨论真方便。生活更加便捷化,产学娱乐方式变。
(社会生活内涵之精神生活)
●最后风俗习惯变,近代现代有表现。断发易服行改革,放足禁止把足缠。
婚丧嫁娶更简约,旧式称呼不再见。更有民国颁新法,历法改变新节添。
新的中国建立后,社会风尚谱新篇。文革之前简挤低,文革之中绿占先。
勤俭节约搞建设,无私奉献主流显。改革开放人民欢,社会新风有展现。
节日增多时延长,体育旅游有时间。休闲娱乐多样化,环保赈灾新观念。
(内涵之风俗习惯与社会风尚)
●变迁主要四阶段,四个时期记心间。鸦片战争近史端,社会沉沦生活变。
辛亥革命建民国,废除帝制谱新篇。新的中国建立后,社会生活再向前。
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风尚大改观。对应时期找变化,衣食住行俗娱看。
(社会生活变迁的几个重要时期)
●社会变迁有特点,近代现代不一般。近代封闭与落后,现代开放新局面。
地域具有方向性,由东到西渐改变。过程具有渐进性,西引殖地色彩显。
中西合璧有特色,新旧并存一景观。城乡差异处处有,农村封闭多贫寒。
新国建立新风见,改革开放利发展。动力城乡不均衡,城大农小均有变。
移风具有革命性,易俗常与政革联。趋势日渐近代化,实质近化一表现。
(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趋势实质)
●社会变迁影响宽,政经思文有表现。利于反封促革命,政治民主推向前。
经济工化得发展,社会文明进步见。思文影响双重性,积极消极两方面。
封建文化弊端革,传文精髓得续延。西化严重盲崇洋,斗富争雄奢风现。
(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
●且问变迁因何来?内外因素来总结。内因政经与思想,外因西方影响在。
政治政策影响大,经济工商发展写。工业文明有冲击,民主思想传播开。
(对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分析)
●对于变迁怎么看,可从以下几点谈。变化顺势应潮流,进步性儿得彰显。
政经文化之反映,内外纵横角度全。近代现代两阶段,前后变化与时变。
近代帝封两阻碍,变化程度多有限。地区具有失衡性,殖民色彩较明显。
现代中国开新篇,与世同向同步变。开放平等多元化,近代全球趋势见。
(对社会生活变迁的认识)
16、中国传统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差异 顺口溜
中西科技有不同,传统近代相对称。彼此区别有四点,侧重方面要记清。
研究领域与方法,服务对象有侧重。经验综合与实用,传统科技侧重明。
实验分析与理论,近代科技特点成。服务对象大有别,传统农业近代工。
17、关于罗斯福新政顺口溜
三十年代大危机,山姆大叔发病急。股市崩盘银行闭,企业破产市场疲。
生产锐减失业多,农品价跌收入低。人民生活水平降,望而兴叹心戚戚。
危机原因多方面,资义基矛是根源。国民贫富差距大,市场购买力受局限。
分期付款与信贷,刺激消费与生产。股票投机求暴富,金融市场多风险。
二九十月廿四日,华尔股市突告急。股价狂跌股市崩,股民财富化为泥。
金融一发动全身,全面危机接踵抵。柯氏繁荣泡沫破,经济进入萧条期。
面对危机该咋办?船长胡佛太大意。以为危机只暂时,措施自然不给力。
继行自由放任策,间接局部浅干预。危机未除民怨涨,期盼换人救危机。
新任船长罗斯福,临危受命挽危局。上台伊始行新政,多管齐下强干预。
首先整顿是金融,休业整顿复信用。放弃黄金本位制,美元贬值出口兴。
扩大联储委权力,证券行业力管控。金融调整稳金融,其它干预有保证。
工业调整是核心,加强计划与指导。颁布工业复兴法,公平经营秩序保。
防止盲竞致过剩,蓝鹰运动有收效。通过干预调关系,企业劳资关系好。
农业调整有主意,农调署儿得建立。行政手段调农策,调控市场救危机。
减耕减产供补贴,调整结构是目的。更为价格稳中提,防止农产过剩余。
社会福利政策三,先把救急署来建。发放紧急救济金,保证贫民能吃饭。
社保措施有加强,老残失儿保障全。以工代赈建机构,公共工程多兴办。
增加就业与收入,刺激消费与生产。社会秩序得稳定,齐心协力度难关。
危机包含两方面,危机机遇在里边。新政除却危机策,尚有改革利长远。
先颁劳工关系法,工人可把工会建。再建全国劳工委,权利地位有改善
三签社会保险法,失业老人有饭碗。财产税法又通过,财富再分公平显。
罗氏新政成功行,摆脱危机出困境。经济复苏出低谷,生产生活得回升。
贸易活跃失业少,收入堪与战前平。彻底摆脱二战中,二战之后又繁荣。
政治影响亦显见,社会矛盾得和缓。百姓低保有保障,公众生活有改善。
社会危机得缓解,资义秩序趋安然。纳粹势力遭遏制,法西斯路得避免。
新政开创新模式,积极意义深又远。加强干预行调控,经济协调得发展。
自由放任时代去,国垄资义得出现。战后普行干预策,黄金时期好局面。
新政成功不待言,新政局限亦有端。维护资义是前提,资义制度不能变。
稳发资义是目的,缓和矛盾是手段。局部眼前利可舍,长远根本不容撼。
市场之外行干预,绝非要把社义建。资义基矛未消除,危机日后定再现。
18、关于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新变化 顺口溜
经济危机大爆发,二次大战影响大。罗氏开创新模式,战后资义新变化。
凯氏经济政策行,加强干预与调控。战后至于七十初,黄金时期经济兴。
七十年代危机后,经济陷入滞涨中。各国调整干预少,混合经济渐形成。
贫富差距惹祸端,战后社会问题现。分配制度行调整,西方福利国家建。
六七十年代日完备,医养住教保障全。七十年代危机后,虽有受挫仍发展。
进入八十年代后,福利制度有改变。福利制度利贫弱,阶级矛盾变和缓。
国家财政负担重,纳税阶层有不满。或有惰性得滋长,道德危机亦出现。
科技生产大发展,生活消费有改观。经济结构新变化,第三产业应时现。
利用新技行改造,传统产业得发展。涵盖范围日扩大,活动领域得拓宽。
就业市场得增扩,资源配置得改善。经济波动有缓和,经济发展有质变。
战后新兴产业建,经济增长模式变。九十年代初期始,新经济概念即出现。
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是关键。三低一高优点多,经济持续得发展。
19、关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十月革命政权建,内忧外患局面艰。国内战争如何胜?战时政策来实现。
战时政策啥内容?几个制度概括全。农业余粮收集制,工业国有记心间。
取消自由贸易制,实物配给不能占。普行义务劳动制,人人为国做贡献。
战时政策效果显,集中三力渡难关;三年打败内外敌,战争胜利二零年。
战时政策两特点,战时共义特色现。实质行政管经济,商品市场放一边。
内战结束情况变,恢发经济成重点。苏俄继行战时策,直接过渡危机现。
列宁布党做调整,新经政策扭局面。农业粮食税制行,工业所有制多种。
商业自由贸易制,按劳分配受欢迎。经济发展政局定,间接过渡获成功。
时在一九二五年,经济恢复基本成。政策新在啥地方?商品市场关系兴。
一九二二苏俄完,统一苏联得出现。二四列宁去世后,斯氏领导地位建。
经济政策生变化,新经政策不再见。为了经济与国防,二八开始工化忙。
优先发展重工业,单一公有没商量。管理高度集中化,计划经济排市场。
分配方式单一性,效率公平受损伤。工化发展问题现,粮供困难资金短。
农集化儿得开展,集体农庄普遍建。积累多来消费少,农民积极性不乐观。
一九三六宪法颁,工农成果终入宪。社义在苏初建成,苏联计经模式建。
斯大林模式作用显,资源集调快又便。短时经济发展快,两五计划国力变。
工业欧一世二位,卫国战争胜基奠。斯大林模式有弊端,二战之后尤明显。
片面发展重工业,农轻落后民生艰。农民东西被拿走,生产积极性受局限。
指令性计划长期行,压制地企积极性。体制日僵改不力,九一苏联终解体。
战后和平建设始,斯式弊端藏不住。片面重工集体化,农业农民受束缚。
三夫相继行改革,各有得来亦有失。赫改重点在农业,工业也有措施在。
高价收购增收入,扩大自主搞副业。开垦荒地提产量,玉米运动终失败。
工业方面多策举,重在放权与利益。废弃部门管理制,央企管理权下移。
放权企业增活力,承认利益人积极。赫改冲击旧模式,农业工业有收获。
惜乎认识不科学,未能根本得突破,**赫氏黯下台,赫氏改革一段落。
赫氏下台勃氏来,调整赫策再改革。恢复部门管理制,集中领导管理严。
集中计划前提下,扩大国企自主权。经济手段得运用,刺激管理得改善。
勃改重点在工业,军工重工尤青睐。任内实力堪比美,争霸态势反过来。
惜乎军竞负担重,七五渐呈停滞态。八五戈氏行改革,行政命令被取代。
市场作用被承认,指导计划推行开。所有制结构被调整,经营形式多起来。
戈氏改革有局限,宏观决策不曾见。配套措施跟不上,继续优重没改变。
经济不断在滑坡,人民生活继续降。经改成效不明显,政治改革成重点。
改革方向背社义,国内局势大混乱。西方和平演变烈,九一苏联解体完。
纵观经济体制史,两策两化一模式。战后体制日僵化,改革赫勃与戈氏。
探索调整有成败,几点认识写出来。社义模式不一统,经策定当符国情。
模式僵化须改革,改革往往有曲折。指导思想要明确,科学合理施措施。
苏解证明斯式败,社义运动遇挫折。中国模式获成功,中国成就是明证。
20、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顺口溜
战后西欧尽衰落,英镑体系已成昨。美国经济速膨胀,成为最大债权国。
经济秩序须重建,货币体系是关键。美欲取英而代之,美元中心来掌舵。
怀特合作竞争言,真实意图已显现。布森货币会议开,布森协定又得签。
据此成立两组织,世行货币组织建。世行长贷助发展,货币短贷汇率管。
总部要职投票数,美国绝对控制权。更有两挂一固策,美元又把美金言。
布森体系得建立,美元货币体系建。货币体系正常转,美国金融有特权。
垄断阶段危机间,自由主义晾一边。贸易保护行其道,国际贸易萎缩现。
为把贸易体系建,美国牵头把约签。瑞士关贸总协定,美国再掌主导权。
关税降低壁垒减,贸易自由利发展。九五世贸代协定,更加法制与规范。
布森瑞士条约签,金贸体系终得建。世行货币总协定,三大支柱记心间。
经贸金融得调整,世界经济得发展。经济体系制度化,世经体系功非凡。
21、关于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顺口溜
战后欧洲地位降,两营对峙冷战忙。为保安全求发展,联合自强乃良方。
地域经济相接近,文化心理认同强。冲突战争盼统一,舒曼计划有妙想。
法德和解奠基础,六国联合管煤钢。一九五一迈开步,巴黎揭开新篇章。
西欧经济大发展,三足鼎立新局面。独立自主反控制,不再唯美马首瞻。
两极格局受冲击,多极趋势渐出现。世界格局新变化,利于和平与发展。
欧洲衰落求发展,美苏影响保安全。共同心理是渊源,法德和解是关键。
22、封建土地制度的形成特点影响解决顺口溜
岁在春秋时期中,生产发展铁牛兴。井田之外私田出,诸侯重私多轻公。
国君收入因之少,税收政策做调整。鲁国实行初税亩,公私田亩税率同。
事实承认合法性,土地私有蔚成风。及至战国变法潮,商鞅立法井田终。
土地制度大变化,封建制度得形成。占有处分全由己,买卖兼并得流行。
富者田亩连阡陌。贫者立锥地成空。农民成佃或流亡,基本生活难保证。
阶级矛盾日尖锐,封建统治难稳定。为维统治行干涉,政府大多抑兼并。
北魏实行均田制,鱼鳞图册始于明。唯有宋代是例外,任由兼并与集中。
阶级矛盾甚严重,初期起义便不停。均田图册成效显,鼓励垦荒有作用。
惜乎未把根源触,不能根本治顽症。要想根上治兼并,废除私有是正经。
第五篇: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
正直但无知识是软弱的,也是无用的;有知识但不正直是危险的,也是可怕的。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1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
(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
(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
(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现商帮。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
(第四课)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其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农本商末的思想,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清代是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3)清代一直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清代只开一处对外通商是在:广州(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2
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一课)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背景和兴起的史实:
1、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2)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3)洋务派对民办企业起了诱导作用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点是:东南沿海地区
2、代表企业: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
(第二课)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近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
●短暂春天(1)时间:一战期间(1915-1921)
(2)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3)主要行业:纺织业、面粉业(4)著名实业家:张謇、周学熙、荣氏兄弟
(5)为什么是“短暂”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曲折发展(1)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原因:为了巩固统治,国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2)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原因:沦陷区:一些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各种形式吞并
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官僚阶层压榨民族企业牟取暴利
●萎缩(1)时间:抗战胜利以后(解放战争期间或1945—1949)
(2)原因:a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b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c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不断膨胀
二、理解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经济上,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有利于社会进步;
2、政治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物质和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和中共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思想上,不断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3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了解三大改造: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
2、了解八大的主要内容: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主要内容:(1)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当前的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掀起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第二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历史意义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主要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实行拨乱反正。
(3)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4)实行改革开放
意义
(第三课)经济体制改革
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村: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废除人民公社制度3、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作用
城市:中心环节是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内容:(1)、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2)所有制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4)、1992年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作用: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增加了企业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人民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第四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1)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年,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省。
(2)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3)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
(4)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年
(5)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带动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经济,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2、十四大的主要内容:1992年召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4
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2.南京政府在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电话。
3.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电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到2000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居世界第二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还用传真机和互联网发送文件。
报刊 影视 互联网
概况 1.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2.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
发展:
3.此后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如戊戌变法时期的《事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
1.1905年《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
2.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3.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渔光曲》1935年获得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4.1958年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的诞生。
1.、、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20世纪90年代以后媒介诞生了。它被称为“第四媒介”。
2.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3.互联网的四大优势:
(1)集三大媒介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5
第五单元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1课)开辟新航路
1、新航路的开辟意义:(1)新航路的开辟,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发生接触与碰撞,开始了汇合交融,世界日益连成了一片整体。(2)贸易范围空前扩大,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3)、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4)、葡萄牙、西班牙首先开始了殖民扩张。
(5)、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新航路的开辟
时间 航海家 支持的王室 开辟的航路 意义
1487年 迪亚士 葡萄牙王室
欧洲到非洲 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开辟了沿非洲海岸由大西洋进入印度洋的航路。
1492年 哥伦布 西班牙王室 欧洲到美洲 发现美洲新大陆
(第2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1、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掠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1)上马车夫——荷兰:
背景:优越的地理环境和经商传统、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地区之一、政治上摆脱了西班牙的统治获得独立。
地区 基本情况
亚洲 在印度建立殖民据点、夺得马六甲和锡兰,侵入印尼一带,一度占据中国台湾
非洲 从葡萄牙手中夺得好望角殖民地
北美 建立新尼德兰殖民地
(2)“日不落帝国”——英国
战争 结果 备注
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西班牙失败,西丧失海上实力的丧失和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权
三次英荷战争 英国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新尼德兰殖民地,荷兰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权 由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引起
英法七年战争 英国夺取了大片法国的殖民地,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2、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建立的主要途径:殖民扩张与掠夺
欧洲殖民者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是世界市场建立的主要途径,殖民掠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给亚、非、拉美等殖民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打断了它们正常的历史进程,使它们发展缓慢、贫穷落后,造成这些地区的长期落后。
(第3课)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
(1)、工业革命的开始——珍妮机的问世(英国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棉纺织业)
(2)、瓦特改良蒸汽机解决动力问题,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2)、工业革命在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促使世界面貌发生了变化
(3)、工业革命还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的变革,产生了两个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4)、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时间:19世纪中后期)
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电力的广泛应用: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汽车和飞机;
化工技术的发展;钢铁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垄断组织的出现(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建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
5、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在交通领域: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火车、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汽车和飞机
在社会结构: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了两个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垄断组织。
在世界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6、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