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近代社会生活以及风俗习惯的变化
论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以及风俗习惯的变化
1840年以后,西方近代的物质文明随西方势力入侵而移植到中国。受西方的影响,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和精神文化生活方式出现了巨大变化,人们日常生活中开始涌现出许多新风尚、新习俗、新方式和新工具,它对我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习俗的进步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对近代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和社会风气的进步有着重要促进作用。下面,本文将从服饰、饮食、居住、出行、礼仪、婚丧六个具体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服饰的变化
中国服饰习俗源远流长,各时代都有绚丽多彩的服饰。至清代中国服饰则多以长袍马褂为主,女子则穿旗袍。服饰具有体现等级森严、褒衣博带特点,这些弊端与近代人的平等要求以及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很不协调。为此,部分中国人开始接受西式服饰。在19世纪50年代,香港、广州即有人模仿洋人打扮,华商更多有穿洋装者。戊戌时期康有为力倡“易服”。20世纪初,当时青年穿西服的人渐多起来。此外,洋式衬衣、绒衣、针织衫、西裤、纱袜、胶鞋、皮鞋等都渐渐普及推广,总之,中国服饰中的西方因素不断增加。值得一提的是,中山装则是近代中西服饰合璧的最典型标志。在民国时期,中山装是国民革命的象征。许多爱国人士目睹大量进口西装和呢绒,使中国白银不计其数地外流,他们呼吁提倡国货,希望把易服与保护国货结合。中山装由孙中山设计,前襟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前襟五个扣子,代表五权分立;袖口三个扣子,代表三民主义;两个倒笔架形的胸袋,则表示革命要依靠知识分子。
在广义的服饰民俗中,穿着和“打扮”是有机的统一体。例如纹身、化妆、发式、饰物、缠足等。鸦片战争前后,西方人到中国,首先看到的就是蓄着长辫子的男人和裹着小脚的女人,“许多年来,全欧洲都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荒谬最奇特的民族;他们的剃发、蓄辫、斜眼睛、奇装异服以及女人的毁形的脚,长期供给了那些制造滑稽的漫画家以题材”。19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人这种装束形象有了显著改观。清政府更在1911年允许官民自由剪发了。
在鸦片战争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传统的社交礼俗和祭典礼俗,包括称谓、见面礼等仍在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人们见面要行作揖、拱手、跑拜、请安等礼。跪拜本是互相致
意的姿势,但在封建时代成为敬重、臣服的一种礼节,以体现封建社会的等级尊卑,跪拜主要对尊长,最隆重的是行三跪九叩大礼,平辈之间一般用作揖、拱手方式即可。应还有一套“大人”、“老爷”、“太太”、“老太太”等称谓。
辛亥革命爆发后,辫子陆续剪掉。时髦的短发,也成了那时潮男潮女的“流行符号”。1912年3月,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就下令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从反对传统道德,争取妇女解放的角度看,不缠足运动带有反封建的政治意义,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然而,开国以后,在沿海通商地区,受西方平等观念影响,先是在新式知识分子内部,逐渐采用握手、鞠躬等见面方式,并且用“先生”、“女士”、“小姐”、“同志”取代了先前的称谓。1912年8月,政府公布新礼制:男子礼以脱帽鞠躬,庆典、婚礼、丧礼、聘问等用脱帽三鞠躬,公宴及寻常庆吊、交际宴会用脱帽一鞠躬,寻常相见,用脱帽礼。女子礼用鞠躬但不脱帽。寻常相见,用一鞠躬。内务部、教育部在答复各省祭孔的礼仪时,提出改行三鞠躬,祭服用便服。这样平等、进步的礼节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二、饮食的变化
中国是世界上饮食文化发达的国家,至清代已逐渐形成了川、粤、鲁等各种菜系以及其它各地方风味菜肴及小吃。至鸦片战争以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社会的饮食习惯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但随着西方文化的进一步渗入,西方的一些饮食也逐渐传入中国,至19世纪中叶以后西式饮食开始在一些沿海通商城市流行。辛亥之后,在一些大城市,吃西餐成为一种时髦。总之,在以“洋”为时尚中,具有西方风味的食品渐受中国人的欢迎,如啤酒、香槟酒、奶茶、汽水、冰棒、冰淇淋、面包、西点、蛋糕等皆被国人接受。说明西式饮食已引起了中国饮食习俗的较大变化,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
三、居住的变化
中西居住习俗差异较大,通常中国传统民居以平房为主,这主要与中国有广阔的土地以及建筑材料、建筑技术落后有关。:中西居住习俗差异较大,这里既有都市化程度问题,也有不同的风俗问题。皇家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杰出代表,不过它与民居存在着明显的等级差别。中国传统民居的典型形态有北京的四合院、西北高原的窑洞、南方的天井院落、西南少数民族的吊脚楼和土楼、北方草原的毡包等,都是中国传统民居的典型形态。通常中国传统民居以平房为主,这主要与中国有广阔的土地以及建筑材料、建筑技术落后有关。在近代,由于受西式建筑风格的影响以及都市化程度的提高,在一些通商口岸,中国人也开始建筑西式或半西式住宅。在天津,小洋楼渐渐取代北方的四合院而成为当地居室建筑的新潮流;
在上海除了兴建了大量西式建筑外,还出现了西洋建筑风格影响下的中国民居——里弄房屋。受上海影响,汉口、南京、福州、天津、青岛等地也相继在租界、码头、商业中心附近建成了里弄住房。此外,与西式建筑的引进,钢铁、水泥、机制砖瓦、建筑五金、自来水、电灯等也大量应用。使近代中国居民尤其城市居民的居住习俗发生重大变化。
四、出行的变化
出行习俗是与交通工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传统社会,代步工具主要是马车、牛车、肩舆(轿子)、木船以及骑马、骑驴、骑骆驼等。其共同特点是多用畜力、人力或自然力,速度慢、活动范围小。交通落后,必然造成社会的落后。在近代,随着西方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自行车、摩托车等的引入,逐渐导致了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变革。汽车兴起后,“男女授受不亲”的陈腐观念被打破了,使传统的交往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六、婚丧的变化
婚礼是标志与庆贺结婚的民俗形式。近代汉族主要的婚姻形态仍然是封建包办买卖婚姻。受男女平等观念以及西方婚俗的影响,19世纪五六十年代,少数与外国人交往密切的士大夫中有用西礼结婚的现象。光绪年间,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出现了婚姻论财不问门 中华民族的节日习俗独具特色,近代的岁时令节从总体上仍然沿袭自古以来的民间形成的节庆习俗,如元旦(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节等,但这些节日是依据传统历法而来,属于封建农业文明的产物,且多有传统民间信仰色彩,因此,它有不适应近代工业社会的落后性也是非常明显的。清末已有改历的呼吁,梁启超于1910年就撰写《改用太阳历法议》一文,主张采用太阳历代替阴历。民国政府成立后,断然于1912年1月2日宣布全国改用阳历,以求与国际上通行历法相一致。改历后,必然引起岁时节日习惯的变化。首先就是一些有意义的新式节日、纪念日相继出现在人们的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之中。民国初年的新纪念日除了民国成立日(元月1日)和国庆(10月10日)纪念以外,还有革命先烈纪念日(3月29日)、国耻日(5月9日)、植树节(清明节)等,二三十年代又有了国际妇女节(3月8日)、儿童节(4月4日)、国际劳动节、学生运动纪念节(5月4日)、教师节(8月27日)等等。特别是受西俗影响,圣诞节、情人节等也在城市中普及。这些都为中国的节日时令习俗增添了异彩。
八、消费习俗的变化
在鸦片战争后的道光年间,享用洋货在上层社会已渐成时尚,不过开始仅限于通商口岸等少数地区和官僚富裕之家,随着通商口岸增加到70余个,于是洋货消费遍及各阶层,即使在云南交通偏僻之地的商店里,也可见到不少洋货,包括各种哈剌呢、哔叽、羽纱、法兰绒、钟表、玻璃等,一应俱全,而且其售价“并非贵得惊人” 许多“农民亦争服洋布”,中产之家更是“出门则官纱纺绸不以为侈”,“一般青年均羔裘如膏矣”。此外,到19世纪末,洋货消费遍及各阶层。此外,赛马、赛船、网球、足球、西餐、啤酒、西式点心、西式饮料、业余剧社、公园、室内音乐会、电影、电灯、电话、自来水、邮政、电车等西式生活方式无不影响到中国人消费方式的改变。
小结:
从l 9世纪6O年代开始,对于社会习俗改良的宣传和行动经历了洋务运动的初端,维新改良的深入,最终达到辛亥革命的高潮;在这短短几十年的社会发展中,虽然有社会的动荡不安,政府的更迭交替,但这一潮流却不断发展壮大,并席卷了社会的各个阶层。而且,这次潮流波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对人们物质生活方面的改良,更包括对人们精神生活方面的解放,涉及到人们的衣食住行、举止言谈、礼仪交往、人情事故等诸多方面。中国社会习俗是在西方文化的熏陶下发生嬗变的。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嬗变将具有浓厚的西方文化的色彩,具有附庸西方文化的鲜明特征。当然,对于中国
近代社会习俗嬗变的附庸性,应首肯定其进步性。总之,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顺乎历史发展规律,也为今天中国的强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欧洲城市建设的开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的改变;欧洲日常生活的变化;近代亚非拉美地区的社会生活的缓慢变化。
二、要求学生认识
1.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是推动近代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2.由于遭受殖民奴役,广大的亚非拉美等地区,社会生活的变化比西欧缓慢。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引导学生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提高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利用课本知识,通过问题设计,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史实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表现。
难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教学设备
投影、幻灯或多媒体。
教学方法
学生阅读,教师启发,师生共同讨论。
教学要点
一、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二、近代欧洲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1.欧洲的城市建设。
2.社会发展和进步。
3.饮食、时尚等日常生活的变化。
三、亚非拉美地区的社会生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们文化思想的变革,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近代社会生活有了哪些变化?导入新课。
一、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请学生阅读课文思考: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
1.英、法、美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冲击
资产阶级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他们追求自由、平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给传统的社会生活带来巨大的冲击。
2.工业革命推动近代社会的进步
工业革命促使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机器的运用虽然一开始遭到工人的反抗,他们认为他们的苦难来自于机器,但在一定程度上机器代替了最艰苦的体力劳动。技术的应用则方便了人们的生活。1840年,英国推行了世界上第一个现代邮递制度。第一封电报也在同年问世。以后随着电、石油、合成织品、汽车、电话、无线电、电影、唱片和高速印刷的出现,日常生活中也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
因此到了近代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么有哪些变化呢?请同学们看书后归纳总结。
二、近代欧洲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1.欧洲的城市建设(投影两幅图片《18世纪英国工人住宅区》、《l9世纪的伦敦街头》)要求学生看第一幅图片,使学生了解18世纪欧洲大部分城市的卫生状况不好,缺乏必要的市政设施。看第二幅图片,让学生明白从19世纪开始欧洲城市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1900年,巴黎修建了地下铁道。下水道、排水设施的修建使欧洲人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19世纪70年代随着欧洲各城市公交系统的发展,人们开始到郊外居住,改善了城区过于拥挤的居住状况。(讲到这里可以联系当今中国的城市建设对照讲述)
2.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资本主义创造出的巨大物质财富为改善社会提供了条件。工人阶级通过不断的斗争,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比如:政府制定法律限定最高工作时数,开始有了老年抚恤金、医疗和失业义务保险。为保持社会安定,欧洲各国政府改善教育,设法让更多的穷人接受教育。19世纪末,欧洲妇女地位有所改变。(投影《妇女争取权利的斗争》)已婚妇女享有财产权,就业接受的教育增多,她们要求享有选举权。
3.饮食、时尚等日常生活的变化
工业革命和殖民地扩大改变了欧洲资产阶级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
①咖啡在近代欧洲是一种时尚饮品。(投影《咖啡馆》)咖啡馆的最主要作用是使原来上层社会封闭的社交生活走上了街头。
②社会习俗发生改变。(投影《欧洲社会时尚的变化》)人们开始注重轻便、简洁的服饰。到19世纪中叶,西装外套、马甲、衬衣、裤子成为男装的主流。
③法国饮食引导欧洲潮流。随着交往的扩大,各国各地区的饮食互通有无,促进了饮食文化的发展。
④17世纪~18世纪俄国社会习俗出现了重大变化。这与彼得大帝改革有着紧密的关系。请同学看书后回答俄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
在近代欧洲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亚非拉美地区的社会生活又是怎样呢?
三、亚非拉美地区的社会生活
1.非洲:宁静的生活被打破,代之以经济、道德等方面的衰落。虽然客观上欧洲殖民者促进了非洲在传统生活习俗等方面的改进,但给非洲带来无法估量的灾难。
2.亚洲:
印度:英国的殖民统治一方面给印度带来了深重灾难,但另一方面一些传统的恶俗被逐渐废除。印度上层阶级的生活更加西方化。
中国:毒品大量输入中国,全面侵蚀着中国社会的肌体。虽然工业文明和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对中国的自然经济造成巨大的冲击和破坏,但从总体上说,20世纪以前,中国的社会生活没有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日本:在“明治维新”的推动下,社会生活变化很大。政府提倡学习欧洲文明,同时不忘民族传统教育。
3.拉美:欧洲的家畜影响和改变了印地安人的生活方式。同时,随西葡殖民者而来的天主教也在拉丁美洲传播开来。
[课堂小结]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欧洲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的发展扩大了资本主义世界和非资本主义世界的差距。遭受殖民奴役的广大亚非拉美等地区,社会生活的变化比起西欧要缓慢得多。
课后作业:
阅读近代欧洲的一些文艺作品,了解近代欧洲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三篇:第29课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案之二-教学教案
第29课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案之二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欧洲城市建设的开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的改变;欧洲日常生活的变化;近代亚非拉美地区的社会生活的缓慢变化。
二、要求学生认识 1.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是推动近代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2.由于遭受殖民奴役,广大的亚非拉美等地区,社会生活的变化比西欧缓慢。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引导学生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提高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利用课本知识,通过问题设计,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史实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表现。难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教学设备 投影、幻灯或多媒体。教学方法 学生阅读,教师启发,师生共同讨论。教学要点
一、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二、近代欧洲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1.欧洲的城市建设。2.社会发展和进步。3.饮食、时尚等日常生活的变化。
三、亚非拉美地区的社会生活。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们文化思想的变革,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近代社会生活有了哪些变化?导入新课。
一、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请学生阅读课文思考: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1.英、法、美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冲击 资产阶级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他们追求自由、平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给传统的社会生活带来巨大的冲击。2.工业革命推动近代社会的进步 工业革命促使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机器的运用虽然一开始遭到工人的反抗,他们认为他们的苦难来自于机器,但在一定程度上机器代替了最艰苦的体力劳动。技术的应用则方便了人们的生活。1840年,英国推行了世界上第一个现代邮递制度。第一封电报也在同年问世。以后随着电、石油、合成织品、汽车、电话、无线电、电影、唱片和高速印刷的出现,日常生活中也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因此到了近代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么有哪些变化呢?请同学们看书后归纳总结。
二、近代欧洲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1.欧洲的城市建设(投影两幅图片《18世纪英国工人住宅区》、《l9世纪的伦敦街头》)要求学生看第一幅图片,使学生了解18世纪欧洲大部分城市的卫生状况不好,缺乏必要的市政设施。看第二幅图片,让学生明白从19世纪开始欧洲城市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1900年,巴黎修建了地下铁道。下水道、排水设施的修建使欧洲人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19世纪70年代随着欧洲各城市公交系统的发展,人们开始到郊外居住,改善了城区过于拥挤的居住状况。(讲到这里可以联系当今中国的城市建设对照讲述)2.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资本主义创造出的巨大物质财富为改善社会提供了条件。工人阶级通过不断的斗争,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比如:政府制定法律限定最高工作时数,开始有了老年抚恤金、医疗和失业义务保险。为保持社会安定,欧洲各国政府改善教育,设法让更多的穷人接受教育。19世纪末,欧洲妇女地位有所改变。(投影《妇女争取权利的斗争》)已婚妇女享有财产权,就业接受的教育增多,她们要求享有选举权。3.饮食、时尚等日常生活的变化 工业革命和殖民地扩大改变了欧洲资产阶级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①咖啡在近代欧洲是一种时尚饮品。(投影《咖啡馆》)咖啡馆的最主要作用是使原来上层社会封闭的社交生活走上了街头。②社会习俗发生改变。(投影《欧洲社会时尚的变化》)人们开始注重轻便、简洁的服饰。到19世纪中叶,西装外套、马甲、衬衣、裤子成为男装的主流。③法国饮食引导欧洲潮流。随着交往的扩大,各国各地区的饮食互通有无,促进了饮食文化的发展。④17世纪~18世纪俄国社会习俗出现了重大变化。这与彼得大帝改革有着紧密的关系。请同学看书后回答俄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在近代欧洲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亚非拉美地区的社会生活又是怎样呢?
三、亚非拉美地区的社会生活 1.非洲:宁静的生活被打破,代之以经济、道德等方面的衰落。虽然客观上欧洲殖民者促进了非洲在传统生活习俗等方面的改进,但给非洲带来无法估量的灾难。2.亚洲: 印度:英国的殖民统治一方面给印度带来了深重灾难,但另一方面一些传统的恶俗被逐渐废除。印度上层阶级的生活更加西方化。中国:鸦片大量输入中国,全面侵蚀着中国社会的肌体。虽然工业文明和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对中国的自然经济造成巨大的冲击和破坏,但从总体上说,20世纪以前,中国的社会生活没有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日本:在“明治维新”的推动下,社会生活变化很大。政府提倡学习欧洲文明,同时不忘民族传统教育。3.拉美:欧洲的家畜影响和改变了印地安人的生活方式。同时,随西葡殖民者而来的天主教也在拉丁美洲传播开来。[课堂小结]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欧洲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的发展扩大了资本主义世界和非资本主义世界的差距。遭受殖民奴役的广大亚非拉美等地区,社会生活的变化比起西欧要缓慢得多。课后作业: 阅读近代欧洲的一些文艺作品,了解近代欧洲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四篇:5近代社会生活教案
近代社会生活教案 川教版
作者:admin 资源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课标要求]
●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以《申报》、商务印务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对近代社会生活的感性认识。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知道近代传入中国的新式交通通讯工具及娱乐方式,理解其带给中国社会的影响;了解大众传播媒体的创办及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知道民国以来剪发辫、禁缠足、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能力和方法:认识近代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顺应人类历史潮流的变化,是历史的进步,同时也使中华民族付出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沉重代价;认识火车轮船的传入,一方面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更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掠夺;指导学生对本课社会生活的变化进行列表对比,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动手动脑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性,这个历史趋势说明了人类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着、进步着的,我们必须自觉地与时俱进;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代表着人类历史文明发展变化的主流趋势和人类优秀文化的发展方向,功不可没;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科技的进步促进生产力发展,并逐步影响和改变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进一步丰富了社会生活,激发学生对社会进步和时代潮流的追赶和探究热情,加深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重点难点]
●重点:新式交通和通讯工具及社会意义,大众传播媒体促进了文化教育发展、社会习俗的变化。
●难点:分析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尝试从服饰的变化中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
[授课类型] 新课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分组了解近代社会生活发生的主要变化。
●教师收集整理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准备教学所用图表、设备、小黑板等。
[教学方法]
目标引导、问题探究、阅读讲述、分析归纳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设问)什么是生活呢?有人说:生活是一条路,即使平坦,怎能没有坑坑洼洼;也有人说:生活是一杯酒,不管久远,总饱含着人生酸甜苦辣;而我说:生活是一首歌,和谐与否,总吟唱着人生的悲喜交加和追求探索与开拓奋发。今天,让我们走进近代时期的社会生活领域,看看苦难的中国人如何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不断求新求变,艰难而又不懈地改变着自己的衣食住行、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努力地推动着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步伐!(板书课题)
学生:朗读导言,整体感知本课学习内容。
教师:出示小黑板,揭示本课学习目标。
学习新课:
(教师过渡)生活,不管它是什么,也不论人们怎样生活,始终是人生不可逃避的主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近代时期,人们在传统的男耕女织、生儿育女、打牌下棋、喝酒聊天的生活方式下,发生了怎样的改变?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一、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学生活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讨论回答。
教师讲述小结:在近代中国,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侵略中国的同时,客观上也将西方的一些先进文化和生活习俗等带到中国。同时,中国掀起的西学热潮,从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文化上都在与西方建立着越来越多的联系,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发生着渐变,这必然影响到中国的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简要归纳起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主要由以下几点原因引起:
第一、西方列强的侵入。
第二、中国学习西方的结果。
第三、中国人民革命的影响。如辛亥革命大力改革和倡导新的社会生活习俗。
第四、中国人民的适应性和创新的结果。(中国人适应能力很强,且敢于创新)
过渡:刚才我们探究了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虽然是由于西方列强的侵入引起,但离不开中国人对生活的努力追求、探究和奋发开拓。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二、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
(教师设问)英国人是利用什么工具到中国来经商、贩卖鸦片和发动
略战争的?这种交通工具来到中国又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讨论思考。
教师指导学生揭示相关知识。
1、中国传统的交通工具:轿子、马车。
轿子,乃中国的“土特产”,它抬之者众,坐之者寡,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主要是为达官贵人服务的交通工具。由于享用者地位、身份不同,轿子的装饰也不一样。
马车:比轿子较为高级的交通工具,但在封建社会特权等级思想的影响下,却催生了具有浓厚特权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车文化。以汉代为例,官僚贵族出行时的车队是其身份地位的重要标志。当时最高级的马车是皇帝乘坐的“金银车”,它装饰华美,富丽堂皇。高级官吏乘坐“轩车”,它的车舆前顶较高,两侧以席子做障蔽,上面绘花纹图饰,又称“文轩”。普通官吏则乘坐“轺车”,即车舆上有伞盖,但四面敞露。而大部分普通老百姓就只能步行了。等级如此森严,任何人不能逾越。
2、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轮船、火车
近代交通运输业的飞跃离不开两次科技革命的推动。而英国和美国走在世界前列,发明了以蒸汽机为动力的火车和轮船,开创了世界交通运输的新纪元。进而又出现了电车、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当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后,西方科技文化伴随着侵略也大量传入中国,包括火车和轮船在内的近代化产物也进入中国,逐渐取代了中国传统的交通工具轿子、马车和旧式帆船。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的交通运输得到了重要发展,19世纪60年代,科学家徐寿,华衡芳就改进制造了中国第一艘蒸汽机轮船,随后江南机器制造局还制造了军用的铁甲船和钢甲船。1873年李鸿章在上海成立的、中国人开办的第一家轮船运输公司“轮船招商局”打破了西方国家对中国近代交通业的垄断,使近代交通工具得到普及和发展。洋务运动后期,在中国出现修建铁路的热潮,到20世纪初,电车和汽车也传入中国。
3、新式交通工具的影响
引入:常言说:“要想富,先修路。”“火车一响,黄金万两。” 结合谚语,请同学们先分析近代交通工具火车、轮船传人中国后,给人们带来了哪些便利?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新式交通工具的特点及带来的影响。
教师小结: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方面归纳小结。
A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力加快(交通便捷)
B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C 也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教师过渡:了解了新式交通工具带给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接下来再看新式通讯工具的出现及带给人们的方便。
三、新式通讯工具的出现
(教师设问)解放前、改革开放前普通家庭远距离的主要通讯方式是什么?现在普通家庭远距离主要通讯方式是什么?
师生互动,问题探究。
㈠参与问题的讨论、解答,感受通讯工具带给人们生活的影响。
解放前:结绳刻木记事→口信相传→书信传递等。
改革开放前:无线电报、有线电话。
当今社会:移动电话、网络技术。
㈡课堂调查统计:
问题一:家里装了电话的同学请举手?
问题二:家里买了移动电话的同学请举手?
问题三:现在还在写信联络的同学请举手?
问题四:现在已能上网查资料、聊天的同学请举手?
㈢比较书信、电报、电话以及移动电话、网络技术各具哪些特点和优势?通讯工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㈣依据教材,小结目录知识。
1、新式通讯工具的传入:电报、电话。
2、新式通讯工具的运用:最早的有线电报架设,最早的电话在上海出现等。
3、新式通讯工具的影响:人们可以利用电报、电话在第一时间及时传递信息,大大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加强了地区之间的联系。缩短了时空距离,逐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了社会高效化的发展。
过渡:刚才我们了解了电报、电话在中国近代的传入和运用,并逐步成为民间传递信息和相互联系的方式。那么,到了近代,人们又是通过什么途径来了解国事、天下事?通过什么来发展自己对时政的看法和观点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四、大众传播媒体的创办
教师依据教材指导学生了解中国近代报刊业和出版业的情况。
㈠近代报刊业
报刊是社会信息的重要载体,通常也是一个国家、政府信息的发布平台,是历史发展的晴雨表。报纸和书籍是人们传递信息、保存信息、获取信息和了解科学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中国近代的报刊也是在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出现的。当时在中国的西方传教士就通过创办报刊来宣传其思想意思,介绍西方思想文化,既是侵略我国的工具,又是西方的传播者。受其影响,中国近代的报刊随之产生和发展。
1.最早的报纸:中外新报》 1958年 香港
2.最著名的报纸:《申报》 1872年 上海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讨论《申报》成为近代中国报刊典范的原因。
3.历史作用:报纸已经成为人们了解中国和世界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成为人们针砭时改的喉舌。
㈡近代出版业
1.出现的时间:戊戌维新时期。
2.最负盛名的出版企业:商务印书馆 1897年 上海
3.社会影响:起到了传播西方先进思想和科学文化的作用,保存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知识文化的普及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巩固小结:你能说出以下各时期兴办的报刊名称吗?组织学生复习回答。
A、维新变法时期:《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
B、辛亥革命时期:《民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
C、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
现场调查:说说你现在经常阅读的或者熟悉的几种报纸的名称。
过渡:感受了近代中国人所能享用的新式交通通讯工具和大众传媒体后,我们再来看看在外来文明的影响下中国人的文化生活又发生了怎样的变迁?
五、娱乐方式的变化
师生互动 问题探究
问题一:古时人们的娱乐方式是什么?(打牌、下棋、喝茶聊天、看大戏……)
问题二:你自己通常喜欢的娱乐方式有哪些?(从小到大:玩玩具,打游戏,看小人书、画报、电影、电视,唱歌,跳舞……)
问题三:随着新式交通通讯工具的传人,当时还从西方传人了哪两样发明,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照相和电影)
问题四:中国电影历史上有哪些值得回味的新篇章?
A、中国第一次放西方无声电影的地方:(上海徐园)
B、中国修建的第一座电影院:(上海虹口大戏院)
C、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
D、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E、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电影节奖的影片:《渔光曲》
F、你最喜欢看什么题材的电影?你最喜欢的电影明星是谁?
问题五:你参加过舞会吗?你会跳交谊舞吗?你认为中学生跳交谊舞合适吗?
认识:我们的生活总是在不断的变化着的,但不论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追求时髦的同时,我们都别忘了做一个文明的人,做一个情趣高尚的人,做一个有益于社会让别人尊敬的人。
教师过渡: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人们的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化。
六、社会习俗的变化。
师生互动:问题探究:你知道今天当地的社会生活习俗有哪些吗?
学生:春节放礼炮贴对联、正月十五闹元宵、端午节吃粽子、八月十五吃月饼、结媳妇吃喜糖、生小孩吃汤圆……
教师引入:下面我们来看看近代时期的习俗画卷及百年前的新时尚。
㈠发型的变化:剪发辫
教师故事激趣:康有为逃亡日本后,仍留着他那大清帝国的大辫子,所以进进出出招来不少看热闹的人。梁启超和许多华侨都劝他把辫子剪了,他死活不同意,后来他自己也感到太被日本人取笑了,只好同意剪掉。剪辫子的那天,好象举行什么盛大典礼一般,他朝北京方向摆了香案,还宣读了一篇奏文,奏明圣上自己着满服在日本的种种苦衷,乞求圣上恩准削发。接着又读了一篇给祖宗和生身父母的祭文,表明自己损发肤是不得已而为之。每念完一篇就行一次三跪九叩礼,行礼完毕才坐下来。请来的日本理发师站在一旁莫名其妙地看着,他已经问了好几次,是不是理发?等理发师刚拿起剪子,忽然十几串鞭炮齐鸣,理发师大吃一惊,把手声的剪刀都吓掉了。
问题探究:中国人为什么要留辫?剪辫子为什么这么难啊?
㈡服饰的变化:易服饰
创设情景:教师灵活应变,根据同学们当时的着装或展示准备好的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加深学生对近代社会习俗的深刻感知,体会其中的服饰文化。
问题探究:中山装和旗袍的特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教师小结:中山装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作为中国男式的标准礼服曾经风靡了中国大地。而旗袍,像一阵风,吹动了人们心中对美的渴望。没有哪种服饰,能像旗袍那样将女人的妩媚典雅、山水韵律尽情体现,让她们总能穿出万种风情。此时的人们身着礼服旗袍,尽显男人本身,展现女性窈窕身姿,在绚丽的色彩中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
㈢女足的解放:指导学生阅读“史海拾贝”相关内容。
㈣交往礼节的变化:改称呼
课堂调查:揭示同学之间乱取绰号的现象(麻辣串、干豇豆、松垮垮、搁得平、贺得转……)
问题探究:近代时期交往礼节有了怎样的变化?
问题深入:你知道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不文明的交往礼节和称谓吗?
认识:交往礼节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平等博爱、互尊互重)
㈤饮食文化的变化:指导学生阅读小字说明。
[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沿着先人的足迹,走进了百年前中国近代社会生活领域,目睹了我们的祖先,在中西文化碰撞的年代,在社会大变革时期,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求新求变,不仅生活观念、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而且一系列新鲜事物竞相涌现。回顾过去,细看今朝,使我们再次感悟了:生活原本是一支不和谐的歌,有痛苦有寂寞,有幸福也有欢乐;生活同时又是一支最和谐的歌,但需要你努力追求、不懈探索和奋发开拓。同学们,努力吧,期待着你不平凡的人生演绎精彩的生活!
[课堂练习]
1、制作近代社会生活变迁表格。
2、列举近代时期社会生活的表现之“最”。
3、请自行设计两道简答题或材料解析题
第五篇:社会生活的变化说课稿
社会生活的变化说课稿
社会生活的变化说课稿1
各位专家、同仁:
大家好!下面,我向各位汇报《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课中的教学尝试。
一、教学内容
根据课标要求,本课从社会生活的角度展示了中国迈向近代化的历程。
作为社会生活史的主题教学,本课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内容庞杂、内涵深刻。
内容庞杂是指本课中“社会生活”涉及交通通讯、文化生活、社会习俗等方面,内容多,空间广,勾勒出一幅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图卷。
内涵深刻在于作为本册书的收尾篇,本课是中国政治、经济、思想近代化回归生活的表现,体现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特点,透视出历史的变迁。
因此,本课的主旨就是在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之中感受文明的演进。
二、学情分析
初中生的思维具有形象化、简单化的特点,更易于接受直观可以感受得到的知识。如何结合初一学生的思维特征,让他们带着兴趣进入历史课堂的学习呢?
北京前门大街的重修开放引发了我的思考。前门地区保存了丰富的近代北京社会生活的内容,是学生相对熟悉的区域。何不让学生到前门地区寻找近代社会生活的痕迹?置身历史遗存的现场,感受历史那难以言传的细节与氛围。于是,我组织学生去前门地区实地考察。在此基础上,根据清末官员恽毓鼎的《澄斋日记》,我设计了“近代京沪游”这一贴近学生生活的历史情境,将学生的兴趣点和教学重点结合起来。
三、教学目标
结合以上分析,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和同学们一起:
发现历史,感受变化,提高能力;
了解历史,探究变化,掌握方法;
享受历史,感悟变化,升华情感。
四、教学策略
依据教学目标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策略,依托课前实地考察,设计通览、透视两个环节,我和学生从生活的角度看历史,通览变化的表现;从历史的角度看生活,透视变化的内涵。
下面,为大家呈现具体的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
[通览环节]
通览环节围绕着历史情境“近代京沪游”展开。在19-19间,学生以清末国人的身份,从北京前往上海游览,期间经历辛亥革命。之所以选北京、上海,是因为这两个城市是近代城市社会生活变化的缩影;之所以选择辛亥革命前后这段时间,是因为这个时期社会生活的变化体现出新与旧、中与外、变革与保守的激烈碰撞。
为了推进情境发展,旅行过程中,我设计了以下四个小活动,带着学生在活动中寻找社会生活的变化。
活动一通过确定出行方式,引导学生发现近代交通的变化。我请学生阅读教材,结合时代背景,选择快捷的交通工具出行。学生了解到淞沪铁路建成通车和轮船相继传入中国的史实,提出了乘坐火车。我随即提出问题:清朝末年的北京是否已有火车?学生立刻说他们在前门地区考察中发现了建于19的前门火车站,认为我们可以乘坐火车出发。配合我提供的相关铁路通车时间,经讨论最终确定乘火车至上海。
活动二中,我们一行来到前门火车站准备出发。通过寻找前门地区的近代生活遗存,了解电影、照相出现的史实。我提出问题:清朝末年来到前门火车站,我们能看到哪些在近代才出现的新事物呢?此时,学生分组展示实地考察中拍摄的照片。在我的指导下,他们在众多的照片中辨别出近代出现的新事物,如铛铛车、大观楼影院、大北照相馆、火车站等,进而掌握电影、照相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到了第三个活动,我们已经到达上海。活动主题是联系北京亲人,由此引入电报、电话的作用。为了让学生在讨论中推进情境发展,继续寻找社会生活的变化。我提出一个问题:身在清朝末年,我们如何尽快告诉亲友已经到达上海的消息呢?
学生基于生活经验,马上提出打电话。那么,当时人们是否可以使用电话呢?我提供了一张上海电话局的广告。学生分析其中人物的对话和广告词,了解到电话出现的史实及其带来的便利。同时,我也告诉学生当时电话的使用并不像现在这么普及。
由于学生对电报不太了解,我就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电报传入中国的时间,并补充李鸿章关于电报的奏稿,指导学生分析材料。材料中“经营十余年”表明的是电报引入中国的背景,即洋务运动。“瞬息万里”体现了电报的特点,“官商称便”说出了电报的作用、影响。在指导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官商称便”的“便”字背后体现的是什么历史变化,同学们认为在便利的背后是历史的进步,“便”字还可以理解为“变”革的“变”。
接下来的活动四中,学生以游客的身份停留在上海,我提出问题“作为游客,我们怎样更多地了解这个城市呢?”由此,分析以报刊为代表的大众传媒的影响。我出示当时的报纸,学生从中找到了“鱼肝油”、“《文学报道》”、“中华民国万岁!孙大总统万岁!”等信息。我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将这些信息归结为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学生从中感受到大众传媒不仅是人们了解社会的工具,更是表达人们态度、观点的舞台,例如对“中华民国成立”一类重大事件的宣传,对近代中国政治的进步就起了推动的作用。
报纸上为什么说“中华民国万岁!”呢?因为在我们旅行的过程中辛亥革命发生了,中华民国建立起来。接下来,我继续引导学生关注此后社会生活又会发生哪些变化。我又出示了一份报纸——1912年《时报》中的文章片断,阅读材料后学生找到了民国时期在易服饰、剪发辫、废缠足和礼仪方面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变化背后的历史进步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以改称呼为例,我请学生说出他们知道的旧称呼和新称呼,之后带着学生继续分析,旧称呼,如:老爷、奴才,大人、小民,学生立刻发现这是不平等的社会地位的反映。在新称呼中,大家都可以称呼对方先生、同志。在新旧称呼对比中,反映出人们对于平等的追求。
通览环节,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为平台,完成了本环节的教学任务,从社会生活的变化看历史的发展变迁。
[透视环节]
如果说通览环节是从社会生活的角度看历史的话,那么,透视环节就是从历史的角度看社会生活。考虑到初一学生的思维特点,我设计了“三看变化”的活动。
“第一看”看的是“时代”,以通览环节所学知识为基础,进一步分析推动社会生活变化的历史因素。我设计了一个时间轴。请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标注出影响社会生活变化的重大历史事件,并说出理由。为了引导学生开展活动,我以辛亥革命的.断发为学生做了一个范例。学生因为获得了一个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表现得非常积极,标注了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重大历史事件,说明理由的过程也非常精彩。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却体现出社会生活的变化并非一笔流水账,而是与重大历史事件紧密相关,与历史的脉搏一起跳动。
“第二看”看的是“艰辛”。我出示一幅地图,显示出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铁路分布情况和部分社会生活变化表现的分布情况。我提出问题:让我们看一看,近代新事物最早诞生在哪些地方?这些地方有何共同特点?引导学生发现,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体现出区域上的不平衡,时间上的点滴渐进。之后,我出示一则材料。材料显示的是,在同一时间内,社会生活新旧现象并存。由此,学生感受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艰难。
当学生感受变化的艰难而略有失望时,我马上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变化发生的区域是有限的,变化的历程是艰难的,这些变化是不是就没有意义了呢?”进入第三看,看的是进步。
以下是其中的一段材料。我以报刊为例,引导学生分析社会生活变迁背后蕴涵的进步因素。首先,我提醒学生注意,《申报》的时论主要关注哪些地方的新闻。某个地方的人对全国和国外的新闻品头论足,这在现在看来并不新鲜。但是,放在历史的转折关头,我们会发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更多的普普通通的中国人正在破除传统的狭隘的乡土意识,更多地关注国家、关注世界大势,体现了时代的进步。
[总结]
回顾本课的学习,我紧密围绕着一个“变”字——变物质、变思想、变文化,设计了“通览”环节,在“近代京沪游”中和学生一起梳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提升了一个“看”字——看时代、看艰辛、看进步,设计了“透视”环节,在“三看变化”中认识到中国近代化历程的曲折、艰辛,感受到近代中国人追赶时代进步潮流的坚定步伐。
作为社会生活史的教学,我的体会是:依托生活让历史更生动,融入时代让生活史更深刻。讲完这节课后,我与学生共享了陈先生的一句话“生活的历史没有大炮那么可怕,但比大炮更有力量;它不像思想那么感染人心,却比思想更广泛地走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去。”
社会生活的变化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评委、同仁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社会生活的变化》。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设计六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课,主要讲述了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和先进中国人不懈的努力与探索下,中国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乃至社会习俗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同时本课内容又与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变化紧密相关。所以本课在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本课内容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容易直观感受。
但学生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此,我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与感性认识,引导他们透过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分析变化的原因和对变化的认识。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了解近代交通通讯,文化生活,社会习俗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并 正确认识这些变化;
2、过程与方法:
大胆的对本课内容进行重新整合,通过对19世纪末的宜宾婚礼与20世纪初的上海婚礼进行对比描写,反映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和老师补充资料,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习本课过程中,始终融入宜宾乡土历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深厚感情,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引导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中国人民的不懈探索对近代社会生活产生的积极影响,以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并结合八年级学生的实际,我把本课的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
难点: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正确认识这些变化。
五、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采纳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合作探究法。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学法
教法是前提,学法是关键,本课将主要采纳自主学习法和合作学习法。以培养学生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和拓展学生的思维。
六、说教学设计
(一)、导课设计:吴老太爷之死。
把矛盾《子夜》中描写吴老太爷到上海的精彩片段作为导入,并提出问题:
吴老太爷所见到的东西,在我们今天看来非常平常,为什么他会深受刺激,学生畅所欲言后,我将点出是因为上海的变化与他自己生活的世界相差太大,以至于他受不了这种刺激最后脑溢血而亡。从而引出新课。
设计目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拉近师生距离。
(二)、新课教学
1、那一场传统婚礼
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向学生讲述一场19世纪末,我的曾祖父的的婚礼。通过三个镜头引导学生去感知19世纪末的社会生活。
镜头一:宾朋
通过镜头一宾朋,引导学生了解19世纪末中国老百姓的交通、发型、服饰,礼仪、称呼等,为学生描写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后发生的社会习俗的变化做好铺垫。
镜头二:迎亲
通过镜头二在宜宾潼关码头迎亲,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后,西方文明成果的传入,引发了我国交通工具的改变,但宜宾由于地处内地所受影响较小,交通工具变化大不,加深学生对乡土历史的了解。
镜头三:拜堂
通过镜头三拜堂,引导学生感知新娘的心理和旧的拜堂仪式,使学生了解旧的社会婚俗及旧的封建礼教给青年男女带来的伤害。为学生理解辛亥革命冲击旧的封建制度、改变封建习俗打下基础。
在引导学生感知了这场婚礼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三组镜头主要从交通,文化生活,社会习俗等方面体现了19世纪末宜宾的社会生活状态。宜宾仅仅是19世纪末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从而以点到面映射出当时中国社会风貌。
设计目的: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通过轻松愉悦地方式感知19世纪末中国社会风貌。
过渡:随着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历史进入到1919年的黄家大院:留着短发、读着电报的曾祖父将带着曾祖母赴上海参加女儿的婚礼。
设计目的:由于本课重点是体现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且这些变化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为了给后面分析变化的原因做铺垫。
提问:曾祖父、曾祖母去上海可能使用的交通工具有哪些?他们可能会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去上海?并说出这样选择的理由。由于课本没有涉及到宜宾乡土历史,因此,我将给学生补充有关宜宾近代交通工具的发展情况。
设计目的:为引导学生了解乡土历史,培养学生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还原历史的能力。
2、那一场西式婚礼
小组合作:把学生分成两个小组,让学生结合书本知识和教师补充材料,想象我的曾祖父、曾祖母赴上海后将会发生的有趣故事来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分组如下:
第一小组:请合理想象我的曾祖父、曾祖母赴上海后在街上的所见所感;
第二小组:请合理想象我的曾祖父、曾祖母在婚礼上的所见所感。
要求:想象的形式不限(漫画、即兴表演、微型小说等都可),准备时间6分钟,展示时间8分钟。每个小组展示后,其他小组可随意提问,由展示小组解决问题,如学生不能解决可求助老师。
为了使学生的设计更完整的体现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特别是针对学生普遍容易遗漏的关于商务印书馆、照相等文化生活变化的内容,我将在学生准备过程中,走到学生中间,对学生的准备进行指导。
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的展示,我将给予积极地评价,对展示精彩的学生及时鼓励,对出现错误的学生,也在充分肯定后,给予纠正。
设计目的:为达到新课程理念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目标,突破本课重点,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表达、方案策划、思维创新能力,也为引导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总结过渡: 19世纪末的中国,人们穿着中式服装,住在中式建筑里,敬爱天地君亲师,生老嫁娶都履行祖宗礼仪……这些,曾经是中国人的标识。但自100多年前开始“师夷长技”以来,中国的社会生活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引导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进行归纳:
设计目的:为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使学生对本课重点知识有系统的了解。
提问过渡: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从而引出:
合作探究一:促使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在学生充分讨论并回答后,我将主要总结为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原因:1、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
2、先进中国人坚持不懈的探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尤其是辛亥革命以武力的方式直接打击封建制度,直接改变了一些社会的习俗)
预设:如果学生不能直接归纳,我将出示已准备的材料,让学生从材料中得出以上两结论。
设计目的:为突破本课难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合作探究二:
提问:请结合书本知识和以下材料,谈谈你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认识?
在学生讨论归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这种变化是中国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应该肯定,同时也应让学生明白,中国与世界,城市与农村,内陆城市与沿海发达城市如宜宾与上海相比差距很远,说明变化有限。
过渡:今天,宜宾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已经找不出一百年前那些落后的影子,但我们无法忽视的是,宜宾在变化,时代在前进,宜宾与沿海先进地区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在西部大开发的今天,在530万宜宾儿女昂首挺进十二五开局之年的今天,作为学生的你们,可以为家乡的变化和发展做点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后,我将展示我校09级学生葛依伦的作文:《我人生的梦想》,在这篇文章里,他深情地写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我渴望……有一天我长大了,我一定要回到这片生我养我的热土,用我自己的双手与智慧,把宜宾建设得更美好!
最后我将这样总结,同学们,只要我们心中有爱,有责任,有努力学习的冲动和热情,我们就一定能放飞自己的梦想!
设计目的:为引导学生认知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积极性和进步性,也为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以上是我对《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十课《社会生活的变化》的粗浅设想,谢谢各位耐心的倾听,感谢各位对我的帮助和关怀,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