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说课稿

时间:2019-05-13 10:44: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说课稿》。

第一篇: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说课稿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中的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描述了鸦片战争后,随着资方资本主义势力进入了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随,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也迈入了一个新的进程,开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本课涉及的内容虽然繁多,但要贯穿本课的线索的是一个字“变”,然后在这基础上分析出变化的原因、特点及认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近代中国的社会状况,包括:近代中国人在服装发式、休闲娱乐以及礼仪风俗等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结合中国近现代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变革,探讨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总结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掌握整合历史知识的方法;通过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原因的探讨,认识到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在西方物质文明和民族思潮影响下发生的,进一步领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

2、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等,再现近代社会生活的场景。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自主学习中感受到历史就在身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时代进步的结果,学习用历史唯物观看问题;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既要理解和尊重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又要汲取世界先进文明的成果,理解“人类文明只在交流融合中不断不前进的”这一结论的深刻内涵;明白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史实

2、难点近代社会生活演变的原因、影响、特点 学情分析

这一课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容易直观感受,具有浓厚的兴趣。大量使用我们熟悉的图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教学的效果也随之提高。学生在此前历史学生中已经了解了近代社会进步在中国和世界的不同影响和表现,这些知识为本课学习铺就了良好的知识背景。当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尚较欠缺,创造性、自主性思维有待进一步引导开发,利用本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加强训练,能更好的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的确定: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决定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情境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让学生在主动阅读、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感悟历史,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大胆质疑、积极创新等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智能和认识水平都得到发展。

学法指导: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引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运用阅读理解、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去感知历史、认识历史。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中国近代史上,列强通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大量的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同时进入中国的还有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鸦片战争后,不仅中国的政治、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也发生了嬗变。”

(二)新课讲授

1、“断发易服” ①“竞尚洋装”

幻灯片播放第一组图片,提出 思考1:

鸦片战争之后我国服饰悄然发生了变化,通过这两张图片,你能总结出近代民间服饰有何变化吗?

答:由穿长袍马褂到着西装带领结,二者并行不悖。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鸦片战争后,我国的服饰开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首先从民间开始。接下来播放第二组图片,提出 思考2:

通过这两张图片,你能总结出近代军服有何变化吗? 答:由清代的甲胄到采用西式军装及操衣、操帽。接着教师让学生结合本目教材小字部分分析:“为什么鸦片战争前后出现了中式服装和西式服装并存的现象?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势力进入通商口岸,外国的生活方式也进入并影响着这些地区的人们;随着中国被迫开放区域的扩大,外国服饰的影响范围也不断扩大。这种中西服装并存的现象说明了清政府的通知能力大大下降。)教师提出问题: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近代服饰发生了变革?”(受西式服饰的影响;迫于形势,清政府不得不实行改革;民国政府颁布男女礼服形制,这种法令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使新服饰得以迅速走向社会中下层。)

“洋装对中国服饰的影响?”(人们可以选择和设计自己喜欢的服饰;洋装促使了中国服饰的改良,出现了中西合璧的产物。)

教师让学生看教材插图《民国时期穿旗袍的女子》和《中山装》,让学生回答:“旗袍和中山装的出现说明了什么?”(中国文化根基深厚,在服装领域表现出对异族文化兼收并蓄的能力。)

②“断发”和不缠足运动

A.“断发”

首先介绍断发的过程,教师让阅读学生教材有关内容及插图《辛亥年间,革命士兵剪辫子》和幻灯片上《晚清留短发的留学生》,提出 思考3:

清政府及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法令的原因是什么?(改良社会风俗,革除陋习;反清革命兴起,辫子作为汉族屈从满族,臣民奴于君主的的标志,成为人民攻击的目标;辫子这种发式不适合近代社会发展趋势和世界潮流。)

B.不缠足运动

教师先让学生对比幻灯片图片《“三寸金莲”绣花鞋》和《20世纪30年代穿高跟鞋的时髦女子》,引导学生简要分析中国妇女缠足给身体带来的危害。接着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缠足陋习被废除的经过:1840年前后,外国传教士组织“天足会”,宣传缠足的危害,但成效不大;晚清官员,劝戒缠足,有一定成效;维新派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康有为在广东首创《不缠足会草例》、康氏兄弟在广州成立“不缠足会”、新式学堂以不缠足为基本入学条件,一时间不缠足蔚然成风。

简单介绍后,教师给出第三组图片,提出 思考4:

通过阅读图片,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结论:除了风气较为开放的大城市和受过教育的妇女接受了放足观念外,多数贫困落后的地区,缠足依然相沿成习。

原因:缠足习俗已经相沿千年,其观念根深蒂固,因此彻底根除是相当困难的。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的倡导、强制下,广大妇女才彻底解放。

2、报刊与电影

知识卡片:报刊,即报纸和刊物的总称。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报纸的国家之一。唐代“开元盛世”时,出现了手写的报纸,称为“邸报”、“报状”,又叫“状报”、“进奏院状报”等。主要报道宫廷动态,包括皇帝、宰相、大臣的政治、外交活动,传播范围只限于京师,甚至只有京官才看得到。到明清之际,邸报有过相当规模的发展,但是报纸的内容仍限于朝廷谕令、奏章和政治动态。传报组织系统为官府所把持,阅读范围也限于各级官吏,其政治功能的发达与对文化传播的影响成反比。①近代中国报刊业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总结报刊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1815年:《察世俗每月统纪传》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民众有了新闻观念 1872年:《申报》

1894年《点石斋画报》

维新运动: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 新文化运动:读报刊成为民众不可缺少的内容 教师简单介绍后,给一段材料,并提出 思考5: 《时务报》,清末维新派的报刊,旬刊。上海强学会被封禁后,会员黄宗宪、汪康年等倡议以学会余款创办报馆,以继续宣传维新变法,于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出版《时务报》。该报”以变法图存为宗旨,设论说、谕折、京外进事、中外报译等栏目,梁启超连续发表《变法通议》等重要文章。其他维新人士也纷纷撰稿,揭示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倡言变法,抨击顽固守旧势力,颇受读者欢迎。

《时务报》创办的目的、宗旨分别是什么?材料反映出当时报刊的作用是什么? 目的:传维新变法 宗旨:变法图存

作用:它是宣传改良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②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并总结在中国电影发展的历程,尤其要识记如下知识点: 电影传入中国的时间:19世纪末期 中国人第一部自摄电影:《定军山》(1905年)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1913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1931年)

3、移风易俗

旧礼仪:三跪九叩、长拜作揖(出示图片)①日常礼仪的革新

让学生识读教材插图《清末中外官员握手致意》,提问“清末及民国时期我国的相见礼仪发生了哪些变化?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当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

晚清:1886年握手、鞠躬、免冠 民国:跪拜、作揖——握手、鞠躬 旧称谓废除(“大人”、“老爷”——“先生”、“君”)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②近代婚姻的变革

教师播放图片《新旧婚礼情况对照表》,提出 思考6:

新旧婚姻有何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变化?这种变革主要集中在什么范围? 变化:父母包办,讲究门当户对到男女自由恋爱 婚姻礼仪由繁缛走向简约

原因: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洪流的推动。范围: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以及官宦人家,广大的内地和农村地区,几乎没有变化。(教师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记忆)③丧葬礼仪的变革

中国人对死亡礼仪的重视和铺张,决不亚于婚礼和其他礼仪的规模与繁琐,相沿成习,变化最为迟缓。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的丧葬礼仪有何变化呢?阅读有关文字回答。“1905年,李书同为母亲办丧事,在《大公报》上发布‘哀启’,声明概不收受呢缎、轴幛、银钱、洋圆等物,可以送挽联、纪念诗文、花圈等;参加追悼会的人,不行旧礼,愿意者改行鞠躬礼。李书同特意为母亲写了哀歌,整个仪式简朴感人。”

变化:文明、卫生、简洁的西式葬礼开始引起国人注目。但是在现代中国,特别是农村厚葬风气依然存在。

感悟:对老人我们应该在他们生前尽孝心,去世后葬礼应简朴。

(三)课后作业

1、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根本原因:西方的工业文明首先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造成强烈冲击,然后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的变化共同影响的结果。

具体原因:西方先进的科技与西方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合力影响的结果。

2、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①变化首先由通商口岸开始,逐渐向内地扩展。这与帝国主义列强势力的深入路线相同。②由于经济的发展及风俗习惯存在着极大的差别,各地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③中国的社会生活虽然变化,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板书设计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断发易服” “竞尚洋装”

近代服饰变化的概况近代服饰变化原因及影响 “断发”与不缠足运动 报刊与电影

近代报刊的发展历程 电影的发展历程 移风易俗

日常礼仪的革新 婚礼的革新 葬礼的革新

第二篇: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

新 潮 冲 击 下 的 社 会 生 活

院: 班

级: 学

号: 姓

名:王

——教学设计

历史与社会学院 12级历史学(1)班 1204050540012 兴 燕

教学设计

课题: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课型:新课讲授 课时:1课时

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近代中国的社会状况,包括:近代中国人在服装发式、休闲娱乐以及礼仪风俗等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结合中国近现代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变革,探讨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总结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掌握整合历史知识的方法;通过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原因的探讨,认识到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在西方物质文明和民族思潮影响下发生的,进一步领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等,再现近代社会生活的场景。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自主学习中感受到历史就在身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时代进步的结果,学习用历史唯物观看问题;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既要理解和尊重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又要汲取世界先进文明的成果,理解“人类文明只在交流融合中不断不前进的”这一结论的深刻内涵;明白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了解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史实

(二)难点

近代社会生活演变的原因、影响、特点

三、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描述了鸦片战争后,随着资方资本主义势力进入了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随,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也迈入了一个新的进程,开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本课涉及的内容虽然繁多,但要贯穿本课的线索的是一个字“变”,然后在这基础上分析出变化的原因、特点及认识。

四、学情分析

这一课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容易直观感受,具有浓厚的兴趣。大量使用我们熟悉的图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教学的效果也随之提高。学生在此前历史学生中已经了解了近代社会进步在中国和世界的不同影响和表现,这些知识为本课学习铺就了良好的知识背景。当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尚较欠缺,创造性、自主性思维有待进一步引导开发,利用本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加强训练,能更好的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中国近代史上,列强通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大量的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同时进入中国的还有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鸦片战争后,不仅中国的政治、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也发生了嬗变。”

(二)新课讲授

1、“断发易服”(1)“竞尚洋装”

幻灯片播放第一组图片,提出 思考1:

鸦片战争之后我国服饰悄然发生了变化,通过这两张图片,你能总结出近代民间服饰有何变化吗?

答:由穿长袍马褂到着西装带领结,二者并行不悖。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鸦片战争后,我国的服饰开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首先从民间开始。接下来播放第二组图片,提出 思考2:

通过这两张图片,你能总结出近代军服有何变化吗? 答:由清代的甲胄到采用西式军装及操衣、操帽。

接着教师让学生结合本目教材小字部分分析:“为什么鸦片战争前后出现了中式服装和西式服装并存的现象?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势力进入通商口岸,外国的生活方式也进入并影响着这些地区的人们;随着中国被迫开放区域的扩大,外国服饰的影响范围也不断扩大。这种中西服装并存的现象说明了清政府的通知能力大大下降。)

教师提出问题: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近代服饰发生了变革?”(受西式服饰的影响;迫于形势,清政府不得不实行改革;民国政府颁布男女礼服形制,这种法令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使新服饰得以迅速走向社会中下层。)

“洋装对中国服饰的影响?”(人们可以选择和设计自己喜欢的服饰;洋装促使了中国服饰的改良,出现了中西合璧的产物。)

教师让学生看教材插图《民国时期穿旗袍的女子》和《中山装》,让学生回答:“旗袍和中山装的出现说明了什么?”(中国文化根基深厚,在服装领域表现出对异族文化兼收并蓄的能力。)

(2)“断发”和不缠足运动

①“断发”

首先介绍断发的过程,教师让阅读学生教材有关内容及插图《辛亥年间,革命士兵剪辫子》和幻灯片上《晚清留短发的留学生》,提出 思考3:

清政府及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法令的原因是什么?(改良社会风俗,革除陋习;反清革命兴起,辫子作为汉族屈从满族,臣民奴于君主的的标志,成为人民攻击的目标;辫子这种发式不适合近代社会发展趋势和世界潮流。)

②不缠足运动

教师先让学生对比幻灯片图片《“三寸金莲”绣花鞋》和《20世纪30年代穿高跟鞋的时髦女子》,引导学生简要分析中国妇女缠足给身体带来的危害。接着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缠足陋习被废除的经过:1840年前后,外国传教士组织“天足会”,宣传缠足的危害,但成效不大;晚清官员,劝戒缠足,有一定成效;维新派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康有为在广东首创《不缠足会草例》、康氏兄弟在广州成立“不缠足会”、新式学堂以不缠足为基本入学条件,一时间不缠足蔚然成风。

简单介绍后,教师给出第三组图片,提出 思考4:

通过阅读图片,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结论:除了风气较为开放的大城市和受过教育的妇女接受了放足观念外,多数贫困落后的地区,缠足依然相沿成习。

原因:缠足习俗已经相沿千年,其观念根深蒂固,因此彻底根除是相当困难的。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的倡导、强制下,广大妇女才彻底解放。

2、报刊与电影

知识卡片:报刊,即报纸和刊物的总称。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报纸的国家之一。唐代“开元盛世”时,出现了手写的报纸,称为“邸报”、“报状”,又叫“状报”、“进奏院状报”等。主要报道宫廷动态,包括皇帝、宰相、大臣的政治、外交活动,传播范围只限于京师,甚至只有京官才看得到。到明清之际,邸报有过相当规模的发展,但是报纸的内容仍限于朝廷谕令、奏章和政治动态。传报组织系统为官府所把持,阅读范围也限于各级官吏,其政治功能的发达与对文化传播的影响成反比。

(1)近代中国报刊业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总结报刊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1815年:《察世俗每月统纪传》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民众有了新闻观念 1872年:《申报》

1894年《点石斋画报》

维新运动: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 新文化运动:读报刊成为民众不可缺少的内容

教师简单介绍后,给一段材料,并提出 思考5:

《时务报》,清末维新派的报刊,旬刊。上海强学会被封禁后,会员黄宗宪、汪康年等倡议以学会余款创办报馆,以继续宣传维新变法,于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出版《时务报》。该报”以变法图存为宗旨,设论说、谕折、京外进事、中外报译等栏目,梁启超连续发表《变法通议》等重要文章。其他维新人士也纷纷撰稿,揭示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倡言变法,抨击顽固守旧势力,颇受读者欢迎。

《时务报》创办的目的、宗旨分别是什么?材料反映出当时报刊的作用是什么? 目的:传维新变法 宗旨:变法图存

作用:它是宣传改良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2)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并总结在中国电影发展的历程,尤其要识记如下知识点:

电影传入中国的时间:19世纪末期

中国人第一部自摄电影:《定军山》(1905年)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1913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1931年)

3、移风易俗

旧礼仪:三跪九叩、长拜作揖(出示图片)

(1)日常礼仪的革新

让学生识读教材插图《清末中外官员握手致意》,提问“清末及民国时期我国的相见礼仪发生了哪些变化?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当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

晚清:1886年 握手、鞠躬、免冠 民国:跪拜、作揖——握手、鞠躬

旧称谓废除(“大人”、“老爷”——“先生”、“君”)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2)近代婚姻的变革

教师播放图片《新旧婚礼情况对照表》,提出 思考6:

新旧婚姻有何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变化?这种变革主要集中在什么范围? 变化:父母包办,讲究门当户对到男女自由恋爱

婚姻礼仪由繁缛走向简约

原因: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洪流的推动。

范围: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以及官宦人家,广大的内地和农村地区,几乎没有变化。(教师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3)丧葬礼仪的变革

中国人对死亡礼仪的重视和铺张,决不亚于婚礼和其他礼仪的规模与繁琐,相沿成习,变化最为迟缓。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的丧葬礼仪有何变化呢?阅读有关文字回答。

“1905年,李书同为母亲办丧事,在《大公报》上发布‘哀启’,声明概不收受呢缎、轴幛、银钱、洋圆等物,可以送挽联、纪念诗文、花圈等;参加追悼会的人,不行旧礼,愿意者改行鞠躬礼。李书同特意为母亲写了哀歌,整个仪式简朴感人。”

变化:文明、卫生、简洁的西式葬礼开始引起国人注目。但是在现代中国,特别是农村厚葬风气依然存在。

感悟:对老人我们应该在他们生前尽孝心,去世后葬礼应简朴。

(三)课后作业

1、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根本原因:西方的工业文明首先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造成强烈冲击,然后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的变化共同影响的结果。

具体原因:西方先进的科技与西方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合力影响的结果。

2、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①变化首先由通商口岸开始,逐渐向内地扩展。这与帝国主义列强势力的深入路线相同。②由于经济的发展及风俗习惯存在着极大的差别,各地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③中国的社会生活虽然变化,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

六、板书设计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一、“断发易服”

(一)“竞尚洋装”

1、近代服饰变化的概况

2、近代服饰变化原因及影响

(二)“断发”与不缠足运动

二、报刊与电影

1、近代报刊的发展历程

2、电影的发展历程

三、移风易俗

1、日常礼仪的革新

2、婚礼的革新

3、葬礼的革新

课后小结

生活习俗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它作为文化表象会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变化而变化。鸦片战争后,国门洞开。受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变化的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衣、食、住、娱乐、礼仪等)也发生了变化——既冲破了原有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了弊端,又保留了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日趋科学合理,使人们的生活变得简洁轻松,有利于适应现代生活的节奏。而这种变化又进一步促使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从而促进了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第三篇:2018-2019学年历史第一轮复习练习精选:32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练案[32] 必修二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33讲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一、选择题

1.(2018·沧州)1900年前后的上海、天津、汉口等租界区域,一些中下层人士热衷于“紧身窄袖半洋装”和“马夹密门绸纽扣”;知识分子与买办阶层则青睐于“金丝眼镜雕毛扇,窄袖衣衫阔领头。品海香烟龙角嘴,包车钻戒诩风流。”这表明当时导学号 26812928(C)A.消费观念开始发生变化 C.开放程度影响消费观念

B.阶层等级观念逐渐淡化 D.国人服饰发生根本变化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通过材料信息“上海、天津、汉口等租界区域”和材料主旨即可得出C项正确;A项“开始”和D项“根本”说法错误,故排除;由“中下层人士热衷于”和“知识分子与买办阶层青睐于”可知,阶层等级观念并未淡化,故排除B项。

2.(2018·天水一中)19世纪中叶,新名词在中国被不断创生出来,诸如:“商务”“商战”“商业”“招商”“商办”“商局”“商会”“商部”“商学”“商政”“商校”“商法”“商报”等。这一时期“商+”思维反映出导学号 26812929(A)A.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受到关注 B.实业救国思想已经蔚然成风 C.重农抑商经济政策遭到否定 D.民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诉求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当时商的名词非常多,说明各界关注近代工业,体现了中国现代化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A项正确;实业救国的思想在19世纪后期才出现,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不能通过商的名词非常多,推断出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否定,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主要是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要求,而不是政治诉求,排除D项。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3.(2018·三明)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令”。此前,社会上对没有辫子的人,最好是呆看,但大抵是冷笑,恶骂。此后,留辫者则为社会舆论所不齿,“非讥之为豚尾,即詈(骂)之曰满奴,甚欲削夺其选举权,以实行强迫手段”。由此可见,辛亥革命导学号 26812930(C)A.变中国由臣民国家为公民国家 B.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 C.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迁和进步 D.建立了文明开化、民主共和的新社会

[解析] 据材料“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令’。此前……大抵是冷笑,恶骂。此后,留辫者则为社会舆论所不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的社会风气的变迁,故C项正确;对辫子问题的态度并不能说明中国由臣民国家变为公民国家,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当时中国“建立了文明开化、民主共和的新社会”,故D项错误。故选C。

4.(2018·安康)伶人杨月楼与广东富家女阿宝私定婚姻,但是女方家族恃强凌弱,利用与上海县令的同乡之谊拆散这段婚姻,并以拐骗良家女的罪名将杨月楼定罪。《申报》自报道该案起就把县令作为抨击的对象,批评县令动用酷刑强迫杨月楼认罪。这主要说明《申报》导学号 26812931(A)A.以新闻为本位的自觉意识 C.把为民请命作为办报宗旨

B.不屈服于权贵的革命精神 D.即时准确地报道新闻事件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申报》自报道该案起就把县令作为抨击的对象,批评县令动用酷刑强迫杨月楼认罪”,说明《申报》以真实、客观和维护社会正义作为办报宗旨,以新闻为本位的自觉意识,故答案为A项;“革命精神”不能反映,排除B项;C、D两项说法片面,均排除。

5.(2018·常熟)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在《剑桥民国史》中写道:“任何人把1912~1949年的中华民国与在它之前的晚清时期及在它之后的人民共和国作比较,都将被外国人这些年里影响中国人生活甚至参与中国人生活的程度所打动。”下列史实能为费正清的观点提供论据的是导学号 26812932(D)A.时逢满岁戏抓周,罗列书玩并砚筹 B.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 C.寒食祭扫家一堆,风吹旷野纸钱飞 D.伶人歌唱可留声,转动机头万籁生

[解析] 从“任何人把1912~1949年的中华民国与在它之前的晚清时期及在它之后的人民共和国作比较,都将被外国人这些年里影响中国人生活甚至参与中国人生活的程度所打动”可以看出材料中提到的是外国文化对中国的影响。A选项是抓周的习俗,是中国本土的风俗,与外来文化无关;B选项是皮影戏,也是本土的文化;C选项是寒食节祭祖习俗,也是中国传统的文化风俗;D选项是留声机,受到了外国文化的影响。

6.(2018·齐齐哈尔实验中学)古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但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下面对“辫发之争”说法正确的是导学号 26812933(B)A.是欧风美雨作用的产物 C.体现历史的不断进步

B.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 D.昭示国人的文明程度

[解析] 抓住题干信息“清初的剃发令”“太平天国的蓄发令”“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可以得出“辫发之争”与政治斗争密切相连,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7.(2018·齐齐哈尔实验中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导学号 26812934

材料 19世纪40年代以来,上海租界引入了一系列西方的公共卫生管理政策与措施,设立了专门的卫生行政机构,颁行了许多卫生行政法令,使租界的公共卫生环境大为改善。

清末新政期间,袁世凯于1902年设立天津卫生总局,拉开了中国地方政府施行卫生行政的帷幕。此后,清廷于1905年成立了巡警部警保司下的卫生科,“卫生”一词第一次出现在中央政府部门中。次年的官制改革,又将巡警部改为民政部,卫生科亦升格为卫生司。

辛亥革命后,中央政府的卫生行政机构隶属于内务部,设卫生司,总理全国卫生行政事宜。1913年政府将内务部卫生司又降级为卫生科。1916年虽恢复了内务部卫生司建制,但学校、工业和军队卫生却分别由教育部、农业和商业部以及陆军和海军部管理。

1918年,为了应对绥远、山西发生的鼠疫大流行,北洋政府成立了临时性的防疫委员会,并为解决各地防疫、检疫名称级别编制混乱,制定了省区防疫机关暂行编制。次年,在医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呼吁下,中央防疫处正式成立。该处生产的生物制品,到1934年共达48种,部分满足了国内防疫的需求。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将卫生管理部门从警政中脱离出来,设立了与警政司并立的卫生司。随后,又将卫生司升格为卫生部。同年,还颁布了《全国卫生行政系统大纲》,规定各省、市县均要设立卫生处和卫生局,并在各大海港及边境要地设立海陆检疫所。到1947年,全国已有26省设立了卫生处,各省辖卫生机关共214个。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近代中国卫生行政机构发展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卫生行政机构的演变特征,并说明其演变对近代中国产生的影响。[答案](1)因素:租界的示范引领(或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政治运动的推动;先进人士的呼吁;防治疫灾的需要;政府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立法建设的推进。

(2)特征:由从属临时机构到独立正式机构;由地方试行到中央推广;由机构设置混乱到形成系统的全国性卫生体系;中央卫生机构的级别不断提高。

影响:推动了中国医药防疫事业的发展,使医疗卫生步入现代化轨道;有利于降低疫病发病率,使居民的健康状况有所改善;促进了医疗科研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医学科研成就;增强了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有利于民众卫生意识的增强;在推动民族觉醒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卫生行政机构的发展演变。

(1)依据材料,由“上海租界引入了一系列西方的公共卫生管理政策与措施”得出租界的示范引领;由“清末新政期间,袁世凯……拉开了中国地方政府施行卫生行政的帷幕”“辛亥革命后……设卫生司,总理全国卫生行政事宜”得出政治运动的推动;由“在医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呼吁下,中央防疫处正式成立”得出先进人士的呼吁;由“为了应对绥远、山西发生的鼠疫大流行”得出防治疫灾的需要;由“将卫生司升格为卫生部”得出政府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由“颁布了《全国卫生行政系统大纲》”得出立法建设的推进。

(2)第一小问“特征”,依据材料,由“成立了临时性的防疫委员会”“将卫生管理部门从警政中脱离出来”得出由从属临时机构到独立正式机构;由“拉开了中国地方政府施行卫生行政的帷幕”“成立了巡警部警保司下的卫生科,卫生一词第一次出现在中央政府部门中”得出由地方试行到中央推广;由“各地防疫、检疫名称级别编制混乱”“颁布了《全国卫生行政系统大纲》,规定各省、市县均要设立”得出由机构设置混乱到形成系统的全国性卫生体系;由“将卫生管理部门从警政中脱离出来,设立了与警政司并立的卫生司。随后,又将卫生司升格为卫生部”得出中央卫生机构的级别不断提高。第二小问“影响”,依据材料,由“部分满足了国内防疫的需求”得出有利于降低疫病发病率,使居民的健康状况有所改善;由“在医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呼吁下,中央防疫处正式成立。该处生产的生物制品到1934年共达48种,部分满足了国内防疫的需求。”得出促进了医疗科研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医学科研成就;结合所学得出推动了中国医药防疫事业的发展,使医疗卫生步入现代化轨道,增强了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有利于民众卫生意识的增强。

第四篇: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参考教案3 岳麓版必修2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参考教案

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我国近代报刊、影视的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知识目标:近代中国在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下社会物质生活、文化生活、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能力目标:

(1)注重创造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演变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概括、归纳历史知识和辩证思维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结合图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依次了解在工业文明的影响下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化,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东西方文化的激情碰撞与中国近代化的密切关系。教学方法:比较法、情景创设法、讨论法 教学重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教学难点:探讨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课:同学们看我今天的衣服好看吗?如果能穿越时空的隧道,我穿着这样的服饰回到文革时期的闹市,会怎样?为什么?每一个时代都有他自己的服饰特色,服饰是随着时代而变化的。那在工业文明浪潮的冲击下,中国的服饰是怎样变化的,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一、服装修饰---断发易服

1、服装:幻灯片:第一服饰特点:长袍马褂西装革履并向不悖。长袍马褂与西装在中国流行,那是不是就把传统服装抛弃了呢?没有。洋装的流行,促成了中国服饰的改良,出现了中山装和旗袍。幻灯片:看旧式旗袍和新式旗袍有何区别?新式旗袍在满洲旗装基础上,融合了洋装的简洁、美观的特点。方便了行动,体现了个性。是中西合璧的产物。今天旗袍作为中国女性的传统国服,开始走向世界。近代是西方服饰引领我们,今天是我们服饰引领世界?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改变?中国强大了,地位提高了,经济发展了。

幻灯片:清朝官府标识,看出什么问题?有等级。中山装图片,能看出等级吗?他体现的是什么观念?平等、自由。造型的含义:四个口袋,礼义廉耻。左下口袋,以文治国。五个扣子:五权分立。袖口三个扣子:三民主义。这也是中西合璧的产物。中山装与旗袍都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可见在西方工业文明的侵略下,我们并没有丧失自己,而是善于吸收发展自己,这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兼收并蓄精神。幻灯片?看出图片的特点了吗?中国近代政治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多种经济形态并存。那政治经济上的多元化也推动了近代服饰上的多元化。再看这个图片上的男士服装,假设你是当时民族工业中的一个工人,在生产中你会选择图中的哪种男人服装。为什么?中山装,新服饰更便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业生产。结论:中国的服饰变革是与工业生产的需要相适应的。

过渡:在看这个图片除了服装样式多,图中人物,还有什么变化?鞭子没了。

2、断发:学校要求大家三统一,其中有一条“统一发型”,在清朝也是统一发型的。男人都梳长辫。看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为什么要断发?

材料

一、清辫子由三股头发编结而成,被附会为“三纲”。长褂扣一般用五粒,被拟为“五常”。清末,革命派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去满洲之形状。一朝除去,而后彼之政治乃可得而尽革也。”

材料

二、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愿不亲,邦交不结矣。且

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垂辫既易污衣,梳刮又费时,为外人指笑。既缘国弱,尤遭戏侮。

1、外国人讥笑中国人的辫子,2、辫子不适合近代工业生产和世界潮流。

3、反清反封建。反封建,可见,断发也带有什么色彩?政治色彩。幻灯片:这个人对剪辫子的态度能看出来吗?为什么不愿意?习惯(老百姓留辫子很大程度是习惯,凡是跟自家生活尤其是身体无关的事情,只要是习惯了,老百姓就不乐意改,穿戴也是如此。平民百姓没有学过美学,在他们眼里顺眼的就是美。)、迷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轻易毁伤。剪掉辫子会有灾难)、对政局不了解(一般老百姓也不愿意让辫子没了,最怕的自然是官府当自己要造反。)过渡:幻灯片,新发型中梅兰芳,从事什么职业,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西方文明的传入后,人们娱乐生活除了看戏外,还有什么变化呢?

二、大众传媒

1、电影:中国电影网的网址是:www.xiexiebang.com 为什么?中国拍了第一部电影。此后电影发展史上有两个数字?1913、1931,你能说出相关史实吗?

2、报纸的发展历程如何?学生介绍。

问:报纸、电影除了娱乐,还有什么影响?(学生答不出的教师利用幻灯片图片提示)宣传民主自由思想,反封建,提供经济发展信息。总结:舆论为政治经济服务。工业革命冲击下,近代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化。

三、社会习俗

过渡:象征大清王朝的长辫子,在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后,从男人们的头上剪去了,可是留在女人脚上的枷锁却仍然继续。

1、不缠足运动:幻灯片:三寸金莲图。缠足五代时由男性统治者畸形的审美观而造成。明代,进入兴盛时期,满族妇女不缠足,清统治者入主中原后,起初极力反对汉人缠足,一再下令禁止女子缠足。可辫子剪掉了,缠足依然存在。古语云:小脚一双,泪眼一缸。古代妇女缠足是个异常痛苦的过程,那为什么还屡禁不止呢?

材料:

1、据统计,仅湖南一地列名《湘报》的不缠足会员就达1060人,如果加上为不缠足会捐款的人达1132人之多。然而,列名该组织的无一女子,不缠足变成了彻头彻尾的“男人运动”。

2、古代妇女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妇女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3、古代,脚的形状大小成了评判女子美与丑的重要标准,作为一个女人,是否缠足,缠得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她个人的终身大事。当时社会都以女子大脚为耻,小脚为荣。中国的女子在长期男尊女卑及苛刻的礼教下,已不认为自己具有独立的人格,为了取悦于男人,她们心甘情愿地争相缠足,并以小脚为荣、为尊。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小孩子嘲笑未出嫁的张幼仪“大脚丫,嫁傻瓜”。

4、梁启超先生曾发表这样的言论:“强男之头不如弱女之足。” 答:小脚女人多数足不出户,难以接触何接受新思想。

受封建思想束缚,迎合男人审美观。要解放女子小脚,必须先解放男人思想习俗千年,根深蒂固。

受封建思想的束缚,所以,不缠足也是反封建,带有政治色彩。过渡:思想解放不彻底,也体现在婚葬礼仪中体现的更为突出。

2、丧葬礼仪:近代,西方文明、卫生、简洁的丧葬礼仪出现,举例李叔同。葬礼上只收挽联、诗文、花圈。但厚葬仍然盛行。费尔巴哈曾经说过“中国人是最为死者操心的民族。说的就是厚葬。这种恶习今天仍然存在。幻灯片:厦门安乐永久墓园一处250平方米的基地,却卖出了800多万元的天价。探究问题

一、发表你的看法。

探究一:

材料一:目前许多人仍然无法屏弃“厚葬”观念,纷纷追逐高价墓碑。广西南宁市佛子岭公墓园里,部分坟墓的豪华程度令人咋舌——有的占地20多平方米,有的完全用汉白玉砌成,有的极尽雕龙画凤之能事,最“牛”的竟花了30多万元。

材料二:目前,全国许多地方都有丧葬竞相攀比奢华的现象。谁家送葬的车队长、谁家的墓地占地宽广装修豪华、谁家祭祖仪式宴席“人气”旺规模大等等,这些攀比行为,大都有一个相似的说法:希望去世的亲人到“阴间”过上好日子。

——《南国早报》2005年3月31日 材料三:记者在河北省部分农村采访时了解到,农村人情消费的膨胀和大宗消费的攀比性心理导致严重的铺张浪费,一家死人,全村举丧的现象,致使一个普通农民的葬礼就能消费掉一个普通农户一年的收入,人情债成了农民经济生活中的一个沉重负担。

材料四:据了解,某一农民,母亲 在世时不予孝敬,老人去世后大办丧事以显“孝心”,结果遭邻里乡亲唾骂。

——《河北日报》2005年7月13日

小组讨论,发表自己对这些事件的看法同时,清明节马上就要到了,也可以然学生结合这个发生在自己身边事实发表看法)

(这几年,豪华墓地成了清明节的热门主题词,各地豪华墓地价格一路攀升,甚至直逼最贵商品房的价格。另外,受“买好墓地,活人添寿”观念的影响,活人墓之风也持续蔓延„)

3、婚姻变革:新旧婚礼幻灯片,和新旧婚姻表格对比,新式婚姻有何特点?体现自由、简洁、平等、民主

4、见面礼仪变化:现在大家跟朋友见面,用什么礼仪,(握手)。如果是亲密一点的朋友呢?(拥抱)那在清朝大臣见皇帝用什么礼仪?(跪拜)。我们都看来很多清宫戏,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演示一下跪拜礼仪!为了更好的理解这节课的变化,我设计了一个小短剧,让同学来切身体会一下当时的变化? 短剧表演:要求:声情并茂,进入角色。

两个好朋友:一个关心政治生活,一个关心娱乐生活。请模拟两人相见使得情景。(甲:关心政治,乙:关心娱乐。见面礼、称呼、传媒、娱乐、形体、服饰、政治方面)甲:啊,是某先生,这剪了辫子,穿上西装,竟没认出来(惊喜、握手)乙:民国了,思想不能太老旧了,多日不见,最近过的可还好吗? 甲:唉,身体倒还可以,只是担忧时局呀? 乙:担忧?

甲:是呀,你没有看《申报》吗?报上说孙总统已辞职,袁总统在北京上任了,最近与日本人接触较多。如此,国家岂不堪忧?

乙:我想袁总统一家并非持真正的民主平等观念的,袁家传谭鑫培先生搭台演戏,却只给戏班几个大洋,谭先生不满,袁二公子还骂他为臭戏子呢?戏子难道不是国民吗? 甲:时局堪忧啊!

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只是发生在通商口岸,接受先进文明,经济发达地区。广大的内地和农村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变的不彻底。从这可以看出,传统陋习的变革、人们观念的更新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那么,结合今天所学知识,你认为贯穿整课内容的线索是什么?请用一个字来概括。(“变”)变”)对,那么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变”呢?(多媒体打出问题)

探究

二、结合材料和刚才所学知识探讨,为什么近代中国生活会变,变又带来什么影响? 材料

一、民国期间政府仿照西方各国,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

自由剪辫的法令。维新派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

材料

二、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文明对中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习俗造成猛烈冲击。

维新派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请求放足、断发、易服。

材料

三、受西方民主、平等、自由观念的影响,伴随着晚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大业的进行,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革,晚清社会也呈现出平等化的时代特征。

材料

四、民国期间政府仿照西方各国,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自由剪辫的法令。维新派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

材料

五、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文明对中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习俗造成猛烈冲击。

答: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清政府及民国政府政策的推动;民主自由平等的政治运动的推动;经济的发展的需要。

影响:促进经济发展;推动民主革命;改变思想观念

小结:在西方工业文明、西方民主自由平等思想、政府及先进中国人合力作用下,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推动民族革命,改变人们思想。一句话:变化来自于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的结果 当堂训练:“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送别》

李叔同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文化名人,他的个人经历深深地烙上了“中国近代”的烙印。简历:1880年出生于天津官宦家庭,5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18岁他与茶商之女俞氏成婚,同年因有人说他是“康梁同党”,携眷奉母逃到上海。25岁时,其母去世。32岁时,他到了杭州在浙江省第一师范执教

1、你能否猜测出在他儿时眼中的男性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2、推测其管家在闲时如何打发时光?

3、他父亲的葬礼在他心中印象怎样?

4、他的新娘在嫁给他时是如何装扮的?

5、他们结婚二十年后,大城市中知识女性是怎样装扮把自己嫁出去的?

6、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对近代人们生活习俗的变化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7、能否你推测一下他母亲丧礼上的情形?

8、他在浙江与同事见面时,是怎样打招呼的呢?

9、这一时期革命青年和摩登女郎的着装打扮是怎样的?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小作文:以一个生活在19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人的口吻写出对于当时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的感想,题目自拟,体裁不限,300字左右,通过有明确指向和目标的预习活动,学生对教材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第五篇:11-12学年高一历史教案:《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岳麓版必修二)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课标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含第22课)

落实课标

一、服饰的变化

1、基本情况:

晚清洋装与马褂并行;民国新服饰的迅速推广,出现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和旗袍。

2、变化的原因:

①西式服饰的影响;②清政府迫于形势进行改革;③民国政府颁布法令推动。

二、“断发”与不缠足运动

1、“断发”:1910年清政府颁布法令;民国政府《剪辫通令》结辫陋习革除。

2、不缠足运动原因:①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②维新运动的推动;③外国教会的宣传;④1902年后清政府官员劝戒缠足;⑤民国成立后政府推动。但彻底根除缠足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三、传统饮食习惯的变化

1、特点:受到冲击,变化速度缓慢;

2、原因:西风东渐,自然物产条件,生活习惯的制约。

3、表现:①19世纪40年代,出现西餐馆;②19世纪60年代前后,西餐馆陆续开办;③19世纪七八十年代后,西餐成为时尚。④酒、茶、烟等日常食品的变化

四、洋房与里弄

1、西式建筑最早出现在租界地区;

2、近代最普遍和最典型的是居住大院和里弄住宅;

3、大城市出现高级公寓和别墅式洋房。

五、读报刊与看电影

1、近代中国报刊业的发展 :

①报纸:1815年《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民众有了新闻观念;1872年《申报》出版;

②刊物:1884年《点石斋画报》和四大小说期刊;维新运动时报刊成为有力武器,五四以后读报刊更为普遍,出现读报组织。

2、近代电影业的发展:

19世纪末传入中国;1905年出现第一部自拍影片《定军山》;1913年出现第一部故事影片《难夫难妻》;1931年出现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1935年蔡楚生导演的《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国际获奖的影片;电影《风云儿女》插曲《义勇军进行曲》成为新中国国歌。

3、报刊和电影的影响:传播信息、普及知识;开拓视野,丰富了精神生活。

六、礼仪的革新

1、礼仪出现从等级森严到平等自由文明的变化:见面礼从跪拜、作揖到鞠躬、握手;称谓从大人、老爷到先生、君;原因是受西方礼仪以及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

2、婚姻: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自由恋爱、新式婚礼;

3、葬礼:从厚葬到文明、卫生、简洁的丧葬仪式

下载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说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生活的变化说课稿

    社会生活的变化说课稿 社会生活的变化说课稿1 各位专家、同仁:大家好!下面,我向各位汇报《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课中的教学尝试。一、教学内容根据课标要求,本课从社会生活的角度......

    电子商务新潮下中国网商联盟生存策略

    电子商务新潮下中国网商联盟生存策略历时十年发展,中国网商联盟从最初的网络广告销售一跃成为网络商务经营与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化多方位的现代化电子商务新秀,然而随着电子商务......

    第13颗_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说课稿(五篇范文)

    北师大版《历史》 七年级第13课《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说课稿 遵义九中政史地组 聂昌琼 我要说课的课题是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3课《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我将从......

    小猴子下说课稿

    《小猴子下山》说课稿 大宁县东关小学 冯芳花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一篇看图学文。写的是小猴子下山看见许多可爱的东西,它扔了这个要那个,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故事。这......

    九年级下《家》说课稿(汇编)

    九年级下《家》说课稿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

    七年级下《丑小鸭》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你们好。我是肥城实验中学的教xx师,x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丑小鸭》,它是新课标人教版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下面,我从教材、目标、教学......

    四年级下《方程》说课稿

    《方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节《方程》。首先,我来做一下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方程》是在学生已......

    《次北固山下》说课稿

    《次北固山下》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我是俞珂沁,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设计、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