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八年级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1:05: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历史八年级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历史八年级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第一篇:历史八年级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社会生活的变化》处在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这一单元是中国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二、课程标准

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的变化。

三、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工业革命后火车、轮船的传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以及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由于西方社会工业文明的传入,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

通过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同现代社会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学会运用发展的观点和历史纵向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本课“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均为本课重点内容。

难点:本课的知识点较多,时间跨度大,难于较为透彻地理解和把握。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教师播放歌曲《夜上海》并播放老上海的一些图片如:

老上海外滩老上海的街道车水马龙老上海的夜灯火通明老式留声机 教师出示图片

伴随着图片的滚动教师讲解:一曲《夜上海》彷如时光流逝,让我们回到了20世纪初的上海,近代上海的变化源于西方先后经历了工业革命和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到了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随着列强对中国的不断入侵,西方的先进科技、思想、文化也随之传入中国。使中国的社会风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一起走进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让学生了解近代世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又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二)讲授新课

教师:让我们穿越时空,跟随阿毛一家,走进百年前的上海。

20世纪初的上海人物:阿毛及全家生活时间:1915年地点:上海家庭状况:父亲是公司职员,家庭比较富裕。

【设计意图】通过阿毛一家的发生的几幕生活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一幕阿毛回家后,看到父亲刚刚收到两封电报电报一:侄子已从兰州出发去沪学习,由于交通不便,大约十五天左右到达。提前告知。

1、(1)教师:阿毛的哥哥要来上海,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 学生1步行 学生2骑马、划船 学生3坐火车„„

教师:出示轿子、独轮车、划船的图片,在近代中国,百姓出行选择的这些交通工具主要是以人力和畜力。随着列强对中国的入侵,西方的交通工具也开始传入中国。

结合课本和学生课下自己搜集的资料介绍“黄鹄号”轮船和淞沪铁路。

学生1:1864年1月,徐寿和华蘅芳合作制成一艘木壳轮船“黄鹄”号,船长50余尺,时速40余里,是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学生2:1876年,英国商人在中国修筑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淞沪铁路。„„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搜集资料和讲述,培养学生平时注意搜集历史知识的习惯和提高学生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教师补充:清政府最早修筑的铁路是在1881年的唐胥铁路,最开始竟然是用骡车拉着车厢在铁轨上行走。就像我们看过的一部电影《让子弹飞》的画面一样。

后来胥各庄铁路的修理工人自己动手设计,试制出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命名为“龙号机车”,龙号机车的一声长鸣拉响了中国铁路的第一声长笛也划破了中华大地几千年的沉寂。

龙号机车 【设计意图】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接轨,增添课堂气氛,也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教师点拨:通过唐胥铁路结束马拉火车的景象,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也开始逐渐接受西方近代的科技。

(2)教师出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

1、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交通工具与以往的交通工具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学生1动力不同

学生2相对于中国传统的交通工具是一种科技的进步

2、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带来一个最直接的影响是什么? 学生 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极大的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教师:近代中国大部分的铁路是列强在中国修筑的,列强在中国修筑铁路的目的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辛丑条约》的相关内容。

学生:帝国主义的势力延伸到火车开到的地方,加深了对中国的侵略。

教师: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我们是否要拒绝铁路铁路,以此来抵制西方的侵略?

夫地方之有铁路,譬如人身血脉流通,手足灵捷,……其未建铁路者,则如风痹之人,半体不遂,举动不灵,横逆之来,无可相助,亦为任其侮辱而莫之御。——郑观应《盛世危言》

学生1西方列强利用铁路当做侵略中国的工具,但是我们却不能拒绝,因为铁路的出现体现了是一种社会的进步。

学生2不能,铁路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教师总结:铁路等近代交通工具在中国的出现,早已被有识之士所认同,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设计意图】提供史料帮助学生学会从史料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会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西方社会工业文明的传入,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3)教师出示:

电报二货物从昆明出发,一周之内到达。望速汇款。阿毛的父亲看完电报后,立即打电话给公司 教师:通过电报乙可以看出出现了哪些新的通讯工具?你认为这些新的通讯工具的出现有什么作用?

学生1电报、电话

学生2促进了商品的流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2、(1)教师过渡:阿毛的父亲在打完电话后,听到了敲门声,让我们一起来看第二幕,通过此场景找出在称呼和礼节上有何变化?这种变化还表现在哪些方面?(课本p107)

第二幕家里来客人张叔叔是阿毛父亲的同事,带着小明来阿毛家做客。小明刚刚剪了新的小短发,穿着黑色的西服,阿毛的父亲向张叔叔友好的握手并说:“张先生,你好!”。两家在阿毛家照相留影纪念。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

学生1剪辫、易服、称呼、握手礼,照相留影 学生2还有废止缠足

教师:补充缠足的视频,宋代缠足开始盛行,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作用,它是历史的进步。(2)教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以上的这些变化发生在哪次事件之后?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1:这些变化发生在辛亥革命后,体现了中国社会民主的进步。学生2:同时也说明了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3)教师出示滚动图片

我今天之所以能够看到这些古老的照片,是要感谢在近代的另一项发明——相机。相机的出现有什么作用?

学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的图片使学生深刻的意识到相机的出现是一种社会的进步。

3、教师过渡:阿毛和小明很快成了好朋友,他们决定一起出去,请看第三幕

第三幕两位好朋友的外出阿毛和小明两个好朋友要一起去看电影《定军山》,随后两人又去商务印书馆买了几本下学期需要准备的参考书,阿毛顺便帮爸爸买了一份《申报》。

(1)教师:《定军山》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学生:是我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

教师:无声电影里的人说话没有声音,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观众明白他在说什么?

学生1:可以加旁白

学生2:伴以朗读、录音机或留声机的配音

教师补充:随着电影业的发展,中国在1931年创作了第一部有声电影,而且还有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奖项。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1931年的《歌女红牡丹》。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获奖的电影,1934年的《渔光曲》。

(2)教师:阿毛和小明看完电影后,去商务印书馆买书,并帮父亲买了《申报》,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进一步介绍《申报》和商务印书馆。

学生1:1872年诞生的《申报》,是中国历史最长,在当时影响最大的报纸。该报内容丰富,刊载有新闻、评论,还有商品和服务类的广告等等。从报纸中,人们可以得到社会生活、国内和国际的许多信息。

学生2:1897年创办了上海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学生3:当时使用的课本和字典很多都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包括今天我们使用的很多字典也还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学生4:当时的人们可以通过阅读书报开阔自己的视野。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搜集历史资料,增加了学生的求知欲,也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就在自己的身边,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3)教师:由于报纸和书刊是当时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资产阶级的各个派别利用报刊来宣传自己的思想。

中国近代报刊、书籍出版业的兴起时间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出版的报纸宣传的思想

(三)小结

(1)教师:通过本节课的课题可以看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体现在哪一个字上面? 学生:“变”字 教师:

总结文化生活社会习俗变近代交通、通讯工具的出现(2)教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上海之行,这次经历的种种变化其实挺好。只是不明白:这一时期社会生活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呢?

学生1: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把西方先进的技术传入中国。学生2:社会习俗方面的改变主要是在辛亥革命之后。

教师:变化的主要原因可以分成是两个方面,一是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使中国社会被动的发生变化;二是在近代化的探索中,通过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来主动的接受西方的先进科技,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特别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习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教师:中国近代社会的变化有什么局限?

学生:这些变化是有限的,各地区发展是不平衡的,社会习俗变化是缓慢的。

(四)结束 教师出示图片

结束语: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的发展,如今的这些差距已经在逐渐的缩小。中国的社会 8 风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科技也是不断的腾飞;人民的物质精神生活也不断的提高。这些都使我们深深的感受到只有国家的独立、富强,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有国才有家。最后让我们以一首《国家》来祝福我们祖国明天更美好!

【设计意图】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同现代社会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学会运用发展的观点和历史纵向比较的方法,认识祖国的强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篇:八年级历史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一系列问题、图片来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时代代入感,加深他们对于一百年前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有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并将激发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都渗透了关于本课的情感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出行方便了,交往密切了,生活丰富了等。

同时也要学生明确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变化是有限的。但最终要让学生知道尽管同我们现在的发展相比很有限并且是微不足道的,但它却代表了人类历史文明发展变化的主流趋势和人类社会优秀文化的发展方向。

第三篇: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1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火车、轮船、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掌握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通过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前后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归纳、概括能力;通过分组活动、编演情景剧,培养学生团体协作、创作表演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近代科技成果,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师生互动方式,通过提问、表演、撰写论文、讨论完成有关知识的处理、问题的生成和解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动手、动脑、动口的习惯。

(3)学生编演情景剧:通过扮演不同角色,体现新式交通通讯工具传入带来的变化以及辛亥革命前后的服饰、礼节和称谓等习俗变化,从中体验变化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西方科技的传入,改造了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发展,并与辛亥革命一同影响着社会习俗的变化。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辫易服、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难点

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进程感,形成文明史观和进步史观。

教学过程

一、利用谈话导入

师生交流:假期到过哪些地方去旅行?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假期一般有哪些娱乐活动?和同学、朋友怎样联系?(得出:交通、娱乐、通讯方式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再以一则“旧闻播报”──“淞沪铁路通车”导入新课:

十九世纪后半期,许多科技发明纷纷由西方传入中国,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投影课题)

二、初学课文,整体感知(快速浏览全文)

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的?

生答:

1、近代交通通讯的出现

2、近代文化生活的变迁

3、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三、依据子课题,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1组:精读第一子目,出示情景剧《穿越时空的旅行》,学生演练,并针对近代交通通讯的出现,提出自己还想弄清楚的问题。

2组:下发助学资料(附后),结合课文内容,研究近代文化生活的变迁,分别撰写百字小论文。

3组:研究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自编自演情景短剧来展示这些变化。(重点指导:怎样把“剪辫子,易服饰,变礼节,改称呼,废缠足”编成情景短剧,为学生提供道具:剪刀、用毛线编成的辫子、西服)

四、成果展示:

1.汇报《穿越时空的旅行》

①我们从中得到哪些有效的信息?(生答:近代火车、轮船传入中国,使人们出行变得方便、快捷,促进了商品流通;电报、电话也在这一时期传入中国,便于人们通讯联系)

②你还想了解到哪些有关近代交通通讯的问题?(生成问题、配合投影探究解决)

2.宣读历史小论文“文化生活的变迁”

①我们了解到哪些重要的信息?(照相、电影传入中国、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及代表作品、中文报纸的出现和发展、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商务印刷书馆及其贡献)

②无声电影是如何让观众明白人物在说什么?(思考交流)

3.自编自演情景剧:《剪辫子》《盐商见总统》

①我们从中发现了社会习俗的哪些变化?(剪辫子、易服饰、改称呼、变礼节、废缠足,通过投影展示一一了解)

②这些变化体现了当时社会怎样的发展趋势?(通过讨论得出:剪辫易服、废缠足表现出自由、民主的潮流;改称呼、变礼节反映出平等的发展趋势)

五.小结、巩固

请同学小结本课内容;(投影配合)以抢答的方式巩固本课所学

?

中国建造的第一艘轮船是

?

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运营的铁路是

?

我国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

?

我国拍摄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是

?

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是

?

中国近代最著名的报纸是

?

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

六、延伸:

1、我国古代有四大发明,为什么近代许多发明都是由西方传进来的?(讨论交流:近代封建统治的腐朽,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科举制度的毒害。教师点拨:更深刻的原因在于封建农业文明与西方工业文明的差距,导致近代中国在科技发明创新上落后了)要赶超西方科技,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对外开放,汲取一切先进文明;改革教育,鼓励创新……)

2、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给中国社会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3(火车、轮船的传入,使交通更方便、快捷,促进了商品流通;电报、电话的出现,方便了人们交流沟通、传递信息;照相、电影的传入,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这些科技成果的传入,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发展,并与辛亥革命一起影响着社会习俗的变化,向着民主、自由、平等的方向不断迈进。)

(附:下发给第二小组的助学资料)

电影传入中国

1896年8月11日法国商人在上海徐园“又一村”茶楼内放映的“西洋影戏”。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接触到电影。

中国的民族制片业,开始于外国电影传入9年之后的1905年。这一年的春夏之交,老北京的著名实业家任庆泰(1850-1932),在他自己开设的“丰泰”照像馆的天庭里主持拍摄了第一部国产片《定军山》。这是一部由谭鑫培主演的同名京剧的无声影片,片场约5分钟,它标志着中国电影业的正式的诞生。

中国第一座电影院──1907年第一座电影院平安电影公司在北京长安街建成,由外商经营。

中国第一个电影制片公司──1909年美国人布拉斯基久在上海香港路创办亚细亚影戏公司。这是中国土地上的第一家影片摄制公司。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1931年3月15日,由明星公司摄制的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上映。

中国第一部长动画片──1941年中国第一部长动画片《铁扇公主》完成,公映后受到好评。

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电影──1962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我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故事影片《魔术师的奇遇》。

中国电影是中国人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凭藉自己的智慧创造的关于中国的“电影”。从1905年开始,中国电影就这样在经历了从短片到长片、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等诸种技术演变的同时,也不断以影像的方式,承载和表达着中国人近一个世纪的好恶与思索、苦难与奋争、光荣与梦想。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创办于1897年。

一百多年前的上海,西方的印刷技术已很普及,曾在报馆当排字工人的夏瑞芳、鲍咸昌等几个人,于1897年以集资入股形式,成立了“商务印书馆”,主要印刷学校所用的课本。

商务印书馆集编译、出版、发行为一体,在其百年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足迹。商务印书馆以编译介绍国外重要学术著作而闻名海内外。清末,他们就出版了我国著名思想家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推动了哲学界的变革维新,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此后,相继推出严复的一系列译著,介绍西方先进的学术思想,影响很大。30年代,他们出版的《汉译世界名著丛书》,印行两百余种,其规模之大,品种之全为全国首屈一指。在工具书的编纂出版方面,商务印书馆数十年来,成绩卓著,在全国可谓独一无二。他们于解放前出版的《辞源》、《新华字典》等辞书,经多次修订,已成为全国最有影响的工具书。解放后,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大俄汉词典》、《现代日汉大辞典》、《新汉德词典》等数百种辞书,受到各界人士的好评,成为我国最权威的辞书。

1932年,商务印书馆曾遭受侵华日军的轰炸,使总务处、编译所、印刷厂及“东方图书馆”等,损失很重,元气大伤。解放后的1954年,商务印书馆由上海迁至北京。根据国家统筹安排,为发挥商务印书馆的传统优势,确立了以翻译出版外国政治、经济、哲学、历史、地理等学术著作和各类大型词典、工具书等书为主的方针,成为我国具有翻译、编辑、出版特色的重点出版社之一。进入90年代以来,商务印书馆发挥自身优势,根据市场需求,扩大经营范围,翻译出版了当代外国名著《西方的智慧》、《挑战风险》等。为开拓国内外市场,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及新加坡等国家的著名出版机构合作,出版了《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现代汉语八百词》(日文版)、《中国自然地理纲要》等中外文工具书,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2007年举办了诞辰110周年庆典。百年老书馆,正跨入一个新时期。

照相术的发明和传入中国

1837年,路易·雅克·芒戴·达盖尔成功地发明了一种实用的摄影术,1839年,达盖尔把他的技术公布于世,摄影术在法国正式诞生。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传入中国的香港、广州等地。今天司空见惯的照相馆,清末在中国刚刚出现的时候称为:画楼、影相铺、像馆、照相楼、照相号、照相寓等。

咸丰年间(1851—1861)在香港合伙经营油画业的画师周森峰、张老秋、谢芬三人,合资请当地外国兵营中的一个会摄影的人传授摄影术,学成后置办器材,增加了照相业务,同时还兼营画像。他们店名叫“宜昌”画楼,这是中国人最早开设的照相馆之一。尤其是当时照相还不具备放大技术,很多中国人想要“大照片”,画楼只能是先拍摄一个小照片,然后由画师再根据照片画像放大。

有闲阶层是像馆的主要顾客,象当时的戏剧演员、社会名流及社会富有阶层中一些人都把照相作为享受生活,自娱自乐的一种手段。照相术特别受到皇室和达官贵人的追捧。慈禧 太后酷爱照相,第一次请日本摄影师照相,赏赐竟达2万金,后来还聘了专职的摄影师;末代皇帝溥仪也非常喜爱照相,留下了许多生活照片,但是这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照相是可望不可及的奢侈享受。

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中国近代报刊产生的实质性标志应是康有为等人于1895年在北京创办的中国大陆最早的政论性报刊《中外纪闻》。戊戌维新时期,光绪皇帝倾向变法,对报刊的出版持宽容的态度,因而在这一时期形成了国人办报的高潮,涌现了《强学报》、《务实报》、《国闻报》、《知新报》、《湘学报》等一大批著名报刊,从而迎来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第一个蓬勃发展时期。在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同盟会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以宣传民主革命的思想;在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和李大钊创办的《每周评论》,宣传“民主”、“科学”,执中国南北报界之牛耳。

外国商办报刊也迅速发展起来,其中最著名的为英国商人美查于1872年邀约友人投资,在上海创办的《申报》,该报从1872年4月30日创刊到1949年5月停刊,出版长达77年,是中国近代历史最长久的报纸。为吸引读者《申报》的新闻内容办的非常丰富,体现出较强的信息观念。以《申报》为标志,中国近代报刊的四种基本形式新闻、论说、文艺、广告被确定了下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申报》的创办掀开了中国新闻史的崭新一页。1909年该报因营业不振,产权由华人经理席子佩收买,1912年转让给近代著名的报人史良才,从此业务大兴,成为旧中国屈指可数的著名大报之一。提起《申报》,不能不谈到为《申报》发展作巨大贡献的史量才先生。正是他将《申报》发扬光大,发展成中国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国有国格,报有报格,人有人格”,是史量才掷地有声的誓言。他认为“报纸是民众喉舌,除了特别势力的压迫以外,总要为人民说些话,才站得住脚”。在遭暗杀前不久(1934年10月5日),他曾和俞颂华、黄幼雄说起他的办报,“纯以社会服务为职志,不挟任何主义,亦无任何政治背景”。史量才办《申报》二十二年,始终贯穿着他对报纸独立品格的追求,并以他的办报思想和报业实践丰富、提升了中国新闻史,创造了《申报》的黄金时代。1934年史量才被蒋介石派遣特务暗杀。

1937年7月《申报》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同年12月15日,因日军检查新闻,自动停刊。抗战期间,曾在日伪控制下出版。抗战胜利后被国民党接收,成为CC系报纸。1949年上海解放时停刊。《申报》出版时间之长,影响之广泛,同时其他报纸难以企及,在中国新闻史和社会史研究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因《申报》见证、记录了晚清以来中国曲折复杂的发展历程,被人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第四篇:历史人教八年级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04

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学目标:

掌握在工业革命后火车、轮船传入中国。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掌握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采用师生互动方式,通过提问、欣赏、表演、讨论完成有关知识的处理、问题的解决,体现辛亥革命前后的习俗、礼节和称谓等变化,从中体验变化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但是,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出现了哪些发展趋势?

学生回答: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有所发展,出现了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实现民主政治,有民主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提倡民主与科学的趋势。

二、讲授新课:

上面我们谈到的仅仅是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变化,今天我们来看一看近代中国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

(一)、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相关内容,回答问题。[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近代交通在中国出现主要指的是哪些新式的交通工具? [学生回答]火车和轮船。

[教师提问]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带来的一个最直接的影响是什么? [学生回答]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教师引导]请举例验证。[学生回答]在滇越铁路通车以前,从昆明到上海,翻山越岭,大约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到达。通车后,可以先乘火车到海防,再转乘轮船到上海,全程只需短短几天。[教师引导]除了人们出行的速度大大加快外,近代交通在中国出现还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火车、轮船这类便捷的交通工具的出现,还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讨论,火车和轮船在中国的出现,还有哪些方面的影响?不管正面的,负面的,都列举出来。[学生讨论]„„

回答一:人们出行速度加快,可以节省好多时间,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回答二:商品流通的加快,可以促进商品生产的加快,商品经济发展加快。回案三:商品经济发展,从事商业的人增多,劳动力得到了较为合理的安排。回答四:火车的开通,改变了铁路沿线的经济结构,对原有的经济是一个冲击。

回答五:火车和轮船的开通,传达了新的信息,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使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回答六:火车的开通,也使帝国主义的势力延伸到火车开到的地方,加深了对中国的侵略。回答七: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不仅影响到中国的经济结构,而且影响到文化结构,更重要的是对人们心理的影响。„„

[教师小结]是这样的,我们可以看课本上郑观应的一段材料。在材料里,郑观应把铁路比作一个人身上的血脉。如果有铁路,则血脉流通,此人手足灵敏。如果一个国家没有铁路,则像一个人患了风痹之病,半身不遂,举动不灵。在这种情况下,连自身都顾不了,只能任人侮辱。同学们,郑观应属于早期维新派,在经济上是主张商战固本的。他的观点在当时是进步的。由此看来,铁路等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早已被有识之士所认同。

[教师过渡]中国近代,不仅在交通方面出现了新的运营方式,而且在通讯方面,也出现了新的通讯方式,那就是电报。[板书]电报

[教师引导]近代通讯和近代交通一样,都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这里需要同学们掌握的内容只有二个,即电报的出现给人们提供了哪些方便?如何看待这个新生事物? [学生回答]电报出现后,商人可以用来传达生意信息,记者可以用它从外地发回新闻报道,老百姓与亲友联系也用上了电报。

[教师引导]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个新生事物? [学生回答]一分为二地看,一方面是西方列强侵华,作为一种辅助工具传到中国,另一方面它的出现,又是历史的必然,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总体上应予肯定。

[教师过渡]上面我们学习的是交通和通讯方面的变化及其影响。近代以来,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也逐渐变得丰富。这一点上,功不可没的,首推电影和照相的传入。除此以外,还有报纸以及专门的文化出版机构的出现等。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

[教师引导]同学们请看“文化生活的变迁”一目下的内容。了解中国近代在文化生活方面对人民群众影响较大的几项新成果。[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对中国近代文化生活影响较大的几项新成果是什么? [学生回答]照相、电影、报纸、出版。[教师板书]照相 电影 报纸 出版

[教师引导]应该是这样,文字描述和口头流传都可以失真,而且因理解不同,主观的成分增加得越多,就越远离事物的本来面目。如果用照片来记载呢,就能较客观一些。我们可以看课本上的三个插图:“《定军山》剧照”“《渔光曲》剧照”“辛亥革命后军警为行人剪辫子”,都生动地记录了真实的情况。[教师引导]介绍完照相后,请同学们再看一看电影的演变。[学生看书]„„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无声电影里的人说话没有声音,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观众明白他(她)在说什么?

[学生回答]伴以朗读、伴以录音机或伴以留声机配音。(学生可能没有留声机的概念,需要教师介绍)

[教师过渡]前面同学们说了,对中国近代文化生活影响较大的还有报纸和出版业。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康有为和梁启超发动资产阶级维新运动时的主要宣传手段是什么?孙中山等人在发动辛亥革命时,主要宣传手段又是什么?

[学生回答]主要是通过创办报纸和印刷发行书籍进行宣传的。[教师提问]当时的主要报纸有哪些?

[学生回答]上海的《时务报》,天津的《国闻报》,北京的《中外纪闻》《国民报》《游学译编》等。

[教师提问]这些报纸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政治性非常强,时事性也强,主要是为了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或革命而创办的。发行量不是太大。

[教师讲述]《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它从1872年4月30日创刊,直到1949月5月27日停刊,前后办了77年。

[教师引导]关于出版业在中国的发展,同学们了解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当时使用的课本和字典都是由它出版的。

[教师过渡]由于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由于文化生活的变迁,再加上中国近代不断变革的政治大潮,特别是中华民国成立后,政府的移风易俗政令,使中国的社会习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看一看民国政府当时曾着重在哪几方面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一是剪辫,二是易服,三是废止缠足,还有跪拜之礼。

[教师强调]当然,在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轮船只在沿海沿江的口岸城市才能出现;铁路的数量也很稀少,平均每个人只有几厘米长。电影和报纸,只有在城市才能看到。至于照相,则只是极少数有钱人家的奢侈享受。在社会习俗方面,传统的习惯势力也是很难在短期内改变的。

[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这节课一共学习了三个问题:“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请大家集体回答每一个大目下面的具体表现。(说明:指新的事物)

[学生回答]在第一目下,主要是火车、轮船和有线电报。在第二目下是照相、电影、报纸和出版。在第三目下是剪辫、易服和禁止缠足等。(学生回答时,教师把内容写在相关目下)

课后反思:

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第五篇:历史人教八年级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02

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中国在近几年来发生的变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

掌握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提高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多角度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上海世博会涉及到社会生活方面的图片,并伴随世博会主题曲。

教师过渡: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让我们见到了很多高科技的产品,体会到了城市确实是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很美好。那么这节课我们穿越时空隧道,来看看百年之前上海世博会的各个会馆会展出什么新鲜的事物。

二、明确目标,有的放矢:(1)知识与能力。

1、了解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变化;

2、理解这些变化给社会带来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多媒体,展示反映社会生活变化的大量信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采用历史情景法,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增强他们对历史的亲切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层面以及其对近代进步思想的更深的探索。

三、巧设疑问,突出重点:

1、中国社会出现了哪些变化?(阅读材料,理清思绪)时间:1915年,上海召开世博会 地点:上海

人物:小明及其一家人

家庭状况:父亲是某公司职员,家庭较富裕 情景教学: 场景一:

小明一家人参观到中国馆中的一个分馆,这个馆是一组图片,因为实物太大,无法搬到现场。(教师:哦,那这个馆内到底都是什么呢?,我们一起去看个究竟!)教师利用幻灯片展示图片,图片的内容是:

(1)轮船的发展(2)火车的发展(3)汽车在中国的出现 问题:

1、请你给这个场馆起一个名字。

2、这些交通工具和以前的相比有什么不同?(突出动力的变化,是一种进步)

它们在中国的出现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是什么?(引导学生回忆辛丑条约的内容回答:使帝国主义的势力延伸到火车开到的地方,加深了对中国的侵略)

我们是否要拒绝铁路,以此来抵制西方的侵略?(结合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分析,铁路等近代交通形式在中国的出现,早已被有识之士所认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3、这些交通工具是怎么出现的?(从西方传入)场景二:

小明在参观英国馆时遇到了他的同学小张和他的家人,小张刚刚剪了新的小短发,穿着黑色的西服,小明的父亲向小张的父亲友好的握手并说:“张先生,你好!”两家人在英国馆门前照相留影纪念。问题:

1、同学们课前已经自学课文,请同学们自己在场景二中找出都有哪些变化?(发型、服饰、称呼、礼节的变化)

这种变化还体现在哪些方面?(妇女缠足)

2、以上我们说的这些变化发生在哪次革命之后?说明了什么?(辛亥革命使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

3、相机的出现有什么作用?(为人们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场景三:

下午三点两家人参观完世博会,小明和小张两个好朋友要一起去看电影《定军山》,随后两人又去商务印书馆买了几本下学期需要准备的参考书,小明顺便帮爸爸买了一份《申报》。

1、无声电影里的人说话没有声音,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观众明白他在说什么?(伴以朗读、录音机或留声机的配音)

2、人们通过报纸可以了解到什么?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报刊,这些报刊都宣传什么思想? 场景四:

小明回到家,看到父亲刚刚收到一封电报:货物已从昆明发出,一周之内到达。望速汇款。父亲看完电报后,立即去打电话给公司。问题:

1、电报这种通讯工具给近代中国人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促进商品流通,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从电报中的内容看,当时的中国铁路发达吗?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是怎么出现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这些变化有哪些特点?(不平衡性、受封建守旧思想的阻挠)(这部分给学生提示:上海、家庭较富裕,补充慈禧坐汽车的小故事)

3、如何评价这些变化?(教师总结)

五、师生交流,释疑拓展:

六、归纳总结,点拨提升:

近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任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不仅铁路不发达,轮船只在沿海沿江的口岸城市才能见到,报纸、电影等也只能在大城市看到,而且很多旧的习俗依然顽固。中国的社会需要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七、当堂训练,及时巩固:

1、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是()。

A 唐胥铁路

B 淞沪铁路

C 滇越铁路

D 京汉铁路

2、我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

A 《渔光曲》

B 《定军山》 C 《歌女红牡丹》 D 《八百壮士》

3、我国

造的第一

是()。

A黄鹄号

B 邓达斯号

C 菲尼克斯号

D 克莱蒙特号

4、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是()。A 《渔光曲》 B 《定军山》 C 《歌女红牡丹》 D 《八百壮士》

5、早期中文报纸中最著名的是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A《时务报》

B 《申报》

C 《国闻报》

D《中外纪闻》

6、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A 商务印书馆

B 红旗出版社

C 中华书局

D 文艺出版社

下载历史八年级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历史八年级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中国近代史(1840—1949)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第一单元 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第1课 中英鸦片战争(1840-1842)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1、背景:......

    【中图版】八年级上册:2.5《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设计

    第5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课程标准 (一)内容标准 (1)知道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

    水滴系列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社会生活的变化 课型:新授课 年级:八年级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通过讲述近代交通通信在中国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充分凸显了“社会生活的变化”这一主题:一......

    6.2_社会生活的变化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了解火车、轮船、电报、照相、电影传入中国的史实;掌握《申报》、商务印书馆的出现和发展及民国以来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通过图片、视频资......

    八年级历史上册作业设计

    八年级历史上册作业设计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 第一课鸦片战争 课前预习一、单项选择题( ) 1.鸦片战争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 A.美国B.法国 C.英国 D.西班牙......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复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记住九一八事变、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西安事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2、记住南京大屠杀......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课教学设计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教学设计人教版 第4 夏、商、西周的兴亡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一)知识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

    八年级历史教学设计

    八年级历史教学设计 作者: 赵政超 (课堂教学评价技能与方法广西崇左龙州课堂教学评价技能与方法一班 ) 评论数/浏览数: 2 / 14 发表日期: 2010-12-07 22:06:10 九一八事变是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