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历史教学设计
篇一: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掌握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认识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汲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 的历史教训,培养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点】
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探究,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开放创新的活动方式,给学生一个张扬个性的空间,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感悟历史,更深刻地了解历史。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教师:巍然屹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见证了共和国的光荣历史。碑上所刻的八幅巨型浮雕,生动地浓缩了此前一个多世纪优秀中华儿女为实现祖国富强、民族振兴而付出的,充满血与泪、剑与火的艰辛努力。
同学们,你们知道其中第一幅浮雕的内容是什么吗?
知道是谁领导这场伟大的斗争吗?
知道近代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第一次文明冲突吗?
学生:虎门销烟。
学生:林则徐。
学生:鸦片战争。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完全正确。我们将要学习的就是第一课时──鸦片战争。(出示:第一课鸦片战争)
【评定: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
(二)自主学习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2.1839年,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进行暗访密查,缉拿烟贩,收缴鸦片 斤。6月在 销毁鸦片,虎门销烟的意
义。
领。
4、中英《南京条约》
时间:
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 条约。内容:①割给英国;
②赔款 ;
③开放 五处为通
商口岸;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 商定。
影响: 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 社会,是中国 的开端。
5、仔细观察教材第5页两幅地图,完成填充图册相关内容。
(三)展示回报
学生展示、互评,教师给予点评。
(四)合作探究
学习新知识之前,请同学们提出希望在本课探究的问题。
1、相距遥远的英国为什么向中国走私鸦片?
2、鸦片的走私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危害?
3、林则徐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4、鸦片战争中,处处可见中国军民奋勇杀敌,浴血奋战的感人场景,涌现了关天培、陈化成一大批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可为什么还是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呢? 5《南京条约》给中国造成了什么危害?
6、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教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这也是我们将要解决的问题。下面请同学们先看一段音像资料,同时思考以下问题:英国为什么向中国走私鸦片?走私鸦片给中国造成了什么危害?(播放相关音像资料,出示相关问题
学生: 我认为,19世纪上半期,英国已完成工业革命,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教师:为什么矛头不是其它国家呢?
学生:中国是西方人一直梦寐以求的地方。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旅行纪中这样描述过,东方遍地是黄金,更是激起了西方对中国的向往。在清康熙帝时,英国曾有使节到中国访问,结果无功而返。
教师:为什么不直接把商品卖给中国,何必走私鸦片呢?
学生:中国当时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社会经济,外国的商品很难在中国销售出去。在中英正常的贸易中,英国许多白银流入中国,中国处于出超。于是,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牟取暴利。
教师:鸦片的输入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危害?
学生:许多白银流入英国,加剧了中国的贫弱。
学生:官僚吸食鸦片,腐蚀了清朝的统治机构。
学生:严重摧残了吸食者的体质,中国国民素质整体下降。
学生:官兵吸食鸦片,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学生:正如林则徐所说,“数十年后,中国几无御敌之兵,几无充饷之银。”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教师:面对各种灾难,林则徐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派人暗访密查,缉拿烟贩。
学生:强迫交出鸦片,并写下保证书。
学生:虎门销烟。
教师: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教师:除了上述以外,林则徐还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
学生:温家保总理在第一次接见中外记者会上,引用了林则徐的这样一句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它体现了林则徐以民族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荣辱得失的高风亮节。
教师:罪恶的鸦片走私受到中国抵制,英国政府决定发动鸦片战争。(出示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多媒体演示英国入侵中国的过程)
师生共同归纳,然后出示:
占领:1841年,英军占领香港岛。
结束:1842年8月,英舰到达南京长江江面。
签定:中英《南京条约》。
【评定: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在自主探究、交流中感知历史,感受历史,享受探究的乐趣】
教师:请看大屏幕,这是有关《南京条约》的一个图表,图表下面是备选答案,备选答案中多项内容,给每个小组两分钟时间准备,然后选定一名代表利用多媒体手段完成这个图表,比比看哪个组又快又正确。
学生:(活动)
【评定:游戏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有利于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提供一个发现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由上述图表的内容我们可以得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那么,中国为什么会失败呢?下面有请两组同学演绎两场历史的对白。篇二:八年级历史上教学设计
第1课 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一、识记和理解
了解鸦片输入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记住虎门销烟的时间及意义;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记住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掌握《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二、能力与方法
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比较战前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崛起和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情况,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南京条约》内容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影响,提高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在讨论鸦片输入的危害、总结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原因、分析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比较战前的中国与世界,了解迅速发展中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怎样把侵略矛头指向正在走向腐朽没落的中国。使学生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从而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通过揭露鸦片贸易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危害,认识作为毒品对吸食者身心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伤害,从而自觉地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通过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和牢记西方列强的侵略跟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和痛苦,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虎门销烟,《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难点: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鸦片战争
1、国际上把虎门销烟结束的第二天作为国际禁毒日。(6月26日)
2、面对毒品,我们广大青少年应该怎么做?(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大门,而虎门销烟只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导火线(借口)。
4、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重大变化:
鸦片战争后,中国形式上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但政治上领土不完整,主权遭到破坏;经济上,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
教师出示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影响的比较表
【正因为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我们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课标要求】
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讲述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英勇事迹。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和结束的时间及标志;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知道外国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了解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的情况;讲述英法联军抢劫并火烧圆明园的暴行;列举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主要事迹。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根本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编演历史短剧,让学生初步掌握收集、整理、运用历史材料和创新思维的方法和能力、与他人合作做事的能力;通过学习“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一目,培养学生从历史表格和地图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写作以“勿忘国耻”为主题的历史小论文,培养学生吸取历史教训,进行自我教育,不断完善自我的能力和用文章表达自己历史情感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帮助学生认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丑恶面目;通过揭露英法联军抢劫并火烧圆明园的罪行,教育学生勿忘国耻,努力学习,振兴中华,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通过学习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英雄事迹,继承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光荣传统。
【重点难点】
一、重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行;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二、难点: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概况
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起讫时间: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发 动者:英国、法国
重大事件:1856年,英军炮轰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1860年,火烧圆明园。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结果影响: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多个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
二、战争期间列强的罪行 1.火烧圆明园 时间:1860年。中国优秀文化遗产损失殆尽,纵火者:英法联军。影响清政府的软弱无能暴露无遗,侵略者的暴行:烧杀抢砸,无恶不作。侵略者的侵略气焰更加嚣张。2.沙俄趁火打劫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时间:十九世纪中后期
主要条约:《中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范围面积:在中国东北和西北占领150多万平方千米。
影响 : 俄国割占中国领土最多,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主权;沙俄成为地跨欧亚的帝国。中国东北西北边境安全受威胁。
沙俄在中国近代史上所割占领土的面积,相当于欧洲德法两国面积的总和,外加一条与多瑙河一样长的黑龙江。他是占领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三、战争引发的抗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1851—1864年、洪秀全、天京)
背 景: 太平天国反清反侵略;中外反动势力联合进攻太平天国;太平军英勇抗击中外反动势力。英雄事迹:青浦战役:1860年,大败华尔的洋枪队。
慈溪战役:1862年,大败洋枪队,打死华尔。
金坛战役:1864年,大败洋枪队,击伤戈登。
历史意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抗击外国侵略者的坚强意志,打击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气焰。
【从太平军身上你学到了什么?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英雄事迹,继承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光荣传统】。
【巩固小结】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赔款,清政府把赔款转嫁到人民头上,激化了阶级矛盾,引起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在这种背景下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856年,太平天国军事上达到全盛,外交上坚持独立自主反对侵略;清朝统治岌岌可危。西方列强为维护既得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决定先武力迫清投降,然后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于是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战后,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英勇抗击中外反动势力。
第3课 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
【课标要求】
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华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了解英、俄两国利用阿古柏入侵新疆分裂中国领土的阴谋,记住率军收复新疆的清朝大臣的名字,知道邓世昌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时间和《马关条约》签定的时间,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理解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评价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功绩,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比较《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危害,让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解析有关“三国干涉还辽”的历史材料,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材料、从材料中提取、处理、鉴别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讲述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联系当前台湾人民的反台独斗争,培养学生迁移知识、联系现实、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爱国将领邓世昌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的牺牲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马关条约》的危害,使学生认识《马关条约》是自《南京条约》签定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中华民族的生存危机更加严重;通过学习左宗棠收复新疆和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国人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反对分裂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光荣传统。
【重点难点】
二、难点:怎样认识三国干涉还辽的实质
一、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是在1884年,有利于加强中央对新疆的管辖。
(左宗棠,清末地主阶级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民族英雄。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粉碎了俄、英侵略者肢解中国的阴谋,捍卫了祖国领土的完整,所以说左宗棠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1、记忆甲午战争爆发的时间:(1894年);理解命名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1894年为旧历甲午年)。
3、从邓世昌身上学习的精神:不怕牺牲,为国捐躯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马关条约》内容和危害
1、《马关条约》签定的时间、地点、中日的代表人物
(时间:1895年;地点:日本马关;代表人物:中国是李鸿章,日本是伊藤博文)
2、分析《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1)(运用割地、赔款、开通商口岸、开办工厂四点进行归纳记忆)
(2)三国干涉还辽其目的和实质在于维护其在华的利益,而非维护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
(3)危害和影响:(运用具体内容逐一加以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第一、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
第二、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分析:两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严重破坏了中国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当时的财政收入,一年不足九千万两。为了偿付赔款,除了加紧搜括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条件的“洋债”。这笔巨额赔款,相当于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其85%被日本政府充作军费,日本迅速发展成军事帝国主义,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敌人之一。
第三、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
第四、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分析:条约规定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从此,帝国列强取得了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的权利,剥削廉价劳力和掠夺原材料,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结论:《马关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更多的主权,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对比《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出,认识《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中国所签定的最不平等的卖国条约。
军队,后方遥远,供应不便,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可是为什么最终清政府还是失败了,被迫签定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对于我们当前的建设有什么重大的启示?
教训: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落后就要挨打。
启示:必须加强党的廉正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推进军事现代化。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任何分裂祖国的行为都将遭到失败并将永远铭刻于历史的耻辱柱上,而那些民族的英雄,千百年后,名字依然芬芳。
【巩固小结】 第
4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课标要求】
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发展的大致情况,讲述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故事;记住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时间和组成八国联军的八个国家,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目的,知道八国联军抢掠北京的暴行;记住《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掌握条约的主要内容。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引导分析义和团运动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培养学生抓住主要矛盾、一分为二地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收集有关八国联军侵华暴行资料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运用计算 篇三: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设计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课程标准〗
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及主要内容;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理解分析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了解西藏和平解放的具体过程,认识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
能力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绘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主要决定简表??学会利用表格的方法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2)教师指导学生搜集国旗、国徽、国歌、开国大典和西藏和平解放等资料,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的能力。(3)通过小组讨论一系列问题,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及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一是开国大典的盛况,二是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要突出开国大典举行的时间、地点及开国大典的盛况。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开国大典》录像片段,让学生通过展现的开国大典的盛况来感受和体验当家作主人的喜悦心情。
2理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引导学生利用讨论的方法增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重点。
难点 如何认识西藏和平解放。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民族关系、少数民族政策、藏族历史及政治制度等一系列问题,教师应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搜集的资料和课本上的小字部分,先让学生了解西藏解放的过程,然后通过讨论:?我们为什么要采取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突破难点。〖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很清楚地记得自己的生日吧!(学生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表情)哪位同学能根据家中的资料(录像带、相册、成长记录袋等)以及长辈提供的信息,说说自己出生时的情况?
生1:我妈妈说我出生时体重很轻,天还下着雪,所以给我起名叫小雪。
生2:我经常翻看我的成长记录册,里面记录了我出生时的情况:体重、身长、接生的大夫,还有我小手、小脚的印记。对了,再补充一条,还有我出生时的照片,很可爱。
生3:我看了我出生时的录像,还听到了我第一声啼哭的声音,很响亮。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你们把老师的思绪带回了小的时候。(教师可以灵活处理,说说自己小时候的一二件趣事与同学交流)
师:同学们,你们可知道祖**亲的生日?
生齐答:10月1日。
师:你们一定也很想知道我们的祖国?d?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一些情况吧?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多媒体展示本课课题: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学习新课
一、筹建新中国
师:新中国这个大家庭即将成立之时,百废待兴,筹建新中国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这个重担就自然落到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全体代表的肩上。下面请出?开心辞典组?的同学给大家介绍中国人 民政治协商会议这个名词。(学生鼓掌)
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称?新政协?,以区别于1946年1月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早在1948年5月1日,中国共产党就提出了?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这一号召得到各民主党派和各界民主人士的热烈响应。新政协筹备会于1949年6月在北平召开,同年9月21日,举行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继续在国家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以及对外友好活动中发挥作用。
师:同学们,想一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成立新中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请同学们先独立学习,阅读课本,勾画、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将找到的条目想办法归纳成体系,使其一目了然。
师:你们用什么方法进行归纳?
生1:我们小组采用图示归纳法。
(教师提示学生到实物投影台展示该小组的作品)
生2:我们小组采用表格归纳法(实物投影展示):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主要内容简表
师:同学们表现都很不错,大家掌握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决议内容。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得到了什么收获?
生1:我学到许多有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知识。
生2:我学到了两种归纳历史事件的方法:图示法和表格法。今后我们再学习这类知识时,我要大胆尝试这两种方法。
师:(望着一名同学,发现该生眼睛中充满疑惑,老师及时调整)同学们可能会对刚才我们共同解决的问题有疑惑,可以大胆提出来。
生:老师,我们中国现在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据我观察现在通行的一系列法律都是由人民代表大会讨通过的,为什么临时宪法《共同纲领》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通过的呢? 师:这名同学在课堂上大胆质疑,说明他是一名善于思考、非常有勇气的同学。老师希望你们都向他学习。哪位同学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小组之间开始讨论)
生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之时,全国领土还没有完全解放,西北、中南、西南地区的国民党军队还在继续顽抗,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选举,再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还不可能,也行不通。所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师:让我们谢谢这位同学。师:同学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国旗、国徽、国歌是我们国家的瑰宝,也是对我们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要想进一步了解这些内容,还需要一些相关资料。上课之前老师布臵了搜集有关国旗、国徽、国歌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或实物,你们准备好了吗?下面我们将进行资料展示。展示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方式是可以挑选你认为比较重要的或同学比较感兴趣的资料,然后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另一种方式就是将我们共同搜集到的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大家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所需要的资料进行多媒体展示。
1国旗。(多媒体展示国旗图案和有关国旗的文字资料)
新中国的国徽以国旗和天安门为主要内容。国旗表示革命政权;天安门象征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斗争,也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齿轮和稻麦穗象征工人、农民;绶带紧结齿轮和稻麦穗,象征工农联盟。
3国歌。(多媒体展示国歌词谱及文字资料)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决议,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师:同学们,据记载,代表们讨论确定国歌时,曾经过一番非常激烈的争论,有一些人认为,新中国已经成立,?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歌词不太合适,建议修改一下。但多数人不同意修改,请说出你的看法。(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讨论时小组的同学都要提出自己的观点)
生1:我们小组认为,新中国即将成立,我们的国家已经逐渐强大起来,不应该再要?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话。
生2:我们也赞同他们小组的观点。这句话已过时了,不符合新中国成立时的情况。
生3:我们小组持反对意见,尽管新中国已经成立了,但危险仍然还在,我们要居安思危,时刻保持警醒。生4:我同意他们小组的看法。新中国刚刚成立,我们在国际上的地位还不高,一些强大的国家可能还会卷土重来,我们还需要万众一心,共同战胜困难。
师:刚才同学们对这个问题都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老师很高兴。其他同学还有哪些看法?
生5:我们正在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前进道路上还会有许多挫折,我们还应继续艰苦奋斗。
师:以上同学都发表了自己对国歌歌词取舍的看法,每一名同学都亮出了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下面老师也谈谈自己的看法,我认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歌词没有过时,不应删掉,因为我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虽然全国大部分领土获得解放,但是我们还受到帝国主义的包围,我们还要争取中国完全独立和解放,还要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特别是在今天,我们还应居安思危,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为振兴中华民族不断努力奋斗。
二、开国大典
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闭幕后,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通过了哪些决议
生:通过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等决议。
师:下午3时,举世闻名的开国大典开始了。(多媒体展示开国大典盛况的录像)师:同学们,当你们看到毛主席亲自按动电钮,五星红旗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缓缓升起时,你的心情如何?
生1:我非常激动,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终于有扬眉吐气的一天了。
生2:听着熟悉的国歌,我很自豪,我们终于把侵略我们的外国人赶跑了,我们终于有了完全独立的国家了。
生3:我想到了我们学校每周都举行的升旗仪式。作为共和国的公民,我们要热爱我们的国家,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
师:你们说得非常好。你们知道开国大典的礼炮为什么要鸣28响?为什么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小组讨论,每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
生1: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建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正好经历了28年的历程。28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成为新社会的主人,中国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
生2: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饱受耻辱,国家任人宰割,生灵惨遭涂炭。中国人民当了一百多年的亡国奴。一百多年直不起腰杆,这都是因为我们贫穷,我们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永远记住这一惨痛教训,珍惜我们的新国家,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把我们的新中国建设好,让过去受压迫、受奴役的旧时代一去不复返!
师:你们的发言非常精彩,老师很受鼓舞。你们总结出了一个规律性的结论:?落后就要挨打。?能分析一下旧中国落后的原因吗? 生1:是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造成的。
生2:清政府采取了愚昧的闭关自守的政策,自诩为天朝大国,不与任何国家往来。
生3:清政府满足于过去的辉煌,不思进取,不能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所以抵挡不住列强的侵略。师:你们分析得很全面。新世纪的中国正处在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我们应吸取哪些教训?
生1:中国不能再闭关锁国了,要实行对外开放,中国必须进入世界发展的大舞台,与世界各国开展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国的发展。
生2:我们现在社会也有腐败的现象,国家应该大力惩治那些腐败分子,才能更好地发展。
生3:我们应该发展科学技术,多培养人才,才会有竞争力。
师:善于吸取教训的民族才会强大。中国百年巨变告诉我们,只有国家强大了,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会实现经济的腾飞、民族的复兴。
三、西藏和平解放(多媒体展示)
师:新中国成立后,我人民解放军继续向西北、中南、西南地区挺进,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西藏和平解放历程纪录片,由教师和学生共同从网上下载制作而成)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中央人民政府为什么采取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针?(请各小组讨论解决这个问题)生1:我们小组查阅资料了解到,早在近代英美两个列强就窥视西藏,妄想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西藏上层反动势力在英美支持下,积极策划?西**立?,并在1950年1月派出?亲善使团?,赴美、英、印度等国活动,谋求支持,企图以武力阻止解放军进军西藏。
生3:我们学过西藏是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解放前实行落后的?政教合一?的农奴制度,他们的宗教领袖称?**?和?**?。
师:同学们结合地理学科和以前学过的历史知识大体概述了西藏解放前的情景。解放前的西藏情况十分复杂,外国的一些政治势力利用宗教和历史上遗留的民族矛盾插手西藏问题,企图使西藏与祖国分离。所以解放西藏的核心问题是政治问题,应采取和平解放的办法。消除汉藏之间的民族隔阂,争取藏族同胞的支持,孤立少数分裂分子。1951年5月,中国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10月,鲜艳的五星红旗终于插上了雪域高原,西藏千百万农奴翻身得解放,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师:长期以来,不断有一些国家干涉中国内政,策动西藏叛乱,**喇嘛也出逃国外,进行分裂祖国的活动,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还在1989年授予**喇嘛诺贝尔和平奖,进行反华活动。你们对这件事有何看法? 生1:我们坚决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的行为,对美国等国家干涉我国内政,提出强烈抗议。
生2:我们不能再回到近代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老路上去,屈辱的历史不能重演。
师: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政府在维护祖国统一的问题上决不会有丝毫让步,企图依靠外国势力达到?西**立?、分裂祖国的活动是背叛祖国的可耻行径,决不能让其得逞。
我们国家正在帮助包括西藏在内的西部地区发展经济,行动是什么?
生:西部大开发。
师:对,只要我们坚持发展西藏,加强民族团结,繁荣民族经济的政策,西藏人民就会过上好日子,我们坚信西部大开发会给西藏等西部地区带来生机和活力,西藏的明天会更美好。
学习小结(多媒体展示学习小结问题卡)
1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 2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学习方法?
3我对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有哪些感受?
生1:我学到为了筹建新中国,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生2:我还学到了关于国旗、国徽、国歌的知识。
生3:我通过看录像亲身感受了开国大典的盛况,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
生4:通过学习,我明白了西藏和平解放的重大意义。
生5:我尝到了合作学习的快乐,经过小组讨论和老师的帮助,解决了一些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生6:我学到了用列表格来归纳历史事件的方法。生7:我学会了通过搜集资料来帮助自己学习的方法。
生8:当我再次听到国歌奏响时,我会有不同的感觉,我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我一定好好学习,将来建设好祖国。
师:同学们谈得非常全面,你们不仅学到了历史知识,提高了技能,还学到了学习历史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你们能从内心体验历史、感悟历史。?学史使人明智?,老师希望你们与历史课共同成长。
课后扩展
以《新中国成立的故事》为题,出一本小册子,可以是文字资料,也可以是连环画,也可制成多媒体课件。
反思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即?你出生时的情况?,把学生引入到现实生活之中,引导学生生疑、生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使原来索然无趣的历史带上浓浓的?生活味?,体现?历史源于生活?的理念。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的学生会提出:?我们中国现在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据我观察现在通行的一系列法律都是由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的,为什么临时宪法《共同纲领》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通过的??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也应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和个性,保护他们善于思考和乐于探究的热情。
3历史学习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如学习本节课第一子目老师让学生讨论国歌歌词的取舍问题、第三子目讨论?为什么要采取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针?后,把学生的思维由历史引入现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4新课结束后,老师让学生自己总结评价学习成果,自我反思,让学生真正体验学习过程,使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谐统一,使学生学得快乐,学有所获。
第2课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
〖课程标准〗
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中国为巩固政权而进行的斗争,提高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脉络的能力。
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了解土地改革的大体情况。
正确理解土地改革的重要意义。
了解抗美援朝的原因及伟大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课前收集有关材料,掌握通过搜集、访问获得资料的方法。
通过讨论、讲故事,增强认识历史现象和组织历史材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体会志愿军战士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们不愧为?最可爱的人?。〖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土地改革的进行以及学习志愿军战士所体现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难点理解土地改革的重要意义。
第二篇:八年级历史教学设计
八年级历史教学设计
作者: 赵政超(课堂教学评价技能与方法
广西崇左龙州课堂教学评价技能与方法一班)评论数/浏览数: 2 / 14 发表日期: 2010-12-07 22:06:10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为侵占中国制造的借口,是日本帝国主义要把中国变为其独占殖民地的重要步骤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为侵占中国制造的借口,是日本帝国主义要把中国变为其独占殖民地的重要步骤。此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向主要矛盾地位上升。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面对日军的侵略行径,蒋介石采取了不抵抗政策,导致了东三省的迅速沦亡,加剧了民族危机。西安事变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国共两党由内战走向和平,由分裂对峙走向合作抗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充分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采用讲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开展师生双边活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学习,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
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教学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教学方法:讲述法,探究式讨论法,表演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电脑,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这首歌唱的“我的家”是指哪里?是什么事情使东北发生了变化?是谁使得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学生回答)
一首悲怆的《松花江上》,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东北人民赶走日本侵略者,重返家园的渴望。今天,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段苦难的历史,学习第14课《难忘九一八》
学习新课: 一、九一八事变 教师:1931年9月18日,一个炎黄子孙不能忘记的时间,一个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的时间。每到“九一八”,中国人就会产生无比的愤恨和铭心的耻辱。那么,在这个时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我们来看一段纪录片。(播放《九一八事变》纪录片)
教师: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有两个步骤,首先制造什么事件?然后怎么样?
学生回答
教师: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大屏幕展示)
学生回答
教师:面对日本的侵略,每一个有民族责任感的中国人都不会无动于衷的。九一八事变爆发时,驻守沈阳的东北军要求抵抗日本侵略者,但是蒋介石的态度怎样呢?
学生回答。(大屏幕展示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
教师:由于蒋介石下令不抵抗,第二天清晨,日军占领了沈阳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4个多月后,结果怎么样?
学生回答(大屏幕展示东三省沦亡)
教师:东三省沦亡后日本侵略者在长春建立什么政权?有什么企图?
学生回答 日本侵略者在东北犯下滔天罪行,东北三千万同胞过着耻辱的亡国奴生活(大屏幕展示)
二、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教师:面对日本的侵略,全国人民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很快掀起了一个全国性的抗日高潮。在沦陷的东北大地上出现了哪两支主要的抗日队伍?
学生回答。
教师:抗日义勇军是由哪些人组成的?抗日游击队是中共派谁组织的?
学生回答。
教师:抗日义勇军是自发起来的抗日队伍,抗日游击队时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是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他们在极为险恶的环境里英勇抗敌,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中涌现了赵一曼和杨靖宇等抗日英雄。(大屏幕展示)
三、西安事变
教师: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由来已久,侵占东北是日本的唯一目的吗?接着又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哪里?崇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中国人民甘心坐以待毙吗?要不要起来抗日?(大屏幕展示“华北危急”)
学生回答。教师: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险关头,我们来听听他们的抗日吼声。(播放《义勇军进行曲》)
这首歌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自那时起,在中华大地上抗日救亡的呼声不绝于耳。
中共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和杨虎城接受了中共的主张,停止向红军进军,并多次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但是,蒋介石却继续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一心只想剿灭红军。蒋介石拒不接受联共抗日的主张,亲临西安督战,致使张学良和杨虎城处于抗日不能,剿共不愿的境地。张学良和杨虎城以民族大义为重,毅然作出了选择。接下来发生的西安事变震惊了中外。(播放纪录片西安事变捉蒋片段)
教师:西安事变是在什麽背景下发生的?发生于什么时候?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什么要发动西安事变?
学生回答。
教师:蒋介石被扣押了,但如何处置蒋介石却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同学们能想出一个好的主意吗?
结合当时形势学生小组合作讨论。
教师: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共对此提出什么主张?为什么?(大屏幕展示)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中共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党中央派周恩来等人到西安谈判。我们来看看模拟周恩来在西安谈判的表演。
学生表演(模拟周恩来在西安和平谈判)
教师:从刚才的表演我们可以了解到,周恩来等人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宣传说服工作,经过各方面的努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有什么意义?(大屏幕展示)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西安事变是在日本加紧侵略中国和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背景下发生的。发动西安事变的张学良和杨虎城的确是伟大的爱国者,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它的发生,显示了中国人民团结御侮的强烈愿望,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的立场,对中华民族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此,(1927—1936)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国共两党由内战走向和平,由分裂对峙走向合作抗日。
课堂小结(大屏幕展示)
教师: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由来已久,在1931年9月18日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东三省沦亡。而东北人民不甘心做亡国奴英勇抗敌,涌现了抗日义勇军和抗日游击队两支主要的抗日队伍。日军侵占东北后,又向华北进攻,华北危急,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险关头,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逼蒋抗日发动了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三篇: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
中国近代史(1840—1949)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第一单元 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第1课 中英鸦片战争(1840-1842)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1、背景:①清朝后期已经走向衰败,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的国家;②英国为了开辟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赚取中国白银毒害中国人民;③鸦片的输入带来巨大危害。
2、鸦片输入的危害:导致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清政府更加腐败,军队的战斗力削弱。
3、经过:①道光帝为维护清朝统治,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东禁烟;
②虎门销烟:1839年6月3日到25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110多万千克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4、历史意义:虎门销烟的壮举,打击了外国侵略着的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
二、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
直接原因:林则徐的禁烟运动;
根本原因(目的):打开中国市场,谋取暴利。
2、爆发及结果
爆发:1840.6 英军封锁珠江口 结果:中国战败,签定《南京条约》
3、中国战败的原因:
内因:封建制度的腐朽或清朝政治腐败(根本原因),闭关锁国,经济和军事技术落后。外因:英国是当时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启示:落后就要挨打
4、中英《南京条约》(1842)
(1)历史地位: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2)主要内容:①(割地)割让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赔款2100万银元。③(五口通商)开放广州(最南端)、厦门、福州、宁波、上海(最北端)为通商口岸。④(协定关税)英国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5、《南京条约》的危害:①割地—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使香港人民沦为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②赔款—开创了列强对中国勒索赔款的先例;③五口通商—使东南沿海门户大开;④协定关税—破坏中国关税主权。
6、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三、中国社会的巨变
1、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根本性的变化)
2、主要矛盾: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战后,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3、主要任务:有反封变为反帝反封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
1、原因(目的):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过程:①1856英军炮轰广州,战争爆发。②1860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攻占北京。
3、结果: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俄签订了《北京条约》(1860)
4、影响:进一步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二、太平天国运动
1、爆发: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发动武装起义,1853年,起义军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为国都,建立起与清政府相对峙的农民革命政权。
2、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①1860年七八月间,在松江、青浦大败洋枪队;②1862年初,在浙江慈溪的战斗中,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
三、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1、1858—1881,共侵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注:《瑷珲条约》是近代割地最多的条约)
2、复习:表格、地图《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第3课 左宗棠收复新疆
一、外国势力侵入新疆
1865年,阿古柏入侵新疆,并建立伪政权,与俄、英等国相勾结;1871年,沙俄出兵占领伊犁地区。
二、左宗棠收复新疆
1、“海防”“塞防”之争:李鸿章强调海防重要,主张放弃西北塞防;左宗棠是“海防”“塞防”并重论者,力主收复新疆;
2、进军新疆:①战略:“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战略;②1876年左宗棠率军进入新疆;1878年,收复除伊犁地区以外的新疆全部领土;③经过艰难的外交和军事斗争1881年清政府收回伊犁;④1884年清政府建立新疆行省。
3、意义:左宗棠收复新疆,挫败了外国侵略者分割中国领土的阴谋,而且对巩固边疆、开发西北都有重大意义。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一、甲午中日战争(爱国官兵英勇抗日)
1、日本的目的:为了实现征服朝鲜,入侵中国,称霸世界的野心。
2、开始的标志:1894年,日舰对中国军舰发动袭击。
3、主要战役:①黄海海战:邓世昌率致远舰全舰官兵英勇奋战,壮烈牺牲;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光绪悼邓世昌)②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4、日本暴行:旅顺大屠杀
5、结果:中国战败,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二、《马关条约》
1、时间:1895年
地点:日本马关
人物:李鸿章与伊藤博文
2、内容:①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军费2亿两白银。③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④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3、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 一、八国联军侵华(帝国主义不宣而战)
1、原因:为了镇压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
2、过程:①1900年,英法美俄日、德意奥八国组成联军,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率领,从大沽经天津向北京进犯; ②1900年慈禧太后带光绪帝西逃。
注意:①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是近代史上首都第二次被外国侵略者攻陷,第一次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②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一场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3、结果:中国战败,签订《辛丑条约》
二、《辛丑条约》
1、时间、地点:1901年 北京
2、签订双方:清政府与英法美俄日、德意奥、比西荷11国
3、内容:①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付清,本息共9.8亿两;(注:这是赔款最多的条约)②北京的东交民巷划为使馆区,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③清政府向各国认错道歉,并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④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战略要地。
4、影响:是一个空前丧权辱国的条约。从此,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归纳:
1、外国列强的历次侵华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内因:封建制度落后、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根本原因)
外因:西方资本主义力量强大,超过了陈旧落后的封建制度。☆归纳:
2、李鸿章签订的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起步
第6课 洋务运动(19C 60年代----90年代,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1、背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清政府的部分官员认识到“船坚炮利”的作用,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富国强兵。
2、目的:维护清朝的统治
3、开始的标志:1861年总理衙门的设立
4、口号:前期口号“自强”主要办军事工业;后期口号是“求富”;主要办民用工业。
5、洋务派的代表人物:①中央:奕②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6、洋务派创办的主要企业
军事工业:1861年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最早)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最大)左宗棠,福州船政局 民用工业:李鸿章: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张之洞:湖北织布局、汉阳铁厂 注:19世纪80年代创办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洋务派创办了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1862年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7、洋务运动破产的标志: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8、性质:一场失败的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9、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运动是一场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创办的军用和
民用工业,为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创办的文化教育事业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新型的科技、翻译和军事人才。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闸门。
10、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洋务派没有认识到,不触动封建制度,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是不可能使中国富强起来的。
第7课 戊戌变法(1898)
一、公车上书
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重。
2、时间:1895年
3、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4、内容: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5、影响: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6、为了给变法制造舆论,维新派在北京创办了《中外纪闻》,组织了强学会,在上海创办了《时务报》;在天津创办《国闻报》等。
二、百日维新
1、开始的标志:1898年,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2、内容:①经济方面:提倡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改革财政;②政治方面:广开言路,裁撤冗员,精简机构;③文教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开办新式学堂,设立译书局;④军事方面:训练和装备新式陆、海军等。
3、结果:① 1898年9月21日以慈禧为首发动了戊戌政变; ② 维新志士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锐、杨深秀、康广仁被杀害,称为“戊戌六君子”。
4、性质: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5、历史意义: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6、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①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②采取改良的办法,脱离广大民众;③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低,资产阶级不足以同封建势力抗衡。
7、给我们的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第8课 辛亥革命(1911)
一、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
1、兴中会的成立: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建立兴中会(1)性质: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2)口号:振兴中华
2、同盟会的成立: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1)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创立民国(民权主义),平均地权(民生主义)”。
同盟会以《民报》作为机关报;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2)性质: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
二、武昌起义(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起点)
1、时间、地点:1911.10.10 湖北武昌
2、结果:中华民国成立:1912.1.1 孙中山(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 注意:民国y年=公元x年-1912+1
3、性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①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②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③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失败了?(局限性):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第9课 新文化运动(1915年开始)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北洋军阀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在思想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2、兴起标志:1915.9,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
3、两大口号/两面大旗:民主、科学
4、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
5、主要阵地:《新青年》杂志;北京大学
6、主要内容:前期:四提倡四反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宣传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 注意课本51页参与园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重要人物的主要贡献”
二、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冲击了封建专制主义思想、封建道德和封建文化,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5.4—1949.10.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指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 第10课 五四爱国运动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说明:弱国无外交 2.五四运动过程:
3、结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了三个卖国贼(曹、陆、章)职务;没有在“和约”上签字,五四爱国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二、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极大的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推动了革命力量的团结。广大的工人阶级参加了五四运动,并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精神: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第11课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① 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② 出版了刊物:〈每周评论〉、〈湘江评论〉、〈觉悟〉;③ 成立了团体: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李大钊)、马克思这样研究会(陈独秀)、俄罗斯研究会(毛泽东)、觉悟社(周恩来)。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成立的条件
①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②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③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 2、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大会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参加大会的有毛泽东、董必武等13人,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
3、中共“一大”的主要内容:①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②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以达到最终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③中央领导机构: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三、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和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代表。中共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中共“二大”的召开:①时间:1922.7; ②地点:上海;③二大提出了革命纲领: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建立统一的民主共和国; ④“二大”的意义: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第12课 国民革命
一、黄埔军校 1、1924.6在广州黄埔创建“陆军军官学校”(又称黄埔军校)
2、孙中山任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3、作用: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为北伐胜利进军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二、北伐战争
1、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统一全国
2、时间:1926年
3、革命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4、先锋:叶挺独立团
5、主要战场:湖南、湖北
6、主要战役:汀泗桥、贺胜桥、武昌战役
7、北伐的结果:基本消灭吴、孙、军阀势力,不到半年,北伐军就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1927年初,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到武汉,北伐战争取得了初步胜利。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国民革命失败标志事件:①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②1927年汪精卫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国民革命失败。
2、失败原因:主观:陈独秀犯严重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根本原因);党成立不久,力量弱小,斗争经验不足;客观: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3、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1927.4.18,蒋介石在南京建立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南京国民政府)
第13课 红军建军与万里长征
一、南昌起义:
1、时间:1927.8.1 地点:南昌
2、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
3、经过: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占领了南昌城。随后南下广东转战江西、广东、湖南等地。
4、意义:①南昌起义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序幕,在中国人民面前树立了坚决斗争的旗帜。②8月1日成为人民军队诞生的纪念日。
5、“八七会议”:1927.8.7 汉口 中共中央紧急会议
内容: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注:会后,毛泽东受党的派遣,到湖南领导秋收起义。
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1928年,毛泽东建立了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想一想,毛泽东为什么要领导起义队伍向农村进军?(为什么要到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答:① 城市敌强我弱,农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②在农村群众基础较好;
井冈山会师
1、时间:1928.4
2、会师双方:朱德、陈毅率领的队伍与毛泽东的工农革命军;
3、意义: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部队;
三、红军长征(1934.10—1936.10)
1、原因和开始时间
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时间:1934.10
2、遵义会议:1935.1 贵州遵义 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1)内容:①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的统治。②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2)意义: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的经过(主要指红一方面军)(联系教材上的图片和长征路线图及71页参与园地第二题)
4、长征的胜利 1936.10,红军第一、二、四三个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历时两年)
5、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革命的骨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6、红军长征精神:①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②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③百折不挠、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④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4课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一、九一八事变(柳条湖事件):1931.9.18 沈阳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
1、事情经过:1931.9.18,日本关东军蓄意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接着进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占领沈阳城。这就是“九一八”事变。
2、各种政治力量的态度:① 国民党:不抵抗政策; ② 共产党:坚决主张对日作战;③ 全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④东北人民:组成抗日义勇军进行顽强抵抗。
3、事变结果: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部沦陷。
4、影响:是中国局部抗战开始的标志。
二、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
1、背景:日本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全国救亡运动高涨,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
政策的感召。
2、概况:1936.12.12,张学良、杨虎城派兵扣押蒋介石,囚禁了国民党军政要员,接着通电全国,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这次逼蒋抗日的行动,史称“西安事变”。
3、性质:逼蒋抗日的军事行动。(注:不是以推翻蒋介石统治为目的的兵变)
4、中共态度:中共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事变的主张,并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进行调停。
5、结果/西安谈判:蒋介石被迫被迫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6、影响/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的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它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一项实际上接受中国共产党提议的决议案。
第15课 八年抗战 一、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1937.7.7 北平西南的卢沟桥
1、背景:九一八事变日军占领东北三省后,继续向南进逼,企图占领华北;
2、标志: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的标志,也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标志;
3、国共合作抗日
第16课 侵华日军的暴行
南京大屠杀(1937.12.13起 长达6个星期)1、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国民党政府迁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陪都。
2、南京大屠杀日军用六周的时间屠杀中国军民30多万人
3、特点:规模大、受害人数多,持续时间长,杀人手段残酷;
4、南京大屠杀给我们的教训是:① 牢记历史 ② 时刻保持警惕;
5、给我们的启示:① 反对战争、珍爱和平;② 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复兴而奋斗;③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抬头,不能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第17课 抗战胜利与中共七大的召开
一、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抗击了60%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军民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二、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945.4 延安)
1、背景:日本失败已成定局,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2、内容/决议:①毛泽东在大会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3、意义:中共七大是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这次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争取全国抗战的最终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1、加速抗战胜利的事迹:① 美国对广岛、长崎投放原子弹;②苏联对日宣战;③ 中国军民展开对日寇的大反攻。
2、结束的标志:1945.8.15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3、抗战胜利的原因:①国共合作基础上实现全民族抗战;②人民群众积极参战;③战争的正义性;④世界反法西斯国家互相支援;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4、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抗日战争是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
5、国际意义: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6、抗日精神:①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② 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③ 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1945年10月25日,被日军侵占50年的台湾也回到祖国的怀抱。
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18课 重庆谈判与内战的爆发
一、重庆谈判
1、背景(原因):抗战胜利结束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蒋介石却阴谋发动内战。
2、时间:1945.10.10
3、谈判目的:①国民党:为内战作准备,也为欺骗人民,掩盖发动内战真相;②共产党:为争取国内和平,也为揭穿蒋介石假和平阴谋。
4、谈判结果:中共作出让步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
5、谈判内容:坚决避免内战,在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基础上,建立独立、自由的新中国。
6、意义:表明中共争取和平的诚意,扩大了影响,赢得了人民信任,也使国民党在发动内战时政治上陷入被动。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
1、爆发的标志:1946年,国民党撕毁《双十协定》向解放区发动进攻,内战爆发。
2、解放军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针,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
三、转战陕北(重点进攻): 1947年,国民党对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 1947.3.国军占领延安,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继续指导全国战场的解放战争。
四、千里挺进大别山(刘、邓大军)
1、时间:1947年6月30日
2、意义:开辟了鄂豫皖解放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第19课 战略决战
一、辽沈、淮海、平津战役
1、三大战役表
经过三大战役,共消灭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重要意义)。
3、解放战争能胜利的原因:①客观上:国民党政治孤立,失去民心;军队厌战,士气低落;统治腐败,贪官横行;②主观上: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人民军队的英勇作战,以及正确的战略战术等。
二、渡江战役
1、时间:1949年4月20日,发起渡江战役;
2、战线: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长达500多千米的战线上发起渡江战役。
3、结果: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政权垮台; 第六单元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0课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一、张謇和大生沙厂
1、背景: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商在中国内地设立工厂,开采矿山,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中国的有识之士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主张自办工厂发展本国商业。
2、目的:抵制列强对中国人民剥削,发展本国工商业,挽回中国利益。
二、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产生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受洋务运动的刺激
2、初步发展: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3、黄金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原因: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
4、衰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原因:①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②日本帝国主义入侵;③官僚资本主义压迫。
5、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大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
第21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轮船、火车、电报的出现
1、轮船: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轮船航运业开始;
2、火车:1881年,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条铁路是:唐胥铁路;
3、电报:19世纪70年代,中国出现了最早的有线电报。(19世纪末最便捷的联系方式)
二、《申报》和商务印书馆
1、《申报》是1872年4月,在上海创办的;
2、地位:它是中国近代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报纸,堪称中国近代史的一部“百科全书”
3、商务印书馆:戊戌变法期间创办的商务印书馆近代最著名的出版机构;另一著名的出版机构是1912年出版的中华书局。
三、照相与电影事业
1、照相:1844年,西方摄影技术传人我国;
2、电影:①1896年,电影正式传人我国; ②第一部电影是《定军山》③第一部故事片是《难夫难妻》④第一部有声电影是《歌女红牡丹》;⑤第一部获奖电影《渔光曲》。
四、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发型(剪辨令)、服饰(男士<中山装、长衫、马褂、西服>、女士<旗袍>)、礼节(点头礼、握手礼)、称呼(先生、君)
第七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的进步
第22 课 科技与教育
一、詹天佑与京张铁路 1、1905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主持京张铁路的筑路工程。2、1909年9月,京张铁路全线完工。
二、侯德榜与“侯氏制碱法” 1、1926年,侯德榜主持研制的“红三角”牌纯碱在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
2、侯德榜研制出一种新的制碱方法——联合侯氏制碱法,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
三、京师大学堂
1、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家创办的近代新式大学,也是当时最高学府。2、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
四、科举制度的废除 1、1904年,清政府公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即著名的“癸卯学制”。2、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除科举制度,流传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走到了尽头。
第23课 思想与艺术
一、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魏源(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
1、魏源著作《海国图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各国地理、历史及风土人情的著作。
2、魏源主张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二、思想家、翻译家严复
1、主要译著《天演论》(影响最大)。
2、主要观点:强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优胜劣汰”的进化论观点。
三、美术家徐悲鸿:代表作《九方皋》、《愚公移山》、《田横五百士》等。
四、人民音乐家聂耳、冼星海
1、聂耳的代表作:《义勇军进行曲》、《前进歌》、《毕业歌》和《铁蹄下的歌女》等。
2、冼星海的代表作:《黄河大合唱》
中国近代史(八年级上)标志事件
1.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的事件——鸦片战争(1840—1842)2.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事件——鸦片战争
3.鸦片战争开始的标志:1840年6月,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进行挑衅。战争爆发。4.鸦片战争结束的标志: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
5.标志着太平天国正式建立政权的事件是——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改为天京。6.标志着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战役是——1894年威海卫战役
7.标志中国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的条约是——1901《辛丑条约》的签订
8.标志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的事件是——《辛丑条约》的签订 9.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事件是——《辛丑条约》的签订 10.标志着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的事件是——《辛丑条约》的签订 11.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的事件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 12.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道路的标志性事件——洋务运动 13.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公车上书 14.标志着戊戌变法开始的事件是——光绪帝颁布改新诏书 15.戊戌变法失败的标志性事件是——慈禧太后发动政变
16.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来封建帝制的标志性事件是——辛亥革命 17.清朝统治结束的标志——辛亥革命
18.北洋军阀开始统治中国的标志——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组阁成功,孙中山宣布解职 19.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青年》)20.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事件是——1919年五四运动 21.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事件是——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 22.中国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的事件——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3.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4.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事件是——蒋介石和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 25.标志着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事件——蒋介石和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 26.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的事件是——1927年,南昌起义 27.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开始的标志事件——南昌起义
28.长征开始的标志——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共八万多人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29.长征结束的标志——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胜利结束。30.日本局部侵华或中国局部抗战开始的标志——1931年“九一八”事变
31.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32.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共两党再次合作
33.标志着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抗日战争的开始,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34.日本投降的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35.抗日战争结束的标志——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
36.扭转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屡败的局面的事件是——抗日战争的胜利 37.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1946年6月,蒋介石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
38.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反攻序幕的事件是——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39.国民政权垮台的标志性事件是——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 40.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是在——三大战役
第四篇:八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
八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
第9课 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
【内容标准】
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说出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时间、过程和意义。
2.能说出“乒乓外交”、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中美《建交公报》的发表等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初步分析中美建交的重要影响。
3.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感悟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归纳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展示相关视频资料、图片,让学生根据资料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理解、说明问题。
2、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方式学习历史,整节课能让学生看、说、思、议、问、答、写。
3、提供相关现实问题让学生延伸学习,反思历史探索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及其发展,认识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感受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对台湾问题的认识,强化台湾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领土主权的民族意识。
3.培养自主合作意识。
二、教材分析
20世纪70年代我国对外关系取得重大的突破性进展,这一时期的外交成就也为后来的对外开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1971年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乒乓外交”与中美关系改善,对世界格局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中日邦交正常化,建立和发展了同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教学重点
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
教学难点
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历史意义,中美关系正常化的重要影响,正确认识我国的外交原则。
三、学情分析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渴望求知的发展期,通过视频、图片等多媒体形式展示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缓和、建交等有关问题,可以让不同的学生从中获得不同的体验。因此,以这种信息技术设置作为培养学生认知的载体,顺应了中学生当前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另外该年龄段的学生,非常喜欢了解身边的历史,中美关系等历史对于中学生来说,愿意主动接受这些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这也符合《历史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最近一些外交新闻讲起当前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外交形象和影响力,引出本课课题和一幅对联: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声音传五洲,朋友遍天下。
讲授新课
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迈向世界舞台的重要二步
一、重返联合国
(展示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联合国和中国重返联合国的相关背景资料。(播放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纪实片段)提示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中国是“重返”联合国?
2、中国是如何重返联合国?
3、中国重返联合国对中国乃至世界有何影响或意义?
在学生讲述的基础上,教师提炼、强调要点或补充说明背景资料。
①.联合国成立的时间、主要机构及其宗旨和作用。
②.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时间、会议及过程。
③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意义是,中国正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二、“小球转动大球”---中美关系
提问:
1、“小球转动大球”中的“小球”指什么?“大球”指什么?这句话又比喻什么? 2、70年代前的中美关系如何?
(1)新中国成立以前美国的态度:支持蒋介石打内战。(2)新中国成立以后美国的态度:敌视、孤立中国。(举抗美援朝、万隆会议、越南战争为例)
通过有关图片和视频资料(《尼克松访华》片段),了解中美建交的历史背景、建交过程及历史意义。
主题制作:“十年热点新闻回顾”----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中美关系(指导学生归纳中美建交过程中的重大事件)
(1).1971年 “乒乓外交”
(2).1972年2月 尼克松访访华《中美联合公报》签署
(3).1978年12月 中美《建交公报》发表。
(4).1979年1月 中美正式建交。
中美双方由无声的对话到自然亲密的接近。中国利用小小的乒乓球使中美关系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打开了两国友好交往的大门,被世界誉为“乒乓外交”。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历史性的握手”,与毛泽东、周恩来会面,双方进行了会谈。全球都对这一历史性事件进行了密切关注。这一周被西方新闻界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
提问:
3、从联合公报中,你能看出,改善中美关系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吗?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敏感、最重要的问题,成为影响中美关系的“拦路虎“。尽管台湾问题不能够完全决定中美关系发展的大势与总体格局,但制约与牵制着中美关系的发展。发表《联合公报》,美国毕竟做出了让步,使中美关系得到了一个回旋的余地,得到了一个继续发展的空间。
1979年元旦,两国正式建立起外交关系,两国关系进入正常化发展阶段,至此,美国成为世界上第117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1979年1月,邓小平副总理访问美国揭开中美关系的新篇章。
分小组讨论分析:
4、你认为中美关系的改善有哪些重大意义呢?参看材料阅读
学生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加以引导、肯定。
总之,两国都从各国的最大利益出发调整外交政策,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关系的改善不但于两国有利,也对世界格局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再简单结合最近中美关系发展状况。
三、“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中国重返联合国和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推动了中国同日本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形成了中国外交新局面。
展示图片和数据加以说明。
归纳提问:在处理外交关系时,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什么原则?一个中国的原则,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原则。
小结:
重返联合国,中美、中日建交等一系列活动使新中国开始走向世界舞台,赢得了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为我国接下来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活跃的多边外交显示,迅猛发展中的中国正在以更积极更主动的姿态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在推动世界的和平和发展上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事实证明当今的中国已跃居世界外交舞台的显耀位置。中国,好样的!
课堂巩固与反馈
1、“大家动起来”。分两个环节:首先“我问你答,你问我答”,就是让学生两人一组口头设计问题,轮流问答5分钟(问题不能相同,可难可易,以考查基础知识点为主),然后是“挑战者号”,即有意挑战全班者出题考大家(大概五道题左右,题目相对难点),这一环节老师可以备份课堂练习以防学生准备不足即可取用。采取这种有层次性知识竞赛的方式反馈教学效果,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整合知识、互助协作的精神。通过及时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趣味性。
(备份)课堂练习
1.尼克松总统访华是在()
a.1970年 b.1971年 c.1972年 d.1974年
2.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
a.台湾问题 b.香港问题 c.核武器问题 d.社会制度
3.1972年访华的日本首相是()
a.铃木 b.田中角荣 c.中曾根康弘 d.田中义一
3.中美开始正式建交阶段是在()
a.1971年 b.1972年 c.1978年 d.1979年
4.我国重返联合国是在哪一届联合国大会上()
a.第25届 b.第26届 c.第27届 d.第28届
5.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主要成就是()
① 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②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③ 中日关系开始正常化
④ 中苏关系开始正常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学生自由谈或课后撰写小论文:回想过去,关注当今,瞻望未来,你对中国外交事业的成就和发展有什么感触或体会吗?
3、课后大家谈。你认为阿扁政府的“入联梦”,日本政府的“入常梦”,会实现吗?
鼓励同学们上网了解相关资料。
(2、3两步是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使用)
附:本节课的教学创意: 强调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到积累知识、再到理解历史的完整过程。本课尝试把活动课的形式引入课堂教学评价,突破常规课讲练为主的教学模式,真正让学生成课堂的“主角”,教师只是给以补充、指导的“配角”。
第五篇:八年级历史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八年级历史《五四运动和共产党的成立》教学设计
知识点一 五四运动
一 教材分析:
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的开端,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自五四运动开始,中国历史将进入崭新的一页,它是中国人在苦苦追寻救亡图存的道路上,迈出的开创的一步。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自近代以来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学生运动工人运动此起彼伏,毫无疑问这一段历史既是激情澎湃的也是振奋胡鼓舞人心的,它能够对学生起到强烈的感染作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向革命先辈学习的精神。作为教师要备好这一课,升华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五四运动基本缺乏认识,对于影响中国历史的重要任务如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等,野没有任何的了解。因此要使学生深刻的感受五四运动,感受五四运动中社会各阶层的爱国精神,就不能仅仅依靠教材,必须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二十一条”;了解巴黎和会的概况;认识五四运动的爆发、口号、发展及结果;理解五四运动的精神和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二)能力和方法
1、结合《五四运动》一课的的预习学案和相关史料,培养学生阅读教材和从历史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通过观看电影《建党伟业》,使学生对五四运动和青年学生的爱国精神有深刻的感受,认识民族精神对国家命运和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了解和认识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经过中,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近代国情,体会到青年一代肩负的社会责任,逐步形成对国家的历史使命感,进而树立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建设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五四运动的背景和经过 2 难点:理解为什么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认识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 学习方法
自学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五四运动视频,简述感受 环节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学生同桌互助,按照教师提供的自学指导进行自学,实现初步感知。
(一)自学课本五四运动知识点,提取有效信息。(要求:结合课本正文、导入框、小字部分内容及课本插图自学,就以下问题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做好标记。)【课件展示】
1、五四爱国运动
(1)导火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经过:
时间_____、地点(中心)______、运动主力______、斗争口号______、领导者_____。(3)结果:
(4)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
(5)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全班交流。请几名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学生间相互交流补充,总结出答案。
环节
三、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探究一]
梳理知识点,看图引导加强学生记忆,学生共同回答
1、五四爱国运动
(1)导火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经过:
第一阶段:时间_____、地点(中心)______、运动主力______、斗争口号______、领导者_____。
第二阶段:时间_____、地点(中心)______、运动主力______、(3)结果:
(4)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
(5)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二]
重点讲述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
播放视频(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演说片段)感受:
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在巴黎和会上为什么蒙受了战败国的耻辱?顾维钧为首的中国代表据理力争,能否改变被宰割的命运?
学生得出结论:弱国无外交!发展才是硬道理!
[探究三]
从五四运动的意义新民主主义“新”在哪些方面? 师生总结归纳:
“新”在——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工作目标:开展工人运动。
新生的中国共产党象灯塔、象火炬,给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的道路,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从五四运动的意义抒发五四运动的精神(看图)
五四运动如同一颗流星划破夜空,如同火炬穿透黑暗。五四运动中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什么?结合以下图片思考,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如何肩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把“五四精神”发扬光大。
具体操作:
1、学生首先独立思考探究题目。
2、同桌小组内部合作讨论探究题目。
3、教师针对学生共同存在的困惑点、易错点精讲,释疑解惑,点拨提升。
环节四:构建网络,总结提升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再用课件展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将零散的知识点系统化。
环节
五、学以致用,巩固提高 【基础巩固
1、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
A、废除“二十一条
B、外抗强权,内除国贼
C、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D、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2、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是在()
A、五四运动中
B、辛亥革命后
C、第一次世界大战间
D、北伐战争中
3、材料:
“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逮捕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陆、章去。”
——<<上海学联告同胞书>>
问: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是B
A.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
B.工人阶级登上历史的舞台,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C.有先进知识分子的指导、推动 D.广大人民的彻底觉醒
具体操作: 1.集体完成
2.教师对发现的共性问题要精讲,并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