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八年级上册:2.5《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设计

时间:2019-05-14 16:18: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图版】八年级上册:2.5《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图版】八年级上册:2.5《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设计》。

第一篇:【中图版】八年级上册:2.5《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设计

第5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课程标准

(一)内容标准

(1)知道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照相、电影和《申报》、商务印书馆等生活时尚、大众传媒出现的时间和引起的文化生活变化。

(2)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放足”、改称呼等社会习俗的变化。2.过程方法与能力

(1)通过分组搜集、整理、分析清末民初的“老照片”、电影资料、报刊资料,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对文化生活变化的比较、概括能力。

(2)文化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变迁源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政治经济发展与文化的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政治经济的近代化和世界文化交流必然引起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的改变,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

(2)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客观上打破了中国旧的封建文化、生活体系,由此培生初步运用辩证观点看待历史的能力。

二、教学要点 重点:本课作为“近代化的起步”单元的最后一课,在内容上、知识要求上处于了解层次,但在能力上要求较高,要初步理解照相、电影、报刊、出版、社会风俗方面反映的社会生活近代化,这符合教科书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释读。

难点:本课的难点与重点相同,即初步理解照相、电影、报刊、出版、社会风俗方面反映的会生活近代化。近代化从总体上看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变,它涉及政治、济、文化等各方面。在社会生活方面,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在界近代化潮流中,中国作为一个具有古老文化传统的东方国家,在西方近代文明的直接冲下,与西方近代文明相汇合,并在本民族文化精神的支配下,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走上了独具特色的近代化发展道路。在晚清民国时期,即西洋文明冲击中国社会的初期,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风俗习惯、新潮流、新时尚,例如照相、电影、剪发辫、易服饰等等,反映了中国社会各个阶在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上的变化。教学过程与方法: 【导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普通和平常的照相、读报、看电影、握手等文化生活和礼俗,它们什么时候出现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它们的出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哪些变化?除此之外,近代社会还发生了哪些变化?

【感受历史,感悟历史】:

一、文化生活的变化

一个时期的文化直接反映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从洋务运动以来,我国的近代起步,中国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大量先进的机器设备、技术传人中国,近代企业的兴办,政治民主化的探索,资产阶级思想启蒙,都在文化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照相术 19世纪30年代,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照相技术,40年代传人中国。1844年8月耆英在与法国使臣谈判时,法国人为其拍摄照片,这是中国最早的照相事例之一。照相迅速地融入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各地开设营业性的照相馆,拍照留影成为人们的一种时尚。照相还被应用于广告中,发挥了很大的社会作用。

2、电影

1895年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电影,不久就传入中国,当时被称作“电光影戏”或“西洋影戏”。第一次放映“西洋影戏”是1896年8月在上海徐园的“又一楼”茶楼。中国人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的由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表演的《定军山》,它是一部无声电影。1931年,由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拍摄的《歌女红牡》是我国第一步有声电影。20世纪初,中国电影先驱们先后组建了新民公司等多家电影三不仅成为我国民族工业的一支生力军,而且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电影演员如阮玲玉、赵丹、白杨等和第一个在国际上获奖的导演蔡楚生,创作了大批优秀的电影作品。教科书中提到的《难夫难妻》是我国的第一部故事片。

你们还知道哪些老电影、老演员和导演?

3、报纸

以《申报》为例说明近代报刊事业的发展。报刊是通过文字传递信息、表达思想与要石专播工具。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出现受西方文化习俗的影响,并同中国政治近代化息息相关,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运动过程中,都出现过创办报刊的高潮。《申报》由英商安纳斯脱.美查(Ernest Major)等四人合办于上海,1872年4月30日创刊,聘请中国人担任主笔。从创刊开始就有新闻、评论、文艺副刊和广告等栏目,确立了我国近代报刊的基本模式。1912年,由我国近代著名报人史量才接办,并很快发展为近代中国最大的报业集团。

4、出版 以商务印书馆为例说明近代图书出版业的发展。造纸术和印刷术都是我国发明的,但是我国的图书印刷长期处于手工操作阶段。近代以后,西方发明的铅字和机械印刷技术传入我国,近代出版业开始迅速发展。最有代表性的是商务印书馆,它是1897年由夏瑶芳等人创办的。20世纪初张元济成为该馆的负责人,他非常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组织专家编辑出版了大批水平高、质量好的中小学教科书;编印的“大学丛书”,结束了清末以来外国人垄断我国高等学府教科书的局面;编印了《辞源》等工具书,深受知识界欢迎。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出版机构。在学习中引导学生注意近代图书出版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是机械印刷技术的传入,由此体现工业化的影响。

二、社会风俗的变迁

社会风俗的变迁实际上是人民生活近代化的反映,其方向是越来越文明,更是中国人走向世界的标志。社会风俗的变迁与创新,有其重大的社会价值,它是社会发展的缩影。

首先,教科书说明了社会习俗发展的方向,是向越来越文明的方向发展。对此知识可结合近代化的起步,指出“文明”的方向实际上体现了学习西方,与世界潮流接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提倡民主风气;传播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和对人的尊重,特别是对女权的尊重。

其次,教科书分别介绍了剪发辫、易服饰、放足和改称呼。

中国古代很长时期内汉族的发式是男子和女子一样蓄发不剪,或披发于肩或束发于顶。宋朝时的金人是剃掉头顶发,编辫垂肩,满族人继承了这种发式。清军入关后,为了用同化风俗的办法来铲除汉人的民族意识,强令男子剃发。在“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高压政下,汉族男子终于都按照满族的习俗剃发蓄辫,拖在脑后的一条长长的发辫成为清朝国民的象征。因此,要求剪辫就成为各个时期反清的标志。鸦片战争后,在中西方交流中,西方人讥笑中国的辫子,更激起了中国人雪耻振兴的决心。辛亥革命后,各地兴起剪辫之风,成为推翻清朝统治,进行革命的标志。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后,孙中山通令全国男子限期剪辫,以除去旧俗,做文明公民。设问:为什么拖在人们脑后的大辫子会成为革命的对象? 易服饰的主要成就是西服、中山装和旗袍流行。西服是欧洲的传统服装。它设计科学,着方便,穿起来能使人精神焕发。近代以来,随着外国人在中国的增多和受留学回国人员的影响,西服逐渐在中国流行开来。中山装是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根据中西服装的优点而设计的一种新式服装。上衣为对襟、翻领、胸前有四个口袋,袋盖为倒山形笔架式;裤子基本上是西裤样式。中山装朴实、庄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点,适合于社会各阶层。在国际上,中山装被视为中国男礼服的代表样式。旗袍原为满族妇女的一种服装,民国时吸收了西方服饰的长处,逐汗演变为富有时代气息的时尚服装。新颖独特的旗袍,不仅受我国妇女的喜欢,而且也很受西方妇女的青睐。

女子缠足的陋习始于五代时的南唐,发展于宋代,盛行于清代。缠足是在女孩子未成年时,将其双脚分别用布裹紧,使其长成足骨隆起、足尖尖小的畸形脚。这严重地摧残了妇女的身心健康。清朝顺治、康熙年间曾两度禁止缠足,但成效不大。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倡导女子放弃缠足,还成立了“不缠足会”。1912年,孙中山指示内务部通令全国各省,禁止女子缠足。从此,各地开展了大规模的放足运动,缠足的妇女逐渐减少。

民国初期,社会风俗的另一重大变化是改称呼。1912年,孙中山颁布命令,废除清朝官场上“大人”、“老爷”等旧称呼,官员之间以官职相称。与此同时,跪拜、作揖等清朝通行的礼节也被废除,代之以鞠躬和脱帽礼。中外人员交往开始采用西方的握手礼节。本知识点的讲授,可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称呼和礼节的改变有哪些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鼓励学生在自己的认识水平上回答,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教师也可以从近代资产阶级先进分子追求民主、平等,反对封建专制和特权,近代国家、政府的职能向社会服务职能转变等方面适当提示。【总结】:随着中国闭关自守大门的打破和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闯入,近代文明也传入中国。轮船、火车等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电报、电话等通讯工具的引进,照相、看电影、看报纸等娱乐方式、精神消费的传入,猛烈的冲击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悄然改变着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推动着中国社会近代化的缓慢前进。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复习巩固】:试分析一下,近代创办的报纸与旧时的邸报在本质上有何不同?(近代报刊与旧时邸报的本质不同点:邸报是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刊载的内容狭窄,发行范围有比较严格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民众的视听;近代报纸顺应了民主化的发展趋势,扩大了信息传播的广度、速度和深度,公众的知情权和“社会舆论”受到重视;另外,近代报刊也反映大众生活,丰富大众生活,服务于经济发展。)

【知识拓展】:本课的知识拓展介绍了握手礼的流行,其实是教科书中社会风俗变迁的补充,它同改称呼一样反映了资产阶级进步分子追求民主平等和融入世界潮流的愿望。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例如一般情况下,遇见朋友先打招呼,然后相互握手,寒暄致意。握手时要热情,面露笑容,注视对方眼睛。伸手动作要大方,态度要自然,如左手加握,以表示更加亲切、更加尊重对方。但男同志对女宾一般不用。握手也有次序,一般来说,应由主人、领导者、年长者、身份高者、女同志先伸手,待他们伸手后再握手。【相关链接】:

第一部引起轰动的国产故事片

1923年

《孤儿救祖记》 中国第一部长系列影片1928—1931年《火烧红莲寺》

共18集

中国第一位电影皇后胡蝶(1908-1989),原名胡瑞华,广东鹤山县人,出生于上海。先后演了《战功》、《火烧红莲寺》、《歌女红牡丹》、《狂流》、《脂粉市场》、《姊妹花》等重要影片。1933年被《明星日报》评为第一位“中国电影皇后”。1946年迁居香港,主演《孝道》、《后门》等影片,1975年退出影坛移居加拿大,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渔光曲》由联华影业公司1934年摄制

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电影1958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海燕厂)拍摄了我国第一部35毫米彩色宽银幕立体声故事片《老兵新传》。这是我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影片,也是中国大陆第一部宽银幕电影。

中国第一部动画片1926年,《大闹天宫》;它也是中国美术片的开始。

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中国美术片1956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木偶片《神笔》获第八届国际儿童影片节儿童娱乐片一等奖,这是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中国美术片。

中国第一部大型动画片《铁扇公主》。《铁扇公主》不但是第一部中国动画长片,也是亚洲当时的第一长动画片。在世界电影史上,它则是名列美国的《白雪公主》、《小人国》和《木偶奇遇记》之后的第四部大型动画艺术片。中国译制的第一部外国电影《普通一兵》。

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最高奖的故事片1988年,由张艺谋执导,巩俐和姜文主演的中国影片《红高粱》在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高奖金熊奖;这是第一部在国际a类电影节上获得最高奖的中国电影。

中国第一部恐怖电影 1937年,新成立的新华影片公司推出了一部深受欢迎的影片《夜半歌声》,这是中国银幕上出现的第一部国产恐怖电影,它不但在当时制造轰动效应,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岁月,其价值和魅力依然能够得到验。

中国第一部获得世界吉尼斯纪录的影片 2002年12月12日《庐山恋》“世界上在同一影院连续放映时间最长的电影”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这是第一部创造了世界吉尼斯纪录的中国电影,到目前为止,也是惟一的一部。新中国第一部与国外合拍的故事片1958年,北京电影制片厂与法国加郎斯艺术制片公司共同摄制了儿童故事片《风筝》。

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真正由政府部门设立的电影奖问世于1956年。新中国成立后,于1956年设立了“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对1949-1955年以来所生产的优秀影片予以评奖。当时共评选出优秀故事片16部,其中一等奖4部(分别为《钢铁战士》、《白毛女》、《渡江侦察记》、《董存瑞》),二等奖4部,三等奖8部;优秀舞台艺术片3部,其中一二三等奖各一部;私营、公私合营公司摄制的故事片3部;香港摄制的故事片5部;以及部分美术片、纪录片科教片;同时并评选出优秀影片得奖人员360余人。

第二篇:历史八年级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社会生活的变化》处在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这一单元是中国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二、课程标准

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的变化。

三、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工业革命后火车、轮船的传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以及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由于西方社会工业文明的传入,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

通过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同现代社会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学会运用发展的观点和历史纵向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本课“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均为本课重点内容。

难点:本课的知识点较多,时间跨度大,难于较为透彻地理解和把握。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教师播放歌曲《夜上海》并播放老上海的一些图片如:

老上海外滩老上海的街道车水马龙老上海的夜灯火通明老式留声机 教师出示图片

伴随着图片的滚动教师讲解:一曲《夜上海》彷如时光流逝,让我们回到了20世纪初的上海,近代上海的变化源于西方先后经历了工业革命和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到了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随着列强对中国的不断入侵,西方的先进科技、思想、文化也随之传入中国。使中国的社会风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一起走进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让学生了解近代世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又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二)讲授新课

教师:让我们穿越时空,跟随阿毛一家,走进百年前的上海。

20世纪初的上海人物:阿毛及全家生活时间:1915年地点:上海家庭状况:父亲是公司职员,家庭比较富裕。

【设计意图】通过阿毛一家的发生的几幕生活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一幕阿毛回家后,看到父亲刚刚收到两封电报电报一:侄子已从兰州出发去沪学习,由于交通不便,大约十五天左右到达。提前告知。

1、(1)教师:阿毛的哥哥要来上海,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 学生1步行 学生2骑马、划船 学生3坐火车„„

教师:出示轿子、独轮车、划船的图片,在近代中国,百姓出行选择的这些交通工具主要是以人力和畜力。随着列强对中国的入侵,西方的交通工具也开始传入中国。

结合课本和学生课下自己搜集的资料介绍“黄鹄号”轮船和淞沪铁路。

学生1:1864年1月,徐寿和华蘅芳合作制成一艘木壳轮船“黄鹄”号,船长50余尺,时速40余里,是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学生2:1876年,英国商人在中国修筑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淞沪铁路。„„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搜集资料和讲述,培养学生平时注意搜集历史知识的习惯和提高学生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教师补充:清政府最早修筑的铁路是在1881年的唐胥铁路,最开始竟然是用骡车拉着车厢在铁轨上行走。就像我们看过的一部电影《让子弹飞》的画面一样。

后来胥各庄铁路的修理工人自己动手设计,试制出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命名为“龙号机车”,龙号机车的一声长鸣拉响了中国铁路的第一声长笛也划破了中华大地几千年的沉寂。

龙号机车 【设计意图】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接轨,增添课堂气氛,也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教师点拨:通过唐胥铁路结束马拉火车的景象,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也开始逐渐接受西方近代的科技。

(2)教师出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

1、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交通工具与以往的交通工具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学生1动力不同

学生2相对于中国传统的交通工具是一种科技的进步

2、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带来一个最直接的影响是什么? 学生 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极大的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教师:近代中国大部分的铁路是列强在中国修筑的,列强在中国修筑铁路的目的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辛丑条约》的相关内容。

学生:帝国主义的势力延伸到火车开到的地方,加深了对中国的侵略。

教师: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我们是否要拒绝铁路铁路,以此来抵制西方的侵略?

夫地方之有铁路,譬如人身血脉流通,手足灵捷,……其未建铁路者,则如风痹之人,半体不遂,举动不灵,横逆之来,无可相助,亦为任其侮辱而莫之御。——郑观应《盛世危言》

学生1西方列强利用铁路当做侵略中国的工具,但是我们却不能拒绝,因为铁路的出现体现了是一种社会的进步。

学生2不能,铁路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教师总结:铁路等近代交通工具在中国的出现,早已被有识之士所认同,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设计意图】提供史料帮助学生学会从史料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会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西方社会工业文明的传入,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3)教师出示:

电报二货物从昆明出发,一周之内到达。望速汇款。阿毛的父亲看完电报后,立即打电话给公司 教师:通过电报乙可以看出出现了哪些新的通讯工具?你认为这些新的通讯工具的出现有什么作用?

学生1电报、电话

学生2促进了商品的流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2、(1)教师过渡:阿毛的父亲在打完电话后,听到了敲门声,让我们一起来看第二幕,通过此场景找出在称呼和礼节上有何变化?这种变化还表现在哪些方面?(课本p107)

第二幕家里来客人张叔叔是阿毛父亲的同事,带着小明来阿毛家做客。小明刚刚剪了新的小短发,穿着黑色的西服,阿毛的父亲向张叔叔友好的握手并说:“张先生,你好!”。两家在阿毛家照相留影纪念。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

学生1剪辫、易服、称呼、握手礼,照相留影 学生2还有废止缠足

教师:补充缠足的视频,宋代缠足开始盛行,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作用,它是历史的进步。(2)教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以上的这些变化发生在哪次事件之后?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1:这些变化发生在辛亥革命后,体现了中国社会民主的进步。学生2:同时也说明了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3)教师出示滚动图片

我今天之所以能够看到这些古老的照片,是要感谢在近代的另一项发明——相机。相机的出现有什么作用?

学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的图片使学生深刻的意识到相机的出现是一种社会的进步。

3、教师过渡:阿毛和小明很快成了好朋友,他们决定一起出去,请看第三幕

第三幕两位好朋友的外出阿毛和小明两个好朋友要一起去看电影《定军山》,随后两人又去商务印书馆买了几本下学期需要准备的参考书,阿毛顺便帮爸爸买了一份《申报》。

(1)教师:《定军山》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学生:是我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

教师:无声电影里的人说话没有声音,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观众明白他在说什么?

学生1:可以加旁白

学生2:伴以朗读、录音机或留声机的配音

教师补充:随着电影业的发展,中国在1931年创作了第一部有声电影,而且还有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奖项。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1931年的《歌女红牡丹》。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获奖的电影,1934年的《渔光曲》。

(2)教师:阿毛和小明看完电影后,去商务印书馆买书,并帮父亲买了《申报》,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进一步介绍《申报》和商务印书馆。

学生1:1872年诞生的《申报》,是中国历史最长,在当时影响最大的报纸。该报内容丰富,刊载有新闻、评论,还有商品和服务类的广告等等。从报纸中,人们可以得到社会生活、国内和国际的许多信息。

学生2:1897年创办了上海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学生3:当时使用的课本和字典很多都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包括今天我们使用的很多字典也还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学生4:当时的人们可以通过阅读书报开阔自己的视野。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搜集历史资料,增加了学生的求知欲,也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就在自己的身边,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3)教师:由于报纸和书刊是当时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资产阶级的各个派别利用报刊来宣传自己的思想。

中国近代报刊、书籍出版业的兴起时间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出版的报纸宣传的思想

(三)小结

(1)教师:通过本节课的课题可以看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体现在哪一个字上面? 学生:“变”字 教师:

总结文化生活社会习俗变近代交通、通讯工具的出现(2)教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上海之行,这次经历的种种变化其实挺好。只是不明白:这一时期社会生活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呢?

学生1: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把西方先进的技术传入中国。学生2:社会习俗方面的改变主要是在辛亥革命之后。

教师:变化的主要原因可以分成是两个方面,一是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使中国社会被动的发生变化;二是在近代化的探索中,通过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来主动的接受西方的先进科技,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特别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习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教师:中国近代社会的变化有什么局限?

学生:这些变化是有限的,各地区发展是不平衡的,社会习俗变化是缓慢的。

(四)结束 教师出示图片

结束语: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的发展,如今的这些差距已经在逐渐的缩小。中国的社会 8 风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科技也是不断的腾飞;人民的物质精神生活也不断的提高。这些都使我们深深的感受到只有国家的独立、富强,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有国才有家。最后让我们以一首《国家》来祝福我们祖国明天更美好!

【设计意图】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同现代社会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学会运用发展的观点和历史纵向比较的方法,认识祖国的强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三篇:八年级历史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一系列问题、图片来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时代代入感,加深他们对于一百年前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有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并将激发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都渗透了关于本课的情感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出行方便了,交往密切了,生活丰富了等。

同时也要学生明确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变化是有限的。但最终要让学生知道尽管同我们现在的发展相比很有限并且是微不足道的,但它却代表了人类历史文明发展变化的主流趋势和人类社会优秀文化的发展方向。

第四篇:历史人教八年级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04

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学目标:

掌握在工业革命后火车、轮船传入中国。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掌握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采用师生互动方式,通过提问、欣赏、表演、讨论完成有关知识的处理、问题的解决,体现辛亥革命前后的习俗、礼节和称谓等变化,从中体验变化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但是,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出现了哪些发展趋势?

学生回答: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有所发展,出现了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实现民主政治,有民主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提倡民主与科学的趋势。

二、讲授新课:

上面我们谈到的仅仅是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变化,今天我们来看一看近代中国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

(一)、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相关内容,回答问题。[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近代交通在中国出现主要指的是哪些新式的交通工具? [学生回答]火车和轮船。

[教师提问]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带来的一个最直接的影响是什么? [学生回答]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教师引导]请举例验证。[学生回答]在滇越铁路通车以前,从昆明到上海,翻山越岭,大约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到达。通车后,可以先乘火车到海防,再转乘轮船到上海,全程只需短短几天。[教师引导]除了人们出行的速度大大加快外,近代交通在中国出现还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火车、轮船这类便捷的交通工具的出现,还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讨论,火车和轮船在中国的出现,还有哪些方面的影响?不管正面的,负面的,都列举出来。[学生讨论]„„

回答一:人们出行速度加快,可以节省好多时间,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回答二:商品流通的加快,可以促进商品生产的加快,商品经济发展加快。回案三:商品经济发展,从事商业的人增多,劳动力得到了较为合理的安排。回答四:火车的开通,改变了铁路沿线的经济结构,对原有的经济是一个冲击。

回答五:火车和轮船的开通,传达了新的信息,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使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回答六:火车的开通,也使帝国主义的势力延伸到火车开到的地方,加深了对中国的侵略。回答七: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不仅影响到中国的经济结构,而且影响到文化结构,更重要的是对人们心理的影响。„„

[教师小结]是这样的,我们可以看课本上郑观应的一段材料。在材料里,郑观应把铁路比作一个人身上的血脉。如果有铁路,则血脉流通,此人手足灵敏。如果一个国家没有铁路,则像一个人患了风痹之病,半身不遂,举动不灵。在这种情况下,连自身都顾不了,只能任人侮辱。同学们,郑观应属于早期维新派,在经济上是主张商战固本的。他的观点在当时是进步的。由此看来,铁路等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早已被有识之士所认同。

[教师过渡]中国近代,不仅在交通方面出现了新的运营方式,而且在通讯方面,也出现了新的通讯方式,那就是电报。[板书]电报

[教师引导]近代通讯和近代交通一样,都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这里需要同学们掌握的内容只有二个,即电报的出现给人们提供了哪些方便?如何看待这个新生事物? [学生回答]电报出现后,商人可以用来传达生意信息,记者可以用它从外地发回新闻报道,老百姓与亲友联系也用上了电报。

[教师引导]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个新生事物? [学生回答]一分为二地看,一方面是西方列强侵华,作为一种辅助工具传到中国,另一方面它的出现,又是历史的必然,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总体上应予肯定。

[教师过渡]上面我们学习的是交通和通讯方面的变化及其影响。近代以来,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也逐渐变得丰富。这一点上,功不可没的,首推电影和照相的传入。除此以外,还有报纸以及专门的文化出版机构的出现等。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

[教师引导]同学们请看“文化生活的变迁”一目下的内容。了解中国近代在文化生活方面对人民群众影响较大的几项新成果。[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对中国近代文化生活影响较大的几项新成果是什么? [学生回答]照相、电影、报纸、出版。[教师板书]照相 电影 报纸 出版

[教师引导]应该是这样,文字描述和口头流传都可以失真,而且因理解不同,主观的成分增加得越多,就越远离事物的本来面目。如果用照片来记载呢,就能较客观一些。我们可以看课本上的三个插图:“《定军山》剧照”“《渔光曲》剧照”“辛亥革命后军警为行人剪辫子”,都生动地记录了真实的情况。[教师引导]介绍完照相后,请同学们再看一看电影的演变。[学生看书]„„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无声电影里的人说话没有声音,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观众明白他(她)在说什么?

[学生回答]伴以朗读、伴以录音机或伴以留声机配音。(学生可能没有留声机的概念,需要教师介绍)

[教师过渡]前面同学们说了,对中国近代文化生活影响较大的还有报纸和出版业。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康有为和梁启超发动资产阶级维新运动时的主要宣传手段是什么?孙中山等人在发动辛亥革命时,主要宣传手段又是什么?

[学生回答]主要是通过创办报纸和印刷发行书籍进行宣传的。[教师提问]当时的主要报纸有哪些?

[学生回答]上海的《时务报》,天津的《国闻报》,北京的《中外纪闻》《国民报》《游学译编》等。

[教师提问]这些报纸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政治性非常强,时事性也强,主要是为了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或革命而创办的。发行量不是太大。

[教师讲述]《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它从1872年4月30日创刊,直到1949月5月27日停刊,前后办了77年。

[教师引导]关于出版业在中国的发展,同学们了解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当时使用的课本和字典都是由它出版的。

[教师过渡]由于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由于文化生活的变迁,再加上中国近代不断变革的政治大潮,特别是中华民国成立后,政府的移风易俗政令,使中国的社会习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看一看民国政府当时曾着重在哪几方面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一是剪辫,二是易服,三是废止缠足,还有跪拜之礼。

[教师强调]当然,在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轮船只在沿海沿江的口岸城市才能出现;铁路的数量也很稀少,平均每个人只有几厘米长。电影和报纸,只有在城市才能看到。至于照相,则只是极少数有钱人家的奢侈享受。在社会习俗方面,传统的习惯势力也是很难在短期内改变的。

[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这节课一共学习了三个问题:“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请大家集体回答每一个大目下面的具体表现。(说明:指新的事物)

[学生回答]在第一目下,主要是火车、轮船和有线电报。在第二目下是照相、电影、报纸和出版。在第三目下是剪辫、易服和禁止缠足等。(学生回答时,教师把内容写在相关目下)

课后反思:

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第五篇:历史人教八年级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02

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中国在近几年来发生的变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

掌握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提高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多角度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上海世博会涉及到社会生活方面的图片,并伴随世博会主题曲。

教师过渡: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让我们见到了很多高科技的产品,体会到了城市确实是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很美好。那么这节课我们穿越时空隧道,来看看百年之前上海世博会的各个会馆会展出什么新鲜的事物。

二、明确目标,有的放矢:(1)知识与能力。

1、了解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变化;

2、理解这些变化给社会带来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多媒体,展示反映社会生活变化的大量信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采用历史情景法,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增强他们对历史的亲切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层面以及其对近代进步思想的更深的探索。

三、巧设疑问,突出重点:

1、中国社会出现了哪些变化?(阅读材料,理清思绪)时间:1915年,上海召开世博会 地点:上海

人物:小明及其一家人

家庭状况:父亲是某公司职员,家庭较富裕 情景教学: 场景一:

小明一家人参观到中国馆中的一个分馆,这个馆是一组图片,因为实物太大,无法搬到现场。(教师:哦,那这个馆内到底都是什么呢?,我们一起去看个究竟!)教师利用幻灯片展示图片,图片的内容是:

(1)轮船的发展(2)火车的发展(3)汽车在中国的出现 问题:

1、请你给这个场馆起一个名字。

2、这些交通工具和以前的相比有什么不同?(突出动力的变化,是一种进步)

它们在中国的出现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是什么?(引导学生回忆辛丑条约的内容回答:使帝国主义的势力延伸到火车开到的地方,加深了对中国的侵略)

我们是否要拒绝铁路,以此来抵制西方的侵略?(结合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分析,铁路等近代交通形式在中国的出现,早已被有识之士所认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3、这些交通工具是怎么出现的?(从西方传入)场景二:

小明在参观英国馆时遇到了他的同学小张和他的家人,小张刚刚剪了新的小短发,穿着黑色的西服,小明的父亲向小张的父亲友好的握手并说:“张先生,你好!”两家人在英国馆门前照相留影纪念。问题:

1、同学们课前已经自学课文,请同学们自己在场景二中找出都有哪些变化?(发型、服饰、称呼、礼节的变化)

这种变化还体现在哪些方面?(妇女缠足)

2、以上我们说的这些变化发生在哪次革命之后?说明了什么?(辛亥革命使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

3、相机的出现有什么作用?(为人们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场景三:

下午三点两家人参观完世博会,小明和小张两个好朋友要一起去看电影《定军山》,随后两人又去商务印书馆买了几本下学期需要准备的参考书,小明顺便帮爸爸买了一份《申报》。

1、无声电影里的人说话没有声音,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观众明白他在说什么?(伴以朗读、录音机或留声机的配音)

2、人们通过报纸可以了解到什么?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报刊,这些报刊都宣传什么思想? 场景四:

小明回到家,看到父亲刚刚收到一封电报:货物已从昆明发出,一周之内到达。望速汇款。父亲看完电报后,立即去打电话给公司。问题:

1、电报这种通讯工具给近代中国人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促进商品流通,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从电报中的内容看,当时的中国铁路发达吗?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是怎么出现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这些变化有哪些特点?(不平衡性、受封建守旧思想的阻挠)(这部分给学生提示:上海、家庭较富裕,补充慈禧坐汽车的小故事)

3、如何评价这些变化?(教师总结)

五、师生交流,释疑拓展:

六、归纳总结,点拨提升:

近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任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不仅铁路不发达,轮船只在沿海沿江的口岸城市才能见到,报纸、电影等也只能在大城市看到,而且很多旧的习俗依然顽固。中国的社会需要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七、当堂训练,及时巩固:

1、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是()。

A 唐胥铁路

B 淞沪铁路

C 滇越铁路

D 京汉铁路

2、我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

A 《渔光曲》

B 《定军山》 C 《歌女红牡丹》 D 《八百壮士》

3、我国

造的第一

是()。

A黄鹄号

B 邓达斯号

C 菲尼克斯号

D 克莱蒙特号

4、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是()。A 《渔光曲》 B 《定军山》 C 《歌女红牡丹》 D 《八百壮士》

5、早期中文报纸中最著名的是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A《时务报》

B 《申报》

C 《国闻报》

D《中外纪闻》

6、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A 商务印书馆

B 红旗出版社

C 中华书局

D 文艺出版社

下载【中图版】八年级上册:2.5《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图版】八年级上册:2.5《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