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上册《沉寂的雪原》的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及其主要作品。
2.在阅读中,能够抓住情节重点,感悟人物形象。
3.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4.在对的品味中,感悟到人性的光辉,生命的美好,从而去热爱生活、享受生活。
二、教学重点
1.以合作的方式,抓住情节重点,感悟人物形象。
2.让学生懂得:坚强的生命力,是在任何环境和条件下都必不可少的。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房龙说:“一般来说,我们的辛苦总能换来果实。野蛮人实际上正是我们自己在恶劣环境中的自我体现。”是啊,你能要求一个穿着破衣烂衫,饥肠辘辘而又强健敏捷的人温文尔雅吗?这时,生存的需要将压倒一切,为生存而进行的竞争也将是残酷的。这里,任何高尚的道德、理念都是苍白的、不合时宜的。请看,在茫茫的沉寂的雪原上,正有一群狗和三个人为了生存在抗争着、斗争着。
(二)了解作者,把握基础
1.介绍杰克伦敦(先由学生介绍,教师补充或归纳)。
2.根据课前预习,巩固基础。
踉踉跄跄 毛骨悚然 如愿以偿 小憩 涎水 讥诮
销声匿迹 优胜劣汰 不省人事 羁绊 麋鹿 篝火
浮想联翩 大相径庭 梦呓 扳机 龇咧 蹒跚
(设计说明:这篇的字词量比较大,在课前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课堂要进一步巩固加强,可由学生课前准备小考条,课上互考相评。)
(三)理顺情节,提炼精华
1.概述故事,显现精彩情节。
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内分工,每人讲一部分,以做到各有特色,精彩纷呈,要求突出重点。
2.在概述的基础上,用40个字总结。
身处困境 危机四伏 撞翻雪橇 危在旦夕 突发意外
梅森垂死 人狗之战 优胜劣汰 挑战死亡 战胜悲痛
设计说明:本设计的优势在于既调动学生个人的参与意识,又能发挥他们的团体力量,体现在学习过程中的团结协作精神。
(四)研读课文,分析感悟
1.猜测文中人物在干什么?“雪原”指什么地方?你对此了解多少?
故事发生在广袤的阿拉斯加荒原,天寒地冻,食物短缺,为了实现发财梦,淘金者和一群狗在荒原里跋涉着,此时“人如一具幽灵”,“生命仿佛如一缕尘埃,无足轻重”。为了生存,他们进行着惨烈抗争,与严酷的自然抗争,与凶残的同类抗争。
2.文中的人物所面临的困难是什么?面对困难,这几个人和一群狗的表现怎样?
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1)面临的困难:梅森、鲁斯、基德三个人在荒无人烟的雪原上跋涉,食物不足,初步显现了人与恶劣的自然环境的冲突。
(2)三个人:一方面,面对严酷的生存环境,人在保存个体生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照顾群体(妻子、朋友),甚至照顾对自己有用的狗(用牙咬狗爪子上的冰)。
另一方面,人不仅仅是求眼前的生存,而且有长远的目标和追求。小说中梅森对于“热气腾腾的玉米饼”和对“大世界”的憧憬,是小说严峻险恶总体基调中的一次放松调整,令读者也获得了一时的轻松。
(3)一群狗:面对生存危机,狗作为人的朋友和伙伴,已慢慢退去了它的忠诚,取而代之的是“眼巴巴看着人进餐”,“它们变得很凶了”。甚至是自相残杀,吞吃同类,乃至“打破了主人铁的禁令,蜂拥而上去抢吃干粮”。
(4)启示:在小说描写的雪原中,人和狗都是绝境中求生,狗是出于本能的残酷,人是为了求得更好的生活不得不变得残酷。越是在困境、绝境中,越能显示出人性的美好:不仅尽可能照顾同类,而且尽可能同情异类——狗。
设计说明:这个问题力求做到让学生从整体把握,细处捕捉,找出差别,发现本质。在谈启示时,不必求同求全,能谈出自己的理解即可。
(五)课堂小结
沉浸在这冷峻的文字中,耳旁响着呼呼的风,慢慢地走回现实,会觉得斗志在升腾,血液在升腾,遥望天边那抹微光,侧耳倾听杰克伦敦的声音如天籁传来,他能使人的微笑变得执著、热情和无畏……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曾听过这样一个问题:爱斯基摩人在行进过程中,如果遇到有孕妇临产的情况会怎么办?答案有三种,选取其一,一是,整个队伍停止下来待孕妇生产之后,继续前进;二是,留下几个妇女与她为伴,照顾她,然后再一起追赶大队伍;三是,大队伍继续前进,不停留,只把这个妇女独自留下,并给她些许食物。问: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一个呢?(答案是三)
答案是残酷的,但残酷的背后是顽强,是自然赋予人类的不屈不挠的抗争力。
(二)重点研读,分析感悟
小说的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尤其短篇小说更是以它简洁、紧凑的情节震撼着读者的心灵,使读者“窥一斑略知全豹”。那么,这篇中,你认为最具表现力、最能感染你的情节是什么?
1.梅森遇险,生命垂危
(1)偶然的突发事件,是人与自然抗争过程中的必然。在与自然的奋斗过程中,人一方面力求战胜它、征服它、甚至超越它,以显示人力的伟大;另一方面,又显示了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力。所以一定的付出与牺牲是必然的,这种痛苦是人们必须承受的,也是能够承受的。
(2)生命的悲剧中,闪烁着人性的光芒。
梅森重伤,三个人似乎都看到了上帝在微笑。面对死亡,作者没有大加渲染,还是那样冷静地讲述。但冷静平实的行文中,奏出了坚强生命意志的悲歌。梅森在弥留之际,毫无慌张恐惧,平静地安排妻子的生活,而且不让朋友和妻子做无意义的等待。基德和鲁斯面对这种情况,冷静地处理,充分显示了人物坚韧的性格。在荒凉、寒冷的雪原上,人性的光辉如星辰、如火种,闪耀着、温暖着,带给读者的是无声的强大的心灵震撼。
2.梅森之死
(1)战胜悲痛,挑战死亡。
基德和鲁斯面对“三条有望生存的生命对于一个必死无疑的人”的选择,稍有踌躇,但还是决定丢下梅森前行。这不是冷酷,在那特殊的环境中,这恰是战胜悲痛的一种坚强,荒原上“响起了短促的枪声,于是梅森死在悬空的坟墓中”,这极具震撼力的结束,就像那“一响鞭”一样,永远刻在读者的脑海中,回荡、回荡……
(2)可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讨论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这个结尾好不好,如果不好,你设置一个结尾;二是作者如此结尾的好处是什么?
设计说明:这个问题灵活性大,发挥空间大,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认知能力,并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充分融入课堂环境和阅读感受中。教师在此过程要适当提示、启迪、引导。
(三)延伸拓展
1.困难是一所大学,是前进中的动力。越是处在困境,越能显示人力的伟大,意志的坚韧。什么样的挫折都能顶住,这才是生活的强者。在你读过的文学作品中,在你熟知的故事中,具有这些精神的人物都有哪些?举例说明。
2.杰克伦敦的作品大都充满浪漫色彩和英雄气概,描写淘金、冒险、狩猎者在严酷的环境中同大自然顽强搏斗,唱出了一曲人类坚强意志、蓬勃生命力的热情赞歌。基德和鲁斯最终冲出了雪原,谱写了生命的最强音,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你想到了什么?
(1)基德和鲁斯最终克服困难,返回“大世界”的温暖生活之中,对此,我们满怀着崇敬。崇敬他们的勇敢、无畏、乐观、坚强。
(2)人不能永远处于温暖舒适之中,如果没有了严峻的考验和殊死拼搏,人的意志也就会衰退、萎缩、消靡。而坚强的生命力,是人在任何环境和条件下都必不可少的。
(四)总结
生存是人类的本能,生活也是内在自然的愿望。我们受苦、受累、奋斗、挣扎,我们也享有诗歌、朝阳、自然和亲情。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我们每个人都在崎岖的山路上攀登着,为生活也为生存。人生有很多事情,转折往往就在最后那一步坚持之中。
第二篇:《沉寂的雪原》说课稿
《沉寂的雪原》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沉寂的雪原》是长春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第十四课,是美国著名小说家杰克·伦敦的“北方故事”系列小说之一,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接近北极死亡地带的生与死的悲剧故事,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与险恶的自然环境的抗争,突显了生命的气势,讴歌了人性的伟大。
学习这篇课文,将让学生领略杰克·伦敦笔力刚劲,语言质朴,情节富于戏剧性的写作风格。同时也可使学生在继《老人与海》后了解另一种不同于海明威的硬汉风格,感悟作品的人性美。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通过讲解这篇文章,既能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又能在阅读赏析中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欣赏感悟能力。
二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正是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的年龄,喜欢探知又具备一定的阅读欣赏能力,这篇文章的新奇的故事,刚劲的语言都会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若教师引导得当,则可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文学世界的大门。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及其主要作品。
2.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㈡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阅读中,抓住重点情节,感悟人物形象。
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对文章的品味中,感悟到人性的光辉和美好,从而去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培养学生通过把握小说的三要素赏析小说解读小说主题的能力”。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与理解问题的程度,我将教学难点设置为感悟人性顽强、善良的崇高美。理解环境描写对于表现人物的作用。
四教法和学法分析
《沉寂的雪原》一文,篇幅长,容量大,计划讲授两课时。在课堂上,将采用引导点拨的方法,同时运用多媒体设备辅助课堂教学。第一课时重点在熟悉课文,通过课堂阅读,引导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理顺小说的情节,进而形成对文章的最初的理解。第二课时通过问题的设置引领学生探究感悟,与学生交流碰撞,鼓励学生进行赏析品味,形成对文章的纵深理解。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下面我说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㈠导入
我将以这样的方式导入课堂: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遥远的阿拉斯加,在广袤的雪原深处,有可歌可泣的故事正在上演。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研习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的代表作《沉寂的雪原》。
在导入的环节以简洁的语言将学生带入情境。
然后,将由学生读完文章的感受切入,在学生初读文章的沉重和悲壮的感受中展开对文章的分析,共同探究悲壮背后的情感,领略杰克伦敦的小说的魅力。
㈡研读
1上节课,我们对于文章的情节已经有了整体把握,大家对于文章的初步感受是悲壮,下面,请同学们谈谈哪个具体的情节最让人感动?为什么?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对文章情节的研读赏析,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看到人性的美好。例如梅森畅想未来所体现出的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梦呓时所体现出的对生的留恋和渴望,基德不弃梅森的友情,无奈打死梅森时战胜悲痛的坚强,对自然的抗争,对生命的超越。所有的这些情节中折射出的人性的光辉,将给学生带来深刻的心灵的触动。在对情节进行分析之后,引导学生概括这些情节的共同点。学生可以答出这些情节反映出人性中美好的一面。板书:情节:闪耀人性的光芒
通过这一环节,培养学生通过分析重点情节解读小说的能力,同时,小说的主题初见冰山一角,对于教学难点也有所突破。
2在这让人心绪起伏的故事中,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为什么?
这一问题的设置,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角度赏析作品。这一环节,主要是分析在不同的情节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是对情节赏析的补充,使小说的人物形象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更为鲜明。例如:
梅森:坚强镇定 开朗乐观 浪漫多情
基德:善良忠诚 冷静稳重 坚韧果敢
鲁斯:善良坚忍 冷静沉着 外柔内刚
分析人物之后,可让学生概括,这几个人物的身上最让人动容的共同点是什么,学生可根据分析答出:他们都很坚强,诠释生命的顽强。
板书:人物:诠释生命的顽强。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对于人物顽强善良的人性美有更深刻的理解,进一步解读教学难点。
3课文中的这三个凡人英雄,让我们每个人肃然起敬,试想一下,若这个故事发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不会有这样的感天动地的效果。
这一问题的设置,主要为了最终突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环境的角度解读作品,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渲染悲壮气氛,象征死亡威胁,突显人物的伟大。
通过分析环境的特点,可以看到三人所处的环境险恶、冰冷、残酷、死寂、恐怖。引导学生了解正是通过对于严峻冷酷的环境描写,才展现了人的意志、力量和美德。在艰苦的环境下,人们并没向环境低头,而是完成了精神的超越。若是在普通的环境之中,将不会有这么强烈的效果。
环境象征着死亡,而文中的主人公战胜了环境,战胜了死亡,所以环境描写的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彰显人物的伟大。
板书:环境:彰显人物的伟大。
通过以上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生命闪光时,不一定是草长莺飞日,人生绚丽处,也未必是踏花归来时。往往越是在绝境中,越能完成人性的升华。正如贝多芬说:惟其痛苦,所以欢乐。引导学生不怕挑战和考验。
最后,请学生谈谈除了悲壮 沉重之外,对于这篇文章有没有新的感受?
在部分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进入情境,加深对文章的情感体验,播放背景音乐《征服天堂》,用音乐的旋律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激昂。从而使学生充分理解作品的沉重悲壮的情节背后,更能给人一种激昂的向上的崇高精神力量。从而完成对教学难点的全部解读。
㈢拓展
这一环节,我将对杰克伦敦的作品风格和主要作品进行简单的介绍,通过有感染力的语言引起学生进一步阅读杰克伦敦作品的兴趣。
重点介绍杰克伦敦的作品《热爱生命》《荒野的呼唤》《白牙》《海浪》。
介绍杰克伦敦的热血和活力,在作品中对高贵的人性的赞美。给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以最大的正能量和最大的吸引。
㈣小结
如果我们今天的这节课,能够为你打开一扇窗,让你看到一个不曾熟悉的杰克伦敦的世界,老师会为之欣慰,如果我们今天这节课,能够让你了解人性之光,坚毅之美,使你不惧怕挑战和考验,永远充满热血充满活力,那足以使老师不留遗憾,并永远为你们骄傲。现在你们所听到的乐曲名字是《征服天堂》,老师希望你们在以后的人生路上,能够征服属于自己的天堂!
以这样的一段话作结,再次明确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对于文章有一个更深刻更鲜明的印象。
六、板书设计
板书:
沉寂的雪原
杰克·伦敦
情节:闪耀人性的光芒 悲壮
人物:诠释生命的顽强
环境:彰显人物的伟大 激昂
板书设计力求简洁明晰,突显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对文章有深刻清晰的印象
第三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教案设计
《蜡烛》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记叙的要素,了解通讯的特点。
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分析动作描写、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品味蜡烛的象征意义。
二、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9月3日我国举行了一场全国盛宴,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关注呢?对的,就是阅兵仪式。那么有没有同学知道这个阅兵仪式举办的意义是什么呢?纪念抗日战争70周年没错,我们也可以说这是一场反法西斯战争。而在遥远的南斯拉夫战场上,激烈的反法西斯战争也曾经打响,无数的南斯拉夫战士和苏联红军前仆后继,为保卫国家而战。如果想要了解详情,请同学跟老师一起翻开《蜡烛》这篇课文。
2、本篇课文《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那么大家通过预习后对通讯这个文体有什么了解吗?请同学来回答。
3、记叙文的一种常用文体,也是一种报道形式,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特点是:容量大;样式多;写法活。通讯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常用的表达方式是叙述,也间用描写、抒情、议论,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事件更加生动。
4、解决完文体,现在老师再给大家3分钟时间,大家带着老师的问题再来读一遍课文,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从记叙文的6要素出发。答:6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1944年在南斯拉夫战场上一位南斯拉夫老母亲艰难地埋葬一位战亡的苏联红军的故事。
5、掌握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和文体,接下来我们来对课文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同学们都已经通读过课文了,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本文的环境描写特别突出,那么接下来请带着老师的问题再读一遍课文: 请你具体找出这几处环境描写,说说它好在哪里?
答:在回答之前,老师问大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呢?烘托气氛、衬托人物。
2段:○“方场上散布着几辆烧毁了的坦克„„下半截”
树的状况暗示了战争的惨烈,也暗示了苏联红军为帮助南斯拉夫人民进行民族解放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7段:○“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炮轰的时间之长,说明战争的激烈与残酷。
8段:○“方场的一边,离其他的房屋„„一点也看不出来了。”
说明法西斯强盗摧毁了南斯拉夫人民生活的家园,人民流离失所,再一次渲染了战争的残酷。13段:○“德国人又开炮了„„炸焦了的树木”
一方面表现了战斗的激烈与残酷,另一方面也从侧面突出了老妇人的勇敢。20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用天气的寒冷渲染悲凉的气氛。24段:○“德国人的炮火„„很远的地方”
反复强调敌人的炮火。突出老妇人行为和精神的崇高伟大
6、除了环境描写,本文还有一个很精彩的描写方法,特别在表现老妇人形象的时候用得很多,有没有同学知道?对,就是动作描写。现在老师再给大家3分钟时间阅读课文,请同学们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动作描写的部分,说说这些动作描写好在哪里?
答:
3段:○“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爬”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红军回程的艰难,一方面刻画人物,另一方面也衬托了战争的无情、惨烈。
14段:○“老妇人想了半天„„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想”表现了老妇人内心的矛盾;“摸”“揣”“爬”,突出了老妇人的衰老及动作的迟缓。
15段:○“她不会匍匐前进„„走进了方场。”
“直着身子”走进方场,说明老妇人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她年老体衰,还要去掩埋烈士,足见她对战士的真情。环境的危险和老妇人的衰老形成强烈的反差。
17段: ○“穿”“翻”“理”“弯”“做”这几个动词,深切地表达了老妇人对年轻战士的哀怜和爱。
22段: ○“跪”“舀”“拖”等动词,写出老妇人不顾年老体衰,不顾艰难,尽全力埋葬烈士的感人行为。
25段: ○简单而又具体的安葬仪式,表达了老妇人对烈士如亲人般的热爱。26段: ○“一捧一捧”既写出了老妇人动作的缓慢,又表现了她对红军烈士的敬重。
29段:○“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点了起来。” 老妇人在用自己的方式为烈士祈祷,表现出她对苏联红军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40段: ○“跪”“取”“蹲”“拾”“点”“插”等动词,生动细致地表达出老妇人对红军烈士永远的敬爱与哀思。
41段: ○这里,老妇人的内心活动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的。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战士的浓浓情谊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
7、到这里呢,我们已经把本文的两大特点给体会完了,那么我们回到题目。本文的题目叫做《蜡烛》那么为什么要叫做蜡烛呢?文中几次写到蜡烛,蜡烛都有什么象征意义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答:8次写到蜡烛。
28、○
29、○30、○
31、○38,、○40、○
41、○43段。分别在○
28段: 那么下面请大家跟老师一起看下第○为什么要对这只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呢?
答:用蜡烛的珍贵来突显老妇人对红军烈士的深厚情谊。
43段: 我们再看下第○这里的“花烛”也就是蜡烛,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又写出了什么呢?
答:老妇人为了英雄而献出了自己唯一珍爱的东西,点出非比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好了,现在同学们来思考下老师最先提出的问题,蜡烛有什么象征意义?本文为什么用蜡烛做题目呢? 答:“蜡烛”表面是指老妇人为悼念战士,在他坟上点燃了她珍藏了45年的结婚喜烛,实际上这“蜡烛”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南斯拉夫与苏联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而正是因为有着深切厚重的象征意义,又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所以用蜡烛作为题目。
四、板书设计:
蜡烛
一、通讯
二、记叙的要素
三、环境描写
四、动作描写
五、蜡烛的象征意义
五、小结
本节课通过《蜡烛》一课的学习,让学生把握记叙的要素,通讯的特点,以及环境描写、动作描写的作用,最后通过对蜡烛象征意义的解读升华文章的主题思想,给学生传递正能量。
六、布置作业
第四篇:《《生物入侵者》》的教案设计(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与生物入侵相关的生态知识。
2、理清说明顺序、概括说明要点。
3、体会文中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课文,筛选主要信息。
2、在掌握“生物入侵者”概念的基础上,明确说明顺序,讨论说明方法、品析说明语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我国生物入侵的严峻形势,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学重点:
1、理清说明顺序。
2、把握说明方法。教学难点:如何看待生物入侵这种现象。教学方法:快速阅读、讨论、合作交流。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激情导入;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怎样理解“入侵”和“生物入侵者”?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本文除了告诉我们什么叫“生物入侵者”,它还讲了哪些内容?(在找出各段的中心句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三、把握内容,理清顺序;
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说说这样安排说明顺序的好处。
1、学生根据以上五个方面的内容说说本文的说明顺序。
2、指名学生回答。
3、师生共同归纳。
四、合作交流、探究方法;
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说明它们的表达效果。1)通过圈点勾画,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说明方法。
2)可用文中“”这句话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的特点。
五、跳读课文、赏析语言
1、文中哪些词、句子用得好?
2、文中有些字词可否删掉,为什么?
六、拓展延伸、链接生活
1、生物入侵者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听说过或看到过?说说他们有没有给人们带来危害。
2、怎样才能有效扼制生物入侵的现象。
七、课堂小结,结束新课
让我们共同努力抵抗“生物入侵”!让我们用心关爱我们的大自然。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湖心亭教案设计 语文版
《湖心亭看雪 》(张岱)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4、背诵课文。
(2)过程和方法目标
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
1、雪后奇景的赏析。
2、描写手法——白描。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学生充分预习课文(正音、停顿、了解作者、试译课文)。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赏析法。
3、合作学习法。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杭州西湖名扬天下,文人墨客纷纷慕名而来,留下许多赞颂的诗文。杨万里慕名而来,留下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白居易慕名而来,留下了“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苏轼慕名而来,留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张岱慕名而来,留下了什么呢?(湖心亭看雪)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湖心亭看雪》,走进张岱。(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检查预习。
1、简介作者。
2、请一生朗读,其余学生听读后评价,注意字音和停顿。
3、展示字音:
崇祯(chóng zhēn)毳(cuì)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铺毡(zhān)
4、指导停顿: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5、齐读全文。
三、整体感知。
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知识存储)
2、复习翻译方法六字。
3、运用翻译方法六字试译重点文句。
4、两人一组合作翻译全文。
四、品读赏析。
(一)思考:
1、文章写谁做什么?
(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
追问:作者仅仅看到雪景吗?(板书“奇景”“奇遇”)
2、文中哪些句子写雪景?请找出来并体会其妙处。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二)赏雪景:
1、写景角度:
实写与虚写(在想象中变换观察点)交融。虚写舟、人,作者是站在整个大自然的角度来看待自身。
2、量词:
写出了人在大自然中的渺小。表现了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一粟”的深沉感慨。在这一刻,作者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完全忘记了人世间的喧嚣和烦恼,心灵得到了宁静和解脱。
3、白描:(1)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
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它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2)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数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三)品雅趣:
1、提问: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字概括呢?(“痴”)(板书“痴”)
2、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看出“相公痴”。
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是:(1)“是日更定”。
(2)“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3)“独往湖心亭看雪”。
3、“痴”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内心世界?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高雅之趣。(板书“山水之乐”“高雅之趣”)
五、总结全文。课件展示。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和默写课文。
2、体会本文和《江雪》(柳宗元)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3、利用白描手法写人或物片段。
七、板书设计。《湖心亭看雪》
张岱
奇景: 山水之乐 ↘
↗痴
奇遇 : 高雅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