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图版】八年级上册:3.3《红色政权的创建》教案设计
第3课
红色政权的创建
一、课程目标
(一)内容标准
(1)知道南昌起义,能讲述朱德和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故事。(2)了解中国共产党朱德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简述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的故事。
(2)能够说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领导创建红色政权的主要史实及其主要贡献。
2、过程方法与能力
(1)课前可指导学生搜集革命先辈们的英雄事迹,课堂上能够结合图片进行讲述。(2)看地图能够介绍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的主要地点和进军路线。
(3)通过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等内容的学习,能够掌握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历史知识、建立历史知识结构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党和革命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坚持革命斗争的伟大创举,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2)深刻认识中国民主革命的历程是艰难、曲折的,缅怀和学习革命先辈们鉴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二、教学要点 重点:①对南昌起义、秋收起义进行分析、比较。这两次起义为党探索中国革命的新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和理论启示从整体上把握其历史地位,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以及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②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井冈山会师。难点:①毛泽东等人为什么要领导秋收起义的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应结合所学知识,从井冈山的地理、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惊醒综合分析。②毛泽东等人为什么要选择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因为城市里敌人的力量强大,在当时敌强我弱、革命处于低潮情况下,加上起义部队遭到严重挫折,攻打和占领城市是不可能的。而以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作为落脚点,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这是当时唯一正确的选择。
教学过程与方法: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复习: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蒋介石发动了暴力屠杀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导入新课: 想一想,大革命中中共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中共有自己的军队吗?为什么我国将建军节定在南昌起义的纪念日呢? 【感知历史,感悟历史】
一、南昌起义:
本目要从以下四方面让学生把握课文。
1、南昌起义爆发的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暴力清党,以极端残酷的手段镇压革命人民,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杀害达31万多人。提出问题:你认为从大革命的失败中,共产党人应该吸取什么教训?从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里,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为了挽救革命,中共决定用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
2、南昌起义的过程:
首先,要让学生掌握起义的领导人。指导学生看书: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1927年7月下旬,中共派周恩来担任南昌方面的前敌委员会书记,负责筹划和领导这次起义。7月21日,周恩来由武汉秘密到达南昌。26日,贺龙、叶挺率领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和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开进南昌。27日,周恩来召开前敌委员会会议,成立了由贺龙、叶挺、刘伯承等组成的起义总指挥部,部署起义计划。
然后,鼓励学生讲述南昌起义的经过。8月1日2时,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党直接掌握和影响的军队两万余人在南昌宣布起义。由于部署严密,对敌军进行突然袭击,仅五个小时的激战,就全歼守敌,占领南昌。起义胜利后,起义部队进行了整编,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的番号,下辖三个军,任命贺龙为代总指挥,叶挺为代前敌总指挥。一支由无产阶级独立领导的军队诞生了。8月3日至7日,起义部队按照预定计划,相继撤离南昌,经过赣南、闽西,直奔广东潮汕,途中遭到优势敌军围攻而失败。保存下来的部队,一部分进人梅陆丰地区,与当地农民武装会合,另一部分在朱德、陈毅率领下转移到湘南开展游击战。
3、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反动的第一枪成为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你能说出:为什么我国将南昌起义纪念日定为建军节吗?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的光荣节日。
4、南昌起义的教训:受俄国革命模式的影响,起义以夺取敌人力量强大的大城市为目标,没有深人农村,发动土地革命,武装农民。
二、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
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
首先,让学生介绍一下井冈山的地理位置。井冈山位于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革命群众基础好,敌人统治力量薄弱;远高中心城市,四周都是产粮区,很利于军事割据。指出:井冈山的便利条件是在此创建革命根据地的客观原因。然后,提出问题:什么原因最终迫使中共决定以井冈山为革命根据地的?直接原因是秋收起义的失利。继南昌起义的失败,秋收起义的失利再次证明了通过城市武装暴动或攻占大城市来夺取革命胜利在中国是行不通的。1927年9月20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开始了向井冈山的战略进军。29日,到达江西省永新县的三湾村,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10月3日,毛泽东主持召开前委扩大会议,讨论和决定了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决议。27日,部队抵达井冈山的中心茨坪,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艰苦斗争。
2、井冈山会师。
鼓励学生起来讲述:“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留下的部队和湘南暴动后组成的农民自卫军到达井冈山,在宁冈著市与毛泽东的部队会师。
3、看书70面出示的材料,思考:你从中知道了什么?材料中表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
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提出问题: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后,采取什么措施打退敌人的围剿?1928年5月4日成立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在根据地,红军采用“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迫”的游击战术,多次打退敌军对根据地的围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来进一步发展为湘赣根据地。讲一讲:组织学生讲革命故事:“朱德的扁担”。
5、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的影响。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它为大革命失败后继续坚持革命斗争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它犹如中国革命的一点“星星之火”,终会形成“燎原之势”。
第二篇: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峡》教案设计
中国地大物博有很多美好的风景等着我们去看。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关于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峡》教案设计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峡》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句。
3、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的能力。
4、学习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描写景物的方法。
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爱护自然环境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句。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的能力。
2、欣赏优美文章积累写作经验。
[教学设想]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A、对于作家与作品的介绍可以让学生上互联网查找。
B、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合作、讨论方式来学习。
2、采用多媒体教学师生互动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
[学法指导]
1、“文言文四步诵读法”
第一步:朗读——读准字音朗读指导;
第二步:解读——准确翻译理解内容;
第三步:研读——质疑探究提炼主题;
第四步:品读——品味语言赏析亮点。
2、“文言文固定程序阅读法”
(1)标题;(2)作者;(3)出处;(4)基本内容;(5)文中涉及的重要史实;(6)文章特点及有争论之处;(7)文中的观点及可取之处。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内容:
A、导入;B、朗读;C、学生展示所查资料;D、准确翻译、理解内容。
第二课时主要内容:
A、质疑探究提炼主题;B、品味语言赏析亮点。C、联想想象拓展思维。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略)
二、学生展示所查资料。(利用多媒体展示)
1、关于作者。2、关于《水经注》。3、关于三峡。
三、朗读课文。(略)(教师说明朗读方法)
四、解读课文——准确翻译、理解内容。(略)
要求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字词先由各组学生讨论解决再由老师于疑难处点拨。
第 二 课 时
一、研读——质疑探究提炼主题。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友情提示:
A、文章写了三峡的什么景物?
B、这些景物有什么主要特点?(请根据原文语句回答)
C、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归纳成板书大致内容如下。)
三
峡
山
两岸连山重岩叠嶂。
妙处:
1、抓住三峡主要特征来写突出其山水风光。
2、在四季变化中展现三峡的奇特壮美。
3、动静结合写出了三峡的整体的富于动感的景色。
水
夏
大水猛涨江流湍急。
冬、春
素湍绿潭清荣峻茂。
秋
林寒涧肃哀猿凄清。
2、请同学们概括本文的主题。
友情提示:
A、你们认为这篇文章表现了大自然的什么特征?
B、你们认为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二、品读——品味语言赏析亮点。
体会文章“片言万语”的精炼音韵的和谐思路的清晰。
1.全篇只有一百多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色罗列山水草木抒发游览感慨描绘高猿异相。请同学们举几个具体的例子说明文章语言的精炼。
2.本文读起来具有音韵美琅琅上口。你能发现作者是怎样营造这种效果的吗?请同学们注意文章的句式特点并加以分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提出见解。教师可适当点拨。)
三、联想想象拓展思维。
1、同学们学了这篇优美的文章你能用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歌来概括本文的意境吗?(学生背诵《早发白帝城》)
2、讨论:文中描绘的三峡与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峡相比有什么特点?(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在对比中讨论分析。)
3、请同学们针对课文内容提出你的疑问看哪个组的同学会思考、善质疑。(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赛。)
四、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本文。
2、根据本文的内容和意境请同学们将本文改写成一篇现代文作为本周的周记。请同学们不要只是照抄译文而要展开你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
3、对比阅读、开拓视野。
老师为同学们摘抄了《三峡》原文中的一些语段和著名作家刘白羽的《长江三日》请同学们课后阅读、欣赏。
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峡》教案设计范文二
【设计思想】
本文内容浅显语言流畅简洁明快适合诵读。因此教学中不必作过多的分析以诵读、欣赏为主。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朗读上加以指导组织学生采用合作的方式自主学习体会新课标的精神初步学会运用“研究性”方式学习文章培养自主研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抓住文中描写景物特征的语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品味文章精巧的构思、精炼的语言、精美的画面。
【教学难点】
品析文章的美点:构思、用材、布局
【教学方法】
本文确定为“文学鉴赏课”。课前向学生下发译文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师生交流探究本文景物描写及其他方面的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展现三峡优美风光的记录片并配以简洁的文字进行说明。
2.欣赏完后教师指出:如今高峡出平湖这二十多年前的三峡美景正在渐渐散去也许有一天我们也只能在或在模糊的记忆中捕捉它曾经的险峻和美丽。今天让我们跟随郦道元的脚步领略一下千年以前的三峡风光。
二、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结合课文注释读准字音读顺文句读懂文意。
听老师带着惊叹、赞颂之情吟诵课文学生学读。
学生之间自由交流文中难以明白和理解的地方。
三、问题情境设计师生共同探究。
(一)问题情境。
1.本文文字优美描绘传神作者是如何抓住三峡的风景特点进行描写的?
2.三峡的自然风光有山有水四季各异追溯过去分析现状展望未来你想到了什么?
(二)交流对话
1.教师与学生对话
话题一:《三峡》先写山后写水。写山抓住了什么特征?写水哪个季节具体写?为什么?
明确:文章先总写山:山高岭连绵绵不断;再写水的四季不同重点写夏水:夏水最迅猛、急遽有代表性。
话题二:《三峡》写四季的景色中运用了许多精彩的词语试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语作简要的分析。
明确:春冬之景:“素”“绿”“清”“影”数字;写秋之景:“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了。其中“素”“绿”“清”着重写水的色彩而“寒”“肃”“凄”“哀”则蕴涵着作者的一种思想感情属于“借景抒情”一类的典型词语。
2.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话题一:《三峡》语言凝练只有一百五十五字却包容了四季景色罗列了山水草木清影猿啸为什么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明确:(1)文章取材先大后小先总后分层次清晰;(2)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色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进行冼炼地描绘。
话题二:课文第三自然段“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译文为“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试想:雪白的急流奔腾汹涌可以回旋清波却怎么可以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呢?这个译文是否有问题?
明确:这个翻译的确存在问题。原句运用了文言文“并提”(也称为“合叙”)的修辞也就是古人为了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在一个句子中表述翻译时不能逐字进行要从文意出发找出词语或词组之间的相互搭配关系如“耳目聪明”应是“耳聪目明”。据此这句的译文应为: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话题一:课文第二自然段“或王命急宣”似乎不属于自然景物的描写用在这里有何作用?
明确:作者用这个例子写出了江水的湍急。
话题二:文章开头突出三峡山高岭连隐天蔽日的特点下文哪些文字可以印证这一特点?
明确:“绝巘”“峻”“林寒涧肃”“空谷”这些词语都能印证。
师生与作品的对话
话题一:郦道元写三峡风光大部分笔墨放在写水水是课文的重点那么能否调整写山写水的顺序?
明确:这体现了文章布局的巧妙。先山后水是有科学依据的有了山高岭连的特定地形才能产生江流湍急的水势山是因水是果。因决定了果山是总写水是分写顺序不能调换。
话题二:本文虽只有一百五十五字但描绘景物却尽传其神笔法令人称奇现在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评说课文的美。(可以从语言、结构、描写等角度入手)
明确:(示例)描写手法美:
(1)正面描写:“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垒嶂隐天蔽日”形象概括地描绘出三峡的地貌特征;
(2)侧面烘托:“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烘托出三峡峰连绵延隐天蔽日的山势。
四、拓展研究
1.摹拟《三峡》第二段的写法写出春风拂拂之景。
2.课外收集有关三峡的资料试比较三峡的古今。
3.课外阅读吴均的《与朱元思书》、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等写景优美的文言文试与本文写景进行比较。
4.课外收集有关三峡的资料展开一场有关保护三峡景观的讨论题目可设计为:
(1)是保护三峡的自然风光还是不断地开发和利用三峡的水资源?
(2)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如何保持和延续三峡独特的魅力?
【教学随想】
《三峡》是人教版八年级新教材内的一篇课文。这两节课我们着重探索的是:如何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自主探究文言文写景的特征和写作特色。先让学生从描述三峡风光的记录片中获得感性认识产生积极而美好的情感形成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而后激发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且有发现、创新的强烈。
教材的适当“处理”是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的起点。我们重点选了“三峡的景色欣赏”和“三峡全文的写作特色”两个部分让学生进行鉴赏和讨论感受文章的艺术美成功地引发了学生对课外写景文言文的探究兴趣。
按照以上的思路我们在课堂上安排了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导入课文。通过播放用多媒体制作的三峡风光的辑录片使学生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叹之情。
第二环节:朗读课文。这个环节既是对学生课前自学课文的一个检测也是通过图文结合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通过朗读加强学生对散文的节奏美、语言美、意境美的领悟。
第三环节:研究课文。这个环节是重点。我们是从“问题情境”人手运用“话题式”教学设计模式对全文的写作特色进行不同对象的四次对话。对文章的景物特征、重点词语、选材效果、语句翻译、写作手法进行了探究。
这三个环节用简洁的语言可概括为:
运用多媒体导入课文(激发兴趣)——→朗读课文(感受内容)——→研究课文(学会鉴赏)
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峡》教案设计范文三
【教学设想】
教学本文应着眼于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习惯废止“字字讲解句句对译”的串讲代之以学生自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的注释大体弄懂文句了解课文内容)、辅以教师的指导、学生讨论的教读方法使学生悟得学习文言文的门径。在此基础上了解课文内容思考问题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努力做到:务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感受;文言语句的教学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服务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的需要;使整个教学过程带有明显的语言、思维的训练的特征。
【媒体运用】多媒体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师:同学们这是一组“长江三峡”邮票(幻灯2)三峡风光能上邮票必然有其非同寻常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郦道元的《三峡》(幻灯3出示课题)领略三峡独特的美。
请同学来看一下本堂课的“学习目标”
二、出示学习目标:(幻灯4)
师:请同学们把目标齐读一下:
1、抓住景物特征领略三峡的美。
2、背诵课文。
重点:在解疑的过程中重点突出三峡的山、水之美。
三、关于作者
师:下面我们来学习课文先请同学对照注释1完成下列填空。
生举手回答
本文选自作者是____他是____时候的地理学家、散文家。三峡是指长江上游的_____、_______、_____(幻灯5)
四、教学过程
㈠朗读课文
师:伴着音乐我们来朗读课文大家说说看在我们班谁朗读得?
生:推荐。
师:好!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为大家朗读。其它同学要当好小评委等下请你发言。
学生对朗读同学作评价。
师:刚才大家评价的很好朗读的同学也读得不错在古文的朗读中特别不能把停顿停错。举例“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示范朗读。
㈡师:看着这图画老师要考大家一个字的解释:(由三峡的“峡”字破题导入课文)
师:峡是什么意思?看它的偏旁和字义
生:两山夹水的地方(幻灯6)
师:那郦道元要写三峡必然抓住什么景物来写呢?
生:山、水
师:对那请同学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思考题(幻灯7)
㈢出示思考题请同学思考、讨论完成做好圈点勾画(幻灯7)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三峡山和水的语句来分别做好记号。
2、在描写三峡山的语句中找出关键字词来说明三峡山的特点。用“”表示。
3、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水的?每个季节的水有什么特征?找出关键字词用“~~”表示。
㈣分析课文
1、师:请一位同学把描写山的语句朗读一下。思考:从句中找出关键的字词来说明山的特点。
幻灯显示一邮票作背景请同学看一下邮票中的山与所说的特点是否吻合?
投影打上关键字词:连、高、陡、险、窄根据那些特点来背诵山的语句。请一个学生来背
2、师:离开了水也无以为峡且奇山之下必有异水那三峡的水又有什么独特的美呢?作者又按什么顺序来写水的呢?
请学生先来看一幅描写三峡水的动画说说那画面中的水有什么特点然后根据内容用书中的语言评述一下画面中的水。(抓住“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句作文章指导学法。)(——齐背)
3、如果说这是三峡水迅疾、凶险的一面的话那三峡水也有其恬静、温柔的一面。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描述画面景物(素、绿、清、影。)(“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值得细嚼)。
4、师:秋天水枯谷空这时的三峡又给人什么样的感受呢?从那些景中传达了这种情呢?
生:凄异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
㈤在感受了三峡的美后我们边欣赏录像边试背课文。
㈥布置作业:完成文后练习题。
第三篇:【中图版】八年级上册:2.5《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设计
第5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课程标准
(一)内容标准
(1)知道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照相、电影和《申报》、商务印书馆等生活时尚、大众传媒出现的时间和引起的文化生活变化。
(2)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放足”、改称呼等社会习俗的变化。2.过程方法与能力
(1)通过分组搜集、整理、分析清末民初的“老照片”、电影资料、报刊资料,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对文化生活变化的比较、概括能力。
(2)文化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变迁源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政治经济发展与文化的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政治经济的近代化和世界文化交流必然引起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的改变,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
(2)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客观上打破了中国旧的封建文化、生活体系,由此培生初步运用辩证观点看待历史的能力。
二、教学要点 重点:本课作为“近代化的起步”单元的最后一课,在内容上、知识要求上处于了解层次,但在能力上要求较高,要初步理解照相、电影、报刊、出版、社会风俗方面反映的社会生活近代化,这符合教科书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释读。
难点:本课的难点与重点相同,即初步理解照相、电影、报刊、出版、社会风俗方面反映的会生活近代化。近代化从总体上看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变,它涉及政治、济、文化等各方面。在社会生活方面,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在界近代化潮流中,中国作为一个具有古老文化传统的东方国家,在西方近代文明的直接冲下,与西方近代文明相汇合,并在本民族文化精神的支配下,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走上了独具特色的近代化发展道路。在晚清民国时期,即西洋文明冲击中国社会的初期,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风俗习惯、新潮流、新时尚,例如照相、电影、剪发辫、易服饰等等,反映了中国社会各个阶在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上的变化。教学过程与方法: 【导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普通和平常的照相、读报、看电影、握手等文化生活和礼俗,它们什么时候出现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它们的出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哪些变化?除此之外,近代社会还发生了哪些变化?
【感受历史,感悟历史】:
一、文化生活的变化
一个时期的文化直接反映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从洋务运动以来,我国的近代起步,中国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大量先进的机器设备、技术传人中国,近代企业的兴办,政治民主化的探索,资产阶级思想启蒙,都在文化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照相术 19世纪30年代,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照相技术,40年代传人中国。1844年8月耆英在与法国使臣谈判时,法国人为其拍摄照片,这是中国最早的照相事例之一。照相迅速地融入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各地开设营业性的照相馆,拍照留影成为人们的一种时尚。照相还被应用于广告中,发挥了很大的社会作用。
2、电影
1895年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电影,不久就传入中国,当时被称作“电光影戏”或“西洋影戏”。第一次放映“西洋影戏”是1896年8月在上海徐园的“又一楼”茶楼。中国人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的由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表演的《定军山》,它是一部无声电影。1931年,由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拍摄的《歌女红牡》是我国第一步有声电影。20世纪初,中国电影先驱们先后组建了新民公司等多家电影三不仅成为我国民族工业的一支生力军,而且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电影演员如阮玲玉、赵丹、白杨等和第一个在国际上获奖的导演蔡楚生,创作了大批优秀的电影作品。教科书中提到的《难夫难妻》是我国的第一部故事片。
你们还知道哪些老电影、老演员和导演?
3、报纸
以《申报》为例说明近代报刊事业的发展。报刊是通过文字传递信息、表达思想与要石专播工具。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出现受西方文化习俗的影响,并同中国政治近代化息息相关,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运动过程中,都出现过创办报刊的高潮。《申报》由英商安纳斯脱.美查(Ernest Major)等四人合办于上海,1872年4月30日创刊,聘请中国人担任主笔。从创刊开始就有新闻、评论、文艺副刊和广告等栏目,确立了我国近代报刊的基本模式。1912年,由我国近代著名报人史量才接办,并很快发展为近代中国最大的报业集团。
4、出版 以商务印书馆为例说明近代图书出版业的发展。造纸术和印刷术都是我国发明的,但是我国的图书印刷长期处于手工操作阶段。近代以后,西方发明的铅字和机械印刷技术传入我国,近代出版业开始迅速发展。最有代表性的是商务印书馆,它是1897年由夏瑶芳等人创办的。20世纪初张元济成为该馆的负责人,他非常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组织专家编辑出版了大批水平高、质量好的中小学教科书;编印的“大学丛书”,结束了清末以来外国人垄断我国高等学府教科书的局面;编印了《辞源》等工具书,深受知识界欢迎。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出版机构。在学习中引导学生注意近代图书出版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是机械印刷技术的传入,由此体现工业化的影响。
二、社会风俗的变迁
社会风俗的变迁实际上是人民生活近代化的反映,其方向是越来越文明,更是中国人走向世界的标志。社会风俗的变迁与创新,有其重大的社会价值,它是社会发展的缩影。
首先,教科书说明了社会习俗发展的方向,是向越来越文明的方向发展。对此知识可结合近代化的起步,指出“文明”的方向实际上体现了学习西方,与世界潮流接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提倡民主风气;传播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和对人的尊重,特别是对女权的尊重。
其次,教科书分别介绍了剪发辫、易服饰、放足和改称呼。
中国古代很长时期内汉族的发式是男子和女子一样蓄发不剪,或披发于肩或束发于顶。宋朝时的金人是剃掉头顶发,编辫垂肩,满族人继承了这种发式。清军入关后,为了用同化风俗的办法来铲除汉人的民族意识,强令男子剃发。在“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高压政下,汉族男子终于都按照满族的习俗剃发蓄辫,拖在脑后的一条长长的发辫成为清朝国民的象征。因此,要求剪辫就成为各个时期反清的标志。鸦片战争后,在中西方交流中,西方人讥笑中国的辫子,更激起了中国人雪耻振兴的决心。辛亥革命后,各地兴起剪辫之风,成为推翻清朝统治,进行革命的标志。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后,孙中山通令全国男子限期剪辫,以除去旧俗,做文明公民。设问:为什么拖在人们脑后的大辫子会成为革命的对象? 易服饰的主要成就是西服、中山装和旗袍流行。西服是欧洲的传统服装。它设计科学,着方便,穿起来能使人精神焕发。近代以来,随着外国人在中国的增多和受留学回国人员的影响,西服逐渐在中国流行开来。中山装是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根据中西服装的优点而设计的一种新式服装。上衣为对襟、翻领、胸前有四个口袋,袋盖为倒山形笔架式;裤子基本上是西裤样式。中山装朴实、庄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点,适合于社会各阶层。在国际上,中山装被视为中国男礼服的代表样式。旗袍原为满族妇女的一种服装,民国时吸收了西方服饰的长处,逐汗演变为富有时代气息的时尚服装。新颖独特的旗袍,不仅受我国妇女的喜欢,而且也很受西方妇女的青睐。
女子缠足的陋习始于五代时的南唐,发展于宋代,盛行于清代。缠足是在女孩子未成年时,将其双脚分别用布裹紧,使其长成足骨隆起、足尖尖小的畸形脚。这严重地摧残了妇女的身心健康。清朝顺治、康熙年间曾两度禁止缠足,但成效不大。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倡导女子放弃缠足,还成立了“不缠足会”。1912年,孙中山指示内务部通令全国各省,禁止女子缠足。从此,各地开展了大规模的放足运动,缠足的妇女逐渐减少。
民国初期,社会风俗的另一重大变化是改称呼。1912年,孙中山颁布命令,废除清朝官场上“大人”、“老爷”等旧称呼,官员之间以官职相称。与此同时,跪拜、作揖等清朝通行的礼节也被废除,代之以鞠躬和脱帽礼。中外人员交往开始采用西方的握手礼节。本知识点的讲授,可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称呼和礼节的改变有哪些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鼓励学生在自己的认识水平上回答,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教师也可以从近代资产阶级先进分子追求民主、平等,反对封建专制和特权,近代国家、政府的职能向社会服务职能转变等方面适当提示。【总结】:随着中国闭关自守大门的打破和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闯入,近代文明也传入中国。轮船、火车等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电报、电话等通讯工具的引进,照相、看电影、看报纸等娱乐方式、精神消费的传入,猛烈的冲击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悄然改变着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推动着中国社会近代化的缓慢前进。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复习巩固】:试分析一下,近代创办的报纸与旧时的邸报在本质上有何不同?(近代报刊与旧时邸报的本质不同点:邸报是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刊载的内容狭窄,发行范围有比较严格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民众的视听;近代报纸顺应了民主化的发展趋势,扩大了信息传播的广度、速度和深度,公众的知情权和“社会舆论”受到重视;另外,近代报刊也反映大众生活,丰富大众生活,服务于经济发展。)
【知识拓展】:本课的知识拓展介绍了握手礼的流行,其实是教科书中社会风俗变迁的补充,它同改称呼一样反映了资产阶级进步分子追求民主平等和融入世界潮流的愿望。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例如一般情况下,遇见朋友先打招呼,然后相互握手,寒暄致意。握手时要热情,面露笑容,注视对方眼睛。伸手动作要大方,态度要自然,如左手加握,以表示更加亲切、更加尊重对方。但男同志对女宾一般不用。握手也有次序,一般来说,应由主人、领导者、年长者、身份高者、女同志先伸手,待他们伸手后再握手。【相关链接】:
第一部引起轰动的国产故事片
1923年
《孤儿救祖记》 中国第一部长系列影片1928—1931年《火烧红莲寺》
共18集
中国第一位电影皇后胡蝶(1908-1989),原名胡瑞华,广东鹤山县人,出生于上海。先后演了《战功》、《火烧红莲寺》、《歌女红牡丹》、《狂流》、《脂粉市场》、《姊妹花》等重要影片。1933年被《明星日报》评为第一位“中国电影皇后”。1946年迁居香港,主演《孝道》、《后门》等影片,1975年退出影坛移居加拿大,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渔光曲》由联华影业公司1934年摄制
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电影1958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海燕厂)拍摄了我国第一部35毫米彩色宽银幕立体声故事片《老兵新传》。这是我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影片,也是中国大陆第一部宽银幕电影。
中国第一部动画片1926年,《大闹天宫》;它也是中国美术片的开始。
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中国美术片1956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木偶片《神笔》获第八届国际儿童影片节儿童娱乐片一等奖,这是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中国美术片。
中国第一部大型动画片《铁扇公主》。《铁扇公主》不但是第一部中国动画长片,也是亚洲当时的第一长动画片。在世界电影史上,它则是名列美国的《白雪公主》、《小人国》和《木偶奇遇记》之后的第四部大型动画艺术片。中国译制的第一部外国电影《普通一兵》。
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最高奖的故事片1988年,由张艺谋执导,巩俐和姜文主演的中国影片《红高粱》在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高奖金熊奖;这是第一部在国际a类电影节上获得最高奖的中国电影。
中国第一部恐怖电影 1937年,新成立的新华影片公司推出了一部深受欢迎的影片《夜半歌声》,这是中国银幕上出现的第一部国产恐怖电影,它不但在当时制造轰动效应,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岁月,其价值和魅力依然能够得到验。
中国第一部获得世界吉尼斯纪录的影片 2002年12月12日《庐山恋》“世界上在同一影院连续放映时间最长的电影”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这是第一部创造了世界吉尼斯纪录的中国电影,到目前为止,也是惟一的一部。新中国第一部与国外合拍的故事片1958年,北京电影制片厂与法国加郎斯艺术制片公司共同摄制了儿童故事片《风筝》。
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真正由政府部门设立的电影奖问世于1956年。新中国成立后,于1956年设立了“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对1949-1955年以来所生产的优秀影片予以评奖。当时共评选出优秀故事片16部,其中一等奖4部(分别为《钢铁战士》、《白毛女》、《渡江侦察记》、《董存瑞》),二等奖4部,三等奖8部;优秀舞台艺术片3部,其中一二三等奖各一部;私营、公私合营公司摄制的故事片3部;香港摄制的故事片5部;以及部分美术片、纪录片科教片;同时并评选出优秀影片得奖人员360余人。
第四篇:【中图版】八年级上册:3.4《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设计
第4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课程标准
(一)内容标准
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红军五次反“围剿”的斗争及结果。
(2)了解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3)概述红军长征的经过,说出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2、过程方法与能力
(1)通过阅读,利用有关资料,在地图上标出工农红军长征的路线。
(2)利用教科书相关内容并查找资料,讲述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的主要事例和英雄业绩。(3)通过讨论,分析归纳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l)执行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作战方针的前四次反“围剿”胜利了,而第五次反“围 剿”在王明的“左”倾错误指导下失败了,红军被迫进行长征,激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崇高感情。
(2)学习红军战士克服困难、不断前进、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
二、教学要点
重点:遵义会议,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决
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妥善处理党内的矛盾和分歧,是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难点: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解决了当时最迫切的军事问题,又在组织上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 的新的领导集体,挽救了党和红军,为中国革命开辟了走向胜利的航道。【教学过程】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学生朗读毛泽东的诗《七律长征》,指出毛泽东在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岷山等地,只是红军长征经过的万水千山的一部分,设问“红军长征经过了哪些地方?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为什么能取得长征的胜利?”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激发兴趣,启动思维。
【感知历史,感悟历史】
一、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 1.红军长征的原因
让学生说一说:“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长征是红军在反击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失利后被迫进行的战略转移。
指出:1933年9月,蒋介石在众多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下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空前规模(美英提供购买军火的贷款,德国七十多个军事专家被聘为顾问,美、英、德、日、法、意等国帮助运辖武器装备。)的第五次“围剿”,企图以“步步为营,节节进剿”的战法,消耗红军主力,从而进一步消灭红军。但是敌人的强大并不是造成红军反“围剿”失利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由于博古、李德等人执行了王明的“左”倾路线,中共临时中央放弃了红军前四次反“围剿”胜利的经验,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使红军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1934年10月初,国民党已推进到中央苏区的腹地,中央红军即决定主力撤出中央苏区,突围转移,长征开始。2.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
长征开始后,中共中央继续执行“左”倾错误,使红军蒙受巨大损失,人员由近10万人减少到3万余人。在毛泽东的建议下,红军转兵贵州,强渡乌江,来到遵义。为了总结经验教训,挽救危机中的红军和革命事业,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问题:你知道遵义会议在历史上有什么重要地位吗?它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确保了中国革命沿着正确的航道继续前进。为什么?遵义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等人的正确军事路线。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了三人军事指挥小组。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是我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会议,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
3、想一想:红军长征途中,除敌人围追堵截外,还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地。还缺少粮食给养等等。)
练一练 : 红军长征经过哪些省?(1)走过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11个省。
(2)在图上找到瑞金、遵义、吴起镇。
活动与探究
1.想一想,依据中央红军长征路线,说出红军渡过哪几条江、河,在这些江河上发生过什么事?
湘江 红军在那里与敌人打过一场恶战,损失惨重
乌江
红军强渡乌江,解放遵义
赤水河
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
金沙江
红军渡过金沙江,从此跳出敌人的包围
大渡河
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
二、长征的胜利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党中央的指挥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于1935年6月在四川的懋功和红四方面军会合,共同北上。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四方面军等先后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组织学生讲述“长征的故事”。《金色的鱼钩》、《一根火柴》等等。
长征的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第五篇:华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0课 红色政权的创建与红军长征
华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0课 红色政权的创建与红军长征
【内容标准】
(1)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朱德和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故事,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2)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毛泽东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会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红军反“围剿”斗争;红军开始长征;遵义会议;红军会师和长征胜利结束等知识。介绍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的主要事例和英雄业绩。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毛泽东的诗《七律·长征》,加深对红军在长征中表现出来的精神的崇敬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共产党开辟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长征的历程显示了红军战士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和革命队伍无比顽强的生命力。
【教学要点】
要点:红色政权的创建与红军长征
重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遵义会议。
难点: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为什么选择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对此,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是一个难点。
【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请学生说出生活中以“八一”命名的东西。估计学生或多或少会说出一些名称,如“八一球队”,“八一广场”等等。引导学生注意这些名称多与解放军有关,展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若找不到实物,可用图片代替),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人民解放军的军旗上有“八一”二字?由此导入新课,从八一南昌起义说起。
【新课探究】
一、南昌起义
1、起义背景 国民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以极端残酷的手段镇压革命群众。中国共产党吸取了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认识到独立领导武装力量的重要性,毅然决定以武装起义来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P65)
2、时间:1927.8.1(八一建军节的由来)
3、领导人物: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
4、意义:(P66)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二、八七会议
1、时间:1927.8.7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2、内容:(P70)①纠正了中央领导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确立了他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3、意义: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总结巩固】 请学生小结,若学生讲得不够完整,教师再稍加补充。注意强调下列标志性的历史大事: 创建第一支人民军队:八一南昌起义; 开辟第一个农村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
成立第一个红色中央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处理党内分歧:遵义会议; 红军第一次战略大转移:二万五千里长征。【真题训练】
1、历史知识竞赛中,依据周恩来、第一枪、建军节三个信息,可以得到的正确判断是(B)A、武昌起义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井冈山会师
2、为了纪念长征,某校组织了“我的长征”活动,重走了当年中央红军的长征路,他们不可能经过的地方是(B)A、湘江 B、湘西 C、遵义 D、泸定桥
3、材料:“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请回答:
⑪这首诗是谁写的?诗中所讲的“远征”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事件?(参考答案:毛泽东;红军长征。)
⑫“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四句描述的是哪些历史事件?
答: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等。⑬“三军”在当时具体指哪三军?何时何地会师?
答:“三军”指: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后来用于对军队的统称)。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⑭今年(2008年)是长征胜利多少周年?(答:72周年。)
⑮当今,红色旅游蓬勃发展,人们纷纷踏访先烈的足迹,缅怀先烈的业绩。红军在这一“远征”事件中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答: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团结协作、艰苦奋斗、不屈不挠、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积极乐观等精神或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等。(考查长征精神,言之成理即可)
⑯假如你所参加的红色旅游团正准备重走长征路,你打算在哪些红色旅游点重点参观,请写出曾在这些景点所发生的长征故事及这些景点所处的省份。各级政府对这些名胜古迹采取了很多保护措施,你应该怎样文明参观?
示例:①江西瑞金(或福建长汀)——红军长征出发地;湖南湘江——红军渡过湘江,人员折损过半,只剩3万多人;湖南通道——通道转兵;贵州遵义——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贵州赤水河——红军四渡赤水;四川大渡河(或泸定桥)——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四川夹金山(或草地)——爬雪山(过草地);陕西吴起镇——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与陕甘根据地红军会师;甘肃会宁——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等等。②文明参观:遵守秩序;不乱刻乱画;不大声喧哗;不随手丢弃垃圾杂物;等等
【教学实践与反思】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