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错过》教案设计(八年级下)
lqsh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理清文章思路,培养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2.过程和方法
通过探究讨论点拨,品味文中生动、含蓄、富有哲理的语句。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能结合自己“错过”的经历谈感受,并能产生新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3 三.教学难点:
品味文中生动、含蓄、富有哲理的语句。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1.探究讨论点拨法 2.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在成长的道路上,有阳光,也有风雨。
由《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导入新课。
(三)感知课文,理清思路 1.小声读文,思考:
一.提出问题: 开头两段的段意?
二.分析问题: 第三至六段的总领句?
三.解决问题:怎样正确对待“错过”的两个关键词?
四.总结全文: 归纳中心? 2.小组探究交流
3.集体研讨(板书设计)
一.提出问题:大小错过真不少
二.分析问题:论述人生为什么会有许多“错过”
三.解决问题:论述怎样正确对待“错过”(习惯﹑品味)
四.总结全文:人生中最关键最美好的,不能错过
(四)感悟探究,精读揣摩
1.重点探究第14﹑15段:重在品味生动、含蓄、富有哲理的语句
学法指导:
把人生比喻为“奔驰的列车”,把“窗外的美景、奇景”比作小的错过,把“预定的到站”比作人生的阶段性追求。这段话的意思是:人生有一些小的错过不要紧,但不能错过人生最关键最美好的。
2.自选探究其他语段:
找出你想推荐给大家的文中精彩语句,简要说说推荐的理由。
小组探究交流,集体研讨
(五)课文小结,反馈拓展
1.回忆自己或他人“错过”的事情,你从中悟出了什么? 2.从你的记忆库中挑选出正确对待“错过”,抓住机遇的名言﹑成语﹑格言﹑熟语等。
第二篇:八年级下地理教案设计
八年级下地理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作者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3、以善良体察善良,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
4、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2、以善良体察善良,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
教学设想:
第一学时:让学生与文本充分地对话,进一步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能力自主合作探究,理清结构思想,探究文章,理解文章主旨
第二学时:分析人物性格、探究语言风格、进行人性教育
第一学时
一、导入设计
同学们,大家都这么大了,和家人出门应该多多少少坐过人力脚踏车或者三轮摩托车吧?坐过的同学举一下手,老师看看(学生举手)好的,那大家对这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你觉得这样被人载着穿梭在忙碌的街巷里很舒服、很惬意吗?(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众说纷纭:感觉还好;不喜欢,不舒服等等)这样,你们留意过车夫,也就是司机吗?他们是极其普通的人,每天的工作都是重复而固定的或许你们坐过车后就忘了他的样子,也或许你打从上车就没记住他的样子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课文就是有关这样的一个普普通通的车夫,那么,究竟这样一个在现实生活当中随处可见的人有什么值得作家关注的特别之处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进入到课文第75页,杨绛的《老王》的学习
板书:老王
二、作者介绍
杨绛,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少年时代先后在北京、上海、苏州等地读书1931年于苏州东吴大学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随即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为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1935年与钱钟书结婚,是年夏季与钱钟书同赴英国、法国留学1938年秋回国,曾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业余从事创作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长篇小说《洗澡》等
板书:把作者及其主要作品板书在背板上
三、写作背景
文章作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的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
四、生字词语
绛(jiàng)伛(yǔ)惶(huáng)恐(kǒng)荒(huāng)僻(pì)塌(tā)败(bài)取(qǔ)缔(dì)骷(kū)髅(lóu)滞(zhì)笨(bèn)愧(kuì)怍(zu)翳(yì)凑(cu)合(he)
(检查学生预习的效果,讲解几个笔画较多的生字)
五、课文梳理
1、大家先迅速浏览课文,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学生分段后发言,老师整理)
板书:
第14自然段:介绍老王的基本情况
第516自然段:回忆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断
第1722自然段:叙写老王的去世及“我”对他生前的回想
2、课文讲解
请看画像他就叫老王,从画像上看,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大家可以从他的面貌、服饰、表情等方面观察请以“从 来看,他是 的人”来说说
﹙学生先仔细观察后自主发言﹚
发言如下: 从他满脸的皱纹看,他是一个历尽沧桑的老人
从他破旧的衣着看,他是一个贫穷的老人
…..好,大家都说出了自己的感觉现在,带着这种感觉,快速阅读第一至四自然段,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老王的?作者笔下的老王又给了你什么样的印象?
学生A:从作者的描写,我们可以知道老王有一只眼睛是瞎的学生B:“我常坐老王的三轮”这一句说明老王是个车夫
学生C:读到这“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觉得老王生活得很辛苦,亲人不多,他应该很孤独
还有吗?那老王的住所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几间塌败的小屋”这些都是对老王住处的描写,住处十分简陋
不错,老王的生活是很艰难的大家从文中的第一段都可以知道老王平时是没有多少顾客的,人家嫌他只有一只眼睛,怕看不清楚路不过这也是事实,那同学们从文章哪里可以看出一只眼睛的不便之处呢?
学生:“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
没错,说明老王的好眼在夜晚也不好使,看不见那同学们,大家有没有注意到 “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这句中的“后者”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学生思考着,老师引导着,为什么得了恶病而眼瞎比营养不良而眼瞎更不幸?)
学生:“后者”指本来眼睛是好的,但因为得了恶病而瞎了一只眼作者认为因得恶疾而瞎眼,会更痛苦,更令人感到不幸
同学们说的是,那这可以看出作者有怎样的品质呢?
学生A/B/C:善良、富有同情心、同情弱者(答案不一)
下面开始课文第二部分的讲解:回忆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断
作者为了突出表现老王,选择了“我”与老王交往的哪几件事?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同桌之间交流,最后全班一起讨论)
板书:
A、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冰块比前任大一倍
B、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
C、改装三轮,体贴顾客
D、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这些都是老王留在作者的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虽然老王的外貌给我们的第一感觉并非很好,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却始终是温暖着人心的,尤其在那个时代里,能够这样对待被批的作者夫妇的人不多同学们,老王如此善良地对待作者及其其他人,那作者又是怎样对他的呢?
(学生讨论,发言,老师整理)
板书:
A、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车;
B、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C、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D、关心老王的生计:三轮车改装后,生意不好做,关切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
E、她的女儿也如她一样善良,送老王大瓶鱼肝油,治好他的夜盲症
嗯,大家都找对了作者也是善待老王的接下来大家先看看第三部分,下节课我们接着课文的分析讲解
第二课时
同学们,我们接着上《老王》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作者回忆与老王交往的几件事,从中可以看出双方都是真心对待彼此的,那么,他们各有着怎样的美好品质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学生:老王给我们送冰时,他要给我们收费减半,我们不答应,他就送来大了一倍的冰说明他的朴实
是的,只有憨厚老实的人才会这么做
学生: 当老王送默存去医院看病时,他起初不收我们的钱,后来收下了又担心我们没有钱,这说明老王是一个十分善良的人“他从来没有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这一点大家说得太对了,老王是个厚道的车夫他懂得站在别人的立场上为他人着想,而且明白作者很照顾他,懂得知恩图报后来随着社会的变革,老王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A:“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他并没有力气运送什么货物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老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好像有了这半寸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老王改成运货的了,幸亏有好心的顾客照顾他才可以凑合生活
学生B:但是,后来老王病了,而且很严重可是他最后还拖着病体去给作者送鸡蛋,很感人,他真的好伟大!
同学们看到这一点很好,说明大家是富有同情心的可怜的老王病了,从哪里可以看出他病得很严重呢?
学生:“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学生:“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很好,大家说对了这些句子就是描写老王的病态,从这我们能够看出可怜的老王病得真的不轻,更能够引发我们的同情心那么,大家觉得作者这样描写有何妙处?作者的语言有何特点?
学生:我觉得“镶嵌”一词用的很好,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知道老王病得浑身僵硬
学生:那句“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也形象地表达出老王病体的脆弱,禁不起折腾啦
学生:作者的语言形象生动
大家说的很好,那么思考一下“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这句中的“镶嵌”一词可否换成“站立”?为什么?
学生:不能这里是夸张的写法,强调了老王的步履维艰、身休僵直的状态
不错,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老王如此病生,却还要来看我们,这说明老王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如何理解“在我的记忆里多得数不完”?
学生:老王是一个善良、知恩图报、为他人着想……他把他那些新鲜的大鸡蛋都送给作者,说明他无私的高尚品质
明确:说明当时生活的艰苦,十个、二十个鸡蛋就觉得太多太多;老王给我们送鸡蛋让我非常感动,觉得鸡蛋太多,情谊太深“大”和“新鲜”说明这些鸡蛋都很珍贵,老王却送给我们,这也体现了老王的善良
对于老王来送鸡蛋,我们是怎样做的呢?这说明我们一家人是怎样的人品呢
学生:我们坚决要给老王钱,说明了我们很体谅老王生活的艰辛,因此不能贪老王的便宜,同时也说明我们一家人的这人正直善良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为什么要“强笑”?“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攥”“滞笨”“直着脚”说明了什么?
学生:说明作者当时百感交集,很感激老王,又很担心老王的身体
明确:一个“强”字,写出了作者当时复杂的心理,既可怜老王,又感激老王,又不得不打趣,可以调解气氛简单的几个字,描绘出了老王离开时的情形叫人怎能不为他的身体、生活所担忧,也为第二天老王去世埋下伏笔
为什么老王病危之际,还要给作者一家送香油和鸡蛋呢?
学生:老王人好,知道作者一家很照顾他,想报答他们
明确:老王一身孤苦伶仃,先生家对老王关爱较多,所以老王在病危之际,亲自来谢谢好心人(也许他已经预感到自己不久将告别人世了,在这最后之际,看看对自己很关爱的人)
很好,大家看最后一部分,这是叙写老王的去世及“我”对他生前的回想大家认真思考一下文章的文眼“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如何理解这一句话?
明确:作者是一个“幸运”而又善良的人
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与老王一生的辛劳相比,作者夫妇在文革中所受的折磨不算什么,算得上是幸运的人,因而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作者回想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她感到愧怍
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
在社会生活中,应愧怍的仅是作者吗?这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呼声?
明确:对不幸者、卑微者要持一颗爱心,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同情他们,关心他们,多给他们以善心,这样一来社会就更加发展和文明了(平平淡淡中孕育着真情,平平凡凡中折射出人性的真、善、美一个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让我们为老王喝彩!为老王那颗金子般真挚而诚恳的心喝彩!)
最后,这篇课文叙述的事情较多,作者是怎样组织的?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开头三段写老王的基本情况,按逻辑顺序编排,一是职业,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老王谋生的困难;三是居住条件,这是前两点的结果,收入少,生活就苦下面的内容按时间顺序安排,回忆与老王的交往
同学们,“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这是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说过的话她告诉我们
用善良体察善良,用爱心浇灌世界
所以,让我们用自己的真实行动来帮助社会上像老王一样需要帮助的人,我们要用行动来践行“人应该平等,关爱,具有人道主义精神”这一宗旨,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爱,以善良体察善良
教学反思:
这单元主要是围绕“爱”来选择课文的,所以主要要培养学生“以善良体察善良”,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
通过这两节课的教学活动,结合学生的反馈,我可以知道学生是富有同情心的,对社会上的弱势群体都有关注,同时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能力,自主合作探究,理清结构思想,探究文章,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从学生的课堂表现中可以知道,他们基本掌握这一能力的技巧了,这是值得肯定的以后,我会更加努力做好教学活动的准备,这次有点仓促,课文某些地方没能讲到或者讲清楚。
第三篇:八年级下 人教版第一单元 教案设计
课程纲要
一、课程名称: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二、总课时:70课时左右
三、课程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背诵名篇名段。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分析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3、通过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让学生搜集资料,大胆创新、展示成果、交流心得。
4、两周一次作文。通过作文指导课,让学生知道“写什么”和“怎么写”。
四、课程内容:
第一单元:(共10课时)
1、新闻两则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课时)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1课时)
2、芦花荡(2课时)
3、蜡烛(1课时)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1课时)
5、亲爱的爸爸妈妈(1课时)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3课时)
第二单元 :(共11课时)
6、阿长与《山海经》(2课时)
7、背影(2课时)
8、台阶(1课时)
9、老王(2课时)
10、信客(1课时)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让世界充满爱(3课时)
第三单元 :(共11课时)
11、中国石拱桥(2课时)
12、桥之美(1课时)
13、苏州园林(2课时)
14、故宫博物院(2课时)
15、说“屏”(1课时)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说不尽的桥(3课时)
第四单元 :(共10课时)
16、大自然的语言(2课时)
17、奇妙的克隆(2课时)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1课时)
19、生物入侵者(1课时)
20、你一定会听见的(1课时)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走上辩论台(3课时)
第五单元:(共11课时)
21、桃花源记(2课时)
22、短文两篇 陋室铭
爱莲说(2课时)
23、核舟记(1课时)
24、大道之行也(1课时)
25、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2课时)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莲文化的魅力(3课时)
第六单元 :(共11课时)
26、三峡(2课时)
27、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2课时)
28、观潮(1课时)
29、湖心亭看雪(1课时)30、诗四首 归园田居(其三)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游山西村(2课时)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怎样搜集资料(3课时)
五、课程实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认真抓好听说读写训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结合教材中的名著欣赏,诵读欣赏、引导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尤其要注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灵活命题,形式多样,多写随笔,读书笔记,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7)、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8)、引导鼓励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培养合作精神,开展互助互帮,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9)、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10)、利用竞赛,学科活动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报告会、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办手抄文学报,锻炼能力,提高兴趣。
11)、课前一分钟演讲:包括自我介绍、新闻消息、小故事、成语解说等,锻炼表达能力。
六、课程评价:
(一)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1、对学生当堂进行评价,可通过提问次数,背书卡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价。
2、在学校积极与班主任交流学生学习情况,利用校信通、驾校活动手册与家长交流学生在校学习状况。
3、认真组织综合性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检验学生的知识储备。
4、利用学习小组长进行过程评比,与素质评定结合。
(二)学生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评价:
1、卷面检测,通过期中等阶段性抽测,以获得学生知识的储备。基础字词,诗词背诵,语段分析,写作训练等。
2、进行至少一次基本功展示,如我是小小书法家——硬笔书法比赛。
3、进行一次读书报告会和读书笔记展评。
4、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教师、家长的评价相结合,给每位学生做出综合评定,评价方式应当多种多样,即可用书面考试、口试、活动报告等方式
(三)教师教学行为评价:
1、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提问覆盖面广。
2、体现新课程理念,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3、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兴趣高。
4、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有风格。
第一课 新闻两则
一、课时安排:2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课文,了解新闻消息的特点,并能进行简单分析。
2、体会文中语言的准确精练、铿锵有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
4、准确认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和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教师重点讲解,辅导课堂练习。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幻灯片演示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进对新中国创建历史的了解,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前辈英勇奋斗的精神。
三、重点难点剖析
(1)重点:
1、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新闻消息的一般特点。
2、分析文章的谋篇布局,注意划分层次,理清思路,注意前后内容的联系。
(2)难点:
1、分析本文准确简洁的语言风格。
2、培养学生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
第1课时
一、创建情景导入
在现代社会里,新闻在传播信息方面起着巨大作用。“新闻”这个名称。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拿出当天的报纸浏览新闻版,简要介绍几则新闻。
二、朗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对文章产生整体认知。
1、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2、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背景
3、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4、抽学生回答,归纳总结。
三、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新闻的六要素和结构的五部分。
1、自由朗读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必起渡江作战。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2、新闻的五个组成部分
(1)、结合课后练习一,分析新闻结构的五个部分。
(2)、抽学生发言。
(3)、归纳总结,并板书。
五、板书设计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导语: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1~2句)主体:详述三路大军战斗经过(3~16句)中路军安庆一芜湖 西路军九江一安庆 东路军南京一江阴 时间 20日夜~21日夜 21日17时~22日22时 21日17时~22日22时 兵力 30万 35万 35万 渡过兵力 30万 2/3 大部 第二课时
一、新闻知识复习,自学《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1、新闻知识
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新闻的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映迅速,语言简明准确。新闻的写法:以叙述为主,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2、阅读课文,概述文章主要内容,并找出文章的六要素。
3、抽学生回答,归纳总结。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月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二、比较阅读,理解提升。
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找出来。
1、相同处
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
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2、不同处
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
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三、板书设计
本文写作特点:依时叙事、详略得当、叙议结合、去粗取精、语言精炼
第三课时
一、疑难字词练习
1、听写字词,抽多名学生上台练习。
2、通过注音、释义、造句等方式,掌握字词。
二、课堂练习
1、解决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第一小题:②句好。“突破”表明敌军有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第二小题:②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第三小题:①句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2、拓展练习,阅读一篇新闻,回答问题。
新华社呼和浩特5月3日电 从今天上午10时开始,内蒙古出现大范围大风、扬沙、沙尘暴天气,其中呼和浩特市地区遭遇强沙尘暴,是今年以来最强的一次。
(1)这是消息的导语部分,根据它来填写消息的标题。
(2)这则消息的来源是哪里?
(3)根据导语部分,写出这则消息的下列几个要素。
时间: 地点: 事件:
三、作文
1、让学生针对自己所知的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写一篇短消息。
2、抽学生朗读。
3、作出评价。
第二课 芦花荡
一、课时安排:2课时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1、准确认读文中的词语,明了词语含义。
2、休会本文雅致隽永的环境描写,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教师讲解,辅导完成课堂练习。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比较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其认识到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是不可征服的。
2、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主人公自尊、自信、勇敢的美好品质。
三、重点难点剖析(1)重点
1、景物描写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2、整体感知主人公的性格特征。(2)难点
1、景随情移,情景相生的描写手法。
2、人物性格的探讨研究。
第一课时
一、突出主人公神秘感,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文。
1、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2、介绍作者情况和故事背景。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1913年4月出生于河北省安平县。代表作品为《白洋淀纪事》。这部作品显示了作家成熟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结合。以他为代表的河北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白洋淀派”。他的小说又被称为“诗体小说”。
二、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梳理文章思路。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并划出景物描写的句子。
2、抽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注意: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的把握。
3、分组讨论: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思路。
4、抽学生回答,归纳总结。
三、分析文中独具特色的景物描写。
1、学生踊跃发言,读出自己觉得较好的景物描写的句子,并说出好在哪里。
如:第2段“月明风清的夜晚,„„奔着东南去了”
第9段“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第38段“月亮落了,„„有些飒飒的风响”
第59段“水镜子一样的平„„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第62段“鲜嫩的芦花„„正在迎风飘撒”
2、分析修辞用法在景物描写句中的作用。
四、板书设计
起止段 内容 作用
1-8 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主要人物 为情节展开做铺垫 9-19 老头子要送两个女孩找队伍 开端 20-54 一个女孩受伤,老头子愧疚,决定报仇 发展
55-63 老头子诱使敌人进入圈套,讨回血债 高潮和结局
第2课时
一、整体感知主人公的英雄性格
1、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组织学生讨论。
3、抽学生回答,归纳总结。
二、人物性格难点研究
1、作者是如何表现老头子过于自尊和自信的性格的?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2、抽学生回答,归纳总结。
具体表现:
过于自信:第5段:“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
第10段:“安心睡一觉吧„„”
第21段:“不怕,探照灯照不见我们”
第31段:“他打不着我们”
第6段:“每天夜里„„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过于自尊:第38、39段:知道女孩因为他的不慎而受伤后十分难过“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第47段:由自尊自信激起他对日本鬼子无限的怒火;
第51-54段:女孩与老头的对话,表现老人的自尊。具体性格特征:
有爱国抗日的热情,有老当益壮的气概;自尊自信,固执任性;爱憎分明,有勇有谋。
三、指导完成练习
1、通过注音、释义、造句等方式检查学生对疑难字词的掌握情况。
2、解决课后习题。
3、指导完成课堂练习。
四、板书设计
高涨的爱国抗日热情爱憎分明的强列感情1.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过于自信和自尊的品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 2.疑难字词:
退却 编算 挂花 飒飒 丢人现眼 张皇失措 第三课 蜡烛
一、课时安排:1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会用细节描写展示人物内心世界。
2、把握作者感人致深的写作手法。
3、通过揣摩语句,提高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各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用血肉凝结的情谊,体会主人公对同志深厚的爱,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三、重点难点剖析
(1)重点:
1、分析作者写作手法感人的原因。
2、体会主人公对战士深厚的情谊。
(2)难点:文中的外貌及动作描写是如何揭示人物心理的。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1、蜡烛是一样很普通的东西,同学们说一说蜡烛有何作用?
照明 本文赋予一种崇高的意义。
2、简单介绍作者、文章体裁和文章的背景资料。
通讯是记叙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
3、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找出令自己感动的片段。
4、抽学生概括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要素。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原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结果)。
二、完成课后习题一
1、抽学生朗读自己划出的语句,指导其读出感情。
2、结合课后习题一,让学生说说这些片段感人的原因。
3、提问: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分析她的形象。
4、抽多名学生回答,归纳总结。
三、自主研读,品味反复描写的作用。
1、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地反复描写? 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
对蜡烛的六次描写 对黑围巾的五次交代
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归纳总结。
作用: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
对“蜡烛”的多次描写,说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对“黑围巾”的多次描写,表现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突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四、课堂练习
1、指导完成课堂练习。
2、揣摩文中语句,完成课后习题二。
五、板书设计
环境描写----烘托气氛、衬托人物
人物形象的刻画----动作描写
细节的描写---蜡烛
感情的基调---敬爱和哀痛
主题---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第四课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一、课时安排:1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体会文中反语的运用。
2、领会文章中语句的意蕴,分析其如何体现作者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3、文章语言精彩,细心揣摩可提高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
2、讨论法、问答法、诵读法、点拨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2、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三、重点难点剖析
(1)重点
1、分析作者立场鲜明、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2、把握文中反语的运用。
(2)难点
1、领会作者立场鲜明、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2、感受作者富有特色的语言。
第一课时
一、展示图片,介绍背景资料及作者,导入课文。
1、展示图片,让同学介绍有关圆明园的情况。
2、补充介绍:圆明园的价值、背景资料。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北部。它是清朝五代皇帝倾心营造的皇家营苑,被世人冠以“万园之园”“世界园林的典范”、“东方凡尔赛宫”等诸多美名。
圆明园是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的总称。清王朝倾全国物力,集无数精工巧匠,填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集国内外名胜40景,建成大型建筑物145处,内收难以计数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
英法联军之役,又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占领北京,他们野蛮地洗劫了北京城的同时,闯入圆明园。大肆抢劫,并放火烧毁了这座宏伟华美的皇家园林。
3、介绍作者雨果的情况。
雨果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
二、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中相关知识。
1、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作者的声望,为他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他的目的达到了吗?
2、再读课文,划出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和讽刺侵略者的语句。
三、品味文章精彩的语言,从中分析作者的感情和品质。
1、请几个同学朗读划出的语句,小组讨论品味语言。
2、设置问题帮助品味语言。
(1)这些语句体现作者怎样的感情?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品质?
(2)文中运用大量的反语来谴责英法联军的行径,这些反语起到怎样的效果?
分为两个方面: 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全部赞誉”等等反语,有委婉的讽刺意味。
“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我要抗议”等句子直接抨击英法联军的行为。
(3)雨果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板书)
四、板书设计
圆明园总评:“世界奇迹”
分述:
1、与巴特农神庙比较
2、具体描述园中之景
3、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之作
文章主旨: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
第五课 亲爱的爸爸妈妈
一、课时安排:l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体味语言的深层含义,提高理解力。
2、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加以引导。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加深了解法西斯的罪行和战争的残酷,珍惜今天的和平。
三、重点难点剖析
(1)重点
1、体会文章主题:要和平,不要战争。
2、体味语言的深层含义。
(2)难点:感悟文章所体现的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的主题思想。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1、熟读课文,疏通字词。
2、查找有关纳粹暴行的资料。
二、导入新课,把握文章内容,分析引文的作用。
1、作者介绍
聂华苓,美国华裔女作家,1921年生,湖北武汉人。
萨特,法国哲学家、作家、评论家。著有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
2、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思考:正文前面引文的作用。
3、组织讨论,归纳总结。
(引文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萨特的话是很精辟的,特别是说他的记忆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可以作为全文的一个引子,回味起来,又是本文的点睛之笔。从萨特的话又可以看到克拉库耶伐次留给人的警示已越过国界。
三、梳理作者思路,理清文章结构,研讨文中重点语句。
1、正文的四个部分记述了纪念活动的四个片段,请概括出来。
2、学生回答,归纳总结。(板书)
3、“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关键词为“沉重”“美丽”。沉重的记忆“指什么?“美丽的记忆”又指什么。
“沉重的记忆”指纳粹党在克拉库耶伐次埋葬了7000名被残杀的人。
“美丽的记忆”指克拉库耶伐次的人民被敌人杀戮的那一刻所表现出来的整个民族的英勇。
四、设置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探讨文章内容。
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一句中,连用四个句号,有何表达效果?这里仅仅是写天气吗? 连用四个短句,使每个字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表意功能。让读者读两个字,停顿一下,想象一个画面。这里不仅写天气,也是在渲染气氛,使人感受到无限悲哀的氛围。
2、“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一句中“全是”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着重再现孩子们被屠杀的历史? 孩子们是天真无邪的,灭绝人性的纳粹分子却把屠刀举向孩子,这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屠杀的野蛮残酷,使我们对法西斯强盗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3、你是如何理解“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一句的? 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幸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是令人悲哀的;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要消灭劣等种族,这又是何等的荒谬。
五、板书设计
来到纪念地看纪念演出四个片断参加座谈会参观纪念馆 课堂小结:
这确实是一个沉重而美丽的记忆。我们崇敬塞尔维亚人的英勇,认同他们的历史观,让我们用良知、用正义和着作家的心声一同呼吁: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六、拓展延伸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回答问题:
1、对于当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和日本作家的态度和表现有何不同?
2、你对这两位作家的行为是如何评价的?请以“历史告诉我们”为题作文,说说你学完本文后的感想。
第四篇:仁爱英语八年级下Unit_6_Topic_2_SectionB教案设计
仁爱英语八年级下Unit 6 Topic 2 Section B教案设计
包彩英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中学
2、学科:英语
3、课时:1
4、版本:仁爱英语湘教版八年级下
5、学生课前准备:
①、预习仁爱英语八年级下Unit 6 Topic 2 section B 中的单词,弄清单词的读音和拼写。
②、自学课文,完成课后的练习。③、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课题:
How about exploring the Ming Tombs?
三、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选自仁爱英语湘教版八年级下Unit 6 Topic 2 Section B 1a。本节内容主要通过谈论旅游的话题,使学生掌握情景交际的语言材料,进一步学习动词不定式的用法。本节内容从旅游入手,贴近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他们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历史,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学习积极性,为后面的教学打下了基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通过学习,学生能听懂有关旅游的短文或对话,能从中获取信息。
B.学生能掌握本课的单词和语言点的用法,80%的学生能熟练运用。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通过看视频和动画熟练运用交际用语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自己创设情境表达自己的意愿。同时通过对话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从而实现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课文中语言点的用法:
They surveyed the area to make sure their tombs faced south and had mountains behind them.Could you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the Ming Tombs?
at the foot of、in the northwest of Beijing
spread out、on both sides of It’s about two and a half hours by bike.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明十三陵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和材料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明十三陵的相关视频,给学生视觉上的直观感受, 播放Section B 1a对话的录音,课堂上放给同学们听,给学生听觉上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方法
讲解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表演对话法等。
五、教学过程
Step 1 Review 1.Let the students work in pairs to review the expressions of invitation and suggestions in Section A, 1a.Give an example to the students.Then ask some students to act out in the front.T: Would you like to come to China for a trip? Ss: Yes, of course.…
S1: Would you help me to make a plan to explore Beijing? S2: Yes, of course.What about exploring the Ming Tombs? S1: Sounds great.That would be very interesting.2.北京旅游景点简介
3.T:Have you ever been to Beijing? There are many places of interest in Beijing.Which place do you want to go best? 3.Review and guide to the new lesson.T: Michael, Kangkang and Darren will explore the Ming Tombs.(Show some pictures of the Ming Tombs.)
Do you know anything about it? Today we will learn something about it.Step 2 Presentation 1.Show the new words in Section B, teach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m first, then give them 5 minutes to remember the new words.2.Let the students listen to 1a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① Where are the Ming Tombs? ② What’s on each side of the Sacred Way? ③ When did the emperors started to build their tombs? ④ What kind of place did the emperors choose for their tombs? 3.Let the students watch the flash in Section B 1a.Let the students watch the videos of the Sacred Way.4.Let the students read 1a together.5.Explain the following useful expressions and let the students think them over and learn the usages of the useful expressions.They surveyed the area to make sure their tombs faced south and had mountains behind them.Could you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the Ming Tombs? at the foot of
in the northwest of Beijing spread out on both sides of It’s about two and a half hours by bike.Step 3 Practice 1.Let the students read 1a again and again all by themselves.2.Ask the students fill in the blanks according to 1a, then check the answers.(Show the passage on the screen)
Ming Tombs are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the Tianshou Mountain._______ _______ _______ of Beijing.The Tombs spread over an area of 40km2.The stone Arch ________ the beginning of the Sacred Way to the Tombs.On both sides of the Way, there are some stone animals and stone _______.The emperors surveyed the area to _______ _______ their tombs _______ south and had mountains behind them.3.Let the students read 1a in roles.4.Let the students act out 1a in pairs in the front.Step 4 Homework
1、Remember the new words and useful expressions.2、Recite 1a.六、教学反思
仁爱英语湘教版八年级下Unit 6 Topic 2 Section B 1a 是一篇对话, 通过观看明十三陵的相关视频, 使学生能够用英语与他人谈论有关旅游的话题,并掌握本课中重要的语言点的用法。本节内容从明十三陵入手,贴近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进一步了解了我国的历史,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本教案已用于实际教学.由于使用百度视频播放了明十三陵的相关视频、图片,学生非常感兴趣, 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讨论时非常积极。我觉得这一节课还比较成功, 特别是视频的播放和分角色朗读以及表演对话值得借鉴.这一节课结束时, 学生们基本上会背诵对话, 掌握了对话中语言点的用法, 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视频内容较长, 导致后面学生练习的时间不很充分.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选用一些短小精悍的视频给学生观看.
第五篇:八年级下英语教案设计(新)
冀教版八年级下英语教案设计
张北县第三中学 赵晓燕 Unit 2 Lesson 13 why are plants important?
【课 题】: why are plants important? 【教材与学生分析】
本教材充分吸收了国际上新的外语教学理念和实践经验,以人物的活动为主线,围绕最基本最常用的词汇、句型逐步展开教学,有丰富多彩的练习形式和文化背景,把探究学习引入教学中使学生能主动的融入创造性有意义的整体性学习中.现在初二的学生对于英语学习应该具有一定的基础和方法,从初一才开始接触英语,所以对于英语的学习还没有掌握好的方法,学生在学习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就学生来说已有一定的英语的基础,但还不能在英语学习中运用灵活运用,所以课堂中老师应尽可能多的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教学目标】:
语言知识:掌握本课的单词及植物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语言技能:在听录音时有目的的获取所需关键信息。
语言运用:能通过学习本课的对话简单的复述课文,加强对本课的阅读、理解。
情感态度:能通过谈论植物的重要性,让学生掌握植物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且让学生树立爱护植物的思想。Teaching Aims:
A: Learn the importance of the trees.B: Learn to how to express the usage of the trees.Learning aims:
1.Remember the new words: air, energy, die, heat, nothing, bamboo, kilogram, shade, carry away, make…into.2.The important sentences: ① Trees help clean the air.② Donuts don’t grow on the trees!
③ All plants take energy from the sun and make it into food.④ Without food, they would have nothing to eat and they would die.Language Focus:
1.Trees can help clean the air.help…(to)do sth./ help …with sth.帮助…做… 2.Donuts don’t grow on trees!
on the tree(on trees)与 in the tree(in trees): on the tree(on trees): “在树上”,指树本身所长的东西,如树叶,花等。(用on表示在树的枝叶中。)
in the tree(in trees): “在树上”,表示不属于树本身生长的,如鸟,人等。(用in表示在枝叶上。)
3.Then the wind and water don’t carry the soil away.风和水就不能把土壤带走。
carry away:(1)运走,拿走(2)使着迷;激动 carry back:(1)运回,拿回(2)使回想起 carry on:(1)继续进行(2)吵吵闹闹
carry through:(1)进行(到底)(2)使度过(困难,危险等)。carry off:(1)轻而易举地完成(2)夺去(某人)生命,拐去。【教学重点及难点】:
1、掌握植物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学习怎样用英语表达植物的作用。Learning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
1.区分短语in trees 与on trees。2.Master “Why are plants important?”
【教学方法】: 任务教学法,学生中心教学法,多媒体教学。Learning method: Listen, say, read and write.Teaching times :one class
Preparation of teaching aids: tape recorders, tapes, multi-media.Teacheing times:one class Time: 45 minutes Teaching Process:
Step 1: Greetting
Step2: Talking
Talk about: Why do we need trees? What kind of things can plants do?
Step 3: Revision.Ask some questions:
1.How many main parts do plants have? What are they? 2.What do plants need to grow? Why do plants need them? 3.Do you think plants are important? Step4:.Learning Learn new words.Step 5:Think about it.Step6: Listen to the tape and answer questions: 1.What are Danny, Jenny and Brian talking about? They are talking about trees and the reason why we need them.2.Donuts don’t grow on trees, do they? No, they don’t.3.Why do we need trees ?
Ask some students answer and the teacher correct Step7: Reading
Read the dialogue first.Then find out the useful expressions.1.talk about 2.clean the air 3.on trees/in trees 4.carry…away
Step 8 : look at the picture.know the fascinating facts.Step9: studing language points
1、Let’s = Let us
2、help sb.(to)do sth.和help sb.with sth.3、pleasant 与pleased的区别
Among与between的区别
4、on the tree(on trees)in the tree(in trees)
5、also, too与either
6、carry away把搬(移)走 carry back运回,拿回 carry off轻而易举地完成carry out 执行
carry forward发扬,推进
7、make..into把…制成…用于主动语态,be made into…被制成…,用于被动语态 Step10:Practice
Practice the dialogue in pairs.Step 11: project Step12: Do exercises Step 13: Homework
Write a diary about why we need trees.Preview Lesson 14 Summary:
Review the text is very important.The students know what they will take to the class, what is useful to the study.Let them to talk about Why Are Plants Important? Why do we need trees? What kind of things can plants do?
板 书 设 计:
1、help…(to)do sth./ help …with sth.帮助…做…
2、on the tree(on trees)与 in the tree(in trees): on the tree(on trees): in the tree(in trees):
3、carry away:(1)运走,拿走(2)使着迷;激动 carry back:(1)运回,拿回(2)使回想起 carry on:(1)继续进行(2)吵吵闹闹
carry through:(1)进行(到底)(2)使度过(困难,危险等)。
carry off:(1)轻而易举地完成(2)夺去生命,拐去.4、Let’s = Let us
let sb.do sth.“
肯定回答一般用“OK” “All right.” “Yes, let’s…”。否定回答用”Sorry, I …”。
5、辨析:also, too与either
also较正式,位置靠近动词,不置于句末。
too用于口语,常置于句末,边用逗号,也可用于句中,前后均用逗号。
either一般用于否定句中
5、make into把制成用于主动语态,be make into用……制成,用于被动语态。
教 学 反 思:
本节课在前几节课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来学习植物的重要性,通过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植物的作用。并结合问题“Why do we need trees?”、“ What kind of things can plants do?” and “Why Are Plants Important?”来理解课文,在学习单词、短语、句子的同时要求学生理解运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充分的认识了植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培养了学生爱护植物的情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